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tq5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個特別的新年祝願:肅清郎咸平謬誤之流毒

[複製鏈接]

344

主題

1896

帖子

702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02
21
68east97 發表於 2006-1-9 03:54 | 只看該作者

朗咸平在墨爾本演講中的最後一句

最後我在此,講最後一句話,我跟在座各位一樣,非常急切的想看到中國的成功,我們希望我們能夠像以前一樣,超英趕美-,成為世界上超級強權,但這一切的基礎,是必須有一個法制化的政府所推動的,而一個精英政府就是要推動法制化建設,用嚴刑峻法讓我們這一代社會參與者不敢不有信-托責任,大家不要問國家替你做了什麼,想一想你替國家做了什麼。謝謝各位。(長時間鼓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4

主題

1896

帖子

702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02
22
68east97 發表於 2006-1-9 03:56 | 只看該作者
[QUOTE=karlsql]新年伊始,我們希望的不是再爭論是否肅清郎的言論,而是更多敢於直言的人,更多的人敢於面對實際問題,更希望看見我們的國家在監督體制方面能有小小的進步,看見我們的經濟學家們能踏踏實實地研究千瘡百孔的經濟上的問題,提出符合國家人民利益的分析,而不是天天思慮如何提高自己的名望,如何把錢掏到自己的兜里。
今天是周總理逝世三十年祭,我們無法期望各級幹部像總理那樣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更無法指望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但必須建立起切實的監督制度,才能保證這個龐大國家的健康發展。[/QUOTE]


憂國憂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35

主題

1773

帖子

1471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71
23
joytrip 發表於 2006-1-9 08:56 | 只看該作者
看來政治和經濟是永遠難以分離,其實本來也無法分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35

主題

1773

帖子

1471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71
24
joytrip 發表於 2006-1-9 09:08 | 只看該作者
[QUOTE=68east97]最後我在此,講最後一句話,我跟在座各位一樣,非常急切的想看到中國的成功,我們希望我們能夠像以前一樣,超英趕美-,成為世界上超級強權,但這一切的基礎,是必須有一個法制化的政府所推動的,而一個精英政府就是要推動法制化建設,用嚴刑峻法讓我們這一代社會參與者不敢不有信-托責任,大家不要問國家替你做了什麼,想一想你替國家做了什麼。謝謝各位。(長時間鼓掌)[/QUOTE]

一般意義上的嚴刑峻法恰與人權思想違背,中國現在已經屬於嚴刑峻法時代,單就死刑條文已經居於世界之最。所以中國要再嚴刑峻法,「民主鬥士」又要開始忙活了。

郎的嚴刑峻法,我的理解是,他希望能嚴格按照法律辦事,在觸犯刑律的時候也不要姑息。如果從這個意義上講,他說的是正確的
做個冷靜的思考者,積極的生活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714

帖子

15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洋博士(十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1
25
karlsql 發表於 2006-1-9 15:59 | 只看該作者
[QUOTE=joytrip]郎的嚴刑峻法,我的理解是,他希望能嚴格按照法律辦事,在觸犯刑律的時候也不要姑息。[/QUOTE]
沒錯,不管郎是不是這個意思,這是關鍵之所在之一!
從小就學「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很遺憾,人類並不是生而善良,自利是天性,西方有句諺語,"Trust is good, control better. " 西方的民主制度之所以在實踐中體現出優勢正是正視了人類的劣根。
我的一個老同學是學法律的,後來在法院工作,一次喝酒時他告訴我,他只能做到「中庸」二字,中是適中,庸代表這樣一個度,他做不到完全依法辦事甚至良心,環境使然,機制使然,我們的司法不是獨立的,他說得很鬱悶,這是七八年前的事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714

帖子

15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洋博士(十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1
26
karlsql 發表於 2006-1-9 16:22 | 只看該作者
我沒希望過中國成為什麼超級強權,只希望國家民主公正富強,人民安居樂業,大約是沒什麼抱負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35

