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baby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複製鏈接]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61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5 | 只看該作者
61.澧州高沙彌悟道因緣

  澧(li)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高沙彌,葯山惟儼禪師之法嗣,俗姓及籍貫不詳。
  初參葯山禪師。葯山禪師問:「甚處來?」
  高沙彌道:「南嶽來。」
  葯山禪師問:「何處去?」
  高沙彌道:「江陵受戒去。」
  葯山禪師問:「受戒圖甚麼?」
  高沙彌道:「圖免生死。」
  葯山禪師道:「有一人不受戒,亦無生死可免。汝還知否?」
  高沙彌道:「恁么則佛戒何用?」
  葯山禪師道:「這沙彌猶掛唇齒在(這沙彌猶在拾他人之言語,徒圖口舌之快)。」
  高沙彌師聞言,禮拜而退。
  高沙彌剛退下,道吾禪師前來侍立。葯山禪師道:「適來有個跛腳沙彌,卻有些子氣息(剛才有個跛腳沙彌,倒是有一點兒修道者的氣息)。」
  道吾禪師道:「未可全信,更須勘過始得。」
  於是,到了晚上,葯山禪師上堂,召呼道:「早來沙彌在甚麼處?」
  高沙彌當即從大眾中走出來,站在葯山禪師跟前。
  葯山禪師問:「我聞長安甚鬧,你還知否?」
  高沙彌道:「我國晏然(意思是,我的內心很平靜)。」
  葯山禪師問:「汝從看經得、請益得(你的這顆平靜的心,是從讀經中得來,還是從參學中得來)?」
  高沙彌道:「不從看經得,亦不從請益得。」
  葯山禪師道:「大有人不看經、不請益,為甚麼不得(有很多不看經不參學,為什麼他們沒有這顆平靜的心)?

  高沙彌道:「不道他不得,只是不肯承當(不能說他們沒有,只是他們不肯承當而已)。」
  葯山禪師回頭看著道吾、雲岩二禪師,說道:「不通道(沒有料到吧)。」
  高沙彌悟道后,有一天他前來辭別葯山禪師。
  葯山禪師問:「甚麼處去?」
  高沙彌道:「某甲在,眾有妨,且往路邊卓(搭建)個草庵,接待往來茶湯去(我腿腳不便,住在這裡,有礙大眾。我想暫且在路邊搭建個草庵,用茶水來接待往來的客眾)。」
  葯山禪師道:「生死事大,何不受戒去?」
  高沙彌道:「知是般事便休,更喚甚麼作戒(知道自性這件事就完了,還喚什麼作戒)?」
  葯山禪師知道高沙彌意志已定,便說道:「汝既如是,不得離吾左右,時復要與子相見。」
  於是,高沙彌便離開藥山禪師,前往住庵,隨緣接眾。
  有一天,他特地回來看望葯山禪師,不巧路上遇上了大雨,衣服都被淋濕了。葯山禪師見了,高興地招呼道:「你來也。」
  高沙彌道:「是。」
  當時雲岩和道吾二禪師也在場。
  葯山禪師道:「可煞濕(你的衣服濕透了)!」
  高沙彌道:「不打這個鼓笛!」
  雲岩禪師道:「皮也無,打甚麼鼓?」
  道吾禪師道:「鼓也無,打甚麼皮?」
  葯山禪師哈哈大笑道:「今日大好一場曲調。」
  禪門師徒之間的這種活潑與風趣,於此可見一般。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62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6 | 只看該作者
62.刺史李翱居士悟道因緣

  鼎州刺史李翱,字習之,貞元十四年(798)進士,官至山南東道節度使。元和十五年(820),出任朗州(也就是鼎州)刺史、湖南觀察史。其任所朗州與葯山惟儼禪師所在的澧州是毗鄰,治所同在今湖南常德市。李翱親近葯山禪師正是在這個時期。
  李翱老早就是很仰慕葯山禪師的法化。他曾多次派人請葯山禪師前來治所說法,但是葯山禪師都沒有去。於是,他便親自前往葯山拜謁老禪師。據燈錄和僧傳中記載--
  李翱初訪葯山禪師的時候,葯山禪師執經卷而不顧。
  侍者道:「太守在此。」
  李翱性子比較急,不等葯山禪師回應,便高聲喊道:「見面不如聞名。」說完便拂袖而出。
  葯山禪師在後面招呼道:「太守!」
  李翱應諾
  葯山禪師道:「太守何得貴耳賤目?」
  李翱一聽,便連忙回身,向葯山禪師鞠躬禮謝。
  李翱問道:「如何是道?」
  葯山禪師用手指指天空,又指指凈瓶,說道:「會么?」
  李翱道:「不會。」
  葯山禪師道:「雲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一聽,言下警悟,如同「暗室已明,疑冰頓泮」。當即欣然作禮,述偈贈曰:
     「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過了一會兒,李翱又問:「如何是戒定慧?」
  葯山禪師道:「貧道這裡無此閑傢具。」
  李翱聽了這古怪的回答,茫然莫測其旨。
  葯山禪師接著開示他道:「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閨閣(ge)中物捨不得便為滲漏(閨閣中的男女之情若不能放下,對於修行來說,便是一種有漏)。」
  太和九年(835),李翱調任檢校戶部尚書、襄州刺史等職。雖然他難得再有機會繼續向葯山禪師請益,但是,他卻有了機會參禮馬祖的弟子西堂智藏禪師、鵝湖大義禪師、龍潭崇信禪師等禪林尊宿--
  西堂智藏禪師,……李翱曾禮謁座下請益。一日,李翱問僧:「馬大師有什麼言教?」僧云:「大師或說即心即佛,或說非心非佛。」李翱云:「總過遮邊。」於是李翱又去問智藏禪師:「馬大師有什麼言教?」智藏禪師大聲招呼道:「李翱!」李翱應諾。智藏禪師云:「鼓角動也。」
  信州鵝湖大義禪師,……李翱問:「大悲用千手眼作么?」大義禪師道:「今上用公作么(當今皇上用你幹什麼)?」當時,恰好有一僧人乞請置塔(將屍骨藏於塔中)。李翱問那僧:「教中不許將屍塔下過,又作么生?」那僧無言以對。那僧於是前來問大義禪師。大義禪師道:「他得大闡提。」
  龍潭崇信禪師,……李翱問:「如何是真如般若?」龍潭禪師道:「我無真如般若。」李翱道:「幸遇和尚。」龍潭禪師道:「此猶是分外之言。」
  李翱是韓愈的學生,受韓愈儒家道學思想的影響,曾著有《復性論》三篇,用佛學佛性論的思想,來對儒家的人性論思想進行改造。他說:「人之所以為聖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性」相當於佛性,清凈無染,而情則相當於「無明煩惱」。因情之昏,致使性被障蔽。聖人與凡夫,其本性沒有差別。聖人之為聖人,是因為他不被情所累;凡夫之為凡夫,就是因為他被情所困。因此,人要回歸本來清凈的自性,必須掃除妄情。李翱的這些思想對後代宋明理學的形成,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63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6 | 只看該作者
63.三平義忠禪師悟道因緣

