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新鮮人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人權狀況史上最好 重在落實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21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4-17 00:2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9-4-17 07:46 編輯
以下,我們試圖用事實證明李世民基本上是一個政治完人。
首先我們為李世民做一個簡短的述職報告:基本評價:李世民是偉大的地主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和書法家,傑出的詩人和文學家,久經 ...
Hanxin 發表於 2009-4-16 21:56


這就是唐太宗的人權?

唐太宗李世民真面目:殘忍奸詐?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9-01-16  

「太宗親執弓以射殺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時也,窮凶極慘,而人心無毫髮之存者也。」

——王夫之

公元六二七年七月二日,唐朝都城長安刀光劍影,喋血百步,唐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宮中發動政變,殺其長兄李建成、四弟李元吉及其家屬數百人,史稱玄武門之變。這場政變的有關記載,我想大多數略涉史者都該耳熟能詳了,但眾所周知,中國的正史歷來是經過再創造的,尤其是 李唐開國史中每一部分是唐太宗親自授意及審查的, 下面即對一些可供推敲的地方展開論述。首先對李建成其人應該有一個正確的估計。

歷來史書所載之建成,陰險狡詐,好色貪功,與襟懷磊落、英明神武的李世民站在一起,不得不讓人慶幸登上帝位開創大唐盛世沒有所託匪人。然而透過歷史的重重黑幕,我們可以隱約看到,李建成與上述形象是有很大距離的。李淵晉陽起兵之後,李建成西渡黃河,攻克長安(長安的戰略地位在當時並不亞於後來李世民所攻下的洛陽,甚至猶有過之。李建成在戰爭初期即佔據長安,唐軍聲威大振,頓時成為最有希望問鼎中原的一支割據力量,使得蜀地的勢力不得不下決心依附於唐,使西秦霸王薛舉被切斷在西北成為孤軍,又令王世充佔據的洛陽的西方成為了死路,使當時蠢蠢欲動的突厥不得不顧及強大的唐軍加上堅城長安的效果。),又與竇建德相持,沒有讓當時氣勢正盛的夏軍逼近太原,軍功與李世民相比毫不遜色。

即便說李世民更善用奇兵,有虎牢一戰的經典戰例,也不能肯定李建成的用兵能力就比李世民差多少。因為在歷史上(尤其是唐后,理由后具),在宮闈之戰中敗北的人即使有再經典的戰例,大多也不會被詳盡地記入史書,頂多說上一句「建成納計,乃克長安」。再看李建成的人品,史書上最不堪的大概就是蒸淫父姬的罪名了,史載李世民於武德九年密奏高祖「建成、元吉淫亂後宮」,可謂石破天驚的一筆。因為直接跟皇帝老爹說我哥我弟給您戴了項綠油油的帽子(而且居然能讓史官知道),未免也太過滑稽,任李淵脾氣再好,大概也不會窩囊到讓此事不了了之罷。

這條史載記錄大半是李世民座下史官原創的吧,便保守估計,也有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含糊道「宮禁深秘,莫能明也」。李建成無論是在正史中,還是在稗史小說中,均以陰謀家身份出現,然而其陰謀卻屢屢失敗,讓人懷疑他究竟是否窩裡斗的料。從歷史上看,弟弟的陰謀能力大多強於兄長,有姬發之於姬伯邑考、公子小白之於公子糾、胡亥之於扶蘇、劉秀之於劉[絲寅](字型檔無)、楊廣之於楊勇為證(曹植與曹丕倒是例外,不過我不認為曹植是個野心家,歡迎討論),大概只要有一個雄才大略野心勃勃的弟弟,兄長的位置就要危乎其哉了。我想這大概不是偶然,身為嫡長子,總有「居安不能思危」的傾向。相反,李世民卻因一句「居安思危」而瞿然動容。那麼,誰會在這場權力鬥爭中縱橫不倒也就不言而喻了。

