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圓宇妙心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四諦八正道:唯一大乘解脫道,三乘聖者之共法

[複製鏈接]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21
Djogchen 發表於 2012-6-9 22:48 | 只看該作者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6-4 22:00
發心成佛的菩薩一定要發願廣度一切眾生,於修廣大的慈悲之心中圓滿自己的福德乃至道業。還必須要修「離一切 ...

發心成佛的菩薩一定要發願廣度一切眾生,於修廣大的慈悲之心中圓滿自己的福德乃
至道業。還必須要修「離一切相」的智慧,因為只有修無相的因,才能得解脫輪迴、
無相涅盤的果
根據你以上的文章,」轉自《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說》「
這個一定出自你師傅悲智的文章:對嗎?----」無相涅盤『令我大開眼界,我只知道「有餘
涅盤「無餘涅盤」。可能我佛法淺薄,請指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22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6-10 08:1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圓宇妙心 於 2012-6-10 08:22 編輯
Djogchen 發表於 2012-6-9 22:48
發心成佛的菩薩一定要發願廣度一切眾生,於修廣大的慈悲之心中圓滿自己的福德乃
至道業。還必須要修「離 ...


這裡涉及因果法則,也涉及到如何才能解脫。什麼因才可以得到涅槃的果呢?只有種無相的因。佛陀講的《金剛經》所要講的「金剛智慧」——般若波羅蜜,即發心成佛的菩薩必須要修「離一切相」的智慧,因為只有修無相的因,才能得解脫輪迴、無相涅槃的果。如果執幻為真,是永遠也不可能解脫的。也就是說涅槃是無相的,在涅槃的境界無一法。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引用: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都是眾緣集起的,因而都是於剎那之中無常生滅的有為幻法。「世尊於指尖置少許之塵,告彼比丘曰:比丘!無有如是分之色是常、恆、永住,不變易法。」(《阿含經》)因此,任何事物都沒有一個實在真實、恆常不變的「神」、「我」、「靈」存在。只有不動不變的才是「我」或「主宰」,有來有去、運動變化的都不是「主」而是「客」,所以,諸法都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我」或「主宰」存在。見緣起即是見法,就是得法眼清凈的初果聖者。比如,聽佛陀講法時,「數千之天神等亦起離塵遠垢之法眼,『凡集法者、皆滅法也。』」(《阿含經》)而無論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還是無上佛果的證得,都是依此同一個法——緣起法。「此緣生法。即是諸佛根本法。為諸佛眼。是即諸佛所歸趣處。」(《阿含經》)李x志所說的「不同層次有不同層次的法」、「提高之後回頭一看都是錯的」等種種說法,都是完全錯誤的!


  眾緣和合而生起的所謂「眾生」,都是剎那生滅之法,沒有一個實在真實、恆常不變的所謂「眾生」存在,只是起個假名叫做「眾生」罷了。因此,雖然有所謂的「眾生」已得度化,卻也不做實有眾生被度化的妄想,實實在在地講,沒有一個真實的「眾生」得到救度。正是因為一切事物都像水中月、鏡中花、夢中事一樣,都是無常、無我、虛幻不實的,所以佛家才講「廣度如幻眾生,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降伏鏡里魔軍。」如果哪位要是認為,既然「實無眾生得滅度」,何必還要度眾生呢?那就落入無因無果的斷滅邪見中了。修行就是於幻中精進修離幻之法,才有離幻的可能,否則將永遠無法解脫生死輪迴的幻法。
   
  我相」,不了解自己的身或心都是無常、無我、幻生幻滅的,誤以為自己的身或心是真實的,或者自己的身或心中實有個「神」、「我」、「靈」作為自己身心的主宰。

  「人相」,不了解與自己相對的他人的身或心都是無常、無我、幻生幻滅的,誤以為他人的身或心是真實的,或者他人的身或心中實有個「神」、「我」、「靈」主宰此人的身心。

  「眾生相」,不了解眾生的身或心都是無常、無我、幻生幻滅的,誤以為眾生的身或心是真實的,或者眾生的身或心中實有個「神」、「我」、「靈」主宰眾生的身心。

  「壽者相」,不了解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都是無常、無我、幻生幻滅的,誤以為任何事物都有或長或短的壽命,而在此「壽命」之內,任何事物都是恆常不變的。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簡單說,就是誤以為自我、他人、眾生乃至天地萬物一切境界都是真實、恆常、有我的,至少會保持一定「壽命」恆常不變的。

