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lnln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記》譯註--七十列傳

[複製鏈接]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241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2-20 04:00 | 只看該作者
太史公說:「先人說過:『自周公死後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死後到現在五百年,有能繼承清明之世,正定《易傳》,接續《春秋》,意本《詩》、《書》、《禮》、《樂》的人嗎?』其用意就在於此,在於此吧!我又怎敢推辭呢。」
上大夫壺遂問:「從前孔子為什麼要作《春秋》呢?」太史公說:「我聽董生講:『周朝王道衰敗廢弛,孔子擔任魯國司寇,諸侯嫉害他,卿大夫阻撓他。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見不被採納,政治主張無法實行,便褒貶評定二百四十二年間的是非,作為天下評判是非的標準,貶抑無道的天子,斥責為非的諸侯,聲討亂政的大夫,為使國家政事通達而已』。孔子說:『我與其載述空洞的說教,不如舉出在位者所做所為以見其是非美惡,這樣就更加深切顯明了。』《春秋》這部書,上闡明三王的治道,下辨別人事的紀綱,辨別嫌疑,判明是非,論定猶豫不決之事,褒善怨惡,尊重賢能,賤視不肖,使滅亡的國家存在下去,斷絕了的世系繼續下去,補救衰敝之事,振興廢弛之業,這是最大的王道。《易》載述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所以在說明變化方面見長;《禮》規範人倫,所以在行事方面見長;《書》記述先王事迹,所以在政治方面見長;《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所以在風土人情方面見長;《樂》是論述音樂立人的經典,所以在和諧方面見長;《春秋》論辨是非,所以在治人方面見長。由此可見《禮》是用來節制約束人的,《樂》是用來誘發人心平和的,《書》是來述說政事的,《詩》是用來表達情意的,《易》是用來講變化的,《春秋》是用來論述道義的。平定亂世,使之復歸正道,沒有什麼著作比《春秋》更切近有效。《春秋》不過數萬字,而其要旨就有數千條。萬物的離散聚合都在《春秋》之中。在《春秋》一書中,記載弒君事件三十六起,被滅亡的國家五十二個,諸侯出奔逃亡不能保其國家的數不勝數。考察其變亂敗亡的原因,都是丟掉了作為立國立身根本的春秋大義。所以《易》中講『失之毫釐,差以千里。』說『臣弒君,子弒父,並非一朝一夕的緣故,其發展漸進已是很久了』。因此,做國君的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則就是讒佞之徒站在面前也看不見,奸賊之臣緊跟在後面也不會發覺。做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則就只會株守常規之事卻不懂得因事制宜,遇到突發事件則不知如何靈活對待。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曉《春秋》的要義,必定會蒙受首惡之名。做人臣、人子如不通曉《春秋》要義,必定會陷於篡位殺上而被誅伐的境地,並蒙死罪之名。其實他們都認為是好事而去做,只因為不懂得《春秋》大義,而蒙受史家口誅筆伐的不實之言卻不敢推卸罪名。如不明了禮義的要旨,就會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會被臣下干犯,臣不象臣就會被誅殺,父不象父就會昏聵無道,子不象子就會忤逆不孝。這四種惡行,是天下最大的罪過。把天下最大的罪過加在他身上,也只得接受而不敢推卸。所以《春秋》這部經典是禮義根本之所在。禮是禁絕壞事於發生之前,法規施行於壞事發生之後;法施行的作用顯而易見,而禮禁絕的作用卻隱而難知。」
壺遂說:「孔子時候,上沒有聖明君主,他處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寫《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來裁斷禮義,當作一代帝王的法典。現在先生上遇聖明天子,下能當官供職,萬事已經具備,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闡明的是什麼呢?」
太史公說:「是,是啊,不不,不完全是這麼回事。我聽先人說過:『伏羲最為純厚,作《易》八卦。堯舜的強盛,《尚書》做了記載,禮樂在那時興起。商湯周武時代的隆盛,詩人予以歌頌。《春秋》揚善貶惡,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褒揚周王室,並非僅僅諷刺譏斥呀』。漢朝興建以來,至當今英明天子,獲見符瑞,舉行封禪大典,改訂曆法,變換服色,受命於上天,恩澤流布無邊,海外不同習俗的國家,輾轉幾重翻譯到中國邊關來,請求進獻朝見的不可勝數。臣下百官竭力頌揚天子的功德,仍不能完全表達出他們的心意。再說士賢能而不被任用,是做國君的恥辱;君主明聖而功德不能廣泛傳揚使大家都知道,是有關官員的罪過。況且我曾擔任太史令的職務,若棄置天子聖明盛德而不予記載,埋沒功臣、世家、賢大夫的功業而不予載述,違背先父的臨終遺言,罪過就實在太大了。我所說的綴述舊事,整理有關人物的家世傳記,並非所謂著作呀,而您拿它與《春秋》相比,那就錯了。」
於是開始論述編次所得文獻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禍,被囚禁獄中。於是喟然而嘆道:「這是我的罪過啊!這是我的罪過啊!身體殘毀沒有用了。」退而深思道:「《詩》、《書》含義隱微而言辭簡約,是作者想要表達他們的心志和情緒。從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陳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了《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才編撰了《國語》,孫子的腿受了臏刑,卻論述兵法;呂不韋被貶徙蜀郡,世上才流傳《呂覽》;韓非被囚禁在秦國,才寫有《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聖人賢士抒發憤懣而作的。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鬱悶憂愁,理想主張不得實現,因而追述往事,考慮未來。」於是終於下定決心記述陶唐以來直到武帝獲麟那一年的歷史,而始自黃帝。
從前黃帝以天為法,以地為則,顓頊、帝嚳、堯、舜四位聖明帝王先後相繼,各建成一定法度;唐堯讓位於虞舜,虞舜因覺自己不能勝其任而不悅;這些帝王的美德豐功,萬世流傳。作《五帝本紀》第一。
大禹治水之功,九州同享其成,光耀唐虞之際,恩德流傳後世;夏桀荒淫驕橫,於是被放逐鳴條。作《夏本紀》第二。
契建立商國,傳到成湯;太甲被放逐居桐地改過反善,阿衡功德隆盛;武丁得有傅說輔佐,才被稱為高宗;帝辛沉湎無道,諸侯不再進貢。作《殷本紀》第三。
棄發明種穀,西伯姬昌時功德隆盛;武王在牧野伐紂,安撫天下百姓;幽王、厲王昏暴淫亂,喪失了豐、鎬二京;王室衰敗直至赧王,洛邑斷絕了周室宗廟的祭祀。作《周本紀》第四。
秦的祖先伯翳,曾經輔佐大禹;秦穆公思及君義,祭悼秦國在殽戰死的將士;穆公死後以活人殉葬,《黃鳥》一詩訴其哀傷;昭襄王開創了帝業。作《秦本紀》第五。
秦始皇即位,兼并了六國,銷毀兵器,鑄為鍾鐻,希望干戈止息,尊號稱為皇帝,耀武揚威,專憑暴力,秦二世承受國運,子嬰投降做了俘虜。作《始皇本紀》第六。
秦朝喪失王道,豪傑並起造反;項梁開創反秦大業,項羽接續;項羽殺了慶子冠軍宋義,解救了趙國,諸侯擁立他;可他誅殺子嬰,背棄義帝懷王,天下都責難他。作《項羽本紀》第七。
項羽殘酷暴虐,漢王建功施德;發憤於蜀、漢,率軍北還平定三秦;誅滅項羽建立帝業,天下安定,又改革制度,更易風俗。作《高祖本紀》第八。
惠帝早逝,諸呂用事使百姓不悅;呂后提高呂祿、呂產的地位,加強他們的權力,諸侯圖謀剪除他們;呂后殺害趙隱王,又囚殺趙幽王劉友,朝中大臣疑懼,終於導致呂氏宗族覆滅之禍。作《呂太后本紀》第九。
漢朝初建,惠帝死後帝位繼承人不明,眾臣迎立代王劉恆即位,天下心服;文帝廢除肉刑,開通水陸要道,博施恩惠,死後被稱為太宗。作《孝文本紀》第十。
諸侯王驕橫放肆,吳王率先叛亂,朝廷派兵討伐,叛亂七國先後伏罪,天下安定,太平富裕。作《孝景本紀》第十一。
漢朝興建五世,興隆盛世在建元年間,天子外攘夷狄,內修法度,舉行封禪,修訂曆法,改變服色。作《今上本紀》第十二。
夏、商、周三代太久遠了,具體年代已不可考,大致取之於傳世的譜牒舊聞,以此為據,進而大略地推斷,作《三代世表》第一。
幽王、厲王之後,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自為政,《春秋》有些未作記載;而譜牒只記概要,五霸又交替盛衰,為考察周朝各諸侯國的先後關係,作《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春秋以後,陪臣執政,強國之君競相稱王,及至秦王嬴政,終於吞併各國,剷除封地,獨享尊號。作《六國年表》第三。
秦帝暴虐,楚人陳勝發難,項氏又自亂反秦陣營,漢王於是仗義征伐。八年之間,天下三易其主,事變繁多,所以詳著《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漢朝興建以來,直到太初一百年間,諸侯廢立分削的情況,譜錄記載不明,主管的官員也無法接著記下去,但可據其世系推知其強弱的原由。作《漢興已來諸侯年表》第五。
高祖始取天下,輔佐他創業的功臣,都得剖符封爵,恩澤傳給他們的子孫後代,有的忘其親疏遠近,分不出輩分,也有的竟至殺身亡國。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惠帝、景帝年間,增封功臣宗屬爵位和食邑。作《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
北面攻打強悍的匈奴,南面誅討強勁的越人,征伐四方蠻夷,不少人以武功封侯。作《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諸侯國日漸強大,吳楚等七國南北連成一片,諸侯王子弟眾多,沒有爵位封邑,朝廷下令推行恩義,分封諸侯王子弟為侯,致使王國勢力日益削弱,而德義卻歸於朝廷。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國家的賢相良將,是民眾的表率。曾看到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對賢者則記其治績,對不賢者則明其劣跡。作《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
夏、商、周三代之禮,各有所增減而不同,但總地來看,其要領都在於使禮切近人的情性,通於王道,所以禮根據人的質樸本性而製成,減掉了那些繁文縟節,大體順應了古今之變。作《禮書》第一。
樂是用來移風易俗的。自《雅》、《頌》之聲興起,人們就已經喜好鄭、衛之音,鄭、衛之音由來已久了。被人情所感發,那遠方異俗之人就會歸附。仿照已有《樂書》來論述自古以來音樂的興衰,作《樂書》第二。
沒有軍隊國家就不會強大,沒有德政國家就不會昌盛,黃帝、商湯、周武王以明於此而興,夏桀、商紂、秦二世以昧於此而亡,怎麼可以對此不慎重呢?《司馬法》產生已很久了,姜太公、孫武、吳起、王子成甫能繼承並有所發明,切合近世情況,極盡人事之變。作《律書》第三。
樂律處於陰而治陽,曆法處於陽而治陰,律歷交替相治,其間不容許絲毫差錯。原有五家的曆書相互悖逆不同,只有太初元年所論曆法為是。作《曆書》第四。
星氣之書,雜有許多求福去災、預兆吉凶的內容,荒誕不經;推究其文辭,考察其應驗,並無什麼特別之處。待到武帝召集專人研討此事,並依次用軌度加以驗證。作《天官書》第五。
