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Yzrsg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一段經文的摘選,看原始佛教的先決假設

[複製鏈接]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141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9-5 23:05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Yzrsg 於 2007-9-5 23:01 發表


你想說明的是,眾生就如同夢幻一般,是虛無的?


NO。 這也不對。

我想說明的是:

沒有心外的眾生, 也沒有一個個體的「心」之外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142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9-5 23:1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7-9-5 23:05 發表


NO。 這也不對。

我想說明的是:

沒有心外的眾生, 也沒有一個個體的「心」之外


你的說法先放在這裡,

下面我來問你:心外有物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143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9-5 23:1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Yzrsg 於 2007-9-5 23:10 發表


你的說法先放在這裡,

下面我來問你:心外有物嗎?


無。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144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9-5 23:15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7-9-5 23:11 發表


無。


心外既然無物,那可有眾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145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9-5 23:1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Yzrsg 於 2007-9-5 23:15 發表


心外既然無物,那可有眾生?


有。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146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9-5 23:18 | 只看該作者
眾生有心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147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9-5 23:1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Yzrsg 於 2007-9-5 23:18 發表
眾生有心嗎?


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148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9-5 23:24 | 只看該作者
真源有心,真源心外有眾生。

眾生也有心,則眾生心外有真源。

對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149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9-5 23:2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Yzrsg 於 2007-9-5 23:24 發表
真源有心,真源心外有眾生。

眾生也有心,則眾生心外有真源。

對嗎?


真源有心,真源心外有眾生。

錯。

眾生也有心,則眾生心外有真源。

錯。


真源, 眾生為一心。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150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9-5 23:2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7-9-5 23:26 發表


真源有心,真源心外有眾生。

錯。

眾生也有心,則眾生心外有真源。

錯。


真源, 眾生為一心。


既然是一心,
我問你心外可有物,你回答沒有;我問你心外有眾生嗎,你卻答有?
一心則無內外啊,老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151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9-5 23:3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Yzrsg 於 2007-9-5 23:29 發表

既然是一心,
我問你心外可有物,你回答沒有;我問你心外有眾生嗎,你卻答有?
一心則無內外啊,老兄!


我問你心外可有物,你回答沒有:

這是因為心外無法的道理;

我問你心外有眾生嗎,你卻答有?

這是您自己糊塗。 您原來的問題是:  心外既然無物,那可有眾生?

當然有眾生, 只不過, 這眾生不在心之外!

我可從來沒有說過《心外有眾生》, 《心外有眾生》的話, 是您自己說。

回去好好看帖子。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152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9-5 23:39 | 只看該作者
我問:心外既然無物,那可有眾生?
你答:有

你自己讀不明白嗎?這麼快眾生就變成心內了嗎?

你若不承認,那你再說說你的「心」怎麼個解脫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153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9-5 23:4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Yzrsg 於 2007-9-5 23:39 發表
我問:心外既然無物,那可有眾生?
你答:有

你自己讀不明白嗎?這麼快眾生就變成心內了嗎?

你若不承認,那你再說說你的「心」怎麼個解脫法。


這本是雙關語。

可以理解成,

1 既然心外無物, 那麼, 心外有沒有眾生?
2 既然心外無物, 有沒有眾生這個概念存在呢?

我是告訴您, 1 心外無物 2 有眾生存在 3 眾生不在心外。

那你再說說你的「心」怎麼個解脫法。

心不需要解脫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154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9-5 23:5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7-9-5 23:49 發表


這本是雙關語。

可以理解成,

1 既然心外無物, 那麼, 心外有沒有眾生?
2 既然心外無物, 有沒有眾生這個概念存在呢?

我是告訴您, 1 心外無物 2 有眾生存在 3 眾生不在心外。

那你再說說 ...


既然你所說的「心」不需要解脫,
那我說心解脫的心也就不是你所說的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155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9-5 23:5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Yzrsg 於 2007-9-5 23:54 發表


既然你所說的「心」不需要解脫,
那我說心解脫的心也就不是你所說的心!


請說說, 您說的心, 是哪一個心?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156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9-6 00:3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7-9-5 23:56 發表


請說說, 您說的心, 是哪一個心?


