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baby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複製鏈接]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21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7:52 | 只看該作者
21.南嶽懷讓禪師悟道因緣

  南嶽懷讓禪師,六祖慧能大師之法嗣,俗姓杜,金州安康(今陝西安康石泉縣)人。幼時性唯恩讓,所以他的父親給他起名懷讓。懷讓禪師十歲時,就雅好佛書,有出家相,不染俗貴。當時有三藏玄靜法師行腳路過他的家門,看到懷讓禪師炳然殊異,知其不凡,便告訴他的父親說:「此子若出家,必獲上乘,廣度眾生。」懷讓禪師十四歲時,即辭親前往荊州玉泉寺,從恆景律師落髮,學習戒律,時間長達八年之久。受具足戒之後,他又繼續學習律藏。後來他發現,象這樣學習律藏,對自己生死問題的解決,力用不是甚大,於是感嘆道:「我受戒今經五夏,廣學律儀而嚴有表,欲思真理而難契焉!」於是決定放棄繼續學習律藏的打算,改修禪宗。當時,他的同學坦然禪師,知道他志氣高邁,便勸他各地參學,並建議他禮謁嵩山慧安和尚。懷讓禪師見到慧安和尚之後,慧安和尚又勸他前往曹溪參禮六祖。
  於是,懷讓禪師便來到曹溪。
  六祖問:「甚麼處來?」
  懷讓禪師道:「嵩出來。」
  六祖道:「甚麼物恁么來?」
  [禪宗大德在接引學人時,經常援用此問,來啟發學人當下迴光返照,以悟明自己的本來面目。]
  懷讓禪師茫然無對。
  於是懷讓禪師決定留在六祖座下參學。
  八年後,有一天,懷讓禪師忽然有省。於是,他歡喜踴躍,前往丈室,告訴六祖道:「某甲有個會處。」
  六祖問:「作么生會?」
  懷讓禪師道:「說似一物即不中。」
  六祖又問:「還假修證否?」
  懷讓禪師道:「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六祖道:「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讖(預言)汝足下出一馬駒(指馬祖道一禪師),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
  懷讓禪師言下豁然契會。
  為報師恩,懷讓禪師悟道后,繼續執侍六祖,不離左右,長達十五年之久。在這期間,他的修行日臻玄奧。六祖入寂后,懷讓禪師遂往南嶽,止於觀音台,大弘禪法。
  懷讓禪師的入室弟子,著名者共有六人,皆是到懷讓禪師的印可。其中,尤以馬祖道一門庭最盛,後世的臨濟、溈仰二宗,均出其門下。
  懷讓禪師曾經這樣告訴他的六位入室弟子:「汝等六人同證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儀(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顧盼(智達);一人得吾耳,善聽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氣(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譚說(嚴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並囑咐道,「一切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所住。若達心地,所作無礙。非遇上根,宜慎辭哉!」
  懷讓禪師寂於天寶三年(744),春秋六十八。敕謚大慧禪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22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7:52 | 只看該作者
22.馬祖道一禪師悟道因緣


  江西馬祖道一禪師,南嶽懷讓禪師之法嗣,俗姓馬,漢州會邡縣(今四川什邡縣)人。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少年時,即游步恬曠,厭視塵廛,脫落愛取,不樂世務,后依資州(今四川資中北)唐和尚落髮,受具足戒於渝州(今重慶)圓律師。從懷讓禪師學道之前,道一禪師曾師從成都凈眾寺的無相禪師學習禪定。后聽說六祖法嗣懷讓禪師在南嶽觀音台傳法,於是往依受學。
  關於他開悟的因緣,燈錄中是這樣記載的:
  唐開元年間,道一禪師經常習禪定於衡岳山中,懷讓禪師知道他是個法器,於是前往他打坐的地方點化他。
  懷讓禪師問:「大德坐禪圖甚麼?」
  道一禪師道:「圖作佛。」
  懷讓禪師於是拿了一塊磚,在庵前的一塊石頭上使勁地磨。
  道一禪師問道:「磨作甚麼?」
  懷讓禪師道:「磨作鏡。」
  道一禪師非常好奇,說道:「磨磚豈得成鏡邪?」
  懷讓禪師道:「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作佛?」
  道一禪師於是問:「如何即是(怎樣做才能成佛)?」
  懷讓禪師道:「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
  道一禪師無言以對。
  懷讓禪師接著說:「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卧。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你是在學坐禪,還是在學坐佛?如果說是學坐禪,可是禪與坐卧沒有關係;如果說是學坐佛,佛無形無相,卻能現一切相,並不只是禪定之相。諸法性空,本無可住,於無住法,不應該有取捨之心。你想通過坐禪成佛,這實際是在殺佛。如果你執著於禪定之相,你是不可能通達實相之理的)。」
  道一禪師聽了懷讓禪師的開示教誨,如飲醍醐,於是從禪座上下來,給懷讓禪師頂禮,並問道:「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
  懷讓禪師道:「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你自己發心學習心地法門,如同下種子;我為你宣說修行法要,好比天降甘霖。這樣內外因緣和合,你就會見道,好比種子就會發芽一樣)。」
  道一禪師又問:「道非色相,云何能見(道是無形無相的,如何能見)?」
  懷讓禪師道:「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不是說用肉眼見道,而是要用我們心地的智慧之眼來見道。無相三昧也應該用智慧的心眼來修習)。」
  道一禪師道:「有成壞否(道有成有壞嗎)?」
  懷讓禪師道:「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如果用成住壞空的生滅心來見道,認為道也是成住壞空的,那麼所見到的也就不是真正的道。道是不生不滅的、超越生滅二邊的絕對)。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
   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
  道一禪師聽了懷讓和尚的開悟,當下心開意解,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開悟后,道一禪師繼續留在懷讓和尚的身邊,侍奉懷讓和尚十個春秋,他的修證也日趨玄奧。
  道一禪師大約在開元十年(722)離開南嶽,后住洪州開元寺,大弘南宗禪法,四方學人爭相歸依,一是座下法將如林。道一禪師入寂於唐德宗貞元四年(788),春秋八十歲,謚大寂禪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23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7:53 | 只看該作者
23.百丈山懷海禪師悟道因緣

  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福州長樂(今福州東南)人,俗姓王。幼年即從西山慧照和尚出家,後到衡山法朝律師處受具足戒。聽說馬祖道一禪師在江西傳法,遂前往投師參學,與當時的西堂智藏、南泉普願,並為馬祖座下的三大入室弟子。
  有一天,懷海禪師陪同馬祖在野外行腳。這時恰好有一群野鴨子從附近飛過。馬祖問:「是甚麼?」
  懷海禪師道:「野鴨子。」
  馬祖問:「甚處去也?」
  懷海禪師道:「飛過去也。」
  馬祖突然轉過身,使勁地擰懷海禪師的鼻子。懷海禪師疼得失聲大叫。
  馬祖道:「又道飛過去也!」
  懷海禪師言下恍然大悟。
  事後,懷海禪師回到侍者寮,悲傷地大哭起來。
  同寮見他這個樣子,便問:「汝億父母耶?」
  懷海禪師道:「無。」
  同寮又問:「被人罵耶?」
  懷海禪師道:「無。」
  同寮道:「哭作甚麼?」
  懷海禪師道:「我鼻孔被大師扭得痛不徹。」
  同寮問:「有甚因緣不契?」
  懷海禪師道:「汝問取和尚去。」
  於是,同寮來到方丈室問馬祖:「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在寮中哭。告(請)和尚為某甲說。」
  馬大師道:「是伊會也(他已經開悟了)。汝自問取他。」
  同寮重新回到寮房,說:「和尚道汝會也,教我自問汝。」
  懷海禪師於是呵呵大笑起來。同寮感到莫名其妙,問道:「適來(剛才)哭,如今為甚卻笑?」
  懷海禪師道:「適來哭,如今笑。」
  同寮聽了罔然不知所以。
  第二天,馬祖升堂說法。大眾才集在一起,懷海禪師卻走出來,把馬祖的座席捲走了。馬祖於是下座,回到方丈室。懷海禪師也跟著進去了。
  馬祖問:「我適來未曾說話,汝為甚便卷卻席?」
  懷海禪師道:「昨日被和尚扭得鼻頭痛。」
  馬祖問:「汝昨日向甚處留心?」
  懷海禪師道:「鼻頭今日又不痛也。」
  馬祖道:「汝深明昨日事。」
  懷海禪師遂作禮而退。
  又有一天,懷海禪師再參馬祖,侍立在馬祖身邊。馬祖拿起繩床邊的拂子,高高擎起。
  懷海禪師問:「即此用,離此用?」
  馬祖於是將拂子放回原處。
  過了一會兒,馬祖問:「汝向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你今後開口說法,將如何教人)?」
  懷海禪師也擎起繩床邊的拂子。
  馬祖道:「即此用,離此用?」
  懷海禪師聽了,也將拂子放回原地。
  這時,馬祖忽然振威一喝。這一喝如此厲害,直震得懷海禪師三日耳聾!
  上述兩則公案,極富戲劇性,充滿了禪機。千百年來,它們一直在禪林中傳頌著,成為參禪者參究的主要話頭之一。
  馬祖入寂后,懷海禪師曾一度住在石門山馬祖塔旁隱修。后應信眾邀請,來到洪州新吳(今江西奉新縣)大雄山駐錫傳禪。一時,四方衲子,爭相參禮。因為此山高峻,人稱百丈山,所以懷海禪師也就被稱為百丈和尚,或者百丈懷海。並重的叢林生活制度的清規(百丈清規),對
  百丈禪師入滅於元和九年(814)春秋六十五歲。其著名的得法弟子有黃檗希運、溈山靈祐等。百丈禪師生前所創立的農禪並重的叢林生活制度和清規(百丈清規),對中國禪宗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24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7:53 | 只看該作者
24.大梅法常禪師悟道因緣


