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略說「因明學」歷史

[複製鏈接]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1-10-27 19: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釋量論》是古代印度的因明學名著,此處的「因」指推理的依據,「明」為通常之學。顧名思義,因明學就是關於推理的學說。現代邏輯學將印度因明學列為古邏輯學之一種,是專門研究思維和思維規律的一門學問。因明學深奧難學,極費時間,當代的漢地僧眾很少有捨得花時間去研習的。有的學者甚至非議因明學,將印度佛教衰微之原因也歸於因明唯識等學問的日趨學術化,每一門學問非窮一生之功而不能精通,一與百姓越來越遠。這種責難也不無道理。漢地凈土宗大弘的原由之一,便是其修證簡單,目的明確,易為百姓接受。但有一個事實是,許多跟外道辯論而取得最終勝利之大德,多是因明學大師。千年來,佛教就是在與外道的辯論中漸為更多的人所理解,進而信仰。一個僅想自己往生凈土者固然可以不必學習因明,而一個大德便不能不學習因明。不少佛學著作,有許多名氣很大的人,一著書立說便漏洞百出,雖也觀點正確,卻顯得邏輯混亂。其原因,就是不懂因明學之故。

因明學創立之初,主要用於辯論和著述。古印度宗派林立,號稱有九十六外道,為爭取信眾的支持,各宗教之間,多以辯論定高下,故其思辯色彩很濃。許多時候,辯論的成敗,直接影響宗教的存亡。敗者往往自棄信仰,拜勝者為師。藏傳佛教今日的格局,也源於公元八世紀末漢地和尚摩訶衍和印度僧人蓮花戒的一次宗教大辯論。欲知詳情者,請看法國戴密微著的《吐蕃僧諍記》(1952年在巴黎出版)。若不是蓮花戒獲勝,藏地佛教也許會是另外一種局面。

古印度因明學形成於公元100年至150年間,最早研究因明學的是婆羅門教的正理派。最早的因明經典是《正理經》,成熟於公元3世紀左右。後來,龍樹、無著、世親諸大師也致力於因明研究,傳世著作是《方便心論》、《回諍論》、《如實論》等,歷史上將此以前的因明列入古因明系統。

到公元五世紀時,因明學有了劃時代的進步,其標誌是誕生了一個大論師陳那,《集量論》便是其代表作。法稱等大師對《集量論》的理論進行了註釋和發展,為新因明學奠定了基礎並成為其代表人物。

論師陳那是世親的親傳弟子,先學小乘,后入大乘,為印度著名人物,常在那爛陀寺講授因明和唯識等。法稱是陳那再傳弟子,天資聰穎,跟其師自在軍學《集量論》時,只學一遍,見解就和老師一樣精妙;學第二遍后,便超越老師自在軍,能和陳那比肩;學完三遍后,法稱就發現了陳那學說中的不完善之處。他的著作是《釋量論》,主要是評釋《集量論》。著此書時,他接受上樂金剛的灌頂,並得到本尊加持,盡悉因明學奧妙,名聲大振,受到當地國王的供養。婆羅門中有不服者,前來辯論,總是大敗而歸,外道皈依者甚多。法稱一生,修建寺院百餘座,授徒十萬餘人。

因明學於公元七世紀進入西藏,隨著藏文的逐漸完善,譯著和著述也得以盛行,在納唐版《丹珠爾》中,就收入印度因明學著作66種,因明學在藏地地有了一定的影響。

到公元十一世紀,仁欽桑布、瑪•勒貝喜饒繼續翻譯因明學著作。鄂•洛丹協繞譯師邊翻譯,邊授徒,弟子達2300人。此後,諸學者也開始著述。到公元13世紀,薩迎派第四祖薩班•貢噶堅贊著《正理藏論》,從而奠定了藏傳因明學基礎。

公元十五世紀初,宗喀巴大師赴藏求法,窮究經典,通達義理,藏地因明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宗喀巴大師認為:因明學不僅僅是推理辯論之學,更是佛教哲學的重要體系之一,除了能訓練僧人的邏輯思維能力,也能修行悟道。因明通於內明,運用因明,照樣可以達到解脫的目的。其名著《七部量論入門啟蒙》,是藏地因明學重要經典。由於宗喀巴大師及其弟子的闡揚,因明學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

藏傳因明學,體系嚴密,思想深邃,文字古奧,分析十分繁瑣。初學時,往往不得要領,如入迷宮,望洋興嘆。按格魯派的教學安排,學完因明學需五年時間。學習圓滿者,才成為攝類論士,稱為「堆扎哇」。因明學雖然艱澀,但若是窺得門徑,熟悉了它的推理規則和辯論程序,一切便迎刃而解了。

聞思學院中,對《釋量論》的學習分為五個學級,前四級學習《堆扎》、《因理論》、《悟慧論》,以掌握因明學的基本概念。最後一級學習具體運用,就原理中的三十個論題,以破他宗,立自宗,斷除邪見。

因明學的一些辭彙有時也會出現在具體的修持儀軌中,如香巴噶舉的《奶格五金法生起次第》中的觀空中,就有「所取性空」和「能取性空」,其中的「所」與 「能」便是因明學術語。法稱認為,人的認識是主觀對客觀的作用,他將人的主觀認識能力稱為「能量」,將主觀認識對象稱為「所量」。若不知何為「能」 「所」,就會不知所云。

由於因明學內容深奧,非幾句話所能解釋明了,此處不再贅述。有興趣者,可以去讀因明學著作。
我手寫我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3: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