  漳州(今福建漳州)三平義忠禪師,大顛寶通禪師之法嗣,俗姓楊,福州人。初參石鞏(gong)慧藏禪師。石鞏禪師常常用張弓架箭,來接引來機。
  一天,義忠禪師來到石鞏禪師的法席。
  石鞏禪師向他喊道:「看箭!」
  義忠禪師於是撥開胸口,說道:「此是殺人箭。活人箭又作么生?」
  石鞏禪師將弓弦彈了三下。
  義忠禪師豁然有省,便禮拜。
  石鞏禪師道:「三十年張弓架箭,只射得半個聖人。」說完將弓箭折斷,扔在地上。
  此時義忠禪師雖然有所省悟,但是還不徹,心中還有疑團在。
  後來義忠禪師參禮大顛寶通禪師,於是跟他談起當年參石鞏禪師一事。
  大顛禪師道:「既是活人箭,為甚麼向弓弦上辨?」
  義忠禪師無言以對。
  大顛禪師道:「三十年後,要人舉此話也難得。」
  義忠禪師於是請求大顛禪師:「不用指東划西,便請直指。」
  大顛禪師道:「幽州江口石人蹲。」
  義忠禪師道:「猶是指東划西。」
  大顛禪師道:「若是鳳凰兒,不向那邊討(尋覓)。」
  這一下,義忠禪師心中所有的疑情一下子煙消雲散了,於是便起身作禮。
  大顛禪師道:「若不得后句,前話也難圓。」
  義忠禪師后往漳州三平山,住山接眾。
  義忠禪師曾示眾云:「今時出來,盡學馳求走作,將當(認為,當作)自己眼目。有什麼相當(相應)!阿汝欲學么?不要諸餘,汝等各有本分事,何不體取!作么心憤憤、口悱(fei)悱(為什麼要心裡東想西想、口裡欲言而不能呢),有什麼利益?分明向汝說,若要修行路及諸聖建立化門,自有大藏教文在;若是宗門中事,汝切不得錯用心。」
  時有僧出問:「還有學路也無?」師曰:「有一路,滑如苔。」僧曰:「學人躡(踐履)得否?」師曰:「不擬心,汝自看。」
  后,師又示眾云:「諸人若未曾見知識,即不可。若曾見作者(大開悟的人)來,便合體取些子意度,向岩谷間木食草衣。恁么去,方有少分相應。若馳求知解義句,即萬里望鄉關去也。」
  從上面所引法語來看,義忠禪師特彆強調學人要反觀自性,不要向外馳求,也不要溺於文字知見,更不得擬心分別。若不然,則與道相背,歸家無日。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64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6 | 只看該作者
64.石霜慶諸禪師悟道因緣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長沙)石霜山慶諸禪師,道吾宗智禪師之法嗣,俗姓陳,廬陵(今江西吉安)新淦(gan,今江西清江縣)人。十三歲時依洪州西山紹鑾禪師落髮,二十三歲赴嵩岳受具足戒,后詣洛下學習毗尼。學了一段時間之後,慶諸禪師感所學畢竟是漸教,與自己出家志求頓悟成佛之願有相當距離。於是終止所學,回到江西,投溈山靈祐禪師座下,充當米頭(專門負責舂米)。
  有一天,慶諸禪師正在篩米,溈山禪師道:「施主物,莫拋散。」
  慶諸禪師道:「不拋撒。」
  溈山禪師於是從地上拾起一粒米來,說道:「汝道不拋撒,這個是甚麼?」
  慶諸禪師無言以對。
  溈山禪師接著說道:「莫輕這一粒,百千粒盡從這一粒生。」
  慶諸禪師便問:「百千粒從這一粒生,未審這一粒從甚麼處生?」
  溈山禪師一聽,便呵呵大笑,歸方丈室去了。
  到了晚間上堂的時候,溈山禪師道:「大眾!米里有蟲,諸人好看。」
  慶諸禪師仍然不明白溈山禪師的意旨。
  後來,慶諸禪師又參禮道吾宗智禪師。
  慶諸禪師問:「如何是觸目菩提?」
  道吾禪師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喚一位正在附近執侍的沙彌的名字,這沙彌答應了一聲「諾」。道吾禪師道:「添凈瓶水著。」
  過了很久,道吾禪師才回過頭來,問慶諸禪師:「汝適來問甚麼?」
  慶諸禪師正要重複剛才的問話,道吾禪師卻起身走開了。
  慶諸禪師於是豁然有省。
  道吾禪師臨圓寂的時候,為了勘驗徒眾的悟境,召集大眾,問道:「我心中有一物,久而為患,誰能為我除之?」
  當時,慶諸禪師從大眾中走出來,回答道:「心物俱非,除之益患!」
  道吾禪師一聽,非常高興,讚歎道:「賢哉!賢哉!」
  慶諸禪師悟道后,有相當一段時間,過著隱修的生活。他混俗於長沙瀏陽陶家坊一帶,與村眾朝游夕處,人莫能測其深淺。
  後有一天,洞山良價禪師座下有位僧人前來參禮。慶諸禪師問道:「和尚有何言句示徒?」那僧道:「解夏上堂雲,『秋初夏末,兄弟或東去西去,直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良久曰,『只如萬里無寸草處作么生去?』」慶諸禪師又問:「有人下語否」那僧道:「無。」慶諸禪師道:「何不道『出門便是草』?」那僧回去后,把慶諸禪師的答話告訴了洞山禪師。洞山禪師道:「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語。」
  從此以後,慶諸禪師才開始「囊錐始露,果熟香飄」,住石霜山,開法接眾。一時學侶雲集,常住僧眾多達五百餘人。
  一天,慶諸禪師在丈室靜坐,有位僧人在窗外問道:「咫尺之間為什麼不睹師顏?」慶諸禪師道:「遍界不曾藏。」那僧後來去問雪峰禪師:「遍界不曾藏,意旨如何?」雪峰禪師道:「什麼處不是石霜?」那僧回來后,便把雪峰禪師的答語告訴了慶諸禪師。慶諸禪師道:「這老漢著什麼死急(這老漢著什麼急,迫不急待地就答話)!」雪峰禪師聽說后,說道:「老僧罪過。」
  慶諸禪師住石霜山二十年余。其徒眾有長坐不卧、屹若株杌者,天下謂之「枯木眾」。唐僖宗聽說慶諸禪師的道譽之後,曾遣使賜他紫衣,慶諸禪師堅辭不受。后寂於光啟四年(888),春秋八十二。敕謚普會大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65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6 | 只看該作者
65.漸源仲興禪師悟道因緣


  潭州漸源仲興禪師,道吾宗智禪師之法嗣,曾為道吾和尚之侍者,並充典座。
  有一天,仲興禪師遞茶給道吾和尚,道吾和尚提起茶盞,問道:「是邪是正?」
  仲興禪師合掌,走到跟前,看著道吾和尚。
  道吾和尚道:「邪則總邪,正則總正。」
  仲興禪師道:「某甲不恁么道。」
  道吾和尚問:「汝作么生?」
  仲興禪師一把奪過茶盞,提在手上,問道:「是邪是正?」
  道吾和尚笑道:「汝不虛為吾侍者。」
  仲興禪師於是便起身禮拜。
  後來又有一天,仲興禪師陪侍道吾和尚前往檀越家弔喪。仲興禪師拍著棺材道:「生邪?死邪?」
  道吾和尚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
  仲興禪師問:「為甚麼不道?」
  道吾和尚道:「不道,不道。」
  仲興禪師一聽,如墮雲里霧裡,不悟其旨。他心裡開始怨恨道吾和尚不為他說破,以為是老和尚吝法。於是在回寺院的中途,仲興禪師攔住道吾和尚,說道:「和尚今日須與某甲道。若不道,打和尚去也。」
  道吾和尚道:「打即任打,道即不道。」
  於是,仲興禪師一時性起,狠狠地打了道吾和尚幾拳。 
  這幾拳著實打得太重,大家一看就知道老和尚傷得不輕。為了避免回寺院后徒弟們問起、仲興禪師要挨打,道吾和尚回到寺院后,便立即勸仲興禪師速速離開,他說:「汝宜離此去,少間,恐知事得知,打汝。」
  仲興禪師於是禮拜辭謝道吾和尚,躲到一個鄉村的破廟裡,隱居起來。這一隱居就是三年。就在這三年中,道吾和尚圓寂了。仲興禪師再也沒有機會回到老和尚身邊請益了。
  三年後的某一天,仲興禪師在破廟裡,突然聽到一位童子(住在寺院里準備出家的少年)念《觀音經》,當念到「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時,仲興禪師豁然大悟。
  他這才明白當年道吾和尚寧願挨打也不願意為他說破的原因了,心裡既追悔,又感念。於是他向著師父所住的方面,焚香遙禮道:「信知先師遺言,終不虛發。自是我不會,卻怨先師。先師既沒,唯石霜是嫡嗣,必為證明。」
  於是他便前往潭州石霜山,禮謁他的師兄慶諸禪師。石霜禪師一見仲興禪師,便問:「離道吾后,到甚處來?」
  仲興禪師道:「只在村院(鄉間小廟)寄足。」
  石霜禪師問:「前來打先師因緣,會也未?」
  仲興禪師於是起身近前,說道:「卻請和尚道一轉語。」
  石霜禪師道:「不見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
  頓時,仲興禪師心中所剩的疑情終於冰消瓦解。於是,他便向石霜禪師彙報了自己在村院得悟的因緣。石霜禪師為他作了印可。仲興禪師這才具禮拜謝石霜禪師,並設齋懺悔自己當年打先師之罪。
  過了一段時間,仲興禪師又拿著鐵鍬,來到石霜禪師那兒。在法堂上,他從東邊走到西邊,又從西邊走到東邊。石霜禪師問:「作么?」
  仲興禪師道:「覓先師靈骨。」
  石霜禪師道:「洪波浩渺,白浪滔天,覓甚先師靈骨?」
  仲興禪師道:「正好著力。」
  石霜禪師道:「這裡針劄(扎)不入,著甚麼力?」
  仲興禪師於是便扛著鍬走出法堂。
  仲興禪師徹悟后,即往潭州漸源住山接眾。其接機風格頗似石霜,讓人湊泊不得。有一天,他正在紙帳內打坐,有位僧人前來參禮,撥開紙帳道:「不審。」仲興禪師用眼睛看著那僧,過了好久才說:「會么?」那僧道:「不會。」仲興禪師道:「七佛已前(以前)事,為甚麼不會?」那僧不明其旨,於是向石霜禪師請教,石霜禪師道:「如人解射,箭不虛發。」
  又有一日,寶蓋和尚來訪,仲興禪師捲起門帘子,在方丈內打坐。寶蓋和尚一見,便放下門簾,回到客位上坐下。於是,仲興禪師便令侍者給寶蓋和尚傳話:「長老遠來不易,猶隔津在。」寶蓋和尚便擒住侍者,給了他一巴掌。侍者大惑不解,說道:「不用打某甲,有堂頭和尚(即方丈和尚)在。」寶蓋和尚道:「為有堂頭老漢,所以打你。」侍者回來方丈室,把此事告訴了仲興禪師,仲興禪師道:「猶隔津在。」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66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7 | 只看該作者
66.洞山良價禪師悟道因緣


