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柳梢青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德經及譯文第十六章

[複製鏈接]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61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37 | 只看該作者

第六十九章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①,而為客②;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③;攘無臂④;扔無敵⑤;執無兵⑥。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⑦,哀⑧者勝矣。
                      [譯文]
用兵的人曾經這樣說,「我不敢主動進犯,而採取守勢;不敢前進一步,而寧可後退一尺。」這就叫做雖然有陣勢,卻像沒有陣勢可擺一樣;雖然要奮臂,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雖然面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打一樣;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以執握一樣。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的「三寶」。所以,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悲痛的一方可以獲得勝利。
[註釋]
1、為主:主動進攻,進犯敵人。
2、為客:被動退守,不得已而應敵。
3、行無行:行,行列,陣勢。此句意為:雖然有陣勢,卻像沒有陣勢可擺。
4、攘無臂:意為雖然要奮臂,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
5、扔無敵:意為雖然面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赴。
6、執無兵:兵,兵器。意為: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執。
7、抗兵相若:意為兩軍相當。
8、哀:閔、慈。
                      [引語]
本章仍是從軍事學的角度,談以退為進的處世哲學。老子認為,戰爭應以守為主,以守而取勝,表現了老子反對戰爭的思想,同時也表明老子處世哲學中的退守、居下原則。這一章講到「哀兵必勝,驕兵必敗」的道理,成為千古兵家的軍事名言。本章和前兩章是相應的,都是在闡明哀、慈、柔的道理,以明不爭之德。
[評析]
焦宏《老子翼》引呂吉甫曰:「道之動常在於迫,而能以不爭勝。其施之於用兵之際,宜若有所不行者也。而用兵者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則雖兵猶迫而後動,而勝之以不爭也,而況其他乎。何則?主逆而客順,主勞而客逸,進驕而退卑,進躁而退靜。以順待逆,以逸待勞,以卑待驕,進驕而退卑,進躁而退靜。以順待逆,以逸待勞,以卑待驕,以靜待躁,皆非所敵也。所以爾者,道之為常出於無為,故其動常出於迫,而其勝常以不爭,雖兵亦由是故也。誠知為常出於無為,則吾之常無行,其攘常無臂,其仍常無敵,其執常無兵,安往而不勝哉?苟為不能出於無為,知主而不知客,知進而不知退,是之謂輕敵,輕敵則吾之所謂三寶保而論之者,和於喪矣。故曰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夫唯以不爭為勝者,則未有能勝之者也。故曰: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張松如認為,「今人或謂老子以退為進的方針,在軍事方面,則表現為以守為主,以守取勝的主張。這條總的作戰原則是不對的,但老子提出的不可輕敵和雙方兵力差不多相等的條件下,悲憤的一方將獲勝等見解,還有它合理的地方。」(《老子校讀》第380頁)唐朝王真注老的《道德經論兵要義述》中說,「五千之言」的《老子》「未嘗有一章不屬意於兵也」。此論斷有些不切實際。從本章內容看,老子是反戰的。他認為,如果是被迫捲入戰爭,就應該採取完全的守勢,這是他把謙退忍讓、無為靜柔的哲學思想,通過軍事再次表述出來,而老子並不是兵家,並不是就軍事論軍事。這在前面,我們已經多次提到,茲不贅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62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38 | 只看該作者

