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耶穌.基督是同性戀嗎?

[複製鏈接]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08-11-19 11: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六月雪 發表於 - 2007-12-8 19:08:00

(一)耶穌.基督是同性戀嗎?


我母親是基督徒,但沒有將宗教信仰傳給後代。我聽我媽說過一次:「我死後去天堂見耶穌,你爸死後下地獄見馬克思。」那時候我以為耶穌和馬克思是同一個人,所以我以為她的意思是她和我爸死後會重逢呢。

小時候我對天堂和地獄沒有概念,到現在也還沒有,這不怪但丁沒說清楚,是我自己悟性差。

1998-1999年是我最失魂落魄的兩年,那時我每個周末去半小時之外的一個大教堂,參加那裡的唱詩班。我喜歡聖歌,喜歡那種氣氛,但我沒有參加 「訴苦會」,因為我對那些見證不感興趣。那時候心胸狹隘,沒心思聽別人說話,只顧想自己的心事去了,有時候也琢磨處女瑪麗亞為什麼會生下耶穌?這沒科學道理啊!(其實所謂「科學」就是生理書上學到的一點點常識,但這世上有違常識的奇迹還少嗎?)有時候甚至猜測,耶穌會不會做愛?噢,肯定不會吶。



最近突發奇想,耶穌.基督是同性戀吧?(都是《斷背山》惹的禍。)

昨晚在醫院裡讀了「神聖的罪人」(《紐約客》2006年 2 月13-20期,The Saintly Sinner,作者 Joan Acocella),大開眼界。《紐約客》書評作家Joan Acocella以Mary Magdalene為主線,簡練而生動地概述了基督教兩千年來的演變,她引用了很多這方面的書,但我一本也沒有讀過,所以就把她的文章當啟蒙教育了,好在這位專欄作家的文章學究氣不重,通俗易懂,很合我胃口。

Mary Magdalene在舊約中出現過,但我對她印象很模糊,雖然以前修過一門聖經課。如果說歷史教科書經常改變,那麼宗教歷史上關於Mary Magdalene的記載恐怕是變化最大的了,一會兒說她是妓女,一會兒說她是耶穌的信徒,總之,她是耶穌遇難時跪在十字架下吻耶穌腳的那女子,耶穌復活時她是第一個見證人,所以她的存在是任何基督徒都無法否認的,但她到底有多重要卻是見仁見智,耶穌的信徒們問耶穌:「你到底愛誰多一點?」啊哈。《達.芬奇密碼》作者抄襲(噢,應該說獲取靈感)的那本「Holy Blood, Boly Grail」里就是說耶穌和她結婚了(或者說做愛了,有沒有結婚儀式我不知道)。



Mary Magdalene到底是耶穌的信徒還是妻子(或者情人)?這對她也許不重要,甚至對教徒也不那麼重要,但對我理解耶穌卻十分重要。

Joan Acocella突然筆鋒一轉,描述起Mary Magdalene尋找耶穌的細節,並引用了拉丁文《聖經》里的一句 「Noli me tangere」(Touch me not),我頓時被擊倒,淚眼昏花地讀完最後一段:This scene is the New Testament』s most powerful statement about the confrontation with death, about losing forever the thing you love. The setting is beautiful: the green garden, the morning light, the angels. Then we hear the cruel words: 「Don』t touch me.」 He was there; he had called her name; she had reached out to embrace him. Now she must stand back, let him go, and make her way alone…

我看了一眼病床上的父親,我希望他還有很多快樂的日子,但他最終總會離去的。

他不會和我母親去同一個方向。但無論是哪裡都願他安寧。

我將來不會追隨父母,我不會去天堂,也不會去地獄,我會去電影「The Thirteenth Floor」所預示的方向。

難道只有天堂才有鮮花和天使嗎?

我不排斥任何宗教,尤其是沒有理由排斥基督教,但我不想隱瞞我對基督教的無知和好奇,希望得到教友的開導:耶穌.基督愛過女人沒有?如果沒有,他是同性戀嗎?

"I am with you always, to the end of the age."(Mathew 28:27-28)

2006.3.23.


(二)愛上耶穌


最近常想到耶穌,我覺得他是世上最性感的人,所以懷疑自己愛上了他。我連毛主席都沒愛過,居然會愛上耶穌?

