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chico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儒家典籍《弟子規》細講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81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19 06:27 | 只看該作者

言語忍,忿自泯

人與人相交往,家裡的人最常溝通就是用言語,所以言語當中要柔軟、要和諧,絕對不要講話很沖。所以,我們《弟子規》才說『言語忍,忿自泯』,人與人的衝突,一半以上都是因為什麼?言語不合。「一回相見一回老」,確確實實我們上了三、四十歲以後,每次看到兄弟姐妹都會有這麼一點感覺,你的白頭髮多了一點。所以「能得幾時為弟兄」,我們愈大代表人生的路就走得快到盡頭了,要好好珍惜這段情誼。所以「弟兄同居」,一起居住,「忍便安」,懂得互相忍讓、謙讓。「莫因毫末起爭端」,不要因為小小的事故就起了爭執。「眼前生子」,眼前兄弟姐妹都生孩子了,他們又各有兄弟姐妹,我們上一代應該做出兄友弟恭的榜樣,才能「留與兒孫」做好榜樣看。法昭禪師這首詩詞值得我們細細去品味。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5-19 06:32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82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5-19 08:46 | 只看該作者
謝謝chico,
有量才有禮與忍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83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5-19 09:08 | 只看該作者
吃虧是福。

不知道咋突然想起這四個字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8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19 09:3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3 子竹青青 的帖子

還有人說,吃虧是吃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85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5-19 09:34 | 只看該作者
啊噢,這個還沒有聽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8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19 13:4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5 子竹青青 的帖子

現在就聽到了。這句話也蠻有道理。我印象當中也是在講弟子規的時候說的。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8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0 11:17 | 只看該作者

