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柳梢青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德經及譯文第十六章

[複製鏈接]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21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28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一章

[原文]
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惡之②,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③,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⑤蒞之⑥,戰勝以喪禮處之。
[譯文]
兵器啊,是不祥的東西,人們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時居處就以左邊為貴而用兵打仗時就以右邊為貴。兵器這個不祥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東西,萬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處之,勝利了也不要自鳴得意,如果自以為了不起,那就是喜歡殺人。凡是喜歡殺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於天下。吉慶的事情以左邊為上,凶喪的事情以右方為上,偏將軍居於左邊,上將軍居於右邊,這就是說要以喪禮儀式來處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戰爭中殺人眾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參加,打了勝仗,也要以喪禮的儀式去對待戰死的人。
[註釋]
1、夫兵者:一本作「夫佳兵者」。兵者,指兵器。夫,作為發語詞。
2、物或惡之:物,指人。意為人所厭惡、憎惡的東西。
3、貴左:古人以左為陽以右為陰。陽生而陰殺。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古人的禮儀。
4、恬淡:安靜、沉著。
5、悲哀:一本作哀悲。
6、蒞之:到達、到場。
[引語]
這一章仍是講戰爭之道,是上一章的繼續和發揮。上一章著重從後果講,這一章以古代的禮儀來比喻。按中國古代的禮儀看,主居右,客居左,所以居左有謙讓的意思,「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老子認為,兵器戰爭雖然不是祥的東西,但作為君子,在迫不得已之時,也要用戰爭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只是在獲取勝利時不要以兵力逞強,不要隨意地使用兵力殺人。相反,對於在戰爭中死去的人,還要真心表示哀傷痛心,並且以喪禮妥善安置死者。
[評析]
戰爭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禍,這是人所共知的。任繼愈認為《道德經》「也是反對戰爭的」。因為在這一章里,老子說「夫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這裡顯然沒有主戰用兵的意思。但是,老子同時又說,對於戰爭「不得已而用之」,這表明老子在咒詛戰爭的同時,也還是承認了在「不得已」時還是要採用的。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是普遍的,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戰爭規模日益擴大,動輒數萬、數十萬的兵力投入戰爭之中,傷亡極其慘重,而在戰爭期間受危害最大的,則是普通老百姓。每逢戰爭,人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四處逃亡,嚴重破壞社會正常的生產,也造成社會秩序的動蕩不安,戰爭的確是帶來災難的東西。所謂君子迫不得已而使用戰爭的手段,這是為了除暴救民,舍此別無其它目的,即使如此,用兵者也應當「恬淡為止」,戰勝了也不要得意洋洋,自以為是,否則就是喜歡用武殺人。這句話是對那些喜歡窮兵黷武的人們的警告。所以,我們認為《道德經》不是兵書,不是研究戰爭問題的,尤其不是為用兵者出謀劃策的。老子談論戰爭問題,目的在於反對戰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22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30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無名,朴①。雖小②,天下莫能臣③。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⑤。始制有名⑥,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⑦。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⑧。
[譯文]
「道」永遠是無名而質樸的,它雖然很小不可見,天下沒有誰能使它服從自己。侯王如果能夠依照「道」的原則治理天下,百姓們將會自然地歸從於它。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會降下甘露,人們不必指使它而會自然均勻。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種管理體制,制定各種制度確定各種名分,任命各級官長辦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約,適可而止,知道制約、適可而止,就沒有什麼危險了。「道」存在於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歸流於它,使萬物自然賓服。
[註釋]
1、無名、朴:這是指「道」的特徵。
2、小:用以形容「道」是隱而不可見的。
3、莫能臣:臣,使之服從。這裡是說沒有人能臣服它。
4、自賓:賓,服從。自將賓服於「道」。
5、自均:自然均勻。
6、始制有名:萬物興作,於是產生了各種名稱。名,即名分,即官職的等級名稱。
7、可以不殆:不殆,沒有危險。
8、猶川穀之於江海:之於,流入;一說正文應為「道之在天下,譬猶江海之與川穀」。
[引語]
這一章講了「無名」、「有名」、「知止」,「無名」、「有名」不是第一章中以「無」名、以「有」名的「無」和「有」的概念。「無名」指完全作到了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所以稱之為「朴」。所以,本章表達了老子的「無為」的政治思想,認為侯王若能依照「道」的法則治天下,順應自然,那樣,百姓們將會自動地服從於他。老子用「朴」來形容「道」的原始「無名」的狀態,這種原始質樸的「道」,向下落實使萬物興作,於是各種名稱就產生了。立制度、定名分、設官職,不可過分,要適可而止,這樣就不會紛擾多事。老子認為,「名」是人類社會引爭端的重要根源。
[評析]
任繼愈認為「老子的哲學,無論在世界觀方面或在辯證法方面,都具有這種素樸的、直觀的特點,老子的書中也是用直觀來說明自然現象的普遍聯繫的。老子對世界的本原,說『無以名之,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又把道叫做『朴』(通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有時把道叫做『無名』(一章,「無名,天下之始」。三十二章,「道常無名」。三十七章,「……鎮之以無名之朴」。四十一章,「道隱無名」)。從這些例子可以證明老子書中的道,實在是混然一體『無』名或『朴』。把老子的道看做純精神的客觀實在為絕對理念,與老子的原意不合。」(引自《老子哲學討論集》,第20頁)我們知道,《道德經》里所講的「道」,就是指物質世界的實體及其變化的原因和規律。「道」是永恆的,既如無名之朴,是極幽微的;而且還適用於新舊轉化運動的客觀規律。張松如說,老子的所謂「道」,只是由思維形式表述的一些東西,並不直接適用於對待客觀現實的事物和現象。但是從另一方面看,「道」又是具有最大共性的「無名、朴」,並且還適用於新舊轉化的客觀規律,在整個「大、逝、遠、反」的進程中,它的存在是具有本質和現象、形式和內容、可能和現實、以及動靜、因果等等關係性的辯證範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23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31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①。知足者富,強行②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③者壽。
