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baby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複製鏈接]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01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29 | 只看該作者
to be continu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

主題

8321

帖子

51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5184
102
青貝殼 發表於 2007-2-3 18:41 | 只看該作者
還要to be continu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03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5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青貝殼 於 2007-2-3 18:41 發表
還要to be continue......   



  480個啊.... 也給點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04
chico 發表於 2007-2-4 01:07 | 只看該作者
謝謝。辛苦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主題

8149

帖子

330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02
105
溫和寶 發表於 2007-2-4 02:53 | 只看該作者
480個!!!!!!!!
我估計我能堅持看完48個就不錯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主題

19

帖子

9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9
106
不見得 發表於 2007-2-4 04:06 | 只看該作者
謝謝baby。辛苦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07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35 | 只看該作者
101.隆壽紹卿禪師悟道因緣


  漳州隆壽紹卿興法禪師,雪峰義存禪師之法嗣,俗姓陳,泉州人。紹卿禪師幼年出家,住靈岩寺學習經論。結業之後,又開始修習禪定,四處參訪。后問法於雪峰,服勤數載,得明心地。
  一日,紹卿禪師陪侍雪峰禪師,行走于山道之上。忽然,路邊地里的紅芋葉子嘩啦啦地一陣響動。雪峰禪師連忙指著動蕩的紅芋葉子讓紹卿禪師看。
  紹卿禪師道:「紹卿甚生怕怖。」
  雪峰禪師道:「是汝屋裡底,怕怖甚麼?」
  紹卿禪師言下大悟,怖畏頓消,從此以後便不再到處遊方了。
  后應信眾之請,居龍溪開法。
  「是汝屋裡底,怕怖甚麼」,這與《心經》中的「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鞏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有異曲同工之妙。若也參透了此語,他時日後,面對怖畏之事,我們亦可泰然處之。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08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36 | 只看該作者
102.雲蓋歸本禪師悟道因緣


  襄州雲蓋雙泉院歸本禪師,雪峰義存禪師之法嗣,京兆府人。自幼出家,十六歲受具足戒,並長時間持誦《法華經》。后參雪峰禪師,得明心性。
  初謁雪峰,歸本禪師剛禮拜完畢,準備起來,雪峰禪師突然走下禪床,跨在歸本禪師的背上。
  歸本禪師的念頭一下子被雪峰禪師這突如其來的動作所打斷,豁然有省。
  歸本禪師后住襄州雲蓋山雙泉院傳法。
  曾有僧問:「如何是西來的的意?」歸本禪師忽然揪住那僧,那僧嚇得臉色都變了。歸本禪師道:「我這裡無這個。」
  從這裡可以看出,歸本禪師接人的風格,與他當初得悟的因緣似乎有某種聯繫。歸本禪師的手指纖長,特異於人,故人稱手相大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09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36 | 只看該作者
103.越山師鼐禪師悟道因緣


  越州越山師鼐鑒真禪師,雪峰義存禪師之法嗣,姓氏未詳。初參雪峰禪師而得嘗法味。
  一日,師鼐禪師應閩王王審知之請,於清風樓上赴齋。大概是坐的時間太久,師鼐禪師感到有些睏倦。他突然舉目,看到窗外日光融融,豁然大悟,遂作偈曰:
        「清風樓上赴官齋,此日平生眼豁開。
         方信普通年遠事,不從蔥嶺帶將來。」
  齋后回雪峰,師鼐禪師立即把所寫的悟道偈子呈給雪峰禪師。雪峰禪師看后,便予以印可。
  師鼐禪師離開雪峰后,住越州越山接眾。臨終時有偈云:
        「眼光隨色盡,耳識逐聲消。
         還源無別旨,今日與明朝。」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10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37 | 只看該作者
104.太原孚上座悟道因緣

