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的「猶太人情結」

[複製鏈接]

9098

主題

92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沈三白 發表於 2015-3-7 09: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的「猶太人情結」

 

   

來源: 齡齡媽媽  於 2015-03-06 09:03:28  


去年元旦,手頭正好有從圖書館借來的獲獎電影《The pianist》,與齡齡一起看了,從下午至天暗。後來,整一年,我陸續看的都是一系列二戰時猶太人命運的電影,包括法語捷克語波蘭語等等,我藉助了底下的英文字幕。同時讀了不少書,《The pianist》的原著是自傳,他在孤獨躲藏的日子裡,定時背英文單詞不只是為了打發時間,而是為了不使大腦陷入混亂。

現定居在各國倖存者的回憶錄,說明了有些人為生存可以堅韌至極點。有波蘭城市居民的四口之家,在Ghetto(猶太人被迫的定居點)也被燒毀之後,在當地波蘭下水道工人的幫助下,隱蔽進下水道,與鼠為鄰一年多。一起下去的成年人有扛不住死的,而這家人,除了父母,七歲的女兒四歲的兒子都奄奄一息活到蘇聯紅軍來。這比躲進深山老林和農村的地窖都難以置信。

因為同類書讀多了,現在我想起來,不免會互串。但我忘不了曾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猶太人作家1955年寫的《Night》,薄薄一本,足以震撼人心。這是倖存者里比較早的寫了集中營的真相。很多人情願選擇「暫時性失憶」。在這本首版用猶太人Yiddish語寫的小說里,我第一次了解了二戰時惡名昭彰的「Death march」。

算起來,後來是《安妮日記》作者安妮的stepsister,她的回憶錄,令我思考。十幾歲的她和母親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猶太人倖存者,她的父親和哥哥遭遇不幸。她母親再婚對象是安妮的父親,他參加過一戰。安妮一家是德國的猶太人,為了逃離迫害,到了有生意往來的荷蘭,最後是躲進安妮父親辦公室的閣樓。安妮很得父親寵愛,進閣樓前,因她猶太人身份不能進電影院,父親請人在家放了一場電影慶祝她的生日。甚至在閣樓上,她的生日都有當時荷蘭珍貴無比的蛋糕與禮物。她家被帶進集中營時,盟軍已經大規模轟炸,可以說是黎明前的黑暗。但剛至集中營,安妮與姐姐在不足兩周之內,因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離開人世。這個作者也是安妮的前鄰居,彼此曾說過話。她能活下來,除了運氣,還有父母不斷的激勵。

我自然不會放過漂洋過海逃到上海的猶太人。他們的紀錄片回憶錄和以此為背景的小說,我也借來看。我年少時,不理解愛玩笑的父親給鄰居起的「猶太人」綽號,他解釋他小時候見過把肥皂切成一半賣的猶太人攤主。原來啊!我祖母家就住在當年虹口的猶太人定居點附近。而我們暑假裡去提籃橋看電影的東海電影院,是猶太人音樂家開音樂會的地方。那現在仍在的維也納皮鞋店是四十年代猶太人的維也納咖啡館。我小時一直對它的名字好奇,因為它不在洋氣的市中心,卻有異國情調的名字。

終於,臨年末時,我在圖書館聽到了二戰猶太人倖存者的演講,是位八十六歲的波蘭裔老先生。他依然身板硬朗,口齒記憶都清晰。他從家庭背景談到集中營的九死一生。十一歲的他聽從父親冒充十六歲,才躲過集中營的第一次篩選。他的父親母親與妹妹都被害。他與妹妹朝夕相處八年,如今的回憶里,除了最後分開時留給哥哥的那頭捲髮畫面,一片空白。他說,第一次公眾演講時,說到此時,他痛哭流涕,不能言語。那一天,我因為聽到他的口述歷史,覺得自己比國內任何一個高中歷史老師都幸運。

上海,除了有猶太人的紀念館,已經保留了當年猶太人定居點的幾條街,屬於政府批准的「永不拓寬的街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1-23 15: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