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chico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儒家典籍《弟子規》細講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1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5 03: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0 MapleTree 的帖子

不高興了,那就不說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22
MapleTree 發表於 2007-5-5 03:32 | 只看該作者
我沒有不高興,是你不高興了。不說倒不必要,只是應該用你的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5 03:3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2 MapleTree 的帖子

我的心黑暗,我知道。不然的話,我就不會看到別人的過錯。
禪宗慧能祖師說過,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24
MapleTree 發表於 2007-5-5 03:3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hico 於 2007-5-5 03:38 發表
我的心黑暗,我知道。不然的話,我就不會看到別人的過錯。
禪宗慧能祖師說過,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5 03: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4 MapleTree 的帖子

你看來同意了。
善人、惡人都是菩薩,表演給你看的。看你會不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26
MapleTree 發表於 2007-5-5 03:5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hico 於 2007-5-5 03:45 發表
你看來同意了。
善人、惡人都是菩薩,表演給你看的。看你會不會。

那個槍手是菩薩嗎?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5 03:5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6 MapleTree 的帖子

你認為他是什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28
MapleTree 發表於 2007-5-5 03:56 | 只看該作者
我想了解佛弟子的觀點,請以教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5 04:0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8 MapleTree 的帖子

我說是菩薩,你會有一堆話等著我。我說不是也有話等著我。
你認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更何況,我代表不了「佛弟子」。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30
MapleTree 發表於 2007-5-5 04:0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hico 於 2007-5-5 04:02 發表
我說是菩薩,你會有一堆話等著我。我說不是也有話等著我。
你認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更何況,我代表不了「佛弟子」。

我是真心想知道你那句話的意思。為了辯論而辯論的,不該到這裡來。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1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5 04:1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0 MapleTree 的帖子

簡單講,反面教員。惡人做惡,是告訴你不要像他那樣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32
MapleTree 發表於 2007-5-5 04:13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hico 於 2007-5-5 04:10 發表
簡單講,反面教員。惡人做惡,是告訴你不要像他那樣做。

我理解那是說他起到了(像菩薩一樣的)教育功能,並不是說他就是菩薩轉世。對嗎?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5 04: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2 MapleTree 的帖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5 05:02 | 只看該作者

(第五集)

