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廣南子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南懷瑾: 莊子講記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81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55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天下二大戒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

孔子說,天底下有兩條大戒律,「其一,命也,其一,義也。」這兩條大戒律,不管出家在家都要遵守。第一條大戒,「其一,命也」,解釋這個「命」字就很麻煩,不是算八字那個命,也包含算八字那個命。人生的價值就是這樣,你要知道天命。第二條大戒,「其一義也」,義所當為的這個義,包括兩個意思,只要合於真理,即使頭掉下來,都義無反顧。所以像文天祥,岳飛,該掉頭的時候就掉,毫不客氣。第二個意思,就是人與人之間道義的義。中國這個義字的寫法,上面是羊字,下面是我字,上面這個羊代表什麼?吉祥,大吉利。義,我的吉祥,我雖然把生命賣了,但心裡非常平安,非常吉利。所以中國講仁義,這個仁字,人旁邊一個二,就是人與人之間。推已及人,想到我,也想到你,我需要什麼,你也需要什麼,這是仁。義就是我的吉祥,我要到最高處,要求自己最好。

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孔子說,你要知道作人的道理,作兒女的要愛父母,愛父母就是孝。爸爸媽媽把我們這一堆又細又嫩的臭豆腐生下來,連屎帶尿一起養大。像我最愛乾淨的人,當抱著孩子玩時,孩子大便、尿「嘩」一下淋下來,這時也不講究乾淨了,也不罵,這就是父母愛兒女之心,古人今人的經驗都是如此。反過來,父母到了老年,你也如此迴轉來愛他們,這就是孝。孝的內涵就是愛,愛只是很簡單的解釋。所以很多同學說自己孝不起來,反正你是愛不起來嘛。中國古人講「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注意,大家天天叫中國文化,這就是中國文化。一個人對父母家庭有真感情,他如出來為天下國家獻身,就一定有責任感。凡是天下的大忠臣,必然是大孝子。換一句話講,忠是什麼呢?就是孝的發揮,就是擴充了愛父母的心情,愛別人,愛國家,愛天下。佛家也一樣,佛經有《父母恩重難報經》,佛也講孝道,並不是學佛的不講孝道。「子之愛親,命也,」兒女愛父母,這是天性,是沒有道理可講的。假如這個兒女對父母不覺得愛,而覺得很討厭呢?也是「命也」,他的天性稟賦是壞根器的人,那簡直不可救藥了。

有一個學生告訴我,父母將他生出來有多少的痛苦,所以他現在一看到爸爸找他要錢,就煩得很。當時我都聽得快掉眼淚了,我心裡頭有一句評論:你父母就不是一對好父母。但是我不能當著學生的面講這個話哦,要注意,這有分寸的,父母再壞也是父母啊,我只好「唉,唉」嘆了兩句,只告訴這個學生一句話:「但是你要知道,你爸爸也是可憐啊。」這個可憐包含的意思就很多了。他聽了一聲不響。一二年後,我問這個學生:「你爸爸最近還找你嗎?」「還找啊。」「那你現在對爸爸怎麼樣?」他回答:「那次跟老師談過話以後,老師的話影響了我。爸爸也是個可憐人,所以我還是對爸爸好了,爸爸總歸是爸爸嘛。」這就對了。孔子講過的,「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這就是人性,沒有理由的。

古代是君主時代,所謂中國的五倫,天地君親師。為什麼古代臣對於君要盡忠呢?因為君主在中國文化是民族國家的一個代表,愛君盡忠,也就是愛國家愛民族。所以孔子講:「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我們生在這個世界,生在自己國家的土地上,「無適」,哪一個地方都是我的國家,「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啊!你逃避不了,你就是出國去了,你說我不愛我的國家,看不慣,我逃到別的國家,老實講,你的心裡還是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我交了很多朋友,有許多是蒙古的朋友,那個蒙古的沙漠有什麼快樂,當然沒有我們江南好,山靈水秀,魚米之鄉,山是青的,水是綠的,水底下有幾條魚在游,都看得清清楚楚。可是生在沙漠裡面的蒙古朋友,講了半天,一想起家鄉的烤肉,騎在馬上,一臉的油一臉的灰沙進來,那個味道真好啊,還是愛自己的家鄉。你要知道,每個國家的人都一樣,自己生長在哪裡,還是愛哪裡。「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就是把自己身體逃到別的地方,這個鄉土的感情,還是沒有辦法改變。這是人性,必然的。

是之謂大戒。

孔子告訴葉公子高,這兩條是大戒。

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作兒女的孝敬父母,「不擇地而安之」,不等時間,不等空間,不等環境,盡我的力量。我今天住草棚,那就住草棚孝敬父母,只能買得起一根油條,我想吃,爸爸媽媽也想吃,我不敢吃,拿給爸爸媽媽吃。我只有這個力量,就盡到這個力量,這也就是「孝之至也」。而不是說,哎喲,爸爸媽媽,我現在不管你噢,等到我到台北賺了錢,蓋了三十層洋樓的時候,我再來孝敬你們。那已經等不及了,他們已經入土了。

既然是為國家就要盡忠,什麼叫盡忠呢?上面有一個任務交待給你了,不管是什麼艱難的任務,沒有選擇的餘地,你都要做到,「忠之盛也;」這就是盡忠於職守。等於說你做人家的夥計,做人家的職員,老闆交待了一個任務,那你就要規規矩矩辦事。你為什麼要做他的職員?做他的職員就要聽令。既不聽令,又不能令,自己又不能當老闆,光在那裡理想,這種人是廢人,沒有用。所以大家要認清楚,人生就是這麼一個人生。

孔子對葉公子高說,你入世去做人行事,要明心見性。你了解了人生的價值,對於自己的心性之道懂了,也沒有什麼叫悲哀痛苦,也沒有什麼叫快樂,人生該做的事去做了,不因環境的好壞,任務的輕重而影響你的心情,這就是真理。「知其不可奈何」,換句話說,現在派給你這個任務,沒有別的話講,只有一個字打發,去!沒有什麼理由的,你去就是了。明知道無可奈何,算不定去了就送命,「而安之若命」,把腦袋就提在皮箱里上飛機了,毫不客氣。明知無可奈何而必須這樣做,孔子本身就是如此,孔子一生要救世救人,明知道挽救不過來,還是一生去救;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要度盡一切眾生,明知道眾生度不盡的,他非要度不可。「德之至也。」這就是道德啊。

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於悅生而惡死!夫子其行可矣!

一個為國家天下擔任公職的人,有時候的任務是自己並不願意的,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不得已」,不能不做,「而忘其身」,把自己生命身體都奉獻出去了,這是為國家為天下擔任公職的人應當如此的。所以在這個真理之下,沒有時間,沒有工夫給你想著貪生怕死。這就是把生死看空了,在行為上的了生死,這是大乘的了生死。不是說你靠打坐,然後了了生死,死的時候沒有痛苦,打一個盤腿,人家給你拜一拜,阿彌陀佛,我走了。那還是小乘的了生死。禪宗達摩祖師講的兩門:一個是理入,就是參證,打坐用功;一個是行入。莊子借用孔子的嘴在這裡所講的,也就是從行門而入,真正做到了,這也是了生死,因為他對生死已經不在乎,把這命布施出去了,也就是其它宗教所講的奉獻。

「夫子其行可矣!」孔子講完了,對學生客氣一番,到這個時候還有什麼可考慮的,你就趕快給我走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82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55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外交的哲學

丘請復以所聞:

孔子說:並且我告訴你一個道理。念這個「丘」要注意了,我們小的時候,不敢這麼念,念了以後,頭上準備起個湯圓了,老師的戒尺一下子朝你頭上敲下來,不管你痛不痛,什麼腦震蕩,沒有這種考慮的。聖人的名字是可以念的啊?你要念「丘」,先給你頭上揪一下再說。那時念「丘」,要念成「某」來代表。寫到這個「丘」字,最後這一筆,下面一橫就不敢寫。聖人嘛,要忌諱。那時對父母的名字也不敢叫。現在民主時代,我也很大膽地念。現在孔子告訴葉公子高外交政治的哲學了:

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言必或傳之。

辦外交的人要注意,我們中國外交的歷史經驗有句名言,「遠交近攻」,這可以說在中國的歷史上,國與國之間發生敵對行為的時候,差不多是個不能變更的大原則。不過不一定,看在什麼時候用。孔子現在講的是純粹外交理想的大原則。鄰近的國家相交,彼此互相要忠實、忠信。「相靡以信」,指私人之間感情相處得非常好,在公事上彼此也能夠達到比較的坦白。當然,在必須為國家守秘密的時候,那並不是對朋友不坦白,那是不得已。遠交呢?拿感情勸告,但是處處要有信用,要「必忠之以言」。外交是代表國家,外交官的說話很難,「言必或傳之」有幾個含義,一是意會國家元首的命令,把元首的意見、意志要表達到。但是有時元首的心情不好,對國事發了脾氣以後,隨便罵另一個國家的元首是混蛋,外交官就不能向對方講,我們元首罵你是混蛋,那就很笨了。另一個含義,就是要把美意、善意轉達到。我們特別要注意,一個外交官的說話,代表了國家,在歷史上負責任的,兩個國家都有記錄的,說話要特別小心,因為馬上就會傳開了。所以大使和大使的夫人,一點笑話不能鬧哦,有一點缺點人家就傳開了,傳開了不是他們兩個丟人,那是代表國家啊。今天正好田夫人在這裡,知道很多痛苦的經驗。所以,「或傳之」三個字還有這一層意思。

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

你在兩邊調和事情,譬如張家跟李家吵架,你在中間傳話,很難傳的。張家說李家:他的老子就是混蛋。而你跑到李家:嘿,張家說你的老子是混蛋。那麼李家一聽:哎呀,張家他祖宗就是混帳。所以「兩怒之言」不能傳。「兩喜之言」呢?也不能傳,過分的希望要求,明知道辦不到,也不能傳。這中間的裁定,非常難。所以第一流外交官的那個嘴巴,那個腦筋,大概是從上帝那裡選來的,講話之漂亮,之美,之動聽,發了脾氣都像聽音樂一樣好聽,這才是可以當外交官的嘴巴。所以,「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是最痛苦的,不容易做到的,這個只有當過外交官的人,或者沒有當過外交官,也當過現在叫做公共關係室主任的人。就有這個經驗。

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凡溢之類妄,妄則其信之也莫,莫則傳言者殃。

兩邊都說好話,如過去的媒婆一樣,「必多溢美之言」。譬如說我們元首對你是欽佩到極點了,這個話很難講,太過分了,有時候收不回來的。過分捧人家,將來不兌現,要命的。「兩怒必多溢惡之言。」兩邊討厭的心理不能表達,只要稍稍加減了一分,已經很討厭了,在外交上絕對有妨礙。總而言之,做外交官在中間替人家傳話,一字不能改。「溢」就是過分了一點,過分的話不能講。講過分的話就是打妄語,犯了佛家的妄語戒。「妄則其信之也莫,」「莫」不是完全否定,是彷彿不真實的意思。人都有靈感的哦,你不說真話,打了一點妄語,別人不會相信你的,最後倒霉的是你在中間當外交官的人。

    孔子多會外交啊,你們學外交的,看一看這一段外交哲學。現在外交大學講了半天,這一段你拿去就夠寫博士論文了,再加上心態學啦,言語學啦,第六感什麼的,就是一篇好論文,包你外交官考第一名。現在寫文章並不難,做論文,小題大做,抓到兩句話,寫個幾十萬字,嗯,蘇格拉底怎麼說的;嗯,丘吉爾怎麼說的;啊,這個是孔丘那樣說的,都把它寫上去,學問淵博的樣子。因此現在天下的文章就是那麼假。

故法言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

老子不用「法言」,用「建言」。所謂「建言」「法言」是什麼呢?中國文化上古人的觀念,古人的名言,可以做格言。什麼叫格言呢?話說到了頭謂之格,格言就是永遠不能變的一個標準。

孔子說,外交官傳達兩方面意見的時候,做翻譯官也一樣,「傳其常情,」很正規,很平常,「無傳其溢言,」過分的話不能傳,好壞都不能加一點,你能夠做到這樣,能保全自己,也能夠完成了使命。

這是一段外交官的修養,外交官的態度,辦外交的哲學。我們光盯住這一段是講外交,那就搞錯了,這是告訴我們作人應該怎麼做,平常作人就是如此,你說過分的話,過分的結果,倒霉的是你。不要聽完了,哦,這是外交官用的,我不需要這樣學,那你就白學《莊子》了。

下面講一個人生的道理。

且以巧鬥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泰至則多奇巧;

什麼叫「以巧鬥力」呢?就是謀略學。所謂兵法都是「以巧鬥力」,以寡擊眾,以弱擊強,這個就是最高的謀略,也是最高的兵法。這個「巧」也代表智慧,搞政治也好,外交、軍事也好,總而言之,人在社會上相處,都是要用巧,以智慧來「鬥力」。用智慧用謀略,開始是陽面的,後來必然會走到用陰謀。所以對用謀略的人,我們中國文化始終講是陰謀家。從歷史上看,陳平幫助漢高祖統一了中國,萬古留名,他一輩子也不過六齣奇計,所謂奇計就是陰謀,漢高祖劉邦有六次關係到成敗的決策,都是採用陳平的奇計而成功的,但是我們拿司馬遷的《史記》看看陳平的傳記。陳平自己說,「我多陰謀,道家之所禁,其無後乎?」足見道家是最忌諱用陰險的辦法的,「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禍也。」他說自己將沒有後代,至少後代是不會昌盛的。後來果然如此,據漢代史書記載,陳平的後人,到他孫子這一代,所謂功名富貴,一刀而斬,就此斷了,後來他的曾孫陳掌,以衛氏親貴戚,要求續封而不可得。注意,現在很多青年喜歡學謀略學,都想學鬼谷子,要學就學好的嘛,為什麼跟鬼學呢?不要亂學!所以莊子也說:「且以巧鬥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泰至則多奇巧。」用謀略鬥智的,挖空心思想搞了半天,想故意騙人家整人家,好話說給人家聽,最後害了人家,自己還在那裡笑。越聰明的人,鬼心思越多,最糟糕了,最後總是害了自己。這還是從陽面上來講,以佛家來講,這種人最後只有下地獄去。

為什麼孔子提出來這一段呢?我們大家要注意,人生有一點聰明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玩巧,自己以為聰明,專門在那裡玩聰明。你要曉得你玩巧,碰到一個誠懇的人你就完了,這個人直直的,笨笨的,你怎麼玩還是那一套,你巧來巧去,像猴子一樣蹦來蹦去,一拳頭就把你打死了,討厭嘛。

