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廣南子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南懷瑾: 莊子講記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01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1:00 | 只看該作者

第五篇 德充符---- 兀者叔山無趾

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

魯國也有一個殘廢人,少了兩條腿,名字叫「叔山無趾」,「無趾」是外號,腳趾頭都沒有。「踵見仲尼。」大概兩腿鋸掉了,用膝蓋頭走路去見孔子。孔子說:老兄啊,你看你做人不小心,受了傷變成了這樣。大概叔山無趾本來有兩條腿,因為自己做太保亂搞,所以變成這樣。孔子說:你這樣來看我,「何及矣?」來不及了。

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務全之也。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

無趾就說了:「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注意這個「亡」,這是他悟了道受傷的。道理就是說,因為我年青不懂事,看不起自己的身體,隨便輕用自己的身體,就把兩條腿玩掉了。

    這幾天有年青人吃飽了飯沒事幹,就討論一個問題:結婚好還是不結婚好?各有各的理由。有一位老同學家庭很苦惱,這幾天正痛苦到極點,我問他怎麼個看法,他說還是結婚好。(眾笑)。很多人都是這樣,認為別人上當,我沒有什麼關係。像有人被車子撞了,那不稀奇,被人撞了那才稀奇。被車子撞了還好,兩個人結婚在一起,人被人撞了,還受傷得更厲害。你說對不對?我們不去研究。

無趾說:我雖然沒有腿,我今天來,看見有一個人的兩條腿還沒有玩掉。這是講孔子,無趾很會說話。這一棒子打得孔子很厲害了。孔子周遊列國,兩條腿也快要玩掉了。「吾是以務全之也。」我為什麼來呢?就為了保全你老兄這兩條腿不要被玩掉了,不要跟我一樣。「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天地生萬物,非常仁慈,非常偉大,都希望萬物非常幸福地活下去,所以,好的壞的都在天地之中。人家都講你孔子的道德修養很好,胸襟像天地一樣很仁慈,結果你還這樣講話。無趾說我失望了,你原來不過如此。這就像普通講的:「久聞大名,如雷灌耳,今日一見,不過如此。」

孔子曰:「丘則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

孔子被無趾罵了一頓后說:對不起!非常抱歉,我太低級了,太淺薄了,「夫子胡不入乎?請講所以聞。」「夫子」,就不敢叫他的名字,稱先生了。老師你請進來,講一點道理給我聽。

    那麼無趾進了房間后,講了什麼話?不知道。大概傳了道,這沒有記錄下來。

    無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

無趾走了。孔子對學生講:你們要努力啊!你們看無趾這人,雖然生理外形是殘廢,但心裡道德的修養是健全的,他知道以道德學問的修養來補自己的過錯,他都懂得這樣,何況我們健全的人,如果不知道求學修養自己,那就很慘了。世上「全德之人」很少,形體全不算是完全一個人,做一個完全的人很難,不僅是外形的完全,還要精神的修養,內心道德學問的成就這才是「全德之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02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1:00 | 只看該作者

第五篇 德充符---- 天刑之安可解

無趾語老聃曰:「孔丘之於至人,其未邪?彼何賓賓以學子為?彼且以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

「老聃」就是老子,他是孔子的老師。無趾去看老子,對老子講,孔丘這人恐怕沒有得道。「彼何賓賓以學子為?」「彼」是孔子,他為什麼彬彬有禮,好象外表裝起一付有道的樣子?「賓賓」是形容詞,就是講話很客氣很謙虛。帶個眼鏡坐在那裡,一出口「之乎也者」,那個味道,好象從頭到腳充分表示出有學問的樣子。

「彼且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蘄」是希望;「諔」是講話的巧妙技巧,話要怎樣才說得好,文章要怎樣才寫得好,這就要修辭;「詭」是思想如何出奇;「幻怪」是說些人家不懂的道理。無趾說:我看孔子雖然標榜為聖人,他以學問來教人,講些古里古怪的話,不是真有道,真有道的人講話很通俗。不用加上文學修辭。「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真正得道的人,學問知識都是多餘的,都是人生的刑具,都是腳鐐手銬,都把自己捆住了。做人要講禮就把自己捆得很厲害,我看孔子沒有道。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無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死生為一條」,了了生死,生也是死,死也是生,都差不多。生與死都是一個過程而已,生命不在有形的生死上。譬如,我們死時很痛苦,唉喲唉喲地叫,這是形體的生死,那個能叫的不受生死的影響。所以,了了生死的人,看生來與死去沒有什麼兩樣。不要搞錯了,認為我打坐成功了,死了以後這個世界不來了,不來了你躲到那裡去了?你躲到月球上姑奶奶那裡去了也沒有用,姑奶奶也要叫你做工。所以了了生死的人,「死生為一條」了。處在人世間,可以和不可以,「為一貫者」,都差不多,生活優越不優越,做人得意與不得意,都是一樣。老子說:你去看了孔子,為什麼不接引他教訓他呢?你如果帶他一步,了了生死然後處世,無可無不可,那你把孔子外形的刑具都解脫了。

無趾聽老子罵他就講:「天刑之,安可解!」算了吧,孔子他愛做這種事,活該!上天給他的刑罰沒有滿,他願意周遊列國,愛講四書就講四書,愛講五經就講五經。同我們一樣,在弘法傳道,自己把自己害苦了。孔子他願意受那個刑,刑期沒滿,不要幫他。

這就是禪!所以《莊子》全篇是禪。

郭象的註解非常好:「仲尼非不明也,故自然之理。」孔子並不是冥頑不靈,孔子也是得了道的,孔子的救世之心同老子的出世之道沒有兩樣,都是合於自然。「形者影從,言者響隨。」一個人一走路,太陽一照,影子就出來,一講話,聲音就出來。這兩句既是高深哲學,又是自然之理。「故神吾則明及期理,而神吾者非為名也,非為名則至矣。」救世救民並不是為了求名,孔子救世為了一種仁慈,結果留了萬古的大名,這並不是孔子希望的。每個聖人教主也是一樣,開始都是一番救世之心,後來他的教化變成了宗教.那是後世人假借他的招牌。「名聲者影響也,影響者桎梏也。」我們要明白虛名就是「影」「響」,千萬不要被所謂的知名度騙了,你不想想,你知名度再大,你到另一個地方不講我是某人,誰也不理你,那個名同我有什麼關係呢?毫不相干。人被名聲困住了,在受罪,這就叫做死要面子活受罪,何苦呢?「名是厲,則名可以已。」懂了這個道理,虛名可以去掉了。「名既可已,則上帝可爵。上帝可爵,則聖命可傳矣。」自己要有自己安身立命之道,不要被外在的虛名困住了。

魯哀公問於仲尼曰:「衛有惡人焉,曰哀駘它。丈夫與之處者,思而不能去也。婦人見之,請於父母曰:『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者,數十而未止也。未嘗有聞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無君人之位以濟乎人之死,無聚祿以望人之腹,又以惡駭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異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觀之,果以惡駭天下。與寡人處,不至以月數,而寡人有意乎其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國無宰,而寡人傳國焉。悶然而後應,氾而若辭。寡人丑乎,卒授之國。無幾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無與樂是國也。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丘也嘗使於楚矣,適見豚子食於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棄之而走。不見己焉爾,不得其類焉爾。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戰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資;刖者之屢,無為愛之。皆無其本矣。為天子之諸御:不爪翦,不穿耳;取妻者止於外,不得復使。形全猶足以為爾,而況全德之人乎!今哀駘它未言而信,無功而親,使人授己國,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哀公曰:「何謂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使日夜無隙,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是之謂才全。」「何謂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盪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哀公異日以告閔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執民之紀而憂其死,吾自以為至通矣。今吾聞至人之言,恐吾無其實,輕用吾身而亡吾國。吾與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03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1:01 | 只看該作者

第五篇 德充符---- 惡人哀駘它

魯哀公問於仲尼曰:「衛有惡人焉,曰哀駘它。丈夫與之處者,思而不能去也。婦人見之,請於父母曰:『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者,數十而未止也。未嘗有聞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無君人之位以濟乎人之死,無聚祿以望人之腹,又以惡駭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異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觀之,果以惡駭天下。與寡人處,不至以月數,而寡人有意乎其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國無宰,而寡人傳國焉。悶然而後應,氾而若辭。寡人丑乎,卒授之國。無幾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無與樂是國也。是何人者也?」

「魯哀公」是魯國的諸候,他對孔子說,衛國有一個有名的壞蛋,外號叫「哀駘它」。這個人長得很醜,「哀」就是悲哀,「駘」就是駝背。他專門「誘惑」良家父老,男子和他相處,就都伴守著他不肯離開。婦女見了他,回家向父母請求說「如果把我嫁人,我願做他的小老婆」,這樣的女人有幾十個,後面相同的女人越來越多。哀駘它雖然這麼厲害,卻從來沒有做過宣傳,就是對人很好,人家也對他很好而已。他又不是領袖又不是皇帝,人們想接近他就像擠公共汽車一樣,擠死了,想見他一面都難。但他又不能給人官做,又不能「濟人之死」。當皇帝可以「濟人之死」,一個人犯了罪要被殺,皇帝說算了,犯人就可以活下去了。他又沒有錢可以使人生活安樂,肚子吃得飽。哀駘它長得那麼難看,看看都覺得可怕,但是,人們一見他就捨不得離開他。「知不出乎四域;」他的智能有多高呢?天地之間的學問,他知道的我們知道,我們知道的他也知道,可男女老幼都跟著他。我想這人一定有特別的地方,我一看他,果然醜陋得不得了,但我與這麼難看的人住了一個月,就覺得他非常可愛,他作人似乎沒有一點缺點。與他住了一年,連我都迷信他,心中沒有主宰,想請他當魯國的皇帝,願意讓位給他,就同他商量,他聽了半天,也沒有高興,也沒有講對不對,我覺得很慚愧,最後終於勉強把國位交給了他,他繼位幾天就偷偷地溜掉離開我了。等他離開我以後,我心裡就像掉了什麼東西一樣,我雖然當皇帝,富有天下,但心中沒有快樂過一天。魯哀公就問孔子,這個傢伙是什麼人?

這個人孔子大概沒有見過,孔子見了可能也要拜門了。世上做到這個樣子的人有沒有?有!是有這樣的人。這種人社會上看不見,修道人中看得到。

我年青時,在大陸上到處求道,到處亂跑,碰上有道的人,雖然長得很醜,又不洗澡又不洗臉,髒得要死,就不覺得他臟,樣樣都好,這是道德的充沛。我先點出題目,不過下面孔子答覆很有道理,孔子的回答就是禪宗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04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1:02 | 只看該作者

第五篇 德充符---- 才全而德不形

仲尼曰:「丘也嘗使於楚矣,適見豚子食於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棄之而走。不見己焉爾,不得其類焉爾。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戰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資;刖者之屨,無為愛之。皆無其本矣。為天子之諸御:不爪翦,不穿耳;取妻者止於外,不得復使。形全猶足以為爾,而況全德之人乎!今哀駘它未言而信,無功而親,使人授己國,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孔子說,我曾經到過楚國,看見小豬在吃母豬的奶,吃了一陣后,才發現母豬已經死了,於是小豬統統都跑開了。小豬為什麼跑開呢?因為母豬死了,不是平時活著的樣子了,覺得不同類了。豬也好,人也好,愛自己的父母不是愛這個形體,愛的是形體裡面的那個東西,那個東西跑掉了,就變成死豬死人了,就不可愛了,就會害怕了。就像我們普通人,父母再可愛,情人再可愛,如果一死,你一定嚇死了。所以你愛的不是外形,是外形裡面的那個東西。中國古代的傳統,尤其是南方的傳統,打敗仗死亡的軍人的軍服、軍帽那一套東西,甚至象徵軍人勇士的領章,都不給他別上,覺得丟人。古今中外的文化是尊重英雄尊重勇士的。因戰爭失敗而死亡的人的喪葬,連表揚令都不能拿出來,普普通通地就把他埋掉了。一個腳開了刀殘廢的人,譬如五個腳指頭切掉了,他也要穿鞋子,當然需要另外訂做,但他的鞋子丟掉時,誰也不會撿來穿的。「皆無其本矣。」因為這些東西無本,喪失了它根本的精神。在上古時宮女不準穿耳環,指甲也不準修剪。古代夫婦之道,已經結婚而「止於外」者,不能再結婚。這些都是古代的文化。古代為什麼有這些文化呢?就是說,內在的道德不美,外形再美也是醜陋;內在的道德充沛了,外形再醜陋也是世界上最美的。孔子答覆魯哀公說,哀駘它是「全德之人」,道德修養到了家的就是美,這是自身自然之美。

這一篇之所以叫《德充符》,就是一個人道德的充實,精神的升華才是真正的美。哀駘它用不著講話,無言之教,人們自然就受他影響。在佛家來講,就得到了「不可思議三昧」。凡是接觸他的人,坐在他所放射的範圍,心就清靜了,就得定了,就得救了。他也不用什麼成果來表現,自然就能得到你的信任親近。所以他做到使你把國家政權交給他,還唯恐他不願意接受。「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要特別注意,一個人的才能是天生的,譬如作人做不做得好,也是天生的,有些人再教還是教不好,有天才的人,一點就透,聞一知十。所以才是才,學是學。孔子講,哀駘它才能俱全,道德也俱全,但是才與德都全,而「不形者也」,內涵卻不暴露,更美。有才有德被人看出來,雖然是好,但還是差一點,有才有德你還看不出來,方向在哪裡你還摸不清楚,更高。

哀公曰:「何謂才全?」

魯哀公就問,怎麼叫「才全」呢?注意,才包括了智慧學問。

仲尼曰:「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

孔子說,「死」與「生」;成功與失敗;「窮」就是倒霉,不是沒有錢,沒有錢當然是倒霉的倒霉,「達」,通達,樣樣都得意;有錢與沒有錢;賢人與壞人;「毀」,罵你批評你,「譽」,稱讚你恭維你;「飢」與「渴」;「寒」與」暑」,這些相對立的現象,用古文寫來很簡單,用白話文寫,每兩個字都可以寫好幾篇文章,如果加上故事,加上小說,編電視劇本,不知道要寫多少。「是事之變,」這些都屬於人世間的事,都是人世間變化的現象。只要我們生命活下去,在人生的道路上,隨時隨地都會碰上這些現象,每一天每一秒都會遭遇到。那麼,遭遇到這些變化,是上帝的安排,菩薩的安排嗎?還是閻王的安排?你說有沒有主宰?沒有主宰。你說是自然來的嗎?也不是自然來的。這是生命中間有一股力量所遭遇的:「命之行也。」這個「命」就是佛學講的「業力」,善有善業,惡有惡業。「行」就是佛學所講的五陰中「色受想行識」的行,就是動。這股力量永遠在動,一切唯心,唯我自己所造。