第七十章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①,事有君②,夫唯無知③,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④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⑤而懷玉⑥。
[譯文]
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沒有誰能理解,沒有誰能實行。言論有主旨,行事有根據。正由於人們不理解這個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麼能取法於我的人就更難得了。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穿著粗布衣服,懷裡揣著美玉。
[註釋]
1、言有宗:言論有一定的主旨。
2、事有君:辦事有一定的根據。一本「君」作「主」。「君」指有所本。
3、無知:指別人不理解。一說指自己無知。
4、則:法則。此處用作動詞,意為效法。
5、被褐:被,穿著;褐,粗布。
6、懷玉:玉,美玉,此處引伸為知識和才能。「懷玉」意為懷揣著知識和才能。
               [引語]
本章流露出老子對當時的統治者失望的情緒。他提出的一系列政治主張,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實行,卻沒有任何人理解和實行。看來,他的那一套治天下的理想,只有他幻想中的「聖人」才能實現。在現實中是無法實現的。他不了解,任何治國方案,都必須適應統治階層的的利益,否則,他們是不會採納,不會去實行的。於是,老子就有了這一篇感慨之論。本章是專對掌權者而言的,不是對一般人說的。文中的「我」、「吾」等詞,可謂之「道」的人格化。
[評析]
在以前各章里,老子談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學說,例如靜、柔、儉、慈、無為、不爭等,這些都是合乎於道、本於自然的主張。在社會生活當中應當是容易被人們所理解、易於被人們所實行。然而,人們卻拘泥於名利,急於躁進,違背了無為的原則。老子試圖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探索,對於萬事萬物作出根本的認識和註解,他以淺顯的文字講述了深奧的道理,正如身著粗衣而懷揣美玉一般。但不能被人們理解,更不被人們實行,因而他感嘆道:「知我者希」。對此,任繼愈先生說:「他自以為很高明,頗有懷才不遇、曲高和寡的苦悶。其實他唱出的是沒落階級的輓歌。並不是人們不了解他。而是歷史拋棄了他。」(《老子新譯》)張松如先生不同意這樣的觀點。他說,「歷史卻並沒有冷落了他。單說先秦時期吧:相傳春秋時的叔向、墨翟,戰國時的魏武侯、顏觸,都曾稱引過他的話;莊子則頌揚他『古之博大真人哉!』(《莊子•天下篇》)以宋研、尹文為代表的稷下學人又繼承了老子而發展為黃老學派;至於韓非,更有《解老》、《喻老》之作。降至秦后,西漢初年,黃老之學一度居於統治地位。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旨》,實突出道家,而司馬遷《史記》並特為立傳。演至東漢,甚至神化為道教的始祖了。凡此一切,總不能說是『歷史拋棄了他』吧。」(《老子校讀》第385-386頁)我們感到任、張二位先生在對個問題的討論中有不同的標準。比如,怎樣才算是被歷史拋棄了的問題。任繼愈先生的意思是,老子在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他提出的政治主張不被人們理解和採納,因而感到政治抱負難以施展,頗有懷才不遇、曲高和寡的苦悶,從這個意義上講,老子沒有被時代所選取。張松如先生則是從老子之後的若干年、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去研究老子是不是被歷史所拋棄的問題。所以,任、張二先生的標準不同,觀點上就有了差異。在歷史上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景況,懷才不遇、難以施展其政治抱負的君子們,往往被後世的人們所看重,老子如此,孔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因此,我們的認識是,老子被他所處的時代拋棄了,他的政治主張不能實行;但他又被後世的人們認可,他的思想學說、他的政治主張,有些被統治者接受了、實施了,有些被推向至尊之地,被神化為道教之經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63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39 | 只看該作者