以禮飲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亂,泰至則多奇樂。

你看喝酒的人就知道了,開始喝酒都很有禮貌,哎呀,我們倆好久都沒喝一杯了,然後你哥子,我兄弟,你不喝,我嘔氣,那個感情好得很喲。喝到後來喝醉了,媽啊娘啊,十八代祖宗都會翻出來,然後變成冤家。所以酒肉朋友不能交,就是這個道理。「泰至則多奇樂。」你看那些喝酒喝醉了的人,越喝越高興,進入了瘋狂的狀態,瘋狂叫「奇樂」,那個樂不是正常的快樂啊,神經受了酒精的麻醉,那是奇怪的快樂,最後還是不好。

孔子講人生的哲學,人生的境界,第一,不能玩巧,第二,不能懷「奇樂」。你自己認為這兩天很得意,很高興,用自己的花樣蹦呀跳呀,樂極生悲,說不定你倒霉就在明天。上帝早給你看牢在那裡,閻王更給你登記起來,菩薩是不管事的,閉目在那裡打坐。

凡事亦然,

孔子告訴你,一句話:「凡事亦然。」不僅是外交官要注意,作人做事都是這個原則。學佛的人請注意,你們以為這是世法,這都是佛法,屬於哪一部份?「普賢行願品」。這都是真的哦,你們懂了莊子,才懂得「普賢行願品」。你以為「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光念一遍就可以呀?願要起行的,行就要懂這些道理,這些都是在行。

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所以作人做事,你要看到一個原則:人與人之間交朋友,開始好得很,「哎呀,你這個人真好啊,我就想和你做個朋友。」「我這個人脾氣壞。」「沒有關係,脾氣壞,我讓你一點就好了。」尤其男女談戀愛,開始話講得好聽得很,「啊,我就是喜歡你脾氣壞,你正好管我一點。」什麼騙人的話都拿了出來。後來啊,當初認為最美麗最漂亮的,現在想起來就恨,「哼,當年我看到他(她)那一點就討厭。」你原諒他(她),反過來認為你是窩囊相,感情跨了就是這樣。開始是多種原諒,最後是多種鄙視。做事情也這樣,開始沒有關係,只要你哥子出來擔任這個事,你就隨便,都聽你的,簡單得很。到最後,是越來越艱難了。

這就是外交哲學,也是人生哲學。這一段話,當然孔子不只告訴做外交官的人,也是告訴我們大家。為什麼這一段要放在外交里來講?凡是一個人,從爬出了媽媽肚子的這一天起,已經開始外交了。嬰兒第一個外交的辦法就是哭,我們就曉得要奶吃了,接著就是笑,一哭一笑,都是外交的工具。人一生出來就辦外交,對不對?問我們外交官(指在坐的),他同意了噢!(一笑)。人一生出來就辦外交的,就哄人的,外交官也哄人,一哭一笑之間,都是辦法,這就是人生。所以莊子把人生的內幕都拉開了給我們看了。然後告訴我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83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56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言者風波也

言者風波也
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

風一來,平靜的水面就起波浪,所以叫「風波」,這是講動態。一句話說出來,一句話說不對了,人與人之間就挑出問題來。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有時候世界的戰爭就是因為一句話,或者做領袖的講一聲,打呀!大戰就打起來了。講話特別要注意,一句話是兩面刃,害自己也害人家,你以為自己會玩嘴巴,你倒霉統統是自己玩嘴巴玩出來的。莊子明白告訴你:「言者,風波也。」不要說犯了口禍下地獄,下地獄誰看見了?你下了地獄我又看不見,你又不發個無線電來?當時就可以看到,話講得不對馬上就起風波,不要等到下地獄。儒家道家佛家都現身說法,所以口業之重要。人的行為,這一個是事實。事實的結果,對與不對,馬上可以結帳的。一個行動錯誤了,這個事實很危險的。所以要懂得《易經》的道理,《易經》講人生的境界,只有四樣:「吉凶悔吝,生乎動者」。只講一句話就是動,做一件事一個行為就是動,動的裡頭,四分之三都是倒霉,四分之一勉勉強強是好。

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

大家注意,這是莊子的格言。一個人說話,對方聽了為什麼發脾氣?本來人的心底都是很平靜的,因為某一句話不對了,「忿設無由」,心裡的憤怒就沒有理由,沒有來由地被挑動了。為什麼被挑動了呢?「巧言偏辭」。那個講話,有時候偏激,引起了別人的憤怒。別人討厭你是怎麼來的?你不要怪人家,反省你自己,是你自己的「巧言偏辭」引起的。「偏」就是過分。過分的恭維不對,過分的批評也不對。智慧高的人不喜歡聽「巧言」,你要耍些花樣,恭維太過了,他一聽就知道假話;你說不喜歡恭維我就罵,不應該罵的也罵,好不好?也太過了,所以一個人不要玩巧。

    青年同學記住了,古今中外,天下最成功的人,就是老實人。我常常說,你們不要玩手段啊,幾百年來,人類歷史的經驗教訓,玩聰明,玩手段,玩花樣的,一個高過一個,哪一個都不笨,連小孩都不笨,聰明手段都比我們高明。將來這個世界上全人類都太聰明,太高明,都會玩手段了。但是最後成功的人,因為老實,就成功了。尤其是我,就喜歡那個笨笨的老實人,你說他笨,我就是喜歡他的笨。我們太聰明了,自己唯一的缺點是太不老實了。我們同時也想想,問問自己,你喜不喜歡老實人?嘿,每一個人都喜歡老實人,可見老實人一定成功。這是真理。所以頭腦聰明的人,自己要反省了,要清醒了。

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於是並生心厲。

這就叫我們不要殺生喲。那些雞啊、牛啊、豬啊,被殺的時候,不管什麼聲音地拚命亂叫,它也不管這是不是音樂。等於我們人一樣,被人欺負要被打死的時候,媽啊!娘啊!救命啊!什麼怪聲音都出來了。殺生時,任何一個生物,被欺凌到死的時候都非常憤怒,你要曉得,一憤怒那個血都會變成藍色了,當時馬上把血抽出來一化驗,血裡頭就有毒。所以發憤怒的心,嗔心是有毒的。人平常討厭人家恨人家,就是心裡毒的習氣很重。所以,「貪嗔痴」稱為三毒。「氣息茀然,於是並生心厲。」最後死的時候,那一個「心厲」,那一念,變成厲鬼,凶極了。

為什麼講這一段?一個人,你無禮地逼迫欺負弱小的人,那個受欺負的人,雖然沒有辦法抵抗,這條生命已經交給你要死,但是臨死的時候,要發嗔恨心,嗔恨心一發起來,有沒有鬼?就有鬼!變成厲鬼,要你的命。同學們就要問了,到底有沒有鬼啊?你研究孔子寫的《春秋》,看一看《左傳》,裡面記載鬼神的事好多好多啊。曹操這些大奸大惡的人,臨死的時候,看到以前被他殺的人來索他的命,都求饒了。這是真的哦!鬼神之事就是這樣,你以為偷巧害了別人啊,臨死的時候,「並生心厲」。所以人不會給人家騙的,最笨的人不過被你騙了一輩子,到了斷氣的時候,他忽然聰明了,「哎呀,我上了當。」這個時候,一念之間「並生心厲」,因果報應就這樣建立了。

   尅核太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苟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終!

一個人的心理,不要刻薄。歷史上有許多領袖,譬如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他曾說過這樣的話,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但是老實講,崇禎是亡國之君,為什麼?刻薄,多疑。一個當領袖的,刻薄多疑就完了。所以刻薄多疑太過了的人,有不值一談的那種怪心理就起來了,就變成了心理變態。學佛、修道、學宗教的人就是這樣,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別人要求也嚴格,都犯了「克核太至」這個毛病。因此,宗教心理病是很難醫的,在西方醫學裡頭,宗教心理病幾乎沒有辦法治療。研究心理學的人,或者研究心理行為的人,或者有研究心理醫學的人,千萬注意。「克核太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甚至於你自己都還莫名其妙地心理變態起來。

你們修道、學佛、出家的同學,看起來像個修行人,嚴重地告訴你們,平常我不大講,你們會發現自己常常有一種「克核太至」的心理。你看歷史上真成功的人,都有豪俠之氣。就現在的歷史,中東的薩達特這個領袖死了,我就覺得他很可愛,他的可愛就不是「克核太至」,他有流氓氣,所謂流氓氣就是俠氣。你看他講話笨笨的,但是,說了就算數的,那不是假裝的,他可愛在這裡。宗教家,宋明理學家,儒家的人,最容易犯「克核太至」這個毛病。因此你們注意了,做人,是要學儒家的原理,不能學宋明理學家的態度,那都是神經病。學佛也是一樣,要知道修戒行,但是戒行是要求自己不能「克核太至」,更不能要求人家「克核太至」。所以往往拿戒行要求人家,這樣不對那樣不對,你早就自己不對了,已經進入變態心理狀況還不知道,就完了。真的,一點都不欺騙你們哦,我現在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但是我不是佛,這是我今天講的很坦然的老實話。在大雄寶殿,佛那個氣度多光華啊,你再看看佛的一生,哪裡像你們這樣小家子氣!

所以我們讀歷史常常發現,歷代秦漢唐宋元明清,有些皇帝那真不是個東西,犯了「克核太至」的毛病,毛澤東也犯了這個毛病。這三個月以內,我從夜裡一二點鐘開始,到三四點鐘,一夜不過用二個鐘頭,把《二十五史》重讀了一遍。但是以我頭髮白了,也快要入土之人看來,有時候禁不住感嘆,替有些皇帝,有些古人著急:「怎麼那麼笨啦,不要那樣就好了嘛!」結果歷史上,他還是那麼做了。那真是「讀史書而流淚,替古人擔憂」啊!實際上讀歷史、讀兵書而流淚,不是替古人擔憂哦,往往會替未來的人擔憂,讀歷史讀通了的人會替未來擔憂。所以《莊子》這一段文章,又可以寫一篇博士論文,同學們說寫論文找不到題目,其實太多了,從中國文化的垃圾裡頭都可以抓出來好題目。

故法言曰:『無遷令,無勸成。過度益也。』

作人做事的道理,尤其做官的,做負責人的,連我們這裡王班長都要注意,「無遷令,」這個「遷令」什麼意思呢?《論語》上有一句話叫做「不遷怒」,孔子講顏回最好的修養就是「不遷怒,無二過」,怎麼叫「遷怒」?譬如他正在不高興中,你來跟他講話,嘿,活該你倒霉,「討厭,你走開一點好不好。」他本來討厭的是別人,並不是討厭你。結果他「遷怒」到了你的身上。從人生經驗中知道,朋友之間,乃至家庭中父母、夫妻之間也是這樣,正在對方不如意的時候,去提出問題來談,當然倒霉,這是時機不對。所謂:「薄言往訴,逢彼之怒。」所以,能夠做到「不遷怒」很難。「無二過」,犯了一次錯誤,第二次決不再犯,所謂懺悔者,就是「不二過」。不像有的同學錯了,「哎呀,老師,我懺悔了。」明天又不對,「老師,我又懺悔了。」他永遠在懺悔中,那還叫懺悔?那是悔在懺你了。我們常常看到辦事的,做公務員的「遷令」。譬如我發現有跟我做事的同學,我說:「請你幫我把下面那一本書拿上來。」結果他到了下面對另一人說,「某某人,老師叫你把那本書拿上去。」這就叫「遷令」,已經不對了。做人要「不遷令」。

「無勸成,」不要勉強人家的成功。光要求人家而不要求自己,這就是「過度益也。」過度地要求是不行的。學宗教的人,往往對自己很慈悲,對別人卻過度地要求,很「克核」,「克核」就變成刻薄了。像我們有個佛家師父一樣,為了讓弟子過午不食,到晚上連鍋巴都鎖在柜子里了。我就講他,「你這樣不對了,萬一有人餓得胃出血怎麼辦呢?」那就要放鬆一點,裝著看不見了,就是這個道理。因此,

遷令勸成殆事。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

做事作人不能「遷令」,自己當主管不能「勸成」,這是兩點不能犯的錯誤。不然的話,做事情就非常危險了。我們不曉得這是莊子說的話,還是孔子說的話,無法考證究竟是哪個說的了。「美成在久,」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好事不在忙。成就好的事情,不是一時做得到的。壞的事情卻容易成就,一成就了以往,來不及改正。所以作人處事要慎重地考慮。

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至矣。何作為報也!莫若為致命,此其難者?」

這個故事講到這裡,孔子把最後的結論告訴葉公子高。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在物質的世界當中,「乘物以游心」,抱一種超然物外遊戲人間的心理,就是現在講的一種比喻,「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遊戲人間不是弔兒郎當,是自己心境非常輕鬆,做人非常本份,該做就做了。也就是佛學說的解脫,不被物質所累。那麼既然做了一個人,對於人世之間人道之間,「托不得已以養中」。孔子前面講天下有兩大戒,一個是命,這個命不是八字的命,是天命。一個是義,義所當為,理所當為,如理而為,如實而為。就是說,人生有它的價值,為了國家為了天下,乃至宗教所說的為救人救世,明知道這條命要賠進去,如耶穌被釘上十字架,文天祥被殺頭等等,他們認為很坦然,是「托不得已」,是命之所在,義之所在,不得已而為之。  「以養中」這個「中」,就是內心的道,自己修的道。所以誠心修道的人,不一定打坐,他掌握了為人處世之間的原則,就是真正的有道之士。

上面兩個故事,莊子都是以孔子的嘴巴來講的,一個是孔子答覆顏回,一個是孔子答覆葉公子高。第三個故事又來了,轉了一個方向。

顏闔將傅衛靈公大子,而問於蘧伯玉曰;「有人於此,其德天殺。與之為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而不知其所以過。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問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雖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崩為蹶;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為妖為孽。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於無疵。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


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蜃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

顏闔將傅衛靈公太子,而問於蘧伯玉曰:

「顏闔」是個人名,這位先生奉命要做衛靈公太子的老師。衛靈公的太子在歷史上,是一個並不高明的人物,也是很暴戾的人。古代帝王的時代,做為太子的老師,那就是輔助一個新的皇帝出來,責任很大。比如到清朝末年,距今七八十年前的清末,當時還有些官名,如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等。當然那些太保不是現在的太保,那是很大的太保。當官做到了太子太保,太子少保,就到了極點,講功名位置,有時候比宰相還大。所以顏闔擔任了這個任務,心裡很害怕,就去請教孔子的一位好朋友,衛國人「蘧伯玉」。孔子有幾位好朋友,一個是齊國的矮子宰相晏嬰,一個是衛國的賢人蘧伯玉。當時衛國很亂,而春秋的時候,衛國不至於亡國,在國際上還站得住,就因為衛國有蘧伯玉等好幾個賢人在輔佐。

「有人於此,其德天殺。與之為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

顏闔講,有一個人,就是講衛國的太子,個性兇殘粗暴,動輒發脾氣要殺人。他天然是要當皇帝的,誰叫他是太子呢?如果我只做挂名的太子老師,開開會,看看報,抽抽煙,聊聊天,萬事不管,你好我好大家好,這麼一來,使他「無方」,不向正路上走,將來國家危險,會亡在他手裡。如果我用正規的教育,有方法有方向地去要求他改進他,他將來恨我,我本身危險,要被殺掉。在中國歷史上,很多大臣名人教育太子,最後都是危險的。這一段故事所講的道理,古今都是一樣。現在的民主時代,幾乎我們每一個做人傢伙計的,做人家幹部的,差不多都遭遇過這種心理,你有好一點的意見貢獻給老闆,同老闆意見相反,他又不高興,還會討厭你,但是這個意見不提出來,光拿薪水,良心上又過不去。所以作人做事很難辦。

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而不知其所以過。若然者,吾奈之何?」

這位太子很聰明,聰明到「足以知人之過」,他看別人的缺點毛病看得很清楚,但他永遠沒有辦法看清自己的缺點毛病。這幾句話,我們看了很簡單,《二十五史》上,這樣的皇帝領袖,這樣的皇后皇太后,多得要命。同時這是社會上一般做小領袖的人的通病。差不多也可以說是每個人的通病。顏闔問蘧伯玉,現在遭遇到這樣一個問題,碰到這樣一個老闆,我怎麼辦?

