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廣南子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周末專題]傅佩榮:國學天空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21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11 19:30 | 只看該作者
2.10、【替人辦喪事是孔子固定職業 養生亦有道】

傅佩榮:諸位觀眾,歡迎收看《國學天空》。我們今天的主題是,"為何挑剔食物?"

孔子養生之道:八不吃

我們以前聽到有人說孔子,"割不正不食",就是肉沒有割正他就不吃,當時我們覺得說,有肉吃就不錯了,還那麼挑剔嗎?肉沒有割正他都不吃。

後來念到《論語》這段原文,才知道他有八種東西不吃,有三種東西不多吃,為什麼?養生的考慮。

各位如果不相信的話,我們看看,孔子不吃肉,你願意考慮吃嗎?

我們看到在《鄉黨篇》有一句,上面說,食物不以做得精緻為滿足,肉類不以切得細巧為滿足,接著開始幾個不吃了,他說食物放久變了味道,魚與肉腐爛了不吃,顏色難看的不吃,味道難聞的不吃,烹調不當的不吃,季節不對的菜不吃,切割方式不對的肉不吃,沒有相配的調味料不吃,買來的酒與肉乾不吃。

即使吃了肉較多,也不超過所吃的飯量,只有喝酒不規定份量,但從不喝醉。姜不隨著食物撤走,但不多吃。

各位想想看,這整段念下來,你就發現,孔子是有他的原則,他的考慮。

譬如說切割方式不對的肉,我以前年輕的時候,不懂這句話,自己過了五十以後,才知道說,切割方式不對的話,咬不爛,因為年紀大了,牙齒不好,這個時候你吃下去也不消化。

所以像這個也提到,買來的酒跟肉乾不吃,上次我們談到孔子不收肉乾,就從這邊出來的。

所以像這種就是養生的考慮,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在古代醫療衛生不太發達,你如果生病的話,怎麼辦呢?所以最好是預防勝於治療,那預防最好的辦法就是吃東西,小心一點。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孔子他的八種不吃,至於三種不多吃,是哪三種呢?

第一個,肉不多吃,不能超過吃飯的量;第二個,酒不多喝,在這裡很有趣的是這一段,孔子喝酒沒有量,但是從來不喝醉。

為什麼提到喝酒沒有量呢?我們常常說一個人酒量不錯,酒量不行這些,但是我們也知道,喝酒的量是隨著心情,隨著身體狀況而調整的。

譬如說你今天心情很差,一杯酒就醉了,我就看過一個朋友,他心情壞到極點,大家聚餐的時候,一杯酒之後,他人就不見了,找不到他,為什麼?到桌子底下去了,喝醉了。

那心情好的時候,我們說酒逢知己千杯少,像這個就說明孔子,他這些所謂的生活上的經驗,是非常切合實際的情況的。喝酒沒有量,但是不要喝醉。



孔子的固定職業和操守:辦喪事、少喝酒

孔子後來也說他自己,說他自己替別人辦喪,不敢不努力辦好,喝酒從來不喝醉,我特別提這一句是跟這邊喝酒的一種不多喝,自我約束來對照,同時也特別提到,喝酒是每天都要做的事。

在古代山東氣侯比較冷,那麼上一句是"喪事不敢不勉",替別人辦喪事,不敢不勉力而為。這也說明孔子他固定的行業是什麼。

我們今天不要從現在的觀念想古代,就好像辦喪事是一種大家不太理解的行業,其實不是的。

所以我們從今天所看的,為何挑剔食物?從小所有的觀念,認為說肉沒有割正就不吃,我們對孔子的印象實在不好。那也有人認為孔子是一位美食主義者。

你看前面兩句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就是食物不以做得精緻為滿足。你這樣翻譯就沒有問題了。肉類也不以切的細巧為滿足,代表什麼呢?不但不是美食主義者,反而是不挑食。

所以厭這個字啊,在古代本來就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說食物愈精巧愈好,肉切得愈細緻愈好,不是的。而是說我吃東西不在乎你是否精巧,是否細緻,而在乎什麼呢?有,我就可以享受,孔子很能夠自得其樂的,他也說他自己飯疏食飲水,吃的是簡單的食物,喝的是白開水。他稱讚的學生顏淵,也是一簞食,一瓢飲,對於生活享受,完全不放在心上。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這段話,可以說是為孔子稍微辯護一下。說明說他是一個重視身體健康,注意養生的人,後來我們也會提到,他生病的時候,魯國的季康子,有權力的大夫,送葯給他。他怎麼說呢?他說我對這種葯的藥性不了解,我不敢嘗,不敢嘗就是不敢去吃這個葯。

對一個人是良藥,對另外一個人呢,可能是毒藥。食物也是一樣,年輕人吃這樣的食物沒問題,年紀大的話呢,就要多考慮了。

所以我們從孔子的養生的感念,可以知道,他是個全方位的一位思想家。他不是只有談一些高尚的道理,人生的一種理想,他也注意到人生實際的情況。從每天的食衣住行開始,他知道這些是基本的要求,你要讓它們來幫助自己走向人生的正路,而不要因為吃喝玩樂,而傷害了人生的理想,而忘記了人生的理想。

所以孔子談到這些吃什麼,少吃,不吃,都有他的考慮,這種考慮不但是對古代有效,對今天更為有效。

因為今天很多人往往有所謂的富貴病,我們也難免,這種富貴病都是因為飲食方面的問題所造成的。經濟繁榮之後,我們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飲食享受上,而要設法放在人生的修養方面。因為真正的快樂是在內,不在外,要設法由內而發。

如果你從外面得到許多樂觀,它會慢慢遞減,刺激的效應慢慢減少,到最後呢,求樂反苦,你希望快樂嗎?說不定最後結果,反而是痛苦。

我們一再強調,對於食物要重視,不要讓它耽誤自己人生的正路,人生的時間非常寶貴的,生病雖然難免,但是呢,總要設法避免,我們從這裡可以學到孔子的教訓,我們就談到這裡,謝謝各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22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11 19:31 | 只看該作者
3.1、【怎能不困惑?亞里士多德講解「生氣的藝術」】

四十怎能不惑?情緒勿走極端


傅佩榮:諸位觀眾,歡迎收看《國學天空》,我們今天談的主題是困惑來自何處,很久以前我認識一位外國朋友,他看起來蠻年輕的,我就問他說你今年幾歲啊?他怎麼回答呢?他說而立之年,我聽了嚇一跳。他講的那麼文雅,早知道我應該問他貴庚啊。

他說而立之年代表他三十歲,因為孔子說過三十而立。很多人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呢,你問他今年多大年紀啊,他就說不惑之年,也是從孔子的話來講,四十而不惑。但事實上呢,很多朋友告訴我,說他是四十而大惑。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在發現人生的困惑非常多。

那為什麼以前沒有發現呢?因為你年輕的時候都照著父母的安排,老師的教導,受教育啊、就業啊。到了四十歲的時候成家立業,自己要面對人生各種狀況的時候呢,困惑反而出現了。

那麼在《論語》裡面呢,很少看到討論這樣的題材,我們如果仔細去找,但是有兩次,孔子有個學生叫子張,子張請教老師說,什麼叫崇德辨惑?怎麼樣提升德行啊?分辨困惑?孔子說,主忠信徙義崇德也,你做人處事以忠信為主,看到該做的事跟著去做,這樣就可以提升道德了。

那麼什麼叫做分辨困惑呢?底下這一句話就說的非常的精彩了。孔子說,喜歡一個人,希望他活久一點,討厭他的時候呢,又希望他早些死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這樣就是迷惑。

我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會非常驚訝,因為這句話講到喜歡一個人希望他活久一點,如何如何,好像是感情方面的問題,感情方面有時候愛恨交加啊,對同一個人又愛又恨,希望他一下活得久一點,一下趕快死了算了。這種情緒呢,孔子認為就是困惑。

從這邊我們可以了解,困惑來自於情緒的一種不當反應,人的情緒很容易主觀,很容易由於個人的主觀,跟外在客觀的情況有落差,就產生各種猜測,各種懷疑,甚至到最後變成是情緒上的一種喜怒哀樂,這樣就會造成困惑。

所以,一個人如果想要做到不惑,就要設法先調節自己的情緒,不要走極端,對任何事情都要想,也許他有他的理由。法國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他說了解一切就會一切,你對一個人了解的越多,就越能夠體諒,越能夠寬容,他為什麼這樣做,他為什麼那樣做。你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因為這樣對別人並不公平。

我有時候常常看到別人犯錯,我就會想如果我是他,說不定比他錯的更嚴重,那麼我覺得自己做的還可以的時候呢,我就想,如果別人是我,他可能做的比我更好,這樣兩方面想的話呢,就比較沒有問題了。



亞里士多德講解「生氣的藝術」

那麼,第二次呢,孔子的學生樊遲,他也來請教了,他這次問三個問題,他來請教說,什麼是崇德、修慝、辨惑?崇德跟辨惑我們剛剛談過,什麼叫修慝呢?慝代表怨恨,藏在心裡面的怨恨,怎麼樣化解別人對我的怨恨呢?所以孔子的回答,他說,問得真好,先事後得非崇德與,先做你該做的事,再去想你有什麼收穫,這樣不是可以提升道德嗎?你要批判自己的過錯,而不要批判別人的過錯,這樣不是可以化解各種怨恨嗎?

