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baby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複製鏈接]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61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0 | 只看該作者
165.杭州佛日禪師悟道因緣

  杭州佛日本空禪師,雲居道膺禪師之法嗣。初游天台山,曾公開宣稱:「如有人奪得我機者,即吾師矣。」后投江西雲居道膺禪師座下參學。
  初禮雲居和尚,佛日禪師便問:「二龍爭珠,誰是得者?」
  雲居和尚道:「卸卻業身來,與子相見。」
  佛日禪師道:「業身已卸。」
  雲居和尚便問:「珠在甚麼處?」
  佛日禪師被問得無言以對,於是便心悅誠服地留在雲居和尚身邊,朝夕入室請益。當時,佛日禪師才十三歲。
  四年後,佛日禪師辭別雲居和尚,往參夾山善會禪師。佛日禪師剛進門,便碰見寺院里的維那師。
  維那一見佛日禪師,以為他是來掛單的,便道:「此間不著後生。」
  佛日禪師道:「某甲不求掛搭,暫來禮謁和尚。」
  維那於是便向夾山禪師稟報。夾山禪師答應接見他。
  佛日禪師還未來得及登上台階,夾山禪師便問:「甚處來?」
  佛日禪師道:「雲居來。」
  夾山禪師道:「即今在甚麼處?」
  佛日禪師道:「在夾山頂上。」
  夾山禪師道:「老僧行年在坎,五鬼臨身。」
  佛日禪師準備登上台階禮拜,夾山禪師卻問道:「三道寶階,從何而上?」
  佛日禪師道:「三道寶階,曲為今時。向上一路,請師直指。」
  夾山禪師便作揖,佛日禪師於是上階禮拜。
  夾山禪師又問:「闍黎與甚麼人同行?」
  佛日禪師道:「木上座。」
  夾山禪師道:「何不來相看老僧?」
  佛日禪師道:「和尚看他有分。」
  夾山禪師問:「在甚處?」
  佛日禪師道:「在堂中。」
  夾山禪師於是在佛日禪師的陪同下,來到堂中。佛日禪師便拿起拄杖,把它擲在夾山禪師的面前。
  夾山禪師問:「莫從天台得否?」
  佛日禪師道:「非五嶽之所在。」
  夾山禪師又問:「莫從須彌得否?」
  佛日禪師道:「月宮亦不逢。」
  夾山禪師道:「恁么則從人得也。」
  佛日禪師道:「自己尚是冤家,從人得,堪作甚麼?」
  夾山禪師知道他已悟,便道:「冷灰里有一粒豆爆。」說完便喚維那:「明窗下安排著。」
  佛日禪師問:「未審明窗還解語也無?」
  夾山禪師道:「待明窗解話,即向汝道。」
  第二天,夾山禪師上堂,問:「昨日新到在甚麼處?」
  佛日禪師於是從大眾中走出來應喏。
  夾山禪師問:「子未到雲居已前,在甚麼處?」
  佛日禪師道:「天台國清。」
  夾山禪師道:「吾聞天台有潺潺之瀑,淥淥之波,謝子遠來,此意如何?」
  佛日禪師道:「久居岩谷,不掛松蘿。」
  夾山禪師道:「此猶是春意,秋意作么生?」
  佛日禪師默然良久。
  夾山禪師道:「看君只是撐船漢,終歸不是弄潮人。」
  過了幾天,寺院普請(全寺上下僧眾一起作務),維那命令佛日禪師送茶。
  佛日禪師道:「某甲為佛法來,不為送茶來。」
  維那道:「奉和尚處分(這是奉大和尚的安排)。」
  佛日禪師道:「和尚尊命即得(既是大和尚的安排,那我就送茶)。」 
  於是便將茶送至大夥兒幹活的地方,搖著茶甌,嘩嘩作聲。
  夾山禪師回頭看了他一眼。
  佛日禪師道:「釅茶三五碗,意在钁頭邊。」
  夾山禪師道:「瓶有傾茶勢,籃中幾個甌?」
  佛日禪師道:「瓶有傾茶勢,籃中無一甌。」說完便給大眾行茶。
  當時,所有參加勞動的人都抬頭看著他們倆。
  佛日禪師道:「大眾鶴望,請師一言。」
  夾山禪師道:「路逢死蛇莫打殺,無底籃子盛將歸。」
  佛日禪師道:「手執夜明符,幾個知天曉?」
  夾山禪師一聽,高興地說道:「大人!有人也!歸去來!歸去來!」
  佛日禪師得法后,住杭州接眾。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62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0 | 只看該作者
166.黃檗山慧禪師悟道因緣

  瑞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縣)黃檗山慧禪師,疏山匡仁禪師之法嗣,洛陽人。少時出家,專學經論,后又增受菩薩戒。通過一段時間對戒律的研究和修持,慧禪師深感戒律深邃駁雜,微細難防。
  一日,他大發感嘆道:「大士攝律儀,與吾本受聲聞戒,俱止持、作犯也。然於篇聚增減,支本通別,制意且殊。既微細難防,復於攝善中嘗行於少分,況饒益有情乎?且世間泡幻,身命何可留戀哉!」
  [意思是說,菩薩戒中的攝律儀戒,與我過去所受的聲聞戒,都是講止、持、作、犯,但是在篇幅長短、戒條增減、支(枝末)本(根本)通(相同)別(差別)、制戒用意等方面,頗多不同。既然攝律儀戒中的這些複雜的規定細微難防,加上攝善法戒中的種種要求,能實行的也很少,更何況修持饒益有情戒呢!再說世間如夢幻泡影,身命又有什麼可留戀的呢?]
  於是,他便放棄了經論、戒律等義學方面的學習,想投身於水,以肉體布施於水中的鱗甲之類。主意已定,他便來到河邊,準備投河。就在這時,他偶然碰到兩位禪者。通過交談,兩位禪者知道了他的苦惱,便指點他說:「南方頗多知識,何滯於一隅?」
  慧禪師接受了二位禪者的勸告,遂回心轉意,決心南下參學。當時,正是宋金對峙的時候,關津守得很緊,出入非常不容易。慧禪師便央求守關的官吏,說道:「吾非玩山水,誓求祖道,他日必不忘恩也。」官吏明白了他的求道志向,便不再阻止他,讓他過關,並且對他說:「師既為法忘身,回時願無吝所聞。」慧禪師欣然答應了,並向他們表示感謝。
  不久,慧禪師便來到疏山(今江西撫州境內)匡仁和尚座下。
  一日,匡仁和尚坐在法堂里接受大眾的參問。
  慧禪師先顧視大眾,然後提問道:「剎那便去時如何?」
  匡仁和尚道:「逼塞虛空,汝作么生去?」
  慧禪師道:「逼塞虛空,不如不去。」
  匡仁禪師一聽,便不再理會他。
  下堂后,慧禪師向首座和尚請益。
  首座和尚道:「適來祇對(回答)甚奇特。」
  慧禪師道:「此乃率爾,敢望慈悲,開示愚昧。」
  首座和尚道:「一剎那間還有擬義否?」
  慧禪師被這一問,言下頓省,於是便禮謝首座和尚。
  慧禪師悟道后,便留在南方傳法,后住黃檗山,繼任祖席。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63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1 | 只看該作者
167.石門獻蘊禪師悟道因緣