[譯文]
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註釋]
1、強:剛強、果決。
2、強行: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3、死而不亡:身雖死而「道」猶存。
[引語]
本章講個人修養與自我設計的問題,主張人們要豐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觀點。在老子看來,「知人」、「勝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勝」更加重要。本章與第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的寫法比較類似,側重於探討人生哲理。老子在本章,全部用的正面直言的文字,與前面幾章不同。十章用問話的形式出現,二十章以反話形式表達。他認為,一個人倘若能省視自己、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並且切實推行,就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滿飽的精神風貌。
[評析]
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精神修養的問題。任繼愈說,這一章「宣傳了一系列消極、保守、反省的精神修養觀點」,「還宣傳精神勝利法,說什麼死而不亡是長壽,這些都是唯心主義的思想。」(任繼愈《老子新譯》)對於這種觀點,有學者表示不同意,例如張松如認為,老子所說的這種觀點「為什麼是唯心主義呢,難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論』嗎?」他認為,這是見仁見智,人各有心。他認為個人的精神修養,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強、富、志、久、壽這些品格和素質,這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老子極力宣傳「死而不亡」,這是他一貫的思想主張,體現「無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並不是在宣傳「有鬼論」,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這當然可以算做長壽了。
清末民初對《道德經》也有研究的著名學者梁啟超,他曾說,人的肉體壽命不過區區數十載,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則可以永垂不朽,因為他的肉體雖然消失了,而他的學說、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卻會長期影響當代及後代的人們,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啟超的這種觀點,應該講主要所受的不是佛學的影響,而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24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31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汜兮①,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②,功成而不有③。衣養④萬物而不為主⑤,常無欲⑥,可名於小⑦;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譯文]
大道廣泛流行,左右上下無所不到。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完成了功業,辦妥了事業,而不佔有名譽。它養育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可以稱它為「小」,萬物歸附而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它為「大」。正因為他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完成它的偉大。
[註釋]
1、汜:同泛,廣泛或泛濫。
2、辭:言詞,稱說。不辭,意為不說三道四,不推辭、不辭讓。
3、不有:不自以為有功。
4、衣養:一本作「衣被」,意為覆蓋。
5、不為主:不自以為主宰。
6、常無欲:一本無此二字,認為此乃衍文。
7、小:渺小。
8、大:偉大。
[引語]
這一章說明「道」的作用,這是老子在《道德經》書中再次談到「道」的問題。他認為,「道」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使萬物各得所需,而「道」又不主宰萬物,完全順任自然。這些觀點,老子在前面某些章節中已經做過論述。這一章是繼續闡發三十二章的道理,講「道」可以名為「小」,也可名為「大」,雖然沒有明確指出「聖人」、「侯王」,實際是在期望統治者們應該像「道」那樣起「朴」的作用。此章內容從另一角度看,又是在談作為「聖」、「侯王」所應該具備的素質。
[評析]
在學術界,關於老子的「道」的屬性,有幾種不同觀點,最典型的主要是唯物論和唯心論截然對立的觀點。持「唯心論」觀點的學者認為「老子的『道』是一個超時空的無差別的絕對靜止的精神本體」。對此,張松如認為,「我們不這樣看。『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怎麼能是『絕對靜止的精神本體』呢?而且,就它覆育萬物,而不自以為是主宰這方面看,『則恆無欲也,可名小於』;就萬物歸附它,而不知道誰是主宰這方面看:『則恆無名也,可名於大』。無欲、無名、可小、可大,這個『道』又怎麼能是『超時空的無差別』呢?」許多學者認為,「道」作為抽象概念,它既不表現物質現實事物的本身,也不能離開形式推論或理論假設的思想,它只是由思維形式表述的一些東西,並不直接適用於對待客觀現實的事物和現象(張松如《老子校讀》第206頁)。我們同意張松如的觀點,「道」是一個物質性的概念,它雖然是耳、目、觸、嗅諸感覺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存在於自然界,而不是僅憑人們的主觀臆想存在的精神性概念。這一點是我們準確理解《道德經》中有關「道」的問題的關鍵所在。此外,老子在本章里發揮的「不辭」、「不有」、「不為主」的精神,可以消解佔有慾、支配欲,從「衣養萬物」中,使人們感受到愛與溫暖的氛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25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32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五章

[原文]
執大象①,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②。樂與餌③,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④。
[譯文]
誰掌握了那偉大的「道」,普天下的人們便都來向他投靠,嚮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於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寧靜。音樂和美好的食物,使過路的人都為之停步,用言語來表述大道,是平淡而無味兒的,看它,看也看不見,聽它,聽也聽不見,而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無限制的。
[註釋]
1、大象:大道之象。
2、安平太:安,乃,則,於是。太,同「泰」,平和、安寧的意思。
3、樂與餌:音樂和美食。
4、既:盡的意思。
[引語]
這一章,述說了「道」的作用和影響,但本章和上一章,都不完全是前面各章論「道」的重複,而是隱寓著言外之意。「道」的作用和影響不可低估,它可以使天下的人們都向它投靠而不相妨害,過上和平安寧的生活。因而可以這樣說,本章實為「道」的頌歌。在《道德經》中,「道」已經被多次論及,但從來沒有重複,而是層層深入、逐漸展開,使人切實感受「道」的偉大力量。