最後這一句是我們的重點,因為一時的憤怒,就忘記自己的處境與父母的安危,這樣不是迷惑嗎?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的迷惑呢,又跟情緒有關了,有時候一個人生氣的時候,忘了自己的處境,也忘了父母的安危,為什麼提到父母的安危呢?因為如果說你因為憤怒而傷害別人,別人他要報仇的時候,恐怕你父母也遭殃,一把火燒了,父母也受苦受難。

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知道,要特別節制自己的憤怒。很多時候,很多憤怒,怎麼樣發生的自己也不知道,一直想不開,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就無所顧忌了。所以,憤怒是一種最值得注意的情緒。

在美國有一本書叫做《EQ》,就是所謂的情緒智商,又稱情商,他翻開來扉頁,第一句話就用亞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上面說,生氣誰都會,但什麼時候對什麼人生氣,生氣到什麼程度,這是很難學會的。這話是沒錯的,生氣誰不會呢?只要心想事不成,跟別人有一些誤會,甚至等車,車不來,等飛機,飛機不來,都會生氣啊。但是呢,什麼時候生氣對誰生氣,生氣到什麼程度,是不是能夠適可而止。這就是最大的一個修養需要的地方。

換句話說,你如果沒有任何的自我約束,就隨便發脾氣,到最後會造成許多後悔的事情。在西方拍一部電影叫《綠巨人浩克》,李安主導的,說一個人一發脾氣生氣的時候呢,馬上變成巨人,力大無比,沒有人擋得住他。但是,事後呢,恐怕造成許多後悔的事情。所以,孔子回答學生兩次提到說什麼叫困惑,都跟情緒有關。這也說明,古代已經注意到,情緒智商的問題,一個人再怎麼聰明,如果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體諒別人,不能跟別人互動,不能夠彼此之間協調,有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恐怕最後呢,都會造成困難。

修養在儒家來說,孔子有時候他提到,非常關鍵的話,他說,以約失之者鮮矣。因為自我約束,而在言行上有什麼過失,那是很少見的。自我約束首先就是從情緒管理開始,要能夠自我約束,喜怒哀樂每個人都有,在該發的時候就發,大家要發而皆中節,要恰到好處,要適可而止。所以,能夠做到這些的話,人生的困惑自然可以化解。我們也才能夠說,自己有希望做到四十而不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23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11 19:31 | 只看該作者
3.2、【從孔子生平講述「六十耳順」的來歷】

傅佩榮:諸位觀眾,歡迎收看《國學天空》,我們今天的主題是「誰的耳朵順了」?我們人類歷史上最短的自傳呢,就是孔子說的,只有三十七個字。但是,我今天要減掉一個字,就是耳朵的耳。說到這一段呢,我們先看看孔子怎麼說他自己,他這一生的經歷跟他的這一生的境界。

他說,我從十五歲開始,立志求學;三十歲可以立身處世;四十歲可以免予迷惑;五十歲可以領悟天命;六十歲可以順從天命,等一下我會解釋耳順的耳是多出來的字。

最後到了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都不踰出規矩,這是孔子一生的自我描述。為什麼我要強調六十歲的時候呢,跟耳朵沒關係呢?我們在研究的時候,可以從幾方面來看。第一個,耳這個字在《論語》裡面出現四次,有兩次當語助詞,根本就沒意思的。有一次是耳朵聽音樂的時候,耳朵裡面充滿了音樂的旋律,另外一次就這裡所說的耳朵。

所以看得出來耳朵並沒有特別的重要,那麼我們要思考的是什麼呢?這邊講的是孔子一生的遭遇,而六十歲正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為什麼?他五十五歲到六十八歲在周遊列國。周遊列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年紀那麼大了,還要到處奔波。是為了什麼呢?

所以,很多人在描寫孔子的時候呢,都用一句話,就是有一次呢,子路進城的時候太晚了,守門的人第二天早上看到子路要進城,問他說,從哪裡來的?子路說從孔家來的。守門人就說了一句話,他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也,很多人都用這句話描寫孔子。

沒錯,請問你為什麼明明知道理想不能實現,你還要做呢?因為要順天命,我這樣說有根據嗎?孔子帶學生周遊列國,有一次到了衛國的邊境。一個小地方叫做儀,儀封人請見,儀這個地方的邊疆官員,就希望跟孔子見面。見面之後談,談了之後他出來,反而來安慰孔子的學生,說了一段話,他說各位同學,你們何必擔心沒有官位呢?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天下混亂已經很久了,上天要以你們老師孔子作為木鐸,木鐸就負責教化。

古時候有金鐸有木鐸,金鐸就是金口銅鈴,裡面的鈴鐺是銅做的,所以敲起來聲音非常刺耳,非常尖銳要打仗了。木鐸是什麼呢?金口木舌,裡面的鈴鐺是木頭做的,所以聲音是比較鈍鈍的聲音,聽了之後就知道有人要來教化了,要來講一些人生的道理的。

所以,儀封人並不是孔子的學生。但是他說,上天要以你們老師作為木鐸。天,天代表什麼?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他在後面是在順天命,就是六十而順,順天命。所以,從這邊來說的話呢,再繼續看,孔子周遊列國有兩次,有生命的危險,第一次是在匡,被匡人圍住,差點就被殺了。他怎麼說呢?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上天讓我們的文化,不要消失的話呢,匡人能對我怎麼樣呢?

第二次是宋國的司馬桓魋要殺他,他怎麼說?他說上天是我這一生德行的來源,桓魋能對我怎麼樣呢?兩次生命的危險,他都提到天,代表什麼?他意思是說,我在順天命啊,你們不能對我怎麼樣。當然,這是他個人的信念。

所以,你可以從他在六十歲前後所做的事。看得出來,跟耳朵完全沒有關係。跟他在奉行天命,知其不可而為之,以他為木鐸,遇到死亡的危險照樣毫不在乎有關係。

我們如果說從這些地方,還不太有信心的話,可以看看原文,他每一句話講的時候,而後面都是一個動詞,而至於學,而立、而不惑、而之天命,六十而,為什麼多一個耳朵呢?有些人看了一個耳朵多出來之後就說了,我就看到一位,這個高級知識分子,他說,六十歲的時候,耳順就是凡事要聽話,這怎麼是而順呢?或者是聽到壞的話,耳朵都順了。這不是孔子啊,跟他的生活完全沒有關係。

如果各位還需要證據的話,我們提最後一個證據,就是在孔子之後呢,孟子、荀子、大學、中庸、易傳,這些早期的儒家經典,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提到耳順,這兩個字。



孟子特別喜歡學孔子,如果孔子的耳順是六十歲的境界,孟子沒有理由不特別去研究,特別去發揚這個道理,孟子沒有。孟子只說順天命,順天。同樣的在易傳裡面順天命。所以,順天,順天命,這樣的觀念,在古代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順這個字,一定是下對上,比如說我要順父母,我要順我的國君,我的領導啊,我要順我的長輩這些,同時我要順我的天命這些。所以呢,你說到一個耳順的話呢,就反而造成許多困擾,不必要的煩惱,前面都講得很清楚,五十而知天命,後面就要順天命,

我記得我在荷蘭的時候,有一次主持一次小型的國際會議,有一位學者,他對儒家也有一些研究,我跟他說,這個是耳朵的耳,是多出來的,應該是六十而順,順天命。他聽我講的很有道理,但他最後加了一句,他說我們外國人認為,耳順很神秘,越神秘越好,因為很多人他希望說你寫的很神秘的話,就很難想象,他可以猜測。

也有些人說,耳順的耳是跟聖人的聖,聖這個字,我們寫繁體字,左邊是耳朵,代表這個孔子六十歲的時候,恐怕他的耳朵,跟聖人的境界是一樣的。也就是聽任何東西都可以了解。孔子絕對不會暗示,說他自己是聖人,不會的,孔子非常謙虛,他也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他不會故作謙虛,也不會囂張、狂妄,他是很實在的人。

所以,我們今天孔子的生平,這一段非常重要,六十而順,順天命,這樣才能把前面的知天命,後面的從心所欲不踰矩,代表他跟天命相合,可以怎麼去做都可以符合規範的要求,這才是孔子一生真正的精彩所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24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11 19:31 | 只看該作者
3.3、【孔子:「怪力亂神」不宜談】

傅佩榮:諸位觀眾,歡迎收看《國學天空》,我們今天的主題是「不要任意開口」。

我們以前提過,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生病還能夠治好,但是說出來的話,潑出去的水,恐怕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但今天這個時代,也有很多人喜歡打口水戰,所以我們在今天思考一下,孔子在這一方面的一些觀點是非常值得的。在《論語》裡面有一句話,他說「子不語怪力亂神」。

怪力亂神

那麼我們都很熟悉這句話的意思,後來就有一本書,書名就是《子不語》,裡面全部都是怪力亂神,把這當做書名,廣泛的收集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我們簡單分辨一下,這四個字,代表什麼東西?