  襄州石門獻蘊禪師,青林師虔禪師之法嗣,洞山良價禪師之嫡孫,京兆人。姓氏不詳。出家后,他一度雲遊參學,遍歷諸禪席。
  后投青林師虔禪師座下。
  一日,獻蘊禪師問青林和尚:「如何用心,得齊於諸聖?」
  青林和尚仰面良久,說道:「會么?」
  獻蘊禪師道:「不會。」
  青林和尚道:「去!無子用心處。」
  獻蘊禪師便禮拜。就在額頭觸地的時候,他豁然契悟。從此以後,他便不再四處遊方了,而是留在青林和尚的座下,充當園頭(負責種植和管理菜果花木)。
  一次,獻蘊禪師從園裡歸來,侍立次,青林和尚勘問道:「子今日作甚麼來?」
  獻蘊禪師道:「種菜來。」
  青林和尚又問:「遍界是佛身,子向甚處種?」
  獻蘊禪師道:「金鉏(chu,同「鋤」)不動土,靈苗在處(隨處)生。」
  青林和尚一聽,便欣然微笑。
  一日,青林和尚來到園子里,呼喚道:「蘊闍黎!」
  獻蘊禪師應喏。
  青林和尚道:「剩(更、更加)栽無影樹,留與後人看。」
  獻蘊禪師便問:「若是無影樹,豈受栽邪?」
  青林和尚道:「不受栽且止,你曾見他枝葉么?」
  獻蘊和尚道:「不曾見。」
  青林和尚道:「既不曾見,爭知不受栽?」
  獻蘊禪師道:「只為不曾見,所以不受栽。」
  青林和尚便點頭稱道:「如是!如是!」
  青林和尚將入寂時,曾召喚獻蘊禪師的名字,獻蘊禪師應諾。
  青林和尚道:「日轉西山後,不須取次(任意、隨便,引申為充裕、寬舒)安。」
  獻蘊禪師道:「雪滿金檀樹,靈枝萬古春。」
  青林和尚又問:「或有人問你金針線囊事(原指家務事,這裡比喻本分事),子道甚麼?」
  獻蘊禪師道:「若是毛羽相似者,某甲終不敢造次(粗率、輕易)。」
  青林和尚圓寂后,獻蘊禪師初住南嶽之蘭若。后住夾山,途經潭州的時候,楚王馬氏出城延請,從師問法。
  楚王問:「如何是祖師西來大道?」
  獻蘊禪師道:「好大哥,御駕六龍千古秀,玉街排仗出金門。」
  楚王一聽大喜,便請獻蘊禪師入天冊府,供養數日,之後方至夾山。
  因為獻蘊禪師接眾時,經常用「好大哥」這一口頭語,故時人皆稱他「大哥和尚」。
  獻蘊禪師在夾山住了不多久,便趕上蠻夷作亂。他不得不離開夾山,遷至湖北襄州鳳凰山,創石門寺。從此,獻蘊禪師就一直住在那裡開法接眾,再振宗風,一直到他入寂。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64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1 | 只看該作者
168.洞山座下僧悟道因緣

  一日,洞山良價禪師上堂,座下有僧問:「時時勤拂拭,為甚麼不得他衣缽?未審甚麼人合(應當)得?」
  良價禪師道:「不入門者。」
  那僧道:「只如不入門者,還得也無?」
  良價禪師道:「雖然如此,不得不與他。」
  說完,良價禪師又對眾人道:「直道本來無一物,猶未合得他衣缽。汝道甚麼人合得?這裡合下得一轉語,且道下得甚麼語?」
  當時有一位上座僧,下堂后,直入丈室,參禮良價禪師,連下九十六轉語,都不契旨,最後一轉語,始契良價禪師之意。
  良價禪師道:「闍黎何不早恁么道?」
  就在良價禪師和上座僧酬答的過程中,另有一僧暗中偷聽,遺憾的是,他沒有聽清楚上座僧最末后的那一轉語是什麼。
  當上座僧出來之後,那僧便跟在後面,向他請益。上座僧卻不肯說破。於是,那僧便天天纏著他,堅決要他說破。這樣纏了三年,上座僧終不肯為他說破。 
  一日,那僧生病了,想起三年來他天天請上座僧為他開示,但都遭到了上座僧的拒絕,心裡以為上座僧吝法,越想越氣憤不平,便道:「某三年請舉前話,不蒙慈悲,善取不得,惡取去!」
  於是,他便爬起來,持刀來到上座僧的寮房,告訴上座僧說:「若不為某舉,即殺上座去也。」
  上座僧一聽,心裡很恐懼,便說道:「闍黎且待,我為你舉。」於是為那僧開示道:「直饒將來,亦無處著。」
  [即使是我和盤托出,告訴你了,亦無處可住--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一法。若認為修行到了最後,有個住處,是為大病。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無住才是佛法的根本。]
  那僧一聽,豁然有省,當即便向上座僧禮拜懺謝。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65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2 | 只看該作者
169.大陽警玄禪師悟道因緣