第十七集

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諸位朋友,大家好!諸位朋友,我們剛剛提到明太祖送給鄭濂兩顆大水梨,假如你是鄭濂你會怎麼處理?一起煮了,是不是?給這位朋友掌聲鼓勵。您可能是知道水梨煮起來對喉嚨不錯!鄭濂跟您的做法差不多。他拿了兩個大水缸,一邊放一個,把這個水梨給它打碎,讓這個汁滲在水缸裡面。處理完之後說:來,一個人喝一碗。平等,人心都很平,覺得真公平!雖然跟鄭濂的血脈不是那麼親,他愈覺得這個長者值得尊敬。
後來明太祖又問他:你怎麼管理這一千個人?你到底是用什麼方法?結果鄭濂就回答四個字,他說「不聽婦言」。諸位女同胞,不要看了這句話就說「我不想聽,我要走了」,不要依文解義,任何一句話都有它時代上的意義。因為我們要了解,古代的女人比較沒有機會讀聖賢書籍,所以她沒有去領受到聖賢人那種心胸,難免會比較自私一點。只要一自私,為自己的孩子多留一些,就會造成其它人的怨言。所以,怨之所生就在自私。當整個家族裡面,很多的細胞都開始在那裡爭奪的時候,整個一千個人就散了。
但是我們現在的女性都有讀書,言語就比較不會自私自利。也很有可能男生他比較自私,比較只為自己著想,假如是這樣的男人,那他的性格也比較像婦言。所以,這句話你要廣義去了解,就是在家庭當中絕對不能斤斤計較,一定會造成紛爭;人家能維持千人,不是沒有原因的。人為什麼想爭,為什麼?他覺得好象爭到了就是他的。所以下一句就給了我們很重要如何讓兄弟、讓家庭能夠和樂相處的方法。下一句叫: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古代有個孩子叫孔融,他才五歲,當在分梨的時候,他就把那個比較大的讓給誰?哥哥,讓給哥哥吃。其實這樣的態度是完全正確的,因為他可能幹的家活比哥哥還少。現在我們都說平等平等,要跟孩子平等,這句話對不對?這句話看你怎麼解!應該在人格當中平等,你很尊重他是一個個體,而不是附屬在你身上。但是因為他還小,請問他的人生經驗跟你平不平等?不平等,對!他的人生智慧跟你不平等,你要引導他,你要教導他,所以要有長幼尊卑,他對你才生得起恭敬心;假如都跟你平起平坐,那他怎麼對你恭敬?所以這個平等我們要看清楚。
當孩子有長幼尊卑,他才知道「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為什麼以前,父親沒有回來不能吃飯?那也是對於父親的辛勞的感念,因為整個家庭的重擔壓在誰身上?父親!所以這都是在這樣的禮儀當中,給予孩子要時時感念父親的辛勞。假如父親上班都還沒有回來,兒子就大搖大擺,筷子也沒拿就在那裡吃了。長期下來他學到什麼?我行我素,「苟不教,性乃遷」,所以現在孩子很難教。我們要細細去研究,為什麼以前幾百個人都可以這麼循規蹈矩,他的方法到底在哪?在《弟子規》!但是要真做,你才會得到利益。
孔融讓出了大的水梨給他的哥哥吃,所以『財物輕』;他哥哥拿到了他弟弟的大水梨,對他的弟弟會更加愛護。你看弟弟都時時想到我,他這個當大哥的就愈來愈抬頭挺胸,就跑在前面保護他弟弟。這是在「物」當中懂得捨出去。
再來,在五代的時候,有個人叫張士選,也是個讀書人。他的父親比較早去世,他是他的叔叔帶大的。當他十七歲的時候,叔叔就跟他說:你已經大了,我們現在把祖宗的財產分成兩份,你一份,我一份。結果張士選馬上就跟叔叔講:叔叔,你有七個孩子,所以應該把遺產分成八份。他的叔叔說:不行,你是代表你父親,應該分成兩份。但是張士選那時候才十七歲,他很堅持,一定分成八份。這麼一讓,吃虧了嗎?這一讓讓出了什麼?讓出了他的德行,讓出了家庭的和樂,讓出了他的心量,量大福大。所以當他在進京趕考,突然看到一個算命的人,走過去一看,這個人臉上怎麼這麼多陰騭紋(就是積了很多陰德)!這個算命先生就跟他說:這一次你必然高中。果不其然,他這一次考試就高中。相信他這樣的榜樣會傳給他的子孫,一定也會世世代代都有很好的發展。
所以你看,這麼一讓,跟自己的自性相應。當人了解到「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了解道理以後,理得心安,就不會患得患失,常常想要去跟人家爭奪。要了解命運的真相,我們就要去讀一本很好的書,叫做《了凡四訓》,道理明白,心才會平,就不會去爭。袁了凡先生小時候遇到一位很會算命的人,叫孔先生,這孔先生是我們中國邵子《皇極數正傳》的傳人,所以算得特別准。諸位朋友應該有過算命的經驗,有沒有?聽說現在算命算得很貴,有沒有?人,命假如被算出來,你真是白來了!沒什麼建樹!因為就代表我們這一生沒有好好利用。為什麼命運會被算得這麼准?因為一個人的善惡業,就會呈現在他這一生當中,才會被算出來。所以一般人會覺得算命的真的很准。
但是有些人的命卻不會被算得准,哪些人?兩種人算不準:一個是大善,一個是大惡。而一般的人他所行的都是小善、小惡多,然後心量又沒有擴大,想的都是兒子、孫子、妻子、房子、錢子,都想這些,也沒什麼大善,也沒什麼大惡,所以命運就被算得很准。命運有加、減、乘、除,比方說你命中有一千萬的財富,結果你行了一點小善,一千萬加多少?五萬,所以算得很准;你做了一點小惡,變成九百九十五萬,也還滿准。但是你假如都是行很多的善事,一千萬乘以五變多少?五千萬,那絕對不準。假如做了些傷天害理的事,一千萬除於五,變兩百萬,那也是算不準。
所以我們了解到,縱使這個人用不法的手段去搶奪了財物,他搶到了兩百萬,那也是他命中本來就有的。他搶到兩百萬,還在那裡洋洋得意,「你看我多厲害」,其實他已經虧損掉八百萬了。所以「君子樂得作君子」,因為心安理得;而「小人冤枉作小人」,他拿到這兩百萬,不知道還有沒有命花?因為他做了壞事觸犯法令的話,很有可能過沒有多久就要鋃鐺入獄了。這樣的人多不多?多!因為現在功利主義,很多人在某些情境都鋌而走險。
其實我們看到這樣的人都替他很惋惜,畢竟他也是有大福之人,只是沒有好的教育,把他的人生搞砸了。我們對這樣的人應該抱持一種憐憫之心,因為「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他的父母沒教他,他的爺爺奶奶也沒教。你看現在一般,比方說我考上老師了,親戚朋友問的第一句話是什麼?「一個月多少錢」!所以沒有教!人是可以去創造命運的,只要擴寬心量;都沒教,只教他唯利是圖,當誘惑來的時候,他當然就受不了。了解命運,理得心安,你就可以「財物輕,怨何生」,家庭會充滿祥和之氣。
當我們遇到學生在爭的時候,怎麼辦?有一班的孩子,剛好那天吃水果,吃西瓜。西瓜已經切好放在桌上,很多的同學狼吞虎咽,要幹嘛?飯一吃完,馬上箭步如飛要去搶那個最大的西瓜。諸位朋友,假如是你的學生怎麼辦?你會看到一陣兵荒馬亂。這個老師也很沉穩,看到兵荒馬亂他還不動聲色,等同學吃完飯,睡了午覺。下午第一節課,這個老師就講了,他說:諸位同學,我們假如去搶那個第一塊的西瓜,搶那個最大的,會產生什麼效果?產生什麼影響?諸位同學說說看。他有沒有指出來哪個人搶最大的?沒有,這是在給他們留餘地。結果很多同學就說:那個人真自私,都要跟人家搶最大的。老師接著說:這樣的人你要不要跟他交朋友?當然不要!就是透過這個情境讓孩子了解到,他的一舉一動都在影響他在別人心中的形象。不然欲令智迷,他那個慾望驅使,只想著去搶最大的,都沒有去想到已經造成哪些後果。
接著老師又說:假如這個同學搶到最大的,他很高興,趕快把它吃掉,保證腸胃受影響。對不對?因為他吃很快,消化不良。再來,他搶到最大的,高興多久?一下子。看看別人看他的眼光是什麼,馬上快樂變什麼?變不舒服了。再來,當他搶到最大的,下次他想要拿到什麼?也是最大的。當他下次沒有拿到,他就快樂變什麼?痛苦。「氣死我了,沒搶到!」當一個人時時處處都要去搶最好的,當他沒有辦法獲得的時候,他會怎麼樣?他可能就會動歪腦筋,去偷、去搶。老師說完了也沒下什麼結論,只是讓他們討論討論。結果隔天吃西瓜的情況就不一樣了,走過去都拿了那個最小的。所以確確實實,家長跟老師只要你肯教,孩子很容易受教。所以「財物輕,怨何生」,往往一個常常肯相讓的孩子,都會贏得長輩對他特別的照顧。
下一句,『言語忍,忿自泯』。人跟人相處當中,衝突最多的情況就是在言語。但是言語起了衝突,因為你起了衝突,脾氣就上來了,「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就開了。障門在哪兒?我們先來考慮看看,用不好的言語發脾氣會造成什麼影響?百萬障礙就出來了,「障門開」。障礙了自己的什麼?心量;也障礙了人與人之間好的關係。你可能發脾氣發了五分鐘,你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把這個脾氣所產生不好的效果去除?花多少?所以「忿思難」,這在「君子九思」當中,提醒我們忿怒不可發,謹慎!因為忿怒一發,很難回歸到原來的樣子,甚至於可以說不可能回來了,所以「忿思難」。
俗話又提到「利刃割體痕易合」,利刃割身體,可能一、兩個禮拜就可以好了;但是「惡語傷人」會留在他心裡多久?「恨難消」。人生這麼短暫,為什麼不好好相處?我們看到這樣的結果,慢慢要找到方法對治我們的忿怒。而這個對治的功夫要練到什麼程度?練到「忍」這個字的程度。我們看一下,會意字,什麼叫忍的功夫?上面一把「刀」,下面一個「心」;意思就是人家拿著一支刀捅在你的心頭上,你還要如如不動;不管你怎麼罵,我就是不回嘴,一個巴掌拍不響。你能忍到這種功夫,必然能夠讓身旁的人很佩服,所以「忍」是一門大學問。
你時時處處都在考驗忍的功夫,比方說現在聽課也在考驗忍耐,對不對?忍住不要打瞌睡。曾經有個女士她就跟我說,她說:蔡老師,中國文化不錯,不過那個忍到底要忍到什麼時候?她對這個「忍」字很無奈。我說:假如你是這樣的心態,我保證你一定忍到火山爆發。比方說學了這些課程,知道夫妻要互相體諒,所以回去突然變得很勤勞,就開始掃地,打理家裡面。結果先生都沒有看到,因為她在掃的時候,都一邊看他有沒有看到,掃了一個禮拜,先生都沒什麼反應,突然怒火中燒。然後把掃把摔在地上:我做了那麼多事,你都看不到嗎?假如這一口氣忍不住,爆發出來,會怎麼樣?前功盡棄!你先生馬上冷眼看你:還說學什麼弟子規!所以,忍的功夫是要能夠忍得明明白白,忍得為大局著想。
因為每個人,比方說夫妻來講,來自不同的家庭,所以生活習慣差異很大,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明白了,知道改變絕對不是一蹴可幾,這個時候你要安心,別人對不對是別人的事,我自己有沒有盡好我的本分。本來就是應該做的,所以做得心安理得,自然你的身教就會傳遞出去,你就讓它水到渠成。當我們明白,就能夠去包容。所以,現在你回去要叫孩子變勤勞,你可不能說他沒有馬上變勤勞你就氣得半死,這不是孩子錯了,是誰錯?我們自己的態度不對。習慣的養成必然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還是要道法自然來做,忍得為大局著想。因為在家庭當中,夫妻假如常吵,在公司裡面,同事之間假如常吵,那這個家庭跟團體氣氛就很不好,家跟團體必衰敗。我們能忍得住,就是為大局著想;而當你處處能忍讓,也會喚醒對方的慚愧之心。所以,這個忍要忍得明白,忍得為大局著想。
我們在北京上課的時候,有位女士她也五十幾歲,上完了「出則弟」,當天就給她妹妹打電話,她們因為一個口角,姐妹已經兩年沒講過半句話。她一聽完,覺得自己錯了,就趕快撥給她妹妹,電話一接起來,她說「妹妹,對不起!」其實,她才講了三個字「對不起」,她妹妹馬上稀里嘩啦就哭起來了。其實兩個人都怎麼樣?在悶那一口氣。我說幸好才兩年,假如繼續下去,保證兩個人是癌症的高危險群,血脈都不通暢了,何苦來哉!所以你看,一個道歉整個嫌隙就化開了。這一道化開,不只姐妹心上的石頭掉下來,還有誰的石頭也掉下來?媽媽、爸爸。人生確確實實可以走得圓滿幸福,只要我們放下這些不好的習氣、不好的執著,一定會愈走愈圓滿。
我們現在知道憤怒要懂得收斂,懂得制止。諸位朋友,你都怎麼樣在憤怒的時候把它處理掉?你用什麼方法?來,我們討論一下,大家可以見賢思齊,互相切磋一下。什麼方法?這位朋友,「慈悲、憐憫」。很好,就是擴寬心量,自然就沒有障礙。還有沒有其它方法?這個方法很高段,我可能還要練三年、五年。所以「怒」的處理,確實也很重要,因為當人的怒氣沒有消除,它會障礙你整個身心狀態。
我在上海跟很多朋友討論,他們就說,打電話跟人家哭訴一下,把這些怒氣發一發。我說你講完之後覺得怎麼樣?他說舒服多了。我說你舒服多了,對方不舒服了。對方聽完說:人生苦短,怎麼這麼多衝突!所以,我們不能把垃圾給人家到處丟。很多人都當垃圾桶,有沒有?當垃圾桶會有什麼情況發生?到時候垃圾滿出來了。你看很多專門在給人家做心理治療的,到最後他也怎麼樣?所以,我們要提到更高的境界,要當焚化爐,垃圾一來馬上就怎麼樣?轟,把它燒了。這個就要透過我們的德行,就像剛才這位朋友講的,用慈悲、仁愛的心胸。
答案其實就在中國字,所以我們以後面對中國字要倍感尊敬。因為老祖宗造出了全世界唯一一種可以把人生哲學講出來的,就只有中國字,除此一家,別無分號。我們來看「怒」,會意字,上面一個「奴」,下面一個「心」;代表當一個人憤怒的時候,就是他的心當奴隸了,被這些壞習慣牽著鼻子走,要他去東他不敢去西。我們去觀察,很多人發完脾氣,「我剛剛怎麼這樣」?很後悔,對不對?但是也無法再拉回來。
有一個父親,他的孩子脾氣特別不好,他為了教導他的孩子,他就跟他說:你現在假如發一次脾氣,就到我們家後院那個木柱上面釘一個鐵釘。那孩子一發脾氣就去了,拿一支鐵釘把它釘上去,一開始一天釘五、六支;結果釘了幾天,那個孩子嚇了一跳,密密麻麻,他突然感受到說,我的脾氣居然壞成這樣!其實很多脾氣很不好的人,他有時候還說:我脾氣已經不錯了,假如像前幾年一樣,你不知道已經變成什麼樣子!都還不知道自己脾氣不好。
這個孩子一發現,就開始收斂,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不發脾氣了。他的父親跟他說:你只要今天不發脾氣,就去把鐵釘拔一顆下來。他兒子拔得很有成就感,拔拔拔,突然有一天拔完了,他很高興,就跑去跟他父親報告:我都拔完了。他父親不急不徐把他帶到這個木柱前面,他說:雖然你的鐵釘都拔光了,但是留下了多少的坑洞!能不能回到原來的樣子?回不到!所以「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到時候你再怎麼對不起,也不見得能回到原來的一種關係了。
所以,我們了解到就要更謹慎,下次要發脾氣的時候,要馬上「言語忍,忿自泯」,這一句經文好象一道光一樣,射到你的腦袋裡來,能不能做到?要早晚服用一遍《弟子規》,保證有這樣的效果。因為在北京有個朋友,他確實做到了早晚念一遍,他說他最難改的就是「人有短,切莫揭」,東家長、李家短習慣了,現在學完了,一下子也改不過來。但是他突然想要講的時候,這句經文就跑過來,他馬上閉嘴,很有效果。我們也可以記這個經文,或者你就記更簡單的「忿思難」。
人生要有志氣,絕對要當自己人生的主人,不要讓這些壞習慣主宰我們的命運,你提起這樣的志氣來對治它,要從「怒」轉「恕」。這兩個字像不像?像!去了一點邊邊角角,把你的稜稜角角削一削就變「恕」了。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會意字,代表設身處地從他的心、從他的角度去看事,你的怒氣就可能消一半了。我在教書過程,有些孩子行為確實比較偏頗,我們看有時候會覺得,怎麼這麼大了還做出這樣的行為?但是我們不能在結果打轉,會從原因探索。往往這些孩子,我們一去了解他的家庭狀況,怎麼這麼可憐!沒人照顧,才會養成這些壞習慣。你當下從「怒」變「恕」,從怒火變慈悲!
曾經我在一個學校服務,有一個孩子偷錢,偷了不少,偷了十萬塊。但是其實他只是想抽一張一千塊的,那天剛好我們這個同仁收了一些錢,可能是這孩子的耳朵聽到這個消息了。所以我們長輩在言談當中也要謹慎,所謂財不外露,財一外露可能又造成這些孩子有犯錯的動機。所以他是要抽一張,結果因為情急之下拿了,這個同事也很警覺,就是發覺他在學校裡面,就趕快跑回來把他叫住,說:你給我回來!因為希望給這個孩子有些教訓,所以就安排警察來給他做筆錄,希望他能夠記取這個大的教訓。
這個孩子經過這件事以後,就坐在樓梯口,剛好那節課我沒課,我就經過那個地方。看到他的背影,雖然沒看到他的臉,可是已經感覺到他很落寞。我就走到他的旁邊,陪他一起坐下來,這時候無聲勝有聲,我們先讓他靜靜心。結果過了差不多一分鐘左右,這個孩子開口了,他說:老師,我很想死!人生如戲,我們當老師的也要很會演戲,你不要聽他說很想死,你就說「不能死!」不可以這樣,要穩得住。我就問他:你為什麼很想死?讓孩子把原因找出來。他說:老師,因為都沒有人喜歡我,每個人都討厭我。他情緒很不好,所以我們適時地安慰他一下。
所以我就講:哪一位老師,輔育老師會討厭你嗎?因為我們學校有兩位老師對他滿好的,其中一位是輔育老師,另外一位是誰?你們不認識?我們不能先講自己,這樣太不謙虛了,要先講這位老師。他一聽,情緒就比較好一點。我說:那蔡老師很討厭你嗎?他就搖搖頭。情緒比較穩定了,我們就可以好好跟他談。我說:既然人家不喜歡你,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他自己也講:因為我都打人,我都罵人。那你就不要打人、不要罵人,人家不就喜歡你了!結果這個孩子講了一句讓我很深刻的話,他說「老師,我很想改,可是我改不了」。這是一個六年級的孩子,他的人生他已經覺得控制不了。所以不能長孩子的壞習慣,當我們的孩子的人生已經交給壞習慣主宰,那人生真是不堪設想。
我就跟這位同學相約,就拿了一本簿子,左邊寫個「善」,右邊寫個「惡」,我們學習「百過格」。我就跟他說:你今天做哪些好的,寫在這邊,做哪些不好的,自己寫出來,只要要求自己明天要比今天好。說實在的,孩子這個行為十來年了,你要再把他導正,你只要能花三年,那你就是一代名師了。所以確實我們要有耐性去包容,你就可以從怒轉成寬恕的心胸;當你時時可以寬恕,相信你整個人生也會翻轉過來。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現在我們再念這一句,味道一不一樣?因為我們已經領受了很多先哲的榜樣了。「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我們接著看下一句,我們一起把它念一遍: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當孩子他都知道要先尊重長輩,他這一分恭敬心就會落實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而我們這一句只指出了幾個動作,第一個吃東西。當孩子一看到菜,是先給長輩吃,他的德行就在這夾菜當中就在提升了。我們有個學生他才七歲,他來上讀經典,讀了一個禮拜。本來都是爺爺奶奶給他夾菜,上了一個禮拜回去,他就主動跟自己的家人夾菜,家裡人馬上一看心生歡喜,就對中國文化有比較認同。現在人都很現實。所以,我們也要把孩子教好,孩子也會帶動家長。
但是真正要讓家庭教育能夠有很好的進展,還是必須從家長開始提升,我們在前面的課程就有講到「教兒教女先教己」,這個重要,因為上行下效。假如今天你的孩子在做《弟子規》,然後父母沒學沒做,比方說《弟子規》說,「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結果爸爸回家,襪子一丟,躺下來看報紙。孩子他覺得:怎麼這樣?叫我做,爸爸都不做!他甘不甘心?不甘心!假如你是媽媽,怎麼辦?我的壞習慣又來了,當老師的人很喜歡考試。這種情境有可能發生,怎麼辦?馬上走過來:你不知道兒子在學《弟子規》嗎?趕快給我撿起來。那你先生一定說:不要學那些了。有位母親她就跟她兒子說,她說:爸爸一天工作很辛苦,你趕快幫爸爸一個忙,把襪子拿去,你看爸爸這麼累。用這樣的角度兒子很能接受,確實爸爸剛下班,兒子就拿去了。先生看到這一幕會怎麼樣?對,那不是都圓滿!所以確確實實人情練達皆文章。
「或飲食,或坐走」,坐也好,走也好,晚輩都應該是后坐後行。所以我們在海口、在深圳,這些孩子學完之後,確實在坐電梯的時候,都會按著門請老師先走。但是我們會跟他說:坐電梯還是你們先走。為什麼?怕小孩小,有時候那個門控制不好,會造成危險。所以,雖然這是個原則,但是也要會變通才行。有個孩子,跟著我們一群老師去深圳講課,這個孩子很不簡單,已經讀經典讀了好幾年。他的面相圓圓的,耳朵很大,我一看到就覺得他是很有福氣的人。什麼是最大的福氣?能夠聞到聖賢的教誨,那是人生第一大福。剛好我們這些老師去講課,有人送我們一盒餅,裡面有十塊餅,確實很好吃,每個人都發一塊,都吃下去了。這個孩子在房間裡面就跑出來,說:這個餅很好吃,還有沒有?結果因為吃掉九塊還剩一塊。這個孩子走過來拿起這一塊餅,然後就走到我面前,他說這一塊應該給蔡老師吃。他不只先讓長者吃,他還會判斷應該再先給誰吃。
所以你看,學禮的孩子會呆嗎?絕對不呆!學禮的孩子他知道處處尊重別人,替人著想,腦筋靈活。現在人對「活潑」誤解,什麼叫活潑?三秒鐘都停不下來,在那裡跑,叫活潑!我們有時候在機場排隊,很多孩子都站不住,在那裡撞來撞去的,後面的旅客還說:這個孩子真活潑!哪是活潑?那個叫隨便,沒家教。真正的活潑是思想活躍,是處處能替人著想,真活潑!所以,學禮的人絕對不會學呆的。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這個習慣影響孩子的恭敬心,這個習慣也很有可能影響孩子往後事業的發展,你相信嗎?曾經我們跟一個幼兒園的園長,他就跟我說,他請了一些二十齣頭的老師教幼兒園。他說有一次他有個客戶從廣東來,他就接待這個廣東的客戶,也帶了幾位園裡面的老師一起去吃。這些園裡面的老師好幾位是湖南人,湖南人喜歡吃辣,廣東人比較不吃辣。去請廣東的客戶,點什麼菜?廣東菜。點好,開始吃了,這些老師在那裡說,這個怎麼那麼難吃,那個怎麼那麼難吃!帶他們來是幹嘛的?帶來多照顧客人的。結果他們是來幹嘛?攪局的。好不容易上了一道辣的,這個園長就把它轉到客戶面前,客戶夾了一口,這些老師馬上轉到他們面前吃起來;園長又把它轉回來,他們又把它轉回去。這樣的員工你敢不敢好好用?成事不足,敗事都有餘!
所以,當一個孩子處處很有進退之禮,你教給他辦事,你會很放心。所以主管帶下屬去赴宴,都是帶那些夾菜夾得很好,倒水倒得很好,都帶這些人去,是不是?對!所以倒水也要倒的自然,這就是要從小就是這樣在對待長輩。有這個態度也會為你的下一代的未來鋪很好的路。今天就先講到這邊,謝謝!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88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0 11:33 | 只看該作者

