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人約紅茶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非洲之旅-東非坦尚尼亞

[複製鏈接]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21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04:07 | 只看該作者
踏尋鄭和在非洲的足跡
《「中國學生」思故土》

  離開上加村,經過一片美麗的椰林,接著又穿過荊棘叢生的羊腸沙道,北上西遊村。當年,西遊村是在上加村被遺棄之後,中國人北上創建的。這兩個村子,一南一北,遙遙相對,均位於帕泰島海岸。

  來到一戶中國人後裔家中,與村中大多數居民不同的是,他家建有又高又厚的院牆,而別的住家卻沒有圍牆。剛一踏進院門,一名懷抱嬰兒的中年婦女就笑吟吟的迎上前來,熱情地招呼來客進屋入座。她50歲開外,中等身材,皮膚微黑,頭髮有些花白。如果不是置身於帕泰島,你會誤以為她是中國南方的一名農村婦女,而不是一名非洲人。與當地人相比,她的確與眾不同。

  天氣很熱,記者一行就坐在大院台階的簡易床上與她攀談起來,而她一直抱著外孫女站在柱子旁。她的名字叫巴萊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22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04:09 | 只看該作者
海水湛藍,波濤翻滾,記者一行搭乘小船,迎著朝陽,穿過一條狹長的海峽,向帕泰島的帕泰村進發。

  與記者同行的有一位來自帕泰島的「中國人」。他叫薩伊基,今年52歲。第一眼看去,他的確像中國人,皮膚比當地人白得多,頭髮也比當地人長得直,中等身材,身體健壯。是他本人毛遂自薦,執意要為記者當導遊,還不停地說:「『中國人』為中國記者當導遊,理所應當。」

  上次來帕泰村採訪,年輕的村長告訴記者,「瓦法茂」家的人下地勞動去了。因此,記者失去了採訪他們的機會。

  在薩伊基的帶領下,記者在一個粉碎機房找到了第一個「法茂人」。這位「法茂人」是位老人,當時在維修機器,天氣炎熱、機房很小,光著背的他仍滿身大汗。他與當地人的確不同,主要是皮膚較白。了解到記者的來意后,他說:「我有個哥哥叫阿里,他知道的情況比我多,我們去找他談吧!」

  阿里的家是二層樓房,典型的阿拉伯式建築,樓梯很窄。看到記者拿著相機,光著背的阿里憨厚地一笑,急忙將破舊的襯衫穿上,示意記者為他兄弟倆合影。談到他的家史,他只知道祖先不是當地人,但不知是何時、從何地而來的。

  遇見的第三個「法茂人」是位老太太,她與家人正在院內將大米中的石粒挑出。憑此不難看出,她家在當地屬於富裕家庭。因為帕泰島不出產大米,玉米和香蕉是當地人的主食,一般人家是吃不起大米的。據女主人講,記者剛才見的兩位「法茂人」是她的大哥和二哥,帕泰村的幾家「法茂人」其實本來就是一家,都是她們的兄弟姐妹。

  交談中,一名中年男子來到大院,與記者熱情地打招呼:「聽說你剛才去我家了,又得知你來到我姑姑家,於是就緊追過來。」他是阿里的兒子,帕泰村的大村長,名叫布沃韋爾赫馬。他開門見山地說:「帕泰村由兩個村子組成,你上次來見到的是帕泰村的一個小村長,他提供的情況不準確。我們的祖先不是當地人,他們最早從葉門來,先定居於大陸沿海的棟多,再從棟多來到這裡,被當地人稱為『法茂』或『瓦法茂』,我們這個大家庭與中國沒有關係。」

  這番話引起了記者對「法茂」和「瓦法茂」這一基本概念的追究。在斯瓦希里語中,「Famau」一詞由「fa」和「mau」兩個單片語成,前者意為「死亡」,後者是指「水」,組合在一起意為「淹死在水裡」,也可引申為「正在水裡掙扎」。「wa」是代詞,指自己和對方以外的某個人或若干人,即「他」或「他們」。「Wafamau」意即「他們是死在水裡的人」或「他們是從大海里掙紮上來的人」。「由於我們的祖先是乘船從葉門南下而來的,當時的船隻普遍較小,極易發生海難,當地人就稱他們是Famau或Wafamau。」布沃韋爾赫馬繼續解釋道:「以我之見,『瓦法茂』專指祖先從葉門來,現今居住在帕泰村和西遊村的人。而『瓦奇納』(Wachina)才是專指來這裡的『中國人』。」

