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閑話聖派垂克節 (2)

[複製鏈接]

615

主題

818

帖子

129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uiyunwang 發表於 2007-3-18 13: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近代歷史上,愛爾蘭可以說是「成也土豆,敗也土豆」。 450) this.width=450" border=0>
土豆的通用名稱是馬鈴薯,原產美洲。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西班牙人將土豆帶回本國和葡萄牙種植,而後傳入義大利和歐洲各地。一開始,歐洲人看不起土豆,對土豆持有相當大的抵觸情緒。直到現在,英語中的「小土豆」仍然用來形容那些無足輕重的不起眼的小人物。
但是,正是這小小的土豆,對歐洲近代的發展擴張產生了重要作用。它在歐洲的出現直接導致了歐洲人降低婚齡,人口大量增加,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人口的壓力又為歐洲國家向海外擴張提出強烈要求。
450) this.width=450">

工業革命的率先成功使歐洲人在近代世界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佔盡先機,為他們對外擴張,征服世界提供了物質保證。
土豆起源於土地貧瘠,低夜溫,乾燥,短日的環境,移植到歐洲許多地方后,土豆比起其他農作物更易生長,收成明顯比小麥和大麥高多了。既使其他農作物欠收,土豆仍有收成。土豆的優點被人們發現后,人們才逐漸改變了對土豆的偏見,大量種植,使之很快風靡歐洲。
傳統觀念是很難改變的。在引進土豆的初期,歐洲各國政府為使農民多種土豆,紛紛採取各種措施。
義大利政府利用教會,在彌撒中教人們種土豆,這就不能不說是上帝的旨意了。您去教堂禮拜,往常牧師不是講歷史人物的故事以見證福音,就是口生蓮花般地闡述教會哲學,今兒咋講起土豆了?在那個沒人不把牧師當成地方幹部的時代,義大利的貧下中農同志們熱烈響應教會的號召,掀起了種植土豆的新高潮。
德國皇帝腓特列一世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強迫農民種土豆,違者重罰;他的兒子腓特烈二世更甚,在1746年修改法令,立法規定農民把十五分一的土地用來種土豆。德國領導人摸得清自己子民的脾氣,做事一板一眼。得,立法規定種土豆,叫你種多少沒商量。採用這種方法推廣土豆效果也不錯。
俄羅斯彼得大帝時期,俄羅斯人引進了第一批土豆,但未能普及。到19世紀中期,沙皇一看西歐先進國家都普及土豆了,咱農業本來搞得就不好,老百姓還不好好給我種土豆。他就急了,於是頒發一道命令:農民必須大規模種土豆,必須保留土豆作為食品,土豆種得好的農民予以獎勵。在實行了這種大刀闊斧的推廣土豆的政策后,土豆才得以在俄羅斯安家落戶。
愛爾蘭和土豆的關係比其他歐洲國家就更加密切了。
450) this.width=450" border=0>
愛爾蘭位於歐洲西北部,土地貧瘠,農業落後。土豆於17世紀初傳入愛爾蘭,在該國廣泛種植,比在歐洲其他國家更普遍。到十八世紀末,土豆已成為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土豆的普及給許多攢錢買地,盼望結婚成家的大齡青年帶來了福音。
為什麼這麼說呢?愛爾蘭的農村青年和咱們中國農村人民公社的青年很相似,那就是娶個媳婦不容易。改革開放前,中國農村青年要想娶媳婦,得攢錢蓋房。家裡有錢,蓋得起好房的,娶媳婦就相對容易些。家裡窮的叮噹響,蓋不起房的,就很難找到合適的對象。因此,公社裡總是有一些貧苦的大齡青年打著光棍。
450) this.width=450" border=0>
土豆普及前的愛爾蘭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只不過愛爾蘭小夥子結婚必須攢錢買地。沒地,拿什麼養活媳婦?怎麼養活一家子人呀?所以,不少愛爾蘭的貧下中農家庭都拚命為自己兒子攢錢買地。然而,攢夠了錢,買到一塊足以養家的地,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就因為這麼一塊養家糊口的地,使許多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愛爾蘭小夥子變成了大齡青年。
土豆的引進給愛爾蘭青年帶來了福音。土豆的高產使一小塊土地就能養一家子人,他們不必像以前一樣非等到攢夠了錢買塊足夠大的地再結婚。土豆比工會婦聯婚姻介紹所的作用可大多了,一下子,大齡青年的問題解決了,愛爾蘭人的婚齡也隨之降了下來。
早結婚,早有孩子。無疑,土豆的高產直接導致了人的高產。據統計,愛爾蘭人口在1660年約有50萬, 1688年約125萬,1760年約150萬,1840年約900萬。從1660年到1840年的180年裡,人口增加了18倍。如果沒有土豆,以愛爾蘭的貧瘠土地和落後的農業技術是很難生產足夠的穀物以養活如此眾多的人口的。土豆為愛爾蘭人口的繁榮昌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愛爾蘭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選擇土豆作為維持生存的唯一糧食作物,雖然暫時緩解了人口和糧食壓力,但卻大大降低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1845-46年爆發的大飢荒就是由土豆枯萎病造成的,它給依靠土豆為生的廣大愛爾蘭貧下中農以致命一擊。
一八四五年,一種引發土豆枯萎病的真菌Phytophtorainfestans首次侵襲愛爾蘭,使土豆變黑,在地底下枯死。由於愛爾蘭的土豆品種不多,全部都沒有抵抗真菌的基因,真菌很快肆虐全國,造成歷史上有名的土豆大飢荒。只幾年工夫,就俄死了一百多萬人。
450) this.width=450" border=0>
當然,天災往往伴隨著人禍。據歷史學家考證,英國人統治下的愛爾蘭的社會和經濟制度也是造成這次大飢荒的禍首。儘管土豆顆粒無收,愛爾蘭畢竟還種其他穀物,當時,這些穀物絕大部分都出口到英國去了。窮苦農民買不起自己種的糧食,只好喝西北風。寫到這,不由得想起60年代初我們自己所經歷的「三年自然災害」,說是自然災害,其實是錯怪了自然。看看張一弓的獲獎中篇小說《犯人李銅鐘的故事》里描寫的情景,您就會對「三年自然災害」多一層認識。
450) this.width=450">