第一種「怪」代表反常的,就是不正常的,這社會上是有很多不正常的事情,孔子不去說,不去跟別人談論,並不代表不存在,語跟言不一樣,語是跟別人討論,言是主動去說。

孔子從來跟別人討論這四種東西。第一種叫做反常的東西,譬如說在《左傳》裡面也出現過,有一次,六隻鳥,六鷁退飛過宋都,退著飛過宋朝的都城,飛應該是往前,怎麼往後?因為風速大於它的飛速,飛行的速度。就是它拚命的飛,但是風力量更大,你看的時候,覺得它是退著飛過宋朝的都城,這叫做反常的事情,大家都很喜歡去談,人們都喜歡聽一些奇怪的事情。

第二個孔子不跟別人討論「力」,力代表勇力,勇敢力量這些,因為古時候的觀念認為,「以力服人者霸」,我用力量來讓別人來聽我的話,叫做霸道,「以德服人者王」,我用德行讓別人聽我的話,才真的是可以成王。所以這是如果說你談了很多有關武力或者是霸道的話,那不符合儒家的原則,所以在孟子裡面,有人問他說,你給我們談一談齊桓公的事情吧。

因為齊國人當然喜歡聽古代齊桓公的事情,孟子說什麼?他說孔子的學生,沒有人談齊桓公,晉文公這些事情,所以春秋五霸,儒家不談。儒家不談,並不代表它不存在,也不代表它沒有勢力,但是儒家的原則是說,這種靠著武力,讓別人來聽話的,他不是一個正途,將來一定會有他的不當的後果,就是說等你衰退的時候,別人把你也可以征服。

第三個叫做「亂」。亂在古代來說的話,專門指作亂造反的事情,今天的話,這個亂,範圍更廣了,胡搞亂搞的事情很多,孔子不去談,因為你談多了的話,大家都會覺得,好像這個心裡面,也跟著受到干擾了,覺得時代很亂,心裡面也就定不下來。

所以孔子不去討論這些,最後這個「神」這個字,比較值得注意,為什麼?因為神這個字,有人說孔子不談鬼神,不對,孔子談鬼神,談了很多次,我們大家很熟悉的像,「敬鬼神而遠之」,不是談鬼神嗎?「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不是你該祭的鬼去祭拜,那叫諂媚,這不是談鬼神嗎?他還提到說,禹很偉大,他自己吃得很簡單,「而致孝乎鬼神」,對鬼神貢品非常豐盛,表示孝心。這都是談鬼神。

所以基本上在這裡這個字「神」,代表靈異事件,靈異事件包括算命的,迷信的事情。那孔子不去討論,說實在的,算命的事情,迷信的事情,你不能說它完全沒有,像有些人可以預言這些將來如何如何。但是你談多的話,到最後變成是主觀上會提供各種解釋。通常一個人算命,算十次准一次,九次不準的都沒人說,那一次準的很多人加以宣揚,這沒有必要。所以孔子不去討論這些怪力亂神是為什麼?是為了人生有他的正路要走,你不用費太多心在這上面。



利命仁

那麼另外一段叫做《子罕言》,孔子很少主動去談什麼呢?三件事情,利與命與仁。孔子為什麼很少談到,罕言是很少談到,並不是從來不談。

第一個他不談「利」。為什麼?利代表利益,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你看到小的利益,就很難規劃大的目標,大的作為的。很多人聽到利,馬上就心動了。對於股票這些,商業上的各種行為,你多談的話,誰還願意好好做人處事呢?好好工作呢?所以孔子不願意多談。第二孔子很少談到「命」,因為談到命的時候,他恐怕牽扯到說,我將來命怎麼樣?能不能考上好的學校,將來出路如何,這些叫做命。

這個命,里談的時候,有很多地方,非理性所能解釋,所以多談無益,反而讓一個人不願意努力奮鬥。第三個比較值得注意的,孔子很少主動談到「仁」,我們大家都覺得奇怪,仁怎麼會少見呢?在《論語》裡面,「仁」這個字出現超過一百次,比如說一百零四次,也有算到一百零七次,那仁不是說的很多嗎?

我們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孔子很少主動去說,都是學生問的比較多,顏淵問仁,仲弓問仁,司馬牛問仁,學生們紛紛請教什麼是仁?孔子才回答。換句話說,孔子很少主動談到,是因為仁屬於人生的正路,是跟個人有關,「我欲仁斯仁至矣」,我要走上仁這個路,仁這個路,這個機會立刻出現了。

換句話說,跟個人有關,所以每一個人的仁,都要因材施教,看到這個人的處境如何,他怎麼去做,對他來說是正確的選擇。所以孔子很少主動談到利、命、仁這三點,很少談不是不談,所以我們這樣解釋,就沒有問題了。那麼也有人說,他很少談到「利」,那這個「與」是代表稱讚,他稱讚命,他推崇仁,其實沒有必要這樣解釋,這樣解釋的話,基本上就是你要找證據,他怎麼稱讚命,怎麼稱讚仁這些。

所以我們今天談的主題是「不要任意開口」。第一個是,你要設法不語,不要跟別人討論一些怪力亂神。大家都知道,不是人生正常的狀況,是一種偶爾偏離正途的奇怪的現象,不用多談。第二個是什麼呢?你不要主動去說一些利跟命跟仁的事情。譬如說我們現在上課的時候,教學生,我們說你也是一樣,要因材施教,不能普遍的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25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11 19:32 | 只看該作者
3.4、【...信仰有機緣...】

諸位觀眾歡迎收看《國學天空》,我們今天的主題是謹慎面對的事,很多人常常問我,說孔子到底有沒有信仰。這問題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也非常嚴肅的問題。那麼孔子到底有沒有信仰呢?我們今天就從一段話來看,叫做子之所慎,齊、戰、疾,第一個字呢,念齋,古時候寫成「齊」這個字,孔子最謹慎的三件事,第一件是齋戒,第二是戰爭,第三個是疾病。這三個有順序的,我們先看排第三的疾病。

說到孔子對疾病很謹慎,我們談過好幾次了,他對於什麼不吃,什麼不多吃,他生病的時候他如何小心,不要亂吃藥這些,因為古時候醫藥衛生不太發達,你生病的話呢,一不小心,恐怕就很難治好了,所以當然要謹慎了。

這是個人的一種生命的考慮。那排第二的是戰爭,戰爭特別要謹慎,為什麼?那是一種群體性的作戰,可能造成大量的傷亡,所以孔子基本上對於戰爭是非常謹慎的。不到絕對必要,根本毫不考慮的。

我們念《論語》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奇怪,孔子稱讚很多偉大的人,但這些人被稱作合乎行仁的要求,但是呢,遭遇都相當的悲慘,包括微子、箕子、比干、伯夷、叔齊五位,還第六位是誰呢?管仲。孔子為什麼稱讚管仲?管仲就是一件事情做的非常好,用外交手段避免戰爭,讓春秋初期各國之間,透過外交的合約不要戰爭,所以孔子特別稱讚他,說沒有管仲的話,我們就披髮左衽這些話。老百姓到現在還受到管仲的恩賜。

所以,這個可以看得出來,孔子對於戰爭是多麼樣的謹慎。但是,但是排第一的是什麼呢?是齋戒啊,很多人恐怕沒有料到,孔子對於齋戒的謹慎程度,是超過個人的疾病,群體的戰爭之上的。

那什麼是齋戒呢?古人齋戒只有一個目的,為了祭祀,像現在很多人吃素,恐怕是為了健康,為了減肥,古時候沒有這樣的觀念,他也不需要,他齋戒就為祭祀,所以代表孔子最謹慎的事情是齋戒,是為了好好去祭祀。

那我們就要問了,孔子有宗教信仰嗎?這不用做辯論了,當然有,但是孔子從來不談他的信仰。是為什麼?是因為信仰是一個人內心裡面最深刻的關懷,你不可能隨便去說說的,他也不是宗教家,古代有宗教家,有宗教界的專門的官員,他們去負責。

那麼我們再看孔子對於祭祀有什麼樣的表現,在《論語》八頁裡面有額這段話,叫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這句話很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看,祭祀時有如受祭者真的臨在,祭鬼神時,有如鬼神真的臨在。這兩段話不是孔子說的,是孔子的表現。一定是孔子祭祀的時候,態度非常虔誠,好像我在祭祀祖先,祖先真的在我面前出現了;好像我在祭祀鬼神,鬼神真的在我面前出現了。態度非常的莊重嚴肅。

所以,學生恐怕就問他了,說老師你剛才祭祀的時候,這麼樣莊重是怎麼回事呢?孔子後面才說這一句話,這一句話我們特別不加標點符號是為什麼?「吾不與祭如不祭」,因為以前就把標點符號放在哪裡?放在吾不與祭逗點如不祭,然後翻譯就翻成我沒有參加祭祀,就好像我沒有祭祀一樣,這根本不成話嘛。

難道有人沒有參加祭祀,以為自己像祭祀一樣嗎?所以後來我們要寫標點符號的話,就要把他斷在第三個字,「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四個字要連在一起念,「與」代表贊成不贊成的與,祭如不祭是代表什麼?祭祀的時候態度隨便,好像不在祭祀一樣,這樣才能回應到前面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所以,孔子說我不贊成,祭祀的時候,好像不在祭祀一樣,這才是孔子的意思。

所以,一個人祭祀的時候,你要麼不做,你要做就要虔誠,否則祭祀的行動,等於是表演嗎?等於是自己在這個浪費時間嗎?不是的。作為一個人,他真的相信祖先成為鬼神了,那你就好好的,在祭祀的時候呢,莊重虔誠,好像祖先站在前面一樣。所以,孔子說,我不贊成祭如不祭。

