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廣南子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南懷瑾: 莊子講記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61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43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道不欲雜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這個「嘻」,應該這樣念:「嘻……」孔子拉長了聲音幽默顏回。「若殆往而刑耳。」你去吧,你如果去一定被殺掉,不但教化不了衛靈公,而且你這條命還會送掉。

「夫道不欲雜,」這一句話很重要呀。這個「道」不是形而上的道,而是指人生的大原則。天地間不管做哪一行,做任何一種事都一樣,處於人世之間作人的道理,不能亂,要精神專一,有始有終。打坐修行想得自在,想得果位的人,要一門深入,方法不要學多了。方法學多了,你沒有那個智慧,不能融會貫通,一樣都無成。作人做事的道理也是一樣。「雜則多,」慾望多了,一個知識分子懂得多了,而不專一,博而不專;「雜則多,多則擾,」困擾了自己,也困擾了人家; 「擾則憂,憂而不救。」 思想複雜了,煩惱太多了,痛苦太大了,連自己都救不了,還能夠救人家嗎?還能夠救天下國家嗎?

我們一般人,由年青到老年,都是犯了這個毛病。這是我們大家自己的經驗,等到老年人的智慧成就了,已經來不及了,不但沒有勇氣了,連躺下來睡覺的力氣也沒有了,所以不能做事,青年人是很有勇氣,但那個莽撞,不懂事呀,真是毫無辦法。如果說有代溝,這個代溝是沒有辦法的。我常常有個感想,假設能把這兩種結合起來,一個人能具備了年青人的勇氣,老年人的智慧,那真是天下事不足為也。結果我們做不到,每個人的人生都犯了這個毛病。千萬注意啊,孔子教育顏回,「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教。」這也是對大家的一個警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62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43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存己而後存人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

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注意呀,各位青年同學,孔子這裡講的是青年人的修養哲學。先能夠自救,自己先站起來,再輔助別人站起來。等於學佛的人先求自度,然後來度人。你自己度自己,救自己都救不了,怎麼能夠救別人?可是人年青的時候總犯一個毛病,自己還不會爬,就想去輔助別人站起來,覺得自己很高明有很多的主意。我幾十年經常跟年青的同學在一起起,很怕自己老了不懂事,因為跟不上年青人就會不懂事落伍了,所以拚命跟著年青人學習。幾十年的經驗覺得,年青人永遠跟不上我們,問題是什麼?因為我們把他們的長處已經學到了,他們還沒有把我們的經驗學走。所以年青人能夠「存諸己」而站起來的,非常難。還是有這種人,那是非常特殊的,智慧、能力都非常強的人。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莊子筆下寫出來就是:「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這個原則,不只道家有,儒家孔孟思想主張「立己而後立人」,這個立,先求自己站起來,然後輔助別人站起來;道家是「存己而後存人」;佛家呢,「先求自度,然後度他」。所以古今中外聖賢的哲學是同一個路線,沒有兩樣的。

「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這個「未定」要特別注意,我經常同許多老年朋友或青年朋友談了大半天,我告訴他們,你有個大問題,儘管活了幾十歲,你自己的人生觀沒有定下來,沒有人生的方向,沒有確定自己活著究竟要做一個什麼人,究竟要做一個什麼事。很少有人一輩子確定了方向,都是跟著環境在轉,這就犯了莊子所說的「所存於己者未定」的毛病。一個人對於自己人生的方向都沒有確定,那是人生最悲哀的事。人生的方向,也即是人生的哲學。譬如說我要做一個睡覺的人,只要有覺睡就好了,其它什麼都不管,也總算確定了一個方向。哪怕沒有飯吃,睡得餓死了,也算不錯嘛,因為求仁得仁嘛。那可以死後給他一個謚號,也稱為「靈公」,或者稱為「神公」吧。就怕連這樣神經性的人生觀都沒有確定,跟著環境亂轉,這是很悲哀的事。

譬如選擇一個職業,不管哪個職業,反正為了自求生存,當皇帝也是職業,討飯也是職業,皇帝和討飯相去那麼遠,只是職業的不同,不是事業的不同。中國文化的事業是什麼呢?孔子在《易經·繫辭》上講的:「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舉而措之天下之民」,即自度度他。「舉」就是你所做的工作,「措之天下之民」,使老百姓能夠得到你的福利,受到你的恩惠,從而天下社會有一定的安定,這樣的成就叫做事業。所以一部《二十五史》裡面,雖然有許多帝王將相狀元,現在我們腦子裡記不住二十個,原因是什麼?他們沒有事業在人世間。當皇帝幾十年馬馬虎虎就過去了,也就是個職業而已。尤其古代那些太子當皇帝,我對歷史上這類皇帝有個專門的名稱,我叫他們「職業皇帝」。他們天生就是要當皇帝的,那沒有辦法,誰叫他們「七字」不好「八字」好呢。在清朝有個笑話,一個人去做縣長,卻字都不認識,有一次寫七這個字,七字應該向右邊彎,他向左邊彎,站在旁邊的衛兵說:「大老爺呀,七字寫錯了,七字向這邊彎,你怎麼向那邊彎?」大老爺聽這當兵的說他寫錯了,這下受不了啦,把筆一丟:「格老子,七字不好,八字好啊,你還是當兵,我還是做官。我寫錯了字,沒有關係。」那些職業皇帝就是「八字」好,可他們在歷史上沒有貢獻。

為什麼一個人對歷史沒有貢獻呢?即「所存於己者未定」,他的人生觀沒有確定。一個人的人生觀確定以後,富貴貧窮都沒有關係,有地位無地位,有飯吃無飯吃,有錢無錢都一樣,人生自然有自我存在的價值。所以孔子告訴顏回:「所存於己者未定,」你對於自己的人生觀都還沒有確定,自己的學問道德修養都還不夠,自己都還沒有站起來,「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你哪裡有空直接去暴露別人的錯誤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63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44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德盪乎名 知出乎爭

德盪乎名  知出乎爭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盪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盪乎名,知出乎爭。

孔子對顏回說:「且若亦知夫」,這幾個字看起來毫不相關,好象古文亂七八糟,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並且你也知不知道?「且」,並且;「若」,就是你;「亦」,也;這個「夫」就是起問號的作用了。「德之所盪而知之所為出乎哉?」並且你也知不知道,道德的過份,過份的道德,就不是道德了。等於說一個杯子裝水,把水裝得太滿了就溢出來了。所以道德有個範圍,超過了這個範圍,就叫「盪」得過份了。你認為自己有學問,有智慧,你聰明過頭了,聰明過頭就是笨,真聰明不會太過頭。憑你一點點聰明就去教訓人家,那你太笨了。

在上古,道德兩個字是分開的,不是合用的,比如《道德經》,上篇講道,下篇講德,道是體,德是用。魏晉南北朝以後,到唐宋之間,才把兩個字連起來,變成一個名詞叫「道德」。古人所講的德和現代人道德兩個字連用,其內涵是有差別的。後世人,尤其現代人,一提道德,就和窩囊差不多。所以講道德的人,你打我左臉,我右臉還要送過去,好象這下才合於道德。這個道德用得不好,就變成了窩囊,用得好就是最高的道德,這很難講。古人所講的道與德的用法,不是後世這種觀念,那是非常有分寸有範圍的。這個德字和得到的得字一樣,為什麼呢?所以說讀中國古書很困難了,假如按中國古書的說法:「德者,得也。」看了半天,不要註解還好些,越註解越糊塗,怎麼「德者」就是「得也」呢?這就要思考了,德就是表示好的行為的成果和作用。譬如說,有人口口聲聲講仁義道德,那就得拿點仁義道德的成果出來,不然就是空話,空話沒有用。用一句古詩來講:「事到有功方是德」,一件事情做到最高處,勞苦功高有成果了就是德,所以稱為功德。所以,你說我要做好人,做好人不要講,你做出來,「事到有功方是德」,這就是道德。那麼我們現在對德字就有這麼一個了解了。

「德之所盪」,「盪」就是超過了,講道德沒有錯,不過不要超越道德的範圍。我常講一個故事,有一位同學,夜裡開計程車,看到路上有人打架出了事情,因為他又吃素又學佛,講道德的,看到那個被打的人躺在路上好可憐,想到這個社會好亂啊,想著想著就開過去了,忽然轉念一想,這不是學佛的心腸,馬上就把車倒退回去,把那個被打的人弄上車,送警察局送醫院。當時他這一段事情是記在日記上的,(因為我規定同學們寫日記,記錄自己每天做了些什麼事。)我看到這一段,就拿起紅筆寫上:你不懂道德的做法,有毛病了。他下一段日記里果然出毛病了,被打的人的家屬找到這位同學,說人是你打傷的……後來麻煩透了。所以這位同學說好事難做啊!我說這是你不懂嘛,好事不是這樣做的,好事有好事的做法,尤其是今天的社會,做好事是應該,但要有智慧地去處理。「德之所盪」就是這個意思。道德也有它的標準,也有它的做法,你超過了這個範圍,道德就變成了不道德,或者是非道德。不道德太嚴重了,非道德認不清楚究竟是道德還是不道德。不字就太肯定了,非字還有商量餘地。這是個邏輯問題。

所以孔子說,並且你知不知道「德之所盪而知之所為出乎哉?」智慧太過份,太聰明,聰明過了頭就是笨了。等於剛才舉的例子,那位開計程車的同學,經常做好事,結果找來麻煩,給我罵了以後,做好事小心一點了。他本來做好事很熱心,結果弄得煩惱生氣,氣得一塌糊塗。「德之所盪而知之所為出乎哉」。

「德盪乎名,」反過來說,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為什麼不能守本份呢?受一個心理的影響,爭求虛榮的知名度。為了一個名,可以不擇手段去做,超過了道德的範圍,這就是「德盪乎名」。讀書人想立大功成大業,心理上因為有求名的心,所以超越了道德的範圍,把人生行為的標準都破壞了。這種故事在歷史上是太多太多了。中國人有句話:「讀史書而流淚,替古人擔憂。」我們有時候讀史書真的讀得流眼淚,替古人著爭呀,古人當時不這樣做就好了,可他偏要這樣做。其原因呢?「德盪乎名」,因為名心的趨使。

「知出乎爭,」「爭」就是好勝。智慧越高,知識越高的人呀,意見越有害。我們真懂了歷史,懂了人生,讀了《莊子》這一段就看得很清楚,不要看讀書人教育受得多,學問越高,意見越多,有時候越難辦。越是知識分子,越要爭名爭意見,固執得很厲害。所以古人說,普通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常常為慾望而吵架,慾望滿足了,就不吵了,知識分子不是為慾望,慾望滿足了也要吵,意見之爭!為了意見的不同,而彼此間不得了。用現代的說法就是:知識意見的戰爭比什麼都可怕。歷史上歷代的「黨禍」,看了令人傷心呀,統統犯了「德盪乎名,知出乎爭」這幾個字的毛病。這裡面就牽涉到名心的問題,名心並不一定是在報上有個知名度,這個名包括了戰國時期的名理之學,也就是邏輯意見和觀念的差別。

