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新鮮人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百年追思: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連載)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81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2-14 11:22 | 只看該作者

太空,中國不能缺席!(1)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 00:22 新浪讀書  

連載: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   作者:曹應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試驗之前,新疆羅布泊的上空不時有外國的偵察衛星掠過。中國國土上進行的每一次導彈飛行試驗、核武器試驗,每一項大規模的工程項目,美國和蘇聯都不告自知,披露報端。他們的偵察衛星已經對中國的國土進行了地毯式的拍攝,這不是什麼秘密。衛星,中國需要研製人造衛星!太空,中國不能缺席!「禮尚往來」,這是周恩來處理國與國關係的一條重要指導思想。1957年10月11日,周恩來說,中國的《禮記》上說「來而不往,非禮也」。你們諸位友好地來,我們也友好地去。岸首相送來一個不友好的禮,我們


也回敬了他。1963年4月24日,他再次闡明這一思想:中國有句古話,「來而不往,非禮也」。你對我不好,欺侮我,逼得我不得不有準備,要進行回擊。否則,就會把我們看成為懦弱可欺。《周恩來外交活動大事記》第219、 357頁。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版。「禮尚往來」,中國要有自己的衛星回訪美國、蘇聯的上空。

  早在1957年蘇聯人造地球衛星上天後,中國一些著名科學家就積極倡議開展人造衛星的研究工作。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發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隨後,聶榮臻責成中國科學院和國防部五院負責人張勁夫、錢學森、王諍,組織有關專家擬訂人造衛星發展規劃。1962年底,周恩來領導制定1963—1972年科技發展規劃時,安排了人造衛星的研製計劃。

  我國為發展人造地球衛星正式開展工作,是在1965年5月周恩來主持召開的第12次中央專委會議之後。1965年元旦前後,著名氣象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和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後提出了研製人造衛星的建議,得到了聶榮臻的贊同。國防科委為此專門組織了可行性論證並報告了中央專委。5月,中央專委批准了這個報告。8月,中央專委原則同意中國科學院提出的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方案和第一顆人造衛星在1970年左右發射的安排。

  到1970年1月,我國先後完成了運載火箭、衛星的研製和地面台站第一期工程的建設。2月,國防科委下達了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的任務。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隨即制訂試驗方案,組織試驗隊伍,開展衛星綜合操作演練,進行試驗設備質量檢查和測控安全系統聯試、校飛。3月底,東方紅1號衛星和長征1號運載火箭運至酒泉衛星發射中心。4月10日,完成星、箭的技術測試,待命轉運。4月中旬,周恩來在京主持會議,通過各方論證,認為可以發射,並徵得在京中央政治局人員同意。4月16日,周恩來電話通知國防科委:中央同意對衛星發射的安排,批准衛星和運載火箭轉運,每天要及時報告情況。17日下午,衛星和運載火箭轉運至發射場,開始進行發射前測試。測試中發現衛星超短波信標機主載波功率下降,諧波功率增大的問題,經校正和更換儀器后,獲得解決。

  4月23日,國防科委向周恩來呈送了批准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報告,「建議批准我們根據氣象條件於四月二十四日下午九時或二十五日上午五時發射我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4月24日7時,周恩來報告毛澤東:「現擬同意於今夜發射,請主席批示。」對發射中心,中央專委批准加註,實施發射。毛澤東接讀周恩來的報告批示:「照辦」。15時許,周恩來電話告羅舜初:毛澤東主席已批准這次發射,希望大家鼓足幹勁,過細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為祖國爭光。周恩來的指示,通過指揮調度電話迅速傳達到各個崗位,使每一個參試人員都受到極大鼓舞。20時,控制室在對星、箭進行最後檢查時,突然發現衛星應答機對地面觸發信號失去反應。周恩來接到電話報告后,同意推遲發射,並強調必須把應答機故障認真解決好。發射人員沉著冷靜地進行檢查分析,很快找到了故障點,並加以排除。21時16分,周恩來獲悉應答機故障已妥善解決時,滿意地指出:關鍵是工作要準確,不要慌張,要沉著,要謹慎。周恩來的親切關懷,更加堅定了參試人員的信心。21時35分,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吐著烈焰,直上雲天。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接著,湘西站、海南站將接收錄製的《東方紅》音樂信號磁帶,專機送往北京,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全世界廣播。23時20分,周恩來審批完國防科委送來的衛星發射成功的新聞,乘專機飛往廣州,參加第二天由越南、越南南方、寮國、柬埔寨領導人召開的「三國四方」會議。周恩來在會上宣布:「為了慶祝這次會議成功,我給你們帶來了中國人民的一個禮物,這就是昨天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參見《當代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上),第437頁。

  東方紅1號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衛星運行期間獲取的大量技術數據,為以後衛星的研製、發射、跟蹤、測量提供了依據和經驗,它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的一個新起點。為了這個新起點的到來,周恩來和廣大科技人員一起花費了多少心血啊!

  我國第二顆衛星——實踐1號衛星,是在東方紅1號衛星的基礎上研製的一顆科學考察衛星。這顆衛星在1970年下半年就已開始準備,因總裝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沒有解決,周恩來主持專委會決定停止啟運,要國防科委再次進行測試,排除各種障礙后才運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到場后,經過現場測試,又經過將衛星送到發射場豎起測試,報告已能保證發射。3月1日夜,周恩來召集專委會由回京的李福澤、錢學森及工程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共17人作了一次彙報,又看了衛星換形實體。大家認為與第一顆衛星準備情況差不多,最後同意李福澤、錢學森等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后,視氣象許可條件在檢查後進行加註液體燃料。3月2日晚,李福澤、錢學森等乘飛機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根據氣象預報和檢查結果,決定3月3日6時起加註,20時發射。3月3日11時35分,周恩來將上述情況書面報告毛澤東,毛澤東圈閱了報告。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82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2-14 11:23 | 只看該作者

太空,中國不能缺席!(2)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 00:22 新浪讀書  

連載: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   作者:曹應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3月3日20時零3分,實踐1號衛星上天,20時12分進入預定的橢圓軌道。但衛星入軌后,全國各地的遙測站均未收到用太陽能電池打回的小遙測信號,用化學電池打回的大遙測信號也很微弱。為此,周恩來於3月5日7時致信毛澤東,分析了原因,並提出暫不發表消息。3月5日下午至3月8日下午,周恩來訪問河內。回北京后,他一直關注著小遙測信號能否出現。3月11日,當實踐1號衛星圍繞地球運行第101圈后,全國各遙測接收站均收到很強的兩種遙測信號。原來是衛星和第三級火箭在解鎖螺栓起爆后,沒能立即分離,遙測天線未能伸展,待


星、箭分離,天線展開后,信號恢復正常。3月16日10時,周恩來再次致信毛澤東等,指出:「飪盼佬遣喚齟笥詰諞豢牛??也饈韻釒勘旰橢饕?撾穸嘁汛鐧攪耍?示?牘?攬莆?塘浚??尉滯?凈崽甘幣捕賈髡歐⒈懟!鋇碧歟?尚祿?綬⒉劑誦攣毆?ā?/p>

  實踐1號衛星設計壽命為一年,實際上在空間運行了八年多。其間,太陽能電源系統、熱控系統以及長期遙測系統的性能一直保持良好,經受住了長期空間環境的考驗,為中國發展長壽命應用衛星提供了依據。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用長征2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成功返回式遙感衛星,並於當月29日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這使中國繼美國、蘇聯之後,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此後,我國又多次發射成功返回式遙感衛星,獲取的大量資料在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

  周恩來生前還高度重視發展中國的氣象衛星和通信衛星。

  中國曆來是氣象災害多而又嚴重的國家,發展氣象衛星,提高氣象預報的準確性,具有重要意義。1969年1月29日,周恩來指示,在我們的衛星沒有出來以前,要想辦法接收國外衛星傳遞的氣象情報,而且應該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1972年7月30日,他詢問:「收聽國際氣象預報和預測,不知地面衛星站能否通過空中衛星收聽更多情報,請打聽一下,如行,立即辦。」《周恩來選集》下卷,第472頁。在周恩來關心下,1969年底我國提出了研製風雲1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的任務。到1988年9月7日,這一氣象衛星由長征4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在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之後,中國就開始對衛星通信進行探索性的研究工作。1974年4月,郵電部黃種玉、林克平、鍾義信寫信給周總理,建設由國家統一組織衛星通信工程。5月19日,周恩來批轉王洪文、葉劍英、張春橋、李先念閱讀來信,並指示:交計委、國防科委聯合召開一個有關部門會議,先將衛星通信的製造、協作和使用方針定下,然後再按分工做出規劃、督促進行。根據周恩來的指示,國家計委、國防科委多次組織七機部、四機部、郵電部、通信兵部、廣播事業局等有關部門進行研究。於1975年2月提出了關於發展中國衛星通信問題的報告。1984年1月29日,中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發射試驗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1984年4月8日,第二顆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獨立發射通信靜止衛星的國家。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83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2-14 11:24 | 只看該作者