蔡禮旭老師主講 2005/2/16

諸位朋友,大家好!上一節課我們提到家庭有兩個很重要的主軸,一個是經濟,就是物質生活;另外一個是精神生活,孩子的教育這方面。剛剛也提到現在的家庭情況都是夫妻一起賺錢,孩子大部分是留給安親班,或者留給傭人,留給爺爺奶奶來帶。人生的智慧在哪裡看到?在取捨當中看到,有舍才有得。少賺些錢,多教育孩子;還是你要多賺錢,忽略孩子教育,得到的結果一定會不一樣。
我們看看上一代,現在五、六十歲的人,跟我們現在二、三十歲的人,這兩代我們來比較一下。上一代的人很有責任心,很孝順父母。我們這一代?諸位朋友,您不要客氣直接講,有沒有上一代的這些人生態度?是進步了還是退步?退步。上一代有錢還是我們這一代有錢?這一代。對!為什麼有錢了反而人生的態度退步了?所以有錢不一定解決問題。
我父親那一代,基本上都很窮,因為很窮,所以特別節儉。記得小時候在吃飯的時候,剩菜都是誰撿?都是爸爸媽媽,因為他們已經很習慣不能糟蹋食物。所以生活比較拮据,第一個養成了勤儉的習慣,第二個,生活愈困難人愈懂得感恩父母,友愛兄弟姐妹。所以我父親那一代,他們在念書都不是父母催他們的,都是自己很積極主動,因為希望透過自己在學問上有所成就,能夠往後讓父母過好一點的日子。你看生活的貧窮、生活的拮据,讓一個人更有志氣,更有孝心。所以貧窮,我們要感謝它。
這一代因為從小生活就很優厚,要什麼有什麼,所以習慣揮霍,習慣花錢,又不懂孝道,又沒有生活的歷煉、承擔。所以現在我們這一代,不只自己賺的錢花掉了,還要去花誰的錢?父母的錢。你們怎麼知道?很多年輕人已經喜歡消費、享受到什麼程度?一個月的薪水一拿到,馬上怎麼樣?走,我們去好好的shopping一下!可能把整個月的薪水在前面十五天就花光了,後面的日子怎麼熬?後面的日子買泡麵一包一包慢慢吃。然後後來撐不下去了,回去找他老爸,說:爸,我沒錢了。他的爸爸很生氣:「告訴你不要亂花,你都講不聽,來!要多少?」還是拿給他。所以生活的優厚,不見得能夠帶給你孩子正確的人生態度。
古代很多讀書人看清楚這一點,在漢朝開國,劉邦打下天下分封了一百多個功臣,都有封地,給他們很多田宅。這一百多個功臣經過了一百年,漢朝的史學家突然想說:我去了解看看,這一百個功臣的後代,經過一百年後是什麼樣的情況?結果這個史學家非常驚訝,這一百多個功臣的後代,基本上都已經沒落了,很多已經流落街頭在討飯。其中只有幾個人的後代還很好,其中有一個人叫蕭何,當初在分封土地的時候,蕭何要了一塊很貧瘠的土地。因為貧瘠的土地,你只要不耕作就沒飯吃,他深謀遠慮,希望他的孩子以後懂得勤勞節儉。其它分封很好的地,好吃就懶做,而且好的地你喜歡,別人也喜歡,就會引來很多人覬覦,很多人的設計陷害。所以蕭何看得到,不要留錢給子孫,更重要的是要留智慧傳給子孫,還有留榜樣給子孫。
司馬光先生曾經提過,「留錢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得住;留書給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於冥冥之中留陰德,以為子孫長久之計」。《易經》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誨,「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陰德一定可以庇蔭後代。陰德不只在往後可以庇蔭後代,當我們在行善,當我們在立身行道的過程,已經給下一代最好的身教。所以,這是有智慧的父母會這樣去抉擇。
好,我父親那一代因為生活比較拮据,有五個兄弟姐妹,他們念書都不用父母推,兄弟姐妹感情都很和睦。所以只要生活過得去,好好地提升孩子的智慧、孩子的精神生活,還是可以把家庭經營好。
我們再來看,是不是一個人賺就會賺得比較少?是不是兩個人賺就會賺得比較多?很多夫妻一起賺錢,但是也沒剩多少錢;那邊又被朋友倒了,這邊又買了哪些東西又被騙了。我們要理解到財富的真正因在哪裡?怎麼樣的人生才能得到財富?要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不然你可能一輩子都在賺錢,但是一輩子也沒剩多少錢。
古代中國的財神是范蠡,俗名陶朱公,他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范蠡輔佐越王勾踐,他跟文種輔佐越王勾踐,然後恢復越國。後來范蠡他就跟文種說,越王勾踐可以共患難,但是不可以同富貴。范蠡很會看人,所以會看人很重要,不會看人可能一輩子都會受到很不好的影響。你看,文種不會看人,他看到眼前榮華富貴就要來了,怎麼可以讓我現在把它放下,不願意!後來越王勾踐就賜文種自殺。范蠡帶著西施就離開,到了江南一帶開始做生意,從小生意開始做起。做了沒多久,發了大財,范蠡馬上把這些財富統統捐出去;過沒有多久,過了幾年他又發財了,他又把錢統統捐給這些貧窮困苦的人,之後再從小生意做起。歷史上記載「三聚財,三散財」。
所以,人為什麼能夠有財富?真正的原因在他懂得財布施出去。范蠡這樣的做法也是謹遵聖賢教誨,《大學》裡面有提到「財散則人聚」,當我們把財散出去的時候,什麼聚過來?所有人對你的愛戴,人心都向著你。不管你做什麼生意,他們都要來給你買,要來支持你,因為你贏得的是人心。財散出去不是沒有了,不能看不到就是沒有,它無形當中的影響力只要遇到緣就會起現行。所以我們分析,財富有因、有緣才會結果,「因」在財布施,「緣」加上你的努力、加上貴人相助、加上機會來了,自然而然就會結財富的「果」。所以,經營家庭的財富,一定要如理如法去經營,不然你一輩子的努力到頭來可能是枉然。
我的姐姐她懷孕以後,就把她的公職工作辭掉,很多的親戚朋友都覺得怎麼樣?很可惜。連她的婆婆也常常跟她說:你去工作,我來幫你帶孩子。但是人生有舍有得,她辭掉公職就在我們家待產,之後做月子,到之後小孩都是自己帶。我姐姐辭掉工作以後,就是我姐夫一個人賺錢,但是我的姐夫愈賺愈多。為什麼愈賺愈多?因為我姐夫拿給我姐姐的錢,我姐姐說,我一個人在家帶孩子也沒什麼用,常常都會拿給我,她說你幫我拿去印印經書,做些善事。我姐姐懂得幫先生布施財,所以她的先生愈賺愈多。有一次他們夫妻一起出去買東西,剛好遇到大賣場開幕,可以抽獎,第一特獎是一台轎車,我姐姐也寫了一下就把它放進去。過沒多久,大賣場打電話來,他說蔡女士,你抽到了一台轎車。所以懂得布施,「命里有時終須有」,不是你很多人去賺就賺得比較多,你要懂得要種財布施的因下去。
很多朋友說:我又沒錢,怎麼種財布施的因?這個財絕對不是只有錢而已,財布施包含「內財」跟「外財」。我們工作很努力,這是內財,勞力,還有你的經驗、你的智慧,這都屬於內財布施;外財才是金錢跟財物、跟物品,這些都可以修財布施。在錢財的布施是不是捐愈多福報就愈大?不見得!我記得曾經看過一個報導,有一對農夫他們已經年紀很大了,一輩子攢了一些錢,剛好他們附近蓋醫院,是個很好的醫院,他們夫妻兩個就把一生的積蓄捐出來買了一台救護車。跟大企業家捐幾十萬,他們也捐幾十萬,哪一個福報大?農夫是把一生的積蓄都布施了,他那一分愛心可以造福多少人的生命?而企業家那幾十萬對他來講只是什麼?零頭而已。所以福田靠心耕,福分也是由心生,當我們能夠盡心儘力去布施,不管錢多少都可以種無量的福分。
古代有一位女士,剛好經過一個佛寺,她就進門很虔誠地禮佛,剛好身上只有兩文錢,她就完全把它奉獻出來。方丈看了很感動,親自出來幫她念佛祈福,幫她迴向。後來真的嫁到宮中去,也富貴了,拿著幾千兩到這個佛寺來,也是要把它布施出來。結果方丈沒出來,找了他一個徒弟出來幫她念經迴向。這位女士就很好奇,之前我才捐兩文錢,這次拿了幾千兩,兩文錢是方丈親自幫我懺悔迴向,可是現在捐幾千兩,居然只叫徒弟出來。這位女士也很有智慧,她懂得去請教,把問題搞清楚。她就主動去找方丈,詢問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情況?方丈告訴她:你這兩文錢是發自你的真心,所以我不出來幫你迴向,對不起你;這一次你雖然拿了幾千兩,但是你的心已經沒有像那一次這麼真切,請我的徒弟就可以了。
所以一個人的福田,根源還在他的存心。我們只要有這一分心常常懂得舍財來救濟他人,我們的福報點點滴滴都在積累。好,財富的問題我們有了正確的認知,就不會患得患失,看到別人賺很多錢,你的心就怎麼樣?就忐忑不安,不需要!我們扎紮實實修我們的財布施,自然果報就會現前。
經濟面解決了,接下來教育孩子這個問題,夫妻要取得好的共識。當然教育首重以身作則,古代說的「三從四德」、「夫義婦聽」,就是當丈夫的人要有恩義、要有情義、要有道義;要做到恩義、情義、道義,就能給孩子當好榜樣。對自己的父母有「恩義」,孩子就懂得也要孝順父母;對太太要有「情義」,太太跟我們一起胼手胝足,一起經營這個家庭都很不容易,要時時念著太太這個恩情。太太有一個恩情是我們這一輩子都報答不了,就是幫我們怎麼樣?傳宗接代。這個使命很重大,不然我們自己做行不行?不行!無人可以代替,我們要感恩。所以當先生的,每次想到就是我有這個太太幫我傳宗接代,當我們時時把這個恩德放在心上,夫妻會相處不好嗎?不可能!然後對孩子要有「道義」,一定要把孩子教好,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跟本分。
太太要「四德」:婦德、婦言、婦功、婦容。太太要有德行,假如太太沒有德行,可能嫁到人家的家裡會搞得人家怎麼樣?雞犬不寧。你們怎麼知道?雞犬不寧,本來家裡還沒事,嫁過去就搞得亂七八糟,所以「德」很重要。所以,兒子孝比不上媳婦孝,古代有說到,娶個好媳婦,家族可以旺三代;那娶一個不好的媳婦,家庭會怎麼樣?會敗三代。所以娶妻第一個標準是什麼?德行,娶妻要娶德。現在有這種認知的男士多不多?不多了。所以我們要教育孩子,以後要找對象要首重德行,要有「婦德」。
而這個婦德,自然而然媽媽的言語、行為給孩子就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我的母親常常在說我爸爸的時候,說「你就是心腸太軟」,講了以後就說「你們全部都一樣」。本來是在說我爸爸,到最後全部都被她說了,我還要補一句:那你不是也一樣。我記得小時候剛好回外婆家,坐計程車回去,計程車司機技術不大好,在開一條小路的時候,一個輪胎跑到水溝裡面去了。掉下去的時候因為排氣管撞到了水泥就鬆掉,所以後半路程是這個排氣管這樣「叩叩叩叩」這樣到了我外婆家。結果我母親就把車費拿給他,額外又拿了五百塊給他。
那時候我還小,當我母親拿錢出來的這個動作,請問我媽媽有沒有告訴我她在幹什麼?她沒有,她甚至於不知道她兒子在看。但是我的大腦裡面出現幾排文字,就是媽媽覺得他們是勞力賺錢的人,很不容易,這個修車的費用一定會造成他家庭的負擔,我們生活比較充裕,給他一些幫忙。我母親那個動作我很感動,所以母親一言一行給孩子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事後,因為我是後來在講課當中突然回想到這一幕,我打電話給我媽媽講這件事,她怎麼樣?她早就忘記這件事情,甚至於根本不知道孩子都在學習、都在感動。所以「婦德」確確實實在一言一行當中都在影響小孩。
再來,「婦言」。母親的言語什麼時候開始影響小孩?在胎教的時候。母親的言語假如很柔和,孩子在胎中感受就很舒服;母親假如大嗓門,假如講話很刻薄,這個孩子從胎裡面就學習。所以我們常常到一些朋友家裡面去,就覺得他們家在講話好象怎麼樣?好象在吵架一樣,都很大聲,那就是一種習慣。所以講話太大聲,講話刻薄,你的孩子都在學習。假如我們的言語很溫和,言語很能包容他人,孩子就會學到好的。我回想到,我的父母從來沒有在我們小孩的面前講過他哪個朋友的不是。這個很重要!當為人父母在孩子面前講這個人很不好,那個人很不好,請問你的孩子學到什麼?學到處處看別人不好,處處批評,會很傲慢。所以,我們言語也要謹慎。
