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有所依止 於 2011-11-11 10:45 編輯
【凡例】
1、本文對詞頭的詞源學分析以及對詞條的釋義,主要參考以下各語言版本的巴利語詞典:
⑴ U Hote Sein Pàli-Myanmar Abhidhan (伍候新巴緬詞典)
⑵《パーリ語辭典》(增補改訂版),水野弘元,日本春秋社,2005年2月
⑶ Pàli-English Dictionary, T.W.Rhys Davis & William Stede, Pàli Text Society, London, Reprinted 1989
⑷ Concise Pàli-English Dictionary, A.P.Buddhadatta Mahàthera, The Colombo Apothecaries'Co.,LTD, Sri Lanka, 1968
⑸《巴漢詞典》, A.P.Buddhadatta Mahàthera著,Mahànàno Bhikkhu譯,浮羅佛教修行林, 2006
2、本文詞條釋義中所引用的巴利語原文,為緬甸第六次結集的羅馬字體CD版(Chattha Sangàyana CD (version 3), 簡稱CSCD),必要時也參考巴利聖典協會(P.T.S.)出版的羅馬字體版。
3、為了尊重巴利三藏的權威性和神聖性,本文對巴利聖典(Pàli)及其義注(atthkathà)的中文翻譯採用直譯法,並用「宋體」字標示。凡加上方括弧[ ]者為補註,即編譯者在翻譯巴利語時根據上下文的意思而加入的中文。
4、為了方便讀者對讀巴利原典,在譯文之後往往附有巴利語原典的出處。對於律藏和論藏,列出的是第六次結集的緬文版巴利三藏(CSCD)的章節序號;對於經藏,這些序號則為經號(緬文版與P.T.S.版相同。見下表)。
5、有些詞條的巴利譯音或釋義與北傳佛教(以漢傳佛教為主)有所不同者,則在解釋巴利音義之後,也簡要地列出與之相當的梵語古音譯和北傳釋義。
對於北傳佛教術語的音義,參考了以下各詞典:
⑴《佛學大詞典》,丁福保編
⑵《佛學大詞典》
⑶《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必要時也參考「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出版的電子版《大正新修大藏經》。
6、凡南北傳譯音與釋義差異較大,並不鼓勵有心學習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弟子繼續使用者,則在其前加提示符「?」。
7、本文所引的巴利原典出處,多數使用縮略語。其縮略語所對應的原典茲舉例如下:
·Pr. = Pàràjika
律藏第一冊·巴拉基咖
·Pc. = Pàcittiya
律藏第二冊·巴吉帝亞
·Mv. = Mahàvagga
律藏第三冊·大品
·Cv. = Culavagga
律藏第四冊·小品
·Pr.A. = Pàràjika-atthakathà
巴拉基咖的義注
·D = Digha-nikàya
長部
·M = Majjhima-nikàya
中部
·A = Anguttara-nikàya
增支部
·Dp = Dhammapada
法句
·Ps = Patisambhida-magga
無礙解道
·Ds = Dhammasangani
法集論
·Vbh = Vibhanga
分別論
·Pp = Puggala-pabbati
人施設論
·Vm = Visuddhi-magga
清凈道論
·Pk.A. = Pancapakarana-atthakathà
五部論注
·Mv.108 = Mahàvagga.108
律藏·大品 緬文版 第108節
·D.16
長部 第16經
·A.11.1.1
增支部 第11集 第1品 第1經
·Vm.1.141
清凈道論 第一冊 第141節
[1] 英文將這個詞翻譯得很準確: the Perfectly Self-Enlightened; the Perfectly Enlightened One; the Fully- Enlightened etc.
[2] 十大弟子的說法出自北傳《維摩詰經·弟子品》和《灌頂經》卷8。
一、佛教
佛教:巴利語Buddha-sàsana。sàsana,意為教導,教說,教法。Buddha-sàsana即佛陀的教導,佛陀的教法。
佛陀的教法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1. 教理之教(pariyatti-sàsana) ——律、經、論三藏等應當學習的教法義理。
2. 行道之教(pañipatti-sàsana) ——戒、定、慧三學等能導向證悟出世間法的禪修實踐。
3. 通達之教(pañivedha-sàsana) ——證悟四種聖道、四種聖果以及涅槃九種出世間法。
唯有教理之教的住立,才有行道之教的存在;因為修行不能偏離三藏,不能違背佛陀的教導。唯有行道之教的住立,才有通達之教的存在;因為不依照戒定慧禪修,脫離了行道實踐,就不可能證悟任何的出世間法。
上座部佛教:巴利語Theravàda。thera,意為長老,上座;vàda,意為說, 論, 學說, 學派, 宗派, 部派。
上座部佛教因其由印度本土向南傳播到斯里蘭卡、緬甸等地,故稱為南傳佛教。又因所傳誦的三藏經典使用巴利語(pàëi-bhàsà),故又稱為巴利語系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堅持維護佛陀的原本教法,只相信和崇敬佛、法、僧三寶,傳誦與尊奉巴利語律、經、論三藏,依照八聖道、戒定慧、四念處等方法禪修,大多數人致力於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證悟涅槃。
傳統上,南傳上座部佛教流傳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南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大乘:梵語Mahàyàna 。mahà意為大,含有偉大、高貴等義;yàna為車乘,運載之義。謂能將無量眾生從生死此岸運載至覺悟彼岸,故名「大乘」。
大乘佛教為佛陀入滅五百多年(公元前一世紀)之後在印度興起的一種佛教形式,主張修行菩薩道,普度眾生,並以成就佛果為最終目標。大乘佛教崇拜許多的諸佛、菩薩、諸天等,受持傳誦大乘經典,並把以前的佛教傳統和當時與之并行的部派佛教貶稱為「小乘」。佛滅一千多年(公元七世紀)以後,大乘佛教融合婆羅門教-印度教的鬼神崇拜、咒術信仰等因素,形成「密乘佛教」或「金剛乘」。
大乘佛教後來流傳到中國漢地,與中華文化相結合而形成了漢傳佛教,之後又傳到韓國、日本、越南等地。
密乘佛教後來流傳到西藏,吸收了當地的苯教信仰而形成藏傳佛教,之後又傳到蒙古、尼泊爾、不丹等地。
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因為是從印度往北傳播而形成,故合稱為北傳佛教。他們與南傳上座部佛教並稱為當今世界的三大語系佛教。
巴利語 (pàëi-bhàsà):是由佛陀在世時中印度馬嘎塔國(Magadha,摩揭陀國)一帶使用的方言變化而來,它屬於與古印度正統的雅語——梵語(Sanskrit)——相對的民眾方言——布拉格利語(Pràkrit)的一種。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信巴利語是佛陀當年講經說法時所使用的馬嘎塔口語,故又稱為「馬嘎底語」(Màgadhika, Màgadhã,摩揭陀語)。
「巴利」(pàëi)一詞的原意是指佛語(Buddha- bhàsà)、聖典、三藏,用以區分作為解釋聖典的文獻——義注(aññhakathà)和復注(ñãkà)。也因如此,記錄聖典、佛語的專用語「馬嘎底語」到後來也就逐漸成了「佛經語」、「聖典語」的代名詞,即「巴利語」。
巴利語與梵語(Sanskrit)同屬古印度語,但梵語屬於雅語,巴利語屬於俗語;梵語是貴族語,巴利語是民眾語;梵語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標準語,巴利語則是佛陀及聖弟子們的用語。佛陀曾禁止僧眾們用梵語來統一佛語。
南傳上座部佛教因為使用巴利語傳誦的三藏經典,故又被稱為巴利語系佛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