承受天命做了帝王,封禪這樣的符瑞之事不可輕易舉行,如果舉行,那一切神靈沒有不受祭祀的。追溯祭祀名山大川諸神之禮,作《封禪書》第六。
大禹疏通河川,九川得以安寧;及至建立宣防宮之時,河道溝渠更被疏浚。作《河渠書》第七。
錢幣的流通,是為溝通農商;其弊端竟發展到玩弄智巧,兼并發財,爭相投機牟利,捨本逐末,去農經商。作《平準書》來考察事情的變化發展,這是第八。
太伯為讓季歷繼位,避居江南蠻夷之地,文王、武王才得以振興周邦,發展了古公亶父的王業。闔閭殺了吳王僚,奪取王位,降服楚國;夫差戰勝齊國,逼殺伍子胥以革囊盛其屍;聽信伯嚭(pǐ,痞)的話親善越國,最終被越國所滅。為讚許太伯讓位的美德,作《吳世家》第一。
申、呂兩國衰弱,尚父微賤坎坷,終於投歸西伯,為文王、武王之師;他的功勞為群臣之首,長於暗中設計權謀;頭髮斑白,受封於齊,建都營丘,成為齊國始祖。齊桓公不背棄與魯國在柯地所訂盟約,事業由此昌盛,多次會合諸侯,霸功顯赫。田恆與闞止爭寵,姜姓齊國於是瓦解滅亡。為讚美尚父的宏謀,作《齊太公世家》第二。
諸侯和部屬對周無論是依順的,還是違抗的,周公都安撫他們;他努力宣揚文德,天下都響應隨和;輔佐保護成王,諸侯以周天子為天下宗主。隱公、桓公之際卻屢屢發生悖德非禮之事,這是為什麼呢?只因三桓爭強,魯國國運不昌。讚美周公旦的《金滕》策文,作《周公世家》第三。
武王戰勝商紂,天下尚未協洽他便駕崩。成王年幼,管叔、蔡叔懷疑周公篡位,淮夷也起兵叛亂,於是召(shà,紹)公以其高德率先支持周公,使王室團結安定,保證了周公東征的勝利,使東方得以安寧。燕王噲的禪位,才造成了禍亂。讚賞《甘棠》詩篇,作《燕世家》第四。
管蔡二叔輔佐武庚,想要安定商朝舊地;周公旦攝政,二叔不服,周公便殺死管叔鮮,流放蔡叔度,周公盟誓忠於成王,太任生育十個兒子,周室以宗族繁盛而強大。表彰蔡仲悔過,作《管蔡世家》第五。
先王後代延繼不絕,舜、禹為此而感到高興;他們功德美好清明,後代得以承其功業。百世享受祭祀,到了周時,封有陳國、杞國,后被楚國滅掉。齊田氏又使之興起,舜是位多麼了不起的人啊!作《陳杞世家》第六。
收納殷的遺民,康叔始封邑。周公用商朝亂德亡國的教訓申飭他,寫了《酒誥》、《梓材》等辭來告誡他。到衛公子朔出生,衛國開始傾危不寧;南子憎惡蒯聵,造成兒子和父親名分顛倒。周朝統治日益衰微,各諸侯國日益強大,衛國因為弱小,國君角反而後亡。讚美《康誥》,作《衛世家》第七。
可嘆啊,箕子!可嘆啊,箕子!正確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反被迫害裝瘋為奴。武庚死後,周朝封微子於宋。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受傷,又有哪位君子稱道?景公有自謙愛民之德,熒惑為之退行。剔成暴虐無道,宋國因而滅亡。讚美微子請教太師,作《宋世家》第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242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2-20 04:01 | 只看該作者
武王去世后,叔虞封邑於唐。君子譏諷晉穆公為兒子取名之事,武公終於滅而代之。獻公寵愛驪姬,造成五世之亂;重耳不得志,卻能威霸諸侯。六卿專權,晉國衰亡。讚美文公因功得天子珪鬯(chàng,唱),作《晉世家》第九。
重黎創業,吳國繼承;殷朝末年,有簡札記述鬻子為楚國始祖。周成王任用熊繹封為楚子,熊渠繼承先世之業。楚莊王賢明,又恢復陳國。赦免了鄭伯之罪,又因華元之言而班師回國。懷王客死於秦,子蘭歸咎屈原,楚君喜阿諛信讒言,終於被秦所吞併。讚美庄王的德義,作《楚世家》第十。
少康之子遠棄南海,紋身斷髮,與黿鬻相處,守在封山禺山,事奉大禹的祭祀。勾踐受到夫差的困辱,於是信用文種、范蠡。讚美勾踐身在夷蠻能修其德,消滅強大吳國以尊奉周室,作《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桓公東遷,信用太史之言。庄公派兵侵犯周土,割取莊稼,受到周王臣民的非議。祭(zhài,債)仲被宋脅迫結盟,鄭國長期不得昌興。子產的仁政,後世稱道賢明。三晉侵犯征伐,鄭終被韓吞併。讚美鄭厲公接納周惠王,作《鄭世家》第十二。
驥?耳駿馬使造父彰名。趙夙事奉晉獻公,趙衰(cuī,崔)繼承他的事業,輔佐晉文公尊奉國王,終於成為晉國輔臣。趙襄子被困辱,卻擒捉了智伯。主父遭臣子圍困,掏雀充饑活活餓死。趙王遷邪僻淫亂,貶斥迫害良將。表彰趙鞅子討平周王室之亂,作《趙世家》第十三。
畢萬在魏封爵,卜官預知其後代必昌盛。及至魏絳羞辱楊干,負罪完成與戎翟(dí,敵)媾和之命。文侯仰慕仁義,拜子夏為師。惠王驕傲自大,受到齊國秦國的攻打。安釐王懷疑信陵君,因而諸侯疏遠魏國。魏終於被秦所滅,魏王假做了廝養卒。讚美魏武子佐助晉文公創立霸業,作《魏世家》第十四。
韓闕善積陰德,趙武才得興立。使滅國者重新振起,使廢棄者得以再立,晉人尊崇他。韓昭侯在諸侯中地位顯要,重用申不害。韓王懷疑韓非而不信用,秦攻襲韓。讚賞韓厥輔佐晉君,匡正周王室的兵賦,作《韓世家》第十五。
完子避難,出奔到齊國請求援助,田氏暗施恩惠於民相繼五世,齊人歌頌他。田成子奪得齊國政權,田和成為諸侯。齊王建被奸計說動,使齊遷於共。讚賞齊威王、齊宣王能衝破污濁之世而獨尊崇周天子,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周王室已經衰落,諸侯恣意而行。孔子傷感禮樂崩廢,因而追研經術,以重建王道,匡正亂世,使之返於正道,觀其著述,為天下制定禮儀法度。留下《六藝》綱紀於後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桀、紂喪失王道而湯、武興起,周失其王道而《春秋》一書問世。秦失其為政之道,陳涉發起反秦義舉,諸侯相繼造反,風起雲湧,終於滅掉秦國。天下亡秦之端,始於陳涉發難。作《陳涉世家》第十八。
成皋台是薄氏的肇基之地。竇太后被迫到了代國,才使竇氏家族得以富貴。栗姬依仗地位尊貴而自驕於人,王氏才得以順達顯貴。陳皇後過於嬌貴,終於使子夫受到尊寵。讚美衛子夫德行如此之好,作《外戚世家》第十九。
漢高祖設詭計在陳擒拿韓信;越、楚之民慓悍輕捷,於是封其弟劉交作了楚王,建都彭城,以加強淮、泗地區的統治,成為漢王朝的宗屬國。楚王劉戊溺於邪僻合謀反叛,劉禮又被封為楚王繼承王業。讚賞劉交輔佐高祖,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高祖率軍反秦,劉賈加入其行列,后被英布攻襲,喪失了他的荊、吳之地。營陵侯使人遊說感動呂后,被封為琅琊王;被祝午誘騙輕信齊王,前往齊國不得歸返,用計離齊,西入關中,又遇到迎立孝文帝的事,獲封燕王。當天下未安定之時,劉賈、劉澤以高祖同族兄弟身份,成為其藩屬。作《荊燕世家》第二十一。
天下平定后,高祖親屬已不多。齊悼惠王先長大成人,鎮守東部國土。齊哀王擅自出兵是因為對諸呂用事感到憤怒;駟鈞粗暴乖戾,朝廷不準立其為帝。厲王親屬內部淫亂,殺身之禍成於主父偃之手。表彰悼惠王劉肥為輔佐天子的股肱,作《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楚霸王圍漢於滎陽,相持三年;蕭何鎮撫山西,計算人口輸送兵員,糧食供給不斷,使百姓愛戴漢王,而不願為楚王出力。作《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與韓信一起平定了魏地,又打敗趙國,攻取齊地,削弱了楚霸王的勢力。繼蕭何之後成為漢相國,凡事不做變更,百姓得以安寧。讚美曹參不誇耀自己的功勞和才能,作《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運籌策劃於帷幄之中,無形之中克敵制勝,子房謀划克敵制勝之事,沒有智巧之名,沒有勇武之功,從易處著手解決難題,從小處著手成就大事。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六齣奇計都被高祖採用,諸侯歸附於漢;消滅諸呂之事,陳平為主謀,終於安定王室和國家。作《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諸呂勾結,陰謀削弱皇室,周勃在剪滅諸呂的問題上,背離常規而合於權變之道;吳楚七國起兵叛亂,周亞夫駐軍於昌邑,以扼制齊趙之軍,放棄了求救的梁王。作《絳侯世家》第二十七。
吳楚七國叛逆,藩屏天子的同姓王中只有梁孝王抵禦敵國;但他自恃寵愛誇耀前功,幾乎遭到殺身之禍。表彰他能抵抗吳楚叛軍,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封王以後,天子親屬融洽和睦,諸侯或大或小皆為藩屏,各得其宜,僭位而自擬於天子之事逐漸減少。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當今皇上三位皇子被封為王,策文文辭典雅可觀。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末世爭權奪利,而伯夷、叔齊兄弟卻趨向仁義,為讓君位,雙雙餓死,天下稱讚他們的美德。作《伯夷叔齊列傳》第一。
晏子節儉,管仲則奢侈:齊桓公因得管仲輔佐而稱霸,齊景公因得晏子輔佐而國治。作《管晏列傳》第二。
李耳主張無為而治,使百姓自化於善;清靜寡慾,使百姓自歸於正。韓非揣度事物的實際情況,遵循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理。作《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自古做帝王的都有《司馬法》,穰苴能夠對其闡述發揮。作《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沒有信、廉、仁、勇不能傳授兵法論說劍術,兵法劍術與道相符,內可以修身,外可以應變,君子對此重視並以之為德。作《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太子建遇讒毀,禍及伍奢,伍尚救父,伍員逃奔吳國。作《伍子胥列傳》第六。
孔子傳述文德,弟子振興其業,都成為師傅,教導人們尊仁行義。作《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商鞅離衛到秦,能闡明實施他的治國之術,使秦孝公強盛稱霸,後世遵循其法度。作《商君列傳》第八。
天下憂慮連橫秦將貪得無厭,蘇秦能保存諸侯利益,約定合縱來抑制秦的貪婪強橫。作《蘇秦列傳》第九。
六國合縱相互親近,而張儀明了合縱的主張,所以能針鋒相對,使聯合起來的諸侯再次離散瓦解。作《張儀列傳》第十。
秦國之所以能夠向東侵伐,稱雄諸侯,是樗里、甘茂的良策。作《樗里甘茂列傳》第十一。
席捲河山,圍困大梁,使諸侯拱手而服事秦國,是魏冉的功勞。作《穰侯列傳》第十二。
南面攻佔鄢郢,北面摧毀長平守軍,進而圍困趙都邯鄲,武安君是主將;破楚滅趙,是王翦的計謀。作《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涉獵儒墨的遺文,闡明禮義的紀綱,根絕梁惠王逐利的念頭,陳述往世的興衰。作《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喜愛門客、士人,士人歸附薛公,為齊抵禦楚、魏。作《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出於權變爭得馮亭所獻上黨之地,為解邯鄲之圍親自趕楚救趙,使其國君得以再次稱雄於諸侯。作《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身為富貴而能尊重貧賤者,自身賢能而能屈就不肖,只有信陵君能夠如此。作《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捨身以救其主,終於逃離強秦,使遊說之士向南趨赴楚國,這是黃歇的忠義所致。作《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能忍辱於魏齊,卻揚威於強秦,推舉賢能讓出相位,范睢、蔡澤都有這樣的美德。作《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身為主將施展謀略,聯合五國軍隊,為弱燕報復了強齊侵凌的仇恨,洗雪了燕國先君的恥辱。作《樂毅列傳》第二十。
