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cenote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陸學者:不應放棄繁體字

[複製鏈接]

23

主題

1041

帖子

1799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799
121
shicai 發表於 2010-12-28 20:3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laiting275 117樓 的帖子

受中共洗過腦的總以為講政治就是要奪中共的權﹐其實政治是眾人之事﹐既然眾人都
用文字﹐那麼談到文字改革就避免不了談政治了﹐有什麼可狐疑的﹖
自由星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122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0-12-29 15:2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0-12-29 15:25 編輯

回復 shicai 119樓 的帖子

哈哈, 那麼也可以反過來啊. 台灣用簡體字, 不就統一了文字了嗎?

是13億人學繁體字快呢? 還是2300萬人學簡體字快呢? 如果你回答不了, 那就奢談統一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933

帖子

117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4

積分
1173
123
laiting275 發表於 2010-12-29 16:39 | 只看該作者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0-12-29 15:23
回復 shicai 119樓 的帖子

哈哈, 那麼也可以反過來啊. 台灣用簡體字, 不就統一了文字了嗎?

問題不是誰遷就誰的問題,是誰亂改文字而破壞傳統文化問題。

臺灣偏安了幾十年,養成了不信任共產黨的習慣,

很多人不反共,但是也不是喜歡共產黨,

而且有部分人主張獨立,這是現時臺灣的實際社會狀況。

現在,大陸絕對有能力武力統一臺灣,

但是,大部分華人反對中國人打中國人。

大陸政府現在不能插手臺灣內部事務,而臺灣人也沒有改變文字的意圖。

唯一可行的方法,只剩下「解鈴還須繫鈴人」了。

除非不想中國文字統一,那就可以繼續堅持簡化字。

幸好你不是國家領導人,否則中國文字將會永久地分裂下去。

時移勢易,總會有一代領導人具有敢承擔的政治智慧,

作出文字修正的決心,才會統一文字,這種現象一定會來臨。

堅持錯誤,並不是民族之福! 是分裂的一種動力!

福兮、禍兮,人之所為!
文字載體是人,大腦儲存的文字資料,才是文字運用的本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

主題

1041

帖子

1799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799
124
shicai 發表於 2010-12-29 17:1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雲海暖流 122樓 的帖子

就算臺灣也用了簡體字﹐還沒有統一。還有香港﹑澳門和海外各地華人﹐他們仍然在
用繁體。學繁體不用太快﹐但要學得準確﹐因為繁體比較分明準確﹐如「準確」的
「準」和「准許」的「准」是兩個不同的字﹐組成詞彙是要小心加以分開﹐快不等
於好﹐也不是統一中文的前提。
自由星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125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0-12-29 18:0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shicai 124樓 的帖子

拐彎抹角的, 全沒在點子. 我的問題只回答 YES or NO.

難怪兩岸老統一不了, 都是一些不想統一的傢伙以種種借口回絕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933

帖子

117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4

積分
1173
126
laiting275 發表於 2010-12-29 19:47 | 只看該作者
不是甚麼藉口,而是誰破壞了傳統文化!

從另一角度而言,大陸為何製造種種藉口堅持錯誤!
文字載體是人,大腦儲存的文字資料,才是文字運用的本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

主題

1041

帖子

1799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799
127
shicai 發表於 2010-12-29 21:1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雲海暖流 125樓 的帖子

當然是學繁體快了﹐學了簡體還要學繁體纔叫會中文﹐學繁體一次解決﹐不須重複學
習﹐怎能不快。
自由星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128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0-12-31 12:4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shicai 127樓 的帖子
當然是學繁體快了﹐


哈哈, 這才真正叫著顛倒黑白了. 大陸十幾億人, 可沒人學了簡體, 還要學繁體的哦. 你不會連這點也不知道吧. 繁體字, 和大小篆一樣已經被當成古董了. 用的著人人去學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97

主題

7532

帖子

3898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898
129
 樓主| cenote 發表於 2010-12-31 13:09 | 只看該作者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0-12-31 12:42
回復 shicai 127樓 的帖子

是你無知吧~~

可以原諒你,因為你被中共完全洗腦了啊!

