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愛國.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漢江斷航 北京重估「南水北調」工程

[複製鏈接]

31

主題

657

帖子

2136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4

積分
2136
21
bbpp 發表於 2006-11-20 18:27 | 只看該作者

你認為北京天津不缺水嗎?

轉貼摘錄自﹝西藏之水救中國﹞
國際線上 www.crionline.cn 2006-01-09 20:02:33

金宏偉 發表於2006-07-28 10:01 AM  IP: 61.51.116.*, 127.0.0.*

擁有6500萬人口的河北省,數十年來一直被乾旱所困擾。境內的滹沱河、大清河、白洋澱等,20年前就先後斷流或乾涸。2000年大旱,全省372座水庫和4.8萬口深水井已經乾涸見底。300多萬人口和70萬頭牲口得不到足夠的飲用水,20萬公頃農田顆粒無收。

  如此嚴重的缺水形勢,河北人為什麼沒有「以色列水荒」的憂患感呢?主要原因是超采地下水而掩飾了地面水的不足。河北省水利廳資料顯示:近年來,全省每年超采地下水50億立方米。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省累計超采地下水600億立方米,其中,深層地下水300億立方米已無法補充。照此耗費速度下去,石家莊的地下水15年就能采完,邯鄲地區的情勢更為危困,不用15年地下水就會枯竭。黃河全年流量約為580億立方米,河北超采600億立方米地下水,大大超過了黃河全年流量,這就是說,黃河全年的水,別處一滴不用,全部用來補充河北省的地下水,尚缺20億立方米,地下水赤字觸目驚心!

  超采地下水帶來的嚴重後果已逐漸顯露了出來:地面下沉、海水倒灌、大地開裂。

  位於大運河畔的滄州,深達10米的裂縫有數百處,許多房屋已有塌陷趨勢。整個平原地區已發現200多條地裂帶,涉及35個縣65個鄉。河北省第二水利電力勘測院的總工程師英若師已經得出結論:原先華北地下漏斗僅有幾個,由於大量開採地下水,這些地下盆地已經連成一片,形成了世界面積最大的複合漏斗區,俗稱「空心漏斗」,總面積至少在5萬平方公里以上,後果相當嚴重。

  河北省8個供水區地面沉降200毫米到1000毫米不等,總面積近7萬平方公里。有的市中心下降了1.6米之多。若再不謹慎對待,或許某一天,人們正沉浸在睡夢中,真的就會發生地陷樓塌的人間慘劇。

  華北的旱情雖然超過了以色列,但中國人的水危機意識遠不如以色列那樣強烈。問題的嚴重性在於:許多人還在渾然不覺之中。
……..


  世上所有國都,幾乎都是大江大河的兒子。泰晤士河的倫敦、塞納河的巴黎、尼羅河的開羅、湄公河的金邊、紅河的河內、恆河的新德里和達卡、大同江的平壤、漢江的漢城、多瑙河的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中國首都北京卻沒有這樣的幸運。
  北京,年降水量595毫米,年總水量為43.33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不足300立方米,僅為全國的1/8,世界的1/30,遠遠低於國際公認的1000立方米,屬於嚴重缺水地區,是世界上最嚴重缺水的30個大城市之一。

  北京嚴重缺水,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

  北京的生母是桑幹河。

  桑幹河幾乎是華北最早的斷流河。《辭海》裏說,桑椹成熟時此河就幹了,故稱桑幹河。而桑幹河易幹的主要原因,除了流量不豐外,比降大也是重要原因。一遇大雨,泥沙俱下,暴戾的河水將下游的田園村鎮立刻變成澤國汪洋。河水的含沙量很高,古詩裏有「一石河水五鬥泥」的描繪。故有「小黃河」之稱。洪水的經常氾濫使下遊河床蛇尾似的擺動不停。所以,官廳以下的河段曾被稱作「無定河」。經過遼、宋、元、明、清的不斷治理,這才使「無定河」變成了永定河。北京城逐代北移,就是為了躲避桑幹河的氾濫。

  古代桑幹河上沒有什麼水利設施,只在狹窄的山谷地段設了個望臺。一旦洪水來臨,那高高的望臺上便以狼煙或火把向京城報警。望臺是官方設立的,當地故稱官廳。

  新中國成立後,桑幹河上築起了東榆林、冊田和官廳三座水庫,起到了蓄洪為寶的關鍵性作用。前兩座水庫為山西、河北供水,官廳水庫則成了北京的一大水盆。北京缺水,官廳水庫的水不能輕易下泄,所以,永定河早就成了有河無水的幹河。

