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baby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複製鏈接]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41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7:59 | 只看該作者
41.陸亘大夫悟道因緣

  宣州(今安徽宣城)剌史陸亘大夫(764-834),南泉普願禪師之在家得法弟子,曾歷任兗(yan)州、蔡州、虢(guo)州、越州、宣州刺史。南泉禪師晚年在池州傳法的時候,與陸亘大夫的關係非常密切。陸亘大夫曾迎請南泉禪師入宣州治所供養、親近、問法。在南泉禪師的不斷點撥下,陸亘大夫後來得以悟明心性。
  有一天,陸亘大夫向南泉禪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古怪的問題:「古人瓶中養一鵝,鵝漸長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毀瓶,不得損鵝,和尚作么生出得?」
  南泉禪師聽完了陸亘大夫的問話,沒有急於回答,而是大聲地招呼道:「大夫!」
  陸亘大夫隨即應道:「諾。」
  南泉禪師道:「出也。」
  陸亘大夫言下開解,當即禮謝南泉禪師,並執弟子禮。
  陸亘大夫開悟后,為了提升自己的修為,仍然不斷地親近南泉禪師,南泉禪師也不負所望,不時地給予鉗錘,故兩人之間多有機鋒對辨。
  一天,陸亘大夫前來禮謁南泉禪師,告訴南泉禪師道:「肇法師也甚奇怪,解道『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南泉禪師指著庭前的一株牡丹花,說道:「大夫!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
  陸亘大夫一聽,如墮雲里霧裡,不知何意。
  陸亘大夫接著又問:「天王居何地位?」
  南泉禪師道:「若是天王,即非地位。」
  陸亘大夫道:「弟子聞說天王是居初地。」
  南泉禪師道:「應以天王身得度者,即現天王身而為說法。」
  陸亘大夫於是辭別南泉禪師,準備回宣城治所。臨行前,南泉禪師問道:「大夫去彼,將何治民?」
  陸亘大夫道:「以智慧治民。」
  南泉禪師道:「恁么則彼處生靈遭塗炭去也。」
  後來,陸亘大夫請南泉禪師入宣州供養。陸亘大夫出來迎接的時候,指著城門道:「人人盡喚作雍門,未審和尚喚作甚麼門?」
  南泉禪師道:「老僧若道,恐辱大夫風化。」
  陸亘大夫又問道:「忽然賊來時作么生?」
  南泉禪師道:「王老師罪過。」
  陸亘大夫又問:「大悲菩薩用許多手眼作甚麼?」
  南泉禪師道:「只如國家,又用大夫作甚麼?」
  南泉禪師來到宣州后,陸亘大夫請師上堂。
  陸亘大夫道:「請和尚為眾說法。」
  南泉禪師道:「教老僧作么生說?」
  陸亘大夫道:「和尚豈無方便?」
  南泉禪師道:「道他欠少甚麼?」
  陸亘大夫反問道:「為甚麼有六道四生?」
  南泉禪師道:「老僧不教他。」
  陸亘大夫又問:「弟子家中有一片石,或時坐,或時卧,如今擬作佛,還得否?」
  南泉禪師曰:「得。」
  陸亘大夫言下有些狐疑,又問道:「莫不得否?」
  南泉禪師道:「不得。」
  隨著跟隨南泉禪師參學的時間日久,陸亘大夫覺得自己對佛法有所契入。一天,陸亘大夫告訴南泉禪師:「弟子亦薄會佛法(弟子也略懂些佛法)。」
  南泉禪師便問:「大夫!十二時中作么生(大夫,你在一天十二個時辰當中,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陸亘大夫道:「寸絲不掛。」
  南泉禪師道:「猶是階下漢。」接著南泉禪師又補充道:「不見道,有道君王不納有智之臣。」
  南泉禪師評價陸亘大夫「寸絲不掛」之境界猶為「階下漢」,值得我們好好去用功參究。修行須到「擔得起,放得下;放得下,擔得起」,空而不空的境地,始有相應分;須是「有時孤峰頂上嘯月眠雲,有時大洋海中翻波走浪,有時十字街頭七穿八穴」,始得自在。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42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0 | 只看該作者
42.芙蓉靈訓禪師悟道因緣


  福州芙蓉山靈訓禪師,歸宗智常禪師之法嗣,生平不詳。
  初參歸宗智常禪師,靈訓禪師問:「如何是佛?」
  歸宗禪師道:「我向汝道,汝還信否?」
  靈訓禪師道:「和尚誠言,安敢不信?」
  歸宗禪師道:「即汝便是。」
  靈訓禪師問:「如何保任?」
  歸宗禪師道:「一翳在眼,空華亂墜。」
  歸宗禪師的意思是說,佛性本自具足,若起有為保任之想,即是多餘,要在無念無住,方是正途。
  雖經歸宗禪師的開示,但是,此是靈訓禪師心中並未徹底安寧。因此,他想辭別歸宗禪師,前往其他的地方參學。
  歸宗禪師問:「甚麼處去?」
  靈訓禪師道:「歸嶺中去(回福建去)。」
  歸宗禪師道:「子在此多年,裝束了卻來,為子說一上佛法(你在這兒呆了多年。你下去好好地打點一下行裝再來,我給你開示一下無上甚深佛法)。」
  靈訓禪師於是謹遵師命,打點好了行裝,又重新來到歸宗禪師那兒。
  歸宗禪師道:「近前來!」
  靈訓禪師於是走上前,準備用心聆聽師父的講法。
  歸宗禪師卻說:「時寒,途中善為(現在天氣很冷,一路上你要好好照顧自己)。」
  靈訓禪師一聽此言,頓忘前解,心意豁然。
  靈訓禪師辭別歸宗禪師回到福州后,住芙蓉山接眾。后入寂,謚弘照大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43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0 | 只看該作者
43.臨濟義玄禪師悟道因緣

  鎮州(今河北正定)臨濟義玄禪師,黃檗希運禪師之法嗣,俗姓邢,曹州(治所在今山東荷澤)南華人。臨濟禪師「幼而穎異,長以孝聞」;有出塵志。出家受具(具足戒)后,一度居於講肆,聽習毗尼,博研經論。后慕禪宗,乃投黃檗禪師會下參學。臨濟禪師修行精進,不憚辛苦,志行純一,深為同門師兄弟們所敬重。當時,睦州陳尊宿亦在黃檗禪師座下,充當自座和尚。
 ∫惶歟?樂菸柿偌渺?Γ骸吧獻?詿碩嗌偈保俊?br/>  臨濟禪師道:「三年。」
  睦州又問:「曾參問否?」
  臨濟禪師道:「不曾參問,不知問個甚麼?」
  睦州道:「何不問堂頭和尚,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在睦州的鼓動下,臨濟禪師於是前去問黃檗禪師:「如何是佛法的大意?」
  話還沒有問完,黃檗禪師早已一拄杖打過來。
  臨濟禪師莫名其妙地敗下陣來。
  睦州見臨濟禪師垂頭喪氣的樣子,便問:「問話作么生?」
  臨濟禪師道:「某甲問聲未絕,和尚便打,某甲不會。」
  睦州道:「但更去問。」
  於是,臨濟禪師又去問,黃檗禪師舉杖又打。
  就這樣,臨濟禪師三度發問,三度遭打,實在是絕望極了。
  於是他告訴睦州道:「早承激勸問法,累蒙和尚賜棒,自恨障緣,不領深旨。今且辭去。」
  睦州覺得他辭去,挺可惜的,便說道:「汝若去,須辭和尚了去。」
  臨濟禪師於是禮拜睦州而退,準備第二天拜辭黃檗禪師。
  睦州於是事先來到黃檗禪師那兒,說道:「問話上座,雖是後生,卻甚奇特。若來辭,方便接伊。已后(以後)為一株大樹,覆蔭天下人去在。」
  第二天,臨濟禪師來禮辭黃檗禪師。
  黃檗禪師於是指點他說:「不須他去,只往高安(今江西境內)灘頭參大愚(歸宗智常禪師之法嗣),必為汝說。」
  於是臨濟禪師來到大愚禪師坐下。
  大愚禪師問:「甚處來?」
  臨濟禪師道:「黃檗來。」
  大愚禪師又問:「黃檗有何言句?」
  臨濟禪師道:「某甲三度問佛法的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某甲有過無過?」
  大愚禪師道:「黃檗與么(這麼)老婆心切,為汝得徹困(亦作「徹悃」,誠懇慈悲至極),更來這裡問有過無過?」
  臨濟禪師一聽,言下大悟,驚喜道:「元來(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
  大愚禪師一把揪住他,問道:「這尿床鬼子,適來道有過無過,如今卻道黃檗佛法無多子。你見個甚麼道理?速道!速道!」
  臨濟禪師便向大愚禪師的肋下築了三拳。
  大愚禪師推開臨濟禪師,說道:「汝師黃檗,非干我事。」
  臨濟禪師於是辭別大愚禪師,重新回到黃檗山。
  黃檗禪師一見,便問:「這漢來來去去,有甚了期!」
  臨濟禪師道:「只為老婆心切。」
  臨濟禪師將趁便代辦的事務交待完畢之後,又重新侍立在黃檗禪師身邊。
  黃檗禪師問:「甚麼去來?」
  臨濟禪師道:「昨蒙和尚慈旨,令參大愚去來。」
  黃檗禪師道:「大愚有何言句?」
  臨濟禪師便把自己參大愚禪師之經過告訴了黃檗禪師。
  黃檗禪師道:「大愚老漢饒舌,待來,痛與一頓。」
  臨濟禪師道:「說甚待來,即今便打。」
  說完,便用巴掌打黃檗禪師。
  黃檗禪師道:「這風(瘋)顛漢來這裡捋虎鬚!」
  臨濟禪師大喝一聲。
  黃檗禪師便喚侍者,說道:「引這風顛漢參堂去。」
  臨濟禪師悟道后,並沒有立即去住山,而是繼續留在黃檗禪師身邊請益。在黃檗禪師的不斷鉗錘之下,臨濟禪師的證悟終於進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后成為禪門中最大的一個宗派--臨濟宗的宗祖,開法於鎮州。今河北正定臨濟寺即是他當年開法接眾之道場。
  臨濟禪師接眾,素以喝著稱,在他的接引之下,開悟者不可勝數,得法并行化一方的著名弟子有二十餘人。除了用喝之外,臨濟禪師還有三玄、三要、四句等方便設施,以接引不同來機。他的上堂和示眾法語,更是深入淺出,直指人心,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禪門瑰寶,可作為修禪的入門指南。學佛者,不論修何法門,欲樹立正知正見,臨濟禪師的語錄不可不看。
  臨濟禪師圓寂於咸通八年(公元867年),謚慧照禪師。
  臨入寂滅時,曾說傳法偈云:
  「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
  [吹毛,比喻極鋒利的寶劍。]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44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0 | 只看該作者
44.千頃楚南禪師悟道因緣