  太原孚上座,雪峰義存禪師之法嗣,姓氏未詳。初在揚州光孝寺講《涅槃經》。有一位行腳的禪者為大雪所阻,亦隨往聽講。當孚上座講到三因佛性、三德法身,大講特講法身妙理的時候,禪者不禁失笑。
  孚上座講法之後,請禪者吃茶,說道:「某甲素志狹劣,依文解義,適蒙見笑,且望見教。」
  禪者道:「實笑座主不識法身。」
  孚上座問:「如此解說,何處不是?」
  禪者道:「請座主更說一遍。」
  孚上座道:「法身之理,猶若太虛,豎窮三際,橫亘十方,彌綸八極,包括二儀,隨緣赴感,靡不周遍。」
  禪者道:「不道座主說不是,只是說得法身量邊事,實未識法身在。」
  孚上座道:「既然如是,禪德當為我說。」
  禪者道:「座主還信否?」
  孚上座道:「焉敢不信?」
  禪者道:「若如是,座主輟講旬日,於室內端然靜慮,收心攝念,善惡諸緣,一時放卻。」
  孚上座於是依禪者所教,萬緣放下,罷講靜坐,脅不至席。從初夜至五更,忽聞鼓角聲,豁然契悟。
  孚上座一時身心踴躍,便下座去扣禪者之門。
  禪者問:「阿誰?」
  孚上座道:「某甲。」
  禪者呵斥道:「教汝傳持大教,代佛說法,夜來為甚麼醉酒卧街?」
  孚上座道:「禪德自來講經,將生身父母鼻孔扭捏,從今已去(以後),更不敢如是。」
  禪者道:「且去,來日相見。」
  從此以後,孚上座不再講經,而是行游四方,遍參禪德,一時名聞宇內。
  孚上座嘗游浙中,登徑山法會。一日於大佛殿前,有僧問他:「上座曾到五台否?」孚上座道:「曾到。」那僧又問:「還見文殊么?」孚上座道:「見。」那僧問:「什麼處見?」孚上座道:「徑山佛殿前見。」那僧後來到雪峰座下,把與孚上座酬答之事告訴了雪峰禪師。雪峰禪師道:「何不教伊入嶺來?」
  孚上座聽說之後,便趕緊整理行裝,前往福建。初上雪峰,孚上座便在廨(xie)院(古代叢林中,用來主管財務、負責接待等事務的專用場所,大致相當於現在普通寺院里的客堂)中暫時憩錫。一日,孚上座幫助廨院分發柑子給僧眾,長慶慧稜和尚問:「什麼處將來?」孚上座道:「嶺外將來。」長慶道:「遠涉不易,擔負得來。」孚上座道:「柑子!柑子!」
  嗣後,孚上座便上山參雪峰禪師。雪峰禪師聽說,便集眾於法堂之上。孚上座來到法堂,立於座右,看了雪峰禪師一眼,雪峰禪師才顧視,孚上座便下看知事。第二天,孚上座便上堂禮拜雪峰禪師,說道:「某甲昨日觸忤和尚。」雪峰禪師道:「知是般事便休。」
  一日,雪峰禪師見孚上座,便指著太陽給他看。孚上座遂搖手而出。雪峰禪師道:「汝不肯我那!」孚上座道:「和尚搖頭,某甲擺尾。什麼處不肯和尚?」雪峰禪師道:「到處也須諱切(迴避)。」
  雪峰禪師曾經問孚上座:「見說臨濟有三句,是否?」孚上座道:「是。」
  雪峰禪師問:「作么生是第一句?」孚上座舉目視之。雪峰禪師道:「此猶是第二句。如何是第一句?」孚上座遂叉手而退。
  雪峰禪師知道孚上座已經徹悟,遂予印可。從此以後師資道契,孚上座亦不再他游,留在雪峰座下充當浴頭。
  孚上座悟道后,不曾出世傳法。后歸維揚,被陳尚書留在宅中供養。臨終前,孚上座謂尚書曰:「來日講一遍《大涅槃經》,報答尚書。」
  齋茶完畢,孚上座於是升座說法,默然良久,乃揮戒尺一下,說道:「如是我聞。」接著召喚尚書,尚書應諾。孚上座道:「一時佛在。」話未說完,便脫殼而去。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11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37 | 只看該作者
105.朋彥上座悟道因緣

  蘇州長壽院朋彥廣法禪師,天台德韶國師之法嗣,俗姓秦,永嘉人。少時於本州開元寺出家受業。后參禮溫州瑞峰院神祿禪師,並長時間充當其侍者。
  一日,神祿禪師作偈曰:
       「蕭然獨處意沉吟,誰信無弦發妙音。
        終日法堂唯靜坐,更無人問本來心。」
  時朋彥侍者在旁,問道:「如何是本來心?」
  神祿禪師召喚道:「朋彥!」
  朋彥侍者應諾。
  神祿禪師道:「與老僧點茶來。」
  朋彥侍者一聽,言下信入。
  朋彥禪師后訪杭州報恩寺慧明禪師,敵論宗乘。慧明禪師問道:「言多去道轉遠。今有事借問,只如從上諸聖及諸先德,還有不悟者也無?
  朋彥禪師道:「若是諸聖先德,豈有不悟者哉!」
  慧明禪師進一步問道:「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消殞。今天台山嶷然,如何得消殞去!」
  朋彥禪師被問得無言以對。
  慧明禪師於是便勸他參天台德韶國師。
  朋彥禪師歸依天台國師座下不久,即悟正法眼藏,後來出世弘法,隨緣接眾。
  朋彥禪師圓寂於北宋建隆二年(961),春秋四十九歲。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12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37 | 只看該作者
106.黃龍誨機禪師悟道因緣