繁體字有時不懂都可以猜出它的意思,例如屍體,「屍」表示死的,大陸「剪」掉死成為「屍」有點不三不四,繁體字終生難忘,寫簡體要想很久,因為字不像字...

憂鬱多麼悲傷的字改成「憂鬱」真看不出有悲傷情緒...
清靜無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130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0-12-31 14:3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0-12-31 17:35 編輯

回復 cenote 129樓 的帖子

什麼洗不洗腦的? 你那黨國餘孽還是頑固不化啊. 在大陸10幾年搞滲透, 看來也沒有多少追隨者啊? (看不出你"有知"啊.)

得了, 來個投票如何? 看大陸有多少人想再去用繁體字啊?

你那幾個繁體字, 你覺得美, 可我們看起來是"煩". 文字是"約定俗成"的工具, 那幾個字, 一眼就可看出要表達的意思. 根本用不著你的方式去拐彎抹角的去理解.  [例如屍體,「屍」表示死的,大陸「剪」掉死成為「屍」有點不三不四,] "屍" 本來就表示死去動物的身體, 何必要加"死", 多此一舉? 難道, 你的活身體, 的"身"字要加"活"字旁, 才能一眼看出你是活的?  英文不管死活的, 都是body. 那對你來說, 不是一頭霧水了嗎? 可人家"約定俗成", 一點也不覺得什麼不合理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933

帖子

117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4

積分
1173
131
laiting275 發表於 2010-12-31 17:44 | 只看該作者
轉貼:

龍三大師   
  
  
  頭銜:大師    等級:俠聖   文章:7001  積分:12603
  
        註冊:2009-6-25

來源: 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 ... rdID=2&ID=18343

我國語言文字大家周有光論漢字:

我國語言文字大家周有光論漢字:
  
  我們幾千年歷史的傳統漢字文化是一條線傳下來的
  
,可以追朔到三千三百年以前。
  
  傳統漢字在中國歷史上有過不可磨滅的功績,傳統
  
漢字在廣大人民心中深深地紮下根。
  
  周有光反對漢字簡化,廢除二簡周有光功不可沒。
  
  我國著名的文字專家周有光論繁體字:周有光很早
  
就意識到簡化字帶來一些問題。
  
  他說:簡化筆畫,不是有利而無弊的。筆畫越簡,
  
近形越多。新造聲旁,聲調難準。同音代替,意義易混
  
。筆畫簡化如果造成讀音繁化、意義混亂、形體難辨,
  
那就得不償失。
  
  一個重大問題未能解決:學了簡化字,能否不學繁
  
體字?能否使小學生和中學生衹接觸簡化字,不接觸繁
  
體字,等到進入大學以後再接觸繁體字?
  
  沒有正式的答案。但是,群眾知道:不能!教科書
  
以外,簡化字讀物少,繁體字讀物多;一進圖書館,幾
  
乎是繁體字的世界。
  
  漢字的特點是:死而不僵,廢而仍在。簡繁並存,
  
簡繁都學,是否增加了負擔呢?答案是肯定的!
  
  周有光有良心,說真話,中國傳統漢字要在相當長
  
時間內保持穩定。
  
  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傳統漢字作為國家的法定文
  
字不會改變,不受理亂改傳統漢字的方案。
  
  傳統漢字,還要發揮它的主導作用。周有光百無禁
  
忌就這一點,全中國知名人士無幾人能及。
  
文字載體是人,大腦儲存的文字資料,才是文字運用的本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933

帖子

117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4

積分
1173
132
laiting275 發表於 2010-12-31 17:56 | 只看該作者
世界日報:從中國到北美 人面岩畫千年旅程留謎
  誰發現了美洲大陸?一般人的回答是「哥倫布」。事實