第七十一章

[原文]
知不知①,尚矣②;不知知③,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譯文]
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聖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註釋]
1、知不知:註解家們一般對此句有兩種解釋。一說知道卻不自以為知道,一說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2、尚矣:「尚」通「上」。
3、不知知: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
4、病病:病,毛病、缺點。把病當作病。
[引語]
這一章是人貴有自知之明的格言。在社會生活中,有一些人自以為是,不懂裝懂,剛剛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為掌握了宇宙變化與發展的規律;還有些人沒有什麼知識,而是憑藉權力地位,招搖過市,便擺出一副智者的架勢,用大話、假話欺人、蒙人。對於這些人,老子大不以為然,並且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評析]
在自知之明的問題上,中國古代哲人們有非常相似的觀點。孔子有言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在老子看來,真正領會「道」之精髓的聖人,不輕易下斷語,即使是對已知的事物,也不會妄自臆斷,而是把已知當作未知,這是虛心的求學態度。只有這個態度,才能使人不斷地探求真理。所以,老子認為,「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在古今社會生活中,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人並不少見。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剛剛學到一點兒知識,就以為了不起,從而目中無人,目空一切,甚至把自己的老師也不放在眼中。這些人肆意貶低別人:抬高自己,以為老子天下第一,這說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質問題,那就是沒有自知之明。我們在閱讀這一章的內容以後,深深地感到老子的《道德經》真是一部極富智慧的處世之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64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40 | 只看該作者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①,則大威至②。無狎③其所居,無厭④其所生。夫唯不厭⑤,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⑥,自愛不自貴⑦。故去彼取此⑧。
[譯文]
當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麼,可怕的禍亂就要到來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謀生的道路。只有不壓迫人民,人民才不厭惡統治者。因此,有道的聖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所以要捨棄後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
[註釋]
1、民不畏威:威,指統治者的鎮壓和威懾。此句意為,百姓們不畏懼統治者的高壓政策。
2、大威至:這個威是指人民的反抗鬥爭。
3、無狎:狎通狹,意為壓迫、逼迫。無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
4、無厭:厭指壓迫、阻塞的意思。
5、不厭:這個厭指人民對統治者的厭惡、反抗鬥爭。
6、不自見:不自我表現,不自我顯示。
7、自愛不自貴:指聖人但求自愛而不求自顯高貴。
8、去彼取此:指捨去「自見」、「自貴」,而取「自知」、「自愛」。
[引語]
上一章講自知之明,是就一般情況而論的。本章著重講統治者要有自知之明,反對採取高壓政治,反對肆無忌憚地壓榨百姓。他認為,老百姓一旦不畏懼統治者的殘暴統治,那麼可怕的反暴力鬥爭就要發生了。他希望統治者不要自居高貴,而要自知、自愛,拋棄自見和自貴,這樣,他就不會遭到人民的反抗。此章講「不自貴」,與十三章講「貴身」、四十四章講「名與身孰親」的內涵不同。「貴身」講維護人的尊嚴,自重自愛,不以榮辱優患和其它身外之物損害了自身的尊貴;「名與身孰親」則說人的價值比虛名和貨利更可寶貴,不要為爭奪身外的名利而輕生傷身。
[評析]
有的學者認為,「這一章可以看出老子對人民壓迫鬥爭的敵視」(《老子新譯》)。當然,我們認為老子不希望暴亂,不管是統治者的高壓暴政,也無論人民的反抗鬥爭都極力加以反對,這是因為暴亂將給社會造成嚴重災難。那麼,只要仔細加以分辨,我們就會得知,老子重點反對的是統治者的高壓政策和自見、自貴的政治態度。因為人民的反抗鬥爭必須有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只有當統治者對人民實施暴政,壓迫和掠奪人民的時候才會發生。所以老子警告統治者,對待人民必須寬厚,「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如果只是憑藉恐怖手段,使人民群眾無法照舊生存下去的話,那麼老百姓就會掀起巨大的暴動,反抗統治者的暴政。然而,老子對當世的統治者們失去了信心,而把希望寄托在理想中的「聖人」身上,只有「聖人」才懂得這個道理。聖人有自知之明,有自愛之心。他不會自我顯示,不會自我抬高,這樣就可以取得人民群眾對他的擁護和支持。由此,我們感到,老子這一章的內容,正是表達了人民的願望,而就不僅僅是對人民反壓迫鬥爭的敵視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65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41 | 只看該作者

