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柳梢青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德經及譯文第十六章

[複製鏈接]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41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19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九章

[原文]
聖人常無心①,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②。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③為天下渾其心④,百姓皆注其耳目⑤,聖人皆孩之⑥。
[譯文]
聖人常常是沒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對於善良的人,我善待於他;對於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就可以得到善良了,從而使人人向善。對於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以得到誠信了,從而使人人守信。有道的聖人在其位,收斂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歸於渾樸。百姓們都專註於自己的耳目聰明,有道的人使他們都回到嬰孩般純樸的狀態。
[註釋]
1、常無心:一本作無常心。意為長久保持無私心。
2、德:假借為「得」。
3、歙:音Xi ,意為吸氣。此處指收斂意欲。
4、渾其心:使人心思化歸於渾樸。
5、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使用自己的智謀,生出許多事端。
6、聖人皆孩之:聖人使百姓們都回復到嬰孩般純真質樸的狀態。
[引語]
這一章表達了老子的政治思想。文中所講的「聖人」,是老子理想中的執政者。老子認為,理想的執政者沒有私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使人人守信、向善。老子把以「道」治天下的希望寄託給一個理想的「聖人」,在他的治理下,人人都回復到嬰兒般純真的狀態,以養以長自己。這種見解是有進步意義的。本章從文字上和內容上看,都是緊接前一章的問題,深入進行分析論證的。
[評析]
「聖人」生於天下,他能夠恰當地收斂自己的心欲,兢兢業業地不敢放縱自己,不敢與民爭利,不敢以自己主觀意志而妄為。他治理國家往往表現出渾噩質樸的特徵,對於注目而視、傾耳而聽,各用聰明才智甚至機心巧詐的老百姓,聖人卻要他們都回歸到嬰兒般無知無欲的純真狀態。這位體道的聖人,是被老子美化了的統治者,這是在前面幾章里已經談到過的。但是,正如張松如先生所說的那樣,「老子是站是什麼立場的說話?豈不顯然是站在封建統治者的立場嗎?不是的,這道理我們已經一再指出過了。他是作為農業小生產者即小農階層願望的表達者來發言的。」(《老子校讀》第286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42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20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③;死之徒④,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⑤,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⑥。蓋聞善攝生⑦者,陸行不遇兕虎⑧,入軍不被甲兵⑨。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⑩。
[譯文]
人始出於世而生,最終入於地而死。屬於長壽的人有十分之三;屬於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來可以活得長久些,卻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佔十分之三。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奉養太過度了。據說,善於養護自己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兇惡的犀牛和猛虎,在戰爭中也受不到武器的傷害。犀牛於其身無處投角,老虎對其身無處伸爪,武器對其身無處刺擊鋒刃。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的領域。
[註釋]
1、出生入死:出世為生,入地為死。一說離開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
2、生之徒:徒,應釋為類。生之徒即長壽之人。
3、十有三:十分之三。
4、死之徒:屬於夭折的一類。
5、人之生,動之於死地:此句意為人本來可以長生的,卻意外地走向死亡之路。
6、生生之厚:由於求生的慾望太強,營養過剩,因而奉養過厚了。
7、攝生者:攝生指養生之道,即保養自己。
8、兕:音si ,屬於犀牛類的動物。
9、入軍不被甲兵:戰爭中不被殺傷。
10、無死地:沒有進入死亡範圍。
[引語]
這一章講兩種養生之道。一種是因營養過剩、嬌奢淫佚,故而短命夭折;一種是因行動不慎而造成傷亡。老子認為,人活在世,應善於避害,則可以保全生命長壽。他注意到人為因素對生命的影響,要求人們不要靠著爭奪來保養自己,而要以清靜無為的態度遠離死地。
[評析]
對於此章中「以其無死地」一句,莊子是這樣解釋的:「子列子問關尹曰:『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栗。請問何以至此?』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隙,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物而不慴。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藏於天,故莫之能傷也。』」這句話對老子的「以其無死地」是一個很好的註腳,只要人能夠依照天道行事,那麼外患就不能侵入其身,他就不會走向死亡的領域。所以任繼愈先生說:「老子看來,這個世界到處埋伏著危險,生命隨時受到威脅。他主張處處小心,不要進入危險範圍,只有無所作為,才最安全,最足以保全性命。」(《老子新譯》)老子生逢亂世,他看到人生危機四伏,生命安全隨時隨地受到威脅,因此他主張不要靠戰爭、搶奪來保護自己,不要以奢侈的生活方法來營養自己,而是清靜無為、恪守「道」的原則,他不妄為,不傷害別人。別人也找不到對他下手的機會,這就可以排除造成人們壽命短促的人為因素。老子以本章文字對人們進行勸說,希望人們能夠做到少私寡慾,清靜質樸、純任自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43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20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一章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①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②。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③;養④之覆⑤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⑥。
[譯文]
道生成萬事萬物,德養育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雖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環境使萬事萬物成長起來。故此,萬事萬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貴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貴,就是由於道生長萬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養萬物而不加以主宰,順其自然。因而,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生長發展,成熟結果,使其受到撫養、保護。生長萬物而不居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導引萬物而不主宰,這就是奧妙玄遠的德。
[註釋]
1、勢:萬物生長的自然環境。一說:勢者,力也;一說,對立。
2、莫之命而常自然:不干涉或主宰萬物,而任萬物自化自成。
3、亭之毒之:一本作成之熟之。
4、養:愛養、護養。
5、覆:維護、保護。
6、玄德:即上德。它產生萬物而不居為己有,養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
               [引語]
這一章是著重講「德」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三十八章的繼續。老子在這章里再一次發揮了「道」以「無為」的方式生養了萬物的思想。本章里的「玄德」即「上德」。老子認為,「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但「道」和「德」並不干涉萬物的生長繁衍,而是順其自然。「德」是「道」的化身,是「道」的人世間的具體作用。萬物成長的過程是:一、萬物由「道」產生;二、「道」生萬物之後,又內在於萬物,成為萬物各自的本性;三、萬物依據各自的本性而發展個別獨特的存在;四、周圍環境的培養,使各物生長成熟。
[評析]
在前面的某些章節中,我們已經了解到老子關於「道」和「德」二者之間的關係,也了解到「道」、「德」與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這一章同樣論述的是「道」以「無為」的方式生養了萬物的學說,有學者認為,「老子提出『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見解,說明萬物是在無為自然狀態中生長的。『莫之命』,即孟子所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的意思。萬物的生長,是順應著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而長的,各自適應著自己所處的具體環境而生長的,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謂主持者加以安排,然後才能生長的。這一點,是老子反對鬼神術數的表現,反對有神論的表現,就萬物的生長卻需要依據著客觀自然界存在的規律來說,老子稱之為『道生之』。就客觀自然界存在的規律具體運用於物的生長來說,老子稱之為『德畜之』。萬物生長,既然必須依據自然界的規律,而為自然界的規律的具體運用,所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但萬物的尊道貴德,也僅為對自然界的規律的依據與運用,不是另有什麼主宰者加以命令與安排的,這種現象,老子認為是無為自然的狀態,所以說『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我們同意以上所述觀點,因為道之創造萬事萬物,並不含有什麼主觀的意識,也不具有任何目的,而且不佔居、不主宰,整個過程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萬事萬物的生長、發育、繁衍,完全是處於自然狀態下。這就是「道」在作用於人類社會時所體現的「德」的特有精神。顯然,這是一種勿庸置疑的無神論思想,它否定了作為世界主宰的神的存在,這在先秦時代的思想界應該說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44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21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①,以為天下母②。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③;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④,終身不勤⑤。開其兌,濟其事⑥,終身不救。見小曰明⑦,守柔曰強⑧。用其光,復歸其明⑨,無遺身殃⑩;是為襲常⑾。
[譯文]
天地萬物本身都有起始,這個始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認識萬物,如果認識了萬事萬物,又把握著萬物的根本,那麼終身都不會有危險。塞住慾念的孔穴,閉起慾念的門徑,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如果打開慾念的孔穴,就會增添紛雜的事件,終身都不可救治。能夠察見到細微的,叫做「明」;能夠持守柔弱的,叫做「強」。運用其光芒,返照內在的明,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叫做萬世不絕的「常道」。
[註釋]
1、始:本始,此處指「道」。
2、母:根源,此處指「道」。
3、子:派生物,指由「母」所產生的萬物。
4、塞其兌,閉其門:兌,指口,引伸為孔穴;門,指門徑。此句意為:塞住嗜欲的孔穴,閉上慾念的門徑。
5、勤:勞作。
6、開其兌,濟其事:打開嗜欲的孔穴,增加紛雜的事件。
7、見小曰明:小,細微。能察見細微,才叫做「明」
8、強:強健,自強不息。
9、用其光,復歸其明:光向外照射,明向內透亮。發光體本身為「明」,照向外物為光。
10、無遺身殃:不給自己帶來麻煩和災禍。
11、襲常:襲承常道。
               [引語]
本章是繼四十七章后再次論述哲學上的認識論問題。老子認為,天下自然萬物的生長和發展有一個總的根源,人應該從萬物中去追索這個總根源,把握原則。人們認識天下萬物但不能離開總根源,不要向外奔逐,否則將會離失自我。在認識活動中,要除去私慾與妄見的蔽障,以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質及規律。
[評析]
在本章中,老子又一次使用了「母」、「子」這對概念。在這裡,「母」就是「道」,「子」就是天下萬物,因而母和子的關係,就是道和萬物;理論和實際;抽象思維和感性認識;本和末等關係的代名詞。張松如認為「所謂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正是把概念形成的理論證明,當作對具體事物認識的方法了。西周以來,中國已經產生了例如五行說那樣原始、自發的唯物論。當老子第一次試圖把那種元素化的『物理性形式』推進到更高階段的理論性的形式時,他的理論形式的唯物主義思想,也因受到了歷史與科學條件的限制而表現出某種不成熟性,這種不成熟性,反映到更為複雜的認識論領域中來,就很容易帶上一種以『道』觀物的特點。這是老子在認識上失足落水的一個重要原因。」(《老子校讀》第301頁)我們基本上同意這種觀點,但又認為老子的確是強調抽象思維,對抽象思維和感性認識的關係講得不夠清楚,這是我們從本章內容中所得知的,不過不能把這一點加以誇大,相反,我們感到,老子對這個問題的論述引用了辯證的方法,他的「知母」、「知子」的觀點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精華之一,不僅在春秋末年甚至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其思想水平是許多哲學家所不及的。本章的言外之意在於,世人都好逞聰明,不知收斂內省,這是很危險的事情,他懇切地希望人們不可一味外露,而要內蓄、收斂,就不會給自身帶來災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45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22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三章