上,據考古研究,史前亞洲人不只一次到達美洲;歐洲人也

不是一次就發現新大陸。早在公元1000年時,北歐挪威的維

京人,就在加拿大的東部建立過居住營地。然而,史前中國

人到達北美洲,最早可能在距今4000年以前,證據是他們沿

途留下的衆多人面岩畫遺址。  

  ◎東亞北美 找到連接點

  美洲的土著居民來自亞洲,這在體質人類學上,獲得確

證。但在文化人類學方面,長期以來並沒有找到足夠的證據,

即沒有在文化、宗教或藝術方面找到一種相同的形式或器

物,廣泛存在亞洲和美洲兩地。但是隨著人面岩畫研究的深

入,出現了突破。史前岩畫種類很多,其中有一種主要磨刻

人面圖型的岩畫被大量發現在東亞地區,主要在中國,另外

南韓和俄羅斯東部的黑龍江流域也有少量,總共數量在五、

六千幅。而同一類型的岩畫也大量地出現在北美洲西海岸,

從阿拉斯加到加拿大西海岸,經美國西部幾個州,止於加州

北部。遺址有230餘處,數量也約5000餘幅。

  這些鑿刻在兩大洲山岩或海岸礁石上的人面岩畫,具有

共同的製作技法、構圖特徵、表現風格,以及對岩畫鑿刻地

的要求。在遺址中也都出現三種相伴隨的符號:太陽形、同

心圓和衆多的小圓凹。

  史前圖形岩畫,在世界各大洲都有發現,但僅以人面爲

表現對象的岩畫,卻隻出現在環北太平洋的國家和地區中,

其它各洲沒有或極少。在中國,有風格多樣的岩畫,人面岩

畫卻是一個獨立的類型和系統。雖然它不集中在一個大的區

域裏,但它以連續線性的方式,構成三條大的傳播帶。總長

達數千公里。

  在北美洲,人面岩畫集中在一個大的區域內,沿著阿拉

斯加島嶼,沿海岸向南延展到北美中部。美國學者將北美洲

岩畫分爲九大區域,人面岩畫爲一單獨岩畫區,稱之爲西北

濱海岩畫。由此看來,只要在東亞和北美兩大人面岩畫區之

間,找到一個連接點,這兩大系統的岩畫就貫通了,成爲隻

因大洋而阻隔的同一岩畫區。而最早發現的兩個人面岩畫遺

址,恰是這樣的連接點。

  ◎亞洲最東面 找到遺址

  在 100多年前的1897年,紐約自然曆史博物館組織了一

次著名的「傑斯伯的探險活動」,首次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

區作科學探險。考古學家Bertold Laufer在俄羅斯境內黑龍江

下遊的江邊,發現了第一個人面岩畫遺址,百餘個人面形岩

畫鑿刻在江邊的大石頭上,考古報告發表在1899年的「人類

學」刊物。這個發現意義重大,因爲它是亞洲最東面的一個

人面岩畫遺址。

  但是100多年來,美國學術界幾乎沒人注意到它,上世

紀90年代我在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圖書館調出那本刊物時,似

乎我是第一個閱讀它的人。50年後的1947 年,美國考古學

家Robert Heizer發現了北美洲的第一個人面岩畫址,位於阿

拉斯加西南的科迪亞克島上。這個島在阿留申群島東端,鑿

刻在面西海岸岩石上的百十來個圖像,主要是一種無輪廓人

面像,即兩眼帶一嘴。在表現上最突出的特徵是在嘴的兩角

下方各鑿有一個圓凹,大部分人面像都是如此表現,這其實

是白令海峽地區,史前文化中一個基本圖式。衆多發掘出的

骨、角器上,刻有的無輪廓人面嘴下都有兩個小圓凹。

  科迪亞克島岩畫的發現,意義同樣重大,因爲它是北美

最西面的一個人面岩畫址。其實,只要將這裡的人面岩畫與

隔洋相望的黑龍江下遊岩畫相比較,就不難發現兩者的相

同。然而,那時人們的視野沒有那麽大,之後的近半個世紀

來,也無人做這樣的比較研究,認爲隻是一則單獨的案例。

  時至上世紀70年代,美加學者在西海岸發現了衆多而密

集的人面岩畫。這些發現指證著這樣的事實:它們都有共同

的宗教文化內涵,自成體系;其次,它們爲傳播所緻,而且

是貼著海岸窄窄地在南北上下幾千公裏內傳播。

  於是問題提了出來:它們怎樣傳播的,由北到南還是由

南到北?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美加學術界主流觀點仍是:

人面岩畫由南往北傳播。他們不能想像寒冷如阿拉斯加的地

區,會出現一種具有強大動能和活力的文化因素,頑強地沿

海岸朝遙遠的南方傳播。而大洋彼岸他們又沒有朝那裏望上

一眼,畢竟那時那裏只發現了一處人面岩畫址。

  於是學術界一致地認爲,是在西雅圖和溫哥華,史前文

化較爲發達的地區,形成這種岩畫文化,然後朝北發展,到

達阿留申群島東端,一路留下衆多人面岩畫。

  ◎加國女學者 力排衆議

  隻有研究者Beth Hill發出不同的聲音。她是實地考察北

美人面岩畫最多的學者,自己有一條海船,同丈夫一起,斷

斷續續,幾十年來一個島接一個島地沿西海岸尋找岩畫,著

有「太平洋西北海岸印第安岩畫」。也許由於大量實地接觸

岩畫,她感悟到:「在我們的岩畫區域中,確實有些證據能

夠說明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即岩畫的某些藝術傳統,源自

於古代中國的文明。這種文明曾擴散在環太平洋區域。」(In

our petroglyph region there is some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possibility of an art tradition generated by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s in China that diffused around the Pacific Ocean。)

  然而,她隻是加拿大溫哥華島上的一個地區圖書館管理

員,她的聲音無人重視。1993年,我在哈佛大學做這項研究

時,設法聯繫上了她,並寄去一本我新出版的有關中國人面

岩畫的專著「中國史前神格人面岩畫」。她十分激動地給我

寫信說,在1974年完成她的著作後,就想收集亞洲和中國這

方面的資料,「……我重返劍橋大學,希望作這樣的課題:

環太平洋地區岩畫研究。但是後來發覺無法完成這樣的課

題。因爲要翻譯中文和俄文的考古報告,實在太困難了」。

事實上不僅是語言,那時中國的人面岩畫尚未發現。但是這

位令人尊敬的女學者,以其敏銳的悟性,感覺到中國存在這

樣的史前藝術。她邀請我去她那裏考察岩畫,但在我即將動

身時,她卻遺憾地過世了。

  ◎三大分佈帶 中國衍生

  岩畫在中國大量發現始於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隨著蓋

山林先生發現陰山岩畫,短短十餘年間,中國發現10萬幅以

上的各類岩畫。人面岩畫的發現也在其中。但是各地在公布

時,往往將其混淆在其它岩畫中。確實,中國人面岩畫沒有

出現在一個獨立和同一的區域內。

  我是在實地考察中國當時幾乎所有岩畫遺址後,才發現

它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它以連續線性的方式,一個個遺址地

傳播,在中國境內衍生出三大分佈帶。

  一條是沿內蒙古高原與華北,河套平原的邊緣線,從赤

峰往西,沿各山脈的南麓,經狼山、陰山,到達巴丹吉林沙

漠。還有一條是逆黃河而行,從內蒙古,經甯夏,到甘肅,

在兩岸面河的山谷口,留下衆多遺址。另一條則是從赤峰向

南經江蘇連雲港,沿海岸線到達福建閩南和台灣萬山。人面

岩畫是中國境內製作最精美,圖像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一

種岩畫。

  在如此廣大地域內傳播,岩畫符式的規定性,基本恪守

如一,不能不令人歎爲觀止。這些5000年前鑿刻在山裏的人

面岩畫,在很多方面構成中國上古文明的源頭。如殷商青銅

器上的饕餮紋,與岩畫中的無輪廓人面有明顯的承繼關系。

古書「山海經」中很多記載,能在人面岩畫遺址中得到印

證。岩畫所體現出的天人合一,祖先崇拜等觀念,與中華民

族上古的文化哲學相一致。甚至它的不少圖形,成爲某些與

巫術和祭示有關漢字的祖形。特別是「皇」字,其祖型幾乎

與晚期變異的人面岩畫相一緻。人面岩畫正由於有如此深厚

的文化內涵和深沉的文化原動力,才能翻山越海地傳播。

  相同的表現方式最具有表現特徵的北美科迪亞克人面岩

畫,是在嘴角下鑿兩個點。但這樣的表現方式,是源於東北

亞黑龍江下遊的那個遺址。在那裏有三種體現法:一是在人

面鼻孔下出現四個孔;二是將下面兩個孔的距離拉開,分別

鑿在兩邊臉頰之中;第三種是將這兩個圓凹降到嘴的兩角之

上,隻是沒有落到嘴角之下。而這三種小圓點的表現方式在

中國人面岩畫中都有大量存在。尤其是兩個圓點鑿在兩邊臉

頰中間,表現的更爲規範典型。不少龍山文化的玉器上都銘

有此圖。

  ◎中俄岩畫 相似處更多

  中國人面岩畫與俄羅斯黑龍江下遊遺址間的相同之處,

則更多。那遺址中的很多表現因素,如人面眉心紋,臉頰上

的弧型刻紋,無輪廓人面的形狀,都能在中國,尤其在赤峰

地區的人面岩畫址中找到。1990年,在大連郊區三面環海的

北吳莊,發現一座6000年前的大型聚落遺址,出土有三片刻

有人面圖形的陶片。其中一個人面的嘴角下兩側各鑽有一

孔,與科迪亞克人面岩畫中表現的相一致。

  傳播的途經與年代翻開地圖就能看到,在東北亞與西北

美洲之間的大洋中,躺著一條有十幾個島嶼構成的阿留申島

鏈。上個世紀的60年代,美國考古學家在該島鏈中的田那克

島,發掘出20塊刻有圖像的鵝卵石和三個人頭雕像。其中五

個卵石上刻有無輪廓人面像,一個殘破卵石的人面圖顯示,

兩嘴角處都刻有一個小圓凹。極似黑龍江下遊遺址中的表

現,兩個小圓凹尚未落在嘴角下。到了更東面的科迪亞克島,

就落在嘴角下了。卵石刻紋的年代爲距今3100年到1500年。

有一個骨質人頭雕像,其嘴處理爲一貫透性圓孔,甚似中國

北吳莊遺址中一個陶刻人面圖的表現。刻有無輪廓人面的卵

石片,在阿留申的其它島嶼中也有發現。

  由此可以推測,東北亞的人面岩畫在向美洲西北海岸傳

播時,經由了阿留申群島。現在想來,那是一個非常驚心動

魄的過程。

  具有鐫刻人面岩畫宗教文化需要的中國史前居民,先經

由赤峰,沿著大興安嶺東麓,到達黑龍江;再沿江而下,在

烏蘇裏江河口和黑龍江下遊,分別留下人面岩畫遺址;而後

出海,在阿留申群島上,以跳島的方式,向美洲大陸前進。

攜帶刻有小型人面像的卵石,或就地製作此類圖像。當登上

美洲西海岸時,又恢復了在山岩上製作人面岩畫的傳統。在

沿海岸線向南遷移至加州北部時,一路留下密集的人面岩

畫。完成這個過程,大概要有數千年吧。

  1909 年一艘蒸汽拖船帶著吊車,想把在加拿大維多利亞

海灘上的一塊刻有精美人面岩畫的礁岩,運到西雅圖的博覽

會上。他們挖了15呎深,仍然沒見到礁岩的底,令人驚奇的

是那裏仍有鑿刻的岩畫。海水湧了進來,無法再深挖,又吊

不起那岩石,他們隻得放棄。由此看來,北美洲的人面岩畫

也很古老。

  從考古發掘獲知,在美洲西北海岸較大範圍內出現,並

