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真源湛寂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自己是如何開始接觸佛法的

[複製鏈接]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53
41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13-1-16 11:0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追求永生 於 2013-1-15 22:07 編輯
·八戒· 發表於 2013-1-15 10:49
所以啊,一個「拜」字誤導大眾啊

心性,出自內心,佛出自於心,不是外來的。佛教與基督教的根本差 ...


我也來湊湊熱鬧,同時也來支持一下真源兄的討論。也藉此機會給諸位拜個晚年。

就八戒兄的觀點說說我的觀點:其實由內到外和由外到內之說,只是為了認識和闡述的方便,一個人的改變,不可能只有一面就算完成了。

真實的改變,也許是頓悟式的突變;也許是循環上升式的的漸變,井然分明地找出前後循序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

至於基督教信仰,最典型的由內到外。只有神改變了人心以後,人才能改變。靠自己是無法完成這個改變的。

這是從人的改變談起,是由內到外;但是,從人和神的關係說起,又是從外到內。

八戒兄思考問題習慣於脫離神,因此,你把基督教和佛教對比,不得要領的程度和你對基督教的理解不得要領一樣,可以互相媲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主題

1萬

帖子

75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25
42
·八戒· 發表於 2013-1-16 20:35 | 只看該作者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13-1-16 11:03
我也來湊湊熱鬧,同時也來支持一下真源兄的討論。也藉此機會給諸位拜個晚年。

就八戒兄的觀點 ...

自相矛盾不是? 「只有神改變了人心以後,人才能改變。靠自己是無法完成這個改變的」,明明是由外及里,怎麼個由內到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主題

1萬

帖子

75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25
43
·八戒· 發表於 2013-1-16 20:41 | 只看該作者
發菩提心 發表於 2013-1-15 23:57
《禮佛偈》——
能禮所禮性空寂。
感應道交難思議。

宗教儀式都能在「經文」里找到「根據」,但這些「根據」顯然是斷章取義、隨意發揮的「解釋」。

對佛的尊敬如同對師長的尊敬,這沒有問題。所以,如果提敬佛,那就對了。但是,靠拜佛來求取得智慧,那就完全是兩回事。

敬佛,是在得到教育,開啟智慧之後對師長的敬禮,而拜佛則是在得智慧之前的「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主題

383

帖子

38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3
44
發菩提心 發表於 2013-1-16 22:3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發菩提心 於 2013-1-16 22:44 編輯
·八戒· 發表於 2013-1-16 20:41
宗教儀式都能在「經文」里找到「根據」,但這些「根據」顯然是斷章取義、隨意發揮的「解釋」。

對佛的尊 ...


看了這首禮佛偈,你得出的結論是禮佛是求什麼嗎。禮佛是一種宗教儀式嗎。看來你很少禮佛,也很少從禮佛中悟到什麼。就像看修行人挑水,砍柴,煮飯,而認為他們和非修行人一樣。
我看不出佛有什麼需要你去敬,如果你認為心外有佛的話。
如果你不是修行人,只是從書本甚至表象去看佛教,你永遠沒入佛法的門,甚至和GCD一樣認為那些人這麼愚痴,笨到去崇拜一個木頭,雖然歷史不知有多少中外的大知識分子「愚痴到崇拜木頭」,也無法從中受益,徒種下遠離佛法的種子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主題

1萬

帖子

75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25
45
·八戒· 發表於 2013-1-16 22:53 | 只看該作者
發菩提心 發表於 2013-1-16 22:37
看了這首禮佛偈,你得出的結論是禮佛是求什麼嗎。禮佛是一種宗教儀式嗎。看來你很少禮佛,也很少從禮佛中 ...