後來唐朝的韓愈,古代念書人都是研究《論語》的,他也特別提到這一句話,他說,孔子曾經譏笑那些祭如不祭者,這是韓愈所寫的,祭如不祭者,就是祭祀的時候,態度散漫隨便,好像不在祭祀一樣的人,孔子譏笑這些人。為什麼?因為孔子本身祭如在,他是非常嚴重,嚴肅莊重的一種態度。

所以,我們在這邊就要問,孔子有沒有宗教信仰呢?我們從他最謹慎的三件事,第一個是齋戒,到後面他在對於祭祀的時候的基本的態度,連起來看就知道,答案很清楚,其實古時候人的宗教信仰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譬如說大家都信天啊,所以帝王才是稱為天子,稱為天的兒子,他就是人間的統治者,作為帝王,代表什麼?他的政權有合法性的基礎,因為他來自於天,得到天命。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的話呢,所有人都相信天,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孔子有一個轉變,叫做五十而知天命,他了解了天命,以前很少有人敢說這樣的話,因為天命是一個神聖的符號,只有帝王得到天命,可以成為天子。但是,孔子呢,他說我五十歲的時候了解了天命。

換句話說,從孔子開始,每一個人都可以自己覺悟到,自己可以得到天命,以儒家來說的話,什麼叫這樣的天命呢?就是肯定人性向善,你這一生要擇善固執,最後要止於至善,這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做到的要求,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天命。

這樣想的話呢,就可以連上孔子的對於宗教的觀點,宗教信仰恐怕有你個人的機緣,個人的考慮。但是呢,你要求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人格,這個是儒家思想裡面,絕對不能夠妥協的,一定要做到這一點,做到這一點的話呢,自然顯示一種高尚的宗教情操。

所以,我們今天談謹慎面對的事,也把孔子的最深的關懷做一個介紹,我們就談到這裡,謝謝各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26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11 19:32 | 只看該作者
3.5、【完美人格需要「不執著」】

傅佩榮:諸位觀眾,歡迎收看《國學天空》,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化解自我執著。宋朝很多學者都認為孔子是天生的聖人,好像孔子生下來,就是這麼樣的完美,這麼樣的偉大。事實上呢,並非如此。

各位想想看,孔子如果是生下來就這麼偉大,我們跟他學也學不到了,當然他的後代的學生,對他推崇,我們可以了解。像子貢就曾經說過,說我們的老師像天一樣高,沒有樓梯可以上去的。

但是事實上孔子本人呢,他認為自己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慢慢修養上去的。我們今天就要看一下,孔子怎麼樣進行自我修養呢?他要做的事最主要的就是化解自我的執著,執著於自我身上。那麼在《論語》有一句話,叫做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用白話文來說,孔子完全沒有四種毛病。

他不憑空猜測、他不堅持己見、他不頑固拘泥、他不自我膨脹。所以這四點都是怎麼樣呢?針對自己來下功夫,一般人都很喜歡憑空猜測,任何事情發生的時候有沒有證據,也沒有什麼樣的理由,就認為如何如何。我們經常說話就是,開頭就是我認為,我以為,想當然爾,這樣不好,這樣對於這個實際的狀況,不夠尊重。所以,孔子他不會隨便猜測。

第二個他不會堅持己見,跟別人意見不一樣的時候,我認為我一定對,我堅持我的立場,我的觀點。

第三個他不會頑固拘泥,有時候時代變了,趨勢變了,你還堅持以前的這種老的做法,他不會的,他會變通,最後呢,他不會自我膨脹,一個人在社會上跟別人來往,很容易自我膨脹,稍微有一點點成績,就認為自己超過別人。所以,孔子完全沒有這四種毛病,這可以看得出來,修養是下的很深的功夫。

我們常常講不要執著,不要執著,那儒家又強調擇善固執,這兩個是不是有點矛盾呢?一方面你不要執著,一方面又要固執,那怎麼回事呢?所以我們要了解,談到人生的問題,一定要分辨兩種慾望。第一種慾望是,自我中心的慾望,第二種慾望是,非自我中心的慾望,如果你的慾望是自我中心的,那就是執著。你的慾望是非自我中心的,代表你擇善之後的固執呢,你不是為自己,你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來考量,為了面子,為了各種情況來考量。

那這個時候呢,就可以怎麼樣呢?就可以變成從非自我中心的慾望,變成儒家的擇善固執,因為儒家的擇善固執,他有變通的可能性,我有選擇也能變通。但如果說你是自我中心的話,就很難變通了,一意孤行,自以為是。

所以,儒家的想呢,談到這種修鍊自己的時候呢,這是我們首先要學習的,因為你能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你才能夠真的去行善。為什麼?因為善是我跟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每一個人跟別人來往,他都要尊重別人的一種要求,尊重別人的觀點。

這個時候你如果說有自我執著,怎麼可能行善呢?你跟別人怎麼可能有良性的溝通?跟良性的互動呢?不可能的。

而另一方面呢,如果我們現在先說,有一個人他每天擔心四件事情,各位聽聽看,這樣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呢?他說我德行沒有好好修養,學問沒有好好講習,聽到該做的事,沒有跟著去做,我有不善的事,做錯事不能去改,這是我的憂愁啊。你如果不看前面的子曰這兩個字,你想想看,這樣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27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11 19:32 | 只看該作者
3.6、【大選頻頻反思「敬畏」 君子應有三畏】

君子有三畏 天賦使命 政治領袖 聖人言論

傅佩榮:諸位觀眾,歡迎收看《國學天空》。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心存敬畏」。

我記得我們小時候如果不乖的話,父母就會說老虎來了,事實上老虎常常在動物園裡面,也不見得跑到家裡來。

後來不乖的話,就說警察來了,我們這一生就慢慢長大,常常心裡想到說,我要怕什麼呢?怕老虎,怕警察,怕社會上的輿論嗎?到後來是怕老師,怕有人管我們,怕老闆這些。

但是我們學儒家的話,就要知道,你心存敬畏,絕對不是指一般人所怕的法律這些,如果只是怕法律的話,那麼恐怕你就會鑽法律漏洞了,或者犯法之後,只要不要被抓到就好了,這樣人生是不會長進的。

我們講心存敬畏的話,可以從孔子的話來加以學習,在《論語》有一句話,孔子說「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三種敬畏的對象,第一個敬畏天賦使命,第二個敬畏政治領袖,第三個敬畏聖人的言論,這有關君子。

小人就倒過來了,小人不了解天賦使命,而毫不敬畏,然後他奉承討好政治領袖,並且輕慢侮辱聖人的言論,所以這邊就做個對照。

一般人就是小人,那這個小人不了解天賦使命,就不會敬畏了,那在孔子來說的話,第一個敬畏天命,我們都記得孔子說過,「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天命」,知天命跟順天命之間,就是畏天命,敬畏天命。

為什麼要敬畏天命呢?因為人活在世界上,不是光是活著而已,不是光是活著到時候結束就算了。活在世界上,是有使命的,這個使命就每一個人來說,就是從向善到擇善到至善,都要讓自己的人格趨於完美。

善是我跟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所以人的使命就是以個人的力量,使社會變得更好,這是每一個人的使命。

從儒家來看,就是敬畏天命,你敬畏天命的話,才能夠每天認真的去實踐,認真的自我反省,看做到多少。

那麼第二個孔子要敬畏大人,大人就是政治領袖,我們要問為什麼要敬畏政治領袖?政治領袖很多人表現得並不怎麼好?孔子很了解心理學,他知道說,你敬畏政治領袖,政治領袖是因為別人尊重他,他就會尊重自己。

譬如說我們在台灣看到很多政府的高官,在立法院裡面,被立法委員罵的頭昏腦脹,他回到他的部會之後,他就胡搞瞎搞。


為什麼呢?因為他已經被罵的沒有尊嚴了。所以你愈尊重政治領袖,他就愈認真看待自己的職務,好好去照顧百姓,所以孔子這個觀點是很正確的。

當然提到孔子敬畏政治領袖,我們自然想到孟子了。孟子裡面提到政治領袖,有一段名言,叫做跟政治領袖去談話的時候,要看輕他,叫做「說大人則藐之」,我跟他說話,有意見跟他談,要先藐視,看輕他,不要看他高高在上的樣子。

那是怎麼回事呢?孟子為什麼跟孔子好像唱反調呢?在這邊我們就要稍微分辨一下,因為孟子認為這些政治領袖所做的事,都是我不屑與做的,我如果那一天變成政治領袖,一定做得比他們好,這是孟子的基本的原則。



「政治領袖」應得怎樣的敬畏

所以我們今天倒先把孟子放在一邊,就孔子來看,一個社會,一定有人當政治領袖,如果你不敬畏他的話,他就不會盡忠職守,他也覺得自己沒有受到尊重,那他為什麼要努力去照顧百姓呢?到最後是國家社會的災難。

還有第三點孔子要敬畏聖人的言論。聖人當然是指古代的聖人,他們留下來的言論,我們要去敬畏,好好去實踐。

但是很多人對這一點,常常會覺得說,聖人是唱高調,言者諄諄聽著藐藐,很多人常常認為,你們講這些都是說得好聽而已,不能實踐的。

孔子認為,我們要敬畏,你敬畏之後,你才有可能去想,我真的可以做到嗎?