  明州(治所在今浙江寧波)大梅山法常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湖北襄陽人,俗姓鄭。幼年即出家,從師子荊州玉泉寺。其容貌清峻,性度剛敏,具有超人的記憶力,「凡百經書,一覽必暗誦,更無遺忘」。二十歲的時候,於龍興寺受具足戒,后參禮江西馬祖大寂(道一)禪師。
  初禮馬祖,法常禪師便單刀直入地問:「如何是佛?」
  馬祖道:「即心是佛。」
  法常禪師言下大悟。
  開悟后,法常禪師離開了馬祖,前往四明(今浙江寧波市西南)仙尉梅子真昔日的隱居地,結茅隱修。
  唐貞元年間,鹽官齊安國師(馬祖弟子)座下有位僧人,因在山上採集拄杖,迷路了,無意中來到法常禪師隱修的庵所。
  那位僧人問法常禪師:「和尚在此多少時?」
  法常禪師回答道:「只見四山青又黃。」
  那位僧人又問:「出山路向甚麼處去?」
  法常禪師道:「隨流去。」
  那位僧人回去后,把這件事情告訴了鹽官齊安國師。鹽官道:「我在江西時曾見一僧,自后不知消息,莫是此僧否?」
  於是便命令那位僧人回去招請法常禪師下山。法常禪師以詩偈回答鹽官國師道:
  「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
  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尋。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後來馬祖聽說法常禪師在大梅山住山隱修,便派手下的僧人前住勘驗,看他是不是徹悟了。
  那僧問道:「和尚見馬大師得個甚麼,便住此山?」
  法常禪師道「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這裡住。」
  那僧故意試探道:「大師近日佛法又別(大師最近講法又變了)。」
  法常禪師問:「作么生?」
  那僧道:「又道『非心非佛』。」
  法常禪師道:「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那僧回去后,把勘驗法常的經過向馬祖作了彙報,馬祖大聲讚歎道:「梅子熟也!」
  後來叢林中便稱法常禪師為「大梅禪師」。
  後來,龐居士(龐蘊,馬祖在家弟子,一個開悟的大修行人)聽說了這件事,也想前往大梅山一探虛實。一見法常禪師,龐居士便問:「久向大梅,未審梅子熟也未?」
  法常禪師道:「熟也。你向甚麼處下口?」
  龐居士道:「百雜碎。」
  法常禪師向龐居士伸過手來:「還我核子來。」
  於是龐居士便默不作聲。
  從此以後,大梅法常禪師開始住山傳法,道望日隆,四方學者爭相參禮。
  法常禪師曾上堂示眾云:「汝等諸人,各自回心達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若欲識本,唯了自心。此心元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根本,故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心且不附一切善惡而生,萬法本自如如。」
  這段開示,言簡而意賅,既揭示了禪宗之大本,同時也暗示了大梅禪師當初入道之所在,以及他一生受用之所在,轉機之所在。
  識心達本是修行的基礎,心不附物,不落兩邊,是修行的關要。二邊不去,心存彼此,則與道相背。請看法常禪師接引夾山、定山二位禪人之公案--
  一日,夾山與定山同行,言話次,定山禪師道:「生死中無佛,即無生死。」夾山禪師道:「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二人互相不肯,於是一同上山,參見法常禪師。
  一見法常禪師,夾山禪師便問:「未審二人見處,那(哪)個較親?」
  法常禪師道:「一親一疏。」
  夾山禪師復問:「那(哪)個親?」
  法常禪師道:「且去,明日來。」
  第二天,夾山禪師又問。
  法常禪師道:「親者不問,問者不親。」
  禪宗最貴情不附物,不立一法,不廢一法。金屑雖貴,落眼成病。「生死中無佛,即無生死」,妙!「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亦妙!然而,若把二者打成兩截,貴一賤一,即不妙矣。法常神師的回答真是精妙絕倫。二人互不相肯處,正是「一親一疏」,不是兩邊,又是什麼?爭什麼親與不親?難怪夾山後來自我反省道:「當時失一隻眼。」
  法常禪師入寂於開成四年(839)春秋八十八歲。臨終前,法常禪師仍不忘向徒眾開示即心即佛之宗旨。
  一天,法常禪師告訴徒眾:「來莫可抑,往莫可追。」就在這個時候,室中的鼯鼠發出吱吱的叫聲,於是,法常禪師接著說道:「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諸人,善自護持,吾今逝矣。」
  說完,便怡然而逝。
  後世永明延壽禪師讚歎法常禪師云:
  「師初得道,即心是佛。
  最後示徒,物非他物。
  窮萬法源,徹千聖骨。
  真化不移,何妨出沒。」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25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7:53 | 只看該作者
25.五洩靈默禪師悟道因緣

  婺(wu)州(治所在今浙江金華)五洩山靈默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毗陵(今江蘇境內)人,俗姓宣。少年時好學忘疲,準備參加科舉,「登第以榮故里」。後來聽馬祖聚眾講法,承蒙馬祖「振容而示相」,靈默禪師當下密契玄機,於是從馬祖出家落髮。受具足戒之後,靈默禪師遂留在馬祖座下,勤苦修行,然久未透脫。
  后遊方,參石頭希遷禪師(青原行思禪師之法嗣)。在途中,靈默禪師私自念言:「若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頭禪師知道靈默禪師是個法器,於是方便為他開示。可惜,靈默禪師不能領會石頭禪師的意旨,便起身告辭,往外走。石頭禪師坐在禪床上,並不理睬。
  靈默禪師剛走幾步,突然聽見石頭禪師在背後招呼他:「闍黎!」
  靈默禪師剛一回頭,石頭禪師道:「從生至死,祇 (當作「祗」,只。禪宗典籍中,「祇」、「祗」往往混用,實際上,這兩個字的意義完全不同)是這個。回頭轉腦作么?」
  靈默禪師一聽,言下大悟,於是便把手中行腳用的拄杖折為兩截,決定從此罷參,住在石頭禪師的道場里。
  唐貞元初年,靈默禪師前往天台山,住持白沙道場,后又應陽靈戍將李望的邀請,來到五洩山駐錫弘化。五洩
  靈默禪師的稱號就是由此而來的。
  關於他的禪風,我們可以從他接引弟子的公案中略見一斑--
  有僧問:「何物大於天地?」
  靈默禪師道:「無人識得伊。」
  那僧又問:「還可雕琢也無?」
  靈默禪師道:「汝試下手看。」
  又有僧問:「此個門中,始終事如何?」
  靈默禪師道:「汝道目前底成來得多少時也?」
  那僧道:「學人不會。」
  靈默禪師道:「我此間無汝問底。」
  那僧道:「和尚豈無接人處?」
  靈默禪師道:「待汝求接,我即接。」
  那僧道:「便請和尚接。」
  靈默禪師道:「汝少欠個甚麼?」
  又有僧問:「如何得無心去?」
  靈默禪師道:「傾山覆海晏然靜,地動安眠豈采伊。」
  這三個公案,第一個僧人從空間上問什麼東西比天地更大,第二僧人從時間上問世界開始之前和世界結束之後是個什麼狀態,第三個僧人問如何是無心,他們問的方式儘管不同,但都涉及到心性或者說佛性的問題。靈默禪師的回答很有意味,值得我們細心地去品嘗。蓋真如佛性無形無相,不即一切法,亦不異一切法;始終不離現前一念,現前一念即通三世始終;此性非動非靜,然又不離動靜;此性人人本具,個個圓成,無欠無餘。明白了此理,即可契入佛心。
  靈默禪師入寂於元和十三年(818),春秋七十二歲,臨終前,曾以偈示眾,云:
  「ㄉ碓布牛?居腥ダ礎?br/>  千聖同源,萬靈歸一。
  吾今漚散,胡假興哀。
  無自勞神,須存正念。
  若遵此命,真報吾恩。
  倘固違言,非吾之子。」
  當時,有位僧人就死後去向的問題,問靈默禪師:「和尚向甚麼處去?」
  靈默禪師道:「無處去。」
  那僧道:「某甲何不見?」
  靈默禪師道:「非眼所睹。」
  說完,便奄然順化。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26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7:54 | 只看該作者
26.盤山寶積禪師悟道因緣

  幽州盤山寶積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生平不詳。
  一般人開悟都離不開善知識的隨機點撥。而盤山寶積禪師的悟道因緣卻頗為奇特,完全出乎人的意料。據《五燈會元》記載:
  有一天,寶積禪師從市場上經過,看見有一位客官正在買豬肉,客官告訴屠家說:「精底(瘦肉),割一斤來!」屠家把刀啪地一聲放在肉案上,叉著手說道:「長史!那(哪)個不是精的?」寶積禪師一聽,忽然有省。
  後來又有一天,寶積禪師剛走出寺門,就碰見一群人正抬著棺材送葬。送葬隊伍的前頭,有一位歌郎正搖著鈴鐺,拖著長腔唱道:「紅輪決定沉西去,未委(不知)魂靈往那方?」而跟在棺材後面的帳幕下死者的兒子悲傷地哭道:「哀啊哀啊!」寶積禪師一聽,豁然大悟,身心踴躍,當即跑回寺院,把自己的證悟告訴了馬祖。馬祖印可了他。
  寶積禪師的悟道表面上看似很偶然,實際上是他功夫用到了一定的火候。如果功夫不到家,這樣的場景碰見得再多,也沒有用。這說明了一個道理:道不僅僅是在深山老林里,道就在日用中;法也不僅僅是在寺院里,生活中的一切,不管是有情的生命,還是無情的草木,它們都無時不在說法。關鍵看我們的心是否在道上。若能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能做到心不離道、道不離心,那麼,日常生活中,哪怕一個很平常的情景,都有可能成為你悟道的契機,就象寶積禪師那樣。
  寶積禪師離開馬祖后,即北上幽州,駐錫於盤山,在此大弘南宗頓教法門。在北方弘傳祖師禪法的,應該說寶積禪師算是比較早的一位。除他之外,當時北方傳禪比較有名的還有趙州和臨濟二位祖師。
  關於寶積禪師的禪法,我們可以從他的上堂法語中略知一二:
  「心若無事,萬法不生。意絕玄機,纖塵何立?道本無體,因體而立名。道本無名,因名而得號。若言即心即佛,今時未入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猶是指蹤極則。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學者勞形,如猿捉影。」
  「夫大道無中,復誰先後?長空絕際,何用稱量?空既如斯,道復何說?」
   「夫心月孤圓,光吞萬象。光非照鏡,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復是何物?禪德,譬如擲劍揮空,莫論及不及,斯乃空輪無跡,劍刃無虧。若能如是,心心無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無異,始為道矣。」
  「禪德,可中(假若)學道,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無瑕。若如此者,是名出家。故導師云:『法本不相礙,三際亦復然。無為無事人,猶是金鎖難。』所以靈源獨耀,道絕無生。大智非明,真空無跡。真如凡聖,皆是夢言。佛及涅槃,並為增語。禪德,直須自看,無人替代。」
  「三界無法,何處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璿璣(音xuan ji,觀測天象的儀器,此處喻自性)不動,寂爾無言。覿(di)面相呈,更無餘事。珍重!」
  寶積禪師臨入寂的時候,仍不忘用畫肖像的因緣,啟悟他的弟子們覺悟自性本空的道理。
  他告訴徒眾說:「有人邈得吾真否(還有人能描繪我的真影嗎)?」
  於是眾弟子紛紛為他寫真,但都不契合他的心意。這時普化禪師從眾人里走出來,說道:「某甲邈得。」
  寶積禪師道:「何不呈似老僧(為什麼不拿給老僧看看)?」
  普化禪師於是打一個筋斗出去了。
  寶積禪師笑道:「這漢向後如風狂接人去在(這漢今後瘋瘋顛顛的,接引學人)!」
  說完,便入寂。后謚凝寂大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27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7:54 | 只看該作者
27.大珠慧海禪師悟道因緣