  心中「有相」,種種妄想、煩惱、執著因之生起,此乃凡夫;了知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無我、幻生幻滅的,知幻即離,因離相、無相而降伏妄想與煩惱,則是聖者。因此,發心成佛的人如果心中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會執著實有能度眾生的「我」,也就會執著實有所度的「他人」乃至「眾生」,更會生起實有天地萬物等境界的「壽者相」,此人就一定不是得道的、自覺覺他的聖位菩薩。

  此四相總括一切「有相」。然而,心中只要有任何一「相」生起,則諸「相」皆生;若心中只要有任何一「相」滅盡,則諸「相」皆滅。而諸「相」之中,以「我相」、「我見」為根本。「凡世間所見,或言有我,或說眾生,或說壽命,或說世間吉凶,斯等諸見,一切皆以身見(又名我見)為本。」(《阿含經》)比如,有我相,則有和我對立的你相和他人相,對立的不止一人,故有眾生相乃至境界實有的壽者相,於是就有了人與人、國與國、物種與物種的界限。凡夫都有「我相」,從而引起人種乃至物種等種種歧視,李x志所說的「一切動物、生物、植物,都是(神)為人而生,為人而滅,為人而成的,為人而用的。」(《美國》)就是此類邪見。外在的種種「相」,亦是心中的種種「相」。了知外在諸「相」為幻有,其心即離諸「相」的妄想,則由有相的此岸到達無相的彼岸。

  在佛經中,佛陀一再強調不要「取相」——執著任何事物,「寧以火燒熱銅籌以燒其目,令其熾然,不以眼識取於色相,取隨形好。所以者何?取於色相,取隨形好故,墮惡趣中,如沉鐵丸。」(《阿含經》)

  一切「有相」的事物都是生滅法,只有離相才能達到無相的涅槃彼岸。「比丘如是(知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超越疑心,遠離諸相,寂靜解脫」「見色不取相」「漸次近涅槃」「此處有比丘,不思惟一切相,若逮達住於無相心三昧者,此稱謂無相心三昧」「離於我相,即無受法」「我相既無,何有受者」「此無受法。即是諸佛根本法。為諸佛眼。是諸佛所歸趣處。」(《阿含經》)
轉自《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23
Djogchen 發表於 2012-6-11 04:1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6-12 04:50 編輯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6-9 19:17
這裡涉及因果法則,也涉及到如何才能解脫。什麼因才可以得到涅槃的果呢?只有種無相的因。佛陀講的《金剛 ...


三法印之首法印」諸法無我「乃是墊定入聖流的基礎,一入聖流已無退轉

雖然八聖道分也能在具備德行的凡夫的世間心中生起,但它們的結果卻還未肯定,
因為凡夫的性格還有可能會改變,而捨棄正法。但對於已達到入流的聖弟子,這些
道分的終點已肯定,必定會有如河水之流般趣向涅盤。

須陀洹道心進入趣向解脫的不退轉之道是為入流,而體驗此道之心則名為入流道心
或須陀洹道心。即是八聖道分,如恆河之水不斷地從喜瑪拉雅山流向海洋,出世間
八聖道分亦從正見之生起不斷地流向證悟涅盤。

初果離涅盤有多遠,是乎個人的智慧,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是入了聖流,」有相
無相「只不過是一個名詞而已,因為初果是入流,不是出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24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6-11 09:4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圓宇妙心 於 2012-6-11 09:57 編輯
Djogchen 發表於 2012-6-11 04:11
三法印之首法印」諸法無我「乃是墊定入聖流的基礎,一入聖流已無退轉

雖然八聖道分也能在具備德行的凡夫 ...