  瑞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洞山良價悟本禪師,雲岩曇晟(sheng)禪師之法嗣,俗姓俞,會(kuai)稽(今浙江紹興)人。良介禪師幼時曾跟村裡一位出家師父學習念誦《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當他念到「無眼耳鼻舌身意」這一句的時候,忽然生起大疑惑,以手捫面,問師父道:「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經言無?」他的師父一聽,驚詫不已,知道他不是常人,便對他說:「吾非汝師。」並指點他前往五洩山投靈默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落髮。出家后,二十一歲又往嵩山受具足戒。
  良價禪師第一次遠離父母,前往五洩山出家時,父母對他割捨不下。為表明自己的出家意願,良價禪師曾作前後《辭北堂書》。至今讀之,猶催人淚下。現錄於次--
  《辭北堂書》:
  伏聞諸佛出世,皆從父母而受生;萬匯興生,盡假天地而覆載。故非父母而不生,無天地而不長,盡沾養育之恩,俱受覆載之德。嗟夫,一切含識,萬象形儀,皆屬無常,未離生滅。雖則乳哺情至,養育恩深,若把世賂供資,終難報答,作血食侍養,安得長久。故《孝經》云:雖日用三牲之養,猶不孝也。相牽沉沒,永入輪迴。欲報罔極深恩,莫若出家功德,截生死之愛河,越煩惱之苦海,報千生之父母,答萬劫之慈親,三有(欲界、、無)四德(父母、眾生、國王、三寶),無不報矣。故經云: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良價舍今世之身命,誓不還家;將永劫之根塵,頓明般若。伏惟父母心開喜舍,意莫攀緣。學凈飯??醯??σ??ズ蟆K?幣烊眨?鴰嵯嚳輳淮巳戰袷保?蟻嗬氡稹A擠清嵛ジ手跡?鞘輩淮?恕9試疲捍松聿幌蚪襠?齲??蚝問倍卻松懟7?┳鴰常??嗉囊洹?br/>  並附頌曰:
     (1)未了心源度數春,翻嗟浮世謾逡巡。
        幾人得道空門裡,獨我淹留在世塵。
        謹具尺書辭眷愛,願明大法報慈親。
        不須灑淚頻相憶,譬似當初無我身。
     (2)岩下白雲常作伴,峰前碧嶂以為鄰。
        免干世上名與利,永別人間愛與憎。
        祖意直教言下曉,玄微須透句中真。
        合門親戚要相見,直待當來證果因。
  《后寄北堂書》:
  良價自離甘旨,杖錫南遊,星霜已換於十秋,岐路俄經於萬里。伏惟孃子(母親)收心慕道,攝意歸空,休懷離別之情,莫作倚門之望。家中家事,但且隨時,轉有轉多,日增煩惱。阿兄勤行孝順,須求水裡之魚;小弟竭力奉承,亦泣霜中之筍。夫人居世上,修已行孝,以合天心;僧有空門,慕道參禪,以報茲恩。今則千山萬水,杳隔二途;一紙八行,聊伸寸志。
  並附頌曰:
       不求名利不求儒,願樂空門舍俗徒。
       煩惱盡時愁火滅,恩情斷處愛河枯。
       六根戒定香風引,一念無生慧力扶。
       為報北堂休悵望,譬如死了譬如無。
  良價禪師受具足戒后,即開始遊方參學。他首先禮謁了南泉普願禪師。
  良價禪師到達南泉的時候,正好趕上寺院為馬祖的忌辰準備齋事。
  南泉禪師問大眾道:「來日設馬祖齋,未審馬祖還來否?」
  [馬祖不是圓寂了嗎?他怎麼會來赴齋呢?]
  大眾都無言以對。
  這時,良價禪師從大眾中走出來,回答道:「待有伴即來。」
  南泉禪師一聽,便讚歎道:「此子雖後生,甚堪雕琢。」
  良價禪師道:「和尚莫壓良為賤。」
  離開南泉后,良價禪師又前往參禮溈山靈祐禪師。
  良價禪師問道:「頃聞南陽忠國師有『無情說法』話,某甲未究其微。」
  溈山禪師道:「闍黎莫記得么?」
  良價禪師道:「記得。」
  溈山禪師道:「汝試舉一遍看。」
  良價禪師便舉道:「僧問:『如何是古佛心?』國師曰:『牆壁瓦礫是。』僧曰:『牆壁瓦礫,豈不是無情?』國師曰:『是。』僧曰:『還解說法否?』國師曰:『常說熾然,說無間歇。』僧曰:『某甲為甚麼不聞?』國師曰:『汝自不聞,不可妨他聞者也。』僧曰:『未審甚麼人得聞?』國師曰:『諸聖得聞。』僧曰:『和尚還聞否?』國師曰:『我不聞。』僧曰:『和尚既不聞,爭知無情解說法?』國師曰:『賴我不聞,我若聞,即齊於諸聖,汝即不聞我說法也。』僧曰:『恁么則眾生無分去也。』國師曰:『我為眾生說,不為諸聖說。』僧曰:『眾生聞后如何?』國師曰:『即非眾生。』僧曰:『無情說法,據何典教?』國師曰:『灼然!言不該(具備)典,非君子之所談。汝豈不見《華嚴經》云:剎說、眾生說、三世一切說。』」
  良價禪師舉說完畢,溈山禪師道:「我這裡亦有,只是罕遇其人。」
  良價禪師道:「某甲未明,乞師指示。」
  溈山禪師於是豎起拂子,問道:「會么?」
  良價禪師道:「不會,請和尚說。」
  溈山禪師道:「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子說。」
  良價禪師便問:「還有與師同時慕道者否?」
  溈山禪師道:「此去澧陵攸縣,石室相連,有雲岩道人,若能撥草瞻風,必為子之所重。」
  良價禪師道:「未審此人如何?」
  溈山禪師道:「他曾問老僧:『學人慾奉師去時如何?』老僧對他道:『直須絕滲漏始得。』他道:『還得不違師旨也無?』老僧道:『第一不得道老僧在這裡。』」
  良價禪師於是辭別溈山禪師,徑直前往禮謁雲岩曇晟禪師。
  見雲岩禪師后,良價禪師便舉慧忠國師無情說法公案,並問道:「無情說法,甚麼人得聞?」
  雲岩禪師道:「無情得聞。」
  良價禪師道:「和尚聞否?」
  雲岩禪師道:「我若聞,汝即不聞吾說法也。」
  良價禪師道:「某甲為甚麼不聞?」
  雲岩禪師於是豎起拂子,問道:「還聞么?」
  良價禪師道:「不聞。」
  雲岩禪師道:「我說法,汝尚不聞,豈況無情說法乎?」
  良價禪師道:「無情說法,該何典教?」
  雲岩禪師道:「豈不見《彌陀經》雲,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
  良價禪師一聽,言下有省,遂述偈呈師,偈曰: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時方得知。」
  後來,良價禪師又問雲岩禪師:「某甲有餘習未盡。」
  雲岩禪師道:「汝曾作甚麼來?」
  良價禪師道:「聖諦亦不為。」
  雲岩禪師道:「還歡喜也未?」
  良價禪師道:「歡喜則不無,如糞掃堆頭,拾得一顆明珠。」
  在雲岩座下參學了一段時間之後,一日,良價禪師辭別雲岩禪師。
  雲岩禪師問:「甚麼處去?」
  良價禪師道:「雖離和尚,未卜所止。」
  雲岩禪師問:「莫湖南去?」
  良價禪師道:「無。」
  雲岩禪師又問:「莫歸鄉去?」
  良價禪師又道:「無。」
  雲岩禪師道:「早晚卻回。」
  良價禪師道:「待和尚有住處即來。」 
  雲岩禪師道:「自此一別,難得相見。」
  良價禪師道:「難得不相見。」
  臨行前,良價禪師又問雲岩:「百年後忽有人問,還邈得(描畫)師真(真影、畫像)否,如何祇對(回答)?」
  雲岩禪師默然良久,道:「只這是。」
  良價禪師一聽,便沉吟。
  雲岩禪師道:「價闍黎承當個(這)事,大須審細。」
  雖經雲岩禪師點撥,良價禪師此時仍然對雲岩禪師的「只這是」一語,存有疑惑。
  離開雲岩后,一天過河的時候,良價禪師無意朝水中一看,發現了自己的影子,遂大悟前旨。作偈曰: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么會,方得契如如。」
  住山後,一次,良價禪師供養雲岩禪師的真影。
  有僧問:「先師道只這是,莫便是否?」
  良價禪師道:「是」
  那僧又問:「意旨如何?」
  良價禪師道:「當時幾錯會先師意。」
  那僧問:「未審先師還知有也無?」
  良價禪師道:「若不知有,爭解恁么道?若知有,爭肯恁么道?」
  又一日,良價禪師為雲岩禪師之忌日設齋。
  有僧問:「和尚於雲岩處得何指示?」
  良價禪師道:「雖在彼中,不蒙指示。」
  那僧道:「既不蒙指示,又用設齋作甚麼?」
  良價禪師道:「爭敢違背他!」
  那僧又問:「和尚初見南泉,為甚麼卻與雲岩設齋?」
  良價禪師道:「我不重先師道德佛法,只重他不為我說破。」
  那僧道:「和尚為先師設齋,還肯先師也無?」
  良價禪師道:「半肯半不肯。」
  那僧道:「為甚麼不全肯?」
  良價禪師道:「若全肯,即孤負(辜負)先師也。」
  良價禪師悟道后,先於唐大中(847-860)末,住新豐山,接引學眾,后盛化於豫章高安之洞山。《五燈會元》中是這樣評介良價禪師的弘法活動--
  「權開五位,善接三根。大闡一音,廣弘萬品。橫抽寶劍,剪諸見之稠林。妙葉弘通,截萬端之穿鑿。又得曹山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由是洞上玄風,播於天下。故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除了「五位君臣」、「寶鏡三昧」之外,洞山良價禪師生前還為後人留下了許多極精彩的接機開示。現略舉數則如次:
  問:「寒暑到來,如何迴避?」師曰:「何不向無寒暑處去?」曰:「如何是無寒暑處。」師曰:「寒時寒殺闍黎,熱時熱殺闍黎。」
  問:「師尋常教學人行鳥道,未審如何是鳥道?」師曰:「不逢一人。」曰:「如何行?」師曰:「直須足下無私去。」曰:「只如行鳥道,莫便是本來面目否?」師曰:「闍黎因甚顛倒?」曰:「甚麼處是學人顛倒?」師曰:「若不顛倒,因甚麼卻認奴作郎?」曰:「如何是本來面目?」師曰:「不行鳥道。」
  問僧:「世間何物最苦?」曰:「地獄最苦。」師曰:「不然,在此衣線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
  洞山良價禪師圓寂於咸通十年(869),春秋六十三歲。他的入滅極富戲劇性,體現了禪者在生死面前的大自在。
  良價禪師入滅前,曾向徒眾示疾。時有僧問:「和尚違和,還有不病者也無?」師曰:「有。」曰:「不病者還看和尚否?」師曰:「老僧看他有分。」曰:「未審和尚如何看他?」師曰:「老僧看時,不見有病。」師乃問僧:「離此殼漏子,向甚麼處與吾相見?」僧無對。
  於是良價禪師便示頌曰:
       「學者恆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
        欲得忘形泯蹤跡,努力殷勤空里步。」
  說完偈子,良價禪師便命弟子幫助他剃髮、澡身、披衣、然後鳴鐘集眾,登座告別,儼然而化。大眾久立,見師不語,始知良價禪師已去。一時慟悲號哭,過了好幾個時辰,也停不下來。
  良價禪師忽然睜開眼睛,呵斥大眾道:「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惜死,哀悲何益?」
  於是便命令主事操辦愚痴齋。眾人因戀慕良價禪師,希望他能多活一段時間,故意拖延時間,這樣過了七天,齋食方準備完畢。那天,良價禪師亦隨眾用齋。齋畢,良價禪師示眾道:「僧家無事,大率臨行之際,勿須喧動。」
  說完便歸丈室,端坐長往。后謚悟本禪師。時人亦稱之為「問殺首座價」,蓋其機鋒峻辯,令人無處迴避。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67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7 | 只看該作者
67.夾山善會禪師悟道因緣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夾山善會禪師,船子德誠禪師之法嗣,俗姓廖,廣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廣泛聽習經論,對戒定慧三學頗能通達。后住潤州(今江蘇鎮江)鶴林,講經示眾,因聽道吾禪師之勸告,前往秀州(今浙江嘉興一帶)華亭見船子和尚,得以發明心要。其悟道因緣頗富戲劇性。
  在介紹夾山禪師的悟道因緣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下船子德誠和尚。
  德誠和尚,葯山惟儼禪師之入室弟子,其節操高邈,度量不群,與道吾宗智、雲岩曇晟二禪師為同門師兄,關係非常密切。德誠和尚從葯山禪師那兒得法后,準備離開藥山。臨行前,他告訴道吾、雲岩二師兄道:「公等應各據一方,建立葯山宗旨。予率性疏野,唯好山水,樂情自遣,無所能也。他後知我所止之處,若遇靈利座主,指一人來,或堪雕琢,將授生平所得,以報先師之恩。」
  於是他便來到江浙交界的秀州華亭,泛一小舟,終日以接送四方往來之過客為務,隨緣度日。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他是一位得道的高僧,還以為是個普通的擺渡和尚,於是都稱他為「船子和尚」。
  船子和尚在華亭擺渡的時間比較長,大約有三十年。在這漫長的三十年中,他一邊擺渡,一邊等待適合於自己的接法者。直到道吾禪師給他介紹了夾山善會,他才終止了這種「一船明月一船詩」式的生活。他曾寫過幾首詩偈,表達了他的禪悟境界和尋找嗣法者的寂寞:
  (1)「三十年來坐釣台,釣頭往往得黃能。
      金鱗不遇空勞力,收取絲綸歸去來。
  (2)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3)三十年來海上游,水清魚現不吞釣。
     釣竿斫盡重栽竹,不計功程得便休。
  (4)有一魚兮偉莫裁,混融包納信奇哉。
     能變化,吐風雷,下線河曾釣得來。
  (5)別人只看采芙蓉,香氣長粘繞指風。
     兩岸映,一船紅,何曾解染得虛空。
  (6)問我生涯只是船,子孫各自賭機緣。
     不由地,不由天,除卻蓑衣無可傳。」
  詩中的「黃能」,又作「黃熊」,傳說中的獸名,為堯舜時期的鯀(人名)所變。
  那麼,夾山善會禪師又是如何遇到船子和尚的呢?
  話說道吾禪師同德誠禪師分手后,四處遊方,心中一直惦記著德誠禪師的臨別所託。在行腳的過程中,他一直在留心給德誠禪師物色合適的嗣法者。可是,尋找法嗣並不一件容易的事情。當年達磨祖師在遇到慧可之前,曾在少林寺面壁了九年!這次道吾禪師為德誠禪師尋找法嗣,前後竟用了三十年!
  終於有一年,道吾禪師行腳來到京口(今江蘇鎮江),正好遇上夾山善會禪師上堂示眾。有僧問:「如何是法身?」
  夾山禪師道:「法身無相。」
  那僧又問:「如何是法眼?」
  夾山禪師道:「法眼無瑕。」
  當時道吾禪師亦隨眾聽講。當他聽了夾山禪師的這些答話時,不覺失笑。
  夾山禪師於是下座,恭敬地請問道吾禪師:「某甲適來祇對(回答)這僧話必有不是,致令上座失笑。望上座不吝慈悲!」
  道吾禪師道:「和尚一等(必定、想必)是出世未有師在。」
  夾山禪師道:「某甲甚處不是,望為說破。」
  道吾禪師道:「某甲終不說,請和尚卻往華亭船子處去。」
  夾山禪師問:「此人如何?」
  道吾禪師道:「此人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和尚若去,須易服而往。」
  夾山禪師於是休講散眾,改裝易形,前往華亭禮謁船子和尚。
  船子和尚一見,便問:「大德住甚麼寺?」
  夾山禪師道:「寺即不住,住即不似。」
  船子和尚問:「不似,似個甚麼?」
  夾山禪師道:「不是目前法。」
  船子和尚問:「甚處學得來?」
  夾山禪師道:「非耳目之所到。」
  船子和尚道:「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
  接著,船子和尚又問:「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
  夾山禪師剛要開口回答,卻被船子和尚一橈打落水中。
  夾山禪師慌忙抓住船舷,正準備爬上船,船子和尚追問道:「道!道!(快回答!快回答!)」
  夾山禪師正想開口,船子和尚又舉起槳頁把打他往水裡打。
  這一下,夾山禪師終於豁然大悟,於是點頭三下。
  船子和尚道:「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夾山禪師接著問:「拋綸擲釣,師意如何?」
  船子和尚道:「絲懸淥水,浮定有無之意。」
  夾山禪師道:「語帶玄而無路,舌頭談而不談。」
  船子和尚知道夾山禪師已悟,如釋重負,說道:「釣盡江波,金鱗始遇。」
  夾山禪師聽了便掩耳。
  船子和尚於是讚歎道:「如是!如是!」並囑咐他說:「汝向去直須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吾三十年在葯山,只明斯事。汝今既得,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裡、钁頭邊,覓取一個半個接續,無令斷絕。」
  夾山禪師聽了,於是辭行,上路時卻忍不住頻頻回顧。船子和尚看在眼裡,知道他心中尚有一絲疑問,不敢完全承當,於是便大聲喊道:「闍黎」!夾山禪師一聽,便回首。只見船子和尚豎起槳來,說道:「汝將謂別有(你認為還有別的什麼妙法,不肯死心承當)!」說完便將船覆過來,沒水而逝,以絕其疑慮。
  船子和尚入寂后,夾山禪師恭稟遺命,遁世忘機,隨宜施化。住山不久,即學者交湊,所隱之處,旋即變成了一大叢林。
  曾有上堂法語云:「有祖以來,時人錯會,相承至今,以佛祖言句為人師範。若或如此,卻成狂人、無智人去。他只指示汝:無法本是道,道無一法。無佛可成,無道可得,無法可取,無法可舍。所以老僧道,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他不是目前法。若向佛祖邊學,此人未具眼在。何故?皆屬所依,不得自在。本只為生死茫茫,識性無自由分,千里萬里求善知識,須具正眼,求脫虛謬之見,定取目前生死為復實有?為復實無?若有人定得,許汝出頭。上根之人,言下明道。中下根器,波波浪走。何不向生死中定當取,何處更疑佛疑祖替汝生死?有智人笑汝。汝若不會,更聽一頌:「勞持生死法,唯向佛邊求。目前迷正理,撥火覓浮漚。」時有僧問:「從上立祖意教意,和尚為甚麼卻言無?」師曰:「三年不吃飯,目前無飢人。」曰:「既是無飢人,某甲為甚麼不悟?」師曰:「只為悟迷卻闍黎。」復示偈曰:「明明無悟法,悟法卻迷人。長舒兩腳睡,無偽亦無真。」
  這段法語可以說是船子和尚用生命令夾山禪師承當的那個。其分量之重,唯有過來人方能知曉。一句「只為悟迷卻闍黎」,足令天下求佛求法者驚破迷夢!
  夾山禪師圓寂於唐中和(881)元年。臨行前,師召主事曰:「吾與眾僧話道累歲,佛法深旨,各應自知。吾今幻質,時盡即去。汝等善保護,如吾在日。勿得雷同世人,輒生惆悵。」言訖,奄然而逝。后謚傳明大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68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7 | 只看該作者
68.翠微無學禪師悟道因緣