  郢州(今湖北鍾祥)大陽山警玄禪師,為避國諱,易名警延,梁山緣觀禪師之法嗣,俗姓張,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其祖上為金陵人,其叔父為沙門,法號智通,住持金陵崇孝寺。警玄禪師少年時,神觀奇偉,威重有德,日中一食,后依叔父智通禪師出家,十九歲受具足戒,成為大僧。
  一日,聽某人講《圓覺經》,警玄禪師問道:「講者,何名圓覺?」
  講者道:「圓以圓融有漏為義,覺以覺盡無餘為義。」
  警玄禪師一聽,便笑道:「空諸所有,豈名圓覺?」
  講者一聽,大為驚詫,遂讚歎道:「是兒齒少而卓識如此,我所有,何足益之!正如以穢食置寶器,其可哉(怎麼能行呢)!」
  智通禪師知道此事後,便令警玄禪師遊方參學。
  警玄禪師初禮鼎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梁山緣觀禪師,便問:「如何是無相道場?」
  梁山和尚指著牆壁上的觀音像,說道:「這個是吳處士畫。」
  警玄禪師正要開口插話,梁山和尚急忙問道:「這個是有相底,那個是無相底?」
  警玄禪師一聽,當下有省,便禮拜。
  梁山和尚道:「何不道取一句?」
  警玄禪師道:「道即不辭,恐上紙筆。」
  梁山和尚笑道:「此語上碑去在。」
  於是,警玄禪師便呈偈云:
    「我昔初機學道迷,萬水千山覓見知。
     明今辨古終難會,直說無心轉更疑。
     蒙師點出秦時鏡,照見父母未生時。
     如今覺了何所得,夜放烏雞帶雪飛。」
  梁山和尚一聽,欣然讚歎道:「洞山之宗可倚(曹洞宗旨可賴此人傳續)」。
  從此,警玄禪師聲名大噪。
  梁山和尚滅度后,警玄禪師便離開梁山,前往大陽(湖北鍾祥),禮謁慧堅禪師。慧堅禪師堅決要把法席讓給警玄禪師來主持,而自己則退居一室。於是警玄禪師便答應留下來住山。
  警玄禪師繼承了大陽法席之後,深感先德咐囑責任之重大。為了保證宗風不墮,他精心操持,勤於接眾,足不越限,脅不至席,凡五十年。奈何宗門不振,法嗣難覓!警玄禪師雖年高八十,前後座夏六十一年,卻仍然沒有找到可以繼承其法脈的人。無奈之下,他只好請求葉縣歸省禪師的弟子浮山法遠幫助他定址找一個合適的法器,以續薪傳。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受浮山法遠禪師之囑託,投子義青禪師終於接續了曹洞法脈。此時,警玄禪師已入滅四十七年。
  警玄禪師圓寂於北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
  警玄禪師平生接眾,有三句、三墮和五位頌,一時響徹叢林,頗有洞山遺風。
  三句--
  「諸禪德,須明平常無生句、妙玄無私句、體明無盡句。第一句通一路,第二句無賓主,第三句兼帶去。一句道得師子嚬呻,二句道得師子反擲,三句道得師子踞地。縱也周遍十方,擒也一時坐斷。正當恁么時,作么生通得個消息?若不通得個消息?來朝更獻楚王看。」
  「如何是平常無生句?」師曰:「白雲覆青山,青山頂不露。」
  「如何是妙玄無私句?」師曰:「寶殿無人不侍立,不種梧桐免鳳來。」
  「如何是體明無盡句?」師曰:「手指空時天地轉,回途石馬出紗籠。」
  「如何是師子嚬呻?」師曰:「終無回顧意,爭肯落平常。」
  「如何是師子返擲?」師曰:「周旋往返全歸父,繁興大用體無虧。」
  「如何是師子踞地?」師曰:「迥絕去來機,古今無變異。」
  三墮--
  警玄禪師曾經解釋曹山三種墮,認為此三語須明得轉位始得。
  「一作水牯牛,是類墮。」師曰:「是沙門轉身語,是異類中事。若不曉此意,即有所滯。直是要伊一念無私,即有出身之路。」
  「二不受食,是尊貴墮。」師曰:「須知那邊了,卻來這邊行履。若不虛此位,即坐在尊貴。」
  「三不斷聲色,是隨墮。」師曰:「以不明聲色故隨處墮。須向聲色里有出身之路。作么生是聲色外一句?」乃曰:「聲不自聲,色不自色,故云不斷指掌,當指何掌也。」
  五位頌--
  「正中偏,一輪皎潔正當天。宛轉虛玄事不彰,明暗只在影中圓。
  偏中正,休觀朗月秦時鏡。隱隱猶如日下燈,明暗混融誰辨影。
  正中來,脈路玄玄絕迂迴。靜照無私隨處現,如行鳥道人廛開。
  偏中至,法法無依即智智。橫身物外兩不傷,妙用玄玄善周備。
  兼中到,葉路當風無中道。莫守寒岩異草青,坐卻白雲宗不妙。」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66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3 | 只看該作者
170.投子義青禪師悟道因緣

  舒州(今安徽安慶)投子義青禪師,大陽玄禪師之法嗣,俗姓李,青社(安徽舒州境內)人。義青禪師七歲時於妙相寺出家,試經得度。出家后,先習《百法論》,學了不多久,義青禪師便深感滯於名相,無有了期,慨嘆道:「三祇塗(途)遠,自困何益?」於是便放棄《百法論》,又前往洛陽聽習《華嚴經》,不久即能貫通其義。一次,義青禪師在讀諸林菩薩偈子的時候,至「即心自性」一句時,猛然省悟道:「法離文字,寧可講乎?」於是便當即離開講肆,行腳諸方,參禮禪德。人稱「青華嚴」。
  當時,浮山法遠圓鑒禪師正住在會聖岩。一天晚上,浮山法遠禪師得一夢,夢見自己養了一隻青色的鷹。醒來以後,覺得是一個吉兆。果然,第二天早晨,義青禪師來了。浮山禪師一見,非常高興,便請他在會聖岩住下,並建議他看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之公案。
  其公案是這樣的--
  世尊因外道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贊曰:「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乃作禮而去。阿難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稱讚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義青禪師於是遵照浮山禪師的教導,認真地將這一公案參了三年。
  一日,浮山禪師問他:「汝記得話頭么?試舉看。」
  義青禪師正要開口答話,浮山禪師一把掩住他的嘴。
  義青禪師當即豁然開悟,便禮拜。
  浮山禪師見他禮拜,便問道:「汝妙悟玄機邪?」
  義青禪師道:「設有也須吐卻。」
  當時,資侍者亦在旁,說道:「青華嚴今日如病得汗。」
  義青禪師便回頭看了他一眼,說道:「合取狗口!若更忉忉(啰嗦、嘮叨),我即便嘔。」
  義青禪師悟道后,繼續在浮山禪師座下呆了三年。在這三年期間,浮山禪師不時地向他開示洞山宗旨,義青禪師皆能一一妙契。於是,浮山禪師便把大陽警玄禪師的頂相、皮履、直裰,交付給義青禪師,並叮囑道:「代吾續其宗風,無久滯此。善宜護持。」並書偈送給義青禪師云:
   「須彌立太虛,日月輔而轉。
    群峰漸倚他,白雲方改變。
    少林風起叢,曹溪洞簾卷。
    金鳳宿龍巢,宸(chen)苔豈車碾。」
  義青禪師臨走時,浮山禪師又囑咐他往依圓通法秀禪師。
  義青禪師來到圓通法秀禪師座下后,每天無所參問,只是在禪堂里嗜睡而已。執事僧呵斥他,他也不理睬。
  於是執事僧便報告圓通禪師道:「堂中有僧日睡,當行規法。」
  圓通禪師便問:「是誰?」
  執事僧道:「青上座。」
  圓通禪師便道:「未可,待與按過(暫不要行規法,待我勘驗一下他。)」
  於是,圓通禪師便拿著拄杖來到禪堂,見義青禪師正在睡覺,便敲著禪床呵斥他說:「我這裡無閑飯與上座,吃了打眠。」
  義青禪師道:「和尚教某何為(和尚教我幹什麼呢)?」
  圓通禪師道:「何不參禪去?」
  義青禪師道:「美食不中飽人吃。」
  圓通禪師道:「爭奈大有人不肯上座(奈何有人不認可你)!」
  義青禪師道:「待肯,堪作甚麼(要他認可,那我還堪作什麼)?」
  圓通禪師一聽,便問道:「上座曾見甚麼人來?」
  義青禪師道:「浮山。」
  圓通禪師便道:「怪得恁么頑賴(怪不得這樣調皮搗蛋)!」
  說完,便與義青禪師握手,相視而笑,回方丈寮去了。
  從此以後,義青禪師聲名遠揚。
  義青禪師離開圓通法秀禪師后,初住白雲傳法,后又遷居投子山,一時其座下法將如林。
  曾有上堂法語:「孤村陋店,莫掛瓶杯。祖佛玄關,橫身直過。早是蘇秦觸塞,求路難回。項主臨江,何逃困命。諸禪德到這裡,進則落於天魔,退則沉於鬼趣。不進不退,正在死水中。諸仁者,作么生得平穩去?」良久曰:「任從三尺雪,難壓寸靈松。」
  又有五位頌並序:「夫長天一色,星月何分。大地無偏,枯榮自異。是以法無異法,何迷悟而可及。心不自心,假言象而提唱。其言也,偏圓正到,兼帶葉通。其法也,不落是非,豈關萬象。幽旨既融於水月,宗源派混於金河。不墜虛凝(頑空),回途復妙。」頌曰:
  「正中偏,星河橫轉月明前。彩氣夜交天未曉,隱隱俱彰暗裡圓。
   偏中正,夜半天明羞自影。朦朦霧色辨何分,混然不落秦時鏡。
   正中來,火里金雞坐鳳台。玄路倚空通脈上,披雲鳥道出塵埃。
   兼中至,雪刃籠身不迴避。天然猛將兩不傷,暗裡全施善周備。
   兼中到,解走之人不觸道。一般拈掇與君殊,不落是非方始妙。」
  義青禪師圓寂於北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春秋五十二歲。有辭世偈云:
「兩處住持,無可助道。
珍重諸人,不須尋討。」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67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4 | 只看該作者
171.福岩審承禪師悟道因緣

