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chico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宗教戰爭, 歡迎添加。。

[複製鏈接]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21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12-30 04:09 | 只看該作者
CHICO起了一個好題目,呵呵
本來我也想起個題目的,叫《基督教與基督教徒的「原罪」》,內容有所重疊,算了。這下我省事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22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12-30 04:1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的目的在於在各宗教里比較來看看哪些宗教更傾向於引發與宗教相關的戰爭。
然後呢?想說明什麼?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9

主題

2萬

帖子

928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284
23
在美一方 發表於 2007-12-30 04:1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同往錫安 於 2007-12-29 14:15 發表
然後呢?想說明什麼?


一般都是在論文的discussion裡面展望future studies,並說明本研究對他人可能有的啟示。在收集數據階段來展望未來的研究,我認為為時過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24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12-30 05:0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3 在美一方 的帖子

恩,原來只是收集數據而已,「想看看哪些宗教更傾向於引發與宗教相關的戰爭。」不是其研究展望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9

主題

2萬

帖子

928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284
25
在美一方 發表於 2007-12-30 05:2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4 同往錫安 的帖子

這只是我的理解而已,還要看樓主chico兄的意思,呵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26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12-30 05:5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5 在美一方 的帖子

好吧,那我們一起期待CHICO對人有建議意義的啟發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2-30 06:3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6 同往錫安 的帖子

沒什麼好的啟發,俗套。以史為鑒,開創未來。
如同我們了解一個人一樣,知道他的過去,看看他的現在,就能預測他的未來。
歷史上戰爭無數。人們研究這些歷史的目的同我這個帖子一樣。如何避免歷史的不幸在我們的子孫身上重演。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28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12-30 07:0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7 chico 的帖子

歷史不光是宗教可以代表的吧?歷史的戰爭似乎不全與宗教有關吧?究竟是宗教引起戰爭?還是有更根本的原因呢?根除戰爭到底要根除什麼?

再說,吃飯不小心會噎著,難道就不需要吃飯了嗎?CHICO也許應該比我更清楚宗教的目的是導人向善,而非以惡勝惡。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2-30 07:1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8 同往錫安 的帖子

好問題。一個好的宗教為什麼會被壞人利用。為什麼宗教首領招呼教徒進行戰爭,這不值得我們反思嗎?你肯定不願意這樣的歷史重演吧。
你不要擔心這個帖子會影響基督教的傳播有什麼負面影響,倍可親傳播的範圍沒那麼大。還有,要對自己的信仰有信心,對自己的教主有信心。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30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12-30 07:2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9 chico 的帖子

呵呵~基督教的頭是基督。基督提倡愛人如己。基督的國不在地上。

我想CHICO提出的為什麼一個好的宗教會被壞人利用?這個倒是更令人關注的。

當然我相信你發這個帖的目的也不是建議要因噎廢食。

[ 本帖最後由 同往錫安 於 2007-12-30 07:28 編輯 ]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1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2-30 07:3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0 同往錫安 的帖子

人不吃飯會死,一定會吃下去。好些人不仍然拚死吃河豚嗎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鑒別能力。你盡可放寬心。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2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2-30 08:06 | 只看該作者

基督教戰爭觀淺析

作者:南琳 (作者單位:華東理工大學戰爭與政治文化研究所)

[摘要] 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是認識西方文明一系列價值觀念的鑰匙。對基督教戰爭觀進行深入剖析,對於認識和分析西方歷史上的戰爭現象,尋找解決現時代文明間衝突的途徑都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文從目的和行為兩個向度對基督教的戰爭觀進行了剖析,並指出了基督教戰爭觀對現時代的影響。

[基督教  戰爭觀  目的正義  行為正義

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寫到,「文明的衝突是對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建立在文明之上的國際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戰的最可靠的保障。」他認為正在出現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和最危險的方面將是不同文明集團間的衝突。歷史上的各種文明存在於現代世界的主要有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和西方文明這五種。亨廷頓所指的現代國際社會中文明間的衝突主要是西方對所有其他文明持續的、不可抗拒的和單方向的衝擊。每一個文明都有自己一整套獨有的價值觀念,正如湯因比所言,每一文明都包含著不被其他文明所理解的東西。不同的價值觀念決定了不同文明的認知行為和思維方式有很大的差異,有時甚至截然相反。各方都有以自己的價值觀念為標準來衡量另一方的行為和提出要求的趨勢,這一特性使得文明間的誤解和衝突幾乎是在所難免的。在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的背景下,不同文明實體間的聯繫更加緊密,相互碰撞過程中發生矛盾衝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勞德·阿克頓勛爵(Lord Acton,1834-1902)曾說過,「宗教是歷史的鑰匙」。自從狄奧多西大帝於380年2月27日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國教后,基督教一直影響著西方的歷史進程,成為西方文明精神和思想源泉。基督教是認識西方文明一系列價值觀念的鑰匙。對基督教戰爭觀進行深入剖析,對於認識和分析西方歷史上的戰爭現象,尋找解決現時代文明間衝突的途徑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基督教戰爭觀中的目的正義

所謂「師出有名」,發動戰爭的動機和意圖歷來是判斷戰爭正義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權利集團為了使自己發動戰爭的行為「名正言順」,總是試圖證明自己發動戰爭的動機和意圖是正當的。但具體到「什麼的動機和意圖才是正當的」這一層面時,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評判標準。例如,儒家文明重義輕利,不提倡使用暴力,反對對外擴張。儒家學說認為只有在利益受到侵犯時,出於自保而進行戰爭的一方才是正義的。基督教文明則認為「戰爭乃神旨的表現,如果上帝示意殺戮,那麼殺戮便可成為一項道德」。[1] 對於西方基督教文明而言,判斷戰爭的正義與否,主要是看發動戰爭的主觀動機是否純正。為了對上帝的信仰而進行的戰爭都是正義的戰爭,是上帝的征戰,是基督賦予的責任。儒家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判別戰爭正義性標準的差異,可以從兩種文明產生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動因兩方面進行考察。