  杭州千頃山楚南禪師,黃檗希運禪師之法嗣,福州張氏子。幼年即投開元寺曇藹禪師出家,二十歲時於五台山受具足戒,隨後赴趙郡學習小乘相部律,又赴上都學習《凈名經》。楚南禪師雖然對經教有了較深的研究,但是深感自己的本分事尚未解決。於是前往常州禮謁芙蓉太毓禪師(馬祖法嗣)。芙蓉禪師一見楚南,便知道他的因緣不在此,於是對他說:「吾非汝師。汝師江外黃檗是也。」
  楚南禪師於是又前往江西參黃檗禪師。
  黃檗禪師問:「子未現三界影像時如何?」
  [三界影像尚未現形,也就是無,那個時候你是個什麼狀態?黃檗禪師是在問楚南禪師的自性、本來面目是什麼。]
  楚南禪師道:「即今豈是有邪(眼前難道是有嗎)?」
  黃檗禪師道:「有無且置。即今如何(有無的問題且不管,當下是個什麼)?」
  楚南禪師道:「非今古。」
  現前這一念心性,為三界之母,非有非無,非過去、現在、未來。故楚南禪師作如是答。]
  黃檗禪師一聽,知道他見性了,遂稱讚道:「吾之法眼,已在汝躬。」
  於是,楚南禪師便留在黃檗禪師的身邊,執巾侍盥,朝夕請益。
  會昌法難以後,楚南禪師入住杭州千頃山慈雲禪院,大振黃檗禪風,應機不倦。在這期間,他常常入定,或十天,或半月,或月余。
  楚南禪師曾接眾云:「諸子設使解得三世佛教,如瓶注水,乃得百千三昧,不如一念修無漏道,免被人天因果系絆。」
  時有僧問:「無漏道如何修?」師曰:「未有闍黎時體取。」曰:「未有某甲時教誰體?」師曰:「體者亦無。」
  另有僧問:「如何是易?」師曰:「著衣吃飯,不有讀經看教,不用行道禮拜、燒身煉頂,豈不易邪?」曰:「如何是難?」師曰:「微有念生,便具五陰三界,輪迴生死皆從汝一念生。所以佛教諸菩薩雲『佛所護念』。」
  楚南禪師遷化於文德元年(888)五月,塔於院之西隅。大順二年(891)宣州孫儒侵擾錢塘,手下士兵打開楚南禪師的塔,發現楚南禪師全身儼然,爪發俱長,驚恐不已,乃悔罪而去。楚南禪師生前撰有《般若經品頌偈》一卷、《破邪論》一卷行世。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45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1 | 只看該作者
45.相國裴休居士悟道因緣

  相國裴休居士,字公美,河東聞喜(今山西境內)人,黃檗禪師之在家得法弟子。裴休任洪州刺史的時候,結識了黃檗希運禪師。當時,希運禪師在黃檗山大安精舍隱修,終日混跡於僧眾之中,做一些諸如掃灑殿堂之類的雜務,人莫測其深淺。
  一日,裴休入寺燒香,寺院主事僧負責接待。
  在參觀一處壁畫的時候,裴休問:「是何圖相?」
  主事僧回答道:「高僧真儀(這是一位高僧的肖像)。」
  裴休問道:「真儀可觀,高僧何在?」
  主事僧無言以對。
  裴休又問:「此間有禪人否?」
  主事僧道:「近有一僧,投寺執役,頗似禪者。」
  裴休道:「可請求詢問得否(可以請他來問一問,好嗎)?」
  於是,主事僧急忙把黃檗禪師叫來,裴休仔細地打量了一下黃檗禪師,心裡很高興,於是對黃檗禪師道:「休適有一問,諸德吝辭,今請上人代酬一語(休剛才有個疑問,在場的諸位大德吝於言辭,沒有回答我。現請上人代他們答一轉語)。」
  黃檗禪師道:「請相公垂問。」
  裴休於是把剛才的問話重複了一遍。
  黃檗禪師大聲喊道:「裴休!」
  裴休應諾。
  黃檗禪師道:「在甚麼處?」
  裴休當下知旨,如獲至寶,欣喜不已,連聲讚歎道:「吾師真善知識也!示人克的若是,何故汩沒於此乎(我的這位老師真是一位大善知識。他開示人如此切中肯綮,為什麼隱沒在這裡呢)?」
  寺院里的僧眾都愕然不已。
  裴休於是便禮請黃檗禪師到他的府署,住在那兒,接受他的供養,並執弟子禮。黃檗禪師屢屢推辭。不得已,裴休只好請求他入住黃檗山,大興祖教。黃檗禪師住山以後,裴休一有空兒就進山拜謁黃檗禪師。有時候因為太想聽到黃檗禪師的精妙開示,就乾脆請黃檗禪師入州小住。
  在黃檗禪師的誘導下,裴休不僅徹底通達了祖意,而且對教相也很精通。諸方禪德都讚歎裴相國不愧出於黃檗之門下。
  裴休後來調任安微宣城刺史,路遠山遙,不能時時親近黃檗,於是他在宣州別創精舍,迎請黃檗禪師入居。裴休在撰圭峰碑的時候講,「休與師於法為昆仲,於義為交友,於恩為善知識,於教為內外護。」可見裴休與黃檗禪師之間的道情之深。
  裴休生前為弘揚佛法做了很多文字工作。他收集整理了黃檗禪師的語錄《傳心法要》和《宛陵錄》,並親自書寫作序,同時他還書寫過《大藏經》五百函。此外他還為圭峰宗密禪師的《禪源諸詮集》、《原人論》及《圓覺經疏注》、《法界觀》等書作過序。他還寫過發願文,流傳於世。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46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1 | 只看該作者
46.大隨法真禪師悟道因緣


