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政治變遷的金融經濟學分析

[複製鏈接]

12

主題

19

帖子

13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uicaoreview 發表於 2008-6-26 11: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水草
在金融經濟學中有一個分支,叫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就是講董事會呀總經理呀等等之間關係的事情,國內這幾年因為股市很火(不過最近幾個月好像感冒了),我想很多人對這個概念並不陌生。到目前為止關於公司治理的研究有幾個非常有趣的結論。
 
第一:如果一個公司的董事長兼CEO擁有100%的股份,那麼這個人應該不會從這個公司亂偷東西。有數學模型可以證明,他偷了也是白偷,反正都是自己的。這是最好的產權安排;
  
第二:如果這個董事長兼CEO不是擁有全部股份,比如只有40%,他就很有可能偷偷地拿公司的財產。打個比方,他從公司里偷走1塊錢,但因為他還有40%的公司股份,實際上他能夠得到6毛錢的好處。這種方式就明顯不如第一種,老闆雖然也會努力工作,但因為公司不全部是自己的,他很有可能會做些偷偷摸摸的事情。
  
第三:如果這個董事長兼CEO純粹就是個打工仔,在公司里一點股份也沒有,他就有可能把公司的財產全部偷走。道理顯而易見,就不多說了。這是最差的情況,理論上講公司會馬上破產。
  
這是公司治理領域的幾個結論,但如果應用到國家政治領域,我發現竟然也驚人的類似。
  
讓我們先分析第一種。這種國家(公司)治理方式可以類比於從秦朝至清朝為止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上的「封建王朝(嚴格上講應該是「帝國」啦)。因為這些王朝都是皇室家族自己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說的就是這個,這些皇帝們自然工作也非常認真努力,在中國歷史書也有很多記載。可問題是皇帝們很努力,國家治理的到底好不好?最近在看那本曾經很火的《明朝那些事》,答案是肯定的。比如關於那「罪惡的科舉制度」,作者認為它給普通老百姓提供了一個加入統治階層的機會,比現在的高考制度都公平;再比如言論自由,在明朝時言官都非常活躍,官員們對來自於輿論的批評都已經習以為常。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皇帝覺得這樣國家會治理的好,他的江山就牢固。實際上,當時的明帝國也是威伏四海,比如收復越南。在公司治理領域,現有的研究結論也表明家族企業的表現優於非家族企業,比如Anderson and Reeb (2003)在The Journal of Finance(注意:這是金融界排名第一的學術雜誌)的文章就支持這個結論。其實道理很簡單,公司全部或者至少部分是自己的,老闆就努力工作。進一步的研究也更加有趣,比如Villalonga and Amit (2005)在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屬於前三名的雜誌)的文章說,當家族企業的創始人擔任公司的CEO時,公司表現就比較優異,但如果創始人的後代擔任CEO,公司的表現就會不如從前。應用到國家治理領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開國皇帝一般都是挺好的,但傳到後代慢慢就不行了,於是就有了改朝換代。大家讀中國歷史是不是也發現了這個現象呢? 這個金融經濟學的結論用在國家治理領域竟然驚人的有效,道理其實很簡單,東西是自己的就上心。另外,我們在開頭也說了,在這種治理方式下,CEO不會偷公司的東西的。所以,在從秦朝到清朝期間,從沒有聽說過哪個皇帝偷偷的把皇宮的財產運到日本或者歐洲的。理論上講,這種國家治理方式是最好的。
  
讓我們再來看看第二種。這也是家族企業,但不是全部控股。比如像國內的房產公司碧桂園,再比如李嘉誠的一些上市公司。這種情況雖然不是最好,但也不錯。雖然老闆有時候也會偷偷摸摸的從公司拿點東西,但考慮到老闆也有股份,而且是大頭,他至少也會努力工作來讓他的股份增值吧。這可以比喻為民國時期的蔣介石政府,四大家族撈了很多錢,聽說也有錢轉移到了美國,但那時國家也有反對D,政府也不大敢明目張胆的干預學術,也有報紙整天在批評政府,城管對小販也不是那麼凶神惡煞。為什麼呢?蔣介石雖然不是皇帝,但對這個國家也是有部分股份的,他自然也要努力工作來增值他的那一部分。要怎麼才能增值呢?要允許一定程度的批評,要允許一定程度的學術自由,要對人民好一點!
  
