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祖和佛教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5-17 18: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佛祖和佛教
(選自<世界上下五千年>)
--------------------------------------------------------------------------------

    在公元前6世紀,在喜馬拉雅山山麓和恆河之間有一個小國,國王叫做凈飯王。有一
天,正在宮中的凈飯王接到皇后家中送來的喜報,皇後為他生了一個王子。這位王子就是佛
教的創始人佛祖喬達摩·悉達多。
    釋迦牟尼的母親在生他之後的第七天就死了,所以他是由他姨母撫養長大的。從小釋迦
牟尼就特別的聰明,無論什麼事情一學就會,而且對任何事情都願意問一個為什麼,非要得
出答案不可。
    凈飯王非常喜歡小王子,希望有一天小王子能成為一個統一天下的大王。但是老國王總
為這個小王子擔心,因為他總願意思考一些在老國王看來十分荒唐的事情。比如他問,同樣
是人,為什麼有的人是婆羅門,有的人卻是首陀羅?而且,婆羅門的子子孫孫都是婆羅門,
首陀羅的子子孫孫永遠是首陀羅,這又是為什麼?老國王回答不出來,只好說這是上天安排
的,但悉達多說,他不相信,又說他要找到一個讓人人平等的辦法。
    悉達多19歲的時候,同表妹結了婚,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滿。
    有一天,悉達多出城遊玩,看見一位老人拄著木棍,艱難地移動著腳步,走出不遠又看
見一個病人倒卧在污泥中,正遇著一群鳥啄食一具屍體。他問一個過路人,這是怎麼回事,
過路人說:「真是少見多怪,這種事經常發生,又不是第一次」。回宮后,他一直在思考這
個問題,十分的煩悶和苦惱。他在想:難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嗎?
又有一天,悉達多看見一個人穿著破爛的衣服,捧著一個瓦缽,現出一副悠然自得,富足快
樂的樣子。王子問隨從這是什麼人。隨從說:「這是出家修道的人。」悉達多趕忙向修道者
行禮,並問他為什麼會這樣的快樂。修道者對他說:「世事無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
脫。」
    回宮后,王子又在想那個修道者的話,很激動,併產生了出家的念頭。第二天早晨,他
的妻子為他生下一個兒子。消息傳出后,全城都在慶祝凈飯王得了孫子,悉達多有了兒子。
但悉達多在思考了一夜之後,決定出家修道。他悄悄走過妻子的房間,看見她懷抱著兒子,
想走進去看上一眼。但是,他終於停住了腳步,嘆息說:「要修道是多難啊!」終於,他下
定決心,拋開妻兒,毅然離開了家。
    第二天,悉達多走出了國境,在一條河邊拔劍剃掉自己的頭髮,做了一個修道者。
    老國王不見了兒子,急得要命,派了幾個人出去尋找,終於在森林裡找到了悉達多,但
他堅決不肯回家。此後,悉達多四處周遊尋訪有名的學者學習哲學,又跟隨苦行僧學道。當
時印度流行所謂「苦行」,就是要用各種自找苦吃的辦法來求道,比如不吃不睡。悉達多也
曾經用過這種修行法,結果弄得精神和體力幾乎衰竭,仍然一無所得。後來他意識到,只有
身體強壯,才能找到真理。於是,他開始注意鍛煉身體和意志。
    一天,他來到一條小河邊,想洗個澡,把出家后6年來積在身上的污垢統統洗凈。河邊
放牛的小姑娘看到悉達多身心交瘁的樣子,很是擔心,便給他喝了許多牛奶。悉達多終於恢
復了元氣。他走到一棵菩提樹下,盤膝而坐,在那裡閉目沉思,靜修了6年。
    在他35歲那年,他終於想通了解脫人間痛苦的道理,創立了佛教。後來,悉達多就到
各地去傳教,招收信徒,希望大家相信他說的一切,並且照著去做。佛教就這樣產生了。作
為佛教的創始人,悉達多被他的弟子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釋加牟尼的學說和精神感動好許多人,其中也有許多婆羅門和剎帝利種姓的人。越來越
多的人接受了釋加牟尼的的教誨。
    釋加牟尼把佛教解釋為「四諦」,「諦」的意思是真理,四諦也就是四個「真理」:苦
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說人的一生到處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樂其實都是
苦。「集諦」指人受苦的原因。因為人有各種各樣的慾望,將願望付諸行動,就會出現相應
的結果,那麼在來世就要為今世的行為付出代價,即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滅諦」
是說如何消滅致苦的原因。要擺脫苦就要消滅慾望。「道諦」是說如何消滅苦因,消滅苦因
就得修道。
    釋加牟尼還為教徒制定了「戒律」。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須遵守「五戒」:不殺
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出家的教徒男的叫僧(和尚),女的叫尼(尼
姑)。他們必須剃光頭,穿僧袍,完全脫離家庭生活。另外他們還要遵守一些出家人的戒律。
    佛教主張人人生而平等,同情不幸的受苦人,宣揚只要今世做了善事,來世就有好報;
今世做了壞事,來世就有惡報。釋迦牟尼的這些主張,逃避嚴酷的現實,有消極的一面。他
還主張用自我解脫的辦法來消除煩惱,否定鬥爭,所以歷代統治階級往往都利用它。
    公元前485年2月15日,釋迦牟尼給幾個弟子講道來到一條河邊,然後就到河裡洗
了個澡。洗完澡后,弟子們在幾棵婆羅樹之間架起了一張繩慶,釋迦牟尼側身而卧,枕著右
手,對弟子們說,我老了,馬上就要死了,我死之後你們不要因為失去導師而自暴自棄,而
要大力弘揚佛法,拯救世人。說完,他就逝世了。以後,人們為了懷念他對弟子的苦心教
導,就在寺廟裡塑造了釋迦牟尼的卧像,並把釋迦牟尼誕生的那天(農曆4月8日)稱做
「浴佛節」,把他修道的那天(農曆12月8日)稱為「臘八節」。
    釋迦牟尼的遺體火化以後,骨灰結成許多五光十色的顆粒,佛教把這種顆粒叫做「舍
利」。後來,有8個國王分取捨利,把它珍藏在特地建造起來的高塔中供奉,以表示對釋迦
牟尼的景仰。這種塔用金、銀、瑪瑙、珍珠等7種寶物裝飾,人稱「寶塔」。在北京西山靈
光寺的「佛牙塔」里,據說就藏著釋迦牟尼的一顆牙齒。
    公元1世紀時,佛教傳播到中國漢族地區,以後再從中國傳播到朝鮮和日本。今天,全
世界有兩億多人還在信奉著佛教。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沙發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5-18 07:10 | 只看該作者
釋加牟尼把佛教解釋為「四諦」,「諦」的意思是真理,四諦也就是四個「真理」: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苦諦」是說人的一生到處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樂其實都是苦。