  南嶽福岩審承禪師,大陽警玄禪師之法嗣,出家后,投大陽禪師座下參學。
  一日,審承禪師侍立次,大陽禪師問道:「有一人遍身紅爛,卧在荊棘林中,周匝火圍,若親近得此人,大敞廛(chan,市肆聚居之地)開;若親近不得,時中以何為據?」
  審承禪師道:「六根不具,七識不全。」
  [這裡的「此人」指自性、實相、第一義諦,它無形無相,不可以用心意識來認取,亦不可以用語言來描畫。故審承禪師道:「六根不具,七識不全。」]
  大陽禪師擔心審承禪師此答仍有可能是言語知見,故繼續勘驗道:「你教伊出來,我要見伊。」
  審承禪師道:「適來別無左右祇對和尚(剛才左右沒有別人回答和尚)。」
  大陽禪師道:「官不容針。」
  [「官不容針」一句,在禪林中經常與「私通車馬」連用,意思是說第一義謗,須究竟徹悟始得,不容半點疑擬和言說,不容半點不到位和拖泥帶水,如同官府驗關,戒備森嚴,不得有一絲一毫的差錯,也不得有一絲一毫地寬宥,沒有人情可講。然而就方便接眾而言,卻不妨有種種言說方便,連車馬這麼大的東西亦可以通過。]
  審承禪師一聽,當下有省,便禮拜。
  審承禪師悟道后,住南嶽福岩接眾。
  一日,相公李特上山參禮審承禪師,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審承禪師便指著庭前的一棵柏樹。
  李相公不明其旨,於是又問。審承禪師又如是作答。
  這樣三問三答,李相公終於有省,於是呈頌曰:
   「出沒雲閑滿太虛,元來真相一塵無。
    重重請問西來意,唯指庭前柏一株。」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68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4 | 只看該作者
172.羅浮顯如禪師悟道因緣

  惠州羅浮山顯如禪師,大陽警玄禪師之法嗣,益州(今四川成都一帶)人,姓氏未詳。出家后,一度遊方參學。后投大陽座下。
  一日,大陽和尚問顯如禪師:「汝是甚處人?」
  顯如禪師道:「益州。」
  大陽和尚道:「此去幾里?」
  顯如禪師道:「五千里。」
  大陽禪師道:「你與么來,還曾踏著么?」
  顯如禪師道:「不曾踏著。」
  大陽和尚道:「汝解騰空那(耶)?」
  顯如禪師道:「不解騰空。」
  大陽和尚道:「爭得(怎得)到這裡?」
  顯如禪師道:「步步不迷方,通身無辨處。」
  大陽禪師道:「汝得超方三昧邪?」
  顯如禪師道:「聖心不可得,三昧豈彰名。」
  大陽和尚於是讚歎道:「如是!如是!汝應信此即本體全彰,理事不二。善自護持。」
  顯如禪師悟道后,即前往惠州羅浮山開法接眾。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69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5 | 只看該作者
173.白馬歸喜禪師悟道因緣

  襄州白馬歸喜禪師,大陽警玄禪師之法嗣,姓氏籍貫不詳。
  初禮大陽和尚,便問:「學人蒙昧,乞指個入路。」
  大陽和尚道:「得(可以)。」
  說完便默然不語。過了好一會兒,大陽和尚才召喚歸喜禪師的名字。歸喜禪師便應喏。
  大陽和尚道:「與你個入路。」
  歸喜禪師於是言下有省。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70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5 | 只看該作者
174.芙蓉道楷禪師悟道因緣