    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人為了求名,不擇手段去做,為名所困。人類自己的知識技巧,成了鬥爭的工具。所以為了榜上有名,不是為了真正的學問去讀書,這就是爭鬥心理的開始。我們看到,歷史上真有學問的人,不是為了考功名出來的,他為了自己讀書,為了自己求道,所以他成就了,名留千古。從唐朝以後考試製度流行了,明朝清朝的七八百年間,一般人讀書人只曉得八股文章,已經不曉得真正的學問,所以到了清朝末年,有個真實的事情,有個考取功名的舉人,突然有一天問朋友:「孔子當年是哪一科的舉人?」還有一個人,已經考取了舉人,跑到同年家去,(過去同一年考取功名的叫同年,不叫同學)同年的書桌上擺了一部《史記》,他就問:「這個《史記》,我沒看過呀,是司馬遷著的嗎?司馬遷是哪一科的進士呀?」所以這種學問知識呀:「知出乎爭」。

所以莊子借孔子的嘴說:「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這是人生的名言。我們看看人類的歷史,尤其是中國的歷史,數千年來每個朝代,在皇帝面前黨派意見的紛爭,都犯了這兩句話的毛病。人最高的道德,已經把名心抹平了.無所謂名不名,這個很難。莊子下面會提到,「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人家叫我是牛,很好,叫我是馬,也好,人把虛榮心去掉了,呼牛呼馬而能依人呼,隨便你叫。所以清人劉悟元有一首很有名的詩:

勘破浮生一也無,單身隻影走江湖。

鳶飛魚躍藏真趣,綠水青山是道圖。

大夢場中誰覺我,千峰頂上識迷徒。

終朝睡在鴻蒙竅,一任時人牛馬呼。

到了這個境界,才算沒有名心。我們看到中國佛家和道家,把名看破了,那麼名字也不要了,只取個法名來代替,結果有的人自己名字上不爭了,為了法名爭得好厲害,這個就是名心之難去。

「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所以為了求名成功,為了好勝而求知識,這兩樣都是殺生的武器,它殺人不見血,破壞自己的生命。這不是道德的行為,不是真正地懂得人生,不是真正人生生命的盡頭。

孔子罵顏回的話還沒有完:

且德厚信矼(音qiāng),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

「德厚信矼,」人很容易犯這個字的毛病,尤其知識分子,受了教育有了知識,把道德的規範看得很嚴重,根基深厚。「信」就是自信太強。佛學中有五種見,見就是觀念,有一種叫戒禁取見,自己牢牢地立了一個戒條,認為違反了這個戒條就不符合道德。譬如,有個旁門左道的「鴨蛋教」,是光吃雞蛋不吃鴨蛋,還是光吃鴨蛋不吃雞蛋,我記不得了,反正是認為吃了別的就犯了戒。這就是把自己以為是道德的東西,固執地抓得很牢,他自己以為的道德,其實是錯誤的。這叫邪見,也叫戒禁取見。「未達人氣;」許多人的道德修養很好,所謂方剛的人,很方正,很剛強,覺得道德是不能碰的,方者就是方者,圓者就是圓者。道理講得非常對,可是他實在是「未達人氣」,對人生的氣味,生命的氣息都不懂,他自己雖然也是個人,但不通人情,不懂得做人的道理。

顏回是孔子學生中道德第一的,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當然道德很好。不過孔子講他「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其實孔子沒有講這樣的話,是莊子借孔子的嘴講的,也許是孔子講過,只有莊子聽到,我們沒有聽到,那不管了,反正莊子是借題發揮,道理是沒有錯的。

孔子說:顏回你這個傢伙呀,自己認為學問好,人方正得比木頭還要方,比冰塊還要冷冰冰的,個性又那麼倔,自信得很,這是你不通人情世故。顏回你不過二十幾歲,「名聞不爭,未達人心,」也就是現代人講的你電視都沒上過,報紙上也沒登過你,沒有知名度,社會上誰也不知道你,你以為你算老幾呢?誰曉得你有什麼了不起呢?你突然跑去把仁義道德這套學問說給衛靈公聽,要教化衛靈公,勉強用「仁義繩墨之言」,這一套理論,這一套方法,暴露衛靈公的缺點錯誤,你不是當面讓他下不了台嗎?你想想著,他還會喜歡你嗎?絕不會認為你是對的呀。所以,孔子告訴顏回,你這樣搞不但不討人喜歡,沒有一個人認為「其美也」,都討厭你,不讚揚你,這種事情太糟糕了。

這種莫名其妙的人很多呀,我常常就碰到。先不講別的,我常常被學生教訓了,以前在大學時有,最近也有。在大學上課時,有同學下課了,跑到我面前一站:「老師,怎麼怎麼……」講了一大堆理論,我說你講得都對,讓我想想看,過幾天答覆你。等到過幾天課上完了,他也不講了,我也不問了,因為他慢慢懂了。最近還有個學生跑來告訴我:「老師啊,你這個地方那麼多聽眾,你要加以科學地管理。」我說:「是是是,你看怎麼管理,你幫我設計一下好不好?」「好!我幫你設計。」幾天後我讓同學請他來,然後告訴他,這裡有年紀大的,有年紀輕的,有怎麼怎麼的,請你計劃一下,那麼多聽眾怎麼科學管理?他最後告訴我,這個地方好象沒有辦法,不是管理的地方。我說:「哦!看來我還是沒有錯,大概你還要慢慢學吧。」這都是事實啊,這些就是典型的人。

很多年青人並不完全都錯的,也有很多好的意見,但是沒有多大用處,因為好意見只有那麼一點,不能成其為整個的全體。等於年青人寫的文章,有時候「有好句無好文」,好的幾個句子有,但構成全篇都好就難。寫文章做詩,我捫每個人腦子裡都有靈感,不管有沒有受過教育,經常能冒出幾句很美的話,但寫一篇好文章、做一首好詩就不行了,學力不夠!年青人有好意見要貢獻給社會,注意不要犯一個錯誤:「人微言輕」,自己沒有知名度,很重要的話變得沒有份量了,話說出去起不了作用,這是需要知道的。當然這樣會把人學滑頭了,其實這是要知道處世的方法。這一篇《人間世》,莊子告訴我們為人處世的方法,只要不向壞的方向研究,你就得到一個好處:人生的藝術,即作人做事的方法。

命之曰菑(災)人。災人者,人必反災之。若殆為人災夫。

「菑人」是什麼?倒霉鬼。孔子說:顏回你去見衛靈公一定要倒霉。為什麼?你講他的不對嘛。「菑人」也就是上海話的「觸霉頭」,你去把他倒霉的事都抖出來了,觸了人家的霉頭,你也變成倒霉鬼了。「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迴轉來是你霉,不是衛靈公倒霉。你願意去做個倒霉鬼嗎?

    且苟為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

並且你去了以後,你當然喜歡好的忠臣,衛國的壞人你一定攻擊得很厲害。我告訴你,你這樣「惡用而求有以異」,這樣的作法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人誰不喜歡好的一面,討厭壞的一面。你叫任何一個人來問:你喜歡交好人做朋友,還是喜歡交壞人做朋友?一個小孩子都可以告訴你,我喜歡交好人做朋友,決不願交壞人做朋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64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45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皇帝也為難

我們看了歷史就懂,皇帝面前的奸臣,在歷史上看來是奸臣,在當時看不出是奸臣,奸臣是那麼容易看出來的?看出來還叫奸臣?所有的奸臣在當時做得比忠臣還要好,奸臣不是都做壞事的喲,也要做好事的。歷史上奸臣本事大,拿唐朝來講,唐明皇很了不起,他前面用的宰相都是第一流的人材,後來用了一個壞宰相叫李林甫.用了十九年,唐明皇逃難,楊貴妃弔死,安祿山造反,等於說是李林甫害的。唐明皇逃難騎在馬上的時候,當然皇帝逃難像慈禧太后一樣很可憐了,肚子餓了老百姓給她一點紅薯吃,吃了以後問:「這是什麼東西呀?這麼好吃?!」唐明皇也有過這種事,當時身邊左右沒有人,只有一個故臣跟著,這個半大(伴他)的大臣就問:「皇上,你也做了幾十年皇帝,哪幾個宰相是好人?」唐明皇就說哪個哪個是好人,跟在旁邊的臣子一聽,皇上一點都不糊塗:「皇上你都很清楚呀?」「我當然清楚了,李林甫這個傢伙是個壞透了的人。」「皇上你也知道他壞啊?那你怎麼還用他呢?用得把國家都亡了。」唐明皇說:「你不懂,不用他我用誰呀?」這句話大家不懂了,當了領袖就會懂。譬如乾隆用和珅,大家都說皇上不該用這個人。乾隆也實在了不起,只有這麼一個壞人在身邊,皇上也要玩啊,也有不好辦的地方,譬如皇上想吃香蕉,這種事總不好叫大臣、將軍去辦吧;下一個條子,算不定今天集市上就要爆炒,五十塊才能吃到一根香蕉。跟和珅一講,一毛錢就買到了。皇上偷偷一吃,也沒有人看見。皇上吃東西也是不能當著大家隨便吃的,當皇上很苦的。所以大家講和珅的不對,乾隆明知道和珅是壞人,但他說:「你們真是不懂,皇上不好當,好人我都用了,你們總要留一個壞蛋給我玩玩吧。」當皇帝的說這個話,真是說絕了,你們老是叫我一天到晚當皇帝,坐在那裡作菩薩,這個日子很不好過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65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45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難堪人情

孔子繼續訓話:

    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斗其捷。

顏回你跑去見衛靈公,寫個報告拿個名片,在門房那裡登個記,見不見得到還不知道呢。除非皇帝有詔書,命令你去見他。「詔」就是皇帝的命令。皇帝沒有下詔書要見你,你跑去見皇帝,皇帝左右的這一班政治上的大臣,現在不是什麼「長」,就是什麼「員」,古代的官職是尚書,大夫等等,左右大臣看到你這個年青人,尤其曉得你是我孔老二的學生,妒忌心就來了,「王公必將乘人而斗其捷」,乘機會就鬥爭你,就整你,這是必然的。譬如孔子周遊列國都被擠走了,孟子去見梁惠王也被擠跑了,就是「王公必將乘人而斗其捷」。所以古人有句名言,也是我常告訴同學們人生哲學的道理:「士無論賢愚,入朝則必遭讒;」一個知識分子、讀書人,不管你好與壞,賢人或者愚人,只要你進朝來,大家就妒嫉。等於現在青年同學,剛剛大學畢業進入公司,你一個新的小職員進來,老的同事一定「斜眸而視之」,眼睛斜著看人一看,總要整你兩下的,雖然不整你呀,也要看看你,稱稱你的份量。「女無論美醜,入宮則必遭嫉。」女性不論漂亮不漂亮,只要到了皇帝面前,皇帝一寵幸她,其它宮女就妒嫉了:這要命了,給她搶走了。