  真正哺育北京成長的是京杭大運河。

  由此看來,北京是養母帶大的孩子。京杭大運河就是養育他茁壯成長的最為稱職的奶娘和養母。

  由於先天貧血以及養母的無力供養,北京的生命之源出現了危機。

  光緒年間,鐵路運輸異軍突起,運河漕運失去了當年千帆競渡的繁忙盛況。大運河的北端因年久失修而失去了青春秀色,好端端的京城水網隨之淪為排泄污垢的臭水溝,城內連通的諸多「海」、「湖」、「潭」,有的乾涸了,有的成了一息尚存的獨立淺潭。中國人引以自豪的京都龍庭,出現了龍困淺潭的困厄。

  新中國建國之後,迅速修築了官廳、密雲、懷柔三大水庫。有了這三盆清水,這才保障北京市進入了大發展的新時期。

  半個世紀過去了。北京的缺水形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嚴峻。上游地區來水越來越少,地下水赤字越來越大。近30年來,平原地區地下水儲量減少59億立方米,地下層出現了2000平方公里的空心漏斗,「盲人瞎馬、夜半臨淵。」這種危險狀況,怎麼形容都不過分。

  新世紀的鐘聲敲響之後,北京的水利建設開始由昔日的農田排灌轉向了城市節水。由於北京的吃飯問題解決了,市政府掄起「節水」的砍刀,砍掉了20萬畝水稻田。因為稻田用水太多,每畝耗水量在2000立方米左右。僅此一項,一年就可以節水數十萬立方米。這筆開銷原先都用地下水來補充。如今退糧還林,有的改為節水型旱田,隨之關閉了4000眼機井,這就有效減輕了地下水的負擔。

  位於玉泉山下的京西稻,曾是皇宮的貢品,連慈禧太后都誇那米好吃。現將這片稻田變為綠地,北京的節水決心之大,由此可見。

  雖說目前北京落實一系列節水措施,但未來北京水荒仍然難以從根本上解決。

  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曾以三種辦法度過了三個時期的水危機:

  20世紀60年代中期靠開挖京密引水渠,引用密雲水庫的水度過了城市供水危機;

  20世紀80年代初期靠中央決策,密雲水庫不再為天津、河北供水,這叫舍津冀而保京城,加上京內的節約用水和計劃用水,順利度過了水荒;

  21世紀初期,北京的需水量為每年49.27億至50.59億立方米,到2010年,年需水量為52.70億至53.95億立方米。而地表水加地下水為年40.88億水立方米、枯水年和特枯水年僅為37.54億至33.99億立方米。這就是說,北京今後每年用水缺口達10億到20億立方米,照此以往,北京地下水和庫存水的老本還可吃幾年?

  決策層何以面對首都水荒?

天津的缺水窘境,自20世紀80年代著名的引灤工程出現後,已經是國人皆知。

  天津在1000年前只是個很小的村鎮碼頭,時稱「直沽寨」。後來漸有發展,以「海濱渡津」之意,改稱「海津鎮」,這就有了「津門」、「津沽」、「沽上」諸名。到了明代,明成祖由此渡滄州,賜名「天津」,意為「天子經海渡津」。永樂年間設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清代改衛為州,後設天津縣。1928年才改為特別市。1930年改稱天津市。

  天津的母親河是海河。轄區年降雨量550毫米至650毫米。北部山地的迎風坡為華北多雨地區,可達900毫米。1975年7月29日,這裡日降雨量為316.5毫米。降水如此集中,極易形成水災,造成有限水資源的浪費。解放後開挖了河道寬400米的永定新河,治理了獨流河、子牙河等入海河道,提高了排洪能力。從此,北部的薊運河與海河水系共同組成了天津地區的水網,基本消除了廣大轄區洪澇災害。但對天津的缺水形勢改善不大。

  由於便捷的鐵路運輸和天津新港的建立,天津成了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之一,成了直轄市和我國第四大大城市。無論工業用水或生活用水,需求量越來越大。在此期間,盤踞華北的旱魃鬼使神差地吸去了大量血脈,造成了大範圍的北國水荒。作為天津水源的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以及海河一些支流,先後斷流或乾涸,大大減少了對天津的水源補給,天津成為真正的「困城」。

