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WILLIAMLYLE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何謂初果的斷我見 ? 您真的懂了嗎 ?

[複製鏈接]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41
jiandao 發表於 2011-10-17 01:4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1-10-16 12:44 編輯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0-15 23:20
回復 Djogchen 33樓 的帖子

以虹光身為成就,那是連身見都還沒斷。在原始佛教的立場,其人還未入流(法流) ...



窺基大師就是這樣啊~~~

============================


窺基(632---682),字洪道,鄯陽人(朔城區),鮮卑族,尉遲恭之侄。
 
 二十五歲參與譯經,顯慶四年(659),玄奘譯唯識論時,師與神昉、嘉尚、普光三師
共同檢文、纂義,以議不合,玄奘乃遣出三師而獨留窺基,遂參糅十大論師之釋論而成一本,即成唯識論。玄奘又為師闡說陳那之因明正理門論及瑜伽師地論等,故師通達因明之學與五性之宗法。龍朔元年(661),玄奘主譯辯中邊論、辯中邊論頌、二十唯識論、異部宗輪論、阿毗達磨界身足論,皆由師筆受,除阿毗達磨界身足論外,皆作述記。后游太行、五台山,宣講大法,及返慈恩寺傳授玄奘之正義,著述甚多,時稱百本疏主,或百本論師;而以唯識論為宗,故又稱唯識法師。永淳元年寂於慈恩寺翻經院,世壽五十一,葬於樊川北原之玄奘塔側。 師之著作另有法苑義林章、瑜伽論略纂、百法明門解、因明入正理論疏、攝大乘論鈔、對法論鈔、勝宗十句義章,及法華經玄贊、阿彌陀經通贊疏、觀彌勒上生經疏、金剛般若經玄記、說無垢稱經贊等
  窺基的父親尉遲宗,是唐代左金吾將軍。母親裴氏夫人因夢見掌中有月輪吞下而懷孕。據說窺基呱呱墜地時,紅光滿室,全家人都很驚喜,唯有他父親深感不安,不知此子將來會面臨怎樣的人生道路。然而,他父親怎麼也沒有想到,生長在王侯家裡的窺基,後來竟成為玄奘法師的高足弟子,唯識宗的一代祖師。 宿世因緣
  轉眼間,窺基已長成翩翩少年了。一天,他同幾個豪門子弟到郊外走馬踏青。幾匹紅黑黃白相間的烈馬,爭先恐後地飛跑在鄉間的大道上。突然,在一個拐彎的地方,窺基騎的黑馬箭一般地向站在路邊的一個僧人奔去。他趕緊勒住韁繩,隨著馬的嘶鳴聲,窺基從馬背上摔了下來,正好跌跪在僧人的面前。
  這僧人不是別人,正是從印度取經回來的玄奘法師。今日正在經行,不料在此與少年相遇。還未等玄奘回過神來,少年已滿懷歉意地望著玄奘,叫了聲師父。這一跪一叫,彷彿晴空霹靂,頓使玄奘法師一振。望著少年明澈的慧目,玄奘法師又是一振,感到似曾相識。
  自取經回來之後,玄奘法師一直在想著接納門徒之事。今天剛想到這裡,恰好就與少年相遇,又正好看到他跌跪在面前口稱師父,心想這真是緣份。
  少年解釋說:「讓師父受驚了,我不是故意的。我家世代信佛,很尊敬出家人,還常讀經書,有的還是梵文。」
  玄奘不禁問道:「你懂梵文?」少年說梵文是他家的家傳,因為祖先是西域部落,常與梵僧交往。