  對於「瓦法茂」一詞的解釋,肯亞的專家學者意見不一。大概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第一種意見從「瓦法茂」的基本含義出發,認為它「泛指從外國遠道而來帕泰島的人,而今主要是指他們的後裔」。從這一前提推斷,「瓦法茂」包括葉門等國的阿拉伯人以及中國人、葡萄牙人的後裔,他們的祖先多為經商來到這裡,並在此落地生根。

  第二種意見把這一概念具體化,各持一端,分別主張它特指葉門等阿拉伯人,或是中國人,或是葡萄牙人,將三者對立起來,而不是泛指他們組成的外來人共同體。

  第三種意見認為「瓦法茂」特指「中國人」,但他們的理由各不相同。理由之一,「瓦法茂」是來到帕泰島后,第一個皈依伊斯蘭教的中國人的稱呼,隨後當地人就用這一名字代稱「中國人」。理由之二,「瓦法茂」是當時的中國人首領的名字,當地人以此代稱「中國人」。理由之三,「瓦法茂」是「中國人」將「Wafamaji」讀轉音了,發成「Wafamau」的讀音,後來當地人就把「中國人」稱作「瓦法茂」。

  第四種意見恰恰與第三種意見相反,認為「瓦法茂」不是特指「中國人」,原因是「中國人」有自己的專有名詞―――「瓦奇納」,而葉門人和葡萄牙人卻沒有他們的專有名詞。他們還舉例說,在西遊村、法扎村和瓊庄村,當地人直接把「中國人」稱為「瓦奇納」,就連「中國人」也這樣稱呼自己。

  但從現實角度來看,無論「瓦法茂」、「法茂人」和「瓦奇納」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彼此之間有著怎樣的差異,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他們早已與當地人、當地社會融為一體,成為帕泰島、肯亞乃至整個非洲大家庭的一員。

  (本報內羅畢電)

  《人民日報》 (2005年06月25日 第七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23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04:13 | 只看該作者
拉木群島由拉木、曼達、帕泰、恩多和基瓦尤等5個島嶼組成,其中曼達島無常住居民。從採訪中得知,當年中國水手的後裔,在帕泰島的西遊村居住的居多,少數散居在其他村莊,以及恩多和基瓦尤兩個島。為了能夠採訪到更多的「中國人」,同時盡最大可能尋找到打撈出「雙龍壇」的帕泰島漁民,記者決定踏遍后3個島的主要村落。

  法扎村位於帕泰島北海岸,進村后好不容易找到村長家,村長卻下地幹活去了。好在薩伊基認識這裡的商店老闆奧馬爾。經過一番周折找到奧馬爾的小雜貨店,個頭高大的奧馬爾高興地說:「你是光臨本店的第一位中國人,也是第一個外國人。」他向記者介紹櫃檯里的中國貨,從小圈尺、清涼油到玩具、剃鬚刀,再從自行車零配件、縫紉機小零件到收音機等,主要來自上海。想不到在這樣偏遠的孤島小店裡,中國貨還挺齊全。開朗的奧馬爾強調自己喜歡中國貨,物美價廉,且不說帕泰島與中國還有著特殊的淵源。

  除銷售中國貨外,法扎村與中國還有什麼聯繫嗎?奧馬爾說:「村裡有個清真寺遺址,也有一兩座古墓,這些與中國幾乎沒有關係,只是原來牆壁上鑲嵌有中國瓷器。至於『中國人』,原來倒是有幾家,但好像都離開了,最多也就剩下一家了。」

  當記者在巷道中尋找「中國人」家庭時,眼前不時出現孤島上的獨特風情。一長排大大小小、五顏六色的水桶非常引人注目,一群婦女正等著從集體大水窖里取水。奧馬爾說,除耕作外,男人打魚、婦女取水是村民生活的基本內容。法扎缺淡水,家家戶戶都有水窖,收集雨水。

  經詢問得知,法扎村的「瓦奇納」也即「中國人」多年前都陸續離開了帕泰島,最後一家是去年離開的。

  握別奧馬爾,記者向瓊庄進發。法扎與瓊庄相距五六公里,用羊腸沙土路連接。途中不時遇見兩地之間的主要交通工具―――毛驢,它們多是背馱水箱。離瓊庄村口約1公里處,在雜草叢生的道路邊,我看到一座清真寺遺址。清真寺規模較大,四周牆壁基本完好,牆上被挖走的瓷器的印跡十分明顯。