再來,「婦功」,古代女人會織衣服,會做很多家事,這個叫「婦功」。換作現代的狀況,女子還要不要去織毛衣幹什麼?比較不需要,因為現在紡織業比較發達了。古代跟現代整個家庭狀況不一樣,但是一個母親要把家庭維繫好,還是要有很多好的能力。比方說要把家裡怎麼樣?整理乾淨。孩子在整齊清潔的環境當中成長,他無形當中就會覺得東西就要擦乾淨,東西就要擺整齊。他假如看到東西亂,他會不由自主自己動手去擺好。
除了整理家庭,還要能煮一些拿手的好菜,因為假如孩子跟先生都在外面吃,會有什麼結果?都在外面吃,家庭氣氛不融洽,很少聚在一起。然後常常去吃外面,外面的食物怎麼樣?又油又咸,所以現在什麼疾病最多?心血管疾病。這個心血管疾病一位難求,你要一個病床位都要排半天。所以現在中風、心肌梗塞的人特別多。家裡面假如常常煮些清淡的菜,讓家裡的人都很歡喜回到家裡來吃。我記得小時候,還有一句很好的口號叫「爸爸回家吃晚飯」,就有很好的家庭氣氛。
再來,「婦容」,女子的容貌,當然不是要塗的跟結婚當天一樣。婦容代表很端莊、很樸素,不能生完孩子以後就自暴自棄。很多女人生完孩子,覺得我註定要像老媽子一樣,所以不修邊幅。很可能先生走進門嚇了一跳,然後又趕快跑出去,這樣就不好;要讓先生看起來賞心悅目。而且你儀容端莊給誰好榜樣?孩子。對,我們要看得遠。所以,婦容也是很重要。
好,當先生太太都能夠端正自己的品行、言行,那一定會把孩子教育好。現在說要男女平等,所以這個「四德」,女人要,男人也要!夫也要有德,夫的言也要懂得輕聲細語,言語也要常常都是口吐蓮花,給孩子好榜樣。「夫功」,男人沒本事還得了,怎麼維繫家庭!再來「夫容」,你當爸爸的在家裡面都亂穿,那都給孩子不好影響;還有爸爸坐的時候都把腳翹到桌子上面去,這也是夫容!孩子學到什麼?所以,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給孩子好榜樣,以身作則很重要。
再來教孩子要恩威並濟,恩威並施,再換白話一點,就是有人要演黑臉,有人要演白臉。恩威並濟,剛柔並濟,中國人講中庸之道,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假如今天只有恩,對孩子好得不得了,他會怎麼樣?他不怕父母,會騎到父母頭上去。假如只有威,對孩子都很兇,孩子跟我們就有距離感。所以,恩威要掌握好。
剛好我的小外甥,他做月子,還有很多時間都在我們家,我的姐夫工作比較忙。在我們家的時候,我也身負教育這個外甥的責任。你看我適合演黑臉還是白臉?你們覺得呢?黑臉!怎麼一眼就把我看穿了。我記得我第一年教書,有一次學生不守規矩,我訓斥了他們一頓。從二樓走到一樓進辦公室,全校的同仁都看著我,說:你還會發脾氣?他們都很驚訝。其實該發的時候假如不發,就不能把學生教好,我們發脾氣是要讓孩子警覺到,以後不能再犯這個過失。人生如戲,該怎麼演就要演得象樣。所以,我對我這個外甥我就是黑臉,他媽媽是白臉,黑臉跟白臉一定要配合得好。
我記得也是在前幾年,剛好也是過年前夕,在我們家吃飯,這個小朋友他剛好拿筷子就拿在下面夾菜的地方。我就跟他講,說:偉偉,這樣拿會有細菌,你拿筷子一定要拿在上面。他看著我,又往下一抓,我很有耐心,我說:這樣拿會有細菌,所以你應該拿上來。他又看看我,他雖然沒有講話,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他說我看看你的底限到哪裡?很多小孩會看父母的底限,當他超越你的底限,他就對你可以予取予求,你就會節節敗退,他就可以用情緒來威脅你。我看他勸了三次沒有用,我馬上把他抱起來,往我的房間走。為什麼要往房間走?要把他所有的援兵都截斷,他才會知道大事不妙。我就把他抱起來,我媽媽馬上說:都快過年了,就別打了!要不要打?哪有過年犯錯就不用處罰,那孩子他根本就不知道規則在哪兒!
現在很多的家長,逢禮拜六、禮拜天就可以睡到中午,有沒有這種情況?他五天正常,禮拜六、禮拜天不正常,他的生活就亂了、就沒規律了。所以現在禮拜一上學的時候,學生的表情都怎麼樣?懶洋洋的。所以,規定的規則不能因為任何情況而改變,不然孩子一定會好逸惡勞,一定會往玩樂的方向去走,而不遵守規則。我都跟我姐姐交代,你縱使帶他出去爬山,出去玩幾天,每天一定要固定把該背的經典怎麼樣?要背好。所以孩子的心中會了解到,不管在家或在外,自己學習的作業都要怎麼樣?做到。當你的原則愈明確,他就覺得這是他的本分,他就不會僥倖,他就不會在那裡:媽,今天就算了!在那裡講好話給你聽。這個原理原則一定要抓穩。
當我把他抱進房間裡面,其實那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要讓他知道自己錯了,是不是我們喜歡處罰小孩?不是!我就告訴他:你再哭沒關係,你哭得愈大聲,舅舅就處罰的愈重。結果你這麼一講,他會怎麼樣?他會哭愈大聲,你就馬上打他一下。其實他那時候還包尿布,根本不會痛,只是你那種氣勢把他怎麼樣?震住了。你就告訴他,情緒絕對不可能達到你的目的,今天你再怎麼哭都沒有用。當你很堅定的時候,他一聽,他這樣的方法絕對不能夠達到他的目的,他就不哭了。當他不哭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告訴他,把道理跟他講清楚,「舅舅這樣教你是為你好,你應該接受長輩的教誨」。就開始從很兇變怎麼樣?變得很慈祥。跟他講完以後,我就出來了。
黑臉演完了,誰要上演?白臉要上演,所以我姐姐就走過來。一走進來,那個孩子馬上到她前面來,就抱著她撒嬌。我姐姐馬上把他抓起來,說:你剛剛犯了什麼錯?自己講!孩子不講,又抱過來,她還是很堅持,對著她兒子說:剛剛犯了什麼錯?自己講!要讓他記憶當中不是停留在舅舅處罰他,而是要停留在哪?自己犯了什麼過失。講完以後,我姐姐就跟外甥講:去跟舅舅道歉。還要他來跟我道歉,這就是把機會教育做了很好的結束。很多父母教孩子只是處罰完,情緒發泄完,都沒有做收尾的動作,所以孩子的記憶當中就覺得我爸爸的脾氣很不好,我媽媽的脾氣很不好。所以恩威並濟,黑白臉的搭配要謹慎。
現在黑臉有沒有人在演?現在的父親願不願意演黑臉?不願意!為什麼現在父親不願意演黑臉?因為他們工作很忙,覺得對孩子怎麼樣?愧疚。難得跟孩子相處,都希望看到孩子的笑臉,所以他們每次回家就拿著什麼?禮物、玩具。不只沒有演黑臉,都演白臉,然後孩子一跑過來:爸爸你真好!趕快把玩具拿走。一而再,再而三都是這樣子拿禮物給孩子,過了兩三個月,這個孩子衝過來,「爸爸」,他不是看著你,都看什麼?看禮物,拿了就走了。突然有一天你回來沒有拿禮物,他說爸爸,你怎麼這樣就回來了。所以不能用物質去建立父子關係,這樣很不好,應該用你的愛心跟關懷去建立父子關係。
父親不演黑臉,誰來演?母親演。女人天性就比較有愛心,對孩子都很關懷,所以她們演白臉是最自然的。現在不只要演白臉又要演什麼?黑臉,很多女性跟孩子扮完黑臉,自己心裡面會覺得很難受。這一頭要演黑臉,可能一下子又要變成白臉,好不好演?不好演。脾氣剛發完,又要對孩子很慈愛,所以現在女人最嚴重的病是什麼?叫內分泌失調,是不是?常常要演黑臉,一下子又要轉成白臉,對她的身心負擔很大。所以還是先生,因為男屬剛,女屬柔,還是先生演黑臉,這樣子孩子才不容易造次。我們記得小時候,只要父親的眼睛瞪我們一下,我們馬上就會懂得收斂。
我常常會建議現在的父親,因為工作比較忙,建議他們其實陪孩子的時間並不是一定要很長。不是要很長孩子才會覺得你很關懷他,最重要是你有沒有這一顆心。假如你每天拿出十分鐘,這十分鐘,大哥大要怎麼樣?要關掉。這一段時間就是你跟你的孩子相處的時間,你就把聖賢書拿出來,把《德育故事》拿出來,每天給他講兩則。你持續不斷這樣做,孩子會覺得你很在乎他,他聽完故事,到學校去他會跟同學講:我爸爸每天都給我講兩個故事。那同學會怎麼樣?投以羨慕的眼光,然後他會說「來,我告訴你們這兩個故事」,同時訓練他如何把這些聖賢的故事跟人家分享。所以,最重要的是你有這顆心。好,這是能把孩子教育好。
剛剛我們提到五倫關係,就是夫婦關係最重要,夫婦正,五倫就正。所以「一門深入」,這一門掌握了道德的綱領,而《弟子規》就掌握了道德的綱領,所以我們學習先從《弟子規》這一門去深入。如何深入?深入要做到「解行相應」,理解之後,一定要去落實。你去力行就會幫你更體會到聖賢道理,體會得愈深解得就愈深,解得愈深你行得就愈紮實;解幫助行,行又幫助解。所以,我們學一句一定要懂得趕快去力行。「長時熏修」,長時是指時時刻刻。我常常會跟很多朋友講,只要你持續不斷,每天早晚把《弟子規》念一遍,保證三個月以後,你會覺得道德、學問有很大的進步,三個月。這一帖葯目前吃的人效果都很好,你們要不要吃吃看?
我在海口的時候,有一個老師真正做到了,這個老師第一次來上課的時候,我印象很深,是去年的元宵節。他聽課的時候目不轉睛,我在講很多聖哲的故事,他都會振筆疾書把它記下來。他學了三個多月,就走向前來跟我說,他說:蔡老師,這麼好的聖賢教誨,不能只有我的家庭得利益,我希望回到我自己的故鄉去教《弟子規》。他因為有立志,他因為長時不間斷,早晚念一遍,所以提升得特別快。早上念的時候,提醒自己,今天要做到《弟子規》當中的這些教誨;晚上念的時候,我們反省一下,今天哪些做到了,給自己一些鼓勵;哪些沒做到,要更加警惕,后不再造,后不再犯。這樣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長期熏修。
而修是修正。在想法、看法、說法、做法當中時時提醒自己去修正。修正往往都是在你面對與人相交往當中就要去修正,不能錯了時候再來修正。有一位朋友他就跟我分享,他說他最難修正的就是「人有短,切莫揭」,因為幾十年來說長道短習慣了,所以他也是很用功,早晚念一遍。結果每次當他要說長道短的時候,突然《弟子規》這句經文就怎麼樣?就出現了。這一句「人有短,切莫揭」就進了他的大腦,他的嘴巴馬上怎麼樣?蓋住了。這叫歷事煉心,經歷這些事情,不斷地在自己的想法、看法修正,在說法、做法當中去修正。
我們提到了整個學習的態度,包含第一個要立志;第二個要力行;第三個學習的次序很重要,一定要先長道德的根基,再來讀其它的經典;第四個,學習的方法要能一門深入,長時熏習。
我們有了正確的態度,接下來我們要進入《弟子規》的學習。學《弟子規》,一般的人聽到「弟子」,他會有錯誤的認知,覺得是誰學的?小孩學的。其實這個「弟子」不是指小孩,弟子是指聖賢人的學生都叫弟子。「規」也是會意字,左邊一個「夫」,右邊一個「見」,叫大丈夫的見解。當然大丈夫的見解一定是隨順聖賢教誨,也就是人生的真理,來做事、來處事待人。《弟子規》我們來學才能把孩子教好,「教兒教女先教己」,要把兒女教好,首先要提升自己,自己先學好,這樣才能夠當好身教的工作。 我們翻到六十頁,我們先把「總敘」一起念一遍: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諸位朋友,假如你回去坐在書桌上讀得這麼有精神,一定會讓你的孩子對你怎麼樣?肅然起敬。你的好學會感動孩子。我們這一節課先上到這邊。謝謝!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5-5 05:37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35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5-5 08:08 | 只看該作者
謝謝chico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7 00:10 | 只看該作者
(第六集)
2005/2/17   
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上一節課我們已經進入《弟子規》,我們把「總敘」念了一遍,我們翻到六十頁,《弟子規.總敘》。我們也提到了,這個「弟子」不是指小孩子而已,而是我們每一位願意學習聖賢教誨的學生,都稱為弟子。「規」是規範,我們遵守這樣的規範,就能夠讓自己的德業日漸提升。