  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大珠慧海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欲姓朱,建州(今福建建甌)人,《宋高僧傳》不見記錄。初依越州大雲寺道智和尚受業。後到江西參馬祖,發明心要。
  關於他開悟的因緣《景德傳燈錄》卷六和《五燈會元》卷三均有記載。
  一日,慧海禪師參馬祖。馬祖問:「從何處來?」
  慧海禪師道:「越州大雲寺來。」
  馬祖道:「來此擬須何事(到這裡打算求什麼)?」
  慧海禪師道:「來求佛法。」
  馬祖道:「我這裡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么!」
  慧海禪師道:「阿那個是慧海寶藏?」
  馬祖道:「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慧海禪師一聽,當即「自識本心,不由知覺」,身心踴躍,禮謝馬祖。
  這則接機公案,非常有名,經常被人引用。在這裡,馬祖真可謂單刀直入,直指心性。馬祖的開示,要點有二:一是自性佛為每一個人本自具足,無有欠缺,修道人應從自性入手,不可拋卻自家寶藏、向外馳求;二是自性雖然不是見聞覺知,但亦不離見聞覺知,不可在見聞覺知之外去尋找自性。誰在致疑?誰在見聞覺知?誰在穿衣吃飯?這個是用功的所在,關鍵是能不能當下息卻分別心、取捨心,能不能於這裡承擔。慧海禪師正是從這裡悟入的。
  慧海禪師悟道后,繼續留在馬祖身邊,侍奉馬祖六年之久。后因為受業師道智和尚年事已老,需要人照顧,於是慧海禪師便趕回越州大雲寺,奉養道智老和尚。在這期間,慧海禪師晦跡藏用,外示痴訥。他曾經撰有《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系統地談到了自己的修行見地和體會。該書後來被自己的法侄玄晏偷偷地抄下來,拿到江外,上呈給馬祖。馬祖看了以後,當眾讚歎道:「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也。」於是,時人遂稱慧海禪師為「大珠和尚」。
  大珠慧海禪師在越州傳禪的時候,學眾雲集。他是最早在江浙一帶傳揚馬祖禪法的人。他的語錄現見於《景德傳燈錄》、《祖堂集》及單行本《大珠禪師語錄》。
  這裡且舉他接引學人的三則語錄,從中我們可以大致看出大珠慧海禪師的禪風:
  1.有一天,有位講《金剛經》的法師帶著數人前來禮謁慧海禪師。……問道:「師說何法度人?」師曰:「貧道未曾有一法度有。」曰:「禪師家渾(全都)如此。」師卻問:「大德說何法度人?」曰:「講《金剛經》。」師曰:「講幾座來?」曰:「二十餘座。」師曰:「此經是阿誰說?」僧抗聲(大聲)曰:「禪師相弄,豈不知是佛說邪?」師曰:「《金剛經》中講,『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若言此經不是佛說,則是謗經。請大德說看!」那僧被問得無言以對。過了一會兒,慧海禪師又追問:「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大德且道:阿那個是如來?」曰:「某甲到此卻迷去!」師曰:「從來未悟,說甚卻迷?」曰:「請禪師為說。」師曰:「大德講經二十餘座,卻不識如來!」僧禮拜曰:「願垂開示。」師曰:「如來者,是諸法如義,何得忘卻?」曰:「是諸法如義。」師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經文分明,那得未是?」師曰:「大德如否?」曰:「如。」師曰:「木石如否?」曰:「如。」師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無二。」師曰:「大德與木石何別?」僧無對。良久,卻問:「如何得大涅槃?」師曰:「不造生死業。」曰:「如何是生死業?」師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舍垢取凈,是生死業。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曰:「去何即得解脫?」師曰:「本自無縛,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曰:「禪師如和尚者,實謂希有。」說完,禮謝而去。
  2.有三藏法師問:「真如有變易否?」師曰:「有變易。」藏曰:「禪師錯也。」師卻問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師曰:「若無變易,決定是凡僧也。豈不聞善知識者,能回三毒為三聚凈戒,回六識為六神通,回煩惱作菩提,回無明為大智。真如若無變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藏曰:「若爾者,真如即有變易也。」師曰:「若執真如有變易,亦是外道。」曰:「禪師適來真如有變易,如今又道不變易,如何即是的當(正確、恰當)?」師曰:「若了了見性者,如摩尼珠現色,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若不見性人,聞說真如變易,便作變易解會,說不變易,便作不變易解會。」藏曰:「故知南宗實不可測。」
  3.源律師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飢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思慮);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律師杜口。
  第一則語錄,是對知解宗徒的敲打,這些人一心鑽在故紙堆里,終日尋文求義,而於自己的本分智慧和解脫,竟毫無作為。修行首先要對治的就是分別心、取捨心。而依文解義正是學道人分別心重的一個主要表現。慧海禪師在這則語錄中對「如何是生死業」的開示,可謂力透紙背。若能從此悟入,在修行上必得大用,所謂「得力處省心,省心處得力」是也。
  第二則語錄則涉及到佛教當中最容易引起誤解的一個重要概念--真如。人們在理解這個概念的時候,往往雜入外道知見,也就是從變與不變的二邊出發,對真如作出非此即彼的判斷。在這裡,慧海禪師的開示對於我們準確地理解真如的概念是非常有幫助的。
  第三則語錄則明確地表示,禪不在別處,就在日常起居當中。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做到安住當下,心行到位(合一),不分別取捨,道即在其中矣。這段精彩的開示,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當作禪宗修行最主要的特色而傳頌著。
  從上面所引語錄中,我們可以看出,大珠慧海師反對學人執著於經文、依文解義的做法,主張在日常生活中實修實證。他的講法看似有教下之平實,但其機鋒卻似快刀,讓知解宗徒招架不得。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28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7:54 | 只看該作者
28.泐潭法會禪師悟道因緣

  洪州泐(le)潭(今江西高安縣洞山)法會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生平不詳。《五燈會元》和《景德傳燈錄》均記載了他參問馬祖的悟道經過:
  一日,法會禪師問馬祖:「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馬祖道:「低聲!近前來,向汝道!」
  法會禪師於是走到馬祖跟前,以為馬祖會秘密地傳經他什麼心法,突然,馬祖照著他的臉上打了一巴掌,說道:「六耳不同謀(有第三人在場,無法保密,不足以謀事)。且去!來日來。」
  過了幾天,法會禪師又參馬祖。這次他吸收了上次的教訓,特意避開其他的人,單獨進入法堂請益。
  禮拜完馬祖,他迫不及待地說:「請和尚道。」
  馬祖卻回答說:「且去!待老漢上堂,出來問,與汝證明。」
  馬祖的回答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然而正是這出乎意料的回答,將他的希求心徹底地給打死了--法會禪師忽然有省。他叩謝馬祖道:「謝大眾證明。」
  說完,法會禪師使繞法堂一周,歡喜踴躍而去。
  學道之人,參拜善知識的時候,心中往往隱秘地懷著有所得心,希望能從善知識那兒得到一個什麼秘訣,卻不知道秘訣就在自己的心中。那麼如何才能明見自己心中的秘訣呢?沒有別的辦法,就是要徹底息卻馳求心、有所得心,要讓自己的心在「絕望」中回歸自身。道,就在一念歇處、言語道斷處、心行處滅現形。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29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7:55 | 只看該作者
29.石鞏慧藏禪師悟道因緣

  撫州(治所在今江西撫州)石鞏(gong)慧藏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生平姓氏不詳。原本是個獵戶,以射獵為生,討厭見到出家人。
  有一天,石鞏慧藏禪師追趕著一隻鹿從馬祖的庵前經過。馬祖迎上前。慧藏禪師於是問:「還見鹿過否?」
  馬祖問:「汝是何人?」
  慧藏禪師道:「獵者。」
  馬祖問:「汝解射否(你懂得射箭嗎)?」
  慧藏禪師道:「解射。」
  馬祖問:「汝一箭射幾個?」
  慧藏禪師道:「一箭射一個。」
  馬祖道:「汝不解射。」
  慧藏禪師問:「和尚解射否?」
  馬祖道:「解射。」
  慧藏禪師問:「一箭射一群。」
  慧藏禪師道:「彼此生命,何用射他一群(彼此都是生命,為什麼要射他一群呢?)?」
  馬祖道:「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你既然知道彼此都是生命,你為什麼不射自己而要射它呢)?」
  慧藏禪師道:「若教某甲自射,直是無下手處(若要我射自己,簡直是無處下手)。」
  馬祖道:「這漢曠劫無明煩惱,今日頓息。」
  慧藏禪師言下有省,於是扔掉手中的弓箭,投馬祖出家。
  有一天,慧藏禪師正在廚房裡做事,馬祖進來了,問道:「作甚麼?」
  慧藏禪師道:「牧牛。」
  馬祖問:「作么生牧(如何牧牛)?」
  慧藏禪師道:「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回。」
  馬祖讚歎道:「子真牧牛!」
  慧藏禪師於是便放下手中的活兒當即離去。
  慧藏禪師得法后,住撫州石鞏山,常以弓箭接引來機。
  曾有漳州三平義忠禪師,來參慧藏禪師。三平正在禮拜,慧藏禪師遂張弓架箭,說道:「看箭!」三平於是撥開胸口道:「此是殺人箭。活人箭又作么生?」慧藏禪師遂將弓弦彈了三下。三平豁然有省。於是禮拜。慧藏禪師道:「三十年張弓架箭,只射得半個聖人。」說完佛將弓箭折斷扔了。
  石鞏慧藏和西常智藏,都是馬祖的入室弟子。慧藏禪師的名氣雖不及西堂,但其機鋒峻辯,卻不讓於西堂。有一天,慧藏問西堂:「汝還解捉得虛空么(你還懂得把捉虛空嗎)?」西堂道:「捉得。」慧藏道:「作么生捉(如何把捉)?」西堂伸手,作出撮虛空的樣子。慧藏禪師道:「汝不解捉。」西堂於是問道:「師兄作么生捉?」慧藏禪師突然捏著西堂的鼻孔,使勁地拽,西堂疼不可忍,道:「太煞!拽人鼻孔,直欲脫去(太粗魯了!幾乎快要把我的鼻孔給拽掉了)。」慧藏禪師道:「直須恁么捉虛空始得(直須這樣才能捉得虛空)。」
  這裡的虛空喻指當人的自性,自性無形無相,不可捉摸,猶如虛空。但是,它跟虛空不一樣的地方是,它具有靈覺之作用,非是死寂之頑空。自性雖然不即是眼耳等見聞覺知,但是欲識自性,卻不可脫離見聞覺知。若離開當下之見聞覺知,向外馳求所謂的自性,則永無到家之日。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30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7:55 | 只看該作者
30.汾州無業禪師悟道因緣