  益州(今四川成都)大隨法真禪師,長慶大安禪師之法嗣,梓州(今四川三台縣)人,俗姓王。少年時即宿根大發,悟前世因緣,決志尋師問道,後於慧義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即南遊參學,先後禮謁過葯山、道吾、雲岩、洞山等諸大禪師。后止於大溈禪師座下,時長慶大安禪師充溈山典座。
  法真禪師至溈山後,用功精勤,連續數載「食不至充,卧不求暖」,操履不群,深為溈山禪師所器重。
  有一天,溈山禪師見到法真禪師,便問:「闍黎在老僧此間,不曾問一轉話?」
  法真禪師道:「教某甲向甚麼處下口?」
  溈山禪師道:「何不道如何是佛?」
  法真禪師當即作手勢,掩住溈山禪師的口。
  溈山禪師讚歎道:「子真得其髓。」
  因為得到溈山禪師的印可,從此以後,法真禪師的道名日漸遠播。
  數載后,法真禪師辭別溈山,返回西川,寄居於天彭堋(peng)口山龍懷寺,每日於路旁煮茶,普施過往客人,時間長達三年之久。
  後來在龍懷寺的後山,法真禪師發現了一處古老寺院,名曰大隨。寺周圍群峰聳秀,澗水清泠。中有一棵古樹,樹圍四丈余,樹的南側恰好有一口,其狀如門,中空無礙,不假斤斧,自然生成的一個小庵。法真禪師於是移居於此,名之曰「木禪庵」。
  法真禪師在這裡一住就是十多年。雖然他身不出山,但是法名遠揚,四方學者,千里趨附。當時四川的地方長官對法真禪師亦甚為欽尚,曾多次遣使迎請講法,法真禪師都以老病為由,婉言謝絕了。
  關於大隨禪師的禪風,我們可以從下面的上堂法語及接眾公案中,知其一二:
  上堂:「此性本來清凈,具足萬德,但以染凈二緣,而有差別。故諸聖悟之,一向凈用,而成覺道。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沒溺輪迴。其體不二。故般若雲『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這一法語,與《大乘起信論》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代表了禪宗最基本的觀點。
  僧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個壞不壞?」師曰:「壞。」曰:「恁么則隨他去也。」師曰:「隨他去。」僧不肯。後到投子(大同禪師),舉前話。子(投子)遂裝香遙禮曰:「西川古佛出世。」謂其僧曰:「汝速回去懺悔。」僧回,大隨禪師已歿(入滅)。僧再至投子,子(投子)亦遷化(圓寂)。
  一般學人往往從外道斷、常二邊之見的角度,來理解真如(自性)與諸法(現象)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在生滅之外有一個不生不滅在,在現象世界之外有一個所謂純粹的本體世界在,在生死之外有一個涅槃在。這僧之所問,其落處正是這二邊之見。惜乎其知見太甚,雖得法真禪師的點撥卻不肯回頭。及至回頭,已追悔莫及!
  問:「生死到來時如何?」師曰:「遇茶吃茶,遇飯吃飯。」曰:「誰受供養?」師曰:「合取缽盂。」
  死亡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問題。法真禪師的態度是「遇茶吃茶,遇飯吃飯」。這時最明智的做法。萬不可把它理解為麻木和逃避。須知他這吃茶吃飯,有個「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在,而不象我們凡夫那般千番計較、百般思索,被境所轉。「誰受供養」這一問,足見這僧有個「我見」在。就凡夫而言,生死是對「我」的最大的否定。那麼,死後誰受供養自然就成了問題。可惜這只是一個大妄想而已。「合取缽盂」這一答極妙。是受供養,是不受供養?
  問:「佛法遍在一切處,教學人向甚麼處駐足?」師曰:「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
  這一問就象「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向什麼處屙」一樣。佛法遍一切處,礙你什麼事?有時執著於佛法,也能將人縛住。
  法真禪師臨終時,曾為徒眾作過一段極精彩的表演--
  眾僧參次,法真禪師以口作患風勢,嘴角歪邪,面部扭曲。法真禪師對眾人道:「還有人醫得吾口么?」眾僧競送葯以至,俗士聞之,亦多送葯。法真禪師皆不受。七天後,法真禪師自摑其口,令恢復如常,並對眾人說:「如許多時,鼓這兩片皮,至今無人醫得。」說完端坐而逝。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47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1 | 只看該作者
47.靈雲志勤禪師悟道因緣


  靈雲志勤禪師,長慶大安禪師之法嗣,福州長溪人。初禮大溈,久未契悟。時長慶大安禪師於溈山充當典座。
  一日經行,靈雲禪師見桃花灼灼,因而悟道,平生疑處,一時消歇。於是作偈曰: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華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溈山禪師看了他的悟道偈之後,反覆詰問,遂與之印可,並教誨道:「從緣悟達,永無退失。善自護持。」
  古人講,開悟的契機因人不同而千差萬別。有言下薦得,有從緣悟得,有讀經明得。諸般悟處,以從緣悟得,得力最大。因為從緣悟得需要有長期的修行作基礎,是量變到一定的程度而發生的質變,而且完全是無心而得。因此,一旦從緣悟得,便永不退失。從靈雲志勤禪師的悟道偈中,可以看出,他在睹桃花悟道之前,整整苦修了三十年。沒有這三十的功夫,縱然天天見桃花,亦不得悟入。
  志勤禪師悟道后,不久即回福州靈雲山傳法。
  其座下曾有僧問:「如何得出離生老病死?」
  志勤禪師道:「青山元(原)不動,浮雲任去來。」
  這一答語,對於我們這些怖畏生死的凡夫來說,應該說是一個很好的安慰。生死是什麼?原本是人的妄想。究實而言,無生死可得。若悟本來面目,生死不過如浮雲一般,而我們的自性何曾減損過一毫,何曾移動過一步!
  志勤禪師在靈雲山駐錫期間,與雪峰義存禪師之間多有機鋒往來。
  雪峰禪師曾作偈送雙峰古禪師,最末一句是:「雷罷不停聲。」志勤禪師知道后,另作一句云:「雷震不聞聲。」雪峰禪師聽說后,遂讚歎道:「靈雲山頭古月現。」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48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2 | 只看該作者
48.嚴陽善信尊者悟道因緣


  嚴陽尊者,諱善信,洪州武寧新興人,趙州叢諗禪師之法嗣。
  初參趙州和尚,問:「一物不將來時如何?」
  趙州和尚答道:「放下著。」
  嚴陽尊者非常納悶,便問:「既是一物不將來,放下個甚麼?」
  趙州和尚道:「放不下,擔取去。」
  嚴陽尊者言下大悟。后回洪州傳法,常有一蛇一虎相伴。
  嚴陽禪師接人多用活語,既不施棒也不施喝,唯憑三寸軟舌為人解粘去縛,機鋒莫測,頗得趙州和尚的真傳。
  有僧問:「如何是佛?」師(嚴陽禪師)曰:「土塊。」問:「如何是法?」師曰:「地動也。」問:「如何是僧?」師曰:「吃粥吃飯。」問:「如何是新興水?」師曰:「前面江里。」問:「如何是應物現形?」師曰:「與我拈床子過來。」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49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2 | 只看該作者
49.關南道吾和尚悟道因緣

  襄州關南道吾和尚,道常禪師之法嗣,生平不詳。
  他的悟道因緣很奇特。
  有一天,他經過村墅(遊樂場所),正好碰上巫師在跳舞樂神。巫師一邊跳著舞一邊念道「……識神無……」,道吾和尚忽然有省。
  巫師所念「識神無」的具體內容如何,不得而知,可以斷定它與佛教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單就道吾和尚所聽到的「識神無」三字,倒是可以與佛教拉上邊。長沙景岑禪師有一首偈子,曾提到了「識神」二字:
   「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
    無始劫來生死本,痴人喚作本來人。
  世人不知「無我」的道理,認為人死後有個輪迴的主體「識神」在,並把這個「識神」當作自己的本來面目。實際上,這個「識神」並不是一個不變的實體我,它的本性是空的;換言之,它不是實有,而是遷流不息、剎那生滅的假有。
  也許這正是觸動道吾和尚明心見性的契機所在吧。不管怎樣,道悟和尚聽到「識神無」三字而開悟,決不是偶然的,必定是他心心念念在道上會、功夫到了瓜熟蒂落的地步,才有這精彩的一幕。
  道吾的尚開悟后,當即前往參禮在本地傳禪的關南道常禪師,並得到了他的印可。後來,道吾和尚又前往德山宣鑒禪師座下,繼續參學。在諸方尊宿的鉗錘下,道吾和尚道業大進,法味彌著。
  后回襄州關南,開法接眾。道吾和尚行為怪異,每次上堂,必戴蓮華笠,披襴、執簡、擊鼓、吹笛,有時口稱魯三郎,唱道「識神不識神,神從空里來,卻往空里去」,有時道「打動關南鼓,唱起德山歌」。時有僧問道吾和尚;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道吾禪師握著竹簡,作揖道:「喏!」
  道吾和尚有時手執木劍,橫在肩上作舞。有一天,一位僧人問他:「師手中劍甚處得來?」道吾和尚即將木劍擲在地上。那僧便拾起來,重新放在道吾和尚的手中。這時,道吾和尚突然問:「甚處得來?」那僧無言以對。道吾和尚道:「容汝三日內,下取一轉語。」那僧還是不知道如何應答。後來道吾和尚自代那僧下一轉語--拈劍橫肩上,邊舞邊道:「須恁么始得。」
  道吾和尚與趙州禪師曾有過一段因緣。有一天,趙州禪師前來參訪道吾和尚。道吾和尚預知此事,便身穿豹皮褲,手執吉獠棒,坐在三門下,翹起一隻腳,等候趙州禪師。趙州禪師一來,他便站起來,高聲地唱一聲「喏」。趙州禪師道:「小心祗(zhi)候(恭迎、問候)著!」道吾禪師於是又唱一聲「喏」走開了。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50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2 | 只看該作者
50.漳州羅漢和尚悟道因緣