和平利用原子能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 00:22 新浪讀書  

連載: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   作者:曹應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有人曾經悲觀地預測,地球上寶貴的石油、煤炭、天然氣等等不能再生的能源,有可能在幾十年到一二百年內被人類耗費殆盡。這種預測的準確性尚待考究,但能源逐年衰竭的現實是人所共知的。有沒有解決能源危機的途徑?有!和平利用原子能就是解決能源危機的途徑之一。

  周恩來在運籌發展中國的原子能事業時,自一開始就指出:「原子能給人類提供了無比


強大的新的動力泉源。」《周恩來選集》下卷,第181頁。當中國的原子彈、氫彈先後試驗成功之後,發展核動力成了周恩來主持的中央專委會的重要議題之一。一方面,核潛艇的研製進程加快了。另一方面,周恩來提出,二機部不能只是「爆炸」部,除了搞核彈以外,還要搞核電站。

  核動力裝置是研製核潛艇的關鍵項目。我國在核動力裝置上艇之前,建造了陸上模擬潛艇核動力裝置反應堆(簡稱陸上模式堆)。1970年7月,核動力陸上模式堆運行試驗準備就緒,周恩來派專機接有關人員進京彙報。7月15日、16日,周恩來主持的中央專委會討論了模式堆啟動提升功率問題。會上,周恩來著重審查了啟動運行安全。他要求對每個環節都要認真研究,指示二機部要吸收本部門以外的一些專家來「挑毛病」。會議決定清華大學、二機部二院專家和有關部門的領導同志會後立即去現場,與那裡的領導同志一起跟班工作,及時處理出現的問題。啟動運行試驗期間,周恩來還作了兩次電話指示,要求參試人員不要急,要仔細做工作,要加強檢查,全力以赴,一絲不苟。朱光亞:《我國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前後》,《不盡的思念》第310頁。參試人員在15晝夜艱苦、緊張的試驗中,對反應堆各系統進行了調試,並對堆物理、熱工、水力、化學、屏蔽、劑量、應力、振動、噪音等131個項目進行了測試,取得了全部數據,為第一艘核潛艇的下水試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70年,周恩來先後三次提出我國要搞核電站。1970年2月8日,他在一次國務院會議上指出,從長遠看,要解決上海和華東用電問題,要靠核電。這就是著名的「728」指示,秦山核電站工程也因此以「728」為代號。1970年7月,在審議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中央專委會議上,周恩來指出,這是核動力的起點,也是奠定核電站的基礎。1970年12月15日,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底層小會議室聽取了上海「728」工程彙報。當時北京清華大學也有發展核動力的初步設想方案。周恩來請國防科委、二機部、清華大學和上海的有關專家參加花兩天時間論證一下。按照周恩來的要求,二機部的專家準備了關於國外核電站發展情況的資料,包括有多少類型、功率多大、特點如何、發展前景等,並在會上作了彙報。會上,周恩來明確提出我國發展核電站的方針是「安全、適用、經濟、自力更生」。他解釋道:第一是安全,無論多好,出事故、傷人不行,安全第一。第二是適用,要有發展前途,不能將來搞起來不能用。第三是經濟,如果為了安全,開始為了試驗,費用多些是可以的。

  1971年9月9日,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新疆廳聽取「728」工程的彙報。當時中國正處於「文革」氛圍中,核電建設空想一步登天,因此提出搞熔鹽堆核電站。熔鹽堆是一種液體燃料堆型,以燃化的氟鹽混合物為燃料,石墨為慢化劑,理論證明它生產過程中能實現燃料增殖,節省昂貴的燃料元件的製造經費。然而這尚處於理論研究階段,在實踐中還無法應用。當彙報人談到熔鹽堆的種種優點時,周恩來以極其冷靜的頭腦和明察秋毫的洞察力,一針見血地指出:「你們不要想得太美了。要實事求是。」「搞科研是相當複雜的事,不管別人怎麼催,沒有把握不要輕易上。」會後,經過專家們兩年的調查論證,核電站的堆型改為適用、可靠、安全的壓水堆,功率也由2.5萬千瓦改為30萬千瓦。葛洪升:《浙江電力建設的奠基人》,《周恩來與浙江》第18、 19頁。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年版。

  1974年3月31日、4月12日,是周恩來生前主持召開的最後一次中央專委會議。會議的第一項議題是審查代號為「728工程」的核電站建設方案。那時周恩來已重病在身,他跟葉劍英元帥一起審查批准了上海核電站工程(即現在的浙江秦山核電站)的建設方案。周恩來要求核電站建設絕對安全可靠。他指示:有關部門要選派好的設計人員支援上海,通過這個工程鍛煉一支又紅又專的技術隊伍;二機部、七機部、國防科委、國防工辦,要總結經驗,指派專人抓這件事;在南方選址要注意防潮、防腐蝕、防風化;要從體制上整頓被林彪一夥搞亂了的尖端科研隊伍。他一再叮囑:核電站的設計建設,對放射性廢水、廢氣、廢渣的處理必須長遠考慮,以不污染國土、不危害人民為原則,要想到21、 22世紀,要為子孫後代著想。

  1983年6月1日,我國第一座核電站建設在秦山拉開帷幕;1991年12月15日,併網發電,實現了周恩來發展核電的遺願。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84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2-14 11:26 | 只看該作者

眼中淌淚,心中滴血(1)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 00:23 新浪讀書  

連載: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   作者:曹應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有人說:「中央專委自成立到1974年4月,周總理親自主持召開了60多次會議,對原子彈、氫彈、導彈以及核潛艇的發展,確定了許多重大方針、原則和政策措施。我國『兩彈一星』之所以能在時間短、困難大的條件下取得成功,中央專委的統一領導和決策起了決定性作用。」

  有人說:「自從1962年,劉少奇同志提議成立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央專門委員會領導核武


器試驗,至他去世,據不完全統計,總理主持或參加了大大小小約500次有關會議。500次!一個驚人的數字。每一次都留下一個故事!第一流的故事。」

  60多次與500次,二者並無矛盾之處。60多次,是指周恩來親自主持的中央專委會;500次是指周恩來主持或參加的與中央專委會工作有關的大大小小的會議。兩個數字反映了同一個事實:周恩來為中國的「兩彈一星」研製成功付出了巨量勞動,花費了大量心血。

  「一月八,眼淚難擦」。周恩來逝世的噩耗傳來,中國的科學家們,鄧稼先、王淦昌、姜聖階、錢學森……這些「兩彈一星」的大師們,無不從心裡千百次地呼喊著「周總理」!

  那一天,鄧稼先為奔赴現場進行又一次核試驗正坐在西行的列車上。當他從車廂播音器聽到周總理逝世的訃告,一下子痛哭失聲。他久久地沒有說一句話,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中。

  鄧稼先想到了初次見到周總理的情景。在一次核試驗前,他去向周總理彙報,有點緊張,說起話來有點哆嗦。周總理笑了,和藹地說:「稼先同志,我們都是上了年紀的人,有高血壓,你這麼一哆嗦,就把我們的血壓給哆嗦上去了。」聽了這話,鄧稼先馬上就放鬆下來,整個會議室的氣氛也輕快了。葛康同、鄧仲先、鄧槜先、許鹿希著:《兩彈元勛鄧稼先》第112頁。新華出版社1992年版。

  鄧稼先想到了每次到周總理那裡去彙報,夜深了,總理總是讓人端碗東西出來,或者是一碗麵條,或者是一盤包子。有一次是一盤小籠包子。鄧稼先一口一個,很快就把自己面前的那盤吃光了。周總理見了,趕忙把他面前的那盤推過來請鄧稼先吃。每次彙報中,周總理給鄧稼先特別深刻的印象是認真細緻、一絲不苟的工作風格。許多按常情周總理不熟悉的問題他也很在行。對這個發現鄧稼先曾仔細想過,鄧認為是處事認真和謹慎從事使得周總理的知識面特別寬。周總理無形中在這方面對鄧稼先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葛康同、鄧仲先、鄧槜先、許鹿希著:《兩彈元勛鄧稼先》第112頁。新華出版社1992年版。

  鄧稼先想到了1971年夏天與他闊別了22年的老朋友楊振寧首次回國探親訪問,周總理召他回北京見客。楊振寧離北京去上海之前曾問鄧稼先:「是不是美國人寒春曾參加中國原子彈工作?」鄧稼先說:「你先上飛機,我去證實一下,然後告訴你。」鄧稼先向上級彙報,周總理得知后馬上指示:讓鄧稼先如實地告訴楊振寧,中國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於1959年底以前得到蘇聯的極少援助以外,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鄧稼先聽后非常激動,當即按周總理的指示寫了封簡訊給楊振寧。楊振寧接到這封信時正坐在上海市革委會舉辦的歡迎宴會的主賓席上。這封短短的信給了楊振寧極大的感情震蕩。一時熱淚滿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間整容。這位世界超一流的物理學家最清楚,中國在當時的國內外條件下,取得原子彈、氫彈的研製成功,真是太難了。他為中國原子彈、氫彈元勛鄧稼先感到驕傲而流淚!他為古老的中華民族感到自豪而流淚!

