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如何快樂?

[複製鏈接]

13

主題

63

帖子

8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ibratiger 發表於 2011-11-18 06: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Libratiger 於 2011-11-18 06:46 編輯

修行是佛教徒的口頭禪,究竟什麽是修行?為什麽要修行?

最直接了當的答安是我們修行是因為我們要得到真正的快樂,因為世界的一切,我們每天所經驗的,都無法讓我們同意這一點。

世間無常裡面有樂,盡人皆知,不必動用智慧,但就是因為無常,這樂同時也是苦,要了解無常是苦,便需要智慧了。了解無常、苦才能了解無我,無我就是緣起,緣起的方便是四念處,四念處的基礎是如理作意,如理作意的基礎是定,因為散亂的心無法如理作意,將這個道理消化了,四念處的經驗和境界才是你自己的,別人拿都拿不走。

心是過程,所緣也是過程,要注意:過程中所有部份都是相關的,這就是緣起的重要內容,學佛就是注意許多因緣以及因緣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心與法的關係,注意所有都是過程,沒有什麽是固定的。這就是如理作意,這樣才能起「念」,否則「什麽出現了?什麽改變了?」都是模模煳煳的,合意時高興,不合意時掃興,依然故我。因為「無明」,我們對心、感覺、身體經驗和所緣都不清楚,用「明」來觀照才能清楚。四念處的意義在於:用合理的作意來了解一切法,學佛首要了解什麽是合理的作意,什麽是不合理的作意,這是修行的境界,否則學了再久,還是散亂、執著得厲害。

諸行無常是事實,不是理論,無論佛出不出世,都是如此,要從這個事實出發來「聞」、「思」,再用自己身體這個實驗室來「修」,才叫做下手學佛,如果你以為一切法中還有一絲「常」的成份,就是自己仍有無明,無明由不如實觀來,不如實觀由散亂的心來。

一切法分析起來只有名法和色法兩種,也就是主觀和客觀、能觀和所觀,換言之,就是心及其所緣,名法和色法有其規律,什麽狀態下會出現、什麽狀態下會滅去,都有軌則,這就是緣起,了解名法和色法,以及名色之間的關係,才能了解心及其所緣都是過程,修行的境界就是四念處的境界,四念處就是念生滅法,生滅法唯「念」能了解,所以「念」是「智慧」的緣起,有「智慧」才能了解並出離煩惱。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界,法爾如是」

58

主題

78

帖子

460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60
沙發
韻道 發表於 2011-11-21 13:47 | 只看該作者
既然修行就會免不了有苦有樂,有酸有甜,一切再自然不過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2: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