  漳州(今福建漳州)羅漢和尚,關南道常禪師之法嗣,與關南道吾禪師是同門師兄,生平不詳。
  初參關南(道常)禪師,羅漢和尚便問:「如何是大道之源?」
  關南禪師沒有吭聲,卻打了羅漢和尚一拳。
  羅漢和尚當下省悟,原來大道之源就在自己當下一念心性中!於是作歌曰:
   「咸通七載初參道,到處逢言不識言。
    心裡疑團若栲栳,三春不樂止林泉。
    忽遇法王氈上坐,便陳疑懇向師前。
    師從氈上那伽起,袒膊當胸打一拳。
    駭散疑團獦狚落,舉頭看見日初圓。
    從茲蹬蹬以碣碣,直至如今常快活。
    只聞肚裡飽膨脝,更不東西去持缽。」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51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2 | 只看該作者
51.金華俱胝和尚悟道因緣


  婺(wu)州(治所在今浙江金華)金華山俱胝(zhi)和尚,杭州天龍和尚之法嗣。剛開始住庵的時候,有一位比丘尼師父,名叫實際,前來參禮。她戴著斗笠,手執錫杖,圍著俱胝和尚繞了三匝,說道:「道得即下笠子。」如是問了三遍,俱胝和尚均無言以對。於是,尼師拔腿便走。
  俱胝和尚道:「日勢稍晚,何不且住?」
  尼師道:「道得即住。」
  俱胝和尚又無言以對。
  尼師走後,俱胝和尚慨嘆道:「我雖處丈夫之形,而無丈夫之氣。不如棄庵,往諸方參尋知識去。」
  當天晚止,山神告訴他說:「不須離此。將有肉身菩薩來為和尚說法也。」
  過了十多天,果然,杭州天龍和尚來了。俱砥和尚連忙頂禮迎請,並把實際比丘尼前來問難之事,詳細地告訴了天龍和尚。天龍和尚聽了,隨即豎起一個指頭給俱胝和尚看。俱胝和尚當下大悟。
  從此以後,前來參學的人,凡有所問,俱胝和尚都豎起一個指頭來接引,沒有什麼其他的言語提唱。
  當時,俱胝和尚手下有位供過童子(又稱供過行者,寺院過堂或上供時,專門負責分配飯羹茶果燈香花燭的行者),生得非常機敏錄利。他經過長時間的暗中觀察,發現俱胝和尚接引所有的信眾,都豎起一個指頭,因此他覺得接引人挺容易,並不是什麼難事。於是私下裡,常常趁俱胝和尚不在家,凡有人前來參問,也學著俱胝和尚的樣子,豎起一個指頭。
  天長日久,大家都知道了這件事情,於是就告訴了俱胝和尚,說道:「和尚,童子亦會佛法,凡有問,皆如和尚豎指。」
  俱胝和尚聽了,決定勘驗一下童子,看他是真會佛法還是假會佛法。於是,有一天,他在衣袖裡暗藏著一把刀子,把童子叫到跟前,問道:「聞你會佛法,是否?」
  童子回答道:「是。」
  俱胝和尚便問:「如何是佛?」
  童子便豎起指頭。俱胝和尚突然從袖子里拿出刀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削掉了童子的指頭。童子負痛,嗷嗷地哭著,從方丈室往外跑。
  這時,俱胝和尚在後面大聲地召喚童子的名字,童子便回首看。
  俱胝和尚問:「如何是佛?」
  童子一聽,本能地舉起手,卻發現指頭不在,當即豁然大悟。
  於是,俱胝和尚便把自己的法傳給了童子。
  俱胝和尚臨入寂的時候,曾告訴徒眾道:「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
  說完,便奄然而化。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52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3 | 只看該作者
52.青原行思禪師悟道因緣


  青原山靜居寺行思禪師,六祖慧能大師之法嗣,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俗姓劉。行思禪師自幼出家,淵默(深沉不言)樂道,同修們每次群居論道,行思禪師皆默然自照。后聞曹溪法盛,遂前往參禮。
  初禮六祖,行思禪師便問:「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
  六祖道:「汝曾作甚麼來?」
  行思禪師道:「聖諦亦不為。」
  六祖道:「落何階級?」
  行思禪師道:「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
  階級就是建立在分別知見的基礎上而形成的高低不同的階位。從分別知見的角度來看,聖諦要比俗諦(或世諦)的位次要高;但是,從空性的角度來看,這一切高低、優劣的分別全是妄想,非究竟真實。只有證得了般若空性,泯滅了有無、凡聖、真俗、生死涅槃、煩惱菩提等二邊分別,才能契入實相,獲得大解脫。顯然,行思所說「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指的就是這種遠離二邊的中道實相。
  因此,六祖對行思禪師很器重,知道他已契入佛心,堪當一方化主。當時,六祖座下眾徒很多,龍象之才亦不少見,而行思禪師卻獨居徒眾之首位,其修證境界,就好比當年二祖不言,少林便謂他「他髓」一樣,足見他已得六祖之髓。
  果不其然,六宜不久即將法傳給行思禪師。六祖咐囑道:「從上衣法雙行,師資遞授,衣以表信,法乃印心。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來,遭此多難。況乎後代,爭競必多。衣即留鎮山門,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
  行思禪師得法之後,即回到青原山,開法化眾。其門庭之興盛,法脈之流遠,足與南嶽媲美。行思禪師座下徒眾雖多,但其法脈後來主要是由石頭希遷禪師一系承傳。關於石頭得法的因緣,參見「石頭希遷禪師悟道因緣」章。
  行思禪師在青原山弘化期間,曾與荷澤神會禪師有過機鋒往來。二人為同門師兄,都是六祖的入室弟子。《五燈會元》記載:
  荷澤神會來參,師(青原行思)問:「甚處來?」
  神會道:「曹溪。」
  師問:「曹溪意旨如何?」
  神會振身而立。
  師曰:「猶帶瓦礫在。」
  神會問:「和尚此間莫有真金與人么?」
  師曰:「設有,汝向甚麼處著?」
  青原禪師的禪風,一向以撲索迷離著稱,於此可見一斑。
  又如,有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廬陵米作么價?」
  廬陵大米與佛法有什麼關係?若在這個問題上去百般計較糾纏,永無出頭之日。這種思維與計度,與離開當下一念之心性去拚命問人家「什麼是佛法大意」又有什麼區別呢?「廬陵米作么價」,這個問題是活語,不是死語,它既是一柄劍,又是一個大鐵牛,專用來對付那些喜歡東叮西咬的靈利漢。
  行思禪師順世於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十二月十三日。謚弘濟禪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53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3 | 只看該作者
53.石頭希遷禪師悟道因緣