由此再來看李世民其人,正史中的李世民對於李建成和李元吉,可謂一忍再忍,直至忍無可忍,是忠義孝悌的道德典範,儼然內聖外王。那麼李世民究竟是否真如史所載,在玄武門之變之前一直在被動忍讓當中呢?從李淵晉陽起兵開始看,《資治通鑒》寫:「……上之起兵晉陽也,皆秦王世民之謀。上謂世民曰:「『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世民拜且辭。及為唐王,將佐亦請以世民為世子。上將立之,世民固辭而正。」這一段便大有疑點,其實李淵受隋室所迫,早有反意(李淵戎馬半生,官場捭闔不倒,身處亂世,自非池中物)。加之首提造反的乃是劉文靜(後為李淵所殺),李世民只是鼓動者之一,且其軍功至此尚半點未立,那麼這個「皆汝所致」就無從說起了。而且這個「請以世民為世子」的「將佐」事迹並未載於史,殊為可疑——試想如有人慧眼如此,如何會被李世民漏掉?由此推測,「廢立」之說,十有八九有如「高祖斬白蛇」「劉備靠大樹」一類的「事後諸葛亮」編造出來的。

另外就是和尚道士的預言了,名字尚無,便有「年二十,可濟世安民」。準確程度幾乎可與諾查丹瑪斯相媲美,不過估計和尚可能是見了富人模樣就要上去討點歡喜錢來的,說不定還造就了多少張世民、王世民、孫世民呢。

從玄武門之變可見李唐開國史的虛假. 其實眾所周知. 李唐開國史中每一部分是唐太宗親自授意及審查的, 對這樣的的唐史又有幾分可信性? 因此很難相信對哥哥. 弟弟. 父親都如此兇殘. 除自己以外. 竟能將李氏家族全部滅族的人, 其殘暴堪稱歷代皇帝之最. 這樣的皇帝能對老百姓多麼仁慈?. 其他表現. 請看下一篇.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22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4-17 00:5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9-4-17 09:03 編輯
以下,我們試圖用事實證明李世民基本上是一個政治完人。  

首先我們為李世民做一個簡短的述職報告:基本評價:李世民是偉大的地主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和書法家,傑出的詩人和文學家,久經 ...
Hanxin 發表於 2009-4-16 21:56



隋煬帝PK唐太宗(修訂版)  ·

在一般人眼中隋煬帝可謂是萬世暴君,唐太宗堪稱千古明君。但他們卻可以說是驚人的相似,他們的才能可以說是難分軒輊。


第一局 相貌

《隋書》記載楊廣「美姿儀」,不要小看這三個字。中國第一美男子潘安,史書也僅是說「美姿儀」。由此可見楊廣是帥哥一個。

《舊唐書》記載李世民是「龍鳳之姿,天日之表」,說通俗一點就是有帝王相。應該長得還不錯。

楊廣似乎要比李世民要帥一些。

第二局 文采

在大家眼中與楊廣有關的成語就是「罄竹難書」,而李世民的名言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其實他們的文採在歷代帝王中無出其右。

楊廣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可不比李煜低,可以說是一位傑出的詩人。秦觀的名句「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就取自楊廣的「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他的《飲馬長城窟行》可以說是千古名篇,後代文人對他的詩文十分推崇,「混一南北,煬帝之才,實高群下。」,「隋煬起敝,風骨凝然。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艷叢中,清標自出。隋煬帝一洗頹風,力標本素。古道於此復存。」

李世民的詩文不知比乾隆寫的詩好千百倍,只不過大家過度關注他的政治才能。《全唐詩》保留了李世民不少的詩作。其實唐太宗的詩不僅意境雋永,其藝術成就相當高,而且對唐朝文人的詩作影響十分巨大。

不過楊廣的文采還是李世民望塵莫及。

第三局 矯飾

楊廣在大家眼中可以說第一號偽君子,矯飾無人能及。其實李世民在此更勝一籌。

《隋書》記載楊廣「嘗觀獵遇雨,左右進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濕,我獨衣此乎。」乃令持去。

