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9-4-17 09:03 編輯
以下,我們試圖用事實證明李世民基本上是一個政治完人。
首先我們為李世民做一個簡短的述職報告:基本評價:李世民是偉大的地主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和書法家,傑出的詩人和文學家,久經 ...
Hanxin 發表於 2009-4-16 21:56 
隋煬帝PK唐太宗(修訂版) ·
在一般人眼中隋煬帝可謂是萬世暴君,唐太宗堪稱千古明君。但他們卻可以說是驚人的相似,他們的才能可以說是難分軒輊。
第一局 相貌
《隋書》記載楊廣「美姿儀」,不要小看這三個字。中國第一美男子潘安,史書也僅是說「美姿儀」。由此可見楊廣是帥哥一個。
《舊唐書》記載李世民是「龍鳳之姿,天日之表」,說通俗一點就是有帝王相。應該長得還不錯。
楊廣似乎要比李世民要帥一些。
第二局 文采
在大家眼中與楊廣有關的成語就是「罄竹難書」,而李世民的名言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其實他們的文採在歷代帝王中無出其右。
楊廣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可不比李煜低,可以說是一位傑出的詩人。秦觀的名句「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就取自楊廣的「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他的《飲馬長城窟行》可以說是千古名篇,後代文人對他的詩文十分推崇,「混一南北,煬帝之才,實高群下。」,「隋煬起敝,風骨凝然。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艷叢中,清標自出。隋煬帝一洗頹風,力標本素。古道於此復存。」
李世民的詩文不知比乾隆寫的詩好千百倍,只不過大家過度關注他的政治才能。《全唐詩》保留了李世民不少的詩作。其實唐太宗的詩不僅意境雋永,其藝術成就相當高,而且對唐朝文人的詩作影響十分巨大。
不過楊廣的文采還是李世民望塵莫及。
第三局 矯飾
楊廣在大家眼中可以說第一號偽君子,矯飾無人能及。其實李世民在此更勝一籌。
《隋書》記載楊廣「嘗觀獵遇雨,左右進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濕,我獨衣此乎。」乃令持去。
李世民則更作秀十足,一次蝗蟲成災,李世民就抓了一隻蝗蟲然後吃了,責怪蝗蟲吃莊稼。
李世民勝。
第四局 愛情
楊廣似乎是荒淫無恥,哪來愛情。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故事婦孺皆知。楊廣似乎輸定了。楊廣與宣華夫人陳氏的曖昧關係一直給楊廣蒙上亂倫的惡名。而李世民的在那方面其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占叔父李瑗之姬,奪小弟元吉之婦。不能說楊廣就是亂倫,李世民就是為了愛情吧。楊廣被說是荒淫無度,宮女數萬。那我們看看李世民的宮女又有多少。貞觀初, 僅「 大安宮及掖庭宮內, 無用宮人, 動用數萬。」,還不包括主要皇宮太極宮及各地離宮別館中的妃嬪官女數。李世民曾直言不諱地表示過平生無所好, 唯名馬、弓刀、美女而已。只不過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故事被過度的渲染了。其實楊廣的蕭皇后並不比長孫皇后差。蕭皇后的文采也比長孫皇后好,品格也不差。最重要的是楊廣和蕭皇后一直夫妻情深。不論是多麼討厭楊廣的修史者都不能掩蓋這一事實:蕭皇后從來就沒有受到楊廣的冷落,而且一直受到寵愛。而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感情其實很脆弱,李世民殺死兄弟李元吉,奪取其愛妃並欲立之為皇后,最後被魏徵勸住了。長孫皇后能一直成為皇后,最關鍵的原因不是他們夫妻情深,而是李世民要借重長孫無忌為他鞏固江山而已。楊廣應該比李世民更加痴情,只不過最後幾年政治上遭受沉重打擊才沉溺女色。