主題

1773

帖子

1471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71
27
joytrip 發表於 2006-1-9 16:26 | 只看該作者
從小就學「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很遺憾,人類並不是生而善良,自利是天性,西方有句諺語,"Trust is good, control better. " 西方的民主制度之所以在實踐中體現出優勢正是正視了人類的劣根。


沒錯,偶也曾經思考過:http://club.backchina.com/main/showthread.php?t=293604
做個冷靜的思考者,積極的生活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28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6-1-9 16:55 | 只看該作者

李開發:郎咸平對國企改革的實際情況所知甚少[ZT]

【鏈接地址】: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zlhd/20060109/11312259632.shtml

這篇文章倒是值得一讀。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35

主題

1773

帖子

1471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71
29
joytrip 發表於 2006-1-9 16:57 | 只看該作者
[QUOTE=chujiakang]【鏈接地址】: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zlhd/20060109/11312259632.shtml

這篇文章倒是值得一讀。[/QUOTE]
李開發:郎咸平對國企改革的實際情況所知甚少
新浪財經

  2005年走了,2006年來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經濟的發展不進則退。許多國有企業近兩年等待改革,付出了極大的成本。不管從那個方面來看,不改革都會帶來更大的困難。改革必須加快,改革不能遲緩。

  一、對國企改革應慎用「國有資產流失」來下結論
  04年的郎顧之爭一年多了也沒有停息,爭議此起彼伏。這一年多時間裡,改革受到了空前的質疑。人們從善良的願望出發,質疑國企改革,批評國有企業在改革過程中造成了資產流失,而這種質疑多數脫離了事實。

  我的調查表明,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應慎用「流失」。 國有資產本身存有多種問題,有的由於質量的問題,水分的問題,許多帳面資產原本就不存在,擠水實際上是說原來就沒有。還有一種是交易性減少。交易實現的是市場價值,實現市場價值應該是物有所值,不能認為與預期價格的差價就是流失。比如菜場賣菜,你想賣出去,只得給成交價,你不成交,那你就耗著,時間一長,菜就會爛掉。還有一種,是資產實現市場價值的過程中的成本。比如,有企業欠你1000萬,但那個企業不值500萬,你得開支討債隊伍的開支,訴訟的開支,年復一年追索的開支,最後能討來多少?其實這也是市場的成交價,如果你想變現,就象銀行只給貼現價。只有一種是人們所說的國有資產流失,這就是把貨真價實的資產「明顯低於市場價出售」了,但這種比例究竟佔多少,這種事情不能憑感覺,一定要核實。郎咸平說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之路是主流經濟學家拍腦袋,我認為,對國有企業改革的質疑不可拍腦袋,要注重事實。

  關於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辯論,許多人說是主流經濟學家與非主流經濟學家之爭,依我之見,實際是理論與實踐結合者與經院理論之爭。凡是深入基層做調查的學者無不反對郎的理論,這些人即所謂主流經濟學家有個特點,就是每年有大量的時間在基層做調查研究,在那些困難的國有企業做了許多調查,相比之下,大學教授們到基層去的太少。這些在基層調研的,幾乎清一色的支持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國有企業必須有退有進,中小企業需要國退民進,通過產權制度的調整,走上面對市場、靈活經營、自我完善與自我發展之路。而經院的學者,多數不贊成中小型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理由還是意識形態的觀念多,比如,職工是主人,企業領導是保姆啊,比如,國有企業搞不好完全是管理者不好,國有企業領導人都是貪污受賄分子,要把企業搞糟了自己購買啊,只要按職業經理人制度實施,國有企業就完全可以搞好等等。有的還動不動用扣政治帽子的辦法,說主流經濟學家站到利益集團一邊了,總而言之,用道德評判的辦法,用給別人定性的辦法來顯示自己的正確與正義,令人頗感不爽,雖然裡面有一批學者是我的好朋友。