俺是針對前面所說「拜佛」發表議論的。那裡說「多拜拜佛,誦誦經文,自然某一天就會豁然開朗」,顯然是和基督教一樣的由表及裡啊。你這裡又說「禮佛」,顯然和「拜佛」並不是一回事啊。你拿「禮佛」來解釋「拜佛」,正是斷章取義的體現啊。

「敬」、「禮」、「拜」都有完全不同的意義,不要混淆為一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主題

383

帖子

38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3
46
發菩提心 發表於 2013-1-16 23: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發菩提心 於 2013-1-16 23:40 編輯
·八戒· 發表於 2013-1-16 22:53
俺是針對前面所說「拜佛」發表議論的。那裡說「多拜拜佛,誦誦經文,自然某一天就會豁然開朗」,顯然是和 ...


「多拜拜佛,誦誦經文,自然某一天就會豁然開朗」,

這不但有很多歷史上的高僧大德的實踐依據,而且也有理論依據。你沒有做對,不能怪這辦法不對,就像駕駛飛機能夠上天,你不會駕駛飛機,不能說這架飛機不能上空。
禮佛和拜佛有本質區別嗎?何為拜佛,何為禮佛。斷然分開就不是斷章取義嗎。
拜佛也好,禮佛也好,都不是由表到里,佛法不管什麼修行方式,都是從心上下功夫,落腳點都是在心上。
在文字上糾纏不清,是老學究,是世俗的學問的學習辦法,本來就不是佛法。所以金剛經講: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主題

1萬

帖子

75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25
47
·八戒· 發表於 2013-1-17 00:58 | 只看該作者
發菩提心 發表於 2013-1-16 23:31
「多拜拜佛,誦誦經文,自然某一天就會豁然開朗」,

這不但有很多歷史上的高僧大德的實踐依據,而且也有 ...

禮佛和拜佛當然有本質區別,那就是後者的功利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53
48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13-1-17 10:23 | 只看該作者
·八戒· 發表於 2013-1-16 07:35
自相矛盾不是? 「只有神改變了人心以後,人才能改變。靠自己是無法完成這個改變的」,明明是由外及 ...


至少你應該知道辯證法和螺旋上升吧。

這樣的由外到內你認同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主題

1萬

帖子

75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25
49
·八戒· 發表於 2013-1-17 21:04 | 只看該作者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13-1-17 10:23
至少你應該知道辯證法和螺旋上升吧。

這樣的由外到內你認同嗎? ...

螺旋上升,關鍵看起點。你們認為起點來自外部神,而並非人內部。

人若想升華,首先自己內心有這個願望和靈感,然後才可在外在表現出來,外在表現又進一步促進自身的升華,此為螺旋上升。

而你們,信奉不勞而獲,由別人代勞為你們「贖罪」,沒有了自我上升的動力,螺旋的結果只能更加墮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97

帖子

8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9
50
-ND- 發表於 2013-1-17 23:24 | 只看該作者
阿彌陀佛

八戒啊,我認為「禮佛和拜佛」、「拜上帝、拜佛菩薩」是一樣的。你認為不一樣,那是你有分別心。我認為關鍵不是拜的和禮的不同,而是,去拜的那棵心,不管你是帶著怎麼樣的心去拜,只要去拜了,那就是有善根的,都是在結緣。也不要在意拜的是上帝或者是佛菩薩,因為那也是我們的分別。

記得以前,我去拜佛,那天,寺里沒有什麼人,就是我和我的一個朋友。當拜到財神的時候,我不拜了,很瀟灑的對我的朋友說:「財神,修行還淺,只是個神位,我不為財,我只為解脫,所以,我只拜菩薩。」 當時,我根本沒有注意到,不知道什麼時候,旁邊有個女的,年紀應該是中等,突然說:「財神也是菩薩。叫財神菩薩。要拜的。」 我當時就愣了,以至於,我忘了她的長相,我當時只是突然感到非常的慚愧,所以,馬上就走了。

阿彌陀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51
 樓主|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13-1-18 00:14 | 只看該作者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13-1-15 22:03
我也來湊湊熱鬧,同時也來支持一下真源兄的討論。也藉此機會給諸位拜個晚年。

就八戒兄的觀點 ...