  東京天寧芙蓉道楷禪師,投子義青禪師之法嗣,俗姓崔,沂(yi)州(今山東臨沂)人。道楷禪師自幼就學習道家的辟穀,隱居於伊陽山。長大后游京師,籍名於術台寺,參加試經(考試經典,以選拔合格出家人),因背誦《法華經》而得度出家。
  受具足戒后,道楷禪師便來到海會寺,禮謁投子義青禪師。
  初禮投子和尚,道楷禪師便問:「佛祖言句,如家常茶飯。離此之外,別有為人處也無?」
  投子和尚道:「汝道寰中天子敕,還假堯舜禹湯也無?」
  道楷禪師正要開口答話,投子和尚便用拂子敲著他的嘴說:「汝發意來,早有三十棒也,」
  道楷禪師一聽,當即開悟,並再次禮拜投子和尚。
  禮拜完畢,道楷禪師正準備走開,投子和尚道:「且來!闍黎。」
  但是,道楷禪師卻不理睬。
  投子和尚又道:「汝到不疑之地邪?」
  道楷禪師一聽,便用雙手掩住自己的耳朵。
  道楷禪師悟道后,遂留在投子座下,充當典座。為了進一步鉗錘他,投子和尚經常用機語來勘驗道楷禪師。
  一日,投子和尚對他說:「廚務勾當不易。」
  道楷禪師道:「不敢。」
  投子和尚又問:「煮粥邪?蒸飯邪?」
  道楷禪師道:「人工(傭工)淘米著火,行者煮粥蒸飯。」
  投子和尚便問:「汝作甚麼?」
  道楷禪師道:「和尚慈悲,放他閑去。」
  又一日,道楷禪師陪侍投子和尚在菜園子里行逛。投子和尚將拄杖遞給道楷禪師,道楷禪師接過後便跟在投子和尚後面行走。
  投子和尚道:「理合恁么(從道理上講,你該這麼做嗎)?」
  道楷禪師道:「與和尚提鞋挈杖,也不為分外。」
  投子和尚於是道:「有同行在。」
  道楷禪師便問:「那一人不受教?」
  投子和尚一聽,便走開,不再理會。
  到了晚上,投子和尚問道楷禪師:「早來說話未盡。」
  道楷禪師道:「請和尚舉。」
  投子和尚道:「卯生日,戌生月。」
  道楷禪師一聽,便點燈來。
  投子和尚道:「汝上來下去,總不徒然。」
  道楷禪師道:「在和尚左右,理合如此。」
  投子和尚道:「奴兒婢子,誰家屋裡無?」
  道楷禪師道:「和尚年尊,闕(缺)他不可。」
  投子和尚道:「得恁么殷勤!」
  道楷禪師道:「報恩有分。」
  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道楷禪師離開投子,一度回到故鄉沂州,應道俗之請,住仙洞傳法。后又居京師天寧寺。
  大觀初年(1107),因開封尹李孝壽上奏徽宗皇帝,讚歎道楷禪師「道行卓冠叢林,宜有褒顯」,於是徽宗便派內臣攜聖旨前往天寧寺,賜道楷禪師紫方袍一件,法號定照禪師。道楷禪師一方面對皇恩表示感謝,另一方面表示自己有誓在先,不能接受。他上表請辭,說道:「出家時,嘗有重誓,不為利名,專誠學道,用資九族。苟渝願心,當棄身命。父母以此聽許。今若不守本志,竊冒寵光,則佛法、親盟背矣。」
  徽宗皇帝於是再一次降旨,堅決要道楷禪師接受恩賜。道楷禪師卻仍然堅拒不從。於是徽宗皇帝大怒,欲治他抗旨之罪,遂命令棘寺(大理寺,專管刑訟)將他收監發落。寺吏(大理寺的官員)於是便吩咐有司,把道楷禪師發配到淄川(今山東淄博)。有司知道道楷禪師一向忠誠無偽,僅僅是因為冒犯了皇帝才被治罪的,因此心生憐憫。為了保護道楷禪師,有司希望道楷禪師說自己生病了,這樣就可以免於處罰。於是,有司便提醒道楷禪師道:「長老枯瘁,有疾乎?」
  道楷禪師道:「平日有疾,今實無。」
  有司又道:「言有疾即於法免罪譴。」
  道楷禪師道:「豈敢僥倖稱疾而求脫罪譴乎?」
  有司一聽,便太息不已。道楷禪師於是便恬然地戴上刑具,踏上發配之路。一路上,道俗見到道楷禪師均流淚不止,跟著他的人絡繹不絕,如同趕集一樣。到了淄川,前來從道楷禪師參學的人越來越多。第二年冬天,徽宗皇帝便下令恢復了他的自由。
  於是,道楷禪師便在芙蓉湖心,結庵傳法,一時道俗雲集。
  道楷禪師曾示眾云:「夫出家者為厭塵勞,求脫生死。休心息念,斷絕攀緣,故名出家。豈可以等閑利養,埋沒平生!直須兩頭撒開,中間放下。遇聲遇色,如石上栽花。見利見名,似眼中著屑。況從無始以來,不是不曾經歷,又不是不知次第。不過翻頭作尾,止於如此。何須苦苦貪戀?如今不歇,更待何時?所以先聖教人,只要盡卻今時。能盡今時,更有何事?若得心中無事,佛祖猶是冤家。一切世事,自然冷淡,方始那邊相應。你不見隱山至死不肯見人,趙州至死不肯告人,匾擔拾橡栗為食,大梅以荷葉為衣,紙衣道者只披紙,玄泰上座只著布。石霜置枯木堂與人坐卧,只要死了你心。投子使人辦米,同煮共餐,要得省取你事。且從上諸聖,有如此榜樣,若無長處,如何某得?諸仁者,若也於斯體究,的(確實)不虧人。若也不肯承當,向後深恐費力。山僧行業無取,忝主山門,豈可坐費常住,頓忘先聖付囑?今者輒古人為住持體例,與諸人議定,更不下山,不赴齋,不發化主。唯將本院庄課一歲所得,均作三百六十分,日取一分用之,更不隨人添減。可以備飯則作飯,作飯不足則作粥,作粥不足則作米湯。新到相見,茶湯而已,更不煎點,唯置一茶堂,自去取用,務要省緣,專一辦道。又況活計具足,風景不疏。華解笑,鳥解啼,木馬長鳴,石牛善走。天外之青山寡色,耳畔之鳴泉無聲。嶺上猿啼,露濕中宵之月;林間鶴唳,風回清曉之松。春風起時,枯木龍吟,秋葉凋而寒林華散。玉階鋪苔蘚之紋,人面帶煙霧之色。音塵寂爾,消息宛然。一味蕭條,無可趣向。山僧今日向諸人面前說家門,已是不著便,豈可更去升堂入室,拈槌豎拂,東喝西棒,張眉努目,如癇病發相似?!不唯屈沈上座,況亦辜負先聖。你不見達磨西來少室山下,面壁九年,二祖至於立雪斷臂,可謂受盡艱辛。然而達磨不曾措了一詞,二祖不曾問著一句。還喚達磨作不為人,得么?二祖做不求師,得么?山僧每至說著古聖做處,便覺無地容身,慚愧後人軟弱。又況百味珍羞,遞相供養,道我四事具足,方可發心,只恐做手腳不迭,便是隔生隔世去也!時光似箭,深為可惜。雖然如是,更在他人從長相度,山僧也強教你不得。諸仁者還見古人偈么?山田脫粟飯,野菜淡黃虀,吃則從君吃,不吃任東西。伏惟同道,各自努力。珍重!」
  這段開示,教意諄諄,堪為我輩時常警醒。
  道楷禪師圓寂於政和八年(1118)五月。臨終前有辭世偈云:
「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
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
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71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5 | 只看該作者
175.寶峰惟照禪師悟道因緣

  洪州寶峰闡提惟照禪師,芙蓉道楷禪師之法嗣,俗姓李,簡州(今四川簡陽一帶)人。惟照禪師幼年時即超邁而惡俗,有出世志。一日,老師教他讀書,讀至「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語時,惟照禪師恍然有省,便急忙叫道:「凡聖本一體,以習故差別。我知之矣!」於是便辭親前往成都,投鹿苑清泰禪師座下出家,十九歲受具足戒。
  一日,清泰禪師命他往大慈寶范講師座下聽習《起信論》。惟照禪師回到寮房,蒙頭便睡。清泰禪師詰問他為什麼不去聽講。惟照禪師道:「既稱正信大乘,豈言說所能了?」
  於是,惟照禪師便辭別清泰禪師,虛心遊方,參禮禪德。后投芙蓉道楷禪師座下參學。
  一天晚上,惟照禪師坐在閣道里用功,外面正刮著風、下著雪,四周靜悄悄的。突然,警盜者(寺院里,專門負責巡夜,防止盜賊的僧人)大呼從旁邊經過。惟照禪師一驚,豁然有所省悟。
  不久,惟照禪師便辭別道楷禪師,繼續往其他的地方參學。
  大觀年間,芙蓉道楷禪師因為冒犯了徽宗皇帝,被收監治罪,發配到淄川。惟照禪師從三吳出發,想趕往沂水,看望恩師。途中,僱用的僕夫迷路了,惟照禪師便舉起拄杖要打僕夫。就在這個時候,惟照禪師忽然大悟。
  到了沂州,道楷禪師一見惟照禪師,便高興地說道:「紹隆吾宗,必子數輩矣!」
  於是惟照禪師便留在道楷禪師身邊,躬耕於芙蓉湖上,經過多年的用功,終於智證成就。
  后出世,住招提寺接眾,不久又遷住甘露、三祖二寺,末后又住泐潭。
  惟照禪師示寂於建炎二年(1128)。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72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6 | 只看該作者
176.長蘆清了禪師悟道因緣