  村長鮑西是一位年輕人,他家傢具和牆壁上的裝飾畫風格都是中國式的。也許是看出記者對此頗感興趣,村長說:「帕泰島幾百年前來過中國水手,上加村的村名源自中國上海。」我問瓊庄是否有中國人,他說:「啊,『奇納』!過去有,他們是從西遊村來的,有的是結婚嫁到這裡,有的是做生意留在這裡,但是現在都離開了。」「全都走了嗎?」「是,全部走了,據我所知是去了內羅畢和蒙巴薩。」村長胸有成竹地回答:「前年,其中一家從蒙巴薩回來,為家中的老奶奶送葬。其他幾家一直都沒有人回來過」。

  「其他幾個村子都習慣地稱呼『中國人』是『瓦奇納』,而你卻叫『中國人』為『奇納』,這是何故?」「他們的姓名里都含有『奇納』即『中國』一詞,我們也習慣這樣稱呼他們。『瓦奇納』用來泛指『中國人』,『奇納』則是專指瓊庄村的幾家『中國人』。比如,我們把他們家的大人和小孩,統稱『奇納』。他們中的兩人去了蒙巴薩,都在耶穌城堡博物館工作。」

  「你怎麼知道?」「我去過蒙巴薩的博物館,見過兩個『奇納』,所以知道這一情況。」村長從我手中接過採訪本,不假思索地寫了4個「奇納」的姓名,其中兩個在蒙巴薩,兩個在內羅畢,「我不知道內羅畢那兩個的具體地址,蒙巴薩的兩個都在博物館工作。」接過採訪本,記者看到,他們的姓名只有兩個單詞,前面是自己的名,後面的姓氏都是「中國」。村長解釋道:「這些『中國人』都姓『中國』,說明他們不忘祖先的故土―――中國,牢記自己的根。」

  (本報內羅畢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24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04:15 | 只看該作者
上次在西遊村採訪,得知該村有個名叫法基伊的「中國人」會中醫。當時他不在村裡,到馬林迪行醫去了。為能採訪到法基伊,記者專程去了一趟馬林迪。

  馬林迪是座擁有20多萬人口的城市,有不少診所、醫院,規模有大有小,既有掛牌的,也有不掛牌的,其中還有一些家庭診所。由於不知道法基伊的具體地址,記者與計程車司機商議,決定從市中心的診所、醫院找起。真是「蒼天不負有心人」,在一家大醫院裡,記者意外地遇到了法基伊的同鄉,便順利地找到了法基伊。

  見到來自中國的記者,法基伊十分高興。他說,自己的祖父母都有中國血統,頭髮和皮膚也與中國人一樣。自然,他的父親和叔叔都長得像中國人。「你上次去我家時見過我的小兒子,他叫阿納斯,今年7歲。我小的時候,和他現在一樣,頭髮長,皮膚白,村裡人都叫我『中國人』。」說到這裡,法基伊開心地笑了。

  法基伊的家族可以說是「杏林」世家。「我家的醫術是祖傳的。我的祖父母、父親和叔父以及我們兄弟仨都是從家人那裡學的中醫。」「我起先是跟父親學醫,父親去世后,又跟叔父繼續學。」法基伊說:「我叔父不僅懂醫術,還是一名教師,我的阿拉伯語也是他教的,而當地人大多只能講斯瓦希里語。我後來去蒙巴薩又學了針灸和脈絡知識。」於是,記者當即請法基伊為自己把脈,想藉此了解一下他的醫術。憑法基伊把脈的招式和手感而言,他絕對是一個行家。

  接著,記者又請法基伊按摩。從頭部開始,一直按摩到腰部,他能夠熟練變換運用指、掌、肘等手法,手上也特別有勁。記者問他:「你知道中醫所說的人體穴位嗎?」他說,知道一些穴位的名稱,是父親告訴他的,「後來看書才知道,人身上的穴位很多,自己只知道其中的一部分,對於絕大多數穴位,雖能找到具體位置,但說不出具體名稱。」他還說,「按摩主要是根據穴位,有時治療腿上的疾病卻要在腰部按摩」。

  當話題又回到祖傳醫術時,法基伊拿出兩個小盒子:一個是裝膠捲的小黑塑料盒,一個是稍大一點的裝擦臉油的白塑料盒。前者裡面裝著黃色藥膏,很像清涼油。他說這是外用藥,主治頭痛、皮膚病和蚊蟲叮咬等。聽到這裡,記者也取出一盒清涼油送給他,並說兩者的功效是一樣的。他接了過去,先是頗感疑惑地看了看,待打開聞過之後才會意地笑了。

  第二個盒子內有黑色湯劑。法基伊說他會配製10多種葯。有一次,他哥哥腰部患病,大家都說需要手術治療,最後還是用他的湯藥治好的。關於葯的配製和用法,除了祖傳的外,也有他自己創新的,其中有一種具有催產功效的口服藥。他說目前正在琢磨能治療一種眼病的草藥。