  鄧稼先想到了最後一次向周總理彙報工作的情景。周總理穿著一條鬆緊帶的睡褲,好像不能系褲帶,臉色也不好。鄧稼先心裡非常難過,他知道周總理病了,病得很重。鄧稼先最清楚,周總理作為中央專委的負責人,給我國的核事業注入了說不完、道不盡的智慧、勇氣、忠誠與力量,使得在封鎖、禁運和孤立的國際環境下,完全靠自己的拼搏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每一次成功都凝聚著周總理的心血。

  那一天,王淦昌——這位世界上第一個發現了「反西格馬負超子」的著名科學家,同往常一樣很早起床,鍛煉身體。然後,他伏在案頭給研究所的一位同志寫信。突然,廣播里傳來了哀樂。他放下鋼筆,再也舉不起手來……這時有一位同志走進來,看到王淦昌跌坐在沙發上,喃喃地說:「總理去世了,怎麼辦?怎麼辦?」「那天總理問了我三個問題,我當時只回答了兩個,還有一個本想以後再告訴他,可是,他卻去世了,怎麼辦?……」邵一海:《在核科學技術高地上——記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核科學家的足跡》第11頁。原子能出版社1991年版。

  那一天,姜聖階聽到周總理逝世這一悲痛的消息,他沉默了很久很久。姜聖階最難忘的是1969年7月,林彪以戰備為借口,不顧強烈放射性的危害和中斷生產的嚴重後果,擅自決定搬遷酒泉、包頭的核燃料工廠。在一次會議上,姜聖階不怕泰山壓頂,用充分的事實和準確的科學論據,代表相當一部分人闡述了不能搬遷的理由。而林彪黨羽竟惱羞成怒,蠻橫地說:「就是用炸藥炸,也得搬!」危難關頭,周總理主持召開中央專委會議,支持了姜聖階等科學家的意見,作出了這兩個工廠不能搬,核燃料要繼續生產,力爭多生產、多儲備的決定,從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損失。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85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2-14 11:28 | 只看該作者

眼中淌淚,心中滴血(2)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 00:23 新浪讀書  

連載: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   作者:曹應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那一天,錢學森心緒不寧,無法做別的事,周總理的形象一直浮現在他的腦海里。

  是周總理通過外交努力,使錢學森這位被美國人看成「抵得上五個師」的科學家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實現了報效祖國的夙願。

  是周總理啟發錢學森寫出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提出了組織發展航空、


導彈研究機構的初步設想。

  是周總理任命錢學森為導彈研究院院長;後來為打破同蘇聯談判的障礙,周總理又提議授予錢學森中將軍銜。

  「文革」期間,是周總理對錢學森進行了特殊的保護。1969年8月9日下午1時至4時45分,周總理親自在國務院會議廳主持倏?擻泄毓?蘭舛絲蒲械幕嵋欏N?聳蠱呋?康淖?液凸こ碳際躒嗽狽趴?紙毆ぷ鰨?黃乒こ碳際蹌壓兀?蘢芾淼敝諦?跡骸安坷鎘汕????竟宜В?罟?鍆?疚???D忝橇礁齦涸稹D悖ㄖ稈睿┦欽?偽Vぃ??ㄖ蓋?┖推淥??乙?潛蝗俗プ吡耍?荒苷?9ぷ鰨?夷媚閌俏剩 備?葜蘢芾淼鬧甘荊??芑岜Vち飼???推淥??業陌踩?D鞘保?罟?罨箍?辛艘環菪枰?形辣??胖氐惚;さ墓こ碳際躒嗽泵?ィ??際羌甘?耍?罄瓷仙?郊赴偃恕Q罟?畎衙?コ時ㄉ先ィ?從值P納廈媾剎懷瞿敲炊嗟奈辣??荒芘?肌C幌氳街蘢芾硨芸煬捅硎就?猓?⒈硌鍃蘇庵腫齜āV蘢芾硭擔骸罷廡┩?徑際歉愎?攬蒲械募庾印<詞共皇遣渭幽徹こ痰模?慘?;ぁ5比徊灰歡ǘ家??排晌辣??饕?譴誘?慰掌?媳;に?牽?恍肀鶉飼址桿?牽?プ咚?恰H綣?腥艘?潿貳⒆ト耍?梢雜夢淞Ρ;ぁW苤??愕娜撾窬褪且?刖∫磺邪旆ǎ?顧?遣皇芨扇牛?槐懷寤鰲!痹謚蘢芾淼謀;ず凸鞀誠攏?????熳?液凸憒罌萍既嗽比?σ願骯ス兀?芸煬統雋舜蟪曬?Q罟?睿骸段?碩?健熬櫱?痹縟仗誑鍘罰?恫t望》1983年第4期。

  中國的科學家,特別是主攻「兩彈一星」難關險阻的科學家,人人都有一部與周總理在一起的動人而難忘的故事。他們對周總理的那份特殊的情感難以盡述。他們所以千百次地從心裡呼喊:「周總理」,不僅僅因為周總理珍愛科學家超過珍愛他自己;更重要的是因為周總理嘔心瀝血致力於「兩彈一星」的事業,致力於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中華民族的崛起,對實現國家的富強產生著無法估量的重大影響。聶榮臻說:「事實證明,通過攻關,不但各單位、各部門幫助了『兩彈』過關,而且通過『兩彈』過關,也帶動了國民經濟建設中大批新型原材料、儀器儀錶和大型設備的發展,帶動了許多許多新的生產部門和新興學科的建立和發展。」《聶榮臻回憶錄》(下),第822頁。錢學森說:如果「沒有原子彈、導彈、人造衛星,那中國是什麼地位!你要搞經濟建設也不可能,因為沒有那樣的和平環境」。錢學森:《周總理讓我搞導彈》,《不盡的思念》第292頁。〖〗〖〗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振興科技的探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代中國累受帝國主義列強的欺侮、宰割,除了社會制度腐敗之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經濟技術落後,器不如人、技不如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中華民族走上富強之路提供了政治保證。在新的社會條件下,怎樣擺脫落後和貧困,怎樣實現國家富強?這是周恩來擔任總理、管理國家、主持政務經常思考的一個大問題。周恩來認為發展科學技術是實現國家富強最關鍵、最根本的途徑。

  1956年1月,在關於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周恩來聯繫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特別指出:「在社會主義時代,比以前任何時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產技術,更加需要充分地發展科學和利用科學知識。」沒有科學技術的發展,就不能實現國防現代化、提高我國的國防能力。沒有科學技術的發展,就不能建設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就不能提高各個經濟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就不能增強我們全民族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能力。周恩來的結論是:「科學是關係我們的國防、經濟和文化各方面的有決定性的因素。」《周恩來選集》下卷,第159、 181頁。

  50年代末、60年代初,當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由實現國家工業化轉變為實現農業、工業、國防、科學技術四個方面的現代化之後,周恩來進一步指出:「我們要正確認識科學技術現代化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意義。」他說:「我國過去的科學基礎很差。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周恩來選集》下卷,第412頁。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86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2-18 00:14 | 只看該作者

 振興科技的探索

  既然科學技術是關係到國家富強各方面的決定性因素,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那麼怎樣振興科技是至關重要的。周恩來是新中國科技建設的決策者、組織者和指揮者,對在中國的國情下怎樣振興科技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

制定規劃、確立目標
抓好基礎、突破尖端
尊重人才、造就人才(1)
尊重人才、造就人才(2)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大力協同、集智攻關
一次試驗、全面收效
面向生產、積極轉化
周到細緻、穩妥可靠
循序而進、逐步實現
搞好宣傳、加強領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87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2-18 00:15 | 只看該作者

制定規劃、確立目標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 00:12 新浪讀書  

連載: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   作者:曹應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有一段名言:「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202頁。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周恩來既是一位實幹家,也是一位戰略家。他不僅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方面,提出並闡明了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而且在科學技術發展方面也高度重視制定規劃,確立一定時期的發展目標。