[原文]
使我①介然有知②,行於大道,唯施③是畏。大道甚夷④,而人⑤好徑⑥。朝甚除⑦,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⑧,財貨有餘,是謂盜竽⑨。非道也哉!
[譯文]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認識,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擔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大道雖然平坦,但人君卻喜歡走邪徑。朝政腐敗已極,弄得農田荒蕪,倉庫十分空虛,而人君仍穿著錦繡的衣服,佩帶著鋒利的寶劍,飽餐精美的飲食,搜刮佔有富餘的財貨,這就叫做強盜頭子。這是多麼無道啊!
[註釋]
1、我:我,指有道的聖人。老子在這裡託言自己。
2、介然有知:介,微小。微有所知,稍有知識。
3、施:邪、斜行。
4、夷:平坦。
5、人:指人君,一本作「民」。
6、徑:邪徑。
7、朝甚除:朝政非常敗壞。一說宮殿很整潔。
8、厭飲食:厭,飽足、滿足、足夠。飽得不願再吃。
9、盜竽:竽又作誇。即大盜、盜魁。
[引語]
這一章尖銳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矛盾現象。在《道德經》一書中,有幾處談到這個問題,如三章、十九章、五十七章、七十五章等。本章描述了社會的黑暗和統治者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尤其是統治者憑藉權勢和武力,對百姓姿意橫行,搜刮榨取,終日荒淫奢侈,過著腐朽靡爛的生活,而下層民眾卻陷於飢餓狀況,農田荒蕪、倉藏空虛。這種景況,無怪乎老子把統治者叫做「盜竽」。這一章的內容也可以說是給無道的執政者們——暴君所畫的像。
[評析]
楊興順說:「『盜誇』之人過著奢侈生活,而人民卻在挨餓。按照老子的學說,這類不正常的情況是不會永遠存在下去的,人類社會遲早會回復它自己最初的『天之道』。老子警告那些自私的統治者,他們永遠渴望著財貨有餘,這就給自己伏下極大的危機。『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四十六章)。這樣,他們違背了『天之道』的法則,而『不道早已』(三十章)。讓早已忘卻先王的金科玉律的自私的統治者不要這樣設想,以為他們的力量是不可摧毀的。這樣的日子是會來臨的:統治者將因自己的一切惡行而受到懲罰,因為在世界上,『柔弱勝剛強』。老子對於壓迫者的熾烈仇恨,對於災難深重的人民的真摯同情,對及對於壓迫人民、掠奪人民的社會政治制度必然崩潰的深刻信念——這些都是老子社會倫理學說中的主要特點。」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從社會穩定與發展的角度,抨擊當政的暴君為「盜竽」,這是從老子開始到莊子的道家最為可貴的重要觀點。在莊子外雜篇里,他提出「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這是傳統的觀點。事實上那些「財貨有餘」的人才是貨真價實的「盜竽」,「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是從被壓迫的勞動者的利益出發而發出的吶喊。從這種觀點中,我們也感到這說明了老子並不是腐朽的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利益的代言人,而是真切地代表了被壓迫者的願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46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22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劍者不拔,善抱①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②。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③;修之於邦④,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⑤,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譯文]
善於建樹的不可能拔除,善於抱持的不可以脫掉,如果子孫能夠遵循、守持這個道理,那麼祖祖孫孫就不會斷絕。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身,他的德性就會是真實純正的;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家,他的德性就會是豐盈有餘的;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鄉,他的德性就會受到尊崇;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邦,他的德性就會豐盛碩大;把這個道理付諸於天下,他的德性就會無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來觀察別身;以自家察看觀照別家;以自鄉察看觀照別鄉;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觀照天下。我怎麼會知道天下的情況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註釋]
1、抱:抱住、固定、牢固。
2、子孫以祭祀不輟:輟,停止、斷絕、終止。此句意為:祖祖孫孫都能夠遵守「善建」、「善抱」的道理,後代的香火就不會終止。
3、長:尊崇。
4、邦:一本作「國」。
5、故以身觀察,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自身察看觀照別人;以自家察看觀照別家;以自鄉察看觀照別鄉。
               [引語]
本章講「道」的功用,即「德」給人們帶來的益處。本章是四十七章和五十二章的重要補充。例如,四十七章說:「不出戶,知天下」;五十二章說:「即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要做到這一點,還要做到「塞其兌,閉其門」。那麼在本章里,老子講了修身的原則、方法和作用。他說,修身的原則是立身處世的根基,只有鞏固修身之要基,才可以立身、為家、為鄉、為天下,這就是「道」。老子認為這是唯一正確的認識方式和途徑。
[評析]
本章說到「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這一句是從一身講到天下。讀此句,使人不自覺地想起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中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所謂「八條目」。這也是從一身講到天下。道家與儒家在修身問題上並不相同,但也不是完全不相同。這相同之處就在於,他們都認為立身處世的根基是修身。稍後一些的莊子也說,「道之真,以治身,其餘緒,以為國」。所謂為家為國,應該是充實自我、修持自我以後的自然發展;而儒家則是有目的性地去執行,即一為自然的,一為自持的,這則是儒、道之間的不同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47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23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①不螫②,猛獸不據③,攫鳥④不搏⑤。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⑥,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⑦,和之至也。知和曰"常"⑧,知常曰"明",益生⑨曰祥⑩,心使氣曰強⑾。物壯⑿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
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兇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和氣純厚的緣故。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貪生縱慾就會遭殃,慾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事物過於壯盛了就會變衰老,這就叫不合於「道」,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地死亡。
[註釋]
1、毒蟲:指蛇、蠍、蜂之類的有毒蟲子。
2、螫:毒蟲子用毒刺咬人。
3、據:獸類用爪、足年攫取物品。
4、攫鳥:用腳爪抓取食物的鳥,例如鷹隼一類的鳥。
5、搏:鷹隼用爪擊物。
6、朘作:嬰孩的生殖器勃起。朘,男孩的生殖器。
7、嗄:噪音嘶啞。
8、知和曰常:常指事物運作的規律。和,指陰陽二氣合和的狀態。
9、益生:縱慾貪生。
10、祥:這裡指妖祥、不祥的意思。
11、強:逞強、強暴。
12、壯:強壯。
               [引語]
本章講處世哲學,即「德」在人身上的具體體現。前半部分用的是形象的比喻,後半部分講的是抽象的道理,老子用赤子來比喻具有深厚修養境界的人,能返回到嬰兒般的純真柔和。「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實飽滿的狀態,「和之至」是形容心靈凝聚和諧的狀態,老子主張用這樣的辦法就能防止外界的各種傷害和免遭不幸。如果縱慾貪生,使氣逞強,就會遭殃,危害自己,也危害別人。
[評析]
在本章里,老子用誇張的手法這樣寫道:把「德」蘊含在自己的身心裡,而且積蓄得十分深厚,就像無知無欲的赤子,毒蟲、猛獸、惡禽都不會去傷害他,同時他也不會去傷害禽獸蟲豸,所以不會招引獸禽的傷害。他形象地說嬰兒的生殖器勃起和大聲哭喊,這是他精力旺盛和保持平和之氣的緣故。他講赤子的特點是柔弱不爭和精力未散,其核心還是「和」。車載說,老子書談到「和」字,有三處應予重視,一為「和其光」,一為「沖氣以為和」,一為「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它以「和光」與「沖氣」與「嬰兒」來說明「和」,都是在談統一,都是在談「混成」的狀態。「和光」就「復歸其明」說,當光射到了物件的時候,有射到的一面與射不到的另一面,「和其光」是把兩者統一起來,回復到「明」的「混成」的狀態。「沖氣」是萬物的開端,萬物含有負陰、抱陽的兩方面,兩者經常是統一的,表現出用之不盈無所不入的作用。嬰兒是人的開端,少年、壯年、老年都以之為起點,但嬰兒渾沌無知,與天地之和合而為一。「和」所表示的統一,包含著對立在內,是有永恆性的,所以說「知和曰常」。(《論老子》,第69頁)老子承認「萬物並作」的世界的多樣性和普遍存在的矛盾,對社會上存在的佔有、掠奪、欺詐、征戰的狀況極為悲憤,把統一看成他所要追求、所要恢復的事物的常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48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24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兌,閉其門②;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③,是謂玄同④。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⑤;故為天下貴。
[譯文]
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而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就不是聰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竅,關閉住嗜欲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爭,挫去人們的鋒芒,解脫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耀,混同他們的塵世,這就是深奧的玄同。達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經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範圍,所以就為天下人所尊重。
[註釋]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句是說,知道的人不說,愛說的人不知道。另一種解釋是,聰明的人不多說話,到處說長論短的人不聰明。還有一種解釋是,得「道」的人不強施號令,一切順乎自然;強施號令的人卻沒有得「道」。此處採用第二種解釋。
2、塞其兌,閉其門:塞堵嗜欲的孔竅,關閉起嗜欲的門徑。
3、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此句意為挫去其銳氣,解除其紛擾,平和其光耀,混同其塵世。
4、玄同:玄妙齊同,此處也是指「道」。
5、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這幾句是說「玄同」的境界已經超出了親疏、利害、貴賤等世俗的範疇。
[引語]