  法基伊的成藥大致有3種:一是湯劑,將各味中草藥放在鍋里水煎30―60分鐘;二是藥丸,將各種草藥曬乾后先碾成細末或是搗成末狀,再用蜂蜜和水相拌做成藥丸,一般是黑色;三是藥膏,將草藥先製作成粉末,把蠟燭燒成液體,再加一些植物油與之攪拌便成。

  法基伊還詳細介紹了兩種湯劑處方及其煎制方法。第一劑主治關節炎,第二劑主治渾身乏困無力,兼有治療和滋補雙重功效。這兩種病都是當地的常見病。「製藥用的中草藥從哪裡採集?」記者問。「都是從村子周圍採集來的,如樹枝、樹葉、樹籽、草根、藤蔓和花卉等。」他脫口而出。記者問他總共給多少人治過病,他答:難計其數。

  由於自己的家族與中國之間的特殊關係,法基伊說他十分留意中國的情況,「如果能有機會訪問中國,去那裡深造中醫,將是再好不過的事了」。法基伊表示,他不但要繼續提高自己的中醫水平,還要將這門祖傳的醫術祖祖孫孫傳承下去。

  (本報內羅畢電)

  《人民日報》 (2005年06月29日 第七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25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04:15 | 只看該作者
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沙是印度洋西岸名城,歷史上曾是木骨都束國所在地。約600年前,鄭和船隊曾4次遠航到此。為踏尋鄭和足跡,記者來到摩加迪沙這座以白色為主要色調的城市。

  隨同鄭和遠航的費信在《星槎勝覽》卷四中這樣描述當年的木骨都束國:「木骨都束國,自小葛蘭國(今印度喀拉拉邦西海岸的奎隆)順風二十晝夜可至。其國瀕海,堆石為城,壘石為屋四五層。廚廁待客俱在其上。男子拳發四垂,腰圍梢布。女人發盤於腦,黃漆光頂,兩耳掛絡索數枚,項帶銀圈,瓔珞垂胸。出則單布兜遮,青紗蔽面,足履皮鞋。山連曠地,黃赤土石,田瘠少收。數年無雨,穿井甚深,絞車以羊皮袋水。風俗器頑,操兵習射。其富民附舶遠通商貨。貧民網捕海魚。」

  然而,記者眼前的索馬利亞是一個遭受了14年內戰摧殘的國度,軍閥割據,民不聊生,滿目瘡痍。

  據史料記載,木骨都束國的關卡設在海邊的一個庭院,庭院內有一座石屋。在大院內曾發現過中國唐、宋兩朝的錢幣,還挖掘出中國古代陶器和瓷器碎片。記者原計劃訪問索馬利亞國家博物館和古關卡,不料國家博物館已被戰火摧毀,僅剩下殘垣斷壁,內藏文物也被洗劫一空,下落不明。古關卡後來成為摩加迪沙的市政府大院,位於老城,戰亂時是各方軍閥爭奪的重點,由6派軍人把守。這次記者到索馬利亞採訪,未能進入市府大院實地察看,只得抱憾離開摩加迪沙。

  當記者趕到距城區50公里的機場準備飛赴下一個目的地時,班機卻無故晚點兩個多小時。採訪受挫,加之簡易的候機室里悶熱異常、喧鬧不已,導致記者心情不佳,決定出去透透風。

  不遠處的陣陣笑聲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大樹下,4個當地人圍坐四方,正在打牌。記者湊到跟前發現,他們手中的「牌」竟與中國麻將相似:牌是骨頭做成的,白色,長方體,因較薄而不能立放。牌面上僅有「桶」而無「條」,還有「萬」和「風」之類。牌雖簡易,但在玩法上,卻與中國麻將大同小異。

  得知記者來自中國,一名男子側身問道:「中國人也玩這個嗎?」記者先是笑而不答,再教他打了一張下步該出的牌,眾人皆驚。在場的一位年長者很快回味過來,說他們玩的這種牌最早是從中國人那裡學來的。

  在遠離中國的非洲,居然也有人打麻將,這使記者不禁想起麻將的起源。麻將起源眾說紛紜,但「鄭和說」為其中的重要版本之一。據傳,中國明初就有麻將牌。到鄭和下西洋時,由於航海時間長,水手們感到生活枯燥,漸生思鄉之愁。為方便水手排遣愁悶,打發時光,鄭和不僅准許水手們打麻將,而且還對麻將做了改進。例如,以船上的繩索做「條」,以水桶做「桶」,以萬餘名水手航行萬里做「萬」,以船隊航行借用的「東南西北風」做「風」,將其充實為麻將的牌面圖案和內容,並在玩法上做相應規定。至清朝中葉,麻將遂定型為今日的式樣和玩法。

