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baby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複製鏈接]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41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51 | 只看該作者
135.寶壽和尚二世悟道因緣

  寶壽和尚(寶壽二世),寶壽沼禪師(寶壽一世)之法嗣,生平姓氏未詳。曾在寶壽沼禪師座下充當供養主(又稱街坊化主,根據寺院需要,負責在街坊托缽化緣者)。
  一日,寶壽和尚入室參師。
  沼禪師問:「父母未生前,還我本來面目來!」
  寶壽禪師被問得無言以對。他站在那裡冥思苦想,一直到深夜,幾次下轉語,均不契旨。
  他既難過又絕望,第二天便向沼禪師告別,想去其他的地方參學。
  沼禪師問:「汝何往?」
  寶壽禪師道:「昨日蒙和尚設問,某甲不契,往南方參知識去。」
  沼禪師道:「南方禁夏(夏天禁足安居)不禁冬(冬天不禁足安居),我此間禁冬不禁夏。汝且作街坊過夏。若是佛法,闤闠(huan hui,市肆)之中,浩浩紅塵,常說正法。」
  寶壽禪師不敢違背師命,決定就在附近街坊行腳。
  一日,寶壽禪師在街頭碰見兩個人正在吵架。其中一人揮舞老拳,大聲罵道:「你得恁么無面目(你怎麼這樣不要臉)?」
  寶壽禪師一聽,當下大悟,於是歡天喜地地跑回寺院,參見沼禪師。沼禪師未等他說話,便開口先道:「汝會也,不用說。」
  寶壽禪師便禮拜。后應三聖(慧然)禪師之請,開法接眾。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42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52 | 只看該作者
136.風穴延沼禪師悟道因緣

  汝州(今河南臨汝)風穴延沼禪師,南院慧顒禪師之法嗣,俗姓劉,餘杭人。延沼禪師自幼即懷出世之志,厭葷腥。在父母的要求下,曾一度學習儒家經典,參加進士考試,但是一舉不中。於是便依本州開元寺智恭禪師落髮出家、受具足戒,並研習天台止觀。但是,經過幾年的學習,他感覺到,自己大事未了,心地未明,象這樣沉溺於義理,將永無有出頭之日。於是便拋開所業,遊方參學。
  二十五歲那一年,延沼禪師來到越州鏡清道怤禪師座下。雖蒙鏡清禪師數番啟發,奈何機緣未到,未能徹旨。於是便往參襄州華嚴院。當時南院慧顒禪師的侍者守廓禪師亦在華嚴座下。
  一日,華嚴和尚示眾道:「若是臨濟、德山、高亭、大愚、鳥窠、船子下兒孫,不用如何若何,便請單刀直入。」
  守廓侍者一聽,便從大眾中走出,大喝一聲。華嚴和尚亦大喝一聲。守廓侍者再喝一聲,華嚴和尚亦喝。
  守廓侍者於是便禮拜,並用手指著華嚴和尚,回顧大眾道:「這老漢一場敗缺(露出破綻)。」說完便大喝一聲歸眾。
  延沼禪師見到這一幕,對守廓侍者連連讚歎稱奇,並與他結為好友。在守廓侍者的指點下,延沼禪師對臨濟禪師的三玄三要之旨,頗有領會。后守廓侍者勸他參禮他的師父南院慧顒禪師。
  延沼禪師初進南院,卻不禮拜慧顒禪師。
  南院禪師道:「入門須辨主。」
  延沼禪師道:「端的請師分。」
  南院禪師一聽,便於左膝上拍一拍,延沼禪師大喝一聲。南院禪師又於右膝上拍一拍,延沼禪師又大喝一聲。
  這時,南院禪師便道:「左邊一拍且置,右邊一拍作么生?」
  延沼禪師道:「瞎!」
  南院禪師於是拿起木棒。
  延沼禪師道:「莫盲枷瞎棒,奪打和尚,莫言不道(您不要瞎打人!當心您手上的木棒被我奪下,那時,我打您,不要說我無禮!)。」
  南院禪師只好擲下木棒,說道:「今日被黃面浙子鈍置一場。」
  [鈍置,意思是使對方露出破綻,顯得不聰明、不靈利。這一用語在語錄中經常出現。]
  延沼禪師卻道:「和尚大似持缽不得,詐道不飢。」
  南院禪師便問:「闍黎曾到此間么?」
  延沼禪師道:「是何言歟?」
  南院禪師道:「老僧好好相借問。」
  延沼禪師道:「也不得放過。」
  說完便退下。延沼禪師后隨眾參畢,方進丈室具禮拜謝南院禪師。
  南院禪師問:「闍黎曾見甚麼人來?」
  延沼禪師道:「在襄州華嚴與廓侍者同夏。」
  南院禪師道:「親見作家來。」並問:「南方一棒作么商量?」
  延沼禪師道:「作奇特商量。」說完便反問南院禪師:「和尚此間一棒作么商量?」
  南院禪師於是拈起拄杖,說道:「棒下無生忍,臨機不見師。」
  [這裡的「不見」,相當於「不讓」。]
  延沼禪師一聽,言下大徹玄旨,於是他便留在南院座下,執侍、請益六載,盡得臨濟玄要。后應四眾邀請,駐錫風穴,一時法席冠天下,學者臻萃。
  延沼禪師之禪風頗似臨濟,雖較少用喝,然其話語威猛峻烈,讓人無處藏身。曾舉:「古人云,『我有一隻箭,曾經久磨練,射時遍十方,落處無人見。』山僧即不然,我有一隻箭,未嘗經磨練,射不遍十方,要且無人見。」時有僧便問:「如何是和尚箭?」延沼禪師遂作彎弓勢,那僧便禮拜。延沼禪師道:「拖出這死漢。」
  另有上堂法語云:「夫參學眼目,臨機直須大用現前,勿自拘於小節。設使言前薦得,猶是滯殼迷封。縱然句下精通,未免觸途狂見。應是從前依他作解,明昧兩歧,與你一時掃卻,直教個個如師子兒,吒呀地哮吼一聲,壁立千仞,誰敢正眼覷著?覷著即瞎卻渠眼。」
  延沼禪師圓寂於北宋開寶六年(973)。臨終有偈云:
    「道在乘時須濟物,遠方來慕自騰騰。
     他年有叟情相似,日日香煙夜夜燈。」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43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53 | 只看該作者
137.鍾司徒悟道因緣

  鍾司徒,穎橋安禪師之在家得法弟子。
  一日,安禪師與鍾司徒正在烤火,鍾司徒忽然問:「三界焚燒時如何出得?」
  安禪師以香匙撥開爐火。
  鍾司徒正要開口說話,安禪師卻大聲呼道:「司徒!司徒!」
  鍾司徒一聽,忽然有省。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44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53 | 只看該作者
138.首山省念禪師悟道因緣

  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首山省念禪師,風穴延沼禪師之法嗣,俗姓狄, 山東萊州人。省念禪師自幼出家,從本郡南禪寺受業,受具足戒后,遍參叢林。省念禪師「為人簡重,有情識,專修頭陀行(苦行)」,加上他經常密誦《法華經》,叢林中的人都很敬畏他,皆稱他為「念法華」。后投風穴延沼禪師座下,充當知客。
  一日,省念禪師侍立次,風穴和尚流著眼淚告訴他說:「不幸臨濟之道,至吾將墜於地矣(非常不幸啊,臨濟先師的禪法,傳到我這兒,無人繼承,將要斷絕了)。」
  省念禪師便道:「觀此一眾,豈無人邪?」
  風穴和尚道:「聰敏者多,見性者少。」
  省念禪師於是便問:「如某者如何(象我這個樣子如何?可當嗣法者否?)?」
  風穴和尚道:「吾雖望子之久,猶恐耽著此經,不能放下(我雖然指望你很久了,但是擔心你執著於《法華經》,不能真正放下)。」
  省念禪師道:「此亦可事(小事,尋常事),願聞其要。」
  風穴和尚於是上堂,舉世尊以青蓮目顧視大眾公案(即世尊拈花公案),問大眾道:「正當恁么時,且道說個甚麼?若道不說而說,又是埋沒先聖。且道說個甚麼?」
  站在一旁的省念禪師一聽,便拂袖而去。
  風穴和尚一見,便擲下拄杖,回丈室去了。
  這時風穴和尚的侍者跟進丈室,向老和尚請益道:「念法華(指省念禪師)因甚不祇對(回答)和尚?」
  風穴和尚道:「念法華會也。」
  第二天,省念禪師與真園頭一同上前,向風穴和尚問訊。風穴和尚問真園頭:「作么生是世尊不說說?」
  真園頭道:「鵓鳩樹頭鳴。」
  風穴和尚喝道:「汝作許多痴福作么?何不體究言句!」
  說完,又回頭問省念禪師:「汝作么生?」
  省念禪師道:「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風穴和尚一聽,對省念禪師非常滿意,便對真園頭說:「汝何不看念法華下語?」
  省念禪師得風穴和尚印可之後,一度泯跡韜光,人莫測其所以。后因勘破白兆楚和尚,一舉成名。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有一次,白兆楚和尚來汝州弘化。風穴和尚派省念禪師前往傳話,請他來山。
  省念禪師與白兆和尚剛一見面,便提起坐具,問白兆和尚:「展即是,不展即是?」
  白兆和尚道:「自家看取。」
  省念禪師便大喝一聲。
  白兆和尚很不高興,說道:「我曾親近知識來,未嘗輒敢恁么造次!」
  省念禪師道:「草賊大敗。」
  白兆和尚道:「來日若見風穴和尚,待一一舉似。」
  省念禪師便道:「一任(隨便)一任,不得忘卻。」
  說完便先迴風穴,並把勘驗白兆和尚之事告訴了風穴和尚。
  風穴和尚道:「今日又被你收下一員草賊。」
  省念禪師道:「好手不張名。」
  第二天,白兆和尚來了,一見到風穴和尚,便提起省念禪師與他酬答之事。
  風穴和尚一聽,便哈哈大笑道:「非但昨日,今日和贓捉敗。」
  省念禪師從此名振四方,學者皆望風披靡。后開法首山,為第一世祖。省念禪師接眾時,為後人留下了不少精彩的開示。現舉數則,供品嘗:
  1問:「二龍爭珠,誰是得者?」師(省念禪師)曰:「得者失。」曰:「不得者又如何?」師曰:「珠在甚麼處?」
  2問:「菩薩未成佛時如何?」師曰:「眾生。」曰:「成佛后如何?」師曰:「眾生,眾生。」
  3問:「如何是常在底人?」師曰:「亂走作么?」
  4問:「如何是道?」師曰:「爐中有火無心撥,處處縱橫任意游。」曰:「如何是道中人?」師曰:「坐看煙霞秀,不與白雲齊。」
  5問:「學人久處沈迷,請師一接。」師曰:「老僧無這閑工夫。」曰:「和尚豈無方便?」師曰:「要行即行,要坐即坐。」
  除首山之外,省念禪師還開法於廣教、寶應二處。三處法席,皆海眾雲集。省念禪師示寂於北宋淳化四年(993),臨終前,曾說偈辭眾云:
「白銀世界金色身,情與非情共一真。
明暗盡時俱不照,日輪午後示全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45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54 | 只看該作者
139.汾陽善昭禪師悟道因緣