四十二章和前一章講的都是「和」,這一章接續前章,重點講的也是「和」。四十二章說「沖氣以為和」,是講事物矛盾著的雙方,經過鬥爭而達到和諧與統一。前一章講的「知和曰常」,即以和為事物的常態。本章講怎樣可以保持常態的和。這三章之間層層深入,邏輯性極強,向人講述了「和」的最高道德境界。不過這一章文字蘊含很深,這就不僅僅是指執政之人,而且也包括世間人們處事為人的人生哲理。他要求人們要加強自我修養,排除私慾,不露鋒芒,超脫紛爭,混同塵世,不分親疏、利害、貴賤,以開豁的心胸與無所偏的心境去對待一切人和物。如此,天下便可以大治了。
[評析]
在老子看來,得「道」的聖人,即修養成理想人格的人,能夠「挫銳」、「解紛」、「和光」、「同塵」,這就達到了「玄同」的最高境界。對此,車載評論說:「銳、紛、光、塵就對立說,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就統一說。尖銳的東西是容易斷折不能長保的,把尖銳的東西磨去了,可以避免斷折的危險。各人從片面的觀點出發,堅持著自己的意見,以排斥別人的意見,因而是非紛紜,無所適從,解紛的辦法,在於要大家從全面來看問題,放棄了片面的意見。凡是陽光照射到的地方,必然有照射不到的陰暗的一面存在,只看到了照射著的一面,忽略了照射不著的另一面,是不算真正懂得光的道理的,只有把『負陰』、『抱陽』的兩面情況都統一地加以掌握了,然後才能懂得『用其光,復歸其明』的道理。宇宙間到處充滿著灰塵,人世間紛繁複雜的情況也是如此,超脫塵世的想法與做法是不現實的,眾人皆濁我獨清的想法與做法是行不通的,這些都是只懂得對立一面的道理,不懂得統一一面的道理。只有化除成見、沒有私心的人,才能對於好的方面,不加阻礙地讓它盡量發揮作用,對不好的方面,也能因勢利導,善於幫助它發揮應有的作用,『同其塵』,是對立的統一道理的較高運用。」(《論老子》,第48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49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25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①治國,以奇②用兵,以無事取天下③。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④:天下多忌諱⑤,而民彌貧;人⑥多利器⑦,國家滋昏;人多伎巧⑧,奇物⑨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⑩;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譯文]
以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以下擾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麼知道是這種情形呢?根據就在於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於貧窮;人民的銳利武器越多,國家就越陷於混亂;人們的技巧越多,邪風怪事就越鬧得厲害;法令越是森嚴,盜賊就越是不斷地增加。所以有道的聖人說,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自然富足;我無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樸。
[註釋]
1、正:此處指無為、清靜之道。
2、奇:奇巧、詭秘。
3、取天下:治理天下。
4、以此:此,指下面一段文字。以此即以下面這段話為根據。
5、忌諱:禁忌、避諱。
6、人:一本作「民」,一本作「朝」。
7、利器:銳利的武器。
8、人多伎巧:伎巧,指技巧,智巧。此句意為人們的伎巧很多。
9、奇物:邪事、奇事。
10、我無為,而民自化:自化,自我化育。我無為而人民就自然順化了。
[引語]
在二章、五章和十章里,老子已將天道自然的思想,推之於人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在本章里,老子以「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法令滋章,而盜賊多有」反證應以「無事取天下」,皆末托「聖人」之言,長言無為之治,章法井然。老子生活的時代,社會動亂不安,嚴峻的現實使他感到統治者依仗權勢、武力、肆意橫行,為所欲為,造成天下「民彌貧」、「國有滋昏」、「盜賊多有」的混亂局面。所以老子提出了「無為」、「無靜」、「無事」、「無欲」的治國方案。他的政治主張在當時不可能被執政者所接受,也絕對沒有實現的可能性。總之,這一章是他對「無為」的社會政治觀點的概括,充滿了脫離實際的幻想成分。但這對於頭腦清醒的統治者為政治民,是會有益處的。
[評析]
先說「以奇用兵」。《道德經》不是兵書,但其中不排除有關於軍事方面的內容,這是我們在前面章節里已經說到的問題。例如本章講「以奇用兵」,實際上講的是軍事問題。在老子的觀念中,用兵是一種詭秘、奇詐的行為,因而在用兵時就要注意想奇法、設奇計、出奇謀,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出奇制勝。這表明,老子的用兵之計與治國安邦有截然的區別,即用兵要奇,治國要正。「以奇用兵」實際就是要變化莫測、神出鬼沒。戰爭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是國家政治無法正常運軌時不得已而採取的下策。老子反對戰爭,但戰爭卻不可避免。因此,老子在《道德經》里就不能不提出自己的見解。這個「以奇用兵」之計,不是為昏君、暴君出謀劃策,而是為弱者、為正義之師設想的。
再說第二層意思。老子說「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這是老子對國計民生的具體思考。胡寄窗寫道:「老子把工藝技巧認定為社會禍亂的原因,他們要求廢除工藝技巧,甚至認為盜賊之產生也是由於工藝技巧的關係」,「可見他們對工藝技巧的深惡痛絕。堅決反對工藝技巧是道家經濟思想的特點。初期儒家並不根本反對工藝之事,只不贊成儒者從事工藝,甚至有時還承認工藝的重要作用。墨家之推重工藝自不必說。戰國後期的儒法各學派,雖鄙視工藝,但尚肯定工藝之社會作用。只有道家才錯誤地把工藝看作是社會禍亂的根源。」「老子反對工藝技巧的這一觀點,非常奇特,與戰國各學派以及戰國以後各封建時期的思想都迥然不同。這一觀點本身不僅是消極落後,而且是反動的。」(《中國經濟思想史》上,第211頁)這種分析雖有其道理,但我們感到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再作分辨。老子重視「無為」,重視「質樸」,重視「勤儉」,他反對工商的觀點有其指導思想的原因,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客觀地講,老子並不是籠統地、絕對地反對工商,他主要反對的是統治者借工商積斂財貨,過奢侈豪華、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並不反對老百姓求富,因為在本章中,老子說「我無事,而民自富」。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證據。籠統地講老子反對工商業的發展,恐怕還要再找一些論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50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26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悶悶①,其民淳淳②;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⑤。正復為奇,善復為妖⑥。人之迷,其日固久⑦。是以聖人方而不割⑧,廉而不劌⑨,直而不肆⑩,光而不耀⑾。
[譯文]
政治寬厚清明,人民就淳樸忠誠;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裡面;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裡面。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呢還是幸福呢?它們並沒有確定的標準。正忽然轉變為邪的,善忽然轉變為惡的,人們的迷惑,由來已久了。因此,有道的聖人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而不傷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註釋]
1、悶悶:昏昏昧昧的狀態,有寬厚的意思。
2、淳淳:一本作「沌沌」,淳樸厚道的意思。
3、察察:嚴厲、苛刻。
4、缺缺:狡黠、抱怨、不滿足之意。
5、其無正也:正,標準、確定;其,指福、禍變換。此句意為:它們並沒有確定的標準。
6、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正,方正、端正;奇,反常、邪;善,善良;妖,邪惡。這句話意為:正的變為邪的,善的變成惡的。
7、人之迷,其日固久:人的迷惑於禍、福之門,而不知其循環相生之理者,其為時日必已久矣。(嚴靈峰釋語)
8、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傷人。
9、廉而不劌:廉,銳利;劌,割傷。此句意為:銳利而不傷害人。
10、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
11、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
               [引語]
前面幾章論述「德」在政治、社會、人生方面的體現,本章講的是政治、社會、人生方面的辯證法。本章里提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對於此句將在本章評析中詳細論及。對於此章的研究,有的學者認為各段落之間的文義不一致,不連貫,可能有錯簡的情況。我們這裡仍依據原文引述,未做文字方面的調整。
[評析]
老子在本章里提出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極為著名的哲學命題,往往被學者們徵引來用以說明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馮友蘭在分析此句時這樣說:「老子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劇烈的變革在人們思想中的反映。在中國哲學史中,從《周易》以降,即有辯證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規律的形式把它表達出來,這還是老子的貢獻。但是,老子還沒有把客觀辯證法作為自然界和社會中的最一般的規律提出來。除此之外,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還有很多嚴重的缺點,對形而上學思想作了很大的讓步。第一,老子雖然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在運動變化之中,但是認為這些運動變化,基本上是循環的,不是上升和前進的過程。它所謂『周行』,就有循環的意義。第二,關於運動和靜止,是哲學中重要問題,『動』與『靜』也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範疇。老子承認事物經常在變化之中,但是他也說,『萬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十六章)。萬物的『根』是道,『歸根曰靜』。他認為『道』也有其『靜』的一方面;而且專就這一句話說,『靜』又是主要的。因此,他在實踐中特彆強調清靜無為,認為『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二十六章),『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六十一章),實際上表示對事物變化運動的厭棄。第三,對立面必須在一定的條件下,才互相轉化,不具備一定的條件,是不能轉化的。禍可以轉化為福,福也可以轉化為禍,但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是如此,例如主觀的努力或不努力等,都是條件。照老子所講的,好像不必有主觀的努力,禍自動也可以轉化為福;雖然有主觀的努力,福也必然轉化為禍。這是不合事實的。老子的這種思想,也是沒落奴隸主階級的意識的表現。他們失去了過去的一切,自以為是處在禍中,但又無力反抗,只希望它自動地會轉化為福。老子認為對立面既然互相轉化,因此就很難確定那一方面是正,那一方面是負。這樣的『其無正』的思想,就對相對主義開了一個大門。後來莊子即由此落入相對主義。」(《中國哲學史新編》第272頁)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馮友蘭先生的批評十分中肯,指出了其中的要害問題,但我們的看法又與馮先生略有不同。我們感到,老子的辯證法已經具備了矛盾對立統一的規律的性質,相反的東西可以相成,同時,他又知道相反的東西可以互相轉化,這種觀察事物、認識的事物辯證方法,是老子哲學上的最大貢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51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27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九章

