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祂的教會,耶穌終於了結了殺嬰之事。耶穌的影響賜予了人類對生命價值的肯定,並使殺嬰成為不合法的行為,基督教人士全然唾棄這種行為,並將之視為殘暴的罪行。因著基督教對羅馬帝國所造成的深遠影響。使得這份視人類生命為神聖尊嚴的原則植入了法典之中。二十多年前,當沃特(Sherwood Wirt)還是葛理翰佈道團「抉擇」雜誌的編輯時,他寫了一本重要的書叫做《福音的社會良心》(The Social Conscience of the Evangelical)。沃特指出基督的教會對人類生命的積極影響力,也特別舉兩位承認自己是基督徒的皇帝的作法作為例證:
由於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康士坦丁(280?-337)和查士丁尼皇帝(483-565)訂立了許多永久性的法律改革。就如淫蕩和殘暴的運動要被查檢;新的立法中規定要保護奴隸、囚犯、殘障者和被棄的婦女。允許孩童有法律上的權利,棄嬰是被禁止的。此外,法律也開始保護女人,提升她們原本卑微的地位。醫院和孤兒院紛紛建立,被用來照顧棄嬰。個別的決鬥和私底下的決戰完全禁止,烙印奴隸之事更是銷聲匿跡。
沃特引述第二世紀一封「致丟格邢妥書信」(Letters to Diognetus)繼續說明這個事實。在信中作者指出基督徒「結婚......生育子女;但他們不會遺棄自已的孩於。」這話暗示殺嬰在當時是極平常的事,只有在基督徒中是個例外。
單單為了性別歧視而殺害掉女嬰的,並不只發生在古代。當傳教士或歐洲的探險家去到福音尚未影響到的地方時,他們發現了類似的駭人習俗——特別是以女嬰做為目標的習俗。例如,十九世紀時有兩位挪威籍女傳教士蘇菲羅伊特和安娜雅科布松(Sofie Reuter and Anna Jakobsen)即發現當時的中國社會中,殘殺女嬰是一極普遍的習俗。她們於l880年的記事中寫著:
有上百萬的人聽過這話而無不動容的。這是世人曾聽過最具革命性的觀念——一個奴隸,一個原本僅被視為「活的工具」的人,卻也可以是一個親愛的弟兄。這種觀念真是完全不可思議和難以相信!如此簡單的一句話,帶著基督教兄弟關係的觀念,融化了奴隸的腳鐐,就像冰柱在東升的太陽面前被融化了一般。
批評基督教者指出,保羅或其它初代教會的領導者均缺乏直接向奴隸制度挑戰的勇氣,因而只能與奴隸站在同一線上。在《阿西莫夫聖經指引:新約》(Asimov's Guide to the Bible :The New Testament)一書中,已故的世俗論者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寫到:
在 1835年全美廢止奴隸制度協會中的三分之二成員,據我們了解,都是一些傳福音的牧師。眾所周知的是,那些「地下鐵道」的領導者皆是貴格會教派的信徒。林肯總統信仰基督教更是一件十分可確定的事,因他的著作中充滿了引用的經文。畢竟,基督教和奴隸制度是互不兼容的。這也是著名的李將軍(Robert E. Lee)為何要釋放他自己因婚姻而承繼擁有的幾位奴隸,他曾寫道:「為終結奴隸制度而發生在州與州之間的戰爭是不需要的。」因他相信這邪惡的制度終會因基督教而逐漸衰退。
食人的習俗
如果人的生命不比丁骨牛排高多少,那麼它真的不值分文。當基督說:「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馬太福音6章 26節)時,祂的確是視人類與動物有所分別的。在基督教的影響下,甚至是在最近幾十年內,那些福音深入的地區里均全面終止了食人的習俗。海弗力(James C. Hefley)曾提供一個某部落因為基督而終止食人習俗的生動奇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太平洋一個遙遠的小島上,一位美國大兵遇到了一個手持聖經且會說英文的當地國民。士兵指著聖經別嘴而笑:「我們這些受過教育的人是不再相信那本書了。」這位島上的國民也對他咧嘴一笑,說道:「嗯,我們這麼做對你們是有益的,」他一邊輕撫著他的肚腹一邊說:「不然,你現在就已經是在這裡了。」
歷史就是歷史,跟his story沒關係
其實信仰本沒錯,但是把什麼都牽扯進去就不太好了吧。詞源是istor 知識的意思
Etymology: Middle English histoire, historie, from Anglo-French estoire, histoire, from Latin historia, from Greek, inquiry, history, from histOr, istOr knowing, learned; akin to Greek eidenai to know http://www.m-w.com/dictionary/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