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li2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普粵之爭,官府失盡民心

[複製鏈接]

11

主題

338

帖子

8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2
61
回眸一笑 發表於 2010-8-8 01:00 | 只看該作者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當兩個說粵語的人交談時,他們大可以說粵語。可在一個有人聽不懂粵語的環境中,說粵語者 ...
佛也跳牆 發表於 2010-8-5 14:40



  我只能說你太敏感了,大多數廣東人說廣東話並不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家鄉人相見不自然就會說家鄉話, 只不過別人說四川話,雲南話你聽得懂所以感覺不大。而粵語對你來說是一種「鳥語」,所以你特別敏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2
匿名  發表於 2010-8-8 01:41
惡意炒作!

11

主題

338

帖子

8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2
63
回眸一笑 發表於 2010-8-8 02:23 | 只看該作者
不想另開帖討論, 就在這裡寫一些對樓主轉帖的感想:
第一, 文章點中我心底深處的一些地方
1.
一個學生說得好,對一些日常生活中用得比較小的漢字,她連怎樣用粵語讀出來都不會,造成廣東眾多家庭中的文化斷層。

這個在我開始看香港電視的時候就有體驗, 香港人說一句話裡邊經常帶著幾個英文。 比如「扳手」 他們會說, 「是把哪」(spanner)。 我們從小學開始學普通話, 不少字只會說普通話,不會粵語怎麼說。 我們大多數人雖然覺得這是文化交流出現的現象,不少時候也會有些唏噓。
2.
也可以保留並發展粵語,我們卻要學不想學的普語,並且要拋棄粵語。

   並不完全同意這句話。我身邊的人都沒有覺得我們不想學普通話。也沒有覺得人強迫我們拋棄粵語。 到國外幾年,通過網路電視收看廣東的電視台,發現大多數節目用的都是普通話,心裡非常失落。 並不知道這是因為政策問題還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估計都有。

第二, 文章中我不同意的地方
  1.
他們早就已經對自己的家鄉面目全非感到異常的不滿。 最明顯見到的是對這片南粵大地沒有半點感情的那些高官們,一次又一次地以改造之名行斂財之實,拆掉我們的文物和舊建築。

這個例子似乎是說, 中國其他地方沒有這樣的現象, 只有廣東有,明顯想挑起地方對立。
2.
記得十年前,一位北方大員來廣東上任,去看粵劇,居然問了一句:為什麼粵劇不用普通話唱?

記得? 哈哈,讓我想起了一個笑話, 還是有名有姓的。說得是國民黨時期的廣東某大員去大學巡視,學校組織了一個籃球表演賽。看完比賽后那大員說,學校經費不夠嗎,10個大學生爭一個球 有失體統,馬上給學校撥款,叫學校配備一人一個籃球。
就算有名有姓,而且是真的,焉能不說那只是一個笑話,一種幽默。 主要看的是政策,而不是一句話。
3.
如果Goerge W Bush和Tony Blair一起去看義大利歌劇。。。

國外「民選」官員說話過頭的有的是, 舉兩個世界級領導和一個莫須有的「大員」比, 同一個量級么?難道那話是毛,鄧,江,胡任一個說的?
4.
當粵語民眾處於一種被統治的處境下時,管治者應該以怎樣的方式

明顯,作者把現在的政權描述成入侵者。 (由此可知整篇文章的立足點)。
××××××××××××××××××××
總的來說,粵語在廣東來說是慢慢的式微了。這種現象是跟推廣普通話分不開的。但是推廣普通話的力度究竟是太大了還是這種改變是因為全國(世界的)流動性變成的,需要深入的討論。 我所在的縣城說的不是粵語,廣東純正粵語的地方大概就是「南番順」。因為縣城人口流動性大,我們小一輩不少詞在發音上跟上一輩已經是完全不同了,這個現象是在推廣普通話前發生的。
人都是念舊的,當一些東西在我們身邊改變心裡總有不適。有人的反應是激烈的,有人的反應沒有那麼激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4
匿名  發表於 2010-8-8 03:15
在感情上,這些廣東人把推廣普通話(即使方法不當)等同於殖民統治,文化滅絕讓一般中國人難以接受,在事實上,也無科學根據,中國全國各地都用普通話廣播這麼多年了,也沒看到那個地方的地方語言消失了,如果說個別用字用詞有些變化,小孩說的話有的大人(更不用說老人)聽不懂既不奇怪也很自然,,文化和語言本來就是不斷變化的,除非你把廣東變為與外隔絕的自然保護區。

