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baby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複製鏈接]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81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12 | 只看該作者
80.茶陵郁山主悟道因緣


  茶陵(今湖南長沙附近)郁山主,生平不詳。出家后,一直住山,不曾行腳。一日,從廬山來了一位募化的僧人。郁山主和他談到宗門中參禪頓悟的事情,對方建議他看這樣一則公案--
  僧問法燈(金陵清涼泰欽法燈禪師):「百尺竿頭,如何進步?」燈云:「惡。」
  於是,郁山主便按那位僧人的教導,放下萬緣,朝於斯,夕於斯,一心參究這個公案。這樣一直參了三年。
  一天,郁山主騎著小毛驢外出,在過一座木板橋的時候,小毛驢突然一腳踏翻橋板,連人帶驢,一齊掉到橋下。這意外的一驚,令郁山主頓時言思路絕,豁然大悟。於是作偈曰:
     「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郁山主悟道后,深信佛法不從人得,更是深居簡出,不再遊方。
  郁山主乃白雲守端和尚的得度師。白雲守端和尚曾就郁山主悟道因緣,作詩讚曰:
      「百尺竿頭曾進步,溪橋一踏沒山河。
       從茲不出茶川上,吟嘯無非啰哩啰。」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82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13 | 只看該作者
81.唐朝因禪師悟道因緣


  唐朝因禪師,生平不詳,亦不知嗣法何人。
  未悟道之前,一直默默無聞,隨眾作務。
  一日,隨眾持槌擊土。因禪師看到一大塊土坷垃,一時遊戲心起,舉槌猛擊,土坷垃應聲而碎。因禪師當即豁然大悟。
  後來有一位老尊宿,聽說了此事,遂讚歎道:「盡山河大地,被因禪師一擊百雜碎。」
  
82.樓子和尚悟道因緣
  樓子和尚,生平及姓氏不詳,亦不知嗣法何人。想必是一位參禪用功日久的行腳僧人。
  一天,樓子和尚行腳,偶然經過一街市。在一家酒樓下,他發現自己的襪子帶兒鬆了,於是便停下來,彎腰整理襪帶。忽然聽得酒樓上傳來了伴娘的歌聲,唱道:「……你既無心我也休……」樓子和尚一聽,忽然大悟。
  因此,時人皆稱之為樓子和尚。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83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13 | 只看該作者
83.神照本如法師悟道因緣


  神照本如法師,宋天台宗山家派四明知禮禪師之法嗣。
  曾以經王《法華經》向四明尊者請益。四明尊者突然大聲喊道:「汝名本如!」本如禪師一聽,言思路絕,豁然大悟。後作偈,呈其見地,云:
    「處處逢歸路,頭頭達故鄉。
     本來成現事,何必待思量。」
  本如禪師雖是天台僧人,屬於教下,但其悟處與禪宗門下,並無二致。這可以從他的這首悟道偈中看得出來。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84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13 | 只看該作者
84.天竺證悟法師悟道因緣

  臨安府(今杭州市)上竺圓智證悟法師,俗姓林,台州人,本習天台,依台蓮仙法師修行。
  有一天,證悟法師向白蓮法師問起具變(理具事變,體同用異。具是就體而言,變是就相、用而言)之道。白蓮法師指著行燈(行夜路時所用之燈)道:「如此燈者,離性絕非,本自空寂,理則具矣。六凡四聖,所見不同,變則在焉(就好比這行燈,無有自性,遠離是非二邊,體自空寂,是為理具。雖是同一對象,然六凡四聖所見,各不相同,是為變在其中。理同而變異,個中關鍵取決於個人的業力)」。
  可是,證悟法師聽了,迷迷糊糊,並不能體悟其中的妙旨。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證悟法師一邊掃地一邊誦《法華經》,當他誦到「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一語時,始悟其旨。
  於是他便把自己的所悟告訴了白蓮法師。白蓮法師當即印可了他。
  證悟法師悟道后,即前往臨安上竺,住山示眾。自從領眾以來,他深感天台學者「囿於名相,膠於筆錄」,以至天台這一重實修之法門,逐漣演變成為文字之學,遭到禪宗行人的鄙視。於是他便前往台州禮謁護國此庵景元禪師。
  夜間深談的時候,證悟法師提到蘇東坡居士宿東林寺時所作的一首偈子--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說道:「也不易到此田地。」
  此庵禪師道:「尚未見路徑,何言到耶?」
  證悟法師道:「只如他道,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這個消息?」
  此庵禪師道:「是門外漢耳。」
  證悟法師聽了非常納悶,便道:「和尚不吝,可為說破?」
  此庵禪師道:「卻只從這裡猛著精彩,覷捕看。若覷捕得他破,則亦知本命元辰落著處。」
  聽了此庵禪師的教導,證悟法師當即便用功參究,整個晚上都不睡覺,天快亮的時候,寺院的晨鐘突然響起,他一驚,心中的疑團頓時消散,於是便步東坡居士之韻,另作一偈,云:
       「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
        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
  天亮以後,證悟法師特地把此偈呈給此庵禪師看。
  此庵禪師看了,故意說道:「向汝道是門外漢。」
  證悟法師一聽,便起身禮謝。
  不久,有僧為建馬祖殿前來化瓦,並求取法語,以便發揚宗風。證悟法師遂書偈語一首,道:
       「寄語江西老古錐,從教日炙與風吹。
        兒孫不是無料理,要見冰消瓦解時。」
  此庵禪師見了,知道他已經徹悟,笑道:「須是這闍黎始得!」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85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13 | 只看該作者
85.無名僧悟道因緣


  從前,有一位無名僧,誦《法華經》。當他誦到「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這句經文時,忽生疑問,久思不決。於是他便放下經本,用心參究,以至於行住坐卧,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可是,到頭來還是一無所得。
  後來,一個春日的夜晚,窗外月光皎潔,無名僧正在參房用功,忽然聽到黃鶯的啼叫,心中的疑團一下子脫落了,豁然大悟。
  於是他便接著前兩句經文,作偈曰: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春至百花開,黃鶯啼柳上。」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86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15 | 只看該作者
86.天皇道悟禪師悟道因緣