  京兆府翠微無學禪師,丹霞無然禪師之法嗣,俗姓及籍貫不詳。
  初參丹霞天然禪師,即問:「如何是諸佛師?」
  丹霞禪師呵叱道:「幸自(正自、本自)可憐生(可惜),須要執巾帚作么?」
  [當人自性即是佛,若不能自肯,向外馳求,即是變主為奴,壓良為賤。故丹霞禪師斥責他執巾持帚,作人奴僕。若論此事,無你措足處,無你開口處,是與不是,全沒交涉。]
  無學禪師遂後退三步。丹霞禪師道:「錯!」
  無學禪師於是又進前三步。丹霞禪師仍然道:「錯!錯!」
  無學禪師於是翹起一足,旋身一轉而出。
  丹霞禪師道:「得即得,孤(辜負)他諸佛。」
  無學禪師由是悟入。后住翠微山接眾,並傳法於投子大同禪師。
  無學禪師住山的時候,有一天給羅漢上供,有位僧人問:「丹霞燒木佛,和尚為甚麼卻供養羅漢(你的師父丹霞禪師曾經燒木佛取暖,而你卻給泥塑的羅漢上供,這是為什麼呢)?」
  無學禪師道:「燒也不燒著,供養亦一任供養。」
  那僧又問:「供養羅漢,羅漢還來也無?」
  無學禪師反問道:「汝每日還吃飯么?」
  那僧無言以對。
  無學禪師道:「少有靈利底!」
  學佛的人容易或因理廢事,或因事廢理,難於理事圓融。見道丹霞禪師燒木佛,便以為佛亦不用供,香亦不用燒。見翠微禪師供養羅漢,便以為有個羅漢要來受供養。這全是向外馳求、不明自性的過患。諸佛之師是誰,佛燒沒有燒著,羅漢來不來,諸般問題且置一邊,反問一下,「你每日還吃飯么?」若不知道每日吃飯的,上述問題,縱然你讀破天下書籍,亦不知其落腳處。
  難怪無學禪師感嘆道「少有靈利底!」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69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7 | 只看該作者
69.投子大同禪師悟道因緣