[原文]
治人事天①,莫若嗇②。夫唯嗇,是謂早服③;早服謂之重積德④;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⑤,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⑥。
[譯文]
治理百姓和養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神更為重要的了。愛惜精神,得以能夠做到早作準備;早作準備,就是不斷地積「德」;不斷地積「德」,就沒有什麼不能攻克的;沒有什麼不能攻克,那就無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備了這種無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國家的原則和道理,國家就可以長久維持。國運長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長久維持之道。
[註釋]
1、治人事天:治人,治理百姓;事天,保守精氣、養護身心。對「天」的解釋有兩種,一是指身心,一是指自然。此句意為保養天賦。
2、嗇:愛惜、保養。
3、早服:早為準備。
4、重積德:不斷地積德。
5、有國之母:有國,含有保國的意思。母,根本、原則。
6、長生久視:長久地維持、長久存在。
               [引語]
本章講治國與養生的原則和方法。從文字上看,老子講了與別人不同的這樣一個道理,他把吝嗇當作人修身養性的重要美德加以頌揚,而不是專指財物的愛惜。老子認為,吝嗇就是在精神上注意積蓄、養護、厚藏根基,培植力量。真正做到精神上的「嗇」,只有積累雄厚的德,有了德,也就接近了道,這就與聖人治國聯繫到一起了。這裡,把「嗇」解釋為節儉也可以,因為就老子而言,他十分重視「儉」德,這也是道家一貫的思想特徵。
[評析]
首先談「治人事天,莫若嗇」。上面提到,「嗇」可以解釋為治國安邦的根本原則,同時也可以解釋為節儉的美德。老子提出「嗇」這個觀念,這在春秋末年的思想界是很獨特的。老子把「儉」當作「三寶」之一,他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他認為,要「儉」才可以進一步擴大生活的範圍,否則必死矣。張松如說:「嗇者,亦儉也。嗇就是留有餘地;留有餘地,才能早為之備;早為之備,才能在事物即將發生之頃及時予以解決;在事物即將發生之頃及時矛以解決,才能廣有蓄積;廣有蓄積,自然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自然就具有了無窮的力量。老子認為大而維持國家的統治,小而維持生命的長久,都離不開『嗇』這條原則,都要從『嗇』這條原則做起。所以說它是『長生久視之道也』。嗇與儉當然符合『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不過,如果強調它是一種消極、退守的政治傾向,就未免只從表面形式上看問題,不見得是看到了它的精神實質。」(《老子校讀》第331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52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28 | 只看該作者