我想再問樓主對一件事的看法:現在愛看京劇的年輕北京人不多,北京外地風味的餐館數不勝數,很多北京人和住在衚衕里老北京說話也不太一樣,樓主是否認為這是外地的「京官」們在試圖消滅北京文化?是在以身作則?還是兩者都不是?說句樓主大概不會承認的話,我覺樓主說的話藏獨疆獨民進黨們聽起來快(樂),中國人,包括廣東人(但不知道有多少),聽起來痛(心)。如果樓主把自己當中國人,說話前三思,別給人家使了,被人賣了還幫著數錢。
65
匿名  發表於 2010-8-8 05:09
回復 64# Guest from 24.8.53.x
Always amzaing to see so many suggestions of conspiracies... is it a sign of insecurity or lack of reason?
66
匿名  發表於 2010-8-8 05:15
粵語是嶺南文化的載體,而嶺南文化是漢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語(或稱普通話)作爲一國的共同語言,但同時應該尊重地方語言,在廣東,國粵並用,在福建,國閩並用,這很合理,就如在少數民族地區,漢語(國語、普通話)與當地少數民族語言並用一樣。
沒理由打壓方言,尤其是幾個重要的方言,例如粵語、閩南語之類。
67
匿名  發表於 2010-8-8 05:20
LZ was quoting an article, which contains criticisms of the heavy-handedness in promoting PTH. As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 itself as well as stated by LZ, no one is suggesting that the policy of promoting PTH as the national language be reversed. However, there should also be breathing room for local languages. Again as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 if both Cantonese and English could thrive in HK during British rule, why can't we duplicate that for PTH and Cantonese?
ps I would type in Chinese if the computer had the appropriate setting.
68
匿名  發表於 2010-8-8 20:32
挑動群眾斗群眾!

12

主題

226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69
 樓主| li28 發表於 2010-8-10 03:0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7# Guest from 24.149.255.x

請原諒我的英文水平,我並不很清楚你的全意,另外我不喜歡在一個中文網站內寫英文, 恕難回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主題

226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70
 樓主| li28 發表於 2010-8-10 03:37 | 只看該作者
「我想再問樓主對一件事的看法:現在愛看京劇的年輕北京人不多,北京外地風味的餐館數不勝數,很多北京人和住在衚衕里老北京說話也不太一樣,樓主是否認為這是外地的「京官」們在試圖消滅北京文化?是在以身作則?還是兩者都不是?」

你把京劇日漸式微和粵語被強迫遠離學校的事情混為一談,一者是社會自然發展,另一廂是行政安排。你有一點好像忘記了,普通話就是北京話。「京官」們敢說在他們試圖消滅北京文化嗎?

我記得我上課時,課文中老舍的文章中就要北京的方言。可我現在就很納悶:為什麼我的課本里從來就沒有粵語的方言呢?

「我覺樓主說的話藏獨疆獨民進黨們聽起來快(樂),中國人,包括廣東人(但不知道有多少),聽起來痛(心)。如果樓主把自己當中國人,說話前三思,別給人家使了,被人賣了還幫著數錢。」

社會的進步就是在於能百家爭鳴,和而不同。為什麼,我一討論與政府不一樣的意見,你就如此歸類呢?非友即敵,非黑即白?
本文由秦皇主世撰寫,本人樂見君子文筆論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主題

226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71
 樓主| li28 發表於 2010-8-10 03:57 | 只看該作者
"首先,我想請摟主定義什麼是「京官」?是不是出生地不是廣東的官便是「京官」?那麼廣東人在北京做官算什麼「官」?"   

    廣東人地處邊陲,所以一直把來自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員稱作「京官」,既無貶義,也無褒義。廣東人在北京做官,當然是「京官」,是大官!