「日夜相代乎前,」人生就那麼可憐,這些現象就像白天過了是黑夜,黑夜過了是明天,明天過了則是後天一樣,永遠交替著,擺在我們前面,「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你找不找得到生命的這股力量?宇宙萬有的變化,白天跟夜裡是哪裡來的?你的智能無法參透這個最初的動能從那裡來的。如果你參透了就叫得道。

這段話孔子說完了。但概念還沒有說完,只說了一半。莊子所說的這個故事,一般人根據莊子本身有些文章,寓言,根據莊子的這句話,認為這些是假託的事情,是不是假託的呢?等我們講到寓言時再討論,現在我們且把它當作假託的話。

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使日夜無隙,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是之謂才全。」

我們一般人被時間空間限制,自己心裡永遠得不到解脫,得不到自在,始終被環境障礙住了,達不到一個境界,這個境界莊子定一個名稱叫「滑和」,就是祥和安祥的境界。勉強借用佛學的名詞來解釋,達不到身的自在和心的解脫。「不可入於靈府。」「靈府」也是莊子定的名稱,等於儒家的名稱叫「靈台」,一般人都認為是心,不過不是心臟的心,是假託的,抽象的,這是講心的體。心有無比的靈性,所以包羅萬象,都是唯心所造,莊子稱它為「靈府」。後世道教也用這個詞,認為天人的境界,得道的境界叫「靈府」,後來再加上宗教的色彩,在道家道教中就把「靈府」描寫成一個天堂。實際上,莊子借孔子之口,說出「靈府」就是心靈,所以是不可入於心靈,升華到最高的境界。

「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兌」通悅。假使一個人的修養,做到隨時隨地心中沒有痛苦煩惱,都是平和愉悅的,那就可與天地相通,入於「靈府」的境界。中國古代修長生不老之道的,有一句名言,「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一個人能隨時隨地心境保持快活愉悅的狀態,沒有憂愁煩惱在心中往來,自然就達到神仙境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05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1:03 | 只看該作者

第五篇 德充符---- 仙才李泌

這一篇名叫《德充符》:道德的充實,真正道德充實的人,才德學都全。才是天才,這個才在過去叫仙才。中國文化里有一句話,「此身無有神仙骨,縱遇神仙莫浪求。」「浪」就是亂的意思,不浪求不亂求,不是不求,求也無妨,達不到也沒有關係,理由就是另有一種仙才。在唐代歷史上,從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到唐德宗,四朝有一位人物,叫李泌,與郭子儀是一文一武,很了不起。他是神仙宰相,修道也學禪,在《指月錄》懶殘一段有他一點點資料。李泌不但有仙才還有仙骨,歷史上形容他「骨節珊然」,走起路來很輕靈,骨頭特別柔軟,就是普通人所謂的「仙風道骨」。李泌在廟子上讀書時,聽到一個和尚念經的聲音,悲涼委婉而有遺世之響,他認為是一位有道的再來人。打聽之下,才知道叫懶殘憚師。這個懶殘禪師,普通人看來很懶,鼻涕流下來掛在胸口都懶得擦,懶到這個程度才叫懶,殘呢?專門吃廟子上的殘羹冷飯。李泌知道了懶殘禪師的事迹,在一個寒冬深夜,獨自一個人偷偷去找他,碰到懶殘把撿來的干牛糞,壘作一堆當柴燒,生起火來烤芋頭,李泌一聲不響地在旁邊跪著,跟這個有道人求道。懶殘也像沒有看見李泌似的,一面在牛糞中撿起烤熟了的芋頭,張口就吃,一面又自言自語地罵李泌是不安好心,要來偷他的東西。邊罵邊吃,忽然轉過臉來,把吃過的沾上鼻涕的半個芋頭遞給李泌。李泌很恭敬地雙手捧來吃了。所以求道很容易,就是肯不肯吃人家的鼻涕,有這個精神才可求道。李泌吃完后,懶殘說:好!好!看你很誠心的,許你將來做十年的太平宰相吧!道業卻不說了!拍拍手就走了。不過,李泌始終不肯當官是真的,一直是以客位身份出力,身經四朝,參與宮室大計,輔翼朝廷,運籌帷幄,對外策劃戰略,配合郭子儀等得個將領的步調,使其行致成功,可以說是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天下的重要人物。但他始終不想做官,到了唐代宗時,皇帝就留他睡在一床,什麼都談,他只想修道,同張良一樣到了不吃東西的程度,後來還是唐代宗強迫他不可素食,逼他娶妻吃肉后,道才掉了。

這是歷史上的一段故事,這類故事在正史上多半不提的。我們的歷史很有趣,都是一般儒家人物在寫作,有稍稍涉及奇異的,都「攻乎異端」,都去掉了。所以讀歷史光讀正史,不容易了解歷史,要讀反面的歷史,譬如看歷朝名臣的奏摺,史外的資料,就可以了解當時的情形。

莊子借孔子之口講,一個能夠成道的人,能從世上升華的人,或者要在世上做一番大事業的人,必須有兩個東西,一個是「全才」,一個是「全德」。全才就很難了,加上全德更難。有才無德入世很危險,不但危險了自己而且危險了世間,有德無才,可以出世修道,不能入世。所以一個人要才德兩全很難。

「使日夜無郄,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郄」不是退卻,是晝夜心中沒有雜念,用佛家的話講就是沒有煩惱,這就很難了。前天我們講,到了大阿羅漢的境界晝夜長明,永遠沒有睡眠了,永遠沒有煩惱,就是這個境界。他同萬物相往來,他的身心像春天一樣,永遠是長青的,永遠是年青的,永遠是愉悅快樂的。所以元朝忽必烈為長春真人丘處機在北平修長春觀,其道理就出於此。「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接」是接天地之靈氣。換句話說,是天人相交,人與宇宙生命相互交接在一起,隨時生生不已。

「是之謂才全。」這樣就叫才,仙才。可以說,這樣的「才全」之人,才能達到道德的充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06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1:03 | 只看該作者

第五篇 德充符---- 止水澄波

何謂德不形?」

怎樣才叫「德不形」呢?

一個人內在道德的充沛,外形上看不出有道德,這一點非常重要。一個道德之士,外貌也擺出道德的形態,那就是有限的道德,可以叫做「有限公司」。我們中國文學平常講,「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真到了學問知識成就時,深沉了,沒有意氣了。這句話看起來很平凡,其實很嚴重。我們知道古今中外的知識分子,可以說那個爭論,心裡的戰鬥,比什麼都厲害。普通人活著都在爭,爭的是利害。爭那個貪心所起的。知識分子是爭意見,是思想上的爭,比普通人的爭還可怕,實際上超越了利害之爭。真做到學問深時,意氣平,無爭,那就是聖人境界,是得道的人。「學問深時意氣平」,這看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在古代,一個知識分子夠不夠標準,很大部分就看意氣是否能平。而有道德卻不形於外,比「意氣平」的境界還要高。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盪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在科學上,物理上常用水平,水平這句話首先出自《莊子》。「平者,水停之盛也。」水真正平了,停住了,就不流了,有一點傾斜就流了。所謂打坐修道,做到此心一靜下來,就像水一樣不流動了,不一定要盤腿。古人形容什麼叫定的境界呢?止水澄波,像水一樣止住不流,像秋天的寒潭一樣,水青得象樹的顏色,水裡的沙子、游魚看得清清楚楚,那就叫澄波,但不是死水,死水也是綠,那個綠是看不到底的,那有毒,澄波是活潑潑的,像樹葉一樣青的,非常好看。人一看見這種水,心境自然會清涼的。所以,水平不流,如止水澄波,這就是道德的修養。能夠做到晝夜都在止水澄波中,就是道的境界。莊子很明顯地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可以效法水平。此心如水,止水澄波,雜念妄想沒有了,喜怒哀樂一來,像鏡子一樣照住了。佛在《楞嚴經》中也講到靜坐的方法,開始像一杯水一樣是混濁的,慢慢地發現,不靜坐還好,一靜坐裡面的妄想雜念多得很,有人就問佛,佛說這是當然的,初步嘛!一杯水放在那裡,開始看不見泥沙,在澄清之時,就看見好多泥沙被澄清下去了,最後再把沉到底的泥沙倒掉,完全變成清水了。

「內保之而外不盪也。」內在心境永遠保持這個境界,不受外境界的影響,不管外境界怎樣變化,死生存亡,窮達貧富,你的內心像水平一樣不流。那你說我學死人打坐在那裡,或許還做得到,做事時就做不到了,那就不算數了。要能入世,要能做事,喜怒哀樂都有,不是沒有,但內在心裡的修養,要像一杯水放在那裡沒有動過。這種修養可以出世,可以入世,外形你無法了解的。玄奘大師只有八個字加以說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所以道德達到這個境界,就是子思在《大學》《中庸》上提到的中和的狀態。換句話說,這樣才真正地成就了和平。「成和之修」,這個「修」不是修道的修,是這條長路,這個希望,這個前途之意。內在有了這種道德修養,入世出世,「物不能離也。」不受萬物的影響,外面的萬物怎麼來擾亂你,都始終凝定在祥和的境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07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1:04 | 只看該作者

第五篇 德充符---- 德友而已

哀公異日以告閔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執民之紀而憂其死,吾自以為至通矣。今吾聞至人之言,恐吾無其實,輕用吾身而亡吾國。吾與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魯哀公有一天碰到孔子的學生閔子,這個閔子是否是二十四孝里的閔子騫,不知道,姑且當做閔子騫。魯哀公本是一個職業皇帝,他說我做皇帝時,「南面而君天下」,中國古代文化的精神,幾千年來做領袖的當君主的,都是面南坐北的。百姓的房子即使是向南都要偏一點,只有官衙廟觀可以向正南。

這種幾千年的民族習慣根據什麼呢?是根據《易經》的地球物理,南北極磁場的道理來的,等於與埃及修古金字塔是一樣的。我們讀古書,讀到「南面而坐」,「南面而王」,就是講帝王。魯哀公說我做皇帝時,隨時為老百姓著想,制定一個政治制度,就怕老百姓得不到好的生活,我是憂國憂民憂天下,我自以為是一個好皇帝。憂心於天下,這也是聖人之道,沒有錯。

魯哀公說,我聽了「至人之言」,我現在聽了你老師孔子這一番話,才知道人的價值還不止這樣。雖然我「南面而王」,憂心天下,但有其名而無其實,我最怕不愛惜自己真正的生命,而對國家對人民沒有貢獻,如果照我這樣下去,對國家並不好。這個道理我是因孔子這一番話懂的。這一段魯哀公拿自己做結論,一個得道的人,不在於外形的威德莊嚴,所謂真正的莊嚴,是在內心的充實。所以,他的結論,我與孔子不是君臣的關係,可以說是「德友」:道德的朋友啊!所以魯哀公畢竟還是魯哀公。

    《莊子》這一段記載得很真實。所以,研究孔於是很難的,只讀了四書五經,沒有辦法研究孔子。還要讀了《國語》中《孔子家語》,它搜羅了四書五經以外資料,還要讀清代著名的關於孔子的話,把這些讀了,才可以研究孔子。在《莊子》這裡記載的孔子這些言行,是否是真有呢?考據起來很困難,但有助於了解孔子。其次,《莊子》中很多地方提到孔子,是對孔子難堪和挖苦的。但當你仔細讀完了,就會發現很多地方絕對在捧孔子。在這裡也是在捧孔子。

這裡有一個問題,魯哀公講「德友而已矣!」中國文化歷史上有一句名言,在曾子這本書中,曾經提出一個原則:「用師則王,用友則霸,用徒則亡。」我們的歷史經驗,在上古就是用師道成王的時代。所以魯哀公到底是一個小諸侯,沒有大帝王的氣度,他與孔子是「德友而已」,他沒有說我「師事於孔子」,他講不出這個話。歷史上,湯用伊尹、周文王用姜尚,都是「用師」,就是領導人非常謙虛,找一個「師」來「用」,便「王天下」成大功。至於齊桓公用管仲,漢高祖用張良、陳平之流,劉備用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者霸」的好例子。總之秦漢以後,沒有「用師」的,講是那麼講,都是「用友』;而已。就是我們曾提過的唐朝的李泌,四代唐王對他還是「用友」,還不是「用師」。至於「用徒者亡」,是指專用服從的、聽命的、乖乖的人,「末將聽令」的太多了,那是必然會失敗的。你們看過舊京戲就知道什麼是「末將聽令」。這是曾子體察古今的歷史經驗,而後據以說明歷史興衰成敗的大原則。這是順便提到的。

闉跂支離無脣說衛靈公,靈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甕甖大癭說齊桓公,桓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

故聖人有所游,而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聖人不謀,惡用知?不斵,惡用膠?無喪,惡用德?不貨,惡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於天,又惡用人!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08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1:05 | 只看該作者

第五篇 德充符---- 顛倒眾生

闉跂支離無脣說衛靈公,靈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甕甖大癭說齊桓公,桓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

「闉跂」和「支離」都是外號。「闉跂」是指人長得很小很矮,兩腳踮起來腳跟不著地的,用腳趾頭走路;「支離」是身體或者左手長右手短,或右手長左手短,反正腰不像腰,胸口不像胸口,怪裡怪氣的樣子;「無脤」,嘴巴看不見嘴唇的。但衛靈公一見就非常喜歡他,因為見了這麼一個人喜歡。再看見正常人,就覺得沒有一個可愛的。「瓮罌大癭」也是一個外號,是一個怪人,脖子甲狀腺很大,像水缸一樣,肚子非常大,但齊桓公喜歡他,看一般人好難看,怎麼有一個肩膀有個脖子?越看越難看。

我們看郭象的註解:「偏情一往,則丑者更好,而好者更丑也。」人只要感情有了偏見,主觀就形成了。雖然人很醜,還是覺得很好,越看越漂亮;如果對人的偏見一來,或意見不和,就算長得最漂亮,越看越討厭。當兩人感情好時,越看對方越漂亮,你罵他侮辱他,他認為這才對我好;當感情有了偏見時,你對他好死了,他覺得你想害他。大概男女、夫婦、朋友之間都有這個經驗。