  汾州(今山西汾陽)無業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商州(今陝西商洛一帶)上洛人,欲姓杜。其母李氏懷他之前,有一次做夢,聽到空中有個聲音問她:「寄居得否?」她答應了,醒來后不久就懷孕了。無業禪師誕生的那天晚上,神光滿室,眾人皆異,謂此子必非常人。無業禪師幼年時,即與平常的孩子不一樣,「行必直視,坐即跏趺」,從不跟其他的孩子一起嬉戲。九歲時,無業禪師便依開元寺志本禪師學習大乘經典,象《金剛》、《法華》、《維摩》、《思益》、《華嚴》等經,無業禪師皆一目十行,諷誦無遺。無業禪師十二歲落髮,二十歲從襄州幽律師受具足戒,學習《四分律疏》,剛一學完,他就能夠敷演宣講。他經常為僧眾宣講《大般涅槃經》,冬夏無廢。
  無業禪師後來聽說洪州馬大師禪門鼎盛,特地前往瞻禮。無業禪師生得身材高大,站立如山,聲如洪鐘。馬祖一見,便覺得他不同尋常,於是笑而戲之曰:「好一座巍巍佛堂,只可惜其中無佛!」
  無業禪師一聽,連忙向馬祖頂禮道:「至如三乘文學,粗窮其旨。嘗聞禪門即心是佛,實未能了(對於大小三乘的經文義學,我略知其大旨。我曾經聽說禪宗宣揚即心即佛的道理,對此,我尚未明了)。」
  馬祖道:「只未了底心即是,更無別物。不了時即是迷,若了即是悟。迷即眾生,悟即是佛。道不離眾生,豈別更有佛。亦猶手作拳,拳全手也(你就去體究這個未了的心即是,除此之外再也沒有什麼別的東西了。不明白自己的心就是迷,明白自己的心就是悟。迷就是眾生,悟就是佛。道並沒有遠離眾生,除了心之外,難道還有別的佛嗎?這就象握手成拳,拳的形狀雖然與手掌不一樣,但拳當體還是手掌)。」
  無業禪師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密傳心印?」
  馬祖道:「大德正鬧在,且去,別時來(大德!你心裡正喧鬧得很,一點也不安寧。先下去,改日再來)。」
  於是無業禪師開始邁步向外走,這時馬祖在背後大聲招呼道:「大德!」
  無業禪師一聽,連忙回首。
  馬祖問道:「是甚麼?」
  無業禪師言下豁然開悟,於是不停地禮拜馬祖。
  馬祖道:「這鈍漢禮拜作么?」
  無業禪師涕淚悲泣地說:「本謂佛道長遠,勤苦曠劫,方始得成(我本以為佛道離我們還很遙遠,需要經過曠劫勤苦修行才能成就),今日始知法身實相本自具足。一切萬法從心所生,但有名字,無有實者。」
  馬祖道:「如是如是。一切法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本自空寂。經雲,『諸法從本業,常自寂滅相』。又雲,『畢竟空寂舍』。又雲,『諸法空為座』。此即諸佛如來住此無所住處。若如是知,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舉足下足,不離道場,言下便了,更無漸次。所謂不動足而登涅槃山者也。」
  無業禪師得旨后,便前入曹溪禮拜六祖塔,回來的時候,順游廬山、天台等地,遍訪聖跡。旋即往清涼山金閣寺,重新閱藏,時間長達八年之久。后住開元精舍,大開弘化,接引學人。學者每問佛法,無業禪師多答之曰:「莫妄想。」
  隨著無業禪師的法譽日隆,唐憲宗多次詔請進京講法,無業禪師均以生病為由,婉言謝絕了。后穆宗皇帝即位,命令兩街僧錄靈准公帶著聖旨,遠道前來汾州開元寺,欲強制迎請無業禪師進京。
  靈准公見了無業禪師,作禮道:「知師絕塵物表,糠秕世務。法委國王,請師熟慮。此回恩旨不比常時。願師必順天心,不可更辭以疾,相時而動,無累後人(我知道法師已棄絕紅塵,心棲物表,視世事如糠秕。今國王下令,還請法師三思而行。這次皇上下詔,不比以往。惟願法師這次定要順從皇上的心意,萬不可再以疾病相推,識時達務,不要連累了後人)。」
  無業禪師聽了,微笑著說:「貧道何德,累煩世主?且請前行,吾從別道去矣(貧道有何德行,煩勞國主屢次下詔?請你先走,我從另外一條路前往)。」
  於是,無業禪師剃髮澡浴,準備上路。到了半夜,他告訴弟子慧愔等人說:「汝等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虛同壽,不生不滅。一切境界,本自空寂。無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為境惑。一為境惑,流轉不窮。汝等當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猶如金剛,不可破壞。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實者。故經雲,『唯有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常了一切空,無一物當情,是諸佛同用心處。汝等勤而行之。」
  說完,結跏趺而坐,奄然歸寂。荼毗的那一天,天空中出現五色祥雲,異香四逸,所獲舍利,璨若珠玉。手下弟子貯以金棺,葬於石塔。時間是長慶三年(823)。后謚大達國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31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7:55 | 只看該作者
31.西山亮座主悟道因緣

  西山亮座主,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四川人,生平不詳。善於講解經論,頗為自負。
  一日參馬祖。馬祖問:「見說座主大講得經論,是否?」
  亮座主道:「不敢!」
  馬祖問:「將甚麼講?」
  亮座主道:「將心講。」
  馬祖道:「心如工伎兒,意如和伎者,爭解講得!」
  [工伎兒,隨著鑼鼓等樂器之節拍,表演各種雜技動作的演藝者。和伎者,調弄音樂以配合演藝者進行表演的伴奏者。]
  亮座主大聲反問道:「心既講不得,虛空莫講得么?」
  馬祖道:「卻是虛空講得。」
  亮座主認為馬祖的講法不正確,於是便起身告辭。正準備下台階,馬祖突然在背後大聲招呼道:「座主!」
亮座主剛一回頭,馬祖問:「是甚麼?」
  亮座主豁然大悟,連忙向馬祖禮拜致謝。
  馬祖道:「這鈍根阿師,禮拜作么?」
  亮座主道:「某甲所講經論,將謂無人及得,今日被大師一問,平生功業,一時冰釋。」
  說完,再一次禮謝而退。
  亮座主後來隱居於洪州西山,從此再也沒有他的消息了。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32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7:55 | 只看該作者
32.洪州水潦和尚悟道因緣

  洪州水潦和尚,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生平不詳。
  一日,參馬祖。水潦和尚問道:「如何是西來的意(究竟真實之理)?」
  馬祖道:「禮拜著!」
  水潦和尚剛跪下禮拜,馬祖突然當胸一腳,將他踢倒在地。
  就在這突如其來的一踹中,水潦和尚豁然大悟。
  他從地上爬起來,拊掌呵呵大笑道:「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無量妙義,只向一毫頭上,識得根源去。」
  說完,禮謝而退。
  後來水潦和尚住山,還經常跟大眾提起當年馬祖給他的那當機一踹,他說:「自從一吃馬師蹋,直至如今笑不休。」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33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7:56 | 只看該作者
33.襄州龐蘊居士悟道因緣