  李世民則更作秀十足,一次蝗蟲成災,李世民就抓了一隻蝗蟲然後吃了,責怪蝗蟲吃莊稼。

李世民勝。

第四局 愛情

   楊廣似乎是荒淫無恥,哪來愛情。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故事婦孺皆知。楊廣似乎輸定了。楊廣與宣華夫人陳氏的曖昧關係一直給楊廣蒙上亂倫的惡名。而李世民的在那方面其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占叔父李瑗之姬,奪小弟元吉之婦。不能說楊廣就是亂倫,李世民就是為了愛情吧。楊廣被說是荒淫無度,宮女數萬。那我們看看李世民的宮女又有多少。貞觀初, 僅「 大安宮及掖庭宮內, 無用宮人, 動用數萬。」,還不包括主要皇宮太極宮及各地離宮別館中的妃嬪官女數。李世民曾直言不諱地表示過平生無所好, 唯名馬、弓刀、美女而已。只不過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故事被過度的渲染了。其實楊廣的蕭皇后並不比長孫皇后差。蕭皇后的文采也比長孫皇后好,品格也不差。最重要的是楊廣和蕭皇后一直夫妻情深。不論是多麼討厭楊廣的修史者都不能掩蓋這一事實:蕭皇后從來就沒有受到楊廣的冷落,而且一直受到寵愛。而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感情其實很脆弱,李世民殺死兄弟李元吉,奪取其愛妃並欲立之為皇后,最後被魏徵勸住了。長孫皇后能一直成為皇后,最關鍵的原因不是他們夫妻情深,而是李世民要借重長孫無忌為他鞏固江山而已。楊廣應該比李世民更加痴情,只不過最後幾年政治上遭受沉重打擊才沉溺女色。

楊廣勝

第五局 文治

在不少人眼中科舉應是李世民發明的,大家都依稀記得他說的「「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是文化繁榮的朝代,李世民可謂功不可沒。

但實際上科舉制度是楊廣首創,可以說是前無古人。李世民不過是完善了科舉制度。

李世民可以說使中華文明遠播於塞外,使少數民族不斷內附,不少人在唐朝做官,出現了不少著名將領。號稱天可汗。

而楊廣的文治則很少有人知道。但他的文治功績,遠非李世民可以趕上。楊廣曾治理南方十年。而那是剛剛結束南北大分裂。南北文化有很深的隔閡。雖然隋在南方的行政情況並無大量記載,但南方以後沒有發生叛亂和他在江都任期很長的事實,說明隋的治理取得了相當的成就,文化再統一的許多措施也應歸功於他。《劍橋中國隋唐史》中第二章《隋朝》對楊廣在促進南北文化統一的功績有較詳細的描述。

南北文化在統一遠比所謂的華夏文明遠播塞外要重要的多。


因此楊廣勝


第六局 武功

武功方面李世民似乎是贏定了。在大家眼中唐朝的江山大部分就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淵不過是一個無能的人而已,至於李建成之流就不值一提。登基后更是四面出擊。貞觀年間,唐朝依次取得了對東突厥、吐蕃、吐谷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甚至可能還包括印度用兵的勝利。李世民甚至有「天可汗」的稱號。給人的感覺就是大唐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不過其中的水分是不少的,李淵和李建成在建立唐朝時可以說是功不可沒,不過他們的功績都被算到李世民的頭上了。而李世民在征高麗時遭遇的慘敗,卻由於各種原因而不為大家熟知。

其實楊廣也很早就表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能。年僅20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向富裕、強盛的陳朝發動進攻,並完成統一。楊廣還在隋朝抗擊突厥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後給突厥致命一地,奠定了隋朝對突厥的勝利。他還派軍滅了吐谷渾。西域的高昌、焉香、龜茲、疏勒、於闐、康國、安國、米國、吐火羅等國家的商賈使者來往於長安、洛陽一帶,絡繹不絕。隋煬帝還派司隸從事杜行滿出使西域,從安國帶回五色鹽。又派雲騎尉李昱出使波斯,回國時,波斯的使者、商人也隨至中原。隨後隋朝成為更開放的國度。即使是隋朝滅亡前夕,各國也還臣服於大隋王朝。還給隋朝進貢送賀禮。

李世民和楊廣在武功上難分秋色。 如果說隋場帝在中國有九百萬戶的時候討吐谷渾是勞民, 那麼唐太宗在國家只有三百萬戶的時期派兵征伐更遠的高昌、龜茲則不是窮兵黷武又是什麼?