第七十三章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①。此兩者,或利或害②。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③。天之道④,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⑤而善謀。天網恢恢⑥,疏而不失⑦。
[譯文]
勇于堅強就會死,勇於柔弱就可以活,這兩種勇的結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麼緣故?有道的聖人也難以解說明白。自然的規律是,不鬥爭而善於取勝;不言語而善於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於安排籌劃。自然的範圍,寬廣無邊,雖然寬疏但並不漏失。
[註釋]
1、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敢,勇敢、堅強;不敢,柔弱、軟弱。此句意為勇于堅強就會死,勇於柔弱就可以活命。
2、或利或害:勇於柔弱則利,勇于堅強則害。
3、是以聖人猶難之:此句已見於六十三章。
4、天之道:指自然的規律。
5、繟然:安然、坦然。
6、天網恢恢:天網指自然的範圍;恢恢,廣大、寬廣無邊。
7、疏而不失:雖然寬疏但並不漏失。
                 [引語]
本章主要講人生哲學。第一層意思是柔弱勝堅強,第二層意思是天道自然。這兩層意思之間是相互溝通的。老子認為,兩種不同的勇,會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一則遭害,一則存活。「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只要依照自然的規律變化和發展,都會有好的結果,不會有什麼漏失。在這裡,老子講了自然無為的人生哲學,細細讀來,頗能啟迪人的心靈。
[評析]
老子認為,自然的規律是柔弱不爭的。他說,勇氣建立在妄為蠻幹的基礎上,就會遭到殺身之禍;勇氣建立在謹慎的基礎上,就可以活命。勇與柔相結合,人們就會得到益處,勇與妄為相結合,人們就會遭受災禍。同樣是勇,利與害大相徑庭。老子的主張是很明確的,他以為自然之道,貴柔弱,不貴強悍妄為;貴卑下,不貴高上貴重。而自然之道是不可違背的。有人認為老子只注重自然規律,而忽視人的主觀因素,不講人的主觀努力的作用,是在宣揚退縮,膽小怕事的生活態度和命定論的思想。我們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老子所宣揚的是自然規律,人們立身處世不可以違背自然規律,勇而敢是不遵循自然規律的肆意妄為,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勇敢堅強的含義。勇而不敢是順應自然規律,不以主觀意志取代客觀實際,並不是懦弱和軟弱的代名詞。我們同意老子的觀點,人類的行為應該是選擇後者而遺棄前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66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42 | 只看該作者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四章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①者,吾得執②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③殺。夫代司殺者④殺,是謂代大匠斫⑤,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譯文]
人民不畏懼死亡,為什麼用死來嚇唬他們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懼死亡的話,對於為非作歹的人,我們就把他抓來殺掉。誰還敢為非作歹?經常有專管殺人的人去執行殺人的任務,代替專管殺人的人去殺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指頭的。
[註釋]
1、為奇:奇,奇詭、詭異。為奇指為邪作惡的人。
2、執:拘押。
3、司殺者:指專管殺人的人。
4、代司殺者:代替專管殺人的人。
5、斫:砍、削。
[引語]
這一章講老子的政治主張。他以為當時統治者施行苛政和酷刑,濫殺百姓,壓制民眾,其結果是,一旦人民不忍受了,就不會畏懼死亡。人的自然死亡,是從「司殺者殺」的天道掌管的,但人間的君主殘暴無道,把人民推向死亡線上,這從根本上悖逆了自然法則。因此,從本章內容看,它是老子對於當時嚴刑峻法、逼使人民走向死途的情形,提出自己的批評與抗議。
[評析]
有的學者在研究本章時這樣寫道:「老子經常講退守、柔順、不敢為天下先,這是他的手法。他對待起來造反的人民可是不客氣,是敢於動刀殺人的。只是他看到用死來嚇唬人沒有用,所以才說出一句真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過去有些人為了掩蓋老子敵視人民的兇惡形象,故意說老子是不主張殺人的,這是斷章取義。」(《老子新譯》)我們的想法是:在本章里,老子指出了人民已經被殘暴的統治者壓迫得不堪其苦了,死都不怕了,何必還用死來恐嚇他們?如果不對人民使用嚴刑峻法,人民各得其所,安居樂世,就會畏懼死亡。在那種情形下,對於為非作歹之人,把他抓起來殺掉,還有誰再敢作壞事呢?他認為,應該把主觀與客觀兩方面的情況考慮周全,並且採取寬容的政策,不按天道自然辦事,草菅人命,就會帶來無盡的禍患。仔細理解老子的本意,他並不是要用殘酷的手段隨意殺人。儘管在本章里我們見到好幾個「殺」字,但並不是要殺害老百姓,這一點還是有必要分辨清楚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67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42 | 只看該作者

