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chico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什麼是戒

[複製鏈接]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21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2 04:30 | 只看該作者
口頭傳誦有錯誤是必然的,是難以避免的。因為人的記憶力是有缺陷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2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5-12 05:25 | 只看該作者

摘自---以佛法研究佛法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5-12 06:44 編輯

近來的一分學者,推重錫蘭所傳的巴利文聖典。錫蘭的佛教說:這是釋尊使用的摩竭陀語;巴利語聖典,是王舍城五百結集的原典。以語文的古老,證實他們的三藏,是古老的、正統的佛說。與他們不同的,即使是阿含與廣律,也被看作後起的、改寫的。如這不過為了宣傳的目的,那末讓賣糖人去說他的糖甜吧!如作為事實,作為是否佛說的標準,那是違反佛陀精神的,不能不表示反對。佛制:「聽隨國俗言音學習佛說」。佛法是普應無礙的,不是神教式的執一而強同的。以不同的言音來學習佛說,也是錫蘭律典所共說的。

所以,無論釋尊與王舍結集使用甚麼語文,佛教界並沒有標準的語文。億耳以阿磐地語誦『義品』,釋尊是一樣的讚歎他!雅語,起初是恆河上流──西方系所使用的。釋尊不同情他們的「佛法統一化」──雅語化,但並不反對他們以雅語學習佛說。這是佛世即已如此,以雅語誦習佛說,不是後起的變化。傳說阿育王時代,華氏城因僧眾的來自各地,語音隔礙,所以分用不同的語言誦戒,佛法即分為多部。在不同的環境中,佛教適應不同文化,採用當地語文,確為佛法分部的重大原因。

錫蘭的佛教,從大陸來,起初是並不專為巴利語的。照錫蘭佛教徒自己的傳說:由於大寺派與無畏山寺派相諍,大寺派始以巴利語寫定三藏,這是西元前一世紀的事。他們的想像,以為巴利語聖典,都由摩哂陀傳來。不知即使摩哂陀使用巴利語宏法,在當時口口相傳的狀況中,三藏的南傳,決不會出於一人的口授。其後,也還有非巴利語的;西元四、五世紀間的覺音,始一律的改寫為巴利語。這在當時,仍舊是大寺派的,而不是錫蘭佛教全體如此。

我們相信,巴利語為古代的方言之一;然以巴利語寫定三藏,在錫蘭也不算是太古了!我們如不打算效法神教徒,不希望宗教獲得語文的特別支持(如婆羅門教以吠陀語為神的語言等),那末語文不過是載道的工具而已。印度佛教語文的複雜性,與佛法語文化的種種問題,是值得巴利語佛教者反省的!
   還有應該注意的:就是先見於文記的,並不就是先存在的。這像民間流行的故事,有還沒有記錄的,但並不妨早已存在。他比近代發明而出版的,要早得多。從這種意義去看佛法,在文字流行較遲的聖典,可以說在某時盛行,不能就此指為後人懸想的產物!他的是否佛法,是否佛說,需要從種種方面去判決審定他。後起的,可能早已存在,但我也不否認受有外來的影響,以及傳說而改變的成分。
   這還專在語文上說。其實,佛法的表現,音聲符號中,還有音樂歌唱,甚至語言的情調;形象符號中,還有圖畫、建築、雕刻等,無不在有意無意中表現佛法,影響佛弟子的思想。這些,又大多是象徵的、抒情的、比擬的。如不從表現佛法的種種方式、種種關係中去把握佛法,而想專門在說與不說上去衡量佛法,這真是佛法的不幸!

這些,離佛二三千年的我們,確乎已不能親切的明確的容易了解。對於這些問題,也許是不談為妙!倒不如把傳統的片面的見解──佛說,覆述一遍,來得像樣而博得人的同情。不過,如想更充實的、更正確的了解佛法,使佛法從古人的糟粕中解放出來,那非從新的觀點──存在於現實世間的觀點出發不可。從對象到認識,從認識到語言,從語言到文字,這表現佛法的不同形式、不同階段中,有種種問題。承認了這點,就不會專憑佛口的說不說,用作現存聖典的是否佛法的抉擇標準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23
jiandao 發表於 2011-5-12 06:22 | 只看該作者
chico 發表於 2011-5-11 16:25
近來的一分學者,推重錫蘭所傳的巴利文聖典。錫蘭的佛教說:這是釋尊使用的摩竭陀語;巴利語聖典,是王舍城 ...