    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

    一個人有道德,從外形上不一定看得出來,在道德有所長時,欣賞他的道德學問時,就忘記了他外形好看不好看。所以,一般人應該忘記的不忘,而不該忘記的卻忘記了,「此謂誠忘。」一般人認為這是聰明,但莊子認為是大糊塗。佛學對這幾句話有一個相同的觀念:「顛倒」。一般人常常很顛倒,一件事我們認為是真理,或者認為是錯誤,不一定正確。世界上的真理在哪裡呢?很難講。哲學家、宗教家、科學家三家的人都在找真理,到現在都還沒有確定下來。

南北朝時鳩摩羅什法師的弟子僧肇,他的著作《肇論》,對中國哲學,中國文化影響相當大。但僧肇活了三十一、二歲就死了,他太聰明了,文章太好了。《肇論》的文字之美,是很超越的。我們知道,僧肇的文章是學《莊子》的,實際上他的文章真正學的是郭象,倒是郭象的文章才是真正學的《莊子》。歷史上有幾個大文豪,如宋朝的蘇東坡,清代的金聖嘆,都是學莊子學郭象的文章。這裡我們再看郭象的註解:「生則愛之,死則棄之。故德者,世之所不忘也;形者,理之所不存也。故夫忘形者非忘也,不忘形而忘德者,乃誠忘也。」一個人活著非常可愛,死時就拋棄之。但道德是世人所不應該忘記的,如我們一聽某人道德好,就覺得某人一定好,但人都覺得道德好,人真愛好道德嗎?不愛好,都被外形所騙,不知外形都是假的。我們也知道外形是假的,個個知道,個個都被外形騙了,被現象騙了。所以一個人真正的修養,忘記了外在一切現象,透過現象看見後面那個真的東西,但一般人都知道這個道理,卻做不到。所以「忘形者非忘也,」忘掉了現象,不是真忘,相反的,「不忘形而忘德者,」一般人都被現象騙了,真正的道德,雖然知道重要,還是丟了,這是「誠忘」。郭象的註解有許多好東西,雖然只看到一二句,你透徹把它了解以後,對於人生作人做事,應用無窮。所以特別提出來,請大家注意。

故聖人有所游,而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

這是發揮所謂老子的觀念,當然莊子不一定發揮老子的觀念,但思想是連接在一起的,所以我們在文化上提到道家是老莊並稱。「故聖人有所游,」所以「聖人」境界,得道的人,有他用心的地方,有逍遙自在,就是佛家講的解脫。下面莊子從正反兩方面的社會的行為來講。聖人看世間的人:

「而知為孽,」知識智能本來是好的,但是人世上一般的現象,知識越高,做孽就越多。「孽」不是佛家講的業,佛家講的業,包括善、惡、無記三種業,這裡的「孽」是指壞的,相當於佛家講的惡業。「約為膠,」 「約」就是道德規範,作人有許多的觀念,許多的戒條,許多的範圍。越保守的人越有他的範圍,結果變得很固執,變成黏膠一樣,被粘住了,自己不得解脫,就是佛家講的太執著了。「德為接,」道德本來是好事情,但一般人用到反面去了.處世待人接物,裝起一副道德的樣子,道德仁義變成一般人利用的工具,成為好聽的名詞,並沒有真實的意義。「工為商,」「工」是指工藝技能,腦子特別好,所以造出來的東西叫做「工」。有了「工」以後,好的東西誰都要,就變成了商業的行為。

聖人不謀,惡用知?不斵,惡用膠?無喪,惡用德?不貨,惡用商?

「聖人不謀,惡用知?」真正得道的「聖人」,不用謀略,也不需要知識智能。知識謀略本身並不壞,但人會把它顛倒用錯了,用到了壞的方面,就變成了謀略害人,更進一步就變成了陰謀,偷偷地害人。「不斫,惡用膠?」不雕鑿,人生直道而行,該如何處就如何處,沒有故意把自己打扮偽裝一番,自己也用不著劃定一個界限。「無喪,惡用德?」「喪」就是失,「無喪,」沒有感到什麼是失去了。聖人無所謂得失,人生應該怎樣就怎樣,沒有認為樣樣東西都屬於我的,如你覺得需要錢用,就拿吧,他沒有覺得自己損失了,而你得到了。沒有假定一個道德的修養,我的錢拿給你,加了一個觀念叫布施。「不貨,惡用商?」「貨」在古代代表一切的物質。聖人不想做生意,他不好貨。人都是好貨,被物質所困擾的。所以讀歷史,記載某帝王好貨,怎麼叫好貨呢?所有好的東西,自己都想拿到,就叫好貨。如見一個茶杯什麼的,真漂亮!最好屬於我。我們每個人,見了好的東西都想要,好貨的心理在人生中是免不了的。聖人不好貨,「惡用商?」就不需要做生意了。

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於天,又惡用人!

這四種是「天鬻」,不需要謀略,不需要智能,不需要自己劃定一個範圍,不需要想辦法把人家口袋裡的錢弄到我這裡來。人的生命是天生天養,是靠天吃飯的,如果順其自然的生命,它總有機會讓你正常地活下去。「既受食於天,又惡用人!」天地生人,除非自己給自己搗亂以外,每一個人不需要妨礙了別人的生活,都會很正規很平常地活得很好。然而,我們每個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沒有不妨礙了別人的,乃至夫妻、父子、兄弟、姐妹,都是相互妨礙。譬如說:你幫我把飯做好,我下班回來要吃飯。我一定妨礙了你,才能吃得了飯,這是必然的。人都不能自立,每一個人都能自立,就不妨礙任何人。這是「天鬻」。這是莊子的觀念。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

    這是莊子對人類社會歷史文化的批判。「有人之形,無人之情。」莊子說,雖然一般人的肉體生命活著,其實都不是人,沒有真正用到人的真情。以莊子看來,我們都是假人不是真人,因為我們都沒有得道。

「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我們這個形體活在世上,因為我需要活著,你也需要活著,都是同類,就形成了人群,形成了社會。一百多年前,西方文化到來時,那時社會學開始的翻譯不叫社會學,叫群學。嚴幾道翻譯的一本社會學的書,叫《群學肄言》,嚴格地講,嚴幾道翻譯觀念並沒有錯,群學一詞就出自《莊子》。我們翻譯西方的社會,哲學,經濟這些著作都是二手貨,是日本人先用這些名詞翻譯西方文化,後來我們又從日本人那裡翻譯過來,就沿用了這些名詞,時間一長也就積非成是,用不著辯論了。我們一般人活著,不懂人生的價值,不懂人生真正的「情」,所以是非弄不清楚,也就是佛家講的,「一切眾生皆為顛倒眾生」。

「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敖乎大哉!獨成其天。」所以看人類太渺小了,莊子的話就是:人啦,真是太渺小,姑且叫做人吧!莊子自己是人,他把自己也否定了。所以做了真正的人,了解了人生的價值和獨立而不移的精神,是非常偉大的。這個「天」是道家的觀念,就是自然,佛家叫做如來,真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09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1:06 | 只看該作者

第五篇 德充符---- 無情之人

下面,加了一些人的對話了,上面都是找一些古里古怪的人來形容這個道理。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

這裡是講情與無情的道理。

惠子對莊子說:像你這麼講,人要無情才叫人嗎?莊子說:對。惠子又說:一個人沒有感情了,怎麼叫人呢?莊子說:生命的本體給了我們人的形貌,上天給了我們人的形體,怎麼不叫人呢?

我們看郭象的註解:「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也。生之所知,豈情之所知哉。故有情於為,離曠而弗能也,然離曠以無情而聰明矣。有情以為,賢聖而弗能也,然賢聖以無情而賢聖也,豈直賢聖絕速,而離曠難慕哉。雖下愚聾瞽,及雞鳴狗吠,豈有情於,為之亦終不能也。不問遠之與近,雖去己一分,顏孔之際終莫之得也。是以觀之,萬物反取諸身,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手足不能以代司致業。故嬰兒之始生也,不以目求乳,不以耳向明,不以足操物,不以手求行,豈百骸無定司,形貌無素主,而專由情以制之哉。」

這都是哲學,邏輯的道理。所以《莊子》、《肇論》,不僅文章好,而且哲學理論,邏輯論辨樣樣好。現在的講邏輯的書籍,不管是翻譯的,還是中國人寫的,甚至自然科學的書籍,都看不下去,因為文學的境界不高。如果講科學,講邏輯的書,有莊子郭象這樣高的文學修養,這個國民的文化就提高了,所以文學有如此之重要。莊子郭象他們也講哲學,也講邏輯,一般人看他們的文章,會被文章的美迷住了,不知其內部都是講的哲學,邏輯。

「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也。」人的生命生來的時候,不是因為情而生的。這裡提出了什麼是情生?如果我們現在論辨,男女兩人有感情結合在一起,就有人了,那什麼叫不是感情而生呢?「生之所知,其情之所知哉。」我們生來的時候,那一點靈知之性:知道,這一點知道的東西,不是「情之所知」。這就是中國文化里的兩個東西,在《禮記》中,始終把人分為兩部份來研究:性與情。人有思想有知覺,這不是感情,這是性,本性,靈知之性;喜怒哀樂悲歡愛,這是情。性是能知一切的,在它上面並沒有喜怒哀樂悲歡愛的。所以,這兩個要分開。《莊子》中,這裡不用這個性,是因為人的性,「其情之所知哉」。「故有情於為,離曠而弗能也,然離曠以無情而聰明矣。」「故有情於為,」就是有為的作用,就是心理有委屈似的,一個人有情,被喜怒哀樂悲歡愛所困擾,那個光明的偉大的作用,困在一個小點上,雖然要使它豁達,噢,我心境要怎麼樣偉大,思想要怎麼樣偉大,超出三界以外,不可能,「離曠而弗能也」。如果我們修養到心境離開感情的困撓,非常曠達逍遙,那麼,「有情以為,」普通人心裡被喜怒哀樂的感情一困擾,要想修養達到聖賢的境界,永遠做不到,因為,「賢聖而弗能也。」「然賢聖以無情而賢聖也,」所謂得道的聖賢,根本就是個無情的人,要做到無情才能成為聖賢啦?「豈直賢聖絕遠,而離曠難慕哉。」我們就可以了解,真正的聖賢很難做到無情,聖賢是大慈大悲的情,沒有世俗的小情。郭象說「難慕哉」,你雖然心中很仰慕,但你的修養很難到達聖賢的境界。心境開闊曠達,包羅天地,包羅萬象,這就是聖賢的境界。「雖下愚聾瞽,及雞鳴狗吠,豈有情於,為之亦終不能也。」一般的笨人,五官不全,腦筋不夠的,乃至於雞鳴狗盜之徒等等,心裡這個情感呀,心理越來越狹小,被後天的感情心理困擾得非常厲害。但是,他們對於修道做神仙,越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興趣大得很噢!世界上的人都是如六世達賴詩中所說,「世間哪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世人的感情也要,聖人的求道也要。成了道成了佛以後,以為自己的感情更偉大了。但是,這怎麼做得到呢?「不問遠之與近,雖去己一分,顏孔之際終莫之得也。」他們也不考慮,要想修道,變成一個超人,遠近要分開,要遠離世人情感的作用,親近解脫智慧高遠的境界。遠近親疏分不開,個人的私心一點也沒有拿掉,雖然仰慕孔子、顏回的修養,永遠也達不到。

「是以觀之,萬物反取諸身,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手足不能以代司致業。」由這個道理看來,真正的修養,你要自己求之於本身去實驗。如果光靠眼睛耳朵去求真理,我們看書靠眼睛,聽課靠耳朵,光靠耳目而學來的這一點,或者靠我看見的怎麼樣,我了解聽到的怎麼樣,不夠的,所以。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這是講學理。你們年紀輕輕,前途無量后途無窮,將來出去做事,算不定不是當什麼「圓」,就是什麼「長」啦,這個世界的官位就是拿這兩個來代表了。反正你沒有什麼「長」當,家長都會當到的。不管你當家庭的家長也好,當國家的大家長也好,千萬記住,「耳目不能易任成功」啊!這是做聖人作領袖的道理。不要隨便看見某一點,聽見某一點,就判斷一切,這是靠不住的。所以當主管的,親信的人告訴你,老張不對,老李不對,不一定,自己的耳目都靠不住,何況下面人作的報告。「手足不能代司致業。」你不能相信自己的手與腳,乃至人相信自己的手與腳,手腳有時都錯誤了。你說手腳不會錯誤?人有時自己拿個杯子都打破了,對不對?做人道理也是一樣,尤其作一個偉大的領袖,你認為某人是我的耳目,不一定可靠,某人是我的手足,也不一定可靠。即使當了皇帝,自稱寡人,只有自己的頭腦,只有自己一個,要真正判斷是非利害,他都摻了感情的水了。任何人判斷某一仲事都加了感情的水,那酒都變成水了。你喝下去,總有問題,都變成毒藥了。所以道家與儒家不同,道家看世間的事物,透徹得不得了。

「故嬰兒之始生也,不以目求乳,不以耳向明,不以足操物,不以手求行,豈百骸無定司,形貌無素主,而專由情以制之哉。」郭象舉了個例子,什麼叫不用情呢?人的心境能修養到嬰兒的狀態,生下來在一百天以內,勉勉強強一歲之內叫嬰兒,總而言之,頭頂的旋還在跳,還不會說活,那才是嬰兒,如果有一點意識,已經靠不住了,那已經不算嬰兒了。嬰兒剛剛生下來,不用眼睛,人性天生的那個靈感,就曉得媽媽的奶在哪裡,就會偏過來吃的,這就是「靈府」,用不著眼睛看到,所以眼睛是備後天的用。嬰兒不需要靠耳朵才聽得明白,不會拿腳來當手用,也不會拿手來當腳用,拿手來走路,換一句話說,嬰兒全身都是功能。所以,一個修道的個,修養到心中沒有雜想,沒有妄念,「情」就是妄情,佛家叫妄想,沒有這些意識上亂七八糟後天加上的妄想,完全恢復到嬰兒的清凈無為那個狀態,生命的功能就會發出來了。到達這個狀態,佛學在《楞嚴經》上講,鼻子可以當眼睛看,耳朵可以當眼睛用,各種各樣全身都是功能,都是神通。什麼叫神通呢?生命的精氣神完全恢復到原始的狀態,那就叫神通。

上面這些都是郭象的註解。郭象的註解是千古以來的名注,對《莊子》的道理髮揮得最好,不但文字美,而且哲學思想高。歷代有很多道家和各家的書註解《莊子》,但郭象的註解始終是佔在第一名,是有他的道理。現在回到《莊子》原文:

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又問:既然叫做人,哪能沒有感情呢?莊子說:你不懂我講的情,這個情不止代表了普通的感情,還包括了後天加上的思想觀念。你搞邏輯把我的名詞都弄錯了。我所謂的情,不是講人無知,知是知,情是情,這個天生就能知的,像前面提到的嬰兒,不用眼睛看就能找到奶,這是性,這是知。情是後天加上的意識,在佛學里,把第六識所形成的意識統稱為染污,就是現在稱的污染,現在人把佛學名稱倒過來用,就成了最新名詞。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學問都是後天的污染,污染越多,我們生命的天性越少。

莊子說:我之所以講人要修養到無情,是不要偏見,不要後天加上的好惡,而自己傷害到自己本身,我們如果加上妄情,加上後天的好惡,就會傷害到生命的本身。那人要怎樣用知用情呢?「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要很自然地活下去。天生眼睛會看,耳朵會聽,天生手會抓東西,腳會走路,都是天生自然,不要加一分第六意識,不要加一分後天的觀念。就是佛家所說的不用分別心,也就是佛經上常用的「不增不減」。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

莊子認為,不增不減順其自然地活下去,可以長壽,可以常在,身體同生命的本身是一樣的。惠子聽了莊子的話反對說:「不益生,何以有其身?」我們的身體是要補充的,不加上吃各種東西,各種維他命,身體常用會壞的。我們人總是要想辦法給自己多加一點,我今天辦事多了一點,哎呀不對,趕緊去休息,不然受不了;要不然這兩天不對了,要進補進補,多燉一些當歸雞呀什麼的吃吃。越補越糟糕,把你補死了,這就是「益生」嗎?