古今歷史上這類事例很多。宋朝歷史上有個宰相叫呂蒙正,他沒有得志的時候,兩夫妻窮得一塌糊塗。過年祭灶神,所謂一柱清香一縷煙,什麼什麼送灶神上西天就是他作的,他說現在的文章不值錢,所以菩薩上天你儘管上天,我也只有點一柱香來送送你,因為沒有錢來拜你。那個時候他自己去砍柴謀生,帶點便當帶個斗笠,碰上下雨就接點雨水泡便當吃。後來當了宰相,有一次下雨出門,旁邊的參謀雨傘沒打好,雨滴到手上,手就青了,他就罵參謀怎麼這麼不小心,回到家都還在發脾氣。夫人就說:相公啊,想當年你在山上砍柴的時候,雨水泡便當吃,手都不會青,怎麼現在一點雨就滴青了?夫人一講,呂蒙正傻了:啊!人不能富貴,富貴會墮落,自己已經墮落了。呂蒙正當宰相第一天上朝,宰相是皇帝之下第一人了,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文官武將排成兩排站好了,他最後再走進來,旁邊有人罵:「什麼窮小子,倒當起宰相來了。」呂蒙正聽到了也不管,一直朝前走過去,後面跟著的人聽到了,對他說:「誰講的?看看。」「不要回頭看。」開會下來那個人就問:「人家罵你,你怎麼叫我不要回頭看?」「第一次上朝嘛,人家總是有點不高興,罵一句也是有的。我們修養沒有那麼高,你回頭一看知道是什麼人罵的呀,心裡就忌恨了,將來在一起做事就不好辦了。所以是什麼人罵的,就不要管了。」這就是道德的修養,年青人要記住。所以呂蒙正在宋朝始終做太平宰相,國家的事治理得好好的。

所以說,一個人到了某一個階段,不要說是做官,你到公司做一個小職員,老職員都還要看看你的,「必將乘人而斗其捷,」跟你斗一斗,看看你敏捷不敏捷,靈光不靈光。

    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

孔子說顏回你一到衛國呀,衛靈公左右的人一定找機會跟你斗一下。「而目將熒之,」每個人看到新來的,那個眼睛怎麼樣呢?瞄他一下,看別人過去了,眼睛一眨一眨的表示怪相,『哼』的一聲,「而色將平之,」色就是態度,表面上的樣子還很好看,「啊,老兄好,請坐嘛。」心裡頭兩樣,眼睛也兩樣。表面上對你講得很好聽,轉過來就講:「老王啊,你看那傢伙怎麼怎麼……」一定是「口將營之」。「容將形之,」然後下來以後,大家就批評開了,今天一個新簽到的,這個傢伙楞頭楞腦的,不知道他耍什麼寶。「心且成之,」心裡面成見就來了。這裡寫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真是寫得透頂了,連細節都描寫出來了。處在人世間這個社會環境里,經莊子這麼一描寫啊,皮都剝掉了,這些內容好難看啊,這就是人情。

    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

所以你到了衛靈公面前結果是什麼呢?孔子好象有神通似的早已經看到了,等於以火去救火,火越燒越大,用水去救水,水越流得厲害。拿現代話來說,顏回你太多事了。孔子說我告訴你,上面形容的大家對你「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眼睛斜看看你,表面上的顏色好象還客氣,「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嘴裡評論你,心裡產生成見,最後形成一個很不好的書面,這對你有什麼好處呢?沒有好處。這樣順著發展下去,你的前途有限,後患無窮。如果你不信我這個老師的好話,你必定死於暴虐的皇帝面前。「暴」不是暴露,是暴虐的意思。

我們要知道,孔孟儒家的話等於是幕前的。譬如今天我們開會,或者結婚的禮堂,戲劇的前台,幕前一定是弄得好好的,要莊嚴肅穆,這是儒家。道家不是這樣,道家專門拉開幕後給你看,幕後一拉開不能看啊,什麼垃圾啦,雜物啦都在裡面,所以道家老莊的話就等於幕後。那麼道家講的道理對不對呢?也全對。幕前幕後我們都要懂,如果不懂的話,學道家會學壞了。懂了幕後,才知道站在幕前應該怎麼站。所以儒道兩家一定要透徹了,才懂得人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66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46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活不長的忠臣

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

孔子說歷史的經驗。夏朝的忠臣關龍逢,因為遇到了桀這個暴君,被殺了;紂殺了王子比干,王子比干還是紂的叔父呢。這兩個人在我們歷史上稱為大忠臣,為什麼忠臣都保不住命呢?因為「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他們自己本身道德好得很,對於部下都很愛護,對老百姓也好,但是,對下面好,就違反了上面的意見,所以這一條命就送掉了。可以說,這都是不通,只曉得做好這一面,另一面沒有處理好。所以,夏桀王和商紂王「因其修而擠之」,你認為你自己講究道德,我就拿道德殺掉你。中國的古代歷史上這類事很多,皇帝發了脾氣:「你想當忠臣呀,好!我就成全你了。」就這樣殺掉你。這些忠臣被殺的原因,就是「好名者也」。願意因道德而死,在歷史上留一個名。古代很多忠臣都是這個思想,死了不要緊,我要對歷史負責,在歷史上留個名。「好名」這個「名」,不一定完全是名譽的名,是認為我這樣就是正的,你那樣是錯的,為觀念而死。「好名者也」不是真的道德,還是不懂人生,不懂這個人世間。

譬如紂殺王子比干,歷史上記載紂的武功之高,那不得了,九條牛一手就可以擋開,他又聰明,文也好武也好,什麼都懂。你要曉得,凡是壞皇帝壞領袖,第一流的壞人,不論中國外國,都是絕頂聰明的人。聰明過度而又沒有道德的修養,就變成了壞人。世界上的人是很怪的,聰明人跟滑頭人是兩隔壁,老實人跟笨人也是兩隔壁,像從前的榻榻米只隔一層紙。所以既老實又不笨,既聰明又不滑頭,那就是聖人。王子比干是忠臣,給紂講這樣不可以那樣不可以,紂聽得很煩,就說:「叔父啊,你這樣子好象是聖人。我聽說普通人的心只有七個竅,聖人多一個竅,你既然是聖人,那就把你的心拿出來讓我看看。」據說有道德的人的心窩子有一個洞,因為特別聰明所以多一個竅。就這樣把王子比乾的心挖出來給殺死了。

    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名實者,聖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

上面講了歷史上的兩位大忠臣,這裡講到歷史上的兩位皇帝「堯」和「禹」。孔子告訴顏回,這兩位賢仁的皇帝也用過兵,換句話說也打過別人,侵略過弱小的民族。戰爭一發動了有什麼壞處呢?國家打窮了,老百姓死了很多。國家的戰爭連綿不絕,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有要打到天下一統這麼一個觀念。這都是為觀念所蒙蔽,為思想所蒙蔽。歷史的經驗你難道不懂嗎?你沒有聽過嗎?「名實者,聖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天地間的道理,是非善惡的觀念就是「名實」,「名」就是名理,邏輯的意思;「實」就是實際成果。歷史上的聖人明君,都不能完全做到道德的標準,何況顏回你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67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46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端而虛 勉而一

端而虛  勉而一
孔子一大頓訓話,大概把顏回訓得昏頭昏腦的,不過孔子很會做老師,訓了以後還要安撫一下:

    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

上面孔子都是講人生作人的道理,現在孔子告訴顏回:你既然有勇氣去拯救人家,你一定覺得自已有所成就了,那麼把你的成就報告給我聽聽看。

    顏回曰:「端而虛,勉而一,則可乎?」

顏回講自己的修養:「端」,形體一天到晚很端正,打坐已經得了定了。  「虛」,心裡沒有思想,空空洞洞的,達到空的境界;「勉而一,」只有正念永遠存在,專一。由開始心裡亂七八糟思想,然後慢慢勉強把它空掉以後就專一,只有正念存在。其實,諸位學佛的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信上帝的只有「主啊,上帝啊,你保佑我」這一念,就是「勉而一」。顏回修定的功夫已經到了這六個字的程度,了不起哦,很高了。顏回說,我憑這個修養去感化人,總行吧?顏回被孔子罵了一頓,心裡並沒有太服氣,我這個成就已經不錯了嘛,老師還不放心,不讓我出門。

    曰:「惡!惡可!夫以陽為充孔揚,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將執而不化。外合而內不訾,其庸詎可乎!」

孔子嘆口氣說:這怎麼行啊!憑你這一點修養還不行。注意哦,這裡完全是講內在修養、打坐修道的功夫。顏回修養達到了「端而虛,勉而一」,四肢身心都端端正正,換句話講,氣都充滿了,煉精化氣鍊氣化神,心裡只有一個正念存在,這個正念是無念,空的。孔子說這是「夫以陽為充孔揚」,用陰陽來代表,這是陽極的境界,所以身上的氣機氣脈都亢起了,都在流通了。人的正念不能柔和下來,沒有亡形亡心,陽剛之氣不能轉為陰柔,身體沒有柔化,「孔揚」,充實更充實,越來越大,太陽剛了,過剛則折。這不是道,這個境界是一步過程。所以外面的氣色神采,一下好一下壞,還沒有定。只有陽剛沒有陰陽和合,沒有達到中和的境界。孔子說,你達到了「夫以陽為充孔揚,采色不定」這個境界,還不是修道的究竟,沒有到達最高處。你這個境界看起來,好像比一般人有道,一臉的正氣,拿我們現在的話講:唉喲!打坐的人紅光滿面吶。實際上是血壓高了,再厲害一點就腦充血了,最後沒有病就死了。紅光滿面不一定是道哦,那就是「以陽為充孔揚」,太陽剛了,所以「采色不定」。但是和一般人比起來,你是有一點了不起,還可以打一分二分的健康。孔子說,你憑這一點修養,這一點本事,好像有了感通了,以為有道了,想去追求和人家心念上感通,想和人家心心相印,不行啊!你的功夫只是初步的修養,拿後世來比方,這是漸修的功夫,而非禪宗的頓悟,你這樣漸修的小功小夫的小道德,想去感化別人,那怎麼行啊?而且漸修的功夫你都沒有完成,何況頓悟的大道呢?

注意喲,達到顏回這一步修養的人,不管學瑜珈、學道、學佛的都很多,都在那裡「采色不定」,閉眉閉眼,煞有介事,做起一副很有道的樣子,然後都要去教化人。這一套就是孔子所罵的顏回走的路線。所以孔子說,你到這個程度固執而不變化,固執這個就是道,永遠不會進步了。這還是外道,外表上看起來像是有道之士,內在並不對頭。你憑這一點本事,也想出去為帝王之師啊?不行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68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47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內直外曲 成而上比

內直外曲  成而上比
顏回被孔子當場一罵,有點領悟了:

然則我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

那麼我修道的功夫,修到不表現出來的程度,內在方直而外面曲成,這就中儒家所講的「外圓內方」,外面圓融一點,和人家接觸和藹一點,裡頭還是修我的道。慢慢地彼此向形而上道走,這樣總可以吧。顏回提出三個要點:「內直」,裡面修道,直心是道場;「外曲」,外面圓滑一點;「成而上比」,彼此慢慢升華。

其實顏回進步很大喲,下面孔子又批駁他。孔子引導顏回進步,他就是莊子引導後人在修道上進步。

    內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而獨以己言蘄乎而人善之,蘄乎而人不善之邪?