  另據傳說,麻將起源於江蘇太倉,與太倉是皇家糧倉有關。糧倉易招麻雀覓食,守倉兵丁以火槍捕雀取樂,倉官對此予以肯定,還特意發給竹制籌牌,計數酬勞。籌牌上刻有字,既是賞錢的憑證,又可用於博玩輸贏。這種遊戲方法流傳下來,經不斷演變而定型,方成現今麻將。例如,牌面的「中」為火槍打中麻雀,「白板」的「白」為放空槍未擊中,「發」表示得賞發財,「碰」就是「砰」的槍聲。鄭和正是從太倉港首航下西洋的,他在改進麻將的式樣和玩法時,很可能是在這些既定成分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的。

  從非洲人也會玩麻將的事實推斷,極有可能是當年鄭和船隊的水手們將其傳給了異域之民。也就是說,當年中國人留給這裡的不光是織布機、瓷器和中醫,還有麻將這種中國民間的娛樂方式。

  (人民網摩加迪沙電)

  《人民日報》 (2005年07月04日 第七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26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04:22 | 只看該作者
開放在非洲原野上的花兒,象是迎接來自祖先土地的客人;我來自上海市;離鄭和當年揚帆起航的太倉劉家港很近;並且在上海寶山區有一個鎮叫做「盛橋」,同時在肯亞出土的鄭和時代的瓷器上也有「盛橋」2字,估計是當年寶船上面的水手可能就有來自上海盛橋的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27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04:23 | 只看該作者
新華社內羅畢7月8日電(記者 王宏達) 在肯亞港口城市蒙巴薩,陽光暖暖地照著海岸,幾艘破舊的木船收帆拋錨,隨意地停靠在海灣。海風捲起層層細浪,淘洗著歷史的沉沙。擁有東非第一良港的蒙巴薩市歷史悠久,幾百年來這裡一直是東非的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蒙巴薩曾經留下了許多阿拉伯商人、殖民者和冒險家的足跡,也曾歷經殺戮和戰爭,默默矗立在蒙巴薩入海口400多年的東非古城耶穌堡就是這段歷史最好的見證。

  據說鄭和船隊曾到過蒙巴薩

  為保證1498年葡萄牙人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28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04:29 | 只看該作者
我有中國血統嗎?近年來隨著國人大量到非洲。也在非洲留下大量的混血兒。呵呵,但是我們尋找的是鄭和時代的中國血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29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04:31 | 只看該作者
我的頭髮奇怪嗎?我也有中國血統嗎?我也想到中國留學。這些報道見報后在當地引起很大反響。這些照片都是我在坦尚尼亞工作的業餘時間拍攝,不專業但是記錄一種生活,一種愛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30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13:30 | 只看該作者
乞力馬扎羅啤酒


乞力R扎_―――非洲的最高峰,景色美而特。5895米的山峰K年白雪覆w,四周是雨林,是一座活火山。也是大象、犀牛、豹子、和猴子的@,在R刂シ搴塗瞬ǚ澹鎰雍痛罅繆蚴H的游鎩0籽└采w的山峰、艋冒愕木吧⑷粘鋈章洹Vo垠的草原和大量的野生游錚@一切都是一生不可或缺的v。攀登乞力R扎_一年四季皆可,但4、5和11月是多雨季,攀登更具挑鸚浴

    乞力R扎_,一座存在於人想像中的山。在著名作家海明威P下,乞力R扎_的雪是它不朽的`魂。一望oH的神奇非洲大地上,猛地出F一座屹立在V袤草原的雪山,多N耐人の兜木跋螅∧FM@的山峰,lF岩石上的雪在光照射下泛著y光,光彩S著光的弱化著,又是多NT人人@不已的美景啊!非洲之―――乞力R扎_,HHh望,她已使任何一位多情的人l出如此多的感想,踏上攀登之路r,又竊右環N身心的震撼呢?