能在強秦朝廷上陳述己意,又能對廉頗忍讓謙恭,以盡忠其君,將相二人名重於諸侯。作《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齊湣王丟失臨淄后逃到莒邑,只有田單憑藉即墨打敗敵軍驅逐騎劫,才保住齊國江山。作《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能用巧妙的說辭解除圍城之患,輕視爵位利祿,卻以盡其志趣為樂。作《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創作詩賦文章進行諷喻,連類比附來伸張正義,《離騷》有這樣的特色。作《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與子楚結交,使各諸侯國的士人爭相入秦,為秦效力。作《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曹沫憑藉匕首使魯國重獲失去的土地,也使齊君昭信於諸侯;豫讓守義,忠於其君而無二心。作《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能夠闡明自己的謀略,順應時勢推尊秦國,終於使秦得志於海內,李斯實為謀首。作《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為秦開拓疆土,增聚民眾,北面擊敗匈奴,據黃河為要塞,依山嶺為固壘,建榆中。作《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平定趙國要塞常山,擴張河內,削弱西楚霸王的勢力,彰明漢王的信義於天下。作《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收攏西河、上黨之兵,跟隨高祖直到彭城;彭越侵掠梁地以困擾項羽。作《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黥(qíng,情)布以淮南之地叛楚歸漢,漢王通過他而得到楚大司馬周殷,最後在垓下打敗項羽。作《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楚軍困迫漢軍於京、索,韓信攻克魏、趙,平定燕、齊,使三分天下漢得其二,奠定消滅項羽的基礎。作《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楚漢相持於鞏、洛,韓信為漢鎮守潁川,盧綰斷絕了項羽軍隊的糧餉。作《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諸侯背叛項王,唯有齊王在城陽牽制項羽,使漢王得機攻入彭城。作《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攻打城池,戰於曠野,獲功歸報,樊噲、酈商是出力最多的戰將,不僅隨時聽命漢王的驅遣,又常和漢王一起擺脫危難。作《樊酈列傳》第三十五。
漢朝天下初定,文治條理未明,張蒼擔任主計,統一度量衡,編訂律歷。作《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遊說通使,籠撫諸侯;諸侯都親附漢朝,歸漢成為藩屬輔臣。作《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想要詳細了解秦楚之際的事情,只有周緤最清楚,因為他經常跟隨高祖,參加平定諸侯的軍事活動。作《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遷徙豪強大族,建都關中,與匈奴和親;明辨朝廷之禮,制訂宗廟儀法。作《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季布能改其剛戾而為柔順,終於成為漢朝名臣;欒公不被威勢所迫背叛死者。作《季布欒公列傳》第四十。
敢於犯顏強諫,使主上言行合於道義,不顧自身安危,為國家建立長遠方案。作《袁盎朝錯列傳》第四十一。
維護法律不失大節,言稱古代賢人,增長君主之明。作《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敦厚慈孝,不善言辭,敏於行事,致力于謙恭,堪為君子長者。作《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恪守節操,懇切剛直,義足以稱清廉,行足以激勵賢能,擔任要職而不能以無理使之屈服。作《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扁鵲論醫,為醫家所尊奉,醫術精細高明;後世遵循其法,不能改易,而倉公可謂接近扁鵲之術了。作《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劉仲被削奪王爵,其子劉濞(bì,必)受封做了吳王,適逢漢朝初定天下,讓他鎮撫江淮之間。作《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吳、楚叛亂,宗室親屬中只有竇嬰賢能而喜好士人,士人歸心於他,率軍在滎陽抵抗叛軍。作《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
智謀足以應付近世之變,寬厚足以得人。作《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勇於抗敵,仁愛士卒,號令簡明不煩,將士歸心於他。他《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自夏、商、周三代以來,匈奴常為中原禍害,為要了解強弱時勢,設防征討,作《匈奴列傳》第五十。
拓直曲曲折折的邊塞,擴展河南之地,攻破祁連山,打開通往西域各國的道路,擊敗北方匈奴。作《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大臣和宗室以奢侈浪費爭高強,只有公孫弘節衣縮食為百官表率。作《平津侯列傳》第五十二。
漢朝已經平定中國,而趙佗能安定楊越以保衛南方藩屬之地,納貢盡職。作《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吳國叛逆,東甌人斬殺劉濞,保衛封禺山,終為漢臣。作《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燕太子丹敗散於遼東地區,衛滿收攏其逃亡百姓,聚集海東,以安定真藩等部,保衛邊塞而成為塞外之臣。作《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唐蒙出使,經略西南,通使夜郎,而邛、笮之君請求成為漢朝內臣並接受朝廷所派官吏。作《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司馬相如作《子虛賦》、《大人賦》之事,深得君主喜歡,雖然文辭過於華麗誇張,但其旨意在於諷諫,歸結於無為而治。作《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黥布叛逆,高祖少子劉長封為那裡的國王,鎮守江淮之間,安撫剽悍的楚地百姓。作《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遵奉法律、按照情理辦事的官吏,不自誇其功勞賢能,百姓對其無所稱讚,也沒有什麼過失行為。作《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端正衣冠立於朝廷,群臣沒人敢說虛浮不實的話,汲長孺剛正莊重;好薦賢人,稱道長者,鄭庄慷慨有節操。作《汲鄭列傳》第六十。
自孔子去世以後,在京師沒有誰重視學校教育,只有建元至元狩之間,文教事業燦爛輝煌。作《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人們背棄本業而多巧詐,作姦犯科,玩弄法律,善人也不能感化他們,只有一切依法嚴酷懲治才能使他們整齊化一,遵守社會秩序。作《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漢與大廈通使之後,西方極遠的蠻族,伸長脖子望著內地,想觀瞻中國文明。作《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救人於難,濟人於貧,仁者有此美德吧;不失信用,不背諾言,義者有可取之處。作《遊俠列傳》第六十四。
侍奉君主能使其耳目愉快,臉色和悅,同時得到主上的親近,這不僅是美色招人喜愛,技能也各有特長。作《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不流於世俗,不爭奪勢利,上下無所阻礙,沒有人能傷害他們,因善用其道。作《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齊、楚、秦、趙占卜者,各有隨俗所用的方法。想要總覽其要旨,作《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夏、商、周三代君主占卜之法不同,四方蠻夷卜筮風俗各異,但都以卜筮判斷吉凶禍福。粗略考察卜筮的要略,作《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布衣匹夫這種普普通通的人,不妨害政令,也不妨害百姓,據時買賣增殖財富,智者在他們那裡可取得借鑒。作《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想我大漢王朝繼承五帝的遺風,接續三代中斷的大業。周朝王道廢弛,秦朝毀棄古代文化典籍,焚毀《詩》、《書》,所以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失錯亂。這時漢朝興起,蕭何修訂法律,韓信申明軍法,張蒼制立章程,叔孫通確定禮儀,於是品學兼優的文學之士逐漸進用。《詩》、《書》不斷地在各地發現。自曹參薦舉蓋公講論黃老之道,而賈生、晃錯通曉申不害、商鞅之法,公孫弘以儒術顯貴,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無不彙集於太史公。太史公父子相繼執掌這職務。太史公說:「嗚呼!我先人曾職掌此事,揚名於唐虞之世,直到周朝,再次職掌其事,所以司馬氏世代相繼主掌天官之事。難道中止於我這一代嗎?敬記在心,敬記在心啊!」網羅搜集天下散失的舊聞,對帝王興起的事迹溯源探終,既要看到它的興盛,也要看到它的衰亡,研討考察各代所行之事,簡略推斷三代,詳細載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今,著十二本紀,已按類別加以排列。有的同時異世,年代差誤不明,作十表。禮樂增減,律歷改易,兵法權謀,山川鬼神,天和人的關係,趁其衰敗實行變革,作八書。二十八宿列星環繞北辰,三十根車輻集於車轂,運行無窮,輔弼股肱之臣與此相當,他們忠信行道,以奉事主上,作三十世家。有些人仗義而行,倜儻不羈,不使自己失去時機,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總計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稱為《太史公書》。序略,以拾遺補充六藝,成為一家之言,協合《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藏之於名山,留副本在京都,留待後世聖人君子觀覽。第七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243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2-20 04:02 | 只看該作者
太史公說:我歷述黃帝以來史事至太初年止,共一百三十篇。