【弟子規。聖人訓。】
這是聖賢人的教誨,而這句教誨是從孔夫子的教誨當中擷取出來,我們在《論語》裡面有看到這句,在《論語.學而第一》裡面就有。
【首孝弟。】
這個『首』也就是提到做人的根本在哪?在孝道跟弟,友愛兄弟,尊敬長輩。『孝弟』,「弟」裡面還包含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就是恭敬之心,對長者的恭敬。而一個人的道德、學問都是從孝跟敬當中不斷地提升,不斷地流露出來。其實一個人只要做到「孝」跟「弟」,相信他就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諸位朋友,有沒有覺得:有這麼誇張嗎?其實「大道至簡」,很深奧的道理,其實都是很根本、很簡單的。
我們回想一下歷史,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哪一個朝代歷史最悠久、國運最昌盛?周朝。多少年?八百年。請問為什麼周朝可以延續八百年?憑的是什麼?孝跟弟。我們只讀了「周朝八百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們也常常看到,別人的子子孫孫為什麼這麼優秀?只看到結果,對自己沒大幫助,一定要把原因找出來,我們就可以從中得到很好的啟示。
周朝它開國是周文王、周武王,而周文王的父親叫太王。太王生了三個兒子,老大是泰伯,老二是仲雍,老三是王季,王季生了周文王,周文王又生了周武王、周公。當初太王剛好看到他的孫子周文王誕生的時候,覺得周文王有帝王之相,有聖主之相。但是他的父親排第幾?排老三。結果他的大伯泰伯看到了父親看到孫子臉上的喜悅,他了解到他的父親想把王位傳給誰?王季,希望往後能傳到這位孫子的手上。泰伯很善體父親的心境,所以他不聲不響趁著要去幫父親採藥的這個理由,就跟他的二弟仲雍相約,兩個人就上山去了,去了以後就沒有再回來。因為他希望讓父親能夠好做事,不用顧於他是長子,能直接就傳給他的三弟王季,繼而再傳給周文王。
諸位朋友,這個家族什麼都能讓,天下都能讓出來,而這個讓天下的動作成就了哪些德行?孝道!善體親心,能圓滿父親的心意。再來,不只讓出了孝道,還讓出了什麼?兄弟的友愛,連天下都可以讓,還有什麼東西兄弟不能相讓?除了讓出了孝,讓出了弟,還讓出了什麼?讓出了忠,忠於天下人民。因為他這麼一讓,可以讓一個聖主領導全國人民,這一讓是真正的德行,真正的家風。所以孔老夫子對泰伯、對仲雍的讚歎是「德之至也」,沒有這樣的至德絕對做不出這樣的行為。所以,有孝、有弟。
周文王跟王季(他的父親王季),他對於王季都是早上、中午、晚上一天三次問候,所謂晨昏定省。這三次去看父親,一來看看父親的氣色,再來看看父親吃飯的情況。假如父親進食得很良好,他就非常欣慰;假如父親吃得很少,他就很擔憂。由於有這樣的身教,所以他的兒子武王、周公也學得很好,周武王對周文王也非常孝順。有一次周文王生病,周武王服侍在側,十二天沒有寬衣解帶,帽子也沒有拿下來,足足侍奉他父親十二天。由於這樣的孝心,他的父親的病好起來了,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有哪件事比孩子孝順更能讓父母歡心的?一個人快樂的時候,免疫系統功能會上升,這都有科學根據的。
他們的孝道承傳下來,一家孝,一國就興孝,當他看到我所崇敬的領導人都是這麼樣的孝順,他們會很感動,會起而效法。所以《大學》裡面有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他們的禮讓帶動了全國人民禮讓,很多紛爭的事自然就減少。所以上行下效,確確實實感應不可思議。
除了周武王有承傳周文王的孝道,周公也承傳了他的伯父泰伯、仲雍他們的弟,兄弟的友愛。有一次周武王生病了,周公就在他們祖宗的面前(他們那時候叫太廟),他就寫了一篇祈禱文,祈求折掉自己的壽命,讓他的兄長可以延壽。我們感受到他不只是對兄弟的友愛,也是感受到希望讓兄長健康,讓他能夠治理好天下。周公這祈禱文念完,至誠可以感通,周武王身體就好轉過來,而這篇祈禱文就放在太廟裡面。
經過一段時間,周武王去世了,接下來是周成王即位,周公輔助他,因為成王還年輕。結果周武王幫周成王選了幾位老師,太師是姜太公,太保就是周公。假如你的孩子有姜太公教,又有周公教,好不好?好!所以,我們要替孩子找好老師。諸位朋友不要急,只要你有這分誠心,一定會有好的因緣進來。今天我們的孩子,還有我們,已經有一個好老師,它叫《弟子規》,這本經書就可以好好讓你的家風有很好的提升、很好的延續。
後來周成王長大了,有這麼好的老師提攜他,也能夠治理天下。那時候國家有些謠言,都說周公是不是要篡奪天下,就很多流言蜚語出來。周公不等他的侄子說話,他自己就自請到山東去,讓他的侄子好做人,不要被這個流言蜚語所影響,他就自己回山東去。結果周成王走在路上,突然看到天空有些異象,大白天打雷。以前的人很有反省的態度,看到天空有異象,代表什麼?是不是我這個天子做出什麼壞事?諸位朋友,這是不是迷信?不是!人心與天地萬物是有交感的,人心善就會風調雨順,人心惡,災難連連。我們現在人心是善是惡?我沒有說我們。人心惡才會災禍,天災人禍那麼多,所以我們看到這些異象要反觀內省,要開始好好地把這顆心守好,讓它向善。
周成王看到這個現象,回去就好好反省,就想到是不是我讓我的叔叔離開這件事是不正確的?所以周成王也到太廟去跟祖宗懺悔。以前的人心很淳樸,「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都會謹記這些老祖宗的教誨。在周成王在懺悔的過程,剛好看到周公為他哥哥周武王的祈禱文,他把它拿起來看,看到自己的叔叔為了讓他的兄長能夠延壽,不惜向天祈求折自己的壽。周成王看了很感動,馬上以天子之身親自帶文武百官去把周公迎請回來。所以,周武王跟周公的兄弟友弟也傳給了他的下一代子孫,周朝因為有孝弟,才能夠綿延八百年。
一個家庭有孝弟可以綿延多久?我們在中國歷代,孔老夫子的德行最好,他的德行也感化了他世世代代的子孫,所以他的家風兩千多年不衰。諸位朋友,假如今天突然你得到一個消息,你是孔老夫子的後代,你會不會覺得今天跟明天絕對不一樣?突然會覺得我不能丟孔老夫子的臉,走出來,言語、行為都很謹慎。所以,德風可以影響這麼長久。
我在廈門講課的時候遇到一位老師,因為我們上完五天的課都會請這些老師上台來分享,就會有十來個老師當代表。這位老師一上台,他就說:這五天的課程,才讓我知道德行的根本在什麼?孝道。這個來自於《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夫孝,德之本也」。他接著又說,他對這句話有很深的感受,因為他們整個村落有四十幾戶人家,統統同一個姓,都姓吳姓,口天吳。他說這四十幾戶人家出了一百零九個後代,其中有一百零八個大學畢業,素質很好。而這第一百零九個是已經考上大學,但是讀了兩年因某種因素辦休學。可以說,他們下一代完全有大學畢業的程度、水準。
他接著又說,他終於知道為什麼他們這一代能這麼興旺。因為他們村落里的長者都告訴他們,只要讀書、工作一有放假,要記得回來看看父母。他們每年的大年初一,一定是陪著父母到寺廟裡面去拜拜、去祈福,不會去做其它的事。現在你的孩子今年大年初一陪著你去拜拜的舉手?你看他們是整個家族做到了。除了陪父母以外,回來之後,就到其它所有這些鄰居的家裡面去跟長輩拜年,挨家挨戶跟這些長者拜年。做到了什麼?尊敬長輩,弟!跟長輩拜完年以後,他們這些差不多年紀的鄰居,就圍在他們村落裡面的小學,一起討論今年你讀書有什麼收穫,今年你工作有什麼好經驗,大家一起討論,互相切磋。這個做到了什麼?好學!有孝有弟又好學。所以這個村落為什麼下一代能有這麼好的發展,絕對不是偶然的;絕對不是說那邊是龍穴,風水很好,不是這樣。而且一個地方的整個風水、整個環境,也會因人心而轉變。
所以孔老夫子說的「首孝弟」,當一個人孝、弟做到了,一個有孝心的人,他會推己及人,當他對自己父母孝,他看到別人的父母同樣也會恭敬對待。所以《弟子規》有教導,「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諸位朋友,我因為以前教書,有個壞習慣,特別喜歡考試,所以這幾天的課程,我都會考前面講過的。我們求學問有個很重要的態度,要溫習,要複習,還要預習。所以還沒講到的,希望諸位朋友這幾天把《弟子規》讀熟,這樣在上課當中提到這些經句,你會很有感覺,「這一句我知道」,你的學習效果一定會特別好。因為有些朋友早上沒有來聽,我們下午的時候開了一帖中藥,很有效果,吃了保證道德、學問會增長,就是早上跟晚上都把《弟子規》念一遍。早上念的時候,提醒自己今天要按照這些教誨去力行;晚上念一遍的時候,反省今天的所做所為,哪些跟經典相應,自我鼓勵;哪些還沒做到的,趕快要提醒自己去修正;早上一遍,晚上一遍。晚上那一遍不要在睡覺以前念,不然會還沒念就睡著了;最好是下班,洗洗手,洗洗腳,然後還沒吃飯以前先念,剛好就可以對照今天一天的行為。好,所以「首孝弟」。再來:
【次謹信。】
『謹』是謹慎,謹言慎行。對自己的生活要有規律,不能搞得亂七八糟,連照顧自己的能力都沒有,更遑論要去承擔家庭的重責。
『信』是會意字,代表什麼?人言。《弟子規》說,「凡出言,信為先」,孔老夫子也說「人無信不立」,一個人假如沒有信用,很難在社會立足。而孔老夫子的教誨重視四個學問: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就是言語,第三個是政事,第四個是文學。言語為什麼擺在僅次於德行的重要性?因為人與人的互動跟交往,使用什麼的頻率最高?言語。所以言語,「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一言可以讓家庭和樂,一言也可以讓家庭紛爭不斷。所以言語要學習,很重要。再來:
【泛愛眾。而親仁。】
『泛愛眾』,廣泛地愛眾人,這個換現代話講,叫做人際關係法,如何跟人相處的很和樂。我們《弟子規》也是趕得上時代,很注重人際關係學。
再來是『而親仁』,親近仁德之人。因為我們時時親近仁德之人,就能夠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你每天接觸的都是這些善人,我們無形當中德行都提升;但是「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假如身旁都是狐群狗黨,每天自己的言語、行為都愈來愈粗俗。所以親近仁德之人很重要,而親近仁德之人也才能長我們的智慧,人生有智慧才會下對什麼?抉擇,人生才會愈走愈輕鬆;假如沒有做對抉擇,那人生會愈走愈沉重。最後:
【有餘力。則學文。】
當我們把這些立身處事的行為、這些德行都紮實地學好,還有空餘的時間,還可以多看些好的文章,『學文』。古代的文章是文以載道,文以明道,所以古人寫文章非常慎重,都是真正有把握可以利益後人,他才把它留下來。現在人寫文章怎麼樣?他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他也不管會不會天下大亂,所以不夠謹慎對待自己的言行。所以「學文」還是看古聖先賢的文章比較保險,因為這些文章都是歷經幾千年印證,確實可以啟發人的智慧的。這是「餘力學文」。我們進入經文第一個單元,「入則孝」。
諸位朋友,您會不會覺得一天時間很不夠用?有沒有這個感覺?有。我們現在很難一天還花兩個小時來讀書,不容易!所以這個餘力學文,這個「余」我們也可以把它拿做化整為零,把一些零散的時間我們好好掌握。《弟子規》可以隨身帶在身上,有些很好的《格言聯璧》,我每次都放在包包里,一有空拿起來背個一兩句,所謂日積月累,滴水可以穿石。不要小看一天十分鐘、二十分鐘的積累,所謂「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
