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新鮮人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TIME:中國經濟為什麼被俄羅斯迅速超越?

[複製鏈接]

0

主題

67

帖子

143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3
21
xerxes 發表於 2008-5-5 04:1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新鮮人 於 2008-5-4 01:47 發表


請看鄙人新帖"極具震撼:世界銀行提供的關於俄羅斯和中國的兩份報告'看看是不是在抹黑, 在偽造數據. 還是中國飛快的GDP成長. 但長期的低工資政策是否應有所反思?




lz不必辯解,只需給出世界銀行此二份報告的鏈接即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22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5-5 07:2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xerxes 於 2008-5-5 04:14 發表

lz不必辯解,只需給出世界銀行此二份報告的鏈接即可。

世界銀行《貧困評估》報告初步結論
http://www.cpad.gov.cn/data/2006/1226/article_332105.htm  
發布人:閻艷     來源:世界銀行     發表時間:2006-12-26     


請你打開所附網址, www.cpad.gov.cn  你沒有注意. 這是中國國務院扶貧辦公室的網址. 再官方也沒有了. 難道中國國務院扶貧辦公室發布輪輪或運運的東西?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10

帖子

4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4
23
afatgaot 發表於 2008-5-5 10:02 | 只看該作者
新鮮人 版主

你說的「世界銀行提供的關於」,後來確拿出中國扶貧辦公室的關於世衛《貧困評估》報告的總結。而關於俄羅斯方面的呢?數據那裡來的?那個文章中沒有提到俄羅斯的事情,而LZ文章是關於俄羅斯和中國對比的,那麼,世衛的關於俄羅斯的狀況的文章在哪裡呢?為什麼一定要俄羅斯的數據呢?因為,該文中提到的關於俄羅斯的數據有點不太令人信服,比如8年間300%的通貨膨脹率。

還有就是,作者是否考察了,前蘇聯的各種社會指標和制度呢?把前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的情況進行比較一下,再說什麼教育免費,最低生活標準等這些東西。看看人家是不是有這個淵源,是不是比以前有了質的飛越。

還有,該文作者單從所謂的貧困率一個指標就能得到標題中「中國經濟被俄羅斯迅速超越」的結論,是否不妥?就如同只憑GDP就說某個國家經濟好壞一樣的不能令人信服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24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5-5 19:5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afatgaot 於 2008-5-5 10:02 發表
新鮮人 版主

你說的「世界銀行提供的關於」,後來確拿出中國扶貧辦公室的關於世衛《貧困評估》報告的總結。而關於俄羅斯方面的呢?數據那裡來的?那個文章中沒有提到俄羅斯的事情,而LZ文章是關於俄羅斯和中 ...


不是後來. 一開始就是這份報告. 在"極具震撼:世界銀行提供的關於俄羅斯和中國的兩份報告" #2就是. 不過你們不注意來源而已. 而且也不是世衛而是世界銀行.
因是轉貼, 你們提出異議后. 我也試圖尋找原報告. 可惜未能查到, 但俄羅斯的原報告雖未找到. 國內政府機構卻在學習. 請看廣東, 福建兩省政協對本報告的介紹.

政協廣東省辦公廳
http://www.gdzxb.gov.cn/publicat ... tid=306&id=3256

俄羅斯:符合窮人利益的經濟增長

原載《金融時報》  作者  Alan Beatte

2006年,世界銀行提供的報告中有兩份報告極具震撼。第一份是世界銀行專家在4月17日公布的關於俄羅斯經濟狀況的報告中指出,俄羅斯經濟增長是符合窮人利益的經濟增長。
----------
請自己按網址查看原文. 因基本上是一樣的. 就不浪費篇幅了. 中國政府機構總不會學習一篇不存在的報告吧? 如果確是子虛烏有. 那這些政府機構也太不像話了.

