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豬肉點心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尋覓千年真相:世界遠古之謎

[複製鏈接]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41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5 15:36 | 只看該作者
2)


--------------------------------------------------------------------------------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然而歷史對人們的嘲弄始終沒有停止。摩拉索斯不僅生前未能親眼目睹耗盡24年心血建造的長眠之所,而且死後也未能如願地安葬在那座高大雄偉的陵墓里。據說摩拉索斯王死後,深愛他的王后將他的骨頭碾磨成粉末,溶解在葡萄酒里供自己飲用。此舉對身體有何妙用不得而知,但國王和王后之間純潔動人的愛情故事無疑因此傳說而失色不少。英國考古學家查爾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42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5 15:50 | 只看該作者
走出偏見的誤區腓尼基文明之謎(1)


--------------------------------------------------------------------------------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腓尼基」一詞對於多數人而言比較陌生,它被人淡忘已有3000餘年。它是古代地中海沿岸興起的一個民族,一個城邦國家,一種文明,也是一個為時人所憎恨的民族。時過境遷,該如何看待這個謎一般的民族?

  公元前13~前11世紀,在今天的敘利亞境內,西臨地中海,東倚黎巴嫩山,北接小亞細亞,南連巴勒斯坦的地方,活躍著一個不知從何處來的民族,她的名字叫「腓尼基」。「腓  
尼基」在希臘語中是「紫紅色」的意思,可它為何成了一個民族的稱呼呢?這其中還有一段耐人尋味的奧秘。

  據說,在當時埃及、巴比倫、赫梯以及希臘的貴族和僧侶,都喜歡穿紫紅色的袍子,可是令他們懊惱的是,這種顏色很容易褪去。他們都注意到,居住在地中海東岸的一些人因為會生產一種絳紫色的顏料,所以總是穿著鮮亮的紫紅色衣服,似乎他們的衣服總也不會褪色,即使穿破了,顏色也跟新的時候一樣。這實在太引人注目了,所以大家把地中海東岸的這些居民就叫做「紫紅色的人」,即腓尼基人。

  在流傳下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各種著作中,對腓尼基人都頗有微詞:他們苛刻、狡詐,用一艘船的油從西班牙人手裡換取不計其數的白銀,以致差點壓沉了他們的船隻;他們對居住在非洲內陸的黑人橫徵暴斂,毫無惻隱之心,推崇那些最能榨取民脂民膏、待民如虎的總督;他們不恥於做強盜,公開攔截在海上航行的船隻,搶劫船上的財物,搞得人心惶惶;他們還販賣奴隸,甚至耍詭計誘騙自由人為奴隸,比如將靠岸者的船推入茫茫大海中,使其失去交通工具而被迫為奴……真可謂劣跡斑斑,周邊的民族對之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

  正是靠著這些見不得陽光的手段,古代腓尼基人積聚起了巨額財富。腓尼基最大的城市推羅的富庶在古代作家們的筆下,讓人展開最豐富的想象都不為過,「街上堆銀如土,堆金如沙」。

  但是,誰也不能否認,這是一個勇敢的民族。在人類造了第一隻簡單的船隻之後的很多很多個世紀里,人們來到水天連接之處,望著浩淼的海洋,卻步不前,因為那裡全是黑暗的失望和死亡。之後,來了腓尼基人,他們沒有這種恐懼。腓尼基人不愧為最勇敢的探險家。往日令人生畏的海洋剎那之間變成了平安大道,地平線的危險變成了神話。

  相傳,2600多年前的一天,埃及法老尼科想殺一殺腓尼基人的威風,同時又想開闢一條從沒有人走過的航線。他把幾位腓尼基最優秀的航海家召集到王宮裡來,對他們說:「聽說你們經常自吹腓尼基人最善於航海,我讓你們從埃及出發,一次也不向後轉,而且海岸始終要在右邊航行,最後回到埃及。如果你們做不到,現在就對我說,我也不會懲處你們。但是今後就不要再自吹自擂了。如果你們能夠做到,我一定重賞你們!」

  開闢新航道,要冒極大的危險。因為當時歐洲人曾經傳說,大西洋就是世界的盡頭,沒有人能夠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但腓尼基航海家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尼科法老的挑戰。幾天後,腓尼基航海家駕著3艘雙層的划槳船,朝著未知的世界出發了。一晃3年音訊全無,尼科法老以為這些大膽的腓尼基人早就掉到茫茫大海中餵魚了,也逐漸地把這件事情淡忘掉了。

  一天,尼科法老的一個大臣向他報告:「報告陛下,3年前出海的腓尼基人回來了,正在宮外聽令。」尼科法老一聽,大吃一驚地說:「什麼,他們還活著,快讓他們進宮。」腓尼基人進來后,尼科法老把臉一板,說:「大膽的腓尼基人,竟敢欺騙我,快說,這3年你們躲到哪裡去了!」腓尼基人將這3年的航海經歷詳細地說了一遍,然後向尼科法老獻上了他們沿途搜集到的各種珍奇異寶。尼科法老終於相信了,說:「腓尼基人真是最優秀的航海家。」然後重賞了這些航海家。腓尼基人的環非洲航行,是人類航海史上的一次壯舉。腓尼基的航海家們駛過地中海,進入大西洋,向北一直到達英吉利,向南一直到達西非。這足以證明腓尼基人在航海方面的能力。

  正是憑藉著這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加上自身的精明能幹,腓尼基人成了一個使以精明著稱的猶太商人相形見絀的商業民族。他們在陡峭的山崖上建了兩個商業中心,一個叫泰爾(tyre),一個叫昔頓(sidow)。為什麼建在險峻之處?因為他們相信這樣敵人就不會攻克。像今天的馬賽和加得斯那樣的大城市的祖先就是泰爾和昔頓,都以始於腓尼基而自豪。大約建於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腓尼基城市烏加里特城在被地震摧毀之前,是一座名符其實的「國際性城市」。當時城裡雲集著來自五湖四海的各行各業的人。他們在西班牙、義大利、希臘和遙遠的西利島沿岸建築起有堡壘的商站。他們從事中轉貿易,還積極地推銷本國生產的物品。

  腓尼基人的輝煌還不至於此,傳說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文字也是他們發明出來的。

  相傳,有一個叫卡德穆斯的腓尼基木匠,他的聰明遠近皆知。有一次,他在別人家裡幹活,需要一件工具,恰好忘記帶來了。他隨手拿起一片木頭,用刀在上面劃了點什麼,然後讓一個奴隸送給在家中的妻子。卡德穆斯妻子看了木片,什麼都沒說,就遞給了奴隸一件工具。奴隸驚呆了,認為他的主人是在用一種神秘的方式,通過木片上的符號來表示出他需要的東西。據說,卡德穆斯在木片上划的就是腓尼基第一次出現的字母文字。許多人都知道了這件事情,來向卡德穆斯求教,卡德穆斯就將他發明的字母文字教給了其他人。這樣腓尼基字母就逐漸傳播開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43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5 16:07 | 只看該作者
2)