莊子說不對,你不懂,我說生命活著要順其自然,要不增不減,是心中沒有妄情妄念妄想,心中清清明明,這樣活著才是神仙之道,才可以長壽。上天給我們的道,這個道就是性,本性,上天給我們形體,這就很好了,人活得很自然,一天到晚頭腦清清楚楚,不要加上後天的人情世故,如果加上後天的意識上的人情世故,就有喜怒哀樂,就「內傷其身」,身體內部就受傷害,就會有病活不長。

莊子罵惠子,你把自己的神用在身體外面去了,沒有內養其神,精神一天忙到晚,把「精」都外用放射完了,就把生命的電能放射完了。像你又愛彈琴,又愛吟詩作畫用思想,把精神全用在上面,連自己都忘記了,你不是自己同自己過不去嗎?你彈琴做詩傷害還不大,最厲害的是搞思想搞邏輯學哲學。本來人生活著就自然地活著,但搞邏輯的就問,「怎麼才叫活著?你給活著下個定義。」等你把活著的定義下完以後,「什麼又叫吃飯?」有人也可以吃面啊,並且飯也可以把它變成米粉,面也可以把它變成麵包,搞邏輯的就會一路追到底。莊子說,你活得不耐煩嗎?「堅石非堅」,「白馬非馬」等,要事邏輯去研究,那你就慢慢地邏吧,一直邏到底,定會把你邏死了為止。

這一篇《德充符》,以一個外形殘廢而內心有道的人開始,告訴我們不要看人的外形,要看內在的道德的修養。擴大一點,就是不要被外在的境界,世俗的環境所困住,要修養使自己的精神升華。最後莊子用自己跟惠子辯論的話作一個結論,告訴我們,精神要修養到什麼程度呢?不要自找麻煩,自找麻煩就同惠子一樣,認為自己學問好知識高,學問越好知識越高,就煩惱越多痛苦越深,也就同自己生命過不去,自己往死路上走,那就不是《德充符》。要真正道德的充沛,才是道德的境界:天然,心境很平和,自養內在的精神,自然生命道德就充沛了,身體內容也充沛了,才是道的境界。

我們注意啊,內七篇的《德充符》是第五個階段,由《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到《德充符》,都是一步一步的功夫。第六篇是《大宗師),只有內外修養到達了,道德內在充沛了以後,才可稱為「大宗師」。「大宗師」成功了以後,才是師道的成就,就是佛家講的天人師,然後可以《應帝王》,才能入世,入世再出世,可以為王者師。所以《莊子》內七篇是連貫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10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1:07 | 只看該作者

第六篇 大宗師---- 知天之所為

《大宗師》這一篇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講人如何把自己修養到超凡入聖,對物理世界完全是解脫的,是出世的。這一部分等於是《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的總論,也是總的註解,總的說明。人生最大的問題是生死問題,生從哪裡來?死向哪裡去?一個人假使能夠做到了了生死,對於生死無所懼,無所阻礙,則天地間沒有第二件事情可害怕了。於是無所謂留戀,無所謂牽掛,然後才可以入世作人,才可以入世處事了。這一部分等於是《人間世》與《德充符》的引申、解釋和結論。《大宗師》就包括了這兩大綱目。了解了這兩大綱目,學習《大宗師》就比較透徹了。
    《莊子》內七篇的前六篇,人經過了這六個步驟,具備了入世出世這兩種修養,才算一個人的完成,也只有這樣的人才夠得上稱為《大宗師》。這個「大宗師」就是儒家所講的成就了的君子。《大宗師》下半部也包括了《禮記》所謂的儒行,一個儒者,一個知識分子怎樣做一個人,它是《禮記》中很重要的部分。我們看道家《莊子》的思想,表面上與儒家不同,實際上原則是相同的。
    尤其這一篇我們要了解什麼是「命」,這個命不是算八字那個命,它在哲學的理論上叫天命,在實際的修證就是認清生命的來源。生命中間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有一個代號叫命。這個「命」相當於佛學中講的業,善的是善業,惡的是惡業,不善不惡的是無記業。業就是生命的一股力量,所以又叫業力,也叫業氣。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雖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何謂真人?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


    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顙求。凄然似秋,煊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


    故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故樂通物,非聖人也;有親,非仁也;天時,非賢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餘、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古之真人,其狀峨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與乎其觚而不堅也,張乎其虛而不華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進我色也,與乎止我德也,廣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連乎其似好閉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知為時,以德為循。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以禮為翼者,所以行於世也;以知為時者,不得已於事也;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於丘也,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

        知天之所為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
    「知天之所為」這個「天」,是代表形而上的道。佛道兩家提到天,這個天是代表形而上,就是超越宇宙萬有,超越生命以外,另外有一個東西叫天。用宗教的說法,也可以叫做佛、上帝、真如什麼的。我們應該知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古書上的「天」字,大約概括了五類內涵:(一)天文學上物理世界的天體之天,如《周易》乾卦卦辭「天行健」的「天」。             (二)具有宗教色彩,信仰上的主宰之天,如《左傳》所說的「昊天不弔」。(三)理性上的天,如《詩經》小節的「蒼天蒼天」。(四)心理性情上的天,如《泰誓》和《孟子》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五)形而上的天,如《中庸》所謂「天命之謂性」。
    「知天之所為」,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如果要了解這句話,就要詳細研究道家另外一本書《陰符經》。在《陰符經》中第一句話就是:「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這句話就把宇宙萬有生命的道理都講完了。實際上,《易經》和道家的這些修養法則,都是從效法天道,宇宙自然的法則來的。當智慧到達了宇宙萬有以外的那個天,「所為」,所做的。莊子沒有用「知天之能為」,我們要注意,「能」與「所」要分開,「所為」是現象是作用,「能為」是它的體性。我們人的生命同宇宙自然法則是一樣的,所以,能夠了解「知天之所為」,然後「知人之所為者」,了解人為的各種人事法則,譬如,人生理的變化、思想精神的變化,那麼,這個人的修養學問就到家了,「至矣」了。
    在這一篇里,大家不要輕易拋棄了郭象的註解,郭象的註解非常重要,可以說後世人解釋《莊子》還沒有超出他的範圍。「知天之所為者,皆自然也。則內放其身,而外冥於物。與眾玄同,任之而無不至也。」這裡所說的「自然」,不是自然科學的自然,也不是印度的自然外道那個自然,我們講的自然科學的自然,雖然名稱也叫自然,它是指有質有象的物理世界。印度有一學派,稱謂自然學派,佛學名之為自然外道。其所謂自然,是指生命的本源不用追求了,隨便它象行雲流水一樣,一切聽其自然,這個自然變成印度哲學上一個有生命、有主宰的東西,是理念世界的自然。中國道家講的自然,可以說概括了物理世界的自然,又概括了印度自然學派的自然。這個「自然」的代名詞就是「道」,就是孔子在《易經》中說的形而上道,就是本體的力量。我們看書要把中國道家所說的自然,同西方哲學和印度哲學所說的自然區分開來。尤其近代中國翻譯西方典籍,把物理、化學等學科,統稱為自然科學,這就借用了中國古代道家這個「自然」的名詞,我們不能因此便認為道家說的自然,就等同物理範疇的自然。但大家往往對這個觀念本末倒置,顛倒了。郭象的意思是:一個人能了解老子的所講的「自然」,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就是得道的人。「則內放其身,而外冥於物。」則沒有身體的障礙,沒有身體的觀念了,同外面的世界心物一元了,同外物混合為一了。「與眾玄同,任之而無不至也。」人與萬物,跟樹木、花草、行雲、流水不分彼此,混合為一了,因此放任其自然,一點也不用心,不加後天的心識,那麼道的修養到了。
    「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
    郭象的註解:「天者,自然之謂也。夫為為者不能為,而為自為耳。為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耳。自知耳,不知也,不知也,則知出於不知矣。自為耳,不為也,不為也,則為出於不為矣。為出於不為,故以不為為主。知出於不知,故以不知為宗。是故真人遺知,而知不為而為。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故知稱絕而為名去也。」
    「天者,自然之謂也。夫為為者不能為,而為自為耳。」「夫為為者」,前一個「為」是動詞,后一個「為」是名詞。就是說,宇宙中有一個主宰,宗教家叫它上帝或者玉皇大帝等,道家沒有這些,中國文化從《易經》開始,宗教外衣早就脫掉了,反而是後人把它穿上了。中國文化用現在的觀念講,是相當科學的,既不加宗教的外衣,也沒有哲學的粉刷,直接地、赤裸裸地表達有一個東西,能為宇宙萬有做主宰的「為為者」,「不能為」。實際上,宇宙萬有那個生命的根源是「無為」的,它什麼都不能做。譬如我們看見的物理世界的虛空,它什麼作用都沒有,但是宇宙萬物離開了空間就沒有了生命,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夫為為者不能為」,它沒有主宰,也不是自然,可它是萬物生命的根本。那宇宙萬物一切的生命自生自滅,為什麼呢?「而為自為耳」,它自己本身就構成了一個生命的法則。「而為」這個「為」,具有所為的為,不是能為的為。
    「為知者不能知」,我們人類的智慧高,是了不起,但最後還是空的,因為空,所以無知。最高的智慧到達了無知,「而知自知耳」。人類有思想,能知一切,這個能知一切,不是上帝做主,不是菩薩做主,也不是鬼神做主,是我們生命裡面本有的功能。
    「自知耳,不知也,不知也,則知出於不知矣。」因為我們生命的功能具有無窮無盡的智慧,表面上看起來是無知的。這不像我們現在理解的有知。因為它是無知的,所以無所不知。所以智慧最高處,一無所有。道家這一套思想就是老子的「無為」,發揮為最高的政治哲學,就是帝王領導學。一個坐上面的人,不一定太精明,太有為,即使很精明很有為,也裝起很糊塗,無所為,因為無所為,他下面的人才可以發揮長處。「自為耳,不為也,不為也,則為出於不為矣。」道理都一樣,我們不用再加一層的解釋了。
    「為出於不為」,因為一切萬有的所做所為,它本身是從道體的生命,最高的功能那個無為而來。「故以不為為主」。「知出於不知,故以不知為宗。是故真人遺知,而知不為而為。」得道的人沒有知,無知,一切的感受、感情、知識、思想都空掉了,拋棄了,那無所不知的最高智慧,就發揮出來了。「自然而生,坐忘而得。」要得定,把身體、身心都忘了。「故知稱絕而為名去也。」所以最高的智慧,得道,是絕對的,沒有相對的,一切的名相、名稱,叫它道也好,什麼也好,這些都沾不上。
    郭象註解《大宗師》的文字很美,你看他翻來覆去就這幾個字,但每一層邏輯分析的很清楚。科學化的邏輯思辨而用文學化表達出來,用「為」「知」等幾個字,做了一大段文章,讀起來還很舒服,這是中國文學藝術達到了極高處。當然有時自己讀起來會笑的,什麼為呀知呀,搞些什麼名堂。其實這是有大道理的。現在回到《莊子》原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11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1:08 | 只看該作者

第六篇 大宗師---- 以所知養所不知

以所知養所不知

   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之,以養其知之所不知。
    那麼退一步講,不是退一步講,如果我們了解了人這個生命,是怎樣一個法則,使怎樣有所為的。這就包括兩方面,一個身體生理的,一個精神生理的。譬如疲勞了一定要休息睡覺,睡著了一定要清醒,等於自然界一樣,白天過了一定是黑夜,春天過了一定是秋天。「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之。」換一句話說,我們人求知識,求學問,是莫名其妙地也不知為什麼求,這是一件非常可笑、非常幼稚的事。人類求知識不是真正的為自己,把知識用來搞一些機械什麼的。我們人發明了機械,生活很便利,本來想救世,動機很好,結果呢?相反的都變成殺人的工具了。這個知識有什麼用呢?也就是說,我們人應該把求來的知識,回過來了解自己生命的本來,「父母未生我以前」在哪裡?上帝的外婆是誰?可是人類有了學問,有了知識,沒有做到「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之。」