孔子說:「內直」是對,腦子裡面一天到晚空空洞洞,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這是初步的功夫。儒家所講的「清明在躬」,永遠是清明;拿佛家來講,心裡是空的,清清靜靜,這就是「內直」。學佛第一步,直心是道場,這才叫修道。「內直者,與天為徒。」這樣才可以天人合一。「與天為徒者,」效法天了,就是老子說的「人法地,地法天」,那麼,看人世間一切平等。古代的皇帝叫天子,把皇帝和普通老百姓都看成平等,富貴貧賤都不相干,只曉得你也是一個人,我也是一個人,人都是天下的人。既然達到了人境界的平等,那內在的修養已經到萬緣都空了,等於佛家說「人無我」的境界。孔子接著說:「而獨以己言薪乎而人善之,蘄乎而人不善之邪?」那麼,你心裡既然常常是空的,又何必要人相信你的意見,聽你的話呢?你是要求人家認為你對,還是要求人家認為你不對呢?對與不對兩邊,都是落偏見了嘛,既然有了偏見,你內在修養就已經不「空」了嘛!就已經不「直」了嘛!

孔子是真正的因明邏輯大師,他兩邊一論辯,顏回這個境界的缺點就暴露了。常常看到青年同學剛剛得了一點清靜境界,雖然在老師面前不敢多講,

但我看那個「采色不定」,「洋洋然如有所得」的樣子,當著我的面裝出那個老實相,一背人的時候,他很想出去教化人家,想把這點空傳給人家,就是這個錯誤。你既然還有個東西要傳給人家的話,已經不空了,不空了那已經不對了嘛。注意啊!「若有所得者,不必作此想。」現在不是我說的,是莊子說的。

    若然者,人謂之童子,是之謂與天為徒。

如果是這樣的話,高明人的眼睛一看,只不過是不懂事的小孩而已。猶如禪宗祖師罵的「得少為足」,得了一點點,以為自己了不起。等於窮人一得寶就發瘋了,中了一張獎券就進了精神病院,也就是這種味道。「是之謂與天為徒。」就是現代話轉了彎地罵人:老弟啊,你也太天真了一點。天真是好聽的了,天真的貶意就是幼稚了。有時候我們不好意思說人家幼稚:唉呀,你好天真!人家還聽得很高興。所以轉彎罵人的藝術有時是很好的。這是孔子批評顏回天真的一面。

    外曲者,與人之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

怎麼叫「外曲」呢?自己有高度的修養,可是只好外面將就一點,「外曲」也就是「與人之為徒」,和一般人一樣,「擎跽」就是皇帝上朝,見到人行禮鞠躬,「曲拳」就是學佛的人,見到人兩手合掌,學印度人的禮貌。因為人間世的這個禮貌,大家都是這樣,不能不做。你到一個地方,人家都是講這種禮貌,你不照著做就錯了,就有毛病給人家挑剔。有句俗話:「上了哪個坡,就要唱哪個歌。」到哪個環境就要跟著哪個環境學,你到美國去,只好見到人就拉手,有些地方以吐舌頭為禮貌,你就只好像弔死鬼一樣,把舌頭吐得長長的,雖然心裡不願意,那個壞境是這種禮貌,你就要照這個規矩。「是之謂與人為徒。」拿現在的觀念講,「與人為徒」就是社會上一般人走的路子。

《人間世》這一篇到目前為止,是講顏回要出來為王者師,所謂王者師,就是歷史上諸葛亮或者是姜太公這一類人物,要改變人生,改變領導人的思想作風,引發了孔子對顏回的一番教訓,孔子的教訓還沒有完:

    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其言雖教,讁之實也。

     這是孔子答覆顏回上面提出的第三點問題。怎麼叫「成而上比」呢?彼此使人升華。「與古為徒。」專門效法古道而行。譬如說我們聽到提倡中國文化的口號,我常常講中國文化是什麼?是青菜炒蘿蔔呢?還是故宮博物院的畫呢?還是孔子?都講中國文化,講的人也莫名其妙,這等於是莊子在《齊物論》中講的「吹萬不同」,風吹到洞穴里嗚嗚地叫,沒有什麼意義。中國文化是否鼻子斜眼睛的呢?還是正鼻子正眼睛的呢?大家誰能夠下一個定義?我看非常難下。

我們看歷史上有很多人「成而上比」,拿許多現成的事實批評很難,所以要看歷史上的奏議、諫書。談到這裡,我們先岔過來啊,我們要了解中國文化,不是口頭說教似地拿一點孔孟之學,就代表了中國文化,這個問題差別很大。尤其我們想了解中國的歷史,《二十五史》都念完了,還是不行的,沒有懂中國歷史,還必須要看歷史的反面文章才行,歷史的反面文章不是正史上所能看到的。反面文章看哪裡?就看歷朝的奏議、諫書,在當時是大臣提出的建議和報告。這些奏議、諫書相當於現代報紙的社論,象十九世紀初、中期英國《泰晤士報》,那種足以對世界政治有影響力的社論。歷代名臣一些嚴重的奏議諫書,就是和皇帝持反對意見。今天一邊寫報告,一邊寫遺囑,把棺材買好,第二天奏議一上去,算不定就要殺頭。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為了國家,為了老百姓,為了對歷史有一個交待,以一個知識分子應有的責任,用生命換取千秋,對天下國家負責,對歷史負責,這是中國文化中一個知識分子的教養,是非常特別的地方。尤其明朝以來,讀書人受宋朝理學的影響,到了國破家亡、社會變亂的時候,以生命換取千秋的特別多,我經常看明朝的歷史,但有意思的是,明朝自從朱和尚朱元璋當皇帝之後,他的子孫沒有一個夠得上當皇帝,現在想想,那些皇帝只配到酒店裡當酒保,跑跑路可以,不要說當皇帝,當老闆的資格都沒有。可是在明朝,許多知識分子為了國家天下,為了歷史,他們的奏議諫書,乃至他們的所作所為,其忠貞之氣特別多。所以明朝兩百七十年間的歷史,準確地代表了中國知識分子對生命的認識,對生命貢獻的精神。

現在回到莊子本文:「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古人上奏議,對一件既成的事實,要討論它的時候,怎麼寫呢?現在年青同學寫社論,寫批評的文章也要注意,「成而上比者」,引古證今,把過去的歷史事實,拿來作比喻和說明。所以莊子借用孔子的話教訓顏回,你假如出去當王者之師,說話「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這樣好不好呢?這種作法乃人臣之道。這裡又要岔進來了,在中國文化中有三道,君道、臣道、師道。中國的孔子,印度的釋迦牟尼佛,西方的耶穌,走的都是師道的路線;堯舜禹湯這些人,走的是君道的路線;歷代名臣走的是臣道的路線。這三道是中國文化教育人成就的目標。君道是領導的哲學與藝術,等於你現在赤手空拳白手起家當一個公司的大老闆,如何領導人,如何包容人,如何能好人壞人一起用,有本事沒本事都使他們動起來,這是君道的修養。臣道包括了領導的藝術,不過,比較有承上接下的哲學與藝術。至於師道又另當別論。孔子告訴顏回,你走的是臣道的路線,你引古證今,「其言雖教,」這個「教」讀效,意思是效果,你所建議的道理雖然發生效果,可是行不行呢?不行,「謫之實也。」你對於帝王,還是有諷刺,責備的意味,他還是受不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69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48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唐太宗和魏徵

近幾十年,台灣很多人喜歡看《貞觀政要》,大家看這本書津津有昧,很有興趣,可大家忘了,看這本書是要學會怎樣去做皇帝,怎麼樣去做領袖呀。《貞觀政要》記載中,唐太宗對於大臣的意見,不論正面反面都言聽計從,顯出唐太宗的偉大。大臣魏徵,以糾正皇帝的錯誤而聞名,以唐太宗的英明有時候也受不了。據記載,唐太宗喜歡養鳥玩,一個大英雄到了天下無事的時候,精神沒有寄託,玩玩鳥,等於我們老百姓養白鴿玩玩,這也沒什麼。一天唐太宗正在玩鳥,魏徵來了,唐太宗曉得魏徵看見了一定要講,當皇帝怎麼能跟小孩子一樣玩這一套?就把鳥往懷裡一塞,魏徵已經看到了,他也不講,本來有事幾句話就可以報告完,可他偏找些 國家大事來給皇帝講半天。等魏徵走了,唐太宗拿出懷裡心愛的小鳥一看,早已魂歸奈何天了。唐太宗那個氣啊,回到後宮大發雷霆說:「我非得把這個田舍翁(鄉巴佬,指魏徵)殺了不可。」獨孤皇后就問:「皇帝今天又受了哪一個大臣的氣啊?」「還有誰啊,就是那個魏徵。」皇后一聽,不說話了,立即換了大禮服向唐太宗行禮道賀,唐太宗說有什麼可賀的?皇后說,唐朝有魏徵這樣的好大臣,又有你這樣的好皇帝,這是有史以來沒有過好現象,國家的興盛是可期的,這還不可賀嗎?幾句好聽的話一說,於是唐太宗息怒不談了。以唐太宗這樣氣量寬宏的人,對魏徵的意見,樣樣接受,尤其這一次,唐太宗還氣得要殺他,若不是唐太宗的皇后暗中救魏徵一把,這個老頭兒的頭也是要保不住的啊!後來魏徵死了,唐太宗還是借個題目把他的墓碑給推倒了。一直到唐太宗征高麗失敗后,才又想起魏徵若在,必不會有此失。因此又樹立起他的墓碑。作一個領袖,能夠真正容人之量,除非是得道的人,達到了「空」的境界,不「空」做不到。所以孔子告訴顏回,你向皇帝引古喻今,雖然起到了效果,但他心裡面還是感到你在諷刺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70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48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江水東流去不回

「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雖直而不病,是之謂與古為徒。若是則可乎?」

顏回說:我拿歷史的經驗來說明現在的事實。不是我的意見,是古人的意見我取來用而已。歷史上很多大臣講話很有技巧,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如果我像這樣,雖然講話直一點,但不能算毛病吧。那麼以這種辦法來為人臣之道,可不可以?