我們來看這個「孝」是會意字,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老指上一代,子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合成一體,就是一個「孝」字。我們來看一下,上一代時時念著要好好把下一代教好,現在為人父母有沒有這個態度?我在教書的過程,往往會聽到學歷不算高的家長,他會流露他的心聲,他說:我只希望我的孩子不要成為社會的負擔,這是我為人父母的責任。他學歷不高,可是他在講這句話的時候,都會令我肅然起敬,你看他懂得教育好孩子是他這一生的本分事。
父母時時想著要把孩子教好,但是教育孩子一定要有好的方法。中國有一篇很重要的教育哲學叫《禮記.學記》,裡面有提到什麼是教育,「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這句話把教育的兩大主軸抓到了。所以我們今天要把孩子教好,一定要清楚,要長他什麼善,然後要防止,甚至於要導正他哪些過失,因為「苟不教,性乃遷」。很多的孩子有些不對的習慣,我們要趕快把他挽救過來,什麼時候挽救?當下!刻不容緩,因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就是退。
諸位朋友,我們思考一下,現在的孩子有哪些習慣、有哪些行為一定要趕快修正?諸位朋友說說看,你們應該比我有經驗。「頂撞父母」,聽說以前的人是一言九鼎,現在的孩子也是一言九「頂」,這個「鼎」不一樣,現在的孩子是頂回去的頂,很會頂嘴。再來,還有沒有?「懶惰、叛逆」。好,還有沒有?「自私」。還有沒有?怎麼都是女性同胞?怎麼我們當父親的都沒發現嗎?這樣不行,要很關懷自己的孩子!來,還有沒有?「敷衍」。就是沒有責任心是嗎?好,我們再加一個就好,六六大順。壞習慣,哪個壞習慣?「生活沒有規律」,生活的規律。就這六條就好。
有時候很多朋友剛好靈感很多,都會列出十大罪狀。因為我們在海口成立的是國學啟蒙中心,很多家長他會來跟我們探討小孩的問題,剛好中心場地特別大,因為拿來上課,所以從門口走到辦公室差不多也要走個三十秒。我就陪著他一路走過來,他一看到我就忍不住滔滔不絕,「我的孩子自私,很愛頂嘴又很懶惰」,都沒有打草稿,一直講過來,結果我怕他太口渴了,趕快說:你請坐,我倒杯水給你喝。等他喝下水去,我就開始問他,我說孩子自私是結果,諸位朋友,原因在哪裡?你有沒有孩子一出生,上面頭頂就寫著「自私」兩個字?孩子懶惰是結果,原因在哪裡?你有沒有看過那個小孩子一兩歲就動不了的?有沒有?一兩歲都是活蹦亂跳,怎麼後來變得那麼懶惰?
我們再看看,孩子叛逆是結果,原因在哪?我們來思考一下。聽說叛逆叫正常,有沒有這個說法?有?聽誰講的?把他找出來,誤導!請問五十年前,你有沒有聽過叛逆兩個字?幾千年的中國史書上,你有沒有看過叛逆兩個字?你看,都沒看過。中國人四千多年的歷史都沒有叛逆,我們居然在短短二、三十年之間就產生了叛逆,厲不厲害?為什麼四千多年來沒有產生叛逆的下一代?為什麼在幾十年當中卻快速產生叛逆的小孩?不是偶然的!因為現在的孩子是不是接受中國聖賢教誨?是不是接受孝弟的教導?不是!他沒有孝心,沒有恭敬心,當然對父母言語、行為就會有冒犯。
我就會回想,我還很慎重跑去問我媽媽,說媽媽,我有沒有叛逆?害我媽媽想半天,沒有。我們對父親是什麼態度?又敬又畏,又很尊敬,又很害怕,所以父親都很有威嚴;當我們對父親敬畏的時候,根本不可能會叛逆。父親為什麼能讓我們產生對他的敬畏?最重要的是父親言行一致,他很孝順,他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所以,打從小對父親就是尊敬的態度,不可能有叛逆。所以現在的孩子會叛逆,我們做家長的要省思一下,為什麼孩子對我們沒有恭敬之心?有可能是我們說一套做一套。在那裡打麻將,然後跟孩子說:你給我去看書,我數到三。孩子依依不捨,慢慢離開電視屏幕,還抱在牆壁那裡,久久不忍離去。媽媽很生氣:最後通牒,不然我棍子就要拿過去了!這孩子才心不甘情不願上樓。當他坐在椅子上,請問,他的身體在書桌前,他的心在哪裡?電視。你們怎麼知道?都在電視節目,不知道男主角怎麼了,女主角怎麼了。
當父母沒有做出榜樣給他看,他的內心服不服氣?不服氣!你說對你講話要很有禮貌,你對爺爺奶奶講話也沒禮貌。當這些不服氣慢慢積累,到哪一天會爆發?突然到他的身高跟你一樣高,拳頭跟你一樣大,他還要不要聽你的?他就不聽你的。所以叛逆是結果,根源在孩子從小沒有對父母生起孝心,生起恭敬之心,那是根本原因。這個原因又加上外面大環境很多污染,他又去效法這些同學也好、朋友也好,到最後叛逆的現象就愈來愈多。要讓叛逆的現象消失,重要的是要延續聖賢教誨,然後家長要懂得以身作則,當孩子的好榜樣。
我們接著看,「自私」怎麼形成的?諸位朋友,從今天開始,你常常遇到事情的時候,你就想,今天這個同事罵我是結果,原因在哪裡?今天別人的孩子教得好是結果,原因在哪裡?今天人家夫妻相處和樂是結果,原因在哪裡?你時時處處懂得去找出原因,那你每天都在增長智慧。當你找到原因,就能夠對症下藥,就很快地能把很多情況轉成好的良性的發展。我們回想一下,今天你們夫妻跟孩子一起吃飯,爺爺奶奶也在,媽媽夾起第一口菜,諸位朋友,給誰吃?小孩吃。好,標準答案!來,掌聲鼓勵。這個標準是普遍現象,但是這一口菜夾下去會產生什麼效果?「小明,這是媽媽特別煮給你吃的,多吃一點」。爺爺奶奶看了也不甘示弱,「孫子,這幾盤菜也很好吃」,爺爺奶奶也幫誰夾菜?孫子夾菜。誰的菜滿滿的?孫子。所以一個家庭裡面誰最大?孫子最大。這樣有沒有顛倒?顛倒了,所以小孩也就顛倒了!這樣合不合理?你看所有的人都必須服務他,小皇帝產生了。
小皇帝、小公主產生了,請問小皇帝跟小公主的特色是什麼?自私,因為所有的人都要服務他,所以他只會想到自己。俗話又說,「伴君如伴虎」,所以現在的小孩脾氣都很大。當你對他百依百順,十件事順了他九件,第十件不順他,他會怎麼樣?會大哭大鬧。你又沒有原則,他一發脾氣你又說什麼?好了好了,給你買!那他就攻城掠地,你是會節節敗退。所以諸位朋友,教孩子從哪裡開始?從夾菜開始。小地方大學問,每個動作做出來都是給孩子學習的榜樣。當今天你一夾起來,馬上夾給你父親:爸爸,多吃一點。你的孩子看了,會不會說:爸,你怎麼都沒想到我!不會,他看到自己的父親在行孝道,他內心會很感動,因為每個人都有本善的心。《大學》裡面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做任何事,先後順序對了,你這個道才建立起來。所以,你菜夾對了,你就教給孩子正確的為人子之道。
我們打開冰箱,水果拿出來,先給誰吃?我的父親水果拿對了,假如我父親在我小時候水果拿錯了,那現在我就不能站在這裡跟諸位朋友講課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你說:蔡老師,有這麼嚴重嗎?拿個水果就能影響這麼大?有沒有影響?真有。小時候我們看父母從冰箱裡面拿出來的東西都先給爺爺奶奶吃,我們很自然就效法、就學習。其實我是很有可能變成敗家子的,你們有沒有看出來?因為我是獨子,又是長孫,又是長曾孫,因為我爺爺也是長子。我記得我小時候去給我曾祖母掃墓,那時候三、四歲,跪下去頭抬起來,突然看到兩個字,眼睛一亮,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墓碑的第一位,突然抬頭挺胸,有使命感,以後這個家族的興衰,我們要盡心儘力。所以中國人重視長子,重視長孫,這不是沒有道理!因為每一個他這一個時代的子孫,就要有人當榜樣把他帶好,這樣家族才能興旺。假如我的父母寵愛我,爺爺奶奶又寵愛我,那我今天就不可能學習聖賢之學,可能就開始早就不知道揮霍到哪裡去了。所以教育孩子很重要。
現在的家長拿水果出來,不知道有沒有給爺爺奶奶先吃?我還聽說有些媽媽都會買些特別貴的水果,然後先把它藏起來。怎麼有些朋友在笑?你是不是心有戚戚焉?藏起來,結果爺爺奶奶去睡覺了,趕快拿出來,「兒子趕快過來,這是媽媽特別買給你吃的」。兒子吃得很高興,他也學得很徹底,人算不如天算,他以後一有錢,買水果給誰吃?給他兒子吃。有些朋友馬上回答,給他老婆吃。你是用好惡,你的孩子就學到好惡,而不是學到情義、恩義。所以,我們還是要循天道而行,要演出孝道,啟發孩子本善之心。這個「自私」,現在找到問題根源,還是從孝道,還是從處處替人著想,我們父母當榜樣。
諸位朋友,假如孩子已經十多歲了,還來不來得及?你要相信《三字經》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其實都不是別人不能改變,都是自己先被自己擊敗,自己都不相信,當你沒有信心的時候,很多事你一定做不起來。我們在大陸很多的課程,來了各個階層、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有,記得有很多的中學生都來。有個中學生上了課,上了五天,每一天回去都有很大的進步。他的阿姨覺得很納悶,為什麼一個十多歲的孩子聽了五天課有這麼大的改變?結果第五天,他的阿姨就跑到我們上課的地點去找我們,剛好我們已經離開了。
她又跟旅館裡面的人問到我們的電話,她就打過來,她說:我的侄女每一天上課回去都有很大的進步,不管對父母、或者對家裡的人態度都很好。她感受到中國文化確實有很大的力量,所以她說我的孩子一個兩歲,一個四歲,可不可以交給你們教?你看現在的家長,一遇到好的,馬上沒想先自己做,先推給老師教。我們就跟她說,我們這些老師都從海口、從深圳來,地方太遠了。結果這個母親說:沒關係,我從北京把他送到深圳去。所以確確實實十多歲的小孩也能夠得到很好的熏修。
還有一位四十歲的男士,我在杭州天目山講課的時候,他被主辦單位安排來當我的保鑣,因為我們山上有四、五百個人。他就幫我擋一些,可能我要休息了,這個時候他就說「老師要休息了,現在不方便講話」,幫我處理這些情況。而且他還學過武術,他當武警當了十多年,他聽課聽到第三天的時候,剛好下完課帶我們去吃飯。一路上他就說:太好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我們確實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但是只感覺他的內心很喜悅。當到了餐廳,他就說:蔡老師,我現在的心情只能用三歲小孩的言語來代表,就是太好了!他接著就說:我活了四十年,終於知道我人生錯在哪裡!
其實我們聽到他這句話,內心感受到很心酸,一個四十歲的硬漢,他不是不願意學,是怎麼樣?沒有人教!不然你看他的態度多好,馬上學了就像個赤子一樣,很歡喜。他說他終於知道太太為什麼跟他離婚,為什麼孩子跟他不能溝通,同事跟他很有距離,都很怕他。他終於找到問題。所以他跟我說,他回去第一件事,就是要找他的前妻好好談一談。「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第四天早上吃飯,他說:蔡老師,你在這裡坐一下,我跟你聊一下。我就覺得氣氛怪怪的。好,我們這節課先講到這邊,下節課再把答案跟大家講。好,謝謝大家!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37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5-7 12:37 | 只看該作者
受教受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8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8 01:47 | 只看該作者