  1956年1月,周恩來指出我國科技界存在著的問題之一是:「直到最近以前,我們對於提高我國科學和技術水平的問題,還沒有作出全面規劃;甚至現有的力量,也還沒有完全有效地利用。」《周恩來選集》下卷,第166頁。他認為發展中國的科學技術,追趕世界先進水平,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辦法。「一種辦法是沒有全面規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碰到什麼問題就去請教蘇聯。」這種辦法是要不得的,只能妨害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另一種辦法是作出全面規劃,分清緩急本末」,有系統地利用世界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促進我國科學技術有計劃的發展。這種辦法「是我們所應該採取的唯一正確的辦法」。同上書,第182—183頁。周恩來要求國家計委、中國科學院和有關部門在三個月內製定出1956年到1967年的12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他提出制定這個遠景規劃的指導思想是:「必須按照可能和需要,把世界科學的最先進的成就儘可能迅速地介紹到我國的科學部門、國防部門、生產部門和教育部門中來,把我國科學界所最短缺而又是國家建設所最急需的門類儘可能迅速地補足起來,使十二年後,我國這些門類的科學和技術水平可以接近蘇聯和其他世界大國。」《周恩來選集》下卷,第184頁。半個月後,周恩來在全國政協二屆二次會議上,再次闡述以上看法。1956年4月,國務院召開了制定科學技術遠景規劃的專門會議,對制定規劃的意義、方針、基本內容和要求,以及如何進行規劃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周恩來多次聽取科學規劃的彙報並及時作出指示。在周恩來直接領導和陳毅、李富春、聶榮臻具體負責下,經過全國幾百名優秀科學家的努力工作,終於制定了《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了國家建設所需要的重要科學技術研究任務共57項,研究課題600多個。周恩來在黨的八大會議上指出:12年科學技術規劃「是提高科學研究工作,保證我國許多重要的科學和技術方面在今後十二年內能夠接近世界上先進水平的極重要的措施」,應組織全國科學研究的力量,有步驟地實現規劃提出的任務。《周恩來經濟文選》第318頁。

  但是,對於科學規劃,有人表示懷疑。他們認為科學事業不可能作全國性的長期的規劃,只能由科學家自發地分散地進行。對此,周恩來闡述了制定規劃、確立目標的必要性。「在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以後,在知識分子向科學進軍的熱潮中,為了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我們邀集了幾百個科學家,集中他們的智慧,制訂出我國科學發展的初步藍圖,使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有了大體的輪廓和途徑,這是十分必要的。科學技術研究的基本任務,是為了發展生產,同自然界做鬥爭。如果不把我國現有的科學力量適當地組織起來,密切地聯繫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作出比較全面的和長期的規劃,那麼,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就沒有了方向,就不可能收到我們預期的效果。」當然,周恩來不是把規劃看成一成不變的,而是認為,「這個規劃,以後必須根據各種新的情況,不斷地加以補充和修正,甚至可能有很大的改變」。此外,也要注意科學家的個性,「在國家規劃之外,無疑也應該允許科學家從事他們自己所專長的某些研究工作,以便充分發揮科學家的潛力」。《周恩來經濟文選》第361—362頁。這樣,周恩來在強調科學規劃必要性的同時,又闡明了原則性與靈活性、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一。

  12年科學技術規劃,由於指導思想正確,措施具體,組織落實,提前5年於1962年基本上完成了。執行的結果是,有效地解決了一批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的科學技術問題,使我國科學技術水平提高了一步,縮小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1962年,周恩來領導制定出1963年至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這個規劃貫徹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部署了原子彈、氫彈的研究試驗工作,安排了人造衛星的研製計劃,確定了農業、工業等各個方面最新科學技術成果的研究和應用。這一規劃實行不到5年,受到了「文革」動亂的嚴重干擾。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88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2-18 00:17 | 只看該作者

抓好基礎、突破尖端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 00:12 新浪讀書  

連載: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   作者:曹應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國是一個基礎差、底子薄、人口多的大國。在這樣的國情條件下發展科學技術決不能全面鋪開,齊頭並進,應該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起來,形成拳頭,重點突破,由全局劣勢變為局部優勢。1956年,周恩來在聽取科學規劃彙報時強調指出,要盡量採用世界先進技術,瞄準當時的新興科學、新興技術,不失時機地「迎頭趕上」,同時也要根據國力有限的客觀實際,「重點發展」,避免力量分散,拖延時日。黨的八大會議上,周恩來說:「由於這些任務十分繁重,現有的科學研究人才不足,而現代科學和技術又在一日千里地發


展著,也由於當前我國科學研究的重點,大多數是我們工作中的薄弱環節,甚至是缺門,因此,我們應該集中力量,首先解決重要方面的問題,防止百廢俱興,平均使用力量的偏向。」同上書,第318頁。

  周恩來領導制定的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重點任務有12項,原子能和導彈等尖端科技被列在榜首,視為重中之重。為什麼要把突破尖端視為重中之重?其一,只有突破尖端才能帶動和促進我國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新發展中的最高峰是原子能的利用。原子能給人類提供了無比強大的新的動力泉源,給科學的各個部門開闢了革新的遠大前途。」其二,只有突破尖端才能帶動和促進我國整個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發展。「只有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我們才能有鞏固的國防,才能有強大的先進的經濟力量」。其三,只有突破尖端才能趕上世界先進科學水平,不斷縮小差距。如果跟在人家後面把所有的程序都走一遍,那就永遠趕不上人家。「我們要記著,當我們向前趕的時候,別人也在繼續迅速地前進」。《周恩來經濟文選》第234—235頁。

  突破尖端,就科學技術發展的內在聯繫而言,必須以一定的理論科學的研究作基礎。在這一方面,周恩來又一次表現了他的遠見卓識,表現了他不同凡響的戰略眼光。他認為「技術科學上的落後同理論科學基礎的薄弱是分不開的」。他說:「為了有系統地提高我國科學水平,還必須打破近視的傾向,在理論工作和技術工作之間,在長遠需要和目前需要之間,分配的力量應該保持適當的比例,並且形成正確的分工和合作,以免有所偏廢。」振興科學,不能急功近利、鼠目寸光。他強調指出:「如果我們還不及時地加強對於長遠需要和理論工作的注意,那麼,我們就要犯很大的錯誤。沒有一定的理論科學的研究作基礎,技術上就不可能有根本性質的進步和革新。」《周恩來選集》下卷,第166、 183頁。在周恩來直接指導與支持下,1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增列了《現代自然科學中若干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並且把它列為12項重點任務之一。周恩來的主張是對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被實踐證明是完全正確的。例如,研製原子彈,我國原來幾乎沒有專門搞這方面工作的人員,正是由於我國有了鄧稼先等一批具有較深造詣的理論物理學家,使原子彈理論設計這個「龍頭」的三次方工程難關被攻克了,從而使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又如,從原子彈到氫彈的飛躍,關鍵是理論上的突破。1965年2月,二機部在《關於加速發展核武器問題的報告》中,把原理探索作為突破氫彈技術的首要措施提出來時,立即得到了周恩來的贊成與支持。後來,正是由於鄧稼先、于敏等科學家在理論上有了重大突破,才使氫彈設計方案形成和付諸試驗,取得了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72年7月2日,周恩來會見楊振寧時說:「你說我們的科學理論弱了一些,現在不大注意了,出國交流太少了,恐怕你看到我們的毛病了」。他還詢問楊振寧:「你有什麼辦法嗎?」同月,他指出要把綜合大學的理科辦好,提高基礎理論水平,並強調有什麼障礙就要拔除。9月5日,周恩來會見巴基斯坦總統科學顧問薩拉姆再次強調了自然科學理論研究工作的重要性。9月11日,周恩來對張文裕等18位科學工作者的來信作出了重要批示:「科學院必須把基礎科學和理論研究抓起來,同時又要把理論研究與科學實驗結合起來,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的預製研究,應該成為科學院要抓的主要項目之一。」《周恩來選集》下卷,第473頁。在周恩來關心下,中國科學院建立高能物理研究所這件事就決定下來了。

  在抓好基礎,突破尖端的思想指導下,我國不僅取得了令世界為之驚嘆的「兩彈一星」的光輝成就,而且在理論科學研究上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其影響更加深遠。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89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2-18 00:18 | 只看該作者

尊重人才、造就人才(1)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 00:13 新浪讀書  

連載: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   作者:曹應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經濟建設、國防建設、文化建設都需要人才。1951年8月22日,周恩來在18個專業會議代表和政府各部門負責人參加的會議上指出:「人才缺乏,已成為我們各項建設中的一個最困難的問題。不論在經濟建設,國防建設,還是在鞏固政權方面,我們都需要人才。」《周恩來教育文選》第34頁。1952年10月,周恩來在政務院第156次會議上指出,我國要建設,人才就成為一個決定性因素。1953年9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周恩來說:「現在,我們國家最需要的是建設人才。」《周恩來經濟文選》第160頁。




  尖端科技是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的行業。振興科技,從抓基礎性的科學理論研究到突破尖端,都需要具備高深的科學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專門人才。1959年12月24日,周恩來說:「掌握尖端技術,關鍵在於人才。」《周恩來經濟文選》第405頁。在經濟建設上周恩來重視技術手段,反對搞「人海戰術」。在發展科學技術、突破尖端上,周恩來強調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工作者。1962年3月2日,周恩來說:「科學研究不是靠突擊和群眾運動能解決問題的。」《周恩來選集》下卷,第366頁。

  國家各方面的建設需要人才,發展科技突破尖端更需要人才。然而事實上是人才缺乏,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怎麼辦?周恩來的指導思想是尊重人才、造就人才。

