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zjd713 於 2010-11-2 14:36 編輯
回復 zjd713
哈哈,你把皇權說成是議會裡的議長了。
如果說漢獻帝,甚至連調停的權利也沒有, ...
研究 發表於 2010-11-2 12:11 
三綱五常和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管從提出的年代到含義到背景都完全不同,別再瞎扯淡啦,前面已經詳細給出了解釋,你的這種牽強附會的無賴作風有失版主風度啊。。。。。。呵呵,心意已決???明朝的大禮儀之爭聽說過嗎?,算了吧,早跟你說了,多去學習一點再來忽悠吧,就你這水準,我都懶得談了,除了一些膚淺的認識一無是處。。。。
一下轉帖網上一篇文章供你繼續學習:
先秦時,人們到底如何看待君臣關係呢?以下是《左傳》記載的真實事件。
題目是:「晏子不死君難。」。
(齊國大夫)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弒之。 晏子立於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 」曰:「獨吾君也乎哉 吾死也。」曰:「行乎 」曰:「吾罪也乎哉 吾亡也。」曰:「歸乎 」曰:「君死安歸 君民者,豈以陵民 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昵,誰敢任之 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 而焉得亡之 將庸何歸 」門啟而入,枕屍股而哭。興,三踴而出。
《左傳》是儒家經典教材, 儒家對於「君難」的看法是:「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昵,誰敢任之 」。就是說國君為了社稷國家去死,死得其所,我們就應該與之共同赴難,如果是為自己的私利而死,死的就不得其所。那麼大臣們又不是他的奴才,誰該去死呢?
這就是儒家對於君臣生死問題的態度。大臣不是君主私人的奴才,怎麼會有「君讓臣死,臣就必須遵守臣道去死呢?」
《孟子·萬章上》說:「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按儒家的看法,在君權之上,還應該有「道」。對那些德高望重的得道賢人,君主應該恭敬如師,不能以臣子對待。君權並非至高無上。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也不是儒家教義。
《孔子家語·六本》篇里記載這樣一件事情,曾子犯了小過,曾子的父親曾皙一怒之下用鋤柄將曾子打昏了。曾子蘇醒後向父親賠罪:「向也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之後回房彈琴而歌,好讓父親聽見,表示他挨打后沒有不適。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孔子教育曾子說:「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可見「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並非孔子主張,父母有服從「天下大義」的義務,對父母的錯誤兒女有責任糾正。更何況父母的子女還是天子之民,非父母之私有,父並沒權力要求子亡。「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若說是孔子的主張,簡直是對孔子的羞辱。
《孝經》中曾參問孔子:「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孔子回答說:「 是何言與?是何言與?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這段顯然是說「孝」是有原則的,有約束的,不能推到極端。 這是對所謂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說法的不攻之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