平局

第七局 弒兄,弟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害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父親李淵退位,卻絲毫沒有指責。因為李世民做得相當高明,通過篡改史實,把李建成和李元吉說的是一無是處,甚至是殘忍無能之輩。讓大家覺得他發動玄武門是被逼的,只有他做皇帝才是社稷之福,而李建成若做皇帝則唐朝馬上就要垮台一樣。其實李建成的功業並不亞於李世民。黃永年的《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中的第四章《李唐創業和玄武門之變》對那段歷史有精闢的分析。我就不多說了。楊廣弒父殺兄卻被千夫所指,被認為喪心病狂,毫無人道。其實這些事在歷朝歷代司空見慣,沒必要進行過多的苛求。楊廣並不對所有的兄弟都那樣殘忍,他的弟弟漢王楊諒造反失敗,他並沒有殺他弟弟。
李世民勝  

第八局奢華

   楊廣在一般人眼裡看來是十足的敗家子,只用十幾年的功夫就把繁榮富強的隋朝給敗了。他的奢華似乎是出了名的。在一般人眼中他為了巡遊享樂而不顧民間勞苦開鑿南北大運河。但「如果人們看過中國的地形圖和對定居的農業已有所了解,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些運河,再加上自然的水道,保證了隋能獲取所有最富饒地區的資源(只有四川除外,但它與京都有一條相當完善的驛道相連)」(《劍橋中國隋唐史》的第二章《隋朝》),可以看出開鑿南北大運河絕非是楊廣一時的心血來潮而做的。
    他巡遊江都時超大規模的船隊,空前盛大的儀仗,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空前絕後。他的巡遊江都被看出是奢侈浪費而毫無用處的。但是若考慮到當時的歷史的背景,這一切就不難理解了。中國經過長期的分裂后,最近才靠武力被重新統一。新君主在全帝國炫耀其財富和威嚴的能力是重要的有利條件。南巡促進了南北文化交流,促進了國家統一,其實質是以文化聯絡來鞏固政治統一,具有重大的政治文化意義

他建立新都洛陽時的大肆揮霍飽受攻擊,是他奢侈浪費的又一罪證。但是只要仔細分析當時的局勢,就可以看出修建洛陽完全是有必要的。關中區作為基地過於偏僻,難以由此遏制東部的反抗者。此外,洛陽是水陸運輸的自然中心及儲藏和轉運貢糧的要地。這些因素也促使唐朝在將近300 年期間以洛陽為東都。

楊廣所乾的每一件事如果孤立地看都是大好事,包括游江都。但所有好事加在一起在短時間內以無上皇權加行政命令促期完成,則是駭人聽聞的急政、嚴政 。

李世民在一般人眼中似乎與奢華無緣。其實太宗有儉約為治之虛名,更有奢縱失度的實行。

629 年和630 年,諫官們一再勸告,不要大規模地重修洛陽的隋代宮殿,因為這樣就易蹈隋末的覆轍,可是在631 年,李世民仍命令整修隋代宮殿;但當他看到完工後的宮殿過於華麗時,又下令把它拆毀。在同一年,李世民重修鳳翔府的隋代仁壽宮,隨著又建造了不少於四個新的宮殿:即建於634 年的大明宮,後來成為皇帝的主要常居之處;建於637 年的飛山宮;建於640年的襄城宮;建於647 年的玉華宮。我們一例以見工程之大:襄城宮的建造,用了大約200 萬個工時。即使是這樣費工,當641 年竣工時太宗發覺它是建立在暑熱和不合意之地,又命把它夷為平地,並把主持建造的將作大匠降了級。647 年,大量公共工程的費用成了推遲預定在次年舉行封禪的原因之一  。

貞觀十一年(637年), 李世民替自己營建昭陵, 選擇險峻的九峻山層峰而修石宮, 山勢不厭其高, 鑿石不厭其深, 列置石刻不嫌其多昭陵共營建了十二年, 預建陵園不斷擴大, 陵域面積最終達一百二十里唐太宗修建的昭陵在唐代十八陵中屬於規模最大的一個陵園這裡有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包括獻殿、祭壇、朱雀門、東西虎房等光是獻吸遺址出土的裝飾在殿脊上的鵡尾就高達三尺, 重約三百斤, 可見這座獻殿有多麼高大。