忍的功夫是要能夠忍得明明白白,忍得為大局著想。

,『言語忍,忿自泯』。人跟人相處當中,衝突最多的情況就是在言語。但是言語起了衝突,因為你起了衝突,脾氣就上來了,「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就開了。障門在哪兒?我們先來考慮看看,用不好的言語發脾氣會造成什麼影響?百萬障礙就出來了,「障門開」。障礙了自己的什麼?心量;也障礙了人與人之間好的關係。你可能發脾氣發了五分鐘,你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把這個脾氣所產生不好的效果去除?花多少?所以「忿思難」,這在「君子九思」當中,提醒我們忿怒不可發,謹慎!因為忿怒一發,很難回歸到原來的樣子,甚至於可以說不可能回來了,所以「忿思難」。
俗話又提到「利刃割體痕易合」,利刃割身體,可能一、兩個禮拜就可以好了;但是「惡語傷人」會留在他心裡多久?「恨難消」。人生這麼短暫,為什麼不好好相處?我們看到這樣的結果,慢慢要找到方法對治我們的忿怒。而這個對治的功夫要練到什麼程度?練到「忍」這個字的程度。我們看一下,會意字,什麼叫忍的功夫?上面一把「刀」,下面一個「心」;意思就是人家拿著一支刀捅在你的心頭上,你還要如如不動;不管你怎麼罵,我就是不回嘴,一個巴掌拍不響。你能忍到這種功夫,必然能夠讓身旁的人很佩服,所以「忍」是一門大學問。
你時時處處都在考驗忍的功夫,比方說現在聽課也在考驗忍耐,對不對?忍住不要打瞌睡。曾經有個女士她就跟我說,她說:蔡老師,中國文化不錯,不過那個忍到底要忍到什麼時候?她對這個「忍」字很無奈。我說:假如你是這樣的心態,我保證你一定忍到火山爆發。比方說學了這些課程,知道夫妻要互相體諒,所以回去突然變得很勤勞,就開始掃地,打理家裡面。結果先生都沒有看到,因為她在掃的時候,都一邊看他有沒有看到,掃了一個禮拜,先生都沒什麼反應,突然怒火中燒。然後把掃把摔在地上:我做了那麼多事,你都看不到嗎?假如這一口氣忍不住,爆發出來,會怎麼樣?前功盡棄!你先生馬上冷眼看你:還說學什麼弟子規!所以,忍的功夫是要能夠忍得明明白白,忍得為大局著想。
因為每個人,比方說夫妻來講,來自不同的家庭,所以生活習慣差異很大,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明白了,知道改變絕對不是一蹴可幾,這個時候你要安心,別人對不對是別人的事,我自己有沒有盡好我的本分。本來就是應該做的,所以做得心安理得,自然你的身教就會傳遞出去,你就讓它水到渠成。當我們明白,就能夠去包容。所以,現在你回去要叫孩子變勤勞,你可不能說他沒有馬上變勤勞你就氣得半死,這不是孩子錯了,是誰錯?我們自己的態度不對。習慣的養成必然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還是要道法自然來做,忍得為大局著想。因為在家庭當中,夫妻假如常吵,在公司裡面,同事之間假如常吵,那這個家庭跟團體氣氛就很不好,家跟團體必衰敗。我們能忍得住,就是為大局著想;而當你處處能忍讓,也會喚醒對方的慚愧之心。所以,這個忍要忍得明白,忍得為大局著想。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8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2 04:02 | 只看該作者

