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baby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Language Tips > Hot_words content

[複製鏈接]

510

主題

2521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61
水晶之戀 發表於 2006-6-18 09:59 | 只看該作者
does anybody can explain "wet N wavy"?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62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6-6-21 09:25 | 只看該作者
[B]Hat trick:帽子戲法[/B]


世界盃賽場,球員是萬眾矚目的焦點,但裁判的權威和角色也不容忽視。對於6月18日義大利1-1美國隊的比賽,主裁判因上演紅牌「帽子戲法」而成為本次賽事的焦點。很多人會問:常說球員上演「帽子戲法」,怎麼裁判亮紅牌也被說成「帽子戲法」?――問題的答案得從hat trick(帽子戲法)的淵源說起。

Hat trick(帽子戲法)源於英國的紳士運動「板球比賽」,指擊球手連擊三球、次次擊中目標(三柱門中的兩個門),對方三名球員因此淘汰出局。在板球比賽中,「連中三元」可不是一件易事,球員因此會被授予一頂帽子作為至高榮譽的象徵。

到了20世紀,hat trick(帽子戲法)很快被引用到其它體育比賽中,如hockey(曲棍球)、baseball(棒球)和soccer(足球),指比賽者在同一場比賽中獨中三元、連續三次得分的佳績。隨著時間的推移,「帽子戲法」不僅僅指球員得分,也可指代任何連續三次的成功,由此,義大利1-1美國隊比賽中,裁判三亮紅牌罰下球員也被稱之為「帽子戲法」。

請看下面例句:A hat - trick of tries by the winger David Vendi Was the key to victory.(邊鋒戴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63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6-6-28 14:34 | 只看該作者
[B]Mare's nest: 子虛烏有[/B]

先來個漢語辭彙小測試!請問:哪些成語能表達「虛幻、不真實的事物」?――「海市蜃樓」?「鏡花水月」?或者「子虛烏有」也能勉強入列――您或許會問,這麼晦澀的詞會有相應的英文表達嗎?當然!比如,今天談的「mare's nest」。

說到mare's nest的淵源,簡單地近乎荒誕――因為母馬從不築巢穴,所以mare's nest(母馬的巢穴)自然也就不會存在。由此,「mare'先來個漢語辭彙小測試!請問:哪些成語能表達「虛幻、不真實的事物」?――「海市蜃樓」?「鏡花水月」?或者「子虛烏有」也能勉強入列――您或許會問,這麼晦澀的詞會有相應的英文表達嗎?當然!比如,今天談的「mare's nest」。

說到mare's nest的淵源,簡單地近乎荒誕――因為母馬從不築巢穴,所以mare's nest(母馬的巢穴)自然也就不會存在。由此,「mare's nest」常用來比喻「原以為重要的追求,到頭來來卻空歡喜、夢一場」。或許,人們又覺得,不會築巢的母馬既使築巢穴也會搞得一團糟(更為荒誕的推理),所以,「mare's nest」又可用來指代「雜亂、無序、棘手」的狀況。

值得一提的是,mare's nest常與動詞find搭配,舉兩個例子:

He thought the girl would be his wife-to-be, only to find a mare's nest.(他一直以為那個女孩會嫁給他,到頭來卻是空歡喜一場。)

-It's said that a 60-year-old woman was pregnant.傳說一個60歲的老太太懷孕了。-It proved just to be a mare's nest.根本就是子虛烏有。 s nest」常用來比喻「原以為重要的追求,到頭來來卻空歡喜、夢一場」。或許,人們又覺得,不會築巢的母馬既使築巢穴也會搞得一團糟(更為荒誕的推理),所以,「mare's nest」又可用來指代「雜亂、無序、棘手」的狀況。

值得一提的是,mare's nest常與動詞find搭配,舉兩個例子:

He thought the girl would be his wife-to-be, only to find a mare's nest.(他一直以為那個女孩會嫁給他,到頭來卻是空歡喜一場。)

-It's said that a 60-year-old woman was pregnant.傳說一個60歲的老太太懷孕了。-It proved just to be a mare's nest.根本就是子虛烏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64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6-6-28 14:39 | 只看該作者
[B]Spiv: 騙子,票販子[/B]