蘧伯玉曰:「善哉問乎!戒之,慎之,正女身哉!

「善哉問乎!」我們要知道,後來佛經翻譯的「善哉,善哉」,都是套用《莊子》上來的。蘧伯玉是衛國的老臣。很清楚這個太子,他說顏闔你問得好,這個任務太難了,你必須要「戒之,慎之」。兩個字,一個「戒」字,一個「慎」字,「之」是拉長語氣的,是虛字。就是說,你隨時要警戒自己,隨時要講話處事謹慎。這一篇是《人間世》哦,處處要言行「戒之,慎之」,這是很簡單的人生處事,但是我們一輩子做人做事,就是這兩個字做不到。「正女身哉!」你自己要站得正,就是普通說的思想要純正,要做一個正人君子。怎麼是「正」呢?難道哪個人還是歪著做人啊,誰都是很正的,而且誰也不會承認自己歪的。尤其在顏闔所處的這麼一個複雜的政治環境里,要做一個正人君子,還要把事情做好,非常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84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57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馮道的故事

看了《莊子》這一段,我們想起有一個人,永遠在歷史上留下了罵名,就是五代之間的馮道。我很替他不平,如果有姓馮的朋友在這裡,應該替他申申冤。馮道一生經過唐末五代八十餘年政治,五代五次亡國,他每一次都是站在最高位置,最後還封王。每一個朝代變動,都非請他出來輔政不可,他成了不倒翁。後來宋朝的歐陽修寫歷史,把他罵得一塌湖塗,說他是中國讀書人里最不要臉的東西,叫無恥之極。他曾事四姓、相六帝,所謂「有奶便是娘」,沒有氣節。因為中國讀書人愛講氣節,而且中國讀書人的氣節,最後最高明是白養了一個頭,這個頭最後一定要割下來。如果這個頭還連在脖子上,不行。這是中國文化很特殊的地方,專門教人耍頭的,對與不對,這是人生哲學的問題。結果馮道後來活到很大年紀,自稱為「常樂老人」。我們年青時受老前輩的影響,都知道馮道把中國讀書人的氣節喪盡了。後來,人生的境界經過了,尤其在我們這一代活了七八十年,所看的太多了,我想起來,現在找一個馮道很不容易,再一讀歷史,發現馮道真了不得。如果說太平時代,這個人能在政治風浪中屹立不搖,倒還不足為奇。但是,在那麼一個大變亂的八十餘年中,他能始終不倒,這確實不是個簡單的人物。那個時候,一個政治的變動中間,豈只領袖被殺。旁邊左右大臣都要殺掉,可是這個刀鋒決不會到馮道旁邊來,每一個政權更替,每一次大動亂,還非請他出來不可,當然得有他本身的條件,第一點,他本身的行為沒有缺點,至少做到不貪污,使人家無法攻擊他;而且其它的品格行為方面,也一定爐火純青,以致無懈可擊。歷史上,社會上,不管是上至皇帝,下至挑夫,凡是被人攻擊的,歸納起來,不外兩件事情:一個是男女之間;一個是錢財。這兩件事很難有對證的事,譬如說他貪污,你看到了?看到不叫做貪污。但是馮道大概這兩種毛病都沒有,沒有缺點抓在任何人手裡。他本身非常正,冰清玉潔,沒有嗜好,真的是學佛的。乃至他的兒子買了一條活魚,他一看到,把兒子叫過來,就把活魚放生了。

你們要研究研究五代的馮道,在亂世中間撥亂反正要做到這樣一個人,太難太難。他一生著作很少流傳,只有幾首詩,像其中的兩句,「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他說自己只要心地好,站得正,思想行為光明磊落,那麼「狼虎叢中也立身」,就是在一群豺狼虎豹裡頭,也可以屹然而立,不怕被野獸吃掉。從他的著作上看,他並沒有把五代時的那些皇帝當皇帝,他對那些皇帝們視如虎狼。看到這裡,我覺得馮道真是了不起,大家要他盡忠,中國的知識分子讀書人,最高就是盡忠道,五代這一段八十餘年的歷史,這個上來當皇帝,那個上來當皇帝,搞了幾年十幾年又下去了,都是野蠻民族外國人來當中國的老闆,他為誰去盡忠啊!所以他說「虎狼叢中也立身」,他自己認為站在狼虎叢中,這是真的下地獄的精神。在五代這八十餘年大亂中,他對於保存中國文化、保留國家的元氣,都有不可磨滅的功績。為了顧全大局,背上了千秋的罪名。所以後來蘇東坡同王安石都讚歎他,蘇東坡講馮道:「菩薩,再來人也。」王安石講馮道,「佛位中人」。說他是活佛。都是宋朝的三個人,歐陽修那麼罵他,蘇東坡王安石讚歎他,在這點上,我投了蘇東坡和王安石的票,不但投了這一票,而且我在講《論語別裁》時為他伸冤,把這個歷史案子徹底翻了。因此我發現,人有許多隱情,蓋棺不能論定,歷史上很多人的冤枉帶到棺材裡頭的。像馮道,我總算替他翻案了,辯護了。我一輩子做了三次辯護人:一次替馮道;一次替孔子,就是講《論語別裁》;還有一次替關公,在關公的傳記上寫了一篇文章。

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馮道當宰相時,有一位青年才子,在他手裡考取,考取了來見老師,馮道衣冠穿得很整齊地出來見這位學生。馮道坐在那裡,把腿那麼翹起,大概地問了一下,結果之間沒有什麼話談了,因為馮道話也很少。這位學生就沒有話談找話談,他因為剛才低頭跪下來行禮,看到老師腳上穿的鞋子同白己剛剛買的新鞋子一樣,就問:「老師啊,你這雙皮鞋,」手一指腳上,「多少錢買來的?」馮道說:「五百。」「糟糕,我上當了!我的買成一千啦。現在商人好沒有信用,好可惡。」馮道把腿一換,另一隻腿又抬上來,說:「這一隻也五百。」你看這個教育之妙,這位青年才子,懷抱救國之志,你認為自己有本領有學問,性情那麼急躁,脾氣那麼壞,沒有定力,沒有耐心,你何以處世啊!就這雙鞋子上,馮道就很輕微地教育了他。當然還對這位青年說:「天下事,不要那麼急,問話也清楚,做事也弄清楚。」這麼一說,光是五百還不夠,就變成二百五了,就糟糕了。所以我們現在看這一段話,從歷史上找出一個人物,就是馮道,那真是得了莊子的秘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85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57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曲則全 枉則直

曲則全  枉則直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雖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

顏闔要去做太子少保,蘧伯玉告訴他做大事業的人,處於雜亂的局面的修養。你形體外表的形狀,跟他接觸在一起,要很親近,「形莫若就,」將就他,可是你的內心要外圓內方。「心莫若和,」你內心要很和平,自已要調和,不能隨便。不能他要做壞事,你贊成做壞事,那就不對了。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要想改變一個人很難,你外表只好跟著他,心裡呢,你不能夠隨便,不能跟著他改變,要內方,外圓。這兩句話任何人都很難做到。但是,這兩句話你做到了,還是有毛病。外形跟他同流合污,他要怎麼樣,我也跟他怎樣,要搓麻將,好,陪他打兩圈,三圈就不來;他要喝酒,一杯可以,兩杯就不行了。「就不欲入」,不能深入,恰到好處。「和不欲出」,自己內在心地要光明磊落,要端正,還保持祥和和平。但是,外表不能夠露出來,我要這樣才對,不這樣不合道理,你的正道還不能夠暴露在外。

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崩為蹶;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為妖為孽。

蘧伯玉說,處於這樣一個環境,碰到這樣一個人物,你的外形跟他要永遠在一起,就是學佛的菩薩道里有個名稱,四攝法裡頭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利行」,行為幫助別人,「同事」,譬如這個人打牌的,拿普門品來講,應以打牌身說法而得度者,就現打牌身而度之;應以跳舞身而說法得度者,就現跳舞身而為之說法。應以何身得度,就現何身而為說法,造就是「同事」的道理。「形就而入」就是「同事」。但是形態上是「同事」,你不要真的同進去了,你本來是陪他打牌的,結果你上了癮,你的癮比他還大,那麼你完蛋了,他也完蛋了,你的外表雖然跟人家一樣,但內在有道德的標準。然後表現出來,他愛打牌,不得已,我只好陪他玩玩。他愛打牌,我愛打坐,我這一打同他那一打不同,不過呢,我現在沒有辦法,只好在牌桌上陪著他。但是,你如果為了求知名度,向人家宣傳自己,表示自己有學問有道德,那你招搖的結果就是「為妖為孽」,你變成外道,妖怪了。本來你是正道,為一點名利之心所驅使,遭遇的後果,你吃飯的傢伙就要落地了。

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於無疵。

蘧伯玉說,你去這樣的環境,教育這麼一位太子,必須要做到這四點。就是說,他這種太子,天生的八字好,將來一定要當職業皇帝的,你要教育他成為一個好皇帝,對國家要有所貢獻,他幼稚,「嬰兒」代表幼稚,你也要跟著他幼稚,不能比他高明。不過你在幼稚裡頭怎樣領導他呢?譬如他是幼兒園的一年級,你就是幼兒園的二年級,比他剛剛好一點點,完全跟他一樣就領導不起來了。他說嘿嘿,你就哈哈,大家差不多,不過我比你笑得好一點,這就夠了。他說嘿嘿,你來一個哈哈大笑,完了,這就不行了。「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無町畦」就是沒有方向,沒有路徑,像田地一樣連邊界都沒有的。就是說,他是傻不嚨咚的白痴一個,那你也就要學白痴,不過你白痴白得好一點點,有時候清醒一下,這樣就能夠領導。「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崖」就是一個山崖,有一個比例。有一個標準,站得很高。這一類的人沒得標準的,不高。明朝朱元璋的後代子孫是很糟糕的,像明朝好幾個皇帝一塌湖塗,描寫得比這個衛靈公的太子還糟,如明武宗正德皇帝,還有比他更差的。他「無崖」,沒有標準,你也跟著他沒有標準。

你這三點做到了,「達之,入於無疵。」作人做事要通達,要圓融,不要古板,可是一個人太圓融太圓滑,會出毛病的,太圓太滑了,就變成滑頭了。一個人不能變成滑頭,又要做到沒有一點暇疵,這就難了。我們在座的很多人當過領導,當過長官,你把莊子這一套法寶拿到手上,在哪個時代都無往而不利。做到這樣,才能夠不是叫滑頭,才能在這個混亂的局面,混亂的社會,混亂的時代中,把壞的領導人帶上了正道,撥亂而反正。你要懂得,這是莊子傳的作人的密宗哦。這是大學問,很難做到。打坐成佛並不難,老實講,處亂世作人,做到把壞人改正了,尤其是把壞的皇帝老闆帶上正道,比成佛還難。所以佛在佛經上,再三讚歎治世的轉輪聖王的功德,同佛一樣。其中差別,就是一個悟道,一個不悟道。你不要以為佛經光講出世,佛經大乘法主張入世。轉輪聖王入世行道,佛出世悟道成道,不一定哪個方法就是行道,入世之道更難。所以佛在《華嚴經》上說,唯有十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做大的轉輪聖王,這個秘密就是指入世之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86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58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螳臂擋車

螳臂擋車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

中國文學上有個名言,「螳臂擋車」,就是從這個故事裡出來的。我們在座的有些青年是在都市長大的,恐怕沒有看見過螳螂,那就可以到小動物園,或者到昆蟲協會去看看。我們小的時候,在鄉下常看到。那時做小孩子不會像現代人這麼可憐,螳螂啦,小螃蟹啦,都是最好的玩具,但都是把它們玩死了的。蘧伯玉說,你知不知道螳螂,「怒其臂以當車轍,」「怒」就是憤怒。我們看到,螳螂在路中間,聽到車子嘎嘎嘎響著過來了,那個螳螂發脾氣了,就站起來,把兩個膀子舉起來,那個精神,像力氣很大一樣,要想把車子擋住,哪裡擋得住,車輪過去,它就變成肉漿了。它這樣自己不估量自己,叫做自不量力。雖然如此自不量力,但它還是有勇氣。其實螳螂不一定是有這個勇氣,這是動物本能的反應。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復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經過了二十年的痛苦。歷史上記載,越王勾踐有一次出來,看到路上有個癩蛤蟆,越王乘坐的車子過來的時候,這個癩蛤蟆生氣了,就把肚子鼓得好脹好脹,那個威風好大。越王勾踐立刻停車下去,向這個癩蛤蟆行了一個禮,左右大臣就問越王這是什麼意思,越王說,我們為了復國,當效法這個蛤蟆的這股英雄氣概。所以,不要看到「螳臂擋車」很愚笨可笑,「是其才之美者也」,這個勇氣還是很難得。造句話插在這裡,什麼意思?上面一段蘧伯玉告訴顏闔,你輔助這位衛國的太子,應該怎麼樣作人處事,大原則講完了,下面講,如果你不照這種方法去做,非要嚴厲地把他改正過來,等於「螳臂擋車」一樣,最後自己完了。不過完是完了,在歷史上還是留下了一個名。就如宋朝時候,有一個皇太后請老師教育太子,這個太子將來是皇帝哦,當老師的就因為他書沒有讀好,考試通不過,就打了他的手心,因此太子不肯去上課了。這件事皇太後知道了:哼!我們家裡的孩子,有學問當皇帝,沒有學問也當皇帝,真是豈有此理。皇太后一下子胡塗了,就不讓太子去讀書了。老師見太子不來讀書,就馬上叫太監告訴皇太后。皇太后命太監帶口信出來,我們家的孩子,不管書讀得好不好,都要當皇帝,等他當了皇帝,還不是把你的頭要砍掉就砍掉。這個當老師的就讓太監回復皇太后,有學問做聖賢堯舜一樣的皇帝,沒有學問做桀紂亡國的皇帝。太監把這個話照搬過去,皇太后一聽醒悟了,對啊,送太子出去讀書,就應該聽老師的話。慈禧太后也干過這一類的事。所以說,還是有「螳臂擋車」這一種事,這種做法只能做一個忠臣,做一個烈士則不行。