--------------------------------------------------------------------------------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實際上,腓尼基字母的產生並非偶然,而是實際需要的結果。腓尼基人忙於商業和航海業,記賬簽署「文件」之類的事可不容忽視,但是,當時流行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無疑太費時了,視時間如金錢的腓尼基人怎能忍受得了?被逼無奈之下,只好割捨了舊寫法的美觀,從埃及象形文字中借得一點畫兒,又從巴比倫文字里簡化了一些楔形文字,把舊寫法的幾個畫重組成一組。如此,借鑒了前人的成果,又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終於發明了簡便的22個字母。


  近現代考古學家們在烏加里特古城發現了數以千計的用楔形符號寫的字母文字泥版。學者們還在這裡發現了一本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本有字母文字表的《識字讀本》。後來在腓尼基南北通用的由22個輔音音符所組成的字母,就是由此演進而來的。這種字母的確是省時省力,但是卻沒能代替埃及的象形文字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有人解釋說,當時也曾提出過許多改良措施,但在埃及和巴比倫,寫字是一種很鄭重的事,幾乎是神聖的,結果,改良被當作瀆神之舉而付諸東流。這一說法的真偽現在無從考證,然而在沒有文字的地中海地區,腓尼基人的字母大獲成功。隨後,古希臘人又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造了希臘字母。在希臘字母的基礎上,又形成了羅馬及其周圍地區拉丁人的拉丁字母。如今歐洲各國的拼音字母差不多都是從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演變而來的。因此可以說,腓尼基字母文字是歐洲國家字母文字的始祖。

  如今,人們從腓尼基人那裡尋找到了今天的歐洲國家字母的緣起,以下便是例證。

  A在字母表上名列前茅,是事出有因的。在古腓尼基的時候,字母A叫aleph,意思是牛。當時A的寫法是V,樣子象牛的雙角。當中並有斜斜的一橫。牛是腓尼基人的衣食之源,任勞任怨的勞動力,一群牛對他們來說就意味著一大筆財富。希臘人把它翻轉過來,成為現在這個樣子。

  在腓尼基語中,B叫做Beth,意思是帳篷或房子。腓尼基人當初寫字母B時,看起來很像原始的兩間一套住房。一間給男人住,一間給婦女住。因為生存的第二個重要條件是住房。所以B就排在了第二位。

  D在腓尼基語中叫deleth,是從埃及象形文字那兒吸收過來的。埃及象形文字D,意思是門,樣子也很像門。

  第三個字母「C」代表駱駝,這符號像一隻駱駝的頭和脖子而叫「Gimel」。因為駱駝對腓尼基人而言是個重要的旅行工具,希臘人把符號掉個頭並叫它「Gamma」,羅馬人借用並賦予它一個優美的曲線,從而稱之為「C」。

  G被認為是駱駝和它那彎曲的頭頸。

  腓尼基語的L叫lamed,即「鞭子」之意。趕駱駝離不開鞭子。

  腓尼基人善於航海,字母M叫mem,表示海上的波浪,意思是水。

  ……

  然而,可悲的是,腓尼基人把裝滿財物的大柜子尊為國家的榮耀和最高理想,從不留心書籍和學問,從不鼓勵藝術和科學,不知道怎樣聰明合理地使用他們的錢。於是她滅亡了,畢竟沒有一個國家能只靠單純的物質產業就能建設得好。

  腓尼基文明長眠於地下已有3000年了,其是是非非難以分清,但其文明的光芒卻照耀著勇敢奮進、講究實際的人們破除束縛,勇往直前,這已足矣!同時,它也警醒著後世的人們:不要重蹈覆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44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6 09:40 | 只看該作者
第八部分


的石頭城佩特拉城之謎(1)


--------------------------------------------------------------------------------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約旦人把佩特拉視作國寶,在許多人眼中,世界七大奇迹中或許應有它的一席。只是她那美麗的面紗後面還有著太多的神秘氣息,令人揣測悱疑,浮想聯翩。

  在死海和阿克巴灣(今約旦國境內)之間的山峽中,隱沒著一個神秘之都――佩特拉城。它是從岩石中雕鑿出來的,並因岩石的色彩而聞名於世。它猶如一位矜持的蒙紗少女,不願輕易將美貌示人。要見到她,你必須經受大自然派來的守衛者西克山峽的考驗。西克山峽  
深約1.5―2公里,蜿蜒深入,直達山腰的岸石要塞。裡面漆黑一片,回聲蕩蕩,令人毛骨悚然。如果你退縮了,故事也就到此為止了。如果你經受住了考驗,絕對會有峰迴路轉的驚喜:陰森可怖的岩石窄道盡頭,別有一番洞天。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位於廣場正面的宏偉宮殿――哈茲納宮。它是佩特拉最負盛名的建築。宮室雕鑿在陡峭而堅固的岩石上,共上下兩層,高50米,寬30米。底層由6根直徑2米的大圓柱支撐著前殿,構成堂皇的柱廊。頂層6根圓形石柱附壁雕成,柱與柱間是神龕,供奉著聖母、帶翅武士等神像。這些像比真人還要大,栩栩如生,威嚴肅穆,頗具神韻。左右殿堂上是造型獨特、左右對稱、線條粗獷的壁畫。然而真正使哈茲納宮聲名遠揚的還是其獨特的色彩,由於整座建築雕鑿在沙石壁里,陽光照耀下,粉色、紅色、桔色以及深紅色層次生動分明,襯著黃、白、紫三色條紋,沙石壁閃閃爍爍,神奇無比。美國考古學家斯蒂芬斯在初次見到突然展現在眼前的哈茲納宮美景時,稱其為「一座神廟,精緻清晰,宛如一顆嵌在岩石壁上的浮雕寶石。」在約旦人眼裡,這是一座法老的寶庫,頂端的瓮是藏財寶的地方。他們幻想著有朝一日大喊一聲「阿里巴巴芝麻開門」,緊閉的財富的大門忽地在他們面前打開。

  西克山峽南面的半山腰上是歐翁石宮。令人驚奇的是,幾百平方米的大殿內居然沒有一根支撐的柱子,真是巧奪天工。歐翁宮的兩側是石窟群,向東西兩側延伸,遠遠看去,密密麻麻,如蜂巢一般。石窟內有住宅、寺院、浴室和墓窟。懸崖頂部的洞室白雲繚繞,詩意盎然;置身其中,飄飄然恍若進入仙境。

  歐翁宮的斜對面是一座羅馬式露天大劇場。看台依託山坡呈扇形散開。舞台用巨石鋪砌而成,由幾十層階梯石座環護著,猶如眾星捧月。更神奇的是,在音響系統尚未發明的久遠年代,可容納6000人的劇場居然有天然的音響效果!只要站在舞台前的中心點擊掌、說話,便能形成強烈的迴音,而且聲音可以清晰地擴散,即使坐在最後一排也能聽得一清二楚。劇場內每隔10層階梯就築有一個通道,整個劇場可容納幾千名觀眾。

