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Djogchen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圓融無礙的華嚴思想

[複製鏈接]
21
匿名  發表於 2010-9-10 11:53
常用了別和分別來看待對事物的認知。

怎麼說好呢?
知道窩頭不是饅頭是---了別。
喜歡吃饅頭,討厭吃窩 ...
chico 發表於 2010-9-10 03:12


哥們說的的確是佛法正見,佛經沒讀到別的東東的肚子里。哈哈,開個玩笑。
22
匿名  發表於 2010-9-10 12:08
回復 17# chico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這個佛門的門外漢談談自己的看法。六根對六塵不生貪嗔痴慢諸念就是「無住「。這僅僅是我的理解,現實生活中還不能完全做到。我吃饅頭生貪念,吃窩頭生嗔念。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時時刻刻接觸六塵,能不生貪嗔痴慢念頭也是一種不小的解脫自在。

==============================
六根對六塵不生貪嗔痴慢諸念就是「無住「,「能不生貪嗔痴慢念頭也是一種不小的解脫自在」-----老兄說的在理。但大乘的精義還在於「生其心」,如何生?個人愚見就是要發菩提心,立志利己利他,並切實施行。

哥們,說句實話,我就是「立志行善由得了我,行不出來由不得我」,然後就一咬牙一跺腳信靠了耶穌。對了,一直忘了問了,哥們「念念是佛」早過了三個星期了,給咱說說果效如何?

另外,我剛剛給你的「茶杯」里續了點水。

不知怎麼成匿名了,不過沒關係吧,咱們是知己啊。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3
chico 發表於 2010-9-10 23:52 | 只看該作者
你好好想想,無住和生心是一回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
匿名  發表於 2010-9-11 00:03
你好好想想,無住和生心是一回事。
chico 發表於 2010-9-10 23:52


無住和生心是一回事. yes, you are right absolutely. but in my opinion, that is not really 大乘. 大乘 discusses the topic from the other view, maybe from the front of an elephent, so it does not say that is a rope.

I am glad to discuss with you, my friend, although sometime i like to say joks or something which is not that serious.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5
chico 發表於 2010-9-11 00: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9-11 00:15 編輯

現在有問題。多寫幾個字就發不了貼
上了黑名單?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6
chico 發表於 2010-9-11 00:1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9-11 00:21 編輯

我的理解,「無住「 就是「生心「。不是無住之外還有一個「心「要生。此處說生心是怕人落入斷滅。

心對六塵了了分明,(生心),不生貪嗔痴慢(無住)。所謂「生菩提心「是頭上按頭了。但好些人解釋這句話時,都這麼說。必須知道無住和生心是一不是二。把它分成二就錯了。

我認為,把菩提心解釋為「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心「是合理的。一個人放下貪嗔痴慢疑當下既是,不用另找。這是本人的淺見,正邪與否不知道。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7
匿名  發表於 2010-9-11 00:25
我的理解,「無住「 就是「生心「。不是無住之外還有一個「心「要生。此處說生心是怕人落入斷滅。

心對六 ...
chico 發表於 2010-9-11 00:16


talk with you later

290

主題

548

帖子

220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07
28
SPZ 發表於 2010-9-11 06:5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3# Guest from 99.227.40.x
" 有餘涅槃是佛陀阿羅漢未入滅時所"證入"的,無餘涅槃是入滅時名色法業力根除而達到無漏解脫的"稱呼"。佛陀法身就是指佛陀遺留下來的佛法,而佛陀入滅后是到底是進入什麼境地,是無記。" ???????????

For your references :

《增一阿含經》的《央掘魔羅經》,明明白白地把如來藏說出來,然後又說諸佛菩薩的解脫色。二乘人取無餘涅槃,是把色法滅盡,永遠不會再有未來世的色身;但是菩薩、諸佛修證佛菩提而證得解脫的色身--有色法,但是這個色法也是解脫的。他不滅盡色法,他將有為的色法轉變成為無漏的有為法,以無漏有為法繼續修行菩薩道,最後成就究竟佛道。成佛以後也不滅掉色身,世世保有色身,用來度化眾生,直到眾生全部都出離生死,然後自己才會進入無餘涅槃--永滅未來色。而這種色身並不妨礙諸佛菩薩的解脫,因為他們都有能力於捨報時入無餘涅槃,或隨自己心意而再受生、轉入下一世利益眾生,不受生死所繫縛,純粹是為利益眾生而受生死,所以這種人間的色身就稱為解脫色。

所以《阿含經》裡面早已宣講如來藏,如來藏就是「真我」;卻完全異於常見外道所說的我,完全異於佛門凡夫所知的覺知心我,完全異於外道所說的神我、梵我。又講另一種解脫色,這個解脫色就是菩薩恆常不壞的意生身,以及十方如來住世而有的應化身。諸佛常常化現於三界中的報身,加上應化身,都叫做解脫色,這種色法是永遠不壞的。已經具足證得四種涅槃,斷盡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而不入無餘涅槃位,由初地所發之十無盡願所持,以自性身、報身、應化身常住三界度化有緣,盡未來際;由於不受生死繫縛,所以稱為解脫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0