  郎咸平從國外來,作為經濟學家對經濟建設發表看法無可非議,但是,核心一點,就是郎的見識與中國的實際相距太遠,對國有企業這麼多年根深蒂固的問題與改革的實際情況所知甚少。然而,郎下車伊始,高論頻頻。對長期從事基層調查與實踐研究者來說,他那個理論實在是膚淺得很。在時下的中國,當改革會造成許多人失去眼前利益時,充當一種道德評判者的角色最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其實,眾多網民們只要清醒一些,多少解實際情況就要理性得多。比如,父母在國企工作過的,他們一定知道國企是如何人浮於事,許多崗位的人是如何不稱職,國企加工資是怎麼平均主義,怎麼攪得天昏地暗。郎教授及其一些非主流學者把壟斷國企說得一團花,把公有制下的計劃經濟模式的國有企業說成是美艷可人,那個理論其實真的不值一駁。

  二、壟斷國企絕不是有強大生命力的企業

  郎說,中國國有企業從來不比民企差,例證是H股的上市公司。天哪,幾乎舉國上下的人都知道國有企業的毛病,只有郎教授如此天真可愛。在香港上市的國有公司,幾乎清一色是壟斷型公司,產業壟斷型、資源壟斷型、資本構成特別高的公司,電信業,石油,煤炭業。國家投資了巨額的國有資本,許多是獨家經營,別無分店,建立了全國性網路,有的是通過資源壟斷封殺了民企的投資機會,有的是用推動主管部門建立很高的准入門坎來實現壟斷的。例如,在中國,電信、鐵路、郵政,石油,你能進入嗎,不要說沒有多少億,你不夠資格,就算你夠了資格,油田、油輪、管道都在壟斷國企手中,你繞也繞不開,你與它競爭,勝算有多少?不過這絕不意味著它先進。中國的通信業,根據信產部電信研究院以前的提供的研究成果,電信運營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大約是世界抽樣國家平均水平的1/19。勞動生產率之低讓人不可思議。然而,中國電信業的收費標準之高確是令人咋舌。從香港往深圳打電話比往美國打還要貴。前兩年,小靈通要上馬的時候,信產部曾經下過封殺令,後來開放了。其實小靈通早就是在國外淘汰的技術,信號那麼差,為什麼在中國行得通?便宜。為什麼便宜?因為移動的話費太貴。出了個聯通,移動話費下調了30%以上。我敢說,如果國家放開電信經營,再有三到五家的企業來經營電信,特別是有民營企業來經營,手機費一毛錢一分鐘肯定能達到。壟斷還帶來服務水平的不足與服務質量的眾多欠缺。北大的周其仁教授是研究電信企業運營的專家,是當時電信分拆的主要建議者之一,我和周教授的觀點是一致的:壟斷企業通過剝奪全國消費者,加大了整個社會的營運成本。壟斷價格決不是合理的價格。與合理價格相比,我們普通消費者每月可能多交了一多半的話費。

  壟斷國企實現的利潤是以剝奪廣大消費者為前提的,是以擠壓其它消費為背景的,是損害其它企業競爭力為條件的。你數一下偌大的中國,有多少個在完全競爭行業里效益突出的國有企業(沒有過假賬的、不象三九集團那樣的企業)?有些企業是事實上的壟斷,比如中國一汽,多年來國家滾動投入了數十個億,但是實際上只有合資企業有效益,而效益的大多數被外資拿走了。中國汽車產業近二十來奉行拿市場換技術,但一直沒有換到技術是不爭的事實。與這些大型國企沒有自己的品牌和技術正好相反的是,吉利、奇瑞汽車用5萬元的車打入了市場,形成了自己的技術與品牌,並且越做越大。沒有吉利與奇瑞這類民企,可能捷達與普桑還會在15萬元左右價格不下來。近20年中,中國的汽車行業是市場最好、效益最好了,然而卻是既無品牌,又無市場。中國一汽2005年上半年虧損5個億,20多年那麼好的市場,那麼高的的售價,效益那裡去了?過去14萬元以上捷達車,現在還買7萬元,可知裡面有一半是毛利,天知道消耗到哪裡去了?吉利車五萬元有盈利,能高速發展。這一反差多麼強烈?!