有些人提倡中國文化,講復古,「與古為徒」,教化理論上對,但是這個話有毛病。歷史永遠向前延伸,時代不同,古人有的我們今天不一定做得到,而今天我們有的不是古人所有的。孔孟思想不是那麼復古的喲,大家一提到了孔孟思想好象就是復古,這是讀書沒有讀通嘛,你翻開孔子的孫子子思著的《中庸》看看,《中庸》上說:「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生在今世作現代人,你硬要復古走古人的道路,「如此者,災及其身也。」不是瘋子也要被送進神經病院,是要出毛病的,有災難的。孔子在《易經》中說:「時哉,時哉,於是協行。」要把握時代,跟著時代走呀。莊子也說:「古之有也,非吾有也。」歷史不是回頭的,「江水東流去不回」,像我們走路一樣,前面這一步不是後面這一步,不同的。所以,「是之謂與古為徒,若是則可乎?」這是要不得的。

    仲尼曰:「惡!惡可!太多政法而不諜。雖固,亦無罪。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

「惡!惡可!」第一個「惡」是形聲字,相當於嘆氣「哎!」「惡可」就是俗語「那裡可以呀!」你這樣的做法也是行不通的。

孔子在教顏回如何做人臣之道,如何行師道。為政之道,也就是我們工商業時代,領導一個公司,做一個事業,辦法不能太多,事情要簡化。老子也講過:「法令滋章,盜賊多有」,規章越多,法律越嚴密,人犯法的機會越多,漏洞越大,處理法律之間,沒有辦法周詳,這就是「太多政法而不諜」。「諜」不是間諜的意思,而是表示語言沒有辦法解釋得那麼周詳。「雖固亦無罪。」雖然說我依法辦事沒有什麼錯。我們看到,有的大學生畢業當公務人員,辦事的確很認真,他拚命根據法令條規來辦事,這種不負責任的作法,就是「雖固亦無罪」。我本身不會犯法,辦錯了事,「咦,我當時按第幾條第幾款辦的呀。」但是沒有盡心為天下為國家,只做到自己沒有犯罪,不是盡忠於國家。雖然如此,充其量當一個混飯吃的公務人員而已。拿教化來講,這不是大政治家教化天下之民的行為,違反了教化天下的原則。一個大政治家就是師道中的大教育家,其教化的作用,影響一個時代,影響一代的歷史。「猶師心者也。」什麼叫「師心」呢?就是自己主觀認為自己很高明,什麼人的意見都不聽。後世文學上用的「師心自用」這個成語,有的同學寫成公私的私,那是另一個意思了,也可以用,但成語則是「師」,就是對自己心裡的思想主觀上認為很高明。

顏回本來想出去教化衛靈公,結果被老師罵得一無是處。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

    顏回說:完了,我跟老師學的滿肚子學問,被這麼一批駁都沒有用,再進一步我就不懂了,請指示一個方向。

孔子下面從外用之學講到內養之學,由外王之道講到內聖修養。

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皡(音hào)天不宜。」

孔子說:「齋!」我們大家知道這個齋,吃齋吃素。古代的禮貌,齋戒沐浴,要洗個澡換了衣服,外表上乾乾淨淨,衣服還要用香熏一下,包括了吃素。孔子說你要進一步學呀,先去「齋」,先清了心,然後我告訴你。你現在一叫我教,我就教你嗎?等於有人問佛法,匆匆忙忙地趕來,「老師啊,我要問你問題。」「我沒有空。」「老師那不行啊,我只有那麼多時間,我要走啊。」或者,「我南部來的。」「我美國來的。」「下午兩點飛機要走啊。」好象我欠他似的。現在這種人很多,很討厭,我們也習慣了,要是年青的時候,眼睛一閉,早就理都不理了:「你走你的,和我有什麼相干?」所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以有為的心來求道,以功利思想功利主義來求道,那麼容易呀?「易之者,嗥天不宜。」「嗥天」就是上天。太容易傳給你道呀,上天是不許可的,是違反天道,違反自然的規律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71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49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心 齋

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

顏回跟我們的觀念一樣,一聽就說:「老師呀,我家裡窮得不得了,不飲酒不吃葷已經幾個月了。我這樣不是天天吃齋嗎?」孔子自己也有這個經驗,「三月而不知肉味」。要知道,不吃葷不代表不吃肉喲,那是兩回事。葷是指五葷,又叫五辛,蔥、大蒜、大蔥、韭菜、辣椒。佛家五葷都戒。為什麼呢?這一類東西吃下去,刺激荷爾蒙的生長,尤其刺激性荷爾蒙的興奮,對修持很有妨礙。中國古禮和印度古代文化一樣,不吃葷是指這五種東西刺激太大,並不是講不吃肉。不過如果真持齋,當然包括了不殺生不吃肉。你們在座學佛的注意啊,真正的持齋是怎麼樣,現在孔子有個道理:

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孔子說你這樣怎麼算持齋呢?這是宗教的形式,拜一拜用,外部擺樣子的,好象已經齋戒沐浴了,這是假的。真正的持齋,叫「心齋」。這個要注意了,學佛的人到戒定慧三學成就,不過是「心齋」而已。今天我們站在莊子的立場上,就等於當莊子的律師一樣替他辯護,把佛學儒家一概辯下去了,他們是被告,原告是莊子。莊子所代表的中國文化說的「心齋」,就是佛家的修戒、修定、修慧,乃至於修到九次第定,證得菩提,不過是「心齋」成就而已。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顏回問:什麼叫「心齋」呢?孔子說:「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個方法等於是止觀法門,等於密宗黃教宗喀巴大師所提倡的,走的奢摩他、毗婆舍那止觀的路線,也就是中國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師提倡的小止觀六妙門。研究一下就很奇怪了,莊子那個時候,佛教絕對沒有傳入中國,但他們修行都是同一個法門,這就是《列子》上面提到的:「西方有聖人出焉,東方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

莊子借孔子的嘴傳止觀的法門:「若一志,」「若」就是你,你如果心念專一起來,不要亂。「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不要用耳朵來聽聲音,而用「心」來聽。如果借用佛法來做比較,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代表觀世音菩薩的觀音法門:「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耳朵習慣於聽外界的聲音,不用耳朵來聽,把它迴轉來,「返聞聞自性」,聽自己內在的心聲,內在的心聲不一定是心臟血液流行之聲啊。你要曉得,我們靜下來,譬如打坐的人,你以為是在打坐呀,莊子下面都說了,那是心裡面在講話,在開討論會,「不曉得這樣對了沒有?」「嗯,剛才很像,可惜了,動了念頭。」「不動念頭,啊,差不多了,已經成佛了。」心裡頭都在講話,所以要迴轉來,「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那麼「心」怎麼靜得下來呢?「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個「氣」就是後世說的息,修止觀的數息。息是什麼?實際上我們一呼一吸之間,有很短的一段是不呼不吸的,這個之間很難把握住,這個叫息。莊子沒有用息這個名詞。

    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聽止於耳,」耳朵不起作用了,聽覺停止了,和外界脫離了關係,所以叫他也不聽了,入定去了。不像我們一般人,耳朵都向外面聽聲音。「心止於符,」心裡面什麼念頭也不動,自然和「道」符合了。用中國古有的名詞,叫與「天心」符合了。「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這個時候,呼吸之氣是空靈的,等於沒有呼吸了,身心內外一片虛靈。「虛」是內心虛靈。什麼叫「待物者」呢?跟外面物理世界還是相對有待的。換句話說,昨天我們上了唯識課就知道,這個時候意識上的清靜,看起來好象空了,這是你意識上偏於空了,外面還是沒有空呀。你空了我不空,我還站在你的前面,太陽照樣從東邊升起來,西邊落下去。都還沒有空呀。所以,雖然身心內外一片虛靈,還是跟外面物理世界相待的。但是,第一步的修養,先達到內心的虛靈也就對了。「唯道集虛。」注意,這個「集」字務必要圈起來。「集」就是累積,你把內心虛靈的境界,練習越久了,累積越久了,那麼達到形而上的道也就快了。「虛者,」內心虛靈,你能夠做到內心意識不動,心靈很凝定,耳根不向外聽了,完全是返之內在了,「心齋也。」這個才是內心真正的持齋了。

我們許多學佛的人受了「八關齋」戒,「八關齋」的「齋」就是內心虛靈,達到內心虛靈叫「八關齋」的成就,這個樣子才叫真正的持齋。不是說過午不食就是持齋了,完全不是。為什麼「八關齋」是過午不食呢?過午不食使人身體的氣息容易虛靈,容易達到「心齋」的境界。所以莊子借用孔子的嘴所講的這一段,不論儒家、道家、佛家、密宗、天台宗、華嚴宗,隨便那一樣,你融會貫通了,一通而百通,同一個道理不同的表示而已。你到了「心齋」這個境界,初步的閉關可以了,不到這個境界不能閉關的啊,閉關會發瘋的。

孔子這一段講了「心齋」的道理,內聖修養的第一步傳了顏回。但是我們要注意啊,孔子傳給顏回「內聖之道」這一段,為什麼不放在第一篇《逍遙遊》裡面,也不放在《齊物論》和《養生主》,偏要放在內七篇的第四篇《人間世》裡面,什麼理由?很多同學想學禪宗參話頭,這就是禪宗,這就是個話頭。青年同學參話頭,喜歡打妄想用心思,參話頭就是要你打妄想用心思。你不妨在這裡用一下,去研究一下是為啥?我們出個題目放在這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72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49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波飛太液心無住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

顏回聽了孔子傳的方法,一定回去打坐做功夫了,不過文章沒有記載。顏迴向孔子報告:老師教我的這個方法,我開始上坐時「未始得使」,很不習慣啊,那個呼吸和心合不攏來啊,耳朵叫它不聽它偏要聽,尤其流行音樂一響起來,我打坐不想聽,可心已經跳舞去了,肩膀都搖起來了,那時候還沒有入道,我還是我。慢慢我上了路,心和氣合一了,那時候心也沒有,呼吸也沒有,忘掉我自己了,這是不是達到空的境界了?