    乞力R扎_大的山w拔地而起,@e是非洲人敬畏地Q欏吧系鄣釤謾鋇牡胤健R院05000米雪榻紓山w分剎糠鄭旅嬉黃餼G,上面t覆w著}}白雪。最高峰基博峰一直_1800米的火山口不嚳懦怏w,c它周采w的e雪形成遮F@的景色。乞力R扎_山,她如同戴著一y光WW王冠的君主,傲然挺立,俯著山_的大地。烈奏感和原始美W的定x在雪山上的光映射下是如此的A。整座雪山在又g@得孤傲但又博大,{色的流在四周徘徊徜徉,而整淡{色n穹在那一刻得格外Co,所有的h境是如此的安。

    赤道上的雪山

    乞力R扎_山,也就是「明亮美的山」的意思。位於赤道附近的坦尚尼|北部,是坦尚尼和肯的分水X。那YK年夂蜓幔歡鹺趑峰部的火山口岩由希谷桓采w著80米厚的冰印_@一特的地理L貌著Q世界。

    \y地f,乞力R扎_可以分成四櫻釹旅嬉郵雨林,中g的腰部有一l沼傻,再上面是高原沙漠,而部,超^了雪以上的地方t是高山雪峰。hh地看,乞力R扎_就像一位拖著LL的⒌氐木G裙,S了一l的腰,身著o身淡Sr衫,^上俏皮地戴了白色小帽的青春少女。可是S多人在]有看到@N赤道奇景之前,都不相信它的存在。古希D人托勒密在2000多年前Lu的地D上松狹訴@座火山,可是它曾一度被不明真相的W洲人抹去了,[了笑。光K年直射的赤道地,山上怎N能Y成厚厚的冰幽兀窟@是山太高的故。地面往上,大s每升高200米,鼐鴕檔1.2℃,到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e雪自然不諢恕

    事上淼竭@e,ζ蛄R扎_山一直停留在「雪山」印象上的人諫僥_下o所m。@e竟然是雨林!面前@茫茫草甸和各N不知名的植物以及高大雄訓氖巢游錚蠢粘雋肆硪環O驗雄的L景。山麓上到敲艿森林,野生游鍀常三三紗┰僥愕囊野,高大魁梧的灠蜿蜒著巨蟒般的藤蔓,深厚G透的n苔如幕粗訓鬧Σ淇律Aa而下,高岬囟仁沽種漫著重重水狻5兄遼窖摯梢鑰吹攪磽庖環N生命形B。乞力R扎_的山腰覆w著一臃飾值幕鶘交遙願收帷⒉樅~、咖啡、香蕉、β櫚鵲嚷獎橐埃教_@e生L的2500多N植物多凳鞘瀾縞溪一o二的。可你相信幔烤馱讖@一片盎然生C的不hs是高入、冷雪員姆p,是那代表著正x、自由c鄣牡胤劍瞧蛄R扎_的三主峰―――基博、席D和RR亍

    在最高峰基博峰有一直_1800米的火山口,Y面不嚳懦齙怏w,c它周采w的e雪形成遮F@的景色,每S昏,@片F偶散去的r候,落日的N就嘸t@冰山雪峰之p,那NkZ目o比尤恕R橛辛司Gc雪、優co@Nr明生擁Ρ齲蛄R扎_山才成榱艘蛔傲釗頌兆淼納椒濉薄.你感受了乞力R扎_然天成的冰c火、若[若F的Gc雪、一[oN的大草原,你就槭顫N@e被Q欏吧系鄣牡釤謾保槭顫N海明威x袼硪C人的生命c矍欏
挑鴟侵拗

    砥蛄R扎_山,]有人不想去攀登它的。它傲然磧小胺侵藪籜之王」和「上帝的殿堂」的Q,是全世界登山酆謎煌牡胤健5瞧蛄R扎_山必要通^旅行社安排,但是一般[客可能]有@擁C檫要通^I登山C考核JC才能有Y格登山。

    登山路有多l,但最受人g迎及y度^低的是Marangu Route。@l路又被成欏翱煽誑貳甭肪,意^既斡秩菀住kmfy度^低,一般行程砘匾殘櫛逄臁5瓊乞力R扎_在@e有一不成文的ǎ閡寡Y12c起床,1c出l,6c到_海拔5681米的吉曼峰看日出,有能力的人再用2小r登_峰鹺趑。登乞力R扎_山最大的困y就是天猓仙r一直在下冰碴,周謀§F不嘧化,光投下的耙搽S著移櫻司禿孟襇凶咴諏擁拿利卷中一印.爬到3000米,就_到高山反R界高度,部分人可能霈F^痛、I吐、食欲不振等高山反R症睢=ㄗh在海拔3761米的Horombo多住一天,身w有^多rgm咴骸5鵲腳賴繳巾真正的非洲之上,一路上所有的辛苦都患雍團d^一叨樟恕