[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8-5-5 20:40 編輯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25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5-5 23:36 | 只看該作者
GDP與民生福祉應相向而行
http://www.jrj.com  2008年03月28日 11:00  上海金融報
http://finance.jrj.com.cn/news/2008-03-28/000003464836.html
  隨著全國各個省(市、區)2007年經濟「成績單」的陸續出台,國家統計部門將在4月份開始對2007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數字進行初步核實。遼寧、四川兩省2007年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萬億元,使得全國GDP總量超萬億的省份達到9個(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河北、上海、遼寧、四川)。北京、福建、湖北、湖南2007年的GDP已經達到9000多億元,考慮到物價上升因素,這些省份的GDP將在2008年突破萬億元。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元的省市越來越多,無疑是我國經濟總體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的體現。尤其是加入萬億元GDP俱樂部的中西部省份的增多,表明我國經濟發展的地域差距總體上呈現縮小之勢,這無疑是更為值得欣喜的現象。但是與此同時也應看到,在GDP已經突破及有望突破萬億元的中西部省份中,有不少省份同時也是人口大省,所以儘管其現時經濟總量巨大,但是人均GDP數值不一定很高,所以這些省份不能停留在經濟總量已經或有望跨入萬億元的成績上沾沾自喜,尚需為進一步提高本地人均GDP數值作出巨大的努力。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東部部分省市外,在GDP已經超過萬億或有望超過萬億元的中西部省份當中,有一些省份經濟尚不發達,甚至還是經濟相對落後地區,這些省份民眾的收入水平、生活質量與發達地區依然存在較大差距。這表明這些省份民眾的收入水平與這些地方的經濟總量增長沒有實現同步增長,表明這些省份的GDP增長速度遠遠快於其民眾的生活質量提升速度,民眾生活因為地方經濟總量增長得到改善的態勢不明顯,地方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未能在當地民眾生活水平的提升上得到必要的體現

  部分省份所以會出現這樣一種經濟總量增長與民眾生活質量提升不同步現象,很大程度上與這些地方的經濟增長模式有關。當前不少地方都是通過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來謀求經濟指標增長,一些省份為了提高經濟增長總量,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與此同時,不少地方不約而同地將房地產當作快速提升GDP數據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抬高房價、經營城市、大拆大建等方式推高經濟增長數據。這樣的經濟增長模式儘管可被視為是推動經濟數據增長的「捷徑」,但是老百姓顯然難以從這樣的經濟增長模式中受益。不僅如此,這種經濟增長模式還易造成產能過剩、環境污染、物價上漲及房屋價格畸高等現象,為經濟健康發展與平穩運行埋下隱患,不但難以直接提升反倒可能降低民眾生活質量。

  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在於提高民眾生活水平,所以促進經濟總量增長只能以不斷提升民眾生活質量為依歸這就要求各地必須擺脫片面追求GDP數據增長的思維,改變單純依靠擴大固定資產投資及經營城市、推高房價謀求GDP數據增長的經濟增長模式,走一條建立在以直接或更多地體現民眾福祉得到提升基礎上的促進經濟發展之路。各地政府應當通過優化服務與讓利等方式促進創業、擴大就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通過落實國家勞動法規及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與幫助用工單位建立工資集體協商機制等各種行之有效方式,實現勞動者工資的正常增長;通過不斷健全各種基本社會保障制度減輕民眾在醫療衛生、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支出,並在此基礎上通過擴大消費促進經濟的健康、穩定與快速發展。唯有走以促進民生福祉為主導的促進經濟發展之路,才能不斷縮小經濟總量增長與民生福祉改善間的差距,GDP數據的增長才能更多地體現於民眾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才能與促進經濟發展之根本在於富裕民眾的宗旨與要求相吻合。

  而各地要能以促進民生福祉為主導推動經濟發展,首先需要各地政府不斷強化自身促進民生福祉改善的自覺意識。除此而外,還應進一步完善官員政績考核體系,在政績考核標準中更多地加入反映民生狀況的指標,變各地政府進行的GDP數據競賽為民眾生活質量提升幅度的競爭。與此同時,更需加重民眾在決定政府官員前途命運上的權重,當民眾以自身生活質量改善狀況作為考量官員表現的主要標準,並且民眾的反映與態度具有決定性效用時,政府及其官員自然就會走經濟發展與民眾生活質量提升相重合的發展道路。(魏文彪)

[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8-5-5 23:42 編輯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26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5-7 04:36 | 只看該作者
中國政府已意識到這種由上級單方面選任,提拔幹部的弊病. 正在努力企圖改變它. 另外.我還有個想法. 即把國富民強是否能改為民富國強? 一切以人民利益優先.  請看: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4/25/content_8043636.htm