  再就是包圍中的巨大廣場。人們猜測,上面有許多民居陋室,只是無情的歲月早已使之蕩然無存。遍地岩景天生自然,遠遠望去,懸崖絕壁環抱,形成天然城牆;壁上兩處斷口,形成進出的通道;中間則是一個巨大的廣場。壘壘石窟構成片片樓群,在陽光照耀下發出奪目的玫瑰色光芒,宛如天上瓊樓仙閣。這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玫瑰色石頭城」!「佩特拉」在希臘語中也恰恰就是「石頭」的意思。

  以上所述並非佩特拉城的全部,在佩特拉城博物館,還收藏著該城的文物。頂水少女婀娜多姿,壯碩武士威武不已,咆哮的雄獅威猛無比,溫順的綿羊惹人憐愛……一尊尊雕塑上的人物或動物形象呼之欲出。

  面對這活生生的遺跡――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卻半掩在遙遠而令人生畏的山峽風沙境地中的廢墟,19世紀的歐美遊人陶醉了。英國詩人雪萊寫於1817年的《歐茲曼耿亞斯》一詩描述了一尊被毀壞了的古代國王的巨大雕塑,躺在「寂寞平坦的沙丘里」。斯蒂芬斯於1837年出版的《阿拉伯人佩特拉區遊記》一書字字句句也都充滿了激情,一舉成為美英兩國的暢銷書。詩人約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45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6 09:44 | 只看該作者
2)


--------------------------------------------------------------------------------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消失了的佩特拉彷彿中了魔鬼的詛咒,接近它的基督徒往往難得生還。1806年,一位名叫尤爾里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46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6 09:47 | 只看該作者
己的歷史坐標赫梯文明之謎(1)


--------------------------------------------------------------------------------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與歷史上那些偉大的文明相比,赫梯文明似乎顯得單薄了些。在漫長的歲月里,它的名字鮮為人知,只在《聖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47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6 09:51 | 只看該作者
2)


--------------------------------------------------------------------------------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更重要的是,赫梯人充當了兩河流域與西亞北非地區文化交流的使者。毫無疑問,某些文化成分就是通過這個中介從美索不達米亞傳到迦南人和喜克索斯人中間,可能還傳到愛琴海諸島。可以說,赫梯文明是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和愛琴海地區諸文明之間的主要鏈環之一。然而在近3000年的時間內,「赫梯」成了一個陌生的名字,因為它的文明連同它曾經建立的一切都被淹沒在地層之下。公元前1200年,赫梯人的災難降臨了。「海上民族」腓尼基滅亡了赫梯王國。或許是出於天意吧,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裡,整個中東地區一片乾旱  
,莊稼連年歉收,嚴重地削弱了赫梯王國的實力。長時期的旱災帶來了人們的不安和騷動,居民紛紛外遷,尋找新的稍好一些的生活環境。禍不單行!恰好此時北方的游牧部落和西部民族入侵,內憂外患終於把赫梯王國推向了覆滅的深淵。到公元前1150年,赫梯王國已經徹底地不復存在。那些在城市毀滅時倖存的赫梯人四散奔逃,在許多年之後最終為別的民族所同化。

  然而赫梯文化在歷史上卻留下了自己的一頁,在赫梯王國覆滅200年以後,在安納托利亞東部和敘利亞北部又崛起一系列小王國。考古學家們相信這些王國的人民不會是赫梯人的後裔,但是他們卻選擇了赫梯人的語言,承襲了赫梯人的一些宗教和風俗習慣。學者們稱這些王國的居民為新赫梯人。公元前8世紀,新赫梯王國被亞述所滅,「赫梯」這個民族從此銷聲匿跡,直至19世紀再次引起世人的關注。

  1834年,法國建築師、藝術家兼文物古董商查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48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6 09:55 | 只看該作者
非曲直《漢謨拉比法典》之謎(1)


--------------------------------------------------------------------------------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人類在4000多年前就留下了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對於世界上的第一部成文法――《漢謨拉比法典》,迄今仍是見仁見智。在它的身後,有著一片嘈雜的紛紛攘攘聲。

  1901年12月,法國人和伊朗人組成的聯合考古隊正在伊朗西南部一個名叫蘇撒的古城舊址進行發掘工作。一天,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塊黑色玄武石,幾天以後又發現了另外兩塊。將三塊拼湊起來,恰好是一個橢圓柱形的石碑。這塊石碑高達2.25米,底部圓周長為1.9米,頂  
部圓周長為1.65米。石碑的上部是浮雕,下部是用典型的阿卡德語(即巴比倫語)楔形文字鐫刻的銘文。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們經過縝密考證后斷定:它就是人們耳聞卻未曾目睹過的《漢謨拉比法典》。

  《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公元前1792年―1750年在位)頒布的一部著名法典。眾所周知,古巴比倫王國位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大體相當於今天的伊拉克,如果這部法典是「真身」,又怎麼跑到蘇撒去了呢?原來,公元前3000多年前,在今天伊朗迪茲富爾西南的蘇撒盆地有一個強大的奴隸制王國,叫埃蘭(又譯「依蘭」),古城蘇撒就是埃蘭王國的首都。公元前1163年埃蘭人攻佔了巴比倫之後,便把刻著漢穆拉比法典的石柱作為戰利品搬回到了蘇撒。埃蘭王國後來被波斯滅亡。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上台,又把波斯帝國的首都定在蘇撒,這個石柱法典便又落到了波斯人手中。

  在石碑被「驗明正身」之後,人們又出現了新的疑惑:發掘出來的圓柱正面7欄的文字怎麼被磨光了呢?據史料記載,埃蘭國王攻克了巴比倫后,自感成就非凡,不甘身死名逝,於是打算在這巨大的圓柱石碑正面上刻上自己的豐功偉績。可是,毀去上面的字跡后並沒刻上新字,這就不知為何了。

  多虧埃蘭王「手下留情」,石碑原文保存良好,僅有35條被磨損。後來在蘇撒、亞述等地發現了法典的泥抄本片斷,從而使石碑被磨損的部分幾乎全部得以補齊復原。否則「世界上迄今為止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之美名恐怕要「花落他家」了。這部法典由序言、正文(282條)和結語三部分(共3500行)組成。內容從道德說到國家義務,又說到私人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其內容包括誣陷、盜竊、窩藏、搶劫、兵役、租地、關於土地的經濟糾紛、果園、實物租賃、商貿、托送、人質、債務、寄存保管、婚姻、繼承、收養、人身傷害、醫療、理髮、建築、船業、租業、委託放牧、僱工、關於奴隸的糾紛等等,涉及面之廣,規定之細,令後人乃至現代人讚嘆不已。

  在漢謨拉比那個時代,這可是開先河之舉。為什麼要頒布這麼一部法典呢?不會是漢謨拉比一時心血來潮吧?