  汾州(治所在今山西汾陽)太子院善昭禪師,首山省念禪師之法嗣,俗姓俞,太原人。善昭禪師出家受戒后,即策杖遊方,遍歷禪席,每至一處,稍作停留,隨機叩發,這樣先後共參禮了七十一員善知識。雖然他收穫不小,但是未能徹旨。
  善昭禪師後來到河南汝州首山座下。初禮首山省念禪師,善昭禪師便問:「百丈卷席,意旨如何?」
  [百丈卷席,指百丈懷海禪師初參馬祖,先因野鴨子公案,被馬祖拽其鼻孔而開悟,第二天馬祖上堂說法,百丈遂上前卻座席。參見「百丈懷海禪師悟道因緣」章。]
  首山和尚道:「龍袖拂開全體現。」
  善昭禪師又問:「師意如何?」
  首山和尚道:「象王行處絕狐蹤。」
  善昭禪師一聽,言下大悟,當即禮謝首山和尚。
  禮拜之後,善昭禪師道:「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lu,捕撈)始應知。」
  當時,在場的還有一位參學僧人,那僧問善昭禪師:「見何道理,便爾自肯?」
  善昭禪師道:「正是我放身命處。」
  善昭禪師悟道后,旋即南下,行腳于衡湘(湖南)與襄沔(湖北)之間。因為他道譽日隆,各地郡守都爭相邀請他住持名剎,先後共有八次,但是,都遭到善昭禪師的婉言謝絕。
  首山省念禪師圓寂后,其弟子契聰禪師受西河道俗之託,迎請善昭禪師回汾州住持法席。善昭禪師回汾州后,一度閉關高枕,不與外人往來。
  一日,契聰禪師推門而入,責備善昭禪師道:「佛法大事,靖退小節。風穴懼應讖(擔憂預言應驗),憂宗旨墜滅,幸而有先師。先師已棄世,汝有力荷擔如來大法者,今何時而欲安眠哉?」
  善昭禪師一聽,便驚惶而起,緊握著契聰禪師的手,說道:「非公不聞此語。趣辦嚴(快去置辦行裝),吾行矣。」不久便前往汾州太子院開法。善昭禪師住后,勵精圖治,殷勤接眾,三十餘年足不出山。人稱「汾陽禪師。」
  善昭禪師曾上堂云:「汾陽有三訣,衲僧難辨別。更擬問如何,拄杖驀頭揳(jia,打擊)。」時有僧問:「如何是三訣?」師便打,僧禮拜。師曰:「為汝一時頌出:
  第一訣,接引無時節,巧語不能詮,雲綻青天月。
  第二訣,舒光辨賢哲,問答利生心,拔卻眼中楔。
  第三訣,西國胡人說,濟水過新羅,北地用鑌鐵。」
  復曰:「還有人會么?會底出來通個消息。要知遠近,莫只恁么記言記語,以當平生,有甚麼利益!不用久立,珍重!」
  這則上堂法語,可以幫助我們領會善昭禪師的禪風。
  汾陽這一帶,冬季極為寒冷,生活艱苦,善昭禪師考慮到大眾的身體,曾一度停止夜參。後來,有一位異比丘振錫而至,告訴善昭禪師道:「會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說法?」說完便不見了。善昭禪師於是重新恢復夜參,並密記以偈曰:「胡僧金錫光,為法到汾陽。六人成大器,勸請為敷揚。」
  龍德府尹李侯與善昭禪師是故交,他騰出承天寺請善昭禪師住持。他派使者三次前往邀請,善昭禪師都沒有答應。李侯怒罰使者,責備他辦事不力,令他再一次邀請善昭禪師。使者哀求善昭禪師道:「必欲得師俱往,不然,有死而已。」善昭禪師笑道:「老病業已不出山,借往,當先後之,何必俱邪(我已年老多病,已經很久不出山了。如果要前往,你我先後而行,何必要一起走呢)?」使者道:「師諾,則先後唯所擇(師父既然答應了,那麼先走後走,由您決定)。」善昭禪師於是令弟子設齋,自己整理好行裝,用齋的過程中,善昭禪師辭眾道:「吾先行矣!」說完,便放下筷子,奄然而化。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46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54 | 只看該作者
140.葉縣歸省禪師悟道因緣

  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葉縣廣教院歸省禪師,首山省念禪師之法嗣,俗姓賈,冀州人。二十歲於易州(今河北境內)保壽院出家,受戒后,即遊方參學。后投首山省念禪師座下。
  一日,首山和尚舉起竹篦子,問歸省禪師:「喚作竹篦即觸(觸,衝撞、冒犯,意思是說有違真諦),不喚作竹篦即背(違反常識)。喚作甚麼?」
  歸省禪師一聽,便一把奪過竹篦,擲在地上,反問道:「是甚麼?」
  首山和尚道:「瞎。」
  歸省禪師言下豁然頓悟。后住廣教院接眾。
  歸省禪師接人時,特彆強調參禪先要具正法眼,也就是見地要到位。見地不到位,參禪則難以相應。曾上堂云:「夫行腳禪流,直須著忖,參學須具參學眼,見地須得見地句,方有相親分,始得不被諸境惑,亦不落於惡道。畢竟如何委悉(領會)?有時句到意不到,妄緣前塵,分別影事。有時意到句不到,如盲摸象,各說異端。有時意句俱到,打破虛空界,光明照十方。有時意句俱不到,無目之人縱橫走,忽然不覺落深坑。」
  [為里的「句」,指能夠表詮真理的言語、動作、情景等有相之事物,「意」則指真理本身。句到意不到,意謂空有言語等表達形式,無有實義,未能契合真理。意到句不到,意謂雖有言語等表述形式,但不全面,各執一端,無法準確地傳達中道真理。意句俱不到,不明佛法的凡夫是;句到意不到,徒知經論,無有實證者是;意到句不到,雖有所修證,但未能契中道者是;意句俱到,證得真如實相,體用如如者是。]
  所謂的見地到位,關鍵是離兩邊,處中道,最後連中道之名相亦不立。請看他的數則語錄:
  僧問:「如何是金剛不壞身?」師(歸省禪師)曰:「百雜碎。」曰:「意旨如何?」師曰:「終是一堆灰。」
  問:「如何是清凈法身?」師曰:「廁坑頭籌子(方便之後,揩屁股用的竹片或木棍)。」
  問:「如何是戒定慧?」師曰:「破傢具。」
  問:「如何是和尚四無量心?」師曰:「放火殺人。」曰:「慈悲何在?」師曰:「遇明眼人舉似。」
  問:「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未審在甚麼處?」師曰:「南斗六,北斗七。」
  這數則語錄,每一則落處都是出入即離二邊,解粘去縛。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47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55 | 只看該作者
141.浮山法遠禪師悟道因緣