儒家文明產生於封閉的地理環境中。中國的西南面和西面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面是難以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是以沙漠和草原為主的蒙古高原。這一特殊的地理條件是儒家以華夏中原為中心的世界觀和宇宙觀得以產生的地理因素。儒家學說關注的焦點在於如何維持這個封閉環境正常的社會秩序,具有入世性和順世性的特點。正如馬克思·韋伯所言,「儒教是受過傳統經典教育的世俗理性主義的食俸祿階層的等級倫理」。[2] 儒家學說的核心任務就是為統治者提供一整套有助於維持整個社會管理系統運轉的價值觀念。從維護統治秩序的需要出發,儒家學說不提倡對外征戰,但是卻有著極強的防衛意識。孔子曰「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3] 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一個王朝都堅定地守衛著這個自我運行的封閉體系,既極少見憑藉強大的實力對外擴張的戰爭,又堅定地抗擊著試圖進入這個體系的外來勢力。這也成就了中華民族善戰而不好戰的防禦大師之名。[4]

再者,在實踐其理想的道德倫理時,儒家是獨立於「天」的,強調通過道德修養最終達到與天地參。儒家的「天道」是事先設定好的完美境界,人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自我完善,以至完全實現天賦人性,而不是以自身積極主動的行為去改變天道、人性。這種接受已然存在的心態,使儒家的思想中天然的缺少侵略性的、攻擊性的因素,對待「夷狄之邦」也要恩威遠播使其心悅誠服,而從不主動興兵以武力威逼。孔子認為「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5];孟子指出仁者無敵於天下,認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6],「爭地以戰,殺人盈野;征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7];荀子認為「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不為也」[8]。對儒家而言,單純為征服而發動戰爭完全是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的不義之舉。

基督教產生於羅馬帝國時期,屬於地中海文明。與中國的地理封閉型特點相反,基督教產生於一個無邊際的開放型空間,以地中海為中心,西面是大西洋,三面都是無盡的陸地。開放型的空間賦予了基督教文明一種無限廣闊的天下觀,具有強烈的向外部世界探索的擴張性精神。基督教是羅馬帝國在向外擴張過程中,自身希臘羅馬文化與希伯來猶太教文化相結合的結果,是希臘羅馬文化中斯多葛學派的普世主義精神和一神論猶太教的結合。如前所述,儒家學說的「天道」是事先設定好的,是超越時間的、沒有變化的完美崇拜。基督教則是一種奮力使自己融於人性並且改變世界的精神。[9] 為了實現上帝的創世計劃和上帝對每個個體的計劃,基督教時刻都在強調上帝的主動性地位。這種改變個體人性和改變世界的熱情讓基督教極富戰鬥性和攻擊性的精神。在基督徒看來,人類是上帝的子民,上帝的神旨是一種人類必須遵循的絕對法則。基督教的教義中暗含著戰爭的動因。「祭祀別的神,不單單祭祀耶和華的人,那人必要滅絕」[10] ,作為一神論的宗教,基督教把對除上帝外一切其他神的信仰都認為是異端的行為。這種二元對抗決定了基督教世界必須在與異端的戰爭中存在。

奧古斯丁是基督教正義戰爭理論的奠基人。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后,早期逢戰必反的極端和平主義思想阻礙了羅馬帝國的軍事行動。奧古斯丁試圖論證基督教參與羅馬帝國戰爭的合法性,提出了正義戰爭論。[11] 奧古斯丁強調主觀動機的純正,他認為戰爭的真正邪惡,是「對暴力的熱愛、抱復的殘忍、凶暴而無法平息的憎恨」。在這可怕的負價值的另一極,是戰爭的正義,是靈魂的高貴和動機的純潔。奧古斯丁認為,「和平之被尋求,不是為了燃起戰火,戰爭之被發動,卻是為了獲得和平。所以,即便是在發動戰爭時,也要抱著和平締造者的精神」。[12] 在他看來只要是發動戰爭的動機是為了實現上帝的意旨,為了和平秩序的重新構建,那麼戰爭就是神聖的。阿奎那繼承了奧古斯丁的正義戰爭觀,他同樣強調交戰方正當的意圖和「獲得善」的動機。阿奎那在其代表作《神學大全》中指出,「真正的宗教,將那些不是出於驕傲自大和殘忍的動機,而是為了獲得和平、懲罰作惡者並高揚善的戰爭,視為和平的戰爭」。

基督教的正義戰爭觀成為基督教君主發動戰爭的合法性依據。中世紀的君主為了證明其發動戰爭的主觀動機的純正,總是強調自己發動戰爭的意圖是為了基督解放人類這一神聖的事業。歷史上著名的宗教戰爭十字軍東征(1096年 - 1291年)就是在「Dienli volt——上帝所願!」的呼聲中拉開序幕的。[13] 十一世紀中期,土耳其的回教徒連番征戰勝利,勢力直接威脅到各天主教國家。加之朝聖的基督徒到耶路撒冷的路被封,受回教徒侮辱,拜占庭帝國亦被回教勢力包圍。教皇烏爾巴諾二世在1095年11月發出呼籲,請法國信徒以武力維護信仰成立十字軍,以反對異教及收復宗教聖地耶路撒冷為號召,開始了十字軍長達幾個世紀的征程。「神賜給你們軍隊無比的榮耀,大無畏的精神,並深厚的實力,以挫敗任何抗拒你們的人,那麼,報復這種惡行及收復失土的任務,若非由你們這般特蒙神恩的人來肩負,還有誰呢?」,烏爾班對十字軍的宣揚長達九個月,他的戰爭動員演說激起了整個基督教世界迎接聖戰的狂熱激情。[14]