  鄂州黃龍山誨機超慧禪師,玄泉山彥禪師之法嗣,俗姓張,清河(今江蘇淮陰)人。
  初參岩頭全奯禪師,誨機禪師便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岩頭禪師道:「你還解救粢(同糍,音ci,一種用糯米做成的糕)么?」
  誨機禪師道:「解。」
  岩頭禪師道:「且救粢去。」
  誨機禪師未契其意,於是又往參玄泉山彥禪師。
  誨機禪師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玄泉禪師拈起一莖皂角,問:「會么?」
  誨機禪師道:「不會。」
  玄泉禪師便放下皂角,作洗衣勢。
  誨機禪師於是起身禮拜,說道:「信知佛法無別。」
  玄泉禪師問:「你見甚麼道理?」
  誨機禪師道:「某甲曾問岩頭,頭曰:『你還解救粢么?』救粢也只是解粘。和尚提起皂角,亦是解粘,所以道無別。」
  玄泉禪師一聽,呵呵大笑。
  誨機禪師遂豁然大悟。后住鄂州黃龍山接眾。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13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38 | 只看該作者
107.國清師靜上座悟道因緣

  天台國清寺師靜上座,玄沙師備禪師之法嗣,姓氏未詳。
初禮玄沙,遇玄沙禪師示眾云:「汝諸人但能一生如喪考妣,吾保汝究得徹去。」
  後來,師靜上座就此話入室參玄沙禪師,問道:「只如教中道,不得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知見,又作么生?」
[這裡所說的所知心,是指建立在能所分別、二元對立基礎之上的分別心,也就是生死心。師靜禪師以為玄沙教他們用所知心去體究,故有斯問。]
  玄沙禪師道:「汝道究得徹底(的)所知心,還測度得及否?」
 [這裡所說的「究得徹的所知心」,實際就是「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等一義而不動」,已無能所之分,屬般若智慧,而不是識心]
  師靜禪師一聽,當即信入。
  師靜禪師后居天台山三十餘年,足不出山。師靜禪師雖然是從宗門悟入,但是他即繼承了天台重視經教的遺風,每於禪寂之餘,還經常閱藏,精研三學。加上操行孤立,故為遠近學人所欽重,時人謂之「大靜上座。」
住山期間,曾有人問師靜禪師:「弟子每當夜坐,心念紛飛,未明攝伏之方,願垂示誨。」
  師靜禪師回答道:「如或夜閑安坐,心念紛飛,卻將紛飛之心,以究紛飛之處。究之無處,則紛飛之念何存?反究究心,則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緣之境亦寂。寂而非寂者,蓋無能寂之人也。照而非照者,蓋無所照之境也。境智俱寂,心慮安然。外不尋枝,內不住定。二途俱泯,一性怡然,此乃還源之要道也。」
  這一酬答頗有針對性,對於那些欲觀心修禪的人來說,不無裨益。
  師靜禪師在研讀經教的過程中,還曾就教中幻義,述偈一首,問前來參學的人:
   「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諸過惡應無咎。
    云何所作業不忘,而藉佛慈興接誘。」
  這個問題,在佛學中也很有典型意義。學佛的人,無論是學何宗何派,都必須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明確的回答。否則,正信和正見將無從建立。
  當時有個人稱「小靜上座」的僧人回答道:
       「幻人興幻幻輪圍,幻業能招幻所治。
        不了幻生諸幻苦,覺知如幻幻無為。」
  小靜上座的回答,非常到位,值得我們細心體會。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14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38 | 只看該作者
108.保福清豁禪師悟道因緣