  原來確實是事出有因。漢謨拉比是一位很有才幹的國王,勤於朝政,日理萬機。他關心農業、商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也關心稅收等其他問題。在位40年還忙於徵戰,最終橫掃六合,將西從幼發拉底河、東到底格里斯河的廣大亞述地區和其中數十個小國全部臣服。隨著版圖的擴大,作為「威武之王、四方之王」的漢謨拉比每天要處理的申訴案件應接不暇。在位的第33年至第38年間,他下令將昔日的一些法律條文收集起來,再加上社會上已形成的習慣,彙編成法典並刻在石柱上,豎立在巴比倫的馬爾杜克大神殿里,供臣民們瞻仰與學習。

  關於《漢謨拉比法典》的形成,有人認為它是巴比倫王國特殊的自然環境的產物。哺育了美索不達米亞人(生活在兩河流域的人)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每年都會泛濫成災。北部地區的大雨加上扎格羅斯山脈和托羅斯山脈上的積雪,常引起特大洪水,結果是灌溉溝渠水滿而溢,農田毀於一旦。更可怕的是,洪水泛濫的時間和洪水量不可預見。在古巴比倫人眼裡,洪水之神尼諾諾不是一位慈善之神,而是一位惡毒之神。雪上加霜的是,外族入侵的威脅無時不在。生存環境的惡劣使得美索不達米亞人的人生觀帶有恐懼和悲觀的色彩。一首廣為流傳的蘇美爾人詩詞集中反映了這種心態,詩中寫道:「只有人,他的壽命不會很長,無論他做什麼,只是一場虛無。」為了減輕籠罩在心頭的不安全感,美索不達米亞人求助於各種方法,諸如剖肝占卜術、占星術等等。編纂法典也是其手段之一。而《漢謨拉比法典》不過是其中最傑出的一部。

  也有人認為,漢謨拉比制定法典並將其刻寫在石碑上只不過是為了宣揚自己的威嚴。蘇撒古城出土的橢圓柱形石碑的上半段是一幅精緻的浮雕。浮雕中古巴比倫人崇拜的太陽神沙瑪什端坐在寶座之上;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則恭敬地站在他的面前。畫面中的太陽神形體高大,鬍鬚編成整齊的須辮,頭戴螺旋型寶冠,右肩袒露,身披長袍,正襟危坐。此刻他正在將一把象徵帝王權力標誌的權標授予漢謨拉比。漢謨拉比國王頭戴傳統的王冠,神情肅穆,舉手宣誓。太陽神的寶座很像古巴比倫的塔寺,預示著端坐其上的是最高的神。整個浮雕畫面莊嚴而穩重,充溢了「君權神授」的古老觀念。石碑的下半段,便是用楔形文字書寫的《漢謨拉比法典》的全部條文。這種把國家典律和藝術結合起來的形式,後來成為古代紀功碑的一種範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49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6 09:56 | 只看該作者
2)


--------------------------------------------------------------------------------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漢謨拉比在法典的序言中寫道:「安努與恩里爾為人類福祉計,命令我,榮耀而畏神的君主,漢謨拉比,發揚正義,於是,滅除不法邪惡之人,恃強不凌弱,使我有如沙瑪什,照臨黔首,光耀大地。」

  他真的做到了嗎?世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人從福利角度對它大大褒獎。認為它包含了許多「福利」條款,其中包括:確定基本商品每年的價格;限制利息率在20%;周密地調整家庭關係;保證度量衡的信譽;城市負責對未偵破的搶劫案或兇殺案的受害者作出賠償等等。法典規定:「如果沒有抓獲攔路的強盜,遭搶劫者須以發誓的方式說明自己的損失,然後由發生搶劫案的地方或地區的市長或地方長官償還損失。」「如果死了一個人,市長或地方長宜須付銀子一明那(計量單位)給死者親屬。」

  有人指出,即使以現代人的視角觀之,《漢謨拉比法典》在很多地方依然是仁慈寬厚和有人情味的。例如關於領養別人孩子的法律說:「如果某人領養了一個嬰兒,並將他養大,孩子的生身父母不得將其領回。」如果考慮當時的社會情況,一條關於離婚的法律也表現出了立法人極富有同情心:「如果一位貴族因為妻子未能生養而要休妻,應該先償還她嫁夫時所付出的全部代價,並將她從娘家帶來的所有嫁妝全部歸還。」還有關於遺棄的法律:「如果丈夫遠行,行前沒有留下足夠的養家費用,妻子可以入另一男子之門而不受譴責。」僅此一條,無疑會使得「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的悲劇大為減少。

  也有人從立法的角度對這部法典大為推崇,認為這部公開的成文法體現了崇高的正義精神和倫理精神。法典規定,倘若有人「打了居高位的人嘴巴」,執法者只能給予「鞭六十」的刑事處罰,而不能按照「居高位的人」的意願或執法者的意願去臨時制定處罰標準,隨心所欲地將「違法者」鞭笞六十以上,或披枷戴鎖投入監獄,或將人痛毆致殘,或發配從軍,或列入黑名單,或殺頭腰斬,或凌遲處死,或滅人九族;同樣也不允許鞭六十以下,或者無罪開釋。法典還施行同態復仇法,即奉行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原則。根據規定,「如果一個人傷了貴族的眼睛,還傷其眼。如果一個人折了貴族的手足,還折其手足。」此外,法典不鼓勵「告奸法」。它的一、三、五條規定:「倘自由民宣誓揭發自由民之罪,控其殺人,而不能證實,揭人之罪者應處死」;「自由民在訴訟案件中提供罪證,而所訴無從證實,倘案關生命問題,則應處死」;「倘法官審理案件,做出判決,提出正式判決書,而後來又變更其判決,則應揭發其擅改判決之罪行,科之以相當於原案中之起訴金額的十二倍罰金,該法官之席位應從審判會議中撤消,不得再置身於法官之列,出席審判會議。」

  法是統治者意志的最高體現,古往今來,概莫能外。《漢謨拉比法典》其實是奴隸主統治的護身符,是階級壓迫的工具。首先,該法典對奴隸主、自由民、奴隸有著不同的規定:如果奴隸主把一個自由民的眼睛弄瞎,只要拿出一定數量的銀子就可了事。如果被弄瞎眼睛的是奴隸,就不用任何賠償。奴隸如果不承認他的主人,只要主人拿出他是自己奴隸的證明,這個奴隸就要被割去雙耳。甚至規定,奴隸打了自由民的嘴巴也要處以割耳。屬於自由民的醫生給奴隸主治病,也是膽戰心驚的。因為,如果奴隸主在開刀的時候死了,醫生就要被剁掉雙手。其次,為了鞏固奴隸主的統治,法典還規定了一些更嚴厲的條款:逃避兵役的人一律處死;破壞橋樑水利的人將受到嚴厲處罰直到處死;幫助奴隸逃跑或藏匿逃亡奴隸,都要處死;如果違法的人在酒店進行密謀,店主如果不把這些人捉起來,自身也要被處死。

  該法典遭到後人詆毀的另一緣由在於它的靜止觀。在結束語中,法典生動、尖刻地詛咒了以後任何敢於篡改法典的統治者:「怨聲載道的統治,壽命不會長,將出現連年飢荒、一片黑暗、突然死亡,……他的城市將毀滅,人民將離散,王國將更換,他的名字永遠被人遺忘,……他的幽魂[在地獄里]喝不到水。」

  古巴比倫的輝煌早已成了過眼雲煙,傳世之作《漢謨拉比法典》任由後人評說。是耶?非耶?無論如何,正是依靠這部法典,漢謨拉比時代的巴比倫社會成為古代東方奴隸制國家中統治最嚴密的國家;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這部法典照亮了當時的美索不達米亞,也照亮了後世的法制之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50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6 09:58 | 只看該作者
第九部分


古文明復活節島之謎(1)


--------------------------------------------------------------------------------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在煙波浩渺的南太平洋上,有一個面積僅為165平方公里的小島――復活節島。在那裡,神秘的巨石人像、「會說話的木板」和奇異的風情,似乎無時無刻不在無聲地訴說著一段失落的過去……

  公元1687年,著名的英國大海盜愛德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51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6 10:01 | 只看該作者
2)


--------------------------------------------------------------------------------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復活節島上的石像

  面對這些造型奇特、凸現精湛雕刻技藝的巨人石像,人們無不驚嘆。在驚嘆之餘,人們又禁不住要發問:這麼多的石像是什麼人雕鑿的?雕鑿如此眾多的石像的目的又是什麼?是供人瞻仰觀賞,還是叫人頂禮膜拜?還是一種與天神對話的方式?