  記得2004年郎顧之爭中,我在許多場合講過,國有壟斷企業從來不向國家交紅利,壟斷企業的利潤被自身消化了。前不久經濟學家盛大林先生在《中國青年報》發表文章,舉例說一家捲煙廠職工月工資近1。5萬元,是其它非壟斷國企職工一年的工資。人行行長周小川先生最近也談起了國企應當向國家分紅的事,大家才醒悟過來。原來壟斷企業多年來連紅利都沒有交給國家,這樣的壟斷對國家的好處在哪?對人民的好處在哪?

  三、目前的國有企業遠不具備完全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的相關條件

  郎說中國國企要搞職業經理人制度,拿外國的例子來唬人,現實完全行不通。微軟中國的老總年薪千萬人民幣以上,一些著名的中外合資企業老總們也日進萬元,能者多得。但這得有個條件,必須是來自市場,從市場中產生。中國的國有企業有多少是從完全的市場經濟中產生的?從來都是任命制,從市場產生的微乎其微。如果讓他們年薪百萬,他們值不值年薪百萬?相比之下,國資委的領導不是應該年薪千萬?再一個,這些大型國企業的中層是什麼價?技術人員是什麼價格?更重要的是,他們值不值這個價?比如,你先把電信運營商、壟斷的汽車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到世界的平均水平再說。況且,即使壟斷企業能用從全國人民頭上剝削來的錢開支,有這個開支能力,非壟斷的企業就根本沒法操作。你給一個人,還是領導班子?你給了領導班子,中層也在管理崗位,給不給?技術人員是企業的命根子,給不給?市場營銷人員也是重要的,你給不給?最後恐怕就是普通職工沒有份了,職工會不會答應?企業本來就沒有效益,錢從哪裡來?事實上,你只要不是完全市場化的經營體制,你就不能算是職業經理人,你就不該拿職業經理人的工資。中國的國有企業能進入完全市場化體制嗎?至少說,目前的外部環境,體制條件,企業自身條件,都離操作職業經理人制度相距甚遠。一個以鐵飯碗為特色的體制,一個嚴重人浮於事的體制,談什麼職業經理人制度?笑話!

  四、實行MBO與國有資產流失並無直接關係

  關於MBO,實施的對象是中小型國有企業。MBO方式是困難國企改革的重要形式。是啊,不知道我們總是想把企業出售給外國人,出售給外來企業?為什麼不能出售本企業的人?特別是本企業的管理層是對企業最了解、也最有感情的一撥人。難道本企業的人是另類嗎?至於出售價格是不是完全市場價格,那應該有程序來把關,由政府組織的那麼多的相關部門把關。出售給誰也都可能有流失,不獨MBO。郎先生不知實情發議論,好象國有中小企業原來困難得轉不動,一轉手就要損失多少錢,這些話毫無根據。就比如科龍,郎先生賴以立足的批評顧雛軍購買科龍的依據是上市公司公布價3。48億元完全錯了,現在有證據證明格林柯爾還承擔了科龍母公司容聲集團12。6個億的關聯債務,這一個國有資產流失的典型事實上不成立。(見《財經》雜誌的專門報告《顧雛軍全調查》)

  時下的中小型困難國企多數資不抵債。這種類型的企業其實白送給發議論的先生們都不敢要的,因為即使零資產出售也根本就不存在白送,因為,你那個企業的雖然也有資產,但更重要的是有大量債務是要還,那個債務比資產更多。企業抵押給銀行了,還有非銀行的一大批債主,還有職工要就業安排。你看,只要你從形式上接過手,時不時的就會有債主出現在工廠里和你的家裡,有的乾脆是帶著大蓋帽,帶著手銬來的,你不還錢得要把你帶走,也會每天有許多企業職工向你要工資,要安排工作,成群結隊的出現在你家門口。這還不打緊,每個企業還有少數人能鋌而走險,敢與你玩命的,動刀子的,要你給工資,給條件,解決生活保障,解決待遇。所以,唱高調的先生們,自從你接收企業那天起,你要準備好,有債主們是登門討債、死打爛纏的,也得準備著有人和你玩命。你得小心點。