  舒州(今安徽廬江)浮山法遠圓鑒禪師,葉縣省禪師之法嗣,俗姓沈(亦說王),鄭州人。十七歲游并州(今山西汾水中游一帶),投承天院三交智嵩和尚座下。三交智嵩和尚是首山省念禪師之法嗣。
  法遠禪師向智嵩和尚乞求出世之法,智嵩禪師道:「汝當剃落,墜三寶數,乃可受法。」
  法遠禪師道:「法有僧俗乎?」
  智嵩禪師道:「與其為俗,曷若為僧!僧則能續佛壽命故也。」
  法遠禪師於是從智嵩禪師落髮、並受具足戒。
  一日,法遠禪師見一僧入室請益,向智嵩禪師請問趙州和尚柏樹子之因緣。智嵩禪師責問那僧,法遠禪師站在一旁,言下有省。
  后不久,法遠禪師開始行腳,歷參諸方,先後親近過汾陽善昭、葉縣歸省、大陽警玄、琅琊慧覺等諸大善知識,皆蒙印可。因其每至一處叢席,皆不知不覺成為大眾的首領,故禪林中皆稱他為「遠公虎子。」
  法遠禪師智慧顯發,曾經與達觀曇穎禪師等七八人結伴遊蜀,中途幾遭官府之橫逆,皆因法遠禪師足智多謀而得脫險。眾人皆因為他通曉吏事,故又稱他為「遠錄公」。
  浮遠禪師的忍辱精神堪為後世學道者的楷模。法遠禪師曾經與天衣義懷禪師率眾同參葉縣歸省禪師;。
  歸省禪師一見他們,便大聲呵斥道:「汝輩踏州縣僧,來此何為?我那有閑飯養你閑漢耶?」
  罵完,要將他們趕走。眾人卻站在那裡不動身。歸省禪師很生氣,於是拿水來,潑在他們的身上,他們仍然不走。這時,歸省禪師又拿來香灰,撒在他們的身上。這時眾人忍不住了,一個個怒不可遏,紛紛離開了,唯有法遠與義懷二禪師仍端坐如故。
  歸省禪師見他二人仍然不走,便問:「彼皆去矣,爾故(為什麼)不去?」
  法遠禪師道:「久慕和尚道德,不遠千里而來,豈因一杓水、一把灰遽即去耶?」
  歸省禪師道:「爾二人既真為佛法,此間缺典座,能為之否?」
  法遠禪師道:「弟子願為。」
  於是法遠禪師便負責廚房,而義懷禪師則下參堂去了。
  歸省禪師的道場生活極為清苦。一日,歸省禪師外出,大眾不堪枯淡的生活,一致請求法遠禪師趁老和尚不在,煮一頓好粥,改善一下生活。法遠禪師心生憐憫,於是就煮了一鍋六和粥。粥剛煮好,大眾還未來得及享用,歸省禪師就回來了。
  過堂(寺院里吃早齋與午齋,稱之為過堂)完畢,歸省禪師便把知事僧叫來,盤問道:「今日有施主設齋耶?」
  知事僧道:「無」。
  歸省禪師又問:「堂中納襯(chen,同「儭」、「嚫」,施捨。納襯,即接受信眾的布施)耶?」
  知事僧道:「無」。
  歸省禪師道:「如此,則此粥從何所得?」
  知事僧道:「問典座。」
  於是,法遠禪師便主動前來承認道:「某甲見大眾枯淡,實自為之。」
  歸省禪師罵道:「爾如此好心,待他日為住持時,為之不晚。何得私盜常住物,做人情耶?」
  於是便令知事估計一下法遠禪師的衣缽值幾個錢,沒收歸為常住所有,以充粥錢。然後將法遠禪師趕出山門。
  大眾都為法遠禪師再三求情,法遠禪師亦自懺悔。可是,歸省禪師就是不同意再留他。於是,大眾又請來諸山長老及寺院大施主,一起前來乞求歸省禪師允許法遠禪師留下。
  歸省禪師大怒道:「我道爾不是好,汝欲以勢位壓我耶?速去!」
  無奈之下,法遠禪師便道:「如此則掛搭不敢望,但上堂時,容某一聽法,足矣。」
  歸省禪師點頭同意了。於是法遠禪師便晚上住在山下另外一座寺院的一間廓房裡,白天則上山聽歸省禪師講法。
  一日,歸省禪師偶然下山,發現法遠禪師住在另外一座寺院的廊房裡,便盤問道:「爾住此幾時矣?」
  法遠禪師道:「已半年矣。」
  歸省禪師又問:「還常住房錢否?」
  法遠禪師道:「 無。」
  歸省禪師呵斥道:「此住房爾何敢盜住?速須還他去!不爾,我當告官。」
  於是法遠禪師只好來到城中乞化,還了房費,從此以後便住在城裡。儘管如此,法遠禪師每次見到歸省禪師,態度更加恭敬。
  歸省禪師通過這一連串的考驗,確知法遠禪師的忍辱波羅蜜已成,於是鳴鐘告訴大眾說:「葉縣有古佛,汝等宜知之。」
  大眾便問:「古佛是誰?」
  歸省禪師道:「如遠公,真古佛也。」
  大眾一聽,都驚詫不已,於是盛排香華,入城迎請法遠禪師回山。
  歸省禪師特地為法遠禪師升堂,面付佛法。
  自古以來,在法堂里付法,唯法遠禪師一人享受此等禮遇。
  北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2),法遠禪師應淮南漕運使許式的邀請,於舒州太平興國寺開堂接眾。慶曆三年(1043)又移居天柱山月華庵。慶曆六年(1046)又應呂濟叔邀請,住持浮山。
  浮山法遠禪師與歐陽文忠公(歐陽修)曾有過交往。歐陽修聽說法遠禪師品格奇逸,道譽遐邇,於是便登門造訪。及至見面,歐陽修發現法遠禪師除容儀凜然,目光射人之外,並無奇特之處,所以也並不太在意。當時,歐陽修並沒有急於問法,而是與一位客人對弈。法遠禪師默默地坐在旁邊。等下完一局棋之後,歐陽修才請法遠禪師說法。於是法遠禪師便令僧擊鼓,鄭重地升座說法道:
  「若論此事,如兩家著棋相似,何謂也?敵手知音,當機不讓。若是綴五饒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閉門作活,不會奪角沖關,硬節與虎口齊彰,局破后徒勞綽斡。所以道,肥邊易得,瘦肚難求。思行則往往失粘,心粗而時時頭撞。休誇國手,謾說神仙。贏局輸籌即不問,且道黑白未分時,一著落在甚麼處?」良久曰:「從來十九路,迷悟幾多人。」
  歐陽修一聽,大為驚詫,並讚嘆不已,謂同僚道:「修初疑禪語為虛誕,今日見此老機緣,所得所造,非悟明於心地,安能有此妙旨哉!」
  法遠禪師圓寂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春秋七十七歲。法遠禪師生前著有《九帶》傳世。
  法遠禪師臨終時,有遺語及頌云:
  「法遠以一幻身,旅泊三界,雖識導利,實無一法與人。深慚誑世,實愧虛聲。茲乃形質朽敗,四大將離,聚沫之軀,有何久計!既當風燭,何嘆逝川!又念幻身在世,仁信多有供須,恥無道業升消,曷有勝緣報答?忖量唯已,自知湛寂真元,卻還本道,忍死半刻,援筆陳謝。」
  頌曰:
    「幻世出沒有何窮,幻化本來體自空。
     南山起雲北山雨,樓頭鼓動慶陽鍾。」
  又云:
    「來時無物去亦無,譬似浮雲布太虛。
拋下一條皮袋骨,還如霜雪入紅爐。」
又自嘆云:
「孤舟夜靜泛波瀾,兩岸蘆花對月圓。
金鱗自入深潭去,空使漁翁執釣竿。」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48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55 | 只看該作者
141.浮山法遠禪師悟道因緣