第七十五章

[原文]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①,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②,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③者,是賢④於貴生⑤。
[譯文]
人民所以遭受飢荒,就是由於統治者吞吃賦稅太多,所以人民才陷於飢餓。人民之所以難於統治,是由於統治者政令繁苛、喜歡有所作為,所以人民就難於統治。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由於統治者為了奉養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凈了,所以人民覺得死了不算什麼。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過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註釋]
1、有為:繁苛的政治,統治者強作妄為。
2、以其上求生之厚:由於統治者奉養過於豐厚奢侈。
3、無以生為:不要使生活上的奉養過分奢侈豐厚。
4、賢:勝過的、超過的意思。
5、貴生:厚養生命。
[引語]
上一章里,老子對嚴苛的政治壓迫給予了抨擊,要求統治者善待民眾。這一章里,老子又對繁重的經濟剝削進行指責。在《道德經》里的七十二章、七十四章、本章和七十七章,內容基本上都是對統治者進行無情揭露和嚴正警告。他認為,寬容的政治,比暴虐的政治要高明得多。因為,一旦人民不畏懼死亡而進行反抗,為求生存而暴動,那樣,統治者的日子就不好過下去。
[評析]
老子在這一章里揭示了老百姓與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對抗。從政治上講,人民的反抗是由統治者的苛政和沉重的租稅所引起來的,這是說,剝削與高壓是政治禍亂的最實際的原因。老百姓在這種情況面前,只有鋌而走險,毫不畏懼死亡。張松如先生說:「本章文顯義明,無須詮釋。而有的論者,卻硬說這是為統治者出謀劃策,是騙人的。是的,『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也』。確實是代統治者設想的說法。可是古代的從事生產的廣大民眾,如果不是寄希望於其理想中的所謂『聖人』,難道在複雜的尖銳的階級鬥爭的舞台上,還能扮演為獨立的主角嗎?前述的那些引論者,在這裡說老子是為統治者出謀劃策,在另一些地方又說老子是新興的封建制度的對抗者,是勢不兩立的。這種隨心所欲的評價,豈不是自相矛盾嗎?」所以,張松如先生說:「本章揭示了勞動人民與封建統治者之間階級矛盾的實質:人民的飢荒,是統治者沉重的租稅造成的;人民的輕生,是統治者無厭的聚斂造成的。這種說法,當然同貫穿《老子》書中的『無為』思想相通著,可是它豈不也反映了被壓迫的人民群眾的要求嗎?豈不正是作為人民群眾主體的廣大農民階級思想的流露嗎?」(《老子校讀》第404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68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43 | 只看該作者

第七十六章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①,其死也堅強②。草木③之生也柔脆④,其死也枯槁⑤。故堅強者死之徒⑥,柔弱者生之徒⑦。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⑧。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譯文]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的一類。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強大的,總是處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於上位。
[註釋]
1、柔弱:指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
2、堅強:指人死了以後身體就變成僵硬的了。
3、草木:一本在此之前有「萬物」二字。
4、柔脆:指草木形質的柔軟脆弱。
5、枯槁:用以形容草木的乾枯。
6、死之徒:徒,類的意思,屬於死亡的一類。
7、生之徒:屬於生存的一類。
8、兵強則滅,木強則折:一本作「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
[引語]
這一章以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反覆說明這樣一種觀點:柔弱勝剛強。老子向來主張貴柔、處弱,他從直觀的認識角度,看到了人初生之時,身體是柔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堅硬了,草木初生之時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枯槁。這種直觀的、經驗的認識,可以說是老子處弱、貴柔思想的認識論之根源。
[評析]
老子對於社會與人生有著深刻的洞察,他認為世界上的東西,凡是屬於堅強者都是死的一類,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類。因此,老子認為,人生在世,不可逞強鬥勝,而應柔順謙虛,有良好的處世修養。我們感到,這一章又一次表達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這種思想來源於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觀察和總結。這裡,無論柔弱還是堅強,也無論「生之徒」還是「死之徒」,都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因素在發揮作用。這個結論還蘊含著堅強的東西已經失去了生機,柔弱的東西則充滿著生機。老子在這一章里所表達的思想是極富智慧的,他以自然和社會現象形象地向人們提出奉告,希望人們不要處處顯露突出,不要時時爭強好勝。事實上,在現實生活當中,有不少這樣的人,這種例子不勝枚舉。當然,這也符合老子一貫的思想主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2