二、督教戰爭觀中的行為正義

基督教信徒認為以實踐自己的價值觀念為目的的戰爭是正義的,為上帝而戰的崇高使命感和責任感影響著他們在戰爭中的行為。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軍隊的戰鬥力和士兵的情緒上,有時還表現為對決策者行為的影響。「你若心裡說這些國的民比我更多、我怎能趕出他們呢。你不要懼怕他們、要牢牢記念耶和華你神向法老和埃及全地所行的事。就是你親眼所看見的大試驗、神跡、奇事、和大能的手、並伸出來的膀臂,都是耶和華你神領你出來所用的。耶和華你神必照樣待你所懼怕的一切人民。」[15]「你不要因他們驚恐,因為耶和華你神在你們中間是大而可畏的神。」[16] 如同十字軍東征時的隊歌所唱的那樣:「信徒如同精兵,奮勇向前行,十字架為旗號,先路導我程!基督乃是君王,領我向前方;故當仰望麾旗,前行入戰場。賴此旗號必勝,攻退撒旦軍」,按照基督的指引戰鬥必勝的信念成了這些基督的士兵們強大的精神動力,形成了基督教軍隊高昂的士氣和極強的戰鬥力。

所有的戰爭都是殘酷的,但是基督教戰爭卻常常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殘忍。下面是一位目擊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情況的神父雷蒙(Raymond)描述的他所見到的情形,「驚人的事,到處可見,許多回教徒被砍頭……其他的人被箭射殺,或被迫從高聳的城堡上跳下;有些人被折磨數天再焚以烈火,街上隨處是成堆的頭、手和腳,有一個人在人、馬的屍堆中騎行。 當時也有其他的人詳細記錄:婦女們被刺致死,吃奶的嬰孩被拖著腳從母親懷中拉出丟下城牆,或者把他的頸子撞石柱直到斷裂;城中7萬回教徒盡被殺戮,殘存著的猶太人被趕入會堂中活活燒死,勝利者聚集在聖墓教堂,此洞穴他們相信一度曾埋葬釘十字架的基督,在那裡他們相擁喜極而泣,並感謝慈悲的神賜與勝利」。[17]發生在胡格諾戰爭期間的聖巴托羅繆之夜大屠殺再次把這種殘忍體現無遺。1572年8月23—24日夜間,新教胡格諾派(加爾文派)的重要人物正聚集巴黎,慶祝其領袖波旁家族的亨利的婚禮。天主教的亨利·吉斯(吉斯公爵之子)以巴黎各教堂鐘聲為號,率軍隊發動突然襲擊,殺死胡格諾教徒2000多人。由於24日正值聖巴托羅繆節,因此這一血腥的夜晚在歷史上被稱為「聖巴托羅繆之夜」。每一個參加戰爭的基督教士兵都認為自己的肆意殺戮是在履行懲罰上帝敵人的責任。懲罰異教徒的狂熱掩蓋了信徒正常的人性,認為敵人位於耶穌基督保護之外,對他們不必有任何道義責任。士兵毫無人性的屠殺行為將得到鼓勵和褒獎,而不承受任何道德譴責。故而宗教戰爭中大規模的屠殺及各種令人髮指的行徑成為司空見慣的情景。

為了上帝的事業而戰的熱情影響的不僅是士兵的行為,還有戰爭指揮者的判斷和戰略決策。戰爭決策者作出任何決定都可能影響戰爭的進程和成敗,所以通常必須綜合各種因素做出理性決斷。但是為上帝而戰的激情常會使決策者喪失理性變得盲目,從而做出不明智的戰略決定。1571年,因為主要謀划者被捕,西班牙的菲利浦二世入侵英國以支援一次天主教徒起義的計劃敗露了,但他仍然堅持如此:「我是如此渴望完成這樁事業,我對它視如此縈繞於心,我是如此相信上帝將視其為自己的榮光,以至於我是不會被說服改弦易轍的,我不接受也相信任何反對意見」。兩個月後,國王才同意了取消此計劃。同樣在1568年,當菲利浦二世決定讓西班牙干涉法國內政以支持天主教派時,他寫道:「真的,我之所以同意這樣做,只是因為它看起來是解決那個王國宗教狀況的唯一可行之路。我們這麼做時可能會遇到其他的困難,但是宗教事業重於一切。」[18]  

三、基督教戰爭觀與現時代
從15世紀到17世紀40年代,隨著宗教改革的深入進行,整個歐洲陷入無休止的宗教戰爭中。從16世紀30年代到17世紀40年代,歐洲分化成不同的宗教陣營,但這種兩極分化是極不穩定的,因為教派利益和政治利益是幾乎不可能一致的,於是就形成了似乎永無休止的難以控制的循環衝突。越來越多的政治家開始害怕歐洲在這個戰爭的漩渦中越陷越深,最終自我毀滅。全西歐的政治家們都認識到應該更好的控制軍隊,而這種控制應該由國家來完成。政治家們開始傾向於「非宗教派別化」的政府,17世紀40年代以後,宗教利益和王朝利益,在國際關係中不再佔據主導地位。[19] 世俗權威戰勝精神權威控制了軍隊、掌握了權利,民族國家的利益而不是宗教目的成為戰爭的合法性理由。然而,正如儒家思想仍然主導著中華民族的思考乃至行為方式一樣,現代西方文明是基督教的世俗化模式,沒有上帝就沒有西方世界的真實存在。基督教普世主義的二元對立思維依然是現代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思維方式。