  舒州(今安徽廬江)浮山法遠圓鑒禪師,葉縣省禪師之法嗣,俗姓沈(亦說王),鄭州人。十七歲游并州(今山西汾水中游一帶),投承天院三交智嵩和尚座下。三交智嵩和尚是首山省念禪師之法嗣。
  法遠禪師向智嵩和尚乞求出世之法,智嵩禪師道:「汝當剃落,墜三寶數,乃可受法。」
  法遠禪師道:「法有僧俗乎?」
  智嵩禪師道:「與其為俗,曷若為僧!僧則能續佛壽命故也。」
  法遠禪師於是從智嵩禪師落髮、並受具足戒。
  一日,法遠禪師見一僧入室請益,向智嵩禪師請問趙州和尚柏樹子之因緣。智嵩禪師責問那僧,法遠禪師站在一旁,言下有省。
  后不久,法遠禪師開始行腳,歷參諸方,先後親近過汾陽善昭、葉縣歸省、大陽警玄、琅琊慧覺等諸大善知識,皆蒙印可。因其每至一處叢席,皆不知不覺成為大眾的首領,故禪林中皆稱他為「遠公虎子。」
  法遠禪師智慧顯發,曾經與達觀曇穎禪師等七八人結伴遊蜀,中途幾遭官府之橫逆,皆因法遠禪師足智多謀而得脫險。眾人皆因為他通曉吏事,故又稱他為「遠錄公」。
  浮遠禪師的忍辱精神堪為後世學道者的楷模。法遠禪師曾經與天衣義懷禪師率眾同參葉縣歸省禪師;。
  歸省禪師一見他們,便大聲呵斥道:「汝輩踏州縣僧,來此何為?我那有閑飯養你閑漢耶?」
  罵完,要將他們趕走。眾人卻站在那裡不動身。歸省禪師很生氣,於是拿水來,潑在他們的身上,他們仍然不走。這時,歸省禪師又拿來香灰,撒在他們的身上。這時眾人忍不住了,一個個怒不可遏,紛紛離開了,唯有法遠與義懷二禪師仍端坐如故。
  歸省禪師見他二人仍然不走,便問:「彼皆去矣,爾故(為什麼)不去?」
  法遠禪師道:「久慕和尚道德,不遠千里而來,豈因一杓水、一把灰遽即去耶?」
  歸省禪師道:「爾二人既真為佛法,此間缺典座,能為之否?」
  法遠禪師道:「弟子願為。」
  於是法遠禪師便負責廚房,而義懷禪師則下參堂去了。
  歸省禪師的道場生活極為清苦。一日,歸省禪師外出,大眾不堪枯淡的生活,一致請求法遠禪師趁老和尚不在,煮一頓好粥,改善一下生活。法遠禪師心生憐憫,於是就煮了一鍋六和粥。粥剛煮好,大眾還未來得及享用,歸省禪師就回來了。
  過堂(寺院里吃早齋與午齋,稱之為過堂)完畢,歸省禪師便把知事僧叫來,盤問道:「今日有施主設齋耶?」
  知事僧道:「無」。
  歸省禪師又問:「堂中納襯(chen,同「儭」、「嚫」,施捨。納襯,即接受信眾的布施)耶?」
  知事僧道:「無」。
  歸省禪師道:「如此,則此粥從何所得?」
  知事僧道:「問典座。」
  於是,法遠禪師便主動前來承認道:「某甲見大眾枯淡,實自為之。」
  歸省禪師罵道:「爾如此好心,待他日為住持時,為之不晚。何得私盜常住物,做人情耶?」
  於是便令知事估計一下法遠禪師的衣缽值幾個錢,沒收歸為常住所有,以充粥錢。然後將法遠禪師趕出山門。
  大眾都為法遠禪師再三求情,法遠禪師亦自懺悔。可是,歸省禪師就是不同意再留他。於是,大眾又請來諸山長老及寺院大施主,一起前來乞求歸省禪師允許法遠禪師留下。
  歸省禪師大怒道:「我道爾不是好,汝欲以勢位壓我耶?速去!」
  無奈之下,法遠禪師便道:「如此則掛搭不敢望,但上堂時,容某一聽法,足矣。」
  歸省禪師點頭同意了。於是法遠禪師便晚上住在山下另外一座寺院的一間廓房裡,白天則上山聽歸省禪師講法。
  一日,歸省禪師偶然下山,發現法遠禪師住在另外一座寺院的廊房裡,便盤問道:「爾住此幾時矣?」
  法遠禪師道:「已半年矣。」
  歸省禪師又問:「還常住房錢否?」
  法遠禪師道:「 無。」
  歸省禪師呵斥道:「此住房爾何敢盜住?速須還他去!不爾,我當告官。」
  於是法遠禪師只好來到城中乞化,還了房費,從此以後便住在城裡。儘管如此,法遠禪師每次見到歸省禪師,態度更加恭敬。
  歸省禪師通過這一連串的考驗,確知法遠禪師的忍辱波羅蜜已成,於是鳴鐘告訴大眾說:「葉縣有古佛,汝等宜知之。」
  大眾便問:「古佛是誰?」
  歸省禪師道:「如遠公,真古佛也。」
  大眾一聽,都驚詫不已,於是盛排香華,入城迎請法遠禪師回山。
  歸省禪師特地為法遠禪師升堂,面付佛法。
  自古以來,在法堂里付法,唯法遠禪師一人享受此等禮遇。
  北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2),法遠禪師應淮南漕運使許式的邀請,於舒州太平興國寺開堂接眾。慶曆三年(1043)又移居天柱山月華庵。慶曆六年(1046)又應呂濟叔邀請,住持浮山。
  浮山法遠禪師與歐陽文忠公(歐陽修)曾有過交往。歐陽修聽說法遠禪師品格奇逸,道譽遐邇,於是便登門造訪。及至見面,歐陽修發現法遠禪師除容儀凜然,目光射人之外,並無奇特之處,所以也並不太在意。當時,歐陽修並沒有急於問法,而是與一位客人對弈。法遠禪師默默地坐在旁邊。等下完一局棋之後,歐陽修才請法遠禪師說法。於是法遠禪師便令僧擊鼓,鄭重地升座說法道:
  「若論此事,如兩家著棋相似,何謂也?敵手知音,當機不讓。若是綴五饒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閉門作活,不會奪角沖關,硬節與虎口齊彰,局破后徒勞綽斡。所以道,肥邊易得,瘦肚難求。思行則往往失粘,心粗而時時頭撞。休誇國手,謾說神仙。贏局輸籌即不問,且道黑白未分時,一著落在甚麼處?」良久曰:「從來十九路,迷悟幾多人。」
  歐陽修一聽,大為驚詫,並讚嘆不已,謂同僚道:「修初疑禪語為虛誕,今日見此老機緣,所得所造,非悟明於心地,安能有此妙旨哉!」
  法遠禪師圓寂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春秋七十七歲。法遠禪師生前著有《九帶》傳世。
  法遠禪師臨終時,有遺語及頌云:
  「法遠以一幻身,旅泊三界,雖識導利,實無一法與人。深慚誑世,實愧虛聲。茲乃形質朽敗,四大將離,聚沫之軀,有何久計!既當風燭,何嘆逝川!又念幻身在世,仁信多有供須,恥無道業升消,曷有勝緣報答?忖量唯已,自知湛寂真元,卻還本道,忍死半刻,援筆陳謝。」
  頌曰:
    「幻世出沒有何窮,幻化本來體自空。
     南山起雲北山雨,樓頭鼓動慶陽鍾。」
  又云:
    「來時無物去亦無,譬似浮雲布太虛。
拋下一條皮袋骨,還如霜雪入紅爐。」
又自嘆云:
「孤舟夜靜泛波瀾,兩岸蘆花對月圓。
金鱗自入深潭去,空使漁翁執釣竿。」

142.歸省禪師座下僧悟道因緣
  葉縣歸省禪師座下有一僧,一日入室請益趙州禪師柏樹子公案。
  該公案是這樣的--
  有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州云:「庭前柏樹子。」
  僧云:「和尚莫將境示人。」
  州云:「我不將境示人。」
  僧云:「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州云:「庭前柏樹子。」
  歸省禪師道:「我不辭與汝說,還信么?」
  那僧道:「和尚重言,爭敢不信!」
  歸省禪師便道:「汝還聞檐頭水滴聲么?」
  那僧一聽,豁然大悟,不覺失聲叫道:「(口耶)(xie)!」
歸省禪師問道:「你見個甚麼道理?」
  那僧便以頌對曰:
    「檐頭水滴,分明歷歷。
     打破乾坤,當下心息。」
  歸省禪師一聽,遂忻然印可。
  歸省禪師座下另有一僧,身患重病,奄奄一息。
  一日,歸省禪師去將息寮(寺院僧眾養病之所,又稱延壽堂、省行堂、涅槃堂、無常院)看望那位病僧。
  那僧見到歸省禪師,便問:「和尚!四大本空,病從何來?」
  歸省禪師道:「從闍黎問處來。」
  那僧喘著粗氣,又問:「不問時如何?」
  歸省禪師道:「撒手卧長空。」
  那僧一聽,便驚喜地大叫一聲「(口耶)!」然後脫化而去。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49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55 | 只看該作者
142.歸省禪師座下僧悟道因緣

  葉縣歸省禪師座下有一僧,一日入室請益趙州禪師柏樹子公案。
  該公案是這樣的--
  有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州云:「庭前柏樹子。」
  僧云:「和尚莫將境示人。」
  州云:「我不將境示人。」
  僧云:「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州云:「庭前柏樹子。」
  歸省禪師道:「我不辭與汝說,還信么?」
  那僧道:「和尚重言,爭敢不信!」
  歸省禪師便道:「汝還聞檐頭水滴聲么?」
  那僧一聽,豁然大悟,不覺失聲叫道:「(口耶)(xie)!」
歸省禪師問道:「你見個甚麼道理?」
  那僧便以頌對曰:
    「檐頭水滴,分明歷歷。
     打破乾坤,當下心息。」
  歸省禪師一聽,遂忻然印可。
  歸省禪師座下另有一僧,身患重病,奄奄一息。
  一日,歸省禪師去將息寮(寺院僧眾養病之所,又稱延壽堂、省行堂、涅槃堂、無常院)看望那位病僧。
  那僧見到歸省禪師,便問:「和尚!四大本空,病從何來?」
  歸省禪師道:「從闍黎問處來。」
  那僧喘著粗氣,又問:「不問時如何?」
  歸省禪師道:「撒手卧長空。」
  那僧一聽,便驚喜地大叫一聲「(口耶)!」然後脫化而去。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50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56 | 只看該作者
143.谷隱蘊聰禪師悟道因緣