[評析]
「樂與餌」指流行的仁義禮法之治,「過客」指一般的執政者,但還不是指最高統治者。老子在本章里警誡那些執政的官員們不要沉湎於聲色美食之中,應該歸附於自然質樸的大道,才能保持社會的安定與發展。統治集團縱情聲色,不理政事,這是在春秋末年帶有普遍性的現象。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使人民群眾遭受嚴重的痛苦。而在日常生活中,統治者荒於朝政,根本不關心人民群眾的死活。老子對於當時這種狀況極為清楚,他這章里所說的話,表明他為老百姓的安危生存而憂慮的歷史責任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26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36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將欲歙之①,必固張之②;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③,必固與之④。是謂微明⑤,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⑥,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⑦。
[譯文]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做雖然微妙而又顯明,柔弱戰勝剛強。魚的生存不可以脫離池淵,國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輕易用來嚇唬人。
[註釋]
1、歙:斂,合。
2、固:暫且。
3、取:一本作「奪」。
4、與:給,同「予」字。
5、微明:微妙的先兆。
6、脫:離開、脫離。
7、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指國家的刑法等政教制度。示人,給人看,向人炫耀。
[引語]
有人認為這一章也是講用兵的道理,不過我們認為這主要描述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本章談到若干對矛盾雙方互相轉化的問題。例如,「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等都可以說是自然界運動變化的規律,同時以自然界的辯證法比喻社會現象,以引起人們的警覺注意。這種觀點貫穿於《道德經》全書。
[評析]
從這一章的內容看,主要講了事物的兩重性和矛盾轉化辯證關係,同時以自然界的辯證法比喻社會現象,引起某些人的警覺注意。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都會走到某一個極限,此時,它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本章的前八句是老子對於事態發展的具體分析,貫穿了老子所謂「物極必反」的辯證法思想。在以上所講「合」與「張」、「弱」與「強」、「廢」與「興」、「取」與「與」這四對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中,老子寧可居於柔弱的一面。在對於人與物做了深入而普遍的觀察研究之後,他認識到,柔弱的東西裡面蘊含著內斂,往往富於韌性,生命力旺盛,發展的餘地極大。相反,看起來似乎強大剛強的東西,由於它的顯揚外露,往往失去發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與剛強的對立之中,老子斷言柔弱的呈現勝於剛強的外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27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36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①。候王若能守之②,萬物將自化③。化而欲作④,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⑤,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⑥。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⑦。
[譯文]
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則為政治民,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自生自滅而得以充分發展。自生自長而產生貪慾時,我就要用「道」來鎮住它。用「道」的真朴來鎮服它,就不會產生貪慾之心了,萬事萬物沒有貪慾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定、安寧。
[註釋]
1、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指順其自然,不妄為。「無不為」是說沒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為的。
2、守之:即守道。之,指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長。
4、欲:指貪慾。
5、無名之朴:「無名」指「道」。「朴」形容「道」的真朴。
6、不欲:一本作「無欲」。
7、自定:一本作「自正」。
[引語]
本章是《道德經》中「道經」的最後一章,老子把第一章提出的「道」的概念,落實到他理想的社會和政治——自然無為。在老子看來,統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則來為政,順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們將會自由自在,自我發展。在二十五章提到「道法自然」,自然是無為的,所以「道」也無為。「靜」、「朴」、「不欲」都是無為的內涵。統治者如果可以依照「道」的法則為政,不危害百姓,不胡作非為,老百姓就不會滋生更多的貪慾,他們的生活就會自然、平靜。
[評析]
「無為」的思想在老子《道德經》中多次闡述、解釋。本章開頭第一句即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道不同於任何宗教的神,神是有意志的、有目的的,而「道」則是非人格化的,它創造萬物,但又不主宰萬物,順任自然萬物的繁衍、發展、淘汰、新生,所以「無為」實際上是不妄為、不強為。這樣做的結果,當然是無不為了。第二句便引入人類社會,談到「道」的法則在人類社會的運用。老子根據自然界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要求「侯王若能守之」,即在社會政治方面,也要按照「無為而無不為」的法則來實行,從而導引出「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的結論。老子認為,理想的執政者,只要恪守「道」的原則,就會達到「天下將自定」這樣的理想社會。這裡所說的「鎮」,有人解釋為「鎮壓」,並據此認為老子在這章的說明中露出了暴力鎮壓人民的面目:誰要敢一鬧事,那就要嚴厲加以鎮壓。這種解釋,我們感到有悖於老子的原意,「鎮壓」應當是「鎮服」、「鎮定」,絕非是武力手段的「鎮壓」。由此,我們也認為,老子並不是代表奴隸主統治階級的要求,而是從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角度考慮問題,並不是僅僅代表某一個階級或階層的利益和意願。這表現出老子內心深沉的歷史責任感。因而這是進步的、積極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28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37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無德③。上德無為而無以為④;下德無為而有以為⑤。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⑦,而亂之首⑧。前識者⑨,道之華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⑾,不居其薄⑿;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