所以蘧伯玉對顏闔說:你要小心啊,要謹慎啊。你慢慢地獎勵他,對他多鼓勵,「哎呀,這句話說對了。」「嗯,這個也對了。」然後,他都聽得很順耳的時候,有時告訴他,「這個有九分九好。只差這一點不好,你把這一點改一改,就十分了。」你如果照這樣的方法,去教育他改正他,那麼,你就成功了。這一點,就是我一輩子學不到的,看到有不對了就訓話,哪還會給你慢慢獎勵,實在沒有等的工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87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59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養虎的學問

接著上面兩段一正一反的理論之後,蘧伯玉又講:

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

你有沒有看過,養老虎的人給老虎餵食,譬如說喂牛肉,寧可煮熟一點,而不敢割一塊生牛肉丟進去,或直接把一隻活物丟進去,否則老虎必須把活物咬死了吃,這樣它就善成了殺生的習慣,而且養成了鬬爭的習氣。同時,「不敢以全物與之」,寧可把食物割開來剁碎,送到它嘴邊就能吃下去。喂老虎一樣東西,你看它用爪子按著又啃又咬,有時咬不下來就發脾氣了。個性壞的人哪,就和這老虎差不多。所以養老虎很麻煩,要對它很了解,什麼時間肚子飽,什麼時間肚子餓,它怎麼樣就要發脾氣,怎麼樣才不發脾氣,這些都要搞清楚。老虎是畜生,動物脾氣都很壞,嗔恨心大,所以就變動物了。老虎與人不同類,但老虎對養它的人呀,蠻好,蠻乖。為什麼?因為給它吃的嘛,養虎人順著它的性情來養。有時候老虎發了脾氣,把養它的人吃了,那是因為養虎人撞到了虎的毛病,老虎的毛病發了,不管你養不養我,照樣吃你。此所謂禽獸。這一段拿給心理學家去發揮,可以研究出許多名堂。

「虎之與人異類」,其實莊子講得很客氣,虎和人不同類,並不是說人比老虎好。人有獸性,獸也有人性。上次在宗教展示中心,有個同學問我,為什麼密宗塑的塑像,多半不是人的樣子,有些塑成人的身體,連著野獸的腦袋,還有爪子什麼的?像顯宗塑的佛像,三十二相八十莊嚴,多麼漂亮,這是什麼道理?找告訴他,很簡單嘛,人性之中有獸性,獸性之中有人性,究竟人性是善良,還是獸性是善良?這是個話頭,你參參看呢?不可知。你不要以為我們人這個樣子,才叫長得漂亮,讓另外世界的那些眾生看,我們人這個樣子很難看。別的生物長幾十隻腳,我們人只長兩隻腳,這個樣子多不好看呢!別的生物腦袋後面長有眼睛,也不怕車禍,我們人長的眼睛,看前面還蠻靈光,後面就不行了,所以人這種動物笨得要死,只能看一面,不能夠看到全面。所以啊,密宗的佛像,有道理在裡面的,是個大話頭。那個同學聽了,有點恍然鑽出來大悟的樣子,是不是大悟了,連我自己也搞不清楚。

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蜃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

你看養馬的,喜歡馬的人,馬的尾巴一翹,曉得它要屙大便了,就很快地用竹籃筐接住馬糞。馬糞還是葯呢,也可以作燃料,同時也怕把路弄髒了,所以要用籃筐接住。馬撤尿的時候呢?把海邊大的貝殼取過來接它的尿,馬尿也是葯,也有好處。當然這是古代,現在都不用這些工具了。人愛馬呀,又要給它洗澡,又要給它剪髮,又要給它喝酒,又要給它吃豆,愛馬那愛得不得了,比愛人愛得多了。馬我們那樣愛它,它對人也好,看到人來,把頭貼到人身上擦兩下,人就是容易被騙的,馬這樣親你兩下,你就說:這馬好可愛呀!它好愛我呀!結果有個蚊虻來吃馬的血,你拿蒼蠅拍子「啪」一下,打到馬身上去。打馬的時候不對,這下馬屁拍在馬腿上,那馬把馬韁咬斷了,把頭一擺,馬蹄子朝你胸口一踢,你就受內傷了,雲南白藥都吃不好的。這個道理就是: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

這兩句話也是作人的道理。任何一個人,都有自由的意志,生物也是一樣,馬也好老虎也好都是這樣,「意有所至」,它那個毛病來了,一發作了,人跟馬跟老虎沒有什麼兩樣,他愛好就是那一點,專註在那一點的時候,什麼也轉他不了,這就要研究唯識中第八識阿賴耶識中習氣的根。一個人入迷的時候,你要勸他「回頭是岸」,苦海茫茫,回頭岸在何處啊?你什麼般若呀,真如呀,都沒有用。所以,明知道你愛他,有時候他出於自己的利益需要,就忘記你愛不愛他了。因此夫婦之間,父子之間,兄弟朋友之間,人與人之間很難相處,總之是「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啊!

我們再看歷史上的大奸臣,譬如宋朝的秦檜,明朝的嚴嵩,乃至清朝的和珅這一些人,他們為什麼一當權就是幾十年?因為他們就懂得「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這個竅妙,皇帝硬是離不開他們。歷史上大奸臣殺了大忠臣,你以為真是被奸臣殺了的呀?根本就是皇帝要殺。如歷史上說秦檜殺了岳飛,哪裡是秦檜殺的,宋高宗本來就討厭岳飛,秦檜只是迎合宋高宗的意思,代高宗承罪而已。大家都知道岳飛的口號:「直搗黃龍,迎回二聖。」這是岳飛不懂宋高宗的心理,以為直搗黃龍就可以了。迎回二聖以後,宋高宗怎麼辦?二聖一個是他父親,一個是他哥哥,二聖回來,宋高宗還當不當皇帝?第二點,當時宋高宗還沒有立太子,而岳飛偏要涉及內政,天天催宋高宗立太子,這在高宗的想法,認為你岳飛希望我快死嗎?而且這是我趙家的家務事,你在外面好好打你的仗就行了。可是岳飛偏要回來管這件事。秦檜就知道宋高宗這個心理,宋高宗「意有所至」,秦檜一下子就懂了,皇帝的意思要這樣辦,我給皇帝辦了,皇帝是越來越舒服,嗨,他真懂事。所以奸臣也是很不容易當的。當然我們不要學奸臣,奸臣太懂人家的心理了。所以做奸臣也好,做忠臣也好,歷史上有句名言,叫「揣摩上意」。上面領導人的意思,你搞不清楚不行,要好好地研究,好好地揣摩。不要說揣摩上面的人的意思,像有的學生沒有把我的意思搞懂,有時候正忙著,你來給我講話,又不好意思罵你,就「好好好」應付兩聲,那個「好好好」,是不大同意呀,你一聽老師答應了「好」,就以為老師都同意了,那我的火就上來了,我的老虎脾氣也發了。所以揣摩上意之難呀!不要說揣摩上意,兩夫妻,兩個好朋友,你真懂得他的意思很不容易,此所謂知己之難。我們懂了這個道理,就可以作人了,可以處世了,也可以做大事業了。所以有些朋友埋怨,自己的才具是了不起的英雄,就是運氣不好,這些長官不認識我。不是長官不認識你,對不起,是你不認識長官,你不懂得長官「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啊。

「可不慎邪!」你要謹慎啊。這兩句是重點,最難的,這是莊子在《人間世》傳人道上的密宗。

三個故事講完了。《莊子》的妙就在於,他東一下西一下,一段一段的故事擺在那裡,都不給你作結論,要你自己去作結論。如果他做了結論,那就沒有價值了。就像一個水晶球擺在那裡一樣,從四面八方去看,角度不同,理解就不同。禪宗後來都是學的這一套。這中間要注意,我現在只能講到這裡,你們仔細去讀,仔細去參詳,這三段故事,每一段都並不獨立,從顏回開始,三段故事都連帶下來,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轉接不同,但是,每一段又是單獨的一個故事,這就是《莊子》的千古妙文。現在年青人寫白話文,最時興的都是這個方法,一段一段的,可惜呀,不是《莊子》的文章,是「孫子文章」。上不及老子,下不及孫子,真是兒子,中國諸子百家的兒子。我們的諸子百家,上有老子,中有兒子,下有孫子,哈!三代都有。

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槾,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夫楂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幾死之散人,又惡知散木!」


        匠石覺而診其夢。弟子曰:「趣取無用,則為社何邪?」


曰:「密!若無言!彼亦直寄焉!以為不知己者詬厲也。不為社者,且幾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與眾異,而以義喻之,不亦遠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88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2:00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無用之材

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

「匠石」這個「石」,古人的解釋有好幾種說法,這不太重要,在古代,只有對那些專業研究書本的人才重要。有人解釋說,「匠」,是個工匠師,這個匠人姓石。在這兩個字上作文章,寫博士論文,我是不幹的,因為划不來。莊子的話,十有九都是寓言。反正有這麼一個人,是個工匠頭子,到齊國來選木材,他到了「曲轅」這個地方,看到一棵「櫟社樹」。樓來有人考證,曲轅是孔子的故鄉曲阜。是不是?不知道。「櫟社樹」就是屬於神廟的一棵樹。「社」,在古代是土地壇一類的廟子,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忠烈祠,是代表國家社稷的一個廟子。譬如我們到日本可以看到,一個石頭打的,上面圓圓的四個洞,那是社稷前面的神燈用的。中國上古的那一套文化,日本還保留著一些。日本人叫做神樹,神木,也就是「櫟社樹」。這棵樹大得呀,可以「蔽數千牛」。數千頭牛夏天在樹下一站,像被涼蓬一樣都遮住了。人手拉手圍這棵樹,有一百圍那麼大。這棵樹高得很,有「十仞」之高,七尺為一仞,就是幾十丈高。後面還有些旁枝伸出來,把旁枝砍下來可以作一個獨木舟,這棵樹的旁枝有幾十根,可以做幾十隻獨木舟。「觀者如市,」我們到日本京都,京都的神社就是這樣,來參拜神木的人多得很。可是這位專門來選大木材的匠石,經過那裡連眼睛都不斜一下,看都不看就一路走過去了。跟著師傅的這些徒弟,圍著這棵樹就看了個飽,看滿足了一回頭才發現,師傅並沒有站下來看,已經走到前面去了。於是趕快追到師傅那裡,對師傅說,自從我們拿起斧頭跟你學手藝以來,那麼多年跑遍了江湖大山,沒有看見過這麼好一棵大樹,師傅你連眼睛都不斜一下,看都不看,停都不停,只管向前走。這是什麼道理呢?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音mán),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匠石說:算了吧,你們不要啰嗦了,這是「散木也」,沒有用的木頭。你看那棵樹那麼大,又有什麼用呢?拿來作船吧,放在水裡會沉下去;拿來作棺材吧,埋到地下去沒多久就腐爛了,做棺材的木頭應該是很不容易爛的;拿來做傢具呢,它很快就毀壞了;拿來做門窗,一下雨就容易吸收水分,因為吸水分太重容易長濕氣,它容易壞;拿來做柱頭,要生白螞蟻。這個木頭呀,「百無一用是書生」,和讀書人一樣,沒有一點用處。因為沒有用呀,所以它活的年紀那麼大,很安全。匠石給學生上了一課,學生相不相信,不知道。徒弟也沒有經驗,反正是聽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89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2:01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神木託夢

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音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

匠石回去后,睡覺的時候做夢,夢見一個白鬍子老公公來了。莊子沒有這麼講,是我加上的。這個白鬍子老公公就講:你這個傢伙算老幾呀,你白天對學生講些什麼狗屁的話,你想拿我和楠木啦,紅木啦,這些最上等的「文木」相比,那你就搞錯了。白鬍子老公公就教訓他一頓:你看那些梨子樹,桔子樹,柚子樹,那些番瓜,紅薯之類,這些都是木頭之屬,草木之類,這些東西,可以開花可以結果,因為它會開花會結果,人們都不許它長高,要它橫著長。剛長高一點,「嚓」一下就把頭剃掉了,葉長多一點,想多留一點頭髮,也不行,要剃成光頭,人類對這些植物多刻薄呀。這是因為它有用,結果大枝被折了,小枝泄氣了。因為它能幹,會開花會結果,所以把自己這個生命搞得很痛苦,「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這些樹專門生長水果給人吃,越生長得多越辛苦,活不了幾年就老了,枯萎了。成了枯木當柴燒。本來樹木的壽命很長,它活不到幾年短命而死,就是被一般的世俗之人害了。「物莫不若是。」你要注意喲,有用的東西,就會把它用死了;你能幹嗎?就會把你能幹死了。所以女同學做太太的,懶一點也蠻不錯,不懶就會很可憐了,就是這個道理。

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幾死之散人,又惡知散木!」

而且我為了修到「無所可用」,修了好多年的功夫才成功喲,中間人家幾乎把我砍掉,總算我顯示出了沒有用,才沒有被砍掉。現在終於修到百無一用了,證果了,得道了,每天被人家來上香來拜拜。你說我沒有用?這個就是老子的大用處喲!假設我也同那些柚子樹,地瓜等那麼有用,我還長得大嗎?還能活了幾千年到現在嗎?白鬍子老公公又講,而且你不要以為自己是人了不起,人和木頭差不多,你是什麼東西?我是什麼東西?大家都是天地間的一個東西。你專門來砍木頭,你怎麼不看看你自己呀。你給徒弟說的幾句話,把我的密宗揭穿了,密宗就成了顯教。那就完了。你罵我是「散木」,你就是「散人」,我是個沒有用的木頭,你就是沒有用的東西。這個白鬍子老公公就是木頭的神,來罵了這個匠石一頓。

匠石覺而診其夢。

匠石被罵以後醒了,這個夢可嚇死他了,就要圓夢,解夢。等於我們同學做了夢,早晨起來就問:老師啊,昨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然後就給我講夢話。我清醒的人硬要聽講夢話,你說痛苦不痛苦啊?可是這位匠石清醒了,叫來了徒弟說夢話:昨天啊,我講錯了話,得罪了那棵神木,做了個夢。

弟子曰:「趣取無用,則為社何邪?」曰:「密!若無言!彼亦直寄焉!以為不知己者詬厲也。不為社者,且幾有翦乎!