楊廣勝
第五局 文治
在不少人眼中科舉應是李世民發明的,大家都依稀記得他說的「「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是文化繁榮的朝代,李世民可謂功不可沒。
但實際上科舉制度是楊廣首創,可以說是前無古人。李世民不過是完善了科舉制度。
李世民可以說使中華文明遠播於塞外,使少數民族不斷內附,不少人在唐朝做官,出現了不少著名將領。號稱天可汗。
而楊廣的文治則很少有人知道。但他的文治功績,遠非李世民可以趕上。楊廣曾治理南方十年。而那是剛剛結束南北大分裂。南北文化有很深的隔閡。雖然隋在南方的行政情況並無大量記載,但南方以後沒有發生叛亂和他在江都任期很長的事實,說明隋的治理取得了相當的成就,文化再統一的許多措施也應歸功於他。《劍橋中國隋唐史》中第二章《隋朝》對楊廣在促進南北文化統一的功績有較詳細的描述。
南北文化在統一遠比所謂的華夏文明遠播塞外要重要的多。
因此楊廣勝
第六局 武功
武功方面李世民似乎是贏定了。在大家眼中唐朝的江山大部分就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淵不過是一個無能的人而已,至於李建成之流就不值一提。登基后更是四面出擊。貞觀年間,唐朝依次取得了對東突厥、吐蕃、吐谷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甚至可能還包括印度用兵的勝利。李世民甚至有「天可汗」的稱號。給人的感覺就是大唐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不過其中的水分是不少的,李淵和李建成在建立唐朝時可以說是功不可沒,不過他們的功績都被算到李世民的頭上了。而李世民在征高麗時遭遇的慘敗,卻由於各種原因而不為大家熟知。
其實楊廣也很早就表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能。年僅20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向富裕、強盛的陳朝發動進攻,並完成統一。楊廣還在隋朝抗擊突厥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後給突厥致命一地,奠定了隋朝對突厥的勝利。他還派軍滅了吐谷渾。西域的高昌、焉香、龜茲、疏勒、於闐、康國、安國、米國、吐火羅等國家的商賈使者來往於長安、洛陽一帶,絡繹不絕。隋煬帝還派司隸從事杜行滿出使西域,從安國帶回五色鹽。又派雲騎尉李昱出使波斯,回國時,波斯的使者、商人也隨至中原。隨後隋朝成為更開放的國度。即使是隋朝滅亡前夕,各國也還臣服於大隋王朝。還給隋朝進貢送賀禮。
李世民和楊廣在武功上難分秋色。 如果說隋場帝在中國有九百萬戶的時候討吐谷渾是勞民, 那麼唐太宗在國家只有三百萬戶的時期派兵征伐更遠的高昌、龜茲則不是窮兵黷武又是什麼?
平局
第七局 弒兄,弟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害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父親李淵退位,卻絲毫沒有指責。因為李世民做得相當高明,通過篡改史實,把李建成和李元吉說的是一無是處,甚至是殘忍無能之輩。讓大家覺得他發動玄武門是被逼的,只有他做皇帝才是社稷之福,而李建成若做皇帝則唐朝馬上就要垮台一樣。其實李建成的功業並不亞於李世民。黃永年的《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中的第四章《李唐創業和玄武門之變》對那段歷史有精闢的分析。我就不多說了。楊廣弒父殺兄卻被千夫所指,被認為喪心病狂,毫無人道。其實這些事在歷朝歷代司空見慣,沒必要進行過多的苛求。楊廣並不對所有的兄弟都那樣殘忍,他的弟弟漢王楊諒造反失敗,他並沒有殺他弟弟。
李世民勝
第八局奢華