初果聖者斷三結,成就四不壞凈。而解脫必須十個結都斷除了。

「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是名須陀洹果。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痴薄,是名斯陀含果。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斷,是名阿那含果。何等為阿羅漢果?若彼貪慾永盡,嗔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阿羅漢果。」(《阿含經》)阿羅漢」,即四果,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無學」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即斷除色界貪、無色界貪、我慢、掉悔、無明等五上分結,從此一切漏盡——煩惱永盡;


有相無相不僅僅是一個概念的問題,區別很大。要做到真正無相,必須斷盡我執。也就是說必須要如實證道。

初果,只是「見道」的聖者,也就是僅僅在道理上破除了見解的迷惑——見惑,對緣起法生起了毫無疑惑的清凈信心,而骨子裡那些與生俱來的貪、嗔、痴等思惑(或叫修惑)煩惱卻並未斷除。只有「見道」之後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道」,這時所要修的就是斷除思惑直至滅盡。比如,佛陀說:「見諦所斷。身見、戒取、疑。何者修道所斷。薄欲界貪慾、嗔恚、無明。得斯陀含果。斷欲界貪慾、嗔恚、無明盡。得阿那含果。斷色無色界貪慾、無明盡。得阿羅漢果。」(《阿含經》)因此,在平時,初果的聖者對無我、無相的道理會想得很明白,也知道不應該起貪、嗔之心,但在遇緣對境時,卻難免會翻騰出骨子裡的貪、嗔等煩惱。所以,李x志所編造的「遇到什麼事情都不放在心上,常人中的一切事情根本就不放在心上,總是樂呵呵的,吃多大虧也樂呵呵的不在乎。真能做到,你已經達到羅漢初級果位了。」是一個完全錯誤的說法。如果常人中的一切事情根本就不放在心上,那必須是完全斷除欲界煩惱的三果才能做到的。
轉自《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25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6-11 10:00 | 只看該作者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色界離貪。離貪已。於色封滯。意生縛斷。於色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於行封滯。意生觸斷。於行封滯。意生觸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復生長增廣。不生長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脫。解脫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著。無所取.無所著已。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凈.真實——阿含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26
Djogchen 發表於 2012-6-12 18:2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6-12 05:27 編輯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6-10 20:46
初果聖者斷三結,成就四不壞凈。而解脫必須十個結都斷除了。

「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是名須陀洹果 ...


如果仁兄你要把」有相無相」列入概念的話,那麼』涅盤「也可以成為一個概念,這樣我 也許以可下一個結論:--「無相」與「涅盤」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悲智同學在'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所講的
「無相涅盤」是一個錯誤的概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27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6-12 20:4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圓宇妙心 於 2012-6-12 21:47 編輯
Djogchen 發表於 2012-6-12 18:26
如果仁兄你要把」有相無相」列入概念的話,那麼』涅盤「也可以成為一個概念,這樣我 也許以可下一個結論 ...


所謂的概念其實就是法相。在涅槃的境界無一法!涅槃離一切相,稱為無相。其實用有相的語言來表達的涅槃也是一個概念,也是標月指,實相無相,言語道斷,心行路絕。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此段經文中,佛陀進一步闡明,離一切相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形無相的「道」,也是不確定、不可得的。這個無形無相的根本佛法,用有相的語言無法說出,是言語道斷、心行路絕的,能想象和說出來的「法」都是緣生緣滅的幻法,僅僅是見「道」的工具與方法,也就是「筏」或「標月指」。故而,佛陀才問,如來得到了一個真實確定的佛法嗎?如來說出來的是真實確定的法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修佛的人很難破除佛相和法相,前面佛陀所問的「可以身相見如來不」,是破除眾生對佛相的執著。在此,佛陀所問的「如來有所說法耶」,是破除眾生對法相的執著。而須菩提的回答也很明確:「無有定法。如來可說。」首先,不能說佛陀無所說,而佛陀所說的三法印、四聖諦等法,只是渡過生死苦海的「筏子」和指示「月亮」所在的「手指」,都是緣生緣滅的幻法,並非確定、真實、恆常之法,因而可以說「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其次,無形無相的「道」,既不能確定其具體的現象與性質,又不可用有相的語言描述,因而,同樣是「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轉自:《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28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6-12 20:5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圓宇妙心 於 2012-6-12 21:10 編輯
Djogchen 發表於 2012-6-12 18:26
如果仁兄你要把」有相無相」列入概念的話,那麼』涅盤「也可以成為一個概念,這樣我 也許以可下一個結論 ...