  海河流量減少了,海水侵蝕,天津人天天喝苦水,那滋味真叫度日如年。當時的天津市委書記李瑞環沉重地說:天津人喝的一杯水裏,就含有1/3杯尿。

  天津人作出了好大的努力,這才爭取了引灤濟津工程(又稱引灤工程)的順利動工。引灤工程的主要水源是潘家口水庫。這是一個大水盆,柳河、興州河、大小灤河、伊馬吐河、武烈河、爆河等十多條河川會聚潘家口水庫,當時的水量是比較充足的。在整個引灤工程中,解放軍官兵承擔了最艱巨、最困難的關鍵工程,出色地完成了引水任務。天津人結束了喝苦鹹水的歷史。

  告別了無水之虞的日子過了20年,不知不覺進入2000年7月,天津市節水辦公室發出警報:潘家口水庫已經到了死庫容。按照正常要求,死庫容裏的水是不準動用的。如果那樣,天津這個900萬人口的大城市就會變為死城。水利部決定動用2億立方米死庫容的水救急。

  天津的正常年份缺水6億立方來,總需求量為24億立方米,有限的死庫容簡直是杯水車薪。

  水危機中的天津市關閉了公共浴池、桑拿浴室和其他耗水的娛樂中心。市民每月用水量限制在8立方米之內。提高水價,禁止用水洗車、洗房,並歡迎居民電話舉報浪費現象。這些節水措施的現實基礎是「有水」。死庫容的水用完了,自來水管裏再也流不出水來,又何談節水?

  引灤工程剛剛20年,天津再度面臨水荒——上游地區毀壞林木和草地,層層截流,潘家口水庫入水量越來越少,而天津市需水量卻與日俱增,這就產生了水賬的逆差,使潘家口水厙蓄水量日趨萎縮,甚至出現了靠死庫容活命的慘局。

  為開闢新的水源,水利部立即啟動了引黃濟津的救命工程。從山東段的黃河自流650公里到天津以南,解決天津燃眉之急。幸好有許多舊河道可供利用,加上災難面前中國人的凝聚力,不出兩個月,黃河水流進了天津市。除瞭解決天津之渴,還給乾旱的滄州補水7000萬立方米。

  天津人喝上黃河水,不像當年喝到灤河水那樣雀躍歡呼。因為當年灤河水是乾淨的,而流到山東的黃河水雖然在懸河段得到泥沙的一些凈化,但總不如灤河水那樣使人放心。如果黃河至天津途中再遇污染源,天津人豈不更苦了!

  黃河水本來就緊缺,斷流復斷流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再給天津供水,總有源竭之患。人們擔心,天津的引水史還會出現曲折篇章。水利部向人們做了安民告示工程:啟動南水北調東線引水工程,這個工程從江蘇的江都揚水站,沿古運河向黃河送水,保證天津供水永無枯竭之慮。

  由此看來,天津人將不得不面對這樣的未來:東線引水,長江水進天津,千里調水,逐級揚程,所耗電價必然增加水價成本。還有治汙費用,污染的長江水要凈化,淮河、洪澤湖,還有山東境內的湖泊和河流,以及古老的運河河道,早已嚴重污染,這筆數額巨大的治汙費誰來承擔?如果由水費平攤,天津的自來水將昂貴似油,百姓如何生活?

  天津900萬人口,農業人口佔去一半,如果水價太高,這一大半的人如何發展生產?天津的「小站米」也像北京的「京西稻」一樣聞名,但水稻耗水量太大,每畝按耗水量2000立方米計算,若依北京現行水價每立方米2.5元計算,僅水費就得5000元,而每畝水稻僅產千斤,每斤水稻合水費5元,加上肥料、勞力等開支,耗資就更大了。如果不能以科技手段減少水稻的耗水量,「小站米」也將失去生產價值。

  天津的淡水養殖也很發達,水貴如油,養殖業更無意義。

  離開種植和養殖,天津400多萬農民如何謀生?

  有人主張將一半農民遷入現有的220個小鎮住宅中,這就給天津市政府帶來更大的壓力。現有的下崗職工尚未妥善安置,又增添了200多萬小鎮居民,如何解決他們喝水、吃飯問題?難題!天津人太難了!天津的出路究竟在哪?

長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9 13: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