  有學者認為,復活節島石像的造型與墨西哥蒂華納科瑪雅文化遺址的石雕人像,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莫非它曾受到過古代墨西哥文化的影響?然而墨西哥遠離復活節島數千里之遙,其影響似乎難以波及。

  另一疑惑也困擾著人們:這批石像小的重2.5噸,大的一般重50噸,人們是如何將其從島北端的採石場運往幾十公裡外的海邊的呢?當地的島民說,這是靠鬼神或火山噴發的力量。也有人說,這是外星人的傑作。還有人似乎很「內行」,聲稱雕刻好的石像可以藉助圓木滾到海邊,但此說立即遭到反駁,理由是島上根本就沒有生長過高大喬木。

  後來有學者提出兩個假設:其一,用繩索牽拉,使石像底部兩側分別著地,類似人走路一樣向前移動。其二,用橇棒、繩索把躺在山坡上的石像搬到大雪橇上,在路上鋪上茅草蘆葦,再用人拉,使棍撬一點一點移動前進。為了驗證這兩個假設的可行性,這位學者組織人力作了模擬,結果證明都行不通。

  再者,有的石像還戴著沉重的石帽。一頂石帽就重約2噸,把石帽戴到巨石像頭上,起重設備必不可少。它們到底是如何被安置上去的呢?就在幾個世紀之前,島上的居民還未掌握鐵器,怎麼可能開化到發明起重機呢?另外,島上不長樹木,連滾木滑動這種最原始的搬運設備也不可能存在,吊裝裝置就更加不可思議了。此外,還有人力問題。製造800多尊石像起碼需要5000個強壯的工人。在幾個世紀之前,小島上僅生活著幾百名土著人,他們過著近乎原始的生活,根本沒有可能養活5000名工人。究竟是什麼力量完成這麼多石像的?是神的力量,還是外太空的力量?

  最後一個就是時間問題。據考證,人類登上復活節島始於公元1世紀,石像的底座祭壇建於公元7世紀,石像雕鑿於一個世紀以後。到12世紀時,雕鑿活動進入鼎盛時期,前後歷經四五百年。大約到1650年前後雕鑿工程停了下來。從現場環境看,當時忽然停工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突遇天災,比如火山噴發、地震或海嘯,但這些都僅僅是猜測。

  圍繞著復活節島巨石人像包含的一系列玄奧難題,無數科學家絞盡腦汁,但百思不得其解。

  復活節島文明另一神秘之處是其獨特的象形文字――朗戈朗戈文。它書寫於木版之上,當地人稱其為「科哈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52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6 10:07 | 只看該作者
術的寶庫美洲金字塔之謎(1)


--------------------------------------------------------------------------------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如果說非洲金字塔是科學數據的結晶,那麼美洲金字塔則是建築藝術的寶庫。五彩繽紛的美洲金字塔之花,綻放出絢麗多姿的色彩,成為美洲古文明的一顆璀璨明珠,堪稱歷史的絕響。

  美洲在16世紀以前一直是個孤立的「新大陸」,文化上與世界其他地區的交往幾乎一片空白。當埃及金字塔早已譽滿全球時,美洲金字塔仍然鮮為人知,直至1492年的地理大發現  
,默默無聞的美洲金字塔才逐漸撩開神秘的面紗。

  當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及其隨從踏上美洲這塊古老神奇的大陸時,他們發現這裡的熱帶叢林中隱藏著成千上萬座金字塔,以及環繞金字塔的城鎮、神廟等各類建築,並且在泥土之中也埋藏著許多金字塔及其他各類建築物。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當哥倫布詢問當地的土著印第安人是誰建造了這些金字塔時,他們竟無一人知曉。這些金字塔樣式各異,外表造型豐富多彩,許多地方都呈現出鮮明的特色,體現了精妙的藝術構思。面對這些神奇的藝術品,哥倫布及其隨員驚嘆不已。此後500多年間,考古學家對美洲開展了大量的考古發掘工作,大量的史前文明遺跡被發掘,美洲金字塔的廬山真面目終於展現出來。

  據統計,從公元前10世紀到公元後15世紀,古代美洲的各個民族相繼興建了10萬多座金字塔,這個數字頗為驚人。非洲金字塔主要集中在埃及尼羅河下游兩岸河畔吉薩及其以南地區,總共不過70餘座,其中以吉薩大金塔最聞名。而美洲金字塔的分佈則較為廣泛,南、北美洲的平原上及森林中都分散著大量的金字塔。但美洲金字塔主要密布在墨西哥和中美洲的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等國,其中以墨西哥的太陽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奇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53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6 10:10 | 只看該作者
2)


--------------------------------------------------------------------------------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在墨西哥的尤卡坦東北部,也有一個很值得一提的金字塔――奇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54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6 10:13 | 只看該作者
平原上的奇迹南美史前巨畫之謎(1)


--------------------------------------------------------------------------------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如果乘飛機從秘魯南部的「納斯卡荒原」經過並從高空向下俯瞰,你將會驚異地發現,荒原上鑲刻著一幅幅綿亘無垠的奇異巨型圖畫。這些雕刻精美的史前巨畫從何而來?它包含著什麼寓意?