  南嶽石頭希遷禪師,青原行思禪師之法嗣,端州高要(今廣東省肇慶市)人,俗姓陳。大概是宿世修行的緣故,母親自懷上他以後,即不喜歡葷腥;降生后,不哭不鬧,從不給保母添麻煩。希遷自幼聰慧,七八歲時就萌發了出家的念頭。他對鄉民迷信鬼神、殺生祭祀的風氣很不滿,經常「往毀叢祠,奪牛而歸。」
  出家后,希遷禪師即前往曹溪親近六祖,可惜的是,他還未來得及受具足戒,六祖就圓寂了。於是他稟六祖之遺命,前往江西青原山,投行思禪師。
  《五燈會元》記載:六祖將示滅,有沙彌希遷,問六祖:「和尚百年後,希遷未審當依附何人?」六祖道:「尋思去!」因此,六祖順世后,希遷禪師便每日於靜處端坐尋思,寂若忘生。
  當時,六祖會上有位首座和尚,看到希遷禪師這等樣子,就問:「六祖已經圓寂了,你在這裡空坐幹什麼呢?」
  希遷禪師道:「我稟承六祖的遺誡,坐在這裡尋思。」
  首座道:「你有一位師兄,叫行思和尚,現住在吉州,你的得法因緣在他那兒。六祖說得很明白,是你自己糊塗。」
  希遷禪師一聽,便立即禮辭六祖的龕位,直接前往青原山靜居寺,參禮行思和尚。
  希遷禪師初禮青原,行思和尚便問:「子何方來?」
  希遷禪師道:「曹溪。」
  行思和尚又問:「將得甚麼來?」
  希遷禪師道:「未到曹溪亦不失。」
  行思和尚反問道:「若恁么,用去曹溪作甚麼?」
  希遷禪師道:「若不到曹溪,爭知不失?」
  接著,希遷禪師又問行思和尚:「曹溪大師還識和尚否?」
  行思和尚道:「汝今識吾否?」
  希遷禪師道:「識--又爭能識得?」
  行思和尚道:「眾角雖多,一麟足矣(牛角、羊角等,世間上的角雖多,能得到麒麟的一角就夠了)。」
  希遷禪師又問:「和尚自離曹溪,甚麼時至此間?」
  行思和尚道:「我卻知汝早晚離曹溪。」
  希遷禪師道:「希遷不從曹溪來。」
  行思和尚道:「我亦知汝去處也。」
  希遷禪師道:「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和尚幸是有道之人,說話不要這麼輕率)。」
  過了一些日子,行思和尚又重新問希遷禪師:「汝甚麼處來?」
  希遷禪師道:「曹溪。」
  行思和尚便舉起手中的拂子,問:「曹溪還有這個么?」
  希遷禪師道:「非但曹溪,西天亦無。」
  行思和尚問:「子莫曾到西天否?」
  希遷禪師道:「若到,即有也。」
  行思和尚道:「未在,更道(你回答的不在理,再道一句)。」
  希遷禪師道:「和尚也須道取一半,莫全靠學人。」
  行思和尚道:「不辭向汝道,恐已后(以後)無人承當(我不是不想告訴你,只是擔心,我若告訴了你,今後便沒有人承擔佛法了。佛法須是自悟始得,他人是他人的,終不關汝事)。」
  說完,便命令希遷禪師前往南嶽,給懷讓和尚送信,並吩咐道:「汝達書了,速回。吾有個斧子,與汝住山。」
  希遷禪師於是持書來到南丘。希遷禪師禮拜南嶽和尚后,並沒有把書信上呈給他,卻問道:「不慕諸聖、不重已靈時如何?」
  南嶽和尚道:「子問太高生,何不向下問?」
  希遷禪師道:「寧可永劫受沉淪,不從諸聖求解脫。」
  南嶽和尚一聽,知道希遷禪師已徹,便不再答話,徑直回方丈室去了。
  於是希遷禪師重新返回青原山。
  行思和尚問:「子返何速?書信達否?」
  希遷禪師道:「書亦不通,信亦不達。去日蒙和尚許個斧子,只今便請。」
  行思和尚坐在禪床上,當即垂下一足來。
  希遷禪師一見,便叩頭禮謝。
  為了進一步勘驗希遷禪師,一日,行思和尚又問希遷禪師:「有人道嶺南有消息。」
  希遷禪師道:「有人不道嶺南有消息。」
  行思和尚道:「若恁么,大藏、小藏從何而來?」
  希遷禪師道:「盡從這裡去。」
  經過多次錘鍊,這一次,行思和尚終於印可了他。
  唐天寶初年(742),希遷禪師得法后,即離開青原前往南嶽衡山南台寺。南台寺的東側有一塊巨石,狀如蓮台,希遷禪師乃結庵其上,開法化眾。時人皆稱之為「石頭和尚」。
  希遷禪師的禪風高峻,接機乾淨利索,決不拖泥帶水,為諸方尊宿所稱嘆。《宋高僧傳》中講,「初岳中有固(南嶽堅固)、瓚(南嶽明瓚)、讓(南嶽懷讓)三禪師,皆曹溪門下,僉(qian,皆)謂其徒曰:『彼石頭,真師子吼,必能使汝眼清涼。』由是門人歸慕焉。」當時,禪林中盛傳這樣一種說法,「江西主大寂(馬祖),湖南主石頭。往來憧憧,不見二大士為無知矣。」由此可以想見石頭禪師的門庭之盛。
  石頭和尚曾有一段上堂法語,顯示了他對南宗禪法的透徹把握。他說:「吾之法門,先佛傳受(授)。不論禪定精進,唯達佛之知見。即心即佛,心佛眾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汝等當知,自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凈,湛然圓滿,凡聖齊同,應用無方,離心意識。三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滅?汝能知之,無所不備。」
  關於他禪風的高峻,我們可從他接人的機鋒語錄中略見一斑:
  1時門人道悟問:「曹溪意旨誰人得?」師曰:「會佛法人得。」曰:「師還得否?」師曰:「不得。」曰:「為甚麼不得?」師曰:「我不會佛法。」
  2又有僧問:「如何是解脫?」師曰:「誰縛汝?」問:「如何是凈土?」師曰:「誰垢汝?」問:「如何是涅槃?」師曰:「誰將生死與汝?」
  3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問取露柱。」曰:「學人不會。」師曰:「我更不會。」
  4大顛問:「古人云,道有道無俱是謗。請師除。」師曰:「一物亦無,除個甚麼?」師卻問:「並卻咽喉唇吻,道將來?」顛曰:「無這個。」師曰:「若恁么,汝即得入門。」
  在南嶽弘法期間,希遷禪師除了日常接眾之外,還作過一些文字著述,現存有《參同契》和《草庵歌》。關於《參同契》的寫作因緣,《五燈會元》是這樣記載的:
  有一天,希遷禪師看《肇論》,至「會萬物為已者,其唯聖人乎」一語時,拊幾而嘆曰:「聖人無已,靡所不已。法身無象,誰雲自他?圓鑒靈照於其間,萬象體玄而自現。境智非一,孰雲去來?至哉斯語也。」於是掩卷而坐,不覺進入夢中,夢見自己與六祖同乘一龜,游於深池之內。醒來之後,仔細推詳--「靈龜者,智也。池者,性海也。吾與祖師同乘靈智,游性海矣。」遂著《參同契》,云:
  「竺土大仙心,東西密相付。
  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
  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
  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
  色本殊質象,聲元異樂苦。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濁句。
  四大性自復,如子得其母。
  火熱風動搖,水濕地堅固。
  眼色耳音聲,鼻香舌咸醋。
  然依一一法,依根葉分佈。
  本末須歸宗,尊卑用其語。
  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
  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對,比如前後步。
  萬物自有功,當言用及處。
  事存函蓋合,理應箭鋒拄。
  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
  觸目不會道,遠足焉知路?
  進步非近遠,迷隔山河固。
  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
  這篇詩體法語,雖文字簡約,但義理卻極為豐富,其影響不亞於三祖的《信心銘》。歷代參禪悟道者對這篇詩文都非常重視。
  石頭禪師圓寂於唐德宗貞元六年(790),春秋九十一歲。謚無際大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54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3 | 只看該作者
54.葯山惟儼禪師悟道因緣