「第二,摟主推薦的文章把非祖祖輩輩生活在廣東的人看成是一種對廣東文化的威脅,如果將來中國取消戶口,人口可以自由流動,不知摟主是否將支持限制北佬「移民」廣東?」

       你把文章的內容理解錯了,我們「保衛粵語」運動是反對的是家長式的教育體制:在教育大綱內,應於白話文的學習空間,不能只顧現代漢語。粵語的白話文還保留了相當多的古漢語辭彙,學習白話文有利於對古漢語文化的承繼;我們反對的是家長式的教育方式:不能為了追求學分評比或政治成績,在課外強制小朋友講普通話,從而拋棄母語;以及,我們反對的是家長式管制手法;電台、電視台應根據市場受眾的需要,按比例安排節目,而不是由政府劫亞運之機強制壓縮粵語的綜合節目,從而達到增加普通話節目的目的。
本文由秦皇主世撰寫,本人樂見君子文筆論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主題

226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72
 樓主| li28 發表於 2010-8-10 06:14 | 只看該作者
各地保護方言事件的文章匯總

秦皇主世一事一議:

    近日廣州出現群情洶湧的「保衛粵語」運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為一個地方,能大膽地站出來要求保衛本土文化,在我印象中,廣州人是在中共建國以來第一批。近年以來,國內的群體運動多以維權,維護土地,反貪反黑為主,大家當然不難理解,自當然地站在群眾的一邊。但問題是:今次廣州的群體運動是以人們貼身利益無大妨的本土文化為主調,大家長期以集體主義為榮的思想下,反而不太理解他們的訴求。不過,廣東今次保衛粵語的運動,和其他省份的群體運動相比,規模少得多,人數少得多,但影響卻連《人民日報》也要參與其中,省長的回應也相當正面。故我特轉發一貼「普粵之爭,官府失盡民心」,欲與各位探討。

    孰料,各位似乎不明白推廣普通話,和學校範圍內強制使用普通話的區別。在我發第二貼「廣州一小學禁止學生講粵語 致祖孫言語不通」以圖用事實說話時,卻被不少網友說成是編新聞。在下只好閉關幾天,搜集一下各地的資料,再次證明學校範圍內強制使用普通話的後果。

    不過,在搜集資料時,卻發現各地提出要保護方言的人皆自政協委員,唯有廣東,是政協委員提出用普通話節目取代粵語的綜合節目,以增強宣傳效果。怪不得,我們的廣州人要上街「保衛粵語」。

     這是我們今次「保衛粵語」運動不反對普通話教學,我們反對的是家長式的教育體制:在教育大綱內,應於白話文的學習空間,不能只顧現代漢語。粵語的白話文還保留了相當多的古漢語辭彙,學習白話文有利於對古漢語文化的承繼;我們反對的是家長式的教育方式:不能為了追求學分評比或政治成績,在課外強制小朋友講普通話,從而拋棄母語;以及,我們反對的是家長式管制手法;電台、電視台應根據市場受眾的需要,按比例安排節目,而不是根據政府的意志強制壓縮粵語的綜合節目,從而達到增加普通話節目的目的。
本文由秦皇主世撰寫,本人樂見君子文筆論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主題

226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73
 樓主| li28 發表於 2010-8-10 06:14 | 只看該作者
《政協委員:保護杭州話及文化》 --- 2004.02.22/記者顧怡魏奮

     都市快報訊「當你來到四川茶樓里,發現擺龍門陣的人操的不是四川話;當你在對外電視節目上,再也聽不到閩南話;當你來到了非洲的某個部落,發現土著人全說一口流利的English(英語),你會不會覺得很失望?當所有的城市都說同一種語言時,那麼每個城市獨有的吸引力就減弱了。所以,我呼籲要保護杭州方言。」在杭州市政協八屆三次會議上,毛海濤委員遞交了《關於保護杭州方言,防止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缺失》的提案。

    會說杭州話、喜歡吃「門板飯」,曾在中國一呆就是50年的美國人司徒雷登,非常推崇杭州話,認為杭州話具有「其他方言所沒有的輕快悅耳的音韻和豐富的表現力」。

    毛海濤委員說,杭州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前人留下了許多珍貴遺存,包括物質遺存和精神遺存。但人們往往對西湖、六和塔這樣的物質遺存很愛護,而對屬於精神遺存的杭州話則一點都不重視。

    對保護杭州方言毛海濤提出了四點建議:一、儘快制定相關政策。要求中小學生在家裡與父母溝通、在校外和同學交往時,用杭州話交流。長此以往,不論杭州人的後代,還是外地來杭工作者的後代,都會傳承杭州方言。

    二、利用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在平面新聞媒體開闢每周一次的「杭州話」欄目,在聲像媒體開闢杭州話頻道,以營造講杭州方言的氛圍。