  漳州保福院清豁禪師,泉州睡龍道溥禪師之法嗣,福州人。少而聰敏,禮福州鼓山神晏興聖國師落髮受戒。
  后與沖煦長老結伴禮謁福州大章山契如庵主。在山間,他們遇見契如庵主正在採集栗子,因為以前沒有見過,所以不認識。
  清豁禪師上前問訊道:「道者!如庵主在何所?」
  契如庵主道:「從甚麼處來?」
  清豁禪師道:「山下來。」
  契如庵主道:「因甚麼得到這裡?」
  清豁禪師道:「這裡是甚麼處所?」
  契如庵主作揖道:「那不吃茶去?」
  清豁、沖煦二師方省站在眼前的就是契如庵主,於是一起至庵所。二人坐在契如庵主的左右,聽他高談闊論,不知不覺到了晚上。這時,清豁禪師向外一看,只見豺狼虎豹都紛紛來至庵前,它們都很馴服地繞庵轉悠著。
  清豁禪師因作詩讚曰:
     「行不等閑行,誰知去住情。
      一餐猶未飽,萬戶勿聊生。
      非道應難伏,空拳莫與爭。
      龍吟雲起處,閑嘯兩三聲。」
  清豁禪師經契如庵主點撥,雖得個信處,然猶有疑滯,不能完全自肯。於是,他又前往泉州禮睡龍山道溥弘教禪師。
  初禮睡龍,睡龍禪師便問:「豁闍黎見何尊宿來,還悟也未?」
  清豁禪師道:「清豁嘗訪大章,得個信處。」
  睡龍禪師於是上堂集眾,召喚清豁禪師,說道:「豁闍黎出來,對眾燒香說悟處,老僧與汝證明。」
  清豁禪師於是出眾,拈香道:「香已拈了,悟即不悟。」
  睡龍禪師一聽,非常高興,遂予印可,並接納為入室弟子。
  清豁禪師后住漳州保福院接眾。
  曾有僧問:「家貧遭劫時如何?」師曰:「不能盡底去。」曰:「為甚麼不能盡底去?」師曰:「賊是家親。」曰:「既是家親,為甚麼翻成家賊?」師曰:「內既無應,外不能為。」曰:「忽然捉敗時如何?」師曰:「內外絕消息。」曰:「捉敗后功歸何所?」師曰:「賞亦未曾聞。」曰:「恁么則勞而無功也。」師曰:「功即不無,成而不處。」曰:「既是成功,為甚麼不處?」師曰:「不見道,太平本是將軍致,不使將軍見太平。」
  這則公案談到了修禪用功的極細微處。常言道,外賊易防,家賊難防。修行人見地若不到位,必遭家賊。這家賊來自何處?來自對修行本身的執著,來自有對治心,換言之,只要心中尚存凡聖、垢凈、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等二邊見,沒有不遭家賊的。因此,要盡一切執著對待,做到內外無消息,無為用功,不生功用想,方有相應分。
  清豁禪師示寂前,有遺偈云:
       「世人休說路行難,鳥道羊腸咫尺間。
        珍重薴(zhu)溪溪畔水,汝歸滄海我歸山。」
  說完偈子,便離開舊所,前往貴湖結庵待滅。一日,清豁禪師謂門人道:「吾滅后將遺骸施諸蟲蟻,勿置墳塔。」說完便入湖頭山,宴坐於磐石上,儼然而逝。門人稟其遺命,留屍七日,竟無蟲蟻來食,於是便荼毗,散於林野。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15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39 | 只看該作者
109.呂岩洞賓真人悟道因緣

  呂岩真人,字洞賓,京兆人,原為道教祖師,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后成為黃龍誨機禪師之法嗣。呂洞賓曾三次參加科舉考試,均不及第,生活落魄。后偶然於長安的一家酒肆里遇見了鍾離權(漢鍾離),經點化,遂生出塵之意。鍾離權便傳授給他道教的延命方術。從此以後,他便隱居終南山,人莫測之。
  呂洞賓道法修成之後,即離開終南山,雲遊四海。他曾經遊歷過廬山歸宗寺,於鐘樓壁上題詩云:
     「一日清閑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
      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不久,他又南下,經過黃龍山的時候,發現此山紫雲成蓋,心相此處必有異人,於是入山尋禮。
  呂洞賓來到黃龍誨機禪師的道場,正好趕上黃龍誨機禪師擊鼓升堂。
  黃龍禪師一見他,心中早已知曉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呂洞濱呂岩真人。因此想誘導他在修行上更進一步,於是便厲聲說道:「座傍有竊法者!」
  呂洞濱一聽,便毅然走出大眾,問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
  黃龍禪師指著他,大聲呵斥道:「這守屍鬼!」
  呂洞賓非常自得地說道:「爭奈囊有長生不死葯!」
  黃龍禪師道:「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
  呂洞賓一聽,非常驚訝,同時又非常不服氣,想看看黃龍禪師到底有多大的能耐,便飛劍刺向黃龍禪師。令呂洞賓驚恐的是,居然刺不進。於是他便擲劍跪拜,請求黃龍禪師恕罪並為他開示修行法要。
  於是黃龍禪師詰問道:「半升鐺內煮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呂洞賓一聽,言下頓悟,歡欣鼓舞,遂作偈曰:
     「棄卻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戀水中金。
      自從一見黃龍后,始覺從前錯用心。」
  [摵,音mi,擊,打,此音《辭源》不載。]
  黃龍禪師知道他已經見道,便囑咐他要勤加護念。
  呂洞賓後來又禮謁潭州智度覺禪師,並深深地被覺禪師的道德修為所感動。他讚歎道:「余游韶郴,東下湘江,今見覺公,觀其禪學精明,性源淳潔,促膝靜坐,收光內照。一衲之外無餘衣,一缽之外無餘食。達生死岸,破煩惱殼。方今佛衣寂寂兮無傳,禪理懸懸兮幾絕。扶而興者,其在吾師乎?」並作絕句一首奉記:
    「達者推心方濟物,聖賢傳法不離真。
     請師開說西來意,七祖如今未有人。」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16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39 | 只看該作者
110.清涼文益禪師悟道因緣