第六十章

[原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①,以道蒞②天下,其鬼不神③。非④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⑤,故德交歸焉⑥。
[譯文]
治理大國,好像煎烹小魚。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傷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傷害不了人,聖人有道也不會傷害人。這樣,鬼神和有道的聖人都不傷害人,所以,就可以讓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澤。
[註釋]
1、小鮮:小魚。
2、蒞:臨。
3、其鬼不神:鬼不起作用。
4、非:不唯、不僅。
5、兩不相傷:鬼神和聖人不侵越人。
6、故德交歸焉:讓人民享受德的恩澤。
[引語]
本章講的是治國的道理,「治大國,若烹小鮮」是老子所說的一句傳頌很廣的名言。這是個比喻,「烹小鮮」就是煎烹小魚。這是用烹魚比治國。小魚很鮮嫩,用刀亂切或在鍋里頻頻攪動,肉就碎了。國家的統治者治理國家,要像煎小魚那樣,不要常常翻弄。此外,老子是無神論者,他並不相信鬼神,但這一章一再講到鬼神,這裡是說,鬼神都不傷害人,治理國家的統治者,就更不能夠傷害、煩擾人民了。並不表明老子是有神論者。
[評析]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流傳極廣,深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政治家們。車載說:「這一段話就治國為政說,從『無為而治』的道理裡面,提出無神論傾向的見解。無為而治的思想,是老子書無為的主張在政治上的運用。老子書很看重『無為』,提出『為無為』,提出『無為而無不為』,反覆說明這個道理,多方運用這個道理,這是它的『道法自然』的見解的發揮。它把這個道理運用在治國為政一方面,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當『民忘於治,若魚忘於水』,就不需要再用宗教來輔助政治而謀之於鬼,於是鬼神無靈了。鬼神不再有任何作為,是為政的人『無為』的結果,符合於『道法自然』的無為的規律。這是它提出無神論傾向的一個方面。」的確如此,這句話喻示著為政的關鍵所在,在於安靜無為,不擾害百姓,否則,災禍就要來臨。要保證國家的平安,執政者就必須小心謹慎,認真嚴肅,不能以主觀意志隨意左右國家政治,這句話用極其形象、簡潔的語言概括了這個極其複雜的治國謀略。如果以個人的主觀願望去改變社會,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忽左忽右,老百姓就會無所適從,國家就會動亂不安。相反,如果國家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夠得到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就會收到富國強兵之效。如此,則一切外在的力量,都不至發生禍難的作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53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29 | 只看該作者