楊廣在一般人眼裡看來是十足的敗家子,只用十幾年的功夫就把繁榮富強的隋朝給敗了。他的奢華似乎是出了名的。在一般人眼中他為了巡遊享樂而不顧民間勞苦開鑿南北大運河。但「如果人們看過中國的地形圖和對定居的農業已有所了解,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些運河,再加上自然的水道,保證了隋能獲取所有最富饒地區的資源(只有四川除外,但它與京都有一條相當完善的驛道相連)」(《劍橋中國隋唐史》的第二章《隋朝》),可以看出開鑿南北大運河絕非是楊廣一時的心血來潮而做的。
他巡遊江都時超大規模的船隊,空前盛大的儀仗,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空前絕後。他的巡遊江都被看出是奢侈浪費而毫無用處的。但是若考慮到當時的歷史的背景,這一切就不難理解了。中國經過長期的分裂后,最近才靠武力被重新統一。新君主在全帝國炫耀其財富和威嚴的能力是重要的有利條件。南巡促進了南北文化交流,促進了國家統一,其實質是以文化聯絡來鞏固政治統一,具有重大的政治文化意義
他建立新都洛陽時的大肆揮霍飽受攻擊,是他奢侈浪費的又一罪證。但是只要仔細分析當時的局勢,就可以看出修建洛陽完全是有必要的。關中區作為基地過於偏僻,難以由此遏制東部的反抗者。此外,洛陽是水陸運輸的自然中心及儲藏和轉運貢糧的要地。這些因素也促使唐朝在將近300 年期間以洛陽為東都。
楊廣所乾的每一件事如果孤立地看都是大好事,包括游江都。但所有好事加在一起在短時間內以無上皇權加行政命令促期完成,則是駭人聽聞的急政、嚴政 。
李世民在一般人眼中似乎與奢華無緣。其實太宗有儉約為治之虛名,更有奢縱失度的實行。
629 年和630 年,諫官們一再勸告,不要大規模地重修洛陽的隋代宮殿,因為這樣就易蹈隋末的覆轍,可是在631 年,李世民仍命令整修隋代宮殿;但當他看到完工後的宮殿過於華麗時,又下令把它拆毀。在同一年,李世民重修鳳翔府的隋代仁壽宮,隨著又建造了不少於四個新的宮殿:即建於634 年的大明宮,後來成為皇帝的主要常居之處;建於637 年的飛山宮;建於640年的襄城宮;建於647 年的玉華宮。我們一例以見工程之大:襄城宮的建造,用了大約200 萬個工時。即使是這樣費工,當641 年竣工時太宗發覺它是建立在暑熱和不合意之地,又命把它夷為平地,並把主持建造的將作大匠降了級。647 年,大量公共工程的費用成了推遲預定在次年舉行封禪的原因之一 。
貞觀十一年(637年), 李世民替自己營建昭陵, 選擇險峻的九峻山層峰而修石宮, 山勢不厭其高, 鑿石不厭其深, 列置石刻不嫌其多昭陵共營建了十二年, 預建陵園不斷擴大, 陵域面積最終達一百二十里唐太宗修建的昭陵在唐代十八陵中屬於規模最大的一個陵園這裡有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包括獻殿、祭壇、朱雀門、東西虎房等光是獻吸遺址出土的裝飾在殿脊上的鵡尾就高達三尺, 重約三百斤, 可見這座獻殿有多麼高大。
由此可見李世民的奢華絕不是一般,而貞觀時期的中國遠不如大業年間的富裕。李世民的奢華沒有什麼理由,不過是純粹的為了個人享樂而已。
此局李世民勝
不少人會說楊廣要為隋朝的滅亡負責,而李世民創造了貞觀之治。不管他們的才能多麼相似,但毫無疑問李世民是明君,楊廣是暴君,昏君,不需要比較。
但我們不能以成王敗寇的觀點來看歷史。 如果沒有楊廣那科舉誰來發明,京杭大運河誰來挖,新都洛陽誰來建?楊廣的很多決策都對中國歷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是不能否認的。他的才華和功績也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歷史不是道德課本,不能用簡單的善惡二元論來看待。當然楊廣確實要為隋朝滅亡負責任。他的不少決策很正確也很有必要,但他迫切去實施而沒有考慮百姓的承受能力。而李世民和楊廣的性格很相似,但由於楊廣的前車之鑒,再加上即位時國力不強,也就勵精圖治,收斂自己的奢華好勝之心。而這些缺點在他的晚年都暴露出來了,他變得越來越剛愎自用,他也開始大興土木,開始對高麗的遠征。不過他因誤食丹藥中毒而死,這樣他的名聲也就沒有被自己敗壞。
以上是唐太宗與隋煬帝的對比結果. 這就是HANXIN所謂的政治完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