  荊州天皇道悟禪師,石頭遷禪師之法嗣,俗姓張,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華)東陽人。道悟禪師自幼就生得神儀超俗,迥異常兒,不好世樂,有出世志。十四歲時,道悟禪師就想出家,但是沒有得到父母的允許。不得已,他只好減損飲食,以至於一天一食,結果餓得形體羸弱憔悴。這樣,父母不得不從其所願。於是,道悟禪師便依明州(治所在今浙江寧波)大德落髮,二十五歲時又赴杭州竹林寺受具足戒。
  道悟禪師道心猛利,修持精進,梵行清凈。經常於風雨晦暝之夜,獨自前往荒僻的丘冢間,打坐習禪,歷境練心。經過這種近似頭陀式的苦行,道悟禪師終於得以身心安靜,離諸怖畏。後來,他離開了竹林寺,開始四方遊學、遍參禪德。
  開始,道悟禪師投餘杭徑山道欽國一禪師座下,學習禪法五年。在此期間,他經過國一禪師的點化,言下密契宗要,「識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斷諸疑滯,無畏自在。」大曆十一年(776),道悟禪師潛入餘姚大梅山隱修,岩棲木食,日與猿猱虎豹為伍。這樣過了三、四年的時間,后被樵夫發現,復出山行腳。
  建中初年(780,道悟禪師來到鍾陵(原名豫章,今江西南昌)參禮馬祖。馬祖亦重新印可了他的解悟。道悟禪師始知法無異說,遂依止馬祖座下近兩年。第二年秋天,道悟禪師又辭別馬祖,前往湖南南嶽,參訪石頭希遷禪師。
  初禮石頭,道悟禪師便問:「離卻定慧,以何法示人?」
  石頭和尚道:「我這裡無奴婢,離個甚麼?」
  [石頭和尚的意思是說,我這裡隨處作主,立處皆真,本無一法可得,遑論定慧這些閑傢具。你要我離,離個什麼呢?]
  道悟禪師又問:「如何明得?」
  [既然連定慧都沒有,那麼,又通過何種途徑來證得自性呢?]
  石頭和尚道:「汝還撮得虛空么?」
  [自性如虛空,無形無相,如何把捉?]
  道悟禪師一聽,覺得因緣不契,便道:「恁么則不從,今日去也!」
  [你若這樣講,我即不肯。我現在就離開這裡!]
  石頭和尚於是問道:「未審汝早晚從那邊來?」
  道悟禪師道:「道悟不是那邊人。」
  石頭和尚道:「我早知汝來處也。」
  道悟禪師道:「師何以贓誣於人?」
  石頭和尚道:「汝身見在。」
  道悟禪師問:「雖然如是,畢竟如何示於後人?」
  石頭和尚反問道:「汝道誰是後人?」
  道悟禪師一聽,言下大徹,從前在國一、馬祖二大師門下所獲心得,頓時掃蕩無餘。蓋其平生所悟,可用《宋高僧傳》中的一句話來概括:「垢凈共住,水波同體。觸境迷著,浩然忘歸。三世平等,本來清凈。一念不起,即見佛心」。
  道悟禪師大事了畢之後,即前往荊州當陽紫陵山,住山開法,一時四方學徒、都城士女,聞風而至。后被請入荊州城中,住天皇寺。道悟禪師接眾,一向平等,客無貴賤,皆坐而揖之,無論多大高官,一概不迎不送。當時裴休任江陵右僕射,常來殷勤問法,對道悟禪師恭敬有加。由於得到地方長官的支持,石頭禪法經過道悟禪師的弘揚,一時大盛。
  道悟禪師圓寂於元和二年丁亥(807),春秋六十,戒臘三十五。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87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15 | 只看該作者
87.龍潭崇信禪師悟道因緣

  澧州龍潭崇信禪師,天皇道悟禪師之法嗣,渚宮(今湖北江陵)人,姓氏未詳。崇信禪師少而英異,寬愍好施。他家住在天皇寺附近的一個巷子里,以賣燒餅為生。
  當初,道悟和尚被靈鑒禪師偷偷地請到天皇寺隱居,當地的人皆莫測老和尚之深淺,而崇信禪師卻對老和尚倍感親切。他每天拿出十個燒餅供養道悟和尚。而道悟和尚每次接受之後,總要留一個返贈給崇信禪師,並說道:「吾惠汝,以蔭子孫(我把它布施給你,以造福於後代子孫)。」
  後來有一天,崇信禪師突然想起:「餅是我持去,何以返遺(wei)我邪?其別有旨乎(餅是我拿給他的,為什麼反而卻贈給我呢?難道這其中別有深意嗎)?」
  於是崇信禪師來到天皇寺,找道悟和尚,細問緣由。
  道悟和尚回答說:「是汝持來,復汝何咎(餅是你拿來的,把它返還給你,有什麼過錯)?」
  崇信禪師一聽,似有所悟,於是從道悟和尚出家。
  道悟和尚道:「汝昔崇福善,今信吾言,可名崇信(你以前崇修福善,現在聽我說法,一聞即信,因此,可以起法號崇信)。」
  崇信禪師出家后,即留在道悟和尚身邊,充當執侍。
  有一天,崇信禪師問道悟和尚:「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自從出家跟你以來,你沒有給我指示禪法心要)。」
  道悟和尚回答說:「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汝心要。」
  崇信禪師一聽,很是詫異,便問道:「何處指示?」
  道悟和尚道:「汝擎茶來,吾為汝接。汝行食來,吾為汝受。汝和南(稽首、頂禮)時,吾便低首。何處不指示心要?」
  崇信禪師不明其意,沉思良久。
  道悟和尚道:「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見性、要見則當下便見,思惟測度即錯)。」
  崇信禪師一聽,「如遊子之還家,若貧人之得寶」,豁然開解,歡喜踴躍。禮謝之後,又問:「如何保任?」
  道悟和尚道:「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崇信禪師悟道后,即離開荊州,前往湖南澧陽龍潭住山,后因李翱尚書之激揚,乃出世傳法。其手下最著名的弟子是德山宣鑒。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88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15 | 只看該作者
88.德山宣鑒禪師悟道因緣