那麼相對的,小人是什麼樣的情況呢?我們常常說,君子是有志向成為君子。小人代表什麼?他沒有志向,他就活在現實的生活裡面,不了解天賦使命,毫不敬畏,每天就是過這種日子。

第二個,狎大人什麼意思呢?他去奉承討好政治領袖,拉關係,講面子,講人情,讓這個大人政治領袖不能夠秉公辦事,所以狎這個字有點親熱的意思,就大家沒大沒小,變成是公務私務都分不開了。

最後侮辱聖人的言論,對聖人言論毫不尊重,認為是古人說的話,何必在意呢?時代不同了,今天我們比較自由了,可以為所欲為了,這就很可惜了。

孔子這邊提到,君子有三種敬畏的對象,我們再進一步看,孔子他心存敬畏,還表現在什麼地方?

在《論語》《鄉黨》有一句話,叫做「鄉人儺,朝服而立與昨階」,儺這個字是古代人舉行驅逐疫鬼的儀式,就好像民間信仰,他驅逐疫鬼,疫鬼就是說瘟疫,萬一有這樣的一個什麼鬼在作祟的話,他就要舉行一些民間的信仰活動。

這個時候,孔子他就穿上正式的朝服,站在家裡東邊的台階上,為什麼這樣做呢?穿上朝服代表尊重,慎重,站在家裡東邊的台階,代表我是這家的主人。

因為古時候在北方,房子很多是坐北朝南,所以台階分為東邊跟西邊,客人來的時候走西邊,那麼主人的話,站在東邊的台階,代表我穿著整齊的禮服,站在我們家東邊的台階,對你們這些鄉下朋友,舉行驅鬼的儀式,表示尊重。

所以孔子從來不會去批評別人的信仰,或者說歧視別人一般的民間的一種這個信仰的作為,他尊重的。

那麼最後還有一段,在《鄉黨篇》裡面說的,「迅雷風烈必變」,這什麼意思呢?孔子遇到很急的雷,很強的風,他一定怎麼樣呢?改變他的生活方式,馬上穿著衣服,準備什麼,可能要準備應變,準備逃難。

我為什麼提這一句呢?因為朱熹註解《論語》很多地方有它的問題,但這個地方,他特彆強調一句,朱熹說,孔子這樣做是敬天之怒,尊敬天所發的忿怒。

這裡我們覺得很奇怪,明明是自然界的一種變化,打雷,颳風,情況很危險,可能會有災難,那麼朱熹說,代表天的忿怒,在這裡我們當然也可以參考,代表孔子他對於必須謹慎的事,他有他的考慮,他做一個人對於自然界,對於所有的一切,他都會保持一個基本的尊敬的態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28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11 19:32 | 只看該作者
3.7、【克己復禮新解 人生的路愈走愈寬】

傅佩榮:諸位觀眾,歡迎收看《國學天空》。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克己復禮新解」。


幾年前在香港《明報月刊》,連續好幾期,很多學者都在討論這四個字「克己復禮」。

那麼這四個字處於《論語》。我們今天為什麼說是新解呢?是因為我自己研究了幾十年,認為這樣的解釋比較說的通,我們把原文先看一下。

顏淵請教孔子什麼是仁,仁這個字要把它理解為如何行仁?走上人生的正路,孔子就說了,克己復禮為仁,我用白話來說,孔子說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就是人生正途。不論任何時候,只要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天下人都會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走上人生正途是完全靠自己的,難道還能靠別人嗎?

所以這是上半段,我們先做個說明。一般學者兩千多年以來,都把克己復禮分為兩半,克己當然是克制自己,約束自己了,復禮的復是實踐,去實踐你的要求,那如果這樣解釋對的話,就麻煩了。

為什麼麻煩?代表自己有問題,所以你要剋制,復禮的話呢?代表你要實現你的要求,那代表禮是善的,自己是偏向惡的。

如果克己復禮這樣去解釋的話,那就很接近荀子了,人性是惡的,他的行善是人為的,尤其是荀子也是以禮做標準,那請問這樣一來的話,還是儒家嗎?孔子還能夠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嗎?

所以這段話,你不能夠把它分兩半來說,各位想想看,仁這個字是孔子的核心觀念,顏淵是孔子最好的學生,最好的學生問核心的觀念,孔子因材施教,說的一定是他這一生思想的精華所在。

孔子的思想有什麼精華?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化被動為主動,把我們這一生被動的要求去做該做的事,變成主動自己願意去做。

譬如說我們常常強調,真誠引發力量由內而發,我自己願意做該做的事,人生才有他的價值可言,不是別人叫我做的,是我自己願意做的。

所以克己復禮要連成一句話來看,叫做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很多人懷疑說,克這個字,可以當能夠說嗎?當然可以,克明峻德在大學裡面用的尚書的話,能夠去昭明自己的高尚的德行,克可以做能夠講。

那說克己這樣的句法,可以當做能夠自己如何嗎?可以的,在《論語》裡面,出現好幾次,孔子提到舜這個人,說他恭己正南面而已,也有一樣恭己,克己,他的學生請教什麼是念書人?孔子說行己有恥一樣,都把己放第二個位置,克己、恭己、行己,都是類似的句法。

所以克己復禮為仁,就是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就是走向人生的正路上,也就是化被動為主動。

那麼這個被動、主動的差別,關鍵就在這裡,一日克己復禮,你不管任何時候,只要能做到自己作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天下人都會稱讚你走上人生的正途上。

底下更重要了,為仁由己,你要走上正路要靠自己,難道要靠別人嗎?要靠自己而不要靠別人,正好代表你要主動,你不要被動,你不能說前面克己的己是不好的己,後面由己的己是好的己,一個己分壞的分好的,沒有這樣的分法。

所以整句話念完畢,不要斷章取義的話,就知道孔子說什麼?能夠自己作主,人生的關鍵就在於能夠自己作主。

通常我們都是被動的,所以在這裡可以說是,把顏淵問仁這句話能夠自己作主,把被動變主動,我自己願意去行善,去做該做的事,走上人生了正路要靠自己,難道要靠別人嗎?靠自己你才顯得有自己的主體性,是我在行善,不是為了別人,也不是為了別的考慮,這樣才有所謂的人生的道德價值。

不但如此,我們看後半段,接著顏淵請教,說有沒有具體的做法,孔子說了四個「非」,也就是四個「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不用翻譯,各位也知道,不合乎禮的你就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去做。

顏淵就說了我雖然不聰明,也願意做好這些事,在這裡很多人說你看,這又不是四個非禮如何如何嗎?那你不是配合前面代表禮是好的嗎?並非如此。

後面講四個不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在人的思考方式來說的話,代表什麼?消極上,你不要這樣做,然後你積極上,你要主動去做什麼。所有的教育,就從消極到積極,孔子教學生這樣的例子很多。

譬如說他以前教過誰?子貢。子貢曾經請教說,一個人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傲,老師認為這樣如何?他用兩個不,貧窮不諂媚,富有不驕傲,已經不簡單了。

孔子說這樣做可以,但是還不夠好,最好是怎麼樣呢?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從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到我要貧而樂道,富而好禮,代表你要積極去如何。

所以孔子教學生的原則就是要你從消極的不要做不該做的事,到積極的,你去做你該做的事。這種積極就代表主動在內。

所以孔子跟顏淵說,具體的細節,你先做好四勿,古代人對這四勿也很重視,有時候你可以看到,他用四隻猴子做代表。

第一隻猴子把眼睛蒙起來,非禮勿視,第二隻把耳朵遮起來,非禮勿聽,第三隻把口遮起來,非禮勿言,最後呢,把手放後面,或手放前面,要抱拳,非禮勿動。

像這個都是古人所學到的東西,但是我要特彆強調,不要忽略空子的教育是讓你從消極的,不要做不該做的事,遵守這個禮的規範,到積極的,你要主動去做什麼事,所以今天有這個機會,替孔子把這段話做一個新的解釋,實在是用心良苦。

為什麼?因為大家都把它講成克己跟復禮分開的,無法顯示孔子他真正的心得。

所以在這裡我們再說一遍,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要求,這樣就是人生的正路,走上這樣的正路,是要靠自己的,難道要靠別人嗎?這是化被動為主動,人生的路自然是愈走愈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29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11 19:33 | 只看該作者
3.8、【天助自助者 中西經典中「認識你自己」】

傅佩榮:諸位觀眾,歡迎收看《國學天空》,我們今天的主題是「老師幫不上忙」。


我們有時候會想孔子也有教不來的學生嗎?事實上很多工作,需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

西方學者研究這樣的工作找到三種特別需要合作的。第一種是農夫,一個農夫再怎麼樣辛勤耕耘,如果老天不幫忙,老天不配合,該下雨不下雨,農夫再辛苦也不會有收穫;第二種工作是醫生,你說你華佗在世,你開的藥方病人不肯按時吃藥,不肯照著醫生的分咐去做,那你再好的醫生也沒用;第三個就是老師,一個老師教一班學生,教出來的效果各個不一樣,有的學生終身受用,有的學生聽了之後就忘記了。所以作為一個老師,他希望學生一定要能夠自己願意來學習。

在《論語》裡面孔子說過,他說一個人如果不說怎麼辦、怎麼辦,這樣的人我對他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這句話聽起來很有意思。換句話說如果你想要從孔子學到一點東西,你自己本身就要先問自己,我該怎麼辦,我該怎麼辦。因為老師再怎麼好,不可能每天在你身邊。並且你提問題的時候在教室裡面;你碰到實際的狀況,是在生活上,那生上你不能夠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反省,找到一個答案的話,老師怎麼可能像神一樣的隨時給你啟示呢?