第十八集

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們昨天進入第二個單元「出則弟」,提到了「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俗話講,家和萬事就興,兄弟一條心,黃土都變成金。確確實實家裡有和樂的氣氛,家風一定會鼎盛,事業也會興旺。很多孩子聽了這些古聖先賢的故事,他們也是見賢思齊,聽完「孔融讓梨」,他們回去也都起而效法。有一位姐姐她就很慷慨,就把梨子給弟弟吃,剛好只有一個梨子,結果這個弟弟就一直大口大口地咬。當咬到已經超過一半的梨子的時候,這個姐姐快要忍不住了,後來就把他的梨子搶過來。母親看到這個現象,她就打了一通電話給老師,這是很好的親師合作。因為每一句經文,小孩不可能一步到位,還需長期的引導。
老師隔天就跟他們講了一個故事,說漢朝有兩個兄弟,一個叫趙孝,一個叫趙禮,趙孝是兄長。很不幸這個趙禮被盜賊抓去了,他的兄長得知之後,馬上尋找了這個山寨,直接就衝到盜賊的大本營去,剛好看到這些盜賊很飢餓,已經打算把他弟弟宰來吃。他哥哥看了非常著急,就跑到這些盜賊的前面,跟他們說:我弟弟有病,身體又瘦,你們不要吃他,吃我,我比較胖,身體又比較好。結果他弟弟看了兄長這麼講也很著急,就趕快把哥哥推開,說:我被你們抓到是我的命,所以我被你們吃是應該的,絕對不可以連累我哥哥。兩個兄弟就在那裡爭著要死,要為對方死。就在這個時候,這些盜賊看了很感動,就把他弟弟都放了。
所以諸位小朋友,趙孝跟趙禮連什麼都願意為兄弟付出?生命都願意。那我們能不能因為一顆蘋果、一顆梨子都跟兄弟爭吵?我們應該效法古代這些聖賢人的精神去做。而且趙孝、趙禮,因為為了兄弟不惜犧牲生命的精神,傳到了皇帝那邊,後來皇帝就讓他們兄弟都當了官來治理人民,所以他們有後福。為什麼皇帝要用他們來當官?你看,友愛兄弟的,一定會孝順父母,有這麼好的德行,出來當官必定會愛護人民。因為「教以孝」,他會「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會敬天下一切父母,「教以悌」,他會「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也會敬一切人的兄弟姐妹。
所以,我們也是透過這個機會教育點,給予孩子一些引導;當然當孩子有很好的表現,我們也要給予一些肯定。另外有個孩子,剛好他的同學拖鞋壞掉了,因為他自己已經有一雙拖鞋有一點點壞掉,他換了另外一個新的拖鞋。可是那個有一點壞掉的拖鞋,他又捨不得丟,就把它放在他的床下;可能他學了「勿厭故,勿喜新」,所以舊的拖鞋有感情,他沒把它扔掉,放在床下。結果因為他的同學那個鞋子已經壞了,不能穿,他的老師就跟他說:你去把你那一雙舊拖鞋拿來給同學穿。這是不是幫助同學?是,不然同學沒鞋子穿,冬天很涼。後來我們這群老師突然發現,那一雙舊拖鞋是在這位同學的腳上,而那一雙新的拖鞋居然是在他的同學的腳上。我們這些大人也被上了一課。你看他真正做到「財物輕,怨何生」。他的同學一定可以感受到,他非常地照顧他。
所以我們當下就鼓勵了這個孩子,你確實是孔老夫子的好學生。接著我們也進一步給他期許,說在這些同學你是大哥哥,所以你往後一定要當好榜樣。我們肯定孩子,還要不忘讓他立志,不忘讓他提升他的定位。所以稱讚孩子也是一門學問。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叫「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很奇怪,為什麼小時了了,能力這麼好,但是長大了卻不見得有很好的發展?這是個結果,原因出在哪?我們不能在結果停留,那人活得不明不白。諸位朋友,您覺得呢?「沒有榜樣可以看」。這是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好好思考一下。
有一個父親就講:我兒子兩歲的時候,覺得他可以當國家領導人;我兒子上初中的時候,我覺得他只要能考上大學就不錯了;我兒子上高中的時候,覺得他以後出來有工作就好了。怎麼差這麼多!但是父親對孩子的期許愈來愈低,孩子會不會有出息?不會!當長者沒有好的榜樣給他,他就沒什麼志向,慢慢就終日悠悠放任,很無聊。所以,為什麼我們在一開始學習強調「學貴立志」,而且學能力的目的在哪兒?這個要慎於始!孩子學能力的真正目的在哪?為什麼要學本事?我們一開始說,讀書志在聖賢,而現在的人讀書志在賺錢,目標錯了,有可能會有好結果嗎?所以,一開始一定要有正確的引導觀念才行。
為什麼「小時了了」,有本事,到最後是「大未必佳」,因為很多的本事是拿來炫耀的。為什麼「對尊長,勿見能」,你孩子從小學了一些英文,學了一些能力,長輩帶著他到處表演,在他小小的心靈會覺得他怎麼樣?你看大人都給我拍手,大人還說我都要跟你學習,你好厲害!好話聽多了,建議的言語就聽不進去了。所以稱讚人也要用理智,也要用智慧才行。這個體會我也從我自己身上,也從他人身上看到,然後再翻開經典印證了。
「曲禮」說到,我們打開《禮記.曲禮第一》,第一頁就寫著,「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我們來看看這四句,現在的人有沒有犯?人只要傲慢心一起,就沒有辦法受教,他就很難再成長。假如孩子是從小就傲慢,這一生很難有大作為,所以為什麼「小時了了」,因為小時假如因為這些能力而自傲,就麻煩了;因為學問要成就重在受教、重在謙卑的態度,這樣他才會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第二個「欲不可縱」,玩物喪志,你看,現在是不是都血淋淋擺在那裡!「志不可滿」,現在的孩子沒有志向,常常就是遊手好閒,覺得好無聊。所以「志當存高遠」,一個人應該有高遠的志向,他的人生會充實,他會時時覺得我要提升自己,才能夠服務社會、服務他人。「樂不可極」,樂極生悲。當一個孩子從小不懂得掌握分寸,常常就是一玩就不知道人,很有可能在身體上或者會出現一些危險的可能性就增高了。諸位朋友,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把這些教誨寫在經文,老祖宗很對得起我們,我們可不能對不起老祖宗!
當時候,因為我從小,我是長孫,所以得到的掌聲特別多。去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什麼?掌聲!你怎麼知道?是別人有沒有看到我在做,所以就變成活在掌聲之中。突然我在大學有一次上台講課,大學四年級,我的一位長輩他聽我講完課下來,他就很高興地跟我說:你真是活在掌聲中的人!他是在肯定我,可是我聽了那句話突然迴光返照,假如沒有掌聲,我還做不做?不做!但是很奇怪的是,很多人生非常重要的事都沒有掌聲的。而當一個人假如常常只活在掌聲當中,他的得失心就必然很重,這樣的人生也絕對不會自在快樂.
所以我就開始修正。因為以前好話聽太多,真的,好話聽太多,一句批評的話來,內心就覺得很不是滋味。所以就要常常念那一句《弟子規》的經文,「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確確實實我們只有兩隻眼睛、兩個耳朵,能看多少?能聽多少?而當我們有一顆謙卑的心,你不知道多了多少雙眼睛幫你看路,多了多少雙耳朵幫你聽很多的訊息,很多你的缺點。所以,孩子要長得是謙卑,而不是自滿。我們在誇孩子,要針對他的好的品行去誇,而不是針對他的才能去誇,誇才能誇久了一定出問題。還有很多家長都誇什麼?你怎麼長這麼漂亮!你誇他漂亮要幹什麼?誇他漂亮對他有什麼幫助?你跟他說:你氣質真好!是不是每天都念《弟子規》?是不是常常對長者都很有禮貌?所以能夠「誠於中,形於外」。順便複習複習經文。
太多的小孩,從小就是,比方說小女孩,很多大人一看到她:五官可以長這個樣子,鼻子就是鼻子,嘴巴就是嘴巴!這樣的小女孩被你這樣誇兩年、誇三年,會造成什麼結果?她每天帶在身上一定有一樣東西,鏡子。你們怎麼知道?在一個幼兒園來了一對姐弟,姐姐跟弟弟都漂亮得不得了,但是女孩子的漂亮還是比較吸引一般的長輩,每個人看到她都一直誇她漂亮。所以這個小女孩上課上到一半,還會拿鏡子起來照一照,她的學習跟她弟弟就差非常大。因為她只重視外表,常常心思就不專註,常常會很在意別人有沒有在看她。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往後就走向虛榮的人生、虛華的人生去。所以不要稱讚孩子的相貌,不要常常稱讚孩子的才華,應該稱讚他的德行。
而縱使你稱讚才華,也要引導他回到有才華的目的為什麼。有才華,他古箏彈得很好,目的在哪兒?在表演給別人看,然後讓他覺得我很厲害嗎?那不對!假如是這樣引導,這個孩子的古箏鐵定會有瓶頸。假如我們的引導是告訴他「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改善整個社會風氣,所以你學古箏、學古琴一定要用真誠心去學,就可以彈出利益社會大眾的曲子。當他有這個目標,他整個心態就會截然不同。當你稱讚他的品德,比方說「你真孝順」,孝順跟他的自性相應,他會愈做愈起勁,這個就沒有副作用。所以稱讚要順著品德稱讚。品德的標準在哪?《弟子規》!一門深入,這一門是掌握綱領。所以諸位朋友,你《弟子規》要念熟,聽好,念熟;我們已經上了年紀,說背熟會很有壓力,所以念熟。
剛好有一個母親帶著小女孩上街買東西。遇到了一個朋友,這個朋友就跟那個小女孩說:你怎麼還沒去念書?那小女孩還小,小女孩就問她媽媽:媽媽,念書要做什麼?結果這位長輩就馬上跟她說:念書可以賺大錢。好,慎於始,假如你是母親,怎麼辦?現在這樣的價值觀占很大的比例!這個母親馬上就抓住這個機會點,就跟她的朋友稍微用眼光打了一下招呼,叫她不要繼續說下去。她就跟她女兒說:念書最重要要學本事,因為我們有了本事以後,就可以去幫助別人,在社會上有所貢獻,我們要記住「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當孩子覺得社會就是互相幫忙,她這個態度一形成,她面對各行各業的人會怎麼樣?會尊敬、會感謝。但是假如她學本事的目的在賺大錢,往後她看各行各業用什麼看?用錢的多少!她就會去輕慢很多行業的人。所以,學問在存心,只要心偏頗了,就跟道德、學問背道而馳。所以她母親馬上引導她,說是要學本事。
學本事很抽象,孩子還那麼小,這媽媽馬上(因為她們剛好從超市出來,買了一些饅頭)她就說:就像剛剛那個叔叔,因為他有本事,他會做饅頭,他就可以幫我們做饅頭,讓我們有得吃,所以我們要感謝他。可是我們感謝他,能不能把你的玩具熊送給叔叔?還是把你的小汽車送給叔叔?叔叔不一定需要。所以我們感謝叔叔,就可以拿些錢謝謝他,那叔叔也可以拿著這些錢去買他需要的東西。就藉由這個機會引導孩子,學習的目的在增長本事,以便服務他人;當她有這種態度,她就不容易傲慢。
我也曾經看到一位二十幾歲的朋友,我一剛開始第一次看到他,他長得比我還要高,又比我帥,然後又已經在讀聖賢書,我們看了就很興奮。因為他比我還早念,很替他高興,我就稱讚了他一番,真難得,就一直稱讚。第一次見面能不能稱讚一大堆?不能!所以言語要謹慎,我沒有做好,我就按耐不住我的喜悅之情,給他稱讚了一段話。後來相處了一個多禮拜,我觀察到一個生活上的細節不是很恰當,因為他也少我不少歲,所以我們也是抱持著一個我是他的大哥哥,也是「怡吾色,柔吾聲」跟他講。結果當我的言語一出來,他的臉色馬上就變了,我也是很敏感的人,本來要勸,勸到一半馬上踩剎車。因為假如他聽不下去,到時候氣氛搞僵了下次就不好說話了。我從這個事情當中也體會到,稱讚人要順著品德稱讚,不然人確確實實會在稱讚聲中迷失了自己。
我們稱讚這個孩子,他肯拿他的新鞋子給他的同學穿,我們也進一步期許他,以後在德行、在品德方面能夠當大家的榜樣。所以,為什麼以前的大哥都特別優秀,都特別有擔當,為什麼?父母從小就期許他:爸爸媽媽工作太辛勞,很辛苦,家裡你要多多把弟弟妹妹帶好。你看他有期許、有責任,自然能力就會增長得快。所以這些經句,我們在教導孩子過程,也會有很多機會點,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好好利用、好好引導。我們昨天講到了下一句經文: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