    三、切實挽救杭州的劇種。對杭劇、杭州大書、小熱昏等大力加以保護、挽救。

    四、非正規場合提倡用方言交流。杭州的機關、社團、社區、企事業單位在非工作場合、非會議場合,提倡用杭州方言交流。

    美國一位語言學家曾說過:「一種語言從地球上消失,就等於失去一座盧浮宮。」可見,方言對一個城市的文化有多大的意義。越是個性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毛海濤說,他已委託了全國政協代表把「保護地方方言」的建議帶去全國政協會議。建議對全國99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及所有的省會城市的方言都進行保護,不要讓有地域特徵的非物質性歷史文化缺失掉。
本文由秦皇主世撰寫,本人樂見君子文筆論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主題

226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74
 樓主| li28 發表於 2010-8-10 06:15 | 只看該作者
《上海市政協委員:為保護方言 用上海話播新聞》 ---- 2008.01.28 / 青年報

    「現在很多上海小囡已經不會講、講不好上海話了,這讓我非常擔憂。」日前,在市政協召開的專題會議上,市政協委員、上海滬劇院演員馬莉莉將這個話題一拋出,就引起了與會者的廣泛關注,不少委員認為,「規範和保護上海話已經被提上日程,而最重要的,是弘揚上海城市文化,留住城市之魂。」

    馬莉莉委員告訴記者,早在市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她就提交過保護上海方言文化的提案。「雖然現在學校里沒有硬性規定,不許學生在學校里講上海話,但是目前學校主推的還是普通話。」馬委員告訴記者,這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很多上海小囡已經不能夠全部用上海話和別人溝通了,而她們滬劇團——一個完全靠滬語表演的藝術團隊,現在已經很難招聘到發音合格的年輕滬劇演員。「所以說,現在上海話的問題不僅僅是要保護,還面臨規範的問題。」她認為,由於受到了普通話、外語、周邊地區方言的影響,現在很多年輕人已經不能講原汁原味的上海話了。


    「保護方言,其實就是保護上海城市文化,因為方言就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我很難想像,一個不會講上海話的人,他如何去唱、去聽滬劇,而如果失去演員和聽眾,這門藝術又如何才能傳承下去?」馬委員認為,滬劇、上海滑稽戲等上海特有的地方文化與方言的關聯度非常大。

    在聽聞本報曾經報道過專家已經編纂了「上海話大詞典」,並推出上海話輸入法,以推行、保護上海話后,馬委員認為,「這還不夠。我建議,能否在電視台和電台方面,每天花半個小時用本地語言播報新聞,以規範、傳播上海話?」馬委員認為,不少外地來滬工作的人員也有學習上海話的需求,但是苦於沒有好的教材。如通過播報新聞,「比如新聞坊,它的背景就是石庫門,很有上海味道,說的也是上海新聞,如果再配上原汁原味的上海話播讀,肯定會大大利於標準上海話的推行和保護。」

    馬委員稱,她目前正在考慮,聯絡其他委員,再次提出規範和保護上海方言文化的提案,因為「作為一種城市文化,上海話不應就此湮沒、變形。」

    「上海話的產生和發展乃至消逝都與這個城市的發展有關,應該順其自然。」市政協委員、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熊月之認為,隨著上海的發展,還會產生新的上海話。比保護上海話更重要的,是保護上海城市文化中的一些優秀元素。將這些元素保護、傳承下去,培育與深化上海獨特的城市文化特色,這才是上海文化的靈魂和動力。
本文由秦皇主世撰寫,本人樂見君子文筆論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主題

226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75
 樓主| li28 發表於 2010-8-10 06:16 | 只看該作者
《海南年輕人不會講海南話? 方言保護將有<辦法>》  --- 2010.08.02 / 中新海南網 見習記者 唐詩

  《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關於本民族語言的使用和發展的相關規定,將有利於把海南方言和民族語言文化傳承與推廣普通話和規範漢字有機結合,同時也意味著海南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保護和繼承有了相關法律依據。

  家住三亞的陳小姐今年23歲,她和弟弟都不會說海南話,最多只能說一些簡單的辭彙,如吃飯、洗澡等,但連成句子就很困難。海口的林小姐對此也深有感觸,今年22歲的她苦於無法跟老一輩的人交談,就是因為自己不會說海南話。

  在記者隨機抽查中,許多年輕人認為說海南話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普通話是社會正常交往需要,所以許多家長從小教孩子學普通話、學英語,卻忽視了本土方言。有些市民認為,海南話不用刻意去教,到了學校孩子自然就會了。但現實是,不會說海南話的孩子越來越多,導致更多的孩子不會說海南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不少老一代海南人已經開始擔憂,數十年以後,海南還有多少人會說海南話?

