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chico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儒家典籍《弟子規》細講

[複製鏈接]

2

主題

100

帖子

21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1
381
上帝的惡魔 發表於 2007-7-24 11:4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79 子竹青青 的帖子

處理方式其實也是因人而異的. 有些人你好言相勸也沒用.
要看他本人是吃軟還是吃硬的.....
看你的室友就是那種吃硬不吃軟的人....無聲的抗議對她毫不起作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382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7-25 09:3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81 上帝的惡魔 的帖子

  最初我們也是這樣想的,認為她根本不在意其他人的感受。之所以隔壁房的女生一句話就能讓她不打了,是因為她很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
  前天看了訪談,明白了我們當時就是沒有利用好這個「在意自己的形象」。
  訪談里的老師告訴那些學生換一個方式講話:除了夜裡打電話,我們都很喜歡你。
  這種溫和的表達先是否定又是肯定,如果我們當時能這樣說話,並且和氣的講:「睡覺吧,你明天要長熊貓眼啦」,恐怕不至於好幾天大家都不痛快。

  能顧及面子的人還算是好人,有時應該先把君子當到盡頭,實在是禮不能勸人了,再兵也不遲。

  我有時也學著換位思考,可是只能思考「如果我處在那個環境里,不會如何如何,為什麼同樣的環境下她如何如何」,只是我忘記了,對方帶著情緒說話時,我會不會也反著干

  所以,這個放開心量真不是容易的事情。至少,對事不對人,實在忍受不了非要針對人,也別加上過多的情緒性的話。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8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7-26 09:2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82 子竹青青 的帖子

我們有時是缺少善巧方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8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7-27 06:24 | 只看該作者