所以我們都知道,能夠回答問題的人,是提出問題的人本身。我們教書教很久了,有時候學生提問題,我們答的時候,學生說這不是我的意思。但是他的問題明明是這樣問的。但是我們回答的時候,並沒有能夠切中他真正關心的那個層面。所以每一個人都要練習,自己問自己,我該怎麼做,我該怎麼做。所以我們才會說,每一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老師。你要做自己的老師,也要做自己的學生,從過去的經驗裡面,慢慢去了解自己的個性,自己的性向。

所以在希臘時代,有一座戴爾菲神殿,上面刻著一句話,就是認識你自己。這句話到現在西方很多心理學家,尤其在做心理治療的,往往就跟別人說你要先認識你自己,要知道你自己到底要追求什麼,人生不能什麼都要,你選擇的目標就要放棄其他的各種慾望,否則這個目標達不成,那你達成的話你才能快樂。所以每一個人都要問我改怎麼辦,孔子才有辦法給你提供建議。

那麼第二段話是在《孟子》裡面所記的,《孟子》全書總共是七篇,各分上下。到最後面的時候,他提到了孔子了,他特別說孔子講了一句話,就是經過我門前,不到我房間來跟我討論的,我不覺得遺憾的,大概就是鄉願吧。他說鄉願是德之賊也,就是傷害道德的人。

我們先說什麼叫「鄉願」。「鄉願」就是一般所謂的好好先生。他看到有人吵架,就說你們不要吵,你們兩個都對。那兩個都對為什麼要吵呢?他說的話好像有點道理,但是這種息事寧人,做和事老,有時候就是不分是非善惡,只希望說既然大家都活著,那就繼續過日子算了。所以鄉願就是不去分辨是非善惡,這種人多的話,這社會就沒有正義了,許多事情大家都說何必計較呢,那你什麼事情都不計較,到最後誰對誰錯也不管了。我們就要問,那為什麼還要有人做好人、做好事呢?因為你做得好,別人不見得肯定。那另外一個人做了壞事,別人也不在乎,也無所謂,那這社會怎麼辦呢?

所以孔子,他只有一種學生不教,就是鄉願。在這裡我們可以順便補充一下,我們再回想一下,經過我門前,不進來跟我討論,我不覺得遺憾,那就是鄉願。代表孔子他並沒有跟學生收肉乾,因為我們節目播出之後,有些朋友寫信來,或在網站上提出問題,他說孔子的自行束修以上,還是應該說是收肉乾比較好。

我們以前談過這個問題,但是事實上不勉強。這句話也可以作為旁證,各位想想看,一個人經過孔子門前,他並沒有帶肉乾。那孔子也希望他進來談一談,他不會計較說,你要進來談可以先帶十束肉乾,沒那回事。他純粹是一個老師嘛,有人經過任何人都一樣。只要十五歲以上,你要找我談我都談。但是你不找我談,我就覺得遺憾,除非你是鄉願。就是你這個人根本就沒有誠心想要分辨善惡。

我們如果講更清楚的話,鄉願就是不真誠的人。儒家最強調真誠,因為人有兩種,真誠的跟不真誠的。通常我們都不會想到真不真誠的問題,只想到說生活能夠方便、有效就好。所以我坐在車上的時候,不會想到讓座,因為我坐得很舒服,那別人好像也不太在意,老人家站著,他還站得住,代表身體還健康。那你這樣不真誠的話,碰到關鍵的時刻怎麼辦呢?就是你不真誠久了之後,也忘了自己內心是怎麼一回事。所以儒家的思想很強調真誠,真誠就是說經常自我反省,隨時注意到我跟別人之間的關係是否適當。譬如說我站著,老人家坐著,非常適當。那我年輕如果坐著,讓老人家站著,這就不太適當。你一真誠的話,就會想受我不能這樣子,我要讓座。

所以儒家有很多想法,都是隨著真誠而表現出來的。所以我們進前面談了一句也是一樣的意思。一個人要常常問自己我改怎麼辦,我該怎麼辦,遇到問題不要急著去找老師,要先自己想一想。因為你自己在這個環境裡面,有這樣的遭遇,那顯然是你一路走來所造成的。那麼你如果說你不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問題的基礎,問題的根源,那別人幫你忙,說不定只是治標而已,不能夠治本。所以我們今天所談的老師幫不上忙,並不是老師不願意幫忙,而是每一個人都要先幫自己的忙。我們說天助自助者,就這個意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30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11 19:33 | 只看該作者
3.9、【艱難人生路 讓生活多一些樂趣】

諸位觀眾,歡迎收看《國學天空》,我們今天的主題是「艱難人生路」。

人生的路很艱難,這怎麼說呢?我有一個朋友在中學教書,他們學校校園裡有一棵大樹,要三個人環抱才抱得住,學校就在樹的周圍,設幾個石凳。有一天中午休息的時候,他坐在石凳上,聽到後面有三個學生在聊天,他心裡想我就聽聽看吧,看看學生到底在談什麼。他聽了半小時之後,用一句話做結論,他說我聽了半個小時,這些學生講的話,沒有一句話是有意義的。他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當老師,他總希望學生在休息的時候,也能談一些有意義的話,譬如說最近念什麼書。德行上有什麼改善呢。

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年輕的學生上課就很累了,他下課休息的時候,聊天講講八卦,這個也是難免的。但是這種難免的情況,當一個人從學校畢業之後進入社會,以後就是數十年的社會生活,他可能這樣一直下去了。我們有時候跟朋友約會,喝咖啡,十分鐘之後就開始聊八卦,最近有什麼消息,不是談經濟方面,就談政治方面,台灣政治方面很多口水戰,就跟這個類似。所以我們今天講艱難人生路的時候呢,從《論語》裡面有兩段話,孔子提醒我們。

第一段話呢,孔子說,一群人整天相處在一起,說的是無關道義的話,又喜歡賣弄小聰明,實在很難走上人生的正路,他後面說難矣哉。這個難,不是說你做這些事很難,是說你做這些事的話,很難走上人生的正路。因為孔子是一位老師,他總希望別人走上人生的正路,但是偏偏很多人都喜歡前面那三句話,整天相處在一起,說話都不談道義,因為你一談道義的話就有壓力,它不是一天可以做成的。不是說我們上星期見面,這個星期又見面了,見面就問,你有沒有更孝順、有沒有更講信用、有沒有更謙虛,你這樣一問的話,將來誰敢跟你來往呢?面的時候好像會覺得德行不是那麼快的,它是一輩子的事情,那你平常聊天的時候,聊什麼話題呢?就是言不及義嘛。

然後你再看好行小慧,這個慧是智慧的慧,就代表小慧小聰明,賣弄小聰明。也有人把這個慧講成恩惠的惠,說往往給對方一些小的好處,這個我們先不去管他了。因為你一般講話的時候,賣弄小聰明的情況比較多,所以孔子會覺得說,你整天終日就是整天,那這個整天是指什麼情況呢?當然是離開學校之後嘛。因為一個人離開學校之後,老師不在身邊,也沒有什麼作業要準備,也不需要考試了,以後就是自己獨立自主,只要經濟上可以這個站得穩,可以過日子,那朋友們聚會在一起,說不定就這樣子一天一天下去。孔子認為這樣是很可惜的事情。

所以他另外講一段話,跟這個有點關係也類似的,他說保持終日無所用心,整天吃飽了飯對什麼事都不花心思,這樣很難走上人生的正路,又來了「難矣哉 」。就是你每天吃飽喝足,就過日子,看電視發獃、上網去看看。他說不是有那種博弈擲骰下棋的遊戲。博弈就是擲骰子嗎?他說你為什麼不去擲擲骰子下下棋呢?你去玩一玩的話,也比像這樣子無聊要好。人最怕兩個字「無聊」。

有一次我碰到一位母親,他跟我說他的孩子念小學五年級。他就跟他孩子說,假設你是做媽媽的,你要怎麼樣教像你這樣的孩子。這位媽媽很聰明,讓這個小孩設身處地說,我希望父母怎麼教我。結果這個小孩子答案非常好,他說你要讓我不要無聊就好了。換句話說,從小開始每個人都怕無聊,那你怕無聊之後,你做了什麼事呢?你做的說不定是無濟於事,保持終日無所用心。那麼孔子的建議是說,那你還不如去博弈吧,「博弈」這兩個字,今天要特別要小心。為什麼呢?它被當做賭博,如果你把他當賭博的話,它變成孔子勸我們賭博,那還得了,這怎麼像是老師呢?