  襄州(今湖北襄陽)龐蘊居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字道玄,衡州(今湖南衡陽)衡陽縣人。其祖上世代以儒為業。龐居士少年時,即悟塵勞苦空,遂發心探求解脫之真諦。
  唐貞元年間,龐居士前往南嶽,參謁石頭希遷禪師。
  龐居士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
  石頭禪師連忙用手掩住龐居士的嘴。龐居士豁然有省。於是留在石頭座下參學,並與丹霞禪師成為好朋友。
  有一天,石頭禪師問道:「子見老僧以來,日用事作么生(你自從見老僧以來,在日常事務中,如何用心)?」
  龐居士回答說「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說完,遂呈上自己寫的悟道偈子:
  「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
  頭頭非取捨,處處沒張乖。
  朱紫誰為號,北山絕點埃。
  神通並妙用,運水及般(搬)柴。」
  石頭禪師看了他的偈子,點頭表示肯定,並希望他出家,問道:「子以緇邪,素邪(你是打算出家還是當居士)?」
  龐居士道:「願從所慕。」
  因此,他選擇了居士生活,而沒有落髮出家。
  龐居士在石頭座下參學了一段時間之後,又前往江西洪州,參禮馬祖。
  初見馬祖,他又拋出了那個老問題:「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
  馬祖道:「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龐居士於言下頓領玄旨,從前所殘留的疑情一掃而光。
  開悟后,龐居士繼續留在馬祖座下參學,時間長達兩年。通過這兩年的朝夕參承,他的修證日趨高峻,機辯迅捷,為諸方之所仰慕。
  離開馬祖后,龐居士便過起了雲遊的生活。龐居士所到之處,禪門老宿都爭相往複問酬。龐居士皆隨機應響,為人解粘去縛。其機鋒言辯,皆超出常規,令人難以捉摸。
  有一天,龐居士來到一處講肆,隨喜聽某位座主講《金剛經》。當座主講到「無我相無人相」的時候,龐居士問道:「座主!既無我無人,是誰講誰聽?」座主被問得無言以對。龐居士道:「某甲雖是俗人,粗知信向(消息)。」座主問「只如居士意作么生(依居士之見,如何回答)?」龐居士於是作偈答曰:
  「無我復無人,作么有疏親。
  勸君休歷座,不似直求真。
  金剛般若性,外絕一纖塵。
  我聞並信受,總是假名陳。」
  座主聞偈,心意豁然,歡欣踴躍,歸仰讚歎。
  元和年間,龐居士向北遊方,來到襄漢一帶。於是在那兒定居下來。他有個女兒叫靈照,沒有出嫁,日常就跟著龐居士製作竹漉籬(濾水用的竹器)。竹漉籬做好后,她就拿到集上去賣。他們一家人就靠這個來維持生計。雖然他們的生活清苦,但是,一家人卻很自在,過著一種大隱隱於市的生活。龐居士有一首偈子,描述了這種生活場景:
  「有男不婚,有女不嫁。
  父子共團圓,共說無生話。」
  龐居士另有一首偈子,表達了他對即世而出世的在家修行的理解:
  「心如境亦如,無實亦無虛。有亦不管,無亦不拘。不是賢聖,了事凡夫。易復易,即此五蘊有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無相法身豈有二?若舍煩惱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護生須是殺,殺盡始安居。會得個中意,鐵船水上浮。」
  龐居士的女兒靈照,修行也非常好。父女倆還經常一起斗機鋒。
  有一天,龐居士問靈照:「古人道,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如何會?」
  靈照回答說:「老老大大,作這個語話!」
龐居士問:「你作么生?」
靈照道:「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
  龐居士一聽,莞爾一笑,知道女兒大事已畢。
  還有一次,龐居士上街賣漉籬,下橋的時候,腿腳不便,跌了一交。走在後面的靈照一見,趕忙上前。她沒有去扶她的父親,而是在父親的旁邊倒下。
  龐居士問:「你作甚麼?」
  靈照曰:「見爺倒是,某甲相扶。」
  龐居士臨入寂的時候,與女兒靈照合演了一曲極精彩的劇幕--
  有一天早晨,龐居士告訴靈照說:「視日早晚,及午以報(注意一下太陽的高低,到了正午的時候,告訴我一聲)。」
  靈照出去了,過了一會兒,她匆忙跑進來,報告龐居士道:「日已中矣,而有蝕也(太陽已經到了正中,但是有日蝕)。」
  龐居士一聽,便走出戶外觀看。
  哪裡有什麼日蝕!龐居士知道上當了,連忙進屋,卻發現女兒靈照已登上自己的禪座,合掌坐化了。
  龐居士笑道:「我女鋒捷矣(我女兒動作真快啊)!」
  於是,龐居士決定再逗留七天,以便安排女兒的後事。
  龐居士臨終前,他的好友州牧於公頔(di)前來問疾。
  龐居士告訴他說「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好住,世間皆如影響。」說完,便枕著於公頔的膝蓋奄然而化。
  龐居士入寂后,他的朋友根據他的遺命,將他的屍體焚化后灑入江湖。僧俗信眾無不哀掉。大家都說他就是當年的維摩詰居士。
  龐居士生前有詩偈三百餘篇流傳於世。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34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7:56 | 只看該作者
34.五台鄧隱峰禪師悟道因緣 