    【編者按】長期以來,幹部的工作情況一般只向黨組織和上級彙報,不對普通群眾「亮底」,這就使得在官員選任和日常監督評價方面,公眾的知情權、發言權和參與權並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官員德行與行為的鑒定權、評價權相對單一地集中在極少數「上級」手中。在這種情況下,本來應當以群眾利益為依歸的官員行為也就會越來越遠離群眾利益而更多地以上司的、小集團的偏好和利益為依歸,最終會以自己的利益為依。官場風氣因此敗壞,幹群關係的基礎因之受到嚴重傷害。

    公開述職活動的開展,讓官員從辦公室走向攝像機,從向上司彙報變為也同時向觀眾「介紹」,讓官員、政府的公務活動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公開性」。但這並不是解決幹群關係「一勞永逸」的方式,而且也難免會有一些地方將其定位為廉價的、打造「城市名片」的「炒作」活動。如何讓公開述職真正對幹部隊伍建設和管理制度改革起到促進作用?如何避免「述職秀」?需要去做的工作還有很多。所幸,第一步已經邁出。

新鮮人注:   下有許多有關文章. 可按網址自行查閱

[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8-5-7 06:36 編輯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27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6-13 00:24 | 只看該作者

"評官評政"走出"唯GDP"窠臼 民意調查引入考核

2008年06月12日 14:29:50  來源:光明網  

    今年5月,山東省德州、煙台兩市的市長,分別帶領市直部門「一把手」趕到濟南,參加一年一度的「地市大考」。與往年不同,今年的考核首次增加了採用電話隨機訪問的形式,調查當地常住居民對該市黨委、政府的評價。(6月11日《人民日報》)

    近幾年政績考核的重要改革舉措首推中共中央組織部2006年下發的《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這個「評官」的辦法改變了以往單純強調經濟增長的考核方式。在整個中國,「考核官員政績、評價政府績效」,這兩個政治生活中的關鍵環節正在悄然變化。政績考核開始走出「唯GDP」窠臼,民意調查開始成為考核評價的重要方式。

    在「評官評政」中引入民意調查機制,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舉措。然而,僅僅將民意調查引入官員和政府體現顯然是不夠的,在我看來,只有將上級對下級的「同體化評估」和民意調查的「異體化評估」徹底分開,實現兩條腿走路,才能科學有效地評價政府和官員的政績。

    政府和官員績效評估應該實現從「對上負責」到「對下負責」的轉變,這源於政治學的責任政府之內涵,即現代政府的政策和行為必須以人民的意志為依歸,對人民負責,這也是行政問責作為一種民主訴求和政治制度產生的理論依據與現實根源。聯繫今天的政府和官員的績效評估,我們就能體會到「同體化評估」的缺憾:上級滿意了,群眾不滿意怎麼辦;組織上問責了,群眾還要問責怎麼辦。因此,「評官評政」必須有民意調查,才可能真正實現政府和官員以人民的意志為依歸,對人民負責。

    引入民意調查機制,會使官員政績、政府績效考核體系更加科學,這毋庸置疑。但「民意」應該占整個考核體系多大的比例,卻是一個難以把握的問題。譬如,福建省第一個在全省範圍內推行政府績效評估。福建對設區市政府的績效評估,主要設定了可持續發展水平、構建和諧社會進程、勤政廉政等7個方面的一級指標,以及經濟增長率、恩格爾係數、社會保障覆蓋率等28個二級指標。後來又增加了資源消耗指數、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重等指標。在如此眾多的考核指標中,即使引入了「民意」,其又能佔到多大的比例,值得懷疑。

    事實上,「民意」若所佔比例過小,「民意」若不能左右政府和官員的績效評估,那麼,即便引入了民意調查結果,考核機制恐怕仍然難稱科學。因為這一考核體系依然是「同體化評估」。在我看來,只有實現上級對下級的「同體化評估」和民意調查的「異體化評估」兩條腿走路,內部評價歸內部評價、外部評價歸外部評價,這樣的考核機制才能更加的科學穩固。

    當上級不滿意時,官員應該被解職,當民眾不滿意時,官員應該辭職。只有當「同體化評估」和「異體化評估」雙管齊下,都能成為政府績效和官員任免的必要條件時,才有可能真正實現政府和官員既「對上負責」又「對下負責」。(劉義昆)

我所有的文意就是做官的不能光管GDP. 而要首先考慮;老百姓的收入. 本文很好的說明了我的意思. 民富國強. 而不要國富民不富.

[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8-6-13 00:29 編輯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11: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