一神論的基督教遵循一種非此即彼、非友即敵的邏輯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規定了現代西方世界的邏輯起點和行為模式。通常我們都認為西方文明是一種商業文明,商業理性培育了西方國家政治行為中的妥協精神。然而,人們往往忽視了這種妥協的適用範圍。非友即敵的二元對抗思維把西方人的妥協精神限定在「是我族類」範圍中。非我族類其心必殊,西方人總是將持與自己不同話語體系的一方視為異端。在上帝的話語體系內,愛就是愛,但一經超越這個體系,恨才是愛,對魔鬼的憎恨越深,對自我的拯救也就越徹底。對待異端是沒有妥協性可言的,上帝與異端是不能共生共存的,西方人面對的總是一種「有我沒你、有你沒我」的抉擇。「你不可憐恤他,你不可遮庇他」,[20] 對「異端」的仁慈無異於葬送自我的信仰,對「異端」的戰爭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義人見仇敵遭報就歡喜」,[21] 消除「異端」的戰爭是除惡揚善的正義之舉。無怪乎雷蒙·潘尼卡把戰爭稱之為是一個宗教問題,認為戰爭的宗教動機總是處於核心位置。

非此即彼的二元對抗思維決定了西方社會必須不斷的尋找敵人,對持不同價值觀念的非西方國家的征服成了西方證明自我存在的最佳選擇。美國把人權看得高於主權,把為了在邪惡國家實踐西方的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念而對一個主權國家發動戰爭看成是正義之舉。美國像當初傳教士傳播福音那樣要求與美國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實行他所謂的民主、自由的西方政治制度。更是把不接受其意識形態的「異端國家」列入邪惡軸心國家的名單。伊拉克、伊朗、朝鮮、敘利亞、利比亞和古巴等國都先後被列在了名單上。對於美國來說,對這樣的國家進行懲罰以迫使其最終接受美國的意識形態是理所應當的,這當然也包括對這些國家發動戰爭。面對其他國家的責難,美國總是無視國際法的存在,而是通過強調自己主觀動機的純正來證明其對其他國家的武力侵犯是正義之舉。在美國看來,為了使這些邪惡國家接受西方的價值觀念而發動的戰爭,是為了讓這些國家的人民擺脫黑惡統治的神聖事業,而美國扮演的正是現代十字軍的角色。                                       

--------------------------------------------------------------------------------

[1] 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語。
[2] [德]馬克思·韋伯:《儒教與道教》,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6頁。
[3] 《左傳·哀公》
[4] 倪樂雄:《戰爭與文化傳統:對歷史的另一種觀察》,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5] 《論語·季氏篇》之《季氏將伐顓臾》。
[6] 《孟子·公孫丑上》。
[7] 《孟子·盡心下》。
[8] 《荀子·儒效》。
[9] 克里斯托弗·道森(Christopher Dawson):《宗教與西方文化的興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第6頁。
[10] 《聖經·出埃及》
[11] 在早期的基督教學說中,基督教會否認有正義戰爭之說。早期的基督教教父大多為和平主義者,他們遵照《馬太福音》中「要愛你的仇敵」(5:44)和「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5:39)的教導,反對「以暴制暴」,反對戰爭。但是,公元380年狄奧西多大帝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國教后,出於對羅馬帝國採取軍事行動的需要,這種逢戰必反的極端和平主義思想開始轉變。基督教神學家奧古斯丁最早論述了正義戰爭理論,被稱作「正義戰爭論之父」。
[12] The Political Writings of St. Augustine, Regnery Publishing, Inc, Washington, D. C. , 1962. p. 182.
[13] 1095年11月28日,教皇烏爾班二世發表了號召基督徒拿起武器組成十字軍,從異教徒手中奪回耶路撒冷的演說。演說產生了極強的煽動效應,從群眾中爆發出了興奮的呼喊:「Dienli volt——上帝所願」,烏爾班抓住了這句話,並且把他變成了征戰的口號。
[14] [美]威爾·杜蘭(Will Durant):《世界文明史》(卷四《信仰的時代》),東方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460頁。
[15] 《舊約·申命記》Deuteronomy7:17—19。
[16]  同上,7:21。
[17]  同9,第464頁。
[18] [美]傑弗里·帕克(Geoffrey Parker)等:《劍橋插圖戰爭史》,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第150頁。
[19] 同上,第151頁。
[20] 《聖經·申命記》。
[21] 《聖經·詩篇》。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12-30 08:08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7

主題

91

帖子

4萬

積分

禁止發言

夜貓子

積分
45907
33
鄉下人進城 發表於 2007-12-30 08:1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2 chico 的帖子