你已經「死」在教下了,我還能說些什麼呢?
說多了惹人不愉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157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9-6 00:35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Yzrsg 於 2007-9-6 00:30 發表
你已經「死」在教下了,我還能說些什麼呢?
說多了惹人不愉快。


呵呵, 謝謝討論。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158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9-6 00:3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7-9-6 00:35 發表


呵呵, 謝謝討論。


教下的東西,不能混淆在一起談。
你硬拿八識心到這裡「裹亂」,令我懷疑你的用心所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10

主題

8362

帖子

31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34
159
mm021 發表於 2007-9-8 00:5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1 Yzrsg 的帖子

談到吃素,我承認我之所以對這一條比較感冒,是因為我自認為我做不到。關於這個問題,我原本並沒有打算針對僧侶而言,而是針對普遍意義上的佛教徒。
你的回復中又引發了兩個小問題:
1.把吃素認為是一種不殺生的實踐,進而當做一種積德行善,是不是一種自欺欺人。難道植物就不是一種生命嗎?吃素吃的不也是植物的屍體嗎?
2.僧侶在農耕社會中,不參與生產,而是靠信徒捐奉過活(甚至過得比普通人還好一些)。是否可以認為是「放棄了世間利益的爭奪與享受」,能不能稱之為高尚,這還需要商榷。當然在現代社會中,生產力提高了,社會的分工更加細化了,僧侶也可以被認為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們。如果這個提法可以成立,那麼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我對人性的定義確實是一個矛盾,事實上個體屬性和群體屬性確實是常常相互矛盾的。我所說走極端才會被唾棄,不但不是假道學,正相反,這是很現實也很無奈實際情況。是個人,就很難高尚到讓自己的私慾完全不侵害他人和群體的利益。於是就有了道德和法律(默認或者公開的方式),把這種侵害維持在,可以被大家所接受的,一定的範圍和一定的限度以內。或許有一天,人們不用再講道德的時候,那這個矛盾也就不存在了。可以肯定的是,離那一天還很遙遠。
其實這也是我和你之間的最大的不同點,你認為痛苦(煩惱)的根源在於欲求,我則認為根源是在於這個矛盾在折磨人心(更多時候人們沒想那麼多,直接感覺到的是,覺得對不住自己的良心。)。

基於此,你可能認為解脫之道首先要節慾。我則認為並沒有刻意去求解脫,痛苦或者煩惱也是人的根性之一。
如果解脫真的很重要,那麼這個解脫之道,其實只有三條路可以走:
1.當名真君子;
2.當名真小人;
3.死亡。
我並不是叫大家都去當真小人或者厭世。只是因為這就是事實,而我又不喜歡用假話去引導什麼人(哪怕是去做一件 好 的事情)。如果我那麼做了,那我就是用宗教的方法來誘導別人。這在我看來是愚蠢的。我也不覺得做個 好 的人,是需要什麼獎勵的。
另:我並不那麼看重解脫。實實在在地感受生命(痛苦或者煩惱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就很滿足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160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9-8 03:4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59 mm021 的帖子

m:1.把吃素認為是一種不殺生的實踐,進而當做一種積德行善,是不是一種自欺欺人。難道植物就不是一種生命嗎?吃素吃的不也是植物的屍體嗎?
Y回答:不殺生是慈悲的心懷,並以吃素的行為感化社會上的其他人,引起大家的慈悲心,並不是刻意要積德行善。您可聽過「上善若水,養萬物而不爭」的道理?您在這裡還提到了吃植物屍體的問題:若是人吃植物有過錯,那麼植物吸收泥土的營養是否有過錯呢?若是植物吸收泥土的營養有過錯,那麼泥土吸收雨露是否有過錯呢?若是泥土吸收雨露有過錯,那麼雨露離開江海化為雲朵是否有過錯呢?這樣推究就沒有邊界了。僧侶們即使是吃植物,那也是維持基本生命而已,他們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以慈悲和智慧呵護著世間從事生產的眾生。指責僧侶們吃植物生命,有欲加之罪的嫌疑啊!另外,對於生命,您應當知道,並不是所有生命都有意識情感的,我們的身體就是由無數生命組成的,按照級別從細胞到組織、從組織到器官、再從器官到功能系統……植物的生命就如同細胞一般是沒有思想感情的,而動物卻有意識機能,因此佛教不殺動物生命。

m:2.僧侶在農耕社會中,不參與生產,而是靠信徒捐奉過活(甚至過得比普通人還好一些)。是否可以認為是「放棄了世間利益的爭奪與享受」,能不能稱之為高尚,這還需要商榷。當然在現代社會中,生產力提高了,社會的分工更加細化了,僧侶也可以被認為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們。如果這個提法可以成立,那麼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Y回答:「維持基本生命的飲食」和「世間利益的爭奪與享受」,完全是兩個情況,請您公道地來思索。僧侶們雖然不從事世間的物質生產,但卻在佛道上精進修持,開解眾生的苦惑、傳授解脫之道,相比那一點點被供養的飲食和藥品,他們可以說是不圖回報,就算你不供養他而向他請教,他也不會拒絕你。在我國,有些寺院有自己的田地,他們還會自己農耕自養自足,白天耕作,晚上參禪,這樣的作風另人景仰!現在社會有所變化,或如您所說僧侶們可能會從事一些其他三產工作,但他們最根本的任務就是修習佛道,離開了這點,即使是自給自足,也不是真正意義的僧侶了。所以,請您不要以是否自己生產養活自己作為評價僧侶的標準,而要以他們對佛法事業的態度、對解脫的修持來評價。