你膽子還真大。 敢到異教徒的罈子里。

拜年, 拜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52
 樓主|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13-1-18 00:16 | 只看該作者
-ND- 發表於 2013-1-17 10:24
阿彌陀佛

八戒啊,我認為「禮佛和拜佛」、「拜上帝、拜佛菩薩」是一樣的。你認為不一樣,那是你有分別心。 ...

還是拜佛號比較好。 佛也拜了, 也禮了, 也禪了, 也定了。。。。

這個法子還真是妙不可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53
一說 發表於 2013-1-18 04:05 | 只看該作者
·八戒· 發表於 2013-1-17 00:58
禮佛和拜佛當然有本質區別,那就是後者的功利性。

禮佛和拜佛文字上是不同。有人理解不同,也有人理解一樣。當然一般人去寺廟裡燒香拜佛,那也是叫拜佛,不叫禮佛。但是不同的人拜佛又有不同。
問題是
(1)拜什麼?佛像是佛嗎?你看西藏人全身匍匐在地一路磕長頭,多麼令人感動的場面。你大概沒有嘗試過吧?那是對著天和地,長時間和全身心的拜。既然拜佛不需要佛像,那麼拜的是什麼呢?
(2)拜佛在哪裡拜?首先是在心裡拜。面前沒有佛像,心裡有佛像嗎?心理的佛像是什麼樣子的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真正拜佛,心中也沒有佛像或者佛相。
(3)如何拜?個人體會,拜佛者,開始是有感佛恩,後來就是拜無念,無相,無願了。心裡有雜念不叫拜佛,心裡任何有求,無論是有求生西方或者得智慧,還是有念有願。其實一旦有願就難以做到不起念了。打坐念佛都會有昏沉的時候,都會有可能睡著的。但是拜佛不會。因為身體還在一絲不苟的禮拜。妙處來了——心中無念,身體還在一絲不苟的拜佛。這時候就不是心和頭腦在拜了,而是覺性在拜佛了。佛是什麼?佛就是覺。因此是覺在拜覺,覺覺相照,自然光明。到了那個時候文字語言就無可言傳了。

所以拜佛的第一個好處是比較容易入靜。因為佛弟子對佛的恭敬心緣故,拜佛的時候一般不會胡思亂想。第二,即使你要存一個有求的心,拜到後來身體累了,這個有求心也存不住了!不得不放下雜念。有時候笨辦法是最聰明的好辦法。第三,拜佛,有標準動作,有儀軌,如果心裡有一點不太情願,有一點勉強,那麼機械刻板的動作就堅持不下去了。所以如果堅持下去的話,心裡的傲慢必然全部放下,心裡的「我」也難以生存了。一般人覺得無我很難,那是因為一般人思想不能停下來。其實沒有雜念的時候你要存一個「我」也不容易的。以無我心以身體的覺性來拜佛,就是在四念住。所以要一路拜下去的話,自然有禪定升起。心中有平靜喜悅,身體有柔軟自在。

當然大部分人當中都撤了,或者也沒有那麼好的福報有這麼長的時間可以不受到干擾地拜佛的。我自己也是常常就逃走了的。但是曾經淺淺地嘗到過一點法味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主題

1萬

帖子

75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25
54
·八戒· 發表於 2013-1-18 21:05 | 只看該作者
一說 發表於 2013-1-18 04:05
禮佛和拜佛文字上是不同。有人理解不同,也有人理解一樣。當然一般人去寺廟裡燒香拜佛,那也是叫拜佛,不 ...