由此可見李世民的奢華絕不是一般,而貞觀時期的中國遠不如大業年間的富裕。李世民的奢華沒有什麼理由,不過是純粹的為了個人享樂而已。

此局李世民勝

不少人會說楊廣要為隋朝的滅亡負責,而李世民創造了貞觀之治。不管他們的才能多麼相似,但毫無疑問李世民是明君,楊廣是暴君,昏君,不需要比較。

但我們不能以成王敗寇的觀點來看歷史。  如果沒有楊廣那科舉誰來發明,京杭大運河誰來挖,新都洛陽誰來建?楊廣的很多決策都對中國歷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是不能否認的。他的才華和功績也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歷史不是道德課本,不能用簡單的善惡二元論來看待。當然楊廣確實要為隋朝滅亡負責任。他的不少決策很正確也很有必要,但他迫切去實施而沒有考慮百姓的承受能力。而李世民和楊廣的性格很相似,但由於楊廣的前車之鑒,再加上即位時國力不強,也就勵精圖治,收斂自己的奢華好勝之心。而這些缺點在他的晚年都暴露出來了,他變得越來越剛愎自用,他也開始大興土木,開始對高麗的遠征。不過他因誤食丹藥中毒而死,這樣他的名聲也就沒有被自己敗壞。

以上是唐太宗與隋煬帝的對比結果. 這就是HANXIN所謂的政治完人?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7

主題

2925

帖子

783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83
23
無敵小子 發表於 2009-4-17 02:43 | 只看該作者
隋煬帝PK唐太宗(修訂版)  ·

在一般人眼中隋煬帝可謂是萬世暴君,唐太宗堪稱千古明君。但他們卻可以說是驚人的相似,他們的才能可以說是難分軒輊。


第一局 相貌

《隋書》記載楊廣「美姿儀」,不 ...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4-17 00:52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6

主題

7346

帖子

168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4

積分
1681
24
amely7777 發表於 2009-4-17 05:3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6

主題

7346

帖子

168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4

積分
1681
25
amely7777 發表於 2009-4-17 05:40 | 只看該作者
搞笑!
中國人權狀況史上最好 重在落實
中國法律狀況史上最好 重在落實
中國民主狀況史上最好 重在落實
中國。。。狀況史上最好 重在落實
Hanxin 發表於 2009-4-16 07:45

日本人.滾回日本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26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4-17 06:1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9-4-17 08:57 編輯
相信有進步。這種進步是由領導人掌控的。你能保證下一任領導人也能促進人權嗎?這就是問題所在。關鍵是要實行民主制度。
Lengdan 發表於 2009-4-16 22:28


所以說李唐開國史不可靠,與李世民奪取帝位后重修史書有關。李世民通過玄武門政變,以次子的身份登上了皇位,而且殺死了親生哥哥李建成,這無論如何是不合乎道統和倫理的。為掩蓋這種殘暴的行為,為自己的登基確立合法性,李世民決定設置史官,撰修國史,於是下令創立了宰相監修國史的制度,這就使史官很難做到秉筆直書,只能按統治者的意圖撰寫歷史。李世民在位期間一再違例要求親看國史和起居注,並為自己辯白道:「今欲自看國史者,蓋有善事,固不須論,若有不善,亦欲以為鑒誡,使得自修改耳。」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在李世民一再要求下,「玄齡等遂刪略國史為編年體,撰高祖、太宗實錄各二十卷,表上之。」在李世民授意下,史官們把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動因寫成「安社稷,利萬民」的大義行為,從而嚴重歪曲了歷史事實。

請問經唐太宗親自授意. 要經過唐太宗親自閱讀過的"高祖、太宗實錄"有可信性嗎? 由於本主題不是討論唐太宗..想知道更多的唐太宗的篡改歷史情況 請看鄙人在史海鉤沉的另叄篇帖子:
1, 唐太宗是篡改歷史的祖宗
2, 玄武門之變:多少秘密在其中
3. 賢君不賢:唐太宗如何篡改國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27
Hanxin 發表於 2009-4-17 07:45 | 只看該作者
隋煬帝PK唐太宗(修訂版)  ·