好文,頂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2-30 08:16 | 只看該作者

伊斯蘭戰爭規則

  1、當伊斯蘭民族識破了敵方的背信或侵略意圖時,就要竭盡所能進行備戰:「你們應當為他們而準備你們所能準備的武力和戰馬,你們藉此威脅真主的敵人和你們的敵人」(8:60)。這是為威懾敵人而作的準備,而不是為侵略作準備,是警告敵人,不是警告朋友和盟友。
  2、若敵軍放棄了侵略和戰爭的念頭,伊斯蘭民族當傾向和平。「如果他們傾向和平,你們也應當傾向和平,應當信賴真主。他確是全聰的,確是全知的」(8:61)。
  3、若敵人執意挑起戰爭,進行侵略,那麼他們將自食其果:「受人欺辱而進行報復的人們,是無可責備的。應受責備的,是欺辱他人,並且在地方上蠻橫無理者,這些人,將受痛苦的刑罰」(42:41--42)。「誰侵犯你們,你們可以同樣的方法報復誰;你們當敬畏真主,當知道真主是與敬畏者同在的」(2:194)。
  4、如果戰事爆發,則要盡量減少其災難,因而戰爭中採用計謀是可以的。「戰爭是策略」(布哈里、穆斯林聖訓)。即利用謀略來摧毀敵人的運動部署,挫敗他們的銳氣。這樣能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小的傷亡儘快結束戰爭,維護和平。
  5、如果戰爭很激烈,戰士們要勇猛殺敵,要祈真主默助,要多記念真主。「通道得人們啊!當你們遇見一夥敵軍的時候,你們當堅定,應當多多記念真主,以便你們成功」(8:45)。
  6、一旦戰爭不可避免,應當告誡參戰士兵,我們所進行的是為解放弱勢者和被壓迫者的正義戰爭,要緊縮戰爭範圍,只消滅那些攜帶武器者或首先進攻我們的人,不要像敵人對待我們的民眾那樣濫殺無辜:「你們當為主道而抵抗進攻你們的人,你們不要過分,因為真主必定不喜愛過分者」(2:190)。在此伊斯蘭表現了尊重人權的極致,禁止殺害老弱婦孺,禁止殺害宗教人士、鄉民以及未參加戰鬥的和平人士。
  7、如果敵方在雙方交戰正酣時,請求和解,我們應當接受,即使我們將要取得勝利。然後,遵守雙方達成的協約。「當你們締結盟約的時候,你們應當履行。你們既以真主為你們的保證者,則締結盟約之後就不要違背誓言。真主的確知道你們的行為」(16:19)。若敵人採取欺騙手段率先毀約,在告知他們所立盟約已無效並向他們宣戰的同時,很快討伐他們是無妨的。
  8、如果戰爭以敵人的失敗、伊斯蘭的勝利而告結束,則不應侵害尊嚴、破壞城市;不應當貪婪財物、損害他人;不應衝動地報復和發泄憤怒;而要善良公正、教育協調、抑惡施善。「如果我使那些人在地面上得勢,他們將謹守拜功、完納天課、勸善戒惡。萬事的結局只歸真主」(22:41)。這節經文規定,獲勝的伊斯蘭民族在戰爭結束后當做如下四件事:
  a)一謹守拜功,這是伊斯蘭在人類傳播崇高精神的標誌。
  b)一完納天課,是在人民之間實現社會公正的標誌。
  c)一勸善,是在有益於人類利益、安寧、幸福方面互助的標誌。
  d)一戒惡,是杜絕招致戰爭以及以造成不安定因素的標誌。
  9、對待俘虜,不能施加酷刑,不能凌辱,不能以飢餓來折磨他們:「他們以喜愛真主而賑濟貧民、孤兒、俘虜。我們只為愛戴真主而賑濟你們,我們不望你們的報酬和感謝」(76:8、9)。
  10、至於被戰勝者,伊斯蘭則尊重他們的信仰、生命、財產、宗教。但他們有保衛國家和國民權利的義務,要求他們忠誠國家,變納極小數額的款項,稱作「知茲葉」(人丁稅)。這種款項是伊斯蘭傳播前和傳播后社會上通行的戰敗方給戰勝方交納的款項。既使在現代,仍有國家常常向戰敗國索取人頭稅、保護費等各種款項。但伊斯蘭收取的人丁稅同其他民族收取的人頭稅的本質是大相徑庭的。

摘自:「賽倆目」網站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01

主題

5254

帖子

1484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84
35
sumw 發表於 2007-12-30 08:23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同往錫安 於 2007-12-30 04:15 發表
然後呢?想說明什麼?


同往錫安 , 我想知道 基督徒 如何去愛 他們的 仇敵!

你學的不一定與 追求永生  , Servant , 研究 ,唯慎 ,小溪 ,  思童  nngzh  , 與  JW00  等 高人相同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2-30 08:26 | 只看該作者

從聖戰到十字軍

我大學時的歷史教科書上稱卡爾埃德曼 ( Carl Erdmann ) 是 「研究十字軍東征方面一位傑出的學者」 ,他指出:

「大約在千年 (西元1000年) 之交的時候,教會對軍事階層的態度經歷了顯著的變化。基督兵 (為基督而戰) 和世俗兵 (為世俗目的而戰) 之間的對比消除了,正如早期的統治關係那樣,都被基督教化了。所以軍事專業也被基督教化了,它得到一個直接的宗教意圖,因為不管是為教會職事而戰還是為貧弱者而戰,都被認為是神聖的,都被宣稱為是一種宗教義務,不但是對君王而言,還是對每一位騎士而言。」
是甚麽引起了這種 「顯著的變化」 呢?
讓我們看看雅克艾盧爾 ( Jacques Ellul ) 是怎麽說的,艾盧爾是法國受人高度尊敬的知識分子,剛從波爾多大學 ( University of Bordeaux ) 法律與社會歷史學院的教授職位上退了下來。艾盧爾寫了許多的文章,也出版過四十多本著作。在他的名為 《顛覆基督教》 ( The Subversion of Christianity ) 一書中,艾盧爾一針見血地指出 「聖經與教會的實際做法有許多矛盾之處,」 他在 「這本充滿煽動性和激發性的書中」 (聲稱) 「我們今天所稱為的基督教實際上與神的啟示相差千里。」 (摘自艾盧爾書籍出版者的話)
在他這本書的一個篇章里,艾盧爾爭辯說引起這 「顯著變化」 的原因是伊斯蘭的影響力。他指出阿拉伯對歐洲的影響是巨大的,並舉出了幾個例子。舉完了一些例子之後,他寫道:
「所有一切都是陳詞濫調了。但它確實毫無疑問地告訴我們,即使在被認為是不可調和的敵人之間,都存在文化和知識上的聯繫。有交流發生,就有知識的傳播。確實,知識好像是只朝一個方向傳播,從伊斯蘭和阿拉伯世界流通到西方。」
在這種知識的影響當中,涉及到了宗教問題。艾盧爾寫道:
「我們怎能想像一種哲學上著名的而且是被承認的影響卻沒有神學方面的反響呢?眾所周知,多瑪斯阿奎納 ( Thomas Aquinas ) 所解決的問題正好是經典神學與亞里斯多德 ( Aristotle ) 哲學之間的碰撞。但這座撟梁是阿拉伯人所搭建的。我們說到的是希臘哲學和基督教神學。但希臘哲學被阿拉伯翻譯者忠實地傳達了。因著阿拉伯-穆斯林思想,這個問題開始在這個時候談論起來了。我們不認為阿拉伯人的影響除了在關於亞里斯多德的問題方面之外就等於零。」