  鼎州(后改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德山宣鑒禪師,龍潭崇信禪師之法嗣,俗姓周,簡州(今四川簡陽、資陽一帶)人。幼年即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對律藏和性相二宗經論頗有研究。經常給信眾講《金剛經》,時人稱之為周金剛。宣鑒禪師頗為自負,曾經對他的同學講:「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一毛端含藏大海,而大海的性質並沒有變小。拿一纖毫或芥子投向劍鋒,纖毫斷芥子碎而劍鋒卻完好無損,紋絲不動。有學與無學之境界,唯有我知道)。」
  宣鑒禪師後來聽說南方禪宗盛行,大講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天下學人莫不歸附,心裡憤憤不平,說道:「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當摟(lou,拽掉)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
  於是,宣鑒禪師便擔上自己多年所注的《青龍疏鈔》,離開四川,準備去湖南、江西,找那裡的禪宗大德一決高低。《青龍疏》系唐代御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這宣演,凡六卷,乃青龍寺少門道氤奉唐玄宗之詔,所作《金剛經》之疏注。《青龍疏鈔》不是宣鑒禪師自己對《青龍疏》的進一步闡釋。
  在去澧陽的路上,有一天,宣鑒禪師遇見一位老婆婆在龍潭山山腳下的一處路口賣燒餅。一個多月來,宣鑒禪師天天挑著擔子趕路,此時已經是很累了。於是他便在老婆婆的餅攤前停下來,放下擔子歇息一下,順便準備買一些點心充饑。老婆婆指著他的擔子問:「這個是甚麼文字?」
  宣鑒禪師回答道:「《青龍疏鈔》。」
  老婆婆又問:「講何經?」
  宣鑒禪師道:「《金剛經》。」
  老婆婆道:「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
  宣鑒禪師瞟了一眼這位普通的老婆婆,心裡並不在意,說道:「請問。」
  老婆婆道:「《金剛經》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個心?」
  宣鑒禪師一聽,傻眼了,不知道該如何應答。當然,燒餅也就沒有吃成。
  宣鑒禪師羞愧得連頭也不敢抬,挑起擔子,徑直上龍潭山去了。
  到了龍潭崇信禪師的道場,宣鑒禪師直接走進法堂,說道:「久向龍潭,及乎到來,潭又不見,龍又不現。」
  龍潭禪師一聽,遂欠身道:「子親到龍潭。」
  宣鑒禪師便默不作聲,其實他心裡早已有了幾分敬畏,於是便決定留在那裡,隨師參學。
  一天晚上,宣鑒禪師侍立次,龍潭禪師道:「更深,何不下去(夜深了,為什麼不回寮房休息)?」
  於是宣鑒禪師向龍潭禪師道了一聲珍重,便往外走。腳剛踏出門,卻又縮回來了,說道:「外面黑。」
  龍潭禪師於是點了一支紙燭,遞給宣鑒禪師。宣鑒禪師正準備伸手接,龍潭禪師忽然又將蠟燭吹滅了。
  就在這當下,宣鑒禪師豁然大悟,連忙伏身禮拜。
  龍潭禪師問:「子見個甚麼?」
  宣鑒禪師道:「從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
  第二天,龍潭禪師升座,告訴大眾說:「可中(恰好、正好)有個漢,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頭,他時向孤峰頂上,立吾道去在!」
  話音剛落,宣鑒禪師便搬出《青龍疏鈔》,堆在法堂前,舉起火把,說道:「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通過窮盡玄思言辯,來探求佛教真理,就好比將一根毫毛置於虛空;竭盡世間的聰明學問以探求實相之妙諦,猶如投一滴水以填巨壑。這樣做,徒耗時光,勞而無功)」。
  說完,便點火將疏鈔燒掉了。然後禮辭崇信禪師,前往大溈山。
  宣鑒禪師來到大溈山,便挎著複(fu)子(包衣物用的夾層包袱),徑直走上法堂,先從西邊走到東邊,又從東邊走到西邊,然後看著方丈和尚,問道:「有么?有么?」
  溈山靈祐禪師坐在那兒,根本不理睬。
  宣鑒禪師便自言自語道:「無!無!說完便向法堂門口走去。剛跨出門,轉眼一想,說道:「雖然如此,也不得草草。」於是便整肅威儀,打算再次進入法堂,與溈山禪師相見。宣鑒禪師剛跨進門,便提起坐具,大聲喊道:「和尚!」
  溈山禪師準備拿拂子,宣鑒禪師一見,便大喝一聲,拂袖而出。
  到了晚上,溈山禪師問首座和尚:「今日新到在否(今天新來那位僧人還在嗎)?」
  首座和尚道:「當時背卻法堂,著草鞋出去也。」
  溈山禪師道:「此子已后(以後)孤頂上盤結草庵,呵佛罵祖去在!」
  離開溈山後,宣鑒禪師又回到龍潭禪師座下,在那兒住了三十年之久。唐武宗滅法的時候,宣鑒禪師曾一度避難於獨浮山之石室。大中初年(847),武陵太守薛廷望,出資重新修建了德山精舍,號古德禪院,想請有一位得道高僧住持。他聽說宣鑒禪師有道行,便請宣鑒禪師下山,可是每次都被婉言謝絕了。無奈,薛廷望便設計,派差吏以茶鹽之罪誣陷宣鑒禪師,說他犯了禁法,把他抓到州里,然後再具禮堅請宣鑒禪師駐錫德山精舍,大闡宗風。從此人們便稱宣鑒禪師為德山禪師。
  德山禪師的禪風以棒喝和呵佛罵祖著稱,曾有上堂法語云:「我先祖見處即不然,這裡無祖無佛,達磨是老臊胡,釋迦老子是乾屎橛,文殊普賢是擔屎漢,等覺妙覺是破執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驢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瘡疣紙,四果三賢、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德山禪師呵佛罵祖的目的,並不是要否認佛教,而是要幫助學人解粘去縛,放棄向外馳求,回歸自身:「若也於已無事,則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空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為自欺。何故?毫氂繫念,三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聖名凡號,儘是虛聲。殊相劣形,皆為幻色。汝欲求之,得無累乎?及其厭之,又成大患,終而無益。」
  德山禪師圓寂於唐咸通六年(866)。謚見性禪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89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16 | 只看該作者
89.岩頭全奯禪師悟道因緣

  鄂州岩頭全奯(同「豁」,音huo)禪師,德山宣鑒禪師之法嗣,俗姓柯,泉州人。少而挺秀,氣度宏遠,而性情疏略。初禮青原誼公落髮,后往長安寶壽寺受戒,並學習經律諸部。學成后,即行腳參學,遊歷諸方禪苑,與雪峰義存、欽山文邃禪師為友。
  行腳期間,全奯禪師曾從杭州大慈山曲曲折折北上,準備參訪臨濟義玄禪師,不湊巧的是,剛一到達河北,臨濟禪師便歸寂了。於是全奯禪師不得不南下江西,禮謁袁州(今江西宜春)仰山慧寂禪師。
  初禮仰山和尚,全奯禪師便提起坐具,大聲喊道:「和尚!」
  仰山和尚取過拂子,剛要舉起,全奯禪師卻搶先道:「不妨好手。」
  於是仰山和尚便休。
  全奯禪師隨即便離開了仰山。前往湖南朗州參德山宣鑒禪師。
  初禮德山,全奯禪師一如參仰山時,手執坐具,進到法堂,左瞻右視。
  德山禪師問道:「作么?」
  全奯禪師卻大喝一聲。
  德山禪師便問:「老僧過在甚麼處?」
  全奯禪師道:「兩重公案。」
  [禪林中,「兩重公案」一語,多含揶揄之意,意謂沒有創意,僅只模仿他人,非從自性中流出。]
  說完便走出參堂。
  德山禪師道:「這個阿師稍似個行腳人!」
  第二天,全奯禪師前來問訊。
  德山禪師問:「闍黎是昨日新到否?」
  全奯禪師道:「是。」
  德山禪師故意試探道:「甚麼處學得這虛頭(不實在、口頭禪)來!」
  全奯禪師道:「全奯終不自謾(man,欺騙)。」
  德山禪師一聽,知道他已經徹悟,遂給予印可,並說道:「他后不得孤負(辜負)老僧。」
  全奯禪師悟道后,繼續留在德山座下參學。
  一天,全奯禪師前往參德山,剛一跨進門便問:「是凡是聖?」
  德山禪師一聽,便大喝一聲。
  於是,全奯禪師便伏身禮拜。
  後來有人把他們師徒之間的這段公案告訴了洞山良價禪師。洞山禪師讚歎道:「若不是奯公,大難承當。」
  全奯禪師聽說后,說道:「洞山老人不識好惡,錯下名言。我當時一手抬,一手搦(nuo,按、抑)。」
  全奯禪師在德山座下的時候,雪峰義存禪師亦在德山當飯頭。
  有一天,飯遲了,德山禪師便擎著缽,走出法堂。當時雪峰禪師正在曬飯巾,看見德山禪師來了,便問道:「鍾未鳴,鼓未響,托缽向甚麼處去?」
  德山禪師一聽,便回方丈去了。
  雪峰禪師後來把此事告訴了全奯禪師。全奯禪師說道:「大小德山未會末后句在。」
  德山禪師聽說了此事,便令侍者把全奯禪師叫到跟前,問道:「汝不肯老僧那(耶)?」
  全奯禪師於是上前,附在德山禪師的耳邊,密啟其意。德山禪師聽了,方肯罷休。
  第二天升堂的時候,德山禪師的表現果然與尋常不一樣。於是,全奯禪師走到僧堂前,拊掌大笑道:「且喜堂頭老漢會末后句,他後天下人不奈伊何!雖然,也只得三年活。」
  三年後,德山禪師果然入滅。
  另有一次,全奯禪師與雪峰禪師同辭德山,德山禪師問:「甚麼處去?」
  全奯禪師道:「暫辭和尚下山去。」
  德山禪師又問:「子他後作么生?」
  全奯禪師道:「不忘。」
  德山禪師進一步追問:「子憑何有此說?」
  全奯禪師道:「豈不聞:智過於師,方堪傳受;智與師齊,減師半德。」
  德山禪師一聽,大喜道:「如是如是,當善護持!」
  於是二人便禮拜而退。
  全奯禪師后往鄂州岩頭住山。不久趕上唐武宗毀法,大量僧尼被沙汰。全奯禪師不得不靠在湖邊擺渡過活。他在湖的兩岸各掛一木板,有人要過渡,只要將木板敲一下,全奯禪師就會大聲地問:「阿誰?」客人答道:「要過那邊去!」全奯禪師便划船過去迎送。
  有一天,一位老婆婆抱著一個小孩兒過來了。她跟全奯禪師打起機鋒來,說道:「呈橈舞棹即不問,且道婆手中兒甚處得來?」
  全奯禪師一聽,舉橈就打。
  老婆婆道:「婆生七子,六個不遇知音,只這一個,也不消得。」
  婆婆的意思是,我生了七個兒子,其中六個未遇知音,只這一個,雖遇知音,卻也用不著。禪門中講,未悟固然要求悟,悟了之後,連這個悟的念頭也不要存才好。
  說完便將孩子拋向水中。
  毀法風潮過後,全奯禪師來到洞庭卧龍山結庵示眾,一時徒侶臻萃。
  全奯禪師接眾,一般不從教理入手,而多用直接,故其接人語錄,往往令人莫測其涯涘。據僧傳中記載,晚年,凡有學人來問佛、問法、問道、問禪,全奯禪師皆以「噓」作答。
  全奯禪師曾經告訴大眾說:「老漢去時,大吼一聲了去!」後果然如此。
  唐光啟之後,中原盜寇蜂起,眾人皆外逃避難,而全奯禪師卻端居如常。光啟三年(887)四月初八,一大群賊寇蜂擁而至。他們責怪全奯禪師沒有給他們供饋,於是用劍相刺。全奯禪師神情自若,大吼一聲而終。其吼聲傳遍數十里地。後門人梵其屍,獲舍利四十九粒,並為起塔。謚清嚴禪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90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17 | 只看該作者
90.雪峰義存禪師悟道因緣