  丟下了海南方言,海南文化無法完整地傳承

  從事媒體工作的林小姐不僅通過了國家普通話水平一級乙等的測試,還會說流利的海口方言和萬寧方言。她說,海南人的海南話面臨著被遺忘的窘境。作為海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海南人民心中的獨特情感,有意識地保護和繼承海南方言,是很有必要的。許多海南人有時不認得海南方言字,這對瓊劇編劇或海南鄉土文學創作者是一種致命的文化硬傷。其次,海南有許多獨特的食品、物品的海南話名稱都十分傳神到位,翻譯成普通話,始終少了一種親切感。

  海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的劉劍三教授認為,海南話是傳播海南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海南的文化特色也主要承載在海南方言中,保護海南方言是保護海南本土文化的延續,也是保護文化多樣性的一項重要內容。丟下了海南方言,海南文化也無法完整地保留和傳承。

  三種原因

  導致海南方言保護困難

  劉劍三認為,海南方言的保護之所以困難,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海南越來越缺少海南方言的語言環境。就拿臨高來說,去過臨高縣城的外地人會發現,在那裡所有人交流都用臨高話,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如果你堅持講普通話,只有寸步難行,這種情況在瓊海、萬寧等地也表現得明顯,所以這些地方的海南方言保護做得比海口好。

  其次,海南人現在缺乏保護自己語言文化的意識。許多海南本地人對教育下一代說海南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客家人有句名言「寧賣祖宗田,勿忘祖宗言」,家家戶戶都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下一代說客家話,所以很多在外的客家人,雖然身在他鄉多年,但仍然講得一口正宗的客家話。但這種強烈的保護方言的意識,一時半會難以建立。

  第三,許多海南年輕人的觀念沒有轉變。孩子們在學校都用普通話交流,許多孩子本身抗拒學習海南話,認為海南話會影響普通話發音,其實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海南方言還缺少文字支持,很難開展雙語教學,並且海南方言種類繁多,不僅僅是海南話,所以保護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劉劍三認為,要留住海南方言,就要利用和創造海南方言的語言大環境,建立和提高海南人保護海南文化的意識。

  規定

  可用方言少數民族語言

  播音主持採訪

  《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拓寬了新聞報道中語言種類的使用範圍。之前,海南曾規定電台、電視台的播音經主管部門批准可使用方言,該《辦法》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少數民族語言和外國語言。《辦法》規定,電台、電視台如需要可使用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外國語言進行播音、主持、採訪。

  《辦法》首次將普通話作為幼兒園教育教學和集體活動的用語,將推廣普通話、推行規範漢字列入幼兒園的教學基本內容,規定幼兒園教師的普通話應達到二級以上水平。
本文由秦皇主世撰寫,本人樂見君子文筆論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主題

226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76
 樓主| li28 發表於 2010-8-10 06:16 | 只看該作者
《保護和發展「正在消失的長沙話」及其方言文化》  --- 2010.08.07 / 紅網 彭澤潤(作者為民進湖南省委委員,湖南省政協委員,湖南師範大學教授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主辦的「第11屆國際母語日活動」,6月1日至18日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開展。我們應該越來越重視母語,包括方言形式的母語。可是隨著普通話的普及,長沙方言跟其他漢語方言一樣,已經逐漸遠離我們,使我們失去了母語的家園,《長沙晚報》8月5日文章《正在消失的長沙話》很值得我們思考,我們應該採取措施挽救長沙話及其方言文化。

  7月25日廣州發生「保衛粵語」的遊行,這在中國語言生活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案例。我馬上聯想到《晨報周刊》記者周晟7月18日打電話給我要就方言問題採訪我。當時也巧合,我帶學生在湖南江永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只好通過電子郵件接受書面採訪。我個人利用去江永的機會,除了調查漢語罕見的方言文字——女書,還對複雜的江永漢語方言做了聲調調查。調查了31個點,發現整個湖南的4套(4個,5個,6個,7個)聲調在這個縣濃縮分佈著。因此,保持語言共同化和語言多樣性的生態平衡這裡典型地表現出來了。