蔡禮旭老師主講(第七集)

《弟子規》
我們剛剛講到,這位朋友他四十歲,接受五天聖賢的教誨,內心生起很大的歡喜,有很大的體悟。所以在第四天的時候,一大早剛好早飯還沒準備好,他就約我,他說要跟我坐下來聊一聊。我的感覺就怪怪的,我坐下來就有點如坐針氈,他馬上走到我面前,他說:我這一輩子只拜父母,只拜老師。我一看大事不妙,趕快跳起來,確確實實是因為聖賢的教誨讓他很感動,我們沒什麼功勞,所以承受不起。結果四十歲的壯漢,一把就把我纖細的雙手抓住,我不知所措。我看他這麼誠意,我們就心也安住了,成全他這一分恭敬之心。
我們也感受到我們肩上的責任很重,希望透過我們這些課程能夠真正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確確實實中國的古聖先賢非常偉大。中國的古聖先賢一定可以讓我們透過他們的教誨,讓未來二十一世紀能夠得到家庭和樂、社會安定。所以諸位朋友,縱使你現在已經四、五十歲,縱使你的孩子已經二十幾歲,你都不要害怕,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問我們的道德、學問夠不夠,絕對不要擔心別人不改變。
我們再看看其它的,為什麼孩子會懶惰?根源在哪?諸位朋友,我看你們現在也很會分析了,孩子懶惰不可能是長大才養成,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教育為什麼一定要抓得愈早愈好,因為一旦養成就不好修正。我記得我這個外甥他小的時候,剛好看到母親在擦桌子,剛好媽媽擦到一半有事先去處理。這個孩子看媽媽在那裡擦半天,他就跑過來拿起抹布,也在那裡模仿。後來我姐姐走過來,諸位朋友,你會怎麼處理?我的姐姐馬上就跟他兒子講,她說:偉偉,你怎麼這麼小就這麼懂得孝順父母?還懂得幫媽媽擦桌子,真乖!他本來才這樣擦,愈擦愈有勁。所以,孩子要透過我們多鼓勵、多肯定,就會把他的潛能激發出來。接著他擦完以後,他母親又跟他說:小偉,擦桌子,假如四個邊邊角角都還很仔細地把它擦乾淨,那你這個桌子就擦得很完美。一來肯定他的孝心,二來又教他做事的方法。所以我這個外甥很愛乾淨,三、四歲棉被都是自己折,看起來就白白凈凈的。所以,從小給他的態度就很重要。