生命充滿苦難, 但也有喜樂.
「集諦」指人受苦的原因。因為人有各種各樣的慾望,將願望付諸行動,就會出現相應的結果,那麼在來世就要為今世的行為付出代價,即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現實世界"好"人往往受欺壓, 惡人往往輝煌騰達. 果好象並不出與因. 苦難有幾種原因:
1. 罪的後果(自己或他人的牽連)
2. 撒但的進攻, 試探
3. 對於屬神的人, 來自於神的試煉, 如火中煉金.在苦難中學會信靠,在苦難中常常喜樂.義人雖受苦, 卻喜樂, 此可謂善報.
"滅諦」是說如何消滅致苦的原因。要擺脫苦就要消滅慾望。

罪不可能自己消滅, 因此苦也不可能自己結束. 正常的慾望是必須的,也是神的恩賜的, 是埋於人的本性之中的. 不可能消滅得了. 慾望不受控制時,就是違背神, 是罪,這原罪是與生俱來的.人的肉體一天不死, 這原罪就一直與人共存.罪是由於人違背真理的本體神而進入世界的. 也將在主再來時, 被神消除.
「道諦」是說如何消滅苦因,消滅苦因就得修道。

在罪面前人們無能為力, 立志行善在我, 行出來的由不得我, 我好苦! 唯有借著主JESUS在十字架上的死, 我們才免除將來罪的刑罰, 因為他戰勝了罪, 戰勝了死亡. 只有順服聖靈, 借著神大能的保守, 我們才有可能戰勝罪.