  困難國企基本上是傳統企業,行業利潤非常薄。由於原來那個機制,人多,成本高,費用多,所以資產的折舊多數提得不足,資產水分很多,所以你接收了,到處都有水分。職工不了解企業的實際家底,來一個記者採訪,職工告訴記者的全是紙面上,常常與實際相差甚遠,發到媒體上的給人們的印象就是國有資產流失。雖然也有個別是真正的國有資產流失的,但多數企業公開的賬目與實際價值相差很大。那些資不低債的企業,或者帳面有上有多少資產、實際價值資不抵債的企業,接手的風險很大。就象浙江萬向集團本來計劃併購襄軸,即便7000員工只安排2000,還是擔心局面可能難以維持,最後只得放棄收購。那麼,許多國有企業遠不如襄軸的資產質量,最後的情況是,外企不要,大企業集團也不要,職工持股即使有幾個人願意投錢,只要有一部分人不投錢,這個方案也會泡湯。前不久,我了解到一些原來的困難國企,至今也沒人買,放在那裡乾耗著。職工什麼狀況?外出謀生的,做點小買賣的,也有一批活得極其困難的,其生活景象令人悲慘落淚。

  所以,我想告訴那些不分原委,一古腦兒反對MBO的讀者,應該了解企業的真實狀況。不要一聽說搞MBO,好象就是一塊肥肉被人吃了,應該尊重事實。我列舉一個實例給大家看,來自最近的媒體:濟南市國資委監管企業達255家,其中國有企業147家,集體企業108家,賬面資產總額427.75億元,負債率88.65%,職工總人數26萬人。企業總體狀況是「三多三少」:即困難企業多,生產經營正常的少;改制不規範遺留問題多,規範改制的少;欠職工工資、養老金及醫療費的多,三費不欠的少。對此,專業人員稱,政府也面臨著「兩難」境地:及時使該破產的企業破產,政府買單財力不濟;若拖著遲遲不破產,虧損越多,欠職工三費越多,安置費越多,以後破產的成本越大,政府的包袱越重。

  根據我的分析,上面說的資產賬面總額是427.75億元,估計實際清算時,擠出水分,也許可能只會是300萬元、200萬元甚至更少。這是因為有形資產購置的時候,建設的時候,以及包括提折舊的時候,都有水分含量。更多的是企業都有大量的應收款,這些應收款可能多數有問題。你想啊,要是沒有問題早就收回來了。這年頭欠錢的是大爺,討債的是孫子。更何況多數欠錢的單位破產了,人間蒸發了,改制了,換人了,虧損得根本還不起了。可能還有債務還沒有入帳,比如,該支付職工的勞動保險費等。大帳一算,企業就值不了幾個。而且,有些舊設備除有形磨損外,還有無形損失,如科技進步導致舊設備的淘汰。比如全新的設備,即使你擺在哪兒幾年,現在設備落後了,不能用了,也只能報廢,比方,你拿著三年前的手機,那怕就是一天未用過,也值不來幾個錢。這樣算來,資產的實際打折會很大。象上邊的例子,倘若完全擠出水可能是250億元資產,負債率就要上升到150%以上,許多困難企業如此。大慈大悲的救世主先生們,不要說國有資產流失了,我替這些困難企業求情了,誰去MBO吧,白送給您,只要你能盤活企業,讓職工有飯吃,國家收到稅,我願意每年都為你去燒香。

  這樣實際資不抵債的企業能算國有嗎,國家還有什麼嗎?有時候政府得考慮,倘若有人要,先得考慮他是不是炒地皮的,或者是撈一把就走人,是這樣的人,就是出價高也不能賣給他。為什麼?他到手摺騰一下,把能變現的拿走了,原來企業職工怎麼辦?職工還不是要去找政府?給社會增加壓力?所以即使便宜些,給實際認認真真做企業的,好好的帶領職工抓生產,做市場,穩定生產經營活動。去年我在一個座談會上說了這個意思,出發點正是為困難企業職工著想。唱高調是不要負責任的,說老實話對解決問題才真有作用。國有企業從嚴格意義上不算企業,不是一個市場機制中的企業,根本就不能拿真正的企業方式去操作。郎教授拿這點來說事,本身就是體現了對中國時下的國有企業的不了解的。