在強調突出了伊斯蘭與基督教某些神學方面的類似之處以後,艾盧爾指出:
「這樣看來,似乎穆斯林知識分子和神學家比基督徒知識分子和神學家強得多。似乎伊斯蘭才有影響力,而基督教沒有。」
這些影響可能是哪些呢?
「但在伊斯蘭裡面,宗教律法和政治權力之間有難分難解的關聯。在這個方面,如我們所看到的,藉著君士坦丁主義 ( Constantinianism ) 所引進的東西從伊斯蘭那裡得到了一種新的推動力。伊斯蘭的每一位政治領袖也就是信徒們的統治者。政教不分。政治領袖就是宗教領袖。他就是安拉的代表。他的政治和軍事等行為都是受真主 (神) 啟示的。
現在,這種情況在歐洲也是司空見慣了。君王或帝王不僅僅宣稱自己是教會世俗事務方面的管理者,而且具有屬靈力量。他想被公認為是神 (真主) 全能者親自揀選的。他需要有先知的話,需要有行神跡的能力。他的話和他的人都必須是神聖的。
自然地,其中一些這方面的情況先於伊斯蘭就已經存在了。然而,這也不是憑空產生的,這種神學、禮拜儀式和帝王的觀念首先是在拜占庭與伊斯蘭初次接觸的時候發展起來的,只是到了後來才傳到了西方。王室的權力變成了宗教權力不僅僅是在與教會的聯合中演變的,而且是在比西方更多地實行了神權政治的伊斯蘭的影響之下產生的。」
當然,這讓我們不得不想起影響西方並導致十字軍東征的一些思想:
「當然,與這種政治權力的重要性串連在一起的是戰爭的重要性和榮耀面,這種戰爭是作為傳播信仰的一種方式。這樣的戰爭是所有穆斯林的責任。伊斯蘭必須變得全球化。必須藉著一切手段包括軍事力量,來將這種真正的信仰而不是這種權力灌輸進每一個人的心裡。這使得政治權力尤為重要,因為它本身就是軍事的。這兩樣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政治領袖代表信仰發動戰爭。他於是成了宗教領袖,成了神 (真主) 唯一的代表,他必須為擴張伊斯蘭而戰。」
十字軍東征也是對羅馬教皇要領導基督教社會的最明顯的證明,這是不是純屬巧合呢?
繼續往下看:
「戰爭的巨大重要性在崇拜伊斯蘭並且想要把它再度作為一種模式來實施的知識圈裡,今天已經被全部擦掉了。戰爭為伊斯蘭教所固有。它已經銘刻在伊斯蘭的教義上了。這是它文明方面的事實也是一個宗教事實,這兩者密不可分。這與它的 Dhar al ahrb 概念一致,那就是全世界註定要通過阿拉伯人的征服成為穆斯林。所有這一切的證據不僅僅是神學上的,還是歷史上的:伊斯蘭信仰剛開始宣講,馬上就會開始軍事佔領。從632年到651年,也就是先知死後的二十年間,我們有一場轟轟烈烈的征服戰,西面入侵埃及、西蘭尼加 ( Cyrenaica ) ,以阿拉伯半島為中心,東面入侵亞美尼亞、敘利亞和波斯。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里,整個北非和西班牙都被奪取了,連同印度和土耳其的東部。取得佔領的武器不是靠聖潔,而是靠戰爭。
「三個世紀以來,基督教藉著佈道、仁慈、例證、道德和鼓舞窮困者等方式進行傳播。當帝國接受基督教的時候,戰爭幾乎不能被基督徒所容忍。即使某位基督徒帝王發動戰爭,它也是一件被懷疑的事,並被視為不合宜。戰爭經常受到譴責。基督徒被控破壞了帝國內的政治勢力和軍事威力。實際上,基督徒一直批評戰爭,直至聖戰的華麗形像出現。換句話說,所謂的基督教國家在戰爭中無論犯下甚麽樣的暴行,戰爭總是在本質上與福音相矛盾。基督徒總是或多或少地意識到了這點。他們審判戰爭,並對它提出質疑。」
回想起那 「顯著的變化」 吧。戰爭首次被認為是一種神聖的責任。那是反異教徒的戰爭。十字軍東征是一種再征服行為,或者是為了再征服而發動的聖戰。
我的歷史課文上說道:
「中世紀晚期的十字軍東征是在西班牙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間早期的衝突中產生的。聖戰的觀念起源於西班牙半島,然後漸漸影響到西歐各個角落。八世紀的時候,穆斯林已經佔領了該半島,基督徒地主們只有逃到北部山區。」
換句話說,穆斯林先前就已經在西班牙發動過聖戰。兩個世紀以來,西方一直受到伊斯蘭思想的影響。於是出現了他們的聖戰版本。簡單地說,基督教界已經沉淪到開始仿效他們的敵人的地步了。
艾盧爾指出:
「在伊斯蘭 ┅ 戰爭往往是正義的並且構成一種神聖的責任。旨在使異教徒皈依的戰爭永遠是正義的、合法的,因為 如穆斯林思想反覆強調的那樣 伊斯蘭是唯一完全符合本性的宗教。在自然本性狀態中,我們都會是穆斯林。如果我們不是,那就是因為我們被引入了歧途,偏離了真信仰。通道者們通過發動戰爭來迫使人們成為穆斯林,把他們帶回真正的本性。而且,這種戰爭是一種聖戰。」
事實上,我們從古蘭經 (9:5) 中了解到一個啟示臨到了穆罕默德,啟示說他應該向阿拉伯半島的偶像崇拜者發起戰爭,強迫他們服從並成為穆斯林。他照做了。
批評家們常聲稱基督教借鑒了其他的宗教。在上述的情況,我是贊同這聲稱的。伊斯蘭對西方的影響是被廣泛認同了的。伊斯蘭的聖戰自從伊斯蘭誕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繼續著。在伊斯蘭的誕生、伊斯蘭對西班牙的戰爭、和它對西方哲學和神學的影響不久之後,基督教的聖戰就開始了,這些都不是巧合。
請允許我引用艾盧爾的話來作總結:
「總之,讓我們清楚地聲明一點,我一直不是儘力為歐洲人所做的一切尋找藉口。我一直沒有轉換 「責備」 的對象,說穆斯林而不是基督徒為有過錯的一方。我的目的就是儘力解釋基督徒品行中某些墮落的地方。我在伊斯蘭裡面為他們找到了一個模型。基督徒沒有發明聖戰或奴隸交易。他們的錯誤在於模仿伊斯蘭。有時它以伊斯蘭為正面榜樣來進行仿效。有時它為了抗擊伊斯蘭,通過做同樣的事情來反面模仿,比如十字軍東征。無論哪種方式,造成的災難就是教會完全忘記了福音的真理。為了有利於似乎是非常明顯的很有效的行為模式,它將基督教的道德規範弄得亂七八糟,因為到了十二世紀,穆斯林世界的文明好像很耀眼。為了不顧一切地追求這同樣的海市蜃樓,教會忘卻了基督啟示的真實性。」