  福州雪峰義存禪師,德山宣鑒禪師之法嗣,俗姓曾,長慶二年(822)生於泉州南安。其家自祖父以來,皆友僧親佛。義存生下來即厭葷腥,乳哺時,一聽到鐘磬聲,或見到出家人,其容必動。所以父母特別鍾愛他。義存九歲的時候就想出家。其父怒而未許。后隨父游蒲田玉澗寺,見慶玄律師持行高潔,遂拜為師,並留在寺中為童子。十七歲始落髮出家。唐武宗毀法期間,義存禪師隱居山林,禮謁芙蓉靈訓弘照大師,並得到弘照大師的器重。后往幽州(今北京一帶)寶剎寺受戒。此後,義存禪師開始遍巡名山,參扣諸方禪德。
  義存禪師曾在洞山座下當過飯頭。洞山禪師一日問義存禪師:「作甚麼來?」
  義存禪師道:「斫槽來。」
  洞山禪師問:「幾斧斫成?」
  義存禪師道:「一斧斫成。」
  洞山禪師道:「猶是這邊事,那邊事作么生?」
  義存禪師道:「直得無下手處。」
  洞山禪師道:「猶是這邊事,那麼事作么生?」
  義存禪師於是便走開了。
  一日,義存禪師正在淘米,洞山禪師問:「淘沙去米,淘米去沙?」
  義存禪師道:「沙米一時去。」
  洞山禪師道:「大眾吃個甚麼?」
  義存禪師一聽,當即掀翻米盆。
  洞山禪師道:「據子因緣,合在德山。」
  義存禪師雖在洞山座下參學多年,卻未能如願了卻本分事,於是便辭別洞山。
  洞山禪師問:「子甚處去?」
  義存禪師道:「歸嶺中去(回福建去)。」
  洞山禪師問:「當時從甚麼路出?」
  義存禪師道:「從飛猿嶺出。」
  洞山禪師問:「今迴向甚麼路去?」
  義存禪師道:「從飛猿嶺去。」
  洞山禪師問:「有一人不從飛猿嶺去,子還識么?」
  義存禪師道:「不識。」
  洞山禪師道:「為甚麼不識?」
  義存禪師道:「他無面目。」
  洞山禪師問:「子既不識,爭知無面目?」
  義存禪師被問得無言以對。
  離開洞山之後,義存禪師又來到湖南武陵德山,參禮宣鑒禪師。時岩頭全奯、欽山文邃二禪師亦在德山座下,且相與友善。
  一次,德山禪師上堂云:「問即有過,不問猶乖。」
  當時,有位僧人便出來禮拜。德山禪師一見便打。
  那僧迷惑不解,便問:「某甲始禮拜,為甚麼便打?」
  德山禪師喝道:「待汝開口,堪作甚麼?」
  事後,德山禪師令侍者喚義存禪師來。義存禪師上來之後,德山禪師卻說:「我自喚義存,汝又來作甚麼?」
  義存禪師無言以對。
  后,義存禪師又入丈室參禮德山,問道:「南泉斬貓兒,意旨如何?」
  德山禪師一聽,便用拄杖將義存禪師打出丈室,義存禪師腳剛跨出門檻,德山禪師卻喚道:「會么?」
  義峰禪師道:「不會。」
  德山禪師嘆息道:「我恁么老婆心,也不會?」
  過了一段時間,義存禪師又參德山:「從上宗乘,學人還有分也無?」
  德山禪師當即給了他一棒,反回道:「道什麼?」
  義存禪師不明其旨。第二天,他又來問德山禪師。
  德山禪師道:「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
  義存禪師一聽,終於言下有省。但是,此時他心中尚有疑問,還沒有完全徹悟。
  後來有一次,義存禪師與師兄岩頭全奯禪師外出,至澧州鰲山鎮,被大雪所阻,住在一個野店裡,進退不得。岩頭禪師每天只管睡覺,而義存禪師卻一直堅持坐禪。
  有一天,義存禪師實在看不過去,便喊岩頭禪師道:「師兄!師兄!且起來。」
  岩頭禪師道:「作甚麼?」
  義存禪師道:「今生不著便,共文邃個(這)漢行腳,到處被他帶累。今日到此,又只管打睡(我今生命運不順,不走運,盡倒霉。先是隨同文邃這漢行腳,到處被他拖累。今日跟著你來到這裡,你卻只管整日蒙頭睡大覺,也不用功修行)!」
  岩頭禪師喝道:「噇(chuang)!眠去!每日床上坐,恰似七村裡土地,他時後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
  義存禪師指著自己的胸口,解釋道:「我這裡未穩在,不敢自謾。」
  岩頭禪師道:「我將謂你他日向孤峰頂上盤結草庵,播揚大教,猶作這個語話!」
  義存禪師又重複道:「我實在未穩在。」
  岩頭禪師道:「你若實如此,據你見處,一一通來。是處與你證明,不是處與你鏟卻(你如果真是這樣,那就請把你的見處一一告訴我。對的地方,我給你證明,不對的地方,我幫你剷除)。」
  義存禪師道:「我初到鹽官(齊安國師),見上堂舉色空義,得個入處。」
  岩頭禪師道:「此去三十年,切忌舉著。」
  義存禪師接著道:「又見洞山過水偈曰:『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岩頭禪師道:「若與么,自救也未徹在。」
  義存禪師又道:「后問德山: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分也無?德山打一棒,曰:道甚麼!我當時如桶底脫相似。」
  岩頭禪師突然大聲喝道:「你不聞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以上岩頭禪師的三處點化,皆是要義存禪師一一放下。]
  義存禪師接著問道:「他后如何即是(既然上面所講都不是,那麼,我以後如何做即是)?」
  岩頭禪師道:「他后若欲播揚大教,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將來與我蓋天蓋地去。」
  義存禪師一聽,豁然大悟,便起座作禮,連聲叫道:「師兄,今日始是鰲山成道!」
  德山禪師入寂后,義存禪師便回閩中,於雪蜂創院開法接眾,一時徒眾翕然,身邊常隨弟子達一千七百餘人。閩帥王審知對雪峰禪師極為崇敬,並從他受法。在王審知的護持下,佛法在閩中曾盛極一時。
  義存禪師圓寂於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春秋八十七歲。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91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17 | 只看該作者
91.泉州瓦棺和尚悟道因緣