愛,是很痛苦的,尤其是愛上一個虛無縹緲的人。不,是神,所以我盡量將他/她凡人化。(是的,我已經不太確信耶穌是「他」了,連猶大都有可能不是出賣耶穌的,還有什麼是不可能變更的呢,這年頭。)

《猶大福音》的出土,顛覆了許多過去的理所當然。突然發覺,這些理所當然都是從小被灌輸的。

人和貓最大的區別就是,人喜歡懷疑。我在人和貓之間遊離了一陣子之後,決定做人。

正當我想忘掉耶穌時,昨晚回家發現信箱里躺著這一期的《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整個封面是耶穌的巨大特寫,我猶豫了幾秒鐘,便又回到貓,把雜誌抱了起來。



哎,耶穌,你為什麼這樣可憐地看著我?我上輩子一定欠你什麼,下輩子償還不可以嗎?為什麼非要這輩子討債?

封面故事:What was Jesus』s real mission?The Kingdom of Christ,作者:Jay Tolson,主要是介紹《耶穌王朝》這本書(The Jesus Dynasty, by James Tabor),也連帶介紹了The Human Christ(by Charlotte Allen)。我認真地讀了,我懷疑那些教徒比我更關心耶穌。上個星期的《新聞周刊》上有一篇「上帝與國父」,是新書American Gospel 的節選,我也認真學習了,還記了讀書筆記。

上個月的美國新聞上也有篇文章是同樣的主題:從耶穌到基督(From Jesus to Christ)。看得我老眼昏花,因為太入神了。

最新一期《新聞周刊》上的相關文章標題乾脆用了一首很漂亮的歌名:Sealed With a Kiss, 並介紹了新書《猶大的秘密》(The Secrets of Judas, by James Robinson),我隨手翻了一下,很新鮮,這年頭什麼設想都有,有什麼設想就有什麼樣的求證。

《時代周刊》本期有一快豆腐文章,也是同樣的調調:猶大:敵人還是朋友?Judas: Foe or Friend? (Apr. 17, 2006 issue of TIME magazine )因為他們早在2月就對《猶大福音》作了preview: A Kiss for Judas(「給猶大一吻」,瞧這標題,比我的更嘩眾取寵。)再翻翻過去的舊期刊,耶穌做過很多次封面人物了:2004年4月12期;2004年 12月13期…… 但那些日子我活得很充實,很充實的時候不容易愛上誰,尤其不會愛上耶穌。

今夜月光明媚,桌上是雜誌的封面,耶穌的玉照。

他的眼神為什麼那麼憂鬱?教徒都是迷上了那眼神嗎?苦難,受迫害,十字架……

我心中的十字架掛在荒野。耶穌的十字架掛在我心上了。

在人界和貓界的邊緣掙扎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上帝啊再使一點勁,要麼把我拉進去,要麼把我推出來。外面的世界如此自由,裡面的世界如此安詳,唯獨邊緣線上沒有寧靜。這般的徘徊,這般的掙扎。請告訴我耶穌有斷背山情結,省得我這般痛苦,這般難以決絕。:)

2006.4.11.


(三)誤讀耶酥


昨晚寫「六評洛杉磯時報」睡晚了,今早開車上班路上聽到電台里介紹新書(平時一般都錯過這個節目了),書名是《錯誤地引用耶酥 -誰改變了聖經?為什麼?》,可惜只聽了個開頭就到了停車場,進辦公室后立刻上網查這本書:Misquoting Jesus – The Story Behind Who Changed the Bible and Why,2005年11月出版后在亞馬遜售書網站上一直排名很高,2006年1月22日還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但爭議很大。作者Bart Ehrman是北卡羅萊納大學神學系系主任,他在此之前出過一本書叫《迷失的基督教》(Lost Christianities: The Battle for Scripture and the Faiths We Never Knew),這兩本書網上都有,看見一篇評論說Bart Ehrman是世界級的神學專家,《錯誤地引用耶酥》是他多年研究聖經的結果,主要講的是新約中有很多地方被刪/改了,而這些錯誤的翻譯影響了他30年。我沒有讀過新約,所以沒有細看評論,看了也是白看,看不懂,另一篇長評中只看懂了一句話,那就是此書的書名有些誤導。國家公共電台(NPR)對他作過兩次訪談,我上網聽了,覺得作者本人比批評者更可信。