【原文】【註解】

昔在顓頊,命南王重以司天①,北正黎以司地②。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③,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後也。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司馬氏世典周史④。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⑤。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梁。

①南正:傳說中官名。重:人名。②北正:傳說中官名。黎:人名。③紹:繼承。④典:掌管。⑤去:離開。適:到……去。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其在衛者,相中山。在趙者,以傳劍論顯①,蒯聵其後也。在秦者名錯,與張儀爭論②,於是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錯孫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陽。靳與武安君阬趙長平軍③,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於華池。靳孫昌,昌為秦主鐵官,當始皇之時。蒯聵玄孫卬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諸侯之相王④,王卬於殷⑤。漢之伐楚,卬歸漢,以其地為河內郡。昌生無澤,無澤為漢市長。無澤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喜生談,談為太史公。

①此句意思是說,以傳授劍術理論而顯揚名聲。劍論,劍術之論。顯,顯揚,顯貴。②據卷七十《張儀列傳》載,在伐蜀伐韓先後問題上,司馬錯主張伐蜀,張儀主張伐韓,秦惠王採納了司馬錯的意見。③事在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秦趙戰於長平,趙將趙括指揮失當,使趙軍四十餘萬被俘活埋。詳見卷七十三《白起王剪列傳》。阬,活埋。④相王:相互尊稱為王。⑤使卬在殷地稱王。


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①,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②。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③,愍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④,乃論六家之要指曰⑤:

①天官:指天文,天文學。②道論:道家的理論。③建元:漢武帝第一個年號(前140前135)。元封:漢武帝第六個年號(前110前105)。④愍:憂慮。其意:各家學說的要義。師悖(bèi,備):以悖為師,即各習師書,惑於所見,學得一些謬誤。悖,惑,謬誤。⑤六家:指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個學派。要指:同「要旨」。指主要的思想。

《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①。」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②,直所從言之異路③,有省不省耳④,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⑤,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⑥,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⑦;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⑧。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⑩,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則不然。以為人主天下之儀錶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絀聰明?,釋此而任術。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①引語見《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塗,同「途」。②務:致力,從事。③直:僅,只是。④省:猶「察」。明白,顯明。⑤大祥:以祥為大。即重視吉凶的預兆。眾忌諱:講究的忌諱多。⑥四時之大順:指四時運行的順序。⑦儉:〔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按:「儉檢通用,下文所謂苛察是也。」檢,約束,檢點。⑧贍:充足。⑨因:依照,根據。⑩撮:提取,摘錄。(11)去健羨:意為捨棄剛強與貪慾。《集解》:「『知雄守雌』,是去健也。『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去羨也」。(13)絀聰明:去掉聰明智慧。道家主張絕聖棄智。絀,通「黜」,廢。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①,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②,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①八位:指八卦的方位。震卦東,離卦南,兌卦西,坎卦北,乾卦西北,坤卦西南,巽卦東南,艮卦東北。十二度:指十二星次。我國古代為量度星辰所在的位置,把黃道帶分成十二個部分,稱「十二次」。教令:指各種「宜」、「忌」的規定。②經:常道,常規。


夫儒者以《六藝》為法①。《六藝》經傳以千萬數②,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③,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

①《六藝》:即《六經》。包括《禮》、《樂》、《詩》、《書》、《易》、《春秋》等六種儒家經典。②經:指六經本文。傳:註釋或講解經義的文字。③當年:有生之年。


墨者亦尚堯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①,茅茨不翦②,采椽不刮。食土簋③,啜土刑④,糲粱之食,藜藿之羹⑤。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舉音不盡其哀。教喪禮,必以此為萬民之率⑥。使天下法若此⑦,則尊卑無別也。夫世異時移,事業不必同,故曰「儉而難遵。」要曰強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⑧。此墨子之所長,雖百家弗能廢也。

①等:台階的層級。按:這段引文不見於今本《墨子》。《索引》謂見於《韓非子》,但有所不同。②茅茨:《正義》:「屋蓋曰茨,以茅覆屋。」翦,同「剪」。③簋:古時盛食物的圓形器具。④刑:通「鉶」,盛羹的器皿。⑤糲:粗米。粱:〔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粱當作粢,粢與糲皆食之粗者。」藜:一種野草,初生時可食。藿:豆葉。⑥率:標準,規格。⑦使:假使。⑧給:足,豐足。

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①,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②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逾越③,雖百家弗能改也。

①殊:不同。②親親尊尊:親愛自己的親屬,尊敬長輩。③分職:即名分和職分。

名家苛察繳繞①,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於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責實②,參伍不失③,此不可不察也。

①苛察:苛刻煩瑣,顯示精明。繳繞:纏繞,糾纏不清。②控名責實:由名以求實,使名實相符。控,規制。責,求。名,概念。實,實際。③參(sān,三)伍:錯綜比較,以為驗證。參,三。伍,五。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①,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②。無成勢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④,故能為萬物主⑤。有法無法,因時為業⑥;有度無度,因物與合⑦。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⑧。群臣並至,使各自明也。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⑨,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⑩。窾言不聽,奸乃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燿天下(11),復反無名(12)。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反,故聖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①《老子》第三十七章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四十八章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正義》:「無為者,守清凈也。無不為者,生育萬物也。」道家的「無為」思想,意即順應自然。「無為」則「萬物將自化」,什麼都可辦成,故曰「無為而無不為」」。②因循:順應自然。③成勢:既成不變之勢。④二句意為:不為物所牽制。⑤主:主宰。⑥二句意為道家有法而不以法為法,要順應時勢以成其業。⑦二句意為:道家有度但不恃度以為度,要根據萬物之形以與之相合。⑧常:規律,準則。因:因循。⑨中:符合。端:正。⑩窾:空。(11)燿:同「耀」。(12)反:同「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244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2-20 04:03 | 只看該作者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遷。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①。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②;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③,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④;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⑤,還報命⑥。

①古文:指用先秦古文字書寫的古書。②浮:行船,航行。③講業:研討學問。講,研究,商討。④鄉射:古代的射禮。⑤略:巡行,奪取。⑥報命:復命。

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①,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②,故發憤且卒③。而子遷適使反,見父於河洛之間。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④。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幽厲之後,王道缺,禮樂衰,孔子脩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⑤。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⑥,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⑦。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⑧,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⑨,弗敢闕⑩。」

①是歲:這年。指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封: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築壇祭天的一種迷信活動。②〔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武帝初與諸儒議封事,命草其儀,及且封,盡罷諸儒不用,談之滯周南,以罷不用之故也。」與(yù玉):參加。③且:將要。④無:通「毋」,不要。⑤則之:以之為準則。⑥獲麟:《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春秋》絕筆於獲麟。自魯哀公十四年(前481)至漢元封元年(前110)凡三百七十一年。有: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相當於「又」。⑦放絕:棄置中斷。放,散失。絕,中斷。⑧死義:為義而死。⑨次:按次序編列,排列。⑩闕:遺漏。

卒三歲而遷為太史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①。五年而當太初元年②,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曆始改③,建於明堂④,諸神受紀⑤。

①?:綴集。石室金匱:都是國家收藏圖書、檔案之處。②太初:漢武帝第七個年號(前104前101)。③在此之前,漢沿襲秦制,以夏曆的十月為歲首。太初元年改用太初曆,以正月為歲首。④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⑤諸神受紀:《索隱》引虞喜《志林》:「改歷於明堂,班之於諸侯。諸侯,群神之主,故曰『諸神受紀』。」《集解》引韋昭曰「告於百神,與天下更始,著紀於是。」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①:『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於今五百歲,而能紹明世,正《易經》,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③。」

