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Yzrsg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一段經文的摘選,看原始佛教的先決假設

[複製鏈接]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21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8-25 09:4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 135 的帖子

你好,我認為相信六道輪迴不是信佛、修佛最必要的條件。
六道輪迴是行者修禪定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可以通過觀察身心的緣起而追溯生命的每個周期,他能發現自己的前一生乃至前幾生的一些情況。
但對於不了解六道輪迴、不清楚六道輪迴的人來講,相信六道輪迴與否都不妨礙於佛法的修行(原始佛法),他只要能發現身心的苦惱后渴望得到解脫,並相信佛陀教導的滅苦之道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堅持不懈的修行。
有這樣一個故事,當年佛陀的弟子迦葉尚未究竟解脫時,常常在禪定中觀察眾生在輪迴中的情況,不能自拔。佛陀於是教導他,只有諸佛才能完全弄清楚六道輪迴的情況,並告訴他從觀察眾生輪迴的禪定中出來,以觀察自己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無我為重點。這樣,迦葉按照佛陀的建議,不再執著於輪迴的情況,精進自身的修持,並最終獲得究竟的解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22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8-25 10:0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真源湛寂 的帖子

佛陀說:不要相信我所說的一切,你們要親自去發現真理。

佛陀這裡的意思是,自己要親自實踐來檢驗真理,不要盲目跟從。佛陀並沒有因為自己是佛,而強迫誰必須相信他說的一切,這體現出佛陀在教導大眾時的一種平等精神。請你不要故意曲解佛說的話,佛陀有對他的弟子們說過不用依教奉行了嗎?

「我們只是相信解脫的可能」這句話雖然是佛陀對弟子們講的,但在這裡屬於對弟子們的勉勵,因為弟子們之所以向佛陀求法,就是因為渴望解脫並相信解脫。我說這句話是佛教的先決假設,並不是說這個假設是佛讓我們接受的,而是因為佛自己作到了解脫,因此看到他的人才會對他產生信心。如果有人對佛和滅苦之道並不感興趣,那就談不上什麼先決假設。信不信依靠的是先決假設,最早的佛弟子正是因為看到佛獲得解脫了,因此在接受佛的教導之前,會有相信自己可以通過佛法解脫的先決假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23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8-25 10:2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 真源湛寂 的帖子

佛陀說:不要相信我所說的一切,你們要親自去發現真理。
請問這話哪錯了?

是不是你自己對佛說的這話不滿意,要改成「因為我是FO,所以要相信我說的一切」你就滿意了呢?

你既然也知道青海的說法有問題,那麼你又是怎麼知道青海有問題的呢?還不是靠著「不要相信我(他人)所說的一切,你們要親自去發現真理。」佛陀正是因為預見以後會有青海這類的人以及那些盲目相信的人,所以佛才允許別人對他質疑並啟發大眾要的獨立判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3

主題

1796

帖子

428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8
24
常常 發表於 2007-8-25 10: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7 iamcaibird 的帖子

同感。

嚮往沒有權威,沒有迷信的日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25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8-25 10:3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 王劍 的帖子

你好啊,沒看明白你說的是什麼意思。不過我反對佛教=基督教 這樣的說法,雖然二者當中某些東西是相通融的。

我認為,佛教與基督教是有區別的。佛教正法是圍繞四聖諦展開的滅苦之道,見苦、知苦因、證苦滅、修滅苦之道。基督教是用聖經的形式講故事,讓人對神、對耶蘇以及罪有所認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26
confuse 發表於 2007-8-25 10:3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5 Yzrsg 的帖子

我認為王劍並不是說佛教=基督教,而是說如果佛教徒對佛教經典不假思索地盲目接受,那麽與基督徒認定舊約、新約是不可置疑的神的語言就沒有什麽不同了。佛教講究「證得」就是說要實踐你所學到得法,證明它,從而進一步地理解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27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8-25 10:4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 問? 的帖子

http://www.dhamma.org.cn/books/KALAMA_SUTTA.htm

卡拉瑪是當時的一個民族,他們並不迷信,他們只是對那些向他們宣傳各種道法的人感到疑惑,因此向佛陀請教。

仔細看過可以發現,佛陀是非常公平、非常平易近人的,他說的這些能夠喚起我們的理性,從而在緣起上杜絕了很多迷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28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8-25 10:4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 chico 的帖子

chico你基督教的經都讀得爛熟,佛經倒讀不得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29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8-25 10:5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1 真源湛寂 的帖子

發言還是謹慎一些為好,經文中佛說的這些話並沒有干擾任何人的修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30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8-25 11:0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 confuse 的帖子

您的理解是對的,佛陀的確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導師,他所做的只是把滅苦之道傳授給大家,讓大家能夠在實踐中得獲益。

發揚光大佛法、普渡眾生的願望,是後人發起的一種濟世精神。雖然佛陀和佛弟子們生前一直在發揚佛法,但佛陀對弟子們最殷切的教導就是把要把眼睛盯著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修行解脫上,不要總把眼睛盯著別人,自己尚未得解脫而高喊著普渡眾生的口號是佛陀所反對的。

在此謝謝您在本樓的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31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8-25 11:1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7 iamcaibird 的帖子

謝謝你的回帖。

我發這個帖子就是想分享一下當時佛陀說的這些話,我覺得這些話不僅在信仰上值得借鑒,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受用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32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8-25 11:2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6 confuse 的帖子

謝謝你的解釋。

我今天發這個帖子是有感於王劍和真源在另外一個樓里討論的佛教正法正見中是否有秘密法這樣的話題。後來鑒於討論的效果並不理想,所以退出了討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412

帖子

9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3
33
135 發表於 2007-8-25 21:1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Yzrsg 於 2007-8-25 09:42 發表
你好,我認為相信六道輪迴不是信佛、修佛最必要的條件。
六道輪迴是行者修禪定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可以通過觀察身心的緣起而追溯生命的每個周期,他能發現自己的前一生乃至前幾生的一些情況。
但對於不了解六道 ...