  五台山隱峰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建州(今福建建甌)邵武人,俗姓鄧,人稱鄧隱峰。幼年時狂頑不慧,父母管不了他,於是聽任他出家。
  出家受戒后,鄧隱峰禪師即遊學四方。他最初來到江西馬祖門下,參學多年,未能見道。后聽說石頭希遷禪師在南嶽大開禪席,於是心嚮往之。
  一日,鄧隱峰禪師向馬祖辭別。馬祖問:「甚麼處去?」
  鄧隱峰禪師道:「石頭也(到石頭禪師那兒去)。」
  馬祖道:「石頭路滑(你可要小心石頭路滑啊)。」
  鄧隱峰禪師道:「竿木隨身,逢場作戲。」
  說完便開了馬祖,前往南嶽。
  剛一到石頭禪師那兒,鄧隱峰禪師也不禮拜,卻繞石頭禪師的禪床一周,然後將錫杖卓地一聲,問道:「是何宗旨?」
  石頭禪師回答道:「蒼天,蒼天!」
  鄧隱峰禪師一聽,如墮雲里霧裡,不知該如何應對。
  於是他又回到馬祖那兒,並把自己參石頭時的情景告訴了馬祖。
  馬祖道:「汝更去問,待他有答,汝便噓兩聲。」
  於是鄧隱峰禪師又前往南嶽。見了石頭,依舊象上次一樣問道:「是何宗旨?」
  石頭禪師於是「噓」了兩聲。鄧隱峰禪師又一次啞口無言。他只好垂頭喪氣地又回到馬祖那兒,並且把自己失敗的情形報告了馬祖。馬祖哈哈大笑道:「向汝道石頭路滑!」
  鄧隱峰禪師經過這兩次挫敗,決定不再四處亂跑,一心呆在馬祖門下,用心參究。後來有一天,終於在馬祖的一言點撥之下,豁然有省。
  悟道后,鄧隱峰禪師又一次前往南嶽,參禮石頭禪師。
  一見石頭禪師,鄧隱峰禪師便問:「如何得合道去?」
  石頭禪師道:「我亦不合道。」
  鄧隱峰禪師又問:「畢竟如何?」
  石頭禪師道:「汝被這個得多少時邪耶?」
  看來,鄧隱峰禪師雖然已有所省悟,但還不徹,這次又被石頭禪師把住了尾巴。於是鄧隱峰禪師決定留在石頭禪師身邊,繼續參請。
  有一天,石頭禪師正在鏟草,鄧隱峰禪師站在他的左側,叉手而立。石頭禪師飛起鏟子,將鄧隱峰禪師腳前的一株草鏟掉。
  鄧隱峰禪師道:「和尚只鏟得這個,不鏟得那個。」
  石頭禪師於是提起鏟子,鄧隱峰禪師便接過去,作鏟草的姿勢。
  石頭禪師道:「汝只鏟得那個,不解鏟得這個。」
  鄧隱峰禪師無言以對。
  不久鄧隱禪師又回到馬祖那兒。為了讓鄧隱峰禪師徹底放下,馬祖經常不失時機地給予鉗錘,以至有一天終於演出了令天下衲子驚心動魄的一幕--
  有一天,鄧隱峰禪師推著車子在路上行走,他突然發現馬祖正坐地前方的路邊,把腳橫在路中間,擋住了車子的去路。鄧隱峰禪師推車上前,說道:「請師收足。」
  馬祖道:「已展不縮。」
  鄧隱峰禪師道:「已進不退。」說完,便推車子從馬祖的腳上碾過去。
  馬祖回到法堂之後,拿著斧子,大聲喝道:「適來碾損老僧腳底出來!」
  鄧隱峰禪師便走到馬祖的跟前,伸出脖子讓馬祖砍,馬祖於是放下手中的斧子。
  鄧隱峰禪師徹悟之後,即前往池州參拜南泉普願禪師。剛到南泉,正好碰上僧眾參請,南泉禪師指著凈瓶(凈手用的瓶子),說道:「銅瓶是境。瓶中有水,不得動著境,與老僧將水來。」眾僧無言以對。這時鄧隱峰禪師走上前,拿起凈瓶,在南泉禪師面前就倒。於是南泉禪師便回到方丈室去了。
  鄧隱峰禪師後來又到溈山,直接走進法堂,將衣缽放在上首板頭上。溈山禪師聽說師叔到了(溈山是百丈懷海的弟子,百丈懷海和鄧峰禪師又是師兄弟),於是先具威儀,來到法堂看望鄧隱峰禪師。鄧隱峰禪師看見溈山禪師來了,便作卧勢。溈山禪師便回到方丈里去了。於是鄧隱峰禪師便起身離開了溈山。過了一會兒,溈山禪師問侍者:「師叔在否?」侍者道:「已去」。溈山禪師問:「去時有甚麼語?」侍者道:「無語。」溈山禪師道:「莫道無語,其聲如雷。」
  鄧隱峰禪師生活上有個習慣,就是「冬居衡岳,夏止清涼」,一年中就這樣南北來來回回地走。唐元和年間,鄧隱峰禪師擬登五台,路出淮西,途中正好遇上官軍同叛軍吳元濟交鋒,未決勝負。鄧隱峰禪師見雙方互相殘殺,頓生憐憫,說道:「吾當去解其患。」說完,便將錫杖擲向空中,然後飛身而過。兩軍將士仰頭觀看,發現眼前的這一幕與前天晚上所夢見的預兆一般無二,於是斗心頓息,各自回營。
  鄧隱峰禪師在公開的場合既顯神異,擔心被人理解為有惑眾之嫌,於佛法不利,來到五台山之後,即決定在金剛窟前示滅。他先問信眾:「諸方遷化,坐去卧去,吾嘗見之,還有立化也無?」信眾道:「有。」鄧隱峰禪師道:「還有倒立者否(還有倒立而化的嗎)?」信眾道:「未嘗見有。」鄧隱峰禪師於是倒立而化。奇怪的是,他的衣服居然整整齊齊地順著身體,沒有倒掛下來。後來,眾人商量著把他的屍體抬到火化窯里荼毗,卻發現無論怎麼用力,他的身體卻屹然不動地倒立在那裡。遠近前來看熱鬧的人,都驚嘆不已。當時,鄧隱峰禪師有個妹妹,是個丘尼,也在場。她看到哥哥這個樣子,於是上前拍著他的屍體,呵斥道:「老兄,疇昔不循法律,死更熒(ying)惑(眩惑)於人?」說完用手一推,其屍體僨(fen,僵仆)然而踣(bo,僵仆)。
  鄧隱峰禪師臨終前留下了一首偈子:
  「獨弦琴子為君彈,松柏長青不怯寒。
  金礦相和性自別,任向君前試取看。」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35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7:56 | 只看該作者
35.溈山靈祐禪師悟道因緣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長沙)溈山(今湖南寧鄉縣西)靈祐禪師,百丈懷海禪師之法嗣,俗姓趙,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人。年十五即辭親,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出家,二十三歲受具足戒。后從錢塘義賓學習戒律。此時,靈祐禪師雖然對大小乘教法以及戒律都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他深感深奧的義理畢竟不能代替實際的修行,更不能保證臨終解脫。因引,他決定放棄義學的研究,尋找新的修行途徑,他說:「諸佛至論,雖則妙理淵深,畢竟終未是吾棲神之地。」
  於是,他開始外出遊方。在巡禮天台智者大師遺跡的途中,靈祐禪師遇見了寒山子。寒山子點化他道:「千山萬水,遇潭即止。獲無價寶,賑恤諸子。」但是當時,他並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後來又在國清寺遇見了拾得,拾得亦同樣點化他。這時他才省悟,二位大德是在勸他南下江西參禮百丈禪師。當時百丈禪師尚在馬祖塔所在的寶峰山泐潭寺。所以說「遇潭即止」。
  於是,靈祐禪師便直下江西建昌泐潭寺,參禮馬祖法嗣懷海禪師,準備跟隨他專習學習南宗禪法。百丈禪師一見靈祐禪師,便知道他將來是個大善知識,於是收他為入室弟子,並居參學之首。
  一天,靈祐禪師侍立次,百丈禪師問:「誰?」
  靈祐禪師道:「某甲。」
  百丈禪師問:「汝撥爐中有火否?」
  靈祐禪師即撥火爐,回答道:「無火。」
  百丈禪師不信,於是親自起來,拿火箸深撥火爐,發現了一些零星小火。他鉗起來,舉給靈祐禪師看,說道:「汝道無這個!」
  靈祐禪師言下發悟,當即禮謝百丈禪師,並陳述自己剛才所悟的道理。
  百丈禪師道:「此乃暫時歧路耳。經云: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已物不從他得。故祖師云: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只是無虛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元(原)自備足。汝今既爾,善自護持。」
  第二天,靈祐禪師隨同百丈禪師入山勞動。百丈禪師問:「將得火來么?」
  百祐禪師道:「將得來。」
  百丈禪師問:「在甚處?」
  靈祐禪師於是拈起一枝柴,吹了兩吹,便遞給百丈禪師。
  百丈禪師道:「如蟲御木。」
  靈祐禪師悟道不久,恰逢司馬頭陀從湖南來。司馬頭陀告訴百丈禪師道:「頃在湖南尋得一山,名大溈,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之處(前不久我在湖南找到一座風水極好的山,名叫大溈,那是一個手下有一千五百人的大善知識所住的好道場)。」
  百丈禪師道:「老僧住得否?」
  司馬頭陀道:「非和尚所居。」
  百丈禪師問:「何也?」
  司馬頭陀道:「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設居,徒不盈千(和尚是個骨瘦之人,而那座山卻是豐腴之山。假設你在那兒住山,徒眾不會超過一千人)。」
  百丈禪師道:「吾眾中莫有人住得否(我的弟子中是否有人住得此山)?」
  司馬頭陀道:「待歷觀之(待我一一觀察)。」
  當時,華林覺禪師為百丈手下的第一首座,其德望很高。百丈禪師於是讓侍者把他請來。
  百丈禪師於是讓侍者把他請來。
  百丈禪師頭問司馬頭陀:「此人如何?」
  司馬頭陀便請華林覺禪師先謦欬(qing kai,咳嗽)一聲,然後走幾步,說道:「不可。」
  於是百丈禪師又令侍者請靈祐禪師來,當時靈祐禪師為典座(負責寺院伙食)。
  司馬頭陀一見就說:「此正是溈山主人也。」
  當天晚上,百丈禪師遂召靈祐禪師入丈室,囑咐道:「吾化緣在此。溈山勝境,汝當居之,嗣續吾宗,廣度後學。」
  後來華林覺禪師聽說了這件事,心中頗為不平。於是,他找到百丈禪師,問道:「某甲忝居上首,曲座何得住持?」
  百丈禪師道:「若能對眾下得一語出格,當與住持(如果你能當眾對我的問題下得一出格的轉語,我當把溈山的住持位子交給你)。」
  說完,便指著凈瓶問道:「不得喚作凈瓶,汝喚作甚麼?」
  華林覺禪師道:「不可喚作木(木突)(tu,樹兜子)也。」
百丈禪師於是問靈祐禪師,靈祐禪師一腳將凈瓶踢倒,徑直走了出去。
  百丈禪師笑道:「第一座輸卻山子也。」
  於是,靈祐禪師便前往大溈山開闢道場。
  大溈山山勢險峻,山深林密,多野獸出沒,人跡罕至。靈祐禪師自來此山,日與猿猱為伍,全靠採拾橡栗充饑,生活極為艱苦。這樣過了六七年,竟沒有一個人上山來。
  靈祐禪師私自念言:「我本住持,為利益於人,既絕往還,自善何濟(我住持此山的本意是想利益眾生,既然住在這裡,與世隔絕,獨善其身,有什麼用呢)?」因此想放棄這座山,去其它的地方。當他下山走到山口的時候,只見路上蛇虎交錯,豺狼成群,擋住了他下山的去路。靈祐禪師道:「汝等諸獸,不用攔吾行路。吾若於此山有緣,汝等各自散去。吾若無緣,當等不用動。吾從路過,一任汝吃。」話音剛落,蟲虎便四散而去。於是靈祐禪師重新回到原來居住的小庵,繼續等待因緣。
  這樣過了不到一年的時間,懶安和尚帶領幾位僧人從百丈山前來,輔佐靈祐禪師。懶安和尚對靈祐禪師說:「某與和尚作典座,待僧及五百人,不論時節,即不造粥,便放某甲下(我前來給和尚當典座,等到此山住僧眾達到五百人,不管情況如何,我不再當典座,請你放我下山)。」靈祐禪師答應了。
  從此以後,山下的居民漸漸地知道了山裡面住有和尚,於是相率共造梵宇。當時,相國裴休任潭州刺史,與靈祐
  禪師關係甚為密切。他對靈祐禪師的弘法活動,經予了很大的支持和保護,尤其是在會昌法難期間。因此,會昌法難以後,大溈山很快就成了四方學人爭相輻輳的大叢林。靈祐禪師也因此而成為一方宗主,人稱「溈山禪師。」
  靈祐禪師在大溈山說法四十餘年,接引了一大批信眾,其手下法將林立,多為一方化主。他的接人手段多種多樣,其接人公案和法語,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禪林瑰寶。現舉三則,從中我們可以一品溈山法味。
  1.上堂:「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從上諸聖,只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凈無為,澹泊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時有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師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凈,須教渠凈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渠修行趣向。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2.僧問:「如何是道?」師(靈祐禪師)曰:「無心是道。」曰:「某甲不會。」師曰:「會取不會底好!」曰:「如何是不會底?」師曰:「只汝是,不是別人。」復曰:「今時人但直下體取不會底,正是汝心,正是汝佛。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將為禪道,且沒交涉。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污汝心田。所以道不是道。」
  3.師(靈祐禪師)睡次,仰山問訊,師便回面向壁。仰曰:「和尚何得如此!」師起曰:「我適來得一夢,你試為我原(解釋)看。」仰取一盆水,與師洗面。少頃,香嚴亦來問訊。師曰:「我適來得一夢,寂子為我原了,汝更與我原看。」嚴乃點一碗茶來。師曰:「二子見解,過於鶖子。」
  上所引三則語錄,非常有滋味,若能契會,雖千載之下,亦能與溈山禪師把手共行。靈祐禪師一生孜孜孜不倦地敷揚宗教,長達四十餘年,經他點撥,開悟的人不可勝數。他生前甚至說,死後要向異類中行,行菩薩道,作眾生不請之友。他曾經上堂云:「老僧百年後,向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左脅下書五字,曰:『溈山僧某甲。』當恁么時,喚作溈山僧又是水牯牛,喚作水牯牛又是溈山僧。畢竟喚作甚麼即得?」。後有人就此公案述偈頌曰:
 「不是溈山不是牛,一身兩號實難酬。
  離卻兩頭應須道,如何道得出常流。」
  溈山靈祐禪師入寂於大中七年(853)正月初九,春秋八十三,戒臘六十四,塔於溈山,謚大圓禪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36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7:57 | 只看該作者
36.黃檗希運禪師悟道因緣