你所說,屬於「修」吧。也就是通過某些儀式式的拜佛而靜下心來,這與念經、誦咒、禱告、唱詩歌等等宗教儀式一樣,都是自我洗腦的方式,這也就是俺指出的和基督教並無差別。

基督教用這些儀式來「靜下心來等候神」,佛教用此來「通佛」,意思都差不多。不錯,心靜下來比較好思考,容易有「靈感」,只不過把這個靈感歸功於「神」或者「佛」的啟發、啟示而已。

不去拜佛你就靜不下來嗎?你就「覺」不了么?這才是關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主題

383

帖子

38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3
55
發菩提心 發表於 2013-1-19 00:07 | 只看該作者
·八戒· 發表於 2013-1-18 21:05
你所說,屬於「修」吧。也就是通過某些儀式式的拜佛而靜下心來,這與念經、誦咒、禱告、唱詩歌等等宗教儀 ...

如果你想真正了解基督教和佛教在這點上的差別,最好的辦法是深入佛教(對於你來說),要不然憑你現在對佛教的一知半解甚至加上自己的胡思亂想永遠得不出正確的答案。
1. 佛教的這種修持是藉助這種禮佛的方式,讓自己妄心熄滅,和靜下心來差太遠了。
2.禮佛並沒有佛給禮,否則就是著像,不像基督教有個神給禮。不然的話有無量恆河沙的佛,你心裡該想那個佛。
3.禮佛不是為了獲得靈感,這個所謂的靈感也不是來之佛的啟發。禮佛是為了熄滅妄心。妄心熄滅,佛性顯現。禮佛是「時時勤拂拭」。
4.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能啟發我們的佛性,拜佛只是其中一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56
一說 發表於 2013-1-19 00:12 | 只看該作者
·八戒· 發表於 2013-1-18 21:05
你所說,屬於「修」吧。也就是通過某些儀式式的拜佛而靜下心來,這與念經、誦咒、禱告、唱詩歌等等宗教儀 ...

就這第一句話,真的嗎?你確定知道你說的是什麼嗎?
比如你說目的是為了靜下心來,你經驗過「靜下心來」嗎?
如果是,你確信你的經驗的「靜下心來」與我說的拜佛得到的經驗是同一種嗎?
如果確信,憑什麼確信?

請原諒我的問題,比較直截了當,因為我知道八戒兄很善於客觀邏輯的分析和思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主題

1萬

帖子

75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25
57
·八戒· 發表於 2013-1-19 00:40 | 只看該作者
一說 發表於 2013-1-19 00:12
就這第一句話,真的嗎?你確定知道你說的是什麼嗎?
比如你說目的是為了靜下心來,你經驗過「靜下心來」 ...

俺當然有「靜下心」來,但是否與你「拜佛」相同俺就不知道啦。

所以俺要問你「拜」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為了求得靈感,那便是與基督教無異,只是求的對象不同。而如果是為了靜心,不拜也可以做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主題

1萬

帖子

75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25
58
·八戒· 發表於 2013-1-19 00:45 | 只看該作者
發菩提心 發表於 2013-1-19 00:07
如果你想真正了解基督教和佛教在這點上的差別,最好的辦法是深入佛教(對於你來說),要不然憑你現在對佛 ...

看來這點也和基督教一樣,要人先「信」

至於熄滅妄心,沒看出來與拜佛有什麼關係。拜佛應該是一種儀式,比如前面說的藏人拜佛、燒香磕頭等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59
一說 發表於 2013-1-19 01:03 | 只看該作者
·八戒· 發表於 2013-1-19 00:40
俺當然有「靜下心」來,但是否與你「拜佛」相同俺就不知道啦。

所以俺要問你「拜」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 ...

誰都會說有靜下心來的時候。
問題是靜下心來的時候你還有思想有念頭嗎?
你有過禪定經驗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主題

1萬

帖子

75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25
60
·八戒· 發表於 2013-1-19 01:11 | 只看該作者
一說 發表於 2013-1-19 01:03
誰都會說有靜下心來的時候。
問題是靜下心來的時候你還有思想有念頭嗎?
你有過禪定經驗嗎?

沒有思想沒有念頭啊。只不過很快會睡著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01: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