  泉州瓦棺和尚,德山宣鑒禪師之法嗣,姓氏未詳。出家受具后,往參德山,為德山宣鑒禪師之侍者。
  一日,瓦棺和尚隨同德山禪師入山伐木。中間休息的時候,德山禪師將一碗水遞給瓦棺禪師,瓦棺禪師接過來便喝了。
  德山禪師問:「會么?」
  瓦棺禪師道:「不會。」
  德山禪師又遞給瓦棺禪師一碗水,瓦棺禪師接過又喝了。
  德山禪師又問:「會么?」
  瓦棺禪師依然道:「不會。」
  德山禪師道:「何不成褫(chi)取不會底(為什麼不體究那個不會的呢?成褫,成就、成全義)?」
  與棺禪師反問道:「不會又成褫個甚麼?」
  德山禪師道:「子大似個鐵橛!」
  瓦棺和尚一聽,便起身禮拜。
  瓦棺和尚回泉州住山後,其師兄雪峰義存禪師曾到訪。
  茶話次,雪峰禪師問:「當時在德山,斫木因緣作么生?」
  瓦棺和尚道:「先師當時肯我。」
  雪峰禪師道:「和尚離師太早。」
  他們談話時,面前恰好有一碗水。雪峰禪師便指著水,說道:「將水來。」
  瓦棺禪師於是將水遞給雪峰禪師。雪峰禪師接過後便將水潑掉。
  此時,瓦棺禪師方將肯與不肯、悟與不悟徹底掃蕩掉了。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92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17 | 只看該作者
92.瑞岩師彥禪師悟道因緣

  台州瑞岩師彥禪師,岩頭全奯禪師之法嗣,俗姓許,福建人。師彥禪師自幼出家,戒行清凈。初禮岩頭全奯禪師,師彥禪師即問:「如何是本常理?」
  岩頭和尚道:「動也。」
  師彥禪師又問:「動時如何?」
  岩頭和尚道:「不是本常理。」
  [一般人未契不二之理,易於陷入外道知見,將常(不動)與無常(動)打成兩截。岩頭和尚答語之落處,即是破他二邊之見:問常即答其無常,若其又執於無常,隨即又掃之,使其於無常處亦不得措足。]
  師彥禪師默然良久。
  岩頭和尚便趁機逼拶道:「肯即未脫根塵,不肯即永沈(沉)生死。」
  就在這思維進退不得之際,師屐?Φ奔雌跤錚?炱鶘砝癜藎?⒘粼諮彝泛蛻凶?攏?絛?窩АQ彝泛蛻瀉罄疵看斡腖??娑員紓?ρ屐??雜Χ暈拗汀S謔茄彝泛蛻斜閿】閃慫??br/>  後來,師彥禪師離開岩頭,又前往湖南澧州,禮謁夾山禪師。
  夾山禪師問:「甚處來?」
  師彥禪師道:「卧龍來。」
  夾山禪師又問:「來時龍還起也未?」
  師彥禪師於是顧視著夾山禪師。
  夾山禪師道:「灸瘡瘢(ban)上更著艾燋(jiao)。」
  [意思是,苦上加苦,雪上加霜。]
  師彥禪師反問道:「和尚又苦如此,作甚麼?」
  夾山禪師便休去。
  師彥禪師於是又問夾山禪師:「與么(這樣)即易,不與么即難。與么與么即惺惺,不與么不與么即居空界。與么不與么,請師速道!」
  夾山禪師道:「老僧謾闍黎去也。」
  師彥禪師大喝道:「這老和尚,而今是甚時節!」說完便出去了。
  後來有僧人把師彥禪師參夾山禪師之酬答告訴了岩頭和尚,岩頭和尚道:「苦哉!將我一枝佛法,與么流將去。」
  師彥禪師后居丹丘瑞岩隱修,於磐石間,終日宴坐如愚。其用功方法頗為奇特:師彥禪師每每自喚主人公,復自應諾,並囑咐道:「惺惺著,他后莫受人謾(欺騙)。」
  師彥禪師統眾非常嚴整,所住寺院之道風在江表一帶頗為人稱道。師彥禪師接眾時,亦多有神異。
  曾經有一位老婆婆前來參禮,師彥禪師一見,便道:「汝休拜跪,不如疾歸家,救取數十百物命,大有利益!」婆婆一聽,便匆忙趕回家。正好碰見自己的兒媳婦提著滿滿一筐田螺回來了。婆婆於是接過來,將這些田螺拿到水塘邊放生去了。
  另有一件奇異之事就是,一天,有好幾家信眾同時請師彥禪師赴齋,師彥禪師都一一答應了。信眾後來發現,就在那一天的同一個時刻,師彥禪師果然如約出現在各信眾家裡用齋。
  師彥禪師圓寂后,謚空照禪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93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18 | 只看該作者
93.羅山道閑禪師悟道因緣

  福州羅山道閑禪師,岩頭全奯禪師之法嗣,俗姓陳,長溪人。少年出家於龜山,二十歲受具足戒,后遍歷諸方,廣參禪德。
  道閑禪師曾禮謁石霜慶諸禪師,問道:「去住不寧時如何?」
  石霜禪師道:「直須盡卻。」
  道閑禪師未契其旨,於是往參岩頭全奯禪師。
  初禮岩頭和尚,道閑禪師一如參石霜和尚那樣,問道:「去住不寧時如何?」
  岩頭和尚道:「從他去住,管他作么?」
  道閑禪師一聽,豁然有省,從此對岩頭和尚十分服膺。
  道閑禪師后應閩帥之邀請,居羅山開法接眾,號法寶禪師。
  道閑禪師接人,活潑而機智。
  曾有僧來參,師問:「名甚麼?」曰:「明教。」師曰:「還會教也未?」曰:「隨分。」師豎起拳曰:「靈山會上,喚這個作甚麼?」曰:「拳(權)教。」師笑曰:「若恁么,喚作拳教」,復展兩足曰:「這個是甚麼教?」僧無語。師曰:「莫喚作腳教么?」
  又有僧問:「前是萬丈洪崖,后是虎狼師(獅)子,正當恁么時如何?」師曰:「自在。」
  就世人看來,前是萬丈洪崖,后是虎狼(獅)子,那必定是死路一條,然而在禪者看來,它卻是真正的生路,真正的解脫之路。
  僧又問:「三界誰為主?」師曰:「還解吃飯么?」
  佛教講萬法唯心,心為三界之主。然而心是什麼呢?心就在當下。參透了誰在吃飯這個話頭,即能親見三界之主。所以,參禪的人最忌離開當下,心外求法。
  道閑禪師臨遷化時,曾上堂集眾,大眾以為道閑禪師要給他們講法,可是道閑禪師卻默然不語。良久才向大眾伸出左手,主事僧茫然不知所措。道閑禪師於是便令東邊的師僧退後。接著,道閑禪師又伸出右手,主事僧亦茫然不知所措。於是道閑禪師又令西邊的師僧退後。過了一會兒,道閑禪師說道:「欲報佛恩,無過流通大教。歸去也!歸去也!珍重!」說完,便莞爾而寂。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94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26 | 只看該作者
94.雲門文偃禪師悟道因緣