數量一下增多的濱海冬季營地遺址,是從公元前2000年前後

開始的。而那些遺址的發現,恰與人面岩畫密集出現的區域

相重疊。由此有理由認爲,人面岩畫從東北亞傳播到美洲西

北海岸的時代,應在這一時期,即距今4000年左右。

  ◎神秘圖案 留永久的謎

  問題在於當時美加的學者並不重視這批人面岩畫資料。

於1977年始,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人類學部與當時的蘇

聯社會科學院合作研究一個科題,「洲際十字路口─西伯利

亞與阿拉斯加文化交流」。研究逾時十年,兩國共投入40位

學者,於1988 完成。同年兩國舉辦同題大型展覽,並出版

一本極輝煌的書,然而該研究沒提及兩洲間人面岩畫。

  因此,當該研究科題主席威廉‧菲茨夫(William Fitzhugh)

獲知我也從事這方面研究時,兩次邀請我去他博物館演講和

研究,審視了相關資料後,他評價道:「人面岩畫不僅進一

步證明了兩大洲間史前的文化交流,同時把這種交流延伸到

了中國。」我的論文也在他主持的博物館刊物上發表。

  然而,新的問題又提出:史前中國人爲何要遷移到美洲

去?他們何以知道在波濤洶湧的大洋彼岸,會有另一個大陸

存在?

  人面岩畫千年旅程,以其神秘圖形,留給現代人一個永

久的謎。

  (摘自美國《世界日報》 作者:宋耀良 曾在哈佛大學、

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從事岩畫研究)

文字載體是人,大腦儲存的文字資料,才是文字運用的本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933

帖子

117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4

積分
1173
133
laiting275 發表於 2010-12-31 18:33 | 只看該作者
132樓的轉貼,啟發出一個問題:

文字的發展,完全與民族的組成、社會現實環境,和科技發展有密切關係。

歷史記載周文王伐紂,,並不是紂王兵力不足,而是主力大軍在其弟帶領下,

在遼東一帶作戰。商朝亡後,此部沒有後勤基地,,唯有帶同部族向北遷移,

至於去向,就沒有史書記載。

從132樓的考古,和當時亞洲與北美相連的地理,這部族極有可能遷移到北美洲。

這族人同時帶著商代文化而去,為何只有中原發展成現代漢文化,而那族人的後

代卻沒有發展出相似的文化?同源而不同流,後果自然不同,是民族、社會、科技

不同而產生的效應。

這就可以證實,漢字是完全合乎中國的特殊環境而產生出來,是自然的發展。

漢字是炎黃兩大部族合併後而創造文字,根據語言的常規,當年南北的不同部族,

語言必然不同,要達到同時使用同樣的文字,就不可能從語言語音中直接產生出來,

完全有別於歐洲的造字模式。故此,漢字是記錄人的思維思想,而不是記錄語言。

漢字一開始就脫離語言,而成為獨立系統,同時亦與語言相輔相承地同步發展。

故此,五千年來語言不停地改變,但漢字依然故我地發展,並沒有徹底的改變,

才會使我們能讀幾千年的文章。

漢字的原則,是獨立的系統,不受語言干預。

漢字的原理,是與語言相輔相承同步發展,因此不會有過時現象。

這是我個人的見解和總結。
文字載體是人,大腦儲存的文字資料,才是文字運用的本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

主題

1041

帖子

1799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799
134
shicai 發表於 2010-12-31 19:3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雲海暖流 128樓 的帖子

知道「識繁寫簡」的說法嗎﹖
自由星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933

帖子

117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4

積分
1173
135
laiting275 發表於 2010-12-31 22:44 | 只看該作者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0-12-31 12:42
回復 shicai 127樓 的帖子

古董?

那麼現在學中醫中藥的人都是老古董了。
文字載體是人,大腦儲存的文字資料,才是文字運用的本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21: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