  南美是一個用謎鋪就的大陸,各種各樣的神秘建築物和遠古文明的遺跡隨處可見。南美西南部的秘魯更是一個謎團叢生的國家。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建築藝術中仍存在著許多尚  
待解開的謎團,例如驚人的薩克塞瓦曼遺址、奧亞坦布城堡以及長方形的歐蘭太坦城堡……與之相比,「納斯卡荒原」上的史前巨畫更是一個難解之謎,它吸引了世界各地無數科學家們的極大關注,目前有關它的爭論仍在繼續。

  「納斯卡荒原」位於秘魯西南沿海伊卡省的東南部,面積約250平方公里。在這片遼闊的原野上,有著多處令人難以理解的奇迹。1938年,一位秘魯飛行員飛經安第斯山脈上空,無意間朝地面看了一眼。令他吃驚不已的是,平時看似無奇的地表線條,竟然變成一幅幅巨大的圖案。這位飛行員後來這樣描述見到的景象:這些巨畫的每一根線條都是把荒原表面的細礫石挖開而成,其中一些「溝槽」所組成的線條,構成三角形、長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和螺旋形之類的幾何圖案。有的是帶有裝飾風格的動物圖形,有些縱橫交錯的線條很像今天飛機場的跑道和標誌性的圖案,由這一巨畫所顯示出來的跑道寬窄和長短不一,有的長達5公里,有的1公里左右,都很筆直,並且轉角和交叉處都稜角分明。這位飛行員將其所見公佈於世后,在當時並未引起多大的反響,直到1939年紐約長島大學的保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55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6 10:17 | 只看該作者
2)


--------------------------------------------------------------------------------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納斯卡平原地處秘魯西南部,地理環境極其惡劣,貧瘠而又荒涼,故此才有「納斯卡荒原」之稱。美國航天總署也為這裡的惡劣生態環境而震驚,感到它與火星上的環境有些類似,曾一度專門派人研究這個地區,想用它來進行火星生命能否生存的實驗。同時,納斯卡平原上的土著居民的社會發展程度也非常低下,有些領域至今還停留在石器時代。但是,這幅巨畫卻表現出高度的設計、測量和計算能力,同時也顯示出建造者對幾何圖形的極高的認識程度。這些都與納斯卡平原現有的社會發展水平形成強烈的反差。可以設想,土著居民不可  
能是這些傑作的創造者!於是,西方不少天文學家推測「納斯卡荒原」在古代很可能曾經是「外星人」設在地球上的一個宇宙航空港,扇形場地很可能是一個宇宙機場,而巨畫里的各種神秘的圖案可能是遠古時代迎接外星人飛碟著陸的導航標記。他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根據美國太空梭拍下的圖片,在百萬米高的太空中即可看到納斯卡巨畫的線條,而只有從300米以上高空才能看清這些巨畫的全貌,因此,巨畫只能是為從空中向下觀看它的人繪製的。而在遙遠的古代,有誰能從高空或太空中觀看這些巨畫呢?顯而易見,只有外星人才有這種能力和必要。另外,迎接外星人飛碟著陸的各種導航標記不只該幅巨畫中有,而且在秘魯的其他地方也發現不少。例如秘魯喀喀湖的太陽門上刻有一個噴氣式飛機的航標,該航標在空中清晰可見。在秘魯首都利馬南部皮斯科港上有一個高達250米的紅色岩壁,該岩壁上雕有一個巨大的三叉戟符號,該符號很可能是導引某種空中飛行物著陸的。因此,以《眾神之車》的作者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56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6 10:20 | 只看該作者
第十部分


阿茲特克文明之謎(1)


--------------------------------------------------------------------------------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今日擁有2000萬人口的世界特大城市墨西哥城是建立在昔日繁華的阿茲特克帝國首都――特諾奇蒂特蘭城的廢墟之上的。這座古城曾擁有一段令世人驚嘆的古文明――阿茲特克文明。雖然它存在的時間短暫,但它偉大的文化藝術成就以及高度發達的社會生活表明,它是墨西哥古代文明中最璀璨的明珠。

  2001年7月,墨西哥國立博物館展出一尊巨型石雕――「柯約莎克浮雕」。它長約3.3米  
,寬約1.7米,總體外型呈橢圓型,重約10噸。它是古代墨西哥阿茲特克人遺留下來的一件珍貴藝術品,大約製作於1469年。

  浮雕的主人公柯約莎克是古代阿茲特克人神話中的月亮女神。在阿茲特克人的傳說中,月亮女神曾被兩次砍去頭顱,是一個叛逆者和失敗者的形象。但在阿茲特克人的雕像中,月亮女神卻以一種安詳而超脫的神情來面對死亡。這件「柯約莎克浮雕」就是典型的表現月亮女神的作品之一。女神頭上插有羽毛,戴著耳環,面部飾有金鈴。她的頭被砍下,四肢也被切斷,顯示出叛逆者的悲慘下場。同時這個雕像又是置身於繁縟而華麗的裝飾之中:四肢戴有蛇型鐲子,腰系骷髏配飾,背後的空間中充滿了象徵死亡的裝飾物。作品面部和軀幹的刻畫寫實而精細,使石頭似乎變成了帶有體溫的皮膚,死去的女神似乎依然還具有生命力。女神死去而有靈氣,她那光潔的身體以及繁雜的裝飾,充分折射出阿茲特克人雕刻藝術的特點,堪稱阿茲特克人精湛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

  「柯約莎克浮雕」以巨大的規模、繁縟的象徵圖案、騷動的生命力和基於狂熱的宗教感情,產生一種深沉、震懾人心的感染力,深深地吸引了人們,喚起人們對那個充滿血與火的神秘而威嚴的年代的嚮往與回憶。

  阿茲特克人是印第安人當中的一支,最初可能居住在墨西哥灣西部的一些海島上。在崛起之前,他們的主要職業是給其他部落酋長充當雇傭兵。14世紀初他們在部落酋長的帶領下來到特斯科科湖畔定居,此後迅速崛起。公元1325年在特斯科科湖邊的兩個小島上建立了阿茲特克帝國,並將以兩個小島為中心建立起來的首都命名為特諾奇蒂特蘭城。1437年他們當中出現了一個智者,他就是阿茲特克帝國著名的統治者――蒙特祖馬一世(亦稱「蒙特祖馬大帝」)。在他的英明領導下,阿茲特克人建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活動範圍大大擴展,東西兩邊的界限分別抵達墨西哥灣和太平洋,人口高達600餘萬。阿茲特克人對其統治區域的被征服者採取極其野蠻的統治方式,無情地壓迫和剝削異族。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和民族必須納貢,交出金銀、皮毛、首飾以及蜂蜜等珍貴物品。由於採取這種殘酷的統治,阿茲特克人國內矛盾異常尖銳,因此當新航路開通之後西班牙殖民強盜科泰斯入侵特諾奇蒂特蘭城時,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大帝國猶如失去根基的大廈傾覆了。460年之後,在墨西哥政府及考古學家的努力下,特諾奇蒂特蘭城在沉睡了幾個世紀后終於重見天日。為了保護這個偉大古國的遺址,墨西哥政府還把附近5000平方米劃為保存區,並拆毀了保存區內的7幢建築物。

  阿茲特克人是古代墨西哥的文化舞台上最後出現的一個角色(首先出場的是奧爾梅克文明,然後是瑪雅文明,最後是阿茲特克文明)。他們在墨西哥盆地中央創造了一段高度發達的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在美洲文明史上堪與瑪雅文明相媲美。在某種意義上,阿茲特克文明是對瑪雅文明的繼承與發展。它雖深受瑪雅文明的影響,但並非對瑪雅文明的全盤照抄,而是有所創新。同時阿茲特克文明在萌芽時期也受到托爾特克文明和奇奇梅卡文明的影響。大約在公元11世紀中葉,阿茲特克人開始向墨西哥盆地遷移。在此之前,墨西哥盆地曾存在托爾特克文明和奇奇梅卡文明,托爾特克人和奇奇梅卡人從瑪雅人那裡學會了農耕技術,從事農業生產,種植各種農作物,如玉米、棉花、豆科植物等,同時,還學會了製造精美的陶器和建造宏偉的金字塔。由此可以認為,瑪雅文明、托爾特克文明以及奇奇梅卡文明對其後的阿茲特克文明具有明顯的先導作用。阿茲特克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生活是瑪雅文明的延續,而其偉大的建築與雕刻藝術則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托爾特克文明和奇奇梅卡文明的成就。