  舒州(今安徽安慶)投子山大同禪師,翠微無學禪師之法嗣,俗姓劉,本州懷寧人。幼年時即依洛下保唐滿禪師出家。最初修習安般守意法門(即呼吸觀),接著又研讀華嚴經教,於性海之理頗有發明。后聞翠微無學禪師開法示眾,遂前往參禮。
  初禮翠微禪師,在面禪師便問:「未審二祖初見達磨,有何所得?」
  翠微禪師道:「汝今見吾,復何所得?」
  大同禪師聞言,頓悟玄旨,於是便留在翠微禪師座下繼續參學。
  一日,翠微禪師在法堂內經行,四周無有別人,大同禪師一見,便上前行禮,問道:「西來密旨,和尚如何示人?」
  翠微禪師停下來,默不作聲,站了一會兒。
  大同禪師不明其旨,又道:「乞師垂示。」
  翠微禪師呵叱道:「更要第二杓惡水那(耶)?」
  大同禪師一聽,便起身禮謝。
  翠微禪師道:「莫垛根(不要於此處立足,意思是說不要有任何執著)。」
大同禪師道:「時至根苗自生。」
  大同禪師悟道后,曾一度放任周遊,廣參禪德,后歸故里,隱投子山,結茆而居,時間長達三十餘年。時人皆稱投子和尚。
  投子和尚曾與趙州禪師有過一面之緣。
  一日,趙州和尚至桐城縣,投子和尚亦出山,途中相遇,但不相識。趙州和尚私下向當地人打聽,方知是投子和尚,於是迎上前,問道:「莫是投子山主么?」投子和尚道:「茶鹽錢乞一個。」趙州和尚於是先行到庵。投子和尚隨後攜一瓶油回來了。趙州和尚道:「久向投子,到來只見個賣油翁。」投子和尚道:「汝只見賣油翁,且不識投子」。趙州和尚問:「如何是投子?」投子和尚道:「油!油!」趙州和尚又問:「死中得活時如何?」投子和尚道:「不許夜行,投明須到」。趙州和尚道:「我早侯白,伊更侯黑」。
  侯白、侯黑,是中國古代兩個身手高超的劫賊,一個專好白天打劫,一個專好晚上打劫。「我早侯白,伊更侯黑」,這句話的意思是,生死、明暗等二邊均須打破。
  投子和尚從此名聞天下,雲水禪僧爭相奔湊。
  投子和尚坐化於乾化四年(914),春秋九十有六。詔謚慈濟大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70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8 | 只看該作者
70.清平令遵禪師悟道因緣