第六十一章

[原文]
大邦①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②。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③。大邦不過欲兼畜人④,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譯文]
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游那樣,使天下百川河流交匯在這裡,處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靜守定而勝過雄強,這是因為它居於柔下的緣故。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忍讓,就可以取得小國的信任和依賴;小國對大國謙下忍讓,就可以見容於大國。所以,或者大國對小國謙讓而取得大國的信任,或者小國對大國謙讓而見容於大國。大國不要過分想統治小國,小國不要過分想順從大國,兩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國特別應該謙下忍讓。
[註釋]
1、邦:一本作國。
2、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一本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交,會集、會總。
3、或下而取:下,謙下;取,借為聚。
4、兼畜人:把人聚在一起加以養護。
               [引語]
本章是老子針對當時兼并戰爭帶來的痛苦,講到如何處理好大國與小國之間的關係,表達了老子治國和國與國關係的政治主張。在老子看來,國與國之間能否和平相處,關鍵在於大國,所以一再提出大國要謙下,不可以強大而凌辱、欺壓、侵略小國。這章中仍有社會政治的辯證法思想。大國應該像江海,謙居下流,天下才能交歸。大國還應像嫻靜的雌性,以靜自處下位,而勝雄性。這裡的國,是指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本章文字淺顯,易於讀懂。
[評析]
春秋末期,諸侯國到處林立,大國爭霸,小國自保,戰爭接連不斷地發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災難。任繼愈說:「這裡老子講的大國領導小國,小國奉承大國,是希望小國大國維持春秋時期的情況,不要改變。他希望社會永遠停留在分散割據狀態。這是和歷史發展的方向背道而弛的。」(《老子新譯》)任繼愈先生這樣分析,自然有其道理。因為老子學說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小國寡民。國與國之間相安無事,和平相處。然而,深入一步研究這個問題,我們感到老子還有另外一種考慮。古今中外,人類社會能否得到安寧與和平,往往由大國、強國的國策所決定。大國、強國的慾望不過是要兼并和畜養小國、弱國;而小國、弱國的願望,則是為了與大國修好和共處。在這兩者的關係中,最主要的一方便是大國、強國。本章在開頭和結語一再強調大國應該謙下包容,不可自恃強大而凌越弱小。只有這樣,才可以贏得小國的信服。從此看來,老子的用心又是符合百姓們的願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54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29 | 只看該作者

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①,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②。美言可以市尊③,美行可以加人④。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⑤,雖有拱璧以先駟馬⑥,不如坐進此道⑦。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⑧,有罪以免邪⑨?故為天下貴。
[譯文]
「道」是蔭庇萬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貴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時候還要求它庇護。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良好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不善的人怎能捨棄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設置三公的時候,雖然有拱壁在先駟馬在後的獻禮儀式,還不如把這個「道」進獻給他們。自古以來,人們所以把「道」看得這樣寶貴,不正是由於求它庇護一定可以得到滿足;犯了罪過,也可得到它的寬恕嗎?就因為這個,天下人才如此珍視「道」。
[註釋]
1、奧:一說為深的意思,不被人看見的地方;另一說是藏,含有庇蔭之意。其實兩說比較接近,不必僅執其一。
2、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也要保持它。
3、美言可以市尊: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敬仰。
4、美行可以加人:良好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
5、三公:太師、太傅、太保。
6、拱壁以先駟馬:拱壁,指雙手捧著貴重的玉;駟馬,四匹馬駕的車。古代的獻禮,輕物在先,重物在後。
7、坐進此道:獻上清靜無為的道。
8、求以得:有求就得到。
9、有罪以免邪:有罪的人得到「道」,可以免去罪過。
               [引語]
本章再一次宣揚「道」的好處和作用。老子認為,清靜無為的「道」,不但是善良之人的法寶,就是不善的人也必須保有它。所以有人認為,這一章的新意就在於指出世人在「道」面前應該一律平等。「道」保護善人,但也不拋棄不善人,它有求必應,有過必除。這是「道」的可貴之處。如果說在上一章,老子強調統一即「和」的思想在國與國之間關係上的運用,這一章則是在人際關係上的運用。本章的目的,在於曉諭人君行「無為」之政。
[評析]
「道」是天地間最可寶貴的。所以可貴就在於「求以得,有罪以免邪?」這就是說,善人化於道,則求善得善,有罪者化於道,則免惡入善。「道」並不僅僅是為善良之人所領悟,不善人並不被道所拋棄,只要他們一心向道,深切體會「道」的精髓要義,即使有罪過也是可以免除的。老子在這裡給人們包括有罪之人提供了新的出路,還是很有意義的。這種想法與孔子所言「君子過而能改」的說法是有相近意義的。君子不怕犯錯誤,只要能認真改正,就不算錯誤,而且,這只是君子才可以做到的。老子則從主客觀兩個方面為有錯者提供了出路,「道」不嫌棄犯罪之人,肯定會給他改錯的機會;而犯罪者本人也必須體道、悟道,領會道的真諦,主客觀這兩方面的條件缺一不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55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30 | 只看該作者

第六十三章

[原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①。大小多少②。報怨以德③。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④,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文]
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從微細的部分開端。因此,有「道」的聖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看重困難,所以就終於沒有困難了。
[註釋]
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此句意為把無為當作為,把無事當作事,把無味當作味。
2、大小多少:大生於小,多起於少。另一解釋是大的看作小,小的看作大,多的看作少,少的看作多,還有一說是,去其大,取其小,去其多,取其少。
3、報怨以德:此句當移至七十九章「必有餘怨」句后,故此處不譯。
4、不為大:是說有道的人不自以為大。
               [引語]
本章旨在闡發「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也可以說是一種處世哲學。老子講「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道理。從前幾章的內容來看,老子反對以煩瑣的禁令去捆住人民的手腳限制和擾亂百姓的生活,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採取順應自然的態度,必須以平靜的思想和行為對侍生活。他提醒人們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從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難的。
[評析]
老子理想中的「聖人」對待天下,都是持「無為」的態度,也就是順應自然的規律去「為」,所以叫「為無為」。把這個道理推及到人類社會的通常事務,就是要以「無事」的態度去辦事。因此,所謂「無事」,就是希望人們從客觀實際情況出發,一旦條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這裡,老子不主張統治者任憑主觀意志發號施令,強制推行什麼事。「味無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這個比喻是極其形象的,人要知味,必須首先從嘗無味開始,把無味當作味,這就是「味無味」。接下來,老子又說,「圖難於其易」。這是提醒人們處理艱難的事情,須先從細易處著手。面臨著細易的事情,卻不可輕心。「難之」,這是一種慎重的態度,縝密的思考、細心而為之。本章格言,對於人們來講,無論行事還是求學,都是不移的至理。這也是一種樸素辯證法的方法論,暗合著對立統一的法則,隱含著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的法則。同時,我們也看到,本章的「無為」並不是講人們無所作為,而是以「無為」求得「無不為」,他說「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這正是從方法論上說明了老子的確是主張以無為而有所作為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56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31 | 只看該作者