  我去過珠三角、溫州及福建石獅等地許多次,在多次的調查中,我的體會是,在企業競爭中,中小型國有企業如果不轉制,一定難以生存。中小型國有企業面臨三個方面的競爭,一是三外企業的競爭,二是鄉鎮企業的競爭,三是民營與個體企業的競爭。深圳珠海那麼多三資企業,民營企業,職工基本是20多歲,30歲以上很少,工資比較低,工作量那麼大,企業的職工清一色來自農村與小城鎮,許多人每天加班。你也不要說企業老闆心黑,他不這樣產品在市場賺不了多少。市場經濟,你得問市場。企業的承受能力就那麼些。農村來的職工特別能吃苦,即使企業沒有讓你加班,但你要掙到錢就得加班,許多人每月不到700元工資,每月工作29天,多數也沒有醫療失業等保險,或者即使有也數量很少。付出比國有企業職工多得多的勞動,工資卻只是國有企業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國有企業職工即使只有1000元工資,企業也要交300元以上的各項統籌金,實際收入是1300元了,工作時間可能是23天,如果再要加6天班,還得付幾百。因此,你要知道,中小型國有企業,如果你依然在傳統行業,沒有很高的技術含量,你根本不別去與民企或三資企業競爭,那個競爭能力是相差太遠了。國有企業沒有辦法按市場化來經營,那個大鍋飯的體制,你開發新產品也不容易,再說了,民營企業更容易開發新品,大部分人的低工資,企業還能拿得出錢來請高級專業技術人員來開發新品。國有企業的技術部門,你即使給得起高工資,全廠職工也會和你過不去。最終,發不出工資要硬發,虧損了只有用銀行的錢來填充,更何況在管理體制、經營體制方面,民營企業、三資企業與鄉鎮企業的優勢更加突出。

  我還想說的是,許多三資企業鄉鎮企業的產品質量好於國企,為什麼,因為有嚴格的獎罰制度,你早上不好好乾,晚上就得走人,這在國企是沒有辦法到位的。有些人從善良的願望出發,說應該要給農民工加工資啊,不能容許剝削得那麼厲害呀。其實,這也是不切實際的。這些企業為什麼有競爭力,成本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而成本是由市場決定的,就業的人,你嫌低你可以不幹,但你不幹有人干。倘若你不幹就沒有人肯干,企業必然要加工資,否則招不到人。現實是有那麼多農民工或鄉鎮人口要到城市就業,你沒有辦法,你想讓農民改善生活,就得容許他去找工作。一些西部農村,年收入不過千元,因此他要來找這份工作。從另一角度講,當大多數企業如果有了足夠的利潤,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職工收入待遇。這時候,企業之間就存在競爭,經過競爭,待遇差的企業也會有所改善,這是經濟規律。有什麼辦法可以保證帶有濃厚的計劃色彩的國有企業生存,時下的辦法只有一條,把三資、鄉鎮企業、民營企業都關了,只是那樣做國家的經濟就不要發展了,你也別想改變農民的積貧積弱的困境,還回到貧窮的老路上去。誰教咱們中國人口這麼多、資源又那麼少呢?

  四、2006,我們亟需通過交流,實現共同推進改革的共識

  國企改革因為和資產流失的問題放在一起討論,所以出現了寧願不改也不背黑鍋,寧願爛掉也不願意趁企業尚有點價值去出售。不出售誰也沒有責任,沒有人說三道四,這個傾向很危險。關於改革的質疑變成道德的評判沒有價值。按照市場經濟規則去定價,去操作,程序的嚴密性與競爭的多重性可以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郎咸平一方面把自己當成最正確的經濟學家,一方面又把自己當成說真話的孩子,他的批判正好迎合了社會上眾多民眾對貧富不均、兩極分化的不滿的情緒,這種現象值得警惕。郎咸平在反對國有資產流失的名義下,推崇壟斷國企,推崇大政府和威權政府、否定民營企業的發展,目的卻是根本的倒退――一種完全不屬於市場經濟的陳舊體制。