所以我們要說明一下,「博弈」是指遊戲,遊戲跟賭博是兩回事。什麼叫遊戲呢?為什麼人類需要遊戲呢?因為人活在世界上,他出生之後就有各種條件,各種限制。在這個世界上的成跟敗,大部分都定了,很少人可以改變。所以你需要遊戲,遊戲的時候呢,你訂一個規則,譬如下象棋、下圍棋,訂一個規則之後,不分你是誰,老闆也好、員工也好,大家是機會均等,按照規則來下棋。每一個人都有得勝的機會。所以人活在世界上,你不能說我註定失敗,那我活著多無趣啊,所以我要靠下棋玩遊戲,來這個化解這種壓力,但是問題來了,遊戲加上金錢,就變賭博了。

所以儒家當然是反對賭博的,因為金錢的賭博基本上對一個人的生命來說是很大的一種傷害。到最後呢,你患得患失,日子也過不下去,因為賭博造成的災害是難以想象的。所以在這個時候呢我們就要知道,孔子希望你能夠花一些心思,不要每天那麼無聊,所以我們今天呢,談到「艱難人生路」,就代表孔子很了解人生的困難,但是作為儒家,他希望我們找到人生的方向,就是要內在不斷的開發潛能,讓自己往上提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31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11 19:33 | 只看該作者
3.10、【「一以貫之」 孔子之道無人解】

傅佩榮:諸位觀眾,歡迎收看《國學天空》,我們今天的主題是一以貫之,這四個字太重要了。因為孔子兩度提到說,他的道一以貫之。

但是問題在什麼地方呢?很少有人真的了解,他在說什麼。我們今天如果做一個測驗,讓學生們從小學到大學,讓他們寫這個答案,說請問,孔子的一以貫之是指什麼?我相信,大概所有的人都會說,曾子的那一句話,就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句話,答案就寫兩個字,忠跟恕。

孔子明明說一以貫之,答案變成兩個字,這不是覺得很奇怪嗎?值得我們懷疑嗎?所以我們今天要把這個道理說清楚。

說到一以貫之兩度出現,第一度出現的時候呢,他的學生是子貢,跟他有關的。子貢這個學生呢,比孔子小了三十一歲,年紀跟顏淵差不多,非常的聰明,口才非常好。子貢在言語科裡面是高材生。但是,聰明人會說話,有一個毛病,喜歡比較。所以子貢很喜歡比一比,誰跟誰誰比較好,誰比較差。他甚至提到自己的老師,他用一句話來說孔子,叫做多學而識之,所以這段話出現,孔子聽到子貢的批評,就主動跟他說,子貢啊,你以為我是多學而識之嗎?賜就是子貢的名字,端木賜,他說,你以為我是廣泛學習並且記得各種知識的人嗎?子貢回答說,是啊,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有一個中心思想,來貫穿所有的知識。這是第一段要說明的。

這一段我們了解到什麼呢?就是子貢以為孔子只是年紀大,書念的多,記憶力還不錯,然後就來教學生了。就好像是有腳的書櫥。我書念了很多,我本身變成一個書櫃,但是,這樣講孔子的話公平嗎?孔子就當面的加以修正,他說我是一以貫之,什麼意思呢?我雖然很多學問,很多知識,我有一個中心思想,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個中心思想的話,不能把他的學說,整個連貫起來的話,他講的話前言不對後語,你沒有一個系統,怎麼可能成為一個好的老師呢?又怎麼可能成為一個好的哲學家呢?

但是,很可惜的是什麼?子貢這個時候,沒有接著再請教老師,到底什麼是您的一貫之道。所以這個事情就變成公案了,不了了之了,所以孔子心裡面常常覺得有一點可惜,他就想找個機會公開說一下自己的一貫之道是什麼。為什麼?因為孔子作為老師,以前教書的時候,可以教詩經、書經、禮樂易都可以教,不能教自己的思想。因為學生跟老師念書,是希望將來做官,做官的時候只問你學會沒有五經跟六藝,做官的時候在古代,不會問你有沒有學孔子的思想,因為孔子當時還活著嘛,他的思想有什麼用呢?還沒有成為大家所推崇的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嘛。

所以,孔子說很想利用機會來教學生,他的一貫之道是什麼。結果這個時候呢,他找誰來問呢?找了曾參,就是我們今天談的第二段,孔子上課的時候主動說曾參啊,我的人生觀是由一個中心思想貫穿起來的,曾參是誰啊?曾參比孔子小了四十六歲,他又是孔子所說的魯,魯代表魯鈍,反應比較慢一點。所以孔子以為說這麼年輕的比我小四十六歲的學生,反應又比較慢一點,他肯定不知道我的一貫之道,他肯定會問,何謂也?我就可以發揮了。

結果孔子教學失敗了,孔子教學也有失敗的時候,這就是一次證據,我們再把這個話仔細看一看,孔子說,曾參啊,我的人生觀是由一個中心思想貫穿起來的。曾參說,的確如此。孔子離開教室。學生們就問曾參說,老師所說的是什麼?曾參就回答了,說老師的人生觀只是忠與恕罷了。

各位想想看,這段話你不覺得詫異嗎?孔子為什麼反應那麼激烈,立刻離開教室呢?他本來選擇曾參來問他說,唉,曾參,我的人生觀有一個中心思想,他本來希望曾參立刻就問老師說,何謂也,說老師我不懂請老師說明,結果沒想到曾參居然說是的。孔子反應很激烈,立刻離開教室,連你都懂了,我還講什麼?

那個子貢是聰明的學生,都被老師直接的批評過,那這個那麼年輕等於是剛剛畢業的,進入國中,初中的學生,你居然懂我的思想,那我還說什麼呢?他立刻離開教室。結果孔子離開教室之後呢,後面就是悲劇了,學生們就問曾參,何謂也。我們都知道,何謂也三個字,本來應該是曾參請教孔子的,現在變成是別的同學請教曾參,曾參是一個小學弟,比孔子小四十六歲,論語裡面比曾參更年輕的學生,只有一位子張,比孔子小四十八歲。

那我們現在請問曾參憑什麼來替孔子回答?他說老師的道,只是忠與恕而已矣。各位看最後三個字,而已矣。而已矣三個字就是不太負責任的。

孔子這麼重視的一貫之道,為此還批評過子貢的,曾參居然把它說成忠與恕而已矣,好像就是說沒什麼了不起,你們不要緊張,只是忠跟恕而已。這是初中生說話的口吻,大概最多念高中吧。他就自己亂猜,我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忠恕違道不遠這六個字,在《中庸》裡面出現過。忠恕離開道不遠,代表忠恕不是道,離開道不遠。孔子的道,絕對不是只講忠恕,盡己之謂忠,推己及人之謂恕,這是人我之間。

孔子的道,除了把思想貫穿起來有一個中心思想,還包括知跟行,我所知道跟我行動要一貫,還包括生跟死,我如何生如何死,這個一貫,還包括天跟人,天跟人也要一貫。

所以,孔子的一貫是我們知道,一個字叫做仁義的仁,這才是標準答案。所以他才會說殺身成仁。

所以,今天我們特別借這個機會,要說明曾參所說的忠恕,是曾參個人的體會,不等於孔子的思想,要不然孔子為什麼會公開說,沒有人了解我呀,我們將來會談到,孔子對於沒有人了解他的一些感嘆,今天就先談到這裡,謝謝各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32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11 19:34 | 只看該作者
4.1、【殺身成仁 孔子知音難覓】

傅佩榮:諸位觀眾歡迎收看《國學天空》,我們今天的主題是誰了解孔子。

上次我們說過,曾參所謂孔子的一貫之道是忠恕,我們特彆強調,那個答案有問題的。那麼今天我們所談的誰了解孔子,跟上次可以連下來說,因為在《論語》裡面,孔子公開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呀,這時候子貢在旁邊就問,為什麼沒有人了解老師呢?孔子說自己不怨恨天不責怪人,廣泛學習世間的知識,進而領悟深奧的道理。叫做下學而上達,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孔子這句話是很深的感嘆啊,代表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代表沒有別人可以了解我。兩千多年以來,我們都念《論語》,真的了解孔子嗎?孔子自己直接教的學生,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不要說那三千弟子,孔子都說沒有人了解我。這代表什麼呢?代表孔子說的不清楚,還是學生沒有認真去學習呢?

其實你要了解孔子的話,有幾個簡單的指標,第一個就是說,你要問孔子的志向為什麼那麼特別呢?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則懷之。孔子明明是一個人嘛,一個人為什麼要把天下的老人家得到安養,做朋友的互相信賴,青少年得到照顧當作自己的志向呢?

你不了解這個孔子的志向,就對孔子的思想沒有辦法正確的理解。同時,孔子也說過,人要殺身成仁。你不了解什麼是殺身成仁對孔子思想肯定也不太了解。所以孔子說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本身是一位哲學家,他的思想一以貫之。他本身知道說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覺悟到人性向善,善就是我跟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有這樣的觀念的話,我的人性要實現的話,我就要跟別人,因為善是我跟別人之間的適當關係。

那別人是誰呢?別人是從父母開始,兄弟姐妹開始,到天下每一個人都是別人。這樣一講的話我們就懂了,原來孔子他說他的志向,是因為他建立在人性向善這個觀念上面。

那麼這樣一來的話,你才能說,他的志向跟他的這個人性論,結合起來。那至於什麼叫殺身成仁呢?仁義的仁啊,代表善的最核心的一個立場,你為了行善而犧牲生命,等於是完成生命的基本要求。所以可以說殺身成仁,這個成就是一個關鍵。明明是死的,為什麼要說成了?要說完成呢?就代表你人性向善,你為了善而犧牲,不但不是犧牲,反而是一種成全。

所以,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我們今天所講的這一番道理,應該符合孔子他的想法。但是,《論語》裡面呢,如果有人了解孔子,有一個人,他正好不是孔子的學生,我們就看另外一段話,孔子在衛國住過一段時間,有一天在家裡面擊磬,磬這個樂器是用石頭做的,他擊磬的時候,有一個挑著草筐的人,經過他的門前,聽了之後就說,磬聲裡面還有深意啊。接著他再聽,然後他說聲音硜硜的,太執著了。就這個人覺得孔子演奏這個磬啊,聲音傳達出來某種深刻的含義,但是呢,太執著了,他接著說得很精彩。他說,沒有人了解自己,就放棄算了。就這句話。