天無絕人之路。儘管土豆飢荒給愛爾蘭人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災難,但是,他們的國門並未關閉。英國人佔領的北美洲和澳洲沃野千里,地廣人稀,只要買得起船票,想去就去,根本不用簽證。像中國人闖關東似的,大批貧苦的愛爾蘭人,為了逃避飢荒,拋家舍業,擠上開往北美和澳洲的船隻,移民海外。現在,許多美國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亞人以及紐西蘭人,都可能是19世紀40年代那些愛爾蘭移民的後代。據統計,從1801到1921年,有超過800萬愛爾蘭人移民到美國,其中有500萬人是在土豆大飢荒發生后的1845至19世紀末移民美國的。目前,美籍愛爾蘭人約有3900萬,而愛爾蘭本國人口僅396萬。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的聖派垂克節的慶祝活動要比愛爾蘭熱鬧的原因。

450) this.width=450">

Irish immigrants debark at New York in 1847. The round building on the left is Castle Garden. Painting is by Samuel B. Waugh

由於天主教信仰和濃重的鄉村口音,愛爾蘭移民一開始在美國曾經為主流社會看不起,很多人認為他們怪異、貧窮、缺少教育,犯罪率高,不可能被主流社會所同化。但是,今天的愛爾蘭裔美國人已經成為美利堅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前總統肯尼迪就是愛爾蘭裔美國人的傑出代表。
起初,愛爾蘭移民在美國慶祝聖派垂克節時常遭到主流媒體的譏諷。但是,愛爾蘭移民憑其人多勢眾,在美國的選舉制度中充分發揮他們人多的優勢,主動提升了他們的政治和社會地位。
450) this.width=450" border=0>
愛爾蘭移民多了,也就把他們的文化帶進美國並形成氣候。1737年,在美愛爾蘭人在波士頓集會,慶祝聖派垂克節,並首次舉辦了聖派垂克節遊行。隨後,在愛爾蘭人集中的城市如紐約,芝加哥,費城等城市都先後跟進。
聖派垂克節不僅僅是愛爾蘭人的節日,也是美國人民共同慶祝的世俗節日,儘管這個節日還沒有成為美國法定的節日。美國人慶祝聖派垂克節的規模也比愛爾蘭本土要大得多。
每逢3月17日,美國人在聖派垂克節這一天,許多大城市通常要舉行遊行。在這些慶祝遊行中,要數紐約市的遊行規模最大最為壯觀。自 1762 年開始,紐約市每年舉辦聖派垂克節大遊行已經成為傳統。現在,紐約的聖派垂克節大遊行每年至少吸引兩百萬人觀看這一盛大慶典。
450) this.width=450" border=0> St. Patrick's Cathedral, left, and the 240th annual St. Patrick's Day Parade, New York, March 17, 2001, by Matt Moyer
芝加哥不但每年舉辦聖派垂克節大遊行,自1962年開始,還將芝加哥河水用蔬菜染料染成綠色,以增加節日氣氛。
450) this.width=450" border=0> The Chicago River is dyed green each St. Patrick's Day. You can debate whether that's wise, but do not — ever — dye your beer the same color.
每年3月17日,不管您住在美國的哪個地方,您都能體會到聖派垂克節是美國的一個很重要的節日。
2007年3月17日修改
照片為網上資源,一併致謝


0

主題

396

帖子

8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84
沙發
shawn6209 發表於 2007-3-18 19:45 | 只看該作者
我也在芝加哥看過一次。但什麼是「聖派垂克節」?文章說了很多知識,就是沒有介紹這一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96

帖子

8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84
3
shawn6209 發表於 2007-3-19 15:38 | 只看該作者
對不起,昨天沒有看到第一節。說得很清楚,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522

帖子

11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1
4
xyz890 發表於 2007-3-20 05:3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6: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