    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游其樊而無感其名。

孔子一聽顏回的報告說:你已經進門了,功夫達到無我的境界,但也只是進門而已,但是還沒有到家,內心的感應還會有。雖然你很空靈,有個人逗逗你還會動念,這個清靜,這個空是靠不住的。你們諸位學佛、學道、學密的各路英雄、各路神仙,我想你們大家平常打坐,瞎貓撞著死老鼠的時候,這種小小境界偶然都經歷過,但是不能永恆,有時候碰到了就有,兩腿一放就沒有了。這是修腿不是修道。它來撞你你就有,你要找它就達不到這個境界,比男女愛情上的追求還痛苦,對不對?有時候身體健康時有這個境界,一生病就靠不住了,只曉得痛苦,心裡就不曉得空靈了。所以不行啊,這叫做「入游其樊而無感其名」,還是受外面這些名和物所牽引。「入游其樊」,進了這個樊籬。這個「名」代表外面的事理。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的外物,還能夠牽引動你。

    入則鳴,不入則止。

外境界一來的話,引用佛學唯識學上的一句話:「境風吹識浪」,外境界的風一來,你的心波就動搖了。我們常常提到袁世凱兒子袁克文的詩:「波飛太液心無住,雲起魔崖夢欲騰。」袁克文也是學佛的,他講人的心念是「波飛太液心無住」,華池太液,是道家所說的神仙境界中的清涼池水。修鍊家們,又別名它為華池神水,服之可以祛病延年,長生不老。袁克文卻用它來比一個人的清靜心腦中,忽然動了貪心不足的大妄想,猶如華池神水,鼎沸波揚,使平靜的心田永不安穩了。「波飛」就是「境風吹識浪」,外境界一來,把心裡面的波浪吹起來就不能停止了。那妄念一來是「雲起魔崖」,妄念本身就是魔,「夢欲騰」,那個夢啊,自己好象要飛起來了,自己都控制不住了。這兩句詩是講袁世凱想當皇帝是不對的。據說袁世凱一看兒子的詩氣死了,大罵許地山一幫人教壞了兒子。「波飛太液心無住,雲起魔崖夢欲騰。」同學們應背住這兩句詩,這是無上上咒,心裡動念的時候,把這兩句詩念念,大概可以降魔的。所以「無感其名」也就是這個道理,外界「境風」一吹,心中的定境,清靜境界沒有了。

「入則鳴,」外境界一進來,心就引起共鳴了。佛經上講,頭陀行第一的迦葉尊者,禪宗的第一祖師,他入滅盡定的時候,天人奏音樂,習氣深處貪愛音樂的根本發起了,他一邊閉眼盤腿打坐,一邊不自覺地打拍子,搖了起來,坐在那裡跳舞。我們同學中有許多打坐氣脈動了搖啊,算不定也是音樂聽慣了在點頭。迦葉尊者多生累積愛好音樂的習氣沒有改,這個習氣是帶入業力第八識阿賴耶識裡面的,滅掉很難。所以《維摩經》有天女散花的描述,天女把花撒下來,落在大阿羅漢身上就沾住了,落在大菩薩身上,粘不住就掉下來了。維摩居士說,一切大阿羅漢,八十八結使斷了,但余習未斷,剩餘那個根根的一點習慣還沒有斷。雖然見色而不愛色,此習氣的根沒有拔,平常守齋硬是綳起來不敢動,目不斜視,好象已經空到家了,實際上那個習氣的根一爆發不得了,所以天花到身上都沾住了。到了大菩薩的身上那天花自然就掉下去了,因為習氣已經斷了。

外境界一來就引起共鳴,  「不入則止。」你在山頂上,外境清靜,不要說看不見人,也看不見鬼嘛,你覺得我現在好空啊!然後看世界上的人,這些眾生多愚痴啊,忙忙碌碌地,像我這樣多清靜啊!這是自欺欺人的空話,稍一引誘,你下山以後比普通人還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73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50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為而不為

為而不為
    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

內證的功夫修養要做到什麼?「無門無毒」。真正得道的人,沒有一個法門,什麼練氣啊,看光啊,觀想啊等方法都不需要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上說到,佛法最高處是「無門為法門」。「無門」等於佛學講的「六根大定」,眼耳口鼻舌身都沒有了。「無毒」,這個「毒」是古代借用的字,同「治」,也不需要用一個方法來對治妄想,對治煩惱,什麼都沒有。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房子的空殼子一樣,而生命借住在這個空殼子里遊戲,「不得已」,活得如此而已。能夠到這個樣子啊,修養功夫差不多了,但這還不是到家哦。莊子在這裡借用孔子的嘴說的話,當然是不是孔子的話不知道,至少在別的書上沒有,莊子記載下來。下面孔子再進一步講內證的修養:

    絕跡易,無行地難。

我們走路,走過的地面一定有腳印,有蹤跡的。作小偷的,為了不露指印可以戴手套,為了化驗不出腳印可以穿襪子,乃至功夫最高強可以像武俠小說一樣,飛行絕跡,踏雪無痕,走路在地下沒有痕迹,這當然很困難,也可以練得到,所以「絕跡易」。兩腳不踏著地在空中飛就很困難了,總是要有一個「行地」,等於總要在地上走。就是達到在空中飛還是在「行」啊,《逍遙遊》上列子「御風而行」,莊子說這有什麼了不起,他還是要騰空駕雲在空中飛,對不對?雖然我們有最快速的飛機,假如坐宇宙飛船四個鐘頭可以環遊世界一周,縱然了不起,還是要進入宇宙飛船才能飛。可你坐在這裡,一念之間可以環遊十方世界,那不是更高明?所以,我們處世作人做到不著痕迹,就是佛家說的不著相,不著相還容易,做到了不著相還不是最高明,「無行地難」,你還是在做,要完全做而不做,這就很難。出來到社會上,或者做生意也好,賣菜也好,開垃圾車好,當皇帝也好,你出家也好,出家也是外用之一哦,不管怎麼樣做來,就是這七個字:「絕跡易,無行地難。」

上面我們出了一個問題,現在莊子已經自己答覆了。一個人要想大道的成功,必須在人間世里去修道,不入世的磨練不行。出世是小乘法,入世磨練修出的道才能稱得上大乘道。大乘道修成功了還不是最高,也不過是「絕跡易,無行地難。」所以禪宗認為,成佛容易,成魔就很難了。當然並不是魔最高,真的叫你變成魔,要佛魔兩邊都不住,有時候只是偶爾玩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74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51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自欺欺人 被人欺

自欺欺人 被人欺
    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

我們出來做事,假如做大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是「為人使」,聽人家指揮,聽命辦事,「易以偽」,還容易做假,還容易有辦法推得掉,還可以用手段。明朝末年有一個讀書人,叫什麼名字我忘記了,他講人生的境界,那真是說絕了:「世界上任何一個人,活了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被別人欺。」你看世界上的人,能不能逃出這三件事,逃出了這三件事就跳出了三界外。你說我在山上隱居打坐,只要有青菜蘿蔔有吃的,什麼都不求,你以為對了?正在那裡自欺;或者像我們一樣坐在台上,又講《莊子》又講佛法,算不定就在欺人;再不然啦,上面兩樣都不幹,自己規規矩矩拿薪水吃飯,是被別人欺。換句話說,「為人使易以偽」就是自欺,欺人,被別人欺。

「為天使難以偽。」可是為天為道啊,沒有辦法做假。修道的人,自己對自己負責,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更不可以被人欺,即使是聖賢教主的話,也不能輕易附言,沒有求證到的,還要求證一番,究竟他是說對了還是沒有說對?就像宋儒說的話:「六經皆我巨注」,就是四書五經都是我的註解。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三藏十二部,什麼顯宗密宗,不過是給我做註解而已。必須要自己求證到是真的,不然的話,你還是被人欺。

    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

孔子做個比喻:「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你應該聽到過,有翅膀的東西會飛,你總從來沒有聽到過,不要翅膀而能飛吧。不要翅膀而能飛,這個就是密宗了。我們沒有翅膀,大家都知道,你不要稀奇噢。我們有一個不要翅膀的,在心裡頭經常飛。剛才引用袁克文的詩:「雲起魔崖夢欲騰」,我們有時候心裡的妄念想登天,飛得好厲害啊,這個就是沒有翅膀會飛的。所以夢中的富貴,夢中的空花,愛怎麼想就怎麼想,這是很可怕的。到了最高處的境界,「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孔子說:你聽到過能夠透過知識學問而知道道理,你總從來沒有聽到過,到達了一切無知才是大智慧的成就吧。所以我們要注意啊,以無知而知,才是大知。孔子在這裡,完全是講內在修養的功夫。

《莊子》這一段,影響中國文化產生了兩個東西。第一是影響了道家的隱士思想。我經常說,中國文化裡頭,真正發生作用的是道家的隱士人物。三代以來,一直到秦漢唐宋元明清,沒有哪一個時代沒有這種人物。時代到了撥亂反正的時候,他們出來了,但是做完了就走了,隱姓埋名,歷史上也看不見。這一類道家的隱士人物,就是受「絕跡易,無行地難」的影響,真正做到了「無行地」。第二是影響了許多近於隱士之間的名士。歷代有許多的名士,譬如像宋代陸放翁這些人,還出來做了事,而真正的名士派,有學問有修養,始終不出來。官也不要做,一輩子玩玩,清凈一生,這一類人受道家老莊的影響最大。這是中國文化另一面,因為有這一面,才產生了中國民族文化自然超脫的一種特性。我們經常發現社會上很多人,乃至沒有職業,沒有階級,像顯明法師講經的時候,有幾位老先生來,我非常注意那些人,幾十年我始終看到他只穿那麼一件衣服,滿頭白髮,怪裡怪氣,你們覺得怪裡怪氣,他的眼睛好象沒有光彩,就是誰都沒有看到,誰也不在他眼裡的那個味道。所以我拚命給這些人拍馬屁,因為怕他看不起我。(一笑)。中國文化的這一面,這一類的人非常多,這是民族的特性,所以研究我們中華民族很難。中國古代社會有很壞的一面,也有很高的一面,有很多人「絕跡易,無行地難」,都做到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75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51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虛室生白

虛室生白
    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孔子這個老師教顏回啊,已經把全部都傳完了。這是大密宗,也是大禪宗。「瞻彼闋者,」看到那個圓滿清凈的地方。「瞻」,就像我們看東西一樣,遠遠地看到了,「闋」,就是那個圓圈,這是形容雲「虛室生白,」「虛室」不一定是講房間,指內心裡頭,「生白」,閉上眼睛身體裡面一片亮光,都在光明中,所謂自性的光明發現。往往有許多人夜裡在房間打坐,電燈也沒有開,什麼亮光都沒有,突然,張開眼睛發光了,房間里什麼東西都看得清楚,這一類也是「虛室生白」,但是還不究竟,要內在到了自性發光,身體內部五臟六腑每一部份,自己都看得很清楚,等於白骨觀修到了家的人。「瞻彼闋者,虛室生白」,自性的光明發生,空靈到了極點,這個時候得了四個字:  「吉祥止止。」造就是大止觀,大定。為什麼用兩個止呢?上面一個「止」是動詞,修止修定修到這裡,已經得止了。第二個「止」是名詞,真正得定了。「止止」才是定,還沒有談觀。所以修摩訶止觀的,學密、學禪、學道的注意,不到達這個境界妄念停止不了。「吉祥」就是大吉大利,而我們後來變成是「皇上吉祥」了。

    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

我們大家打坐,內心沒有到達「止止」的境界,是坐在那裡開運動會,心裡頭在跑:「唉喲!這個念頭糟糕,我怎麼又想鈔票。」「某人欠我十塊錢,哎呀,想起來啦。」我們打坐坐禪,叫莊子來一看:嘿,你們坐在那裡,是心裡頭在開運動會啊,「是之為坐弛」。「坐弛」這個名詞是莊子提出來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76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52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