主題

548

帖子

220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07
29
SPZ 發表於 2010-9-11 07:0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7# chico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談談自己的看法。六根對六塵不生貪嗔痴慢諸念就是「無住「。這僅僅是我的理解,


For Brother Chico's references, hope you don't mind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那個心,祂是本來就無所住,然後在無所住當中不斷地生其心。由於菩薩證得這個心,所以他才起了般若的智慧。而這個無住的心不是修行以後才無住,祂就是本來無住;所以你悟了以後,不是將那個有住的覺知心變成無住,而是悟得另一個無住心;悟了祂以後,祂仍然和悟前一樣無住,卻仍然和悟前一樣與離念靈知心的你同在,這才是真正的佛法--是本來就已和你同在、本來就無所住的;而不是把本來能分別的你修成不分別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0
chico 發表於 2010-9-11 08: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9# SPZ
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1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9-11 08: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0-9-11 20:30 編輯

回復 29# SPZ

仁兄,請恕我愚昧:以你所講:

「所以你悟了以後,不是將那個有住的覺知心變成無住,而是悟得另一個無住心;
悟了他以後,他仍然和悟前一樣無住,,卻仍然和悟前一樣與離念靈知心的你同在」



那麼會否是悟前悟後有兩個無住的心,or,兩個都是同一個無住心,只是悟前不了知,
悟后才了知??

在」楞嚴經「中,阿難七處征,佛陀告知:」若真汝心則無所去「就是這個無住
心?




另外佛陀又說:心遍十方,見十方空,這個心大概就是你所說的」無所住當中不斷
地生其心「的那個吧!


因為悟后的無所住,所以生的,見十方空

註:粉紅色是「無住心」

         紅色是「生其心」

再註:以上所講完全沒有包括你所講的「離念靈知心的你同在」的「心」所以我把它
染成綠色,好讓其他人明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匿名  發表於 2010-9-11 15:33
我的理解,「無住「 就是「生心「。不是無住之外還有一個「心「要生。此處說生心是怕人落入斷滅。

心對六 ...
chico 發表於 2010-9-11 00:16


常用了別和分別來看待對事物的認知。

怎麼說好呢?
知道窩頭不是饅頭是---了別。
喜歡吃饅頭,討厭吃窩頭是---分別。
吃窩頭和吃饅頭,心不生好惡念頭。是菩提心。有了好惡念頭,是凡夫心。

惠能大師說的「不思善,不思惡「是讓人了別之後不分別。

世尊的教導同樣是,六根對六塵,不生貪嗔痴慢的念頭。

我的理解,「無住「 就是「生心「。不是無住之外還有一個「心「要生。此處說生心是怕人落入斷滅。

心對六塵了了分明,(生心),不生貪嗔痴慢(無住)。所謂「生菩提心「是頭上按頭了。但好些人解釋這句話時,都這麼說。必須知道無住和生心是一不是二。把它分成二就錯了。

我認為,把菩提心解釋為「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心「是合理的。一個人放下貪嗔痴慢疑當下既是,不用另找。這是本人的淺見,正邪與否不知道。
===============================================

哥們,不好意思,我在公司不能打中文,英文又爛,回家到現在才回復你。本來有個小子教我英文的,就因為我讓他猜了個謎語,跟我急眼不理我了。你說是不是特沒勁?真是特沒勁,沒勁透了。我是說我特沒勁,沒事逗啥悶子啊,悔啊,腸子都悔-----,悔得都和原來一個樣了。

閑話少說。你的饅頭、窩頭非常美味,啟迪人,經典。

「知道窩頭不是饅頭是---了別。
喜歡吃饅頭,討厭吃窩頭是---分別。
吃窩頭和吃饅頭,心不生好惡念頭。是菩提心。有了好惡念頭,是凡夫心。

哥們我覺得,大乘的教義還在於:要隨順眾生,利樂有情,讓「饅頭」給別人吃,自己吃「窩頭」。記得吧,據說以前有位老兄說過「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那位老兄人稱「地藏王」,肯定比你我更「了別」地獄和佛境,人家就沒有停留在「心不生好惡念頭」上,沒有停留在「了別之後不分別」上,而是反著凡夫俗子的「分別」而「分別」(也許只是事相上),當然沒準人家心裡不「分別」(本體上?實相上?那個上?)咱也摸不準。能這麼干,沒有點獻身精神和「愛罪人」的執著,不大容易啊。

我信靠耶穌后,神就應許我讓我上天堂,恐怕無緣得見「地藏王」了,否則我真想找他當面問問,他那「思想境界」到底怎麼修得來的?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3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9-11 20:3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2# Guest from 216.232.3.x


   想請教兄台你上天堂的日子,是有涯?亦或無涯?或者是神預定了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0

主題

548

帖子

220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07
34
SPZ 發表於 2010-9-11 23:5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1# Djogchen
『那麼會否是悟前悟後有兩個無住的心,or,兩個都是同一個無住心,只是悟前不了知,
悟后才了知?』

敬復D兄,供參考.