①先人:指司馬談。②本:以……為本,以……為根據。③讓:辭讓,推辭。

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聞董生曰①:『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②。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③,以為天下儀錶,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④』。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⑤,下辨人事之紀⑥,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經紀人倫⑦,故長於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詩》記山川谿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⑧;《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春秋》辯是非,故長於治人。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⑨,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厘⑩,差以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11)。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12)。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13)。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14),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15),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①董生:董仲舒。②壅:阻撓。③是非:褒貶。以是為是,以非為非。二百四十二年:指《春秋》所記歷史時間。④引語見《春秋緯》。⑤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⑥紀:法度,準則。⑦經紀:安排,料理。⑧風:風土人情。⑨據清梁玉繩《史記志疑》統計,《春秋》經傳載弒君三十七,亡國四十一。⑩豪:通「毫」。(11)賊:殺人者。(12)權:權變,變通。(13)此句意謂被修史者加上不實之罪名而不敢予以否認。《左傳·宣公二年》載,晉靈公不君,晉大夫趙宣子趙盾上諫不聽,反而三番兩次地要謀害他。趙盾的堂弟趙穿攻殺靈公。史官董狐以趙盾在事變發生時,未能逃出國境就又返回,回來又未誅伐趙穿,故書其事曰「趙盾弒其君」。對此,趙盾雖也感慨一番,但終於蒙受弒君的罪名。孔子稱他「為法受惡」,並為他未能出境而感到惋惜,蓋出境即可避免這種罪名。被:蒙受,遭受。(14)君不君:君不象君。下「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句式結構仿此。(15)犯:指被臣下所干犯。

壺遂曰:「孔子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①,當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職,萬事既具,咸各序其宜②,夫子所論,欲以何明?」

①垂:流傳。②咸:都,全。各序其宜: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序,依次序排列。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①。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②,作《易》八卦。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湯武之隆,詩人歌之。《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而已也。』漢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符瑞③,封禪,改正朔④,易服色,受命於穆清⑤,澤流罔極⑥,海外殊俗,重譯款塞⑦,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臣下百官力誦聖德,猶不能宣盡其意。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主上明聖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墮先人所言⑧,罪莫大焉。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於《春秋》,謬矣。」

①唯唯,否否,不然:自謹的應答聲。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是是,不不,不對。」②至:極。③符瑞:祥瑞的徵兆,吉兆。④改正朔:修訂曆法。正,一年的開始。朔,一月的開始。正朔,即一年的第一天。⑤穆清:指天。⑥罔極:無邊,無極。⑦重(chóng,蟲)譯:輾轉翻譯。款塞:叩塞門。⑧墮(huī,灰):毀壞。

於是論次其文①。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②,幽於縲紲③。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退而深惟曰④:「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⑤。昔西伯拘羑里⑥,演《周易》;孔子厄陳蔡⑦,作《春秋》;屈原放逐⑧,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⑨;孫子臏腳⑩,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11);韓非囚秦,《說難》、《孤憤》(12);《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13),自黃帝始。

①論次:按次序論述。②事在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騎都尉李陵擊匈奴,至浚稽山被圍,苦戰力竭而降。太史令司馬遷因言陵事,得罪下獄,受宮刑。詳見司馬遷的《報任安書》。③縲紲:系犯人的繩索,此指牢獄。④惟:思,考慮。⑤遂:通,達。⑥西伯:指周文王。西伯囚羑里事,詳見卷四《周本紀》。⑦厄(è,餓):窮困,災難。孔子厄於陳蔡事,詳見卷四十七《孔子世家》。⑧屈原放逐事,詳見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⑨厥:乃,才。⑩臏:膝蓋骨,特指古代一種剔除膝蓋骨的酷刑。腳:小腿。孫子(指孫臏)臏腳事,見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11)《呂覽》:即《呂氏春秋》。呂不韋主持編著此書遠在遷蜀以前。事見卷八十五《呂不韋列傳》。(12)韓非著《說難》、《孤憤》事,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謂在入秦以前。(13)至於麟止:謂《史記》述事止於武帝獲麟之年,猶《春秋》止於獲麟。武帝獲麟在元狩元年(前122),見卷十二《孝武本紀》,《漢書》卷六《武帝紀》。

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聖遵序①,各成法度;唐堯遜位②,虞舜不台③;厥美帝功④,萬世載之。作《五帝本紀》第一。

①四聖:指顓頊、帝嚳、堯、舜四位上古聖王。②遜位:讓位。③台:通「怡」。快樂,高興。④意謂那些美好的帝王功德。厥:那,那些。


維禹之功,九州攸同①,光唐虞際,德流苗裔②;夏桀淫驕,乃放鳴條。作《夏本紀》第二。

①攸:猶「是」。用《尚書·禹貢》原句。②苗裔:後代。

維契作商①,爰乃成湯;太甲居桐,德盛阿衡;武丁得說,乃稱高宗;帝辛湛湎②,諸侯不享③。作《殷本紀》第三。

①作商:建立商。契傳為商的始祖,故云。②湛湎:即沉湎,沉溺於。③享:用食物供奉鬼神,引申為獻。

維棄作稷,德盛西伯;武王牧野①,實撫天下;幽厲昏亂,既喪酆鎬;陵遲至赧②,洛邑不祀③。作《周本紀》第四。

①指周武王聯合諸侯伐紂陳師牧野事。詳見卷四《周本紀》。②陵遲:衰落。赧:指周赧王。③不祀:不被祭祀。指周室宗廟斷絕香火,喻亡國。

維秦之先①,伯翳佐禹②;穆公思義,悼豪之旅③;以人為殉,詩歌《黃鳥》④;昭襄業帝⑤。作《秦本紀》第五。

①先:祖先。②佐:輔佐。③此二句謂秦穆公兵敗思過,哀悼死於秦晉殽之戰中的秦國將士。事見卷五《秦本紀》。豪,即殽。④《黃鳥》:《詩經·秦風》篇名。秦穆公死後,一百七十七人為之殉葬,秦之良臣子輿與三人也在從死者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此詩。事見卷五《秦本紀》。⑤昭襄:指秦昭襄王。業帝:開創帝業。

始皇即立,併兼六國;銷鋒鑄鐻①,維偃干革②,尊號稱帝,矜武任力③;二世受運,子嬰降虜。作《始皇本紀》第六。

①鋒:兵器。鐻:古代懸掛鐘的架子兩旁的柱子。「銷鋒鑄鐻」事見卷六《秦始皇本紀》。②偃:停止,停息。干革:兵器,此指戰爭。③矜武任力:炫耀武力,專行暴力。矜,誇耀。

秦失其道,豪桀並擾;項梁業之,子羽接之①;殺慶救趙②,諸侯立之;誅嬰背懷,天下非之。作《項羽本紀》第七。

①子羽:即項羽。②慶:指慶子冠軍宋義。秦將章邯圍趙,楚懷王遣宋義與項羽共救趙。后羽殺義,大破秦軍於鉅鹿。事詳此紀。

子羽暴虐,漢行功德;憤發蜀漢,還定三秦;誅籍業帝,天下惟寧,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紀》第八。
惠之早霣①,諸呂不台;崇強祿、產②,諸侯謀之;殺隱幽友③,大臣洞疑④,遂及宗禍⑤。作《呂太后本紀》第九。

①霣(yǔn,允):通「隕」。墜落,指死亡。②崇:高,抬高。祿:指呂祿。產:指呂產。③隱:指趙隱王如意。友:指趙幽王劉友。④洞疑:恫疑。恐懼。洞,通「恫」。⑤宗禍:宗族之禍。指呂氏集團被誅滅事。

漢既初興,繼嗣不明①,迎王踐祚②,天下歸心;蠲除肉刑③,開通關梁④,廣恩博施,厥稱太宗。作《孝文本紀》第十。

①繼嗣不明:指惠帝去世前後由呂后先後所立的幾位繼承人都不光明正大。事詳此紀。②迎王:指迎立代王劉恆。踐祚:即位。祚,通「阼」,帝位。③蠲(juān,捐)除:免除。廢除肉刑事在文帝前元十三年(前167)。④關梁:指水陸要會之處。關,關口。梁,津梁。

諸侯驕恣,吳首為亂①,京師行誅,七國伏辜②,天下翕然③,大安殷富。作《孝景本紀》第十一。

①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吳王劉濞和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川等七國以誅建議削弱諸侯王國封地的晃錯為名,發動叛亂。事詳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②伏辜:伏罪。辜,罪。③翕然:安定的樣子。

漢興五世①,隆在建元②,外攘夷狄,內脩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紀》第十二③。

①五世:指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代皇帝。②隆:盛,興盛。建元:漢武帝第一個年號(前140前135)。③《今上本紀》已佚。今上,指漢武帝。今本《史記》之《孝武本紀》系取《封禪書》一部分而擴充之。

維三代尚矣①,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②,本於茲,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①三世:指夏、商、周三代。尚:通「上」。久遠。②譜牒:記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書。

幽厲之後,周室衰微,諸侯專政,《春秋》有所不紀①;而譜牒經略②,五霸更盛衰③,欲睹周世相先後之意,作《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①紀:通「記」。記載。②經略:謀划,治理。③更:交替。

春秋之後,陪臣秉改①,強國相王②;以至於秦,卒並諸夏,滅封地,擅其號。作《六國年表》第三。

①陪臣:諸侯的大夫對天子自稱陪臣。②相王:相尊為王。

秦既暴虐,楚人發難,項氏遂亂,漢乃扶義征伐;八年之間,天下三嬗①,事繁變眾,故詳著《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①嬗:以帝位讓給別人。這裡是變遷,更替的意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245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2-20 04:04 | 只看該作者
漢興已業,至於太初百年,諸侯廢立分削,譜紀不明,有司靡踵①,強弱之原雲以世。作《漢興已來諸侯年表》第五。

①謂史官無法隨繼其事。有司,這裡指史官。靡,不,沒有。踵,跟隨,繼承。

維高祖元功,輔臣股肱①,剖符而爵②,澤流苗裔,忘其昭穆③,或殺身隕國。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①股肱:大腿和手臂。比喻輔佐君王的大臣。這裡指輔佐君王得力的人。②剖符:古時帝王授與諸侯和功臣的憑證,剖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以昭信用。③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廟和墓地的輩次排列,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等依次位於始祖的左邊,稱昭;三世、五世、七世等依次位於始祖的右邊,稱穆。昭穆用來分別宗族內部的遠近親疏。

惠景之間,維申功臣宗屬爵邑①,作《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

①申:同「伸」。舒展。這裡指擴增封爵的範圍。爵邑:爵位和封邑。

北討強胡,南誅勁越,征伐夷蠻,武功爰列①。作《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①爰:乃,於是。列:眾,多。

諸侯既強,七國為從①;子弟眾多,無爵封邑,推恩行義②,其勢銷弱③,德歸京師④。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⑤。