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

我們平時修持修養,眼睛喜歡向外面看,耳朵喜歡向外面聽,真正修養做到了,眼睛對外見而不見,看到了跟我不相干,用佛學的話來講,就是內心意識不起分別;耳朵聽到聲音,在鬧市中車鳴鳴馬嘯嘯,隨便你怎麼吵,沒有聽見。所以佛經上講,有一天佛在恆河邊打坐,一行做生意的商隊用車馬馱著貨品過河,那個車聲和馬叫的聲音很嘈雜,後來佛出定了,一看地下都是亂七八糟的水,就問弟子們:「這是怎麼一回事?」弟子說:「你不知道啊?剛才很多車馬經過。」「噢,我一點都不知道。」佛可不是昏沉,跟昏沉有差別,也不是睡著了,是「耳目內通」,眼睛不向外看,內觀;耳朵也不向外聽,內通。這是觀音法門,就是《楞嚴經》上說的「返聞聞自性」,用耳根修的「入流亡所」。注意了,你們要是年紀大一點,最好用觀音法門慧覺來修持,可以長壽。為什麼用耳根聽可以長壽?耳根管氣,耳通氣海,耳根也通腎海。

「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到達了「入流亡所」,眼識、耳根迴轉來,進入法性、自性之法流,「亡所」,忘掉了所聽所聞的境界,即莊子所說的「吉祥止止」,這就是「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怎麼叫「外於心知」?不要起心動念,不用第六意識。而能夠知道天上人間,無所不知。拿佛學的道理講,就是第八阿賴耶轉成大圓鏡智,照天照地。這個時候,把心能夠知道一切,能知之作用,能知之性,能知所知的都空掉了,那個出來的叫「般若」,佛學叫做大智慧,大智慧能通一切法。到達了這個境界,「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鬼神都站在前面聽你的命令,而況人世間呢?「舍」,就是停止到這裡,站在你的前面。

    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是萬物之化也,」即《易經·繫辭》上所講的「參贊天地之化育」。這個娑婆世界是有缺陷的,人修道修養到了這個境界,人的生命功能,人的價值到了最高處,宇宙天地的缺陷就可以彌補了。這就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原始的道家,包括了儒家道家合一的道統,是堯、舜、禹三代傳行的法要。儒家道家所標榜的,上古三代內聖外王的帝王,內聖修養的關鍵就在這裡。「伏戲」,就是伏羲皇帝,我們的老祖宗,畫八卦的;「幾蘧」,上古的聖人,明王。佛經上說,做治世的轉輪聖王,出世法能夠變成越世的聖人。他們為什麼能夠天人合一,於世間法做帝王,就是因為內聖修養到達了「是萬物之化也」「參贊天地之化育」這個境界。這樣,你就懂了傳統文化的道統,內聖的道統。

我們的老祖宗「伏羲」「幾蘧」等都得到了這個道統,內聖而外王,其它的歷代的名臣名相,有功業留在歷史上,為什麼他們的成就那麼偉大呢?都是因為他們內聖,內在的修養做到了,然後出來外王。佛家講度人度世,這個度人的意思就是外王。千萬不要說:「你皈依了我啦,拿個紅包給我,聽我念一句阿彌陀佛,我又度了一個了。」你小心,「本要度眾生,反被眾生度。」這是我下山以後到現在,幾十年對自己的結論,下山來本要度眾生,到現在我感覺到反被眾生度了。所以不要隨便講度人。非內聖不能外王。內聖修養必須要做到這一段。

《人間世》第一段故事到此為止。這個故事我們注意,顏回聽到衛靈公正當中年,辦事專斷,輕率地處理政事,輕率地役使百姓,使人民大量死亡,卻看不到自己的過失,就想去教育他,使他在政治上變成一代的明君。顏回想去做王者之師,就是相當於後世的諸葛亮穿個八卦袍,拿個鵝毛扇想去煽火去,因此向孔子請假。孔子說你去吧,去了之後你吃飯的傢伙就掉了,你這一點點修養怎麼行?這就代表了一個人求學問也好,修道也好,犯了孟子所講的「得少為足,好為人師」的錯誤,「得少為足」,稍稍得了一點就滿足了,「好為人師」,等於我們一樣,被人一叫老師馬上就倒霉了,被眾生度了,所以千萬不要隨便當人師。這是第一段的道理。下面孔子跟顏回一系列的對話,就討論假設現在你去,應該怎麼講話怎麼辦。這是教育我們在人間世,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身份,應該是哪一種態度。接著孔子告訴顏回,你出去度人,對世界有所貢獻,對社會有所貢獻,必須要內聖的修養做到了聖人的境界,然後出來外用才能夠起作用。不然的話,只看到現在的人生輝煌,很光明很燦爛。死後呢,五個字:  「與草木同腐」。所以我常常告訴青年同學們,歷史上多少皇帝,多少宰相,多少狀元,你報得出幾個來?他們在當時都是了不起,但過後被歷史遺忘了,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功德留在人間。這是內聖沒有做好,出來外用只能爭取一時,不能夠爭取到千秋。所以事業是分兩條路的,這些聖人教主們,修道的人,說真的,也在爭哦:爭取千秋,不在一時。

葉公子高將使於齊,問於仲尼曰:「王使諸梁也甚重。齊之待使者,蓋將甚敬而不急。匹夫猶未可動也,而況諸侯乎!吾甚栗之。子常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歡成。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執粗而不臧,爨無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於悅生而惡死!夫子其行可矣!

丘請復以所聞: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言必或傳之。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凡溢之類妄,妄則其信之也莫,莫則傳言者殃。故法言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且以巧鬥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泰至則多奇巧;以禮飲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亂,泰至則多奇樂。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獸死不擇音,氣息勃然,於是並生心厲。剋核太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苟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終!故法言曰:『無遷令,無勸成。過度益也。』遷令勸成殆事。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且夫乘物以游心,託不得已以養中,至矣。何作為報也!莫若為致命,此其難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77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52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大使難當

《人間世》這一篇,上面講到顏回欲其入世,為帝王之師,想如何來糾正一個「人主」。「人主」是古代歷史上的觀念,古代所謂的帝王,一個最高的領導人,普通就叫「人主」,現在所謂講大老闆。孔子告訴顏回,想改進這個老闆是不可能的,還不如退而自修。孔子講入世的難,幾乎比出世修道還要難,所以自己要注重自修,這個做功夫的方法,就提出來「心齋」這一段。這是《人間世》的第一個故事。第二個故事,「葉公子高將使於齊」,莊子則引用積極入世的人,拿歷史的故事說明人生入世的許多道理。

    葉公子高將使於齊,問於仲尼曰:「王使諸梁也甚重。齊之待使者,蓋將甚敬而不急。匹夫猶未可動也,而況諸侯乎!吾甚栗之。

莊子的筆下又寫出了孔子的故事。這一段故事是講外交官的學問,春秋戰國外交官的資料多得很,這是一段孔子教外交的辦法,我們將來假如寫一本書,就叫「外交官的修養」或「外交官的哲學」。

「葉公子高」是楚莊王玄孫尹成子,名諸梁,字子高。「葉」是地名,在民國是河南的葉縣。春秋時是一個諸侯,葉國。葉公子高將到齊國去當大使。大使在中國歷史上稱為「行人之官」,青年同學注意啊,看到古代歷史上說的「行人」,就是現在所謂外交官。我們都曉得中國文化有一句名言,弱國無外交。在一個動亂的時候當大使很難,尤其在古代,在敵我兩國之間處於戰爭狀態,互相為仇敵下當大使的人,反正這個頭啊,是提在手上玩的。莊子這個時代正是戰國時代,這個時候的外交,尤其是代表國家政治的外交官,就是第一線上的戰士,隨時有危險,有時候去了就不能回來,有時當場就被殺掉了。譬如五代時的馮道,幾次當大使,他的詩:「上下一行如骨肉,幾人身死掩風沙」,記載跟隨大使的辦事人員,半路死了,埋在荒沙野地就完了。中國外國都一樣,這種事例很多很多。

因此葉公子高就來問孔子,「王使諸梁也甚重。」古人有一個禮貌,名字有一個官名,有一個小名。譬如小名,父母可以叫,朋友是不應該叫。官名,老師,父母可以叫,譬如古代做官,皇帝也可以叫,部下就不好意思叫了。像葉公子高,一般都可以叫,他自己來給孔子講話,必須要稱自己的本名諸梁。他說大王派我去當大使,這個責任太重了。大家都知道蘇武的故事,蘇武牧羊十九年回來后,官職不過為典屬國,等於是現在的外交部的一個負責人,管理附屬的國家,還不是外交部長。所以在古代當大使,責任太重了。葉公子高說:我擔負了齊國大使這個任命,齊國在當時是一個強國,它對待大使很有禮貌,這還好辦,它並不重視代表一個國家的大使,那麼我要達到外交的任務,要說動齊王,「匹夫猶未可動,而況諸候乎!」「匹夫」就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人的意志,你想變動說服它都很難,何況一個國家的領袖。所以啊,我心裡頭很害怕。

    「子當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 歡成。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葉公子高說:老師啊,你平常已經告訴我的話,凡是作人做事,國家大事乃至朋友之間的個人小事,很少有一切事情的成功永遠是高興,是圓滿。這就是佛學說的道理:娑婆世界,萬事都有缺陷,沒有一個是圓滿的。孔子也講「寡不道以歡成」,「寡」,就是很少。「不道」,不合於一個法則,不合於一個什麼法則呢?「以歡成」,就是高興地、圓滿地完成任務。一個不平凡的時代,去完成任何一件任務,很少有圓滿完成的,都很痛苦地成功。所以人世間作人做事之難。如果擔負一個政治上的任務,外交的任務,或是做個公務員,事情如果不成功,任務達不到,則必有「人道之患」,或者給皇帝殺了,或者給敵人殺了,或者去坐牢,或者是其它禍害出來,或者路上被行刺,比如美國的總統給人打一槍。有時候,國家的大事成功了,你可以說,這下我成功了,在當時非常輝煌,而在歷史上是一件很糟的事,「則必有陰陽之患」,受冥冥中之天道,遭遇到很壞的果報。或者說一個任務給你辦成功了,就會被社會,被人所妒嫉。所以做人做事,不管你成功也好,失敗也好,能不管成功與失敗,做到沒有後患的,只有最高道德,得道的人才能夠做到,普通人不容易做到。這就是人生住世的最高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78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53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趙宋是第二個南北朝