  玄奘又問:「你是哪家公子?令尊是誰?你叫什麼名字?」
  少年說:「左金吾衛將軍之子。」接著又報了自己的名字。
  玄奘若有所思,向他揮手說:「去吧,你的同伴還等你哩。」
  少年聽后立即躍上馬背,揚長而去。望著漸漸遠去的身影,玄奘心想:我一定要度他出家!
  玄奘難忘少年那雙靈秀的慧目,記起二十年前去天竺取經途中的一段往事。
  那年冬天,玄奘大師來到印度北部,要翻越雪山,到另一個國度。山上除了冰雪,連一隻飛鳥也見不到。當他爬到山頂時,驚奇地發現,白雪覆蓋的山頂上裸露出一片黑土。玄奘仔細察看這片泥土,發現了幾絲粗長的頭髮。於是順著頭髮挖去,挖了三寸深,漸漸地顯露出一個人頭。他猜想一定是得道的高人在這裡入定。繼續用力挖,終於把埋在地下的人挖了出來。只見那人雙目緊閉,盤腿而坐。
  玄奘問道:「你是哪裡的羅漢,為何在這冰天雪地里修行?」連問了幾聲,那人一言不發。大師於是上前揪住那人的耳朵,挖去裡面淤積的泥土,然後取出引磬,輕輕敲起來。
  「你是什麼人?來這裡取鬧,打擾我的修行。」那人突然開問問道。
  玄奘大師說自己是中華的僧人,來天竺求取佛法真諦。「求取佛法,求的是什麼佛的法呀?」那人問道。
  「當然是釋迦牟尼佛了。」玄奘覺得很奇怪,怎麼這人連釋迦牟尼佛也不知道。
  「什麼?你說是釋迦牟尼佛?他出世了嗎?」那人睜大了眼睛注視著玄奘,雙眼射出兩道慧光。玄奘被他的那雙眼睛吸引住了,心想:「這是真身羅漢才會有的慧目啊!」
  「釋迦牟尼佛不僅已降世,而且已經涅脖一千多年了,他創立的佛教已經在天竺在東方盛行開來。」玄奘回答。
  「可惜,可惜,我白等了這麼多年,卻錯過了時機。我本是迦葉佛末法時代的比丘,自幼出家修行,立志修道成佛。因為預知釋迦牟尼佛將來會降世,就來到此處修禪打坐,等待釋迦牟尼佛出世,好向他請教佛法真諦。想不到入定時日太久,錯過了當面請教的機會。
  玄奘既驚訝又感嘆地說:「大師原來修得了羅漢真身,具有如此高的定力,真令人佩服。你現在打算怎麼做呢?」
  「我只有再等下去,等到下一劫彌勒菩薩來到人世,再向他請教。」說完,又閉上眼睛,準備入定。
  玄奘慌忙上前輕輕揪住那人的耳朵,大聲喊道:「請慢一點入定,如果你再入定等下去,等到彌勒菩薩下生時,你不能出定,豈不是又錯過了機會?」
  那人聽了玄奘的話,睜開眼睛,說:「你說得有道理,可是我如果不等下去,又能做什麼呢?」
  玄奘說:「我是大唐國的僧人,不遠萬里前去天竺,目的就是求取釋迦牟尼佛祖傳下來的真諦,然後再將其帶回大唐,使其廣泛流布,超渡眾生。你如果想得到佛經真義,不妨將元神出體,到東方大唐國投胎。等我到天竺求取真經回來,你做我的弟子,那時我就將釋加牟尼佛的經義傳授給你,你認為如何?」
  那人聽了玄奘的一番話,若有所悟,點了點頭。
  玄奘又說:「我大唐帝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大唐的京城長安是天下最繁華的城市,當今的大唐天子又尊崇佛教,你如果去大唐國投胎,就直接去長安城尋一個有信仰的人家投胎吧。待到我取經回到長安后,如果有緣,我們會相見。」
  那人睜大眼睛看著玄奘,點了點頭,表示認可。
  回想起二十年前的一幕,大師心頭一陣驚喜:「果真是他轉世投胎來到長安嗎?」
  三車和尚
  一天小廝忽報說玄奘法師登門化緣,尉遲宗將軍忙迎進玄奘法師,頂禮拜過。玄奘法師說自己貿然造訪,是有事相求,還望將軍不吝布施。尉遲宗聽后慷慨地說,齋供佛門是自己平生最大的宿願,請大師明示,一定有求必應。