當這一位母親假如跑過去氣沖沖的:哎呀,你搞什麼!走開,不要在這裡搗亂。你這隻手給他推了兩次、推了三次,他以後會不會過來?不會了。所以當父母的要抓住機會教育,不然很多好機會當面錯過。等到他已經都不會幫你做家事了,那時候你再來生氣也於事無補。很多家長都說:你只要把書給我念好就好,其它的事都別管。這樣好不好?你看他只有會念書,其它事都不做,對他來講,他信不信任自己做事的能力?不信任。他愈不信任他就愈不敢去承擔工作,愈不承擔,會不會有責任心?就沒有!所以這都是連帶關係,我們要深思熟慮。孩子多去活動,對他的筋骨有很大的幫助。在活動當中,孩子也會感受到:原來母親持一個家真不容易,我才拖客廳的地就累了,媽媽還要上班,回來還煮飯,還要做那麼多事。他一邊拖,心生感恩。所以俗話說「習勞」,他真正付出,真正去勞動,才知感恩,才知付出者的辛苦。所以不能讓孩子不勞動,絕對不能讓他養成懶惰的習慣。
我們再看看生活規律,為什麼孩子生活沒規律?我曾經問過我的學生說:今天有吃早餐的舉手?很多,差不多一半都沒吃。我接著就問:那你媽媽沒煮嗎?他說:我媽媽還在睡覺。他的早餐就是幾個銅板擺在桌上,上面寫著兩個字叫「早餐」,家長出錢。請問出錢的家長有沒有真正去了解過,那幾個銅板有沒有轉成早餐?有沒有?沒有!你們怎麼知道?轉成什麼?轉成電動玩具,轉成色素一大堆的零食。孩子假如吃這些東西吃個半年、一年,體質絕對直線下降。很多都是去打電動玩具,都沒吃。
我為什麼知道?因為我們當老師要關心小孩,關心學生。我發現,因為我教的是六年級,六年級正值發育,肚子特別容易餓,都差不多十點多就咕嚕咕嚕叫了。所以我的抽屜裡面隨時都會放著餅乾,他們都很愛我的餅乾,這些小朋友都會過來。很多基本上九點多、十點,你看他在上課的時候臉色就有點發青了,肚子餓。一了解下來,他的銅板沒有變早餐,拿去花掉。所以我們為人父母,要讓孩子生活規律,自己要當榜樣,要讓他的三餐正常,我們也要多付出一點。而你這些付出對孩子將是一生的影響,不管是他的身體還是榜樣,對他都很重要。
諸位朋友,這些壞習慣,你相不相信只要長了一個善全部都解決?長哪一個善?「百善孝為先」,這句話隨著你深入聖賢教誨,你的體會會愈來愈深。這句話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孝為百善之首;第二個意思是孝心開了,百善自然就開。我們來看看,一個有孝心的人會不會自私?不會!一個有孝心的人會不會頂嘴?「父母呼,應無緩,父母命,行勿懶」。諸位朋友,不要小看《弟子規》,一個「入則孝」就解決你所有小孩的問題。當他知道「身有傷,貽親憂」,他會不會生活顛倒?不會!他會不會沒責任心?「德有傷,貽親羞」。他會很勤勞,因為「親所好,力為具」,希望能讓父母歡喜,讓父母安慰。
所以孝心一開,除了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愛!因為兄弟發生衝突,誰最難過?父母。所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們也體會到,一個人真有孝心,他對其它人的父母也會有恭敬之心。所以推而廣之,他這一分孝、這一分敬會對一切長輩。那他會不會去欺負別人的孩子?不會。因為他知道當別人的孩子受傷害,他的父母最痛苦,他這分同理心就會自然而然延伸開來。所以一個人的仁慈之心是從這個原點,從「父子有親」這個孝道擴散開來,所以學「入則孝」就特別重要。那我們進入「入則孝」。
教孩子孝,首先要告訴他,為什麼要孝?所謂知恩才懂得報恩,所以我們會引導孩子去念父母的恩德。一開始我們會說,在兩三千年前有位聖者叫佛陀。有一天他帶著他的學生走在郊外,剛好看到一堆白骨,佛陀把這白骨分成兩堆,一堆顏色比較潔白,一堆顏色比較灰暗。學生也很好學,他們知道「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所以懂得學問學問,要懂得發問。佛陀接著就跟他們說,他說,為什麼這兩堆白骨,一堆比較潔白?一堆顏色灰暗?這堆顏色灰暗是女人的骨頭。女人的骨頭為什麼比較灰暗?因為當母親要懷胎十月,在懷胎十月過程,孩子所有的營養都必須從母親的血液中輸給小孩,當小孩的鈣質不足,就必須從母親的骨頭當中滲出來。所以懷胎十月很辛勞。
我們曾經就給孩子做過一個活動,叫他們拿一個雞蛋,然後放在身上,叫「一日護蛋活動」。就告訴他們,你今天感受一下保護一顆蛋的感覺,只要一天,看你能不能把它保護好。結果孩子一開始小心翼翼,差不多過了一、兩個小時就差不多忘記了。所以就聽到很多聲音,「啊」!到當天最後一節課,剩下沒有破的寥寥無幾。老師就引導他們,他說你看,你們才守一天就守不住,假如你媽媽像你一樣,每天蹦蹦跳跳,你一生出來這邊青一塊,這邊紫一塊。你看母親十個月都要很謹慎地保護你,而且你的體重一天比一天重。
母親在懷胎的時候會有生理反應,會嘔吐,吃不下飯,但是母親吃不下飯的時候,還勉強自己一定要把食物吃下去。諸位小朋友,為什麼母親都沒胃口了,還要把食物吃下去?為什麼?為了讓她的身體有營養可以輸給你,所以縱使她很難過,她也會勉強自己把食物吃下去。所以諸位小朋友,你可不可以偏食?你看媽媽為了你,都願意把食物吃下去,你也應該回饋媽媽,不要偏食,該吃的、營養的要吃下去,讓身體強壯,讓媽媽歡喜。我們這樣引導,孩子就會感同身受。
懷胎十月的時候體重很重,走起來都不容易。我們也曾經拿籃球給孩子放在身上,讓他去感覺,因為很多你要去感受才生得起那個感觸。接著我又會引導學生,我說:老師曾經了解到,產房生產的那個床旁邊有兩條鋼柱,這麼粗,結果那麼粗的鋼柱都彎掉了。諸位小朋友,什麼力量讓這個鋼柱彎了?小孩就說痛的力量。因為母親生產很痛,所以抓著這些鋼柱,這兩條鋼柱日積月累,鋼柱都被這些力量給拉彎了。生產的痛是比癌症還要痛,很多癌症病患為什麼自殺?痛得受不了。結果母親居然是承受比癌症還要辛苦的痛。結果母親把孩子生下來,第一句話、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孩子健不健康!母親對你的疼愛可以把這麼樣的疼痛完全拋在腦後,這樣的恩德我們這一輩子都要記在心上。
接著養育、教育,那更是辛苦。有一位朋友她說,還沒生孩子以前,常常想趕快把他生出來,結果生出來以後,覺得很想把他放回去。所以養育的功勞大過生育!因為多少的夜晚都要跟這些孩子耗,他假如晚上不睡覺,家裡的人就必須怎麼樣?輪番上陣,做接力賽,因為我也做過。剛好外甥不睡覺,我也排到班,但是我接棒差不多二十分鐘就撐不下去了,手都快斷掉了。我抱著我這個外甥,我就對他說:以後你對你母親不孝,我就第一個好好地責罰你。因為多少的夜裡都是母親辛勞讓他入眠,陪著他熬夜;多少次的生病,都是父母在半夜當中帶著孩子去看醫生;多少天擔心著孩子的下一餐怎麼辦。這些生活的壓力,教育的重責,時時都擔在父母的身上。
所以佛陀告訴學生,父母的恩德我們這一生是不可能報得了,我們應該盡心儘力來做到為人子的孝道。我們跟孩子講整個父母的辛勞,在講的過程,有些孩子也會感動地掉下淚來。我們進一步就跟學生說,對父母的辛勞我們很感動,掉了眼淚之後要怎麼辦?你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恩德,你就要起而去做孝順的行為。當你能夠做到《弟子規》裡面的一條,你就是盡到一分孝心;當你把《弟子規》統統做到了,你的孝就做得很圓滿。當孩子起了知恩之心,我們進一步引導他要報恩。從哪裡力行孝道?我們來看《弟子規》這一段經文,我們一起把它讀一遍: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父母呼,應勿緩』,這是提到對父母講話的態度很重要。其實一個人的道德、學問從哪裡看出來?從他的一言一行,所以孩子對父母講話的態度,對他影響很深遠。當他所形成的是孝心、是恭敬心,那他的學問就扎得很好的根基。當他沒有這一分孝跟敬,他生起的是什麼心?可能是傲慢,可能是不恭敬,這很有可能就毀了他一生的道業。我這麼講不誇張,《大學》裡面有提到,一個人假如要對社會、國家貢獻,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要怎麼樣?「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所以孩子要能誠意、正心,他才能修身、齊家,長養孩子的孝跟敬就是正他的心。如何誠意、正心?必須格物致知。格物就是革除他的物慾,革除他的壞習性。而不耐煩、傲慢就是壞習性,從小就能夠把他這個壞習性轉化掉,就是格物致知,就能誠意正心。所以,大學問都是從小地方開始紮根的。
我們思考一下,現在的孩子你叫他:小明!他會怎麼回答?標準答案。現在假如有個孩子,你叫他,他走過來:叔叔,你有什麼事嗎?你會突然對他怎麼樣?肅然起敬!現在真是碩果僅存的孩子。所以孩子要教!很多家長,我說孩子從小要教他禮貌,看到長輩要叫人。他說:叫人?他能對著你笑一笑就不錯了,還叫人!諸位,這樣對孩子的態度對不對?你看,我們現在教孩子把標準降低,會造成什麼結果?一代不如一代。你看結果不都呈現出來了嗎?所以教孩子的標準絕對不能因為時代而改變。你抓住原則,孩子就能學到這樣的水準。我們要引導孩子,父母叫你的時候要趕快過來:爸爸媽媽,有什麼事嗎?當然我們做長輩的要先做給孩子看。當爺爺奶奶叫我們為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恭恭敬敬去演給孩子看。縱使你現在演不出來,也要怎麼樣?習慣就成自然。當我們做出這樣的態度,這種孝心跟恭敬的氣氛就會熏染,就會在你的家庭形成風氣。
除了「父母呼,應勿緩」,這樣的恭敬心,除了對父母,還要對誰?對師長,也要「師長呼,應勿緩」,還有沒有?「長輩呼,應勿緩」、「上司呼,應勿緩」。假如你明天去上班,你的上司叫你,你馬上跑過來:經理,你有什麼事嗎?你經理馬上說:你今天有沒有發燒?沒有關係,從我們開始改變,整個地球都會變,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所以學習要舉一反三,要能從我們的內心,所謂心行一如。
心是根本,所有的行為都從你的心延伸出來,當一個人的內心真正恭敬,他會對一切人都恭敬。所以《禮記》第一篇「曲禮」開頭就說,「曲禮曰,毋不敬」,對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諸位朋友,一個人對父母、對兄弟、長者都恭敬,對父母交代的事,他會怎麼樣?同樣盡心儘力;當他對人敬,對事就會敬。當他對人恭敬,父母辛辛苦苦賺錢買的食物,他會不會糟蹋?不會!當孩子對人懂得恭敬,對事、對物自然而然也會心生恭敬。所以諸位朋友,恭敬心太重要了。
那對孩子要不要「兒子呼,應勿緩」?你不要說蔡老師說對一切人都要恭恭敬敬,今天回去你兒子叫你,你馬上跑過去:兒子,有什麼事嗎?那你就學呆了。孩子,我們是長輩,他是晚輩,我們要讓他對我們恭敬,要去成全他的恭敬心。所以應該是,孩子假如今天說:爸爸,你過來一下。你要不要過去?不可以,要說:你怎麼不過來。然後他過來再跟他說:來,我們一起來學《弟子規》。你不要又開始訓斥他,不要,要循循善誘,跟他一起學,他自然在這些聖哲的故事他會心生效法。所以,我們面對不同角色,我們要懂得如何去運用學問。