[ 本帖最後由 同往錫安 於 2007-5-18 07:16 編輯 ]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3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5-18 10:1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同往錫安 於 2007-5-17 15:10 發表
釋加牟尼把佛教解釋為「四諦」,「諦」的意思是真理,四諦也就是四個「真理」: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生命充滿苦難, 但也有喜樂.
現實世界"好"人往往受欺壓, 惡人往往輝煌騰達. 果好象並不出 ...


1、苦的真實內涵是無常,無常故而苦。喜怒哀樂,從這個角度看,即都是苦。
2、因果相報,屢試不爽,要從三世上看,從祖輩子孫上看,把視野拉寬一些。
3、無欲,或依正欲,就能離苦得樂。
4、立志行善在我,行不行得出來,也在我。沒有人是我的替罪羔羊,也沒有人是我的救世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241

帖子

7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7
4
tiancai 發表於 2007-5-18 12:15 | 只看該作者
一個是無欲便無苦。
一個是信神便無苦。

所以 無欲 = 信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47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0
5
094 發表於 2007-5-18 12:46 | 只看該作者
不錯!
有人認為世界有歡樂是不是苦。
其實歡樂來時高興,歡樂去時悲傷。
歡樂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去?不由自己定,
便是無常,便是苦。
(不知道理解對不對)


原帖由 和而不同 於 2007-5-18 10:17 發表
1、苦的真實內涵是無常,無常故而苦。喜怒哀樂,從這個角度看,即都是苦。
2、因果相報,屢試不爽,要從三世上看,從祖輩子孫上看,把視野拉寬一些。
3、無欲,或依正欲,就能離苦得樂。
4、立志行善在我 ...
佛教的慕道友!所有發言僅為個人理解,不代表佛教觀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47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0
6
094 發表於 2007-5-18 12:52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和而不同 於 2007-5-18 10:17 發表
4、立志行善在我,行不行得出來,也在我。沒有人是我的替罪羔羊,也沒有人是我的救世主。


頂這句話!因果報應,屢試不爽。自己的業(基督教叫罪)自己還。
今生的苦是前世的業。如果有人說他自己是佛有大神通,說能免你的業,
那不是佛,那是魔。佛只給你指明正路,要出因果輪迴要自己走。
佛教的慕道友!所有發言僅為個人理解,不代表佛教觀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47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0
7
094 發表於 2007-5-18 13:0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tiancai 於 2007-5-18 12:15 發表
一個是無欲便無苦。
一個是信神便無苦。

所以 無欲 = 信神?

]
非也非也!(做老先生狀)
一是靠自己修行,一是靠別人施捨!
佛教的慕道友!所有發言僅為個人理解,不代表佛教觀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241

帖子

7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7
8
tiancai 發表於 2007-5-18 13:0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 094 的帖子

反正一切皆空,結果不都是一樣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47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0
9
094 發表於 2007-5-18 13:17 | 只看該作者
佛教的空不是指什麼都沒有,不是什麼都得不到.
而是指執著空,沒有執著,便不陷入無常中,便脫離了苦。
或者更容易脫離苦(還是有點抽象)
成佛之後有大神通。

原帖由 tiancai 於 2007-5-18 13:05 發表
反正一切皆空,結果不都是一樣的。
佛教的慕道友!所有發言僅為個人理解,不代表佛教觀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10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5-18 13:24 | 只看該作者
一個是無欲便無苦。
一個是信神便無苦。
所以 無欲 = 信神?

好在你打了個問號,似乎是想說你不這樣認為嗎?呵呵~~

魚是動物
鳥是動物
所以 魚=鳥?