  尊重人才,就是要充分地動員和發揮現有科學技術專家、現有知識分子的力量,使其學有所用、有職有權,各盡其才。怎樣去做?1956年1月,周恩來在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中指出:第一,應該改善對於他們的使用和安排;第二,應該給他們以應有的信任和支持;第三,應該給他們以必要的工作條件和適當的待遇。1963年1月,周恩來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要求加強科技界人士的主人翁責任感;集中和加強科學技術力量;改進各方面的關係;適當改善科學技術研究的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他說:「我們已經有了一支比舊中國大許多倍的知識分子隊伍和科學技術力量。從清末派出留學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為止,全國一共只有二十多萬大學生。新中國建立後到去年為止,我們有了九十六萬大學畢業生,幾百萬中級知識分子。」「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一支不小的技術力量和一批科學研究機構,這是國家的寶貝。」同上書,第414頁。

  對於尖端科技人才,周恩來更是視為寶中之寶,倍加珍愛。「文革」動亂中,周恩來多方保護「兩彈一星」的科技專家。1966年9月,周恩來得悉二機部有的專家被抄家,家屬受牽連,引起科技人員的嚴重不安,影響科研工作。他立即要求中央軍委嚴肅處理。這年國慶節,周恩來安排了60名科學家和技術人員上天安門觀禮,起到了特殊保護的作用。其中二機部、七機部就有10人,他們是朱光亞、張沛霖、彭桓武、鄧稼先、王承書、錢學森、李世培、楊南生、叢樹國、任新民。1968年6月8日,火箭專家姚桐斌被造反派活活打死了。周恩來氣憤極了,他當即命令粟裕帶兵去逮捕兇手,決不允許此類悲劇再演。1968年12月5日,核科學家郭永懷乘飛機從羅布泊返回北京著陸時不幸罹難。周恩來驚悉這一噩耗,立即命令有關部門,徹底查清發生這次事故的原因。對七機部等單位,周恩來要求列出必須重點保護的科技專家和技術骨幹的名單,經他批准后,由各單位保證他們的安全和能夠正常地從事科研工作,並要經常向他報告執行情況。大連工學院結構力學專家錢令希教授被誣為「反動學術權威」進行批鬥時,核潛艇研製部門需要請他參加審查核潛艇結構設計和編寫結構設計規範,周恩來立即同意請錢教授參加這項工作。參見《當代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上),第90頁。

  尊重人才,不僅要珍惜和愛護專家,而且要「用而不疑,疑而不用」,給專家以充分的信用。周恩來說:「我們講重視科學、重視知識、重視實踐,是說每個人不可能懂得所有的事情,因此要尊重科學人才,請他們辦某些專門的事情。」《周恩來經濟文選》第501頁。周恩來、聶榮臻領導尖端科技的發展,規定了總設計師制度。每一次核試驗或導彈、衛星發射試驗,都由出色的科學家擔任的總設計師從技術上最後把關。總設計師聽取各種意見,審查總體設計部的報告,經過分析平衡,最後下決心拍板。在1986年前我國進行的32次核試驗中,核科學家鄧稼先在技術上最後簽字,親自在現場主持的有15次。任新民、屠守鍔、謝光選都是搞導彈的總設計師。周恩來擔任中央專委會主任,主持中央專委會議討論兩彈一星研製、試驗中的技術問題時,十分尊重專家的意見,尊重總設計師的最後決定。

  面對人才缺乏,不僅要充分地動員和發揮現有科學技術專家、現有知識分子的力量,而且要下大力造就人才,大規模地培養新生力量來擴大科學技術專家隊伍。1950年8月,周恩來在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上提出要爭取海外科學家回來,「歡迎他們回來」。同時,周恩來說:「我還希望現有的科學家能培養出更多的青年科學工作者,讓他們跟著你們一道前進,這樣,中國的科學事業才有前途。」《周恩來選集》下卷,第27頁。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一開始,周恩來就闡明「培養技術人才是我們國家建設的關鍵」。《周恩來經濟文選》第142頁。他指出:「培養大批的建設人才,是我們現在最中心的問題」,是擺在黨的各級組織部門面前的第一項任務。同上書,第160—161頁。怎樣造就人才?「要從各方面培養人才。除各種專門學校外,還要在工廠中培養技術工人,要使幹部學習業務,學習技術。」同上書,第142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造就人才需要加強教育工作。1959年12月24日,周恩來提出「抓好科學、教育這一環」。「發展科學、教育,也是現在一個中心的任務。」同上書,第407頁。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0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2-18 00:19 | 只看該作者

尊重人才、造就人才(2)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 00:13 新浪讀書  

連載: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   作者:曹應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造就人才,對於突破尖端尤為迫切。1955年1月15日,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上作出發展原子能、研製原子彈重大決策的同時,周恩來強調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問題是今後的一件大事。錢三強認為周總理的話說到了點子上。此後,在周恩來關心與過問下,北京大學創辦了技術物理系,清華大學創辦了工程物理系,1958年創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時又分別辦了近代物理系和近代化學系。這對培養我國原子科學人才發揮了重大作用,是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的決策。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1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2-18 00:20 | 只看該作者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 00:13 新浪讀書  

連載: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   作者:曹應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獨立和富強是相互關聯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國只能是貧弱的中國。只有獨立的中國才能實現她的富強,而富強又是獨立的根本保證。發展科技、突破尖端,既是實現國家富強的關鍵途徑,也是捍衛國家獨立的重要條件。

  在發展科技、突破尖端的過程中,怎樣處理好國際合作的關係?在這方面,周恩來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從理論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




  第一,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國,不能依賴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去實現富強,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富強。中國必須建立自己相對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必須擁有自己的鎮國之寶——原子彈和導彈,必須自己掌握高科技,這是任何一個別國所不能替代的。「不然一旦風吹草動,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支援我們完全解決問題。」《周恩來經濟文選》第339頁。針對蘇聯的所謂「國際分工論」,周恩來指出:「蘇聯同志不了解,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不搞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是不成的。」同上書,第330頁。針對國內有些人完全依靠蘇聯的想法,周恩來說:「我們要靠自己,有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的幫助當然很好,沒有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的幫助,我們也要建設社會主義。」同上書,第329頁。「我們這麼個大國,不可能設想一切要靠蘇聯幫助來解決問題。如果靠到蘇聯身上,蘇聯根本不能擔負。」同上書,第403頁。

  第二,任何損害中國獨立的外援是絕對不能接受的。1958年7月31日至8月3日,赫魯曉夫到中國訪問,要中方答覆不久前蘇方提出的「關於建立聯合艦隊與長波電台的建議」,妄圖控制中國,當即遭到毛澤東、周恩來的嚴正拒絕。此後,中蘇關係漸趨疏遠。1959年6月,蘇聯單方面撕毀了1957年10月15日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政府關於生產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以及在中國建立綜合性的原子工業的協定》。對此,1959年7月,周恩來指出:不理他那一套,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8年時間搞出原子彈。1960年7月11日,周恩來批示,發展科技,突破尖端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立足國內」的方針。在一要、二學、三買、四鑽的四個方面,他特彆強調「鑽」:「不管要到、學到、買到與否,或者多少,主要還靠自己鑽研,自己不鑽,不僅不能有獨特的創造發明,而且也不能把要到、學到、買到的用於實際和有所發展。」參見《聶榮臻回憶錄》(下),第807—808頁。實踐證明尖端科技國外是不會轉讓給我們的,只能靠自己去攻關,去拼搏,去創造,「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立足國內」是完全正確的。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周恩來說:我們能不能自力更生地攀登科學技術高峰,這不僅在國外而且在國內,都是有人懷疑的。但是,隨著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現在應當是掃清一切自卑感的時候了。我們希望全國所有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同志們,樹立雄心壯志,大膽發明創造,一個又一個地攻破現代科學技術的尖端,為祖國作出更加偉大的貢獻。

  第三,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立足國內,不等於盲目排外、閉關自守。周恩來指出:科學技術不分國界,對全人類都是有用的。我們要向一切國家的長處學習。儘可能迅速地用世界最新的技術把我們國家的各方面裝備起來。只要我們放眼世界,博採眾長,努力拚搏,就可以加快科技發展的步伐,突破尖端,後來居上。他說:「我們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但是我們有先進經驗可以學習,有最新科學技術成果可以利用,這樣可以擴大我們的眼界,所以我們前進的步伐可以加快。」《周恩來選集》下卷,第412—413頁。怎樣學習、利用?其一,要重視科學技術的情報信息工作,及時掌握國外科學技術發展的情報資料,知道哪個地方哪門科技是最先進的,明確學的對象。在周恩來關心下,中國科學院建立了情報所。1963年周恩來領導制定「十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時,科學技術情報工作被列為重點之一。科技情報信息工作的發展,在學習、利用國外先進科學技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二,從人才培養方面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按照我們所最急需的門類,派遣專家、優秀的科學工作人員和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出國學習、取經。請國外專家來中國傳授知識。從技術設備方面採取引進的辦法。50年代,周恩來領導了從蘇聯引進技術、設備的156項重點工程的建設。他要求認真學習和推廣這些項目「從設計、施工、安裝直到開工生產的技術經驗」《周恩來經濟文選》第185頁。。60年代和70年代,周恩來領導了從西方發達國家引進技術、設備的工作。1974年,周恩來針對我國廣東、上海、東北能源短缺的狀況,十分關心核電站引進考察情況,要求早日引進核電站。實踐證明,他的想法是完全正確的。其三,向外國長處學習,從國外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要同創新結合起來。50年代,周恩來指出:「要獨立思考,避免盲從,不要迷信。」同上書,第257頁。60年代,他進一步指出:「外國一切好的經驗、好的技術,都要吸收過來,為我所用。學習外國必須同獨創精神相結合。」同上書,第566頁。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2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2-18 00:21 | 只看該作者