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②;九層之台,起於累土③;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④。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⑤。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⑥,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⑦。
[譯文]
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聖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聖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干預。
[註釋]
1、其脆易泮:泮,散,解。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
2、毫末:細小的萌芽。
3、累土:堆土。
4、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一說是二十九章錯簡於此。
5、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此句仍疑為二十九章錯簡於本章。
6、學:這裡指辦事有錯的教訓。
7、而不敢為:此句也疑為錯簡。
[引語]
這一章從內容上講與前一章相接續,仍然是談事物發展變化的辯證法。由於與上一章聯繫起來讀,也可以說又返回到「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道理。老子認為,大的事物總是始於小的東西而發展起來的,任何事物的出現,總有自身生成、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人們應該了解這個過程,對於在這個過程中事物有可能發生禍患的環節給予特別注意,杜絕它的的出現。從「大生於小」的觀點出發,老子進一步闡述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說明「合抱之木」、「九層之台」、「千里之行」的遠大事情,都是從「生於毫末」、「起於累土」、「始於足下」為開端的,形象地證明了大的東西無不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同時也告誡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
[評析]
老子依據他對人生的體驗和對萬物的洞察,指出「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許多人不能持之以恆,總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老子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將成之時,人們不夠謹慎,開始懈怠,沒有保持事情初始時的那種熱情,缺乏韌性,如果能夠做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認為,一個人應發揮智能或技能的最佳狀態,只有在心理平靜的自然狀態下才能做到。總之,在最後關頭要像一開始的時候那樣謹慎從事,就不會出現失敗的事情了。
在本章的第二個部分中,老子運用三個排比句:「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由此,再看一下荀子《勸學篇》中所寫的這幾句話:「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可見,他們在思想觀點上有某些相同或承繼關係,或者說,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這一觀點。但接下來的結論,荀子與老子不同,他說「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人要像蚯蚓那樣「用心一也」,雖然「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也要「上食埃土,下飲黃金」;提出積極進取的主張;而老子則主張「無為」、「無執」,實際上是讓人們依照自然規律辦事,樹立必勝的信心和堅強的毅力,耐心地一點一滴去完成,稍有鬆懈,常會造成前功盡棄、功虧一簣的結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57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32 | 只看該作者

第六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①民,將以愚之②。民之難治,以其智多③。故以智治國,國之賊④;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⑤,亦稽式⑥。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⑦,然後乃至大順⑧。
[譯文]
古代善於為道的人,不是教導人民知曉智巧偽詐,而是教導人民淳厚樸實。人們之所以難於統治,乃是因為他們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機。所以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就必然會危害國家,不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才是國家的幸福。了解這兩種治國方式的差別,就是一個法則,經常了解這個法則,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遠,和具體的事物復歸到真朴,然後才能極大地順乎於自然。
[註釋]
1、明民:明,知曉巧詐。明民,意為讓人民知曉巧詐。
2、將以愚之:愚,敦厚、樸實,沒有巧詐之心。不是愚弄、蒙昧。此句意為使老百姓無巧詐之心,敦厚樸實、善良忠厚。
3、智多:智,巧詐、奸詐,而非為智慧、知識。
4、賊:傷害的意思。
5、兩者:指上文「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6、稽式:法式、法則,一本作「楷式」。
7、與物反矣:反,通返。此句意為『德』和事物復歸於真朴。
8、大順:自然。
               [引語]
本章主要講為政的原則。有一種觀點認為,從本章和下一章的內容看,老子這部書的性質,一言以蔽之,是謂「君人南面之術」。也就是說,不外乎為統治階級出謀劃策,而且謀划的都是陰險狡詐之術。對於這種觀點,我們不敢苟同,我們的看法將在本章評析中詳述。
[評析]
本章有「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數句,從文字的表面意思上去看,很容易得出「為統治階級出謀劃策,而且謀划的都是陰險狡詐之術」的結論。自古及后的封建統治者對人民群眾實行「愚民政策」,與老子「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不能說毫無干係,但並不能得出直接的結論。因為就老子的本意來講,他絕對不是為迎合統治者的需要而提出一套愚民之術的。有的學者說:「他是願人與我同愚,泯除世上一切階級,做到物我兼我的大平等,這樣自可減少人間的許多齟齠紛爭。」(張默生《老子》第60頁)也有學者認為,老子的愚民思想,後來被法家所吸取,成為越來越荒謬的愚民政策;而且一脈相承下來,要對形成以阿Q精神和不怒、不爭為特點的國民性負責。對於這種論點,我們不能同意。正如陳鼓應所說,「老子認為政治的好環,常繫於統治者的處心和做法。統治者若是真誠樸質,才能導出良好的政風,有良好的政風,社會才能趨於安寧;如果統治者機巧黠滑,就會產生敗壞的政風。政風敗壞,人們就相互偽詐,彼此賊害,而社會將無寧日了。居於這個觀點,所以老子期望統治者導民以『愚』。老子生當亂世,感於世亂的根源莫過於大家攻心鬥智,競相偽飾,因此呼籲人們揚棄世俗價值的糾紛,而返樸歸真。老子針對時弊,而作為這種憤世矯枉的言論。」(《老子註譯及評價》第315頁)對老子「非以明民,將以愚之」的主張,陳鼓應先生有深入切實的評價,這個評價極為中肯。老子希望人們不要被智巧、爭奪搞得心迷神亂,不要泯滅原始的質樸、淳厚的人性,要因順自然,而本章所講的「愚」,其實就是質樸、自然的另一表述詞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58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33 | 只看該作者