另外,信神不等於可以免除人類在地上的苦難。信神當然不是要我們做到無欲無求的境界,那是跟人的本性想違背的,信神是靠著神的保守,過聖潔的生活,不是也沒有可能沒有慾望,而是合理地利用神賜予的一切。

苦是罪的結果。罪不是因為人類正常的需求而來,而是在道德上違背神,背離真理。解決苦的唯一可能性就是神把罪消滅。

看了一上羔羊關於AIR的簡介,裡面的境況是很慘的,不幸要通過幸福一點點積累來抵消,花了一千年,然而又周而復始。。。實在是沒有盼望的人生。

虛空的虛空,都是捕風,日光之下無新事,如果我們繼續盯眼看自己,我們就會永遠走不出迷陣。

[ 本帖最後由 同往錫安 於 2007-5-18 13:26 編輯 ]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241

帖子

7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7
11
tiancai 發表於 2007-5-18 13:37 | 只看該作者
說了那麼多,最終都是「不要太執著」,「合理」地利用神賜予的一切。
所以在這一點上,佛教,基督教還是一樣的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

主題

829

帖子

2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5
12
待宰的羔羊 發表於 2007-5-18 13:38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同往錫安 於 2007-5-18 13:24 發表

看了一上羔羊關於AIR的簡介,裡面的境況是很慘的,不幸要通過幸福一點點積累來抵消,花了一千年,然而又周而復始。。。實在是沒有盼望的人生


這個痛苦是象徵著全世界的痛苦的. 所以全世界的苦難都要消除才能消除神的苦. (當然這個和佛教毫無關係)
我要申明的是,這個是故事,看看感受感受的. 不能拿來當論據用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13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5-18 13:4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1 tiancai 的帖子

佛教是要無慾望吧?你認為有可能嗎?慾望是與人連在一起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241

帖子

7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7
14
tiancai 發表於 2007-5-18 13:4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3 同往錫安 的帖子

所以和尚要修行嘛     這和你們贖罪不一樣咯。說法不同罷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47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0
15
094 發表於 2007-5-18 13:52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tiancai 於 2007-5-18 13:48 發表
所以和尚要修行嘛     這和你們贖罪不一樣咯。說法不同罷了。


不一樣,和尚修行靠自己消業(贖罪)。基督徒要取悅god (Jesus),
等著God (Jesus)下來贖罪。
佛教的慕道友!所有發言僅為個人理解,不代表佛教觀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241

帖子

7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7
16
tiancai 發表於 2007-5-18 13:5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5 094 的帖子

你如果是佛教徒就著相了,不是說「道法宇宙」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47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0
17
094 發表於 2007-5-18 14:01 | 只看該作者
沒有入門的佛教徒!或者叫佛教的慕道友。
不明白「道法宇宙「的確切含義。

對了,tiancai在哪個時區啊?這裡就你,我
還有錫安MM在這裡值班嘛。

原帖由 tiancai 於 2007-5-18 13:54 發表
你如果是佛教徒就著相了,不是說「道法宇宙」嘛  
佛教的慕道友!所有發言僅為個人理解,不代表佛教觀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18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5-18 14:0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 待宰的羔羊 的帖子

不要擔心,我不是把它當證據,我只是在看了簡介之後心情有些沉重。也許人們或多或少都會有這種無奈吧?儘管殘酷,人們還是要勇敢面對自己的命運。我想這是多數無神論者信奉的吧?與佛教宣講的一樣嗎?好象不一樣。這種永不言敗的精神是可敬佩的,但是怎樣才可以真正勇敢地面對呢?基督徒從來沒有打算逃避世上的苦,因為我們知道這苦是與生俱來的,我們會累,會憂傷,但我們有主,我們並不是獨自面對苦難,我們靠站主堅強,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羅5:3-4)

罪一天不消除,苦難就一天存在。然而,這個世界不是沒有盼望的。下面省去一千五百字。。。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53:5)我們的盼望在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241

帖子

7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7
19
tiancai 發表於 2007-5-18 14:0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7 094 的帖子

  信什麼教,入什麼門都是一樣的,沒有一顆愛心,沒有一個容納其他的人的心,都是假的。     我撤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20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5-18 14:0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7 094 的帖子

你和天才都在毆洲吧,還是北美西部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7 12: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