  襄州谷隱山蘊聰慈照禪師,首山省念禪師之法嗣,姓氏籍貫未詳。初參洪州百丈道恆和尚,並留在那裡結夏安居。
  一日,道悟和尚上堂,舉中觀論曰:「正覺無名相,隨緣即道場。」
  蘊聰禪師便從大眾走出來,問道:「如何是正覺無名相?」
  道恆和尚道:「汝還見露柱么?」
  蘊聰禪師又問:「如何是隨緣即道場?」 
  道恆和尚道:「今日結夏。」
  蘊聰禪師一聽,茫茫然無可把捉。於是便辭別百丈,往參首山省念禪師。
  初禮首山,蘊聰禪師便問:「學人親到寶山,空手回時如何?」
  首山和尚道:「家家門前火把子。」
  蘊聰禪師言下大悟。遂呈偈曰:
    「我今二十七,訪道曾尋覓。
     今朝喜得逢,要且不相識。」
  首山和尚一看蘊聰禪師的悟道偈,知道他已徹,遂予印可。
  蘊聰禪師后又來到大陽警玄和尚座下。
  大陽和尚問:「近離甚處?」
  蘊聰禪師道:「襄州。」
  大陽和尚又問:「作么生是不隔底句?」
  蘊聰禪師道:「和尚住持不易。」
  大陽和尚道:「且坐吃茶。」
  茶畢,蘊聰禪師便參眾去了。
  這時大陽和尚的侍者問大陽:「適來新到,祇對(回答)住持不易,和尚為甚麼教坐吃茶?」
  大陽和尚道:「我獻他新羅附子,他酬我舶上茴香。你去問,他有語在。」
  於是,侍者便去請蘊聰禪師吃茶,問道:「適來祇對和尚,道住持不易,意旨如何?」
  蘊聰禪師道:「真榆不博(換取)金。」
  蘊聰禪師后住襄州谷隱山化眾。
2007-2-1 18:40:58 傲笑


等級:難勝地學人
文章:423
積分:508
註冊:2006年12月4日 第 145 樓   

--------------------------------------------------------------------------------
144.廣慧元璉禪師悟道因緣
  汝州(今河南臨汝)廣慧院元璉禪師,首山省念禪師之法嗣,俗姓陳,泉州人。
  初參首山,首山和尚即問:「近離甚處?」
  元璉禪師道:「漢上。」
  首山和尚於是豎起拳頭,又問:「漢上還有這個么?」
  元璉禪師道:「這個是甚麼碗鳴聲?」
  首山和尚道:「瞎。」
  元璉禪師道:「恰是。」說完,拍一拍手便走。
  過了一些日子,元璉禪師又入室參禮首山和尚,問道:「學人親到寶山,空手回時如何?」
  首山和尚道:「家家門前火把子。」
  [元璉禪師的「學人親到寶山,空手而回時如何」這一問,其落處在有所得心。自性人人本自有之,若不空手而回,倒成了怪事。家家門前有個火把子,更求他覓個什麼?]
  元璉禪師當下大悟,欣喜地說道:「某甲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
  首山和尚知道他有所省悟,便問道:「汝會處作么生,與我說來看(你悟了個什麼,說給我聽聽)。」
  元璉禪師道:「只是地上水碙砂也。」
  首山和尚遂印可他,說道:「汝會也。」
  元璉禪師於是禮拜叩謝。
  元璉禪師出世后,住汝州廣慧院,與楊億侍郎關係密切。
  曾上堂云:「臨濟兩堂首座相見,同時下喝,諸人且道還有賓主也無?若道有,只是個瞎漢。若道無,亦是個瞎漢。不有不無,萬里崖州。若向這裡道得,也好與三十棒。若道不得,亦與三十棒。衲僧家到這裡,作么生出得山僧圈去?」良久又道:「苦哉!蝦蟆蚯蚓,跳上三十三天,撞著須彌山百雜碎。」說完又拈拄杖曰:「一隊無隊鐵鎚。速退!速退!」
  驅耕夫之牛,奪飢人之食,讓人出身無路,進退不得--這個一向被視為宗門接人手段。元璉禪師的這段上堂法語,可以說把這個方法用得恰到好處。雖然他沒有用棒用喝,可是其力量卻不亞於棒喝。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51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56 | 只看該作者
145.三交智嵩禪師悟道因緣

  并州(今山西汾水中游一帶)承天院三交智嵩禪師(又稱唐明智嵩),首山省念禪師之法嗣。
  初參首山省念和尚,問道:「如何是佛法的大意?」
  首山和尚道:「楚王城畔,汝水東流。」
  智嵩禪師一聽,言下有省,頓契佛意。後作三玄偈,呈首山和尚。偈曰:
    「須用直須用,心意莫定動。
     三歲師子吼,十方沒狐種。
     我有真如性,如同幕里隱。
     打破六門關,顯出毗盧印。
     真骨金剛體可誇,六塵一拂求無遮。
     廊落世界空為體,體上無為真到家。」
  首山和尚閱偈后,想進一步勘驗他,便請他吃茶。
  首山和尚問道:「這三頌是汝作來邪?」
  智嵩禪師道:「是。」
  首山和尚道:「或有人教汝現三十二相時如何?」
  智嵩禪師道:「某甲不是野狐精。」
  首山和尚道:「惜取眉毛。」
  智嵩禪師道:「和尚落了多少?」
  首山和尚一聽,便拿起竹篦照智嵩禪師的頭上就打,說道:「這漢向後亂作去在。」
  智嵩禪師悟道后,住并州承天寺接眾。
  曾上堂示眾云:「寒溫冷暖,著衣吃飯,自不欠少。波波(到處奔波)地覓個甚麼?只是諸人不肯承當。如今還有承當底么?有則不得孤負(辜負)山河大地。珍重!」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52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57 | 只看該作者
146.石霜楚圓禪師悟道因緣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長沙)石霜楚圓慈明禪師,汾陽善昭禪師之法嗣,俗姓李,全州(今廣西境內)人。少為儒生,二十二歲依湘山隱靜寺出家。其母非常賢德,勸他遊方參學。后聽說汾陽善昭禪師有道望,於是不遠千里,前往禮謁。汾陽和尚一見他,知是法器,表面上沒有說什麼,心裡卻很器重他。
  楚圓禪師在汾陽和尚座下住了兩年,可是汾陽和尚卻不許他入室參學。不僅如此,汾陽和尚每次見了楚圓禪師還必定指著他的鼻子罵詬,或者是大聲毀詆諸方,即便是有所教訓,也都是一些流俗鄙事。這一切令楚圓禪師非常難受,心裡老是想不通。
  一天傍晚,楚圓禪師向汾陽和尚哭訴道:「自至法席已再夏(已經兩年了),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塵勞,念歲月飄忽,已事不明,失出家之利。」
  楚圓禪師話還未說完,汾陽和尚仔細地打量著他,突然厲聲罵道:「是惡知識,敢裨(pi)販(販賣,賤買貴賣以自裨益)我!」
  說完怒氣沖沖地舉起拄杖追打楚圓禪師。
  楚圓禪師正想表白、求饒,汾陽和尚卻一把掩住他的嘴。楚圓禪師豁然大悟,說道:「是知臨濟道出常情!」
  楚圓禪師悟道后,繼續留在汾陽座下,服勤七年,以報師恩。后辭去,往參唐明智嵩(又稱三交智嵩)禪師。經智嵩禪師指點,楚圓禪師與內翰楊大年、駙馬都尉李公遵勖(xu)往來甚密。他們三人之間機鋒競辯,相見恨晚,以法為友。
  后楚圓禪師因為母親年老無依,遂南歸至瑞州,於洞山曉聰禪師座下領眾。在此之前,汾陽善昭禪師曾經告訴過楚圓禪師:「我遍參雲門兒孫,特以未見聰(曉聰禪師)為恨。」因此,楚圓禪師便依止曉聰禪師座下三年。
  後來楊大年致書宜春太守黃宗旦,讓他邀請楚圓禪師出世說法。於是太守便請楚圓禪師住持南源,開始楚圓禪師沒有答應,旋后不久,楚圓禪師又特地拜訪太守,表示願意前往住持。太守很驚訝,問他為什麼此一時彼一時。楚圓禪師回答說:「始為讓,今偶欲之耳(開始我是謙讓,現在突發奇想,又想去了)。」太守覺得他很樸直,因此非常敬重他。
  楚圓禪師在南源住了三年,后離去,參禮神鼎洪諲(yin)禪師。神鼎和尚與楚圓禪師的師父汾陽善昭禪師原是同門師兄弟,都是首山省念禪師的高足。當時,神鼎和尚望尊一時,參學衲子,除非確實精奇,一般無人敢登門求教。神鼎和尚住山三十年,門下弟子一個個都氣吞諸方。
  那天,楚圓禪師蓄著長發,穿著破衣,一口湖南話,聲稱法侄求見。神鼎和尚的座下大眾一見楚圓禪師這副模樣,都大笑不已。
  神鼎和尚派童子問楚圓禪師:「長老誰之嗣?」
  楚圓禪師仰頭看著屋頂,回答道:「親見汾陽來!」
  於是,神鼎和尚便策杖而出。
  神鼎和尚一見楚圓禪師生得高大,便問:「汾州有西河師子,是否?」
  楚圓禪師沒有接話,卻指著他的身後,扯開嗓子大叫道:「屋倒矣!」
  那童子一聽,便驚慌逃走。神鼎和尚亦連忙回頭看視,動作極其敏捷。楚圓禪師於是席地而坐,脫下一隻鞋子,看著神鼎和尚。神鼎和尚被楚圓禪師這一驚,早已忘記了剛才的問話,了不知道楚圓禪師哪兒去了。
  這時,楚圓禪師才不緊不慢地從地上站起來,整理衣袍,一邊往外走,一邊自言自語道:「見面不如聞名。」說完便離開了神鼎和尚的道場。
  後來,神鼎和尚派人去追他,卻沒有追上。神鼎和尚於是感嘆道:「汾州乃有此兒邪?」
  從此以後,楚圓禪師名重叢林,學者爭相歸附。
  楚圓禪師后住石霜,開法接眾,大振臨濟宗風。
  曾有示眾偈云:
    「昨日作嬰孩,今朝年已老。
     未明三八九,難踏古皇道。
     手鑠黃河干,腳踢須彌倒。
     浮生夢幻身,人命夕難保。
     天堂並地獄,皆由心所造。
     南山北嶺松,北嶺南山草。
     一雨潤無邊,根苗壯枯槁。
     五湖參學人,但問虛空討。
     死脫夏天衫,生披冬月襖。
     分明無事人,特地生煩惱。」
  北宋寶元戊寅(1038),李都尉存勖臨終前,特遣使者邀請楚圓禪師來京師(臨安)最後見一面,信中說道:「海內法友,唯師與楊大年耳。大年棄我而先,仆年來頓覺衰落,忍死以一見公。仍以書抵潭,師敦遣之。」楚圓禪師見書惻然,遂與侍者乘舟東下。在舟中,楚圓禪師作偈曰:
     「長江行不盡,帝里到何時?
      既得涼風便,休將櫓棹施。」
  到了京師,楚圓禪師與李公相會一月有餘,不久李公便歿。臨終,李公畫一圓相,作偈獻師云:
     「世界無依,山河匪礙。
      大海微塵,須彌納芥。
      拈起襆(pu)頭(包頭用的軟巾),解下腰帶。
      若覓死生,問取皮袋。」
  楚圓禪師問:「如何是本來佛性?」
  李公道:「今日熱如昨日。」說完便問師:「臨行一句作么生?」
  楚圓禪師道:「本來無罣礙,隨處任方圓。」
  李公道:「晚來睏倦。」說完便不再答話。
  楚圓禪師道:「無佛處作佛。」
  李公於是泊然而逝。楚圓禪師放聲慟哭,並一直等到將李公安葬完畢,才離開京師。
  在乘舟歸來的途中,楚圓禪師謂侍者道:「我忽得風痹疾。」
  侍者一見楚圓禪師已口吻喎(wai)斜,便著急得以足頓地,抱怨道:「當奈何!平生呵佛罵祖,今乃爾(這可怎麼辦啊,一輩子呵佛罵祖,現在嘴都歪了)!」
  楚圓禪師一聽,便說道:「無憂,為汝正之。」
  說完,用手一抹,嘴角端正如初。
  三年後,也就是康定元年(1040)正月,楚圓禪師示寂。春秋五十四,塔全身於石霜。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53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57 | 只看該作者
147.金山曇穎禪師悟道因緣