  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羅漢桂琛禪師之法嗣,俗姓魯,餘杭(今浙江杭州)人。七歲時從新定智通院全偉禪師落髮出家,二十歲于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開元寺受具足戒。當時,希覺律師正在明州鄮(mao)山育王寺大弘律學。文益禪師慕其名,亦前往聽習,並深得其微旨。在此期間,文益禪師還旁涉儒家典籍,並學習寫作詩文。希覺律師對他很器重,稱他為「我們之游、夏(孔子的弟子子游、子夏)也。」
  文益禪師后被禪宗頓悟法門所吸引,決定放棄舊學,南下遊方參學。他先到福州,參長慶慧稜禪師,因緣不具足,無由契悟。后與紹修、法進二禪師結伴,準備同往嶺南參學。途經地藏院的時候,天下大雪,不能前行,於是三人便暫住休憩。
  一日,三人正在烤火,地藏和尚(桂琛)問:「此行何之?」
  文益禪師道:「行腳去。」
  地藏和尚又問:「作么生是行腳事?」
  文益禪師道:「不知。」
  地藏和尚道:「不知最親切。」
  接著,地藏和尚又同三人談起《肇論》來,談到「天地與我同根」的時候,地藏和尚突然問:「山河大地,與上座自己是同是別?」
  文益禪師道:「別。」
  地藏和尚於是豎起兩指。
  文益禪師一見,便道:「同。」
  地藏和尚又豎起兩指,並起身而去。
  不久雪止天晴,三人便向地藏和尚辭行。
  地藏和尚把他們送到山門口,並問文益禪師:「上座尋常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說到這裡,地藏和尚便指著庭外的一塊大石頭,問道:「且道此石在心內?在心外?」
  文益禪師道:「在心內。」
  地藏和尚反問道:「行腳人著甚麼來由,安片石在心頭?」
  文益禪師被窘得無言以對,三人當即又返回地藏院,放下行旋包,依地藏和尚法席下,求地藏和尚為他們抉擇法義。
  這樣過了將近一個月,文益禪師每天向地藏和尚雖呈述自己的見解,講說道理,可是地藏和尚卻對他說:「佛法不恁么。」
  文益禪師非常絕望,說道:「某甲詞窮理絕也。」
  地藏和尚道:「若論佛法,一切見(現)成。」
  文益禪師一聽,言下大悟,並決定長期留在地藏和尚身邊。
  與此同時,文益禪師的兩位同行,紹修和法進二禪師,在地藏和尚的點化下,亦皆契悟佛心。
  文益禪師后離開地藏和尚,四處參學。在江西撫州,文益禪師曾應州牧之邀請,一度住崇壽院。後來,南唐國主李景聽說了文益禪師的道名,又邀請他到金陵,住持報恩禪院,署號凈慧禪師,後來又請他入住清涼道場,一直到他圓寂。
  文益禪師德高道隆,門庭興盛,座下人才濟濟,被尊為法眼宗的開山祖師。他平生有許多精彩的開示,試舉數則如次:
  1.問:「十二時中如何行履,即得與道相應?」師(文益禪師)曰:「取捨之心成巧偽。」
  2.問:「十二時中如何行履?」師曰:「步步蹋(踏)著。」
  3.師指竹問僧:「還見么?」曰:「見。」師曰:「竹來眼裡?眼到竹邊?」曰:「不恁么。」
  4.因開井被沙塞卻泉眼。師曰:「泉眼不通被沙礙,道眼不通被甚麼礙?」僧無對。師代曰:「被眼礙。」
  文益禪師與南唐國主李景關係甚密。一日,文益禪師陪李景觀賞牡丹花。李王請文益禪師作偈,文益禪師當即賦云:
    「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
     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
     艷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毳,音cui,僧衣的一種。]
  李王一聽,頓悟其意。
  文益禪師曾就「三界唯心」作頌云: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唯識唯心,眼聲耳色。
     色不到耳,聲何觸眼。
     眼色耳聲,萬法成辦。
     萬法匪緣,豈觀如幻。
     山河大地,誰堅誰變?」
  又就「華嚴六相義」作頌云:
    「華嚴六相義,同中還有異。
     異若異於同,全非諸佛意。
     諸佛意總別,何曾有同異?
     男子身中入定時,女子身中不留意。
     不留意,絕名字,萬象明明無理事。」
  文益禪師圓寂於後周顯德五年(958)七月。春秋七十四歲。謚大法眼禪師。有《宗門十規論》傳世。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17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41 | 只看該作者
111.清涼休復禪師悟道因緣