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為卻沒有回應他,於是就揚著胳膊強引別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樸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捨棄澆薄虛華而採取樸實敦厚。
[註釋]
1、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為,具備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離開德。
3、無德:無法體現真正的德。
4、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以,心、故意。無以為,即無心作為。此句意為:上德之人順應自然而無心作為。
5、下德無為而有以為:此句與上句相對應,即下德之人順任自然而有意作為。
6、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為強力牽引。
7、薄:不足、衰薄。
8、首:開始、開端。
9、前識者:先知先覺者,有先見之明者。
10、華:虛華。
11、處其願:立身敦厚、樸實。
12、薄:指禮之衰薄。
[引語]
這一章是《道經》的開頭。有人認為,上篇以「道」開始,所以叫做《道經》;下篇以「德」字開始,所以叫《德經》。本章在《道德經》里比較難於理解。老子認為,「道」的屬性表現為「德」,凡是符合於「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失德」。「道」與「德」不可分離,但又有區別。因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世間的體現,「道」是客觀規律,而「德」是指人類認識並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們把「道」運用於人類社會產生的功能,就是「德」。
[評析]
《道德經》一方面是談「道」,一方面是論「德」。老子認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寫道:「孔德之客,唯道是從」;二十八章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五十一章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以上所講的「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這裡所講的「上德」。從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謂「上德」,我們認為它不同於儒家所講的「德政」。老子批評儒家「德政」不顧客觀實際情況,僅憑人的主觀意志加以推行,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則是「無以為」、「無為」,它不脫離客觀的自然規律,施政者沒有功利的意圖,不單憑主觀意願辦事,這樣做的結果當然是無為而無不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體現在人間,所以又是「有德」。但是「下德」是「有以為」的「無為」,但卻抱著功利的目的,任著主觀意志辦事。在本章里,老子把政治分成了兩個類型、五個層次。兩個類型即「無為」和「有為」。「道」和「德」屬於「無為」的類型;仁、義、禮屬「有為」的類型。五個層次是道、德、仁、義、禮。這五個層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標準,但「德」只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後德,這是在無為的類型內部說的,失道則淪為下德,那就與上仁相差無幾了。失德而後仁,這是指離開了「無為」的類型才有了仁。仁已經是「有為」、「為之」了,所以「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就是在「有為」範圍內所顯示出來的不同層次。在本章里,老子用了「大丈夫」一詞,是全書唯一使用的名詞,過去有人將此解釋為「智慧很高的人」,原意大約相同於此,但其中也包含有豪爽、果敢、剛毅的內容。老子感受到人際關係愈來愈難以相處,所以在十分激動的情緒下使用了「大丈夫」這個詞,並說「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本章使用了一些具體的規範把人的思想行為定著在固定的形式中,即按忠信行事,不執行澆薄的禮。所以老子對政治的最低要求是摒去「薄」和「華」,恢復「厚」和「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29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38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②;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③。其致之也④,謂⑤天無以清⑥,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⑦;神無以靈,將恐歇⑧;谷無以盈,將恐竭⑨;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正⑩,將恐蹶⑾。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⑿孤、寡、不穀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⒁。是故不欲琭琭如玉⒂,珞珞如石⒃。
[譯文]
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得到道而英靈;河谷得到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得到道而成為天下的首領。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寧,恐怕要震潰;人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滅絕;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乾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消滅;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領的地位,恐怕要傾覆。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穀」,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讚美稱譽。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而寧願珞珞堅硬像山石。
[註釋]
1、得一:即得道。
2、神得一以靈:神或指人。靈:靈性或靈妙。
3、正:一本作「貞」。意為首領。
4、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5、謂:假如說。帛書作「胃」。
6、天無以清:天離開道,就得不到清明。
7、廢:荒廢。
8、歇:消失、絕滅、停止。
9、竭:乾涸、枯竭。
10、正:一本作「高貴」,一本作「貞」。
11、蹶:跌倒、失敗、挫折。
12、自稱:一本作「自謂」。
13、孤、寡、不穀:古代帝王自稱為「孤」、「寡人」、「不穀」。不穀即不善的意思。
14、至譽無譽:最高的榮譽是無須稱譽讚美的。
15、琭琭:形容玉美的樣子。
16、珞珞:形容石堅的樣子。
[引語]
這一章講「道」的普遍意義。前半段段論述「道」的作用,天地萬物都來源於「道」,或者說,「道」是構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萬物就不能存在下去。後半段由此推及到人間,告誡統治者從「道」的原則出發,並常要能「處下」、「居后」、「謙卑」,即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沒有老百姓為根本和基礎,就沒有高貴的侯王。因而在本章的內容中,同樣包含有辯證法的因素。
[評析]