先來看段世界盃花絮:「『他們』身穿橙黃色的荷蘭隊服,安靜地站在樹蔭底下,把差不多20多張球票像撲克牌那樣攤開在自己肚子前。」猜一猜「他們」是誰?――您一定會說,能窩有這麼多球票的人,一定非「黃牛」莫屬了。英語中,「黃牛、票販子」常用scalper來形容,今天講的spiv也可表達此意,不過是英國俚語的一種用法。

Spiv(黃牛)源於二戰,當時,交戰各國都把主要精力投用於生產軍事物資,導致戰爭時期或交戰之後部分生活用品奇缺――如果看過George Owe先來看段世界盃花絮:「『他們』身穿橙黃色的荷蘭隊服,安靜地站在樹蔭底下,把差不多20多張球票像撲克牌那樣攤開在自己肚子前。」猜一猜「他們」是誰?――您一定會說,能窩有這麼多球票的人,一定非「黃牛」莫屬了。英語中,「黃牛、票販子」常用scalper來形容,今天講的spiv也可表達此意,不過是英國俚語的一種用法。

Spiv(黃牛)源於二戰,當時,交戰各國都把主要精力投用於生產軍事物資,導致戰爭時期或交戰之後部分生活用品奇缺――如果看過George Owell(喬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65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6-6-28 14:41 | 只看該作者
[B]Dry run: 排練[/B]


前兩天講俚語eighty-six(缺貨)時才說過,俚語是塊神秘的樂園,總會讓英語學習者樂此不疲……碰巧,今天談的dry run(排練)亦是俚語大家族中的一員,它的淵源蠻有戲劇性,與要壞謾dry」的消防隊有關。

Dry run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中期,run在這裡表示「溪流」,而「dry run」則指「乾涸的河床」。當時在美國西部有很多這樣的河床,平時乾涸無流水,一場大雨過後卻又過分積水。由此,有人猜測,dry run(乾涸的河床)好比演出之前的排練,只等「暴雨」來臨之時「積水」,以其排山倒海之勢驚壓四方。

據語言學家考證,run實質上是消防隊的行話,指「出動」,即「消防隊員整裝待發趕往救火現場」。19世紀末,在一些「狂歡活動」中,各消防隊為顯示其英勇和睿智,往往相互PK,現場模擬表演整套消防動作,如「全體出動、立定式起跑」等。既然是模擬,這些動作一定與「水」沒有直接干係,所以被稱作「dry run」。

隨著時間的推移,dry run的詞義逐步擴大,可以用於各種「綵排、排練」,甚至是「非實彈軍事演習」。舉兩個例子:

He did a dry run of his speech in front of a mirror.他對著鏡子試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66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6-6-28 15:09 | 只看該作者
[B]Carry the can: 代人受過[/B]

Carry the can,「提著罐子」?回答錯誤。據說,carry the can是個非常著名的英式表達,解釋為「代人受過」,看來「提個罐子」雖然累不著,但今後還是盡量避免為好。

那麼,「提著罐子」是如何導致「代人受過」的呢?其實,Carry the can出自於軍營,起源於19世紀20年代晚期的英國皇家海軍。Carry the can最初指的是這樣一種情形:軍營有啤酒供應,一位士兵不僅要負責為大夥提罐取酒,還要承擔退空瓶子的任務。啤酒灑了,啤酒罐磕了碰了,都是他一個人的責任,你說鬱悶不鬱悶?由此,carry the can便成了「代人受過,替別人承擔責任」的代名詞。以後,當你不幸遭遇此類情形時,你也可以理直氣壯的說:

I am determined not to carry the can for his mistakes.我絕對不會替他負責任的。

俚語五花八門,這話一點不假,剛說完「提著罐子」,又來了個「提個小桶」,carry the keg。Keg和cag是同一方言單詞的兩個變體,意思是「冒犯;得罪」,和carry the can不同的是,carry the keg指的是「容易生氣或不能被人開玩笑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67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6-7-22 22:58 | 只看該作者
[B]You have matches [/B]