  澧州(li,治所在今湖南常德)葯山惟儼禪師,石頭希遷禪師之法嗣,絳州(今江西侯馬市)人,俗姓韓。十七歲時,南下潮州,依西山慧照禪師出家。二十二歲,從南嶽衡岳寺希操(亦作希澡、智澡)律師受具足戒。惟儼禪師對經論頗有研究,持戒也很精嚴,但是,他同時也感覺到,沉醉於義學的研究,並不能解決自己的生死大事。他感嘆道:「大丈夫當離法自凈,焉能屑屑事細行於布巾邪(大丈夫當不住於法,自凈其心,豈可沉溺於對戒條律儀進行煩瑣的詮釋和執著於對衣著穿戴等小枝小節的持守呢)?」於是便前往湖南衡岳,參禮石頭希遷和尚。
  初禮石頭和尚,惟儼禪師便問:「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嘗聞南方『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實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石頭和尚道:「恁(nin)么(這樣)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總不得。子作么生?」
  惟儼禪師茫然不知所措。
  石頭和尚道:「子因緣不在此,且往馬大師處去。」
  惟儼禪師於是稟石頭和尚之命,前往江西參禮馬祖,並把曾經問過石頭和尚的那個問題重新提出來問馬祖。
  馬祖道:「我有時教伊揚眉瞬目,有時不教伊揚眉瞬目,有時揚眉瞬目者是,有時揚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
  惟儼禪師一聽,言下大悟,隨即便歡喜禮拜。
  馬祖道:「你見甚麼道理便禮拜?」
  惟儼禪師道:「某甲在石頭處,如蚊子上鐵牛。」
  馬祖道:「汝既如是,善自護持。」
  於是,惟儼禪師便留在馬祖身邊,侍奉三年。
  有一天,馬祖問:「子近日見處作么生?」
  惟儼禪師道:「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
  馬祖道:「子之所得,可謂協於心體,佈於四肢。既然如是,將三條篾束取肚皮,隨處住山去。」
  惟儼禪師道:「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
  馬祖道:「不然!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無所益,欲為無所為。宜作舟航,無久住此。」
  惟儼禪師於是辭別馬祖,重新回到石頭禪師那兒。
  一天,惟儼禪師在石上打坐,石頭和尚見了,便問:「汝在這裡作么?」
  惟儼禪師道:「一物不為。」
  石頭和尚道:「恁么即閑坐也。」
  惟儼禪師道:「若閑坐即為也。」
  石頭和尚道:「汝道不為,不為個甚麼?」
  惟儼禪師道:「千聖亦不識。」
  石頭和尚一聽,知道惟儼禪師已經徹悟,於是作偈贊曰:
   「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將只么行。
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
  後來,石頭和尚垂示惟儼禪師道:「言語動用沒交涉。」
  惟儼禪師道:「非言語動用亦沒交涉。」
  石頭和尚道:「我這裡針劄(zha,刺)不入。」
  惟儼禪師道:「我這裡如石上栽華。」
  石頭和尚於是印可了惟儼禪師。
  惟儼禪師后居澧州葯山,開法化眾,一時門庭興盛,海眾雲集。
  關於惟儼禪師的禪風,我們可以從一件小事中見其一斑:
  一天晚上,惟儼禪師在月光下經行,不知不覺登上寺院附近的一座高峰。夜色清涼如水,遠近的村落盡收眼底,隱約間還能聽到一兩聲犬吠。惟儼禪師突然看到雲開月現,便情不自禁地對著長空大笑一聲。這一聲大笑,聲應澧東九十多里。那天晚上,澧陽的人都聽到了這一聲大笑,都覺得奇怪,都猜疑是從自己東面的鄰居家裡傳出來的。第二天,大家展轉相問,迭互推尋,最後才發現是從葯山上傳來的。惟儼禪師的徒眾都驚愕地相互傳道:「昨夜和尚山頂大笑!」當時李翱為朗州刺史,聽說此事後,便作詩一首,贈給惟儼禪師,云:
  「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笑一聲。」
  下面,我們再來看幾則惟儼禪師的接眾語錄:
  問:「如何不被諸境惑?」師曰:「聽他(任他去,不理他),何礙汝?」曰:「不會。」師曰:「何境惑汝?」
  僧問:「如何是道中至寶?」師曰:「莫諂曲。」曰:「不諂曲時如何?」師曰:「傾國不換。」
  一日院主請師上堂。大眾才集,師良久,便歸方丈閉門。院主逐后曰:「和尚許某甲上堂,為什麼卻歸方丈?」師曰:「院主,經有經師,論有論師,律有律師。又爭怪得老憎?」
  師坐次,有僧問:「兀兀地思量什麼?」師曰:「思量個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師曰:「非思量。」
  僧問:「學人擬歸鄉時如何?」師曰:「汝父母遍身紅爛,卧在荊棘林中,汝歸可所?」僧曰:「恁么即不歸去也。」師曰:「汝卻須歸去。汝若歸鄉,我示汝個休糧方。」僧曰:「便請。」師曰:「二時上堂,不得咬破一粒米。」
  僧問:「已事未明,乞和尚指示。」師良久曰:「吾今為汝道一句亦不難。只宜汝言於下便見去,猶較些子。若更入思量,卻成吾罪過。不如且各合口,免相累及。」
  師看經,有僧問:「和尚尋常不許人看經,為什麼卻自看?」師曰:「我只圖遮眼。」曰:「某甲學和尚還得也無?」師曰:「若是汝,牛皮也須看透。」
  以上所舉數則語錄,頗有意趣,很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惟儼禪師圓寂於太和八年(834)十一月六日,春秋八十四歲。臨入寂前,惟儼禪師大叫道:「法堂倒!法堂倒!」惟儼禪師的徒眾聽了連忙持拄支撐。惟儼禪師舉手道:「子不會我意。」說完使入滅。謚弘道大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55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4 | 只看該作者
55.丹霞天然禪師悟道因緣

  鄧州(今河南南陽)丹霞天然禪師,石頭希遷禪師之法嗣,籍貫不詳。自幼學習儒家經典。曾經與龐蘊居士結伴赴京考試。途經漢南,在一家旅店,夢見白光滿室,解夢的人告訴他說,這是解空出家之兆。后遇見一位行腳的禪僧。閑談時,禪僧問他們:「仁者何往?」天然禪師回答說:「選官去。」禪僧嘆惜道:「選官何如選佛?」天然禪師一聽「選佛」二字,忽然想起自己前不久的夢兆來,便問:「選佛當往何所?」禪僧回答說:「今江西馬大師(馬祖道一)出世,是選佛之場。仁者可往。」於是天然禪師便放棄了進京赴考的打算,改道南行,直達江西洪州,參拜馬祖。馬祖問明來意,仔細地端詳了一下天然禪師,說道:「南嶽石頭是汝師也」,於是便勸他前往湖南石頭希遷禪師那兒參學。
  天然禪師於是急急忙忙地又趕到南嶽。初禮石頭和尚,天然禪師便把自己出家的願望告訴了石頭和尚。石頭和尚並沒有立即給他落髮,而是命他去糟廠舂米。天然禪師禮謝了石頭和尚,便住進了行者寮,隨分干各種雜活兒,時間長達三年之久。後來。忽然有一天,石頭和尚告訴大眾說:「來日鏟佛殿前草。」到了那一天,大眾包括所有的行者,都紛紛各自拿著鍬钁,準備殿前除草,唯獨天然禪師端著一盆水,在大殿前的一塊石頭上洗頭,然後胡跪合掌。石頭和尚一見便笑,於是給他落了發,並為他說戒。說法的時候,天然禪師竟然道:「和尚講得太多了」,遂掩耳而出。
  天然禪師開悟后,隨即又往江西禮謁馬祖。來到馬祖的道場,他並沒有立即去禮拜馬祖,而是徑直來到僧堂內,騎著菩薩像而坐。當時大眾都很驚愕,連忙報告馬祖。於是馬祖親自來到僧堂,一見是他,欣然笑道:「我子天然。」天然禪師立即從菩薩身上跳下來,禮拜馬祖,說道:「謝師賜法號。」從此他便名為「天然。」
  馬祖問:「從甚處來?」
  天然禪師道:「石頭。」
  馬祖道:「石頭路滑,還躂(da,摔,跌)倒汝么?」
  天然禪師道:「若躂倒,即不來也。」
  離開馬祖后,天然禪師開始了比較漫長的遊方生涯。他先後在天台華頂峰住過三年,參訪過餘杭徑山國一(道欽)禪師,元和年間又來到洛京龍門香山,與伏牛(自在)和尚成為莫逆之友。
  天然禪師有一種不拘名相、放蕩不羈的精神。最能夠反映出這一點的,要算他燒木佛的公案:
  有一年冬天,天然禪師在慧林寺過冬。適逢天下大雪,寒冷無比。天然禪師從大殿里取來木佛,燒了烤火。院主呵斥他道:「何得燒我木佛?」天然禪師拿著一根木杖,一邊撥著火灰,一邊回答道:「吾燒取捨利。」院主道:「木佛何有舍利?」天然禪師道:「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院主一聽,鬚眉墮落,豁然有省。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情,也可佐證:元和三年(808)的某一天,天然禪師橫卧在天津橋上,正好碰上留守鄭公出行。鄭公手下的差吏大聲呵斥他,讓他走開,天然禪師卻仍然無動於衷地躺在那裡。差吏盤問他叫什麼名字,天然禪師慢慢地回答說:「無事僧。」留守鄭公覺得這僧人不同凡響,於是便供養他衣服和米面。從此以後,洛京一帶的人都翕然歸信佛教。
  元和十五年(802),天然禪師來到南陽丹霞山,開始結庵駐錫傳法。不到三年的時間,前來學法的徒眾就達三百多人。曾有上堂法語云:「阿你渾家(各位大眾),切須保護。一靈之物,不是你造作名邈得(自性這個一靈之物,不是你通過營求造作和用語言名相所能求得的),更說什麼薦與不存!吾往日見石頭和尚,亦只教切須自保護。此事不是你談話得。阿你渾家,各有一坐具地,更疑什麼?禪可是你解底物?豈有佛可成?佛之一字,永不喜聞。阿你自看,善巧方便,慈悲喜舍,不從外得,不著方寸。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賢。你更擬趁逐甚麼物?不用經求落空去(不用經營馳求,馳求也是徒勞無益)!今時學者,紛紛擾擾,皆是參禪問道。吾此間無道可修,無法可證。一飲一啄,各自有分,不用疑慮,在在處處有恁么底。若識得釋迦即老凡夫是,阿你須自看取,莫一盲引眾盲,相將(行將)入火坑。夜裡暗雙陸,賽彩若為生(這好比黑漆漆的夜裡玩雙陸的博戲,賭彩如何產生呢)。無事珍重。」
  天然禪師圓寂於長慶四年(824),春秋八十六。臨終時,「戴笠策杖受履,垂一足,未及地而化。」敕謚智通禪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56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4 | 只看該作者
56.大顛寶通禪師悟道因緣