  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黃檗希運禪師,百丈懷海禪師之法嗣,未知姓氏,福州人。黃檗禪師生得氣貌奇特,迥異常兒,額間隆起如肉珠,音辭朗潤,志意沖澹,倜儻不羈,人莫能測。幼年即辭親,於本州黃檗山(今福建福清縣境內)出家。
  后游天台山,途中碰到一位奇異的僧人,跟他搭話,言笑自若,如同舊時相好。黃檗禪師仔細打量對方,發現對方目光射擊人。於是二人相約一起前行。路經一處山澗的時候,適逢下雨,山水暴漲。黃檗禪師摘下斗笠,植杖而立。正猶豫間,那僧卻走上前,要領著黃檗禪師一同渡過溪澗。黃檗禪師道:「兄要渡自渡。」那僧聽了,當即撩起衣服,躡水波而過,若履平地,上了對岸,回頭招呼黃檗道:「渡來!渡來!」黃檗禪師呵斥道:「咄!這自了漢。吾早知,當斫汝脛!」那僧讚歎道:「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說完就不見了。黃檗禪師有些悵然若失。
  黃檗禪師后游京師洛陽,偶然碰到了一位曾經從南陽慧忠國師受過教法的年長女居士。那一天,黃檗禪師托缽行乞來到一戶人家的門口。這時,柴門裡傳來一位老婦人的呵斥聲:「太貪得無厭了!」黃檗禪師很納悶,問道:「你沒有布施給我任何東西,卻訶責我貪得無厭,這是為什麼?」老婦人笑了笑,將門關上。黃檗禪師感到很詫異,於是推門進去,向那位老婦人請教,很受啟發。臨行前,老婦人指點黃檗禪師前往南昌參拜馬祖。
  不巧的是,黃檗禪師剛趕到南昌,馬祖已經入寂了。後來,他打聽到馬祖的塔在石門山,於是前往憑弔。當時,百丈禪師就在那兒守塔,住在塔旁邊的一座小庵里。黃檗禪師向百丈禪師說明了來意,並請求百丈禪師傳給他平日用功得力的方法。
  百丈禪師問:「巍巍堂堂,從何方來?」
  黃檗禪師道:「巍巍堂堂,從嶺南來。」
  百丈禪師問:「巍巍堂堂,當為何事?」
  黃檗禪師道:「巍巍堂堂,不為別事。」說完便禮拜。
  過了一會,黃檗禪師又問:「從上宗乘,如何指示?」
  百丈禪師默然良久。
  黃檗禪師道:「不可教後人斷絕去也(你不能象現在這樣問著不答話。不能讓你的法門將來斷子絕孫了)。」
  百丈禪師道:「將謂汝是個人(我還以為你是個人物,沒有想到還作這般見解)!」說完站起身,回方丈室去了。黃檗禪師跟隨在後面,說道:「某甲特來。」
  百丈禪師道:「若爾,則他后不得孤負(辜負)吾。」
  於是,黃檗禪師便在馬祖道場住下來,當時溈山禪師亦在那裡參學。
  一日,百丈禪師舉自己昔日參馬祖之公案。
  公案是這樣的:有一天,百丈禪師再參馬祖。他侍立在馬祖的旁邊。馬祖拿起繩床邊的拂子,高高擎起。百丈禪師問:「即此用,離此用?」馬祖於是將拂子放回原處。過了一會兒,馬祖道:「汝向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你今後開口說法,將如何教人)?」懷海禪師也擎起繩床邊的拂子。馬祖道:「即此用,離此用?」懷海禪師聽了,也將拂子放回原地。這時,馬祖忽然振威一喝。
  舉完這則公案,百丈禪師告訴徒眾道:「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
  黃檗禪師一聽,不覺吐舌。百丈禪師看見他這種表現,問道:「子已后莫承嗣馬祖去么?」
  黃檗禪師道:「不然。今日因和尚舉,得見馬祖大機之用,然且不識馬祖。若嗣馬祖,已后(以後)喪我兒孫。」
  百丈禪師讚歎道:「如是,如是!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子甚有超師之見。」
  黃檗禪師於是便禮拜。
  為了進一步鉗錘黃檗禪師,一天,百丈禪師問黃檗禪師:「甚麼處去來?」
  黃檗禪師道:「大雄山下采菌子來。」
  百丈禪師問:「還見大蟲(老虎)么?」
  黃檗禪師當即便作老虎的吼叫聲。
  百丈禪師於是拈起斧頭作砍斫老虎的樣子。
  黃檗禪師隨即打了百丈禪師一巴掌。
  百丈禪師吟吟而笑,知道黃檗禪師已經徹悟,便滿意地回到了方丈。
  第二天上堂的時候,百丈禪師對大眾講:「大雄山下有一大蟲,汝等諸人也須好看。百丈老漢今日親遭一口。」  黃檗禪師從百丈禪師那兒得法后,隨即外出參學。后住洪州高安縣黃檗山(此山原名靈鷲山,今宜豐縣境內)傳禪,法席興隆,座下常住僧人達四五百人,為當時江南最著名的禪宗道場之一。
  黃檗禪師在洪州駐錫的時候,相國裴休當時正任洪州刺史、江西觀察史。他對黃檗禪師極為敬仰,並執弟子禮。裴休後來就是在黃檗禪師的點撥之下開悟的。因此,他對黃檗禪師懷有無盡的感念之情。裴體曾賦詩讚黃檗禪師云:
  「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
  掛錫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
  一千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花結勝因。
  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
  黃檗禪師生前的一些重要講法,都是由裴休整理的,主要有《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這兩本法要,語言清新流暢,說法平實中肯,真可謂字字珠璣,實為禪門不可多得的入門指南。
  黃檗禪師入寂於唐大中九年(855),謚斷際禪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37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7:58 | 只看該作者
37.長慶大安禪師悟道因緣

  福州長慶大安禪師,別號懶安,百丈懷海禪師之法嗣,俗姓陳。幼年入道,頓拂塵蒙。元和十二年(817)於建州浦城縣鳳棲寺受具足戒。后受業於黃檗山(今福建福清縣境內),學習律乘。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深感所學於自己的真實受用不大,嘗自念言:「我雖勤苦,而未聞玄極之理。」於是振錫孤游。在前往洪州的路上,大安禪師碰到一位老父點化他說:「師往南昌,當有所得。」
  於是,大安禪師便徑自來到洪州百丈山,參禮百丈懷海禪師。
  初禮百丈禪師,大安禪師便問:「學人慾求識佛,何者即是?」
  百丈禪師道:「大似騎牛覓牛。」
  大安禪師又問:「識得后如何?」
  百丈禪師道:「如人騎牛至家。」
  大安禪師進一步問:「未審始終如何保任?」
  百丈禪師道:「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
  大安禪師由此領悟佛旨,安心住山,再不向外馳求了。
  后秉百丈禪師之命,前往大溈山輔助同參師兄靈祐禪師,創居溈山,充當典座。在大溈住山期間,大安禪師躬耕助道,克盡職守,為眾所敬。后歸福州怡山,廣化閩中。
  關於他的禪法,我們可以看看他的上堂法語及接人公案:
  1.上堂:「汝諸人總來就安(大安禪師自指),求覓甚麼?若欲作佛。汝自是佛。擔佛傍家走,如渴鹿趁陽焰相似,何時得相應去!汝欲作佛,但無許多顛倒攀緣、妄想惡覺、垢凈眾生之心,便是初心正覺佛,更向何處別討所以?安在溈山三十來年,吃溈山飯,屙溈山屎,不學溈山禪,只看一頭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把鼻孔拽轉來,才犯人苗稼,即鞭撻。調伏既久,可憐生受人言語,如今變作個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終日露迥迥地,趁亦不去。汝諸人各自有無價之寶--從眼門放光,照見山河大地;耳門放光,領采一切善惡音響。如是六門,晝夜常放光明,亦名放光三昧。汝自不識取,影在四大身中,內外扶持,不教傾側,如人負重擔,從獨木橋上過,亦不教失腳。且道是甚麼物任持,便得如是?且無絲髮可見,豈不見志公和尚云:『內外追尋覓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珍重!」
  這則法語非常有名,經常被人引用。其要點不外是:是性本具,求佛當觀自心;觀心當如牧牛,數數調伏,離二邊見;自性就在日用處,不即六根,亦不離六根,不可於六根外更覓自性。這些見地是非常到位的。若能依此用功,必定省力,亦必定很快得受用。怎奈人們信不及!
  2.僧問:「一切施為是法身用,如何是法身?」師(長慶大安)曰:「一切施為是法身用。」曰:「離卻五蘊,如何是本來身?」師曰:「地水火風,受想行識。」曰:「這個是五蘊。」師曰:「這個異五蘊。」
  日用施為是法身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不可於用之外更覓其體。四大五蘊與法身的關係亦復如是:即五蘊離五蘊,不一亦不異。對於這一點,一般學人往往信不及,把它們打成兩截,更於五蘊和日用之外尋找自性。這樣用功,縱經塵劫,無有了期。
  3.問:「此陰已謝、彼陰未生時如何?」師曰:「此陰未謝,那個是大德?」曰:「不會。」師曰:「若會此陰,便明彼陰。」
  初入禪門的人往往幻想在此陰已謝、彼陰未生所謂的「空檔」處體悟自性。似則似矣,是則不是。須知此陰已謝時,本來面目亦不失,亦在放光動地。何必妄想把它們打成兩截,徒自疲勞呢?古人講「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正是用功的奧妙。
  下面,我們再看兩則:
  4.僧問:「佛在何處?」師曰:「不離心。」又問:「雙峰上人,有何所得?」師曰:「法無所得。設有所得,得本無得。」
  5.問:「黃巢軍來,和尚向甚麼處迴避?」師曰:「五蘊山中。」曰:「忽被他捉著時如何?」師曰:「惱亂將軍。」
  這兩則公案的落腳處,與上面所舉,基本上是一樣的,值得我們好好玩味,千萬不可把它當作知識來會。
  大安禪師入寂於唐中和三年(883),塔於愣伽山,謚圓智禪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38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7:58 | 只看該作者
38.古靈神贊禪師點化其本師開悟之因緣

  福州古靈神贊禪師,百丈懷海禪師之法嗣,姓氏不詳,出家后從本州大中寺受業,後行腳參禮百丈禪師,得以開悟見性。開悟后即回大中寺,欲點化其本師,以報剃度之恩。
  剛返回之時,本師問道:「汝離吾在外,得何事業?」
  神贊禪師道:「並無事業。」
  從此以後,神贊禪師便留在本師身邊,做各種雜務。
  有一天,本師命他進澡堂給自己搓澡。神贊禪師撫摸著本師的後背,說道:「好一所佛堂而佛不聖。」
  本師回頭看了他一眼。
  神贊禪師接著又道:「佛雖不聖,且能放光。」
  又有一天,本師坐在窗前看經,這時恰好有一隻蜂子,在不斷地撞擊著窗紙,想飛出室外。神贊禪師看了這一幕,含沙射影地說道:「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鑽他故紙,驢年去!」
  說完,便念了一首偈子: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大痴。
   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本師一聽,連忙放下手中的經卷,問道:「汝行腳遇何人?吾前後見汝發言異常。」
  神贊禪師道:「某甲蒙百丈和尚指個歇處。今欲報慈德耳(我承蒙百丈和尚點化,已經得了個歇處。現在我回來,是想報答和尚的慈恩。)」 
  本師聽了,便命令大眾設齋,請神贊禪師說法。
  神贊禪師於是登座,舉唱百丈禪師的門風,說道:「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本師一聽,言下感悟,身心踴躍,說道:「何期垂老得聞極則事(沒有想到老了終於得以聽聞一乘妙法)!」
  度化本師之後,神贊禪師即前往古靈,開法度眾。數年之後便入寂。
  臨終前,他剃了頭,洗了澡,命眾鳴鐘。鐘聲響起,即告徒眾道:「汝等諸人,還識無聲三昧否?」
  徒眾道:「不識。」
  神贊神師道:「汝等靜聽,莫別思惟。」
  於是徒眾皆側耳聆聽。
  神贊禪師即在這個過程中怡然順寂了。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39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7:59 | 只看該作者
39.趙州從諗禪師悟道因緣