如想更充實的、更正確的了解佛法,使佛法從古人的糟粕中解放出來,那非從新的觀點──存在於現實世間的觀點出發不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24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12 12:49 | 只看該作者
聽隨國俗言音學習佛說

這句話出自四分律,整個公案是佛陀不準僧團使用當時流行於上流社會的雅語(梵語)誦習佛法,因為那是以外道言論而欲雜揉佛經。印度佛教日後的發展果然如佛陀所預言,使用梵語的大乘佛教被婆羅門教全面融攝併吞,最後淪為印度教的一支。

『聽隨國俗言音學習佛說』,但僧團由於共住,必須有內部通用的語言。巴利語三藏是目前最完整,也最古老的佛典。你若不以為然,就拿出你自己的梵文原典吧。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25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2 19:21 | 只看該作者
所謂的原始佛教就是印度教的異端分支,從印度教中獨立出來而已。如同基督教和猶太教的關係。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26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2 19:2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信仰平等 於 2011-5-12 19:31 編輯

阿含經的色身不是我這種說法就是來自婆羅門教的東西。 佛陀就是以外道言論創立佛教的典型。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27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2 19:37 | 只看該作者
阿羅漢就是佛陀沿用婆羅門教的東西。耆那教也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28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2 21:07 | 只看該作者
釋迦不是第一尊佛,佛教誕生以前已經有佛了,哪來的? 從外道來的。連佛都是外道來的,還亂批外道?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5-13 05:1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5-13 05:21 編輯

回復 Dhammapala 24樓 的帖子

原典拿不出來,口頭傳誦的  用不著號稱自己是正統。既然是正統,就該有個正統的樣子,幹嘛還鬥來鬥去。靠國王來擺平僧團的爭論。

佛陀講的東西,上大課時間少,個人提問的時間多。阿難做佛侍者的時候,佛陀說法快20年了。尊者阿難又是如何記得,他沒有聽到的那些佛法呢?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30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13 07:3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1-5-13 07:45 編輯

回復 chico 29樓 的帖子

所謂鬥來鬥去,可以遠溯至佛時,也就是提婆達多拉幫結伙,宣揚素食為法為律。本來提婆達多已經帶著他的徒眾,建立自己的教團,但阿育王的皈佛令逼著他們又進入佛教的僧團。鬥爭就是這麼來的。

至於佛說法的內容,其實並不太多。佛陀臨入滅時,外道行者須跋陀羅來訪,佛陀為他說的仍然是初轉法輪時所說的法義。由於說法的內容數十年如一日,有時佛陀背痛的老毛病發作時,他會請舍利弗尊者代課,自己到一旁休息。

在正統的佛教裡,阿難尊者的記憶力並不是僅有的特例,姚秦時代來華的高僧佛陀耶舍就是將四分律藏口誦出來,然後漢譯。四分律藏有六十卷,分量大約是楞嚴經的十倍。近代緬甸的高僧Mingu Sayadaw能背誦出全部的巴利語三藏,還因此上了金氏世界紀錄。

印度的傳統,經典都是用背誦、口傳的方式傳承。佛時的書寫工具尚不發達,更是如此。背誦可能會出錯,但手寫也可能寫錯。口誦總比割臂藏經的方式好吧?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31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13 07:3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chico 29樓 的帖子

佛陀講的東西,上大課時間少,個人提問的時間多。

我不確定你所謂的「上大課」是什麼意思。佛陀時代沒有麥克風,都採小班制教學。那種動輒幾萬名菩薩在場的經典,都是佛滅數百年後所寫出來的宗教文學作品。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32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3 08:52 | 只看該作者
「錫蘭佛教分3派:暹羅派,只吸收上等種姓;阿摩羅普羅派,流行於下等種姓;羅曼那派,從暹羅派分出。錫蘭南傳佛教已經吸收了大量印度教的和地方信仰中的鬼神。」