悟前悟后都只有各一個無住的心和一個能思量的意識心,,兩個不是同一個無住心,只是悟前根本不知有這麼一個無住心, 大多數人也不相信這回事, 這便是禪門難入手之處. 須具足福德,慧力及定力, 但參究能成就之人少之又少. 所以欲明此等大事,方向必須正確,否則一定落入意識心, 因為意識心不是明心的那個心,不是大乘法証悟的標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5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9-12 00:0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4# SPZ

明白!謝謝仁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6
chico 發表於 2010-9-12 00:3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4# SPZ
我就覺得,悟前悟后都是同一個無住「心」。這個心隨無明稱之為「意識」,而有妄想、分別、執著。真心無住,妄心也無住。不然妄心要是有住的話,二祖怎麼找不到那個「心」?

看那些明心見性人的心得體會,可以了解他們修證的道跡。山-非山-還是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0

主題

548

帖子

220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07
37
SPZ 發表於 2010-9-12 00:4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6# chico


Chico 兄您說的沒錯, 悟前悟后都是同一個無住「心」,但是這個心並非「意識」,「意識」在悟前是意識, 於悟后仍是意識.供兄參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8
匿名  發表於 2010-9-12 00:53
回復 28# SPZ

要我如何說好呢? 老兄你理解的基本/根本佛法是不及格的。我建議你多研究印度佛教發展史,尤其是當佛如滅一百年後部派佛教的形成到大眾部對律法的異議而分裂,以至在數百年後公元一世紀初漸漸成形的大乘佛教。當今學者認為漢譯<增一阿含經>是屬一切有部比較晚才加入四阿含的經部。是在四阿含中擁有大乘小乘二乘分別說,二乘不共解脫,心凈性思想的唯一阿含經典。大眾部系<異部宗輪論>的「心性本凈」說:客塵隨煩惱染,故名煩惱染,非心無始本性,故名客塵。問:有情無始有心稱本性凈,心性本無染,寧非本是聖?答:有情無始心性亦然,有心即染,故非是聖。問:有心即染,何故今言心性本凈,說染為客?客主齊故。答:后修道時,染乃離滅,唯性凈在,故染稱客。<大毗婆娑論> 說心性本凈如分別論者(屬大眾部系統),彼說心本性清凈,客塵煩惱所染污故,相不清凈。<異部宗輪論> 也大邊幅涉及婆羅門形而上的補特伽羅,說謂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依蘊處界,假施設名。謂實有我,非有為無為,然與蘊不即不離。佛說無我,但無即蘊離蘊,如外道等所計之我,悉皆 是無,非無不可說,非即蘊離蘊。我既不可說,亦不可言形量大小等,乃至成佛,此我常在。依蘊處界假施設名者,謂我非即離蘊,處界亦爾。然世說言色是我,乃至法亦是我,但依蘊等假施設此我名,我實非蘊等。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後世,依補特伽羅,可說有移轉。亦有齊首(齊首:即無色界最後一天「有頂天」)補特伽羅,說諸蘊有從世前轉至後世,立說轉名……有根邊蘊,有一味蘊……執有勝義補特伽羅。「一味者,即無始來展轉和合,一味而轉,即細意識,住生死根本,故說為根。由此根故,有五蘊起,即同諸宗所說五蘊。然一味蘊是根本,故不說言邊,其餘間斷五蘊之法是末起,故名根邊蘊。」

早期的眾生心本清凈是以修行方法而立的。過後此概念被發展成偏形而上理論的佛性,為眾生都有的自性。而再後來又因婆羅門教的復甦,佛教節節敗退的大氣候,針對符合梵神梵我思想而形成一個神秘而超凡的真如,本心,如來藏。。。 而漸漸的此玄妙混合神我思想被看成最殊勝的,最圓滿的大乘對出輪迴出世間的上上乘法。。卻不知因為這嚴重婆羅門化的佛教,這末法時代的產物,最終很無奈的被婆羅門教收拾,而印度佛教就從十二世紀以來滅絕在印度祖國本土。。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9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9-12 01:4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8# Guest from 99.227.40.x

兄台,補特伽羅乃外道思想啊!

補特伽羅為梵語 pudgala,的音譯,意譯為數取趣、人、眾生,指輪迴轉生的主體
而言。數取趣,意為數度往返五趣輪迴者。乃外道十六知見之一。即「我」的異名。
佛教主張無我說,故不承認有生死主體的真實補特伽羅(勝義之補特伽羅),但為
解說方便起見,而將人假名為補特伽羅(世俗的補特伽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0
匿名  發表於 2010-9-12 01:48
回復 39# Djogchen

對啊。。看看我前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5: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