  玄奘法師說道:「幾日前令公子與貧僧有緣相識,我觀他相貌堂堂,器宇非凡,頸有玉枕,十指皆盤折如印,實為佛門大器。故欲度之為僧,為我佛門立一無量功德,還望將軍成全。」
  尉遲宗聽后直覺得熱血沸騰,頭上熱氣直冒。他怎麼能捨得放愛子去出家呢?因此訕訕地說:「犬子一向粗野,怎麼配大師度他?」分明捨不得愛子出家。
  玄奘法師說,像窺基這樣的將門佛子,非將軍無人能生養;除貧僧無人能發現,實為難得的僧才啊!將軍如果愛他,就應當幫助他。有道是一子出家,七祖成佛。這是蓋世功德,浩瀚福田。於國有益,於家有望,於人有利,於己有德。望將軍三思,說一不二。
  一席話說得尉遲宗心悅誠服,思前想後,在情在理,何況他早已說過有求必應的話,因此當下同意了。不料,早在門外聽了很久的窺基突然闖了進來,大聲說:「我不願意!」
  又隔了幾日,玄奘再次來到將軍府。隨身還帶來了一個西域神童。將軍便命窺基出來拜見法師,並要他把自己寫的兵書帶上,當面向法師誦讀請教。
  窺基不敢違抗父命,只得帶上兵書,出來拜見法師。玄奘法師說:「聽說公子寫有數千言的兵書,貧僧今日特來欣賞,請公子念來聽聽,以飽耳福。」說完目視身邊的童子,要他留神注意。
  窺基不知就裡,洋洋得意地誦完他自己寫的兵書。玄奘待他念完之後,就對尉遲宗將軍說:「公子所誦的是無名氏所寫的古代兵書,不足為奇。」
  將軍不信,玄奘說如果不信,可叫這名童子誦來,他早已讀過此書。童子依言一字不差地誦了出來。
  尉遲宗將軍聽了,勃然大怒,罵兒子欺世盜名,喝令將此逆子關禁閉。玄奘法師立刻替公子求情,說與其這樣,不如讓我度他出家,將軍這才答應免於懲罰。這時窺基早看出玄奘的用意,執意不從,玄奘「化緣」又一次失敗。
  後來,玄奘討得了皇帝要窺基出家的詔書,終於將窺基「逼」入佛門。
  窺基無奈之下出家,氣哼哼地說:「你一定要我出家也行,不過我有兩個條件,若答應了我即刻出家,否則我寧可伏劍而死,也不出家為僧。」
  玄奘問道:「哪兩個條件?」
  窺基說:「我要吃酒吃肉,不斷葷血;我要美女陪伴,不斷情慾。」
  話未說完,將軍氣得一迭聲地直罵:「逆子!這那像和尚,分明是酒囊色鬼!」
  兒子也不示弱,抗聲說:「若不依從,我立刻飲劍而亡!」說著便嗖地抽出了腰間的寶劍。
  玄奘法師忙將袍袖一拂,止住窺基說:「不必性急,我佛慈悲為懷,大開方便之門,貧僧依從你就是了。」將軍不解地望著法師,玄奘又不便說明緣由。
  第二天,窺基果然應諾出家。這時窺基年僅十七歲,正式受度為玄奘的入室弟子,便隨玄奘遷入大慈恩寺。窺基出家后,有一段時間,他喜愛四處遊玩。出行時有三輛車子,一車裝滿美酒,一車裝美女,一車裝佛經,所以當時的人都稱他為「三車和尚」。
  從此,窺基開始了他的弘法生涯,找到了他的人生歸宿。窺基對佛學的修養漸趨深入之後,便不再有早年的放浪狂狷之風,在玄奘的悉心培養下,皈心佛法,風儀嚴整,勤奮著述,終於成為一代宗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42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0-17 15:44 | 只看該作者
我本是迦葉佛末法時代的比丘,自幼出家修行,立志修道成佛。因為預知釋迦牟尼佛將來會降世,就來到此處修禪打坐,等待釋迦牟尼佛出世,好向他請教佛法真諦。想不到入定時日太久,錯過了當面請教的機會。」