南傳非佛說。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33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3 09:45 | 只看該作者
'公元十四世紀中,婆羅門教在斯里蘭卡的勢力也很大,國王不僅要護持婆羅門教,而且要雇請婆羅門徒為國家的法律顧問,及參議佛教典禮的儀式。不少的國王曾造很多神像和建築婆羅門教寺,斯國人民信婆羅門教的也很多。這些都表示,此世紀中,斯國同樣流行信仰婆羅門教。更進一步的,有些婆羅門教儀式,也為佛教徒所採用。如此時斯國很多佛寺中,都設有小亭供奉天神,比丘們早晚課誦時,也念誦感恩天神的偈文,影響至今。"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34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3 10:18 | 只看該作者
斯里蘭卡南傳佛教吸收了婆羅門教的種姓歧視,是佛教和婆羅門教的混合體。還談何正宗?典型的附佛外道。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35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3 19:10 | 只看該作者
婆羅門教在斯里蘭卡,泰國和緬甸的廣泛傳播使得其影響滲透進了佛教。

1. 斯里蘭卡南傳佛教吸收了婆羅門教的種姓歧視,並且崇拜婆羅門教的神。
2. 泰國佛事中往往供奉著婆羅門教的濕婆和毗濕奴。
3. 緬甸人的信仰是佛教與婆羅門教的混合體。
4. 南傳佛教造佛像的作法是從歐洲學來的。原始佛教是不造佛像的。原始佛教和南傳佛教是兩個概念。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36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3 19:19 | 只看該作者
佛教的戒律不殺生和不偷盜承襲自婆羅門教,實屬外道異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37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3 19:27 | 只看該作者
戒律在早期佛教時就有了。但在最初,並沒有後來極為複雜的戒律條文,佛教戒律的體系化的內容是逐步形成的,是後來佛教僧團對佛的一些言行或處理具體事件的做法進行總結或歸納后出現的。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之初,並沒有制定後來人們所看到的那樣詳細的戒律。他最初制定這方面的規定是所謂「隨犯隨制」,即當遇到僧人中出現不合佛教基本思想或不利於佛教發展的行為時就表明其否定態度,制定相應的規定。釋迦牟尼確立這方面規定的基本準則是止惡行善,要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他特別對僧眾危害他人的行為或會使僧眾品行墮落的行為加以約束,對有利於眾生或有利於僧眾品行提高的行為大力提倡。後來這方面的規定積累起來,形成了最初的佛教對信徒行為的規範。這些也就是佛教早期的所謂戒律。但釋迦牟尼強調這些行為規範或戒律不是絕對不能變的,表明了一種後人稱之為「隨方毗尼」的觀念,即要求不同區域的信眾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在佛教的戒律方面因地制宜,有所變通。如《五分律》卷第二十二中說:「雖是我所制,而於余方不以為清凈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余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

(佛教與婆羅門教的修行理論比較 姚衛群)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38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8 04:40 | 只看該作者
釋繼程法師有一段話:

」北傳佛教著重持戒的意義:如不飲酒戒,就不單單指酒,而是統指一切麻醉和刺激作用的飲品或藥物,包括了不抽煙、不抽鴉片和大麻之類的毒品;南傳佛教則不然,他們執著戒條,以為佛陀只說不飲酒,所以他們除了不飲酒外還可以抽煙。「

很有意思,是不是因為佛陀只說不飲酒,所以大家就可以不飲酒但吸食鴉片、大麻和海洛因呢?有鑽法律空子的味道。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39
jiandao 發表於 2011-5-18 08:38 | 只看該作者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7 15:40
釋繼程法師有一段話:

」北傳佛教著重持戒的意義:如不飲酒戒,就不單單指酒,而是統指一切麻醉和刺激作 ...

it makes sense.

I really saw some pictures showing many Buddhist monks of 南傳佛教 smoking.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40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8 08:56 | 只看該作者
死扣文字的目的就是為了鑽空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4-29 03: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