最近我有一次機會登上一艘豪華游輪觀光。一次, 我在酒吧台拿了兩杯雞尾酒回房間享受,途中遇到一位女士,她看看我后笑著說:「You have matches?」我一愣,回答說:「很抱歉,我十五年前就戒煙了,所以沒有火柴。」她立刻會意到我誤解了她的意思,好像是有點抱歉地說:「It's a joke.」 然後,我們就相互尷尬的笑了笑,走開了。
    事後和朋友在吃晚飯的時候聊天,我趁機向一個美國朋友請教白天的那句話,他解釋說:「因為她看你兩手都占著,就故意開玩笑跟你要火柴,這是個非常普通的笑話,非但沒有惡意,反而是想問你需不需要幫忙。」
(摘自《世界日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68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6-7-22 22:59 | 只看該作者
[B]Turn the table [/B]

  一位親戚和妻子失和到了要離婚的地步。幾天前接到親戚電話,說他們在走進律師樓之前,先去求助於心理和婚姻問題專家。夫婦倆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了好多次,互相之間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猜疑、埋怨,結果化干戈為玉帛。說簡單也簡單,就這麼拯救了這場婚姻。
    我打心眼裡為他們高興,把這一消息告訴了同樣也認識他們的一位美國朋友。這位朋友挺激動的,連連說著"感謝上帝,感謝上帝",她還補充了一句"He turned the table"。
    這話讓我心裡很不舒服,她是指我親戚動粗嗎?我打抱不平說:"不會,不會,他很斯文,很有紳士風度,不會以粗魯的舉動壓制對方,不會以高壓讓對方屈從。"
    結果,越說誰也聽不懂誰。看著我那一臉不快的表情,朋友突然茅塞頓開了,以另一種方法向我解釋。終於讓我明白,她是說我親戚"扭轉了局面",那"table"和我想到的"桌子"根本無關。
    再說遠一點, turn the tables (on someone)這個短語也和"桌子'沒什麼關係, 它的意思是to suddenly take a position of strength or advantage that was formerly held by someone else (反敗為勝,轉弱為強), 例如: "She played badly in the first set, but then she turned the tables on her opponent and won the match.

(摘自《世界日報》)

turn the tables on/upon sb.

除了「主客易地; 扭轉形勢; 轉敗為勝」外,還有「(與某人)互換座次 」的意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69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6-7-22 23:00 | 只看該作者
[B]Wearing two hats [/B]

同事朋友聚會,少不了相互介紹。先生在向我介紹他的同事 Larry 時,說他可是個大忙人: 「He is wearing two hats.」 我說,你開什麼玩笑,他根本就沒戴帽子。
    Larry 一直以笑作答,倒是先生察言觀色,知道我不懂,便幫我找台階下。
    原來,先生是指Larry在醫院某一部門擔任要職,除此之外,還有自己的生意,就是說 Larry 身兼兩職,而不是真的戴了兩頂帽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70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6-7-22 23:02 | 只看該作者
[B]With a grain of salt  [/B]


一天吃飯的時候,好友 Allen 和他的中國籍太太坐在餐桌旁大談最近流行的一種草藥,說它能包治百病。 Allen 說了一句:「I'd like to take it with a grain of salt」。他太太笑道:「你以為它是蔬菜啊,還要加點鹽再吃。健康專家可沒有說過要加鹽。」
    Allen 愣了一下,然後大笑不已,解釋道「 Take something with a grain of salt」 是「對某事有保留、持懷疑態度」的意思。
    原來剛才Allen 是說他對這種草藥的神奇療效表示懷疑,而不是說要「放些鹽再吃」。
    (摘自《世界日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71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6-7-22 23:03 | 只看該作者
[B]You are in for a treat! [/B]


這天,同事們正在討論為我和 Rhonda 開生日 party的事情,為了尊重壽星,大家讓Rhonda 和我選擇一家中意的餐廳。Rhonda建議去鎮上一家叫做BBQ 的美國餐廳。我從來沒有去過那裡,於是就問她那裡有什麼特色。Rhonda便開始滔滔不絕的介紹他們的招牌菜,聽得我十指大動,直咽口水,Rhonda便笑著說: "You are in for a treat !"
我愣了一下,以為Rhonda要請我去那裡吃飯,心裡十分不好意思,試探著問過她之後,Rhonda 笑著解釋說: "You are in for a treat means you'll like it !"  