①從:同「縱」。南北方向為縱。以吳、楚等七國形成南北一片的形勢,故云。②推恩:謂施恩惠於他人。元朔二年(前127),武帝採納主父偃「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建議,下「推恩令」,規定各諸侯王除嫡長子可以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在其所在王國中封侯,藉以削弱王國勢力。事見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傳》。③銷弱:削弱。銷,通「消」。④此句謂受封諸侯王的子弟對朝廷感恩戴德。京師,這裡代指朝廷或天子。⑤今本《史記》作「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

國有賢相良將,民之師表也。維見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賢者記其治①,不賢者彰其事②。作《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

①治:治績,為政的功績。②彰:使明顯,披露。

維三代之禮,所損益各殊務①,然要以近性情,通王道②,故禮因人質為之節文③,略協古今之變④。作《禮書》第一。

①務:事務。②要:要領,關鍵。③質:樸實無華。文:華美,有文采,與「質」相對。④協:和洽,協調。

樂者,所以移風易俗也。自《雅》《頌》聲興①,則已好鄭衛之音②,鄭衛之音所從來久矣。人情之所感,遠俗則懷③。比《樂書》以述來古④,作《樂書》第二。

①雅:指《詩經》的《大雅》、《小雅》。頌:指《詩經》中的《周頌》、《魯頌》和《商頌》。②鄭衛之音: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和衛國的俗樂。③《集解》:「樂者所以感和人情。人情既感則遠方殊俗莫不懷柔向化也。」懷,人心歸向。④比:比照,仿效。來古:〔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來古,即往古也。

非兵不強①,非德不昌,黃帝、湯、武以興,桀、紂、二世以崩,可不慎歟?《司馬法》所從來尚矣②,太公、孫、吳、王子能紹而明之,切近世③,極人變④。作《律書》第三。

①兵:軍隊。②《司馬法》:古代兵書。《漢書·藝文志》謂《司馬法》一百五十篇,今存五篇。尚:久遠。③切:切合,切近。④極人變:極盡人事之變。

律居陰而治陽,歷居陽而治陰,律歷更相治,間不容翲忽①。五家之文怫異②,維太初之元論。作《曆書》第四。

①翲(piāo,飄)忽:〔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翲即秒也。」稱忽都是古代的長度單位,忽為一寸的萬分之一,十忽為一秒。②怫(bèi,備)異:違背,違異。怫,通「悖」。

星氣之書,多雜?祥①,不經②;推其文,考其應,不殊。比集論其行事③,驗於軌度以次④,作《天官書》第五。

①?祥:祈神以求福去災之事。②不經:荒誕不經,不合乎常理。③比:及,等到。集論:指漢武帝召集唐都、司馬遷等討論天文曆法之事。④軌度:法度,法則。

受命而王,封禪之符罕用,用則萬靈罔不禋祀①。追本諸神名山大川禮②,作《封禪書》第六。

①禋(yīn,陰)祀:祭祀。禋,古代祭天的祭名。②追本:追溯本原。

維禹浚川,九州攸寧;爰及宣防①,決瀆通溝。作《河渠書》第七。

①宣防:即宣房宮。元光三年(前132)黃河決於瓠子,后二十餘年,漢武帝命堵塞瓠子決口,築宮其上,名宣房宮。

維幣之行,以通農商;其極則玩巧,併兼茲殖①,爭於機利,去本趨末②。作《平準書》以觀事變,第八。

①茲:通「滋」。益,更加。殖:增長,增加。②本:指農業。末:指商、工等業。

太伯避歷①,江蠻是適;文武攸興,古公王跡。闔廬弒僚,賓服荊夢②;夫差克齊,子胥鴟夷③;信嚭親越,吳國既滅。嘉伯之讓,作《吳世家》第一。

①周太王欲立幼子季歷,太伯與弟仲雍同避江南。②賓服荊夢:使荊夢降服。賓服,歸降,投降。③鴟(chī,吃)夷:革囊,皮製口袋。

申、呂肖矣①,尚父側微②,卒歸西伯,文武是師;功冠群公,繆權於幽③;番番黃髮④,爰饗營丘⑤。不背柯盟⑥,桓公以昌,九合諸侯,霸功顯彰。田闞爭寵,姜姓解亡。嘉父之謀,作《齊太公世家》第二。

①肖:衰微。②側微:卑賤。③繆:綢繆,緊纏密繞。此處意為周密。幽:暗。④番番:通「皤皤」。形容頭髮白。⑤爰饗營丘:指受封於齊,建都營丘。饗,享有。⑥周釐王元年(前681)齊桓公與魯君會於柯,約定桓公歸還齊侵佔的魯地。

依之違之,周公綏之①;憤發文德,天下和之②;輔翼成王,諸侯宗周。隱桓之際,是獨何哉?三桓爭強③,魯乃不昌。嘉旦《金縢》④,作《周公世家》第三⑤。

①綏:安撫。②和:應和。③三桓:指春秋後期掌握魯國政權的三家貴族孟孫氏、權孫氏、季孫氏,因其均為魯桓公之後裔故稱三桓。④《金縢》:周公收藏在金縢匱中的禱祝策文。武王克殷二年,有疾不愈,周公向先王禱祝,願以身代武王死,並問卜,讓史官讀其所書策文,占卜結果吉兆,周公將策文收藏在金縢匱中。⑤今本《史記》作《魯周公世家》。

武王克紂,天下未協而崩。成王既幼,管蔡疑之,淮夷叛之,於是召公率德①,安集王室以寧東土。燕(易)〔噲〕之禪②,乃成禍亂。嘉《甘棠》之詩③,作《燕世家》第四。

①召公:即邵公。②燕王噲三年(前318),讓君位於相國子之。后太子平和將軍市被叛亂,齊宣王乘機攻佔燕國,他和子之皆被殺。③《甘棠》:《詩經·召南》中的篇名,詩中稱頌召公。

管蔡相武庚,將寧舊商;及旦攝政,二叔不饗①;殺鮮放度②,周公為盟;大任十子,周以宗強。嘉仲悔過,作《管蔡世家》第五。

①二叔:指管叔、蔡叔。②鮮:管叔鮮。度:蔡叔度。

王后不絕,禹舜是說①:維德休明②,苗裔蒙烈③。百世享祀,爰周陳杞,楚實滅之④。齊田既起,舜何人哉?作《陳杞世家》第六。

①說:通「悅」。喜悅。②休明:美善清明。③蒙:承受,承蒙。烈:事業,功績。④實:句中語氣詞,用以加強語意。

收殷余民,叔封始邑,申以商亂①,《酒》《材》是告②,及朔之生,衛頃不寧;南子惡蒯聵,子父易名③。周德卑微,戰國既強,衛以小弱,角獨后亡。嘉彼《康誥》,作《衛世家》第七④。

①申:申飭,告誡。②《酒》:《酒誥》。《材》:《梓材》。此二篇連及下文的《康誥》都是周公寫給康叔的告誡之辭。③謂兒子和父親名分顛倒。指衛出公先立而其父庄公反後繼其位。④今本《史記》作《衛康世家》。

嗟箕子乎!嗟箕子乎!正言不用,乃反為奴。武庚既死,周封微子。襄公傷於泓①,君子孰稱。景公謙德,熒惑退行②。剔成暴虐,宋乃滅亡。嘉微子問太師③,作《宋世家》第八。

①前638年,宋襄公伐鄭,與救鄭的楚軍戰於泓水,宋襄公講「仁義」,要待敵軍列陣后再戰,結果大敗且身受重傷。②熒惑:即火星。古代迷信認為熒惑表示「天罰」。③微子數諫紂王,紂王不聽。微子欲自殺,又欲出發,猶豫不決,於是請教於太師(按孔安國說是箕子)。

武王既崩,叔虞邑唐。君子譏名①,卒滅武公②。驪姬之愛,亂者五世③;重耳不得意,乃能成霸。六卿專權④,晉國以秏⑤。嘉文公錫珪鬯⑥,作《晉世家》第九。

①譏名:晉穆侯太子名仇,少子名成師。晉大夫認為嫡庶命名顛倒反常,晉將會出亂子。②卒:終於。③五世:指晉獻公、晉君奚齊、晉君悼子、晉惠公、晉懷公。④六卿:指趙、韓、魏、知、范、中行六卿。⑤秏:今作「耗」,盡,滅亡。⑥錫:同「賜」。珪:同「圭」。帝王、諸侯舉行朝會、祭祀典禮時拿的一種玉器。鬯(chàng,唱):祭祀用的香酒。

重黎業之,吳回接之;殷之季世,粥子牒之①。周用熊繹,熊渠是繼。庄王之賢,乃復國陳②;既赦鄭伯,班師華元③。懷王客死,蘭咎屈原;好諛信讒,楚並於秦。嘉庄王之義,作《楚世家》第十。

①粥子:即鬻子。②楚庄公十六年(前598),乘陳亂入陳,滅陳以為縣。楚大夫申叔時進諫,庄王乃恢復陳國。③因讚賞華元肯講真話而班師回國。楚莊王二十年(前594),以宋殺楚過境者而圍宋,長達五月。城中乏食,華元夜見楚將,稱城中「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庄王以其言確實,遂罷兵離去。班師,調回出征的軍隊或指凱旋而歸。

少康之子,實賓南海①,文身斷髮,黿?與處②,既守封禺,奉禹之祀。句踐困彼③,乃用種、蠡④。嘉句踐夷蠻能脩其德,滅強吳以尊周室,作《趙王句踐世家》第十一。

①賓:同「擯」。拋棄。②黿:大鱉。?:同「鼉」。③句踐:即勾踐。困彼:被別人所困。④種:文種。蠡:范蠡。

桓公之東①,太史是庸②。及侵周禾,王人是議。祭仲要盟③,鄭久不昌。子產之仁,紹世稱賢④。三晉侵伐,鄭納於韓。嘉厲公納惠王,作《鄭世家》第十二。

①指桓公東遷。②庸:用,任用。③要:威脅,要挾。④紹世:繼世,猶言後世。

維驥?耳①,乃章造父②。趙夙事獻,衰續厥緒。佐文尊王,卒為晉輔。襄子困辱,乃禽智伯③。主父生縛④,餓死探爵⑤。王遷辟淫,良將是斥。嘉鞅討周亂,作《趙世家》第十三。