在《道德經》里,老子經常以「一」來代稱「道」,如二十二章的「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連續七次使用「一」字,其含義是相當深刻的。楊興順說:「一切在流動著,一切在變化著,但老子認為,變化的基礎是統一而不是矛盾的鬥爭。『天得一以清』……老子揭露了客觀世界的矛盾,企圖削弱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銳化,為著這一目的,他把統一看成萬物的基礎而把它絕對化。」(《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及其學說》)事實上,老子認為宇宙的本原只有一個,宇宙的總規律也只有一個,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論,而且是物質的。在世界的自然萬事萬物之中,老子列舉了許多相互矛盾的對立體,並認為對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最終歸於統一。所以,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認為矛盾和對立總要歸於統一。在人類社會而言,老子也強調統一,認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個準繩。這個準繩是什麼?老子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侯王應該認識到「賤」、「下」是自己的根基。有道的人無須光華如玉,還是質樸更好一些。總而言之,本章開頭就是講道的普通性、重要性、不論是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都是來源於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會再存在下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0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38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動①,弱者②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③,有生於無④。
                      [譯文]
循環往複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
[註釋]
1、反者:循環往複。一說意為相反,對立面。
2、弱者:柔弱、渺小。
3、有:這裡指道的有形質,與一章中「有名萬物之母的」的有「相同。但不是有無相生的「有」字。
4、無:與一章中的「無名天地之始」的「無」相同。但不同於「有無相生」的「無」。此處的「無」指超現實世界的形上之道。
                       [引語]
在一、四、五、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章里,老子從各方面闡述關於「道」的理論。在本章里,老子用極其簡練的文字,講述了「道」的運動變化法則和「道」產生天下萬物的作用。關於「道」的基本理論,本章和四十二章都是就此而論的。本章雖然只有兩句話,但言簡意賅,含義十分豐富。
[評析]
老子在《道德經》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對立轉化是永恆不變的規律」,概括了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現象與本質,這是十分光輝和精闢的見解。「反者道之動」,歷來解釋者有兩種觀點:一是說矛盾著的對立物各自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二是說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是循環往複。其實這兩種解釋意思是相同的。因為老子承認運動,承認運動循環往複、周而復始。這當然是老子認識上的不足。因為對立面的互相轉化,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得實現,不具備一定條件,是不能轉化的。不經過任何努力,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會發生轉化,這就多少帶有宿命論的色彩了。「弱者道之用」,是說「道」在發揮作用的時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這不完全是消極的,同樣也有積極性的一面,道創造萬物,並不使萬物感到有什麼強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發生和成長。用弱和用強,也就是是「無為」和「有為」的區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的論者認為這一句可以概括出「無—有—萬物」的公式,並說萬物畢竟是從「無」而來的。其實,老子講「有」和「無」,並不曾把「無』當作第一性的東西,而把「有」當作第二性的東西,他是把有與無當成相互對立的兩個哲學範疇,有與無都是道的屬性,是道產生天地萬物時由無形質落向有形質的活動過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1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39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①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②。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③;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質真若渝⑤。大方無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⑦。
                      [譯文]
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註釋]
1、建言:立言。
2、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嶇不平、坎坷曲折。
3、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說此名應在「大方無隅」一句之前。
4、建德若偷:剛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樣子。偷,意為惰。
5、質真若渝:渝,變污。質樸而純真好像渾濁。
6、大方無隅:隅,角落、牆角。最方整的東西卻沒有角。
7、善貸且成:貸,施與、給予。引伸為幫助、輔助之意。此句意為:道使萬物善始善終,而萬物自始至終也離不開道。
                      [引語]
這一章引用了十二句古人說過的話,列舉了一系列構成矛盾的事物雙方,表明現象與本質的矛盾統一關係,它們彼此相異,互相對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統一性,從矛盾的觀點,說明相反相成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在這裡,老子講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聞道」的態度:上士聽了道,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漠不動心、將信將疑,下士聽了以後哈哈大笑。說明「下士」只見現象不見本質還要抓住一些表面現象來嘲笑道,但道是不怕淺薄之人嘲笑的。
[評析]