你說得很好。 只是漢藏佛教絕大多數都不是這麼教導剛入門的弟子的。 入門佛教, 往往從信談起, 華嚴經有云「信為道源功德母」。信輪迴是苦,信因果不虛,信生死無常,這些的修習都是想像思維,都正是葛拉瑪經所要否認的。你說是嗎?
AS IT I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34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8-25 22:18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135 於 2007-8-25 21:19 發表


你說得很好。 只是漢藏佛教絕大多數都不是這麼教導剛入門的弟子的。 入門佛教, 往往從信談起, 華嚴經有云「信為道源功德母」。信輪迴是苦,信因果不虛,信生死無常,這些的修習都是想像思維,都正是葛拉瑪 ...


教義方面的東西,有些是一時難以理解的,因此可以從能理解的開始。輪迴、因果、無常是佛教的基本教義,只憑盲目的相信是不夠的,需要根據經驗才能徹底消除懷疑。

佛當時講這些話是因為有卡拉瑪人向佛請教,說有許多傳道人來他們這裡宣傳各種道,都說自己的是最好的,不知該如何分辨,於是佛陀告誡他們不要盲目跟從。

輪迴、因果、無常,這些屬於佛教基本教義,佛是不會否認的,佛弟子是可以通過經驗明確的。對於那些持懷疑態度的人,佛不會強求。

你說的有道理,想象思維方面的信和實際經驗上的明確,二者是不同的,後者才是牢靠的。對於藏傳、漢傳對人們的入門教育,這裡不做評論。原始佛教的信非常簡單——見苦並相信有滅苦之道,也就是它的先決假設「我們祇是相信解脫的可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5
chico 發表於 2007-8-25 22:4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8 Yzrsg 的帖子

佛無定法,應機說法而已。
凈宗經典適合我的根基,我就讀凈土三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和無量壽經。其他的經典看的比較少。

我十足凡夫一個,相相不缺。學佛這麼多年來,很有收穫。自己同自己比。煩惱輕了,看不慣的事少了,能令我生氣的事少了,雖然有是也會生氣,但很快就可以平和下來。這些就得益於讀經,聽經。一門深入,長期薰修。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10

主題

8362

帖子

31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34
36
mm021 發表於 2007-8-25 23:04 | 只看該作者
信佛其實非常簡單,首先你能認識到身心現象中的眾多苦惱,然後相信可以通過不斷的努力,徹底擺脫這些苦惱而得到解脫。
================================
我認為這樣的提法很值得思考,但是對於有些佛家弟子來說,可能會更難理解。太多的典籍、經藏,在這句簡單的話前面就顯得很蒼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37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8-25 23:1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5 chico 的帖子

在歷史上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根本佛法,就是以四聖諦為核心的滅苦之道。後來大眾通過對釋迦牟尼佛講法的經文的總結,深刻地剖析了釋迦講法的思想性,故發展出般若性空和如來藏兩大大乘學派。

你說的凈宗的說法是不對的,正確的說法應為凈土宗,屬於大乘如來藏學派。當代凈空老法師的門人弟子只知凈宗而不知凈土宗,令祖國宗教界人士頗感尷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38
 樓主| Yzrsg 發表於 2007-8-25 23:2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6 mm021 的帖子

謝謝跟帖。你的看法確實符合現實,佛法已經從單純的滅苦之道演變成集宗教、科學、倫理、藝術為一體的大型學術——佛學。但這依然不妨那些與佛陀古道有緣的人士去了解原始佛法,從而取得一些收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10

主題

8362

帖子

31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34
39
mm021 發表於 2007-8-26 00:0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8 Yzrsg 的帖子

呵呵,能感受到你對信仰的鑽研,已經達到一定程度。我在這充其量不過是個遊客,真要深究,心中雖有些方圓,但並未整理成體系。我還能感受我們所秉承的一些基本原則是相同的。有機會要向你多多討教,應當會大有裨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40
MapleTree 發表於 2007-8-26 00:12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Yzrsg 於 2007-8-25 23:15 發表
在歷史上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根本佛法,就是以四聖諦為核心的滅苦之道。後來大眾通過對釋迦牟尼佛講法的經文的總結,深刻地剖析了釋迦講法的思想性,故發展出般若性空和如來藏兩大大乘學派。

你說的凈宗的說法是不對的,正確的說法應為凈土宗,屬於大乘如來藏學派。當代凈空老法師的門人弟子只知凈宗而不知凈土宗,令祖國宗教界人士頗感尷尬。

能解釋一下,凈土宗和凈宗有什麽不同嗎?難道凈宗不是凈土宗的簡化說法嗎?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1: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