在一般人眼中隋煬帝可謂是萬世暴君,唐太宗堪稱千古明君。但他們卻可以說是驚人的相似,他們的才能可以說是難分軒輊。


第一局 相貌

《隋書》記載楊廣「美姿儀」,不 ...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4-17 00:52
您們的眼裡連圖片上的小字,
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為何我轉的文章卻看不清楚?
既然人無完人,中國的現政府,就不要總說現在是盛唐(暴君)一樣的時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28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4-17 08:5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9-4-17 09:05 編輯
您們的眼裡連圖片上的小字,
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為何我轉的文章卻看不清楚?
既然人無完人,中國的現政府,就不要總說現在是盛唐(暴君)一樣的時代
Hanxin 發表於 2009-4-17 07:45


請問我什麼時候說過現政府是盛唐一樣的時代? 請你把原帖找出來. 而你卻的確說李世民基本上是一個政治完人。就在上面不需要查找..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29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4-17 10: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9-4-17 11:22 編輯
以下,我們試圖用事實證明李世民基本上是一個政治完人。

首先我們為李世民做一個簡短的述職報告:基本評價:李世民是偉大的地主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和書法家,傑出的詩人和文學家,久經 ...
Hanxin 發表於 2009-4-16 21:56


針對HANXIN 18 樓文帖的答覆.

貞觀之治的泡沫:歌頌表揚背後掩蓋了啥?

2009-02-02 09:57:02 廣州日報  

    作為中國古代社會帝制時代的政治清平的經典時代,「貞觀(公元627—649年)之治」名留青史,受到廣泛稱頌。
    《資治通鑒》說到貞觀年間的成就:貞觀四年(630年),天下大豐收,流散四方的民眾者都回歸故里,一斗米不過價值三四個銅錢。一年全國判死刑的一共才29人。《資治通鑒》又記貞觀七年(633年),天下死囚共390人,放他們回家,在無人督帥的情況下,全部按期自到長安有關司法部門報到,無一人亡匿。皇帝全部赦免他們的死罪,等等。這是《資治通鑒》關於貞觀之治盛況的描述。類似的表揚歌頌,都很有時代的特色,不可全信。  
以糧食價格大跌來彰顯的,主要不是大豐收,而是社會的富足安寧,這是傳統的觀念,也是史家常用筆法。出門帶糧食帶乾糧是過去幾千年中國人的生活習慣,而一年的糧食富足就能達到在商品經濟並不特別發達的年代里出門完全不用考慮帶乾糧的事,到哪都能買到吃食,就未必可信。同時,與糧價低廉並存的「穀賤傷農」的社會問題,則被糧食豐盈的太平景象給掩蓋了。這個掩蓋,是有意的。
    囚犯如期返回,甘領刑罰。這一段也不盡可信。在漢唐時期,有人犯法,不僅家人要受牽連,連里正、坊正、村正這些基層幹部都要受牽連;罪人逃亡是罪上加罪;收留或藏匿逃亡者的也要治罪。所以,這個朝廷與囚犯互信的動人故事,是有它特定的法律背景的。
    在貞觀十三年(639年),魏徵有一篇系統批評貞觀之治走下坡路的奏章,後人題為《十漸不克終疏》,其中說道:「頃年以來,意在奢縱,忽忘卑儉,輕用人力。」「頃年以來,疲於徭役,關中之人,勞弊尤甚。」還揭露唐太宗說過「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在用人方面,「近歲以來,由心好惡,或眾善舉而用之,或一人毀而棄之;或積年任而信之,或一朝疑而遠之……」

    魏徵所說是貞觀中期的情況,魏徵之後,這樣正直的聲音就少多了。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充容徐氏上疏批評時政:「頃年以來,力役兼總,東有遼海之軍,西有昆丘之役,士馬疲於甲胄,舟車倦於轉輸」等等。這些批評的存在,是我們全面了解貞觀時代的重要參考。

    在古代社會,製造虛假繁榮也是常見的現象,是帝王的需要,也算是臣下的責任和義務。王莽和武則天登基,按舊觀念都有「篡位」之嫌,卻恰恰是全國各地到處都呈報「祥瑞」的時期。