本章前面先講了「上士」、「中士」、「下士」對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隸主貴族,「中士」即平庸的貴族,「下士」即淺薄的貴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級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認識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質隱藏在現象後面,淺薄之士是無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成其為「道」。在後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語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后六句的「質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質。所以引完這十二句格言以後,用一句話加以歸納:「道」是幽隱無名的,它的本質是前者,而表象是後者。這十二句,從有形與無形、存在與意識、自然與社會各個領域多種事物的本質和現象中,論證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辯證法的真諦。這是極富智慧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2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40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④,沖氣以為和⑤。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⑥,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⑦。
                      [譯文]
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而成新的和諧體。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穀」,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註釋]
1、一: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這一概念的數字錶示,即道是絕對無偶的。
2、二:指陰氣、陽氣。「道」的本身包含著對立的兩方面。陰陽二氣所含育的統一體即是「道」。因此,對立著的雙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兩個對立的方面相互矛盾衝突所產生的第三者,進而生成萬物。
4、負陰而抱陽:背陰而向陽。
5、沖氣以為和:沖,衝突、交融。此句意為陰陽二氣互相衝突交和而成為均勻和諧狀態,從而形成新的統一體。
6、孤、寡、不穀:這些都是古時候君主用以自稱的謙詞。
7、教父:父,有的學者解釋為「始」,有的解釋為「本」,有的解釋為「規矩」。有根本和指導思想的意思。
                       [引語]
這一章的前半部分講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這裡老子說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創生萬物的過程。這是繼四十章之後,又一段關於「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論述。宇宙萬物的總根源是「混而為一」的「道」,對於千姿百態的萬物而言,「道」是獨一無二的。另一段話是警誡王公要以賤為本、以下為基的。對后一段內容,有的學者認為這一段文字與上一段講的原理關聯不上,疑為三十九章文字錯移本章。另一種說法是兩段前後雖然不相密切關聯,但意義仍相近。這是講矛盾的雙方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事物相反相成,雙方並非不變,而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所以,這一章再次表達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評析]
本章第一段話,說到一、二、三這幾個數字,這並不是把一、二、三看作具體的事物和具體數量。它們只是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的一個過程,這就是「沖氣以為和」。這裡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從多元論的宇宙觀發展為一元論的宇宙觀,這是值得稱道的。馮友蘭說:「老子書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這裡說的有三種氣:沖氣、陰氣、陽氣。我認為所謂沖氣就是一,陰陽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數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說,有了陰陽,很多的東西就生出來了。那麼沖氣究竟是哪一種氣呢?照後來《淮南子》所講的宇宙發生的程序說,在還沒有天地的時候,有一種混沌未分的氣,後來這種氣起了分化,輕清的氣上浮為天,重濁的氣下沉為地,這就是天地之始。輕清的氣就陽氣,重濁的氣就是陰氣。在陰陽二氣開始分化而還沒有完全分化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中的氣就叫做沖氣。『沖』是道的一種性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四章)。這種尚未完全分化的氣,與道相差不多,所以叫沖氣。也叫做一。」(《老子哲學討論集》第41頁)馮先生的這一分析是很有見地的。在本章後半部分,老子講了柔弱退守是處事的最高原則,謙受益,滿招損,這也合乎辯證之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3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41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①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②,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③及之。
[譯文]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
[註釋]
1、馳聘:形容馬奔跑的樣子。
2、無有入無間:無形的力量能夠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無有:指不見形象的東西。
3、希:一本作「稀」,稀少。
[引語]
本章和十二章同樣,都是講人之尊嚴的,申述「柔之勝剛,弱之勝強」的「是謂微明」之術。講了柔弱可以戰勝剛強的原理,又講了「不言」的教誨、「無為」的益處。此意貫穿於老子《道德經》的全書之中。他指出,最柔弱的東西裡面,蓄積著人們看不見的巨大力量,使最堅強的東西無法抵擋。「柔弱」發揮出來的作用,在於「無為」。水是最柔的東西,但它卻能夠穿山透地。所以老子以水來比喻柔能勝剛的道理。
[評析]
「貴柔」是《道德經》的基本觀念之一,除本章論述外,七十六章以及其它一些章節里也多所論及。「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現和作用,它實際上已不局限於與「剛強」相對立的狹義,而成為《道德經》概括一切從屬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學概念。老子認為,「柔弱」是萬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現,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徵。如果我們深入一個層次去考慮問題,就會發現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轉化的必然性。他並非一味要人「守柔」、「不爭」,而是認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即柔弱可以戰勝剛強的。這是深刻的辯證法的智慧。因此,發現了「柔弱」方面的意義是老子的重大貢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4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42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①?得與亡孰病②?甚愛必大費③,多藏必厚亡④。故知足不辱⑤,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譯文]
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註釋]
1、多:輕重的意思;貨,財富。
2、得:指名利;亡,指喪失性命;病,有害。