徒弟說:師傅昨天不是講過嗎,這根木頭是無用的木頭,既然是無用的木頭,它還會成精,變成一個白鬍子的老公公託夢給你,這好奇怪呀?匠石趕快說:密宗,密宗!這是秘密不要說,不要講,聲音輕一點,怕又被樹神聽到了。然後這位匠石哈哈大笑,說:我告訴你們,這個樹神為什麼託夢給我?他也很寂寞,沒有知己,雖然我罵他一頓,我罵他也是他的知己呀,所以他來夢中給我談這一番話,實際上他曉得我很懂他,因此托我傳話給世界上的人,罵世界上的人都是笨蛋,不懂他,總算有我一個人懂他,托個夢給我,托我做他的宣傳部長去宣傳一下,去幫他再說明一下。你以為他來叫我給他買只雞拜拜呀?他不是這個意思。這位徒弟剛才問得對,無用的木頭怎麼會在廟子里給人家拜呢?有用的東西要被人砍掉,沒有用的東西更要被人砍得快,沒有用留著幹什麼?但是他不會被人砍掉,他是廟子里一棵樹,人家會說,這棵樹呀,是神呀,動不得呀,只能拜一拜,因此就保存了,所以他活到幾千年。這個道理懂嗎?我們的人生,有用倒霉,沒有用更倒霉,要做到好象是有用,又沒有用,沒有用的大用,譬如一塊木頭,被做成馬桶了,多倒霉呀,另外一塊木頭,結果被雕成菩薩了,我們一天到晚拜它。因為它沒有用,就要做到社神,做不到社神,「且幾有翦乎。」半路就給人砍掉了。

且也彼其所保與眾異,而以義喻之,不亦遠乎!

所以他要保全自己的壽命,有他保全自己壽命的一套辦法。那個沒有用的人在社會上,要保全自己的生命活下去,就只好裝起一副修道的樣子,人家一看,喲,有道之士!要做到這個樣子,那就行了。然後向人家傳道:「我講了你不懂,為什麼?密宗!」人家就問:「密宗是什麼?」「嗡啊嗡啊嗡……這是藏文。」再不然,「這是梵文,你不懂的。」人家奇怪了:「梵文我認得呀!」「這是上古的梵文,你怎麼認得?」像這樣,就行了,就可以保全你自己了。這個人生,玄了。所以學莊子要學壞的,但是,其中有人生的真道理。所以,「且也彼其所保與眾異」,他保存自己的辦法,和你們都不同,所以他長壽,永遠站住。然後你稱其萬歲,神,菩薩,還要拜拜。你看看,這多麼高深,多麼遠大,這是密中之密呀!你們怎麼懂呀!

我們中國文化和外國不同,有所謂諸子百家,上有老子,中有兒子,下有孫子,還有一子,韓非子。韓非子是法家,政治家,他也說兩個故事,和這個道理一樣,這兩個故事也是對當領袖的人講的。第一個故事:古時有一位太子,聲望已經很高了,還要去周遊列國,培養自己的聲望。這時突然來了個鄉下的糟老頭子,身上穿一件破短襖,腋下挾一把破雨傘,言不壓眾,貌不驚人,自稱王者之師,說可以做皇帝的老師,幫助平天下,求見太子。通報以後太子延見,這老頭兒對太子說,聽說你要出國,但這樣去不行,你要拜我為師,處處要捧我,禮敬我,然後到每個國家,像美國總統什麼的來接你的時候,你要讓我站在前面,國宴的時候,你要讓我坐在上面。我呢?光曉得吃飯睡覺,別人問到我,我也一問三不知。你這樣才能成功。太子問他這是什麼道理?老頭兒說,我以為你很聰明,一提就懂,你還不懂,可見你笨。現在告訴你,你生下來就是太子了,絕對不會坐第二個位置,而你在國際上的聲望也已經這樣高了,再去訪問一番,也不會更增加多少。可是你這次出去不同,帶了我這樣的一個糟老頭子,還處處恭維我,大家對你的觀感不同了,認為你了不起。人家會說,太子在國際上這麼有名望,真是肯禮賢下士,如此謙虛,到將來不得了;而且這個老師這個樣子,不曉得有多大的法寶,算不定他指頭一伸,世界上的核子彈統統都放不出來了。各國對你有了這兩種觀感,你就成功了。這位太子照他的做,果然成功了。這是一個故事,《韓非子》里的故事很多了,都是政治里最高的藝術。

第二個故事,有大小兩條蛇,要過街,大蛇想大搖大擺過去。小蛇不敢過去,叫住大蛇說:老兄,我和你商量一下,我們民主時代開一個會,你我這樣過街會被打死。大蛇問該怎麼辦?小蛇說我有個辦法,不但我們可以大搖大擺地過街,兩邊的老百姓還要放鞭炮,擺香案,跪下來,然後還要在台北市給我們修一個龍王廟。大蛇說,如果有這樣的好事,我聽你的。小蛇說,很簡單,你仍然昂起頭來大搖大擺過去,但讓我站在你頭上,慢慢地從街上游過去。這樣一來,我們不但不被打死,老百姓看了覺得稀奇,一定認為龍王出來了,擺起香案拜我們。然後蓋一座大的龍王廟,把我們送進去,初一十五還有豬呀羊呀,香呀蠟呀,來拜一拜。結果照這個辦法過街,果然當地人看后蓋了一個龍王廟。這個故事分析起來很有道理,所以一個事業要成功,常要上面頂一個所畏的。你們要做了不起的人,頭上都要頂一條小蛇。所以,你們叫我老師,你們諸位都是小蛇,我現在實際上就是那條大蛇。

這兩個故事和莊子說的「櫟社」神樹是一個道理。所以中國的古書,諸子百家不能學,學壞了就是個大壞蛋。我們小的時候,諸子書是不準讀的,《三國演義》都不讓看,怕人學壞了。但是,做大有為的人生,做大事業的人,想要做大政治家,做大外交官,大元帥,大教育家,乃至做一個大和尚,這些道理都要懂。大和尚就是這棵樹,就會要託夢給人家,那才做得好。真的,這是《人間世》的道理喲!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見大木焉,有異:結駟千乘,隱將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異材夫!」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樑;俯而視其大根,則軸解而不可以為棺槨;舐其葉,則口爛而為傷;嗅之,則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宋有荊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斬之;三圍四圍,求高名之麗者斬之;七圍八圍,貴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斬之。故未終其天年而中道之夭於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90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2:01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異材

《人間世》全篇的宗旨,莊子告訴我們怎樣處世作人,方法就是老子講的三個字。「曲則全」,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做人處世的藝術。處世是非常難的,如何做到「曲則全」呢?前面講到櫟社樹,無所可用,等於本地的榕樹,榕樹實際上沒有多大的用處,但往往可以給人乘涼,乃至做廟子前面的標記。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見大木焉有異:結駟千乘,隱將芘其所蔌。

「商丘」是一個地名。「南伯子綦」看見一棵大樹,大到什麼程度呢?「結駟千乘,隱將芘其所蔌。」古人所謂「駟」是四匹馬平排拉一個車子叫「一乘」,「千乘」形容大得不得了,有四千匹馬平排起來站在這棵大樹之下,樹葉都把它們遮住了。我們知道,任何植物,樹根有多大,就是樹葉子散開的範圍。

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異材夫!」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樑;俯而視其大根,則軸解而不可以為棺槨;咶其葉,則口爛而為傷;嗅之,則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子綦說,這是什麼樹呢?它一定有奇才異能。現在說一個人有特殊的本領為奇才異能,也是由《莊子》「異材」的觀念發揮的。

抬頭一看,樹的枝幹是歪歪曲曲的,不能做為棟樑之材。古代建房不用鋼筋水泥,全部用木材,尤其古代修建帝王的宮殿,采棟樑之材是非常困難的。歷史上帝王們修建宮殿就是老百姓的大災難,棟樑之材都只有在深山老林中才找得到,千方百計砍下來,要運幾萬里送到首都去。例如最好的木頭在西康建昌。過去有一句土話:「少不入廣,老不入蜀。」它的意思指廣東風氣比較開放,很風流,年青入廣就流連忘返了。老年人入蜀有個好處,有好的棺材料。因為四川西康一帶有好木,如沉香木,有香的,有不香的,一根沉香木比黃金鋼鐵還重,在水中不會浮起來。帝王們修建宮殿必須用這種木頭,木頭砍下來,要經過很多省,運幾萬里。為了帝王們享受,老百姓不知要死多少人,經濟上的損失不知有多大。

把這棵樹的根剖開,不能做棺材板。用櫟木做的棺材板很容易爛,很容易生蟲,而且古代好的棺材板是一塊板,不能用兩塊湊起來,不能有縫,有縫則屍體腐爛了,液體流出來,味道很難聞。舔一下樹葉子,則嘴爛舌爛;聞它的味道,人就會像酒醉后嘔吐一樣,三天都吐不完。這樹大得不得了,卻一點用處都沒有,但它「結駟千乘」,可以做一個大的停車場,有這樣大的好處,是「異材」。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子綦說,這「材」算什麼東西?無以名之,這就叫嫉才妒能,因為它有特殊的材料,天生的能照應那麼多人,但是它本身有什麼長處?一無所長。「嗟乎」是感嘆,上天生就這麼一個木頭,一無所長但用處大。 這個故事同前一個故事相似,前面講的櫟社樹一無所用,但卻做了神木。現在這個大木也無用處,但能夠擋住了太陽,能夠覆蓋了天下人,大家都可以在大樹下乘涼。最偉大的大木就是這樣,最沒有用的大木也是這樣。在人裡面,當皇帝、作孤家寡人就是這個大木,當皇帝是一無所能,既不能搬磚又不能蓋房。任何本事都沒有,只有一個本領,你們可以躲在他下面乘涼,因為他有大用,所以不成材。材是專才。譬如歷史上有名的漢高祖真是這個大木,兄弟三人,就他一無用處,成天喝酒吃肉弔兒郎當的。從表面上看,他是漫不在乎,大而化之的人物,他只有一個本事,會當皇帝。但當他統一天下,登上皇帝的寶座之後,很坦白地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運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吾擒也。」現在很多青年人想當領袖,你要想一想,自己會不會做造么一個大木?如果又精明又能幹,連小指頭都充滿了精明的人,你不要想當這麼一個大木了,做不到的,只能做個學者,或學個電機工程,再不然當一個博士很了不起了。要做這麼一個大木,必須要「異材」,要特別不同。那麼,莊子已經說明了第二層意思,他雖然沒有說木頭作什麼用,但一望而知,點題了,這木頭可以「結駟千乘」,「結駟干乘」就是天子的本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91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2:02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有材則患

宋有荊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音yì)斬之;三圍四圍,求高名之麗者斬之;七圍八圍,貴人富商之家求禪傍者斬之。故未終其天年而中道之夭於斧斤,此材之患也。

宋國有個姓「荊」的人家,有一塊好地,種了楸樹柏樹桑樹。當這些木頭長到一把時,兩手相合叫一把,可以用來做抓猴子的機械,就砍了;當長到三圍四圍時,可以用特別漂亮的木頭來做大房子的門框,就砍了;再長大一點,長到七圍八圍時,「樿傍」就是做匾,可以拿來做匾了,貴人富商之家就把它砍了。

草木的壽命很長,依中國文化來講,用五行表示,東方屬木,西方屬金,東方是太陽升起方,木代表生髮之機,表現生生不息的現象。草木壽命都很長,而且不大容易死亡,即使砍斷了,還是可以連續長起來。這些草木應該活得與天地同壽,但是它是有用的材料,長得大一點,小有用處了,隨時就被砍了,所以生命只活了一半,甚至一半都未活到。無用之材就活得很長。前面講有個大木無用,其實無用的大木最有用,代表了領袖的才能。要做個領袖,真是一無所能,無所長處。但領袖的長處是什麼呢?能包容一切人的長處,假如不能包容,就是臭木頭,只能放在廟子里,靠菩薩在前面保衛著,才活得長久一點,不然就要被砍掉。這個大木不靠菩薩不靠神,因為它自己能包容一切,能蔽蔭天下人,等而下之的材料就用到死,「故未終其天年而中道之夭於斧斤,此材之患也。」這個故事的道理說明,世界上能幹多才的人,都把自己的生命糟塌了,越能幹越多才,越是自己促死。歷史上有名的蘇東坡,就是有用的材料之一,蘇東坡一生遭遇很坎坷,他晚年做了一首很妙的詩,希望人不要做有用的人:「人人都說聰明好,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願生兒愚且蠢,無菑無難到公卿。」這是蘇東坡晚年的人生經驗,我讀了以後笑了,天下的如意算盤被他打完了,生兒又笨又蠢,但運氣好,一輩子無災無難到公卿,這不是打如意算盤嗎?蘇東坡怕被聰明誤了的思想,又被聰明誤了。

所以莊子下了個結論:

故解之以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

古代人的迷信,牛馬身上有塊毛是白的,不吉利。《三國演義》中有這樣的馬叫「的盧」,據說的盧喪主,帶孝的。牛豬頭上有白毛的,小豬的鼻子翹得像犀牛一樣地高,拜拜都不能,也不吉利。人有痔瘡的都不能過河,河神不答應。像過去往浙江普陀山拜觀世音菩薩,女的碰上經期,不能坐船去拜,不然會碰上颱風。如果碰上颱風,馬上就問有女的沒有?有就把她丟下海了,一定是她不幹凈,惹菩薩生氣,所以來了颱風,這是古人迷信。莊子引用古代人的迷信,這些事是符祝,一般說的端公們都知道,認為不祥。莊子說人認為不吉利,但「神人」認為不吉利更好。如果變馬,寧肯頭上有白的毛帶孝,一輩子沒有人敢騎;如果變豬,寧肯鼻子高高地翹起,不會被人殺了拿去拜拜,會好好地活到老。所以,世人認為不吉利,在上天看來是大吉大利。

這一段看起來滑稽幽默,但人生被莊子看得透透的。莊子的觀念認為,人沒有認清自己的價值,沒有好好地活在這個世界,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人生所謂求名求利求能幹,要聚斂功名富貴的,都是不願意好好地活著,忙忙碌碌地過一生,最後自己賣命得來的功名富貴,功成名遂,自己卻看不見了,像蘋果熟了落地了。這兩個故事說完了,就是莊子在《人間世》中所提的兩個原則。

支離疏者,頤隱於臍,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挫針治繲,足以糊口;鼓莢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則支離攘臂於其間;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鍾與十束薪。夫支離者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92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2:03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

