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荒原
《荒原》最明顯的表面事實當然是它的極端的不連貫性。我不知道到底別人認為這首詩應該分成多少部分,但是在我看來,它大約有互相沒什麼關聯的50節,並且每節都有相當明確的時間、地點、情節、人物、情調,以及一切文學作品差不多應該具備的特點。這種不連貫一直深入到每節的內部,在詩歌中缺少聯結語法的詞語和標點符號就表明了這一點。似乎藝術的作用就是破壞藝術形象的獨特性,然後再擊碎每一個獨立片斷的完整性。我以為這首詩歌在這個趨勢上是罕見的最高典範。對於現代派小說家來說,這是他們千方百計切斷意識流,表現原本無法成為一個整體的情節時所犯的一種錯誤。顯然地,他們同意休謨的看法:現實是事實加多元論,而不是大千世界與不同體系的綜合。艾略特先生比他們更具有魄力,因為他用了如此多地詞句來攻擊我們賴以構成現實生活常見形象的哲學的或者宇宙論的原則,他把生活地變幻無常稱作荒原,幾乎跟把宇宙稱之為"渾沌世界"一樣簡單明白無誤。他的意圖顯然是呈現一種令他和他的讀者都會迷失昏亂的荒原境地,一種永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荒原境地。
批評家必須堅決地反對這種哲學--或者說反對這種對哲學的否定。這種反對在某些事情上或許可以奏效,但是對於藝術無濟於事。藝術家的思想是一個整體,想象或是幻想只是將這種思想的各種成分熔於一爐的一種單一行為。可以猜想,保持自己的思想要素分離的作者恐怕不是在用他的想象力,而是用某個公式,就像一個科學家急於證明某一"論點"一樣,來進行創作的。無論如何,對於藝術,這樣的過程似乎過於緊張了。由於想象,事物凝聚到了一起。當我們放鬆了執著的念頭,允許內心深處這種觀點得以宣洩,多元論就無法存在。甚至,連日常經歷中最難駕馭的因素,例如一場悲劇中強大的相對抗的意志力,如果允許想象力去處理它們的話,也會自動實現"更高層次的合成"。
除了哲學的偏見,還有一個原因造成了詩歌創作中的不連貫。那些互不關聯的片斷,無論基於什麼原則都無法結合到一起,同時保留其本來面貌。這是因為它們處於趨於成熟的不同階段,而不是單一行動誕生的孩子。在這種不一致中,人們注意到許多不同語種的隻言片語並置在一起。然而我們都十分清楚,當我們說著不同語言的時候,好像置身於智力發展的不同時期。我們不會在同一時刻或者懷著同樣的心情去引用希臘悲劇和現代倫敦土話。在《荒原》中,我們不可能從"噢噢噢噢,這莎士比希亞式的爵士音樂",讀到"平安,平安,平安"而沒有思想的震顫。而且,同樣地,那些"片斷"的格律都不相同,從我們知道的的英語文學寶庫中充滿浪漫色彩的表現方法--比較規範的格律,到我們看作冷漠、頹廢藝術的表現手法--非常自由的詩句,應有盡有。但是,最為重要的是,某些"片斷"是在平靜中重新爆發出來的激情,而另外的一些則是血肉淋漓的激情,就象被不斷觸碰的傷口。換句話說,這些"片斷"在幾乎每個階段都各不相同,從純粹的現實主義到浪漫主義想象尚未達到最終"成熟"的某一程度,這是無法加以綜合的題材。
這種題材不平衡的一種結果是艾略特先生的作品具有的某種新奇感,而從根本上講這種新奇並沒有脫離"揶揄式模仿"。所謂"揶揄式模仿"是指把寓意於高層次的詩句插入到層次較低的上下文里,以期達到將兩個相差懸殊的意象混淆的目的。艾略特先生總是將很美的詩句插入粗陋的上下文里。例如:
美麗的女人墮落的時候,又
在她的房裡來回走,獨自地
她無意識的用手撫平了頭髮,
並且在留聲機上放上一張唱片
這是對審美情趣公然的對抗。為自己特定的目的,艾略特先生使用著這些借來的美妙詩句,每一次"借用"都貶損著它們。我認為,他的上下文沒有一次像他插入進去的詩句那樣"成熟"。他並不是為他自己創作這樣的詩句,而且,顯然地,依他所見也並不欣賞這些詩句,因為它們所要求的生活體驗的積累他還不曾具備。他發現自己陷入的困境是一種典型的美國式的困境。我們本國的詩人追求新奇,他們相信,正如艾略特先生在他寫的一篇散文中所說的那樣,每一個時代都必須有自己的形式。傳統詩歌的形式是屬於另外一代人的東西,因此不能一直走下去。而新的形式究竟是個什麼樣子,他們自己也還不能明確。每一個新湧現出來的詩人都一定要試驗幾種形式,看來,他們通常把形式想得很天真,以為那是能夠立竿見影而不需要孕育的痛苦和拖延的事情。艾略特先生在這裡試驗出這樣一種形式,並且因而回到他從出生之地帶來的弱點。英國詩人,如果可以把他們這樣歸類的話,仍然滿足於用舊有的形式進行創作,並且,必須得說,在他們看來,不管這些形式在進一步運用時是否合適,這純粹是一個經驗主義的問題。詩人們對它們無需作原則性的指責。但是,我們可以肯定,艾略特先生比起絕大多數新詩人來說是個更具才氣的人。事實上,他當然並非蓄意反對過去時代的詩歌,他只是不同意將它們奉為新詩人的"楷模"。他對舊體詩的美好之處甚為敏感,至少戀戀不忘某些膾炙人口的篇章,並且將它們十分自如地運用在自己詩歌中那令人"望而生畏"的上下文里,雖然夾雜在這些文字之中,那些詩句顯得實在有些不倫不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