  韶州雲門山光奉院文偃禪師,雪峰存禪師之法嗣,欲姓張,浙江嘉興人。自幼投本州空王寺志澄律師座下為童,后落髮出家,於毗陵(今江蘇常州)壇受具足戒。文偃禪師生來機敏聰穎,慧辯天縱,在侍奉志澄律師數年期間,專攻《四分律》,並學習大小乘經論。后因深感出家多年而已事未明,遂辭志澄律師,外出遊方參學。
  時,睦州(今浙江建德)陳尊宿住龍興寺。陳尊宿,諱道明,一作道縱,黃檗希運禪師之法嗣,原住洪州高安米山寺,后因老母待養,遂回睦州。陳尊宿每日以編織草鞋為生,故叢林皆稱之為「陳蒲鞋」,或者直接稱為「睦州」。陳尊宿接人一向以機鋒險峻著稱。平時經常閉門不出,不輕易接引來參者。文偃禪師非常仰慕陳尊宿之名,於是便前往參禮。
  一日,文偃禪師來到睦州,可是睦州和尚一見他,故意裝作沒有看見,便馬上關上門。
  文偃禪師於是上前敲門。
  睦州和尚問:「誰?」
  文偃禪師道:「某甲。」
  睦州和尚又問:「作甚麼?」
  文偃禪師道:「已事未明,乞師指示。」
  睦州和尚便開門,看了文偃禪師一眼,一句話也不說,又重新關上門。
  第二天,文偃禪師又前往扣門造訪,睦州和尚仍然閉門不出。
  到了第三天,睦州和尚才開門。睦州和尚剛將門打開一線,文偃禪師便使頸地往裡面擠。睦州和尚於是便一把擒住他說:「道!道!」
  文偃禪師正要開口答話,睦州和尚便一把將他推出門外,說道:「秦時(車度)轢(duo lu)鑽(一種用車拉著轉、使之鑽物的大錐,一般用后便棄之不顧。後用它來比喻無用之物或無用之人)。」說完便猛地關上門,將文偃禪師的一隻腳給擠傷了。
  文偃禪師豁然有省。
  文偃禪師悟道后,繼續留在睦州和尚身邊請益。數年後,睦州和尚便指點他前往福州,參禮雪峰義存禪師。雪峰禪師是青原系德山宣鑒禪師的弟子,當時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庄廣福院傳法,座下徒眾有千餘人。
  一日,文偃禪師來到雪峰莊上,尚未上山禮拜雪峰禪師。這時,文偃禪師看見有一位僧人從身邊經過,便問:「上座今日上山去那(耶)?」
  那僧道:「是。」
  文偃禪師道:「寄一則因緣,問堂頭和尚(即方丈和尚),只是不得道是別人語。」
  那僧道:「得(可以)。」
  文偃禪師道:「上座到山中見和尚上堂,眾才集便出,握腕立地曰:『這老漢項上鐵枷,何不脫卻?』」
  那僧上山後,便依教奉行。
  雪峰禪師見那僧這樣說話,迥異平日,心生詫異,便下座,攔胸揪住那僧,說道:「速道!速道!」
  那僧被問得無言以對。
  雪峰禪師於是將那僧推開,說道:「不是汝語。」
  那僧還狡辯道:「是某甲語。」
  雪峰禪師道:「侍者將繩棒來。」
  那僧一見要受罰,只好承認道:「不是某語,是莊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來道。」
  雪峰禪師一聽,非常高興,便向大眾道:「大眾去莊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識來!」
  第二天,文偃禪師上山禮拜雪峰和尚。
  雪峰和尚一見,便道:「因甚麼得到與么地!」
  文偃禪師一聽,便低頭。
  從此以後,雪峰與文偃禪師,師資道合。經過幾年的磨練,雪峰禪師終於將宗門密印傳授給文偃禪師。
  文偃禪師受法后,不久即離開雪峰,四方參禮。其鋒辯險絕,一時叢林盡聞。后抵韶州曲江靈樹。在此之前,知聖(如敏)禪師住靈樹二十年,沒有請立首座和尚,大眾都很奇怪,經常勸他迎立首座和尚。知聖禪師道:「我首座生也」。過了幾年,知聖禪師道:「我首座牧牛也」。又過了幾年,知聖禪師道:「我首座行腳也」。又過了幾年,忽一日,知聖禪師令鳴鐘集眾,到三門外迎接首座和尚。大眾剛一出山門,文偃禪師正好來到。於是,文偃禪師便住靈樹,充當首座和尚。一時大眾無不驚服。
  南漢高祖乾亨元年(917),知聖禪師示寂。韶州刺史何希范奉高祖之命,請文偃禪師繼任靈樹之法席。後文偃禪師又於乳源雲門山別創新寺,盛傳雪峰宗旨。世稱雲門宗。
  文偃禪師示寂於乾和七年(949),春秋八十六歲。謚大慈雲匡真弘明禪師。有《雲門匡真禪師廣錄》行世。其開示語錄對後世禪宗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現舉文偃禪師接眾語錄數則如次,供讀者品嘗--
  問:「生死到來,如何排遣?」師(文偃禪師)展手曰:「還我生死來。」
  問:「如何是佛?」師曰:「乾屎橛。」
  問:「如何是諸佛出身處?」師曰:「東山水上行。」
  問:「不起一念,還有過也無?」師曰:「須彌山。」
  舉: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師曰:「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卻,貴圖天下太平。」
  僧問:「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師曰:「餬餅。」曰:「這裡有甚麼交涉?」師曰:「灼然!有甚麼交涉。」乃曰:「汝等諸人沒可作了,見人道著祖意,便問超佛越祖之談。汝且喚甚麼作佛,喚甚麼作祖?且說超佛越祖底道理看。問個出三界,汝把將三界來,看有甚麼見聞覺知隔礙著汝?有甚麼聲塵色法與汝可了,了個甚麼椀?以那個為差殊之見?他古聖不奈何,橫身為物,道個舉體全真、物物覿體不可得。我向汝道,直下有甚麼事,早是相埋沒了也。汝若實未有人頭處,且獨自參詳,除卻著衣吃飯,屙屎送尿,更有甚麼事?無端起得如許多般妄想,作甚麼?更有一般底如等閑相似,聚頭學得個古人話路,識性記持,妄想卜度,道我會佛法了也。只管說葛藤,取性(隨便、任意)過時。更嫌不稱意,千鄉萬里,拋卻父母師長,作這去就。這般打野漢,有甚麼死急!行腳去!」以拄杖趁下。
  上面所引最後一則接眾語錄,就是有名的「雲門餅」之公案的來歷。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95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26 | 只看該作者
95.玄沙師備禪師悟道因緣