    對比以上歷史記載,貞觀之治的景象雖然也有浮誇溢美之辭,與前秦苻堅或武則天的武周時期相比,程度上還是有所區別。而貞觀之治名留青史,其實不在於那些溢美不實之辭,而在於它留下了貞觀君臣討論政治的大量記錄;更湧現出魏徵等人的批評,也留下了不同的歷史記載。

    消除貞觀的泡沫,還原一個真實的貞觀,我們還是可以從貞觀時期君臣的言行中吸取很多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原載《學習時報》 孫文泱文)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4

主題

4481

帖子

3108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08
30
zhousx18 發表於 2009-4-17 11:58 | 只看該作者
不要橫著比,要和封建王朝、民國時期、文化大革命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31
Hanxin 發表於 2009-4-17 17:43 | 只看該作者
所以說李唐開國史不可靠,與李世民奪取帝位后重修史書有關。李世民通過玄武門政變,以次子的身份登上了皇位,而且殺死了親生哥哥李建成,這無論如何是不合乎道統和倫理的。為掩蓋這種殘暴的行為,為自己的登基確 ...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4-17 06:17
如果老毛害死自己的親兄弟,那是他的家務事,
可是老毛害死的是國家主席劉少奇,逼死的是副統帥林彪,
放出的是自己的老婆到處咬人,把國家搞得是烏煙瘴氣,
不要跟我說,這些您都是不知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32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4-17 19:1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9-4-18 04:55 編輯
如果老毛害死自己的親兄弟,那是他的家務事,
可是老毛害死的是國家主席劉少奇,逼死的是副統帥林彪,
放出的是自己的老婆到處咬人,把國家搞得是烏煙瘴氣,
不要跟我說,這些您都是不知道
Hanxin 發表於 2009-4-17 17:43


「太宗親執弓以射殺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時也,窮凶極慘,而人心無毫髮之存者也。」把正是太子的親哥哥, 及親弟弟滅族. 是李家的家務事?

而且主題是現在中國人權狀況史上最好 重在落實. 不是說毛澤東時代. 大概你把主題沒看懂? 不要說我不知道現在代表的是什麼?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33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4-18 03:13 | 只看該作者
不要橫著比,要和封建王朝、民國時期、文化大革命比。
zhousx18 發表於 2009-4-17 11:58


這正是本主題最貼切的比較方法.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34
小辣辣 發表於 2009-4-18 23:1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小辣辣 於 2009-4-18 23:46 編輯
以下,我們試圖用事實證明李世民基本上是一個政治完人。

首先我們為李世民做一個簡短的述職報告:基本評價:李世民是偉大的地主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和書法家,傑出的詩人和文學家,久經 ...
Hanxin 發表於 2009-4-16 21:56

最神奇的是,貞觀六年全國的290名死刑犯可以回家過年,待秋後處決時全部人犯全部自動自覺回來複刑,無一人逃亡。


其實對這一問題. 請大儒王夫之早有評論. 現轉貼於下:

讀通鑒論。唐太宗(十一)2008-06-14 22:55

談論治理的人經常會聊起「權衡」這個話題,其實他們所說的並不是「權衡」,而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互相設局,互相欺詐罷了。用張儀和蘇秦那種奸詐,來行駛帝王的權利,禍亂怎麼會消除,人心和風俗怎能不會敗壞呢?王伽的奸詐,是和李參勾結在一起來騙取隋文帝的獎賞(隋文帝時期,齊州有個小官,名叫王伽,押送李參等70餘個犯人去京城,走到滎陽,王伽對李參等人說:「你們犯了國法,受罪是應當,看看護送你們的民夫,一路上多麼辛苦,你們於心能安嗎?」李參等人謝罪,王伽就遣散民夫,釋放李參等犯人,約定日期到京城主動會齊,說道:「如果你們失約,我只有代你們去受死了。」到了限期,七十餘人竟一人不少,文帝聽了很讚賞,召李參等攜帶妻子入宮賜宴,並宣布赦免了他們,並且下了一道詔書,說只要官吏有慈愛之心,至誠待民,百姓並非難教,要官吏學習王伽。)唐太宗學了來,放掉390個死囚,而這三百九十個死囚都學王參的樣子,按期來求死。天哪,這就沒有人理了。求生怕死是正常的人情,假使能夠可以繼續活下去,人一定千方百計地去追求。用生命來保守那種淺薄的信用,即使是有為之士也會躊躇不決,何況已經被判了死刑的那些小人呢?