  方言和普通話都是交流工具。如果不嚴格區分語言和方言的地位,我認為普通話和漢語其他方言都是方言,地位平等,都是我們的母語或者第一語言。只要不是從小說北京話的,那麼普通話可以說不是母語。但是,普通話是我們跨越方言界限的代表方言,往往是第二語言。如果說第一語言是主要的思維工具,那麼第二語言可是說是主要的交際工具。在國外讀中學的我的女兒覺得這樣說不完善,還在郵件中補充說:「第一語言不只是思維工具,還是傳遞情感的工具,因為第一語言就是母語,是從小接觸到的,像媽媽一樣親切,彼此用相同的第一語言交流的人往往更有自信,關係也更親密了。」

  推廣普通話是社會現代化的需要,必然衝擊方言。在公共場合一定程度地強制推廣普通話也是必要的,但是要循序漸進,適應語言生態平衡的發展狀態。

  語言權利跟任何權利一樣是相對的。憲法規定「各民族有使用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同時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學校肯定是普通話場合。因此,高考用文言文,不用普通話寫作文是違背憲法和《中國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

  從幼兒園開始,不少中國的老師就要求幼兒放棄母語使用普通話,還要求孩子「即使在家裡也要說普通話」,而老師往往是孩童最敬佩的人,這樣會在兒童幼小的心靈種下鄙視自己母語的種子。在這種情況下,長沙方言在未來有沒有消亡的可能?

  有的家長都不讓方言環境的孩子學方言。這是矯枉過正。只要有方言環境,我們應該在學習普通話的同時鼓勵孩子先掌握方言。這樣會給孩子多一條思維的道路,有利於智力開發。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一章第二條第二項規定,第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就是「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長沙方言和全國所有方言一樣,應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範圍。

  保護長沙方言就是保護一種思維方式,一種文化符號。長沙方言有湖湘文化的結晶,例如「霸蠻」體現吃苦耐勞的堅毅性格素質。方言體現了歷史上不同民族或者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域的人的遷移和交往的歷史。每個詞都濃縮著這個群體的智慧和情感。

  為了紀念200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實施10周年,促進普通話和長沙話和諧相處,我建議長沙市政府召開語言工作會議,紀念和落實國家語言法律,採取具體措施:

  (1)落實語言法律細則。制定法律實施細則,宣傳正確的語言生活態度,明確場合分別要求或者鼓勵使用普通話和長沙方言。一方面繼續推廣公共場合的普通話,例如,從7月4日開始,長沙市公用局客管處要求長沙34家公共客運企業服務熱線的禮貌用語全面統一,讓以往可能在電話中使用的長沙方言完全在這些服務熱線中消失。一方面鼓勵其他可能的場合說長沙話。

  (2)開展方言知識教學。在基礎教育中適當增加方言這樣的鄉土教材,開展方言和普通話及其文藝作品的對比學習和領悟。

  (3)加強長沙方言的科普和研究。一方面長沙人向普通話逐步靠近,另一方面一些外地在長沙工作的人自學長沙話,又說得很不地道。這樣的塑料長沙話在高等學校、機關等社群中互相影響,最終會引起長沙話變質和混亂。不如編寫規範的長沙話手冊和音像教材給需要的人自學,盡量保護長沙話的純潔性。完善《長沙方言詞典》,適合長沙話的現實規範。

  (4)加強熱愛長沙方言的宣傳。半個世紀前,說普通話害羞,那時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鼓勵說普通話。現在是普通話和方言並存,和諧發展的時代,我們應該鼓勵在法律許可的場合盡量使用方言了。目前有些中學的廣播通知還在使用方言,不應該。例如,我現在在江永第一中學調查方言,學校早操后領導訓話和播送通知,有一個領導用方言。根據另外一個說普通話的領導的信息,這個說方言的領導不怎麼會說普通話。這種局面應該儘快改變。但是有的人回到老家也不說家鄉方言,甚至說自己工作地點的方言,也不應該。因此,我們應該創作方言文藝作品,用國際音標配合漢字採集地道的民間方言文藝作品等方式進行保護。報刊可以舉辦「方言辭彙及其文化」的欄目。
本文由秦皇主世撰寫,本人樂見君子文筆論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9

主題

930

帖子

1190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190
77
如雷貫頭 發表於 2010-8-10 11:13 | 只看該作者
呵呵,溝通不成問題,不忘家鄉話,推廣普通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5: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