  昇州(今江蘇南京一帶)清涼院休復悟空禪師,羅漢桂琛禪師之法嗣,俗姓王,北海(今山東濰坊、高密一帶)人。休復禪師自幼出家,十九歲受具足戒。雖然他精進修習禪定和學習經教,但是因為理路未通,故收穫甚微。他曾經自我反省道:「苟尚能詮,則為滯筏;將趣凝寂,復患墮空。既進退莫決,舍二何之(如果偏於文字義理,則成滯筏之病;如果偏於枯坐,沉空滯寂,又容易墮入頑空。既然進退兩難,無由抉擇,那麼,除此二途,還有其它的修行方法嗎)?」
  於是,休復禪師便決定四方行腳,參尋宗匠。他來到福建漳州,參禮地藏桂琛禪師。經過一年多的請益,休復禪師不僅未能契旨,反而身染重病,住進了涅槃堂。
  一天晚上,地藏和尚去涅槃堂看望休復禪師,問道:「復上座安樂么?」
  休復禪師道:「某甲為和尚因緣背(我跟和尚的緣分不契)。」
  地藏和尚於是指著燈籠,問道:「見么?」
  休復禪師道:「見。」
  地藏和尚道:「只這個也不背。」
  休復禪師一聽,言下有省,隨即病也減輕了一大半。
  後來,修山主(龍濟紹修禪師)前來問訊地藏和尚,休復禪師當時也在場。
  修山主謂地藏和尚道:「某甲百劫千生,曾與和尚違背,來此者又值和尚不安。」
  地藏和尚於是豎起拄杖,說道:「只這個也不背。」
  休復禪師這下子豁然大悟,從前疑滯,頓時化為烏有。
  休復禪師後繼法眼禪師住崇壽寺。不久江南國主創建清涼道場,休復禪師應邀前往住持。后圓寂於天福八年(943)。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18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41 | 只看該作者
112.龍濟紹修禪師悟道因緣

  撫州(今江西撫州)龍濟紹修禪師,羅漢桂琛禪師之法嗣,姓氏未詳。初與法眼禪師(清涼文益)同參地藏桂琛和尚。時洪進禪師(后住襄州清溪山)亦在地藏和尚座下參學,居第一座。
  一天,有兩位僧人上堂禮拜地藏和尚。地藏和尚道:「俱錯」。兩位僧人茫然無語。下堂后,兩位僧人向紹修禪師請益。紹修禪師道:「汝自巍巍堂堂,卻禮拜擬問他人,豈不是錯?」洪進禪師聽了紹修禪師的應答,認為未能契旨。紹修禪師於是找洪進上座問難:「未審上座作么生?」洪進禪師道:「汝自迷暗,焉可為人?」紹修禪師一聽,不禁憤然,於是上法堂向地藏和尚評理、請益。地藏和尚聽完他的敘述,便指著廊下說道:「典座入庫頭去也。」紹修禪師一聽,當即省悟到自己的過錯。
  後來,洪進禪師問紹修禪師:「明知生是不生之性,為什麼為生之所留?」紹修禪師道:「筍畢竟成竹去,如今作篾使還得么?」洪進禪師道:「汝向後自悟去。」紹修禪師道:「紹修所見只如此。上座意旨如何?」洪進禪師道:「這個是監院房,那個是典座房。」於是紹修禪師便禮謝。
  紹修禪師與法眼禪師為同們師兄,二人關係甚好。紹修禪師自認為所得已臻至極,而法眼禪師知道他尚欠火候,故時時見機提攜他。
  一日,紹修禪師與法眼禪師同辭地藏,至建陽。途中,二人談及宗門中事。法眼禪師忽然問紹修禪師:「古人道,萬象之中獨露身,是撥萬象不撥萬象?」
  [撥,斷除、斷絕、廢除的意思。理事之間,是體用不二的圓融關係,因事廢理、因理廢事,都是二邊之病。撥與不撥,是以理事二分為基礎的。實際上,理事不二,無所謂撥與不撥。]
  紹修禪師道:「不撥。」
  法眼禪師呵斥道:「說甚麼撥不撥?」
  紹修禪師一聽,懵然不知其旨,於是中途便獨自返回地藏院。
  地藏和尚問:「子去未久,何以卻來?」
  紹修禪師道:「有事未決,豈憚跋涉山川!」
  地藏和尚道:「汝跋涉許多山川,也還不惡(嫌惡、厭煩)。」
  紹修禪師仍然未明其旨,問道:「古人道,萬象之中獨露身,意旨如何?」
  地藏和尚道:「汝道古人撥萬象不撥萬象?」
  紹修禪師道:「不撥。」
  地藏和尚道:「兩個也。」
  紹修禪師一聽,非常詫異,沉思良久,又問:「未審古人撥萬象不撥萬象?」
  地藏和尚反問道:「汝喚甚麼作萬象?」
  紹修禪師終於言下大悟。
  於是他又辭別地藏和尚,前往禮謁法眼禪師。二人再次談及古人這一法語時,紹修禪師這才發現,法眼禪師的開示語意與地藏和尚的開示完全一致。
  紹修禪師悟道后,居撫州龍濟山接眾。人稱修山主。
  紹修禪師曾有偈頌云:
   「風動心搖樹,雲生性起塵。
    若明今日事,昧卻本來人。」
   「欲識解脫道,諸法不相到。
    眼耳絕見聞,聲色鬧浩浩。」
   「初心未入道,不得鬧浩浩。
    鐘聲里薦取,鼓聲里顛倒。」
   「諸佛不出世,四十九年說。
    祖師不西為,少林有妙訣。」
   「萬法是心光,諸緣唯性曉。
    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19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42 | 只看該作者
113.仰山慧寂禪師悟道因緣

