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學不屬於科學嗎?
中國古代數學在宋元時期達到繁榮的頂點,湧現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數學家。其中秦九韶、李治、楊輝和朱世傑成就最為突出,被譽為「宋元數學四大家」。
秦九韶(公元1202-1261),字道古,安岳人。其父秦季棲,進士出身,官至上部郎中、秘書少監。 秦九韶聰敏勤學。宋紹定四年(1231),秦九韶考中進士,先後擔任縣尉、通判、參議官、州守、同農、寺丞等職。先後在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貶至梅州(今廣東梅縣),不久死於任所。他在政務之餘,對數學進行虔心鑽研,並廣泛搜集歷學、數學、星象、音律、營造等資料,進行分析、研究。
宋淳祜四至七年(1244至1247),他在為母親守孝時,把長期積累的數學知識和研究所得加以編輯,寫成了聞名的巨著《數學九章》,並創造了「大衍求一術」。這 不僅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近代數學和現代電子計算設計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被稱為「中國剩餘定理」。他所論的「正負開方術」,被稱為「秦九韶程序」。現在,世界各國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數學課程,幾乎都接觸到他的定理、定律和解題原則。秦九韶在數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英國數學家取得的成果要早800多年。
李冶(1192—1279),金朝、元朝間真定欒城(河北省欒城縣)人,原名木子治,字仁卿,號敬齋。因與唐高宗同名,后更名為冶,是我國十三世紀卓越的數學家,與奏九韶、楊輝、朱世傑一起共稱為宋元四大數學家。 1230年,李冶赴洛陽應試,中進士,授高陵(陝西省高陵縣)主薄,末到職,后調任鈞州(河南禹縣)知事。1232年,鈞州被蒙古兵攻佔,便微服逃到北方。1234年,金滅,隱居山西崞縣桐川、太原、平定及河北元氏等地專門研究數學。1248年完成「測圓海鏡」12卷。1251年定居河北省元氏縣封龍山下,收徒講學,與元好問、張德輝交往密切,時人尊稱為「龍山三友。」 1259年,他把前人的數學研究成果搜集起來加上自己的觀點寫成「益古演段」 三卷,晚年完成了「敬齋古今黈」四十卷,他一生的著作中還有「泛說」 四十卷,「壁書叢削」十二卷等,但大多己失傳。 李冶一生清貧,「饑寒至不能自存」的日子時有出現,但他「仍處之泰然,以講學著書
楊輝,中國南宋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在13世紀中葉活動於蘇杭一帶,其著作甚多。
他著名的數學書共五種二十一卷。著有《詳解九章演演算法》十二卷(1261年)、《日用演演算法》二卷(1262年)、《乘除通變本末》三卷(1274年)、《田畝比類乘除演演算法》二卷(1275年)、《續古摘奇演演算法》二卷(1275年)。 楊輝的數學研究與教育工作的重點是在計算技術方面,他對籌算乘除捷演演算法進行總結和發展,有的還編成了歌決,如九歸口決。 他在《續古摘奇演演算法》中介紹了各種形式的"縱橫圖"及有關的構造方法,同時"垛積術"是楊輝繼沈括"隙積術"后,關於高階等差級數的研究。楊輝在"纂類"中,將《九章算術》246個題目按解題方法由淺入深的順序,重新分為乘除、分率、合率、互換、二衰分,勾股等九類。
他非常重視數學教育的普及和發展,在《演演算法通變本末》中,楊輝為初學者制訂的"習算綱目"是中國數學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
朱世傑(1300前後),字漢卿,號松庭,寓居燕山(今北京附近),「以數學名家周遊湖海二十餘年」,「踵門而學者雲集」。朱世傑數學代表作有《算學啟蒙》(1299)和《四元玉鑒》(1303)。《算學啟蒙》是一部通俗數學名著,曾流傳海外,影響了朝鮮、日本數學的發展。《四元玉鑒》則是中國宋元數學高峰的又一個標誌,其中最傑出的數學創作有「四元術」(多元高次方程列式與消元解法)、「垛積法」(高階等差數列求和)與「招差術」(高次內插法)。 中國元代數學家,對多元高次方程組解法、高階等差級數求和,高次內插法都有深入研究,他著有《算學啟蒙》(1299年)、《四元玉鑒》(1303年)各3卷,在後者中討論了多達四元的高次聯立方程組解法,聯繫在一起的多項式的表達和運算以及消去法,已接近近世代數學,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他通曉高次招差法公式,比西方早四百年,中外數學史家都高度評價朱世傑和他的名著《四元玉鑒》。
[ 本帖最後由 小辣辣 於 2007-10-5 07:58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