--------------------------------------------------------------------------------

這篇文章是翻譯自 Michael J. Bumbulis 的在線文章 'From Jihad to the Crusades'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2-30 08:48 | 只看該作者

吉哈德的真正含義及根本宗旨

crescent編譯  伊斯蘭學術網  2007-09-07
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一切讚頌與感恩全歸安拉!願主福佑我們的先知, 賜予他平安!親愛的兄弟,感謝你的提問!我們求主襄助這項工作,佑助我們的伊斯蘭事業!
事實上,一直以來,我們反覆闡述澄清:吉哈德(Jihad)是穆斯林抵抗侵略的一種自衛方式,用以制止任何形式的反伊斯蘭陰謀。它不是「侵略」的同義詞,兩者從來都不是一回事。
吉哈德(Jihad)絕不是針對無辜者發動戰爭的工具;也不是恃強凌弱的手段。伊斯蘭的吉哈德(Jihad)有著獨特的涵義:是為保護伊斯蘭免遭敵人的毀滅和阻撓。
我們借用北美伊斯蘭教法議會(Fiqh Council of North America)的主席,穆贊米·哈·斯蒂格的話來進一步闡明吉哈德(Jihad)的意義:
安拉說:你們應當為真主而真實地奮鬥。他揀選你們,關於宗教的事,他未曾以任何煩難為你們的義務,你們應當遵循你們的祖先易卜拉欣的宗教,以前真主稱你們為穆斯林,在這部經典裡他也稱你們為穆斯林,以便使者為你們作証,而你們為世人作証。你們當謹守拜功,完納天課,信託真主;他是你們的主宰,主宰真好!助者真好!
吉哈德(Jihad)這個詞在當代伊斯蘭教是最被濫用和曲解的一個詞.少數穆斯林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錯用,誤用這個概念。很多非穆斯林不理解這個詞。其中還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故意曲解這個詞以詆毀伊斯蘭和穆斯林。
什麼是吉哈德(Jihad)?
吉哈德(Jihad)這個詞不是指「聖戰」。它的意思是「鬥爭」或是「奮鬥」。古蘭經中「戰爭」是用「Harb」 或是 「Qital」。 吉哈德(Jihad)的含義是指為個人和群體嚴肅,真誠地奮鬥。這種奮鬥是精神層面的,也是社會,經濟,政治層面的。吉哈德(Jihad)是努力去做正確的正義的事情以消除社會的不公,壓迫和邪惡。古蘭經中, 這個詞的變體共出現了33次。 它經常和其它古蘭經倡導的理念一起被提及,例如:誠信, 悔改,正義和遷徙等等。
吉哈德(Jihad)旨在保護自身的信仰,捍衛自己的人權。吉哈德(Jihad)不是戰爭儘管它也可以有戰爭的形式。伊斯蘭是和平的宗教。但這並不意味著伊斯蘭對於壓迫採取綏靖的態度。伊斯蘭教導人們要盡己所能消除壓迫與爭端。伊斯蘭倡導非暴力形式的改革與改變。事實上,伊斯蘭鼓勵人們不要輕易使用武力,應以和平的方式消除邪惡。從穆聖(願主福安之)時代起到現在,在伊斯蘭的歷史上,穆斯林都在以非暴力的、和平的方式抵抗壓迫,爭取自由。
同時,如果戰爭不可避免。伊斯蘭也教導人們在戰爭的環境中如何行事。伊斯蘭是允許戰爭的,但條件是,其它的諸如對話,談判,協議等和平方式統統不能奏效的情況下,戰爭便是解決問題的最後選擇。即便這樣,伊斯蘭也警示人們要盡量避免。戰爭的目的不是在於以武力使人們歸信,也不是進行殖民統治以獲得土地,財富或是增加自身的榮耀。它的根本目的在於:保衛自己的生命,財產,土地,名譽,自由,同時也保衛他人免遭不公和壓迫。
伊斯蘭戰爭的基本準則:
1. 加強自身建設,以自己的強大來威懾敵人使之不敢輕易攻擊。
2. 不要挑起仇恨, 以建設和平為己任。
3. 還擊只針對挑釁者, 不殃及非攻擊者,法不責眾;不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4. 對方有和平傾向時要停止敵對行為。
5. 遵守條約和協議,絕不在敵人破壞和約之前撕毀和約。
安拉已經說得很清楚:「你們當為主道而抵抗進攻你們的人,你們不要過份,因為真主必定不喜愛過份者。」(黃牛章2:190)
「禁月抵償禁月,凡應當尊敬的事物,都是互相抵償的。誰侵犯你們,你們可以同樣的方法報復誰;你們當敬畏真主,當知道真主是與敬畏者同在的。」(黃牛章2:194)
吉哈德不是恐怖主義
這裡要強調的是:伊斯蘭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傷害無辜群眾的恐怖主義行為。無論是通過進攻或是自殺的方式都是伊斯蘭所不齒的。伊斯蘭鼓勵被壓迫的人們為自由而鬥爭。伊斯蘭還要求其他的穆斯林幫助那些被壓迫的受苦受難的人們。但是在任何情況下,伊斯蘭都不允許發動針對無辜人民和非攻擊者的的恐怖主義。恐怖主義不是吉哈德。它是禍害。它違背了伊斯蘭的教義。有一小撮人總是用蹩腳的論據來為恐怖主義辯護以維護他們的勾當。但無論如何恐怖主義是無法釋罪的。安拉說:有人對他們說:「你們不要在地方上作惡。」他們就說:「我們只是調解的人。」真的,他們確是作惡者,但他們不覺悟。(黃牛章2:11-12)
伊斯蘭想要建立的世界秩序是:全人類——穆斯林和非穆斯林——能夠在正義的旗幟下,和平,和諧,誠信的共處。這給了穆斯林明確的指示:在他們自身以及社會生活中尋求和平,同時也教會了穆斯林如何在人際交往中傳播誠信。幾個世紀以來穆斯林都是這樣做的。很多有著其它信仰的人們和穆斯林交往或是就生活在穆斯林中,伊斯蘭社會都報以寬容,慷慨和博愛並因此而聞名於世。
在現代社會中,世界已經變成了地球村,非穆斯林和穆斯林一起住在穆斯林國家,穆斯林也和非穆斯林一起住在非穆斯林為主體的國家中。我們當代穆斯林的責任就是要加強自身了解,增強和非穆斯林之間的相互理解,為全人類的和平與公正而努力。以美好的品德相互合作消除一切針對無辜人群發動的恐怖,侵略和暴力罪行。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吉哈德(Jihad)。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38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12-30 08:4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1 chico 的帖子

