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性揭示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性取向的微妙關係

[複製鏈接]

3

主題

3

帖子

14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inks2020 發表於 2011-10-19 08: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links2020 於 2011-10-19 08:36 編輯

查茲·波諾,曾名查絲蒂蒂·波諾,是一位女變男易性人。他於 2008年變性,由於社會的壓力要求他表現得像個女人,在這之前他當了好幾年的女同性戀者。

環球科學8月16日報道 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這座城市的易裝皇后是蒂蒂·馮·特蘭普(Titti Von Tramp),人稱「男爵夫人」。他一身古銅色,肌膚用蠟褪了毛,穿著細高跟,身高近7英尺(2.13米),望之儼然雕塑。他戴著彩色蛤蟆鏡,一頭銀白色的長發。任何一個夜晚,你都能在城裡的某家酒吧找到馮·特蘭普——挺著豐滿的胸部,噘著塗成紫紅色的嘴唇,供眾多仰慕者拍照。有時,他也會盯上個把阿爾斯特來的生意人,伸出一根修長有力的手指,劃過他的面頰,一邊看著對方面紅耳赤,一邊說著「收成不錯」。

在許多人看來, 「異裝癖者 」(trans-vestite)是極具個性的人物:他們帶有娛樂性,大都是男同性戀者,生理上是男性,外表卻極盡女性的嫵媚。然而,像任何其他人類群體一樣,異裝癖者也多種多樣,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會將他們的少數派身份展現在易裝表演上,並從中獲取報酬。對於比較低調的易裝癖者來說,鎂光燈從來就不值得嚮往。此外,易裝癖者之所以穿上異性的服裝、模仿異性的舉止,心理動機也有著很大的差異——易裝,只是人類諸多性別倒錯行為(cross gender behavior)中的一種。

研究人員觀察了易性現象(transs-exuality,又稱性別轉換欲,指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相反)的諸多形式,探討了他們的生物、心理和文化基礎。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常常對研究中呈現的個體差異感到震驚。許多科學家相信,這種驚人的多樣性提供了一個重要線索,有助於他們揭示生理性別(sex)、心理性別(gender)和性取向(sex orientation)之間的微妙關係。事實上,正是因為這三個特質在某些人身上並不像預期的那樣相互匹配,科學家才充分意識到三者的相對獨立性。

心理性別 vs生理性別

心理性別、生理性別和性取向三者之間是相互關聯又相互獨立的三種變數。

這三個變數在易性現象的研究中處於核心位置,而生理性別或許是三者中最為簡單直接的一個。我們體內都有一套性染色體,它決定我們是基因雄性(XY)還是基因雌性(XX)。當然,染色體性別並不總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最近有傳聞說,奧運長跑選手卡斯特爾·賽門亞(Caster Semenya)基因異常,雖然是女兒身,卻有著堪比男性的力量。許多遺傳性障礙能讓性染色體出現「缺失」或者「冗餘」的現象(比如,XYY的染色體),從而導致嬰兒先天缺陷,出現外陰性別不明。但大體來說,科學家在研究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也就是臨床術語中「易性」)時,會排除染色體異常或身體異常的個體,像賽門亞這樣的情況是不予考慮的。他們所謂的「易性人」,指的是染色體正常、在生理上具有明確性別、但在心理上覺得自己屬於異性的個體。

說到這兒,我們就來看看「心理性別」的概念,它和「生理性別」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心理性別也叫「性別認同」,是指人們對自己是「男人」還是「女人」的一種主觀感覺。在大多數情況下,生理(遺傳)上是男性的人,性別認同也是男性;生理上是女性的人,性別認同也是女性。然而,當生理性別和性別認同不相符時,當事人就會產生一種不安的「性別焦慮 」(gender dysphoria)。而這種持續的負面情緒正是許多易性人接受變性手術(sex reassignment surgery)的原因之一。

與生理性別、心理性別相關的第三個變數是性取向。一般來說,生理上的男性會被生理上的女性所吸引,反之亦然。但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同性戀和雙性戀,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類型非常廣泛,完全打破了人們刻板的成見,其中既包含女人味十足的女同性戀者,也包含肌肉健碩的男同性戀者。這些事實說明,性取向是獨立於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的特質。在此,我們需要指出一點,即同性戀並非易性行為——一般來說,同性戀男子並不想變成女人。或者說,易性人可能是同性戀,也可能是異性戀。

一旦區分了這三個相互關聯卻又相互獨立的概念,科學家就能更好地理解易性現象了。美國心理學會將「易性」定義為「強烈"而持續的性別認同倒錯,以及對自身生理性別的持續不適感」。研究顯示,即便是在易性人群體內部,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就拿男性易性人來說:一個生理上的男性感到性別焦慮,「覺得自己是個女人」,但在性取向上,他既可能是同性戀,也可能是異性戀。不僅如此,除了這三個變數的混合匹配之外,易性現象似乎還受到大量心理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對這些看似無窮多的因素,科學家的探索才剛剛開始。

心理和性別

由於社會壓力,大多數「女變男」易性人最後都成為了女同性戀者。

易性人的心理狀態或許各不相同,但其中大多數人都說自己感到了性別焦慮——他們為生理性別和性別認同之間的錯位感到不快。查茲·波諾(Chaz Bono,下頁圖)就是典型。他原名查絲蒂蒂·波諾(Chastity Bono),是藝人索尼(Sonny)和切爾(Cher)的兒子兼女兒。查絲蒂蒂自從成年之後,多數時間都以女同性戀者的身份示人;2008年中,她宣布自己是個易性人,並決定由女同性戀者「查絲蒂蒂」變身為男異性戀者「查茲」。變身之後的查茲對女友詹妮弗的愛一如既往,比起查絲蒂蒂來毫不遜色;不過,由於他的身體已經發生變化,他們已經不再是同性戀關係了。查茲是個「女變男」易性人(female-to-male, FtM),他先是切除了乳房,繼而接受了睾丸激素治療,這讓他的嗓音低了整整一個八度,還在下巴上長出了胡茬。

波諾在 2009年接受 ABC「早安美國」節目的訪問時說:「性別不在兩腿之間,而在兩耳之間。我從小就覺得自己是個男孩,很明確。但是隨著年齡增長,我越來越困惑了,因為突然之間出現了很多壓力,他們要求你扮演你自己的性別角色。許多『女變男』易性人最後都成了女同性戀者,只是因為這樣顯得比較合理。」

幾乎所有女變男易性人的經歷都差不多——她們都是絕對的同性戀者(都喜愛女性)。相比之下,「男變女」易性人(male-to-female,MtF)就更具有多樣性,無論是在性取向方面,還是在易性行為的心理基礎方面,都比女變男易性人豐富許多。

20世紀 80年代末,多倫多大學的心理醫生雷·布蘭查德(Ray Blanchard)提出了「幻想變性性興奮」(autogynephilia)理論。他認為,異性戀的男變女易性人(生理是男性,喜歡女性,希望自己也成為女性)的性慾源於自己是女人的想法。比如這個例子:有個男變女易性人名叫南希·亨特(Nancy Hunt),他在自傳《鏡像》(Mirror Image)中寫道:「我從小就對女孩有種狂熱的興趣,我琢磨她們的髮型、她們的衣服、她們的身材。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和她們的差別越來越大,這讓我悶 悶不樂。我被嫉妒弄得心煩意亂,但同時又覺得性慾高漲。我想要擁有她們,又想要變成她們。到了晚上,在我自慰或者快要睡著的時候,這兩種衝動就會相互融合,我在幻想中與自己做愛——這時,這個自己是女孩。」

原文地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7: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