(摘自《世界日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72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6-7-22 23:03 | 只看該作者
[B]筷子刀叉[/B]


朋友D說日前在某大酒樓飲茶,見鄰桌有青年夫婦和大概是他們在外國結識的老太太一起飲茶。老太太對操作筷子很感興趣,在那裡學用chopsticks夾蝦餃。D說他有個美國朋友,曾花了一些時間學習正確使用筷子的方法,每有機會就要表演一下,還說用筷子是一種藝術,是古老的中國文化的表現。
中國人吃飯用筷子,洋人進餐用刀叉。其實洋人從前沒有knife and fork,用的是木片削成的叉。這種木叉從義大利經伊斯坦堡傳到英國,是兩刺的肉叉 (two-pronged fork)。在此之前,人們吃肉用手,因此對於改用肉叉有人說是「對賜人五指之神的侮辱。」
筷子又叫作「箸」,據說由於箸與住同音。住有停止之意。航船忌停,江蘇一帶行船的人們改稱箸為「筷兒」。筷音同快,不住而快,一帆風順矣。日語中筷作箸,但讀作hashi,和作橋解的hashi相同,似乎和行船有點關係。日諺有「只會拿著筷子吃」指「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中餐桌上每人有一份箸匙 (zhuchi),一雙筷子一把湯匙,也許就沒有knife and fork那麼殺氣騰騰了吧?  


(摘自《聯合早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73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6-7-22 23:04 | 只看該作者
[B]Skeleton in the closet  
[/B]




一天朋友談及一則大爆「名人」家醜的八卦新聞,說那些家族中人以搬弄「skeleton in the closet」為樂事,難道這些名人家的壁櫥中真的有骷髏?
    他說的「skeleton in the closet」(英國人則習慣說成skeleton in the cupboard)現在的意義並沒有那麼可怕。不過據說當年這個習語產生的時候的確指那些有錢人家謀殺了一個人,把骸骨暗藏在壁櫥中,不讓外人知道, 從此 skeleton in the closet 就成了那家人的秘密,後來這個短語用來指不可或不願外揚的家醜,簡稱作family skeleton。例如: Many old families have a number of skeletons in their closets which they are loath to discuss(許多古老的家族中有很多秘密,他們不願談及這些話題。)  
    (摘自《聯合早報》) (NEC里有這一課的對吧呵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74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6-7-22 23:04 | 只看該作者
[B]Skin off one's nose [/B]


Joe很熱心公益,每周固定有一天去做義工。在他的影響下,我也參加了幾次。有一次跟他提起如果能到附近的劇院做義工的話,也許會比較有趣。有一天他拿了一份報紙,上面就有劇院要找義工的消息,我打算下班後過去看看,可是不巧碰上那天身體不舒服,下了班躺在床上就不想動了。
    第二天碰到Joe,問我有沒有去,我把實情跟他解釋。他聽完后說: "No skin off my nose." 我不懂,只好怔怔地望著他,心想,他大概以為我是"葉公好龍"吧。
    回家查了俚語詞典,才知道skin off one's nose是與某人有關的意思。Joe是在說我去不去其實"不關他的事",他只是順便問一下罷了。  
註:no skin off sb.'s nose 也可說成 no skin off sb.'s teeth


    (摘自《世界日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75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6-7-22 23:05 | 只看該作者
[B]Small beer  
[/B]

Small beer是「小啤酒」的意思嗎?難道啤酒還分大小?其實,在英國small beer指的是口味比較淡啤酒,但是在美語中則是「少量啤酒」的意思。比如說夏天有客人來訪,問他要喝些什麼:Anything to drink?客人就可能回答說:「I'll have a small beer(給我一點兒啤酒。)」
    比喻用法中說的small beer,指規模或者格局不大的事物。自以為了不起,不是小人物的人:He thinks no small beer of himself. Be small beer常用作與人比較的表現。
    口語中常用small beer作形容詞,因此開快餐店的朋友可以說:Ours is a small-beer fast-food joint beside McDonald.