3、甚愛必大費:過於愛名就必定要付出很大的耗費。
4、多藏必厚亡:豐厚的藏貨就必定會招致慘重的損失。
5、知足不辱:今本沒有「故」字,據帛書補之。
               [引語]
此章與十三章同樣,是講人之尊嚴的。十三章是以寵辱榮患和人的自身價值對比,說明人要自重、自愛。這一章是以名與貨和人的自身價值對比,也是要人自重、自愛。老子宣傳的是這樣一種人生觀,人要貴生重己,對待名利要適可而止,知足知樂,這樣才可以避免遇到危難;反之,為名利奮不顧身,爭名逐利,則必然會落得身敗名裂之可悲下場。
[評析]
虛名和人的生命、貨利與人的價值哪一個更可貴?爭奪貨利還是重視人的價值,這二者的得與失,哪一個弊病多呢?這是老子在本章里向人們提出的尖銳問題,這也是每個人都必然會遇到的問題。有人解釋說,本章是講吝惜生命,與提倡奮不顧身是格格不入的兩種生命觀。事實上,吝惜生命並不是貪生怕死,老子講的是對寵辱榮患和虛名貨利來說,不要貪圖虛榮與名利,要珍惜自身的價值與尊嚴,不可自賤其身。本章里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是老子處世為人的精闢見解和高度概括。「知足」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發展極限,超出此限,則事物必然向它的反面發展。因而,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清醒的準確的認識,凡事不可求全。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價也就越大,積斂的財富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他希望人們,尤其是手中握有權柄之人,對財富的佔有慾要適可而止,要知足,才可以做到「不辱」。「多藏」,就是指對物質生活的過度追求,一個對物質利益片面追求的人,必定會採取各種手段來滿足自己的慾望,有人甚至會以身試法。「多藏必厚亡」,意思是說豐厚的貯藏必有嚴重的損失。這個損失並不僅僅指物質方面的損失,而且指人的精神、人格、品質方面的損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5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43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①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②,其用不窮。大直若屈③,大巧若拙,大辯若訥④。靜勝躁,寒勝熱⑤。清靜為天下正⑥。
[譯文]
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清靜克服擾動,賽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
[註釋]
1、大成:最為完滿的東西。
2、沖:虛,空虛。
3、屈:曲。
4、訥:拙嘴笨舌。
5、靜勝躁,寒勝熱:清靜克服擾動,寒冷克服暑熱。
6、正:通「政」。
[引語]
這一章在內容上和行文上,都可以說是四十一章的繼續,是講內容和形式、本質和現象的辯證關係。四十一章講的是「道」,本章講的是「人格」。其中「大成」、「大盈」的人格形態;「若缺」、「若沖」、「若屈」、「若拙」、「若訥」的外在表現,都是說明一個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而為內在生命的含藏內收。
[評析]
任繼愈在《老子新譯》中寫道:「這一章講的是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有些事物表面看來是一種情況,實質上卻又是一種情況。表面情況和實際情況有時完全相反。在政治上不要有為,只有貫徹了『無為』的原則,才能取得成功。」這個分析是準確的。老子運用辯證法認識事物、認識人。尤其對於那些國富兵強,拓地千里,並國數十,成其大功的王侯將相,如果不因此而昏昏然,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豐滿充盈的如果能以細小視之,富裕卻以不足居之,再加上如屈、如拙,當然會其用無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6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44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卻①走馬以糞②,天下無道,戎馬③生於郊④。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⑤。
[譯文]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戰馬退還到田間給農夫用來耕種。治理天下不合乎「道」,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場,在戰場的郊外生下馬駒子。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慾望。知道到什麼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註釋]
1、卻:屏去,退回。
2、走馬以糞:糞,耕種,播種。此句意為用戰馬耕種田地。
3、戎馬:戰馬。
4、生於效:指牝馬生駒於戰地的郊外。
5、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滿足的這種滿足,是永遠滿足的。
               [引語]
這一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戰思想。在春秋時代,諸侯爭霸,兼并和掠奪戰爭連年不斷,給社會生產和人民群眾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災難。對此,老子明確表示了自己的主張,他分析了戰爭的起因,認為是統治者貪慾太強。那麼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要求統治者知足常樂,這種觀點可以理解,但他沒有明確區分戰爭的性質,因為當時的戰爭有奴隸主貴族互相兼并政權,也有的是地主階級崛起后推翻奴隸主統治的戰爭,還有勞動民眾的反抗鬥爭。因此,在本章里,老子所表述的觀點有兩個問題,一是引起戰爭的根源;二是對戰爭沒有加以區分。
[評析]
張松如先生在《老子校讀》一書中寫道:「本章前四句表示了反戰思想。老子反對的當然是春秋列國各貴族領主集團間頻繁的兼并戰爭和掠奪戰爭。儘管有人指出說,這些戰爭,從其主流說,也有一定的進步趨勢;但是對人民說來,特別是對從事農業生產的廣大勞動人民群眾說來,不可避免地要帶來種種慘禍、暴行、災難的痛苦。這是可以想見的。老子反對這些戰爭豈不是理所當然的嗎?順便說一句,有人曾說,老子是兵家。可是從古以來,那裡會有反戰的兵家呢?在這裡,老子認為戰爭是由於封建統治者不知足、貪心重所引起的,只要是能知足,滿足於現狀,不貪求什麼,就不會發生戰爭。『知足之足,恆足矣』。這是一種唯心史觀,至於『寡慾』、『知足』的提出,對當時封建貴族領主集團的無厭欲求,無異於是一個強烈的抗議。」(《老子校讀》第270~271頁)
胡寄窗先生說:「寡慾的具體表現是『知足』。老子學派把知足看得非常重要,以為知足可以決定人們的榮辱、生存、禍福。……不僅此也,他們並將知足作為從主觀上分辨貧富的標準。如知足,則雖客觀財富不多而主觀上亦可自認為富有,『知足者富』、『富莫大於知足』。因此知『足』之所以為足,則常足矣,常足當然可以看作是富裕。反之,客觀財富雖多,由於主觀的不知足,貪得無厭,能釀成極大的禍害。從這裡可以看出老子的財富決定於主觀的知足與不知足,亦即決定於『欲不欲』,所以帶有唯心主義色彩。但他們很重視客觀刺激對產生慾望之作用。如他們說『樂與餌,過客止』。寡俗與知足是不可分割的。未有能寡慾而不知足者,亦未有不寡慾而能知足者。老子提出寡慾、知足,對當時當權貴族的無厭欲求是一個強烈的抗議,但對一般人來說,持有這種觀點,就會把人引導到消極退縮的道路上去,就會使經濟基礎的發展從意識形態方面受到阻礙。」《中國經濟思想史》上,第290頁)
張松如先生和胡寄窗先生的以上論說是中肯的。因為戰爭的起因往往是侵略者一方野心勃勃、攻佔城池、吞併鄰國,擾害百姓。本章警告當政者不可無厭貪求,切記清靜無為之戒條。這的確是為社會的發展、民眾的安定而殫精竭慮,還是值得肯定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7
NYLASH 發表於 2008-1-2 01:51 | 只看該作者
看來對老子感興趣的人還真不少. 謝謝柳梢青帶來的道德經及譯文.  