大力協同、集智攻關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 00:13 新浪讀書  

連載: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   作者:曹應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子彈、氫彈、導彈、人造衛星既是現代科技、工業的產物,又是現代科技、工業的縮影,技術複雜,涉及面廣,綜合性強,是宏大的系統工程。有鑒於此,周恩來領導科技發展突破尖端的指導思想之一是大力協同、集智攻關。

  早在1956年7月,周恩來提出成立原子能事業部,在給毛澤東並中央的書面報告中就初步提出了大力協同、集智攻關的思想。他說:為了爭取時間,保證完成任務,同時又考慮到原


子能工業本身毫無基礎,全部任務不可能由原子能事業部包下來。因此,需要把性質相近的各種工廠由各工業部分別擔任。原子能事業部對各業務部門擔任的與原子能有關的任務,有責進行經常聯繫,必要時可召集會議討論和解決有關技術問題和協作問題。有關部門應指定專人和機構來管理原子能方面的工作。1957年6月,周恩來批評了科學研究工作中的分散主義、本位主義。他指出:「為了有效地發展我國科學研究工作,必須貫徹協作的原則。各有關部門必須協調地進行工作。」「有人只贊成本部門科學工作的發展,不贊成甚至要求限制其他部門科學工作的發展,他們往往反對協調工作,甚至拒絕國家對人力和物力的合理調配,這是一種嚴重的本位主義作風,應該加以批判。全國科學研究力量,應該統籌安排,一方面是適當分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密切協作。」他要求「有關部門的負責幹部認真地提倡協作精神,推行協調方案,迅速克服本位主義的不良作風」。《周恩來經濟文選》第362—363頁。

  在蘇聯毀約撤走專家之後,我國決心自力更生突破尖端技術,進一步明確了大力協同、集智攻關的指導思想。1962年11月3日,毛澤東在羅瑞卿關於建議成立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的報告上批示:「很好,照辦。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此後,周恩來擔任中央專門委員會主任,加強了對尖端技術攻關的領導,集中了各有關方面的主要力量,卓有成效地組織了全國大協作。周恩來說:我們發展尖端事業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我們要發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要組織全國大力協同,從科研一開始就組織協作。要發揚風格,通用的技術不要保密,不要有門戶之見,要擰成一股繩。有關工業部應當分別組織聯合設計,否則各部都自己搞,來個萬事不求人,是什麼也搞不出來的。他還多次強調,有關部門要做到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共同攻克技術難關。張作文:《周恩來關於發展國防尖端事業的若干思想》,《業績·方略情懷》第250頁。從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成立到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周恩來親自主持召開了9次專委會議,及時協調解決了生產、科研和建設中的一系列問題。據統計,這個時期,共有26個部、委(院)和20個省、市、自治區的9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聯合起來,扭成一股勁,共同為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進行科技攻關、設備製造和材料生產,解決了近千項重大課題。可以說,每一次原子彈、氫彈、導彈、人造衛星的試驗所取得的成功,都是全國大力協同、集智攻關的結果。錢學森說:「那是中央專委的決定,要哪一個單位辦一件什麼事,那是沒有二話的。」「好多協作都是這樣辦的,有時候鐵路運輸要車輛,一道命令,車就發出來了。沒這套怎麼行呢!千軍萬馬的事,原子彈要爆炸,導彈要發射了,到時候大家不齊心怎麼行呢!按電鈕那麼好按呀?按一下全國都有影響,都要跟上動作啊!」錢學森:《周總理讓我搞導彈》,《不盡的思念》第291頁。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3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2-18 00:22 | 只看該作者

一次試驗、全面收效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 00:14 新浪讀書  

連載: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   作者:曹應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發展科技、突破尖端是需要花錢的。1952年,周恩來開始醞釀研製原子彈、導彈,寫信給竺可楨徵求意見,竺可楨認為研製原子彈、導彈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是要花大錢,動一動都要以億元來計數。儘管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百廢待舉、資金短缺,但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即使束緊褲帶,也要把原子彈、導彈搞出來,正如後來陳毅所表示的那樣,脫了褲子噹噹,也要把我國的尖端武器搞上去。




  同時,我們也不能脫離國力條件,任意地花大錢搞尖端。我們要在國力許可的範圍內突破尖端,儘可能少花錢,多辦事。

  對此,周恩來的指導思想是一次試驗,全面收效。

  1964年11月2日,周恩來在聽取首次核試驗彙報時指出,我國的核試驗不要多,搞一次試驗就要取得儘可能多的資料,要做到一次試驗全面收效。1965年3月20日,周恩來主持中央專委會研究了第二次核試驗準備工作。周恩來在會上強調指出:這次試驗一定要準備好,要吸取上次核試驗的經驗,更周到、更細緻、更妥善地做好全面安排。在效應試驗上,要搞清楚在空中、地面各種條件下殺傷和被破壞的威力半徑。總之,凡是通過試驗應該得到的數據和資料都要得到。中國反對核訛詐和核威脅,不主張搞幾百次核試驗,因此我們的核試驗都要從軍事、科學、技術的需要出發,做到一次試驗全面收效。《當代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上),第264、 243頁。

  我國第一次核試驗按照周恩來的要求,在測試和「效應」方面實現了軍用、民用「多方收效」。我國第一次核試驗只花了幾十億人民幣,而美國第一次核試驗花了幾百億美元。周恩來說,我們是後來居上,也應該後來居上,因為人家已經為我們探了路。

  周恩來確定的「一次試驗全面收效」的方針,適合中國國情,體現了我國研製核武器的根本目的。遵循這一方針,我國從1964年第一次核試驗以來共進行了30多次核試驗,較之美國的800多次和蘇聯的600多次,我國核試驗的次數是很少的。但是,我國核試驗的效益是相當高的。錢學森說:「我們搞『兩彈』花錢比外國少,因為有黨的領導,具體就是周恩來總理和聶帥在領導我們。再就是中國科技人員的優秀品質,所以完成了這個任務,損失最小、花費最少。」錢學森:《周總理讓我搞導彈》,《不盡的思念》第291頁。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4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2-18 00:23 | 只看該作者

面向生產、積極轉化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 00:14 新浪讀書  

連載: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   作者:曹應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發展科技、突破尖端是為國防建設、經濟建設服務的,是為了實現國家富強。怎樣處理好發展科技、突破尖端與國防建設、經濟建設之間的關係?周恩來的指導思想是面向生產、積極轉化。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但是科學技術沒有與生產實踐結合之前還是一種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只有當它在生產實際中得到應用才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1956年9月,周恩來在黨的八大會


議上指出:「科學研究工作應該同國家的各項建設工作、特別是經濟建設工作密切結合起來。」《周恩來經濟文選》第319頁。全國人大一屆四次會議上,周恩來又說:「生產對於科學是基本的推動力量。」「科學技術研究的基本任務,是為了發展生產,同自然界做鬥爭。」同上書,第360—361頁。

  怎樣實現科學技術研究向生產的積極轉化?周恩來提出實行三種形式的「三結合」。其一,是實行三種人的「三結合」,即「領導、專家、職工群眾」相結合,或者說「幹部、科技人員、工人」相結合。他認為這樣可以群策群力,大力發展我們的生產、發展尖端技術。其二,是實行從科研到實際應用過程三個階段的「三結合」,即「使用、生產、科研」相結合。國防工業要使用第一,科研、生產要為使用著想。使用要求的不斷提高,就決定了科研、生產也要不斷地提高。其三,是實行第三個方面的「三結合」,即「科研、教學、生產」相結合。科學技術知識只有通過教學傳授為勞動者所掌握才能向生產轉化。所以,他認為發展教育也是一個中心任務。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的生產為基礎的,而武器的生產又是以整個生產為基礎,因而是以『經濟力量』,以『經濟情況』,以暴力所擁有的物質資料為基礎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206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周恩來認為,發展科技、突破尖端既要重視向國防工業的生產、向武器的轉化,也要重視向民用工業的生產、向經濟實力的轉化,並要處理好兩種轉化之間的關係,相互促進。首先,搞尖端科技要考慮平戰結合、軍民兩用。周恩來提出:「尖端和國防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作戰用在戰爭上,不作戰就可用在和平建設上。」《周恩來經濟文選》第404頁。其次,突破尖端科技必須以工農業生產、以經濟建設為基礎,脫離基礎也可能單獨搞一項,但那是不能持久的。「我們在尖端技術上要像攀登珠穆朗瑪峰那樣前進,這就需要提高我們的工業水平。必須在好的農業基礎上、好的工業水平上,尖端技術才能突破,不然是不可能的。」《周恩來經濟文選》第426頁。再次,在「兩彈一星」的每次試驗中,一定要結合工業生產進行檢查和總結經驗。周恩來說,從元件、材料到機器,哪個沒過關,哪個有問題,都要總結經驗,這樣對工業的提高大有好處。最後,抓尖端科技一定要密切聯繫和促進整個工業、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在我國掌握了原子彈、氫彈核武器后,周恩來指示:二機部不光是爆炸部,而且要搞核電站。後來,周恩來又囑咐:要抓住工業,抓住基礎工業推動我們國家工業進步。否則,雖然搞出幾樣試驗(指導彈、原子彈、衛星),但是工業沒有提高,兩頭都不踏實。尖端要抓上去,總結提高,推動基礎工業發展,互相促進,不斷轉化。我們要做好這件轉化工作。