其實這個禮儀雖然是生活裡面的一個小細節,它最重要的是要長養孩子的恭敬之心。所以真正的學問就在他的存心,有一句話講到,人第一等學問就是「為人著想」,這個才叫第一等學問。
范仲淹他的大兒子,他把他取名叫做范純仁,中國為人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無微不至,連取名字都是在教育小孩。中國人取名字的目的在哪?在透過這個名字給孩子期許,讓他能時時提醒自己。所以范仲淹取他兒子的名字叫純仁,期許他的孩子要能時時存著一顆仁慈之心。我們看這個「仁」字,會意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什麼意思?兩人,哪兩個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施於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孩子從小知道這是父親對他的期許,自然而然他就會常常鼓舞自己、督促自己去往這個方向做。
范純仁也確確實實沒有辜負他父親的期望,因為有一次范仲淹跟他的孩子講,我這裡有五百斗的麥子,就叫范純仁從京城幫父親把它運回江蘇老家。結果在中途當中,剛好遇到了他父親的老朋友,父親的故友,他父親的故友就把他的家庭狀況告訴了范純仁。他的父親的朋友家裡面,父母去世了,沒有錢安葬,然後還有女兒都還沒有嫁出去,生活狀況比較窘困。范純仁聽完了,馬上就把五百斗的麥子賣掉,把這些錢就拿給他這位長輩。結果錢還不夠。幫人要怎麼樣?送佛要送上西天,幫人要幫到底。所以,他當場把這個運麥子的船也賣了,錢才夠。
結果范純仁處理完之後,就回京城見他父親,跟父親坐下來,他就開始跟父親報告,報告他在途中遇到了他的父親的故友。就講到他最後決定把五百斗麥子賣了去幫助他,然後他就說:但是錢還不夠。范仲淹就抬起頭來跟他兒子說:那你就把船也賣了!結果他兒子說:爸爸,我已經把它賣了。所以父子同心,家道可以長久不衰,范家純是一顆仁厚之心,吃虧了嗎?沒吃虧,得了大福。
我父親給我取名字,也是給我期許,代表要把禮貌好好做好;而且要有使命感,要把禮貌像九顆太陽一樣,要把它發揚光大。這樣我們才不辜負父親給我們取這個名字。
所以,學問要長養的,就是這顆存心、這顆仁心、這顆恭敬心。為什麼說讀書可以變化氣質?從哪裡變?從心!因為經典當中,比方說以《弟子規》來講,它所教誨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他在讀這些經文當中,他慢慢會去實踐;而當他在實踐這些行為的時候,就會從外慢慢內化成他的存心,他這一分恭敬心就愈來愈紮實;恭敬心紮實,誠於中自然就變化氣質。所以,當孩子讀經文都不做的時候,能不能變化氣質?效果就會相當有限,所以學貴力行。
「或飲食」,吃飯的時候要先讓長輩先坐、先吃。剛好我們在深圳有一群孩子,他的老師不只教導他吃飯長者先吃,還教導他們坐位子要怎麼坐;主位一定要讓老師坐,小朋友不可以搶著坐。這是小孩子學,對他以後重不重要?重要。我曾經就聽過一個老闆,他說他要跟客戶談事情,然後各帶了一些公司的人。結果他的一個員工,一進去就坐到那個主位上去,其它的人都不知道要怎麼辦?因為都這麼大人了,當場說他也實在很難為情。主位一定是在正對門的那個位子,因為主位比較是長輩或者是長官,當他坐在那個位置可以掌握全局狀況。你能不能把一進門口那個位置讓主管坐在那裡?那誰進來他都搞不清楚。所以,所有的禮儀它都是隨順一種自然狀況,都是很有道理的。主位要讓老師坐,孩子他就不會亂坐,很有規矩。
然後老師又說:桌子假如有條紋,那個條紋(一條一條的紋)不能指向主位,這樣不恭敬。這樣一點一滴都在增長恭敬心,還有他細心的程度。結果有一次,因為我常常不在教室,我到各地去演講。回來的時候,也會跟這些孩子一起吃飯,結果有一餐一坐下來,他們就在那裡轉桌子。我說:奇怪,他們幹嘛轉桌子?他們說這個條紋不能指向蔡老師,這樣不恭敬。我們看了實在很感動,相信這些孩子他這種恭敬可以一輩子都不改。這是「或飲食」。
再來,「或坐走」,都要先讓長輩坐。有個孩子四年級,剛好跟他媽媽一起去拜訪親戚。進門之後,他媽媽剛好在打手機,結果他就跟他媽媽說:媽,你坐!他媽媽就說:你先坐。結果他又說:媽,你坐!他媽媽就覺得很奇怪:叫你坐就坐,怎麼那麼啰嗦!他說:媽,你不坐,我不能坐。因為他在落實這句經文,這時候我們為人父母、為人師長要有敏感,你要成全他的孝心跟恭敬心,他才能立身行道。這個媽媽才回過神來。其實還沒學《弟子規》以前,誰先吃?誰先坐?都是孩子。所以倒了!顛倒了,他的行為當然顛倒,你現在要趕快把他扶正才行。
「坐」,我們也會延伸到,比方說你坐車,一定要有秩序,排隊排好,不可以爭先恐後。上了車除了讓長輩、讓老人坐,還有讓老弱婦孺坐之外,也要先往後走,把位置讓出來。不要一上車,後面還一大堆位置,我們盡挑前面坐,這個就不給人方便。因為假如後上來的是老人家,你還要讓他走那麼遠嗎?所以,我們要處處為老者著想,處處為後者著想。諸位朋友,現在大人做得到嗎?你注意去觀察看看。比方說某個團體、某個企業一起出去旅遊,早上車的人都坐前面,後面來的人就得往後走。所以我們處處要把恭敬、要把禮讓落實下來。
有一個學校出去旅遊,很多男老師就坐前面,因為有一個女老師學過《弟子規》,但是大人又很愛面子,你直接說他做錯了,他可能又惱羞成怒。所以連老師都要好好學《弟子規》才行,不然可能言語、行為都在反教育都說不定。老師假如反教育會怎麼樣?會墮到十九層地獄。有個故事是這麼講,剛好有個醫生草菅人命,閻羅王很生氣,判他下十八層地獄。他下去以後很懊惱,在那裡大喊:我又不是故意的,只是不小心!你看,他沒學《弟子規》,所以錯了還不承認,他不知道「過能改,歸於無」,假如他在那個時候起了一念懺悔,可能就離開十八層地獄了;「倘掩飾」,罪加一等,繼續待。
結果他就在那裡跺腳很生氣,突然底下就有人說:你不要再踏了,你的灰塵都掉到我的身上來了!他就嚇一跳,十八層不是最低了嗎?下面怎麼還有人?他說:我是干醫生的,草菅人命墮十八層,你是幹什麼行業的?怎麼墮到十九層?底下的人說:我是當老師的。醫生斷人生命墮十八層,老師是斷人慧命,生命有限,慧命無窮。而這個慧假如建立正確,你的學生往後還有他的孩子,他的孩子還有他的孩子,你給予一個學生正確的觀念,可能會影響他世世代代的子孫。而一個老師一生又可以教上百、上千的學生,所以老師這個行業叫功德無量。做得好,叫「功德無量」,做不好叫功德無「亮」,前途一片暗淡。諸位朋友,你不要聽完之後說:那我不當老師,太恐怖了。真正重要的是什麼?那一分心。我們教學的方法也要隨著經驗慢慢積累,而你那一顆真心才是跟孩子最重要的互動。
我們思考一下,教書是教前五年的學生比較親?還是教五年以後的學生比較親?前五年,那很奇怪,你教書的方法什麼時候會愈來愈好?一定是后。可是為什麼前五年的孩子跟你比較親?用心程度!因為那個時候你時時都想著怕教不好,所以你很用心教學生。學生不單是看到你的教學技巧,更重要是你的教學態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可能你教久了之後,教育的愛心退了,雖然教學技巧比以前好,但是給予孩子內心的撞擊,可能就沒有前面這麼強烈。所以,當老師不要擔心教學技巧不夠,只要你有這一分心,鐵定功德真正是無量,前途一片光明。
當老師的時時要抱持著「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因為老師也是在不斷學習當中,所以老師不能停止對於道德、學問的追求,「學所以治己,教所以治人」,我們「教」跟「學」都不能停下來。而學習才能提升自己、修正自己,所以「學所以治己」,對治自己的習氣;「教所以治人」,透過教育才能夠導正學生的觀念,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不學,你就很難有真實智慧,所以,不學則不智,不教則不仁慈,因為唯有教育才能夠讓一個人的人生從根本救活起來,所以我們時時教學相長。老師絕對不是師範學院畢業了,書本就放下了,反而是要更積極學習,不可辜負國家對我們的期許,不可辜負家長對我們的信任,更不可辜負學生跟我們這一段的師生之緣。所以要時時「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才行。
這一位女老師上來,看到這些老師就坐前面,也不方便直接指責他們,這時候「人情練達皆文章」,運用言語的藝術,然後就跟他們說:女士優先,你們往後走。給他們一點成就感,不當面指責他們,但是可以做榜樣給他們看。比方說你本來坐一下,後來有年長的老師上來了,這女老師馬上站起來,「吳老師,你坐」,做給其它的人看。當有一個人做出來,其它人的恭敬心就提起來。所以,我們在任何團體,處處要表演給人家看。
她說除了坐車看到這個現象,出去旅遊,一進門把所有那個房間裡面的燈統統打開。為什麼統統打開?因為不用錢。所以人假如什麼都是錢,就會做出很多折損自己福報的事。請問這些燈會亮,從哪裡來?從電來。電又從哪裡來?電力,有水力,有很多發電的方法,而所有發電的方法都必須要耗損地球的能源。當這一代用得愈凶,下一代就愈缺。所以我常常說,打從有人類歷史以來,會被下一代罵的狗血淋頭的是哪一代?我們這一代。你們怎麼知道?你們可以預見未來,很有智慧!我們都可以推想一百年後的人一定會罵說:我怎麼有這麼差的祖宗,留給我們是什麼水?留給我們的又是什麼空氣?留給我們又是破掉的天空,留給我們的統統是那些噴了農藥的土地,我們都生存困難。要不要當這種祖宗?你看,幾千年的祖宗怎麼對待我們,都留好的,留智慧!我們要當個象樣的長者、象樣的祖宗才行。
這個老師也沒有直接指責,反正他開,我們關就好。所以當老師的要時時想到,所有的言語、行為都應該是給學生、給社會大眾做好的榜樣。很多老師又說:那我當老師不是很辛苦?其實,會講這樣話,都是他還沒有真正去力行聖賢教誨;假如他真正做了,他絕對不會這樣講,因為聖賢的教誨是讓你真正過好日子。你說坐還要有坐相,你看沙發躺下去,歪一邊多好!那都只看眼前一時舒服,往後痛苦長久。現在最多的毛病是骨頭,骨刺、脊椎側彎,你舒服一下,脊椎彎了,到時候還要去給人家給你用腳踩一踩、用手撞一撞,那時候你就叫苦連天。所以,當你真正是依照這些禮節去過生活,你的身體會很健康,你會過得很輕鬆。當這些恭敬的態度你已經內化了,你做起來就會覺得很舒服、很自在,一點都不造作。而當你不這麼做,隨便習慣了,到時候還處處怕會出糗,你那時候所耗損的能量絕對會更多。
人他因為不了解,所以會產生這些誤解,也要靠我們大家去表演的精彩,讓他覺得說讀聖賢書的人笑容滿面,然後與人相處也很融洽。你不要學聖賢經典,學到最後都一張苦瓜臉,那人家都不敢學了。所以我們是孔老夫子的招牌,是聖賢人的招牌,要常常把它擦亮。用我們時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態度,來長養自己的道德、學問,也時時期許以身教去帶動他人的那一分恭敬、那一分仁慈之心。所以,「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下一句: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在古代因為他們是大家庭,當客人到家裡來,可能他要找爺爺,或者要找伯伯。不可能客人到你們家裡去,到你們的房間裡面去找人,就不合乎禮儀了。所以,當我們是晚輩,遇到長輩、遇到客人來了,要主動:請問你找誰?假如是找伯伯,這位小朋友要怎麼樣?『即代叫』,跑去找他的伯伯,趕快,不能對客人失禮,讓人家等半天就不好。假如伯伯不在,『人不在,己即到』,要回來跟客人講一下:我的伯伯不在,請問你有什麼事嗎?因為很有可能人家也是大老遠來,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人家來找必有事情。所以我們應該:請問有什麼事嗎?有什麼我可以代您傳達的嗎?
當一個孩子從小的對應就是如此,以後你讓他辦事放不放心?放心。所以不要小看這個禮節,它就代表著當他面對一件事,一定從頭把它處理到尾,叫有始有終的態度。當他如此,他心就不容易焦躁、急躁。所以,透過這種生活禮儀,都是在長養孩子的修養。我們這節課先講到這邊,下一節課我們繼續。謝謝!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90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3 11:21 | 只看該作者