  中國正在全面融入全球經濟,WTO的加入給了我們巨大的發展空間,也使我們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如果不加快改制,中國本土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將無法運用中國自身的合法資源,將直接導致本土企業做不大,其結果只能是把市場拱手讓給外國企業,讓給國際資本巨頭,中國的經濟命脈將落入外國資本家手中,中國的經濟動蕩不安將指日可待,中國人將會成為國際市場最廉價的打工仔。中國的汽車工業20多年發展就是明證。現在,我國經幾十年打造起來的一大批機械工業集團、著名化工工業企業、光學產品企業、日用化工企業等紛紛落入外資之手,許多資本有機構成高、有經濟前景、但體制落後的國有企業正在陸續進入國際資本的囊中。許多企業在尋求出售合作時,寧與洋人、不與國人的心態令人擔憂。

  2006年已經到來,願人們能用理性的眼光也看待國企改革,辯證地看待對改革的種種非議,能清醒地面對現實。面對國有企業必須改革、不得不改革、不改革就得沉淪的現實,人們需要寬容與理解改革,讓改革有一個寬鬆的政治與輿論環境。政府在主導在改革的過程中,應該通過更公開合理的程序、充分的競爭,讓國有企業的產權在過渡過程中更能體現價值、體現社會公平;同時,政府還應充分調動社會資源,作出更大的讓步,力爭最大限度地保護下崗職工的合法權益,創造更多的就業渠道,縮短改制這一艱難而有諸多陣痛的過程,用未來的發展來換取迫在眉睫的改革的成功。整個社會萬眾一心,衝破質疑,推進改革,則國家幸甚、人民幸甚!
做個冷靜的思考者,積極的生活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714

帖子

15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洋博士(十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1
30
karlsql 發表於 2006-1-10 05:11 | 只看該作者
郎是凡改革嗎?對這些批郎文章的評價:理屈詞不窮,不學有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89

主題

3562

帖子

2514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4

積分
2514
31
gskhg 發表於 2006-1-10 05:30 | 只看該作者
越批郎先生越是暴露他們的醜惡嘴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40

主題

4210

帖子

5895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95
32
山東大漢 發表於 2006-1-10 14:49 | 只看該作者
呵呵,爭論的好熱鬧,改革進行到今天這個地步,已不允許我們再回頭,這點大概已沒有什異議.郎先生的做法沒有錯,我只是可惜像郎先生這樣的人太少,能負起監管之責的人太少.我為國資委感到羞愧.
  不要期望郎先生開出藥方,那是管理層事情,人家給點出問題所在已是儘力,路要怎樣走那是我們的事情,經濟人與管理者是絕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50

帖子

9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2

積分
99
33
shooden 發表於 2006-1-11 12:40 | 只看該作者
68east97有問題, 說這麼多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主題

774

帖子

15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9
34
maba 發表於 2006-1-13 16:29 | 只看該作者
民主意識不僅僅是搞選舉參政,也包括允許建設性意見的發表。張口閉口要肅清別人建設性意見的人,有什麼民主意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9

帖子

9

積分

註冊會員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1

積分
9
35
carry 發表於 2006-1-14 23:03 | 只看該作者
其實關於"郎咸平謬誤"之類的討論的本身,已經超出了具體某個學者個人的範疇,已經引申到在這樣的時代,經濟學家們應該發出何種聲音.
原本政治經濟就相互依存,拋開政治談經濟的那種學術理論的研究,就讓專業的研究家去忙吧,他們自然反感郎咸平這種拿著經濟學基本的理論隨手漫天道來,卻引來萬眾喝彩,頗有嘩眾取寵之嫌.
不過現今最匱乏的是對今天明天中國的理論指導,而不是藏在深閨的窮期一生卻官雲亦云的專業的研究家,這就是郎咸平搖身變成焦點的原因.
從其在清華的講話中我們看地出,郎咸平只是以經濟學者的觀點發現提出問題,我們更期待對策的提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 03: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