  真州長蘆真歇清了禪師,丹霞子淳禪師之法嗣,俗姓雍,左綿(今四川綿陽)人。清了禪師生而有善根。在襁褓中時,入寺見佛像,便喜動眉睫,眾人皆認為他不同凡響。清了禪師十八歲參加試經,因誦《法華》,得度出家。初往成都大慈寶范座下學習經論,對大乘教義頗能會通。后出蜀至沔漢一帶,行腳參學。不久,即投丹霞子淳禪師座下。
  一日,丹霞和尚問:「如何是空劫已(以)前自己?」
  清了禪師正要開口答話,丹霞和尚當即便止住他,說道:「你鬧在,且去。」
  清了禪師不明其意。
  後來有一天,清了禪師攀登缽盂峰,登上峰頂,四顧一望,遂豁然契悟。於是他當即返回寺院,歡喜踴躍,侍立在丹霞和尚身邊。
  丹霞和尚便打了他一掌,說道:「將謂你知有。」
  清了禪師於是便欣然禮拜。
  第二天,丹霞和尚上堂,說道:「日照孤峰翠,月臨溪水寒。祖師玄妙訣,莫向寸心安。」說完便準備下座。
  這時清了禪師便徑直走到跟前,說道:「今日升座,更瞞某不得也。」
  丹霞和尚道:「你試舉我今日升座看。」
  清了禪師於是低頭,默然良久。
  丹霞和尚道:「將謂你瞥地(「瞥地」,義為剎那,宗門中專指頓悟見性)。」
  清了禪師一聽,便走出法堂。
  清了禪師后辭丹霞,一路行腳,至長蘆,禮謁祖照禪師。因為一語相契,便留在祖照禪師身邊,充當侍者。一年之後,祖照禪師便讓他分座傳法,不久,祖照禪師便稱病退居,命清了禪師繼承法席。一時學者輻湊。
  住山後,有一天,清了禪師進到廚房,看眾僧煮麵條,忽然,盛麵條的桶底掉了,眾僧皆失聲叫道:「可惜許!」
  清了禪師道:「桶底脫,自合(應)歡喜,因甚麼卻煩惱?」
  [禪宗大德常把開悟比作桶底脫落。]
  其中有一位僧人回答道:「和尚即得。」
  清了禪師一聽,便嘆息道:「灼然!可惜許一桶面。」
  [清了禪師的意思是說,桶底脫落的這個當際,正好見道,大家卻居然都錯過了。白白浪費了一桶面。]
  清了禪師的上堂法語,若仔細領會,個中趣味確實良多。現舉數則--
  1.上堂:「我於先師一掌下,伎倆俱盡,覓個開口處不可得。如今還有恁么快活不徹底漢么?若無,銜鐵負鞍,各自著便。」
  2.上堂:「上孤峰頂,過獨木橋,驀直恁么行,猶是時人腳高腳低處。若見得徹,不出戶,身遍十方;未入門,常在屋裡。其或未然,趁涼般(搬)取一轉柴。」
  3.上堂:「處處覓不得,只有一處不覓自得。且道是那一處?」良久曰:「賊身已露。」
  4.上堂:「口邊白醭(bu,白醭,米酒等物,因腐敗而產生的白黴。這裡的意思是拋開語言文字和名相概念)去,始得入門。通身紅爛去(意思是破除俱生我執),方知有門裡事。更須知有不出門底。」乃曰:「喚甚麼作門?」
  5.上堂:「乍雨乍晴,乍寒乍熱,山僧底個,山僧自知。諸人底個,諸人自說。且道雪峰口除吃飯外,要作甚麼?」
  上引第一則法語中,清了禪師談到了自己當年在丹霞和尚座下悟道時的體驗。其中,「伎倆俱盡,覓個開口處不可得」一句,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73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6 | 只看該作者
177.天童正覺禪師悟道因緣

  明州(今浙江寧波)天童宏智正覺禪師,丹霞子淳禪師之法嗣,俗姓李,隰(xi)州(今山西隰縣)人。母親懷他之前,曾夢見五台山的一位僧人解下一環給她,套在她的右臂上,因而有孕。懷他后,母親堅持齋戒。正覺禪師出生時,右臂有一圈隆起。如環狀。七歲時,正覺禪師即表現出驚人的記憶力,日誦數千言。其祖父李寂、父親李宗道,都是虔誠佛教弟子,曾久參佛陀遜禪師。佛陀遜禪師有一天指著正覺禪師,告訴他的父親說:「此子道韻勝甚,非塵埃中人。苟出家,必為法器。」於是,十一歲,正覺禪師便從凈明本宗禪師出家,十四歲受具足戒,十八開始遊方參學。臨別時,正覺禪師向其祖父發誓說:「若不發明大事,誓不歸矣。」
  正覺禪師先投汝州(今河南臨汝)香山座下,枯木成(凈因枯木法成)禪師一見,知是法器,因此對他非常器重。
  一日,正覺禪師聽見一位僧人正在誦《妙法蓮華經》。當他聽至「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一句時,瞥然有省。於是他便來到丈室,向香山和尚(即枯木成禪師)陳述了自己之所悟。
  香山和尚便指著佛台上的一個香盒子,問道:「裡面是甚麼物?」
  正覺禪師道:「是甚麼心行?」
  香山和尚反問道:「當悟處又作么生?」
  正覺禪師於是用手畫了一圓相呈給香山和尚,然後又把它拋向腦後。
  香山和尚道:「弄泥團漢有甚麼限?」
  [禪林中經常出現「弄泥團漢」一詞,它主要是用來責罵那些慣用情識分別、計度思慮來理會佛法的僧徒。他們玩弄文字知解,欲求解脫,如同玩弄泥團欲成饅頭一樣可笑。「有甚麼限」,意思是有什麼出頭之日、有什麼了期。]
  正覺禪師道:「錯。」
  香山和尚道:「別見人始得(更須參見其他善知識才行)。」
  正覺禪師於是連聲應「喏喏。」
  為了進一步求印證,正覺禪師不久便來到丹霞子淳禪師座下。
  丹霞和尚問:「如何是空劫已(以)前自己?」
  正覺禪師道:「井底蝦蟆吞卻月,三更不借夜明簾(夜間能發光的珠簾)。」
  丹霞和尚道:「未在,更道。」
  正覺禪師正要開口,丹霞和尚打了他一拂子,說道:「又道不借!(你剛才不是說三更不借夜明簾嗎?如何又玩起文字遊戲來?)」
  正覺禪師一聽,言下釋然,當即作禮拜謝。
  丹霞和尚追問道:「何不道取一句?」
  正覺禪師道:「某甲今日失錢遭罪。」
  丹霞和尚道:「未暇打得你,且去。」
  丹霞子淳禪師住持大洪的時候,正覺禪師留在他的座下充當書記。後為首座,負責領眾參學。在他的點撥下,得法者有好幾人。四年後,正覺禪師造訪圓通寺。當時真歇清了禪師初住長蘆,聽說正覺禪師在圓通寺,於是便派僧人前往邀請他來長蘆。眾人都出山門外迎接,只見正覺禪師穿的鞋子和衣服都破了。於是真歇禪師便讓侍者給正覺禪師換一雙新鞋,正覺禪師推辭道:「吾為鞋來邪?」眾人一聽,皆心悅誠服,並懇求他說法,成為首座和尚。
  六年以後,正覺禪師又出住泗州普照寺,次補太平圓通、能仁及長蘆諸道場。天童寺年久失修,屋舍隘小,正覺禪師到后,便修復一新。從此以後,天下衲子爭相湊集。
  正覺禪師住持天童以來,「受(接受供養)無貪而施(布施給別人)無厭」,堅持日中一食。遇上飢荒之年,正覺禪師總是帶領全寺僧眾,竭盡已力,周濟饑民。在正覺禪師的幫助下,活下來的達數萬人之多。
  建炎年間,金人人侵。浙江境內大部分寺院都不敢收留雲遊僧。唯正覺禪師來者不拒。有人勸他這樣做不妥。正覺禪師說道:「明日寇至,寺將一空,即今幸其尚為我有,可不與眾共之乎?」不久,金人果然來了,他們來到山門前一看,只見神兵陣列,當即收兵而退,秋毫無犯。
  正覺禪師圓寂於紹興丁丑(1157)年,臨終前作偈云:
      「夢幻空花,六十七年。
       白鳥煙沒,秋水連天。」
  正覺禪師生前以弘揚「默照禪」而著稱,有《默照銘》傳世。
  關於生死,正覺禪師曾作過一段極精彩的開示,現錄如次:
  「此一段事,事須人人自到,人人自證,可以超出生死,可以透過古今,可以與佛祖同得。所以道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你若離妄想、離執著,但無一星事。如今認地、水、火、風為自己,豈不是妄想執著,喚什麼作自己?只你思惟分別底是妄想,見聞覺知底是妄想,直須歇得到空空無相,湛湛絕緣,普與法界虛空合,個(這)時是你本身。若恁么時,明白見得徹,如虛空不可掛針相似,那時生相已離,有什麼死相。所以道,生滅二元離,是名常真實。」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74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6 | 只看該作者
178.圓通德止禪師悟道因緣

