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chico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八九)中阿含雙品聖道經第三(第五后誦)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61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3-24 23: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3-24 23:33 編輯

回復 Dhammapala 56樓 的帖子

這裡沒說犯不犯戒問題。

從根本上說,持戒的關鍵是心地。殺人必然有殺念。止殺也要有止殺的心念。心念很重要。
不要跟我說,持戒同心念沒關係。同樣「在這種事上誤人誤己,一點好處也沒有「。

我又何曾說過,有了殺人的念頭,就犯戒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62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3-25 00:0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3-25 00:07 編輯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3-24 10:43
這不是我個人的見解,而是般若心經裡的白紙黑字。我批大乘和批基督教一樣,都是言必有據。


般若心經裡的白紙黑字不假,其中的意思還是仁兄自己的。

比如「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 這句話有如下解釋,仔細分析起來還會多: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可能有人這麼說)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我確實沒這麼說)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可能我是這麼暗示的)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可能有人偷了)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可能他對這錢做了什麼)

  我沒說她偷了「我的錢」。(可能他偷了別人的錢)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可能他偷了別的東西)

那個是作者本來的意思呢?
誰也不敢肯定自己理解的意思100% 是作者的原意。

佛經是翻譯過來的東西,能譯出作者的原意嗎? 也不一定。八九不離十,但8、9,並不是10。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63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3-25 06:21 | 只看該作者
chico 發表於 2011-3-25 00:04
般若心經裡的白紙黑字不假,其中的意思還是仁兄自己的。

比如「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 這句話有如下 ...

佛陀說有苦集滅道,而且說了四十多年,可這般若心經卻說無苦集滅道,我因此認定它在跟佛陀唱反調。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64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3-25 06:25 | 只看該作者
chico 發表於 2011-3-24 23:31
回復 Dhammapala 56樓 的帖子

這裡沒說犯不犯戒問題。

你沒說,可大乘經典卻說了。菩薩戒就主張起心動念就會犯戒,梵網菩薩戒甚至規定了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6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3-26 04:5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64樓 的帖子

大乘經典的戒是戒斷了見思惑的菩薩,不是戒凡夫的。大乘經典也不是給凡夫講的。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66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3-26 11:11 | 只看該作者
chico 發表於 2011-3-26 04:57
回復 Dhammapala 64樓 的帖子

大乘經典的戒是戒斷了見思惑的菩薩,不是戒凡夫的。大乘經典也不是給凡夫講的 ...

呵呵!不是吧?據我所知,漢地出家制度的三壇大戒,其中就包含了梵網經的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按你的邏輯,這些出家眾都是斷了見思惑的菩薩?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6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3-26 22:4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66樓 的帖子

他們是「大心凡夫」。我的理解,受戒和持戒是兩個問題。
不學小乘就學大乘無有是處。特別是現在,小乘的基礎沒有,儒釋道的基礎沒有;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作不到。上來就學大乘是消遣佛法。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68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3-27 08:2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1-3-27 08:26 編輯

他們發大心,其實卻是在消遣佛法,是這個意思嗎?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6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3-27 11:2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68樓 的帖子

有些像我這樣的,是屬於消遣佛法的那種人。

現在只好從頭開始,從「弟子規」 學如何做人,從」了凡四訓「 開始學如何認命和改命。看看阿含經典,了解佛門的第一步是如何走的。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70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3-27 18:41 | 只看該作者
你說四眾過,犯了菩薩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1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3-27 22:2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3-28 04:27 編輯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3-27 18:41
你說四眾過,犯了菩薩戒


我沒受戒,不存在犯戒的問題。
佛法有自己的體系, 和修證方法。要一步一步來,一步一步求證。說什麼都沒用,拿出實際功夫來。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斷了沒。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減少了沒有。這些才是關鍵。

讓我敬佩的是一位學人,他很快把逆境人、事的嗔恨放下了。身心輕鬆。這才是真功夫,真受用!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3: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