我們中國人應該懂中國歷史。中國歷史,尤其是宋朝的歷史很有名。研究宋代歷史,有個最妙的事情,一個領袖,要麼是絕對的軍人出身好辦,要麼是絕對的文人起來也好辦,由軍人而變為一個讀書人,像趙匡胤兩兄弟就難辦,從好的方面來講,天性比較仁厚,雄長的氣魄就比較薄弱。自從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當了皇帝以後,因為曉得戰爭的痛苦,戰爭的殘酷和戰爭的冒險,所以把燕雲十六州在地圖上一劃,他不管了。宋朝的建國,版圖非常狹小,治權所及的地區,實在小得可憐。遼、金、元始終雄踞在北方,西邊有夏國,南邊有大理國。就這樣勉強維持了三百年。所以嚴格地講,至少我不承認宋朝算是一個朝代。如果我們從歷史統一大業的觀點來說,整個南北宋三百年間的政權,只是與遼、金,乃至西夏等共天下,彼此分庭抗禮,等於東西晉以後第二個南北朝的局面。我們從歷史上看到,宋朝在文化的發展上,蠻光輝的,歷來的傳統歷史學者,秉承一貫的正統觀念,都以宋朝為主,但是以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精神來看,南北宋與遼金元,都是服膺在中國文化的大纛之下,各有千秋,遼金的文治,比起宋朝,並無太大的遜色。這一觀點,也許是我對歷史的看法不同,但大致不會離譜。尤其希望青年同學們,不要忽略了當時遼金的文化與中國文化大系的關係。

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以及他的子孫,北方都沒有統一,而且實在也怕統一,不想統一。所以宋真宗,歷史後來給他的謚號叫「真宗」,這個「真」字,是很妙的,他也是搞宗教的。當時全國都想統一,他為了不想打仗,為了使老百姓乃至知識分子不提出來這個意見,就拚命提倡宗教來迷醉朝野,認為上天的意志,是要好好修道,不要再打仗。當時最大的顧忌,就怕宰相王旦不同意。開始是試探,結果沒有辦法溝通。宋真宗有一次請王旦吃飯,吃完了以後說:「我看你那個宰相府上啊,家用也很清廉,有一個小禮物,你帶回去。」王旦帶回來一看,是黃金。王旦考慮了一夜,實在睡不著。皇帝送紅包,就是叫自己不要反對,也只好不說話。後來王旦就宣布,我老了,天命該退休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79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53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名臣寇準

宋真宗那個時候,跟金國處在戰爭狀態。這段歷史是非常有趣的,我們讀歷史要看清楚。當時最有名的宰相寇準提出來,主張宋真宗到前方御駕親征,這是非常危險、非常冒險的事情。老實說,宋真宗並不願意去,好在他還是接受了寇準所堅持的決策。結果宋真宗到了最前線,看見金國精銳的部隊,與自己只隔一條黃河,心裡很害怕,就派太監去看看宰相寇準在幹什麼?派去的太監回來稟告皇帝說,寇準在軍營里和部下一起打麻將,而且一邊打麻將一邊喝酒,還在叫「哎呀,紅中哦!」他玩得高興得不得了。宋真宗一聽比較安心了,寇準還在玩呢,大概不危險。如果寇準是在那裡辦公,或者拿著前方的電話正在聽,那宋真宗心臟病就要發了。寇準也曉得皇帝有這麼一個心理,所以故意裝出很輕鬆的樣子。寇準的這一著,我們讀歷史知道,是很冒險的,那真是宋朝的大忠臣,是真為國家,真為天下。可以說寇準的這個做法,非常嚴重,如果搞錯了,不止一個人殺頭,全家都要殺光,而且還要滅九族,因此,「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情達到了成功,「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我們看宋朝的歷史,寇準在檀淵之役中,軍事,外交,政治,一手包辦了。檀淵之役是很光榮的一場外交勝利,拿現在的話說,是政治上的大勝利。可是勝利歸勝利,兩國訂的還是和平條約。結果事後,寇準還是始終遭遇宋朝政府一般人的妒嫉。

歷史上還有一件有名的故事。宋朝有一位了不起的文人,叫張詠,也是宋朝的名臣,是四川這一帶的地方首長。寇準當時在國際上聲望之高,不得了,但是事情一成功了就下台了。下台以後,有一次在陝西碰到張詠到中央來做述職報告。寇準就向張詠請教。張詠說:「相公啊,你太謙虛了,何必問我。不過,《漢書》的《霍光傳》不可不讀。」寇準奇怪了,《漢書》我又不是沒有讀過,怎麼講這個話?於是馬上回來把《霍光傳》一讀。霍光在漢朝功勞很大,劉家的天下等於是他一手救過來的,結果《漢書》把他一生功勞說完了以後,《漢書》的作者班固,最後對霍光下了一句評語:不學無術。寇準讀到最後結論,哈哈大笑,張詠在罵我不學無術。那麼這是個什麼學呢?講這些歷史的道理,是我們看了「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這四句。再加上「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就知道了。所以不管做人做事,成功或者失敗,而沒有後患的,只有大德的人能做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80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14 11:54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 人間世---- 千古名將郭子儀

我們拿歷史古人來比,只有唐朝郭子儀一個人做到了。研究郭子儀一生的歷史啊,那的確漂亮極了,對人事的處理高明極了,恐怕在《二十五史》裡頭找不出第二個人。我們歷史上講究一個出將、入相,郭子儀幾次當大元帥,後來唐德宗稱他尚父,這個尚父,只有周朝周武王稱過姜太公,這稱呼在古代是很尊重的,當然不是現代所說乾爹的意思,但非常非常尊重,是對尊長一輩的人,才能稱呼的。由唐明皇開始,兒子唐肅宗,孫子唐代宗,乃至曾孫唐德宗,四朝都是郭子儀一手保駕的。有一次在唐代宗的時候,又同唐明皇一樣天下大亂,新疆的回教聯合西藏的回教造反,快要打到首都長安了,皇帝又下命令叫郭子儀出來。當時他一支部隊都沒有,跟在身邊的只有老部下數十個騎士,一接到詔命,他只好臨時湊合出發,勉勉強強把沒有經過訓練的後備兵,反正連退伍老弱都加以整編,也只湊了伍千人,去抗拒敵人十萬雄兵。他到了前方跟隨軍的兒子講,這仗不能打,我一個人去敵營,或許還有點辦法。等他騎上馬要走時,兒子一把拉往馬說,爸爸你絕不能一個人去啊。郭子儀把馬鞭一拿,朝兒子拉往馬的手「啪」地一抽,去!就是說你滾開,我非一個人去不可。他告訴兒子,五千人打十萬雄兵,打也是打敗,不打又不行,我去死也只死一個人,如果一打,大家統統都沒有了。郭子儀一個人到了前線,向敵人說,郭令公來了。敵人看見這麼一個老頭子,就問郭令公在哪裡?郭子儀就把軍帽一拿,又把身上的衣服解開,手上的武器丟下來,敵人一看,果然是令公。然後兒子不放心,帶幾百人的部隊跟過來。郭令公回頭把手一揮,你們滾回去。就一個人進敵營去了。進去以後,兩個大元帥一拉手,又喝酒又什麼的,幾句話一講,還打什麼?就不打了。不止一次,多少次危急的時候,靠他化解了。當然,皇帝等天下沒事了,又叫他回家。你要知道,朝中的文臣武將,都是郭子儀的部下,可是皇帝懷疑他,要罷免他時,他就馬上移交清楚,規規矩矩回家,臉色都不會改一下的。等國家有難,一接到命令,不顧一切,馬上行動。所以屢黜屢起,國家不能沒有他。

所以我常常告訴學軍事的,學政治的同學們,應該以郭子儀為榜樣,他的一個很大的長處:肚量大。乃至在皇帝面前最紅的有權位的太監魚朝恩,用各種花樣專門來整他,他都沒有記恨,都包容了,最後魚朝恩沒有辦法,派人暗地挖了他父親的墳墓,他明知道是魚朝恩搞的,也不動聲色。這個就很難了,這是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結果皇帝為了這件事,特別弔唁慰問,郭子儀卻哭著說,我帶兵幾十年,士兵們在外面破壞別人墳墓的事情,我無法完全照顧得到,現在我父親的墳墓被人挖了,那是果報,誰挖了,就不要問了。你看,有這樣的肚量,量大福大。

史載郭子儀年八十五歲而終。他所提拔的部下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後來皆為將相。他有八個兒子,七個女婿,幾十個孫子。家裡的人口有三千,孫子叫爺爺好,他也不認得是哪一個孫子,反正小孩子來問好,他都點頭而已。王府怎麼進來怎麼出去,他都搞不清楚。他生前享有令名,死後成為歷史上富貴壽考四字俱全的絕少數名臣之一。所以歷史對郭子儀的評議:「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他的功勞比皇帝偉大得多了,而上面沒有懷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郭子儀出將入相幾十年,唐朝當時的高級幹部都是他的學生,而他自己沒有驕傲,這兩點一般人做不到;第三點更難,「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他私人生活很奢侈,但上至政府,下至民間,沒有一個人批評他不對,第三點多數人不能做到,而郭子儀做到了,古今往來第一人。

凡事若大若小,寡不道以歡成。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莊子並非講出世思想,這些都是告訴我們作人處事的道理。這一段話,是葉公子高回憶孔子平常教他的。他說老師啊,你平常是這樣教育我們要「見危受命」,自己的國家在艱難危險的時候,國家需要你,你就要去擔當重任。葉公子高現在「見危受命」,但是他私人也很難過。

    吾食也執粗而不臧,爨無欲清之人。

他說我平常生活很簡樸,吃的飲食很簡單,「執粗」,等於說有一點素菜,吃兩個饅頭就夠了,而不要求吃好。下一句話,問題來了。古人的解釋,「爨」字是廚房裡燒火。「無欲清」,不想清涼。燒火燒起來不想清涼,這是什麼意思?古人解釋這句話,說莊子文章的意思就是:我只想生活清淡,並不想火燒得那麼熱,連人家來「燒冷灶」都不需要的,乃至一天沒有人來看我,我都很高興,只想清靜,不求名,不求利。古人這樣解釋,我不同意。莊子是講「吾食也執粗而不臧,」我的生活很簡樸,粗茶淡飯就夠了。「爨無欲清之人。」我雖然做官,廚房做飯,都是我跟太太自己來,也不想找一個幫忙清潔的人。就這麼簡單一句話,給他們東解釋西解釋,越弄越不懂了。「爨」,做飯的。「無欲清之人」,不要求人家來清潔,一切都是自己干。現在很多公務員的生活,你自己非干不可,請人請不起啊。

    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

葉公子高說:我並不執著於功名富貴,皇上讓我擔任這個艱難的外交官,這個地位是太高了,可是這個任務多危險呀。我早晨接到這個命令,急得我肝火發了,眼睛也紅了,血壓也高了,沒有辦法,只好到冰淇淋店買一塊冰片來吃一吃,「飲冰」,因為心裡急得發燒啊,要吃一點冰水清涼清涼。我們要知道,梁啟超寫了一本書,取名叫《飲冰室文集》,就是這樣來的。我還沒到齊國去擔任這個任務,自己先生病了,萬一任務沒有達到,則「必有人道之患」。我這叫做進退兩難。我雖然是臣子部下,可是我挑不起這個擔子,體能吃不消,情緒吃不消,任務太重了,老師有什麼樣的教導呢?葉公子高向老師求助。等於你們辦事一樣,有一點事情就回來找老師,哎呀,我倒是常常想吃冰淇淋,煩死了,一點小事也要問。人家葉公子高是拿這樣的大事來問孔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00: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