  袁州仰山慧寂通智禪師,俗姓葉,韶州懷化人。九歲時,慧寂禪師背著父母投廣州和安寺,從不語通禪師出家。十四歲的時候,父母派人把他抓回家,強迫給他娶親。慧寂禪師堅決不從,並砍斷自己的兩個手指頭,跪在父母面前,發誓欲求正法,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父母見也意志如此堅決,只好同意。於是慧寂禪師又重新回到不語通禪師座下,並得以正式落髮。慧寂禪師悟道心切,在還沒有受具足戒的時候,即以沙彌的身份,開始遊方參學。初禮吉州耽源山應真禪師,已悟玄旨,后又參溈山靈祐禪師,遂升堂奧。
  一日,耽源和尚告訴慧寂禪師:「國師(南陽慧忠)當時傳得六代祖師圓相,共九十七個,授與老僧。乃曰:『吾滅后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彌到來,大興此教,次第傳受,無令斷絕。』我今付汝,汝當奉持。」說完便將記有九十七個圓相的本子交給慧寂禪師。
  慧寂禪師接過後,看了一遍,便將本子燒掉了。
  後來,耽源和尚有一天問慧寂禪師:「前來諸相,甚宜秘惜。」
  慧寂禪師道:「當時看了便燒卻也。」
  耽源和尚道:「吾此法門無人能會,唯先師及諸祖師、諸大聖人方可委悉(洞悉、看破),子何得焚之?」
  慧寂禪師道:「慧寂一覽,已知其意。但用得,不可執本也。」
  耽源和尚道:「然雖如此,於子即得,後人信之不及。」
  慧寂禪師道:「和尚若要重錄不難,即重集一本呈上,更無遺失。」
  耽源和尚道:「然。」
  第二天,耽源和尚上堂,慧寂禪師走出大眾,作此○相,接著以雙手托給耽源和尚上看,然後退步叉手而立。耽源和尚以兩手相交,作拳示之。慧寂禪師便進前三步,作女人拜。耽源和尚見此,遂點頭稱可,慧寂禪師於是禮拜而退。
  一日,慧寂禪師正在洗衲衣,耽源和尚走上跟前,問道:「正恁么時作么生?」
  慧寂禪師道:「正恁么時向甚麼處見?」
  耽源和尚知道慧寂禪師已經悟旨,不再勘驗,便走開了。
  慧寂禪師悟道后不久即離開耽源,往參溈山靈祐和尚。
  溈山和尚問:「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
  慧寂禪師道:「有主。」
  溈山和尚又問:「主在甚麼處?」
  慧寂禪師於便從西邊過到東邊站立。溈山和尚一見,便知道他不同凡響。
  慧寂禪師問:「如何是真佛住處?」
  溈山和尚道:「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慧寂禪師一聽,言下徹悟,從此以後,他便留在溈山和尚座下,執侍前後,盤桓十五年之久。后住仰山開法化眾,道譽天下。其接機利物,被後人視為宗門標準。
  曾有上堂法語云:「汝等諸人,各自迴光返照,莫記吾言,汝無始劫來,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難頓拔。所以假設方便,奪汝粗識。如將黃葉止啼,有甚麼是處!亦如人將百種貨物,與金寶作一輔貨賣,只擬輕重來機。所以道石頭是真金鋪,我這裡是雜貨鋪。有人來覓鼠糞,我亦拈與他。來覓真金,我亦拈與他。」時有僧問:「鼠糞即不要,請和尚真金。」師曰:「嚙鏃擬開口,驢年亦不會。」僧無對。師曰:「索喚則有交易,不索喚則無。我若說禪宗,身邊要一人相伴亦無,豈況有五百七百眾邪?我若東說西說,則爭頭向前採拾。如將空拳誑小兒,都無實處。我今分明向汝說聖邊事,且莫將心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聖末邊事。如今且要識心達本,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他時後日,自具去在。若未得本,縱饒將情學他亦不得。汝豈不見溈山和尚云:『凡聖情盡,體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慧寂禪師圓寂於大中七年(853),春秋八十三。謚通智禪師。慧寂禪師一生敷揚宗教,前後凡四十餘年,經他點撥開悟者不計其數。後人尊他為溈仰宗主。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20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4 11:42 | 只看該作者
114.香嚴智閑禪師悟道因緣