我們一邊看, 一邊讀, 期待餘下的幾十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8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14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①,見天道②。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③,不為而成④。
[譯文]
不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認識日月星辰運行的自然規律。他向外奔逐得越遠,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聖人不出行卻能夠推知事理,不窺見而能明了「天道」,不妄為而可以有所成就。
[註釋]
1、窺牖:窺,從小孔隙里看;牖,音you,窗戶。
2、天道:日月星辰運行的自然規律。
3、不見而明:一本作「不見而名」。此句意為不窺見而明天道。
4、不為:無為、不妄為。
[引語]
這一章主要談的是哲學上的認識論。這裡的基本觀點是:在認識上純任感覺經驗是靠不住的。因為這樣做無法深入事物的內部,不能認識事物的全體,而且還會擾亂人的心靈。那麼,要認識事物就只有靠內在的自省,下功夫自我修養,才能領悟「天道」,知曉天下萬物的變化發展規律。對此,學術界在討論老子哲學認識論時,有的觀點是說,老子是徹頭徹尾的唯心主義先驗論者,而有的觀點則說,老子並不輕視實踐所獲取的感性知識,只是誇大了理性認識的作用。關於這幾種觀點的爭論,將在本章評析中詳加論述。
[評析]
陳鼓應先生說:「老子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著某種規律運行著,掌握著這種規律(或原則),當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實況。他認為心靈的深處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鏡子,這種本明的智慧,上面蒙著一層如灰塵般的情慾(情慾活動受到外界的誘發就會趨於頻繁)。老子認為我們應透過自我修養的功夫,作內觀返照,凈化慾念,清除心靈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虛靜的心境,去覽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運行的規律。」(《老子註釋及評介》第249頁)我們同意陳鼓應先生的見解。以往批評老子的認識論是徹頭徹尾唯心主義先驗論的論著,都要引「不出戶,知天下」作為論據。這樣的認識實際是一種誤解。老子是一位博學多識之人,他有豐富的生活實踐經驗。在以前的若干章節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涉及社會生活和自然界的內容,這些都表明老子極為重視生活實踐。但更重要的是,老子是極富智慧之人,是天才的哲人。他的意思是,並不是什麼事都只有經過本人的實踐才能認識,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重視理性認識,間接知識。「不出戶」、「不窺牖」這類極而言之的強調手法,從古到今都是普遍應用的。不過,我們的看法是,研究老子,研究《道德經》,應當深入體會其中蘊含著的真實觀點,不可望文生義,更不可片面理解。同時,還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因為正確地說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這不是春秋時代的思想家們所能夠解決的重大哲學論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9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1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7 NYLASH 的帖子

謝謝你的關心!我會繼續努力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40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2 21:18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八章

[原文]
為學日益①,為道日損②,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③,取④天下常以無事⑤;及其有事⑥,不足以取天下。
[譯文]
求學的人,其情慾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慾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後以至於「無為」的境地。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治理國家的人,要經常以不騷擾人民為治國之本,如果經常以繁苛之政擾害民眾,那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註釋]
1、為學日益:為學,是反映探求外物的知識。此處的「學」當指政教禮樂。日益:指增加人的知見智巧。
2、為道日損:為道,是通過冥想或體驗的途徑,領悟事物未分化狀態的「道」。此處的「道」,指自然之道,無為之道。損,指情慾文飾日漸泯損。
3、無為而無不為: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
4、取:治、攝化之意。
5、無事:即無擾攘之事。
6、有事:繁苛政舉在騷擾民生。
               [引語]
本章講「為學」和「為道」的問題。他先講「為學」,是求外在的經驗知識,經驗知識愈積累愈多。老子輕視外在的經驗知識,認為這種知識掌握得越多,私慾妄見也就層出不窮。「為道」和「為學」就不同一。它是透過直觀體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狀態或內索自身虛靜的心境,它不斷地除去私慾妄見,使人日漸返樸歸真,最終可以達到「無為」的境地。這一章所講的「為學」是反映「政教禮樂之學」,老子認為它足以產生機智巧變。只有「清靜無為」,沒有私慾妄見的人才可以治理國家。因而,老子希望人們走「為道」的路子。
[評析]
任繼愈先生認為:「老子承認求學問,天天積累知識,越積累,知識越豐富。至於要認識宇宙變化的總規律或是認識宇宙的最後的根源,就不能靠積累知識,而要靠『玄覽』、『靜觀』。他注重理性思維這一點是對的,指出認識總規律和認識個別的東西的方法應有所不同,也是對的。老子的錯誤在於把理性思維絕對化使他倒向了唯心主義,甚至陷於排斥感性知識的錯誤。」(《老子的研究》,《老子哲學討論集》第23頁)張松如先生說:「『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並不是老子的一種什麼神秘的、蒙昧的反理性的主張,而是一定發展中的歷史現象在觀念形態上的客觀反映。」「本章正是從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概括了對『禮』所作的探源與批判,而且是具有相當深刻性的。」「在這剖析過程中,由於受著不得突破的階級的和歷史的局限,在所推導的結論中,還帶有一定程度的復古主義色彩,顯示了骸骨迷戀的情緒,而不曾投射出向前看的目光。然而,這並不能掩蓋它有關『學』與『道』,有關『日益』和『日損』的辯證思維的光輝。「(《老子校讀》第281頁)「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提出來的極富智慧的命題。事實上,在中國古代,主張「無為」的學者不止老子一人,例如孔子就曾說過「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不做什麼事情而使得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了,他做了什麼呢?他只是莊重端坐在他的王位上罷了。老子把「無為」的思想發揮到極高的程度,從哲學高度來論證「無為」的社會意義。「無為」表面看來,似乎是一種後退的手段,但真正的目的,則在於避開前進中所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從而佔據主動,以達到「無不為」的最終目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8: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