  鄂州清平山安樂院令遵禪師,翠微無學禪師之法嗣,俗姓王,東平(今山東泰安)人。少時依本州北菩提寺落髮出家,后詣滑州(今河南滑縣)開元寺受具足戒,並專攻律學。一日,令遵禪師謂同流曰:「夫沙門應決徹死生,玄通(精通)佛理。若乃孜孜捲軸、役役拘文(沉溺於書本,執著於文字),悉數海沙,徒勞片心!」於是便放棄了律學,遠走他方,參禮禪德。
  后至江陵白馬寺,在僧堂里遇到一位老宿,名叫慧勤。令遵禪師於是親近慧勤禪師,咨請佛法奧義。慧勤禪師告訴他說:「吾久侍丹霞,今既垂老,倦於提誘。汝可往謁翠微,彼即吾同參也。」令遵禪師於是禮辭慧勤禪師,前往翠微參學。
  初參翠微,令遵禪師便問:「如何是西來的的意?」
  翠微禪師道:「待無人即向汝說。」
  過了一會兒,令遵禪師道:「無人也,請和尚說。」
  翠微禪師於是下禪床,將令遵禪師帶進竹園裡。
  令遵禪師又道:「無人也,請和尚說。」
  令遵禪師沒有直接回答,卻指著竹子,說道:「這竿得恁么長,那竿得恁么短。」
  令遵禪師一聽,言下有省。
  當時,他還談不上徹悟,後來他自己經過長時間的參學和磨礪,方得無有滯礙。
  文德元年(888),令遵禪師來到上蔡(今河南境內)。當時蔡州守將崇重佛法,特地創建了大通禪苑,請令遵禪師入住主法,闡揚宗要。令遵禪師初上堂時,曾自舉初參翠微無學禪師之因緣,謂眾曰:「先師入泥入水為我,自是我不識好惡。」言下良多感慨。
  令遵禪師駐錫大通禪苑,化眾近十年。光化年間,令遵禪師帶領徒眾百餘人,南遊鄂州,后應節度使杜洪之邀請,入居清平山安樂院,開法化眾。其逗機方便,「靡徇時情,逆順卷舒,語超格量」。曾有上堂法語云:「諸上座,夫出家人須會佛意始得。若會佛意,不在僧俗男女貴賤,但隨家豐儉,安樂便得。諸上座儘是久處叢林,遍參尊宿,且作么生會佛意?試出來大家商量,莫空氣高,至后一事無成,一生空度。若未會佛意,直饒頭上出水,足下出火,燒身煉臂,聰慧多辯,聚徒一千二千,說法如雲如雨,講得天華亂墜,只成個邪說,爭競是非,去佛法大遠在。諸人幸值色身安健,不值諸難,何妨近前著些工夫,體取佛意好!」
  令遵禪師圓寂於天祐十六年(915),春秋七十有五。后敕謚法喜禪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71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8 | 只看該作者
71.雲蓋志元禪師悟道因緣

  潭州雲蓋山志元圓凈禪師,石霜慶諸禪師之法嗣。悟道之前,曾參訪過雲居道膺禪師。
  志元禪師問:「志元不奈何時如何(對於自性這個問題,湊泊不得,我已是無可奈何,請問,我這個時候該怎麼辦)?」
  雲居禪師道:「只為闍黎功力不到。」
  志元禪師覺得雲居所答,不契已意,便不禮拜。
  嗣後不久,志元禪師便前往石霜慶諸禪師座下參學,亦向石霜禪師提出相同的問題:「志元不奈何時如何?」
  石霜禪師道:「非但闍黎,老僧亦不奈何(非但是你對它無可奈何,老僧亦對它無可奈何)!」
  志元禪師聽了很驚訝,問道:「和尚為甚麼不奈何?」
  石霜禪師道:「老僧若奈何,拈過汝不奈何(如果老僧奈何,能對它有所把捉,那我就可以幫你去掉你的這個不奈何)。」
  志元禪師一聽,便起身禮拜,並決定留在石霜禪師身邊參學。
  一天,有位僧人問石霜禪師:「萬戶俱閉即不問,萬戶俱開時如何?」
  石霜禪師道:「堂中事作么生(門是開是閉且不管,室內堂中的情況如何?意思是說,自性之用且不問,自性之體如何)?」
  那僧被問得無言以對,苦思了半年,才下得一轉語,說道:「無人接得渠。」
  石霜禪師道:「道即太煞道(答是答得很好),只道得八成。」
  那僧反問:「和尚又且如何?」
  石霜禪師道:「無人識得渠。」
  志元禪師聽說此公案后,便入室禮拜石霜禪師,並乞求石霜禪師為他重新提舉此公案。石霜禪師沒有答應。志元禪師於是把石霜禪師抱進方丈,威脅道:「和尚若不道,打和尚去在!」
  石霜禪師道:「得在(可以)。」
  志元禪師以為石霜禪師會給他講出什麼妙法,於是便頻頻禮拜。
  石霜禪師卻回答道:「無人識得渠。」
  志元禪師一聽,言下頓省。
  志元禪師悟道后,即往潭州雲蓋山,住山傳法。
  雲蓋山那一帶的道教徒比較多,他們經常給佛教寺院找一些麻煩。當時,潭州有位道正(管理道教徒的主管道士,相當於僧正)上表給馬王,希望能與志元禪師辯論佛道二教教義之優劣,馬王於是請志元禪師上殿,與那位道正相見。茶畢,志元禪師請求馬王把寶劍借給他用一用。馬王答應了。志元禪師於是手握寶劍,問道正:「你本教中道,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是何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是何精?道得不斬,道不得即斬。」
  道正一聽,茫然不知所措,嚇得連忙下跪,禮拜懺悔。
  志元禪師回首謂馬王曰:「還識此人否?」
  馬王道:「識。」
  志元禪師師問:「是誰?」
  馬王道:「道正。」
  志元禪師道:「不是。其道若正,合對得臣僧。此只是個無主孤魂(他只不過是一個沒有找到自己本來面目的孤魂野鬼而已)。」
  從此以後,那一帶的道士再不給佛門找事了。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72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8 | 只看該作者
72.龍湖普聞禪師悟道因緣

  邵武軍(今福建邵武縣)龍湖普聞禪師,石霜慶諸禪師之法嗣,唐僖宗之太子。太子自幼就不吃葷腥,長大以後,心向林泉,無經世之意。唐僖宗非常鍾受他,曾經想盡種種辦法來培養他,希望他將來能夠很好地繼承帝業。可是終究沒有能夠挽回太子的出世之志。中和初年(公元881年),僖宗幸游於蜀地。太子趁此機會,剪掉頭髮,遠遊他方,再也沒有回來,宮中也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太子出家后,法號普聞。有一天,他前往參禮石霜慶諸禪師。初禮石霜,普聞禪師即問:「祖師別傳事,肯以相付乎?」
  石霜禪師道:「莫謗祖師。」
  普聞禪師道:「天下宗旨盛大,豈妄為之邪?」
  石霜禪師反問道:「是實事那?」
  普聞禪師道:「師意如何?」
  石霜禪師道:「待案山點頭,即向汝道(等到寺前的案山點頭,我再告訴你)。」
  普聞禪師一聽,言下大悟。
  普聞禪師悟道后,即離開石霜禪師,來到福建邵武城外。在那兒,他發現有一山,風景絕佳,林子郁然深秀。於是便撥草深行,在一個有炊煙飄起的地方,發現有一位苦行僧住在那兒。苦行僧見普聞禪師來了,便告訴他說:「上人當興此。」說完深深地作了一個揖,便搬到別的地方去了。
  於是,普聞禪師便隱居此山,修行十餘年,無人知曉。
  忽然有一天,有一位奇怪的老人前來拜訪。
  普聞禪師問:「住在何處?至此何求?」
  老人道:「住在此山,然非人,龍也。行雨不職(不儘力),上天有罰,當死。願垂救護。」
  普聞禪師道:「汝得罪上帝,我何能致力?雖然,可易形來。」
  剛一說完,老人就不見了。普聞禪師發現禪座傍邊有一條小蛇,於是便把它放進衣袖裡,到了晚上,果然風雨大作,雷電交加。儘管雷霆震得山搖地晃,普聞禪師卻危坐於室,穩如泰山,一動也不動。第二天早晨,天氣放晴了。普聞禪師方垂下衣袖,小蛇終於落到地上,溜走了。過了一會兒,小蛇變作老人,前來拜謝,老淚縱橫地說道:「自非大士慈悲,為血腥穢此山矣!念何以報斯恩(若不是大士慈悲,我恐怕早就變成了一灘血水,將此山污染了。我在想該如何報答師父的救命之恩)。」說完,老人為普聞禪師從穴岩下引出一眼清泉,說道:「此泉為他日多眾之設。」
  如今,這眼泉被稱作龍湖。普聞禪師所居之山,被稱為龍湖山。
  此事後來慢慢地被傳開了。當地的人都紛紛出錢出力,為普聞禪師建立了一座道場。從此以後,四方衲子,雲趨參學。
  普聞禪師住在龍湖,開法化眾,時間長達三十餘年。臨入寂時,普聞禪師鳴鐘集眾,說偈曰:
     「我逃世難來出家,宗師指示個歇處。
      住山聚眾三十年,尋常不欲輕分付。
      今日分明說似君,我斂目時齊聽取。」
  說完,安然而逝。塔於本山,謚圓覺禪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73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9 | 只看該作者
73.張拙秀才悟道因緣