第十九集

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早上講到了: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這個動作很重要,它可以廣泛來運用,就是接待的禮儀,接待客人的禮儀。我們現在在家庭當中來看一下,孩子現在會不會接待客人?比方說剛好阿姨來了,小孩在那裡打計算機,他會怎麼做?他會把他的大嗓門打開:媽,阿姨來了!這樣好不好?習慣了,他就很怠慢、很隨便,因為尊敬長輩排在次要,哪一個最重要?我的玩樂最重要。久而久之,恭敬心就不見了。所以要教。您有教過孩子接待客人的舉手?好。這個影響他很深遠,孩子假如這個禮貌沒學好,可能在學校、在他往後的公司都會有尷尬出現。
我們就曾經教孩子,一個一個來練習,如何接待客人。所以,這一條經文不只要講解,還要實際帶孩子操作;而且還不是操作一次、兩次,要讓他重複練習,他就熟能生巧。剛好一天早上,這些孩子都學會了,也是巧妙的安排,中午吃飯時候就來了一位阿姨。結果她要走進教室門以前,所有的孩子本來在吃飯,統統停止,放下他的碗盤筷子,要幹嘛?爭先恐後要接待客人。所以其實當他能學以致用,他會學的歡喜。這位阿姨走到門口,六個孩子排成一排,同一時間鞠躬說:客人好!這個阿姨不敢走進來,她說:受寵若驚!從來沒有被這麼隆重的禮儀接待過。接著她又說:假如下一代的孩子都這樣,那我們就很欣慰了。
我們接著,客人要走進來,教他們要放拖鞋。拖鞋怎麼放?要放在客人走進來馬上可以穿進去。所以諸位朋友,每一個禮儀的動作,其實都是在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他的仁厚之心也在一點一滴的生活細節在落實。所以,放拖鞋也要讓人家可以順勢穿上。阿姨進來,他們就說:阿姨,你請坐,我去幫你倒杯水。就請阿姨先坐,然後說:阿姨請喝茶,我去叫我媽媽過來。這就是接待客人的禮儀,在家庭當中要學習。
再來,在學校的時候,我們看到隔壁班老師走進來了,孩子看到了,他會怎麼做?他也可能站在原地就開始放大嗓門:老師,隔壁班老師找你。這個都不符合禮貌的態度。所以這個也要教學生,教導他們一定要先:老師,你等一會兒,我去叫我們老師過來。跟老師講了,然後再把老師帶過來,就是要把工作從頭至尾做好。其實當他在落實禮儀的時候,一個孩子的耐性、沉著就在這些禮儀實踐的過程,一直在養成、在培養。
那我們看,公司行號裡面,假如有人來找他的朋友或者找上司,一般的人面對這種情境會怎麼做?比方說要找經理,經理可能在開會,說:找經理,他在裡面。這樣好不好?剛好這個客人走過去,結果裡面在開會,他門一打開,那就會出現什麼情況?很尷尬。會開到一半,到底是要繼續開會,還是要接待客人?這樣就很失禮了。假如這個主管一追究起來,誰接待的?假如一而再、再而三出現這種情況,那可能工作就保不住了,因為成事不足就敗事有餘了。面對這樣的情境,應該是先請客人「你請坐」,倒一杯水給他喝,「我去先看看經理忙不忙,您先等一下」。等去了,一看在開會,請示一下,說可能還再十分鐘、二十分鐘,再過來跟他講一下,讓客人的心裡也有所準備。所以,處處符合禮儀,處處就讓人家很舒服的感覺。
這個接待之禮,不僅在家裡、在學校、在公司裡面,甚至於在政府機關。而政府機關接待的都是誰?很多可能是各國的重要的人,或者是他們國家的人民。假如政府單位做事的公務員都不符合禮節,那可能臉會丟到國外去,而且也會讓他自己的人民對他失去信心。所以,禮確確實實很重要,孔老夫子才說「不學禮,無以立」,很難在社會、團體當中立足得好。所以,這一句經文我們就可以把它解成接待之禮。下一句經文,我們把它念一下: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稱尊長,勿呼名』,稱呼長輩,不要直接把他的名字叫出來,其實也是一種恭敬之心。我記得在家裡面稱呼兩個姐姐,都是喊大姐、喊二姐。突然有朋友或者同學問我說:你姐姐叫什麼名字?當我們把姐姐的名字講出來,全身不舒服,好象覺得有點不尊敬。所以不要小看這種稱謂,叫久了,愈叫愈親,說「姐」、「哥」,真的在這個稱謂當中,人與人會愈來愈親密。但是假如直呼名號,比方夫妻在稱呼的時候,都三個字、三個字叫,叫久了,氣氛就愈來愈冷淡,甚至於會愈來愈火爆都有。所以這個稱呼,我們也應該對尊長都是以「叔叔」、「伯伯」、「阿姨」來稱呼。出社會了,我們也以比方說「陳經理」、「陳董事長」,這樣去稱呼。人家聽了舒服,也不至於冒犯他人。
在現在的孩子,他在家、在學校也要落實這樣的態度。同事,比方說我們當老師,同事跟同事之間,在孩子面前不要直接說「禮旭老師」,或者「某某老師」,不要這樣稱呼,因為這樣也是都在稱老師的名字。應該怎麼稱好?「陳老師」,「蔡老師」,這也是做個示範給孩子看。雖然我們大人之間稱呼可以親昵一點,但是小孩他還要從小學習謙恭的態度,我們為人老師也可以注意這些細節的部分。這是「稱尊長,勿呼名」。
因為西風東漸,西方人稱呼自己的爸爸媽媽都直接稱名,很多人就覺得西方的月亮比較圓。我們有一個朋友,他看了書籍說可以直接喊名字,結果就叫他女兒都喊爸爸、媽媽的姓名。喊了幾年之後,剛好我到海口去教《弟子規》,他才知道錯了!他女兒跟他講話已經跟他是平起平坐,這個時候就不好教導。所以,稱呼是要樹立長幼、尊卑的態度,這個禮也不可廢。
下一句『對尊長,勿見能』,我們早上也有提過,孩子他提升他的才華,我們要引導他,有才華的目的在哪裡?學習這麼多才華,他的目的到底是為何?諸位朋友,您帶孩子去學這麼多才能,要做什麼?這個很重要,你的目的就會引導孩子往這個方向去走。
我有一個學生,她補習補了四科,國小六年級。我就想,只要她上課認真聽,一定不需要補那麼多,我就把她找過來跟她溝通一下。我說:你補四科太多了,不然先補兩科就好了。結果這個小女孩說:老師,不行,我們那條街的人統統都補四科。你看孩子去補習的目的在哪?別人都去了,我不可以輸給人家。相同的,現在學那麼多才藝,目的在哪裡?人家會鋼琴,我不會不行;人家會跳舞,我不會不行。假如都是為了跟別人攀比,好面子,那孩子這些才藝學了之後,不單沒有什麼大的好處,因為學雜了就學不紮實;不單沒有好處,還可能沾染了這種虛華的風氣,學了之後,常常想要去跟別人炫耀。所以,我們家長的態度至關重要。
早上我們也提到,假如他是學藝術的,我們應該引導他要有志向。學了藝術這個才華要能造福人群,所謂社會國家者,應該是互助之體也,每個人奉獻他的能力跟才華來利益團體。所以我們會引導他,你看這麼多,比方說李叔同先生作的曲子,現在還不斷陶冶人的性情。你要學音樂,也要像李叔同先生這樣,要立定高的志向,要能「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用音樂來改善社會風氣。當我們是這樣去引導,他又有志向,相信他的學習一定會跟其它的人有所不同。當他只是為了炫耀,這個孩子學這一門才華,絕對會遇到瓶頸而不能突破。因為當他喜歡跟人比來比去,他就患得患失,情緒化會很嚴重,到時候就爬不上去。但是他有志向的時候,他會不斷鼓勵自己向前,所以志向已經決定了整個成敗的關鍵。
我們在《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讀書應該志在哪裡?聖賢。現在的人讀書都志在什麼?賺錢。所以你看讀書的人都讀得苦哈哈的,讀得氣得半死,因為他考不好。那個目標錯誤了。相同的,很多學藝術的人,藝術志在什麼?所以他的功夫就不可能一直上去。我們要抓到根本。范仲淹他讀書的目的在哪?要找到一個、要掌握一個可以為人民服務的機會。所以他那種心境跟只為了功名讀書的讀書人,念出來的效果一不一樣?絕對不一樣。教育在「慎於始」,慎於一開始,我們引導孩子學習才華、技能,也要有正確的觀念。
所以,不可以「見能」是長養他謙卑的態度。我們在《易經》裡面有提到「謙卦,六爻皆吉」,《書經》裡面也提到「滿招損,謙受益」。在《易經》的六十四卦當中,每一卦都有吉凶參雜,只有一個卦是所有六爻都是吉,只有一個「謙卦」。所以一個孩子懂得謙卑,他是可以無往不利。在《了凡四訓》這四篇很重要的人生哲學當中,其中第四篇就是描述謙虛的益處。袁了凡先生當初去考試,也參加過好幾次進士考試。每一次還沒有考以前,他觀察要考試的這些同學,他會發現有些人特別謙卑,謙光逼人,對人都很恭敬、很謙遜。雖然這些同學有的年紀很輕,但是他就覺得他一定會考上,結果考試結果果不其然,謙虛的人都考上了。
所以,我們從小也要時時提醒孩子常存謙虛。因為縱使我們今天的才華再高,這個才華是不是靠自己形成的?不是!是在成長的過程,非常非常多的人給予我們照顧、提攜。所以愈有才華,我們應該愈能感念這麼多人對我們的付出,有這樣的心境自然就不會傲慢。所以「對尊長,勿見能」。
下一句,『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在路上遇到長輩,我們就要主動過去打招呼。我們自己教書的,我就曾經聽我媽媽講過,她說:有些學生(教過的學生)在路上看到她,馬上就躲開了,沒有走過來。諸位朋友,這種情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當然這很多情況,比方說我們當老師的跟孩子不夠親,所以他們都跑了。也有可能這孩子從小就不習慣對大人行禮,當他都不主動跟大人行禮,這種人情世故就會不懂。所以我們也要告訴孩子,遇到長輩一定要向前去問好,鞠躬,這個是見面的禮儀。諸位朋友,鞠躬容不容易?現在叫你對一個人九十度鞠躬,
可能很多人會不習慣。在深圳有一個幼兒園,它訓練孩子鞠躬訓練了差不多一、兩個月還繼續在鞠躬,要讓這個動作內化成他的恭敬之心。有一個孩子,他的母親有三個姐妹,他的父親是四個姐弟,結果只有他一個小孩;就是他母親的姐妹沒有孩子,他父親的姐姐也沒有孩子,只有他一個。這麼多人都照顧他,所以諸位朋友,這個孩子好不好養?不好養!你們怎麼知道?又有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這麼多大人寵。有一次他的爺爺對著這些長輩說,他說:見到這個孫子就好象見到我一樣,這個孩子講的話就是我講的,誰要是打他就是打我。這樣情況下去,這個孩子會怎麼樣?那可能是不可一世。所以,長者假如不懂得如何教孩子,確確實實愛之足以害之。所以我們看看,現在的孩子不好教導,都出在哪個字?寵愛。
他的父母看到這種情況,剛好也有個機緣開始學習《弟子規》,覺得情況不妥,應該把他帶回來。這個孩子一次在吃飯,桌上的菜太少了,他馬上用腳撐著桌子,退到後面說:菜太少了,我不吃了。這樣對不對?不對!但是很正常,因為他們這麼寵他,已經把他寵成小皇帝了。皇帝吃飯要幾道菜?一百道!你這麼清楚。所以菜太少,他就不吃。他媽媽把他帶回去以後,一天早上,煮了很營養的粥給他吃,結果他跟他媽媽說:我只吃面,不吃粥。他媽媽也沒跟他發脾氣,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已經養成壞習慣,現在要有耐性把他修正過來。所以她說:你不吃,好,那算了。結果九點的時候,他又跟他媽媽說他很餓,他媽媽又把那碗粥端出來,他還是不吃。現在很多孩子脾氣很拗,怎麼辦?不要跟他硬碰硬,要跟他磨下去。他不吃又收掉。九點半他已經餓得不行了,端出來,他就大口大口地吃,吃完以後他說:還滿好吃的。對!他都不知民間疾苦。
結果把他送到幼兒園去,這位父親、母親也很用心跟老師配合,就教孩子鞠躬。他的媽媽帶他去,遇到老師了,要跟老師鞠躬,那個孩子站著不動,一個男孩。結果他媽媽就開始跟老師鞠躬,她說:你就像媽媽這樣。這個母親鞠了差不多十個躬,孩子如如不動。不過因為要上班了,他媽媽就急忙要離開,走到社區門口覺得不對,教育要慎於一開始,一開始沒有把他教會,往後要教就會愈來愈困難。她就打一通電話給她先生,她先生馬上就趕過來,兩個夫妻一起走到孩子面前,說:現在爸爸教你鞠躬,跟老師鞠躬。然後他爸爸就一直鞠躬,也不知道鞠了多少躬,這個孩子站在那裡就哭起來了。父親的這一分真心,讓他這一顆食古不化的心融化掉了,孩子當場也跟老師鞠了一躬。而當他那一躬能鞠下去,往後就不困難了。所以,教好一個孩子,確確實實親師合作特別重要。
這一位母親她也是很有教育的敏感度,因為這個孩子被這麼多人寵愛,對人沒有恭敬之心,所以她處處也在調伏這個孩子傲慢,希望他恭敬。每一次在他們社區要離開的時候,因為社區都有保安人員,所以她就叫孩子:來,跟叔叔問好,問早。這個孩子每一次都不願意。有一次他的母親就在這個保安人員旁邊,就跟孩子講:今天你不鞠躬,我們就不上去。孩子還是硬是不鞠躬,她就跟孩子講,她說:到國家領導人,還有所有在工作的人,每一個人對社會都有貢獻,都值得我們尊敬;而你們年紀這麼小,都是要父母照顧,還有很多人替你服務,所以你應該主動跟這個叔叔感謝,跟叔叔問好。就當著這個公安人員的面前教育這個孩子,當孩子把這些道理都能夠聽進去,都能夠跟這些長輩鞠躬,相信所養成的這一分恭敬的態度,將對他一生受用不盡。
見面之禮,我們可以用鞠躬。那大人跟大人之間,現在一般用什麼方法?握手。其實握手是西方的禮儀,中國一般也都是鞠一個躬,當然遇到長輩我們就要「疾趨揖」,要主動去鞠躬。你不能大老遠看到爺爺了,還慢慢悠悠哉哉地走,那就不恭敬。面對長者,我們可以鞠個禮,平輩的話,就很自然鞠躬。我們看現在韓國的連續劇「商道」,當你看到他們人與人見面這樣鞠躬,感覺很舒服。連看到很不順眼的人,他們也會收斂一下,跟人家行個禮。
因為目前很多場合都是用握手來打招呼,那諸位朋友,握手應該注意哪些事情?比方說,是誰先伸出手來比較符合禮儀?我們要考慮到「順序」問題,這是握手。長輩跟晚輩誰先伸出手?長輩先伸手,晚輩再伸手,不然我們就鞠個躬就可以了。上司跟下屬應該誰先伸手?上司先伸手。比方說你到別人的公司去,看到他董事長,董事長還沒伸手,你就伸出來:你好!你好!人家搞不清楚你是誰,手都沒伸出來,你不是很尷尬嗎?所以,面對別人的長官,也是等長官先伸手,我們再伸手。這個順序不能搞顛倒,不然可能會有尷尬的情況出現。男生跟女生誰先伸手?女生。你們都很有經驗,對,女生先伸手;不然你男生伸出來,人家不跟你握,你也很尷尬。這是順序。
第二個,我們在握手的時候要注意「態度」問題。握手應該注意哪些動作,哪些態度?我們實際來演練一下,哪一位朋友自告奮勇,上來我們握握手!這位朋友,就是你。人生會有很多變化球,當你接到的時候,你要很自然。我們遇到朋友要握手,首先我們要注意眼睛,眼睛要看對方。比方說我現在跟他握手,「你好!你好!」對方會覺得怎麼樣?怎麼這麼沒誠意!這種情況有,因為在宴會當中,遇到很多朋友,在跟他握的時候,眼睛看著另外一個人,握過來,「你好,你好」,心不在焉,很沒誠意。所以眼睛要直視對方。再示範一次:你好!
除了眼睛之外,還要注意這個手,力氣不要太大,不然會把人家捏得很痛。比方說,我就把他捏很大力,「你好,你好」。他的忍受能力比較強。所以「力度」也要注意。再來,握得位置也要對,比方說很多人握的時候沒有力度,就是這樣,「你好,你好」。有沒有看過這樣的?好象職業病一樣,就跟人家碰一下就好了,這個都沒有誠意。應該抓得差不多這個位置,這樣很好。再來,還要注意握的「時間」不可以太長,不然你這樣,你好,他也不知道你什麼時候要鬆手。尤其我們男生遇到漂亮的女生的時候,這一點更不能犯過失。當我們處處都能夠注意到,那別人跟我們握手就很歡喜。好,謝謝你,掌聲鼓勵。這個是握手當中,也是要處處讓人家感覺很舒服。