                  所以我們要把學問知識,用來求生命的那個本來。自己所不知道的,「以其知之所知」,然後迴轉來,「養其知之所不知。」我們現在這個知識所了解的,是生命第二重投影。在這個能思想有知識學問的上面,有一個根本,那個根本還沒有找到,所以我們只曉得用自己生命的第二重投影,第一重的還不知道。如果知道了就叫得道,得道需要高度的學問,高度的智慧。如果我們把那個根本求了出來,求出來是什麼?「不知」,一無所知。有一個「知」存在,就「非道也」。
    我們再看郭象的註解,這是很寶貴的東西,不能輕易把它放棄了: 「人之生也,行雖七尺,而五常必具。故雖區區之身,乃舉天地以奉之。故天地萬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無也。一物不具,則生者無由得生;一理不至,則天年無緣得終。然身之所有者,知或不知也;理之所存者,為或不為也。故知之所知者寡,而身之所有者眾;為之所為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在上者,莫能器之,而求其備焉。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為不敢異。異則偽成矣。偽成則真不喪者,未之有也。或好知不倦,以困其百體,所好不過一枝,而舉根俱弊。斯以其所知而害所不知也。若夫知之盛也,知人之所為者有分,故任而不疆也;知人之所知者有極,故用而不盪也。故所知不以無崖自困,則一體之中,知與不知,相與會,而俱全矣。斯以其所知養所不知也。」
    「人之生也,行雖七尺,而五常必具。故雖區區之身,乃舉天地以奉之。故天地萬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無也。」五常分兩種,物理世界的五常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人倫的五常為仁義禮智信,也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我們這個生命活者雖然「區區」,「區區」形容極小,就那麼七八尺高,幾十斤肉擺在那裡,很渺小,你不要看不去起我們渺小的身體,整個天地都來培養這個生命。沒有空氣、沒有太陽、沒有水、沒有青菜蘿蔔,你就活不下去,宇宙萬物都來「奉」這個區區,所以天地萬物的存在,不可以缺少一件東西。
    「一物不具,則生者無由得生;一理不至,則天年無緣得終。」宇宙萬物少了一樣東西,尤其是日光、空氣、水,增一點或減一點,你的生命就活不下去,這是講物理。「一理不至」這個「理」,是講精神世界。精神的生命與物質是同樣的重要。精神生命有至理,「理」包括了哲學性的,也代表了精神的法則,這是一個代號,整個「理」就是知識所能了解的。我們中國文化講什麼叫儒者呢?「一事不知,儒者之恥」。一件事情不知道,那夠不上稱為知識分子,所以一個知識分子讀書人,能通萬理,無所不知,「一理不至,則天年無緣得終。」修道的人要有高度的智慧,無所不通,有一點不了解,這個生命就做不到長生不老。
    「然身之所有者,知或不知也。」我們身體比什麼都複雜,比宇宙還要複雜。所以,朱文光有一篇文章要出來了,雖然是一篇小文章,卻可以做一個科學上的證明。整個宇宙萬有,先不講唯心只講唯物,拿到我們的腦子裡來,這個宇宙是很渺小的一點。人這個腦子真複雜,有那麼多神經,同電纜一樣。現在科學進步,身體內部可以攝像,心肝脾腎哪一點起了變化,立刻可以看出來。人的思想裡面動念,心就起變化,都可以表現出來。將來科學還會進步,診斷一個人的病體,只要一照像就行了,一看哪個部位顏色不對,就知道了。其實這個原理中國在古代就有了,中醫裡面有,只是沒有那麼科學化。所以道家思想認為,人體裡面的一切,有一部分我們知道,也還有很多的地方我們不知道。
    「理之所存者,為或不為也。」在天地宇宙間,我們的精神生命,有些功能起作用,我們知道,有些沒有起作用的功能,我們還不知道。注意,郭象在東晉之時注的《莊子》,那時就提出了「理」字,到了宋朝的理學家,也用理字。理學家用了人家的東西,拚命罵道家外道,佛家異端。理學家最可憐,等於在東家鄰居借一部份東西,在西家搬一部分傢具,然後自己開了個店面,賣的東西都是別人那裡偷來的。還認為就自己的最對,其他兩家都不對。

    「故知之所知者寡,而身之所有者眾;為之所為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我們人類自認為學問很好,科學也好,哲學也好,我們以知識所了解的,關於身心生命同宇宙的知識只有一點點。而我們身體上的,生命上的功能非常富有,人類所不了解的還相當多。所以各種方法的養生之道,醫藥也好,修道也好,我們做得到的,能達到最高效果的太少了。宇宙間還有許多真理是我們所不知道的,還保存著許多秘密,不是天地有意地保存,是我們知識達不到。
    「在上者,莫能器之。而求其備焉。」因此,沒有辦法把這些秘密變成一個工具,都為我所用。因為理不通嘛,同科學道理是一樣。譬如,牛頓看見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使科學進步了一層,成為了一個科學的大紀元。但我們吃了那麼多蘋果,都變成大便了,怎麼沒有發現蘋果落地中間有一個道理。科學家都跟傻子一樣,經常傻不楞登的,突然靈光一閃,哎呀!中間有個道理,就被他發現了。這同文學家一樣,好詞句也是突然冒來的。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瓦特發明蒸汽機都是一樣。但是,宇宙間的這個「理」,「在上者,莫能器之。」它永遠存在,就是你智慧沒有發現。所以在我們生命里有一個道理,自己發現了可以把生命保存得很長久。「而求其備焉。」但我們想求完備是做不到的。這兩句話兩用的,後來也被政治領導人用作領袖哲學。當領袖的「在上者,莫能器之」,自己什麼都不會,同漢高祖一樣,樣樣都不會,漢高祖會什麼?會喝酒。但漢高祖善於用所有人的長處,結果都變成了他的成功。
    「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為不敢異。」現在西方的科學研究,新的名詞特別多,你把舊的東西找出來,就應用無窮了。這是人類行為學的原則:「人之所知不必同」,譬如,你辦一個工廠要用人,部下的智慧、才能不必要一樣,如果都是一樣了,這個工廠就不好辦了,大家都很聰明,聰明的連一個螺絲釘都上不上去了。所以,「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為不敢異。」但是有個目的,人都要活者,人的智慧都不一樣,有些所作所為可要一樣,人的思想觀念固然不通,要不要吃飯,要不要睡覺,要不要拉大便,都是一樣。「所為不敢異」,必須要相同,統一於其間。
    「異則偽成矣。偽成而真不喪者,未之有也。」人類的目標是共同的,可人類忘記了這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因此社會有虛假,有作偽,有勾心鬥角,人心有各種慾望的不同。所以我們人生後天用的思想,生命的真東西都沒有用到,都用得假東西,假東西用了以後,這個真的生命沒有了,喪失了。大家注意,道家的東西是很圓的喲,下面講的也是最高領導學領導的道理,領袖的道德:誠懇。所以,最高的誠懇是最成功的人。所以,我常常告訴青年同學,你們不要玩花樣,不要玩手段,這一百年來看得清清楚楚,世界文化交流的發達使我們看得更清楚,每一個人玩本事、手段的人,一個高出一個,但一個個搞死了。尤其我們這些老頭子,看看現在年輕人越來越詭,手段越來越高,比我們這些老的更老奸巨滑,你那是「太上老」。將來這個世上什麼人成功呢?一個笨人,一個不玩手段,對人做事非常誠懇的人,這個人成功了。真成功還是誠懇。這是天地的法則。大家看工商界有錢的大老闆,年輕人看看,你們都是博士,結果在他那裡拿十萬塊錢,還聽他的挨罵。所以我說:「世界上的博士都是給『不是』用的,他什麼都不是,格老子有錢,你要聽他的,你有什麼辦法?你說他有什麼本事呢?他有一個本事,他吃苦耐勞誠懇,所以他有錢。你博士又怎麼樣?博士碰上他『不是』,是要比你高一級啊!」世界上的大學校長都要募錢的,哪些校長向誰要錢?向「不是」要錢。「不是」出錢來培養你們這些博士。世界就是這麼一個世界,你看妙不妙!由這個道理你就懂了,最高的成就就是誠懇,不做偽。
    「或好知不倦,以困其百體,所好不過一枝,而舉根俱弊。斯以其所知而害所不知也。」有些人「好知不倦」,同我們這些笨蛋一樣,讀書求知識,有一點不懂拚命去鑽,結果身體搞衰弱了,眼睛帶一千度,頭髮變白了,背也彎下來了,不是花眼就是咳嗽,搞得可憐兮兮的,不過帽子帶上了叫博士,如此而已。你所好的,所了解的,不過這一點,但你「六根」都爛了,身體不健康了,不戴一千度的眼鏡就看不見了,這又有什麼用呢?所以,人類真是可憐,以很小一點的聰明智慧知識,卻害了根本的大知。
    「若夫知之盛也,知人之所為者有分,故任而不疆也;知人之所知者有極,故用而不盪也。」真的智慧,最高的成就是什麼?真知道人生的重點,人生後天的知識、能幹,是「有限公司」,因此體任自然,不去勉強成就。了解人生這一點知識很有限,你不能了解宇宙,你不能了解生命有用呢?因此自己「用而不盪也」。雖然人生在世間作用,但不亂來,自己坦然「我很笨」,因為連自己生命從哪裡來都不知道。
    「故所知不以無崖自困,則一體之中,知與不知,闇相與會,而俱全矣。斯以其所知養所不知也。」我們現有的知識也好,學問也好,太有限,不要以這個自滿,拋棄了這個,對於生命裡面「知與不知」,把現有知識了解了怎樣修道,怎麼懂得知識求來的,那麼達到道的境界,無知,把有為的知識融入無為的境界里去,「闇相與會」,則與道的境界自然冥合了,不用分界限了。
    郭象這一段註解很好,他把《莊子》「以其所知養所不知」這一句話,作了一篇論文,他也是真正的博士了。古代考試與我們不同,所謂考文章,在四書五經中,隨便抓出一句,臨時出題,你就要對這一句進行發揮,來反映出你的思想,才能。隨便抓一點,出一個題目,這是很妙的。郭象這篇文章就是莊子的一句話的發揮,他把哲學,科學,人生,政治,一切道理,在幾句話的短文里發揮完了。郭象相隔莊子有好幾百年,卻把《莊子》了解得如此之透,可以說他是莊子的私淑弟子了。講中國哲學史,研究中國文化的演變史,就要研究註解的年代。如果這些註解不看就溜過去了,就不知道時代文化的演變是怎麼樣的。我們知道,兩晉南北朝對中國文化思想的影響有那麼大,它是受老莊思想的影響。所以兩晉南北朝的清談不是偶然的。就歷史的淵源看來,真正提倡清談,其開創祖師是曹操父子。這是告訴青年同學們,現在這一百多年寫的中國哲學史,都不大靠得住,都還有問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12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1:11 | 只看該作者

第六篇 大宗師---- 人為什麼短命

終其天年而不中道不夭者,是知之盛也。
    莊子提出來人對生命的把握。一個人的生命自己可以作主,可以永遠活下去,並不是那麼短命的。我們人認為自己活了七八十年或一百歲很長壽,在道家看來是很短命很可笑的。中國文化的道家思想認為,人可以活到與「天地同壽,日月同修。」為什麼我們人做不到呢?道家思想同佛家思想幾乎相同,都是我們自己糟蹋的,所以活該早死。有一個道家資料很有意思,喜怒哀樂,思想情緒心理的變化,每動一下減少多少歲,如大發脾氣,一減減了五十年。那個帳一算下來,活了五六十年都已經很了不起了。這是中國道家特有的思想。我常說,不管它準不準確,這種理想,如果你認為是幻想的話,也可以。這種理想對生命的重視,全世界人類文化中,只有中國文化才有,這是中國道家特別的地方。有一個比較相同的,佛經裡面有,但沒有道家思想把人類生命的價值說的那麼堅強。佛經裡面說,人生來就有八萬四千歲,因為人類心壞了,思想越複雜道德就越壞,一百年裡減一歲,人也矮一寸,慢慢矮下來。到了人類知識最進步的末劫時,人類腦袋大,四肢小,人到十二歲就做爸爸了,活到一二十歲就死了。在那個劫數里,草木都可以殺人,空氣都可以殺人。最後人類統統死光,只剩下五百人做人種了。到那時人類就悔過了,做好人做善事,科學文明也廢了,人還是靠勞力規規矩矩做人。那麼人類一百年裡加一歲,人長一寸,一直到八萬四千歲,這麼一個來回叫一劫。這是佛學里關於宇宙生命劫數的一種說法。同道家的說法很接近。為了解釋「而不中道不夭者」,我們用到了佛家的說法,現在還是瞧瞧道家的看法:「彭祖年高八百歲」,算是短命的。莊子在《逍遙遊》里提到:「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秋。」我們認為大椿活了一萬六千歲,道家認為只活了一年而已。
   
雖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莊子講了知與不知的重要,這個綱領先要把握。就是說,人類的知識不算學問,我們有個大學問,無所不知的那個道體,也就是生命的根源。我們作了一輩子人,對生命的根源都不知道,白作了人,很可憐!用莊子說法,是一個假人。了解認識了生命的本源才是真人。後來道家的神仙,得道的人都稱真人。如呂純陽得道了,大家就稱為呂真人。當然我們在座的哪一位姓張的,姓李的,如果將來得道了,就叫張真人,李真人。那麼這個道怎麼來的呢?兩個路線:一是拋棄了你的小聰明,而求那個「無知之知」的大道;另一個路線,把世間的聰明學問都通到了極點,最後歸到「一無所知而無不知」,也就得道了。這是講知的重要。那真知是什麼?在佛學里,印度翻譯過來一個名稱叫般若,《金剛經》又叫《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在般若里有一個實相般若,就是道的智慧,在中國不按智慧來翻,因為意義有不同,實相般若與「知而無知」,其實是一樣。所以,印度文化一進來,同中國文化一配搭,佛學在印度就結束了,同中國文化就融合了。這兩面的東西都一樣,只是表達不同。

    那麼,莊子又講「雖然,有患。」但是,雖然如此,這個道理還有個毛病,理由是「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我們的知識,都是相對而了解的,「有所當而後待」,「當」念成恰當的當,然後才下一個恰當的名詞,做一個恰當的了解,這就是普通的知識。在佛學唯識學看來,就是「比量」。老子也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合,前後相隨。」所以知識就是相對而求出來的一個結論。都是相對比較性的,「比量」而求得,沒有絕對的標準。

    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

    「庸詎知」是莊子文章的口頭語,是當時的土話,相當於「那麼」的意思。莊子是戰國時南方的楚人,南方的楚人不是後世所講的湖南湖北,等於是中原這一地帶的人。後人如蘇東坡等,為了使自己文章漂亮,經常學莊子的文章「庸詎知」,直到宋朝都選用這個使文章轉折的詞,實在沒有什麼道理。「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我們所了解的道,乃至這個天,不論是科學的或形而上的道體等,「非人乎」?都是人為的,假想的。如宗教家說上帝怎麼樣,天堂怎麼樣,那是你的解釋阿!你看這個宗教非常有意思,西方人的天堂同東方人完全兩樣,阿拉伯人的天堂同歐洲人的天堂又不一樣。顏色都不同,神的樣子都不同。中國人的神穿中國服裝,漢朝人解釋的菩薩,穿的是漢朝衣服。你再問有神通的西方人:我前生是哪裡人?他說你是希臘人,或者印度人,但很少說你是湖南人,因為他不曉得有個湖南,他意識境界里沒有這個概念。東方人,中國說看到鬼,看到神什麼的,他也不曉得歐洲什麼樣子,也從不講外國人投生到這裡。這些談天說地的,都是人為,沒有一個知識靠得住的,「吾所謂天之非人乎?」