  趙州(今河北趙縣)從諗(shen)禪師,南泉普願禪師之法嗣,俗姓郝,曹州(治所在今山東荷澤)郝鄉人。趙州禪師童稚之時,即孤介不群,厭於世樂,稍長即辭親,從本州扈通院(亦說龍興寺)落髮出家。后聽說池州南泉普願禪師道化日隆,趙州禪師雖未受戒,便以沙彌的身份,前往參禮。
  初禮南泉,適逢南泉禪師正在丈室中休息。
  南泉禪師一見趙州禪師,便問:「近離甚麼處?」
  趙州禪師道:「瑞像院。」
  南泉禪師又問:「還見瑞像么?」
  趙州禪師道:「不見瑞像,只見卧如來。」
  南泉禪師一聽,便翻身坐起來,問道:「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
  趙州禪師道:「有主沙彌。」
  南泉禪師道:「那(哪)個是你主?」
  趙州禪師於是走上前,躬身問訊道:「仲冬嚴寒,伏惟和尚尊候萬福。」
  南泉禪師知道趙州禪師是個不可多得的法器,遂收他為入室弟子,並令維那僧將「此沙彌別處安排。」
  一日,趙州禪師入室請益,問南泉禪師:「如何是道?」
  南泉禪師道:「平常心是道。」
  趙州禪師道:「還可趣向也無?」
  南泉禪師道:「擬向即乖。」
  趙州禪師道:「不擬爭知是道?」
  南泉禪師道:「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盪豁,豈可強是非邪?」
  趙州禪師一聽,豁然大悟。於是前往嵩岳琉琉壇受了具足戒,之後,又重新返回南泉禪師座下。
  在南泉期間,趙州禪師朝夕請益不倦,道業突飛猛進。趙州禪師與南泉禪師經常機鋒酬和,相得甚歡。現舉數則公案如次,供讀者欣賞--
  1.師(趙州)在南泉作爐頭,大眾普請擇菜。師在堂內叫:「救火!救火!」大眾一時到僧堂前,師乃關卻僧堂門,大眾無對。泉乃拋鑰匙,從窗內入堂中,師便開門。
  2.師在南泉井樓上打水次,見南泉過,便抱柱懸卻腳,云:「相救!相救!」南泉上扶梯,云:「一二三四五。」師少時卻去禮謝,云:「適來謝和尚相救!」
  3.南泉因東西兩堂爭貓兒,泉來堂內,提起貓兒,云:「道得即不斬,道不得即斬卻。」大眾下語,皆不契泉意,當時即斬卻貓兒。至晚間,師從外歸來,問訊次,泉乃舉前話了,云:「你作么生救得貓兒?」師遂將一隻鞋戴在頭上出去。泉云:「子若在,救得貓兒。」
  4.師問南泉:「異即不問,如何是類?」泉以兩手托地,師便踏倒,卻歸涅槃堂內,叫:「悔!悔!」泉聞,乃令人去問:「悔個什麼?」師云:「悔不更與兩踏!」
  趙州禪師受戒后,聽說自己的剃度師住在曹州護國院,遂啟程前往看望。到了護國院之後,他的剃度師偷偷地把趙州回鄉的消息告訴了郝氏家族。郝氏家族的人一聽高興不已,只等來日前來看望趙州禪師。趙州禪師聽說此事後,感嘆道:「俗塵愛網,無有了期。既辭出家,不願再見。」於是星夜束裝離開了曹州。
  離開南泉后,趙州禪師開始了漫長的孤錫遊方之生涯,他的足跡遍及南北諸叢席,並與許多禪門大德有過機鋒往來。他曾經自謂云:「七歲孩兒勝我者,我即問伊;百歲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伊。」
  趙州禪師八十多歲以後,才來到河北趙州觀音院(即現在的柏林禪寺),駐錫傳禪,時間長達四十年。在接引信眾的過程中,趙州禪師為後人留下了不少意味深長的公案。這些公案現在仍比較完好地保存在《趙州禪師語錄》中。比較著名的公案有:
  1.鎮州蘿蔔--問:「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師曰:「鎮州出大蘿蔔頭。」
  2.趙州勘台山婆子--有僧游五台,問一婆子曰:「台山路向甚麼處去?」婆曰:「驀直去。」僧便去。婆曰:「好個師僧又恁么去。」後有僧舉似師,師曰:「待我去勘過。」明日,師便去問:「後山路向甚麼處去?」婆曰:「驀直去。」師便去。婆曰:「好個師僧又恁么去。」師歸院謂僧曰:「台山婆子為汝勘破了也。」
  3.庭前柏樹子--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庭前柏樹子。」曰:「和尚莫將境示人?」師曰:「我不將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庭前柏樹子。」
  4.洗缽去--問:「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示。」師曰:「吃粥了也未?」曰:「吃粥了也。」師曰:「洗缽盂去。」其僧忽然省悟。
  5.趙州橋--問:「久向趙州石橋,到來只凶略▲」師曰:「汝只見略▲,且不見石橋。」曰:「如何是石橋?」師曰:「度驢度馬。」
  6.狗子無佛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曰:「無。」曰:「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甚麼卻無?」師曰:「為伊有業識在。」
  7.吃茶去--師問新到:「曾到此間么?」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
  8.二龍爭珠--問:「二龍爭珠,誰是得者?」師曰:「老僧只管看。」
  9.青州布衫重七斤--問:「萬法歸一,一歸何所?」師曰:「老僧在青州作得領布衫,重七斤。」
  10.老僧使得十二時--問:「十二時中如何用心?」師曰:「汝被十二時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時。」乃曰:「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無事向衣缽下坐窮理好。老僧行腳時,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除外更無別用心處。若不如是,大遠在。」
  11.下下咬著--師因趙王問:「師尊年有幾個齒在?」師曰:「只有一個。」王曰:「爭(怎)吃得物?」師曰:「雖然一個,下下咬著。」
  12.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僧辭,師曰:「甚處去?」曰:「諸方學佛法去。」師豎起拂子曰:「有佛處不得住,不佛處急走過。三千裡外,逢人不得錯舉。」曰:「與么則不去也。」師曰:「摘揚花,摘楊花。」
  除了上述公案之外,趙州禪師還另有幾則上堂法語,也非常精彩--
  上堂:「如明珠在掌,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佛是煩惱,煩惱是佛。」
  上堂:「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儘是貼體衣服,亦名煩惱。實際理地甚麼處著。一心不生,萬法無咎。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會,截取老僧頭去。夢幻空華,徒勞把捉。心若不異,萬法一如。既不從外得,更拘執作么?如羊相似,亂拾物安向口裡。老僧見葯山和尚道:『有人問著,但教合取狗口。』老僧亦教合取狗口。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凈。一似獵狗專欲得物吃。佛法在甚麼處?千人萬人儘是覓佛漢子,於中覓一個道人無。若與空王為弟子,莫教心病最難醫。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壞時,此性不壞。一從見老僧后,更不是別人,只是個主人公。這個更向外覓作么?正恁么時,莫轉頭換腦。若轉頭換腦,即失卻也。」
  趙州禪師在趙州觀音院駐錫期間,生活極為艱苦。他的《十二時歌》就是對這段「村僧」生活的真實寫照。直至臨終前的兩年,趙州禪師才得到燕趙二王的供養。現把趙州禪師的《十二時歌》錄之於次,以激發後代禪人對這位老禪師的深切懷念--
  「雞鳴丑,愁見起來還漏逗(徘徊、躊躇)。裙子褊衫個也無,袈裟形相些些有。裩(kun,褲子)無腰,袴無口,頭上青灰三五斗。比望(只望)修行利濟人,誰知變作不唧溜(不聰明、不靈利,被人看作傻子)。
  平旦寅,荒村破院實難論。解齋粥米全無粒,空對閑窗與隙塵。唯雀噪,勿人親,獨坐時聞落葉頻。誰道出家憎愛斷,思量不覺淚沾巾。
  日出印,清凈卻翻為煩惱。有為功德被塵埋,無限田地未曾掃。攢眉多,稱心少,叵耐(可惡)東村黑黃老。供利不曾將得來,放驢吃我堂前草。
  食時辰,煙火徒勞望四鄰。饅頭(追)子前年別,今日思量空咽津。持念少,嗟嘆頻,一百家中無善人。來者只道覓茶吃,不得茶噇(chuang,吃)去又嗔。
  禺中已,削髮誰知到如此。無端被請作村僧,屈辱飢凄受欲死。胡張三,黑李四,恭敬不曾生些子。適來忽爾到門頭,唯道借茶兼借紙。
  日南午,茶飯輪還無定度(沒有著落)。行卻南家到北家,果至北家不推注(推辭)。苦沙鹽(粗鹽),大麥醋,蜀黍米飯虀萵苣。唯稱供養不等閑,和尚道心須堅固。
  日昳未,者(這)回不踐光陰地。曾聞一飽忘百飢,今日老僧身便是。不習禪,不論義,鋪個破席日里睡。想料上方兜率天,也無如此日炙背。
  哺時申,也有燒香禮拜人。五個老婆三個癭,一雙(另外兩個)面子黑皴皴。油麻茶,實是珍,金剛不用苦張筋。願我來年蠶麥熟,羅睺羅兒與一文。
  日入酉,除卻荒涼更何守。雲水高流(出格的有修行的出家人)定委無(確實沒有),歷寺沙彌(平庸的游山逛水的沙彌)鎮常(經常)有。出格言,不到口,枉續牟尼子孫后。一條拄杖粗棘藜,不但登山兼打狗。
  黃昏戌,獨坐一間空暗室。陽焰燈光永不逢(白天不見太陽,晚上不見燈光),眼前純是金州漆(漆黑一團)。鐘不聞,虛度日,唯聞老鼠鬧啾唧。憑何更得有心情,思量念個波羅蜜。
  人定亥,門前明月誰人愛。向里唯愁卧去時,勿個衣裳著甚蓋。劉維那,趙五戒,口頭說善甚奇怪。任你山僧囊罄空,問著都緣總不會(不理會)。
  半夜子,心境何曾得暫止。思量天下出家人,似我住持能有幾。土榻床,破蘆蓆,老榆木枕全無被。尊像不燒安息香,灰里唯聞牛糞氣。」
  趙州禪師圓寂於唐乾寧四年(897)十一月初二,春秋一百二十歲,謚真際大師。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40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7-2-3 17:59 | 只看該作者
40.雲際師祖禪師悟道因緣

  終南山雲際師祖禪師,南泉普願禪師之法嗣,生平不詳。
  初參南泉禪師,師祖禪師便問:「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里親收得。如何是藏?」
  南泉禪師道:「與汝往來者是。」
  師祖禪師又問:「不往來者如何?」
  南泉禪師道:「亦是。」
  師祖禪師又問:「如何是珠?」
  南泉禪師召師祖禪師,師祖禪師應諾。
  南泉禪師道:「去!汝不會我語。」
  師祖禪師從此信入。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3: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