我在24#貼中已經說明了能說出來的都是法相,「要做到真正無相,必須斷盡我執。也就是說必須要如實證道。」

所以佛教修行首先依緣起正見,了知諸法無我,因此才可以剷除以有「我」為核心的種種執著。也就是更重要的是還要依法修行,如實見道。

離貪已。於行封滯。意生觸斷。於行封滯。意生觸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復生長增廣。不生長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脫。解脫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著。無所取.無所著已。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凈.真實——阿含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29
Djogchen 發表於 2012-6-14 19:5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6-14 07:45 編輯

所謂的概念其實就是法相。在涅盤的境界無一法!涅盤離一切相,稱為無相。

仁兄此言差矣!「在涅盤的境界無一法」-----非常正確,那就是意味著「法盡心窮」
但所謂的"無相""只是解脫五十二心所法中五十一種心所法(出世間的慧心所除外),由二果至
阿羅漢所要斷的貪嗔痴愛欲之煩惱皆是心法,亦即是斷思惑的過程,離涅盤還有一
段距離,這就好比你搭火車由廣州去北京,火車去到湖南長沙你就大喊,我已到北
京了!

有關以上心所與心法請參考「阿毗達摩論」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30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6-14 21:0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圓宇妙心 於 2012-6-14 21:13 編輯
Djogchen 發表於 2012-6-14 19:52
所謂的概念其實就是法相。在涅盤的境界無一法!涅盤離一切相,稱為無相。

仁兄此言差矣!「在涅盤的境界無 ...


我在27#貼中所引述的是究竟解脫,徹底斷盡我執,離開一切相。

請看佛經中是怎麼說的吧:

「比丘如是(知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超越疑心,遠離諸相,寂靜解脫」「見色不取相」「漸次近涅槃」「此處有比丘,不思惟一切相,若逮達住於無相心三昧者,此稱謂無相心三昧」「離於我相,即無受法」「我相既無,何有受者」「此無受法。即是諸佛根本法。為諸佛眼。是諸佛所歸趣處。」(《阿含經》)

「三世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清凈戒法、智慧、解脫、神通妙行,皆悉同等。」「諸佛世尊皆同一類。同其戒律、解脫、智慧而無有異。亦復同空、無相、願。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莊嚴其身。視無厭足。無能見頂者。皆悉不異。」(《阿含經》)

「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緣起諸法),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於此五受陰不著、不受,不受故不著,不著故自覺涅槃。」「多聞聖弟子作是思惟:世間頗有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思惟已,都不見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我若取色,即有罪過;若取受、想、行、識,則有罪過。作是知已,於諸世間則無所取,無所取者自覺涅槃。」(《阿含經》)「佛隨比丘意。善為說法。是比丘在草座上。一切諸法不受。得阿羅漢。」(《律藏》)在《阿含經》中還記載,有一位名叫阿支羅迦葉的居士命終后,佛陀說:「彼已見法,知法,次法,不受於法,已般涅槃,汝等當往供養其身。」

上面所談的是實相無相,也就是徹底的解脫,離一切心所。
2.一切賢聖雖然有種種的差別,但是,他們所依的都是同一個無為無相的法。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裡就談到了如何修行才能達到無相,也就是寂靜涅槃。必須離相修行,根據所斷的煩惱不同而分為初果,二果,三果及四果阿羅漢。
阿羅漢徹底斷除我執,離一切心所。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世尊。若色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如是受.想.行.識。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如是。世尊。我於略說法中。廣解其義。如是。乃至得阿羅漢。心得解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31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6-14 21:20 | 只看該作者
關於什麼是相: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1、指「一切」現象,即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都統稱為「法」。其中,物質現象稱為色法,精神現象稱為心法。在《阿含經》中,「佛告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即所謂「一切」,不超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其中,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感觸、意知法。塵,染污之義。六塵就是六種現象或境界,都是眾緣集起的生滅幻法,如果六根執著六塵現象就能染污清凈心,使真心不能顯發。