(摘自《聯合早報》)







[B]Spaghetti [/B]

朋友S說,義大利麵食pasta,除實心粉spaghetti外,還有通心粉macaroni,寬麵條lasagna,有肉餡做小方塊形的義大利餛飩(雲吞)ravioli,細長麵條tagliatelle以及細線狀的細面vermicelli(我們將「粉絲」譯作vermicelli,原是義大利細面借之名)。
    義大利是歐洲第一個吃麵食的國家。十三世紀時馬可波羅從中國傳去制麵食方法后,大受歡迎,特別是實心意粉spaghetti,以其容易烹調,可以配上各種佐料, 很快就風行全國。不過那時沒有刀叉可用,因此吃的都是無湯汁的實心意粉,便於用手抓送入口。現在的肉汁意粉(spaghetti with meat sauce),是後來才出現的吃法。當然,馬可波羅當年在中國也吃過我們的牛肉湯麵或者排骨湯麵。但是有湯的spaghetti乃至以之作湯的spaghetti soup,全是後來出現的意粉吃法。
    Spaghetti一詞源於義大利語spago,意思是一條線。一條意粉是spaghetto,通常用複數的spaghetti。意粉一碟,麵條雜亂,因此車輛往來多,交通混亂的街口稱為 spaghetti junction。  
    (摘自《聯合早報》)

hongkong補充:
再來一客意粉
Spaghetti codes = 寫得很難看得懂、因此很難維護的程式碼,通常是指用了goto等迴轉指令的非結構性編寫法的程式碼.
Spaghetti program = 含spaghetti codes/寫得亂七八糟的程式
Spaghetti squash = 魚翅瓜
(瓜肉成條狀,香港人覺得它像魚翅,老外覺得它像意粉)
Spaghetti western = 在義大利(或西班牙)拍攝的低成本美國西部牛仔電影
(因為Italian 愛吃spaghetti 之故嘛. 日本人愛吃蘿蔔,人又矮胖,廣東人戲稱他們為蘿蔔頭.東洋商品如果有帶太重日本式的設計,香港人會說它們「有蘿蔔味」.皆異曲同工)
Spaghetti strap = 女裝衣服的吊帶(哭女所穿的性感上衣就是一件」spaghetti strap top」)
spaghetti Bolognese  n. 義大利番茄牛肉麵
spaghetti junction  複式的公路交叉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76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6-7-22 23:06 | 只看該作者
[B]Speaking of the devil [/B]


幾個同學聚到一起聊天,大家都到齊了,唯獨不見Wayne。其中一個說"今天好象沒見到Wayne",另一個接著說"他的女兒放暑假,東西要從宿舍里搬出來,他大概幫忙去了"。正說著,只見Wayne從外面走過來。Joe於是說"speaking of the devil"。幾個人樂了起來。我心想Wayne 這個人平常挺老實的,為什麼說他是devil呢?於是我悄悄地去問Joe。
    原來"speaking of the devil"是一條成語,相當於中文的"說曹操,曹操到"。也就是剛說Wayne 不在,結果他就來了。我不禁驚詫於語言的共通性,因為曹操不是也有"奸雄"的稱號嗎?中英文在這一成語上有著這樣驚人的異曲同工之處。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 說到曹操,曹操就到
與這句相參照:To mention the wolf's name is to see the sam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77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6-7-22 23:07 | 只看該作者
[B]Stolen from ... dealer [/B]

高速公路上人車賓士,朋友突然指著前方一部小轎車,說:"哇!這人好囂張,賊車還敢掛上招牌!"
    我順著他的目光看過去,不禁啞然失笑,我說:"先生呀!人家車牌上寫著'stolen from … Dealer',是指他這部從… Dealer那兒買來的車,價格低廉,便宜得像偷來得一樣。"
    這是一種美式幽默廣告手法,吸引顧客去… Dealer那兒買車,不是賊車啦。  

    (摘自《世界日報》)





[B]Sweet tooth [/B]

我最害怕看牙醫,但是因為有一顆蛀牙讓我實在疼痛難忍,所以只好鼓足勇氣,到牙醫診所掛號。當醫生為我檢查的時候,他問我:「Do you have a sweet tooth?」我很無辜的回答:「I had a doughnut this morning before coming here. I brushed my teeth. There is no sweet tooth.」他聽了后搖搖頭,便開始替我補牙。
      很敏感的我,知道可能答非所問,鬧了笑話,但是卻百思不解。我懂 Sweet 及 Tooth 這兩個單字,但把這兩個字放在一起合用,我就不知道意思了。回家查了字典后,我才恍然大悟,原來sweet tooth的意思是「愛吃甜食」。

      (摘自《世界日報》姜若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78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6-7-22 23:07 | 只看該作者
[B]The Hong Kong dog [/B]