這是不懂禪定學的亂話。禪定成就有三自在:1、入定自在。2、住定自在。3、出定自在。這就是說,一個修習禪定有成的人不可能因為入定,而貽誤了原本要做的事。

此外,由於阿羅漢已經是無學(完成一切的行持),一般都四處遊化,沒有人去練那種不吃不喝、長期打坐的功夫。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43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0-17 15:4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WILLIAMLYLE 40樓 的帖子

法友,答案已經在你眼前。你的問題是把我見當成了一回事,而這也是許多學阿含的大乘人的通病。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44
jiandao 發表於 2011-10-18 00:59 | 只看該作者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0-17 02:44
我本是迦葉佛末法時代的比丘,自幼出家修行,立志修道成佛。因為預知釋迦牟尼佛將來會降世,就來到此處修禪 ...

是啊,漢地佛學知見謬誤、混亂,而且被信眾,甚至是出家人廣泛接受,由此可見一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45
Djogchen 發表於 2011-10-18 02:3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37樓 的帖子

密宗是以」乘「來分修行第次

密宗判定佛法共分九乘次第──外三乘、內三乘、密三乘。:外三乘是聲聞乘、緣
覺乘、菩薩乘,是指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所行之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法,
泛指顯教。內三乘是指作部、行部、瑜伽部三部修法。作部又稱事業部,有增、息、
懷、誅等等法門。這都是隨順眾生的願望而起用的法,也是「先以欲鉤牽,后令入
佛智」的方便接引法,並不究竟。行部的修法,目的是了生死、出苦海,才算進入
了實修。從觀想入手,修氣、脈、明點,如頗哇法等等。瑜伽意即「相應」,瑜伽
部的修法,事與理相應,言與行相應,上與諸佛相應,下與眾生相應。從這裡開出
三個層次,就是密三乘。密三乘是嘛哈(摩訶)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嘛哈
瑜伽,意即大圓滿相應,將觀成的氣脈等有相的東西化空,以與無相的法身相應。
阿努瑜伽,意即無上圓滿相應,以界智為趣入門,進一步把種種顯現都化為一實相。
阿底瑜伽,意即無比圓滿相應,進而合三乘為一大密咒乘。

虹光身成就是只修內三乘,在密宗自己本身來說,是凡是聖不是那麼重要。

當然,在上座部的概念來說,」乘「是他們不承認的,這個可以理解的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46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10-18 05:1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43樓 的帖子

既是這樣, D兄何不告訴大家兩者的差異,願聞其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47
Djogchen 發表於 2011-10-18 08:4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1-10-17 19:50 編輯

回復 Dhammapala 42樓 的帖子

唯識宗里有二十四心不相應法,其中兩種為」無想定「與」滅盡定「在」阿毘達磨大毘
婆沙論」卷十一云:--「問:--入出無想,滅盡定,心中間或經半劫,一劫,云何
可說等無間耶?答:--中間無餘心為隔故,謂入出心相去須遠,中間更無餘心所間,
故後於前名等無間,猶如二人共涉遠路,一前一後,相遠而行,有人問言」汝有伴
不?彼答言:-「有,次后而來。」二人中間須有禽獸,無人為隔,故言次后,此亦
如是,無心為隔,名等無間「見」大正藏」卷二七頁五二

如今你老兄言:禪定成就有三自在:1、入定自在。2、住定自在。3、出定自在,若然心等無間又如何能出入定自在?請老兄指示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48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0-18 21:2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jogchen 47樓 的帖子

入定自在、住定自在、出定自在並不是我的論述,而是禪定學的常識。如果有人宣稱他入定太久,誤了某件事,那說明了其人恐怕連五蓋中的睡眠蓋都還未調伏。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49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0-18 21:3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WILLIAMLYLE 46樓 的帖子

答案就在你眼前,你自己細心看一看,再想一想吧。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50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0-18 21:4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jogchen 45樓 的帖子