①驥:千里馬。?耳:名馬之名。章:通「彰」。③禽:同「擒」。捕捉。④生縛:活活被綁縛,指被圍困。⑤爵:通「雀」。

畢萬爵魏,卜人知之。及絳戮干①;戎翟和之②。文侯慕義,子夏師之。惠王自矜,齊秦功之。既疑信陵,諸侯罷之。卒亡大梁,王假廝之③。嘉武佐晉文申霸道,作《魏世家》第十四。

①戮:羞辱。②翟:通「狄」。我國古代北部的少數民族。③廝之:為之廝。指假被秦俘虜后,讓他做廝養卒。

韓厥陰德①。趙武攸興;紹絕立廢,晉人宗之。昭侯顯列,申子庸之。疑非不信,秦人襲之。嘉厥輔晉匡周天子之賦,作《韓世家》第十五。

①陰德:暗中施德於人。指韓厥保護趙氏孤兒事。

完子避難,適齊為援,陰施五世,齊人歌之。成子得政,田和為侯。王建動心,乃遷於共。嘉威、宣能撥濁世而獨宗周,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周室既衰,諸侯恣行。仲尼悼禮廢樂崩,追脩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於正,見其文辭①,為天下制儀法,垂《六藝》之統紀於後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①見:同「現」。顯現。

桀、紂失其道而湯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諸侯作難,風起雲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發難。作《陳涉世家》第十八。
成皋之台,薄氏始基。詘意適代①,厥崇諸竇②。栗姬貴③,王氏乃遂。陳后太驕,卒尊子夫。嘉夫德若斯,作《外戚世家》第十九。

①詘(qū,屈)意:違心,屈意。②崇諸竇:使諸竇氏高貴。③(fù,付):同「負」。恃,依仗。

漢既譎謀①,禽信於陳;越荊剽輕②,乃封弟交為楚王,爰都彭城,以強淮泗,為漢宗藩。戊溺於邪,禮復紹之。嘉游輔祖,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①譎:欺詐。此句系指漢高祖設計擒韓信事。事見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②剽:剽悍,又作「慓悍」。

維祖師旅①,劉賈是興;為布所襲,喪其荊、吳。營陵激呂②,乃王琅邪;怵午信齊③,往而不歸,遂西入關,遭立孝文,獲復王燕。天下未集④,賈、澤以族⑤,為漢藩輔。作《荊燕世家》第二十一。

①祖:指漢高祖。②激呂:使呂氏激動、感動。此句指營陵侯劉澤因田子春感動呂後事。事詳本世家。③怵午:指劉澤被祝午所誘騙。事詳卷五十二《齊悼惠王世家》。怵,誘惑。④集:通「輯」。安定。⑤以族:謂劉賈、劉澤以系漢高祖同族而被封王。以,因。

天下已平,親屬既寡;悼惠先壯①,實鎮東土。哀王擅興②,發怒諸呂③,駟鈞暴戾,京師弗許。厲之內淫④,禍成主父⑤。嘉肥股肱,作《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①先壯:先長大成人。②擅興:擅自興兵。③發怒諸呂:對諸呂用事感到憤怒。④內淫:親屬內部淫亂。此句指齊厲王劉次晨與其姊通姦事。⑤禍成主父:厲王內淫之事由主父偃揭出,由他按治。

楚人圍我滎陽①,相守三年;蕭何填撫山西②,推計踵兵③,給糧食不絕④,使百姓愛漢,不樂為楚。作《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①楚人:指楚霸王項羽的軍隊。②填:(zhèn,陣)撫:鎮撫。填,通「鎮」。安定。③推計:計算,登記。踵兵:後繼部隊。踵,跟隨。④給:供給,供應。

與信定魏,破趙拔齊,遂弱楚人。續何相國,不變不革,黎庶攸寧。嘉參不伐功矜能①,作《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不伐功矜能:誇耀自己的功勞和才能。伐、矜均有「誇耀」、「賣弄」之意。

運籌帷幄之中①,制勝於無形②,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③,圖難於易,為大於細④。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①帷幄:軍中的帳幕。②無形:《孫子·虛實篇》:「形兵之極,至於無形,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我所以制勝之形。」③《孫子·形篇》:「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知,通「智」。④語出自《老子·下經》:「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246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2-20 04:04 | 只看該作者
六奇既用,諸侯賓從於漢①;呂氏之事②,平為本謀③,終安宗廟,定社稷。作《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①賓從:像賓客一樣服從,歸附。②呂事之事:指消滅諸呂之事。③本謀:主謀。

諸呂為從①,謀弱京師,而勃反經合於權②;吳楚之兵③,亞夫駐於昌邑,以厄齊趙④,而出委以梁⑤。作《絳侯世家》第二十七。

①從:同「縱」。放縱。②反經:反常。經,常,常規。③吳楚之兵:指吳楚起兵叛亂。④厄:使……遭遇困境。⑤委:委棄,拋棄。

七國叛逆,蕃屏京師①,唯梁為扜②;愛矜功,幾獲於禍。嘉其能距吳楚③,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①蕃:通「藩」。屏障。②扜(hàn,旱):抵禦,保衛。③距:通「拒」。抵禦。

五宗既王,親屬洽和,諸侯大小為藩,爰得其宜,僭擬之事稍衰貶矣①。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①僭擬:僭位而自擬於天子。僭,超越本份。擬,比擬於天子。衰貶:衰減,減少。

三子之王,文辭可觀①。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①文辭:指武帝封三王時分別賜給他們的策文。

末世爭利,維彼奔義①;讓國餓死,天下稱之。作《伯夷列傳》第一。

①彼:指伯夷、叔齊。

晏子儉矣,夷吾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①。作《管晏列傳》第二。

①齊桓公因得管夷吾而稱霸,齊景公因得晏嬰而國治。

李耳無為自化,清凈自正①;韓非揣事情②,循勢理。作《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①「無為」兩句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②事情:事物情理。

自古王者而有《司馬法》,穰苴能申明之。作《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與道同符,內可以治身,外可以應變,君子比德焉①。作《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①比:挨近,靠近。

維建遇讒①,爰及子奢,尚既匡父,伍員奔吳。作《伍子胥列傳》第六。

①費無忌為太子建娶秦女而使平王自娶之,恐太子繼立將殺己,遂讒害太子。事見卷四十《楚世家》。

孔氏述文,弟子興業,咸為師傅,崇仁厲義。作《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鞅去衛適秦,能明其術,強霸孝公①,後世遵其法。作《商君列傳》第八。

①強霸孝公:使孝公強盛稱霸。

天下患衡秦毋饜①,而蘇子能存諸侯,約從以抑貪強②。作《蘇秦列傳》第九。

①衡:通「橫」,指連橫。毋饜:貪得無厭。毋,通「無」。饜,飽,滿足。②從:同「縱」。指合縱。

六國既從親①,而張儀能明其說,復散解諸侯。作《張儀列傳》第十。

①從親:合縱相親近。

秦所以東攘雄諸侯,樗里、甘茂之策。作《樗里甘茂列傳》第十一①。

①今本《史記》其傳名《樗裡子甘茂列傳》。

苞河山①,圍大梁,使諸侯斂手而事秦者②,魏冉之功。作《穰侯列傳》第十二。

①苞:同「包」。裹。②斂手:束手,拱手。

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①;破荊滅趙,王翦之計。作《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①率:同「帥」。主將。

獵儒墨之遺文,明禮義之統紀,絕惠王利端①,列往世興衰。作《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①根絕梁惠王逐利念頭。《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好客喜士,士歸於薛,為齊扜楚魏。作《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爭馮亭以權①,如楚以救邯鄲之圍,使其君復稱於諸侯。作《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①趙孝成王四年(前262)韓上黨守馮亭派人請將上黨城邑十七座降趙,趙王受降,引起秦的忌恨。兩年後,秦大破趙軍於長平。

能以富貴下貧賤①,賢能詘於不肖②,唯信陵君為能行之。作《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①下貧賤:對貧賤者謙下。②詘(qū,區):通「屈」。屈就。

以身徇君①,遂脫強秦,使馳說之士南鄉走楚者②,黃歇之義。作《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①指黃歇以身殉楚考烈王事。徇,通「殉」。②馳說:遊說。鄉:同「向」。面向。走:奔向,趨向。

能忍訽於魏齊①,而信威於強秦②;推賢讓位,二子有之。作《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①訽(gòu,購):同「詬」。恥辱。②信(shēn,申)通「伸」。伸展。

率行其謀,連五國兵,為弱燕報強秦之仇,雪其先君之恥。作《樂毅列傳》第二十。
能信意強秦①,而屈體廉子,用徇其君,俱重於諸侯。作《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①信:同「伸」。

湣王既失臨淄而奔莒齊,唯田單用即墨破走騎劫①,遂存社稷。作《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①破走:打敗並趕跑。走,逃跑,這裡是使之逃跑。

能設詭說解患於圍城①,輕爵祿,樂肆志②。作《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①詭說:巧妙的說辭。②肆:盡,極。

作辭以諷諫,連類以爭義,《離騷》有之。作《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結子楚親,使諸侯之士斐然爭入事秦①。作《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①斐然:有文採的樣子。這裡有「紛紛然」之意。

曹子匕首①,魯獲其田,齊明其信;豫讓義不為二心。作《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①曹子:指曹劌。也作曹沫。

能明其畫①,因時推秦②,遂得意於海內,斯為謀首。作《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①畫:謀划,策劃。②因時推秦:順應時勢的發展推尊秦國。

為秦開地益眾,北靡匈奴,據河為塞,因山為固,建榆中。作《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填趙塞常山以廣河內①,弱楚權,明漢王之信於天下。作《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①填:通「鎮」。安定,平定。

收西河、上黨之兵,從至彭城;越之侵掠梁地以苦項羽①。作《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①苦:使之困擾。

以淮南叛楚歸漢,漢用得大司馬殷①,卒破子羽於垓下。作《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①用:因。