  面向生產,積極轉化,成果顯著。我國「兩彈一星」尖端科技的發展,帶動了信息工程、系統工程、遙測、遙感、遙控、複合材料、精密加工、自動控制、模擬等高、新技術的發展;帶動了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學科和力學、電子學、光學、聲學、空氣動力學、水動力學等技術科學的發展;促進了冶金、機械、能源、交通、化工、紡織、輕工等傳統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5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2-18 00:24 | 只看該作者

周到細緻、穩妥可靠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 00:14 新浪讀書  

連載: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   作者:曹應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孔夫子曾說:「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論語·述而》。在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曾提倡臨事而懼的精神。在國家建設中,周恩來說:「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多、經濟落後的國家要在經濟上翻身,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我們應該有臨事而懼的精神。」《周恩來選集》下卷,第409頁。周恩來抓水利、「上天」兩件大事時,尤其重視臨事而懼的精神。

  周恩來抓「上天」即「兩彈一星」的尖端科技,臨事而懼的精神具體化為「嚴肅認真,


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16字工作指導方針。在「兩彈」試驗基地,工作者們用精心選出的彩色石塊拼成這16個大字,鑲嵌在各工號的戈壁灘上。這16個大字刻在「兩彈一星」的科學家和每一個工作者的心上,是各個基地尖端試驗長期遵循的座右銘。

  周恩來是何時何地提出這16字方針的?到目前還找不到一份檔案材料(不論是周恩來講話記錄,還是周恩來手稿)能確切地解答這個問題。當年參加中央專委會的有關負責人的回憶不盡相同。劉西堯回憶「是周總理在我國準備進行第一次核試驗的前夕」提出的。朱光亞說:「國防科技戰線上的同志,都牢記1965年5月周總理的十六字教導」。劉傑回憶:「在氫彈的研製過程中,周總理還給我們制定了『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工作指導方針。」《不盡的思念》第332、 307、 325頁。張愛萍說:周總理「對各種試驗他都要求做到『萬無一失』,又對如何達到『萬無一失』做了許多具體指示。我和劉西堯同志把恩來同志的指示提取成為一個口號,即:『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我們的周總理》第102頁。從已經掌握的文獻材料看,張愛萍的說法較為可信。

  這概括起來的16字方針,準確地反映了周恩來擔任中央專委會主任領導「兩彈一星」研製的重要指導思想。

  在第一顆原子彈研製過程中,周恩來就多次闡明這一指導思想。1963年3月21日,在第五次中央專委會議上,周恩來指示,二機部的工作要有高度的政治思想性、高度的計劃科學性和高度的組織紀律性。1964年7月14日,周恩來針對組織首次核試驗預演,要求工作要做細緻做周到,防止意外,每個環節都要加強保衛、保密工作。

  1965年3月20日,針對第二次核試驗準備工作,周恩來強調要吸取上次核試驗的經驗,更周到、更細緻、更妥善地做好全面安排。5月5日,周恩來叮囑第二次核試驗要加強政治,積極謹慎,戒驕戒躁,要特別細心,一點不能疏忽大意。

  針對「兩彈」結合試驗,1966年10月8日,周恩來指出:這次試驗,事關重大,不能出亂子。要嚴格檢查,一切工作都要百分之百地保證沒有問題才行。10月20日,他又特彆強調要保證萬無一失。

  針對氫彈空爆試驗,1967年6月12日,周恩來指出,這次試驗又有更新的特點,應認真嚴肅地對待,切實解決存在的問題。他說,防止意外情況發生,很關鍵的是保證傘的強度和正常開傘,這個問題必須認真嚴肅對待。

  針對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準備工作,1970年4月16日深夜,周恩來叮囑羅舜初:在發射現場要一絲不苟地進行檢查,一顆螺絲釘也不能放過。4月20日,周恩來又提出了這次衛星發射要做到安全可靠、萬無一失、準確入軌、及時預報的全面要求。

  這16字方針不僅是用來要求尖端科技的隊伍,而且,周恩來自己是身體力行的典範。朱光亞回憶說:「每次核試驗前聽彙報,他總是要仔細地詢問可能影響成敗的各個關鍵環節,而且還要求我們把各種不利或意外因素考慮到。例如,彈已掛上飛機后,氣象起了變化怎麼辦?萬一彈投不下來怎麼辦?飛機帶彈返回機場時會不會彈又意外地脫鉤?這種情況下又應採取什麼可靠的保險措施?等等。有時得不到滿意的回答,他就暫時休會,給我們一段時間,讓我們回去找更多的同志進一步研究,直到有了令人放心的答案后才復會,再審議,作決定。」朱光亞:《我國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前後》,《不盡的思念》第307頁。

  為什麼要這樣?其一,周恩來認為「上天」同水利一樣,「這是關係人民生命的大事」。其二,周恩來說:我們國家窮,做什麼事,都要考慮周到。略有失誤,都會加重人民的負擔啊。

  實踐證明,「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是向尖端進軍制勝的法寶。按照它辦,就可以避免可能出現的奇災大禍和巨大浪費,忽略了它,就招致失敗。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6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2-18 00:25 | 只看該作者

循序而進、逐步實現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 00:15 新浪讀書  

連載: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   作者:曹應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合抱之木,起於毫末。周恩來領導國家建設,歷來反對急躁冒進,主張按一定步驟扎紮實實地前進。1951年1月12日,在討論治水問題時,周恩來說:「水利工作要按照步驟,一步一步去做。」「工作中,失去了步驟,失去了聯繫和配合,是不易做好的。」《周恩來經濟文選》第87頁。發展科技,突破尖端,也不可能一步登天,需要循序而進,逐步實現。周恩來指出:「科學研究、尖端技術,要循序而進,不可能一步登天,要在一定的基礎上逐步往上爬,要有步驟和秩序。登珠穆朗瑪峰,也要分幾個階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上去。不


把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困難克服,怎麼能上去呢?」「當然,我們這樣的國家、這樣的人民,處在這樣的時代,是可以快一點的,也應當快一點;應當有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志向,分階段地、一步一步地登,總是可以上去的,中間也會有小的跳躍。」周恩來還告誡大家:「原子、電子時代,改變了很多東西,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只能是逐步實現,逐步提高,不可能一步攀登高峰,要有個正確的認識。」《周恩來經濟文選》第493—494頁。

  1962年3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地地導彈首次飛行試驗,未獲成功。7月13日,在總結經驗時,周恩來指出:突破國防尖端技術恰如攀登珠穆朗瑪峰,也得分階段,逐步往上爬。國防尖端技術的綜合性和複雜性很強,一定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循序漸進,打牢基礎,有步驟地按程序進行。《當代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上),第72頁。幾個月後,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成立。12月4日的專委會在西花廳舉行,周恩來聽完彙報后講了四點:實事求是,循序而進,堅持不懈,戒驕戒躁。此後,這四點成為中央專委工作指導方針之一。

  1963年1月,周恩來在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重要命題之後,還進一步指出:「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的主要要求是:實事求是,循序前進,相互促進,迎頭趕上。」他分析道:實事求是,循序前進,「是指要有科學的態度」;相互促進,迎頭趕上,是指「要有雄心壯志,儘快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他說:「只有把實事求是、循序前進和相互促進、迎頭趕上統一起來,才能使我們科學技術的發展適應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要求,比較快地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周恩來選集》下卷,第412—413頁。周恩來指出的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的主要要求,既是指導原則,也是思想方法,不僅在「兩彈一星」的研製中產生了重大的歷史影響,而且在今天的現代化建設中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7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2-18 00:27 | 只看該作者

搞好宣傳、加強領導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 00:07 新浪讀書  

連載: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   作者:曹應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發展科技,突破尖端,需要全社會的理解與支持。為此,周恩來重視從社會輿論上擴大宣傳,營造有利於科技發展的社會氛圍;從組織力量上加強領導,以保證決策和管理的權威與效率。