這就是正法律和相似法的不同了。佛陀只指出了一條路(八正道),你們偏要相信有八萬四千法門。佛陀從來就不隨順眾生,而是有佛法需求的眾生來隨順佛陀。這就好比你想學詠春拳,那就老老實實聽師父的話,要你紮馬,你就乖乖紮馬,腿酸也得忍著;小念頭打來枯躁乏味,還是要耐著性子去打。你不能要師父隨順你,因為要學功夫的是你,不是你師父。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51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0-18 21:5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jiandao 44樓 的帖子

許多中國佛教徒不知道佛陀也會生病,不知道佛陀生了病也要請醫生來看診。許多寺院教生病的信眾持咒、喝大悲水,讓人們覺得佛教徒愚痴迷信。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52
jiandao 發表於 2011-10-19 02:01 | 只看該作者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0-18 08:46
回復 Djogchen 45樓 的帖子

這就是正法律和相似法的不同了。佛陀只指出了一條路(八正道),你們偏要相信有 ...
佛陀從來就不隨順眾生,而是有佛法需求的眾生來隨順佛陀。


漢傳佛法,在很多人的手中,大概是最不執著、最放得下、最隨緣的了,最不執著於正法,最放得下釋尊教誨,最隨順世俗權威的了~~~

說什麼正法、正律、釋尊教誨?別搞「是非人我」了~~~

這種所謂的「佛法」,「從來就不隨順眾生」,更不會教導「有佛法需求的眾生來隨順佛陀」,只是隨順世俗權威罷了~~~

看著有關窺基大師的身世傳說這樣的胡說八道在佛教界流行,看著很有影響的高僧公然在書中胡扯自己怎麼降服惡龍(小蛇)給自己作護法,看著有些喇嘛騙財騙色,看著余秋雨之流胡說地震中被倒塌的校舍砸死的孩子都升天作菩薩了,佛教界最受推崇、最受敬仰的態度是什麼?哈哈,先看大菩薩的眼色,鐵了心隨緣順勢,再標榜「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萬法皆空,何必「是非人我」」?更進一步,曲解經教,方便說法,維護大菩薩的權威利益,即便沒有現實利益,至少安全、穩妥、踏實~~~

斯德哥爾摩症患者,事實上是最聰明隨緣的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53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10-19 03:03 | 只看該作者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0-18 21:51
回復 jiandao 44樓 的帖子

許多中國佛教徒不知道佛陀也會生病,不知道佛陀生了病也要請醫生來看診。許多寺 ...

這個我倒是覺得是法友的大問題, 將浩翰的佛法侷限於人間法界的狹隘思想, 佛法對你本講, 只在於選擇符合自我教育及思考經驗的方向, 唯物主義的巢究. 大悲咒水的問題, 不正是Jiandao兄信主的原因嗎 ? 佛說無色界天, 你能証明沒有嗎 ? 這不是迷信, 是信根的問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54
zjd713 發表於 2011-10-19 08:2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jd713 於 2011-10-18 16:29 編輯

佛法是緣起之法,細分的話可分為友情生命的內緣起和世間萬物的外緣起。《過去現在因果經》曰:「爾時菩薩,至第三夜,觀眾生性,以何因緣,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為本, 若離於生,則無老死。又復此生,不從天生,不從自生,非無緣生,從因緣生」,佛陀在世之時不說不說第一因,只說內緣起,有弟子問他諸如,如來是否有生滅等問題時,佛陀用比喻回答,假使一個人中箭生命垂危,是先治病還是先研究這個箭誰射的??什麼材料做的之類的問題呢?

以內緣起看就是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也就是十二緣起,什麼是無明?什麼是行?什麼是識?什麼是名色??