是的,我相信這一點。那麼你的觀點是什麼呢?可以直接說一下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39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12-30 08:55 | 只看該作者
基督教對於戰爭的態度

             作者:徐松石 文章來源:福音書籍 更新時間:2006-11-26

     主耶穌基督是和平之君(賽9:6),他極端反對人類互相殘害。先知預言主的國度說:「豺狼必與綿羊同居,豹子必與山羊同卧,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他們」(賽11:6)。「他(主)必在列國中施行審判,為許多國民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賽2:4)。主耶穌又親口說:「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太26:52)。可見戰爭殘殺,基督絕不贊成。

     但基督徒的生活卻是一場戰爭。使徒保羅吩咐我們要打美好的勝仗(提前1:18,提后2:3)。主耶穌也說:「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乃是叫地上動刀兵」(太10:34)。這裡所描寫的戰爭,又是什麼意思?原來這乃是屬靈的戰爭(既是與空中的惡魔,以及與惡魔差役的戰爭),我們必須打勝這一場仗,然後屬世的戰爭可以消滅,主的國度方才得以成全。因為人與人的和好,是以人與神的和好為基礎的(羅5:10)。以世俗之戰來止戰,永遠不能辦到。

     所以基督徒有一個重大的責任,就是要消滅世俗戰爭,宣傳基督,領人悔改,一同參加屬靈戰爭,除滅魔鬼的作為,這是消滅世俗戰爭的惟一的辦法。不過屬靈戰爭的武器,卻不是槍刀等物,而是各種屬靈的兵器(弗6:10-20)。 同時主的國度,要籍公義的審判和是非的斷定建設起來。所以世間不義之戰,既侵略和欺凌等事,基督徒不贊成。至於自衛的權利,乃是一種基本的人權,在這裡我們無需多作論述。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40
問? 發表於 2007-12-30 09:0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同往錫安 於 2007-12-30 08:55 發表
基督教對於戰爭的態度

             作者:徐松石 文章來源:福音書籍 更新時間:2006-11-26

     主耶穌基督是和平之君(賽9:6),他極端反對人類互相殘害。先知預言主的國度說:「豺狼必與綿羊同居, ...


我曾經聽過一個伊斯蘭教的阿訇,講什麼叫聖戰。按照他講的,聖戰是自己內心對惡的戰鬥。然後畫面上一群伊斯蘭教徒拿著掃把在大街上開展愛國文生運動。阿訇拿著大喇叭說:這就是聖戰。

你看,什麼東西就看你怎麼解釋?你這麼解釋,我那麼解釋,到底聖經怎麼解釋,只有上帝自己知道。到底古蘭經怎麼解釋,只有真主知道。信徒自己都炒來炒去的,我就不做能明白的奢望了。

我能看得就是信聖經的人幹了什麼?歷史上聖經到底對社會有哪些影響?說別的沒什麼用。

[ 本帖最後由 問? 於 2007-12-30 09:08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01: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