    「所謂人之非天乎?」在講到政治哲學或哲學思想時,我常常問大家:什麼人是哲學家?鄉下的那些毫無知識的老太婆,一輩子離家沒有超過二十里的範圍,端根板凳坐在門口,看到太陽升起來又落下去,看到牛回來了,看到下雨了,田裡的水漲起來,一輩子也就看那麼個境界,也沒有爬過阿里山,也沒有到過東亞飯店,但是你問她:「老太太,很苦啊。」她回答你一句話:「沒有什麼,命嘛!」認命了就是大哲學家,所有哲學家都不及她。你說政治哲學,中國古代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老百姓只要安居樂業就好了,所有什麼主義什麼思想,都離不開這八個字。這就是哲學,這就是人最起碼的話,它合於最高道德的天理。知識分子所解釋的,宗教家所解釋的,天堂又怎麼樣,你到我這裡來就沒有罪啦,不到我這裡來就有罪啦,這些都是掛羊頭賣狗肉,都靠不住。莊子都給你說明了,最平常的道理,最平常的東西就是最高的真理。真理在什麼地方?在最平凡的地方,平凡就是最高真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13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1:13 | 只看該作者

第六篇 大宗師---- 古之真人

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

    莊子提出,人得了道就是真人。真人有「真知」,那是真智慧。下面莊子又把我們帶入一個神話境界,但卻是真的,把人的生命價值說得很清楚。什麼叫真人呢?三點:「不逆寡,」就是順其自然,一切不貪求。人通常有一個心理,從小孩開始,分糖也好,吃奶也好,都貪多。真正得了道的人,「不逆寡」,「逆」通迎,「寡」就是少,少就少一點,就像剛才講的鄉下老太婆,如果你問她:「你怎麼分得這麼少?怎麼只有這麼一點點?」「命嘛!我的命嘛!少就少吃吧,無所謂!」

    什麼叫「不雄成」?「熊」是英雄,自己覺得了不起:「你看,我比你行吧!所以我就了不起,我就成功。」這是機械心理,用心打主意。得道的人不覺得自己了不起,一切的成功都是自然,他沒有覺得成功與失敗,命嘛,無所謂,就這個樣子。

    「不謨士。」「謨」就是謀,打主意。我們所有的人都打主意,想辦法賺錢,想辦法找門路,乃至想辦法學道,想辦法拜佛,多拜一下我的罪業就少一點,我向上帝禱告一下罪就沒有了。都在那裡打主意,都是做生意的思想,都是自己欺騙自己。

    這三點是人生心理狀況最嚴重的地方。做到了真人,這三點都沒有,人會打主意,真人不打主意;人會覺得自己了不起,真人不覺得了不起;人會貪多無德,不好的地方不住,錢少了不幹,或者你看不起我,我就生氣,這些都是「逆寡」,真人「不逆寡」。這三句話,用現代心理學發揮起來就是三本大著了。古代就只有三點,很簡單。

    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如此的真人,他沒有過錯,縱然有過錯也是無心的。「過而弗悔」還有個觀念,就是過去了就過去了,沒有後悔沒有追戀。人大半的煩惱,就是追悔過去,夢想將來。光在那裡煩惱生氣,不能把握現在。生命只有現在,沒有過去。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有來,你去想它幹什麼?譬如說現在怎麼樣?現在就在這裡看書,很簡單!心中就沒有煩惱,所以「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也有兩個觀念,做人做得很恰當,並沒有覺得你看我做得很好。「當」就是現在,現在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了不起。第二個觀念,在現在的時候,過去不追,未來不妄想,「不自得也」,也不想把現在抓住,現在永遠抓不住的。這就是《金剛經》上講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以真人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已經沒有時間觀念了。我們的心理狀況都在三段里聚會,追想從前,遐想未來,現在把握住不放,生怕它飛掉,其實你越抓得緊它越飛得快,絕對是把握不住的。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也若此。

    真人修養到這個程度,爬高沒有「恐懼症」,不止爬高沒有恐懼症啊,你把他放下千萬丈懸崖,他也沒有覺得掉下去,他沒有高低的概念。到了水裡也淹不死。入火也不覺得熱,燒不了他。生命功能修養到這個境界,就是真人。這些道理講起理論來很難,不過我知道我的太老師真有這個本事。太老師是學禪的,人到了最後,什麼都無所謂,笑一笑。我的老師告訴我一件真實的事,這事距今有八九十年了,有個法國神父來同太老師談道,法國神父帶了一瓶毒藥,等於殺蟲劑之類的,人喝了會死的。太老師說:這東西哪裡會人喝了就死,我看同茶水差不多嘛。法國神父說:先生你不要開玩笑,這東西吃了真會死人的。太老師說:那我喝給你看。就喝下去了,一點事都沒有。太老師是廣西人,後來一直住在四川,有一次太老師夜裡從成都回新都的家,出城要經過北門的泗馬橋。就是司馬相如講的「不坐泗馬高駒,誓不過此橋」的那個駟馬橋。太老師夜裡回家,一手拿念珠一邊走路,也不知他念佛不念佛,結果在河裡走了一夜。早上有人在船上,看見有一個人的頭在水裡轉,連忙把太老師弄起來,問「老先生怎麼在這裡?」「我回家」,「你怎麼在水裡?」「我在走路。」太老師入水,一切都忘掉了。「是知之能等假於道也若此。」「假」通遐。他的心境界已經達到了無量無邊,大而無外,小耳無內,他把身體已經忘掉了,一切知覺感覺,已經同他毫不相干了,這就是真人。這是莊子描寫由心理轉化到這個境界,這是要實證的。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不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

    得道的真人夜睡無夢,睡了就睡了,醒了就醒了。醒來呢?也不做夢。我們一般人睡覺,眼睛閉著有一個境界叫夢。我們現在認為醒了,也在做夢,白天是張開眼睛在做夢。白天的夢有悲歡喜樂,夜裡的夢也是悲歡喜樂。真人「其寢不夢,其覺不憂」,白天夜裡都無夢,就那麼坦然。「其食不甘」,真人吃東西無所謂,吃什麼都可以,沒有覺得這個是苦的,那個是甜的,沒有貪慾,吃一點點飽了就行了,食慾沒有了。這個食慾很嚴重喲!還有食慾的存在,氣脈是不會通的。「其息深深。」這個「深深」,不要搞錯了,不是深到丹田。不要認為小腹下面是丹田,那是大腸裝的大便小便,你把那裡守著幹什麼?搞久了以後,不是大便秘結就是血崩。為什麼在小肚上搞?道也不在小肚子上,小肚子在豬肉攤上買一個很便宜呀。這個「深深」,是深到無底,不是在身體上搞的,當然身體有感覺。莊子前面也講過,真人呼吸每一次來,都達到腳底心腳指頭,這是自然的。

    「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息」不是鼻子的呼吸,鼻子一來一往呼吸,在一呼一吸中間,有一段很短的時間,普通人很短,有定力的人長一點,好像沒有呼吸,停止了呼吸,那才是真「息」,那是呼吸的功能,最初的能。真人不靠鼻子的呼吸,他自然地呼吸,在呼吸往來間,那個保留的元氣,那股「息」,每一次都到達腳底下。普通人呼吸是靠肺部的。

    這些是描寫真人的外表。這樣的人,慢慢地有資格做「大宗師」了。即使修養到達這個境界,還不完全夠做「大宗師」喲。那麼中國道家,後世就把這樣的人叫做仙。仙分神仙、天仙、地仙、人仙、鬼仙五等,如薛道光注《悟真篇》所云:「仙有數等,陰神至靈而無形者,鬼仙也。處世無疾而壽者,人仙也。飛空走霧,不餓不渴,寒暑不侵,遨遊海島,長生不死者,地仙也。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步日月無影,入金石無礙,變化無窮,隱顯莫測,或老或少,至聖如神,鬼神莫能知, 蓍龜莫能測者,天仙也。陰真君曰:若能絕嗜欲,修胎息,存神入定,脫殼投胎,托陰陽化生而不壞者,可為下品鬼仙也。若受三甲符籙、正一盟威、上清三洞妙法及劍術屍解之法而得道者,皆為『南宮』列仙。在諸洞府修真得道,乃中品仙也。若修金丹大葯成道,或脫殼或沖舉者,乃無上九極上品也。」鬼仙,死了以後精靈不散,最低級。人仙,人中之仙,有定力,心境很開闊。人如果修養到「真人之息以踵」,達到「晝夜長明,夜睡無夢,心存日月」,就是地仙之份。所以道書上描寫中國有些老祖宗得了道,到了八九十歲還「行及奔馬」,因為他身體輕靈,看他走路好像沒有舉步似的,但始終與飛奔的馬並排,這也是地仙之份。其後依次是天仙,大羅金仙。大羅金仙師佛家講的大阿羅漢境界。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屈服者」,一個心中有煩惱,我們每一個人活著都很屈服,也就是活得很窩囊很委屈,為什麼?因為心裡都有股煩惱壓在裡面,無法給人家講。「嗌言若哇」,有時候講話,象我們去找人求人,尤其向別人借錢時:「不好意思,嗯,嗯……」講了半天,反正是嗯不出來。了解的人就說:「要多少錢你講嘛,我拿給你,不要羅嗦了。」所以我們人活在世上,講話都沒有痛快過。如果是兒子向父母要錢,那很自然,那是睡著要;太太向先生要錢,那是站著要;父母老了向兒女要錢,那就要跪著要,那就是「其嗌言若哇」,都很可憐!所以人生都要屈服。「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這是名言。物質文明越發達,人在世間的知識越多,本事越大,慾望就越大,但是,「其天機淺」,越來越違反自然,離道就越來越遠了。

    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悠然而往,悠然而來而已矣。

    「說」通悅。上古得道的人,他沒有覺得活得很痛快,也沒有討厭死。死也無所謂,活著也無所謂,這兩樣他看成一樣。所以上古真人生死不存在於心中,就已經把生死的問題了了。為什麼呢?我們的老祖宗,也不用去打坐做功夫了生死。如大禹王就講過:「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活者是住旅館,在這裡玩玩,死了就回家休息。孔子在《易經·繫辭》中也講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明白了白天黑夜的道理,就知道了生死。我們的生命就同夜荷花相似,只是相反,夜荷花是夜裡開放白天收攏來,我們的生命是白天開放夜裡睡覺。所以生死不過如此。

    上古得道的真人,「其出」,生命的用,「不訢」,沒有高興生命的用。當堯舜禹也沒有什麼高興,當周公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什麼留名萬古,封侯拜相,乃至為帝王,有所成就,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其入不距;」也沒有覺得「唉呀,我同外界有距離了。」「我的知名度不夠了,他看到我都不同我打招呼了。」真人都沒有這些感覺,你恭維他也好,罵他也好,與他沒有關係。「悠然而往,悠然而來」,生命活者很舒服,很悠然,如此而已。就是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種味道。我們年青時讀書很調皮,我有個同學與我坐在一起,他讀到這裡告訴我:「嘿,我才發現陶淵明是斜眼,不信?你看他的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看的方向不對,一定是斜眼睛。」好調皮,可是也好聰明!這個同學這麼一講,另一個同學說:「你搞錯了,陶淵明不是斜眼睛,是歪脖子。」這些同學都很調皮,小太保一個,當然,我也是其中之一。人生「悠然而來,悠然而往。」生命活著就活著,也沒有什麼厭惡,也沒有什麼煩惱,過一天算一天,到死的時候很自然就走了,那多好!像很多人臨死的時候,又上氧氣又翻來覆去地心有不甘,何必那麼痛苦呢?那麼痛苦,不幹!所以我常說,像我們,多活一天,還是利息,賺來的,算不定晚上這個鞋子衣服一脫,明天早上就不屬於你的了,屬於哪些地攤當鋪啊,再不然屬於哪個垃圾桶啦,那都不知道。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

    這就是人生活著的價值。一切的作為,也不追究它最初的動機怎麼樣。譬如,「這傢伙找我不知打什麼主意?」你管他打什麼主意,他來找你就是主意。你有的就給他嘛,很簡單。或者,「不知道他來是什麼意思?」他來就是意思嘛。一切的作為,也不要追求結果是什麼。人如果忘記了無始無終時空觀念,只對現有的生命,悠然而受之。天冷了就穿衣服,天熱了就脫衣服,「受而喜之」,如果人真修養到這個境界,就把整個人生看成一個「遊戲三昧」了,「忘了復之;」「復」就是恢復,我們忘掉了生命中的什麼?我們把一個嬰兒抱在手上,你罵他兩句,算不定他笑了,他以為你逗他笑。可惜,我們當嬰兒時那個本有的境界,長大后被後天的情識污染了。如果忘掉了後天的情識,去掉了後天的污染,就恢復到嬰兒哪個無所為的境界了。「是之謂不以心捐道,」這就叫不用心去求道。為什麼用「捐」呢?「捐」就是減少。我們打坐求空,空是一個方法,是叫你減掉。教你念佛念咒子,那是加法。佛法叫你「不增不減」,不要去加,也不要去減。但普通人都是「以心捐道」,以減法來。你有心去空,認為這是修道,不對了,有心修道不是道,「捐道」不對。「不以人助天。」不以人為的方法去幫助自己的天機自然,所以要讓其自然。自然在哪裡?莊子告訴我們,就是現在,只有當下一個。後來禪宗把它濃縮了:「當下即是」,就是只有現在。生命就在現在這一下,當下即是,這樣就是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顙頯;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

    一個人修養到這一步,「其心志,」他的心中沒有煩惱沒有妄想,精神專一。「其容寂」,你看他外表的容貌,好像很安靜,內心的修養慢慢地影響他的外表,很清靜,就是我們講神仙菩薩那個樣子。「其顙頯;」他的額頭髮亮,有光,很充滿。那這樣的人,你說那不是像一個木頭人嗎?他有沒有情感變化呢?他有情感變化。「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換句話說,就是《論語》上描述孔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看起來很莊嚴很威嚴,但同他一接觸一交談,好像如坐春風中,很舒服很溫和。他情感的變化,不是喜怒無常,是很有常規,同春夏秋冬一樣,反映得很自然,也就是很近人情。一個有道的人,其內外作為都很近人情,不是不近人情的。如果一個修道的人怪裡怪氣,那已經是神經了,不是修道。修道的人非常平凡,很近人情。「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他在世上處於萬物之間,非常恰當相宜,但你研究不出來他用什麼方法。他作人處事相當高明,當時你看不出來,事後一看,恰到好處,恰如其份,恰到其所。這是真人的境界。