心中的做人之道

一、人際相處之心
  人,無法離開群體而獨自生活,每個人都要與他人相處,不僅是入空門的佛教徒或出塵之道士或尼僧。因此,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往來,便成了人生一門很大的學問。
  與人相處貴在相知,尤其「勿以己之長,而顯人之短」,彼此要能互相尊重,互相成就,要懂得欣賞對方的優點;能夠「觀德莫觀失」,才能結交朋友。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有四點是應該明白的:
  第一,對賢能者服之以德:面對賢能的人,我們不可以用權勢、金錢、名位來取悅他,而是要以良好的品性、德行與之交往,就如荀子所云:「君子易知,而難狎。」因為賢能的人雖然易於親近,但是如果你的態度輕浮、邪佞,則難以令賢者看重你,所以對賢能的人,要服之以德。
  第二,對乖張者馭之以術:而對一些生性囂張、猖狂、傲慢的人,要如何與他相處呢?要馭之以術!也就是要有「方便」的方法。就如同馴馬師要調服頑劣的馬,一定要先懂得他的性情,再依他的特性來調御。有時候順著他的心意,有時候要適時地控制它的方向。待人也是如此,不能一味地打罵責備,而是要先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並且要傾聽他的聲音,適時給予勸告;能有一些對話的方法,才能讓他稱服。所以對乖張者,要馭之以術,這也是佛法的要求。
  第三,對樸拙者賦之以專:面對生性比較遲鈍、樸實,甚至笨拙的人,我們要怎麼辦呢?《三國志》云:「貴其所長,忘其所短。」就是說明用人要「知人善任」,對於他的缺點要包容,而善於利用他的長處,並且給他因緣好好發揮。也就是說,對於能力較差的人,應視其能力,交代給他能完成的事,再從旁教導他做事的方法,讓他有信心獨立完成。因此我們對待樸拙者,要賦之以專,以融其心境。
  第四,對頑劣者教之以方:對頑劣、不受教、剛強、下劣者,我們不能把它開除,也不能不用他,但是要有方法讓他接受你。例如:用佛的慈愛憐憫他,讓他因受到關心而軟化彼此的對立;用鼓勵待他,讓他因受到讚美而對自己產生信心;或者用威力來降服他,讓他受到威迫而跟隨你,所以對頑劣者,要教之以方。
  人際相處,要善觀因緣,佛也是如此的慈悲為懷,隨順因緣,珍惜因緣,尤其彼此能相互給他人留有一半的空間,則不但不會有衝突磨擦,也可以保持適當的交流,發生互補的作用。所以人與人相處,有因緣因果。
  二、人生的四德
  人應該要有美德,有四種人生的美德必須要培養,信佛者要遵循,做人者更要去遵循。
  第一,智慧的源泉在於寧靜的內心: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聰明,有智慧,如何才能讓自己有智慧呢?《大學》云:「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智慧的泉水淵源於寧靜的內心,正如入了佛門的弟子,心已無任何雜念,靜心就如濁水沉靜后才能照物,所以每一個人,每天都要有不少於一個小時,屬於個人的寧靜時間,甚至一星期中,不能少於半天或者三個小時寧靜時刻,如此才能反省過去與規劃未來。才智第一的諸葛亮,亦以「寧靜致遠」的座右銘,因為靜才是智慧的泉源,而已入空門的佛家弟子更是以靜來修身。
  第二,忍耐的施與,在於慈悲的胸襟:我們對於世間要施與仁愛,怎麼樣才能把仁愛給人?必須具備惻隱之心,佛教就是以此立足於社會的。有了惻隱之心,才能有慈悲之心,有了慈悲心,才能與樂拔苦,才能視人如己出,才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設想。佛陀在因地修行時,就是具足悲憫眾生的慈心,才能「割肉喂鷹」、「捨身飼虎」;觀世音菩薩因為具有大慈大悲,才能聞聲救苦,隨處應現。所以忍耐的施與,在於慈悲的胸襟。
  第三,勇敢的表現,在於堅忍的意志:自古以來,能夠在艱難險境中獲救重生者,才能不被逆境打倒。科學家伽利略說:「現實的生活是一座熊熊的煉爐,通過熬煉的,才能成為精鋼;通不過熬煉的,便成為殘渣。」如果你想通過現實大野洪爐的磨練,就要有不怕困難、勇於接受挑戰的堅忍意志,所以勇敢的表現在於堅忍的意志,如果出家人信佛之師,如不能做到這一點,即會半途又還塵世。
  第四,願力的實踐在於無私的奉獻:孔子曰:「天無私履,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天地、日月因無私,所以能成其大;我們每一個人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須要有無私的願力。如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發了濟度眾生的四十八大願,而成就莊嚴殊勝的極樂凈土;地藏王菩薩也立下誓度無量眾生的大願,所以能成就道果。我們也可以立志作一個善人,造橋鋪路成就眾生;作為一個有學問的人,將自己所學福利社會、造福人群。所以,願力的實踐在於無私的奉獻。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賽跑,要耐得住、耐得長、耐得久,必須要養身積厚、培養美德;能夠具足各種能力、德行,才能在人生旅途上履險如夷。
  三、行事的要領
  人要在世間上生存,一定要做事,做事要懂得掌握做事的要領,才能事半功倍。朱熹言:「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做一件事如果不懂得要領與步驟,沒有與時俱進的眼光與智慧,不但花費時間,金錢,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現代的企業非常講究管理學,以及行事的要領。
  第一,有智更要有慈:古德云:「人用剛,吾以柔勝之,人用術,吾以誠感之;人使氣,吾以理屈之;天下無難之事矣!」行事要有跳「探戈」的智慧,才能達到目的又不會傷人。除此而外,還要有慈悲心,有慈悲心的人,才能為別人著想,才能普渡眾生,才能體諒別人,寬恕人之過,才能愛護他人,使人不作壞事。歌德說:「仁慈是一條將社會連貫起來的金鏈。」所以,行事要像進入佛門弟子,有智更要有慈。
  第二,有勇更要有巧:處事要有勇敢進取的心,才不會因循守舊,躊躇不前。拿破崙說過:「絕對沒有不因勇敢的希求成功,而能取得成功者。」所以,行事要先有「必勝」的決心,然後才有成功的希望。此外,還要有巧慧,如果光有「勇」,而沒有「巧」,只能稱之為「莽」。如三國時的張飛雖然很勇敢,很有膽識,終因沒有巧智而失敗。
  第三,有口更要有心:行事不可以光是嘴巴說說,而不兌現。盂子說:「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隨意開空頭支票的人,是沒有責任心,沒有信用的人,這樣的人讓人不敢與他深交,更不敢與他有生意上的往來。因此《論語》說:「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都是說明做人要言出必行,才能讓人信任。正如佛教信徒,入佛門的和尚弟子,不會在社會上作壞事的,因為他們的一顆心是兌現的,做事以慈悲為懷,言行一致,佛教才能流傳幾千年不變顏色,不然的話,佛教也不會流傳下來到今天,也就是這個道理.


<甘露>2005年第2期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385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7-27 11:1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84 chico 的帖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8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8-2 09:40 | 只看該作者
《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所以自己的德行還沒有相當穩固,對於這一些比較沒有德行的朋友,我們要敬而遠之,能不能罵他?不行。「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我們還是敬而遠之,好好先修養自己的德行。外在的小人易防,內心的小人怎麼樣?難防。所以我們不能再認賊作父,現在要下定決心,決不幹這種事。我們認什麼賊作父?煩惱賊,煩惱習氣。它厲不厲害?明明就不想生氣它又來了,明明就不想貪,它又什麼?它又上來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04: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