一次在一堂電腦課上,鈴響後,系裡的女秘書突然跑到教室來宣布:「Dr. Walker has a touch of the Hong Kong dog and will be here a little bit late.」
      聽完宣布后,我一臉正經的向坐在隔壁的美國朋友抱怨說:「Dr. Walker 怎麼可以撫弄他的愛犬以至於來不及上課呢?」
      老美聽完后居然大笑著說:「真是太好笑了!The Hong Kong dog 並非指一種狗,而是指某人吃壞了肚子、拉肚子的意思。」這一解釋讓我尷尬得無地自容。  
      (摘自《世界日報》)

"Hong Kong dog" 原本是 "Traveller's diarrhoea" (因不服水土引起)的拉肚子,但也有用作指一般因吃了不潔東西而引起的癥候.叫做"hong kong dog" 明顯是西方國家對亞洲地區的衛生程況的固有印象.(而香港是以前較多人認識的地名)
說這詞兒有趣還可以,但算不上是有用,因為連native speakers 也不是每個都聽過.
"Traveller's diarrhoea"還有無數其他別名,都離不開和殖民地或發展中國家的地名:
"Aden Gut, Basra Belly, Aztec two step, Hong Kong dog, Montezuma's Revenge, Delhi belly. . . there is an almost endless list of names used to describe the condition referred to as travellers' diarrhoea."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79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6-7-22 23:08 | 只看該作者
[B]Throw the book at Somebody
[/B]

  和先生從car wash(洗車場)里開出來,車上的水珠還依稀可見,這讓先生想起一件事:曾經有一個美國人在高速公路上超速開車,時速達100多英里。警察當然把他截下來。在法庭上,他辯解之所以開快車,是因為想讓風儘快把剛剛洗過的車吹乾。我聽了好笑,更好奇結果如何。
      先生答曰:結果是"They threw the book at him"。我不禁詫異,想像著他被"砸書"的樣子。原來並非如此,"Throw the book at somebody"是指給某人最大極限的懲罰:charge someone to the full range of law。如果法律是一本書,那麼這本書中所有被違犯了的條例,他都將為之遭受最嚴重的懲罰。  


      (摘自《世界日報》)




[B]Tighten your belt
[/B]

剛剛才發薪水,有人提議這個周末大家一起上館子打打牙祭。我因為想要減肥,好穿新近買的一條短裙,推辭說: "No, I don't think I can make it. I want to tighten my belt."
      後來,Mary悄悄地問我:「如果你最近手頭不方便的話, 我能幫你什麼忙嗎?」
      不會啊,不是早晨才發了薪水嗎?我被她問得一頭霧水,解釋半天才弄明白。原來, "tighten my belt" 是指經濟拮据,必須節衣縮食度日。例如: "The harvest was bad last year, we all had to tighten our belts."  

(摘自《世界日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80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6-7-22 23:09 | 只看該作者
[B]Whipping boy
[/B]

大家可能對 「scapegoat」的意思非常熟悉,但是對 「whipping boy 」可能並不熟悉,實際上二者的意思非常接近。   
Whipping boy 的比喻義就是「充當替罪羊的人或物,代人受過」。這個短語在實際中用途頗多。如:"[There is no] one 'right' way to teach reading....To support phonics instruction and make the advocates of 'whole language' the whipping boy does a disservice to our schools and teachers" (摘自1997年《時代周刊》);  
又如:"Building 31 also is not immune from the siege mentality that generally can mark Microsoft. 'We're very much a whipping boy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摘自1999年《華盛頓郵報》).  
不過追溯這個短語的起源,我們可以發現它的比喻義和最初的本意有著很打的聯繫。它最初的意思是一些代年輕的王子(王子做錯了什麼事的話,他是夥伴要挨打)或貴族受過的男孩。這聽起來與中國封建社會的王孫公子的伴讀書童非常相似。
不過,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當whipping boy的,只有那些本來社會地位就不低、受過教育的、並且是貴族成員的親密夥伴的人才有資格做whipping boy 。  
17世紀,whipping boy 的用法只限於它的本意,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除非在歷史文獻里,這個意思已經沒有人在用了。而其作為「充當替罪羊的人或物,代人受過」比喻義的用法在19世紀開始被廣泛使用。


轉自中國翻譯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5 10: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