握完手以後要介紹,要互相介紹。這個介紹的順序很巧,剛好跟握手的順序倒過來。比方說,長輩先伸手,晚輩再伸手,介紹的時候,先把晚輩介紹給長輩,把下屬介紹給上司,把男生介紹給女生,剛好是轉過來的。其實它雖然是一個禮儀,但是我們今天設想一下,當你帶著你的同學跟你父親認識,你會不會牽著你父親的手說:爸,來,我們去認識我同學。這樣感覺很奇怪!其實禮儀它就是一種天然的順序。哪有把老人家帶去認識一個可能身高還差他一大截的人?那不是很奇怪!所以禮,我們在《禮記.樂記》有提到「禮者,天地之序也」,天地很自然的順序跟規律。這個是介紹的要注意的情況。
在介紹過程,也很有可能人家會遞名片給你,這個遞名片跟接名片也要注意。怎麼遞名片?你不要那個裝名片的袋子拿起來,你一張,你一張,這樣給人家什麼感覺?不夠尊重別人。當一個人不尊重別人,其實已經也不尊重自己,所以俗話叫「自取其辱」,你不敬人,事實上已經是不敬己了。那一張名片是代表你,你怎麼可以發得這麼隨便!所以一張拿起來,雙手遞給別人;而且遞得時候應該用哪一面面向朋友?他馬上遞過來就可以看的那一面。你假如遞反了,他還要轉過來看。這細節也處處流露出你處處替人著想。
你接過來,一定要先看一下。「稱尊長,勿呼名」,不只對尊長如此,一般人與人相交往,他假如是總經理,假如是科長,我們就以這個稱呼來尊敬他,他也會覺得很歡喜。所以,你一定要先把姓看好,比方說陳科長,「陳科長,您好」。你不要拿過來也看不清楚他姓什麼,突然坐下來要交談了,才想到忘記了,然後又再拿出來看,就怪尷尬的。
拿了名片應該放哪裡?你可能就把皮包拿起來放。很多的人就直接把它放在餐桌上,剛好在吃飯的過程,那個湯滴來滴去,可能對方一看:我的名片!他會不會跟你做生意?會不會跟你合作?你對我的名片這麼不尊重,可能給他的印象就很不好。當我們處處有禮,就留給人家很好的印象,就跟人家搭起一個友誼的橋樑。所以見面的禮儀,我們也不可忽略。從一開始,講了接待的禮儀,現在講見面之禮。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比方說我們去跟長輩打招呼了,長輩假如沒什麼事,等他離去了,我們就可以走了,叫「長無言,退恭立」。在我讀大學的時候,很少有機會回家裡,一個學期回去沒幾次。當我們一進門,看到爸爸媽媽,這叫「遇長」,我們叫:爸爸,媽媽。很多大學生回到家裡,跟媽媽就好象沾個醬油,沾完以後,比平常在學校更忙,忙著幹嘛?找一大堆同學。有沒有這種情況?你看爸爸媽媽好不容易等著你回來,可能有很多話想對你講,我們都忽略掉父母、長者的感受。這種事我也干過,要發露懺悔。
應該是跟父母打完招呼以後,把這些行李都放下,趕快過來。因為一段時間沒有跟你談,對你的情況不了解,一定會有許多的擔心。這個時候你就坐下來,陪媽媽看書也好,陪媽媽喝杯茶也好,這個時間絕對不能省。很多人就說:我媽媽都沒什麼話跟我說。因為你都打一下招呼就走了,她那個話還沒沉澱到要講出來。其實當你很有心,靜靜地陪父母、陪老人家坐一會兒,他的靈感就來了,自然就有很多話可以跟你好好溝通。所以我們與長者交談也要有耐性,陪他們坐一下,真正坐了一會兒,父母確實沒有話,我們再「長無言,退恭立」。
我從海口回來,當天下午我就先去看我爺爺。看完爺爺,晚上回來,也是有四個多月沒跟父母一起交談,所以我馬上什麼都放下,就先跟爸爸、媽媽交談,一談就談了兩、三個小時。這個談話的過程,我們就把自己生活、工作情況,仔仔細細跟父母報告,讓父母很放心我們在那裡所做的事。所以我父親,記得我第一次回來跟他報告,他在這個聽的過程,眼中有三次流著淚水。因為他聽到在海口、在深圳這些地方,很多的孩子學了以後回去拜父母,他聽了忍不住眼淚都掉下來。後來那一次我回海口繼續工作,第一次打電話回家裡來,結果我父親就跟我說:你在那裡做,好好做,不要擔心家裡事,家裡的事爸爸會處理得很好。父親還安我的心,希望我不要牽掛。
記得我還跟他講了一個例子,就是我們海口有個學生,因為他的老師很認真教他們《弟子規》,所以他過年回去,他就想要禮拜父母,感謝這一年的照顧。這個孩子就端了兩杯茶,在房間裡面準備走出來,他要端出來以前,覺得心裡噗通噗通地跳,有點不敢。結果還沒走出來,來了一些客人,他更退卻了,又有別人,愈來愈不好意思。不過他就打起勇氣,老師都教了,我們要認真去做。所以就把門打開,就直接走到父母面前,這個孩子就突然間跪下來。所有的親人本來還在聊天,這個孩子一跪下來,一片寂靜,不知道是什麼力量,所有的人很有默契都閉嘴。然後這個孩子就說:感謝父母這一年來的養育之恩,在這個一年的開始,祝父母健康長壽。就跟父母頂禮三拜。結果旁邊的家長看了都很感動,所以孩子也在影響大人。
這個孩子回學校以後,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他要去感謝父母的時候非常緊張,但是他那一跪跪下去的時候,突然覺得腦筋一片清醒。所以跨出第一步比較困難,但是只要你勇敢跨出去,你就會愈做愈好。
下一句,『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這個是敘述到我們古代交通工具,坐在馬上,坐在車上。當我們坐在馬上遇到長輩,就應該趕快下馬,因為你坐在馬上,遇到你爺爺,然後你這樣:爺爺,你好!那很不恭敬,要趕快下馬。或者是坐在車上,也應該先下車行禮。推而廣之,可能你剛好在忙,比方說你在打計算機,長輩來了,應該先怎麼樣?先放下來,先問好。處處不要忘失了這個恭敬之心。
但是假如,比方說現在是坐在車子上面,車子正在高速行駛,突然發現叔叔在開車,這時候怎麼辦?能不能把車窗搖下來,大聲在那裡:叔叔!這個就會有安全的顧慮。所以,學禮要學得靈活,不可以學死了。我們接著把下一句經文讀一遍: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剛剛前一句還沒講完,「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這個「過猶待,百步余」,我們可以衍生成什麼?送賓的禮儀,送客人。「過猶待,百步余」,就是送長者、送客人,要等他離去以後我們才走。在講解這一條,我會讓學生實際送客人,就一個人當主人,一個人當客人,然後走到門口,說:再見。那個主人馬上把門「哐」關起來。其它的同學就一陣笑聲。然後再把門打開來,就問那個客人,假如人家這麼送你,你有什麼感覺?他說:好象恨不得我趕快走,我下次不來了。所以送客,也要能讓人家賓至如歸的感受,備受尊重。
我們就直接透過討論,除了實際操作以外,透過討論。諸位同學,你覺得怎麼樣送客比較適當?很多孩子就開始想了,把他送到電梯口,坐電梯下去了,我們再回來。這樣子客人的心中是什麼感受?很溫馨。假如沒有電梯?我們就把他送到樓梯口,再回去。
古代的人他在送長輩、送師長的時候,確確實實都是做到了「過猶待,百步余」,都是看到老師已經轉彎了,見不到老師的身影了,他才離開。我到澳洲去學習,學了就要用,所以晚上師長講完課,我們就一起送師長回他住的地方。我都會一直站在那裡,等到師長已經進了房間,我們再離開。其它的同學就很奇怪,我為什麼一直站在哪裡?我就跟他說,「過猶待,百步余」。其實當我們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內心真是無比地歡喜。因為在送師長的這個過程裡面,我們的腦海不斷浮現是什麼?浮現著我們的人生,假如沒有遇到師長,智慧不開,煩惱不斷!就是因為有師長點點滴滴的教誨,我們才得以在人生能有這麼多的成長。所以,目送師長的過程,都是含著一顆感恩的心,珍惜這一分師生之緣。所以古代人,人與人相處非常有情義,就是有這一分情義,才寫得出很多非常感人的詩詞。我們這一節課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91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3 23:09 | 只看該作者