  本段經文中的「菩薩於法」中的「法」字就是這第一個含義。

  2、指「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中的「法」塵,它與六根中意根相對,即意根對前五塵分別時,所生起的知見、想法等心念。

轉自《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說》

這些都是法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2
Djogchen 發表於 2012-6-14 21:5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6-14 11:40 編輯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6-14 08:02
我在27#貼中所引述的是究竟解脫,徹底斷盡我執,離開一切相。。

請看佛經中是怎麼說的吧:


你引述的阿含經例如:見色不取相」「漸次近涅盤,只是一般表面空其色蘊中的過程,與」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異,這與心所心法是兩回事,因為根據論法,心法是屬於識蘊,而心所法是屬於,行蘊,想蘊,受蘊。相信這是佛陀對於一些未入流的弟子一些安慰,(請留意漸次
兩字),阿毗達摩論是佛陀在欲界天替他母親講的經典,在法上與阿含經沒分別,但
在智上乃是圓成實性的究竟法

接著你所引述的紅字,相信是佛陀在阿含經所講是與阿羅漢一輩所說法,這個已完全
超越有相無相,例如:,於諸世間則無所取,無所取者自覺涅盤。


最後,你引述的阿含經里」阿羅漢。心得解脫「正正就是心法的骨髓!。但這並不等於已入法盡心窮的涅盤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3
Djogchen 發表於 2012-6-15 00:5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6-14 12:39 編輯

以上種種,請問你:無相離涅盤有幾遠??

相信你不會回答我---近在咫尺吧?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34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6-15 09:32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2-6-15 00:54
以上種種,請問你:無相離涅盤有幾遠??

相信你不會回答我---近在咫尺吧? ...

無相是法,其實我在30#貼中說的很清楚啊,您的疑問主要是對方法和目的的混淆,也就是理和事的混淆。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所有的聖者都是離相的,他們所遵循的都是無為無相的法而達到涅槃的境界,關於有多遠,就涉及到如何修行了,也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志。。。正定從而達到正智而解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35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6-15 09:5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圓宇妙心 於 2012-6-15 10:01 編輯
Djogchen 發表於 2012-6-14 21:59
你引述的阿含經例如:見色不取相」「漸次近涅盤,只是一般表面空其色蘊中的過程,與」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


這裡涉及兩個問題:

1,實相無相

於涅槃境界中,離一切相,超越因果法,既無緣起法,也無四聖諦,正如《心經》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究竟涅槃。」

實相無相,離一切相,亦離文字相,所以,佛陀為其起了一個假名叫做「實相」,此乃「標月指」而已。佛陀付囑摩訶迦葉的禪宗心法,就是佛陀所說的「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2.如何通過無相法而達到解脫涅槃,是一個過程,需要修行。

關於如何離相,《金剛經》講的很清楚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6
Djogchen 發表於 2012-6-15 17:47 | 只看該作者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6-14 20:32
無相是法,其實我在30#貼中說的很清楚啊,您的疑問主要是對方法和目的的混淆,也就是理和事的混淆。

【 ...


無相是法,其實我在30#貼中說的很清楚啊,您的疑問主要是對方法和目的的混淆,也就是理和事的混淆

經文的翻譯或表達,一個字的錯誤或顛倒,足以令到整個佛法的意義改頭換面,無論
你的修行方法或事上怎樣解釋,你所說的」涅盤離一切相,稱為無相。「在邏輯上,你不覺得有問題嗎?

中國人是亞洲人,但亞洲人並不等於中國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37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6-15 20:5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圓宇妙心 於 2012-6-16 04:27 編輯
Djogchen 發表於 2012-6-15 17:47
無相是法,其實我在30#貼中說的很清楚啊,您的疑問主要是對方法和目的的混淆,也就是理和事的混淆

經文 ...