主題

348

帖子

26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3
69
紫風衣 發表於 2008-1-7 21:09 | 只看該作者

「道」這個概念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它的涵義博大精深,可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也可從文學的方面去理解,還可從美學原理去探求,更應從哲學體系的辯證法去思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70
NYLASH 發表於 2008-1-8 10:10 | 只看該作者
說得很好,  歡迎紫風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71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2-2 22:38 | 只看該作者

見素抱樸

見素抱樸
       ---- 老子提倡的生活理念  
     為了矯正時人的價值迷失,重建一個健康圓滿的社會,俾人人都可以更好地安其身而立其命,老子以其超凡的哲人心靈,盡量避開情意層的種種困擾和干擾,對歷代王朝的盛衰更迭及世道人心的諸般情態,作了通盤、嚴肅的理性觀照,從而建構了一種「見素抱樸」的生活理念。?
     老子的這種思想,亦是建立在道論之上。他曾將生化天地萬物的大道,形象地比喻作一未曾被雕琢過的大「朴」。他說:「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9)真朴之物,渾然大和,未有自己固定不變、鮮明可見的特有品格,因此它有著極強的待成性,極廣的可能性,極大的可塑性。道是最大的真朴性存在,也是真朴之中最為真朴者。它所擁有的待成性、可能性和可塑性。使之在一定的條件便生成了宇宙萬物萬象。所以老子說:「朴散則為器。」(10)作為真朴之道在開散之後,才有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產生。?
     在老子看來,道本系一渾沌未分的存在,系一能夠衍天地萬物萬象的大「朴」,因此萬物與人命的本性亦屬於真朴,只有在渾然大和、真朴健全的心態下,才能自然而然地妙契大道,暢然自如地應付一切事變。從另一個角度看,渾和真朴的人生,即意味著「自然」,意味著清靜無為而不著意於有為。依老子之見,人的自然無為有著兩個方面的基本內涵。這兩個方面,一為對己,一為對人和對物。就對己方面而言,是不著於強有所為,而一切順其自然生髮。就對人和對物的方面而言,是採取不干涉主義的立場,聽任他人及外物自主、自然地存在與變化,不將自己的意識強加於他人及外物。明確了人的生命本相及人性之本然,人所應當確立的適當精神向度,自然也就昭然若揭了,那就是老子所說的「見素抱樸」。?
    《道德經》第十九章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朴」就是「樸素」的意思,《說文》講:「朴,木素也。」在《道德經》中「朴」字有時也作「敦厚」來解釋,如第十五章說:「敦兮其若朴。」有時也可以當作「道」來理解,如第三十二章說:「朴雖小,天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有時也說成「歸朴」,如第二十八章說:「常德乃足,復歸於朴。」可見「朴」是道之本,人之性,物之情。上古之世自然古樸,上古之人自然古樸,人生之初自然古樸。然而由於情慾之弊,世人離道愈來愈遠,身不得保,國不得治。道教講「抱朴」,就是去除後天之偽,復歸於嬰兒,復歸於樸素之道。?
     「朴」是大道之法,法道治世,社會自然古樸。《淮南子》和《列子》中均給我們描繪了素樸的社會。《淮南子•本經訓》中說:三皇治理天下的時候,和順處下不逆天道,寂寞平靜不撓民眾,樸質無華而情真意切,悠閑自得而不驕不躁,人事轉移而沒有變故;在內在修養上合乎於道,在外在表現方面符合於道義;變化而順成於道理,行動而有利於萬物;說話言簡意賅而遵循於事理,行動敏捷而合乎於情理;心情愉快而不虛偽,待人接物樸實而不愛慕虛榮;所以做事時不去選擇時間,不去占卦預卜,不去猜想開始,不去考慮結束;恬淡平安就心滿意足,動蕩不安就努力改變:身體力行均以天地為準則,以陰陽為標準;同和於四時,明照於日月,與造化天地相和順。
     所以《道德經》說:聖人在天下,處處謙虛謹慎,含藏內斂,不露鋒芒,與百姓和光同塵,不論尊卑,不分貴*,對大家一視同仁,平等看待,其心與萬民之心渾為一體,如初生嬰兒之心,就是這個道理。那麼治世如何才能返於古樸呢?老子認為,要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這樣才會民利百倍,民復孝慈,盜賊無有。並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莊子說:「明白入素,無為復朴。」列子則說:「雕琢復朴,塊然獨以其形立。」它們的含義差不多,「朴」字都是指樸素之道。即不要用人事去毀滅天然,不要用造作去毀滅性命,不要因貪得去求聲名。這樣「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72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2-2 22:41 | 只看該作者