唐太宗時期,天下已經平定,道州縣各級行政區域都有長官,法律嚴密,城鄉穩定,用連坐法來維持人民的穩定,宗族親戚都聚居在一起,如果犯了法也無法逃到胡越這種人煙稀少偏僻的地方,所以放走的那些囚犯即使要逃,誰會收留他們呢?唐太宗知道這些囚犯一定會準時來赴死,這些死囚們也算計著皇帝一定會赦免他們,所以他們被放掉后又返回,他們想的是皇帝會特別對他們施加恩惠,因此而信賴,這是騙誰呢?騙老天嗎?那麼這三百九十個人裡面,不會沒有那種特別愚笨的人,因為無法預測唐太宗必然會赦免他們的,然後僥倖逃跑;而當時遣散這些死囚的時候,作這種驚世駭俗的事情時,唐太宗因為喜歡納諫而聞名,也沒聽說主管法律的官員根據條文來就這件事進行爭論,那麼一定是唐太宗私下裡和相關部門商量好的,說這些死囚如果如期歸案那麼就赦免他們,並偷偷讓這些死囚知道,但大家都表面上掩飾,讓當時和後世的人們驚訝為盛世所獨有的現象,或者認為很不尋常,這都是皇帝和人民互相欺騙罷了。

從前沒有而現在有的事情,一定有虛妄成分;人所爭論浮誇的東西,必然有詐。管理之道在於平易,說話詭異而行為神秘的人,不會出現在堯舜這種盛世的時代。蘇洵好聞樂道的是「帝王之權」,這種言論比洪水猛獸更危險。

我想王夫之說得夠清楚了. 居然被HANXIN引經據典的認為是唐朝人權好過現在的證據.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35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4-20 21:09 | 只看該作者
其實對這一問題. 請大儒王夫之早有評論. 現轉貼於下:
讀通鑒論。唐太宗(十一)2008-06-14 22:55
談論治理的人經常會聊起「權衡」這個話題,其實他們所說的並不是「權衡」,而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互相設 ...
小辣辣 發表於 2009-4-18 23:16


鄙人查到清初歷史學家王夫之原文; 轉貼於下:


  言治者而亟言權,非權也,上下相制以機械,互相操持而交讎其欺也。以儀、秦之狙詐,行帝王之大法,亂奚得而弭,人心風俗奚得而不壞哉?王伽之詐也,與李參朋奸而徼隋文之賞,唐太宗師之,以縱囚三百九十人,而三百九十人咸師參之智,如期就死。嗚呼;人理亡矣。好生惡死,人之情也,苟有可以得生者,無不用也。守硜硜之信,以死殉之,志士且躊躕而未決,況已蹈大辟之戮民乎?

  太宗之世,天下大定,道有使,州有刺史,縣有令尉,法令密而廬井定,民什伍以相保,宗族親戚比閭而處,北不可以走胡,南不可以走粵,囚之縱者雖欲逋逸,抑誰為之淵藪者?太宗持其必來之數以為權,囚亦操其必赦之心以為券,縱而來歸,遂以侈其恩信之相孚,夫誰欺,欺天乎?夫三百九十人之中,非無至愚者,不足以測太宗必赦之情,而徼幸以逃;且當縱遣之時,為此駭異之舉,太宗以從諫聞,亦未聞法吏據法以廷爭;則必太宗陰授其來歸則赦之旨於有司,使密諭所縱之囚,交相隱以相飾,傳之天下與來世,或驚為盛治,或詫為非常,皆其君民上下密用之機械所籠致而如拾者也。

  古所未有者,必有妄也;人所爭誇者,必其詐也。王道平平,言僻而行詭者,不容於堯、舜之世。蘇洵氏樂道之,曰「帝王之權」,惡烈於洪水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01: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