謙虛

我們在《易經》裡面有提到「謙卦,六爻皆吉」,《書經》裡面也提到「滿招損,謙受益」。在《易經》的六十四卦當中,每一卦都有吉凶參雜,只有一個卦是所有六爻都是吉,只有一個「謙卦」。所以一個孩子懂得謙卑,他是可以無往不利。在《了凡四訓》這四篇很重要的人生哲學當中,其中第四篇就是描述謙虛的益處。袁了凡先生當初去考試,也參加過好幾次進士考試。每一次還沒有考以前,他觀察要考試的這些同學,他會發現有些人特別謙卑,謙光逼人,對人都很恭敬、很謙遜。雖然這些同學有的年紀很輕,但是他就覺得他一定會考上,結果考試結果果不其然,謙虛的人都考上了。
所以,我們從小也要時時提醒孩子常存謙虛。因為縱使我們今天的才華再高,這個才華是不是靠自己形成的?不是!是在成長的過程,非常非常多的人給予我們照顧、提攜。所以愈有才華,我們應該愈能感念這麼多人對我們的付出,有這樣的心境自然就不會傲慢。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92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5-24 19:39 | 只看該作者
謝謝chico

這幾天有點落下了,慢慢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9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4 23:1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2 子竹青青 的帖子

應該謝謝你。至少知道有你還看這些東西。其實這是好東西,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用得上的東西。但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過時」的東西。自己跟著感覺走,倒頭來障礙重重。然後就怨天尤人,認為上至蒼天,下到父母、兄弟、領導、同事都對不起自己。我自己如果30 歲以前就看到這個東西的話,我的個人生活會比現在更好。

我記得有一次公司分東西。正好我那會有空,就去搬東西了。我們處里有近20 個人。20幾箱子的東西我用車推回來了。推到辦公室樓下,那些弟兄門竟然沒一個人來幫我卸車,往樓上搬。心裡特氣,沖著大夥發了一頓脾氣。搞得很不愉快。

後來我們處長(50 多歲的老太太)跟我說,你年輕,多干點力氣活,又怎麼啦。你看看,幹了活,出了力,還得罪了人。本來大家感謝你的事,變成討厭你的事啦。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94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5-24 23:4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3 chico 的帖子

  應該謝謝chico,受益的,是讀貼的人。
  近來自己有些事、也有些心情左右著,靜不下心來慢慢看。
  從小到大,我們有好多的內在動機轉為外在動機了。從最初的興趣、愛好到為了贏得讚美和物質獎勵,以為自己得到了,卻是在一點點的失去。所以,很多時候會迷茫,會感覺辛苦。從一個快樂拾貝的孩子到一個為了拾貝而拾貝的打工者,或許,並不是拾貝這件事不同了,只是我的心變了。89樓的弟子規細講,感同身受。
  我還做不到隨時隨地能靜下心來讀好東西。

  謝謝chico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9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5 01:15 | 只看該作者
一份工作干長了,新鮮勁一過去就會煩。每天就那些東西,簡單的重複而已。特別是你的想法建議被否定之後,就更失落。
我們都是凡人,無法避免。這些就如同冬棉夏單一樣,必須讓自己適應這個環境。關鍵要學著改變自己的心念。 我沒有那麼高境界,我就這樣想,這個公司老闆同事有幾十號人,幾十個家庭。大家靠這個公司維持各自家庭的生計。我這個環節要做好,否則對不起大家。對不起這些家庭的父老兄弟。自己的建議不被接受,是正常的。有建議不提,是自己的過失,採納與否要看機緣。自己盡了職責就可以了。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5-25 03:42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9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5 05:26 | 只看該作者

聞譽恐,聞過欣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因為我從小,我是長孫,所以得到的掌聲特別多。去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什麼?掌聲!你怎麼知道?是別人有沒有看到我在做,所以就變成活在掌聲之中。突然我在大學有一次上台講課,大學四年級,我的一位長輩他聽我講完課下來,他就很高興地跟我說:你真是活在掌聲中的人!他是在肯定我,可是我聽了那句話突然迴光返照,假如沒有掌聲,我還做不做?不做!但是很奇怪的是,很多人生非常重要的事都沒有掌聲的。而當一個人假如常常只活在掌聲當中,他的得失心就必然很重,這樣的人生也絕對不會自在快樂.
所以我就開始修正。因為以前好話聽太多,真的,好話聽太多,一句批評的話來,內心就覺得很不是滋味。所以就要常常念那一句《弟子規》的經文,「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確確實實我們只有兩隻眼睛、兩個耳朵,能看多少?能聽多少?而當我們有一顆謙卑的心,你不知道多了多少雙眼睛幫你看路,多了多少雙耳朵幫你聽很多的訊息,很多你的缺點。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97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5-25 07:22 | 只看該作者
  謝謝chico
  從95樓學到了慈悲心

  96樓這一節也是89樓讓我感受特別深的一段。走著走著,突然間就沒了目標。小學為了升重點初中,初中為了升重點高中,高中又為了升一個好點的大學。沿路看過去,都是「掌聲」引導,自己很少明白這一路的方向是什麼。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突然間就困惑了--等我到三十歲的時候,我的立是什麼?為了那個掌聲?

  看弟子規,確有「迴光返照」之感。忙忙碌碌的行走中,背著的太多,遺忘的也太多。
  一時即刻的放下與拿起都很難,但至少,不是一個沒思索的在路上。
  謝謝chico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98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5-25 07:45 | 只看該作者






謝謝chico,這三個中國字里原來有那麼大的智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9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5 07:5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7 子竹青青 的帖子

起得真早
古人讀書志在聖賢,不是為了名利。但到後來讀書也變成了考取功名的工具了。好歹書的內容還是教人做聖賢人。民國以後書里就連這些內容也慢慢地沒了。
人生的目的,低一點講,利己利人,做好自己在家庭和社會裡的應盡的本分事。最低的標準,損人不利己的事,不做。損人利己的事,少做,最好不做。利己利人的事多做。
大的善事做不來,小善不可不作。省點水電、紙張是積德行善。早晨見到人,給人家一個笑臉,問個好,也是積德行善。不浪費飯菜更是積德行善。只要慢慢體會積德行善的機會俯拾即是。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100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5-25 07:5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9 chico 的帖子

  我這裡有狗狗,我不起,狗狗也會想辦法讓我起
  
  如果把人生目的化為慈悲,許多事情就看得開了。無奈,心裡的「愛見」明知太重,卻依然放不下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0: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