道家簡史 1

道家簡史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73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2-2 22:42 | 只看該作者

道家簡史2

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 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管理藏書的史官)。他與孔丘同時而略早。孔子到周,曾向他問禮。老子見周衰,即離去,莫知其所終。一說老子即太史儋,又一說老子即老萊子。是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
     老子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書分上﹑下篇共5000多字。後人稱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合稱《道德經》。
    《老子》書中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觀點。強調人們在思想上、行為上應效法「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他抨擊當時的統治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他提出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所伏」,充滿著辯證唯物思想,是人們經常引用的經典語言。在物質上,他強調「知足」與「寡慾」,進一步在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指出人無私心時處理事情就能做到「無為而無不為」,從而使人與人之間各盡其力而不爭名利,和睦相處,共同發展。他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點,體現尊重客觀規律、保護自然的思想,這和當今重視環境保護的觀點相當吻合。
     難怪當代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強調,21世紀東方文化將逐漸取代西方文化,即「以東方文化的綜合思維濟西方文化分析思維之窮,把全人類文化提高到發展到一個更高更新的階段。」
    《老子》是一本道家的哲理書,但它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不小。它主要闡述自然無為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對立轉化的樸素辯證觀點。在形式上,此書是語錄體韻文,,語言精練,多排比對偶之句。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維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修詞凝練,音節鏗鏘,理雖玄遠,文實多姿。其修辭比況,多為後世文士所取法。
    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由於周天子己經沒有能力維持整個國家的和平,於是諸侯常常互相打戰,弄得民不聊生。老子很討厭那些自大的王侯,也很討厭那些替王候出餿主意的讀書人,他非常關心老百姓的生計,因此就寫了一本書叫做《道德經》,裡面告訴我們王侯欺騙老百姓的方法,以及那些出餿主意的讀書人所說的道理,其實是錯的。《道德經》裡面首先記載了「道」,「道」有很多意義,老子認為我們的世界就是「道」變成的,「道」也有「行得通的正路」以及「宇宙間最高真理」的意思。
    老子認為「道」產生我們,供養我們,卻完全沒有要我們回報祂,祂又從來不會傷害我們,因此我們都要像「道」一樣不可以傷害別人;我們要學習「道」犧牲自己去幫助別人,更不可以要求別人回報。甚至別人給我們很高的名位,我們也不可以自大的以為我們的名位是應得的。
    老子思想中,還說如果我們要真的很偉大,就要像大海一樣能夠容納所有的小溪流。他還說我們和別人相處,要像天和地一樣,互相包容,大家才能夠長久快樂的生活,千萬不可以只顧自己,自私自利的獨活。
    老子還認為世界上死掉的東西,都是長得過於巨大和僵硬的;活著的東西都是細小以及柔軟的。因此我們的思想和我們的行為都不可以過於自大,也不可以僵硬,否則我們就會走向死亡之路。
    老子所寫的《道德經中》除了以上所介紹的之外,還有小朋友不容易了解的哲學、美學、兵學、教育學…….等等。
    老子被公認是古代世界的三大聖人之一,與希臘的蘇格拉底和印度的釋迦牟尼齊名。二十多年前中國大陸的考古學家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發現了最新的《帛書老子》甲本和乙本,前幾年又在湖北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發現《簡本老子》引起了學術界很大的討論和研究。根據統計,有關老子《道德經》研究的書,在世界上就有一千七百多種,甚至紐約時報還選老子為世十大作家的第一名。所以慢慢的老子思想就變得越來越受世人重視了。
    當然大家最關心的是老子最後去那裡呢?有人說他騎著青牛到西域塞外隱居去了,卻沒有人知到他住在那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8: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