換句話說,他從孔子的磬音裡面聽出來孔子在那邊抱怨,沒有人了解自己,所以這個人他就勸孔子,沒有人了解就算了。接著他引用一句《詩經》的話,深則歷淺則揭,這字念揭,什麼意思呢?水深的話,穿著衣裳走過去,水淺的話呢,撩起衣裳走過去。如果你要過河,你看到水深,你衣服再怎麼撩,還是會弄濕。你看到水淺,那你就趕快走過去吧,衣服撩起來就好了。你不要猶豫不決嘛。等於是這個人勸孔子說,你既然想要關懷人間,關懷世界,就好像說你要從政,就不要怕沾鍋,不要怕也跟別人要一起,做一些同流而不合污的事情。他是這樣勸孔子,孔子聽到他的話之後就說了,他說,有這種堅決棄世之心,就是那麼堅定要脫離這個世界的話,什麼事情都不難了。

但是,作為儒家,他就是不忍心脫離這個世界,他就是不忍心,一個人獨善其身。他有任何機會都要透過教育,透過政治,來改善這個社會。叫做儒家的淑世精神。

所以,這兩段合起來五看,證據就很清楚了。一方面孔子說自己沒有人了解我,另一方面,這個人一般在歷史上稱作不荷簣者,挑著草筐的人,挑一個竹簍子的,這個人當然不是孔子的學生,他是一個隱士。隱居的人。你跟他交換名片他不理你的,這種人。這種人智慧都相當高的。

所以,孔子在整部《論語》裡面,只有一個知音啊。而那個知音呢恰巧是一位隱士,道不同不相為謀,沒辦法。所以孔子碰到這種人,一方面會覺得,他們智慧非常高。對孔子呢,能夠很深的理解,孔子在想什麼。但是,沒辦法。道不同,他們恐怕比較偏向道家那種想法。

而孔子是一位儒家,而孔子對於人性的看法,是把善規定為我跟別人之間適當的關係。所以只要我有能力,一定要盡我的力量,來改善這個社會,絕對不能夠說,我一個人過好日子就算了。所以,孔子的真正的想法是什麼?今天我們借兩段《論語》的話,說明什麼?千古以來,一件非常遺憾的事,就是孔子說沒有人了解他,那好了,我們今天就要問了,兩千多年下來,這麼多學者,尤其在宋朝的時候呢,這麼多重要的哲學家去研究孔子,他們難道都不了解孔子嗎?我們也不敢這樣說。我們只能說,他們如果沒有掌握到孔子的志向,以及孔子為什麼說殺身成仁。他不能把這個道理說清楚的話呢,恐怕就有些地方,值得我們懷疑。

所以,我們今天說要了解孔子的話,一定要記得,人性是一種力量。真誠就可以讓這個力量表現出來,要求自己做該做的事,該做的事就是善。每一種善都是我跟別人之間互動的關係。

我們今天這樣談,希望能夠對於孔子的思想呢,能夠有比較進一步的了解。我們就談到這裡,謝謝各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33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11 19:34 | 只看該作者
4.2、【「繪事後素」 孔子靈感何處來】

傅佩榮:諸位觀眾,歡迎收看《國學天空》,我們今天的主題是「誰啟發孔子」。

這樣的問題,我想恐怕會讓我們覺得很奇怪,事實上,它就是我們所謂的教學相長,孔子教學生,學生有的時候也會啟發孔子,就好像韓愈所說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問是誰呢?一般人會猜顏淵啊,或是子貢這些人。但是不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是誰呢?是子夏這個學生。

在《論語》裡面,孔子公開承認,能夠帶給我啟發的,就是子夏,但是我們千萬要注意,就是這麼一次,特別有趣,我們就看一看是怎麼回事呢?

在《論語·八佾》裡面有一段話,子夏,他是文學科的高材生,子遊子夏,文學是指對於文獻知識《詩經》,《書經》特別熟悉,很有心得。

他就問,他說《詩經》裡面有一句話,我看不太懂,哪一句話呢?他就念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這句話是處於《詩經》的,何謂也?什麼意思?我們用白話文說一遍,各位會比較清楚,子夏請教說,笑瞇瞇的臉真好看,滴溜溜的眼真漂亮,前面講臉,後面講眼睛,白色的衣服,就已經光彩耀目了。

這句詩什麼意思呢?因為我們乍聽之下就知道,他講的是什麼?一個女孩子麗質天生,所以她一笑起來,眼珠轉一轉,就很漂亮,然後她穿上白色的衣服,就非常的耀目,光彩耀目,白色的衣服,就是非常的炫耀,子夏不懂,他為什麼不懂?他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會把白色的衣服,就把它說成是很漂亮呢?那孔子怎麼回答?孔子回答四個字,請注意,四個字,「繪事後素」。

這四個字什麼意思呢?古代的繪畫,繪畫的這件事,最後上白色,這是跟現代不一樣,連朱熹都解錯了,為什麼?朱熹是宋朝人,在宋朝的時候,做了很好的紙,白色的,畫畫的時候,有白色的紙做底,再上彩色。但是孔子的時代不一樣,到現在挖出來的到漢朝的絹帛,都還是有顏色的,接近咖啡色,就是樹木的這種顏色。

所以在孔子的時代,你要畫畫的話,它的底是咖啡色的,不是白色的,所以繪畫的時候呢,最後上白色,白色這種顏料,反而是很難得的,白色一上就把前面的顏色,紅的,黃的,綠的,紫的,黑的全部凸現出來了。

換句話說,白色本身看起來是沒有顏色的,但是它可以使別的彩色,特別的顯示出來。

孔子這句話,這個答案什麼意思呢?就是要告訴子夏說,一個女孩子麗質天生,白色的衣服就很漂亮了,不用穿彩色的衣服,那麼孔子說,繪畫的時候,最後上白色,就是你只要底子很好,麗質天生,白色就讓你顯得很漂亮。

本來這時候就可以下課了,但是子夏這個時候,心血來潮,接著說了一句,他說「禮后乎」,三個字,他說那麼禮,是不是後來才產生的呢?他光是問一個問題,用三個字問,孔子聽了之後,非常高興,立刻說,能夠帶給我啟發的就是子夏,現在可以跟你談談詩了。

「起予者商也」,商就是子夏的名字,起予者能夠啟發我的就是子夏,我們就要問了,孔子為什麼那麼高興?他為什麼聽到子夏說,禮是以後才加在人的身上,就是說能啟發我孔子的,難道孔子不知道嗎?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一般人都認為禮是彩色,用我們的話來講,很多人都認為,人是一張白紙,你學了禮儀之後呢,加上彩色,這個人就文質彬彬了,就很有禮貌,好像是很好看。

事實上不然,人性向善,人性的本質就有各種彩色,但是你學禮之後,禮本身是沒有顏色的,它是白色的,你學了禮之後,就可以把真誠的情感適當的表現出來,表現的恰到好處,真美啊。

很多人以為說,那是不是那個禮,讓你顯得光彩耀目,不是,是你的本身的那個向善的美好的品質,而不是禮。所以當子夏說,那麼禮是後面才加給人的,他就把禮比喻為白色,跟我們一般人想到說,禮是彩色完全不一樣,所以這是最精彩的地方。

各位都知道,一般人真的以為,禮是彩色的,學了禮學了很多,說話很有禮貌,文縐縐的念很多書,好像是加了彩色,其實不然,任何彩色都需要有最後真誠的情感,一個人真誠的情感,才是彩色的,禮反而是白色的。

在《易經》裡面有一個卦,叫做賁卦,這個字念賁,賁這個字代表什麼意思呢?它的卦象是山火賁,上面是山,底下是火,等於是山下有火,這個火就使得山看起來很漂亮,代表什麼,它可以作為裝飾。

所以在講賁卦的時候,我們說上九白賁無咎,白賁什麼意思呢?白賁就是用白色做裝飾,無咎就是沒有災難,要注意上九這兩個字,《易經》每一卦六個爻,最後一爻叫做上九或上六,這邊是上九。

《易經》六十四卦到第六爻,到上這一爻,只要能無咎就非常好,因為《易經》的變化,是從下往上推,到了上的位置,最高的位置,接著就離開了,所以上的位置,很少有好的,大部分都是有凶啊,或是不利,但是在賁卦裡面,上九白賁無咎。

換句話說,你佔到賁卦的時候,本來是要裝飾的,但你要記得,用白色做裝飾,就沒有災難了。

為什麼?白色是最好的裝飾,它才能讓你純樸的本質,內在的本性凸現出來。

所以今天我們學到說,能啟發孔子公開承認的,《論語》裡面,只有這個地方,而居然是誰呢?子夏,所以子夏這個學生,問老師有關《詩經》,就是問對了問題,孔子回答的時候,繪事後素,但是後代的學者,大部分加一個字,繪事後於素,畫畫的時候,先有白色做底,再畫,錯了。

孔子的時代,最後上白色,代表禮是你後天學會的,你內在向善的本質,就很美了,你要記得,人不能沒有禮,你沒有禮的話,你沒有白色,前面的彩色也顯不出來。

所以這段話,我們今天就可以了解,有它深刻的涵意,我們就談到這裡,謝謝各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34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9-5-15 06:5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8: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