    「大宗師」以我們的觀念來講,先要有出世的成就,也就是普通觀念的得道了。上一次講過了「內聖」,得道的人的功夫、境界,「內聖」以後才能「外王」,並不是說得了道的人同外界沒有關係。只有真正得道了,才是聖人,才夠得上「大宗師」,然後才如何入世去行用世之道。用世同莊子的《外篇》《雜篇》有很大關係。《莊子》這本書代表了道家的思想,普通稱為老莊,又稱黃老之道,包括了兵家、法家等,乃至諸子百家的淵源都出自黃老。在黃老的立場看,儒家也出自黃老。這個「老」不單指老子《道德經》,它包括了中國文化全部的「道」。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上天下大亂的時代,撥亂反正都全靠道家,在治平之時才是儒家。一般學者研究認為,孔孟之道是秦漢以後被帝王們所利用,作為統治的一種的權術。表面上看這些學者們的講話,有一種過分的要求。事實上,秦漢以後的儒家,唯一的辦法,謀生的本事就是做官。這個做官影響了中國三千年的教育,這三千年的教育是非常有問題的教育。這種教育形成了一個民族觀念:首先是重男輕女,因此每一個人都希望生一個兒子,然後再「望子成龍」,有什麼辦法可以「望子成龍」呢?唯一的方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可以做官,做官可以發財,這是連帶著一串的觀念來的。在座諸位,包括我們在內,思想里儘管有忠君愛國等大帽子大口號,事實上歸根結底,最初開始讀書還是想做官,陞官發財。儒家是如此。在歷史上真正不同的人物是道家,道家並不一定就是打坐修道,它包括了中國文化天文地理等。這些道家撥亂反正用的許多東西是什麼呢?一部影響最大的書就是《莊子》,大家平時都忽視了這一點。後來所謂謀國之道,乃至軍事思想謀略思想等,都出於《莊子》,下面就是莊子講的外用之學,他首先以軍事哲學作基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14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1:18 | 只看該作者

第六篇 大宗師---- 道家好談兵

故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

    第一句話,就涉及到中國文化史上一個很嚴重的觀點。莊子提出來,所謂「大宗師」,得道的人,假使他出世,要對歷史對國家天下有所貢獻,首先要懂得用兵的道理。在中國文化史上,歷代喜歡談兵論兵的,是道家的人,所以軍事謀略學的思想都出於道家,尤其後代所標榜的神仙,沒有不喜歡談兵的。如道家的代表作《淮南子》、《抱擈子》,幾乎所有道家的大著作後面都附有兵法,乃至政治權術的那一套東西。因此歷朝的變更與用兵之道,甚至政治策略的變動,跟道家都有密切關係。從文化史上看起來,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唯有代表儒家的孔孟之道,反倒不喜歡談兵,甚至避免談兵。

    我們看到的《莊子》,他這裡就乾脆提出:「故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把別人的國家亡了,不論是侵略也好,弔民伐罪也罷,亡了別人的國家,別人還要感謝。這很難了,歷史上幾乎沒有做到的。在中國上古時候往往有,歷史上所標榜的,事實究竟如何不知道,後人有很多的懷疑,如「湯武革命」就是這樣。為什麼得道的人用兵會做到如此呢?因為「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這些文字看起來是順的,其觀念、邏輯都是相反的。就是說,得道的聖人用兵,雖然亡了別人的國家,而被亡國家的人民個個愛戴,個個擁護,因為他的用心,不是為了私慾為個人的利益,也不是為了強權佔領侵略別人,是為萬民造利益,用現在的話講,是為人民造福利。這種福利不是現在福利的觀念,是「利澤施乎萬世」。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尤其是青年同學要注意。

    談中國文化,剛才我們批評讀書人都喜歡做官。像我們小的時候,必須背《朱柏廬治家格言》,甚至每個國民都要讀的。其中有一句格言:「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我們這一輩子都深受這個格言的影響。中國過去讀書人做官,制定任何一個政治上的方略,實施任何一個政治上的舉動,都不可避免的有一個很嚴重的觀念,自己這個政策出來,是否有百年以上的效果,尤其是國家大政,那是百年大計,不是只顧目前的。還有一個很嚴重的觀念,在個人的方面,要使自己後世的子孫能抬起頭來。如果做了在歷史上有污點的事情,後世的子孫永遠無法抬頭。譬如按一般的觀念來說,是非暫且不管,一般認為岳飛是忠臣,秦檜是奸臣,在清朝時,一個姓秦的詩人到杭州西湖岳王廟去時,做了一句名詩:「我到杭州愧姓秦」。這種思想觀念哪裡來的?就是中國幾千年來文化的習慣,「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這兩種觀念在今天,在整個中華民族思想裡面,好像非常淡了。這是我們民族的悲哀或恥辱,這是一個大問題,值得我們去檢討。今天,我們講復興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究竟是什麼?這些都是問題。

    莊子講聖人亡了別人的國家而不失人心,因為他「利澤施乎萬世」,不止百年喲!是千秋萬代都值得仰慕的。「不為愛人,」並不單是叫一點口號來仁慈愛人,也不只是只愛當時的人,或某一地區的人,聖人仁慈愛人不為時間空間所限制。這就是「聖人之用兵,亡國而不失人心」的一個總結論。

    故樂通物,非聖人也。有親,非仁也;天時,非賢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余、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聖人得道以後,由出世的真人做入世的事業,如果只限於樂於通達人情物理,這樣也不夠聖人的資格,所以聖人不止了解人情物理,還有更進一步的通達。下面一條條分析「內聖外王」的成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15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1:23 | 只看該作者

第六篇 大宗師---- 仁愛無私

仁愛無私

    「有親,非仁也;」這同儒家講仁義道德的仁的意思並不相反,只是道家思想的仁的範圍更大。所謂真正的仁,「有親」,還帶有一點私情,就已經夠不上仁了,因為已經帶了私心了。大家知道,「親」與「仁」是有差別的。中國文化動輒以孔孟儒家思想為代表,儒家講的仁,等於佛家講慈悲,基督教講博愛,都有相同之處,不過解釋說法各有不同。在歷史上,宋明理學通佛家思想有一個爭論,理學家認為,佛家講慈悲並不錯,儒家的仁也講慈悲,但這是有範圍的愛,先是「親親」,「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先把我的小孩照顧好以後,我有力量再去愛社會上的其他孩子。把我的父母養好之後,再把我的愛心擴大,再去養社會上其他的老人。但佛家講慈悲平等,愛一切眾生,眾生有那麼多,怎麼愛?所以宋明理學家認為,佛家講的慈悲陳義太高,統統是空洞的口號。理學家們提出一個問題,假如孔子同釋迦佛站在河邊,兩個人的媽媽都掉到河裡了,請問,釋迦佛是先救你的媽媽,還是先救孔子的媽媽?如先救你的媽媽,后救孔子的媽媽,這就不夠慈悲了!因為眾生平等,你媽媽我媽媽都是媽媽啊,你不能分別啊!我們儒家不同,孔子是毫不客氣地先救了自己的媽媽,再來救你的媽媽。儒家有一個程序,所謂「親親」,「親」我的「親」,愛心先對我的親人,再把我的私心擴大,擴大的私心就叫公了,「仁民」,再愛別人,愛社會,把人類都愛好了,「愛物」,然後才愛萬物。「親親,仁民,愛物」,這是儒家行仁道的三個程序、步驟。莊子在這是沒有批判儒家,但下了一個註解:「有親,非仁也。」仁慈是愛天下,沒有私心,有所親,有所偏愛,已經不是仁的最高目的了。如果是聖人大宗師,愛是普遍的,就像下雨一樣,並不是雨對青菜蘿蔔少下,或者對高麗參當歸這些補品就多下,沒有這回事,是普愛的。
    「天時,非賢也;」這等於是對春秋戰國時儒家的批判。對不起啊,我講《孟子》時,一定替孟子辯護,現在講《莊子》,我就站在莊子的立場上來講。儒家所謂的聖賢之道,如孔子在《論語》中講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賢者之道,非其時,社會不對,不出來。莊子就提出來,真正的聖賢沒有為己的,不論天時合與不合都要出來,這才是真正的聖賢之道。但是莊子又回過來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16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1:24 | 只看該作者

第六篇 大宗師---- 進退存亡之道

進退存亡之道

    「利害不通,非君子也;」這也是批判儒家。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儒家有時候有利害不通之處,很多讀死書的儒家人物都有這個味道。莊子在那兩個時代也見過很多,所以他認為這一班知識分子,不通利害的關鍵,沒有得道。道家講的「通」利害,怎麼「通」呢?所以歷史上有文化的爭辨:儒家所標榜的是見危受命,時代越艱苦,我越要站出來,中流砥柱,倒挽狂瀾,救社會救國家救天下。表面上看起來氣派很大,但是時代狂瀾不可倒挽,中流是很難的,抵不住的。除了讓別人承認,在歷史上留名之外,對社會沒有貢獻,對國家沒有裨益。但在歷史上,儒家真正做到見危受命的人物並不太多,不得已的倒很多。道家不走見危受命這個路線,多半走隱士的路線。道家思想的基本態度,始終是走「因應」的路子,順其自然。一個時代形成了一個趨勢,挽不回來,所謂「江河東流不回頭」,不可能把歷史拉回來。道家思想是講先知,一件事從它的前因,知道它一定的後果。如石門水庫放水時,沒有辦法把水勢挽回,但計算到水流到某一地段時,輕輕開好一條水溝,就可以把水流疏散。這就是現在流行道家的太極拳原理,四兩撥千斤的道理,也就是軍事謀略,以寡擊眾的要點。所以中國歷史上,出來因應時勢,撥亂反正,都是道家的人物。所以救世之道,必須要通利害的,「不通利害,非君子也」。

    站在道家立場上看儒家是那麼窩囊。事實上,話不能那麼講,這僅是普通一般所了解的。我們回過來看孔子在《易經》上的思想,真正研究孔子,不能用四書五經作代表。四書中足以代表孔子思想的書,一部《論語》而已,而且《論語》中又有十分之二的內容是關於孔子學生的。要研究孔子真正的思想,就要看《易經》的「十翼」,此外還有《春秋》這部書,只有深通《春秋》,才可以了解孔子。所以孔子自己也講:「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後來司馬遷著《史記》,仿照孔子講了兩句話:「藏之於名山,傳之於其人。」這是非常傲慢的話,把當時的人都罵了,他等於說:「你們都看不懂我的書,翻都不用翻,只有把它藏起來,將來會有聰明人看得懂。」所以有人稱《史記》是漢代的謗書。實際不止是漢代的謗書,是對歷史嚴厲批評的一部謗書。但是漢朝很偉大,沒有把《史記》毀了。也可以說是司馬遷很偉大,他算定了你們讀不懂他的書,不會毀的。《史記》很難讀懂,司馬遷寫一篇傳記講某一個人,講他好的一面都好,很少看得出壞的一面。那這個人都好嗎?不是,壞的一面,要在同他有關係的人的傳記中,才看得出來。所以要研究一個人,必須要把那個時代都讀遍。《史記》就是仿《春秋》的道理,但不是都一樣。《春秋》這部書怎麼了解呢?孔子講「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將來你們要真正了解我,就要懂得《春秋》,將來你們要罵我,也要把《春秋》研究通了,才夠資格罵我。《春秋》就是大謀略,《春秋》就是大兵法,所以孔子講「罪我者春秋」的道理就在這裡。像我們小的時候,老一輩按舊式的教育,年輕人絕對不看《春秋》、《戰國策》、《三國演義》,看了以後要學壞。我們為什麼引用這些呢?孔子著《春秋》、刪《易經》,強調「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一個人要懂得進退存亡之道,必須要懂利害關係,如果不懂進退存亡之道,「非君子也」,這同道家的觀念完全一樣。歷史上標榜的聖人君子,我們用學歷上的等級打個比方,聖人等於是博士,君子稍差一點,等於是碩士,更差一點的,等於是大學畢業的學士。

    「行名失已,非士也;」歷史上有許多人為了好名,求名,而忘掉了自己,這夠不上一個知識分子。所以我常對青年同學講,關於名利這兩個概念,我們不得不服日本明治維新大臣伊藤博文的兩句名言:「濟利應濟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這話充分表達了中國文化中儒家的思想。如果只知為個人一己之名,「行名失己,非士也」,夠不上一個知識分子。講到這裡,我們又要引用司馬遷的思想,我常常說,《史記》不是歷史,是歷史哲學,尤其《史記》的學問,長處不在於劉邦項羽,而在「八書」,如《天官書》關於天文,《平準書》關於財政等思想最重要,其次是《伯夷叔齊列傳》中「烈士徇名,誇者死權,眾庶馮生」。這三句話就是人生哲學,這是三篇大論文,包含了很多思想。「烈士徇名」,你不要看到這個「烈士」就想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那你就不要研究中國文化了。現在的烈士這一說法是套用古文的,古文的烈士相當於現在觀念的英雄,時代不同觀念不同。世界上的英雄為了成名成功,不惜自己的生命,像賭錢一樣,最後把命都押上來做賭注,這才夠得上一個英雄。「誇者死權」,「誇者」就是狂人,或者說有神經質的人,如近代的希特勒,墨索里尼等講獨裁的人,他們喜歡控制人,喜歡抓權,為了權力的慾望,可以把命賭上。換句話說,你們要不要成名?要不要權力?要成名就要押上一生去賭,用命去做賭注;要權力不是等來的,是要拿命去拼,那命去換的,這樣的話,算不定最後你會當英雄當帝王。「眾庶馮生」,一般老百姓,象我們這些普通人,只要吃得飽穿得暖,少一點麻煩,能好好活下去就行了。「烈士徇名」就是「行名失己」,莊子批評「非士也」,這不夠一個知識分子。

    「亡身不真,非役人也。」這就是莊子做的結論。大家不要被莊子的話所騙,道家的話同佛家的話一樣,往往象一個珠子在盤子里滾,它四面八方都不著邊際的,什麼是「役人」? 替別人服務的稱為役,「役人」是領導別人。「役人」的道理,人差不多只有兩種人,要麼我聽你的,要麼你聽我的。不論是家庭中的夫婦,還是社會上的朋友,都是這樣。你不肯不聽我的,我也不會聽你的,這就不好辦了。所以古人講,一個人「不受命,不能令,廢人也」,一個人不肯接受別人的命令,又不能發布命令讓別人服從你,那這個人是廢人沒有用。照這個觀念,人只有不是你聽我的,就是我聽你的,沒有中間路線可走。那麼,人要如何「役人」呢?如何做一個真正的領導人呢?莊子的結論,要「亡身真」,就是無我,連我都沒有了。這一條命都不要了。真做到無身,無我,才可以做一個領導人,這個結論把前面都總結了。那怎樣才能做到無我呢?《大宗師》上面所講的,得道的人,才可以真做到無我。因此莊子下面提出了一些人做標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17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1:24 | 只看該作者