  鄧州(今河南南陽)香嚴智閑禪師,溈山靈祐禪師之法嗣,青州(治所在今山東益都)人。智閑禪師生得身材高大,博聞強記,既能幹又有謀略,鄉親們都認為,他只要發奮學習,將來必成佐時之良器。可是,隨著年歲的增長,智閑禪師對世間功名越來越不感興趣。成年後,他即辭親出家,觀方慕道。
  當時,百丈懷海禪師尚在世傳法,智閑禪師遂親往參學。智閑禪師性識聰敏,教理懂得很多。每逢酬問,他都能侃侃而談,但是,對於自己的本分事卻未曾明白。後來,百丈禪師圓寂了,他便改參師兄溈山靈祐禪師。
  溈山禪師問道:「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
  智閑禪師被溈山禪師這一問,直得茫然無對。
  回到寮房后,他把自己平日所看過的經書都搬出來,從頭到底,一一查找,希望能從中找到一個合適的答案,可是翻閱了幾天,結果卻一無所獲。智閑禪師感嘆道:「畫餅不可充饑。」
  於是他便屢次去方丈室,乞求溈山禪師為他說破,但是,遭到溈山禪師的拒絕。溈山禪師道:「我若說似汝,汝已后(以後)罵我去。我說底是我底,終不幹汝事。」
  絕望之餘,智閑禪師便將自己平昔所看的文字付之一炬,說道:「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
  智閑禪師哭著辭別了溈山,開始四處行腳。有一天,他來到南陽慧忠禪師的舊址。目睹了慧忠國師道場之遺跡,覺得這個地方挺不錯,於是決定在這裡住下來,加以整拾。
  一日,智閑禪師正在芟除草木,不經意音,拋起一塊瓦礫,恰好打在竹子上,發出一聲清脆的響聲,他忽然大悟。於是便急忙回到室內,沐浴焚香,遙禮溈山,讚歎道:「和尚大慈,恩逾父母。當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並作頌曰: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溈山禪師聽說了智閑禪師的這首偈子,便對仰山禪師道:「此子徹也。」
  仰山禪師道:「此是心機意識,著述得成。待某甲親自勘過。」
  於是仰山便前往見智閑禪師,說道:「和尚讚歎師弟發明大事,你試說看。」
  智閑禪師遂舉前頌。
  仰山禪師道:「此是夙習記持而成,若有正悟(真正的發明開悟),別更說看。」
  智閑禪師一聽,便又作一頌曰:
    「去年貧,未是貧,
     今年貧,始是貧。
     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
     今年貧,錐也無。」
  仰山禪師道:「如來禪許師弟會,祖師禪未夢見在」
  智閑禪師於是又作一頌,曰:
    「我有一機,瞬目視伊。
     若人不會,別喚沙彌。」
  仰山禪師這才放心他確實徹悟了,於是便回去報告溈山禪師道:「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禪也。」
  智閑禪師后駐錫於鄧州香嚴,教化一方,四方衲子,爭相親近。
  關於修祖師禪,智閑禪師特彆強調,要離心意識去參,不要沉溺於語言文字,更不能呈口舌之快。大道不在別處,只在目前。若能在日用中,念念迴光返照,即是與道相應。智閑禪師曾有上堂法語云:「道由悟達,不在語言。況是密密堂堂,曾無間隔,不勞心意,暫借回光。日用全功,迷徒自背。」
  又云:「若論此事,如人上樹,口銜樹枝,腳上蹋(踏)枝,手不攀枝,樹下忽有人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不對他,又違他所問。若對他,又是喪身失命。當恁么時作么生即得?」時有虎頭招上座出眾云:「樹上即不問,未上樹時請和尚道。」師乃呵呵大笑。
  智閑禪師開示學徒,語言簡直,不尚奇特,曾有偈頌二百餘篇傳世。后謚襲燈禪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20: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