  福州玄沙師備宗一禪師,雪峰義存禪師之法嗣,俗姓謝,福建人。少年時,喜好釣魚,每天泛一小舟於南台江上,跟江上的漁者相遊戲。唐咸通初年(860),師備剛好三十歲。回想起這以前的一段生活,他忽然生起強烈的出家願望,於是棄舟投芙蓉靈訓禪師座下落髮,旋即又前往豫章開元寺受戒。此後,他便寡言少語,一心精進修行,布衲芒屨,終日宴坐。眾人都為他的巨大變化感到驚異。
  師備禪師本與雪峰義存禪師是同門師兄弟,都曾經親近過芙蓉靈訓禪師。但是,從悟道因緣上看,雪峰禪師卻是他的得法老師。因為師備禪師以苦行著稱,故雪峰禪師常常稱他為備頭陀。
  一天,雪峰禪師問師備禪師:「阿那個是備頭陀?」
  師備禪師道:「終不敢誑於人。」
  第二天,雪峰禪師又召師備禪師前來,試探他說:「備頭陀何不遍參去!」
  師備禪師道:「達磨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
  雪峰禪師一聽,便點稱是。
  后雪峰禪師住山開法,師備禪師隨而從之。他一邊兢兢業業地幫助雪峰禪師建立道場,一邊隨眾入室請益,不分昏曉。后因閱讀《楞嚴經》,突然發明心地。從此以後,師備禪師機鋒敏捷,往來酬答,無不與契經相應。諸方學人,凡有未決,必前來從他請益。甚至與雪峰禪師對機,亦當仁不讓。雪峰禪師曾讚歎道:「備頭陀再來人也。」
  一日,雪峰禪師上堂云:「要會此事,猶如古鏡當台,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話音剛落,師備禪師便出眾問道:「忽遇明鏡來時如何?」
  雪峰禪師道:「胡漢俱隱。」
  師備禪師道:「老和尚腳跟猶未點地在。」
  師備禪師出世后,初住普應院,后止玄沙,開法接眾,殷勤不倦,天下叢林,皆望風而禮。閩帥王公審知,亦待以師禮,並奏賜紫衣,號宗一大師。師備禪師示寂於後梁開平戊辰(公元908年),春秋七十四歲。師備禪師法化於閩,前後三十餘年,禪侶七百許人,其得法者首推羅漢桂琛。
  師備禪師不僅宗門透脫,而且對教下經論亦頗精通。故他住山以後,在接眾方面,除了直指之外,還經常不辭口舌,委曲指點。他的不少開示法語,對初學者而言,顯得很平易近人,不失為參禪學道者的入門指南。現摘取一則法語,如次:
  「佛道閑曠,無有程途。無門,解脫之門;地意,道人之意。不在三際,故不可升沉。建立乖真,非屬造化。動則起生死之本,靜則昏沉之鄉。動靜雙泯,即落空亡。動靜雙收。瞞頇佛性。必須對塵對境,如枯木寒灰,臨時應用,不失其宜。鏡照諸像,不亂光輝。鳥飛空中,不雜空色。所以十方無影像,三界絕行蹤。不墮往來機,不住中間意。鍾中無鼓響,鼓中無鐘聲。鐘鼓不相交,句句無前後。如壯士展臂,不藉他力。師子遊行,豈求伴侶?九霄絕翳,何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若到這裡,體寂寂,常的的,日赫焰,無邊表。圓覺空中不動搖,吞爍乾坤迥然照。
  「夫佛出世者,元(原)無出入,名相無體,道本如如。法爾天真,不同修正。只要虛閑,不昧作用,不涉塵泥。個中纖毫道不盡,即為魔王眷屬。句前句后,是學人難處。所以一句當天,八萬門永絕生死,直饒得似秋潭月影,靜夜鐘聲,隨扣擊以無虧,觸波瀾而不散,猶是生死岸頭事。道人行處,如火銷冰,終不卻成冰。箭既離弦,無返回勢。所以牢籠不肯住,呼喚不回頭。古聖不安排,至今無處所。若到這裡,步步登玄,不屬邪正,識不能識,智不能知。動便失宗,覺即迷旨。二乘膽顫,十地魂驚。語路處絕,心行處滅。直得釋迦掩室於摩謁,凈名杜口於毗耶。須菩提唱無說而顯道,釋梵絕聽而雨花。若與么見(現)前,更疑何事沒棲泊處?離去來今,限約不得,心思路絕,不因莊嚴,本來真凈。動用語笑,隨處明了,更無欠少。
  「今時人不悟個中道理,妄自涉事涉塵,處處染著,頭頭系絆。縱悟,則塵境紛紜,名相不實,便擬凝心斂念,攝事歸空,閉目藏睛,終有念起。旋旋破除,細想才生,即便遏挎。如此見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人。冥冥漠漠,無覺無知,塞耳偷鈴,徒自欺誑。這裡分別則不然,也不是隈門傍戶,句句現前,不得商量,不涉文墨,本絕塵境,本無位次,權名個出家兒,畢竟無蹤跡。真如凡聖,地獄人天,只是療狂子之方。虛空尚無改變,大道豈有升沈?悟則縱橫不離本際,若到這裡,凡聖也無立處。若向句中作意,則沒溺殺人。若向外馳求,又落魔界。如如向上,沒可安排,恰似焰爐不藏蚊蚋。此理本來平坦,何用剷除?動靜揚眉,是真解脫道。不強為意度,建立乖真。若到這裡,纖毫不受,指意則差。便是千聖出頭來,也安一字不得。久立,珍重!」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96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26 | 只看該作者
96.玄沙門下僧參雲門悟道因緣

  玄沙師備禪師曾對眾垂語道:「諸方老宿盡道接物利生,只如三種病人,汝作么生接?患盲者,拈槌豎拂,他又不見;患聾者,語言三昧,他又不聞;患啞者,教伊說,又說不得。若接不得,佛法無靈驗。」當時,羅漢桂琛禪師問道:「桂琛現有眼耳口,和尚作么生接?」玄沙禪師道:「慚愧!」說完便歸方丈。此「三種病人」之公案即在禪林中流傳開來,不少禪德都為此公案下過轉語。
  時玄沙座下有一僧,久參不契,遂往雲門文偃禪師座下請益。
  雲門禪師一見那僧,便道:「汝禮拜著。」
  那僧禮拜畢,雲門禪師即舉拄杖打他。那僧連連退後。
  雲門禪師道:「汝不是患盲么?」
  說完,雲門禪師又喚那僧:「近前來。」
  那僧於是走上前,雲門禪師道:「汝不是患聾么?」
  雲門禪師又問:「會么?」
  那僧道:「不會。」
  雲門禪師道:「汝不是患啞么?」
  那僧於是言下有省。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97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26 | 只看該作者
97.長慶慧稜禪師悟道因緣