  張拙秀才,石霜慶諸禪師之法嗣,生平不詳。因受禪月大師指點,前來參石霜禪師。
  石霜禪師問:「秀才何姓?」
  張拙秀才道:「姓張名拙。」
  石霜禪師道:「覓巧尚不可得,拙自何來?」
  張拙秀才一聽,豁然有省,乃呈偈曰: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石霜禪師於是印可了張拙秀才,並接受他成為自己的得法弟子。
  張拙秀才的這首悟道偈子非常有名。它把禪宗的基本精神、用功方法非常到位地給傳達出來了。
  一、二兩句說明,吾人之自性,能生萬法,遍一切處,一切眾生皆具此性,與我一體不二,實際上,無有人我、彼此之分。
  三、四兩句說明,吾人之心,隨六根外馳六塵,生出種種妄想煩惱,將我們的自性清凈本心障住,使我們本具的智慧之光無以顯現。吾人若能一念做到無分別、不執著,則我們的智慧之心當即朗然現前,無有纖毫阻隔。
  五、六兩句說明,修行用功的要點是要作平等不二觀,將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真如與諸法、入世與出世、生活與修行,融為一體,切忌取一舍一。所謂「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
  最末兩句則說明了證悟之後隨緣任運、透脫生死的大自在境界。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74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9 | 只看該作者
74.洛浦元安禪師悟道因緣

  澧州洛浦山(又稱樂普山)元安禪師,夾山善會禪師之法嗣,俗姓淡,鳳翔(今陝西鳳翔)麟遊人。少年時從其兄祐律師於本郡懷恩寺出家,不久即受具足戒,通曉經論。后遊方參學,問道於臨濟禪師,並成為臨濟禪師的侍者。
  元安禪師聰明伶俐,頗能得臨濟禪師之心,臨濟禪師曾當眾讚美他說:「臨濟門下一隻箭,誰敢當鋒?」
  元安禪師得到臨濟禪師的肯定,心裡很高興,自以為大事了畢。可是實際上,他並沒有透徹。
  有一天,元安禪師侍立次,有位座主前來參禮臨濟禪師,臨濟禪師問:「有一人於三乘十二分教明得,有一人不於三乘十二分教明得,且道此二人是同是別?」
  座主道:「明得即同,明不得即別。」
  臨濟禪師道:「這裡是甚麼所在?說同說別?」
  說完,臨濟禪師回頭看著元安禪師,問道:「汝又作么生?」
  元安禪師便大喝一聲。
  臨濟禪師送走座主后,回到方丈室,問元安禪師:「汝豈不是適來喝老僧者?」
  元安禪師道:「是。」
  臨濟禪師一聽,便將元安禪師打出丈室。
  過了一段時間,元安禪師前來辭別臨濟禪師。
  臨濟禪師問:「甚麼處去?」
  元安禪師道:「南方去。」
  臨濟禪師用拄杖在地上畫了一畫,說道:「過得這個便去。」
  元安禪師於是大喝一聲,臨濟禪師舉起拄杖便打。
  元安禪師於是便作禮而去。
  臨濟禪師第二天升堂的時候,告訴大眾道:「臨濟門下有個赤梢鯉魚,搖頭擺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誰家幾虀(ji)瓮(醃菜缸)里淹殺。」
  元安禪師離開臨濟,四處遊歷了一段時間以後,便前往夾山,卓庵隱修。雖然此處離夾山善會禪師的道場很近,可是元安禪師自以為已徹,居然過了一年多,不曾前去禮謁夾山禪師。夾山禪師為了度化他,於是修書一封,令手下的僧人送給元安禪師。元安禪師接過書信,便把它放在禪座上坐著,然後又伸出手來向那僧索要書信。那僧無言以對,元安禪師拿起拄杖便打,並喝道:「歸去舉似和尚!」
  那僧回山以後,便把這一經過告訴了夾山禪師。夾山禪師道:「這僧若開書,三日內必來。若不開書,斯人救不得也。」
  果然,三天以後,元安禪師來了。見到夾山禪師,元安禪師也不禮拜,而是叉著手,站在他的對面。
  夾山禪師喝道:「雞棲鳳巢,非其同類。出去!」
  [夾山禪師的意思是說,你本來未徹,卻自以為徹,本來是一隻野雞,卻自以為是鳳凰。你我不是同類,滾開!]
  元安禪師一聽,氣焰頓時矮了下去,於是作禮道:「自遠趨風,請師一接。」
  夾山禪師道:「目前無闍黎,此間無老僧。」
  元安僧師便大喝一聲。
  夾山禪師道:「住!住!且莫草草。雲月是同,溪山各異。截斷天下人舌頭即不無,闍黎,爭教無舌人解語?」
  元安禪師一下子愣在那裡,正要思索,夾山禪師一拄杖打過來。元安禪師豁然大悟。從此以後,他對夾山禪師非常膺服,並留在夾山禪師座下,日夜請益。
  一天,元安禪師問夾山:「佛魔不到處如何體會?」
  夾山禪師道:「燭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
  元安禪師又問:「朝陽已升、夜月不現時如何?」
  夾山禪師道:「龍銜海珠,游魚不顧。」
  就這樣,經過夾山禪師多年不斷地鉗錘,元安禪師的悟境日趨爐火純青。
  夾山禪師將示滅的時候,曾對眾垂語道:「石頭一枝,看看即滅矣。」
  元安禪師出來應道:「不然。」
  夾山禪師問:「何也?」
  元安禪師道:「他家自有青山在。」
  夾山禪師聽了,深感欣慰,說道:「苟如是,即吾宗不墜矣。」
  夾山禪師順世后,元安禪師行腳來到涔(cen)陽(洞庭湖與長江之間),偶然碰到一位昔日同參。因話及武陵舊事,同參問道:「倏忽數年,何處逃難?」
  元安禪師道:「只在闤闠(huan hui,市井)中。」
  同參道:「何不向無人處去?」
  元安禪師反問道:「無人處有何難?」
  同參道:「闤闠中如何逃避?」
  元安禪師道:「雖在闤闠中,要且人不識。」
  同參聽了,茫然不知所以。
  古人講:「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不是大隱之人,是無法理解「雖在闤闠中,要且人不識」之自在境界的。
  元安禪師後來到澧陽洛浦山,並在那裡結庵宴處,開法示眾。一時四方玄侶,憧憧奔湊。
  曾有學人問元安禪師:「學人擬歸時如何?」
  元安禪師道:「家破人亡,子歸何處?」
  學人道:「恁么則不歸去也。」
  元安禪師道:「庭前殘雪日輪消,室內游塵遣誰掃?」並說偈曰:
   「決志歸鄉去,乘船渡五湖。
    舉篙星月隱,停棹日輪孤。
    解纜離邪岸,張帆出正途。
    到來家盪盡,免作屋中愚。」
  元安禪師示寂於光化元年(898)。臨行前,元安禪師告誡主事僧道:「出家之法,長物(值錢的東西)不留。播種之時,切宜減省。締構(營造、建築)之務,悉從廢停。流光迅速,大道玄深。苟或因循,曷由體悟?」元安禪師雖言辭激勵懇切,奈何大眾習以為常,並不警惕。
  至十二月一日,元安禪師忽然告訴大眾說:「吾非明即后也。今有一事問汝等:若道這個是,即頭上安頭;若道不是,即斬頭求活。」
  第一座回答說:「青山不舉足,日下不挑燈。」
  元安禪師道:「是甚麼時節,作這個語話?」
  當時,彥從上座亦在跟前,他回答道:「離此二途,請和尚不問。」
  元安禪師道:「未在,更道。」
  彥從上座道:「彥從道不盡。」
  元安禪師道:「我不管汝盡不盡。」
  彥從上座道:「彥從無侍者祇對(回答)和尚。」
  元安禪師一聽,便不再說話。
  到了晚上,他令侍者喚彥從上座來方丈室,問道:「闍黎今日祇對,甚有道理。汝合體得先師意。先師道,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且道那句是賓,那句是主?若擇得出,分付缽袋子(指法脈)。」
  彥從上座道:「彥從不會。」
  元安禪師道:「汝合安。」
  彥從上座道:「彥從實不會。」
  元安禪師於是大喝一聲,將彥從上座趕出丈室,說道「苦!苦!」
  第二天上午,另有僧又舉前話問元安禪師。
  元安禪師道:「慈舟不棹清波上,劍峽徒勞放水鵝。」
  說完便入寂。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75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10 | 只看該作者
75.三角令珪禪師悟道因緣