第六篇 大宗師---- 隱士與歷史文化

隱士與歷史文化

    「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余、紀他、申徒狄。」這些人我們就不一一介紹了,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所標榜的高人,隱士,是被列入《隱士傳》《高士傳》里的人。說到隱士,大家注意,研究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化史的要特別注意,中國幾千年影響最大的是什麼人?還不是孔孟,還不是老莊,是隱士。好像我看近百年來的著作,都對這一點沒有講清楚。有一個同學拿我這個觀念作博士論文,寫了六年還沒有寫完,因為資料找不全,很痛苦!何以證明隱士思想對中國文化那麼重要?我們正史上從三代以下,所謂唐堯讓位許由,從這些歷史故事一路找下去,都可以找到。
    相傳歷史上的隱士,在三代之際,便有許由、巢父、卞隨、務光等人,這些人物,大多都是「視富貴如浮雲」,所謂:敝履功名,薄視帝王而不為的角色,同時,又說他們的學問、人品,都是有超人的成就。正因為他們浮雲富貴,敝履功名,所謂「天子不能臣,諸侯不能友」,因此使我們歷史上所推崇的聖帝明王,如堯、舜、禹、湯等人,都為之禮敬景仰有加;換言之,凡是上古的聖帝明王,無論為政為人,最顧忌的,便是隱士們的清議和輕視。尤其在野的知識分子,和民間的心理,對於隱士們態度的向背,非常重視。到了秦漢以後,司馬遷作《史記》,特別點處隱士一環的重要,把他和謙讓的高風合在一起,指出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化人高尚其志的另一面目。因此他寫世家,便以《吳太伯世家》作點題;他寫列傳,便以《伯夷列傳》作點題,尤其他在《伯夷列傳》中,借題發揮,大發其歷史哲學與人生、世事哲學的議論,比他的自序,還要進一層,深刻透露出文化哲學的觀點,強調隱士思想的背景,與其崇高的價值。
    歷史上有名的故事,如漢高祖時代的商山四皓。所謂皓是頭髮都白了的老頭子。從秦始皇時候就當隱士不出來的四個老頭子,學問很好,名氣很大,道德很高,可是不出來。到了漢高祖的時候,年紀很大,鬚髮都白了,被尊為四老。漢高祖當了皇帝,禮請他們出來,他們不答應,後來劉邦要立太子傳位時,宮中發生了一個大問題,漢高祖想把呂后所生的孝惠帝——當時的太子廢掉,改立他所喜歡的戚姬所生的兒子——如意為太子,幾乎成了事實,結果呂后問計於張良,張良就告訴呂后,除非孝惠帝——當時的太子把商山四皓請來,漢高祖就不敢廢太子了。呂後果然叫孝惠帝以卑辭厚禮把商山四皓請來為上賓。漢高祖見到了這個情形,就告訴戚姬,太子黨羽已成,連自己請不到的商山四皓都請來了,改立如意為太子的事免談了。以漢高祖這樣的英雄人物,卻被四個老頭子擺布了一下。為什麼呢?難道以他流氓的態度,還真怕這幾個老頭子武功高嗎?這就是中國文化中,隱士思想佔了最大力量。一直到近代袁世凱想由總統變成皇帝,也是受過這種影響的。在那個時代,也有類似的「商山四皓」,如南通的張狀元,開始當袁世凱老師,後來袁世凱要當皇帝,他是不同意的,當然中間的過程還有很多,所以隱士的思想在中國歷史政權上,勉強等於在西方政治哲學中就是不同意主義,既不反對,又不贊成,就站在旁邊看,按西方民主政治的講法,我這一票不投,有保留權。在西方民主政治中,不同意主義的主張,保留這一票,乃至這一票最終成為有決定權的一票。真是太嚴重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18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1:25 | 只看該作者

第六篇 大宗師---- 失節夷齊

中國隱士思想在歷代都起了這個作用,歷代帝王都怕這一面。滿清入關以後,康熙想盡辦法想把這一部分人收羅起來。在康熙到乾隆這一百年間,在科舉中特別開了一個「博學鴻詞科」,對於前明不願投降的遺老們,特別恩准,馬馬虎虎,只要報個名,形式上考一下,就給與很好的官位,結果有很多人,在這種誘惑上動搖了,而進了「博學鴻祠科」。有些隱士不同意滿清的,最後都被康熙乾隆挖出來了,所以當時鬧了很多笑話。其中一些,是非常尖刻的諷刺,但是曾留下幾首諷刺的名詩:「一隊夷齊下首陽,幾年觀望好凄涼。早知薇蕨終難飽,悔殺無端諫武王。」後來又開第二次「博學鴻祠科」,再收羅第一次未收羅到的人,因為許多人看見第一批「博學鴻祠科」的人,都有很好的官位,自己就更忍不住了。第二次去的人更多,考場的位置都滿了,後去的被推到門外去,就有人更吟詩挖苦了:「失節夷齊下首陽,院門推出更凄涼。從今決計還山去,薇蕨哪堪已吃光。」描寫當時明朝的隱士,本來是想做白衣的伯夷叔齊,不投降,結果是「一隊夷齊」還不止一個兩個,都投降了,因為首陽山上的菜根都吃光了,把這些人挖苦得很厲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19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1:26 | 只看該作者

第六篇 大宗師---- 隱痛詩人 吳梅村

康熙時代,針對這一批想當高士的學者文人,也想同伯夷叔齊一樣,如在文學上有名的詩人吳梅村,屢次被清政府徵召,都堅持不肯投降,清政府挾持其老母威脅他,逼得他沒有辦法只好出來。當然吳梅村有他的理由,媽媽年紀大了,如果媽媽不在,可以當忠臣。要當忠臣很賠本的,要拚命的。因此吳梅村一生非常痛苦,所以他的詩有:「浮生所欠唯一死,人世無由識九還。」吳梅村因為名氣太大,他在應召進京的時候,當時江浙一帶的學者都來送他,開了一個號稱「千人會」為他餞行。這也是清政府發動的,吳梅村出來投降了,這對吳梅村來講,比戴手銬腳鐐都難受。有一個青年,沒有參加這次集會,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到這個宴會中去給吳梅村。吳梅村坐在首席上打開來一看,臉色都變了。旁邊的人覺得奇怪,看了這封信以後,大家的臉色也變了。原來這封信上寫了這麼一首詩:「千人石上千人坐,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語婁東吳學士,兩朝天子一朝臣。」所有在座的人全被罵了。還不要宣布散會,在座的人就一個一個溜走了。這年青人了不起!這代表了中國文化精神。所以中國文化精神中,隱士派不同意主意的思想,始終在這個民族,這個國家中起很大作用。為大政的人,對這個道理一定要了解。

    前面講到的狐不諧、務光、伯夷、叔齊這些人,在歷史上稱為高士,但在正統道家思想看來,還是屬於沒有出息的,把自己這一條命陪進去以後,既不能救國家救天下,又不能成就自己的道業。現在莊子提到:「是役人之役,」就是跟著人家轉。等於講,人家放火時,他願意不放火,可他站在火光旁邊拚命地叫,這個叫有什麼用呢?真是莫名其妙。「適人之適,」人家在忙時,他也在跟著在旁邊忙,你畢竟進來參加忙也好,他又不參加,搞得不倫不類的。「而不自適其適者也。」他對自己的人生應該怎樣安排都不懂。莊子在這裡,把歷史上的高士們批評得一錢不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20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1:27 | 只看該作者

第六篇 大宗師---- 高士嚴子陵

這裡特彆強調一點,莊子講入世的「大宗師」的思想,為了說明「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這個道理,我們可以提出東漢時的嚴子陵來加以發揮。嚴子陵的少年同學漢光武劉秀當了皇帝,他不同意也不反對,研究歷史就要在這些地方著眼。我們知道,漢光武劉秀的好處比漢高祖劉邦多。伏波將軍馬援,開始是反對劉秀的將領,有次因某件事,作為代表來看漢光武。當時漢光武統一了中國,只有隴西和四川沒有統一。馬援與劉秀一見面,兩人談得很投機,馬援回到隴西,老闆隗囂問他:劉秀與他的祖先劉邦相比怎麼樣?馬援講:劉邦豁達大度,氣魄很夠,人很豪爽,這一點兩人不相上下,很難比。不過有幾點不同:第一點,劉邦不喜歡讀書喜歡罵人,劉秀喜歡讀書不喜歡罵人,而且學問很好,很有辯才;第二點,劉邦愛喝酒,劉秀不喜歡喝酒。隗囂說:照你這麼講,劉秀看來比漢高祖還要高明啊。馬援本來要講劉秀比漢高祖還要高明,做人家的部下,只好這麼講,所以馬援之所以是馬援,多會講話!了不起!劉秀的好處很多,歷代帝王都殺戮功臣,漢高祖就殺戮過很多功臣。但劉秀在一統天下以後,沒有殺戮過一個功臣。但是嚴子陵為什麼還有許多不同意他的地方?自有他的道理。嚴子陵也許是一個在當時局勢中,不作第二人想的人物。但是他也深知劉秀不簡單,這個位置已屬於劉秀的,他就悠遊方外,再也不想鑽進圈套了。因此他就反披羊裘,垂釣在浙江桐廬的富春江上。從這裡可以看出,嚴子陵好像得了莊子的秘訣一樣,所以他不姓嚴姓庄,應叫莊子陵。歷史就是人生,把歷史讀通了,我們才懂得怎麼做人。不要弄得像現在大學的史學系一樣,自己好像比歷史還高明,然後去分析歷史批判歷史,結果你不是歷史,你是書獃子。現在研究歷史同我們過去不同,我們過去研究歷史,是使自己懂得如何作人做事,現在不然,現在是比歷史都還要高。所以研究嚴子陵,要懂得研究歷史的困難。

    劉秀作了皇帝之後,唯獨懷念這位同學,下命令在天下查訪,希望他來見一見。有人報告,在浙江桐廬的富春江上,有一個反穿皮袍垂釣的人。現在街上最時髦的是把皮袍反過來穿,在漢朝卻是很怪的,皮袍應該穿在裡面的。古代穿皮袍是有學問的,官人與百姓穿皮袍是有區別的,官人不敢把穿的皮袍露出來,外面要套一層粗布,表示謙虛。雖然是做假,但這假的後面有中國文化,痛惡你奢侈,拿富貴來驕人。但皮袍多貴啊,相當於現在好幾千美元,又要用粗布蓋住,又要表示裡面有皮袍,那就把皮袍邊上的毛,露出來一點點。老百姓卻不敢這樣,皮袍要短一點,蓋在裡面不能露出來。過去有功名有地位的人才可以穿長袍,所以讀書人有了功名回鄉叫紳士,紳,就是衣服前面後面都快要蓋攏腳了。老百姓冬天穿皮袍,不能超過膝蓋以下,這都是文化的故事,不講的話,我們死後你們不知道了,都認為千古以來皮袍是反著穿的,那就不是中國文化了。反穿皮袍這事一上報,漢光武一想,這一定是嚴子陵。就把他接到京城裡,但嚴子陵還是不願意做官。漢光武說,你不要以為我當了皇帝,如今見面還是同學,今夜還是像當年同學時一樣,睡在一起,好聊聊天,嚴子陵還是那樣壞睡相,腿壓在皇帝的肚子上,似乎又目無天子。所以有太史公發現「客星犯帝座」的說法。總算劉秀確有大度,沒有強迫他作官,終於放他還山,仍然讓他過著悠遊自在,樂於江上垂釣的生涯。

    歷史上稱讚嚴子陵高得很,但到了清朝有人就說他不高了。有兩種相反的論調,因此相傳後世有一位上京考功名的秀才,經過嚴子陵的釣台,就題了一首詩:「君為名利隱,我為名利來。羞見先生面,夜半過釣台。」這真是:「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了漏夜趕科場」的對比寫照。但相反的,後人有對他作極其求全的批評,有人說嚴子陵一點都不值錢,這些隱士假的。怎麼講呢?「一襲羊裘便有心,虛名傳誦到如今。當時若著蓑衣去,煙波茫茫何處尋?」他是說嚴子陵反穿羊裘去釣魚,分明是故意沽名釣譽,要等漢光武來找他,用此為求成名的手段。如果真想逃名避世,當時只著一般漁人所穿的蓑衣斗笠去釣魚,誰又知道富春江上多了一位漁人便是嚴子陵呢!那麼,當皇帝的同學劉秀,豈不是也無法找到你了嗎?因此他批評嚴子陵是有意弄噱頭,求虛名,而非真隱的人物。

    如果照這種嚴格的要求隱士、高士、處士的標準來講,凡是被歷史文獻所記載,為人世所知的人物,乃至神仙傳記或佛門中的高僧,也都是一無是處的。相同的,宋朝的大詩人陸放翁便說過:「志士棲山恨不深,人知己自負初心。不須更說嚴光輩,直自巢由錯到今。」               

陸放翁對隱士思想推崇得很高,道家的思想,真正要做個高人隱士,是不應該在這個世上的,還要在這十一層樓講《莊子》,那都是為了賺錢的問題,決不是高士。被一般人知道是隱士就錯了,像嚴子陵一樣,都辜負了自己開始的存心,那你們又何必批評嚴子陵做假呢?巢由是黃帝時代的隱士,堯舜請他當皇帝他不幹。像類似這一類的事情還很多。所以,從這些事就可以看出,中國人,中國文化的思想對隱士思想推崇得不得了。這是代表文化精神的一個招牌,甚至於說,我們歷史上已經出名的高人隱士,都受文化史的批評。在好的一面講,這個文化思想是非常特殊的,所以我們要了解,道家思想形成了隱士學派。隱士學派在中國三千年,二十五史上佔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他們在國家時勢危機時,撥亂反正救世救人時,就出現了。等到天下一太平,許多人連名都不留就走了。就是合於老子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這是中國文化的另一面。青年同學研究中國文化,對這個問題要密切注意一下,過去一百多年來,所有的著作好像沒人提到這一面,甚至於說忽略了它,乃至於不了解它。對於這一段莊子說隱士,我們加了許多的閑話,作了一個說明。現在再看莊子的申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4: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