  江州圓通青谷真際德止禪師,寶峰惟照禪師之法嗣,光祿大夫徐閎(hong)中之少子,祖上世居歷陽(今安徽和縣)。德止禪師生得雙瞳紺碧,神光射人。然而他的智力卻開發得比較遲,十歲的時候還不識字,整天貪睡,他的父親稱他為懵然子。稍大以後,他突然變得聰明起來,記憶力過人。文章寫得很好,多有驚人之語。
  成人後,有一天,他夢見一異僧傳授給他四句偈。後來有人贈給他一幅南安岩主之真像。原來,夢中的四句偈就是這幅真像旁邊的聰明偈。從此以後,他便對這四句偈憶持不忘。
  五年以後,德止禪師的父親準備遷往西洛為漕運使,德止禪師將隨往居住。一天晚上,他忽然大悟,連作數偈。其中有一偈是這樣寫的:
  「不因言句不因人,不因物色不因聲。
   夜半吹燈方就枕,忽然這裡已天明。」
  從此以後,他整日歡天喜地,嘯歌自若,眾人莫測其所以。
  不久,德止禪師要求出家。但是他的父親不同意,打算給他弄一個官半職。德止禪師告訴他的父親說:「某方將脫世網,不著三界,豈復刺頭於(沉溺於)利名中邪?」並請求他的父親把官職授給他的堂兄。沒有辦法,他的父親只好同意他出家受戒。
  出家后不幾年,德止禪師便名振京師,四方學子都爭相從他學法。宣和三年(1121)春,北宋微宗皇帝特賜他法號真際,並請他住持圓通寺。
  德止禪師曾有上堂法語云:「山僧二十年前,兩目皆盲,了無所睹。唯是聞人說道,青天之上有大日輪,照三千大千世界,無有不遍之處。籌策萬端,終不能見。二十年後,眼光漸開。又值天色連陰,濃雲亂涌,四方觀察,上下推窮,見雲行時,便於行處作計較;見雲住時,便於住處立個窠臼。正如是間,忽遇著個多知漢,問道:『莫是要見日輪么?何不向高山頂上去。』山僧卻征(問)他道:『那裡是高山頂上?』他道:『紅塵不到處是。』諸仁者,好個端的消息,還會么?長連床上佛陀耶。」
  這段法語向我們透露了他當年修行悟道的得力處。「紅塵不到處」,與其說是境,還不如說是心。不計度,不立窠臼,不被聲色、言句所轉,這個即是紅塵不到,即是高山頂上。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75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7 | 只看該作者
179.智通景深禪師悟道因緣

  興國軍(今湖北陽新,曾屬武昌府)智通大死翁景深禪師,寶峰惟照禪師之法嗣,俗姓王,台州人。景深禪師自幼不群,十八歲依廣度院德芝禪師落髮出家。后遊方參學,投臨安凈慈象禪師座下。
  一日,凈慈象禪師示眾云:「思而知,慮而解,皆鬼家活計。」
  景深禪師一聽,欣喜若狂。
  於是便前往洪州寶峰,請求惟照禪師接受他為入室弟子。
  寶峰禪師對他說:「直須斷起滅念,向空劫已(以)前掃除玄路,不涉正偏,盡卻今時,全身放下,放盡還放,方有自由分。」
  景深禪師一聽,當下頓悟玄旨。
  寶峰禪師於是擊鼓召集大眾,宣佈道:「深(景深)得闡提大死之道,後學宜依之。」
  景深禪師因此便得「大死翁」之號。
  景深禪師悟道后,於建炎改元(1127),前往興國軍智通院開法化眾。
  曾有上堂法語云:「來不入門,去不出戶。來去無痕,如何提唱?直得古路苔封,靈羊絕跡,蒼梧月鎖,丹鳳不棲。所以道,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若能如是,去住無依,了無向背,還委悉(洞悉、看破)么?而今分散如雲鶴,你我相忘觸處玄。」
  紹興壬申年(1152),景深禪師作辭世偈云:
 「不用剃頭,何須澡浴?一堆紅焰,千足萬足。雖然如是,且道向上還有事也無?」
  說完,便斂目而逝。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76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7 | 只看該作者
180.華葯智朋禪師悟道因緣

  衡州華葯智朋禪師,寶峰惟照禪師之法嗣,俗姓黃,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出家后,投洪州寶峰惟照禪師座下,雖參學有年,未能省悟,於是便負責為寺院大眾持缽化緣。
  寶峰惟照禪師曾自題畫像云:
  「雨洗淡紅桃萼嫩,風搖淺碧柳絲輕。
   白雲影里怪石露,綠水光中古木清。噫,你是何人?」
  寶峰惟照禪師與焦山凈因枯木法成禪師是同門師兄,皆於芙蓉道楷禪師座下悟道。
  一日,智朋禪師來到焦山,枯木法成禪師看到寶峰禪師的這一自題畫像,但讚歎道:「今日方知此老親見先師(芙蓉道楷禪師)來。」
  智朋禪師一聽,非常納悶,於是向法成禪師請益,何以從畫贊中見出此老親見先師來。
  法成禪師道:「豈不見法眼拈夾山境話,曰:『我二十年只作境會』?」
  [寶峰禪師的自題畫贊中,表面上看全是境語,但若作境會,即辜負了寶峰禪師的一片心意。禪宗講,見色即見心,心境一如。若將心境打作兩截,即墮凡夫境界。]
  智朋禪師經法成禪師這一點撥,便當即契悟,欣喜道:「元來恁么地(原來是這麼回事)!」
  法成禪師道:「汝作么生會?」
  智朋禪師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法成禪師知他已徹,遂印可,並囑咐道:「直須保任。」
  智朋禪師應喏,並禮拜。
  南宋紹興初年(1131),智朋禪師開始出世弘化,先住衡州(今湖南衡陽)華葯,后往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華)天寧,末后又遷居清涼。退居后,明州太守再次邀請他留住清涼,但是智朋禪師呈偈給太守,婉言謝絕了,偈云:
  「相煩專使入煙霞,灰冷無湯不點茶。
   寄語甬東賢太守,難教枯木再生花。」
  不久,智朋禪師便無疾而終。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77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7 | 只看該作者
181.香山尼佛通禪師悟道因緣