支離疏者,頤隱於齊,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

「支離疏」是一個人的綽號,這個人長得很奇怪,他大概是沒有脖子的,兩腮貼近肚臍,肩膀長得比頭頂高,五官仰起,兩髀同腰相連,長得不像個人形。這種畸形的人,我們看見遇,現在這種人的命一定很好,可以作電視上的好材料,當名演員。

挫針治繲(音xiè),足以餬口;鼓莢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則支離攘臂於其間;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鍾與十束薪。

支離疏這種畸形的人,正好適合當裁縫。「鼓莢播精,」就是卜卦用的一套。中國有一個習慣,一個孩子天生瞎子,就教他算命或卜卦,特別靈。還有一套特別的方法,教他只求記憶,不用子丑寅卯,只要記得就好,所謂「鐵板數」就是教這類人的。過去算命專門找瞎子,瞎子有特長,算得更准。這種畸形的人算命或卜卦,每一天生意很好,靠他可以養活十個人。樣子長得不成人形,謀生的技能比誰都好。當國家徵兵時,免了他的兵役;當國家徵用勞工時,因為他有殘疾,不用出力;如果發社會福利救濟金,每次他都能領到。他雖然長得不好看,但在人生的途程上,占的便宜大極了。

夫支離者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這個人「支離其形」,長得怪裡怪氣,可是生活得很好。如果我們有人對自己一生的學問、道德、修養做到怪裡怪氣,也就是像現在好好的一個人,要去學修道啦,學佛啦,打坐吃素啦,上教堂等,都是「支離其德者也」,看起來很不正規很不正常,然後人們會說:這人很迷信,不用找他了,因為找他沒有用。迷信就是一頂很好的帽子,可以躲開很多的災難,可以讓人很好地活下去了。如說某人是吃素的,究竟他心裡吃不吃素,是不是「心齋」,那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莊子告訴我們,這個人生這個社會很妙的,正常的人生活下來很困難,稍稍帶一點怪,但不要怪過了頭了,就會活得很痛快,就看你是否善於利用「支離其德」,不過要學得像支離疏,好處他都佔光,國家要徵兵役用勞工,他什麼事都不用做,發救濟金卻儘管來領,要做到這個樣子,你就「支離其德者也」,所以怪要怪得有樣子。我們有些年青人本事沒有,脾氣非常怪,那就變成了翹鼻子的小豬,上祭壇不能用,殺了拜拜都不行,但做成香腸臘肉卻可以。所以要怪得像支離疏那樣,這人就有用了。

講了支離疏這個怪人,下面的文章引出我們文化歷史上最有名的故事,這在孔子本身傳記見不到,看起來莊子處處在罵孔子,實際上莊子非常捧孔子,我們不要被莊子的文字騙過去了。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崎曲,無傷吾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93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2:03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鳳兮之嘆 孔子適楚

鳳兮之嘆
孔子適楚。

孔子到了楚國去。當年楚國的中心是湖北湖南,一直到廣西貴州的邊緣,實際上安徽這一帶都是楚國的範圍。據《莊子》上講,孔子到過楚國,一般的記載上,孔子周遊列國,但沒有到過楚國。湖南湖北的朋友經常說笑,我們是孔子不敢去的國家。孔子到楚國邊境要遇河時,車輪子壞了,叫學生子路去借個工具修一下,子路看見一位大嫂的在河邊洗衣服,就很有禮貌地說:大嫂,我向你借一樣東西。話未說完,這位大嫂讓子路等著,就回去拿來了一些釘子、木頭,還有一把斧頭給子路,子路奇怪了,大嫂就說:你不是孔子的學生嗎?你向我借東西,東方甲乙木,你要木頭,西方庚辛金,你要釘子,斧頭,對不對?子路一聽傻了,回來對孔子說:楚國不用去了,楚國婦女都上通天文,下通地理,都懂《易經》八卦,我們這一套去賣不開。所以孔子沒有到過楚國。這個故事是兩湖的朋友最先告訴我的。我說這是在罵你們兩湖人。他說怎麼是罵呢?這是吃我們兩湖人的醋,我們兩湖是連孔子都不敢來的地方,所以全國都吃我們的醋。

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郄曲,無傷吾足。」

孔子在本篇中最倒霉也是在楚國。「楚狂接輿」是楚國一個著名裝瘋賣傻的狂人。狂人並不是瘋子。過去說的狂,就是滿不在乎,什麼都不在話下的味道。道家的書和《高士傳》都說他姓陸,名接輿,也是道家著名的隱士,學問人格都非常高。孔子來到楚國,楚狂接輿一聽老孔來了,就去看他。去了以後,電鈴也不按,就站在門口講了一句話:「鳳兮!鳳兮!」這個「兮」字,大家素來都讀成西。年青時,有一個學問很淵博的湖北老先生告訴我,「兮」在古音中應讀「啊」。在宋朝,尤其是朱熹注《詩經》以後,都讀成西,搞錯了。我一想,非常有道理。這個「兮」,等於白話文的「啊」,就是人拉長聲音唱起來的尾音。天下人已經搞錯了那麼多年,那就將錯就錯吧。

楚狂按輿說:「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鳳凰,鳳是鳳,凰是凰。古人說麟、鳳,有時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絕對太平,兩代有道的時候,就可以見到走獸中的麒麟,飛禽中的鳳凰,亂世的時候就看不見。這兩樣東西,是中國文化的標誌。現在楚狂接輿是用鳳來比孔子,他說鳳啊!鳳啊!你運氣不好,怎麼那麼倒霉,到這個衰世來。「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這是中國文化道家的歷史哲學。他說孔子希望的人類社會道德的世界,只有兩個時代有,一個是過去,幾萬年以前,「往世不可追也」,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也許幾萬年以後有這個世界,你已經來不及了,「來世不可待也」。等於我常說的世界上只有兩個好人,一個還沒有出生,一個已經死了。所以我們都是不大對頭的人。

楚狂接輿罵孔子,你所希望的世界,一個已經過去,永遠也看不見了,一個還沒有來。我們要知道,孔子著的《春秋》,不光講歷史哲學,而且講歷史哲學的批判,這是我們文化上的一部大書。所謂《春秋》講三世,就是對於世界政治文化的三個分類。一種是「衰世」,也就是亂世,人類歷史是衰世多。研究中國史,在二三十年以內沒有變亂與戰爭的時間,幾乎找不到,只有大戰與小戰的差別而已,小戰爭隨時隨地都有。衰世進步到不變亂,就叫「昇平」之世,應該說,如漢唐兩代,只能勉強稱為昇平之世,好一點的如周朝商朝等,算是昇平之世,堯舜禹時代,還要稍高一點。最高的是進步到「太平」,大同世界的太平,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太平盛世」。以《春秋》看來,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是衰世多,道德衰落,文化衰落。稍稍好一點的是小康。大同世界的太平,相當於西方哲學家柏拉圖所標榜的「理想國」,和道家思想的「華胥國」,乃至如同上帝的天國,佛家的極樂世界。根據中國文化的歷史觀察來說,真正的太平盛世,等於是個「理想國」,幾乎很難實現。所以,楚狂接與的意思是,我們的命運很苦,所遭遇的不是亂世,是比亂世好一點的衰世。你雖然是個鳳凰,鳳凰生在這個衰世比野雞不如。你看這個瘋子啊,人家孔子是從外國來的,他就站在門口比手划腳地罵了孔子一頓。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這是歷史的哲學。當「天下有道」的太平盛世,就是聖人的時代,聖人的世界。同樣的觀點,我們知道,佛出世的時候就是太平盛世,也就是轉輪聖王的時代。但化身佛什麼時候來?宗教家什麼時候投生?當天下亂了,需要救世時,「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所以當聖賢,都是抱著救世救人的心態來受苦受難的。楚狂接輿說,你老孔在這個時候來投生,你能一輩子不受刑法,不被殺頭,保住吃飯的傢伙在肩上不掉下來,已經很了不起了,你還要到處周遊列國,到處傳播文化,救世救人,你這是不想活了。你說這是在罵孔子,還是在愛護孔子?這是歷史上有名的「鳳兮之嘆」,用鳳凰生在不得勢的時代來比孔子。楚狂接輿的理論,一個人生在衰亂之世,能好好地活下去,不半路遭遇刑戮而死,是很不容易的事。這種事對一個抱著救世思想的知識分子,在歷史上是很多的。乃至任何一個朝代變動之時,不容易活著的就是知識分子。

「福輕乎羽,莫之知載;」這是歷史哲學的名言。人生都要求幸福,太難了,幸福這東西比羽毛還輕,沒有辦法把它裝起來。拿新的文學來形容:幸福在我們前面輕飄飄地溜過去了。莊子用古文學來描寫,「福輕乎羽,莫之知載」。所以,永遠是把握不住的東西,這叫做幸福。「禍重乎地,莫之知避。」那「禍」,那痛苦,象地一樣不會離開我們的腳跟。換一句話說,人活在世上,幸福是這樣地難以把握,因為它太輕飄,一下子就溜過去了,艱難痛苦這些「禍」像大地一樣,你始終離不開它的,所以人一生都是在禍福中。所以楚狂接輿說:算了吧!算了吧!你老兄何必到楚國來呢?你到處傳道,把道德的思想,文化的觀念到處散布,這隻有我懂。這個時候想出來挽救這個時代,你危險極了。「畫地而趨。」一般人都認為自己很高明,自己劃定一個範圍在那裡轉。讀書人就容易犯這個毛病。人生每一個人都是「畫地而趨」,造四個字就是人自己對自己的譏諷。所以佛家講解脫兩個字,很了不起!怎麼解脫?不「畫地而趨」,自己不規定範圍,自己超越一切,就是真正好的人生。

「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卻曲,無傷吾足。」「迷陽」,是土話,是路上的荊棘。實際上,「迷陽迷陽」,也可說湖北湖南一帶的喜歡吃辣椒的,麻辣麻辣,這些東西抓到手上,刺到是很痛的。人在路上走,邊走邊念,「迷陽」不要傷到我的腳。古人很迷信,出門時就要念「迷陽」這樣的咒子。「吾行卻曲,無傷吾足。」我走得很慢,很小心,這些有妨礙的東西不要傷害到我的腳。這四句話,代表了全篇的宗旨。

下面有一個結論: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94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2:04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無用之用

山上的大樹,天然活在那裡很好,為什麼世上的樹都沒有變成神木,永遠活下去呢?「自寇也;」本身長得太美麗,長得太好了,自己招來別人的寇盜。因為太有用的材料,一定招來別人的砍伐。「膏火,自煎也;」自身能燃燒的東西在古代叫「膏」,如人、豬身上的油。歷史上記載,古代帝王墓打開以後,裡面的銅燈幾千年不熄,因為那個燈油是鯨魚的脂膏做的,可以點幾千上萬年。動物招來殺身之禍,是因為它身上的脂膏有利用的價值。「桂可食,」「桂」是桂枝,是補品可吃,所以它被砍伐。「漆可用,故割之。」現在的油漆是化學的,古代是漆樹,這種樹流出來的汁液可以用來漆東西,所以它被割裂。凡是有利用價值的東西,就被人們破壞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一般人都知道,生命活著要有價值,其實人生的價值做到沒有用,才是最有用!才可以規規距距活一輩子。這是莊子的結論,看起來非常消極,對於人生、社會是諷刺的。實際上莊子很積極,他是告訴我們:「世路難行」。世界上這條路很難走,生命活著要有價值,自己處世要很有藝術,在不同的環境中,自己要懂得怎麼處,否則自取其辱,就完了。「世路難行」是這篇《人間世》的結論。

《人間世》全篇,由孔子學生中道德品質最高的顏回,想出來救世,想做帝王師開始,被孔子罵了一頓,你哪裡有資格做帝王師?如果你一定要去衛國,這條命卻要玩掉了,你想救世救人,連自己都救不了,所以不如自救。就教顏回如何修道,做「心齋」,教如何自立然後立人的道理。最後講到孔子本身去。孔子善於教人,卻不善於教自己,所以憂傷悲苦一生。結果碰到裝瘋賣傻的楚狂接輿罵了他一頓,也是恭維了他一頓。孔子之所以為聖人,從哪裡看出來呢?不在四書五經上,就在《莊子》上看出來。聖人之用心,對於天下國家,「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雖然知道挽救不了,可是他硬要挽救,做了多少算多少。孔子所以為聖,就在這裡。所以《人間世》全篇從表面上看起來,好象在譏笑孔子,實際上非常地捧孔子。後世的人,特別是宋明理學家,口口聲聲罵佛家罵道家,實際上內容都是用佛家道家的東西,很多的觀念都是用《莊子》來捧孔子的。他們也都看出來《莊子》在捧孔子,但表面上,因為宗教的排它性,所以拚命罵佛道兩家,這在歷史上、文化史上是非常不公平的。

這個道理就告訴我們《人間世》全篇的宗旨:「世路難行」。並不是世路是不可行的,是可行的。人生要你自己善於處。那麼歸結起來告訴我們什麼東西呢?三個字:守本份。人要守本份,在什麼立場就做什麼事,處什麼態度。大家進了歌廳就要跟著唱歌,進了舞廳就要跟著跳舞,大家喝醉了你就要裝醉,大家清醒起來你也要跟著清醒,大家都在做工你卻在睡覺,那就不是瘋而是蠢到極點了,他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但還有個大道理也要了解:《莊子》內七篇是連著的,真正善於處世的人,世路固然難行,善於行世路的人是什麼人呢?得了道的人。知道了《逍遙遊》、知道了《齊物論》,然後知道了《養生主》,得了道的人這三個內容都做到了,就是佛家講的菩薩道,然後再入世,這個入世隨便怎麼玩法,都是他的遊戲三昧。這四篇是連續的一貫的,其宗旨從這個大題目大方向去看,就看得很清楚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主題

65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1
95
ly0419 發表於 2008-7-15 03:55 | 只看該作者
  非常崇拜南懷瑾先生,也非常感謝樓主的好帖.
請教樓主如何可將這93段文字一次性收藏.如果一段一段地複製粘貼,要花大半天呢.
謝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96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0:5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ly0419 於 2008-7-15 05:55 發表 [南懷瑾: 莊子講記 - 文化沙龍 -  backchina.com]  
  非常崇拜南懷瑾先生,也非常感謝樓主的好帖.
請教樓主如何可將這93段文字一次性收藏.如果一段一段地複製粘貼,要花大半天呢.
謝了!