    目前乞力R扎_登山已成櫓巧f某R渙黜目,2002年起,每年的1 2月和7 8月都定期M登山酆謎吒胺侵夼實瞧蛄R扎_峰。著名的歌手老狼也曾攀登^乞力R扎_山呢。

    周S富的旅[Y源

    乞力R扎_山上是一片晶的冰雪世界,而山下的V土地上s是草原景色。m然地^落後,但@e旅[Y源S富,有四十多夜@和游銼Wo^,|R印度洋,在七八十年前,已是W洲富人常到的避冬和狩C的地方。F在旅[O施建O^好,有很多旅行社提供到各夜@的A定v、食宿、н[服眨夜@YO有旅^和露I地,供不同消M需求和喲蔚穆眠[者x瘢Y面的治安很好,服杖TL到有Y。只是@e的公路建OSo^差,路不好走,不^有汝支wC到小城市,有小wC到主要的夜@。@eG草如茵,淠舊n翠,斑R和Li鹿在草原上漫[。

    @是一舒m宜人的I地,大潯郵a,背倚山X,有清洌的水。附近有一乎已乾涸的水穴,每清晨r分,沙松u就在那猴w翔。^壬鈧拇笙螅Li鹿,rB等游錇瀆浯蠓降A道迎接[客的到懟Le是rB奔跑起恚直是以舞相迎,崍λ納洌拖崆櫚姆侵奕嗣褚印7侵尷袷沁@e最有名的游錚@e有1000多^,通常是b一群地在草原上慢慢踱步和吃草。看到最多的是整群的野生水牛,黑色的,L著巨型的曲的牛角。有角R,不是大w徙的季,角R只是在草原上游眢w灰黑色,i上是黑色的鬃毛,它是大w徙的主力之一,看^大w徙的照片,fb角RD在一起奔跑,雒O延^。再有的是斑R、各N羚羊和B。@e,不H是人[[的自然公@更是游自由g快的家@!碸雌蛄R扎_山的[客千fe忘了g[@e的L景,@些自然保o^可是各大旅行社主推的非洲[路。

    不^在@被Q欏熬G色的金子」的|大草原上,最耀眼的「明星」是漂浮在草原地平上紫色薄F中的乞力R扎_山。它如同一座「金字塔」奇E般地腋≡誑罩校贍芎鎂安婚L,有科W家Ay乞力R扎_山的雪正在急速融化,十年之後呈Fo世人的可能只剩瘠的泥土了。噓P@示,由於全球夭嗌擼蛄R扎_山山的冰w已由1912年r的11平方公里s小到目前的不足2.5平方公里。管在有的季Y有h雪,但山的e雪已快速地融化一多世o了。1912年至2000年,4/5的冰雪已消失。冰雪消失的同r,走非洲上f年夂蜃w的,也使人失去一旅[^光的好去.然@只是一N猜y,是否消失都是一未知怠5僑綣氵]有磉^@e,那N就要so作旅行了,否t真的有一天山上的雪消失了,那可就追悔不及了。浜眯心遙碸純雌蛄R扎_的雪吧。
相PY

    乞力R扎_山登山之旅

    第一天:攘_―莫西

    上午乘前往乞力R扎_山_唯一城市―――莫西,抵_後酒店休息

    第二天:Rm谷山T(1980米)―曼_拉I地(2700米)

    步行rg:5小r路程:大s12公里景色:高山森林

    第三天:曼_拉I地(2700米)―荷若波I地(3700米)

    步行rg:6小r路程:大s15公里景色:竦

    第四天:荷若波I地(3720米)―克波I地(4700米)

    步行rg:6小r路程15公里景色:高山荒野

    第五天:最後n!克波I地(4700米)―哈拉峰(5895米)―荷若波I地(3720米)

    步行rg:8小r至上山至哈拉峰 6小r下山回到荷若波I地

    路程:6公里上坡,21公里下坡景色:白雪覆w的峰

    第六天:荷若波I地(3720米)―Rm谷山T(1980米)

    步行rg:6小r,路程:s27公里

    第七天:早餐後x_酒店前往C觶孫wCx_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31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13:33 | 只看該作者
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雪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32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9-19 14:03 | 只看該作者
正在讀,問好紅茶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33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14:17 | 只看該作者
小魔女:我是一個新手在這裡,您的喜歡就是我最大的心愿。送上坦尚尼亞的花花一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34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14:33 | 只看該作者
椰子與咱們的海南差不多


[ 本帖最後由 葉可兒 於 2006-10-16 15:41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35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9-19 14:34 | 只看該作者
據說乞力馬扎羅雪山很難見到山頂的,謝謝紅茶兄帶來分享!