  福州長慶慧稜禪師,雪峰義存禪師之法嗣,俗姓孫,杭州鹽官人。師稟性淳澹,十三歲於蘇州通玄寺出家受戒。隨後遊歷諸方,遍參禪苑。
  慧稜禪師曾經參禮過福州靈雲志勤禪師,問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靈雲禪師道:「驢事未去,馬事到來。」
  慧稜禪師一聽,莫測其旨。於是便前往雪義存禪師座下請益。
  一日,慧稜禪師告訴雪峰禪師:「坐破七個蒲團,不明此事。一日捲簾,忽然大悟。乃有頌曰:
     『也大差,也大差,捲起簾來見天下。
      有人問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口打』」。
  雪峰禪師一聽,知道他已徹,便將此事告訴了玄沙師備禪師,並說道:「此子徹去也!」
  玄沙禪師道:「未可,此是意識著述,更須勘過始得。」
  於是,到了晚上,眾僧上來問訊,雪峰禪師便謂慧稜禪師道:「備頭陀未肯汝在,汝實有正悟(真正的發明開悟),對眾舉來。」
  慧稜禪師於是當眾作頌曰:
       「萬象之中獨露身,唯人自肯乃方親。
        昔時謬向途中覓,今日看來火里冰。」
  雪峰禪師於是回頭看著玄沙備禪師,說道:「不可更是意識著述。」
  慧稜禪師悟道后,繼續留在雪峰禪師身邊請益。
  慧稜禪現曾問雪峰禪師:「從上諸聖傳受一路,請師垂示。」
  雪峰禪師默然良久。慧稜禪師便禮拜而退。雪峰禪師於是莞爾一笑。
  第二天,雪峰禪師謂慧稜禪師道:「我尋常向師僧道,南山有一條鱉鼻蛇,汝諸人好看取。」
  慧稜禪師應道:「今日堂中大有人喪身失命」。
  雪峰禪師一聽,便點頭稱是。從此以後,雪峰禪師凡有酬問,慧稜禪師皆應對自如,無不契旨。
  一日,慧稜禪師又入方丈參雪峰禪師。
  雪峰禪師問:「是甚麼?」
  慧稜禪師道:「今日天晴好普請。」
  [寺院僧眾統一參加勞動,稱之為普請。]
  慧稜禪師出世住山之前,一直呆在雪峰禪師身邊,足不出山,將近三十年。天祐三年(906),慧稜禪師應泉州刺史王廷彬之邀請,住招慶寺接眾。后又應閩帥之請,住長樂府之西院長慶寺,賜號超覺大師。慧稜禪師入寂之前,一直在閩粵兩地,往來傳法二十七載,常隨徒眾有一千五百多人。慧稜禪師於後唐長興三年(932)五月歸寂,世壽七十九。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98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27 | 只看該作者
98.鼓山神晏國師悟道因緣

  福州鼓山神晏興聖國師,雪峰義存禪師之法嗣,俗姓李,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幼時即厭葷腥,樂聞鍾梵,性情淡泊,多遇神異。十二歲時的某一天,忽有白氣數道,騰於所居牆壁,神晏禪師遂於壁上題詩云:「白道從茲速改張,休來顯現作妖祥。定袪邪行歸真見,必得超凡人聖鄉。」題罷,白氣隨即消失。少年時,神晏禪師還得過一場大病,夢見神人給他葯吃,醒來之後馬上就好了。病癒后的第二年,神晏禪師又夢見一位梵僧告訴他說:「出家時至矣。」於是便前往衛州(今河南淇縣)白鹿山依規禪師落髮,后又赴嵩岳受具足戒。
  神晏禪師對一些人修行不從心地入手,只知道機械地持戒,很不以為然。他曾經對同學講:「古德雲,白四羯磨后,全體戒定慧,豈準繩而可拘也!」於是,便杖錫雲遊,遍扣禪關。開始的時候,他只是強記一些大德的語言開示,沉溺於文字知解之中,而於自己的心地並未發明。后因參禮雪峰義存禪師,始契心印。
  一天,神晏禪師入室參雪峰,雪峰禪師知其緣熟,突然站起身來,一把揪住他,大聲喝問:「是甚麼!」
  神晏禪師當即釋然了悟,並忘其了心,唯舉手搖曳而已。
  雪峰禪師緊接著又追問道:「子作道理邪(耶)?」
  神晏禪師道:「何道理之有!」
  雪峰禪師知其已徹,遂予印可。
  雪峰禪師圓寂后,神晏禪師應閩帥王審知之邀請,創鼓山禪苑,開法接眾。曾有示眾偈云:
        「直下猶難會,尋言轉更賒。
         若論佛與祖,特地隔天涯。」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99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28 | 只看該作者
99.鏡清道怤禪師悟道因緣

  越州鏡清寺道怤(fu)順德禪師,雪峰義存禪師之法嗣,俗姓陳,永嘉人。道怤禪師幼時即厭葷腥,村裡的人曾強迫把枯魚塞進他嘴裡,他當隨便哇哇嘔吐不休。后求出家,並於本州開元寺受具足戒。旋即遊方參學,不久來到福建,禮謁雪峰義存禪師,發明心地。
  初禮雪峰,雪峰禪師便問道怤禪師:「甚處人?」
  道怤禪師道:「溫州人。」
  雪峰禪師道:「恁么則與一宿覺是鄉人也。」
  道怤禪師反問道:「只如一宿覺是甚麼處人?」
  雪峰禪師道:「好吃一頓棒,且放過。」
  道怤禪師一聽,便禮拜而退。
  後來,道怤禪師又問雪峰:「只如古德,豈不是以心傳心?」
  雪峰禪師道:「兼不立文字語句。」
  道怤禪師又問:「只如不立文字語句,師如何傳?」
  雪峰禪師默然良久,於是道怤禪師便起身禮謝。
  雪峰禪師道:「更問我一轉豈不好?」
  道怤禪師道:「就和尚請一轉問頭。」
  雪峰禪師道:「只恁么,為別有商量?」
  道怤禪師道:「和尚恁么即得。」
  雪峰禪師道:「於汝作么生?」
  道怤禪師道:「孤負(辜負)殺人!」
  一日,雪峰禪師謂眾曰:「堂堂密密地。」
  [「堂堂密密」一語,禪林中多用它來表示,真如實相或自性,朗然呈現於一切處,一切無不是它的現行。類似的說法還有「遍界不曾藏」。]
  道怤禪師遂走出大眾,問道:「是甚麼堂堂密密?」
  雪峰禪師便站起來立來,喝道:「道甚麼!」
  道怤禪師於是退步而立。
  雪峰禪師遂垂語道:「此事得恁么尊貴,得恁么綿密。」
  道怤禪師道:「道怤自到來數年,不聞和尚恁么示誨。」
  雪峰禪師道:「我向前雖無,如今已有,莫有所妨么?」
  道怤禪師道:「不敢!此是和尚不已而已。」
  雪峰禪師道:「致使我如此。」
  經過雪峰禪師多次點撥,道怤禪師由此信入,更無疑滯。后便留在雪峰禪師身邊,隨眾作務、請益。時人謂之小怤布衲。
  一日,普請次,雪峰禪師舉溈山語錄云:「溈山道,『見色便見心』。當道還有過也無?」
  道怤禪師道:「古人為甚麼事?」
  雪峰禪師道:「雖然如此,要共汝商量。」
  道怤禪師道:「恁么則不如道怤鋤地去。」
  後來,道怤禪師又入室再參雪峰,雪峰禪師問:「甚處來?」
  道怤禪師道:「嶺外來。」
  雪峰禪師頭號:「甚麼處逢見達磨?」
  道怤禪師反問道:「更在甚麼處(達磨現在什麼處)?」
  雪峰禪師道:「未信汝在。」
  道怤禪師道:「和尚莫恁么粘泥好!」
  經過這幾番勘驗,雪峰禪師知道怤禪師已徹,遂予印可。
  雪峰禪師圓寂后,道怤禪師曾一度遍歷諸方,飽參禪德。初住越州鏡清,唱雪峰之旨,學者奔湊。后又應錢王之命,居龍冊寺,後晉天福初年(942)示滅。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100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29 | 只看該作者
100.金輪可觀禪師悟道因緣

  南嶽金輪可觀禪師,雪峰義存禪師之法嗣,俗姓薛,福唐人。
  初參雪峰,雪峰禪師便道:「近前來!」
  可觀禪師於是近前作禮。雪峰禪師忽然踹他一腳。
  可觀禪師一下子言思路絕,豁然契悟。
  悟后,可觀禪師執侍雪峰禪師十二載,后遍參叢林,並住南嶽金輪接眾。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2: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