  為加速發展原子能事業,周恩來說,我們黨的機構有兩個部,即宣傳部和組織部,我們歷來是宣傳先行,然後組織落實。發展原子能的重要意義只有少數人知道還不夠,要讓大家


都知道,特別要讓黨中央、國務院、軍委的負責同志知道。要造成一個全黨全民關心原子能事業的氣氛,使更多的人懂得發展原子能事業的重要性。《不盡的思念》第300—301頁。1955年1月31日,周恩來在國務院全體會議第四次會議上提出要組織原子能和平利用講座。「請錢三強、周培源、錢偉長、趙仲堯講講,講時把它錄下音來,在全國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另外,編些通俗的小冊子,寫些文章登在報上進行宣傳教育。周恩來問在座的高等教育部部長楊秀峰:「楊秀峰部長,你懂不懂原子能?」楊秀峰答:「不懂。」周恩來說:「不懂也得去聽聽課,不懂原子能就不會很熱愛。」《黨的文獻》1994年第3期。

  為具體負責原子彈、導彈研製工作,在周恩來提議下分別成立了原子能事業部(二機部)和第七機械工業部。1962年11月,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原子能工業的領導,更有力地促進原子能工業的發展,力爭在較短的時期內取得更大的成果,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的中共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1965年3月,中共中央決定中央專委除管原子能工業、核武器以外,還要管導彈。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改稱中央專委會,組成人員進行了調整和擴大。中央專委是有高度權威的行政權力機構,它通過宏觀調控,合理地分配國家資源,有效地組織全國的力量,確保了「兩彈一星」發展目標的如期實現。

  「物之所生不若其所聚」。如果沒有中央專委的統一領導和集中使用力量,中國的「兩彈一星」就不可能在時間短、困難大的條件下取得成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8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2-19 10:12 | 只看該作者

把農業擺在第一位

  農業是基礎,這是周恩來的一個基本的經濟思想。在經濟恢復、「一五」計劃、經濟調整和「文化大革命」等不同歷史時期,周恩來不僅始終堅持了這一基本的經濟思想,而且善於結合不同歷史時期的特定條件,不斷深化和拓寬對農業是基礎的認識。

「沒有飯吃,其他一切就都沒有辦法」(1)
「沒有飯吃,其他一切就都沒有辦法」(2)
農業和工業,國民經濟的一車兩輪(1)
農業和工業,國民經濟的一車兩輪(2)
「先抓吃穿用,實現農輕重」(1)
「先抓吃穿用,實現農輕重」(2)
「先抓吃穿用,實現農輕重」(3)
沒有糧食吃,還能鬧什麼革命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9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2-19 10:14 | 只看該作者

「沒有飯吃,其他一切就都沒有辦法」(1)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 00:08 新浪讀書  

連載: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   作者:曹應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1949年7月,在人民解放戰爭已經取得基本勝利,但還沒有完全勝利,還沒有結束戰爭的形勢下,周恩來提出了「恢復生產,建設新中國」的口號。同時,他又明確指出:「我們要恢復生產,首先就得恢復農業生產。」《周恩來選集》上卷,第361頁。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此後的幾個月中,周恩來反覆指出,今天的工作中心是恢復生產,凡是對恢復生產有利的都要盡量發展。要想恢復生產就必須依靠農村生產,它是可靠的基礎。他說:「現在不抓生產靠什麼來支援戰爭和鞏固勝利?生產是我們新中國的基本任務。當前生產任務


的重心是恢復而不是發展,當然也不排斥可能而且必要的發展。」「農業的恢復是一切部門恢復的基礎,沒有飯吃,其他一切就都沒有辦法」。《周恩來選集》下卷,第4、 5頁。

  三年經濟恢復時期,百廢待舉、百業待興。周恩來的基本思路是:以抓生產作為全國的基本任務;以恢復生產作為抓生產的重心,在恢復生產的基礎上發展生產;以農業恢復作為恢復生產乃至一切部門恢復的基礎。

  周恩來是根據以上思路指導經濟恢復工作的。無論是恢復工業、鞏固財政、搞活流通、發展外貿,他都強調了農業的恢復與發展的基礎作用。第一,農業的恢復與發展是工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的基礎。1949年12月,周恩來在分析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的關係時指出:「我們必須在發展農業的基礎上發展工業,在工業的領導下提高農業生產的水平。沒有農業基礎,工業不能前進;沒有工業領導,農業就無法發展。」「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取消或忽視鄉村這個廣大的農業基礎。」「如果沒有廣大農業的發展,工業發展是不可能的。目前的任務首先要恢復農業生產,然後再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城市離不開鄉村而且要依靠鄉村,工業離不開農業而且要以農業為基礎。」③同上書,第8—10頁。農業對工業的基礎作用,當時周恩來指出了以下四個方面:其一,提高「農民的購買力,增加他們對工業品的需要和對工業原料的供應,也就可以在恢復和發展農業的基礎上恢復和發展工業生產」。其二,輕工業的原料,絕大部分都要依靠農業,「今年全國棉花產量為八百多萬擔,明年計劃增加到一千三百萬擔。如果沒有這一千三百萬擔棉花,一百萬紗錠就得停轉」。其三,如果沒有農業提供糧食,工業人口和城市人民就不能生活下去。「京、津、滬三地一千萬人口的吃穿都要靠鄉村來供應」。③其四,發展重工業也要依靠農業來積累資金。

  第二,農業的恢復與發展是鞏固國家財政的基礎。經濟恢復時期,我國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一是來自農村的負擔;二是來自城市的負擔;三是國家企業的收入;四是預支即借債。1949年12月,周恩來說:「現在農村負擔占國家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一點四,城市負擔佔百分之三十八點九,而實際上許多稅收如鹽稅、貨物稅、屠宰稅等,很多還是要轉嫁到農民身上的。」《周恩來選集》下卷,第6頁。1950年4月,他又說:「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比重約佔百分之九十左右,現代工業僅佔百分之十左右,在國家稅收中農業稅也佔一半以上,這些在量上是很大的。」《周恩來統一戰線文選》第160—161頁。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毛澤東、周恩來把土地改革、興修水利、恢復與發展農業生產作為當時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的首要條件。

  第三,農業的恢復與發展是搞活流通的基礎。1951年3月9日,政務院第75次政務會議,討論中國人民銀行1950年工作簡要總結與1951年工作計劃及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1950年工作報告與1951年方針任務時,周恩來說,農業生產提高了,農民就要求出售農產品和換回工業品。這種物中易其流的任務就落在金融貿易方面來。貿易部門不僅要收購農產品及其副產品,還要以加工訂貨、代銷等方式幫助工業生產,以適應農民的需要。城鄉交流起來后,呆貨即少了,城鄉皆動起來。1952年10月25日,周恩來進一步指出:「土地改革完成後,農民的購買力會有大幅度的提高。農業增產後,農產品如糧食、油料、工業原料、土產、畜產等,不僅可以供應國內市場的需要,還可以大量出口。」「農民購買力的提高和對工業品需求的增加,勢必會刺激市場的活躍。」同上書,第237頁。

  第四,農業的恢復與發展是發展中外經濟交流的基礎。1949年12月,周恩來說:「我們明年增產一百億斤糧食,四百多萬擔棉花。糧食增產了,可以增加出口,換取外匯;棉花增產了,可以減少進口,少花外匯。」《周恩來選集》下卷,第11頁。1952年4月30日,周恩來在闡述新中國的外交方針時指出:「我們開國以來就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同外國做買賣」,「我國出口的主要是農產品,換回來的是工業裝備。」「我們入口的東西是我們所需要的,出口的東西如雞蛋、豬肉,是人家所需要的,這種互通有無是互利的。」同上書,第87—88頁。

  經濟恢復時期,周恩來對農業是基礎的認識,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深刻性。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只有恢復與發展農業,解決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其他一切工作才有條件進行,新生的人民共和國才能站立得住。「沒有飯吃,其他一切就都沒有辦法」,揭示了「農業的恢復是一切部門恢復的基礎」的最深層的關係。第二,全面性。周恩來不僅分析了農業對工業的基礎作用的幾個主要方面,而且分析了恢復與發展農業對鞏固財政、搞活流通、發展外貿的基礎作用。特別是對后三者的基礎作用的認識許多是發前人所未發,堪稱創見。第三,辯證性。他堅持辯證地看待農業的基礎作用:既重視農業是工業的基礎,也重視工業對農業的領導作用;既重視農業是財政的基礎,也強調財政在農業方面的投資對農業的促進作用;既指出恢復與發展農業是搞活流通、發展中外經濟交流的基礎,又指出了搞活流通、發展外貿對農業的促進作用。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100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2-19 10:15 | 只看該作者

沒有飯吃,其他一切就都沒有辦法」(2)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 00:08 新浪讀書  

連載: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   作者:曹應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農業的恢復是一切部門恢復的基礎」的思想指導下,三年經濟恢復時期,我國農村成功地實現了土地改革和農業恢復的目標。1952年,我國農業恢復到戰前農業的最高水平,糧食超過了戰前最高年產量的2800億斤,達到3278億斤。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4 23: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