第三種情況是最差的。這種情況可以理解為一個打工仔(CEO)實際控制了公司的董事會,進而控制了公司的一切重大決策。在今天的金融市場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量董事由CEO推薦並進入董事會,而董事進入董事會後不為股東利益著想而是整天考慮如何和CEO拉好關係,進而獲得好處。在今天的中國政治生活中,類似的一個現象是各級人大主要由前政府官員組成,而不是由人民(股東)投票選舉產生。在這種情況下,就會有很嚴重的公司所有權和控制權脫離的現象,因為CEO在公司的股份是零(或者很少)(cash flow rights),而實際控制權又很大(Control Rights),這個CEO通常會追逐個人利益(Private Benefits)。通常有三種形式。一是心理上的「滿足感」(Psychic),應用在中國政治領域就是「有些官員的狂妄自大」;二是「額外津貼」(Perquisites),應用在今日中國就是「豪華辦公樓」、「豪華領導用車」、「公款旅遊」等等;第三種形式是「資產轉移(Tunneling)」,這個概念是由La Porta and Shleifer (2000)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提出來的概念。這兩個人都是超級無比的牛人了,而這份雜誌也是經濟類排名第一的學術雜誌了。其實這個概念很簡單,就是說公司管理層勾結自己的狐朋狗友倒賣公司財產,比如以很高的價格從朋友公司進原材料,或者以很低的價格向朋友出貨。應用到中國當今的政治領域,例子比比皆是了。比如高幹子弟為什麼要經商呀?比如平安股份有一個大股東到底是誰呀?為什麼會有幾百億的國有資產轉移到海外去?等等,大家應該都比我知道。這是最差的一個方案。
  
不過,雖然上面的這個方案已經很差了,現實中還有更恐怖的事情。對企業來說,如果CEO控制了董事會,進而控制了公司的重要決策,一般來講他會儘可能長的呆在這個位子上。為了長時間的獲取私人利益,他在「偷」公司財產時應該也會手下留情的。因為如果公司一旦被「偷」破產了,他也會失業,而且名聲也會很差。但如果這樣的一個公司CEO竟然十年一輪換,那後果只能用「喪心病狂」來形容了。反正我就干十年,之後就不是我的了,還是趁在位的時候「放心大膽」的撈一把吧,當然只要在我手上不要「破產」就行。於是每個CEO都更加「狂妄自大」,於是每個CEO都要「額外津貼」,於是每個CEO都要Tunneling。
  
關於第三種情況,在西方主流金融學界已經不是最熱的了。因為答案很簡單,股東選舉董事,董事會決定聘任和解股CEO,而股東大會也可以罷免董事長。當然,還有很多技術問題。不過,台灣不是都解決的挺好的嗎?本來蔣介石政府要從第二種國家治理方式走向第三種的,比如由蔣經國到李登輝。但蔣經國竟然開放D 禁,最後導致直接選舉CEO,真是華人世界最偉大的英雄!
  
郎咸平教授曾經說過「我們生活的時代將是中國5000年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之一」,引起無數體制內學者和利益相關者的反彈,其實他們大多是雞同鴨講。我的理解是郎教授是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去談的。郎咸平教授是公司治理領域全球最知名的學者之一,在華人圈裡無人能夠與其匹敵,他的關於「亞洲企業因為公司治理機制缺失導致小股東被剝奪」的研究是全球最權威的。當然,當他轉到政治領域的研究時,我估計他首先是把「股東」想象成了「老百姓」。 (作者:水草。2008年4月6日)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09: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