  潮州靈山大顛寶通禪師,石頭希遷禪師之法嗣,生平不詳。
  初參石頭和尚。石頭和尚問:「那(哪)個是汝心?」
  大顛禪師道:「見言語者是。」
  石頭和尚大喝一聲,將他趕出丈室。
  過了十多天,大顛禪師又來禮問石頭和尚:「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
  石頭和尚道:「除卻揚眉瞬目,將心來。」
  大顛禪師道:「無心可將來。」
  石頭和尚道:「元(原)來有心,何言無心?無心盡同謗。」
  大顛禪師言下大悟。
  為了進一步鉗錘大顛禪師,一天,石頭和尚趁大顛禪師侍立在旁,又問:「汝是參禪僧?」是州縣白蹋僧(你是真正的參禪僧,還是從州至州、從縣至縣、終日走南闖北、虛度光陰的粥飯僧)?」
  大顛禪師道:「是參禪僧。」
  石頭和尚問:「何者是禪?」
  大顛禪師道:「揚眉瞬目。」
  石頭和尚道:「除卻揚眉瞬目外,將你本來面目呈看。」
  大顛禪師道:「請和尚除卻揚眉瞬目外鑒。」
  石頭和尚道:「我除竟。」
  大顛禪師道:「將呈了也。」
  石頭和尚道:「汝既將呈,我心如何?」
  大顛禪師道:「不異和尚。」
  石頭和尚道:「不關汝事。」
  大顛禪師道:「無本物(心性本空,無形無相)。」
  石頭和尚道:「汝亦無物。」
  大顛禪師道:「既無物,即真物。」
  石頭和尚道:「真物不可得,汝心見量,意旨如此,也大須護持(真物了不可得。你已經現量照見此意旨,當好好保持它)。」
  大顛禪師開悟后,即返回潮州靈山,開法化眾,一時學者雲集。
  曾有上堂法語云:「夫學道人須識自家本心,將心相示,方可見道。多見時輩只認揚眉瞬目,一語一默,驀頭印可,以為心要,此實未了。吾今為你諸人分明說出,各須聽受。但除卻一切妄運想念見量(原文如此),即汝真心。此心與塵境及守認靜默時全無交涉。即心是佛,不待修治。何以故?應機隨照,泠泠自用。窮其用處,了不可得,喚作妙用,乃是本心。大須護持,不可容易(不可等閑視之)。」
  這則短短的法語向我們道出大顛禪師當年的悟處,同時也向我們指明了禪修的最緊要處。自性不離揚眉瞬目、語默居止,亦不即揚眉瞬目、語默居止,此中若生毫釐的分別執著,即落入生死中。只須除卻一切是與不是之分別妄想及文字知見,亦莫認守靜為真心,亦莫認六識為真心,方是正途。
  大顛禪師在潮州弘化期間,與韓愈曾有過比較密切的交往。韓愈當年因為諫佛骨表激怒了憲宗皇帝,被貶到潮州。在潮州這個僻遠之地,韓愈覺得無人可語,非常孤獨,后聽說大顛禪師非常有名,於是派人請大顛禪師來寓所長談。連續請了幾次,大顛禪師皆不赴會。後來大顛禪師聽說他諫佛骨之事,便不請自至,親自前來拜訪韓愈。從此二人便結下甚深的法緣。
  有一天,韓文公拜訪大顛禪師,問道:「春秋多少?」
  大顛禪師提起數珠,說道:「會么?」
  韓文公道:「不會。」
  大顛禪師道:「晝夜一百八。」
  韓文公不明其意,於是便回到寓所。
  第二天他又上山來拜訪大顛禪師,正好在山門口碰到了首座和尚,於是他就把昨天拜訪大顛禪師的情況告訴了首座和尚,並詢問首座和尚,大顛禪師的答話是什麼意思。首座和尚於是扣齒三下。等到與大顛禪師見面的時候,韓文公提起昨天的話頭,大顛禪師亦扣齒三下。
  韓文公道:「元(原)來佛法無兩般。」
  大顛禪師道:「是何道理?」
  韓文公道:「適來問首座亦如是。」
  大顛禪師乃召首座:「是汝如此對否?」
  首座道:「是。」
  大顛禪師於是將首座打出寺院。
  後來又有一天,韓文公對大顛禪師說:「弟子公事繁忙,佛法省要處,乞師一語。」
  大顛禪師沉默良久。韓文公不知所措。
  當時,三平禪師為大顛禪師的侍者,正好在場。他看到韓文公這種尷尬的樣子,於是敲禪床三下。
  大顛禪師道:「作么?」
  三平道:「先以定動,后以智拔。」
  韓文公一聽,豁然有省,高興地說道:「和尚門風高峻,弟子於侍者邊得個入處。」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57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4 | 只看該作者
57.京兆尸利禪師悟道因緣

  京兆府(今西安)尸利禪師,石頭希遷禪師之法嗣,生平不詳。
  初參石頭和尚,問:「如何是學人本分事?」
石頭和尚道:「汝何從吾覓?」
  尸利禪師道:「不從師覓,如何即得?」
  石頭和尚道:「汝還曾失么?」
  尸利禪師一聽,言下大悟。
  學道的人首先要明白本分事。既是本分事,當然不從他得。但是,一般人信不及,總希望能從大德那兒得點什麼。石頭和尚的回答,既斷了尸利禪師從他求得的心,同時又斷了他的有所得心。既不從他,又無所得,當然是真正的本自具足了。
  此則悟道因緣雖然言語簡短,但它卻把許多深奧的道理變成了當下的直指,卓然與讀經論是兩種不同的滋味。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58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4 | 只看該作者
58.招提慧朗禪師悟道因緣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長沙)招提寺慧朗禪師,石頭希遷禪師之法嗣,俗姓歐陽,始興曲江(今廣東韶關曲江縣)人。十三歲時依鄧林寺模禪師出家,二十歲從南嶽石頭和尚受具足戒。因久參不契,后往江西參馬祖,馬祖問:「汝來何求?」
  慧朗禪師道:「求佛知見。」
  馬祖道:「佛無知見,知見乃魔耳。汝自何來?」
  慧朗禪師道:「南嶽來。」
  馬祖道:「汝從南嶽來,未識曹溪心要。汝速歸彼,不宜他往。」
  慧朗禪師於是又回到石頭禪師的座下。
  禮懺石頭和尚之後,慧朗禪師便問:「如何是佛?」
  石頭和尚道:「汝無佛性。」
  慧朗禪師反問道:「蠢動含靈,又作么生(蠢動含靈,有沒有佛性呢)?」
  石頭和尚道:「蠢動含靈,卻有佛性。」
  慧朗禪師問道:「慧朗為甚麼卻無?」
  石頭和尚道:「為汝不肯承當。」
  慧朗禪師一聽,當即信入,心中所有疑結一時消散。
  后住潭州招提寺,開法接眾,足不出戶凡三十餘年。時人稱之為「大朗」。慧朗禪師開法期間,凡有學者前來參問,皆答:「去!去!汝無佛性。」其平生接機如此,大概這正是當初他的悟處,也是他平生的得力處,所以他用起來,自然覺得十分親切。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59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5 | 只看該作者
59.興國振朗禪師悟道因緣