謝謝,請查簡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97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0:56 | 只看該作者

第五篇 德充符----無腿的王駘

莊子現在由《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講到《德充符》——道的充實。我們知道,春秋戰國的文化,道跟德是分開的,道是體,就是內涵,是每個人修養學問的內涵;德是用,得了道體就能起用,即用世之道。世路固然難行,在難行中間如何以最高的智慧,最高的藝術去行,那必須要德行的充實,德行的充滿。德行如何充滿呢?莊子用寓言,用高度文學化的筆調,用他藝術化的手法,繪出來一幅人生的圖畫。

魯有兀者王駘,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常季問於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聖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常季曰:「何謂也?」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常季曰:「彼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為最之哉?」仲尼曰:「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在冬夏青青;受命於天,唯舜獨也正,幸能正生,以正眾生。夫保始之徵,不懼之實。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而況官天地,府萬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彼且擇日而登假,人則從是也。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


無腿的王駘

魯有兀者王駘,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常季問於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兀者」,沒有兩腿的人,魯國有一個沒有兩腿的人名叫「王駘」,他的學生比孔子還多,至少跟孔子差不多。「常季」是孔子的學生,是師友之間的人。常季就問孔子,王駘沒有兩腿,可似說是個殘廢的人,結果他的名氣之大,跟你一樣,「中分魯」。我們如果以歷史的幽默的角度看,魯國有很多的人才,至少有三個,一個是莊子所講的王駘,一個是孔子,一個是搶孔子的飯碗的少正卯,他們三個人都很了不起。不過少正卯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他的學說沒有留傳下來,他的思想非常怪,如果流傳下來一定很麻醉人的。

王駘這個人非常了不起,你如果拜門做他的學生,他沒有上過課,也沒有勸告你,罵你,也沒有跟你討論過問題,但是,奇怪得很,你什麼都不懂,只要一拜門,一見他,就非常充實地回來,什麼都懂了。那可真是禪宗。照這麼形容,是比孔子還高明一點。我們願意做他的學生,不需要上課,考試,坐在那裡,什麼都懂了,這多好!

「固有不言之教,」不需要說話的教育,這大概連科學都無法做到,科學知識還需要視聽教育,拿個錄音機之類什麼的。王駘用不著,他是「不言之教」:身教。如果身教,我們跟著他兩條腿要斷掉了,所以我們只好跟著他學打坐,不用腿了。「無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無形」,不著形跡。常季就問了:世上真有這樣一種善於教育善於傳道的人嗎?王駘這傢伙是什麼樣的人呢?

仲尼曰:「夫子,聖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

孔子說,王駘是真正的聖人,得道的人。我呢,心裡早就想拜他為師,只不過還沒有去罷了,公共汽車沒有搭上,他那裡太擠了。我后一步準備拜他為師,而何況一般人還不及我呢?豈止魯國人拜他為師,我將號召全天下人拜他為師。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

常季一聽,這可怪了,沒有腿的人,卻是世上第一位的人,「而王先生。」還勝過先生你。「其與庸亦遠矣,」「庸」同用,那王駘的作用太高深遠大了。假定王駘像老師講的這樣,這個人的道在那裡?他的心法在什麼地方?他的學問中心是什麼?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世界上有一個大問題:人的生死問題,這是人類的大問題。人的生命從哪裡來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男人還是先有女人?這是西方哲學問的問題。今天,講比較宗教,西方講,上帝造了男人以後沒事幹,把男人的肋骨挖出來一根做女人,可見上帝同女人毫無關係。這個生死究竟從哪裡來的?男人女人從哪裡來的?所以佛家禪宗標榜要「了生死」,父母生我以前,我這個生命在哪裡?死了以後,又到哪裡去?究竟有沒有靈魂?這是一個大問題。生死這個問題,在中國文化中首先明顯提出來的是莊子。

「而不得與之變,」孔子說王駘已經了生死了,生死變化與他沒有關係了。了生死的人就到了這個境界,這是修道的最高成就。「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得了道的人,這個地球即使毀滅了,同他也沒有關係,他可以超然獨立於天地之外。因為天地是物質構成的,地球的毀滅是物質的變化,質能的變化,得道之後,就可以不受這些變化的影響。

「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審乎無假」,這四個字很難講,王駘能參究到,智能透過了物理與精神兩面,不用假借任何東西。我們人都要假借物質而活著,我們的肉體就是假借幾十年給我們用,用完了就化掉了。王駘已經超越了,不需要一切的依賴,一切的假借。「而不與物遷」,他是如如不動的,不用跟著物理的變化而遷流。勉強借用佛學的名詞,他已經到了「不動地」,在密教中有一個佛叫「不動明王」,王駘相當於到了這個境界。物質世界不論怎麼變化,他都在旁觀,「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我們任何人,一切萬物,一切眾生。都受物質的變化,但王駘卻不受影響,因為他能「守其宗」。這個「宗」,我們叫道,西方宗教叫上帝,佛家叫如來,菩提,涅盤,反正有個東西,萬變不離其宗。

孔子把王駘推崇到這個程度,常季就糊塗了:

常季曰:「何謂也?」

常季說:老師你今天大概感冒了,你講的什麼話。這有什麼說法呢?

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大家注意,中國文化尤其是哲學思想,或者文學思想,甚至政治思想都經常用到這兩句話。莊子用文學手法一寫,就代表了那麼多的方面。

孔子說,世上任何一個東西,一件事,一個人,你如果帶了一個有色眼鏡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你的觀點見解就不同。「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肝膽在人體內部是連在一起的,都是人體一個重要部分,但是把它們分開來,從不同的角度看,肝膽就像楚國與越國一樣。在春秋戰國之時,楚、越兩個國家互相爭強爭霸。相當於現代的蘇聯與美國,雖然都是白種人,但中間有許多的矛盾,有許多的利害關係。但相反的一面,「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站在同一立場上,換一個角度看,萬物是一體的。

這兩句話代表了人的見地,見解,所以世上有智慧之學,有哲學家的見解。換一句話說,人生也好,道也好,每一個人抓住了一點,自己蒙蔽了自己的智慧,看形而上的道,看形而下的萬物。各有各的不同,越看越生氣。如果得了道的人,從超然獨立於物外的立場,用另外一隻智慧的眼睛來看,天下萬物都是一體,都跟我一樣,沒有什麼分別。這個道理就是佛學所講的,得了道的人的智能是「無分別智」。用有分別的觀點來看,「肝膽楚越也」,肝膽在我們身體內同樣重要,但我們把它們看成冤家。用「無分別智」來看,矛盾的東西都不矛盾,都很可愛,是統一的。

因為孔子認為常季不懂,就進一步解釋另一個道理。你如果懂了這個道理,就懂得了修道,就懂得了道德。莊子在這裡借用孔子的嘴巴在傳道:

    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孔子說,真正的修養,也是修道的功夫,「不知耳目之所宜,」忘記了眼睛的看,忘記了耳朵的聽,不隨聲色所轉,不被外界所誘惑。像許多喜歡學佛打坐的人。儘管在那裡打坐,但還是被兩個東西牽住了:一個是聽的習慣,所以聽到內在有聲音呀,念念咒子呀等各種聲音出來;一個是好色,雖然眼睛閉住,但要看住前面黑洞洞的,或白茫茫的。你如果能忘記聲色兩種外境,忘記了耳朵、眼睛的用,然後不用盤腿打坐,到社會上,張開眼睛,「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忘記了眼睛所看見的;張開耳朵,聽到了聲音不是聲音,但又都知道。不是看不見聽不見,是都看見都聽見,但是同你的心裡都不相干,「不知耳目之所宜」,忘記了聲色耳目,「而游心乎德之和;」你的心境永遠是平靜的。安祥的,不因外界的聲色而擾亂。你認為一個人同你很有緣,我看見就歡喜,或者,我看見就生氣,你被眼睛騙了;某人罵你,你很生氣,恭維你,你很高興,你被耳朵騙了,而不能做到「德之和」。你如果忘記了這一切聲色,那你的心境永遠是平靜、安詳、快樂地遊戲於這個世間。這是修道的用,不一定要你去盤腿了。

「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王駘修養到了這個境界,世界上的一切東西他都看見了,卻沒有看見它們的缺點,也沒有看見它們的長處,他沒有善惡美醜是非的分別,他看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都是一體的,很適意很安樣很和平。王駘沒有兩條腿,他也忘記了自己有腿無腿,無腿也可以走路。這就是「神足通」了。莊子引用很怪,專門引用無腿的人。實際上我們盤起腿來打坐也是無腿的人,然後功夫到了,心境修養到了,也可以達到佛家講的「神足通」。

常季這個學生很難教,上一層的談話他不懂,孔子接著又教他,要修養到不被眼睛所騙,不被耳朵所騙,此心永遠很安祥,在這很難行的人世間幸福地行去,這就是道。道的用是德,修養達到了這個境界,才是有道德的人。孔子第二層的談話,總算把他教開悟了:

常季曰:「彼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為最之哉?」

常季說我懂了,「彼為己,以其知;」王駘是開了悟得了道的人,他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認識了自己。注意,人活了一輩子,不知道我們人是什麼?我們儘管能夠想能夠用,那個想是什麼?當我們睡著了,那個我又是什麼?這個肉體不是我,肉體是假借來用的。因為王駘悟了道,所以有智能的成就,明心見性了,「得其心,以其心。」因此他善於用自己的心。「得其常心,」他得到了自己真正的心,這個心無所在無所不在,永遠不會變的。「物何為最之哉?」所以萬物對於他不相干,萬物不會動搖他的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98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0:57 | 只看該作者

第五篇 德充符---- 止的人生

仲尼曰:「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

    莊子借用孔子的嘴說,當水流動的時候,不能反照到我們自己,當水靜止澄清時,才可以做鏡子用。人的心理狀況永遠像一股流水一樣,自己的心波識浪不能停止,永遠不能悟道,永遠不能得道。要認識自己,必須要把心中的雜念、妄想靜止,才可以明心見性。

我們知道,聖人教主都善於用水做比喻。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拿水與物不爭的善性的一面,來說明它幾近於道的修為。釋迦牟尼佛說「大海不容死屍」,這就是說明水性至潔,從表面上看,雖能藏垢納污,其實它的本質,水凈沙明,晶瑩透剔,畢竟是至凈至剛,而不為外物所污染。孔子的觀水,卻以它「逝者如斯夫」的前進,來說明雖是不斷的過去,卻具有永恆的「不舍晝夜」的勇邁古今的精神。我們若從儒、佛、道三家的代表聖哲來看水的贊語,也正好看出儒家的精進利生,道家的謙下養生,佛家的聖潔無生三面古鏡,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趨向,應當何去何從;或在某一時間,某一地位如何應用一面寶鏡以自照、自知、自處。所以,關於水的比喻我們要深入體會。

「唯止能止眾止。」只有真達到了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夠停止一切的動相。所以人不能得定,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樣澄清,就永遠沒有智能,永遠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遠不能屬於你自己,你就永遠無法自主,無法了脫生死。所以我們修道要了生死,要生來死去由自己把握,如禪宗許多祖師,明朝好幾個理學家,都有這個本事,要走就走了,學生們跪著一哭,就回來了,過了半個月又走了,這就是生死自在。

這一篇以無腿王駘的學生人數超過孔子開始,因此常季就問,王駘何以有這樣大的成就,孔子說他已經了了生死,他了生死以後,以出世的成就來處世間法:入世。所以光悟了道,功夫不到還不行,還要修止修定。佛學講止觀修定,其實老子莊子孔子早就傳止觀了。我們由「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這幾句,知道了止的修養的重要。不但道家、佛家講修養首先講到一個止,儒家更注重,《大學》中先提到的「止於一」,止就是心念如何專一,這是最大的修養功夫。我們人的一切思想的混亂、煩惱痛苦都是心念不能得止,心念得止是內在的基本修養,然後外在的行為也要做到止,就是自己認定人生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一個途徑,止於某一點。譬如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就是止於善;我要做一個壞人,就是止於惡。人生做止於善的好人比做止於惡的壞人更難。道理就是說,善的行為就是停止掉惡,使惡的行為不發生作用,行為專止於至善,這在《大學》里討論得很多。

莊子這裡引出了孔子的話,提到了止,這是止的大要。下面講到了止的原理與修養。

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在冬夏青青;

這是講植物界。松樹與柏樹是在地上長成,一切草木中只有松柏是「溫不增華,寒不改葉」。松柏之性永遠是常青的,這個道理就說明了止。人生的境界,自己要找一個「常道」,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要向哪一條路上走?就必須要有定力。所以莊子從植物講到人:

受命於天,唯舜獨也正,幸能正生,以正眾生。

古代講「人受命於天地」,植物礦物等很多東西都受命於天,唯有人受命於天地之正氣。堯、舜、禹三代人,為什麼這裡只提舜而不提堯、禹呢?堯、禹固然都很了不起,但他們的身世都沒有舜艱苦,舜出身的家庭,父母不好,兄弟也不好,在這個不好的家庭環境中,他能夠始終止定一個人生;走正路,最後能夠「君臨天下」,「率天下以正」,所以莊子特別提出舜來說。我們做人也要以舜為榜樣。

「幸能正生,以正眾生。」一個人只有自正才能「正眾生」。這是這一篇重要的關鍵。這也是儒家自立立人之意,佛家則是自度度他,所以儒、釋、道三家,這個路線是一樣的。佛經上的「眾生」一詞,就是出自《莊子》,後來翻譯佛經經常借用《莊子》中的名詞。人怎樣才可以做一個正人君子呢?必須能止,心境能夠定,見解能夠定,也就是現在講的觀念要確定,不受環境影響,一個觀念永往直前。下面就提出一個理由:

夫保始之徵,不懼之實。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

「保始」,保持開始的動機、動念。「之徵」就是後果。一個人由開始到結果,有始有終,這很難。孔子也講過,「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我們做人做事,有時慷慨激昂答應一件事,說一句話很容易,不要過長久時間,只要過幾天,自己把自己講的那一句話,那一個動機就忘了。能做到「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講的話一定做到,有始有終,很了不起。我們平常讀這一句話沒有什麼,但人生經驗多了,就知道很難。譬如交朋友,男女結合由朋友變為夫妻,成立了一個家庭,過不多久就發生了問題,雙方決不是當初愛得要死的那樣,先是可以為你死為你活,後來連半死半活都做不到,這就是久而忘平生之言。所以一個人不要輕易說一句話,更不要輕易發一個動機。

「不懼之實。」一個人不怕鬼,不怕死,都很容易,卻很怕人生。由於社會環境的壓力,生活久了會給人以恐懼,幾乎沒有一個人會對人生的途程不起恐懼。古人的詩講「世事茫茫難自量」,前途如何,後果怎樣,不知道,所以人生有很多的恐懼。要在人生路程上做到不懼,就要「實」,實際做到不懼,勇敢地在人生的路程上一直向前走。下面莊子做了一個比喻:

「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在中外的軍事歷史上很多,一個人發憤之後,千軍萬馬都不怕,一人一馬就衝進去了。這種人為什麼呢?「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為了成功,為了勝利,當時憑著一股慷慨捐身,臨死不懼的勇氣,「置之死地而後生」,最後他成功了。換一句話說,一個人不顧生死在千軍萬馬中搏殺,博得聲名與成功都還容易,但在人生的路上,零刀碎剮地慢慢走,你會受不了,會起恐懼之念,在這時能不憂愁,不恐懼,不煩惱,有始有終,造就是了不起了。

這一節講如何修止,如何修正,就是《大學》講的「正身誠意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求一個好的結果,不如有個好的開始,在確定了道德的途徑之後,面對人生不害怕不恐怖,不管受什麼挫折,對自己確定了的目的,都要有決心有勇氣地一直向前走,這樣的人沒有不成功的。

而況官天地,府萬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

    前面是講的一般人,在千軍萬馬中,有勇氣有定力,是了不起,但是,比世間成功的人更偉大的是修道之人。修道之人結果是什麼?「官天地,」「官」就是管,宇宙把握在他的手裡,他不受宇宙物理法則所左右,他能管理天地;「府萬物,」一切物理世界不能影響他,他能容納包容萬物。「府」就是包容之意,宮府任何東西都可容納下來。一般人被天地的法則所管束,修道之人了了生死悟道后,可以反過來管理天地;一般人受物理世界的影響,而悟了道的人可以容納了萬物。「直寓六骸,」莊子提出來的「六骸」,是四肢加上頭尾。眼耳鼻舌身意,則是佛學所講的「六根」。一般人情緒好與不好,精神好與不好,都受身體支配。有道之人不受身體支配,身體等於一個空殼子,相當於一個房子租給我們用的,所以身體是寄寓的。「象耳目,」有道之人看東西聽聲音,都是象徵性地用一用耳目,他不被聲色所左右,並沒有被耳目騙了。普通人沒有到達這個修養,看東西沒有不被眼睛所騙的,有道之人看東西,覺得像看電視一樣,這個人怎麼扮演成這個樣子?就哈哈一笑。這是形容有道之人的外形。

「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有道之人的智慧高得不得了,學問知識自然淵博。他為什麼有那麼高的學問?因為他有一個東西,莊子提出來叫「一知」,普通叫悟道,這個「一知」是生命本有的智慧,在佛學的名稱叫「根本智」,一個人得了根本的智慧,宇宙萬有一切學問一切事理都明白了。所以有道之人得了根本智以後,「之所知」,這是講的差別智,也叫一切智。有了根本智就有了差別智。「而心未嘗死者乎!」這個「心」了了生死,就永遠沒有死,不生不滅永遠常在,即使肉體死了,他也沒有死。那麼,一個人修養到了了生死:

彼且擇日而登假,人則從是也。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

有道之人活在世上是「遊戲三味」,在玩的,他等到有一天選定了日子就「登假」。「假」通遐。「遐」是很遠很空之意,是向上升華了,道家把人死了叫「登遐」。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帝王領袖死了,或父母死了,後人不忍說死了,就稱他們為「登遐」。「登遐」這個典故出自《莊子》。一般人只看見他死了走了,不在人世間了,但是,他這種人哪裡肯把人世間、物理世界放在心中呢。

莊子借了孔子之口講了王駘的故事。莊子又用同樣一個無腳的人的故事,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另一層道理。

申徒嘉,兀者也,而與鄭子產同師於伯昏無人。

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其明日,又與合堂同席而坐。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今我將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見執政而不違,子齊執政乎?」申徒嘉曰:「先生之門,固有執政焉如此哉?子而說子之執政而後人者也?聞之曰:『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猶出言若是,不亦過乎?」

子產曰:「子既若是矣,猶與堯爭善,計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申徒嘉曰:「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眾矣,我怫然而怒;而適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之自寐邪?吾與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嘗知吾兀者也。今子與我游於形骸之內,而子索我於形骸之外,不亦過乎?」

子產蹴然改容更貌曰:「乃無子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99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0:58 | 只看該作者

第五篇 德充符---- 申徒嘉給子產難堪

申徒嘉,兀者也,而與鄭子產同師於伯昏無人。

「申徒」是姓,「嘉」是名。「兀者也,」申徒嘉也是沒有腿的人。「鄭」是鄭國,「子產」是鄭國的宰相。殘廢的申徒嘉和鄭國的宰相子產都是同學,老師名叫「伯昏無人」。中國上古的名字從四個字到六個字的都有,後來才變成有固定的姓。

    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其明日,又與合堂同席而坐。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今我將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見執政而不違,子齊執政乎?」

子產對申徒嘉說,我先出你就止,你先出我就不走。因為子產覺得自己是當朝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同一個缺腿的做同學覺得很丟人,要求各走各的路。第二天上課時,古人上課同現在日本人差不多,是沒有椅子的,在榻榻米上同席而坐,下課時,子產又同申徒嘉商量了一次,並且說,你看我今天在執政,國家所有政治在我手裡,而你是老百姓,卻與我平起平坐,一點禮貌都沒有,難道你的地位與我一樣嗎?

申徒嘉曰:「先生之門,固有執政焉如此哉?子而說子之執政而後人者也。聞之曰:『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猶出言若是,不亦過乎?」

申徒嘉這個同學肯定穿得破破爛爛,既殘廢又貧窮。申徒嘉說:老師門下有位同學當了宰相,是那麼差勁的嗎?這等於當面給子產難堪。『鑒明則麈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如果鏡子擦得很明亮之時。隨時都會看到有灰塵,如果鏡子不亮,灰塵堆滿了也就看不見。換句話說,一個人有道,學問好道德高,心如明鏡台,自己有一點過錯就清楚,你官做得那麼大,但你頭腦不清,學問不夠,你沒有得道。一個人長久與好人做朋友,自己就不會有錯誤,自然就學好了。現在你在這裡跟老師學習,你還講這樣混帳的話,你就犯了最大的錯誤。過去稱老師為「先生」,幾千年都如此,稱老師是近幾十年的事。

子產曰:「子既若是矣,猶與堯爭善。計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子產說:你還那麼傲慢,那麼我不過是個宰相,照你這個氣度看來,堯這些聖人都不及你一樣。你反省估計一下,你的學問道德修養難道比堯還強嗎?

申徒嘉曰:「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

這是莊子的文章,寫得好極了,同樣一句話,在他筆下寫得那個美。申徒嘉說:「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世上的人反省自己的過錯,認為自己都是不該死的。該死的都是你,不是我。像項羽最後被打敗了,就講是「天亡我也!」把過錯推給別人,這類人世上太多了。「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反省自己過錯,認為自己不當存於世上的人太少了。這兩句話罵人罵得很刻薄,但社會上不知道學問修養的人,差不多都是如此。如朋友夫妻吵架,錯的都是你,不是我。該死的都是對方.像我倒霉還碰到你,「天亡我也!」都同項羽一樣。所以啊,世界上能「自狀其過」,自己能夠反省的人很少。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世界上的這兩種人,一種人認為自己該活著,你們該死,我沒有錯;另一種人反省也不反省,認為自己該活著。我們活在世界上就在這兩種人之間,真是無可奈何。但是有一種人,雖然是生活在矛盾的世界,也無所謂,既不認為你高明,也不覺得我是混蛋,很平常地活著,這隻有那些具有最高道德的人才能做到。如孔子,明知世界救不了,還要救世;如佛,明知眾生度不完,還是要度眾生;耶穌同樣也是如此。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00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5 10:59 | 只看該作者

第五篇 德充符---- 游於羿之彀中

游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羿」是中國上古時射箭射得最準的,是神話中人,活了好幾百年。中華民族的姑奶奶,首先登陸月球的嫦娥就是他的太太。據傳說,羿後來去修道,到昆崙山上找西王母。中華民族上古的文化都發源於西北高原。西王母給了他一顆長生不死之葯,他拿回來沒吃放在家中,嫦娥偷偷地吃了下去,就飛起來了,就這樣到了月亮。所以唐人的詩,「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就講這個故事。當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時,美國一個中將在我家裡,我們一起看電視轉播,看完后他哈哈大笑,我說美國人登月球,沒有什麼了不起,月球的主權是我們的。他說這是什麼意思?我說我們姑奶奶嫦娥三千年以前就登陸月球了,而且把玉兔也帶上去了。說完以後,彼此大笑一場。

「彀」是什麼?是箭靶的中心。我們都脫離不了羿射的箭靶中心。都是你來射我,我來射你,不是你射死我就是我射死你,這就是我們的人生,文學家經常這麼形容。有一個朋友寫信給我,他說我行年七十九了,猶游於羿之彀中。因為他為了生活,七十九了還要做事,還要拿薪水維持生活,沒有超然於物外,沒有跳出這個物理世界,還在羿的箭靶的中心。所以我們人沒有哪一個不在「羿之彀中」。

「中央者,中地也;」中心的中心稱為「央」,第二個「中」念打中的「中」。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隨時要被打中的,被情緒的變化,環境的壓力所打中,我們人就是箭靶,沒有什麼了不起。我們要想不被打中,脫離「羿之彀中」,除非是得道的人,男女飲食都不需要了,超出了這個物理世界。

「然而不中者,命也。」世上從來沒有被打中過的人也有,那是「命」好。

大家手中的《莊子》,是郭象所注,他所處的時代就是所謂「清談誤國」的時候,我對這四個字非常反感,清談沒有誤國,倒是當時的國家誤了清談,我有一千條理由來說明,時代沒有過錯,文化上的發展沒有過錯,兩晉的人物有過錯,誤了我們的文化。郭象這兩段的注,好得很,不但文章美,哲學的理論高極了,等於第二篇《莊子》。

「羿,古之善射者,弓矢所及為彀中。夫利害相攻,則天下皆羿也。」我今天講一個笑話,我這一輩子投胎是選過了的,沒有兄弟姐妹,父母只生了我一個人。我把人生看久了,我來生投胎,還是選父母只生我一個人,不過我要選一個錢又多的,我剛一長大,兩老就死了,最好伯伯叔叔沒有孩子,把遺產也交給我。(一笑)。這就講人生兄弟父母骨肉之間最痛苦,處理很難!沒有一處不利害。任何一個人,只要變成夫婦家庭之間,有時候是道義是感情,有時候也是利害相共,「則天下皆羿也」,是每個箭頭都來的。

「自不遺身忘知,與物同波者,皆游於羿之彀中耳。雖張毅之出,單豹之處,猶未免於中地,則中與不中,唯在命耳。而區區者,各有其所遇,而不知命之自爾。」人生一輩子,總是莫名其妙地感到前途茫茫,不知道怎麼辦,但一到老年,回頭一看,自己也活了幾十年,前途就是這麼辦,活到老了,還要問怎幺辦?因為要問究竟到哪裡去。不過你不要問,「而區區者,各其有所遇,」各有各的遭遇,這都是命,命運的安排,很自然的。

「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則自恨其謬,而志傷神辱,斯未能達命之情者也。」可世界上的聰明人都以為自己安排得很好,覺得自己沒有被射到一箭,認為自己有本事,「欣然多己,」認為你們很可憐,我活得很好,就是我有辦法,你不要吹了,沒有一個聰明人逃得出這個「羿之彀中」,始終還是免不了中這一箭,然後才知道自己錯了,最後而「志傷」,意志灰心了,「神辱」,精神沒有了,人很悲觀,「斯未能達命之情者也。」這就不懂得人生,不懂得生命的意義了。

「夫我之生也,非我之所生也,」我們現在活著,這個我在哪裡?身體不是我,身體的哪一部分都不是我,我究竟在哪裡?「則一生之內,百年之中,其坐起行止,動靜趣舍,性情知能,凡所有者,凡所無者,凡所為者,凡所遇者,皆非我也。」所以,我們活在這個世界,哪一樣都不是我,本來無我。「理自爾耳。」這是自然的道理。但是,我們一般人沒有悟道,不曉得本來無我,拚命要抓一個我,所以在世界上生出很多煩惱,「而橫生休戚乎其中,斯又逆自然而失者也。」這是不懂得生命,不懂得自然啊。

這些文章好得很噢,如果像現在的新詩那麼念:「風啊,慢慢地飄過來……」那沒有意思,一點味道都沒有,如果搖頭擺尾,拉長聲音一字一字地念,那味道比新詩好多了。不過給我這麼一念,念得沒有道理了。要慢慢地,煙抽夠了,茶喝飽了,一個人在燈光之下,外面又在下雨,下得冷冷的,鬼都不上門,搖頭擺尾這麼一念,「哦!」忽然就得道了。(一笑)

「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眾矣,我怫然而怒,而適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之自寐邪?吾與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嘗知吾兀者也。今子與我游於形骸之內,而子索我於形骸之外,不亦過乎?」

    我是沒有兩腿的人,世上的人都看我很奇怪,這樣的人我碰得多了,每當我碰到別人看不起我時,我恨極了。這是當然的,每個生理不健全的人,自然會養成對社會的仇視反感,其實一點也用不著,這一段就是最好的參考。申徒嘉說:我開始也是十分生氣,等到我跟老師學了以後,覺得我當時發脾氣都是多餘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跟老師學了以後,對人心中沒有怨恨,也沒有覺得自己丑陋,也沒有覺得自己是殘廢。那麼老師教了我什麼呢?他也沒有教我什麼,我就跟他走了,他就像給我洗澡一樣,把我心裡洗得乾乾淨淨,我受了他的洗禮,自然就善良了。我跟了老師十九年,在老師眼裡,他沒有覺得我是殘廢人,你是宰相,你知道不知道老師看你也同看我是一樣的?老兄啊,你與我都是同學,都是活在這個形體之內,形體長得漂亮長得丑又有什麼關係呢?形體不過是一個工具,你同我一樣,生命都陷在形體之內,如同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一樣。但你忘記了你同我一樣都被肉體所拘束,已經很可悲了,你又在形體上分別好壞。你錯到這個程度,何必到這裡來學道呢?

子產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

子產很賢能,很了不起,他被同學一罵,大徹大悟了,趕快站起來,「改容更貌」,臉色都變了,很恭敬地向申徒嘉行禮,說:老兄啊,你不要再說了,我全明白了。

這兩個故事非常妙!這一篇的題目叫《德充符》,什麼叫道德充滿的境界?莊子引用的都是外形殘廢的人,但他們都有道。所以,一個人道德充沛不在於外形美與不美,有的人身體很健康很美,像項羽一樣,力拔千斤,但是蠢人,就是一堆肉而已,裡面沒有靈魂,他的道德不充沛。

第三個故事又是講一個殘廢人。

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務全之也。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孔子曰:「丘則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無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

無趾語老聃曰:「孔丘之於至人,其未邪?彼何賓賓以學子為?彼且以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無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00: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