我在前面所說「涅盤離一切相,稱為無相」是關於根本實相的問題而言的,在30#貼中已經解釋過了。「實相無相,離一切相,亦離文字相,所以,佛陀為其起了一個假名叫做「實相」,此乃「標月指」而已。」這裡的無相是實相的無相。

無相只是涅槃的一個特質,涅槃還有其它方面的描述:如:《圓覺經》,《楞嚴經》都是從不同角度來描述涅槃的。如果您對實相無相理解,這個就不難吧

依義不依語,我在這裡主要探討的是理上的認識,至於如何修行,如何離相而修行,《金剛經》《阿含經》中說的很清楚啊。

再一次說明:因為只有修無相的因,才能得解脫輪迴、無相涅槃的果。如果執幻為真,是永遠也不可能解脫的。也就是說涅槃是無相的。這裡的無相是形容涅槃的,無相的涅槃。見22#貼

反覆說了很多遍了,您是否對無相涅槃不贊同?無相是形容涅槃的,稱為無相的涅槃,或許更好理解。實相無相,實相是無相的。

關於無相,您的認識是還沒有究竟的解脫吧,我這裡主要和您探討的是實相無相的無相,這樣解釋不知道能不能明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38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6-15 21:0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圓宇妙心 於 2012-6-16 04:11 編輯

只有離相才能達到無相的涅槃彼岸!任何能表達的都是法相,只有實際修行才能解脫涅槃。

佛教中有四依: 1〕依法不依人  2〕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3〕依義不依語  4〕依智不依識

所以不能就一個字來定義,舉個例子,就如佛經中的「法」,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特殊含義。

「法」,在佛經中,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特殊含義。

  1、指「一切」現象,即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都統稱為「法」。其中,物質現象稱為色法,精神現象稱為心法。在《阿含經》中,「佛告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即所謂「一切」,不超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其中,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感觸、意知法。塵,染污之義。六塵就是六種現象或境界,都是眾緣集起的生滅幻法,如果六根執著六塵現象就能染污清凈心,使真心不能顯發。

  
   「菩薩於法」中的「法」字就是這第一個含義。

  2、指「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中的「法」塵,它與六根中意根相對,即意根對前五塵分別時,所生起的知見、想法等心念。

  3、指佛陀所講的佛法,如緣起法及由其推演出的三法印、四聖諦和八正道等。

  4、指無形無相的道體,是根本的佛法。從不同角度描述此無相之道,而有種種不同的名字,譬如,般若、無上菩提、道、圓寂、涅槃、圓覺、如來、真如、自性、空性、真心、真性、心性、佛性、法性、法身等。

我在上面帖子中所引述的主要是無形無相的道體,無相的涅槃,實相無相的無相,不是修行過程中的離相修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9
Djogchen 發表於 2012-6-16 06:4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6-15 19:32 編輯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6-15 08:08
只有離相才能達到無相的涅槃彼岸!任何能表達的都是法相,只有實際修行才能解脫涅槃。

佛教中有四依: 1 ...


如果你環繞著」實相無相「或"離相"去探討實相,那就有如以蠡測海。如果你不了義,
那又談何涅盤????請你看看楞嚴經如何說:--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是義不然。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在我前,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且今與汝坐只陀林,遍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恆河。汝今於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若必其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阿難當知。若空是見,既已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何者為物。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凈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遠洎恆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



佛言:如是如是。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今復告汝。汝與如來,坐只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阿難言:我實遍見此只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何以故。若樹非見,云何見樹。若樹即見,復云何樹。如是乃至若空非見,云何見空。若空即見。復云何空。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



佛言:如是如是。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如來知其魂慮變懾。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眾。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非末伽黎,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汝諦思惟,無忝哀慕。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鮮。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凈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如果你不明白以上佛陀所講的話,那麼我就簡單地告訴你:--


實相是無相無不相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40
Djogchen 發表於 2012-6-16 08:16 | 只看該作者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以上請印證出自何經?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6: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