「識所緣,唯識所變」,「萬法唯識,識外無境」,種子起現行就是阿賴耶識,這時,種子是因,阿賴耶識是果,這就是「因能變」。而第八識「恆轉如瀑流」念念生變,又生出新的種子,這時阿賴耶識是因,種子是果,這就是「果能變」。種子自無始以來就含有先天的有漏種子和後來多生形成的有漏種子,種子和第八識的關係,是互為因果。

應用到十二因緣上,第八識中有染的種子就是無明,種子的現行就是「無明緣行」,阿賴耶識所藏種子起現行,形成識體四分,也就是「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其中見分、相分就是「名色」,也就是五蘊,佛在《阿舍經》中描述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又說: 譬如有兩根蘆,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們,緣名色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 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正復如是。朋友們,兩根束蘆,拿去這根,那根便豎不起來,拿去那根,這根便豎不起來,名色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正復如是。「,由此看出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互為因果,這種相互依存關係構成了生命體。見分和相分來自阿賴耶識,相分產生所緣的外境,見分同時去識別這些相分。

每種識同時具有遍及所執、依他起、圓成實三性,此三性不是獨立存在的,是非一非異的關係。時時觀照內心,修身口意就能去除外境的相分,這樣剩下的就是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再由見分中觀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慢慢去除見分,這樣就留下識體(自證分)和證自證分(圓成實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55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0-19 12:55 | 只看該作者
包括顯密在內,大乘裡那些隨順眾生之法,有一些還涉及邪命的問題,例如財神法。在家人的正命是從事正當的職業。若藉著持咒,將原本不屬於你的財產變成你的財產,這是盜偷的行為。沒有任何一位佛會如此幫助或教導他的弟子,所以你如果修密宗財神法,這個法、那個法的,有了靈驗,賺了大錢,可別高興。那是不知名的非人和你一起造業呢。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56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10-19 13:3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55樓 的帖子

大德, 你說的財神法的確不如法. 不過關於你不信大乘佛法中菩薩神通救度眾生,那真是信根問題.

佛為釋大眾所疑,故令迦葉顯現種種如意神足變化:飛騰虛空,現四威儀,又入火定,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迦葉現神足後,為佛作禮,恭敬對佛說:「佛是我師,我是佛弟子,佛成就一切智,我無一切智。」

佛慈允說:「如是,如是,迦葉,我有一切智,你無一切智
。』大家見迦葉稱佛為師,疑慮頓除。(中阿含卷十一)

上座部弟子信否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57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0-19 23:5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WILLIAMLYLE 56樓 的帖子

我相信有神通之事,只是不相信佛陀要唸一大篇咒語,才破了邪法、救出阿難。我也不相信喝大悲水治病這種事。如果大悲水能治病,佛陀的背痛宿疾就好辦了,事實卻是佛陀的背痛始終沒有治好。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58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10-20 09:04 | 只看該作者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0-19 23:55
回復 WILLIAMLYLE 56樓 的帖子

我相信有神通之事,只是不相信佛陀要唸一大篇咒語,才破了邪法、救出阿難。 ...

佛陀為人天至尊, 如果他老人家想不要背痛, 絕對輕易辦到, 不需要喝大悲咒水, 背痛是一種示現。 大悲咒水是菩薩的方便度緣和願力, 配合眾生對菩薩的敬信善根而產生出力量, 不是什麼迷信. 因為善信本來就可產生心理力量. 一神教也有聖水這回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59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0-21 06:5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WILLIAMLYLE 58樓 的帖子

所以啦!這就是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不同了。我們所皈依的佛陀是人,而你們所信奉的佛陀實際上是神。

大悲水若當成Placebo,有時也能安慰人心,似也無可厚非,問題在於它是掛著佛教的招牌,而持咒是邪命活。我一般不會批評一神教使用聖水的行為,因為人家不是佛教。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60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10-22 11:2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59樓 的帖子

祝禱咒願,是形而上精神其中表達的方式之一, 也不是不正見, 佛法含括一切法界, 世出世間, 而人法界只是三界二十五有的一部份, 這在佛經裏處處可見. 法友是以人間的陝隘經驗法則在論斷佛法, 佛法對你來說, 只是一門哲學, 並不是身心投入的真皈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2: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