  阿茲特克人被譽為「偉大的藝術家和建築師」。在帝國存在的短短200餘年裡,他們留下了一大批珍貴的藝術品,一座座整潔、美麗、雄偉、蔚為壯觀的城市、金字塔和宮殿群,所有這些,盡顯藝術構思的奇妙,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迹。有人曾把阿茲特克人的首都特諾奇蒂特蘭的繁華程度與當時的君士坦丁堡或義大利的羅馬相提並論。某種意義上這絲毫不過分。當時的特諾奇蒂特蘭城共有30萬人口,6萬棟房子。征服墨西哥的西班牙隨軍神甫迪亞斯說,特諾奇蒂特蘭是建立在特斯科科湖邊的一個「極其奇妙」的城市,各個小島之間有堤壩相連,堤壩由石頭砌成,壩頂十分寬闊,可并行10多人。迪亞斯曾這樣寫道:「城裡的建築物非常漂亮,一般家庭建築都有院子,庭院中種花種草,有的人家還修了屋頂花園,」「街道兩旁的房子絕大部分屬於貴族和富有的墨西哥人所有,這些房子都用紅石頭蓋起來的,頂上有欄桿。」特諾奇蒂特蘭城的大建築物都用白色的石膏粉刷,在陽光下顯得雪白耀眼、莊嚴肅穆,使人不由自主地肅然起敬。在迪亞斯的描述中還提到墨西哥的「太奧卡利」神廟,該神廟就是阿茲特克人建造的太陽金字塔,太陽金字塔底面積有3.7萬平方英尺,高達137英尺,如此巨大的建築物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要想建成也決非易事。太陽金字塔與托爾特克人的月亮金字塔遙遙相望,相映成趣。從遠處看,太陽金字塔猶如一尊巨神在俯視著整個都城,異常宏偉壯觀,令人產生無限的遐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57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6 10:24 | 只看該作者
2)


--------------------------------------------------------------------------------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阿茲特克帝國首都特諾奇蒂特蘭城鳥瞰圖。據傳專為西班牙殖民者科泰斯所繪。

  阿茲特克人不僅創造了高度發達的建築藝術作品,而且在文化上也作出不少傑出貢獻。在繪畫與雕刻方面,阿茲特克人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1520年,德國藝術家杜勒在見到阿茲特克人所製作的工藝品后感嘆地說:「我一生從未見過如此能使自己打心底里發出歡呼的東西,因為我在當中看到了許多珍貴的藝術品,我驚奇遙遠地方的那些人的聰明才智。」阿茲  
特克人極其鍾愛石雕藝術,這種鍾愛來源於同被征服者托爾特克人進行的文化交流。阿茲特克人在吸收了托爾特克人的雕刻藝術后,立刻將這種藝術與其宗教信仰結合起來。阿茲特克人狂熱地崇拜太陽神,太陽神成為他們石雕藝術的永恆主題。墨西哥國立博物館於2001年7月舉行的阿茲特克人石雕展出就有很多關於太陽神的內容。

  阿茲特克人的太陽神石刻。阿茲特克人將太陽視為神加以崇拜。這塊石頭中間刻有一個伸出舌頭尋求祭品鮮血的太陽神。

  石雕藝術是阿茲特克文明的傑出代表,因此有人把阿茲特克文明稱為「石頭文明」。在文字方面,阿茲特克人依據瑪雅人的文字體系創立了一種繪畫文字,這種文字雖然沒有發展到象形文字的階段,但已包含了一些象形文字的成分。在曆法方面,阿茲特克人將一年分成365天,每逢閏年便增加1天。在醫學方面,阿茲特克人的成就比較明顯。他們知曉許多草藥的用途,例如利用奎寧治瘧疾,還知道用「亞烏特利」的草藥作麻醉劑,這一點只比中國晚300年,但比歐洲人早幾百年。

  阿茲特克人的建築藝術及其發達的文化成就,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不可遏制的激情和神秘的體驗;它高度發達的社會生活,則讓我們領略到了阿茲特克文明的另一種「高度智慧」。極盛時期的阿茲特克帝國,社會發展水平大約介於原始社會與早期奴隸社會之間,主要從事農業和手工業。農業生產的產出率比較高,能將1200多種植物加以分類。農業的高產在人口規模上得到體現,只有高量的產出才能養活數目眾多的人口。他們也是精巧的手工藝匠人,能夠製作精美的陶器、紡織品以及金銀銅等各種器皿。精美絕倫的手工藝品不但供貴族賞用,而且也投放到市場上交換。阿茲特克人有著活躍的市場,首都特諾奇蒂特蘭的市場尤其活躍,聚集了琳琅滿目的物品。市場交流初期沒有貨幣,主要是物物交換;後期逐漸有了一種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一般等價物,有的地方是可可豆,有些地方是錫,商品經濟較為發達的地方主要以金砂作為貨幣。由此可見阿茲特克帝國的商品經濟已經超越原始階段,進入到更高階段。阿茲特克帝國各城市除了集市以外,還有固定的商店。來往於帝國各地的商隊,則為經濟流通起了中介作用。

  阿茲特克人的社會生活既表現出原始社會氏族公社的遺風,又表現出奴隸社會的若干特點。其氏族遺風主要表現在公有制的社會生活方面。在阿茲特克帝國,同一氏族的人居住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生產共同生活。有親屬關係的人們共同住在一起,並且由所有的族人推舉出一個族長,每次聚餐時,男子在先,女子在後。阿茲特克人尚武,非常重視軍事組織,男子從15歲起就開始接受軍事訓練。每次打仗歸來,都要舉行論功行賞會,抓獲戰俘多者立大功,少者立小功,無者則受罰。阿茲特克人的首領由部族會議選出,權力很大,已經具備了階級社會統治者的那種權力。阿茲特克人社會生活所具有的奴隸社會的一些特點主要表現在將俘虜、本部落的罪犯以及窮人賦予奴隸身份。男奴主要用來從事家務勞動,女奴則主要用來伺候主人。蒙特祖馬一世在世時,共有1000多個服侍他的女奴,而且他每頓飯要吃30多種菜肴,生活極其奢侈。由此可見階級對立的現象已十分嚴重。