這束小花真可愛,魔女收下啦~~~

:P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36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15:25 | 只看該作者
由於工作需要到zanzibar島上出差幾天,下面的帖子就介紹桑給巴爾。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熟悉古典詩詞的人都知道,這兩句詞是唐朝李商隱《代贈》中的詩句。詩中寫的一種樹,名字叫作:丁香。丁香樹,對於我國人並不陌生,它還是北方名城哈爾濱的市花。丁香花的香味十分特別,讓人一聞就難以忘掉。每到春天了香盛開的季節,少女們就三五成群地聚在丁香樹旁,尋找五瓣丁香花,相信找到五瓣丁香花就等於找到了幸福。人們喜歡丁香樹、丁香花還有丁香那不妖不驕的氣質。

  那麼你知道有這樣一個地方嗎?它被大量的丁香樹、椰子樹和各種熱帶花草覆蓋著,被稱為世界上最香的地方――它就是突起在西印度洋上的桑給巴爾諸島。

  桑給巴爾是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的組成部分,包括兩個較大的珊瑚島――桑給巴爾島、奔巴島以及鄰近的20多個小島。桑給巴爾島南北長85公里,東西寬40公里,面積1,658平方公里;奔巴島位於桑給巴爾島以北40公里,面積984平方公里;通巴島位於桑給巴爾島西北兩公里,面積15平方公里;在桑給巴爾島東南d公里處的拉桑姆汗島,長270米,寬155米,高出海面潮汐線只有3米;距桑給巴爾市深水碼頭西北方向大約5公里處的「龜島」,面積還不到0.2平方公里。

  桑給巴爾氣候濕熱,但是海洋的調節使它的氣候非常和煦宜人。這裡氣溫不高,變化幅度也不大,7月平均氣溫是23°C,l月平均氣溫28°C。桑給巴爾島年降水量400-2000毫米,奔巴島年降水量多達2000毫米。每年 4-5月、11-12月間,雨水過於集中,水災來了。有時候,颶風也襲擊桑給巴爾,使大量的人無家可歸,毀壞了大面積的丁香樹和椰子樹。

  人口多、土地少,桑給巴爾和我國面臨著一樣的問題。聰明的島民當然想出了好辦法。他們實行了「立體種植」,即把高桿、矮桿作物,多年生與生長期短的作物混著種。由於把最高大的椰子樹、次高的丁香樹、較低的木瓜、香蕉和更矮的木薯、芋頭、豆類、蔬菜等混種,充分利用了生長空間的垂直營養面積,提高了對不同強度土壤水分和養料的吸收。多年生經濟林的枯枝落葉增強了地力,對一年生作物起到了施肥作用,從而大大提高了單位土地面積和經濟收益。

  桑給巴爾盛產丁香,可丁香的故鄉卻並不是在這裡,而是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群島,由18世紀分別傳到留尼和模里西斯,18世紀末轉輸到桑給巴爾。丁香是桃金娘科的常綠喬木,一般高6-10米左右。它們有美觀、秀麗的金字塔型的樹冠,生長著深綠色的橢圓形樹葉,開綠紅色和白色小花。丁香樹種下以後,5-7年可以開花。把丁香樹的花蕾摘下以後晾乾,就成了丁香。

  丁香和丁香樹其它部分都是上等的香料和提煉了香油的原料。提煉出的丁香油是一種具有濃郁丁香味的黃色油液,用它可以製成各種高級香料、香水和捲煙配料。丁香還是珍貴的藥材,它有健胃驅風的功能,可以治療呃逆、胸腹脹問疼痛等癥狀,還可以做成治療牙疼、風濕性神經痛的葯。

  我國宋朝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雞舌香,欲其奏事對答,其氣芬芳。」雞舌香就是丁香。13世紀時候,丁香傳到了歐洲,16世紀葡萄牙人壟斷了丁香貿易。1832年,桑給巴爾統治者蘇丹薩伊德、賽義德勾結歐洲殖民者,販賣和驅使非洲奴隸在奔巴島和桑給巴爾島砍掉茂密的原始森林,種植了幾百萬棵丁香樹和椰子樹。當時規定,每種一棵椰子樹,必須種植三棵丁香樹,否則就處以重罰。這種法令也許有些強制性,但客觀上擴大了丁香樹的種植面積。當地人自豪地稱丁香樹為「搖錢樹」。因為丁香出口收人佔了桑給巴爾外匯收人的80%。桑給巴爾的丁香,色澤好,質地優良,顆粒均勻,氣味醇郁芬芳,為桑島贏得了國際聲譽。

  馬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37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15:27 | 只看該作者
烏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38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15:28 | 只看該作者
zanzibar的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39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15:29 | 只看該作者
落日-zanzibar的東海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40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15:31 | 只看該作者
打魷魚的漁民,通過棒擊把魷魚的墨汁打出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9: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