突然發現從小受的教育是多麼根深蒂固,我信誰就覺得誰的可信度高,誰和我一樣迷惑彷徨,就覺得誰可親,誰質疑宗教就覺得誰可信,對於那些義無反顧投向耶穌懷抱的新教徒們(留學生或華僑),我始終不理解,我讀聖經花的時間不比他們少,後來去教堂將近兩年,不比他們不虔誠。就在我差一點被convert 時,我看見牧師辦公室里有一張大地圖,上面插了很多小旗幟,他說每年夏天派教友去世界各地宣傳基督教,凡本教會教友去過的地方都插上了旗幟。看見自己家鄉的那面旗幟,我突然有一種被侵略的感覺,宗教應該是自由選擇,宗教自由包括不信教的自由,也包括懷疑的自由,傳教是否是企圖剝奪對方的自由?任何「啟蒙」 應是發自內心的,傳教是一種對文明自然發展的干涉。我離開了教會。

N年前上過一個教會學校,學校每天都做彌撒,我貪玩沒去,不過我認真學過舊約,花了一學期的時間,讀的是古阿美尼亞語版本(classic Armenian),這種語言已經死亡了,只保留了文字,學起來很難,主要是對照英文看,班上另一個俄羅斯猶太人對照希伯萊語看,還有一個美國人上了幾星期就溜了。只有兩個學生的課,學校也繼續照開,說明他們多麼重視《聖經》。拉丁文老師也經常引用聖經,可惜我不是好學生,學過的全忘了。

我讀聖經是當文學作品來讀,聖經中的故事很美(當然也有很醜陋的地方,和人類歷史一樣),耶穌在我眼裡是紀伯倫,是泰戈爾,我相信我對他的評價超過了任何一位基督徒對他的讚美。但,文學作品的美,建立在虛構上。

2006.3.8,4.21.修改
如果3合1 是道路,一定是極端的斜路
如果3合1 是真理,殺人家孩子是光榮
如果3合1 是生命,侮辱給我們生命的父母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沙發
 樓主|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08-11-19 11:55 | 只看該作者
如果耶穌是同性戀?

就當作是懶吧,但我同時看到這三則新聞,頗有所感。照片上的是那兩名在北愛爾蘭結婚的女同志,還有 Elton John 跟他即將要成婚的男友David Furnish。不知道 George Michael 的男友看到這樣,會不會也吵著要結婚呢?呵呵!


我覺得第二則那位教會的小姐根本就是假裝開明,先說神愛世人,同性戀是因為被強暴還有失敗的家庭造成的,只要信神就可以悔改,獲得救贖。但是在她的講話中有露出馬腳,表示她還是認定只要你是同性戀,你就一定要改,不改的話,神是不一定會愛你的!她說:「談到一位英國的走出埃及領袖承認,他至今都沒辦法改變自己的性向,很多人在接受輔導的過程會「跌倒」,受到很大的挫折,認為改變好難。她認為這個英國領袖還在輔導過程中,出來做領導者還太早,他還沒完全被改變。」很明顯的,她『認定』,他沒有從同性戀被硬凹成異性戀,是因為「信的還不夠」。其實是這個教會組織無法承認,同性戀不是靠把它妖魔化,有罪化,就可以逼迫改變的。

記得幾年前有一本書「基督的最後誘惑」,講到其實耶穌基督也不過是個凡人,結果作者被大加撻閥。有時我在想,基督教的人超喜歡去『糾正』其他人的信仰,但是遇到別人質疑他們的東西時,教會就會超級生氣;如果是自己人提出質疑,教會就會袵厲的說你「沒有 Faith!」只是好玩,但是如果,耶穌其實是同性戀呢?那他現在看到他的子民在做這種傷天害理、苦苦相逼、增加世人苦痛的事情,他會不會覺得他被釘在十字架上,被釘的很不值得?

我記得有一個佛教的故事大意是,有個每天都要去祈求觀世音菩薩給他這個那個,要保佑他的人走進寺廟裡,卻看到觀世音菩薩在自己的塑像之前默思祈求。那個人很驚訝的問菩薩在做什麼,菩薩的回答是,有時候向內求、求自己最有用。如果一定要用「有上教堂」、「有祈禱」、「有奉獻」、「有傳福音」、「喝到聖血吃到聖體」等等看得到摸得到的行為來界定虔不虔誠,能不能獲得救贖,那就跟一般民間信仰,也就是基督教最會說別人的『迷信、偶像崇拜』,沒有兩樣了。每當我看到有人在教堂祈禱「我是個罪人,我會悔改,請主保佑我呀,希望我能得到什麼什麼呀」,我都覺得好像看到考生去拜文昌帝君,老處女/男去拜月下老人,或是賭徒去拜財神一樣,更遑論在電視上看到那些口沫橫飛,傳道像在競選演說,信徒還會哭泣、昏倒、在地上抽動的傳道家,跟宋七力沒有兩樣。