  潤州(治所在今江蘇鎮江)金山曇穎達觀禪師,谷隱蘊聰禪師之法嗣。
  初禮大陽警玄禪師,曇穎禪師便問:「洞山特設偏正君臣,意明何事?」
  大陽禪師道:「父母未生時事。」
  曇穎禪師又問:「如何體會?」
  大陽禪師道:「夜半正明,天曉不露。」
  曇穎禪師一聽,罔然莫測其旨。
  於是他便辭別大陽禪師,前往襄州參谷隱蘊聰禪師。初見谷隱禪師,曇穎禪師便把自己參大陽禪師酬答之語,告訴了谷隱禪師。谷隱禪師道:「大陽不道不是(不能說大陽禪師說得不對),只是口門窄,滿口說未盡。老僧即不然。」
  曇穎禪師問:「如何是父母未生時事?」
  谷隱禪師道:「糞墼(ji,磚坯)子。」
  曇隱禪師又問:「如何是夜半正明、天曉不露?」
  谷隱禪師道:「牡丹花下睡貓兒。」
  曇穎禪師一聽,更中狐疑和驚詫。
  一日,曇穎禪師隨眾普請(全寺大眾一起參加勞動)。
  谷隱禪師問:「今日運薪(搬柴)邪(耶)?」
  曇穎禪師道:「然(是)。」
  谷隱禪師又問:「雲門問僧:『人般(搬)柴?柴般人?』如何會?」
  曇穎禪師無言以對。
  谷隱禪師於是點撥他道:「此事如人學書,點畫可效者工,否者拙,蓋未能忘法耳。當筆忘手,手忘心,乃可也(學道猶如學習書法,按字貼一點一畫去摹寫,臨摹得好,可以寫出工整的字來,臨摹得不好,反而字寫得很難看,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心中還有一個法在,沒有忘掉。要想把書法練好,必須做到筆忘手、手忘心、心忘法,心、法、手、筆完全融為一體,無法而無不法。只有這樣才行)。」
  曇穎禪師於是言下契旨,過了好一會兒,說道:「如石頭雲,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心中有事可執,是迷;同樣,心中有理可契,亦不是真正的悟,因為還有事相、理相可得)。」
  谷隱禪師便反問道:「汝以為葯語?為病語(你認為石頭和尚的這句話,是治病之葯?還是示病之語)?」
  曇穎禪師道:「是葯語。」
  谷隱禪師一聽,便呵責道:「汝以病為葯,又安可哉(你以病為葯,又怎麼能入道呢)?」
  曇穎禪師道:「事如函(盒子、匣子)得蓋,理如箭直鋒妙,寧有加者(難道還有別的嗎)?而猶以為病,實未喻旨。」
  谷隱禪師道:「妙至是,亦只名理事。祖師意旨,智識所不能到,矧(shen,何況)事理能盡乎?故世尊云:理障礙正見知,事障續諸生死(理事之妙講到這種程度,也只是理事,因為還有理事之分別在,還未到理事雙泯、事事無礙的境界。禪師意旨,非智識所能到,何況理事能把它講清楚嗎?所以世尊講,理障能妨礙正知見的建立,事障能令人繼續生死輪迴)。」
  曇穎禪師一聽,恍如夢覺,便問:「如何受用?」
  谷隱禪師道:「語不離窠臼,安能出蓋纏?」
  曇穎禪師於是感嘆道:「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儘是死門,終非活路(才涉語言名相,即落入分別意識,這些都是生死之門,決不是解脫之道)。」
  曇穎禪師悟道后,駐錫潤州金山。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54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58 | 只看該作者
148.華嚴道隆禪師悟道因緣

  東京華嚴道隆禪師,廣慧元璉禪師之法嗣。初參襄州石門慧徹和尚(屬曹洞宗),道隆禪師便問:「古者道,但得隨處安閑,自然合他古轍。雖有此語,疑心未歇時如何?」
  石門和尚道:「知有乃可隨處安閑,如人在州縣住,或聞或見,千奇百怪,他總將作尋常。不知有而安閑,如人在村落住,有少聲色,則驚怪傳說。」
  道隆禪師一聽,豁然有省,便留在石門座下,繼續請益。石門和尚於是便將曹洞宗旨全部傳給了道隆禪師。
  道隆禪師離開石門后,又往參廣慧元璉禪師(屬臨濟宗),並成為他的得法弟子。
  一日,福嚴審承和尚問道隆禪師:「禪師親見石門,如何卻嗣廣慧?」
  道隆禪師道:「我見廣慧,渠(他)欲剃髮,使我擎凳子來。慧曰:『道者,我有凳子詩聽取』。乃曰:『放下便平穩』。我時便肯伊(我當時便認可他)。因敘在石門處所得,廣慧曰:『石潘?荊?綈儻墩湫擼?皇潛ト瞬壞謾?ㄊ?藕蛻興??鏡模?繽?儻墩湫擼?墒牽?雜諞桓鮃丫?員チ說娜死此擔?揮惺裁從茫?!?br/>  從道隆禪師的答話來看,他在石門和尚處雖然有所省悟,然而未徹,猶有得心在。廣慧元璉和尚一句「只是飽人不得」,真正是本自具足。禪林中還有「美食不中飽人吃」的說法,大意與此相似。
  北宋仁宗至和初年(1054),道隆禪師行腳京師(臨安)。客住景德寺。他每天不做別事,只是縱觀都市,經常到二鼓才回寺院。有一天晚上,他實在是玩得太晚了,寺院已經關門。他進不去,只好在山門口胡亂地睡下。那天晚上,仁宗皇帝半夜夢見自己游景德寺,看見一條大龍正蟋在山門口。他大驚而醒,於是當即便派遣中使前往景德寺察看。原來是道隆禪師正躺在那裡鼾聲大作。中使於是將道隆禪師搖醒,盤問了一番,即回奏皇上。皇上一聽他的名字道隆,非常高興,說道:「吉征(兆)也。」第二天,便召道隆禪師進宮問法。道隆禪師應對詳允,皇上大悅,遂與道隆禪師以偈句相酬唱,後來還經常請道隆禪師留宿禁中供養,禮遇特厚,並賜號應制明悟禪師。
  皇祐年間(1049-1054),皇上詔大覺懷璉禪師於化成殿演法,並請道隆禪師與之問話。二人之間,機鋒迅捷。皇帝聽了非常高興,侍衛皆山呼。於是道隆禪師便上奏皇上,請舉懷璉禪師進宮侍問,而自己想回廬山歸養。皇上不肯,並下旨在曹門外特建一精舍,請道隆禪師住持,賜號華嚴禪院。
  道隆禪師八十多歲圓寂。圓寂的時候正好是夏天,可是他的遺體放了七天,卻仍然柔軟如生,後來他的門人將其全身裝塔於寺之東側。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55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58 | 只看該作者
149.文公楊億居士悟道因緣