m:我對人性的定義確實是一個矛盾,事實上個體屬性和群體屬性確實是常常相互矛盾的。我所說走極端才會被唾棄,不但不是假道學,正相反,這是很現實也很無奈實際情況。是個人,就很難高尚到讓自己的私慾完全不侵害他人和群體的利益。於是就有了道德和法律(默認或者公開的方式),把這種侵害維持在,可以被大家所接受的,一定的範圍和一定的限度以內。或許有一天,人們不用再講道德的時候,那這個矛盾也就不存在了。可以肯定的是,離那一天還很遙遠。
Y回答:依靠律法、道德、輿論的約束,不是根本解決辦法。一邊遵紀守法示人以道德的光環,一邊想著、行著利益的爭鬥和享受,這是偽善;若是連道德、律法、輿論都置之不理,光天化日明目張膽地去爭鬥利益享受,那就是無恥。不過,還有一種人是知足常樂、與世無爭的人,這樣的人是道德的也是快樂的。

m:其實這也是我和你之間的最大的不同點,你認為痛苦(煩惱)的根源在於欲求,我則認為根源是在於這個矛盾在折磨人心(更多時候人們沒想那麼多,直接感覺到的是,覺得對不住自己的良心。)。
Y回答:這個折磨你心的矛盾不正是因為你自己的欲求所帶來嗎?即使是你沒有了這個思想上的矛盾,你以為人的欲求真能無限滿足嗎?其實,任何的欲求都是無法真正滿足的,因為滿足欲求所帶來的喜樂都是無常變異的,人被這些無常變異的喜樂所欺騙,不明了它們的不可靠,致使自己的內心受這些無常變異的喜樂牽引,無法平靜。由此可見,「苦」的根源在於心的無知和貪,正是這無知與貪在不斷逼迫著人去爭奪利益與享受、正是這無知與貪使人陷入了良知的拷問。

m:基於此,你可能認為解脫之道首先要節慾。我則認為並沒有刻意去求解脫,痛苦或者煩惱也是人的根性之一。如果解脫真的很重要,那麼這個解脫之道,其實只有三條路可以走:1.當名真君子;2.當名真小人;3.死亡。
Y回答:如果你看懂了我上邊的回復,你就應當知道,解脫道解脫的不單純是思維中的矛盾!因為真君子也可以知足常樂、真小人也可以不受良心的拷問,但他們根植在內心的無知與貪還是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的,這就意味著他們的內心還不能真正不受到迷惑,這就意味著他們的內心無法真正獲得平靜。所以,解脫道不但解脫思維中的矛盾,最後還要解脫內心的無知與貪,使得內心徹底得到凈化。
關於死亡:在原始佛教的生命觀里,無知和貪能造業並感召下一期生命的苦果。輪迴實際上並不是「我」在輪迴,而是業報形成了「苦」的延續。

m:我並不是叫大家都去當真小人或者厭世。只是因為這就是事實,而我又不喜歡用假話去引導什麼人(哪怕是去做一件 好 的事情)。如果我那麼做了,那我就是用宗教的方法來誘導別人。這在我看來是愚蠢的。我也不覺得做個 好 的人,是需要什麼獎勵的。另:我並不那麼看重解脫。實實在在地感受生命(痛苦或者煩惱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就很滿足了。
Y回答:如果世人都有您這樣的覺悟,那麼理性之花也將開遍全世界,不再需要什麼宗教誘導了。然而,原始佛教里所指出的「苦」並不會隨著人理性的提高就完全止息了(除非理性達到一個絕對的高度,足以凈化心中的無知與貪),因為「苦」的根源在於人自己,原始佛教只是指出了一條滅「苦」之道。

因果報應,我們或許難以看到;輪迴,我們或許無法確定;但是,我們在如實地認知自己的內心時,我們將深刻地發現,內心無時無刻不在動搖,受無知與貪的影響,心無法獲得真正的寧靜。讓我們再重溫一下本樓的主帖的一段話:
「諸位比丘,其實我們修行佛法的目的,是要解除苦惱,所謂解除一切苦惱,是當每件事情發生時,內心不動搖,不散亂,此即是解除一切苦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7: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