  長沙興國寺振朗禪師,石頭希遷禪師之法嗣。
  初參石頭,便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石頭和尚道:「問取露柱。」
  振朗禪師道:「振朗不會。」
  石頭和尚道:「我更不會。」
  振朗禪師沉吟了一會兒,突然省悟。
  祖師西來傳法的目的,就是要人明白自己的心性,此心性無形無相,不可言說。動念即乖,開口即錯。會與不會,全沒交涉。與不會沒交涉,似乎可以理解,為什麼與會也沒交涉?振朗未見石頭前,正是死於此地;石頭和尚一句「我更不會」卻將他救過來了,亦在此地。
  振朗禪師悟道后,即回長沙興國寺住山接眾。時人稱之為「小朗」,以區別其同門師兄招提慧朗。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60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8:05 | 只看該作者
60.雲岩曇晟禪師悟道因緣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長沙)雲岩曇晟(sheng)禪師,葯山惟儼禪師之法嗣,俗姓王,鍾陵建昌人。少年時出家於石門,受具足戒后,即往參百丈懷海禪師,執侍二十餘年,因緣不契,未能悟旨。
  后參葯山惟儼禪師。葯山禪師問:「甚處來?」
  雲岩禪師道:「百丈來。」
  葯山禪師又問:「百丈有何言句示徒?」
  雲岩禪師道:「尋常道『我有一句子,百味具足』。」
  葯山禪師道:「咸則鹹味,淡則淡味,不咸不淡是常味。作么生是百味具足底句?」
  雲岩禪師被問得無言以對。
  葯山禪師又道:「爭奈目前生死何!」
  雲岩禪師道:「目前無生死。」
  葯山禪師道:「在百丈多少時?」
  雲岩禪師道:「二十年。」
  葯山禪師道:「二十年在百丈,俗氣也不除。」
  雲岩禪師參葯山的時候,當時道吾宗智禪師亦在葯山座下,且已經開悟。為了幫助雲岩禪師早日見道,一天,道吾禪師陪同雲岩禪師前往池州參南泉和尚。南泉和尚見道吾禪師,便問:「闍黎名甚麼?」
  道吾禪師道:「宗智。」
  南泉和尚又問:「智不到處,作么生宗?」
  道吾禪師道:「切忌道著。」
  南泉和尚道:「灼然,道著即頭角生。」
  三天後,道吾禪師與雲岩禪師在後架縫補衣服。南泉和尚見了便問:「智頭陀前日道,智不到處切忌道著,道著即頭角生。合作么生行履?」
  道吾禪師當即抽身進僧堂里去了,南泉和尚一見,便回方丈。
  過了一會兒,道吾禪師又回來,接著縫補衣服。雲岩禪師問道:「師弟適來為甚不祇對(回答)和尚?」
  道吾禪師道:「你不妨靈利!」
  雲岩禪師仍然不明白,於是前往問南泉和尚:「適來智頭陀為甚不祇對和尚,某甲不會,乞師垂示。」
  南泉和尚道:「他卻是異類中行。」
  雲岩禪師問:「如何是異類中行?」
  南泉和尚道:「不見道:智不到處,切忌道著,道著即頭角生。直須向異類中行。」
  雲岩禪師仍然不能契會。
  道吾禪師知道雲岩禪師仍未能見性,便道:「此人因緣不在此。」
  於是又帶著雲岩禪師回到了葯山。
  葯山禪師問:「汝回何速?」
  雲岩禪師道:「只為因緣不契。」
  葯山禪師道:「有何因緣?」
  雲岩禪師於是把參南泉和尚的因緣詳細地告訴了葯山禪師。
  葯山禪師問:「子作么生會他,這個時節便回?」
  雲岩禪師無言以對。
  葯山禪師於是哈哈大笑起來。
  雲岩禪師接著便問:「如何是異類中行?」
  葯山禪師道:「吾今日睏倦,且待別時來。」
  雲岩禪師道:「某甲特為此事歸來。」
  葯山禪師道:「且去!」
  雲岩禪師只好垂頭喪氣地走出方丈。
  當時,道吾禪師一直站在方丈外面,靜聽葯山禪師與雲岩禪師的對話。當他聽出雲岩禪師仍不能言下契悟時,心裡為他著急,不覺把自己的指頭咬出血來了。
  道吾禪師跟在雲岩禪師後面,問道:「師兄去問和尚那因緣作么生?」
  雲岩禪師道:「和尚不與某甲說。」
  道吾禪師聽了,便低頭不語。
  後來,終於有一天,因緣成熟了。
  趁雲岩禪師侍立的機會,葯山禪師又問雲岩禪師:「百丈更說甚麼法?」
  雲岩禪師道:「有時道『三句外省去,六句內會取。』」
  葯山禪師道:「三千裡外,且喜(只可惜)沒交涉。」
  過了一會兒,葯山禪師又問:「更說甚麼法?」
  雲岩禪師道:「有時上堂,大眾立定,以拄杖一時趁散。復召大眾,眾回首。丈曰:是甚麼?」
  葯山禪師道:「何不早恁么道,今日因子得見海兄。」
雲岩禪師一聽,豁然大悟,身心踴躍,即起禮拜。
  為了進一點磨礪雲岩禪師,葯山禪師仍不時地給予點撥。一天,葯山禪師問:「汝除在百丈,更到甚麼處來?」
  雲岩禪師道:「曾到廣南來。」
  葯山禪師道:「見說廣州城東門外有一片石,被州主移去。是否?」
  雲岩禪師道:「非但州主,闔國人移亦不動。」
  葯山禪師又問:「聞汝解弄師子,是否?」
  去岩禪師道:「是。」
  葯山禪師道:「弄得幾齣?」
  雲岩禪師道:「弄得六齣。」
  葯山禪師道:「我亦弄得。」
  雲岩禪師道:「和尚弄得幾齣?」
  葯山禪師道:「我弄得一出。」
  雲岩禪師道:「一即六,六即一。」
  雲岩禪師契悟后,曾參訪過溈山禪師。
  溈山禪師問:「承聞長老在葯山弄師子,是否?」
  雲岩禪師道:「是。」
  溈山禪師問:「長弄?有置(擱置、停止)時?」
  雲岩禪師道:「要弄即弄,要置即置。」
  溈山禪師問:「置時師子在甚麼處?」
  雲岩禪師道:「置也,置也!」
  雲岩禪師住山後,道名遠布,四方尊宿爭相造訪。石霜、洞山、道吾等大德,都曾與雲岩禪師有過機鋒對辨。
  與道吾的對機:
  道吾問:「大悲千手眼,那(哪)個正眼?」師曰:「如人夜間背手摸枕子。」吾曰:「我會也。」師曰:「作么生會?」吾曰:「遍身是手眼。」師曰:「道也太煞道,只道得八成。」吾曰:「師兄作么生?」師曰:「通身是手眼。」
  掃地次,道吾曰:「太區區(辛苦)生!」師曰:「須知有不區區者。」吾曰:「恁么則有第二月也。」師豎起掃帚曰:「是第幾月?」吾便行。
  與洞山的對機:
  上堂示眾曰:「有個人家兒子,問著無有道不得底。」洞山出問曰:「他屋裡有多少典籍?」師曰:「一字也無。」曰:「爭得恁么多知?」師曰:「日夜不曾眠。」山曰:「問一段事還得否?」師曰:「道得卻不道。」
  師作草鞋次,洞山近前曰:「乞師眼睛得么?」師曰:「汝底與阿誰去也?」曰:「良價無。」師曰:「設有,汝向甚麼處著?」山無語。師曰:「乞眼睛底是眼否?」山曰:「非眼。」師便喝出。
  雲岩禪師圓寂於太和三年(829)。敕謚無相大師之號。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9: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