  蘄州(今湖北蘄春)三角山令珪禪師,清令遵禪師之法嗣。
  初參鄂州清平令遵禪師。清平禪師問:「來作么?」
  令珪禪師道:「來禮拜。」
  清平禪師問:「禮拜阿誰?」
  令珪禪師道:「特來禮拜和尚。」
  清平禪師呵叱道:「這鈍根阿師!」
  令珪禪師一聽,知道自己根機不好,便伏身禮拜。
  就在這個時候,清平禪師冷不防用手掌斫了一下令珪禪師的頸脖,令珪禪師當下豁然領旨。
  令珪禪師悟道后,即回蘄州三角山,住山接眾。
  有僧問:「如何是佛?」令珪禪師道:「明日來,向汝道。如今道不得!」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76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10 | 只看該作者
75.三角令珪禪師悟道因緣

  蘄州(今湖北蘄春)三角山令珪禪師,清令遵禪師之法嗣。
  初參鄂州清平令遵禪師。清平禪師問:「來作么?」
  令珪禪師道:「來禮拜。」
  清平禪師問:「禮拜阿誰?」
  令珪禪師道:「特來禮拜和尚。」
  清平禪師呵叱道:「這鈍根阿師!」
  令珪禪師一聽,知道自己根機不好,便伏身禮拜。
  就在這個時候,清平禪師冷不防用手掌斫了一下令珪禪師的頸脖,令珪禪師當下豁然領旨。
  令珪禪師悟道后,即回蘄州三角山,住山接眾。
  有僧問:「如何是佛?」令珪禪師道:「明日來,向汝道。如今道不得!」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77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11 | 只看該作者
76.感溫禪師之侍者悟道因緣

  對一個真正的修道人來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無時不在說法。如果功夫用得好,一個平常看起來極微不足道的機緣,足以激發其本有的智慧現前。感溫禪師的侍者之悟道,便是一例。
  投子感溫禪師,是投子大同禪師之法嗣,一日攜侍者游山,路見一蟬蛻。
  侍者問:「殼在這裡,蟬向甚麼處去也?」
  [這個問題一般人也會提出來。它的言外之意是,人死了以後,向什麼處去了。]
  感溫禪師沒有直接回答,卻拈起蟬蛻,放在耳邊,搖了三五下,口作蟬鳴聲。
  侍者一聽,豁然開悟。
  自性無有生滅,生滅是妄想。人死後,自性在哪裡?聽見了蟬鳴嗎?是誰在聽?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78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11 | 只看該作者
77.觀音岩俊禪師悟道因緣

  東京(洛陽)觀音院岩俊禪師,投子大同禪師之法嗣,俗姓廉,邢台人。出家后,四處參學,遍歷衡、廬、岷、蜀諸方禪席。曾行腳於鳳林(今甘肅境內),路過一處深谷的時候,意外發現一堆五色珍寶。同行道友一見,覺得奇怪,想把珍寶取走。岩俊禪師道:「古人鋤園,觸黃金若瓦礫。待吾菅(jian)覆頂,須此供四方僧(待我將來結茅住庵的時候,用它來供養四方僧眾)。」說完便放下珍寶,繼續前往他方參禮。
  不久,岩俊禪師來到投子山,禮謁投子大同禪師。
  投子禪師問:「昨夜宿何處?」
  岩俊禪師道:「不動道場。」
  投子禪師問:「既言不動,曷由至此?」
  岩俊禪師反問道:「至此豈是動邪?」
  投子禪師道:「元(原)來宿不著處」。
  於是默然給予印可。
  岩俊禪師悟道后,即前往洛陽,住觀音院,六徒常常有數百人。後周高祖、世宗二帝,潛隱於民間時,常常登丈室拜訪岩俊禪師。他們每次來,必定給岩俊禪師頂禮。二帝即位后,特賜岩俊禪師紫衣,並賜號凈戒大師。岩俊禪師歸寂於乾德丙寅年(966) ,春秋八十五歲。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79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11 | 只看該作者
78.永安善靜禪師悟道因緣

  京兆府永安院善靜禪師,洛浦元安禪師之法嗣,俗姓王,長安金城人。其父王朗曾為威州刺吏。母親懷他的時候,曾夢見金色晃耀的佛像,因覺而有娠。善靜禪師自幼習儒學,博通群言。長大后被掌書記(唐節度使之輔官)推薦給神策軍(唐禁軍),深得長官之器重。二十七歲的時候,善靜禪師忽覺塵世浮幻如夢,遂生出世隱逸之想。后偷偷地跑進終南山,從廣度禪師落髮出家。
  唐天復年間(901-904),善靜禪師南遊參學,禮謁洛浦元安禪師。洛浦禪師對他很器重,並收他為入室弟子。讓他當園頭,負責種菜等雜務。
  一天,有位僧人前來辭別洛浦禪師,欲往其他地方參學。洛浦禪師問道:「四面是山,闍黎向甚麼處去?」
  那僧被問得無言以對。
  洛浦禪師道:「限汝十日,下語得中,即從汝去(限你十天的時間,下一轉語,若能契旨,即任你離開這裡)。」
  那僧回去后,在寺院里,如遊魂一般,往複經行,冥思苦想,雖搜腸刮肚,也想不也一個合適的答語來,後來不知不覺走進菜園子里。
  善靜禪師見他這副模樣,便問:「上座既是辭去,今何在此?」
  那僧於是便把老和尚交待給他的話詳細地告訴了善靜禪師,並堅決要求善靜禪師代他下一轉語。
  善靜禪師回答道:「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那阻野雲飛。」
  那僧一聽,歡喜踴躍。
  善靜禪師囑咐他道:「不得道是某甲語。」
  於是那僧來到丈室,把這一轉語告訴了洛浦禪師。
  洛浦禪師一聽,知道不是這僧自己的答語,便問:「誰語?」
  那僧回答道:「某甲語。」
  洛浦禪師道:「非汝語。」
  那僧一看瞞不住老和尚,便如實地招白是園頭所教。
  到了晚上上堂的時候,洛浦禪師告訴大眾說:「莫輕園頭,他日座下有五百人在。」
  善靜禪師得到洛浦禪師的印可后,旋即返回故鄉長安,結廬於終南雲居山,開法接眾,一時道俗,歸之如市,常隨徒眾,達五百餘人。后逢戰難,物是人非,幸有留守王公創永安禪院,請師居之。開運丙午年(946),善靜禪師入寂,春秋八十九。僧俗二眾,悲慟不已,如喪嚴親。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80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12 | 只看該作者
79 .木平善道禪師悟道因緣

  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木平山善道禪師,蟠龍可文禪師之法嗣。初謁洛浦元安禪師,善道禪師問:「一漚未發已前,如何辨其水脈?」
  [意思是諸法未生之前,如何辨識其體。善道禪師此問,已將體與相、用打成兩截、欲離於相、用而覓其體,顯然已落二邊。]
  洛浦禪師道:「移舟諳水脈,舉棹別波瀾。」
  可惜,善道禪師當時並不知洛浦禪師答話之落處,因而未能契悟其旨。
  於是,他不得不離開洛浦山,前往參禮蟠龍可文禪師。  
  初禮蟠龍禪師,善道禪師即提出相同的問題:「一漚未發已前,如何辨其水脈?」
  蟠龍禪師道:「移舟不別水,舉棹即迷源。」
  善道禪師一聽,言下大悟。原來佛法無多子,洛浦的亦是蟠龍的,無有二致。
  善道禪師悟道后,即前往袁州木平山,住山接眾,其接人方式非常奇特:凡是前來參學的,先不許進丈室參禮,而是令他們運土三擔,並示偈曰:
       「南山路仄東山低,新到莫辭三轉泥。
        嗟汝在途經日久,明明不曉卻成迷。」
  善道禪師生而有奇相,肉髻螺紋。金陵李氏非常仰慕他的道譽,經常迎請供養,待以師禮。李氏曾問善道禪師:「如何是木平?」
  善道禪師道:「不勞斤斧。」
  李氏道:「為甚麼不勞斤斧?」
  善道禪師道:「木平。」
  [顯然,這裡的木平是指人人本具的自性佛,本自天成,不假雕琢,無修無得。]
  後來法眼禪師聽說了他的這則接人語錄,作偈相贈曰:
    「木平山裡人,貌古言復少。
     相看陌路同,論心秋月皎。
     壞衲線非蠶,助歌聲有鳥。
     城闕今日來,一漚曾已曉。」
  善道禪師入寂后,謚真寂禪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17: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