  文公楊億居士,字大年,廣慧元璉禪師之在家得法弟子。幼時極聰穎,被舉為禪童。長大后,才高八斗,但是卻不知道有佛教這回事。
  一日,楊億居士拜訪同僚,見對方正在誦讀《金剛經》,便譏笑並且數落他,可是同僚卻繼續誦讀自若。
  楊億居士非常驚疑,說道:「是豈出孔孟之右乎?何佞(ning)甚(難道它比孔孟之書還高深嗎?沉迷得多麼深啊)!」
  說完,便湊上前,看了數頁,稀里糊塗的,也不懂。從此,他開始對佛教稍有敬信,不再象原來那麼輕視了。
  後來楊億居士與翰林學士李維相會,李維鼓勵他多多向善知識參學請益。因此,當楊億居士後來由秘書監出守汝州的時候,他便鄭重地參禮了禪林大德廣慧元璉禪師。
  初見廣慧禪師,楊億居士便問:「布鼓當軒擊,誰是知音者?」
  廣慧禪師道:「來風深辨。」
  楊億居士道:「恁么則禪客相逢只彈指也。」
  廣慧禪師道:「君子可入。」
  楊億居士連連應道「喏!喏!」
  廣慧禪師道:「草賊大敗。」
  晚上,楊億居士與廣慧禪師交談的時候,廣慧禪師問他:「秘監曾與甚人道話來?」
  楊億居士道:「某曾問雲岩諒監寺:『兩個大蟲相咬時如何?』諒曰:『一合相』。某曰:『我只管看。』未審恁么道還得么?」
  廣慧禪師道:「這裡即不然。」
  楊億居士便道:「請和尚別一轉語。」
  廣慧禪師便用手作拽鼻的姿勢,說道:「這畜生更跳在。」
  楊億居士言下大悟,平生疑滯豁然散盡,遂作偈曰:
    「八角磨盤空里走,金毛師子變作狗。
     擬欲將身北斗藏,應須合掌南辰后。」
  楊億居士悟道后,與楚圓慈明禪師、駙馬都尉李遵勖、環大師等人,關係甚為密切,以法為友。
  楊億居士臨終前,曾感微恙。當時他正好與環大師在一起。
  楊億居士問環大師:「某今日忽違和,大師慈悲,如何醫療?」
  環大師道:「丁香湯一碗。」
  楊億居士一聽,便作嘔吐的樣子。
  環大師道:「恩愛成煩惱。」
  一日,環大師正在為楊億居士煎藥,楊億居士突然大喊道:「有賊!」
  環大師放下藥罐,於楊億居士跟前叉手而立。
  楊億居士瞠目而視之,說道:「少叢林漢。」
  環大師一聽,便拂袖而出。
  又一日,楊億居士問環大師:「某四大將欲離散,大師如何相救?」
  環大師於是槌胸三下。
  楊億居士道:「賴遇作家。」
  環大師道:「幾年學佛法,俗氣猶未除。」
  楊億居士道:「禍不單行。」
  環大師便噓噓作聲。
  楊億居士後作偈寄給李都尉(存勖)道別,偈曰:
    「漚生與漚滅,二法本來齊。
     欲識真歸處,趙州東院西。」
  李都尉讀偈后,說道:「泰山廟裡賣紙錢。」
  說完便前往探望,到達的時候,楊億居士已經入寂了。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56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58 | 只看該作者
150.翠岩可真禪師悟道因緣

  洪州翠岩可真禪師,石霜楚圓慈明禪師之法嗣,福州人。曾經投慈明(石霜楚圓)禪師座下參學。後到金鑾寺陪同善侍者坐夏(雨季安居)。善侍者乃慈明和尚之高足,道眼已明,道吾悟真、楊岐方會等諸德都很推重他。可真禪師很自負,自認為已經親見慈明嫡旨,因此天下再也沒誰能令他可意的。善侍者跟可真禪師交談一下,知道他未徹,便笑了。
  一天,可真禪師陪善侍者在山間經行,因談論一個公案,引起了雙方的機鋒競辯。
  善侍者拈起一片瓦礫,放在磐石上,對可真禪師說道:「若向這裡下得一轉語,許你親見慈明。」
  可真禪師圍繞著磐石,左看右看,正要開口答話。善侍者呵叱道:「竚(zhu,同佇,久立)思停機,情識未透,何曾夢見?」
  可真師感到非常羞愧和悚(song)懼,當即離開金鑾,重新回到石霜楚圓慈明禪師座下。
  慈明和尚一見可真禪師回來了,便呵叱道:「本色行腳人,必知時節,有甚急事,夏未了早已至此?」
  可真禪師哭泣著說道:「被善兄毒(傷害)心,終礙塞人,故來見和尚。」
  慈明和尚連忙問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可真禪師道:「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
  慈明和尚嗔目喝道:「頭白齒豁(頭髮都白了,牙齒都缺了,意思是你年紀一大把了),猶作這個見解,如何脫離生死?」
  可真禪師一聽,悚懼不已,便哀求慈明和尚指示。
  慈明和尚道:「汝問我。」
  可真禪師便依前語問慈明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
  慈明和尚大聲應道:「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
  可真禪師一聽,言下大悟。
  從此以後,可真禪師爽氣逸出,機辯迅捷,叢林學子皆憚之。后住翠岩弘化。其上堂及接眾法語,良多趣味,現舉數則如次:
  1.問:「如何是道?」師(可真)曰:「出門便見。」曰:「如何是道中人?」師曰:「擔枷過狀。」
  2.上堂,舉龍牙頌曰:「學道如鑽火,逢煙未可休。直待金星現,歸家始到頭。」神鼎曰:「學道如鑽火,逢煙即便休。莫待金星現,燒腳又燒頭。」師(可真)曰:「若論頓也,龍牙正在半途。若論漸也,神鼎猶少悟在。於此復且如何?諸仁者,今年多落葉,幾處掃掃家。」
  3.上堂:「臨陣抗敵,不懼生死者,將軍之勇也。入山不懼虎兕者,獵人之勇也。入水不懼蛟龍者,漁人之勇也。作么生是衲僧之勇?」拈拄杖曰:「這個是拄杖子,拈得、把得、動得,三千大千世界一時搖動;若拈不得,把不得,動不得,文殊自文殊,解脫自解脫。參!」
  可真禪師臨終的時候,曾向弟子示現病苦之相。他躺在地上的乾草席上,展轉反側,極度痛苦,不得片刻休息。哲侍者站一旁,流著眼淚說道:「平生呵佛罵祖,今何為乃爾?」
  可真禪師一聽,便仔細地看著哲侍者,呵斥道:「汝亦作此見解邪?」
  說完便爬起來,跏趺而坐,並喚侍者燒香。香煙剛一升起,可真禪師即奄然而逝。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57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59 | 只看該作者
161.龍牙居遁禪師悟道因緣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長沙)龍牙山居遁證空禪師,洞山良價禪師之法嗣,俗姓廓,撫州(今江西撫州)人。十四歲于吉州滿田寺出家,后往嵩岳受戒。從此以後,他開始策杖遊方,遍參禪師。
  一日,龍牙禪師問翠微和尚:「學人自到和尚法席一個余月,不蒙一法示誨,意在於何?」
  翠微和尚道:「嫌甚麼?」
  龍牙禪師一聽,茫然莫測其旨。
  於是便前往參禮洞山良價禪師。
  洞山禪師道:「爭怪得老僧?」
  龍牙禪師仍然不明白。
  於是他又回來,再問翠微和尚:「如何是祖師意?」
  翠微和尚道:「與我將禪板來。」
  龍牙禪師於是將禪板遞給翠微和尚,翠微和尚接過禪板,舉起就打。
  龍牙禪師道:「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意!」
  無奈之下,龍牙禪師又前往參問臨濟禪師:「如何是祖師意?」
  臨濟禪師道:「與我將蒲團來。」
  龍牙禪師於是將蒲團遞給臨濟禪師,臨濟禪師接過之後,舉起來就照著龍牙禪師劈面打來。
  龍牙禪師道:「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意!」
  後來有位僧人問龍牙禪師:「和尚行腳時,問二尊宿祖師意,未審二尊宿明也未?」
  龍牙禪師道:「明即明也,要且無祖師意。」
  龍牙禪師後來又參德山禪師。
  初見德山,龍牙禪師便問:「學人仗鏌邪(鎁)劍,擬取師頭時如何?」
  德山禪師便伸出脖子。
  龍牙禪師道:「頭落也。」
  德山禪師一聽,便微笑。
  龍牙禪師後來將參德山禪師的這段因緣告訴了洞山禪師。
  洞山禪師便問:「德山道什麼?」
  龍牙禪師道:「德山無語。」
  洞山禪師道:「莫道無語,且將德山落底頭呈似老僧。」
  龍牙禪師一聽便知過,遂禮拜懺謝,並留在洞山禪師座下,隨眾參請。
  一日,龍牙禪師問洞山禪師:「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洞山禪師道:「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
  龍牙禪師一聽,這才恍然大悟。
  為報師恩,龍牙禪師繼續執侍洞山禪師八年之久。后受湖南馬氏之邀請,住龍牙山妙濟禪苑,開法接眾,號證空大師。座下有徒眾五百餘人。
  龍牙禪師接人,語言雖平實,但乾淨利索,決不留一絲一毫的尾巴。試舉數則如下:
  1.問:「十二時中如何著力?」師(龍牙禪師)曰:「如無手人慾行拳始得。」
  2.問:「終日區區(辛苦奔波),如何頓息?」師曰:「如孝子喪卻父母始得。」
  3.問:「如何是道?」師曰:「無異人心是。」乃曰:「若人體得道無異人心,始是道人。若是言說,則沒交涉。道者,汝知行底道人否?十二時中,除卻著衣吃飯,無絲髮異於人心,無誑人心,此個始是道人。若道我得我會,則沒交涉,大不容易。」
  4.問:「古人得個甚麼,便休去?」師曰:「如賊入空室。」
  5.問:「二鼠侵藤時如何?」師曰:「須有隱身處始得。」曰:「如何是隱身處?」師曰:「還見儂家么?」
  6.問:「知有底人,為甚麼卻有生死?」師曰:「恰似道者未悟時。」
  7.問:「如何是無事沙門?」師曰:「若是沙門,不得無事。」曰:「為甚麼不得無事?」師曰:「覓一個也難得。」
  龍牙禪師示寂於後梁龍德三年(923)。春秋八十九歲。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58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0 | 只看該作者
162.華嚴休靜禪師悟道因緣