  阿茲特克人的大地女神雕像。高達2米,現藏墨西哥城人類博物館。女神像的脖頸上掛著一個由人手、人心和骷髏

  組成的項圈,幾條響尾毒蛇正從女神的臉上爬下。

  阿茲特克人具有靈魂永存的信念,認為宇宙萬物是由一個至高無上的神來主宰的。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希望自己能夠永生不死,把自己尊為神,希望在死後靈魂升天,能在天國繼續統治天地間的人們。對於芸芸眾生來說,為了擺脫精神上的痛苦,只有崇拜與自己的切身利益相關的各種神靈,如太陽神、月神、雲神、玉米神等等。這種多神靈崇拜,在實踐中表現為到處建立神廟,以祈求神靈保護他們五穀豐登,寬恕他們的殺戮行為。僅特諾奇蒂特蘭一地就有40多個廟宇,豢養了5000多僧侶。他們還採取各種方式祭奠神靈。由於戰亂頻繁,俘虜較多,因此阿茲特克人常常先把俘虜裝在木籠里養肥,之後再殺掉獻祭太陽神。他們還把在一種只允許前臂、膝蓋、臀部接觸硬橡膠球的球賽中獲勝的勝利者獻給太陽神,而作為祭品的勝利者則視之為無上的光榮。

  令阿茲特克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們心目中的神靈並未能夠保佑他們免遭滅頂之災,相反,這種恐怖的世界觀加速了自身文明的滅亡。由於殘酷的統治,國內社會矛盾重重;當面臨強敵壓境時,內外交困,該文明的毀滅不可避免。1521年,西班牙殖民強盜科泰斯以極其野蠻的方式征服了阿茲特克文明,並對特諾奇蒂特蘭城進行了大肆地破壞。由此墨西哥古文明中最輝煌最燦爛的一頁被撕毀了,其歷史使命不得不提前結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58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6 10:25 | 只看該作者
奧爾梅克文明之謎(1)


--------------------------------------------------------------------------------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墨西哥灣沿海地區3300多年前出現的奧爾梅克文明,是墨西哥最早出現的較為發達的人類古文明之一,享有中美洲「文化之母」之美譽。有人提出,該文明的興起與殷商末年東渡的中國人有關。事實究竟如何?還是讓我們領略一下這個鮮為人知的古文明的「風采」吧!

  墨西哥民間有這樣一個古老傳說:遠古時代的密林里生活著一個古老的民族――拉文塔族,他們住在仙境般的美麗城市裡,有著高度發達的文明……


  在傳說的神奇魅力吸引下,墨西哥考古學會於1938年組織了一支考古隊,去探尋這個傳說中的古老民族。令人意外和欣喜的是,考古隊竟然比較順利地就在拉文塔族森林裡發現了11顆巨石頭像,其中最重的達20噸。獲得這一有價值的線索之後,考古學家們繼續努力,最終在墨西哥灣沿海地區發現了兩處遺址:一處是拉文塔(La Venta);另一處是特雷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59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6 10:28 | 只看該作者
2)


--------------------------------------------------------------------------------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奧爾梅克人輝煌的藝術成就表明,他們已經度過了部落時代並已進入階級社會。已經有了階級分化,已形成了國家組織。統治者已開始控制民眾的剩餘勞動,並且已能利用剩餘物資役使、供養一批匠人。從一些石刻以及石碑上的人像可以看出:有的人像服飾華麗,手持權杖,指上戴有護節器(用以握拳時增強打擊力)。這些人無疑是握有權勢的人物,很可能是國王或祭司。奧爾梅克人製作了很多「巨石人像」,但他們生活的地方並不盛產石頭,製作大型石雕像的巨石必須從幾十甚至幾百公裡外的圖斯特拉山運來,可以想象這項工程工作  
量之巨大,需要動用的勞動力之多。無疑,這一極其艱巨的任務也是由下層民眾承擔的。而巨石運到目的地后,再由工匠將之雕刻成形。由此可見,奧爾梅克人中已出現了等級和社會分工,已有國王、祭司(國王、祭司往往是同一個人)、農民和手工藝人。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社會生活中的權力政治正是奧爾梅克文明的延續和發展。

  隨著奧爾梅克社會和國家的形成,作為國家體系中的意識形態――宗教信仰也逐漸發展起來。從各種各樣的石雕中可以看出,奧爾梅克人主要崇拜美洲豹。美洲豹是當地最兇猛的動物,他們將其視之為世界的主宰,並把它當作力量和智慧的象徵。與此同時他們還祭祀地神和火神,用活人(兒童)獻祭,以祈求風調雨順,獲得好收成。奧爾梅克人在進行祭祀典禮時常常舉行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例如,當祭祀典禮進行時,他們往往用橡膠製成球,玩球嬉戲。這表明奧爾梅克人具有很強的創造力,其社會生活極其豐富。

  由於生活的地區土壤肥沃,雨量極其充沛,奧爾梅克人已開始放棄以採集和狩獵為主的生活方式,過渡到耕種作物以之作為食物主要來源的階段。種植的作物有玉米、馬鈴薯和昆諾阿藜等,其中玉米是其主要種植作物。種植方式為刀耕火種。據考證,奧爾梅克人可能是最早種植玉米的人。公元前800年左右,當墨西哥灣沿岸的低地出現奧爾梅克文明,秘魯出現查文文明之際,「形成」期的中美洲文化,包括制陶術和玉米種植,已經傳遍了從中美洲到秘魯在內的整個「核心美洲」。因此,可以有把握地說,中美洲是最早種植玉米的地區,而奧爾梅克人則是玉米的最早種植者。在奧爾梅克人創造的基礎上,瑪雅人繼續發展和提高了玉米的種植技術,使得玉米這種原來河谷中的野草經過瑪雅人的培育,變成了既甜美又富營養的糧食;同時瑪雅人的肉食相對較少,他們的果腹之物主要就是玉米,因此他們自稱是玉米人,而他們的文明也被稱作「玉米文明」。奧爾梅克人的主食除了玉米外,還有一些肉食。從考古發掘出土的遺骨驗證,奧爾梅克人大多食用家犬和火雞,同時也食用野鹿和魚、鱉。

  奧爾梅克人不僅有豐富的社會生活、精湛的雕刻技藝,而且創造出了一定的文化成就。1939年1月16日在特雷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60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6 10:30 | 只看該作者
瑪雅文明之謎(1)


--------------------------------------------------------------------------------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有人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人類假如想要看到自己的渺小,無需仰視繁星密布的蒼穹,只要看一看在我們之前就存在過、繁榮過而且已經消逝了的古代文化就足夠了。光輝燦爛的瑪雅文明讓我們深刻地體驗到了「自己的渺小」,使我們時時籠罩在歷史的玄想中,並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無法解開的千古謎題。

  在中美洲一帶流傳著一個頗為動人的故事:相傳古代有一個王子得知密林深處有一個為  
外界所不知的城堡,城堡里的人由於受到魔鬼巫術的詛咒正深陷痛苦之中,等待他去解救。於是王子懷著拯救世人的崇高志向,抽出寶劍,義無反顧地步入毒蛇猛獸出沒的莽莽森林。他揮舞寶劍在密林中砍出一條道來,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隱藏在密林深處的城堡。王子用正義喚醒了被魔法置於昏睡之中的美麗公主,又救起了處於催眠狀態的全城居民,驅散了蒙繞在城堡之上的陰風妖霧,讓大地重新灑滿陽光……

  這個故事世代相傳,長期以來誰也沒有把它當作一件真事來看待。可是,偏偏有人不信邪,把它當作某種歷史的暗示。1893年,美國人約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1: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