救贖在於能不能找到自己的身心平衡,向外求了,就是把自己心靈平靜交給其他人;有時當你以為你交給神,不過是交給另一個人類,任由他/她安排我們的人生罷了。當這樣的事情發生,而且當這些人假借上帝的旨意,行魔鬼之實時,各種憾事就會一而再的發生。


1. 北愛首對女同志結婚 與抗議基督徒爆發口角
記者何瑞珠/編譯

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Belfast)昨天(19日)舉行當地首次同志婚禮,一對女同志在市政廳簽下結婚證書,但場外卻有不少基督徒抗議,這對新人還和抗議民眾發生口角衝突。

即將步入禮堂的女同志戀人席克斯和葛羅絲一抵達市政廳前立刻得到支持民眾的熱烈掌聲,兩人也對於她們終於能結婚感到自豪,席克斯說,「我們也能有平等人權,也一樣獲得尊重,同樣受到法律保障。」

雖然兩位女同志顯得興高采烈,但一旁也有不少基督教團體舉著抗議標語,抗議民眾還和新人發生口角衝突,一名抗議人士對著兩人說,「你必須贖罪,你必須改變你有罪的生活,信耶穌為你的救世主,你必須悔悟,這是種扭曲的生活,是種扭曲...」,這對新人也不客氣的回嘴說「是嗎?是嗎?」

雖然抗議民眾不少,不過這對新人還是勇敢的走進市政廳,簽下結婚證書,同時還大方秀婚戒給在場媒體,「我們只想讓你們看看我們的婚戒,我們很高興,希望有更多同志結婚,謝謝大家的支持。」

除了北愛爾蘭之外,英國包括蘇格蘭,英格蘭和威爾斯也都已立法允許同志結婚享有和異性戀相同的公民權,而預計全英國約有600多對同志伴侶將在本周結婚。


2. 走出埃及 盼同志走出另一片天空
生命力記者/游麗靜報導

 「台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是一個標榜以聖經為原則,一男一女婚姻制度為立場,幫助不快樂的同性戀困擾者。加強對台灣青少年宣導同性情誼和性別認同的正確觀念,使青少年對同性戀有正確的了解與看待。

 輔導專員王文靜說,「走出埃及」的名字典故是出自聖經故事裡,摩西帶領在埃及過著奴隸生活的以色列人,到達迦南(巴勒斯坦的古地名,今日約旦河與死海的西部一帶),「走出埃及」意思是想幫助一些在感情上、精神上不快樂的同志,讓他們迎向自由豐盛的生命。

 王文靜說,在輔導過的案例中,有些女生是小時候被性侵,或是因為一些原生家庭的問題等,讓她們變成喜歡女生。有些人不想再過一樣的生活,所以來走出埃及,輔導員的目的是幫助他們去面對自己的生命。讓這些人消除對異性的恐懼,並進而產生好感,好互動。
 
 王文靜舉例說,有很多十五、六歲的小女生交了小男友,因為他們年紀小,不夠成熟,不知道怎麼做保護措施,所以就懷孕了。墮胎後,有些女生認為跟女生交往很好,因為不會懷孕。這些因為年輕時受到傷害而恐懼男性的女生,是可能因為接受輔導而改變對男性的看法。

 有人問,難道同志就是有罪的嗎?不是說「神愛世人」,那為什麼一定要同志改變?王文靜說,神是愛每一個人的。在基督教裡,每個人都有原罪,都要悔改,祂看待每一個人都是罪人。走出埃及並沒有要打壓同志團體,因為他們自己也是弱勢,也沒有力量逼同志一定要改變。

 「想要改變的同志也是弱勢,他們不能打壓曾經和他們是同一群的人。」以自己的感覺來說,弱勢族群本來就比較會自我防衛,很多人都會有敵意的問我們問題。「為什麼要排斥我們呢?」她說。如果有人想被幫助,想面對生命,難道不行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各自的立場,有人來找我們幫忙,就代表真的有這一群人存在。