  京兆華嚴寺休靜禪師,洞山良價禪師之法嗣。初在澧州洛浦山(又稱樂普山)元安禪師座下作維那。
  一日,休靜禪師白槌普請(擊槌召集大眾參加勞動),吩咐眾人道:「上間般(搬)柴,下間鋤地。」
  當時,首座和尚便問他:「聖僧作甚麼?」
  休靜禪師道:「當堂不正坐,不赴兩頭機。」
  首座和尚一聽,便休。
  休靜禪師后投洞山良價禪師座下。
  一日,休靜禪師入室參請,問洞山禪師:「學人無個理路,未免情識運為。」
  洞山禪師反問道:「汝還見有理路也無?」
  休靜禪師道:「見無理路。」
  洞山禪師便進一步追問:「甚處得情識來?」
  休靜禪師道:「學人實問。」
  洞山禪師道:「恁么則直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
  休靜禪師疑惑不解,問道:「萬里無寸草處,還許某甲去也無?」
  洞山禪師道:「直須恁么去。」
  休靜禪師言下有省。
  後來有一次,休靜禪師正在搬柴。洞山禪師一見,便一把抓住他,問道:「狹路相逢時如何?」
  休靜禪師道:「反側!反側!」
  洞山禪師一聽,知道他已經徹悟了,遂印可道:「汝記吾言,向南住,有一千人;向北住,止三百而已。」
  休靜禪師最初住福州東山華嚴寺,座下徒眾果然滿一千人。不久,休靜禪師又應後唐國主庄宗李存勖之請,入帝都弘化,其徒眾果然只有三百人。
  一天,庄宗請眾僧入內赴齋,休靜禪師亦在其中。庄宗見其他大師大德都在看經,唯有休靜禪師及其徒眾不看經,覺得很奇怪,便問:「師為甚麼不看經?」休靜禪師道:「道泰不傳天子令,時清休唱太平歌(國家太平,政通人和,無為而治,既用不著傳天子之令,也用不著唱太平歌,因為這一切都是多餘的)。」
  庄宗道:「師一人即得,徒眾為甚麼也不看經?」
  休靜禪師道:「師子窟中無異獸,象王行處絕狐蹤。」
  庄宗又問:「大師大德為甚麼總看經?」
  休靜禪師道:「水母元(原)無眼,求食須賴蝦。」
  庄宗道:「既是後生,為甚麼卻稱長老?」
  休靜禪師道:「三歲國家龍鳳子,百年殿下老朝臣(皇帝雖然年少,只有三歲,但他畢竟是一國之主,百歲的老人年紀雖大,在殿下猶得稱臣)。」
  休靜禪師晚年遊方於河朔,後於平陽示滅。荼毗后,獲舍利無數,徒眾分建四塔:一晉州,一房州,一終南山逍遙園,一華嚴寺。謚寶智禪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59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0 | 只看該作者
163.北院通禪師悟道因緣

  益州(今四川成都)北院通禪師,洞山良價禪師之法嗣。出家后,投夾山善會禪師座下。
  一日,夾山禪師上堂云:「坐斷主人公,不落第二見。」
  通禪師一聽,便從大眾中走出來,說道:「須知有一人不合伴。」
  夾山禪師道:「猶是第二見。」
  通禪師於是一把將禪床掀倒。
  夾山禪師問:「老兄作么生?」
  通禪師道:「待某甲舌頭爛,即向和尚道。」
  第二天,通禪師又入室參禮夾山禪師。
  通禪師問:「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豈不是和尚語?」
  夾山禪師道:「是。」
  通禪師一聽,又將禪床掀倒,並叉手而立。
  夾山禪師突然站起來,打了通禪師一拄杖。
  通禪師便退下去。
  因在夾山會下不能契旨,通禪師後來又投洞山良價禪師座下,隨眾參學請益。通禪師雖然用功精勤,然未能發明心地。於是他心裡非常著急,又想辭別洞山,入嶺參請其他大德。
  洞山禪師道:「善為!飛猿嶺峻,好看!」
  通禪師深思良久。
  洞山禪師喚道:「通闍黎!」
  通禪師應諾。
  洞山禪師道:「何不入嶺去?」
  通禪師言下有省,於是決定繼續留在洞山禪師身邊,不再入嶺參學。時人皆稱之「钁頭通」。
  洞山禪師圓寂后,通禪師便往益州北通院弘化。圓寂后謚證真大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60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2:00 | 只看該作者
164.欽山文邃禪師悟道因緣

  澧(li)州(治所在今湖南澧縣)欽山文邃禪師,洞山良價禪師之法嗣,福州人。少年時依杭州大慈山寰中禪師(百丈禪師之法嗣)受業,當時岩頭全奯、雪峰義存禪師亦在大慈座下參學。岩頭和雪峰通過觀察文邃禪師的言談舉止,知道他是個法器,於是便經常帶著他遊方參學。
  當時,岩頭和雪峰均已開悟,並獲德山禪師的印記。而文邃禪師則因為因緣不契,雖屢蒙德山禪師激揚啟發,卻仍然疑滯未悟。
  一日,文邃禪師問德山禪師:「天皇也恁么道,龍潭也恁么道,未審和尚作么生道?」
  德山禪師道:「汝試舉天皇、龍潭道底看。」
  文邃禪師剛要上前說話,德山禪師舉起拄杖便打。
  德山禪師這一拄杖打重了,文邃禪師被送進了延壽堂養傷。
  文邃禪師很委屈地說道:「是則是,打我太煞(太過、太狠)!」
  岩頭和尚道:「汝恁么道,他后不得道見德山來。」
  文邃禪師後來參洞山良價禪師,於言下發解,因而成為他的法嗣。
  二十七歲那年,文邃禪師住欽山開法。他曾當眾反省自己當年在參洞山良價禪師過程中所犯的過失:
  洞山禪師問他:「甚麼處來?」
  文邃禪師道:「大慈來。」
  洞山禪師道:「還見大慈么?」
  文邃禪師道:「見。」
  洞山禪師問:「色前見,色后見?」
  文邃禪師道:「非色前後見。」
  洞山禪師一聽,便默然不理他。
  舉完此經歷之後,文邃禪師感慨道:「離師太早,不盡師意。」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9 05: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