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趙,定燕齊,使漢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滅項籍。作《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楚漢相距鞏洛,而韓信為填潁川,盧綰絕籍糧餉。作《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諸侯畔項王①,唯齊連子羽城陽②,漢得以間遂入彭城③。作《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①畔:通「叛」。②連:牽制。③間:間隙,空隙。這裡指機會。

攻城野戰,獲功歸報,噲、商有力焉,非獨鞭策①,又與之脫難②。作《樊酈列傳》第三十五③。

①鞭策:馬鞭子。喻指驅使、督促之意。②之:指劉邦。③今本《史記》正文標目為《樊酈滕灌列傳》。

漢既初定,文理未明①,蒼為主計,整齊度量②,序律歷。作《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①文理:條理,禮儀。②整齊:整理使之統一。

結言通使①,約懷諸侯②;諸侯咸親,歸漢為藩輔。作《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①結言:通過說辭結交。②約:預先規定須共同遵守的條文或條件。指陸賈出使南越,使南越王尉他奉漢約等事。懷:安撫。

欲詳知秦楚之事,維周牒常從高祖,平定諸侯。作《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徙強族,都關中,和約匈奴;明朝廷禮,次宗廟儀法。作《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能摧剛作柔,卒為列臣①;欒公不劫於勢而倍死②。作《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①列臣:剛正之臣。列,通「烈」。②不劫於勢:不被威勢所屈。劫,威逼,脅迫。倍死:背叛死者。倍,同「背」。背叛。

敢犯顏色以達主義①,不顧其身,為國家樹長畫②。作《袁盎朝錯列傳》第四十一③。

①犯顏色:冒犯對方而不管對方臉色如何。顏色,臉色。達主義:使主上言行合於道義。②樹長畫:建立長遠規劃。畫,籌劃,謀划。③朝錯:即晃錯。

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賢人,增主之明。作《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敦厚慈孝,訥於言①,敏於行,務在鞠躬,君子長者。作《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①訥:語言遲鈍,不善於講話。

守節切直,義足以言廉,行足以厲賢①,任重權不可以非理撓②。作《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①厲:勉勵,激勵。②以非理撓:用非理使之屈服。撓,通「橈」。彎曲。引申為屈服。

扁鵲言醫,為方者宗①,守數精明②;後世(修)〔循〕序,弗能易也,而倉公可謂近之矣。作《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①方者:泛指醫家。方,醫方,藥方。②守數:所操的技藝。數,技藝,方術。

維仲之省①,厥濞王吳,遭漢初定,以填撫江淮之間②。作《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①省:減,削。指劉仲被削奪王爵。②填撫:鎮守安撫。填,通「鎮」。

吳楚為亂,宗屬唯嬰賢而喜士,士鄉之,率師抗山東滎陽。作《魏其武安列傳》第四十七。
智足以應近世之變,寬足用以得人。作《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勇於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鄉之①。作《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①師徒:泛指軍隊將士。徒,步兵。

自三代以來,匈奴常為中國患害①;欲知強弱之時,設備征討②,作《匈奴列傳》第五十。

①中國:指中原地區,亦即漢朝。②設備:設防備,防務。

直曲塞①,廣河南,破祁連,通西國②,靡北胡③。作《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①使曲折的邊塞通直。②西國:西域各國。③靡:倒下。這裡有使屈服、使逃遁的意思。

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①,唯弘用節衣食為百吏先。作《平津侯列傳》第五十二。

①相高:相互比高低。

漢既平中國,而佗能集楊越以保南藩①,納貢職。作《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①集:通「輯」。安定。下文「以集真藩」之「集」,同此。

吳之叛逆,甌人斬濞,葆守封禺為臣①。作《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①葆:通「保」。保全,保護。

燕丹散亂遼間,滿收其亡民,厥聚海東,以集真藩,葆塞為外臣。作《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唐蒙使略通夜郎①,而邛笮之君請為內臣受吏②。作《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①使:出使。略:經略。②受吏:接受朝廷委派的官吏。

《子虛》之事,《大人》賦說,靡麗多誇,然其指風諫①,歸於無為。作《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①指:同「旨」。意圖,意思。風諫:諷諫。風,通「諷」。

黥布叛逆,子長國之①,以填江淮之南,安剽楚庶民。作《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①國之:以之為國。做那裡的國王。

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作《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正衣冠立於朝廷,而群臣莫敢言浮說,長孺矜焉①;好薦人,稱長者,壯有溉②。作《汲鄭列傳》第六十。

①矜:莊重,嚴肅。②溉:《集解》引徐廣曰「一作『概』。」慨,氣節。

自孔子卒,京師莫崇庠序,唯建元元狩之間,文辭粲如也①。作《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①粲如:鮮明、鮮美的樣子。

民倍本多巧①,奸軌弄法②,善人不能化③,唯一切嚴削為能齊之。作《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①倍本多巧:背離本業而多巧詐。倍,通「背」。②奸軌:作姦犯科的人。軌,通「宄」,犯法作亂的人。③化:改變。

漢既通使大夏,而西極遠蠻,引領內鄉①,欲觀中國。作《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①引領:伸長脖子。形容盼望急切。鄉:同「向」。

救人於厄,振人不贍①,仁者有乎;不既信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作《遊俠列傳》第六十四。

①振:同「賑」。救濟。②不失信。既,盡,完了。

夫事人君能說主耳目①,和主顏色,而獲親近,非獨色愛,能亦各有所長。作《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①說:同「悅」。喜歡。使……愉快。

不流世俗,不爭勢利,上下無所凝滯①,人莫之害②,以道之用③。作《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①凝滯:流動不暢。這裡指阻塞。②沒人能傷害他。莫之害,莫害之。③意為合乎正道。用,採用。道之用,用道。

齊、楚、秦、趙為日者①,各有俗所用②。欲循觀其大旨,作《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①日者:古時占侯卜筮的人。②各自有隨俗而用的不同之法。

三王不同龜①,四夷各異卜,然各以決吉凶。略窺其要,作《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龜:用龜甲占卜。

布衣匹夫之人,不害於政,不妨百姓,取與以時而息財富①,智者有采焉。作《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①取與:指買賣。以時:根據時機。息:增長。

維我漢繼五帝末流①,接三代(統)〔絕〕業。周道廢,秦撥去古文②,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於是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③,《詩》《書》往往間出矣。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而賈生、晃錯明申、商,公孫弘以儒顯,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④。太史公仍父子相續纂其職⑤。曰:「於戲⑥!余維先人嘗掌斯事,顯於唐虞,至於周,復典之,故司馬氏世主天官。至於余乎,欽念哉!欽念哉!」罔羅天下放失舊聞⑦,王跡所興,原始察終⑧,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⑨。並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禮樂損益,律歷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⑩,作八書。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11),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12),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義俶儻(13),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序略,以拾遺補藝(14),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15),整齊百家雜語,藏之名山(16),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17)。第七十。
太史公曰:余述歷黃帝以來至太初而訖(18),百三十篇。

①末流:末世,遺風。②古文:古代文化典籍。③彬彬:既有文采又有好品德。稍:逐漸。④靡:無,沒有。畢集:全部集中。⑤仍:重,又。纂:通「纘」。繼承。⑥於戲:同「嗚呼」。⑦罔羅:從各方面收集,尋找。罔,同「網」。捕魚之網。羅,捕鳥的網。⑧原:追究根源。推究。⑨科條之:按類別條目列出綱目。⑩承敝通變:趁著其衰敗進行變革。承,通「乘」。趁著。敝,衰敗。(11)輻:車輪的輻條。轂:車輪中心的圓木。(12)輔拂:輔弼,輔佐。拂,通「弼」。輔助。(13)俶儻(tì tǎng,涕淌):卓越,不拘於俗。(14)藝:六藝。指儒家六部經典。(15)異傳:註釋或解釋經義的各種著作。(16)名山:指書府。《穆天子傳》云:天子北征,至於群王之山,河平無險,四徹中繩,先生所謂策府。按,策府即古帝王藏策之府。(17)俟:等待。(18)歷:經。訖:終了,完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247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2-20 04:06 | 只看該作者
七十列傳全部貼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

主題

96

帖子

9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7
248
xiangying 發表於 2006-12-26 15:54 | 只看該作者

太辛苦你了非常感謝

辛苦了,非常感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249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7-1-10 06:04 | 只看該作者
七十列傳

1.伯夷列傳 2.管晏列傳 3.老子韓非列傳 4.司馬穰苴列傳 5.孫子吳起列傳 6.伍子胥列傳

7.仲尼弟子列傳 8.商君列傳 9.蘇秦列傳 10.張儀列傳 11.樗裡子甘茂列傳 12.穰侯列傳

13.白起王翦列傳 14.孟子荀卿列傳 15.孟嘗君列傳 16.平原君虞卿列傳 17.公子列傳 18.春申君列傳

19.范睢蔡澤列傳 20.樂毅列傳 21.廉頗藺相如列傳 22.田單列傳 23.魯仲連鄒陽列傳 24.屈原賈生列傳

25.呂不韋列傳 26.刺客列傳 27.李斯列傳 28.蒙恬列傳 29.張耳陳餘列傳 30.魏豹彭越列傳

31.黥布列傳 32.淮陰侯列傳 33.韓信盧綰列傳 34.田儋列傳 35.樊酈滕灌列傳 36.張丞相列傳

37.酈生陸賈列傳 38.傅靳蒯成列傳 39.劉敬叔孫通列傳 40.季布欒布列傳 41.袁盎晁錯列傳 42.張釋之馮唐列傳

43.萬石張叔列傳 44.田叔列傳 45.扁鵲倉公列傳 46.吳王濞列傳 47.魏其武安侯列傳 48.韓長孺列傳

49.李將軍列傳 50.匈奴列傳 51.衛將軍驃騎列傳 52.平津侯主父列傳 53.南越列傳 54.東越列傳

55.朝鮮列傳 56.西南夷列傳 57.司馬相如列傳 58.淮南衡山列傳 59.循吏列傳 60.汲鄭列傳

61.儒林列傳 62.酷吏列傳 63.大宛列傳 64.遊俠列傳 65.佞幸列傳 66.滑稽列傳

67.日者列傳 68.龜策列傳 69.貨殖列傳 70.太史公自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02: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