有一位老師,她的孩子剛好有一天在她的門口給她敲門,她的婆婆(就是孩子的奶奶)就走過來,可能是要叫孫子吃東西。結果她孫子馬上就回了一句話:你別吵了!怎麼辦?你看孩子對奶奶不恭敬。所以教育很重要,要慎於開始,你一發現就要趕快處理,不然等他習慣了就很難改。這位老師很有敏感度,馬上開門跟她的孩子說:跟奶奶道歉。馬上糾正他講話的傲慢、不恭敬。這孩子死都不道歉,不願意道歉。結果她的婆婆就說:天氣這麼熱,別道什麼歉。這時候怎麼辦?這個在考驗我們為人父母的智慧。
結果看孩子不道歉,他母親馬上就說了,她說:媽媽,孩子沒有教好是我的過失,我跟你道歉。這個媽媽話才說完,兒子眼淚就掉下來。眼淚掉下來代表什麼?有慚愧。接著母親又告訴孩子:你看你對奶奶這麼不恭敬,奶奶卻念念都想到你,怕你太熱了,你有沒有看到奶奶的心都是時時為你著想。當媳婦的要幫奶奶說話,這個奶奶聽了以後很感動,然後就走了。所以婆媳關係因為這件事會有很好的發展,因為奶奶覺得這個媳婦知道我的心。
接著這個孩子,他媽媽就跟他說,你今天晚上要寫日記,好好反省一下。結果這個孩子晚上寫日記,說他有兩個我,一個是很善良的我,一個是不善良的,那個不善良跟善良在那裡拔河。諸位朋友,小小年紀就有這麼大的掙扎,長大以後有更多的掙扎。但是假如孝心從很小就紮根,他人生就不會有這些矛盾,他人生也不會有因為不恭敬,因為壞脾氣,做了些讓自己後悔的事情。所以,當孩子一犯錯,我們為人父母的也要很敏感,趕快去處理。我們這一句教誨,「父母呼,應勿緩」,要恭敬;『父母命,行勿懶』也是恭敬;『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都是對父母的一分恭敬心。
其實當一個人能深刻體會父母的恩德,他的心境就自然柔軟,自然恭敬。記得我姐姐出嫁的時候,我是獨子,所以是我去幫我姐夫開門。一路有很多迎娶的禮儀,其實這些迎娶的禮儀都有它的意義在。其中有一個禮儀讓我的印象最深刻,就是迎娶最後我的姐夫帶著我姐姐拜別我的父母,我就在旁邊觀禮。當我姐姐跟姐夫跪下去的時候,我的父親眼淚瞬間就迸出來,我父親那一滴眼淚迸出來,瞬間我的眼淚也掉出來,我在那個時刻感受到一個為人父親的心境。父親照顧這個女兒二十多年,不知道操了多少心,不知道掛礙了多少事情,念念都希望孩子長得好,孩子書念得好,孩子能有個好的歸宿。所以父親那一滴眼淚,是還有這麼一點安慰,今天終於幫女兒找個好歸宿,是那一分欣慰的眼淚,感動的眼淚。
而父母對於子女的關懷、辛勞,是不是嫁出去就不操心了?不是,而是一輩子的愛護。所謂「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母親縱使活了一百歲,八十歲的兒子在她眼裡還是她的小孩。當我的內心感受到一位為人父親的辛苦、辛勞,我告訴我自己,這一輩子父母的恩德都報不完,絕對不能再對父母講一句忤逆的話,講一句不恭敬的話。因為有這一分體會,自然而然看到自己的父親就會心生恭敬、心生歡喜。所以很重要,我們要念念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自然而然「誠於中,形於外」,我們的恭敬的言語跟行為就會表現出來。
「父母命,行勿懶」,我們答應幫父母做的事不可以懶惰,答應了要趕快去做,這個我們要求孩子就很好用。你不是說要去洗澡嗎?趕快去洗,父母命,行勿懶。當你跟孩子都有取得這個共通語言,我們都是一起要遵守孔老夫子的教誨,孩子跟你有共通語言,你就很好溝通。那我們要反思,我們長這麼大了,父母命令、父母交代我們的事,我們有沒有行勿懶?我們面對的親友,答應的事情,最容易跳票的是哪件事?是跟誰的事情?是跟最親的父母,甚至於是跟最親的先生、太太。跟我們最親,都是對我們的人生最重要、最有恩德的人,結果我們反而很容易對他不守信,什麼原因?因為對客戶不守信就沒錢賺,對父母不守信還可以找找借口,「我最近很忙,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所以人要省思!我們應該對父母更守信用,這樣才是正確的態度;當然對父母守信,應該對一切人都要守信用。今天上完這節課,我們要想想,有沒有曾經答應父母的事現在還欠著,要趕快去做。
在深圳有位老師,他剛好聽了課,就說:我前幾天剛好回家,看到我爸爸拿一支很不好的刮鬍刀。我就跟他說:爸,這個那麼舊了,不要用了,我去給你買一個。馬上就把他爸爸的刮鬍刀丟到垃圾桶裡面去,結果就忘記了,他爸爸已經氣了好幾天。他突然聽完課才想起來,趕快打電話回去跟他爸爸道歉,趕快安排買了之後,趕快寄回去。結果無獨有偶,有另外一位老師,也發現答應爸爸要買刮鬍刀也沒買。所以人確確實實需要被提醒,你身旁有好朋友,你常常能夠看經書,就能夠常常看到自己還有哪些不足之處。
古代很多的孝子,他不等父母命令,他都能夠去感受到父母的需要,自己主動去做。在三國時代,有個孝子叫孟宗,大家可能聽過「孟宗哭竹」,他看到母親已經很長一段時間吃不下東西,突然很想吃竹筍煮的羹湯。他一看,因為母親長期胃口不好,脾胃都衰弱,突然很想吃一個東西,假如吃不到一定會怎麼樣?很痛苦。所以他就走到竹園裡面在那裡哭泣,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辦。這分孝心,這分真誠心,眼淚滴下去感動了什麼?感動了竹子。我們的眼淚去滴滴看能不能感動?那時候是冬天,基本上是不會長竹子,但是他這分孝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竹子是植物,日本的江本勝博士已經研究出來,人的意念可以影響礦物,可以影響水。當人有善的念頭,水就會結晶得很漂亮;當人有善的念頭,連很骯髒的湖水都會變得清凈。所以,大自然跟人心是呈現一個互動,呈現動態。古代這麼多的孝子,為什麼能感動竹子,可以感動很多的動物,甚至於感動最兇猛的老虎?憑的都是他的什麼?孝心!這樣的好戲,我們的老祖宗上演了幾千年,這樣的好戲,我們應不應該繼續演下去?應該!只要我們能夠學到他們的孝心,一定可以在我們的人生上演一出一出感人熱淚的好戲。他的母親吃了這個竹筍煮的羹湯,病就好了,真正孝子能夠讓父母寬慰,讓父母身體健康。所以「父母命,行勿懶」。
下一句,「父母教,須敬聽」,父母教訓我們的時候我們要恭恭敬敬地聆聽,絕對不能一言九「頂」。假如父親他在訓斥我們的時候,講了十件事,其中只有兩件事是真的,八件事你覺得是他誤會你了,你要不要馬上就把他頂回去?要不要?不要!因為在訓斥我們的時候正是氣頭上,這個時候你只要說「是」,可能你父親本來火氣很大,慢慢就消下去了。等他罵完你,他的情緒已經平和許多,突然又想想,我好象罵兒子罵怎麼樣?罵過頭了。他可能就會很主動地削一點水果,「來,一起吃水果」,打打圓場。這個時候你也要很自然地走過來,當作若無其事。你可不能馬上又說:爸爸,怎麼樣?要跟我和解了嗎?不要這麼死腦筋,我們要順勢而為。
當父母對你的責備,你都沒有回嘴,對你的誤會,你都能夠平心靜氣去接受,你父母對你的尊敬,對你的佩服會怎麼樣?提升。當父母愈尊敬你,以後你跟父母就很好溝通,他慢慢會覺得誰最值得我信任?就是我的兒子,就是我的女兒。所以父母教,須敬聽。假如你的父親有心臟病,你也要視狀況而定。比方說他看到你,罵得很兇,已經心臟病要發作了,你還要站在那裡「父母教,須敬聽」,要不要?所以,求學問要學得很靈活,是念念為父母著想,你就知道當下應該怎麼樣進退才得當。
下一句「父母責,須順承」,父母有責罰,甚至有打,我們也應該欣然接受。想想為什麼父母這麼生氣,我們的過失到底在哪裡?有一次曾子的父親,因為曾子犯了一個錯,他很生氣,拿起一根大的木棍打曾子。曾子因為說「父母責,須順承」,所以動都不動給爸爸打,結果爸爸出力過猛,把他打暈了。這件事傳到孔夫子的耳中,他就跟學生講,曾子這樣做不孝。為什麼?孔夫子就說,父母在生氣的時候,情緒比較控制不了,假如失手,剛好一棒打到你的頭上去。那兒子死了,誰最傷心?父母,對!所以孔夫子說,「小杖則受」,拿小棍子可以乖乖地接受處罰;大杖用跑的,以前的人比較斯文,「大杖則走」。所以,看父親拿起來的棍子可能會打死你,趕快跑!不能陷父母於不義。諸位朋友,學聖賢學問要能靈活運用。
所以「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會問學生,我說:你每次被媽媽爸爸罵完之後,你的內心有什麼想法?孩子的答案是什麼?好衰!被爸爸看到,被媽媽看到,下一次不被看到。我們觀察到孩子在接受父母教誨的時候,他的心態不對,所以你要適時替父母講話,把他的態度扭轉過來。我們會跟學生講,我說當你的父母在責罰你的時候,當他在生氣的時候,其實他的身體已經受傷了。發一次脾氣要幾天身體才會恢復正常?要三天左右。你看,有沒有人喜歡罵人?罵人對身體這麼不好。你的父母是因為要讓你記住這個教訓,以後不要再做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所以他寧可發脾氣傷害自己的身體,也不願意你學壞。你要能體恤父母這一分存心,為了讓你的道德、學問能提升,不會墮落,他才要教訓你、責罰你,你要對得起父母的這一分關懷、愛護。
父母愛你的方式,有時候是對你輕聲細語,有時候卻是對你非常地凶,同樣都是對你的這一分愛心,你要體會。我們要對得起父母的教誨,這個脾氣不能白髮,不能白讓父母身體受傷害,所以我們記住這次錯誤,要懂得挨罵要能換得什麼?進步,要學習孔老夫子的好學生顏淵的德行,要能「不二過」。這次被父母罵完了,一定要記住,下次不能再做讓父母生氣、傷心的事。當孩子有這樣的心態,他就不會覺得很衰,他所記住的就是下一次不能再犯。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39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5-8 23:24 | 只看該作者
等俺以後有了寶寶,身教.身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0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8 23:3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9 子竹青青 的帖子

那真是你孩子的福氣。我們從小就沒人教這些。
記得一次暑假回家,跟我爸爸生氣。老爺子說,以前讀書人,越念書,脾氣越小,你念了10 幾年,怎麼就一點沒改。書念到狗肚子去了!
人家讀書,增長德行,我讀書增長傲慢。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10: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