 王文靜說,很多人的立場不客觀,常常碰到曲解他們的人或是新聞報導,這個時候,沉默就是最好的武器,談到一位英國的走出埃及領袖承認,他至今都沒辦法改變自己的性向,很多人在接受輔導的過程會「跌倒」,受到很大的挫折,認為改變好難。她認為這個英國領袖還在輔導過程中,出來做領導者還太早,他還沒完全被改變。蛻變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在輔導過程裡,一定會有一些失敗的例子,但卻有些人喜歡拿這些例子來嘲笑,這些人無法理解什麼是改變,但失敗的人自己可以了解當中的過程。

 曾經是基督教教徒的男同志小鬼說,我覺得信仰對我來說沒有很重要,所以當信仰跟同志身份衝突,我就選擇離開信仰。「像我就是覺得信仰可有可無,其實搞清楚自己要的應該是最重要。」

 男同志小鬼表示:「其實很多問題不像他們想的那麼簡單,也不是那麼複雜。」基本上基督教這個信仰就是一個很喜歡把大家思想都「統一」,畢竟異端對他們來說,在政治還是權力上的掌握都是很大的問題。他說:「如何尊重別人才是基督教自己所最需要學習的,而不是改變別人。」

 輔仁大學同窗社社長Vino說,我們跟他們就是井水不犯河水。對於他們認為自己有使命這件事可以體會,但無需因此接受他們。而且我們自認有能力,不需要他們的幫助。他說,其實人都會改變,只要哪天喜歡同性,那他就是同性戀,有天變成喜歡異性,他就是異性戀,這是沒有一定的。時候到了,人自然就會變。


3. 艾爾頓強下週三結婚 呼籲全球支持同性戀

【中廣新聞網 】

英國資深流行歌手「艾爾頓強」即將與同性戀伴侶「佛尼許」共結連理,他在結婚前夕接受媒體訪問時,除了高興大方地介紹另一半之外,還呼籲大家一起來反對仇視同性戀的心態與行為。

「艾爾頓強」與加拿大電影(新聞、網站)工作者「佛尼許」將在下星期三、也就是英格蘭與威爾斯准許同性戀結婚的第一天,在溫莎市政廳登記註冊結婚。「艾爾頓強」在接受英國「觀察家報」訪問時說,他很高興能在英國與同性伴侶有合法名份,不過在許多其他國家的同志就沒有那麼幸運,尤其有些國家還將同性戀列為非法行為。

長期以來,一直是人權支持者的「艾爾頓強」抨擊牙買加以暴力對付同性戀者的行為。他也批評有些非洲領袖藉著打壓同性戀,拉抬自己的聲譽。他因此呼籲全球同性戀者,以信件、傳真、電子郵件向有關當局表達對同性戀的支持,藉此阻止對同性戀的壓制。

4. 將和同性愛人完婚!艾爾頓強告別單身派對 耗資585萬
2005/12/20 17:55
記者黃慧婷/編譯

已經出櫃許久的英國歌手艾爾頓強即將在21日和愛人同志走上地毯的那一端,而在結婚典禮前,兩個人在倫敦的酒吧舉辦了豪華的告別單身派對,包括模特兒伊麗莎白赫莉等名流都來參加這場派對,現場眾星雲集。

趕在婚禮前,強叔和男友一起在倫敦的TOO2MUCH夜店,舉辦了一場耗資10萬英鎊,相當於新台幣585萬的奢華告別單身派對,包括英國喜劇演員葛拉罕諾頓(Graham Norton)、英國名模唐娜愛爾(Donna Air)、抒情搖滾歌手布萊恩亞當斯(Bryan Adams)、接招合唱團主唱蓋瑞巴洛(Gary Barlow),以及名模伊麗莎白赫莉都盛裝出席。

英國女歌手席拉布雷克說:「這真是今年最盛大的婚宴!沒有一場婚禮比得上!」單身派對的主角強叔最後打著黑色領帶,和加拿大製片男友大衛佛尼許(David Furnish)一起入場,強叔和愛人同志表示,這不僅只是一場婚禮,其中的政治聲明,更是別具意義。

大衛佛尼許說:「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改變,我認為這在英國很棒,我們改變了立法,讓政府承認同性婚姻。」

英國同志關係法在12月5日正式生效,愛情長跑12年的強叔和大衛,終於可以共結連理,在單身派對之後,兩個人將在21日於查爾斯王儲迎娶卡蜜拉的溫莎市政廳舉辦婚禮,包括大衛貝克漢夫婦和伊麗莎白赫利都是婚宴上的貴賓。
如果3合1 是道路,一定是極端的斜路
如果3合1 是真理,殺人家孩子是光榮
如果3合1 是生命,侮辱給我們生命的父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0: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