第六十六章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①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②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③,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
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乃是由於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因此,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後面。所以,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擔沉重;居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並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而不感到厭倦。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註釋]
1、百穀王:百川狹谷所歸附。
2、聖人:一本無此二字。
3、重:累、不堪重負。
[引語]
本章講的是「不爭」的政治哲學。老子通過大國與小國的關係,講了「大者宜為下」的道理,也講了「聖人」也要「為下」。他認為,統治者應該處下、居后,這樣才能對百姓寬厚、包容,就好像居處於下游的江海可以包容百川之水那樣。究竟這一章是否向統治者獻計獻策呢?我們還是要在本章評析中加以研究。本章開頭用江海作比喻,這和三十二章「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的意思相同。老子喜歡用江海來比喻人的處下居后,同時也以江海象徵人的包容大度。
[評析]
如上一章所說,在老子研究中有一些註釋家認為,這一章表達了老子的一套利用人民、統治人民的權術。例如,張松如先生說「這是向統治者獻言,頗有點像班固所說的『君人南面之術』。」(《老子校讀》第365頁)不過,張先生的觀點並不完全等同於有些學者關於老子是為統治者出謀劃策的觀點,而是認為老子的主張反映了農民小生產者的願望。他說:「『聖人』要想統治人民,就得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就得把自身放置在人民後面。最後,要做到『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難道這不正是當時處於水深火熱的廣大農業小生產者的迫切願望嗎?事實上,封建統治者當中誰個能做到這一點呢?以不爭爭,以無為為,這是合乎辯證法的,這也是農業小生產者的經濟特點及其階級利益決定的一種社會思想。當然,他只能把這種思想作為建議進獻給他所理想中的體『道』的『聖人』。為什麼一定會是這樣呢?因為『他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別人來代表他們。他們的代表一定要同時是他們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們上面的權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權力,這種權力保護他們不受其他階級侵犯,並從上面賜給我們雨水和陽光。』從來的農民階級都是皇權主義者,這在他們剛剛走上歷史舞台的古時,更是如此。天真幻想誠有之,貶曰滑頭,作為陰險,未免過界了吧。」(同上)對於張松如先生的這番論述,我們基本上表示贊同。如果說老子是在為統治者獻計獻策,那也是站在勞動者的立場上,是為國家和百姓的利益而吶喊。這種立場和觀點,我們感到與孔孟和儒家所講的「君末民本」的思想或多或少有些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因為「君末民本」的仍是在為封建統治者做長遠打算。然而這種主張在今天的學術研究中已基本得到學者們的肯定,那麼我們覺得老子的這些主張,是不是也應當得到肯定呢?我們想,答案應當是肯定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59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35 | 只看該作者

第六十七章

[原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①,似不肖②。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③!我有三寶④,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⑤,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⑥;儉故能廣⑦;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⑧。今舍慈且⑨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⑩,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譯文]
天下人能說「我道」偉大,不像任何具體事物的樣子。正因為它偉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體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那麼「道」也就顯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寶執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儉嗇;第三件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有了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儉嗇,所以能大方;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現在丟棄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丟棄了嗇儉而追求大方;捨棄退讓而求爭先,結果是走向死亡。慈愛,用來征戰,就能夠勝利,用來守衛就能鞏固。天要援助誰,就用柔慈來保護他。
[註釋]
1、我道大:道即我,我即道。「我」不是老子用作自稱之詞。
2、似不肖:肖,相似之意。意為不像具體的事物。一說,沒有任何東西和我相似。
3、若肖,久矣其細也夫:以上這一段,有學者認為是它章錯簡。
4、三寶:三件法寶,或三條原則。
5、儉:嗇,保守,有而不盡用。
6、慈故能勇:仁慈所以能勇武。
7、儉故能廣:儉嗇所以能大方。
8、器長:器,指萬物。萬物的首長。
9、且:取。
10、以戰則勝:一本作「以陣則亡」。
               [引語]
這一章是「道」的自述,講的是「道」的原則在政治、軍事方面的具體運用。老子說,「道」的原則有三條(即三寶),這就是:「慈」,即愛心加上同情感;「儉」,即含藏培蓄,不奢侈,不肆為;「不敢為天下先」,是「謙讓」、「不爭」的思想。有「道」的人運用這三條原則,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否則,便會自取滅亡。本章實際是對《德經》三十八章以來的一個小結。
[評析]
本章包括兩層內容:一是講「道」的偉大;二是講法寶的妙用。有學者認為這二者之間沒有聯繫,毫不相應,顯然是它章錯簡,認為可以移到三十四章,「故能成其大」句下。我們的看法與這種主張有些區別,認為這兩層次前後呼應,有內在聯繫。例如,第一句和第二句說,天下人都說我道偉大,不像任何具體事物的樣子,……我這個偉大的「道」有什麼護身的法寶呢?這就是「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這難道不是兩層意思的內在聯繫嗎?「慈」,包含有柔和、愛惜之意。四十章講「弱者道之用」;四十三章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五十二章講「守柔曰強」;四十五章講「清靜為天下正」,五十五章的「和」,六十一章的「牝常以靜勝牡」等內容,都可以包括在「慈」的範圍之內。「無為」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最高概括,而「慈」的另一個名詞則是「無為」。「慈」是三寶的首要原則,用慈進攻可以得勝,退守則可以堅固。如果上天要救護誰,就用慈來保衛他。
「儉」的內涵有二層,一是節儉、吝惜;二是收斂、剋制。五十九章講「治人事天,莫若嗇」,與這裡的「儉」是相同的含義。儉即是嗇。他要求人們不僅要節約人力物力,還要聚斂精神,積蓄能量,等待時機。「不敢為天下先」,也有二層涵義,一是不爭,謙讓;二是退守、居下。六十一章講「大邦者下流」;六十六章講江海「善下」,都指不為天下先的意思。這符合於「道」的原則。總之,「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等「三寶」,是老子對於「道」和「德」的社會實踐意義上的總結。老子身處戰亂,目擊了太多的暴力殘酷場面,深深地感覺到治國安邦離不開這三寶,因而才極力加以闡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60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36 | 只看該作者

第六十八章

[原文]
善為士者①,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②;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③。
[譯文]
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激怒;善於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衝突;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叫做運用別人的能力,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註釋]
1、善為士者:士,即武士,這裡作將帥講。此句意為善作將帥的人。
2、不與:意為不爭,不正面衝突。
3、配天古之極:符合自然的道理。一說「古」字是衍文。
[引語]
這一章是專從用兵的意義上講戰略戰術的原則。其中心意思在於闡明上一章所講「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的道理。他要求人們不逞勇武,不輕易激怒,避免與人正面衝突,充分發揮人的才智能力,善於利用別人的力量,以不爭達到爭的目的。老子認為,這是符合於天道的,是古老的準則。
[評析]
本章的文字講用兵作戰的道理,認為《道德經》是一部兵書的學者,往往以此為論據。我們的意見是,老子就軍事現象,為其辯證法思想提供論據。事實上,軍事辯證法本身就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或者說,本章內容既是講用兵打仗,又是講辯證法的道理,這樣理解,也無不可。但說到底,認為《道德經》是一部兵書,那就極大麴解了它的內涵。下面,我們談談「善戰者,不怒」的問題。《孫子兵法火攻》寫道:「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這是說,國君不能因一時之憤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能因一時之氣憤而出陣開仗。這一軍事思想與老子在本章里所講的內容是基本一致的。戰爭是國力、人力的較量,也是智慧的較量。「武」、「怒」是軍事指揮者暴烈、失去理智的表現。一旦「怒」上心頭,就會失去冷靜,也就不能客觀地分析、研究敵我雙方的優與劣,而以主觀臆斷和憤怒的情緒代替客觀實際,這種狀況將給國家和軍隊,帶來極大危害和災難。這樣的事例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比比皆是。軍事上如此,人生亦然。遇事不急躁、不衝動,平心靜氣地認真思考,細心分辨客觀現象,就可找到問題的癥結,從而得出正確的解決方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6: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