  遂寧府(今四川境內)香山,有位比丘尼師父,法號佛通禪師。出家后,她一直持誦《妙法蓮華經》,後來有一天恍然有省。於是便前往襄州參石門元易禪師。
  初禮石門和尚,佛通禪師便道:「成都吃不得也,遂寧吃不得也。」
  石門和尚一聽,也不答話,拈起拄杖就將她打出門外。
  佛通禪師在這猛然的一擊之下,豁然大悟,說偈道:
    「榮者自榮,謝者自謝。
     秋露春風,好不著便。」
  石門和尚一聽,便佛袖歸方丈。佛通禪師連看也不看一眼,就出來了。
  從此以後,佛通禪師聲名大播,道俗景從,得法者眾。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78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8 | 只看該作者
182.凈慈慧暉禪師悟道因緣

  杭州凈慈自得慧暉禪師,天童正覺禪師之法嗣,俗姓張,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幼時依澄照道凝禪師落髮受具。二十歲,前往長蘆,禮謁真歇清了禪師,微有所證。不久又投天童宏智正覺禪師座下參學。
  一日,宏智正覺禪師舉「當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當暗中有明,不以明相睹」一語,考問慧暉禪師,慧暉禪師雖有所答,卻未能契旨。退下來之後,這一疑團一直盤繞在慧暉禪師的心中。
  那天晚上初更以後,慧暉禪師獨自前往聖僧像前燒香,宏智禪師正好也經行到那兒。慧暉禪師抬頭一見是宏智禪師,突然明白了白天所問之話,身心踴躍,當即禮拜。
  第二天,慧暉禪師入室請益。宏智禪師又舉「堪嗟去日顏如玉,卻嘆回時鬢似霜」一語詰問他。慧暉禪師道:「其入離,其出微。」
  [「離微」一語,專就法性或自性之體用而言。離者謂體,微者謂用。法性之體,離諸相而寂滅無餘,謂之離;法性之用,微妙不可思議,謂之微。《宗鏡錄》卷九十二中云:「無眼無耳謂之離,有見有聞謂之微;無我無造謂之離,有智有用謂之微;無心無意謂之離,有通有達謂之微。又,離者涅槃,微者般若。般若故興大用,涅槃故寂滅無餘。無餘故煩惱永盡,大用故聖化無窮。」]
  從此以後,慧暉禪師智慧大開,問答無滯。宏智禪師於是收他為室中真子。
  紹興丁巳年(1137),慧暉禪師開法於普陀山,后又遷住萬壽、吉祥和雪竇等道場,淳熙三年(1176),始定住凈慈,補其法席之缺。
  慧暉禪師有不少上堂舉唱,詩情與禪機並茂,可作為後世學禪者參究的話頭。茲舉數則--
  1.上堂:「逆風凜凜掃寒林,葉落歸根露赤心。萬派朝宗船到岸,六窗虛映芥投針。本成現,莫他尋,性地閑閑耀古今。戶外凍消春色動,四山渾作木龍吟。」
  2.上堂:「釋迦老子,窮理盡性,金口敷宣,一代時教,珠回玉轉,被人喚作拭不凈故紙。達磨祖師,以一乘法,直指單傳,面壁九年,不立文字,被人喚作壁觀婆羅門。且道作么生行履,免被傍人指注去?衲被蒙頭萬事休,此時山僧都不會。」
  3.上堂:「巢知風,穴知雨。甜者甜兮苦者苦。不須計較作思量,五五從來二十五。萬般施設到平常,此是叢林飽參句。諸人還委悉(洞徹、看破)么?野老不知堯舜力,鼕(dong)鼕打鼓祭江神。」
  4.上堂,舉傅大士法身頌云:「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雲門大師道,諸人東來西來,南來北來,各各騎一頭水牯牛來。然雖如是,千頭萬頭,只要識取這一頭。」師曰:「雲門尋常乾(gan)爆爆地,錐劄(zha,刺)不入。到這裡,也解拖泥帶水。諸人祇今要見這一頭么?天色稍寒,各自歸堂。」
  5.上堂,舉風幡話。師曰:「風幡卻處著得個眼,即是上座。風幡動處失卻個眼,即是風幡。其或未然,不是風幡不是心,衲僧徒自強錐針,岩房雨過昏煙凈,卧聽涼風生竹林。」
  慧暉禪師晚年退居雪竇,后圓寂於淳熙十年(1183)冬天。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79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8 | 只看該作者
183.瑞岩法恭禪師悟道因緣

  明州(今浙江寧波)瑞岩石窗法恭禪師,天童正覺禪師之法嗣,俗姓林,奉化人。法恭禪師先於棲真院落髮受具,后往延慶講肆,聽習經論。
  一天晚上,法恭禪師誦《法華經》,當他誦至「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這句經文的時候,忽然聽到窗外棕櫚葉子在大風中發出呼呼的聲音,豁然有省。
  於是他便離開延慶,往依天童正覺禪師。在天童和尚的教誨之下,法恭禪師始明宗門大旨。
  法恭禪師后住能仁、光孝、瑞岩等道場。因為他既通宗又通教,因此他出世后,很多弘法都前往座下咨決法義。
  曾有上堂法語云:「見得徹,用時親,相逢儘是個中人。望空雨寶休誇富,無地容錐未是貧。踏著秤錘硬似鐵,八兩元來是半斤。」
  自性與吾人時時相伴,未曾片刻分離,大富者未曾增一毫,大貧者未曾減一毫,秤錘本來是鐵,八兩原來就是半斤,相用雖別,其體則一,彼此彼此,平等平等。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80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9 | 只看該作者
184.吉祥元實禪師悟道因緣

  無為軍(今安徽無為縣)吉祥元實禪師,天衣法聰禪師之法嗣,高郵人。出家后投天衣法聰禪師座下參學。
  自從來到天衣座下,元實禪師夙夜精勤,脅不至席。
  一日,在禪堂里,元實禪師偶然失笑,干擾了大眾用功。天衣和尚於是便將他趕出山門。
  夜裡,無處寄宿,元實禪師便睡在田間地頭。半夜醒來,他無意中仰望天空,只見星星和月亮,粲然明靜,突然間,便心意豁然。
  天亮以後,他回到寺院,直趨方丈寮,向天衣和尚請益。
  天衣和尚一見他,便問:「洞山五位君臣,如何話會?」
  元實禪師道:「我這裡一位也無。」
  天衣和尚一聽,便令他下參堂繼續用功,回頭卻對侍者說:「這漢卻有個見處,奈不識宗旨何?」
  一日,元實禪師準備入室請益。天衣和尚事先安排了五位行者,分序而立。元實禪師剛一踏進門,五位行者齊聲喊道:「實上座!」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喊,元實禪師忽然密契奧旨,於是當即述偈呈天衣和尚,偈云:
   「一位才彰五位分,君臣葉(xie,和合)處紫雲屯。
    夜明簾卷無私照,金殿重重顯至尊。」
  天衣和尚一看,便點頭稱可。
  元實禪師后住安徽無為接眾。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9 04: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